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半期总结范文

时间:2022-05-03 21:20: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实训半期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实训半期总结

篇1

最初一直有种被绝缘的感觉,自己消息特别闭塞,也只有每次打开自己邮箱看到余总及一些同事发的邮件及总部送来一些宣传资料时,才感觉自己是新东方的一分子,郑汴路没有财富那么多的同事,也没有中原路成群结队排队给孩子报名的那么多家长,更没有课下孩子们喧闹嬉戏声,更没有领导的莅临,有的只是我们五张熟悉的面孔还有熙熙攘攘来咨询的家长孩子们,6月底7月初是人气最旺的时候,天天把我们都兴奋地不得了,Rita,Cici,我忙着开公开课“吸引”学生,小姚忙着给家长做课程的咨询及收费等,可惜那样火爆的时光就像昙花一现,我们都以为战争刚刚开开,却又那么快的结束,7月中旬到现在,我们在安静的氛围中有序不紊的进行着我们的工作,备课上课补课改作业值班接听电话等!

暑期自己共带4个班,两个自己的新班,两个别的老师的班,共计招收25个新学员!

刚进入新东方面临的问题:

还记得刚被分到郑汴路,就面临着接班问题,以自己的工作经验接班问题也遇到过,但是一下子接3位老师不同课程的班型,这还真是头一遭,学生年龄不同,小到4-5岁,大到六年级,课程不同,有幼儿TOTS课程,有少儿版新概念,还有成人版新概念,以前老师的授课方式大有迥异,有活泼激情的,也有温柔娓娓道来派的,面对这样大的压力,那几天整天就是纠结的状态,原以为顶不过来,幸好Rita多次鼓励我,追求卓越,挑战极限,从绝望中寻找希望,帮我分析教材等给了我一新人莫大的关怀与帮助,所以在此,要特别向她说声:Thank you !

了解各类课程知识点对于我来说不是难点,难点在于如何教授,使孩子们及家长在第一时间内接受新老师,所以对于展示课及家长会自己是精心准备,考虑到了家长能提到的一切问题等,原以为家长对我会是特别排斥,但听完课后家长并不像想象中那样,他们大都认同我这位新老师,并没有提出特别的意见及建议,只是个别家长课后说:王老师,你讲的不错,孩子和我都挺喜欢你的,只是我们家孩子特别调皮,你对他要严厉点,或是课堂上多提问孩子等的问题,接班还算顺利!谢谢家长对我工作的支持!

篇2

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以全面落实学校“十三五规划”为统领,教学工作上强化技术技能转型,专业建设上深化产教融合,平台打造上竭力再上台阶,党建工作上力求务实创新,学生管理上凸显专业特色。常规管理不松懈,开拓创新谋发展,全院合力共进,全面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计划,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

本年度教学常规管理我们通过提高服务意识,加强过程管理,完善教学评价,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优化学生学习方式,调动师生积极性,做到了师生和谐,共同发展。

1. 日常管理

本学期进一步规范日常教学管理,明确了教学秘书的分工和职责,做好教务管理工作,提高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意识和水平;充分发挥教研室主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了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期末考核的过程管理;制定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师教书育人要求,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顺利完成了本学期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认真开展了半期学生座谈会,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改进日常教学管理,使教师的教学具有针对性;认真开展期初、期中、期末的常规教学检查和教学材料归档,为教学工作量化考核和本科水平评估做好相关材料的准备。

2. 教研活动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本学期从一开始就对教研室提出了新要求,根据教学管理和考核的要求,各教研室认真撰写教研活动计划,通过组织开展示范课和公开课等多种活动方式,以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促进我院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为了能尽快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规范和教学技能,共组织了9次教师公开课,其中观摩了资深教师蔡银英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陈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等的示范课程,普遍反映受益匪浅。

3. 教学评估准备

根据评估要求,完成了毕业论文的指导、答辩和相关存档材料的核查工作;以及毕业生顶岗实习的指导、成绩登载、存档工作。

二、 创新培养模式,修订2017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学校提出的“120+”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对2017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做了相应的修改;补充完善了中兴两个校企合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沟通、调整了与中科曙光合作办学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 按照“专业+特长”,认真做好2015级专业分流

根据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方案,根据岗位需求,按照“专长+特长”和一条技术主线的办学理念,对2015级485名学生根据“专长+特长”进行专业学习分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4名学生,分成java开发和.net开发两个专长方向,物联网工程专业129名学生分成系统设计与开发和系统应用两个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152名学生分成应用数学和金融两个专长方向。同时,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每个学生在四个特长模块中选择一个模块进行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每个学生在两个特长模块中选一个模块进行学习,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适应学生的就业需求。

四、 以能力为导向,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

按照“点上突破,面上构建,分步推进,稳步实施”的推进策略,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导向,全面推行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按照电子信息和金融发展要求,结合我学院技术技能转型方案,大力推进课程结构与岗位(群)对接,课程标准与岗位能力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距离。

在建设课程群的基础上,以能力为导向,进一步推进专业核心能力课的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引入包括Moocs、翻转课堂、微案例、任务驱动、项目驱动、案例驱动等教学方法,本学期有《高等数学》、《测试技术》等两门课程申报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五、 围绕学生能力培养,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

与企业合作,构建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在巩固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以保证学生工学交替及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全面落实。2017年,与中科曙光合作达成协议成立中科曙光大数据学院,成果申报了数学与信息科学专业,首届计划各招收87名学生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增加了我系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了我学院的办学实力和条件。

以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岗位能力需求为驱动,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开展岗位工程实训。本学期,共实施不同项目的实训11个,分成33个班进行,惠及各级各专业学生共计1600余人,与我院有校企合作关系的4家企业参与了本期项目实训。计算机类专业的项目实训教师全都是来自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精英。

六、 进一步思考和需要加强的工作

1、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补充修订完善校内其他院系的归口课程教学大纲;

篇3

一、引言

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是职业院校的基础工作。以课程为基础单元,按照职业教育规律科学有序排列而构建起的课程体系及实施,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1-3]。鉴于就业单位和企业的多样性,潜在就业岗位的复杂性,为追求和发挥学校最大的育才职能,对适合的专业,开设“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使学生接受一次综合的能力强化训练和工程实践,才能充分地做好就业准备。鉴于创新特和实用要求,需要对“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设计理念、深度开发、教学实施、资源条件配置等等,进行认真探索和研究。

二、设置“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基于对现实的学生学业进度安排、就业前实际专业能力、毕业前签订就业协议的进程、学生顶岗实习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等实际情况的分析,针对学生就业前的准备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而提出来的。

(一)学生就业市场的新要求

学生往往在毕业前就确定了就业单位甚至是具体岗位。但是,学生是否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呢?从现行的教育进程和计划看,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安排。毕业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按照学校规定和企业预计的时间表进入企业。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真实的状况任何,是否达到企业的要求,在企业二次培训时间长短等重要问题被忽略。而企业更看重的却是学生是否满足自身特定的要求,实际能力是否与需求匹配。因此,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方法需要进行一定的动态调整,与时俱进,设置针对性实践课程,以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也可能是特殊的需求。

(二)学生毕业前的现状说明需要对课程体系补充和改革

三年制职业教育一般在第三年就进入就业准备阶段,最后一期往往实行顶岗实习。之前,经过相同的理论知识、基础能力的训练、专业能力训练,而在进入第三学年后,学生情况则各自不同:一般在第三年上半期进行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学生开始就业择业,部分学生在此期间经双向选择选定就业单位,就业岗位大体明确,学生的学习、训练需求发生分化各不相同;而最后一期,学校更多安排学生进行不同的顶岗实习[4]。这样的过程,使得学校往往调整教学计划或整合课程,在时间上以适应就业进程。对此,在教学安排上需要随之应对,改革教学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实行新的措施。

(三)学生就业前需要全面准备

顶岗实习是学生接触企业和岗位,尽早成为合格员工的措施,在职业院校中大力推行[5]。一方面,企业需要能和岗位无缝对接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实际用工需求影响,潜在就业岗位即顶岗实习岗位并不和学生就读专业关键技术和技能紧密关联,甚至出现学生顶岗与专业无关的情形,造成就业后学生提高技术技能的目的不易实现,持续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这两方面都要求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必须有针对性训练和实践,进行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等全面准备,以适应企业基本要求及岗位的特殊需求。

