时间:2022-06-08 02:31: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二历史必修知识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011年高考陕西文综卷第25题一幅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的示意图,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该题所考查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这一知识点在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岳麓版、人教版、人民版)三个版本中都没有具体涉及,但是题支所列四个选项则在教科书中皆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该题的难度较大,能够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解答该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图示所给的内容,但是若依据教科书提供的只言片语,考生很难把握本图所涵盖的全部信息。现在就对南北朝时期的货币类型及其分布情况进行梳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最大的特点是金属铸币与谷帛并行。据《晋书・食货志》和《隋书・食货志》,将本图还原为史料有以下四条:①及黄初二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②晋自中原丧乱,元帝过江,用孙氏旧钱……③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④后周之初,尚用魏钱……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从这四则材料及对史料的分析,我们知道每个地区具体用什么货币都是具体在某个时期的,而不是南北朝这么模糊的概念,各个地区使用货币的情况可以说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该题所绘制的示意图是十分不科学的,难以令人信服。若是忽略这一失误,我们解答此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这一时期,为什么会长时期存在钱帛并存的局面呢?第二,不同地区为什么使用不同的货币呢?这两个问题得到解决则该题将迎刃而解。
汉魏之际谷帛作为货币使用,是由于长期战乱,生产受到严重的摧残,物质严重匮乏。当时以谷帛作钱币,更有重农的思想起作用,以此促进生产,发展耕织。此后,经济逐渐恢复,谷帛与钱并行,继续作为货币使用,则另有原因。首先,经过多年的损耗,古钱已大量减少;加上冶金业不发达,原料缺乏,也无法铸造大量新币。其次,那时的当权者不知货币的发行需要按经济规律,对货币发行为所欲为。最后,政权动荡、更迭频繁,新钱、旧钱同样更迭频繁,人们损失太大,还不如谷帛可靠。那么,第二个问题该如何看呢?其实,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所以一个采用绢、帛,一个使用铜币,正是因为北朝动荡不安而南朝相对安定的缘故。另外,河西走廊和岭南地区之所以采用金、银作为货币,是与外国交通、经商之故,遂用金、银币。
通过对图示的分析及梳理,可知考生解答此题应该从题支入手。题支四个选项可以归结为两个知识点:A、B、D三项皆涉及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问题,而C项是关于手工业经济中丝织业发展的问题。当把岳麓、人教、人民三个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之后,结论却有些令人吃惊。题支涉及的知识点很明显是必修二专题一(第一单元)的相关内容,关于这点,各个教科书的内容设计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关于经济重心的南移,岳麓版教科书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以整个一个课时来详细介绍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那么用此教科书的学生对于A、B、D三个选项就能作出合理的判断,最终选择出正确的选项。人教版教科书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在讲述精耕细作技术的内容时涉及唐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提道:“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货币在流通中的作用减少,以物易物成为主要的交换手段。北方商业发展时起彼伏,波动性大。”所以,用此教科书的学生对于该题应该有最深入的了解。而人民版教科书穷尽专题一竟然找不到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的字眼,更遑论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背景内容的言论了。虽然,在人民版教科书必修二的最后《学习与探究――图说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有一个活动范例《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但是,其中也没有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货币的议题。这样,是否可以说明,2011年高考陕西文综第25题对于选择人民版教科书的学生是不公平的呢?
