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3 23:34: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艺术类专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引言
谈到高职高专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教学,很多英语老师不禁摇头:基础差,学习不用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太低……总之一句话:不愿意上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英语。
经调查了解,目前艺术类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也有他们实际的困难,一部分学生在考入高职高专院校以前就读于艺术院校的附中,而这些附中培养学生的标准跟普通高中有些区别,也就是说,他们更重视学生具备扎实的艺术专业基础技能,这种培养上的偏向使学生不太重视英语学习,语言基础很差;一部分学生虽然就读的是普通高中甚至是重点高中,但由于文化成绩一直不好,在高二或高三时决定去考文化分相对较低的艺术类院校,因此英语成绩也不理想;第三部分学生(少数)考进来时英语成绩还可以,对英语也很有兴趣,可英语在高职高专中只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加上又没有学习的氛围,成绩下滑得很快。
在我所任教的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已有40多年的办学历史,2002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被确认为“优秀院校”,现有教职工601人,52个专业,10个系部,9170名全日制在校生。艺术设计系是从2004年6月份才从电子机械工程系分出来成为一个最年轻系部,当时学生只有208名,学生所学的专业有3个;而到了2006年艺术设计系学生人数就已经达到了1150人,学生所学专业有7个。学院2007年计划艺术类招生人数是900人,面对如此剧增的艺术类学生人数,应该如何提高他们的英语成绩也成了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为加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增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素质,学院在2004年的《关于基础英语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的若干规定》中规定:学生如果通过英语B级考试,即获得基础英语课程学分,其基础英语课程总评成绩按英语B级成绩×1.25计,超过100分的,则按100分计。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的英语学习,而在艺术类英语教学上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提高:
2.要准备好比较完整的英语教学基本文件
在我们的教师上课的基本文件中,包括有教案、课件、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材、辅导教材、教学日志等。在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案和上课课件的准备。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教案和课件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最初接触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艺术类专业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但一开始我就碰到了困难。在讲授第一课的时候,我按照自己设计的教案和课件,上了一堂自己认为通俗易懂而又比较灵活的课,认为教学效果比较好。但后来听学生反映,才知道我讲的口语大部分学生听不懂,而教学的部分内容学生以前从来未接触过。由此可知,我在上课前根本没有了解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全英教学,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06装饰设计班的学生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而06包装、产品造型班的同学比较沉静,学习积极性不高,中下层面的学生多,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有特色的教案和课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做好课件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做好课件的重要性,因此,每单元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做到比较满意为止。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认真做好每单元的课件对教学十分重要,特别是对艺术类专业学生不太感兴趣并且学习感到困难的英语来说至关重要。准备完整充分的教学基本文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
3.高职艺术类英语教学中的若干问题的思考
3.1了解所上课学生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从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去激发他们对英语的重视,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一般都会学到PHOTOSHOP图形图象处理,CORELDRAW绘图设计,3DMAX等课程。我就从以上课程的处理、设计都要用到计算机,而计算机操作中许多说明、操作步骤都是英文的,如果简单的英语都不看不懂,那专业课程的英语就更弄不明白了。
3.2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2.1培养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是一门外语,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要教好英语,就要让学生喜爱英语,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意主动学习,也无法学下去。针对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情况并结合我在艺术设计系教学的经验,我认为首要是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而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直观性、丰富性、趣味性的特点正好是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武器,也刚好契合了这一群想象力丰富、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动手能力强的艺术生的特点,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掌握一些多媒体的应用技巧,使英语教学变得活泼起来,让英语教学不再乏味、枯燥,让学生由怕学变为爱学。如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英语课上,为了让学生轻松地融入课堂氛围,消除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我设计了一个听英文歌的小环节。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word》歌曲的课件。上课时,我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一首英文歌曲”,英语课上学歌,学生马上来了兴趣,刚才还昏昏欲睡的个别学生眼睛也睁的大大的,我接着说:“下面,大家一起先欣赏一下,接着,我播放多媒体课件《word》,在课件中,穿插一些这个乐队的介绍和歌曲背景,这部分我是用powerpoint做的图片加文字的幻灯片,让学生边欣赏,边听歌曲,在视频设计上,背景是这首歌的现场版,屏幕下方则是不完全歌词的出现,即要求他们听完后填上空格的单词,最后就这首歌的主题进行简单的讨论。在利用这个课件进行教学后,我发现学生不但学会了这首歌,还训练了听力,掌握了歌词中的语言点还锻炼了口语。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我发现,正是由于我体会艺术系学生的学习畏难情绪和学习心得,从他们的角度去设计课程,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人地位,而且找准了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落实了教学目标的重点,学生才能在不断的语言训练中掌握了知识。