三、“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含义及作用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一门专为学生专业能力强化训练和全面就业准备的课程,是一种在新的就业新形势下创新性课程设置,不同于一般性的课程或教学方式,对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含义

1.“综合训练和实践”课程的含义“综合训练和实践”课程是指,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在学生专业技术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和进行顶岗实习前,按照专业边界范围,以全面强化和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实现就业前的针对性准备为出发点,围绕专业技术综合应用和关键技能训练中心,以实训实作为特色,经过合理选择和组合一系列以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技能强化训练为主要教与学内容的实践项目或工程任务作为课程主要内容,按照任务导向模式而设计和实施的一门新型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形式和地位“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一门增设的全新课程,基本内容是一系列有专业实用性和就业针对性的实践项目或工程任务的有机集合,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任务全过程实训和实作。该课程的设置和实施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对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起到强化、提升的独特作用,是沟通学校与企业的便捷桥梁,是学生转变成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处在重要地位。根据学生在三年级上期开始就大面积签约企业、下期进入顶岗实习的现实情况,从学业时间段上看,“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应该安排在第三学年上半期;从人才培养阶段性上看,可安排在学生全部专业技术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之后、顶岗实习之前;从技术技能养成阶段上看,应该设置在学生训练和掌握技术技能的巩固阶段。

(二)“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两个理念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综合”特质,决定课程包含的是整个专业技术技能、完善的是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的是市场需求,因此必须是实用的实践过程以训练动手能力。动手能力的训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一个稳定和持续的进阶形式,而一些关键能力还必须考虑重复训练以巩固。“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在工程环境下,进行实际操作为主要形式的综合能力强化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就业前就应当具备行业领域就业的能力和从业岗位特定能力。因此,“市场”、“能力”理念必须在“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内容组成、项目任务选择、深度开发等全过程中都要得到是实实在在的贯彻。

(三)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作用

设置并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根据实际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的重大补充和调整。1.专业能力综合训练作用在专业培养目标指导下,对学习状况较好的学生,“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实施可起到“查漏补齐”的作用,强化已经掌握的和提升欠缺的技术技能;对学习状况相对较差的学生,则起到专业能力较全面的弥补、关键技术技能重复训练进而掌握的作用,使得人人成才成为可能。2.就业前的技术技能强化训练作用对学生进行综合应用知识的练习,对操作技能强化和提高技能熟练程度的综合训练,可以实现就业前的全面的准备。面向行业领域就业的学生,可以做好多角度全方位的准备;对就业单位明确的学生,可以结合单位或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专项强化训练,最大限度满足企业需求。3.与岗位职能紧密对接的作用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对明确就业岗位的学生进行的针对性训练,将通过校企交流确定的实践训练课程内容及实施,有效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操作能力,真正与岗位无缝对接。

四、“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设计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理念,突破了一般意义上课程的概念。具体反映在跨课程的综合性、行业领域的针对性、岗位能力的特定性等方面,体现的是就业导向原则。在课程设计上应该充分突出课程的全新理念和特点,发挥企业的作用,选择合理和适用的实践训练项目任务以及学习内容,高效组织和优化配置已有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做好课程的设计和开发。

(一)学生潜在就业情形与课程的关系

学生经过顶岗实习或毕业设计后即将就业,从潜在的就业的情形上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还未签约就业单位,将在行业领域内就业的学生,面临潜在就业企业和岗位可能会很多;第二类是已经签订就业协议,就业的企业已经明确,但具体岗位还未确定的学生;第三类是已经签订就业协议且工作岗位已经确定。对学生就业情形进行分类的目的在于能够精确地制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结构、内容、教学方法等,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在“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学习训练等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选择项目任务,得到相应综合训练、强化训练和针对性训练,进一步从实践中得到锻炼,获得相应的收获。

(二)课程总体目标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补充,其本质是落实专业目标及提升职业能力,落实就业前的全面准备,课程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上,学生通过综合实训,初步达成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全部课程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关键专业能力得到重复性强化训练。2.对于面向行业领域内就业的学生,实现就业前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包括职业态度和素养的养成,提高职业能力,达到行业领域内就业的要求。3.针对学生就业岗位的具体要求,进行特定的知识准备和技能训练,加深理解和熟悉工作场景,实现与就业岗位的对接。4.对已经签订就业协议而在专业技术范围以外其他行业就业的学生,旨在从实际出发,进行必要的教与学内容上的拓展,培养从事行业就业的能力,做好相应准备。

(三)项目任务选择的依据和来源

综合实践能力训练的项目或任务选择构成课程基本内容,是课程实施决定性因素,其来源比较广泛。但是,项目任务选择和设置的前提必然是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及岗位的要求,使得项目任务的实施能达到综合实践能力有效提升的目的,做好就业前准备,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6]。1.专业性和针对性项目任务项目和任务可以按照凸显专业性和针对性两种情况选择和设置,前者以重复性强化性训练为主,后者以针对性训练为特色。专业性项目或任务是指学生在就业企业不明确情况下,面对行业领域就业所选择的专业范围内的项目或任务,其教学实施将为学生面临行业领域内众多企业就业而夯实基础、创造条件。针对性项目或任务是为就业单位确定或岗位明确的学生设置的训练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实施可使学生与企业和岗位紧密对接。2.项目任务选择的依据专业性项目或任务选择和设置的主要依据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及其分解的各层级目标,项目和任务的选择须注重专业内关键能力强化训练,包含必要的重复性和深化训练内容,并能够调集专业内外的教学资源予以支撑;针对性课题项目选择和设置的依据应该着眼于学生就业需求、已经签约的企业和岗位情况,在企业参与下设定和选择项目任务。3.项目任务的来源“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项目或任务大体上可以来自这几个方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需要强化训练关键能力的项目或任务;按照学生签约的企业实际情况,在与企业沟通合作的基础上而设定的项目任务;根据学生已经签约的就业岗位,梳理岗位能力,选定的具体针对性项目或任务;根据学眩现有实验实训条件,设定具有符合专业性项目任务特点的工程实践内容;指导教师按因材施教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训练情况、实际能力状况而指定的实训项目或工程任务;学生自主创新设计制作或各级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等等。

(四)“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内容设计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学习、技术应用、技能训练,三方面的内容将融合在具体的课题、任务或项目之中。课题、任务或项目数量较多,形成系列,基本涵盖专业关键能力和岗位主要技能。学生针对这些项目,根据自己就业状况,有自主选择的便利条件。教学双方在这一系列项目任务选择、执行、完成、考核的过程就是课程的教学活动。1.系列化项目任务的设计经过认真筛选和归纳,可以编制出系列化的项目任务,并分类实施。表1中,必选项以专业性项目任务为主,起到强化专业能力的训练和素质养成作用而达成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按照针对性项目任务作为可选项,供已经签约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直接针对就业准备。选择不同,使得每个学生的课程计划、执行和教学进程不同,即在课程具体实施上,每个教与学的过程都有特别之处。至于项目任务选择的多少,以达成课程目标为依据,不拘泥于数量等问题。课程任务可以多样化,只要是为就业准备的且符合学校实际条件都可以,因此专业课程需要的补充学习、潜在就业行业领域的执业准备、自主创新设计或制作等内容,均可列入课程之中,与专业性和针对性等项目任务一起构成系列。2.课程内容项目任务设定后,应该编制各单项任务翔实的任务书,明确工程任务内容、技术技能目标、任务考核方式和要求、完成任务的条件和资源、教与学的基本方式、参考资料目录等内容。一个单项任务就是一个工作情境,都基于学生已经完成的专业课基础之上的学习或进行技术技能的拓展,真实地实现专业知识和技术综合应用、技能训练的功能和作用。表2是课程内容设计样表。在具体实施中,除必选项外,原则上每个学生的自选项可以是不同的,但两者权重加起来达到100%,以利考核。