“一标多本”的现象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趋势,教科书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参考和辅助工具,但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引导作用。那么,如何才能使高考这样一个神圣、公平选拔人才的考试更加趋于科学和公正呢?我想,应该在命题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这类因为教科书不同而导致的命题的倾向性,特别是针对历史材料和史实叙述内容的选择上,不能有所偏颇。另外,授课老师也应该加强对于各种版本教材的研究,在自己的课堂上选取适合的材料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删节,以使学生有效复习和备考,最大限度地弥补因教材不同而带来的知识的遗漏。最重要的是提高试题命制的科学性,这对命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静夫.中国全史――中国魏晋南北朝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
[2]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71号)第八条提出,要“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提倡美育与各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尤其提出要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强调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教科书较之前发生了较大变化,无论是人教版教材、岳麓版教材还是人民版教材,都增加了大量的图像资料。这些图像资料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信息,有待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挖掘和采集。作为美术教师,笔者在此谈谈历史与美术跨学科教学的问题,希望有助于历史教师进一步提升历史教学的美育功能。
一、历史教学中美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现行历史教科书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图像资料。据统计,大象版历史教材中图像资料最多,约880种;其次是岳麓版,达520余种;图片最少的人民版教材中也近450种。显然,历史教材中的图像资料是相当丰富的。这些图像资料包括文物、古迹的图片以及大量的美术图片。无论是文物、古迹图片,还是反映美术史的图片,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历史的发展,都记载了历史,直观地再现了历史,反映了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从历史教育和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些图像资料对文字内容起到补充、阐释的作用,印证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因此,历史教师正确地阐释和解读美术图片类资料显得尤为重要,而有效开发和利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挂图、插图等教学资源,地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如,在讲授苏联卫国战争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当时创作的大量战时美术作品。苏联美术家在卫国战争中,为配合苏联抗战的需要,创作了大量的战时美术作品,这些美术作品真实、直观地再现了苏联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光辉形象和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总之,图片类教学资源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感染力。美术图片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丰富情感,提高精神素质,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现。
二、历史学科内容与美术学科内容的衔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不同学科的特点与课程标准决定了学科教学中侧重点的不同。历史学科中涉及美术的内容注重历史环境、时代背景对美术的影响。历史与美术的跨学科教学,重在把两门学科间有逻辑和自然联系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调整或融合,使它们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合理的系统结构,发挥综合教学的整体功能,通过两门学科间内容的延伸、渗透与融合,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下的教学案例正是在历史教学中围绕历史与美术学科知识点的衔接而进行的教学尝试。历史与美术学科内容衔接的跨学科教学案例一:江苏省大港中学的束鹏芳老师,在给高二学生讲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中《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一课时,依据高中历史课标要求——“了解”浪漫主义文艺的代表性成就、“认识”或“理解”其时代性,把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文艺史分成文学、音乐和绘画三个板块,聚焦“浪漫情怀”的主题,使学生从不同的层面感受和理解浪漫主义。教学环节的学习行为3:欣赏名作,指出作品名称、作者及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教师出示名画《自由引导人民》和《梅杜萨之筏》,请学生观察后描述对画面的感受。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互动得出: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发出浪漫主义绘画的宣言,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将浪漫主义绘画推向高峰。教学环节的学习行为5:提问“19世纪上半期的这些文艺作品显露出什么特点”。幻灯片对比展示:19世纪中期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画面淳朴亲切、色彩沉静,像照片般写实与真切,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自由引导人民》通过浪漫主义手法的表现,展现出激越的情绪、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理想的渴望。从以上片段可以看出,束鹏芳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经典美术作品的同时,渗透着理解和揭示美术作品背后的时代精神,通过比较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幅代表作,提出对浪漫主义文艺的理解需要从作品的主题内容、人性诉求、表现手法等方面展开。这堂课在历史教学的文化情境中既欣赏了美术作品,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历史与美术学科内容衔接的跨学科教学案例二:在北京版历史教科书《文艺复兴》一课中,师生可以根据文艺复兴的时代特性研究“文艺复兴三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的郝志红老师在给初二学生讲授《文艺复兴》时,先按照时间顺序欣赏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美术作品,中世纪宗教题材绘画作品中的圣母像,14至16世纪美术作品中的圣母形象,让学生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圣母像,发现美术表现的变化,接着提问三个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中哪个时期的作品最能体现人的生命活力。在互动式教学之后,教师提出在14至16世纪,经过漫长的中世纪之后,光辉灿烂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得以再生,引出“文艺复兴”的概念,并提出这一时期美术作品在题材、内容和技巧方面的创新,提出创造性与艺术美之间的联系。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无论是西方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印象派的创作方法,还是我国宋元时期文人画的发展,都印证了特定社会历史环境对美术家及其创作的影响。以上两位教师的历史教学,用历史学科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美术作品诞生的来龙去脉和美术作品与历史背景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用美术与历史学科相联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符合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跨学科探究式学习的要求。