3.2.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双向沟通,提高教学效果。为了使英语教学形象生动,课堂不沉闷,我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到希望英语IUnitFive“Food”的时候,我给学生播放了一些法国大餐和一些食品的的图片,同学们一开始就被它吸引住了,显得颇有积极性。在教授希望英语IUnit6.Travel课的主题是“Hawaii-夏威夷”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我先展示有关夏威夷的地理位置和风光的图片,展示相关的中文简介,这样学生就对课文先有了个大概的了解,并且学起来没有那麽枯燥。而在教授希望英语IIUnitTwo“Environment—环境”时我用幻灯片给学生展示了神奇美丽的无污染的九寨沟、天山等图片,然后播放了受环境污染严重的工厂、河流、天空等的图片和相关的数据,这种强烈鲜明的对比学习不仅唤起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唤起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对城乡清洁工程的认识和责任。
用实物进行英语教学。如让学生练习PostCards的写法,那天正好是圣诞节,我出示了以前同学写给我的明信片,然后说明明信片各项内容的写法,要求学生模仿例子完成写作部分的TASK1,给自己原来的同学或现在的本班同学相互写一张明信片赠送,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另外,在给艺术类学生上课时我尽量多讲一些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英语,更喜欢学习英语。因为英语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如在班级中形成英语学习小组,在宿舍中形成英语互助小组,“大家提高才是真正的提高”。
3.2.3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对学生学习英语影响也很大。英语教师除了具备必要的教师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外,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蔼可亲的笑容、整洁的服装、丰富多样的表情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积极的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了。
3.2.4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提高;如在06装饰设计班第一次听写单词的时候,有一个男学生听写才写出了两个单词(每个单元我抽听写10个单词,5个词组),但是我依然给了他50分,但是在分数后面注明有部分分数是我先提前借给他的,希望他在下一次听写的时候把我这次听写所借给他的分数还给我,果然在以后的听写中这位男生的听写成绩都所有提高。针对小部分听写单词容易犯错误的学生,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在他们的听写本上写“如果能够再细心一点下次听写成绩会更好!”
3.3在课后辅导中应注意及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3.1英语是语言。因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坚持在早读时对每个单元的ReadingA都亲自给学生领读一遍。每个班级选一个英语代表对学生进行英语早读的领读。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时要能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及时消化。
3.3.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英语活动月的各项活动,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对于学生的英语技能比赛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们,如在英语话剧中为学生翻译剧本、在英语演讲中为他们准备相应的题材等,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真正的关心和帮助。在第四届和第五届学院举办的英语话剧中,艺术设计系的学生连续两年夺冠。说句实话,他们的英语水平比其他系学生的英语水平都弱,但是他们能充分恰当地利用了艺术专业的优势,在运用英语的同时开发了自身的潜能,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让我看到了一个把自己的专业和英语学习结合在一起的成功范例。
4.对上述问题的具体对策
4.1对教学方法、手段进行创新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多媒体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融入到课程的英语环境中,使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培养素质统一起来;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能够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与思想传给学生。创新,是艺术类学生努力的方向目标,也是我们教学的灵魂特色。
4.2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方法。
4.2.1努力编写一些艺术类学生感兴趣的的教材或实训指导书,尤其有针对性的对高职高专艺术类学生的教材,同时开设一些英语选修课,让学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基础上选学其中的内容,让英语学习真正实现三年不断线。
4.2.2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现代教学观、学习观、尊重学生的人格,适应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探求和涉猎的积极性。全方位的解放学生的视界、思想、感情和心灵,让学生的攀登信念、超越意识、求异思维、创新品格逐步地发展起来。
4.2.3引导学生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学会持续的发展,探索思维规律、学习规律、认知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实现“学会-会学-乐学”的学习境界。
二、基于“校企合作”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基本对策