(五)课程教学基本步骤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实施步骤灵活机动,尤其要适应学生陆陆续续签约的动态变化,应根据课程进度与学生情况滚动调整。课程教学原则上可按照以下主要步骤组织实施:1.根据指导教师建议,学生根据自身就业情况初步选择项目任务和学习内容,或者提出自选项目。2.教师审核学生的选项,提出项目任务要求、能力目标、工作量和进度安排建议、考核标准、考评权重等,进而教与学双方确认。这些事项都是互动的并极力体现出学生更加主动特色,做到教与学双方协商一致。3.学生领取项目任务书或工单,制定项目或任务实施计划,交由指导教师审批,并作为考核依据之一。4.学生单独或分组执行任务,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进行工程实践活动。对组队形式,须要求每个成员均有独立完成的具体事项,并做到团队合作、共同进步。5.学生单项完成后先进行自检自查、交叉检查,然后教师检查验收并阶段性评分定级。各单项及总评都以学生实作、实践结果为主要考评项次。6.课程结束时,须进行项目实施总结,演示实践结果,撰写技术报告。

五、“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实施的几个问题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与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有着本质的不同,不是取而代之。它与普通意义上专业课程或实训课程虽有共通之处,但又有重大的不同,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一种整体性的高效学习训练手段,对学生就业或执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认真组织课程的实施。实践经验表明,在课程具体实施中,除项目任务设置和选择特别重要外,还必须注意并解决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一)课程实施的时间及弹性问题

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计划,对某些专业课程还可以考虑与之整合,在整体学习时间和学分管理上协调一致,符合教学规则。课程学时及时间跨度,要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实际需要设定,一般可以考虑4—8周,具有时间上的弹性。课程实施时间原则上安排在学生专业技术课程学习结束后,就业双向选择之际,学生面临择业和顶岗实习之前。对高职学生,课程实施时间大致上在第三学年上半期后半段。

(二)学生主体地位问题

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可以表现在根据就业实际情况、与就业岗位直接对接或与潜在就业岗位谐合等而进行的自我选择项目任务上。同时,学生带着一定目的性去完成任务,达成就业技术技能的针对性准备就有了良好的内在驱动和取得成效的基础。在完成目标和任务驱动下,学生会根据对就业企业或岗位的了解,主动去理解任务、分析任务、执行任务。主体地位还表现在课程实施中的动态“响应”,即学生在课程实施期间实现签约,其任务的重新选择和内容调整上会随之变化,即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上也有“弹性”。

(三)个性化教与学计划与因材施教问题

对一系列的项目和任务,因就业方向和岗位不同、专业课程学习的效果不同、先前所具有的基本功不同、技术技能应用能力高低不同等因素,学生选择的项目任务就有不同,形成每个学生课程目标或执行计划不同,使得课程执行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色。这恰是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主要作用的表现。为达成学生的个体化收获,每个学生需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制定适合于自己的学习训练计划,教师因材施教,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实现。表3是一种学生学习训练、工程实践计划样表,以此来实现学生个性化需求。

(四)教学方法问题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以实训实作等实践活动为主,可采用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各种先进的手段均可实施,如PDCA循环、演示法、案例法、一体化教学、师徒传授法等等。每个单元任务,都应当准备完善的教学文件资料,如工单、单项指导书等。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形式将会是一对一的实际指导,扮演企业里“师傅”的角色,要能激发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

(五)教学资源准备问题

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需要的资源较多,如场地保障就是基础条件之一。指导教师及团队要有比较丰富的工程实际经验和教学经历,能从理论到实践上指导学生学习和训练,方法灵活机动,在使学生得到充分就业准备前提下,按需要即时应对学生因就业而发生的项目任务变动等“弹性”问题。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上要加强组织和管理,提供教学设备、配套物质,满足项目任务完成的需求,必要时应调集专业外、学校范围内甚至是企业的设备或实施,配置资源,确保教学有序进行。教与学双方都要主动沟通企业,进一步明确企业要求和岗位技能目标,选择合理的实训项目或实践任务。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应当聘请企业教师直接参与相应教学工作。

六、结束语

设计开发和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本着“市场导向”、“能力本位”等职业教育理念进行的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和课程改革。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学生专业技术课程结束后就业之前,开设基于工程任务的以实训实作为主要教学方式的“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通过合理和精心选择实训和学习项目任务,能够使学生在就业前的实际知识掌握、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全面技能等得到充分的强化、训练,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效对接就业单位和岗位。同时,在课程实施中,还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工作作风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作者:郭庆丰 申爱民 王皑军 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2]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J].职教论坛,2008(20):4-15.

[3]徐国庆.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体系的设计[J].职教论坛,2009(18):4-7.

篇4

二、关于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秦学斌基于毕业生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对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目标定位进行了反思:简单的技能型人才并不能满足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需要,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才能够对学生的会计职业发展有更深远的影响。孙金平从“培养什么人(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如何培养人(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设计)”两个问题入手,提出了“基于工作岗位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唐婧妮根据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职业持续发展等核心问题,提出自己的三点建议:一是要以实现学生职业持续发展为核心,改革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组织;二是要高度关注学生职业持续发展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三是要深入、系统地研究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由晓霞、吴斌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吉林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后得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需要进行改革,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从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优化、实训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结构调整进行改革。邹奎和其同事们选取贵州省部分小微企业作为调查对象,深入研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并总结指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时要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吸收各行业的物质资源融入到教学中,建设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关于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李丰乾的改革思路是:一是课程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二是课程体系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三是课程设置要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马建华、邢琰彬、刘瑞红、李建卿等人一致认为:在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过程中,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强化素质教育;要强调职业技能为核心,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体系设计要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张小红、吴平萍提出:课程设置与会计岗位的职业要求严重脱节、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不足是当前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两位教师在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后提出如下建议: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设置课程时要以会计工作任务以及具体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为导向,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朱莉、黄进龙结合实际教学工作,建议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即:尝试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建立健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提高技能为本位,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参照,以项目课程、案例教学为主体的技能进行考察体系。

四、关于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

黄士嘉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要从以下方面着手:重新定位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以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精选课程教材;改善教学条件,将多种先进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安排实践操作时间;完善课程考核标准;加强师资培养,加大在职教师的继续培训力度。曾在外资企业从事多年财务工作的梁丽文,结合其在高职院校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的经验,从ERP系统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学设置要侧重会计电算化相关专业;尝试计算机系与会计系的学生进行伙伴式教学,以弥补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弱项;重点建设会计电算化实训中心;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刘红、唐继碧、黄海荣等人对当前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十种可供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选择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对“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了案例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郑翠菊、林文、王伟一致认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应结合高职院校的技能培养要求进行教学模块重组;以职业需求为目标,结合电算化类岗位的职业标准要求,选取课程内容;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实训室,师生双方边教、边做、边学,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将课程与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相结合,实现“课证融合”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钟亚兰、涂利平、罗杰所在的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是四川省唯一一个教改试点专业,他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和总结,认为要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专业教学内容及方法等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其中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岗位的技能性和针对性。

篇5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

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003年期.

篇6

中图分类号:TP308

1 旧机房面临问题的情况分析

1.1 硬件配置达不到当前教学软件的要求

我们要优化维护改造的计算机室是2004年建成的,共有102台微机,均为联想启天M4600,有联想保护系统可以网络同传、系统备份还原。硬件配置是: CPU P4 2.8G,内存256M,硬盘120G,独立显卡(并带集成显卡),集成网卡,有40%的独立显卡已坏。在这批临近淘汰机器上安装一些新的教学软件。系统运行速度很慢,经常出现死机的现象,影响实训课的教学。当时对50台计算机的内存进行了升级,增加至到512M内存,虽然电脑的速度有了提升,但死机的现象频繁,运行有些软件时还常卡在某个界面上,蓝屏现象时有发生。把新加内存卸下后,就正常了。检查的原因是新买的内存与原内存不兼容造成的。由于教学软件的不断升级,所以依靠现有设备来支撑教学是有很多困难的。

1.2 维护成本高、管理维护工作量大

计算机的生命周期一般是5年,对已经超过5年以上的计算机进行维修成本高,且配件也不好找。一般都是二手,价格高,使用时问题多多,对于50人规模的实训室,已经出现了“上课时计算机不能满足学生”的情况。即使上课前好好的计算机,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常常出现“蓝屏”、死机、系统不能正常启动、内存。显卡。网卡经常出问题,电脑的稳定性下降,一节课下来至少有几台机器需要维护。大大的增加了管理维护的工作量。

2 改造旧机房的准备工作

2.1 我们认真收集老师和学生在机房实训教学课中的使用情况,请老师和同学们给机房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