三、历史教师美术素养与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
2020年初中历史教师个人总结一转眼间,忙碌的一年又转瞬即逝了。一年来,我积极实践着,以“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人师表、富有爱心”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督促着自己的工作。以下是我的工作总结:
一、德方面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必须抓好两项工作即教好书、育好人。要育好人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首先要做好表率即为人师表。
在生活中,我扮演着多重身份:做学生的好老师、做学生的“好家长”、做学生的好朋友、做学生的心理医生,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从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侮辱学生人格。
课堂上,我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作业本上设立了“1/3意见栏”鼓励学生给我提意见,并认真回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课后,我经常走进教室、宿舍,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活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当学生遭遇挫折时,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感化、教育学生。
二、能方面
教好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水平,增强教师人格魅力,更好地教好书,我坚持给自己“充电”,坚持“借好书、买好书、学好书、用好书”,坚持向同行的老师们“取经”、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每一节课都当做公开课去准备,首先精读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再查阅资料,把每份教案都当作一项工程去设计,做到用活教材、超越教材,将教材内容回归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精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来整合教学内容,让每一节课都情趣盎然,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轻松感悟教学目标。
三、勤方面
本学期,在教学方面,我担任了初一年级四个班的政治教学工作以及初二年级四个班的双语教学工作。此外,还负责每周一的值勤工作、周日的“假日新视野”工作、见习班主任工作、“校园之声”广播台的指导工作,每一项工作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挑战,都是一个自我锻炼的机会。
因此,我兢兢业业地对待自己的事业,按时、按质的完成每一项工作。在这些工作中,我坚持总结与反思,在每一个方面都写有工作心得,不断改进,提高工作效率。
四、绩方面
1.在教学方面:开了两次公开课,得到了教研组内其他老师的一致认可。
期中考试,我所带的班级,总体来说,成绩较好。
2.教研方面:本学期共写了_篇教育教学论文,其中有两篇在杂志或丛书上发表。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仍然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在工作中会产生“惰性”思想,自身的知识面较窄,理论修养水平不高,在教育学生方面的经验的还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多学习、多动手、多思考、多总结、多反思”,以期更大的提高。
2020年初中历史教师个人总结二本人本学期担任初_数学课教学和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一学期的工作已经结束,为了总结经验,寻找不足。现将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业务学习
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二、新课改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研究.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学期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1、备课深入细致。
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自己执教二节公开课,尤其本学期,自己执教的公开课,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数学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本年度外出听课12节,在校内听课32节。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差生末抓在手。
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5、教学反思不够。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2020年初中历史教师个人总结三本年度,我担任初一年级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按照学校的各项要求,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为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历史课,就连以前极讨厌历史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学,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2020年初中历史教师个人总结四本年度,本人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人师表,乐于助人,团结同事,严于律己,安教乐教,服从学校工作安排,对工作精益求精。
教学方面,本人不断注重业务知识提高和知识更新,苦练教学基本功;钻研新课标,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双基和能力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能熟练的自制电教软件,运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一年来,我积极服从学校工作安排,分管学校团委工作、宣传工作、电教工作、电子政务工作、留守儿童之家工作、信息上报等工作,并圆满完成工作任务,除此之外,还担任了九年级、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及班主任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工作中,我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角色,把微笑带进课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耐心的教好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开好每一次班会。天道酬勤,经过努力,我所任教的七年级历史、九年级历史在片联考中分别获得第二名和第四名的好成绩。我所带的班级整体风貌有了很大的转变,班风正了,学风浓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学生成绩也取得了明显进步,在片期末统考中取得了语文第4名、英语第13名、政治第5名、历史第2名的骄人战绩,受到了领导、同事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在上一年的工作中,我时刻以一名党员和教师的双重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得到了学校领导、同事及学生们的好评。在期末民主测评中,所带班级被评为“优秀班集体”,所任教的历史学科被评为“秀学科”。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争取在2020年的基础上续写新的辉煌!