本人所在的高职院校,作为一所普通的地方高职院校,在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国内其它一般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存在的共性问题:毕业设计选题与社会企业设计项目匹配度低;具有实际工程经验、企业经历的指导教师偏少;教学条件滞后;过程管理难度增大,质量控制亟待加强等。在缺乏“特事特办”的国家示范院校专项建设资金的支持下,在缺乏“优势专业”、“示范专业”诸多“政策”“、人力”、“财力”优势点的支撑下,借助“校企合作”这种外力是一种可行的推广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已经在本人所在院校专业群实施多年,在连续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已引进了多家优秀毕业生自己创业的公司入驻分院,学校给他们提供办公场所,免去了他们在社会上的店面房租费用等,作为回报的是:这些企业的老总,要参与设计专业群的专业建设。在平时的专业实践课程、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些企业的老总也是设计各专业的“兼职教师”,学校也给予他们一定的课时津贴补助。另外,分院的部分设施也与入驻企业共享,如广告制作与输出设备、会议室、图书资料室等。学校与企业在“双赢”的前提下,达成了利益上的一致。在装潢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等艺术设计类专业为期半年的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很多。我们紧紧抓住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的实际能力需求出发,在优化毕业设计流程,精心建设毕业设计项目库,引进设计单位一线评价标准,重新量化毕业设计答辩评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现阶段适用一般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可行”“、有效”“、规范”的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运行模式。
(一)毕业设计流程的优化与监控。
就是强化整个毕业设计各个过程环节的控制,构建由分院、系(教研室)、合作设计企业组成的过程控制体系。对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如选题、实践指导、成绩答辩等严格把关。一般而言,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可分成三个阶段:前期阶段包括毕业设计动员、选题申报、审核、公布设计课题库、学生选题、下发毕业设计任务书、完成开通报告等。中期阶段包括学生按计划进行毕业设计各环节的设计任务,包括设计进度及文本表格进度的控制。后期阶段包括学生完成课题任务,二级分院做好毕业教学环节的答辩资格审查、答辩和成绩评定、总结评优及资料归档等工作。无论是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还是动漫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专业,整个项目的过程可以概括为策划、设计、制作、展示四个基本环节,直接入驻分院的设计公司,是全天候开放式的平台,方便学生预约校外兼职指导教师进行指导,特别是在草图方案绘制、确定最后方案等重要的阶段节点,当然这需要学校对兼职指导教师进行毕业设计辅导的管理进行弹性的调控,而不是简单的“一周主动约见校外指导教师一次”的考核。而校内的专职指导教师,更多的是整个设计过程时间节点的控制;后期展板制作与答辩准备;表格文本的规范性书写表达等方面的推进。整个毕业设计实施耗时长,加上学生在外实习,管理难度大,因此其良好运转,离不开合理的系统化流程设置。作为毕业设计整个系统实施的基层部门,包括二级分院、系(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校内及企业指导教师,除了学校层面制度的制定与考核,更需要“校企合作”模式下有分工、尽职责的投入,由此构建扎实的毕业设计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改变目前毕业设计大多面临放羊式的松懈应付。
(二)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点的落实。
具体包括:选题要求,如何设置有效、可行的毕业设计命题,筛选出与学生职业岗位的内容、深度、强度贴近的项目;如何加强企业力量的导向,形成共识性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在明确评分指标的前提下,以定量的方式规范评审标准,消除评分过程中自由度过大的问题等。
1.毕业设计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笔者之前在浙江省湖州、宁波、温州等职业院校进行的调研显示,常见的选题方式有:专业教师给出设计项目。这些项目均来自教师承接的真实社会项目,指导教师结合毕业设计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一定数量的命题;二是学生结合自己的实习单位进行的选题;三是合作企业提供设计项目为载体的命题。毕业设计具体的选题方式,与各自院校二级分院开展的“校企合作”情况有直接的影响。整个分院营造的设计产业环境真实、运行良好,基于“校企合作”方式推进毕业设计质量控制更为有效。就笔者所在的地方高职院校,十一届毕业生的社会积累,尤其是毕业生成功创业者越来越多,。在长期稳定合作的机制下,专业教师与入驻企业及时进行互动,以毕业设计课题内容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贴近度为评价标准,共同建设毕业设计课题库,选题保持一个基本的更新率,每年对其中的项目进行及时的更新,尽量控制与往届重复的课题数量。教师在阶段指导过程中,严禁将往届毕业设计的成果作品借给学生参考,避免出现抄袭的现象。另外,用“信息化”方式建立符合用人单位实际质量需求的毕业设计项目选题系统。在建设、更新毕业设计项目库的基础上,方便学生和教师在网上系统进行前期的课题预报与互选。
2.毕业设计质量评价
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评价基本形式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负责过程考核、毕业设计答辩小组负责答辩考核,答辩完成后进行校内毕业设计作品汇报展。笔者在浙江省三地市高职院校的调研中发现,目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有三:一是以校内专业教师的评价为主,设计企业设计师参与的社会评价少,系统的开放性不够;二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特有的,有别于传统文科或理科的毕业实践评价标准还没有建立与运行。浙江省所有的高职高专专业毕业实践评价标准参照的是省级教育行政单位制定的《高职高专毕业综合实践评价标准》,这个文理科并用的任务评价、成果评价模式,很难适用于艺术设计类专业以社会真实设计项目为表现形式的命题实践。三是考核和评价形式大于内容。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应付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表格填写,文本规范性盖过设计内容。除了前期书面文本的逐一沟通修改外,后期所有毕业设计文档要上传到毕业设计网上系统,教师需要在一定时间节点内做出学生毕业设计网上各项内容的评价和考核输入。在“校企合作”长期稳定的机制下,在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驱动下,对传统毕业设计的运作策略、教学组织、评估方式等要素进行变革和创新。在开放性的原则下,引进设计企业的评价力量。二级分院的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协同设计公司的一线设计师,共同制定并执行校企共识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评判标准,以“定量法”制定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评判标准。将设计企业的用人需求融入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从而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实施进行有效的调控。