2.2 我们分析了机房开设的课程和教学要求:我校各专业开设的基础类课程的软件主要有:Office2010、VC6.0、JAVA6.0、Photoshop8.0、平面设计11.0、Flash8.0、AutoCad2004、sql2000数据库等。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相信通过优化维护改造后能达到教学要求。我们对优化维护改造维护旧机房工作做了周密计划,制定了一套优化维护改造维护旧机房的方案。

2.3 选拔学生组成优化维护改造维护旧机房的团队,由于优化维护改造维护旧机房的工作量较大,单靠实验室老师来完成,时间长任务重。让学生参与实验室维护建设,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电子信息系网络专业选拔了二十个基础较好、有兴趣的学生组成优化维护改造旧机房小组,对他们进行计算机网络和软硬件维护的培训,让他们参与到旧机房优化维护改造的每一项工作,增强他们的技能和实践维护经验,大大提高了优化维护改造旧机房的工作效率。

3 旧机房优化维护改造方案与实践

3.1 对旧机房计算机进行分组筛选

我们对102台计算机进行了筛选:计算机独立显卡有40%已坏,由于主板有自带集成显卡的优势。我们把102台计算机分为两个组。一组是独立显卡、512M内存(单根)。另一组集成显卡,256M内存(双根)。部分换下的好显卡做为独立显卡组的替换设备。由于有几台微机主板有问题。我们在网上淘了几块相同型号的主板,把已坏主板上的BIOS芯片拆下装在这几块主板上,联想保护系统就能用了。我们总结了:如是联想主板坏了一定要把BIOS芯片取下做为更换相同型号主板的备用。通过以上分配旧机房主机配齐了102台。

3.2 “分配系统”制作源盘

首先我们精心制作一个源盘,根据机房硬件配置特点和实训项目教学要求,充分利用联想保护系统的优势;在源盘上创建六个磁盘分区,采取“分配系统”的方法――一个分区就是一个专业:电脑艺术、生物、电子通讯、网络、考试系统、备用共享数据盘。按每个专业一个分区的模式,细化安装操作系统和教学软件。做到系统。教学软件专业化。无冗余。五个系统是独立的,我们首先在第一个分区中安装WINDOWSXP3操作系统,并把相应的硬件驱动程序安装好,然后做成纯净版WINDOWSXP3镜像文件,放在备用共享数据盘中,用GHOST将镜像文件恢复到其它三个分区。这样其他三个分区系统就不需再安装了。以上工作完成后再根据分区所属专业安装教学应用软件。

3.3 对源盘系统的优化工作,我们对系统进行了十项优化方案:

3.3.1 使用简单界面:单击桌面空白处,点击“属性”进入显示属性设置窗口,将“主题、外观”都设置为“Windows经典”,将桌面背景设置为“无”。

3.3.2 减少启动项目:“开始菜单中“运行”项,键入“msconfig”启动“系统配置实用程序”,进入“启动”项,在此窗口列出了系统启动时加载的项目及来源,仔细查看是否需要自动加载,清除不需要项目前的复选框。

3.3.3 优化视觉效果,选择“系统属性”中的“高级”标签进入“性能选项”界面,选定“最佳性能”项。

3.3.4 关闭系统还原,选择“系统属性”中的“系统还原”关闭系统还原。

3.3.5 关闭自动更新,选择“系统属性”中的“自动更新”关闭自动更新。

3.3.6 关掉不必要的服务开始“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服务”选择。

3.3.7 禁用错误汇报,我的电脑“->”属性"->“高级"->”启动和故障修复"中,点“错误报告”,选择“禁用错误汇报”、“但在发生严重错误时通知我”。

3.3.8 卸载附件中的游戏

3.3.9 导入十三项优化系统注册表(开关机加速、打开启动优化功能、调整Windows XP的浏览速度、关机时自动关闭停止响应程序、加快局域网访问速度、删除多余的.dll文件、加快程序运行速度、关闭XP遇到严重问题自动重新启动、关机时自动删除交换文件、加快菜单显示速度、减少开机滚动条滚动次数、开启硬件优化)。

3.3.10 删除\\windows\\ime下不用的输入法,安装适用的输入法。

3.3.11 制作清理系统垃圾的批处理文件。

3.4 系统安全设置备份

由于学校机房面向广大教师、学生,上机操作人员多而复杂,机房安全、软硬件维护工作更为频繁和重要。机房是重要的实训教学基地,如果为了保护系统而对计算机做过多限制,就会影响学生知识面的掌握。怎样既能有效的将电脑硬盘数据保护起来,防止病毒和黑客程序的攻击和学生误操作对数据的删除,又不影响学生知识点的掌握,这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通过多次实践,制定了一套比较安全的保护系统法:

3.4.1 用联想保护系统优势:禁止U盘,将系统设置成一次性还原(计算机开机或重启就会还原)。

3.4.2 用给BIOS设置密码

3.4.3 用保护磁盘分区不会被破坏:删除C:\WINDOWS\system32下的compmgmt文件,这样“我的电脑”管理项就打不开了。

3.4.4 用导入保护系统注册表:禁止使用注册表、禁止远程修改注册表、禁止使用MS-DOS方式、禁止使用组策略。

3.5 系统备份

通过对源盘系统精心制作优化和保护后,用GHOST备份每个分区,并压缩成镜像文件存放在共享数据盘中,隐藏共享数据盘。再用联想保护系统的网络同传发送到机房的每台计算机中后,单独对每台计算机设置IP地址、用户名,并备份。整个软件安装工作就完成了。我们将源盘主机保留起来,作为机房计算机出现问题或软件更新升级的备用机。

4 制作教师机

教师机是很重要的机房服务器,它关系到机房教学任务的完成效果。我们把教师机的磁盘分区和学生机做成一样,教学软件安装也和学生机一样。不同的是操作系统,在教师机上我们安装的是服务器版的WINDOWS2003SER。还安装了教师上课用的多媒体广播教学管理软件:使教师在机房上课时能非常方便地完成电脑教学任务,实现屏幕广播教学、演示、遥控转播、辅导学生、电子教鞭、课堂提问、即时测验、网络考试、收发作业、文件传输等工作。还可以对学生机进行屏幕监视、黑屏肃静、锁定学生机的键盘和鼠标、远程开关机和重启等课堂管理工作。教师机等同于机房服务器。

5 旧机房硬件的维护保养

旧机房硬件的保养和维护是长期的,我们利用周末对计算机硬件进行全面的维护保养:用空压机吹去机箱内主板及各个部件的积尘,然后取下主板上的上的内存条、显卡、用橡皮擦小心擦拭金手指,并喷上精密电子清洁液进行清洁。再对机房电源线路、网络线路进行检查维护,更换部分水晶头、电源插座等。

6 结论

旧机房通过优化维护改造后:提高了机器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分配系统”方式使机房一机多专业用,分区系统独立、安全,机房利用率增加。学生上课只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的分区。软件分流后,分区系统变小,软件最多的电脑艺术专业也只占用了5G多,其他专业分区仅占2G多,软件加载少,系统启动、运行速度有很大提高。内存重新配置后,新配置的512M内存只用在一个机房里,原配256M内存(双根)用在另一个机房,这样减少了硬件冲突和不兼容的情况,死机、蓝屏现象少了。减少了管理员的维护工作,提高了管理员维护机器的效率和质量。半期的使用,学生和教师反映较好。随着计算机教学内容所需软件的不断更新与升级,旧计算机将不能胜任全部的实验项目,把旧计算机安排到硬件维护室。让旧机器“力所能及”的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项目服务,是旧计算机最好的归属。

7 结束语

高校机房的管理与维护是一门综合的技术,只有对计算机机房实施科学管理,规范管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计算机实践教学环境。作为机房管理人员,须不断学习,提高技术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大胆探索创新,针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加强机房维护力度,提高机器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证设备完好率,和设备的利用率,延长计算机生命。才能适应当前计算机教学的发展要求,为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郝强.精通注册表修改编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篇7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78

0 引言

地理教育对于增强人们的基本素养有重要作用,地理师范教育更应该根据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的改变及时变革。通过对河南部分高等师范院校调研以及相关文献整理,发现现有的培训策略与制度未能适应基础地理教育的发展,严重影响着未来地理教育的质量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此,地理高等师范院校如何转变旧的教育培训理念、改变不实用的地理课程结构与培养机制,提升地理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值得深究。