2020年初中历史教师个人总结五20_-20_学年度转眼之间就要过去了,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刻,我特对自己本学期的工作做一总结,即可总结经验教训,同时也可以对以后的工作进行指导。
今年,在教学方面,我担负着高二年级四个班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担任了高二年级的年级组长,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即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同时也抓住每一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转眼之间,一个学期马上就要过去,在新旧学期的交接时刻,谦虚谨慎地总结过去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无论是对教学成绩的提高,还是教师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都是大有帮助的,所以,我特将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做一总结如下。
一、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不仅抹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也使教师忽视了教学的反溃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似懂非懂。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体。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_片战争》时,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把全课分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知识,让学生提前去找答案,去思考。如“英国为什么要发动_片战争?”,“如果没有虎门硝烟,_片战争会不会爆发?”,“为什么说《》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细小的问题,既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一个细化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萌发了浓厚的兴趣,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让教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教学中的内容,是指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形式是指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高中历史有别于初中历史的地方,就是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事物脉络的掌握,如果只知道事件的发生而不知道事件背后的深刻背景,是不符合历史教学的目的的,但是,传授历史理论,分析事物本质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很难顺利完成的内容,因为学生一般只对具体的事件感兴趣,一遇到史学理论,则开始表现出畏难的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先会采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或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一个问题发散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再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逐步深化和升华主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既看到了树木,也不会忽视森林,完成了由浅入深的学习。
三、把“困惑”留给学生
1.课程设置上的断层
目前,初中在初一、初二开设生物课,高中在高一下学期、高二、高三开设生物课。由于生物不是中考科目,初二期末所进行的生物会考(开卷)成绩只作为初中升重点高中的参考。因此,初中个别学校存在着生物课时不足,实验设备配备不齐,部分教师由于非生物专业出身而难以把握知识的准确性等现象。
2.初中师资力量状况
在吴志华[1]等主编的《中学生物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谈到:师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素质亟待提高。笔者对学生所在学校的初中师资状况,调查统计如下:
调查数据显示:统计学生中原初中生物教师中非生物教育专
业毕业和兼教生物的教师所占比例很大,达到27.1%;对初中生物教师上课态度的调查中,上课照本宣科者竟达33.3%,还有6.3%的教师根本不授课。
在中考的压力下,学校安排非生物专业出身的教师应付其所不熟悉的生物教学。而教师上课也只是把考试内容讲完,学生仅在教材上勾出重点;认真点的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让课堂
充满趣味性。然而,在急功近利的评价标准的大背景下,学生忙于应付主课,教师的热情也逐渐被消磨殆尽。初中生物教学态度的放松和教学质量的低下给学生升入高中接受新知识带来很大困难,直接影响到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的实现。
3.生物科目在初中阶段的地位
初中生物课堂被中考科目占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占用很多的达4.2%,而在中考对学生学习生物的影响调查中,18%的学生觉得中考对他学习生物的态度影响很大。中考科目教师随意占用生物课时,学生也因为生物不是中考科目而主观意识上对生物不重视,在学生的心目中生物是一门副科,只要在期末检测时临时突击就可以。
初中生物地位低下,导致师生对生物课集体不重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4.学生生物基础
对学生生物基础的调查统计显示,有35%的学生不知道初中生物知识对其高中生物学习有何影响;几乎64%的学生认为没有生物基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而课外自己补充初中生物知识的人不超过30%。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学习习惯非常不好。例如,提前预习新课的学生少之又少,不预习的学生竟达70%以上。另外,不记或不会记课堂笔记的大有人在,很多人不知道要记录重点和难点,还有一部人认为听课的时候记笔记浪费时间,更有甚者,认为生物是副科,不需要记。