中央高校属于国务院部门直属高等学校,简称“中央部属高校”,是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其直属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直属管理一批高等院校①。我国中央部属高校共117所,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共36所,B类3所,包含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共33所。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问题并制作出拥有设计感和美学形象的理想模型和解决方案,最后提交论文论述。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形象联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互结合,自然科学理论和人文关怀情感相互交融,由此可见,艺术类专业是一种既富有美学性、实践性,又拥有科学性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几乎都设立了艺术类专业。一流中央高校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总结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创新性和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角度的新颖性、创造性、理论水平和现实意义、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写作水平、学术水平和格式的规范化都会有较高的要求。例如,江南大学作为江苏省教育部直属的一流中央高校,对各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作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评分标准中,指导教师评分占30%,评阅教师评分占20%,答辩评分占50%,毕业论文(设计)总评分折算成五级计分的方法见表1。
(二)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于各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普通高等学校,这些高校大部分都是由地方财政或地方行政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在我国共有2500多所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②。地方高校相较于一流中央高校的实力没有那么强劲,学科特色相对较弱,但是省级政府为了使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来推动地方发展的软实力,极力支持高校教育。因此,在上海、江苏、广东等高等资源集中的省市,涌现出了一批可以与一流中央高校想媲美的高水平大学,例如,苏州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大学等。这类高校的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评分基本都采用统一的“334”标准,成绩采用的也是五级计分方式。相较于一流中央高校,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艺术性、创造性、合理性、表现手段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制作效果的要求相对减弱③。艺术类的毕业设计(论文)涉及到美学上的艺术性评判,因此,个人的主观性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指导教师的角度来看,学生能否熟练地综合运用到所学的艺术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能否提出较为深刻的分析和独特的观点,是指导教师评判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的主要条件。其次是设计(论文)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素养。从评阅教师的角度看,学生将艺术理论和设计实践结合,在通过模型或图纸等表达理念的时候,逻辑性和理论性要明确。其次是考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答辩小组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回答要具有现实的艺术理论根据,思路清晰,论点明确。
(三)贫困偏远地区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贫困偏远地区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并非高校的主力专业,在带动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方面并不能起到领头作用,因此非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并不会投入过多的经济支持或教育资源在此方面。例如,广西大学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判定以指导教师为主,占据45%,评阅人和答辩成绩分别占20%和25%,剩下的10%为格式的判定。在此情况下,指导教师的评价具有很大影响。再如,较偏远的内蒙古大学,在艺术类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中,主要侧重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再次是格式,学生的答辩成绩即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相对来说,这种毕业设计评价体系和评分标准并不完善和详细,在答辩过程中去考察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度、质量、以及撰写的水平和规范程度等,显得较为急促。
(四)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工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④。然而,民办高校因为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在艺术类专业中更是明显,因此民办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且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都不是很强。同时,由于民办高校的教学能力有限、投入资源过少、管理人员稀缺等原因,因此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多以教授理论的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实践训练不足,使得学生比较难以兼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这一方面。在这种背景下,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可以说是四种高校类型中最低的一个了。在字数要求上,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论文不得少于2500字,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足,有实用性和创新型,整体语言流畅。基本上只要满足以上的要求,便可以通过毕业答辩。
二、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述评