1 地理师范生教学能力培训的策略与制度的研究综述

地理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实行,需要现有的地理师范培训体制给予后续的地理教育人才支持。而现有的地理科学专业师范教育却未能与之适应,培养效率低下,毕业生教学能力与基础教育事业要求严重不符。故应该对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培训机制进行策略与制度改革。

2 地理师范生教学能力培训制度与改革调查研究

2.1 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针对南阳师范学院大二、大三年级学生以及河南省另外两所开设地理师范专业类院校的大三在校生。通过问卷发放的形式,共发放180份,有效问卷共147份,有效率81.7%。其中调研对象男女性别比为1∶3.45。

2.2 学校培养机制调研

此次调查问卷采用开放式与封闭式题目结合的办法,根据实地调研情况进行编写,共21道。围绕着地理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情况和教学能力现状、高校地理师范生课程设置、现有培养制度执行度、反馈突出问题展开调查。

2.2.1 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课外教学实践情况调研

147人中仅有22人有过从事家教或参加教育教学实践,仅占总比人数的14.97%。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第一,缺乏与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实训体系。第二,实践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相应的监管评价机制。第三,配套教学实践资源匮乏。第四,教育实践设置不合理大学将教学校内见习与校外实习集中安排在大四上半期,很多毕业生面临升学、就职压力,缺乏精力进行教育实践。

2.2.2 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调研

通过对基本现状的调查,及数据赋值处理,地理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自我认同度最低,经过系统的培训,教学能力有一定提升,但同未来的职业需求相差甚远。

2.2.3 课程体系调研

通过问卷数据整理,师范生对于开展教学方法策略、中小学管理(班主任课)、现代教育理念课的期望度最高,地理教学论的数据统计最低。应考虑增设相应必修与选修课程,将考试与考察结合。

地理师范培养课程体系整体得分中等偏下,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时数较少,未满足教学需要。二是课程安排僵化。三是教学重理论,教学实践类科目安排相对较少,成效地低下。

2.2.4 地理师范教学培训制度成效分析

通过数据处理得,经过地理师范体制培养,师范生的知识与技能有了一定提高。但教学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或制约师范生教学能力发展。

该模块是对当前地理培训机制成效评价,在提升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对从事中学地理教学作用、对推行新课改的作用三项均有较为明显提升,但其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得分最低总体仅为0.67,应更加注重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2.2.5 调研反馈问题汇总

如表4,该项为不定项选择题,反应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实训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育理念不能及时更新与所讲知识与实际教学工作不符。要加强师范生实训,实践机会与条件的欠缺严重束缚了地理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发展。

3 地理师范生教学能力培训对策研究

3.1 地理师范教学实践模式改革

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来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机会。如将大三年级下学期才集中安排的微格教学实践安排到每个学年的考核测评上,并对毕业生做好毕业意向统计工作,有效的安排他们的校外见习时间,我国华东师范大学的培养方案中建议为师范生提供“双导师”,即由在中小学任教的教师担任师范生的另一名导师。高校在地理师范生培养中,可以借鉴“双导师”制度并将实践教学切实落到实处。

3.2 地理师范课程体系改革

地理师范生教育类课程的安排,应由浅入深。当地理师范生在大一年级时,主要学习地理基本素养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大二年级,适当提升师范生的教学实践的比例,主要是通过教学技能培训课程,将实践教学的训练、考核综合起来。大学三年级,主要课程为地理教学论和微格讲说课,方式有仿真课堂、微格教学等。大学四年级,适当减缩理论课程教学,增开教育见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实习成绩不合格,针对不合格课程重点培训。

3.3 地理师范学位体制改革

在地理师范生学位体制改革中将教育实习、教学技能的成绩同毕业联系在一起。毕业证书的审核应有两个环节构成,首先要求专业考试通过,然后要求教学技能考试通过。在教学技能考试中,包含普通话水平测试、三版教学、课件制作、课堂管理等,通过者方可毕业;否则则要求重新考试,直至考核通过。

3.4 地理师范评价监管体系改革

改变单一评判机制,实行多层级复合评定,突出实训过程的参与度,强调结论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的综合。加强师范生教学活动的审核评审,建立贯穿实践活动全过程的监管体系,落实主体责任。将教育见习、实习活动规范化,制度化,以保证地理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提升教学技能与经验,与地理师范职业化教育形成衔接。

3.5 更新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式

要改变传统僵化的培养理念,革新固化的师范生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启发诱导、合作探究、案例教学等对地理师范生进行培训。提升师范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愿,积极的引导其学习相关知识,教师引导师范生思考并发表自身的见解,最后教师给予点评并进行总结。

3.6 完善制度保障

地理师范生培养策略与制度改革需要相应政策支持。第一,政府颁布鼓励政策,支持地理师范院校和相关教学单位,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协作。第二,加大对地理师范生培养的经费支持。可以联合成立专项教育培训规划指导机构,为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相应的指导。

3.7 利用大数据分析为地理师范教育提供技术支持

可借用大数据来进行技术支持。第一,支持地理师范生教学能力动态评估、实时反馈教学问题到最优培训模型的构建。第二,建立并管理地理师范生成长档案,并对采集的教育教学信息进行清理、存储及管理、分析、解读、应用。使大数据在地理教育领域中的获得广阔的应用空间。

地理师范教育的改革是推进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后续动力,应不断创新并丰富地理师范生教学能力培训策略与方法、使现有地理师范生教育教学培训与体制策略走向自我发展,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孟令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办培训策略研究――基于教师教育一体化视野[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3.

[2]刘呈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地理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广西师大、华东师大和西南大学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3]余新武,吴琴,等.新课改视角下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由一堂精彩的培训课说起[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3,(3):119123.

篇8

首先,“勤”出勤。我以自己的勤奋感染学生,和学生一起风雨同舟,让每个学生从心里认为“老班”的确和我们站在一起,真心关怀我们,我基本上每次出勤必到,有时和学生一呆就是到放学,有事时我也会向学生请假。学生其实很细心,很在乎老师对他们的关注,有时我们不经意间会伤害他们,有时我们的一句小小的关怀话语也会让他们永远铭记在心。我刚接手518班的时候,了解到班上有个学生叫兰海燕,初中毕业后打过工,做过好几份工作,年龄也比其他同学大一些,平时来上课的时候比较懒散,老喜欢迟到,于是,我在礼仪实训的时候比一般同学早到教室,有两次发现她都还没及时赶到教室,我就及时打电话和她父亲联系,了解她迟到的真正原因,她父亲说她已经在去学校的路上了,我又不厌其烦地给她打电话,确认她已经在路上,并在教室等到她安全进教室为止,经过几次之后,这位学生很感动,她说她第一次感觉自己这么受重视,从此学习特别认真,也特别体贴。

其次,“勤”辅导。我的“勤”就是我做事很较劲,大事不马虎,小事不疏忽。经常在教室里转转,关注学生所做的事,随手拾掇地上的垃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她们注意细节;幼师班的学生文化基础很差,我就要求她们要注意夯实文化基础知识,每人每天从小学的语数开始做起,遇到不理解的,我就每天花一点时间给她们讲解,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学习中的成就感,提高她们的自信,这样一来,班级学习氛围明显好转,她们不再为找不到事做而无所事事。其他一些不守纪律现象如上课打瞌睡,看小说,讲小话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勤”交流。我时常要求自己勤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勤抽查学生作业,勤检查学生周记,以周记作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就会及时发现班级存在的问题。同学因各种问题而引起的心理疙瘩和反常表现就可以得到及时解决,做到防患于未然。482班有个叫肖婷的学生在第一学期的时候表现特别积极,但第二学期的时候我看她每天情绪都特别低落,变得越来越内向,上课时也时常发呆,我曾经错误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她,她样子显得很委屈,但一直保持沉默。在一次检查周记的时候她告诉我在大年初一的时候一场大火把她家全烧了,她的衣服全是亲戚给的,家里的现金也全烧了,学费和生活费都没钱交,爸爸也因为太伤心而一病不起,她因为家里压力太大产生了退学的念头。当时我真为自己的不了解实情而自责不已,我立即向学校反映了她的情况,并发动学生给她捐款。在全校师生的帮助下,她顺利地度过了难关,学习更加刻苦。