初中生物知识是学生高中生物学习的必备条件,但从以上数据显示,学生的生物基础较差,知识储备不足。另外,由于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不同,其知识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断节。初中生物教材与现在的高中生物新教材之间不配套,部分知识形成了初、高中两不管的现象,也给学生的后继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如,高中生物必修Ⅰ(人教版)第一章里提到了细菌和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但是哪些具体的生物属于细菌和蓝藻,教材中并没有介绍,因此,高一新生在做题时,往往看到“藻”和“菌”字就认为是蓝藻和细菌,就属于原核生物;第二章第二节关于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蛋白质的形成,学生没有有机化学及氨基酸的知识基础,往往一节课下来不仅内容讲不完,学生还不理解,碰到习题就更无所适从了。笔者深有感触,本来2课时的内容,笔者花费3课时还达不到教学效
果。所以,高中—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很有必要,也必须引起广大生物学科工作者的重视。
二、高中—初中生物教学衔接的对策
高中—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作为一线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衔接初中生物知识,让老师觉得高中课程很难推进,学生的负担加重。笔者也有一种“孤军奋战”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思考:在目前这种初高中生物课程现状下,用什么方法可以给老师减轻点负担,
也能让学生也学得轻松一点呢?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管理层面发挥作用
注重高中—初中生物教学衔接,如果只是一线教师个人的事
情,教学上因为要推进新课内容同时还要补充初中知识,必然使得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很大。而对于刚步入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间隔一年再学习生物,知识点连接不上,学习中会感到无所适从。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笔者觉得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初三增设生物课程,起码学生不会因为时间的间隔忘记太多的生物知识。另外,衔接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个人的私事,应该形成规模。管理层可以对初高中生物教师进行教学衔接培训,搭建教师研究和经验
交流的平台。笔者在任教单位从教以来,每学期都要准备一节初高中教师组内公开课,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的平台。笔者也从这样的交流中获得了很多关于初高中生物知识教授、衔接的经验
和方法。再者,可选取高中生物学科学习所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包括初中未涉及的内容和初中已学过但因种种原因学生未能达到掌握要求的知识作为校本课程内容,再辅以其他学科以及自然、社会等领域与生物相关的内容,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2]。初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一线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压力,也是机遇与责任。对学生来说,校本课程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从社会、历史、哲学等角度对本学科知识进行安排,让课程更贴近社会的实际需要。
2.生物教学的衔接
初高中生物学科无论在教法上还是学法上,都具有连续性、相关性和递进性。
在教法上,初中学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高中知识由于系统性、抽象性较强,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高中学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启
发式教学法,辅以直观教学法[3]。对于一些结构性的知识往往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的展示帮助学生领会和巩固知识。如,必修Ⅰ关于细胞器的教学,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总结每种细胞器的特点、功能,然后教师仅做好辅助、评价和总结即可。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容,如必修Ⅰ关于细胞增殖的教学,教师则应利用多媒体进行启发式教学法,帮助学生领会、巩固知识。另外,教师要灵活地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适当地调整教学进度,不能为了赶课,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教学做到该慢就慢,该快就快。在学法上,初中学生一般以形象思维为主,不善于独立学习,且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与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差。但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增强,很多东西是需要学生课后消化的,所以,学生要继续在学习初中生物的热情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初高中生物学习方法的自然过渡和衔接[3]。另外,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如何预习、上课如何高效听课、课后怎样复习等。
3.生物实验的衔接
初中生物实验多为重复、模仿等方法,而高中实验则注重对学生实验探究性的培养,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探究活动、模型建构等,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完成。在学生的实验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放手,鼓励学生的个性化的设计及多样化的思路,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释疑,从而使学生具备批判的思维品质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4.家长关注孩子高中—初中生物知识的衔接
高中—初中生物教学衔接是一个普遍且长久存在的问题。作为家长,关注学生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为孩子步入高中大门做好准备,必然会减轻学生刚进高中时的很多不适应。学生在中考结束后有很长的假期,家长督促孩子在假期阅读初中生物课本,此
时,孩子是在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进行阅读,孩子一定会越看书越有趣味,毕竟生物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这样学生不会因为放假而养成懒散的习惯,还培养了学生阅读的习惯,同时加深了孩子对初中生物知识的印象,为高中生物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志华.生物课程与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