(一)美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国内美术类专业院校在艺术理论培训和专业技术知识训练上,都拥有一套相对完整且独特的教育系统,美术类院校主要将专业分为设计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本专业的毕业创作(设计),并且结合自身毕业设计实践来撰写毕业论文,重点是强调出对本专业的毕业创作理性依据的表达,或对创作的创新性和原创性做出陈述分析。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央美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传播艺术审美和引领学术构建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追求的是学生自由意志的发挥和求索精神的培养,希望学生能够多注重身边的环境,加强自身的自觉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上,篇幅的大小不做硬性规定,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展现出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对于艺术的认知和审美的理解。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阶段,需要考虑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性,以及选题研究完成后的可行性。创作的价值评判以对艺术传统的继承性和传承性来作为一定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凸显出学生专业上的特性以及专业深度。
(二)音乐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所谓音乐学位论文,与一般音乐学术论文的定义如出一辙,“是指针对音乐某一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系统考察、分析与研究后所撰写的文章”⑤。在我国对于音乐类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并没有明确的文件规定,而且各个高校对于音乐类的论文写作重视程度不同,部分院校虽然设立了“音乐论文写作”课程,但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更多的是讲解论文的写作格式规范和文献的查阅方法,这也使得音乐类院校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参差不齐。一般情况而言,毕业设计(论文)需要凸显出创新型和原创性,对于已经被进行过细致研究的论题,一般不会有更新颖的阐述,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也不会很高。其次,学生的学术敏感度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也是重要的评判标准,很多学生的毕业选题大多是对某个研究点的粗浅认识,很少有能够为学术发展提供借鉴成果。最后,毕业设计(论文)的逻辑论证和解释说明相互参证的过程也是作为评判论文的参考标准。逻辑论证的过程如果只拥有理论而缺少富有层次的解释,论文的整体结构就会出现空洞感。同样的,只有简单的解释描述而没有足够的逻辑理论支撑,论文的文化内涵就显得十分浅薄。只有将两者兼容并蓄,贯穿于行文之中,才能使得毕业设计(论文)的论点清晰,逻辑严谨。
三、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与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差异分析
(一)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的差异
综合性大学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差异性较大,可以分为一流中央高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来进行分析研究。一流中央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保证本学校一流学科的独特优势,同时带动学校院系共同进步发展。因此,艺术类专业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同样得到了重视,学院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在不断学习艺术类学院教育系统的过程中,结合本校的优势和特点,形成了完善的教育理论和课程设置。因此,学生受到的教育系统同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并无太大差别,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要求上,设计的规范性、设计的创造性、选题的范围和毕业论文探讨性深度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普通高等学校与艺术类院校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教育偏重方向不同,综合类大学的教育以理论研究和科学竞赛为主,大多采用的理工类的设计管理模式。在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要求上,艺术类专业院校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学生通过创作实践出一份具有体量感的作品,设计类要求多以解决现实性问题为主,包含人文关怀性;纯艺类要求展现学生自身的艺术性和审美想法,以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要求设计实践及创作实践和毕业论文结合在一起,以毕业设计的作品入手,或深入解析创作实践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或分析问题现状,论述创作作品所蕴含的深意和未来的可行性等。而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专业的论文常常和创作实践作品脱节,没有起到创作和理论相互交映的作用。
(二)毕业设计(论文)展示方式的差异
首先,由于综合性高校的特殊性,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受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多数的高校在进行学生毕业设计展览时,都将展览置于校园展馆内,主要面向校内师生进行观展,观展人数和群体狭小。其次,学生在毕业季的作品对于学生的工作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而校内布展限制了学生和社会资源的结合,使师生缺乏对行业内人才需求的有效认识。与综合性高校不同的是,艺术类学院每年都会进行专业性的毕业设计展览。例如,自2010年开始,九所重点美术学院便开始联合举办“‘千里之行(全国版)’活动,敏感、真实地反映出当代背景下中国学院艺术的教学水平和成绩;为我国美术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学院与学院之间,学院与社会艺术生态之间比照的平台”⑥。迄今为止,“千里之行”已经举办了10届,每一届的学生都展示出了自己对于艺术的独特想法,虽然无法同“大师”作品相比,但仍然具有自己的生长空间和艺术创作空间。
(三)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方式的差异
综合类高校因为专业的不同性,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结果各有特点,但答辩形式基本上还是采用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按照不同专业的形式特点进行设计,产生了一刀切的现象。学生无法在答辩时完整地表达出自己对毕业设计的理解和看法,同老师的在思想和专业上的交流大大削弱。而艺术类院校每年都会举办毕业设计展,给予了学生充分的空间和平台进行展示。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立不同的展厅,答辩小组可以现场观摩学生作品,听取学生对于作品的解读。涉及到交互形式的毕业设计,教师也可以进行互动体验,更好地了解学生创作的内容。整体的答辩过程以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为主,以学生对创作思路的分析,整体设计概念的阐述为辅,两者紧密结合,互相映现,保障了在毕业设计和学生答辩评分的专业性和公平性。