二、以“情”为本

“勤”和“情”可以相互融合,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勤”是“情”的基础,“情”是“勤”的升华。当好班主任最主要就是要“攻心”,要“攻心”就离不开“情”。俗话也说得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首先,以“情”定开局。我认为第一印象很重要,首先要让学生在情感上接纳你,这在以后的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一场好的开场白为以后的情感切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2年上半期,我新接手518班,开学报名那两天,我先花了点时间了解班级同学的大致状况,在新学期的第一次班会里,我这样说:“大家好,本学期我再一次担任班主任工作,其实我有两个选择,511班或518班,但我毅然选择了518班。511班的同学被冠以天之骄子之称,但我更相信518班的同学将以实际行动向大家展示,我们才是更有潜力,更有冲劲的黑马,现在,我很荣幸能和你们同舟共济,再创辉煌!这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等掌声稍平息后,我继续说道,“我知道你们以前的班主任李老师很优秀,他带领你们赢得了众多的荣誉,这让我深深地佩服他,敬重他。的确,我没有他的英俊潇洒,但我也许比他多一份不一样的幽默风趣;我没有他的高大威严,但也许我比他多一份不一样的温柔体贴,同学们,我早已做好准备要和518班同舟共济,不知大家愿不愿意接纳我这个518班迟到的一份子呢?”“愿意!”同学们异口同声,激情盎然,掌声也经久不息。

篇9

一、当前的本科大学生就业形势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大学生就业难就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大幅递增,到2009年已达611万人,2010年更是达到了历史性的631万人。与此同时增加的还有全国大学生待业人数,据教育部统计,到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未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人数达到了79.43万人,“蚁族”队伍日趋庞大。此外,每年还有数百万的中专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的就业者,再加上农村转移劳动力,预计2010年全国劳动力供求缺口在千万人以上。由此可见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空前巨大。

大学生求职难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高校扩招的影响、人才供需错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自我期望值过高、缺乏求职技巧、就业渠道不畅通、用人单位的用工制度不合理……然而,高校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导致大学生动手能力差,却是众多原因中尤为突出的一个。由于很多高校沿袭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十分突出。相反,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他们需要的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能够迅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实用型人才。因此,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高校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二、本科会计专业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当前多数高校仍然将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高层次的高级会计人才”,这不仅显得含义模糊,而且容易对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产生误导,以至于心态浮躁、眼高手低,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实际上,在我国,会计只是一种在社会经济中起重要作用的职业而已,高校会计教育尤其是本科会计教育,应该走职业化教育的道路,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并教育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事实表明,在会计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是一种多元化、开放性的工作环境,其知识结构及复合程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其今后的职业胜任问题。会计本科生中,除了少数人会选择继续深造外,大多数人会选择就业。因此,作为会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本科会计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应用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重任。

具体说来,复合型人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从专业学科角度看,复合型人才应该是知识面广、知识融合度高的人才,包括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多专业技能的复合及多种基本素质的复合;其二,从个人发展角度看,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注重智商的发展,而且强调情商的重要性。

三、培养应用复合型会计人才的思考

要实现应用复合型的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本文认为应从构建会计职业能力框架、优化会计教学内容体系、转变会计教学方法、建立会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去努力。

(一)会计职业能力框架的构建

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型管理学科,有着极强的实践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在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本科会计教育中会计职业能力必定是一个综合素质的概念。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定义,本文认为,会计职业能力的框架应该包括以下三大部分:

1.基本专业技能。即从事会计实践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具体包括:

(1)职业判断能力。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其基本任务就是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情况具有较高的认知和分析水平,对会计要素作出准确的判断和确认。

(2)信息处理能力。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已逐渐成为一个智能化的管理系统。能够运用网络技术,及时报告会计信息,并使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系统,实现会计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也成为会计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3)综合分析能力。随着信息化社会的继续发展,社会对会计服务行业的服务要求也将大大提升,会计的职能范围应从传统的成本核算、业务处理和会计报告等工作转向战略支持等高级管理活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除了按会计制度要求正确处理各种基本业务外,还应具备对会计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能力,利用基本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向管理层提出成本控制、风险防范等改善经营管理的意见。

2.管理技能。即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具体包括:

(1)组织能力。作为一项经济管理活动,会计工作涉及日常经济活动的账务处理、资金筹集、资金运用和安排及收益分配等各项财务活动。高效地完成这些工作,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就必然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组织能力。

(2)协调沟通能力。对于会计工作而言,会计人员既要与企业内部管理者和其他相关人员打交道,又要与企业外部的客户、银行、证券监管、税务等部门打交道,这就需要具备良好的交际联络和协调沟通能力。

(3)团队协作能力。会计信息的生成是一个团队协作的结果,其最终信息的输出是由凭证录入、账簿登记、对账、报表编制等环节共同完成的,每个环节对应的工作岗位都是由专人负责,并设置有相应的权限。因此,作为一名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从而保证整个工作的顺利完成。

3.个人发展能力。即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能力,主要包括:

(1)学习能力。学习是终身的任务,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只有本科生逐渐养成自我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习惯,培养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发展的高速化、多样化和信息化的需要,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创新能力。创新是当代管理工作的灵魂,面对越来越多复杂的经济业务内容和日益变化的会计环境,会计人员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只有敢于突破自我,勇于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

(3)诚信能力。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会计职业更是诚信职业,诚信意识是会计人员不可或缺的能力,是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保障。因此,会计人员除了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具有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职业素养。

(二)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

北京吉利大学是一所民办普通高校,近年来由于采用订单式的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根据市场需求,并采用“量身定制”的课程结构,实施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证教育”模式,全力培养“创新型、创造型、创业型”的实用型人才,其毕业生就业率年年达到了99%以上,名列北京高校前列。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培养出真正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根本解决。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高校的教学内容。

本科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体系优化的指导思想是: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专业知识与人文社科知识并重,本学科和相关学科融会贯通。大量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高校,应该围绕本科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和会计职业能力框架,从以会计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转变为各种能力培养并重的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教学中以财会类课程为核心的现状,教师在专业课上多教一些实际应用内容,少讲抽象理论,并通过加强实训课程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应加重信息技术类、决策分析类、商业情景模拟类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增加人文社科类的课程,更好地激发学生追求和探索科学知识的欲望,使其具有适应重大变化的灵活性和自信心,树立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增设研究类课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型工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此外,还要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真正纳入本科会计课程体系,提升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信任度,也是会计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转变

应用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会计教育必须改变传统型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合作型的教学模式,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所谓合作型教学模式,就是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而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对要传授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加以辅导,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在具体操作上,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1.互动式教学。不论是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还是案例教学,均可以互动式教学为基本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再是被动接受的角色。例如,在课前由教师安排学习任务,将学生分组(3―4人/组,试教学任务而定),各组按要求搜集相关学习资料并进行学习讨论,最后以口头表达、书面报告、相互提问等方式展示其学习成果,教师可根据各组的学习过程表现情况及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合作型的教学模式,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习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又能使课堂气氛更为宽松活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氛围,提高学习质量。

2.实践教学。一是实验室建设。通过创设情境,仿真模拟,学生在校内就能置身于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对模拟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实际操作。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实习难的问题。二是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建立校企联合机制,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实操环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更好地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进一步促进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方向性,为提高就业率和缩短就业适应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会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科学完善的教育评价制度将会对会计教育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从而提升会计教育质量。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育质量的评价仍然是基于“政府主导型”的评价体系,往往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应该调查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及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通过社会的广泛介入,充分发挥会计职业团体和中介机构的作用,逐步建立专业的、权威的评价机构,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会计专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使会计专业质量评价制度化。此外,大学内部应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对本科会计教学进行过程监督和事后考查,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和奖惩制度,最终形成内部监督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会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永泽,翟胜宝.新形势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09,(7中).

篇10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口 570228)

(Hainan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Haikou 570228,China)

摘要: 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和个性的培养,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探讨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如何进行分层次教学。

Abstract: Traditional accounting teaching focuses on equipping students with knowledge, but neglect student proficiency,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character training, which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This paper develop different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eaching according to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 and then discusses how to conduct teaching in mixed-level classes in accounting teaching of college.

关键词: 会计教学 分层次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Key words: accounting teaching; mixed-level; teaching goal; 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60-02

0引言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环境和会计行业本身的快速变化,会计职业提供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泛,专项服务越来越专业,业务创新层出不穷,这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会计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在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并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指导性意见。可见,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高校培养的人才的质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对会计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随着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从实践结果来看,依然存在着市场需求与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

1分层次教学应用于会计教学的意义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学校以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为前提,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教学方式、确立评估体系,从而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学习的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可见,分层次教学是以承认学生之间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客观差异为前提,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多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不同的教学过程,从而使不同学生都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有所进步。

将分层次教学应用于会计教学过程,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以不同的指导,顺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各种爱好,发挥其特殊才能,同时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缺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补救,做到对症下药。可见,在会计专业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学生“人”的关怀,体现现代教育的特征,符合教学改革的宗旨与目标;有利于会计专业教师教学观念及教学策略的改变,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完善,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师生合作及交流的效率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自信心,培养其参与意识,促进其个性的发展。

2分层次会计教学的实施方案

高校会计专业实施“分层次”教学,不仅涉及到教学观念的转变,更涉及到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方式等一系列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

2.1 客观地确定学生层次会计专业的学生分层不能照搬大学英语、大学数学或大学物理的经验,以大学入学成绩加入学后的摸底考试成绩来确定学生的层次。对于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而言,会计是新鲜事物,不太清楚学习会计究竟要学习什么,如何去学习,学习要达到什么目的,这势必给会计专业的学习分层带来困难。因此,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学校不要急于把他们分为几个层次,而是通过专业教育学习,让他们了解会计是什么,作为适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应具备哪些技能,使学生对自己在大学四年究竟能够学什么,明确自己的目标,为自己做一个恰当的定位。与此同时,通过专业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分层次教学是在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前提,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做到客观地划分学生层次,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与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质与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以《会计学原理》(这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的半期考试成绩作为基础,再综合考虑学生在课堂上所反映出来的学习态度、理解接受能力、实践创造能力和学生的意愿,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初次层次划分,划分为A、B、C三个层次(见表1)。考试的分数只是一个大概的界定,各个学校可能由于题目的难易程度不同分数也有较大的差异,而其他几个指标是需要任课教师进行判断,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各个学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参考上述指标将三个层次的学生分为A、B、C三个自然班级分别授课。

为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氛围,还应进一步对层次进行动态管理。在每个学期结束时,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进行调整,A层次的学生可能由于学习兴趣下降或是学习能力降低,不再适合A层次的教学,而进入B层次甚至C层次的学习,而B、C层次的学生在进行相应层次的学习后,又端正了学习态度,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能力,那完全可以升入B甚至A层次的学习。这样,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变学习压力为动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钻研专业,提高会计人才的整体素质。

2.2 教学过程的层次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围绕一定的活动内容,在特定环境中,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与交往进行建构性实践的活动,是教学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与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预设的教学目标体现教学过程的计划性、预期性和规范性。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2.2.1 教学准备的层次设计教学准备是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学方案的编写等的准备活动,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对于A班应选择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教材,教学重点应丰富学生会计理论知识,拓展其会计理论方面的知识面及应用会计理论解释、评价和指导会计实务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总结问题、分析问题与初步表达学术研究成果的能力。对于B、C班应选择注重实务的教材,教学重点是对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在准备会计恒等式时,C班教师能够讲解清楚会计恒等式的特点,并准备一些简单的例子。而B班教师则应在此基础上,说明恒等的原因,并设计一些问题,引导B层次学生自己去证明会计恒等式的恒等。对于A班教师增加准备关于会计恒等式如何在设置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以及编制会计报表中的应用等方面知识,以挖掘A层次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索的潜质。

2.2.2 课堂教学的层次设计教师要根据自己所教的该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地组织课堂教学。对于A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理解能力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探索式”教学方法,设计一些开放式问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并辅助于课堂讨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创造性。对于B层次的学生,重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把一些难理解的问题找到与曾经学过知识的联系,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C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实例或旧知识的复习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复习中, 轻松愉快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既克服了学新知识的畏惧心理, 又提高了思维自学的能力。

在分层次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将极大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对于学习积极性不高的C班学生,应善于鼓励,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B班学生,在指明他们努力方向的同时,也要指出其不足,以培养他们勇于进取的精神。而对A班学生,采用竞争方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保持严谨、谦虚的态度,更加努力拼搏。

3会计实施分层次教学尚需解决的问题

会计分层次教学不仅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之间的矛盾,而且促进了教师因材施教工作的落实和实效,以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仍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3.1 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分层次教学的软件与硬件软件方面主要是需要投入资金支持和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学习,或者参加一些教学改革的理论培训,也可以到具有先进教学方式、教学经验的院校进修学习。硬件方面则需要配备会计模拟实验室、审计模拟、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以及相应的模拟企业教学软件。购买模拟实习所需要的会计凭证、账簿以及报表,以及订阅会计专业书刊都需要学校的资金支持。

3.2 加强专业教师观念的转变,提高分层次教学质量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对学生心理和情感的疏导和培养,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以友好的心态帮助和指导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艳红,朱汝葵.“分层递进教学”研究综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29-32.

篇11

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了系统观培养核心竞争力的解决思路,并分析了两种培养方式,特别就逆向析构式方式进行了探讨,最后给出了其实践过程中的相关经验。 一、计算机系统观是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

面对不断变化的软件技术,似乎只有不断追新才能跟得上。而每种技术又必须通过撰写大量代码来了解、熟悉和掌握,可这又消耗了学生已经有限的学习时间。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年级基本一学期接近十门课程,3年级一学期有十几门课程。如一门软件课程需要撰写3000~4000行代码,时间压力可想而知。

笔者认为相对追新面临的压力,培养核心竞争力才是治本之道。笔者曾给出例子,一些长期只从事系统级软件开发的“老”程序员却在新软件技术掌握的速度和深度上远超越那些精力投入追新的“年轻”程序员[1]。其根源就是系统能力,笔者称其为“系统观”[2]。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系统能力的重要性,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系统性教学建设,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3]。最近,东南大学的同仁也指出了“系统观”培养的重要性,他们从计算机制造者、系统程序员、应用程序员和系统管理员的角度分析了“系统观”的价值[4]。

系统观的内涵笔者尚未见非常正式的定义,有文献称其为“对计算机的深刻理解”[4]。下面笔者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给出系统观的定义并分析为什么它是学生工程能力提升的可持续发展核心引擎。

笔者认为:计算机系统观是计算机核心知识架构和对它们不断运用所形成的思维方式的复合体,不可割裂。单纯的通用思维训练和仅仅摄取知识信息均无法形成系统观。它是能自我生长,自我完善和成长的原核。在摄取新技术和面临黑箱时,它具有极强的剖析、探索和学习能力。这赋予了高端计算机人才最重要的素质。

核心知识架构涵盖计算机领域最本质部分的规律,笔者认为应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系统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和链接、算法、数据库原理和实现。

为什么系统观在学习技术和解决难题方面具有“以少胜多”和“一劳长逸”的特点呢?下面笔者试从系统观的三个功能分析。

(1)类比。因为系统观包含了核心知识架构,其涵盖的计算机领域本质规律在所有计算机应用领域均可借鉴和举一反三。应用领域的技术多是在老技术上不断包装、组合和抽象。一位云计算公司的CTO告诉笔者,他要解决存储或并发的问题时,习惯找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早的算法文章(因为它将根本性问题描述得非常清楚),在此基础上就很容易适配到现在的问题中。笔者一位朋友很多年前做汉化DOS,后来他第一次做单片机破解,只花了一个月就将其破解并汉化。他明确指出DOS汉化经验起了很大帮助。笔者第一次面对Linux驱动的C语言编程问题时,运用面向对象的经验,花数分钟即解决了学生因回调语义错误引起的bug。因为基于接口编程思想在整个软件甚至硬件领域都是一致的,在面向对象是虚函数,在内核是回调函数。这三个例子均运用系统观中存在的基本模式和知识去类比解决第一次面临的难题,体现了系统观“少即多、旧即新、基础即先进、不变应万变”的特点。

(2)构建。系统观思维具有构建式的特点。形象地说就是“我来做怎么做”这样的思维方式,在学习新系统或技术时能首先从构建的角度分析,从而对关键点产生疑问。带着疑问学习,效率就高。笔者一次寻找hibernate操控同结构多数据库的方案时,从构建角度分析如果自己做怎么做出扩展性,假想出了可能的扩展点,然后带着这些假设用调试去检验,虽第一次接触hibernate,用了半天就解决了。笔者曾用“我来做怎么做”的思维模式训练研究生,有学生反映这是其研究生期间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3)简化。面临复杂未知时,同时面临太多未知点,人们必然无所适从,难以下手。如果能迅速化繁为简,主动“忽略”过滤掉暂时无关大局的细节,那么就能寻找到症结,从而快速击破解决难题。系统观的底层特点使其具有底层视角,再加上其反复淬炼出解析能力,使其能够完成这一简化和忽略的任务。能体现简化和忽略特性的最直接例子即逆向工程。面对高级语言源代码往往人们要找到下手点都无所适从,何况面对的是反汇编代码?要完成任务必须快速找到关键点,一击而破。在高层应用领域分析理解面向对象框架也是如此,往往从关键的虚函数入手,通过调试找到其调用关系,并最终找到可能的装配逻辑。

综上所述,因系统观涵盖计算机本质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并具有类比、构建和简化功能,所以有很强的自我学习、扩展、探索和长效性特点。这使得学生培养了系统观后,可在其职业生涯中一直发挥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而其覆盖本质规律的简约性,又使得其培养开销相对经济,性价比高。下图给出了系统观的概念结构。

计算机系统观概念结构图 二、如何培养计算机系统观

依据系统观的功能特性可形成两种系统观培养方法:(1)对应其构建和类比功能特性是正向构建式方法;(2)对应其简化分析特性是逆向析构式方法。

(1)正向构建式方法。该方法的核心就是“构建”,并非构建简单的应用软件,而是构建系统级软件。即撰写操作系统、编译器、链接器和数据库(非数据库应用软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均采用该方法。以清华大学为例,他们从MIPS指令设计开始,利用FPGA自制CPU,并在该CPU上实现操作系统、编译器。该方案最大优势是自底向上完全打通软硬件,形成最完整和坚实的系统观。其限制在于时间和个体能力。即使在“985工程”高校中,也只能是优秀学生才能完成。寻找阶梯化方法普适到一般学生应该是这一方案最终成功的关键。马里兰大学操作系统的模块化做法可以借鉴[5],但也有其问题。

该方案的变种是:CPU并不做到可实现操作系统的程度,相对简单可行,而利用x86实现操作系统。其好处是难度低、耗时少,且所形成的知识集合和将来面临的工作更贴近,能利用的资源也多。电子科技大学的构建式培养系统观采用的是该方案。

(2)逆向析构式方法。该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将逆向工程的剖析的特点融入整个培养中。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教材《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前三章是这一方法的最典型代表[6]。即从反汇编的角度,建立高层语言和底层汇编、机器码与机器的映射。复旦大学在2003年引入这门课,但因其涵盖的内容太广泛,其实施难度依然很大。东南大学正在组织力量就“计算机系统基础”这门课程撰写更加适中的教材[4]。

笔者在2012年出版的教材《老“码”识途》实施了不同理念[2]。往下采用机器码开始析构,到C语言反汇编、C++反汇编、对象模型、链接、面向对象设计、框架。整个用逆向反汇编分析为贯穿始终的线索,覆盖了从操作系统、编译链接、面向对象设计等领域,并采用实证式教学理念[7],以每个知识点可“玩”为驱动,形成了轻量级、易学以致用的系统观培养模式。

相对于构建式,逆向析构式虽无构建式全面和系统,但通过逆向贯穿、衔接,也自底向上形成了一套实用可行的培养方法。其知识点相对较小,不会像撰写系统一样需花费很长且整块的时间。学生便于安排和实践。其知识点的前后依赖性没有撰写整个系统那样强耦合,利于模块化学习。 三、基于逆向析构式的轻量级培养

1.系统观原核

教学内容方面,笔者虽采用自底向上方式,但未涵盖程序员所有视角,这与文献[6]不同。一方面因为文献[6]的内容对多数学生依然是重量级,难以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因为笔者发现只要建立一个很小的“系统观原核”,它就能帮助学生不断摄取新知识,自动完善系统观。原核至少由计算机形象思维与疑证思维组成。

(1)计算机形象思维。有句话生动地描述其重要性:“真正的黑客(原始意义上技术的狂热探索者),在他脑袋里每一个字节是怎么流动的他都清楚”。另外,以下现象也反应了形象思维的重要性:描述算法时我们喜欢用图,在描述程序结构时用UML图,数据库用E-R图,描述设计意图采用形象的设计模式名称来暗喻。

形象思维需要直观,计算机形象思维需要计算机领域的直观感建立。在计算机领域分层是一个显著特征,越高层的特征越抽象,比如面向对象就比结构化抽象。既然要建立直观,那么就应该尽量减少抽象,所以将目标定在了软件和硬件结合部位。笔者选取了程序员视角,从高级语言到汇编映射开始,并逐渐将这种映射(逆向反汇编)贯穿软件开发的几个典型部分。从C映射到汇编,从汇编映射到机器码,并让学生用机器码构建程序。从此开始,该方式将在不同阶段重复,最终建立起最形象的程序世界观。

笔者选取软件开发的典型相关部分包括:C语言到汇编映射,C++对象模型和映射,面向对象编程的底层机制支撑,动态链接和静态链接的底层机制,框架构建和底层机制的运用,线程运用中的底层机制。它们辐射到多门系统级课,如:操作系统、编译链接、计算机组成原理等。

(2)疑证思维。整个教学阶段,每一个知识点的获取几乎都遵循猜测和实证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猜测可能的答案,然后自主设计实验验证。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在意的是所有知识点均能实证,可以“玩”。笔者称其为实证式教学[7]。该方式建立了系统观自我完善的思维引擎。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底层和系统思维的运用价值,逆向反汇编底调试不仅有专门的案例展示实际意义,它更完全渗透到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

笔者发现认真锤炼C语言到汇编映射后,不少学生可较好自学面向对象部分。对比发现,上过与未上该课的学生,在未涉足领域研学表现出很大差异。未上该课的优秀学生,在老师帮助下也无法完成用户级线程库;上过该课的学生却能较轻松完成。这说明系统观原核可自完善与发展。

2.教学经验

(1)实证式教学。在实验室上课,实验和课程融合。可插入即兴实验。课堂实验需有补充题目,完成简单实验可做补充题目。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知识点。一个班人数控制在30~50之间,否则效果难以保证。

(2)考核机制。完全以实践为导向,平时占主要部分,期末考试为上机考试。如果不能保证平时环节的质量,结果难以保证。笔者采用了以下方法:对逆向分析类型题目要抽问。如组队,成绩按排名越后越低,抽问靠后者,如果答不上,小组分数受罚。对程序题,先布置课后作业,指出之后课堂考试从其中变化,允许考试携带作业。另外考试时尽量采用自动批改,为此,也开发了逆向底层作业自动生成和批改系统。题目必须分级,不能只有开放性的大题目,小题目很重要。考核大题目,而小题目作为自我练习不计分。

(3)效果。大量同学反映对本来枯燥的课程非常有兴趣,笔者曾经在课程半期后不点名到课率达90%以上。有意思的是,从没有人问学了何用。许多学生反馈对他们帮助很大,其中一个学生说法反映了系统观的价值:“以前出了问题就找高人,现在敢坐下来自己做,且真的解决了。”

综上所述,基于逆向析构式系统培养方法,选取了轻量级的原核建立方式,配合实证式教学和合理的考核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够在更多学生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韩宏,周世杰. 计算机工程能力教育的思考[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5).

[2] 韩宏,李林. 老“码”识途――从机器码到框架的系统观逆向修炼之路[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 王志英,周兴社,袁春风等. 计算机专业学生系统能力培养和系统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3(9).

[4] 袁春风,王帅. 大学计算机专业教育应重视“系统观”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13(12).

[5] 黄廷辉. 计算机操作系统实践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 布赖恩特等.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7] 韩宏. 一种面向计算机教育的实证式教学[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