(四)毕业设计(论文)培养目标的差异
综合性高校艺术专业和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艺术素养的提升、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艺术理念意识的培养,都是两者进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学生在毕业之际所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然而,和综合性高校不同的是,美院所担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重在培养学生对于自身和周遭环境的感知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实践转化能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个学科领域的相互交错,使得艺术领域也延展出了新兴学科,对于传统的延续和现代的发展的把握,使得艺术类院校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变化。在错综复杂的文化交织网中,导师要在教学中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发展方向,尊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思考和探索。
结论
综上所述,国内高校受教育资源、地理位置、富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艺术类专业上展现出来的教育成果也是良莠不齐,因而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也会因此产生差距。另外,艺术类的学科不同,所针对的标准也不同,美术类要求有实践成果和理论分析,并且二者相互交织,而音乐类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成果展示形式不同,并不能一概而论。通过对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与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展示方式、答辩方式、培养目标的差异研究,针对艺术类教育的特点,综合类高校应该开始思考如何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新型育人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田湘.合并,还是另谋出路?[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4(06):66-67.
[2]陆莹,乐晓丹.江苏省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对绩效的影响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3,24(06):16-21.
[3]代福平.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新定位[J].纺织教育,2011,26(02):123-125+134.
[4]吴庆.民办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0.
[2]MS-EEPO有效教育学习资料[DB/OL].360DOC个人图书馆,.
目前,我国英语教育教学的模式依然是封闭的体系,还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要求。虽然在一系列的教育课程改革中,教材的编写及其内容有了一定的变化,但由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单一,许多教师仍然只重视教材内容的传授和讲解,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及教育理论,并利用教材载体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在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偏重于英语知识的传授的现象而忽视这类大学生与其它专业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多数教师忽视艺术类专业人才模式现象。这导致了英语课在这些专业的设置流于形式,没有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因此,在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将这一理论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进而提高效果课堂教学效果。
差异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以“个体条件论”和“个人动机论”为基础。这一理论强调的是:由于每个人都有先天和后天的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兴趣、经历、价值观等不可能完全一致,而且由此产生的心理(认知、动机)结构和行为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面对同一信息,他们反映不近相同,甚至千差万别。这一理论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内容:(1)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性不同;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天生具备艺术天赋,不可避免地生活、学习在某种艺术氛围之中,形成了有别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2)个人心理结构不同;由于不同艺术专业的特点所致,形成了与所学专业相符的心理特点,如钢琴、小提琴专业的学生较之管乐学生活泼、好学,积极上进等;(3)学习理论所形成的态度、价值观与信仰不同;(4)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固定素质不同。所以,当教师面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时既要意识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更要了解这类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一,掌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
1.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以兴趣爱好为基础
上艺术类专业院校和学习艺术专业是多数喜欢艺术的学生或者说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对所学专业的爱好而进行的选择。正是因为出于兴趣、爱好选择了自己的专业,因此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有很强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即他们一定要学好本专业。他们对专业的热爱远远超过非艺术类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因此,在学习英语上,采取了比较消极的态度,即不得已而学之。
2.艺术类学生的专业成就感很强,学习上缺乏勤奋、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
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专业成就感根深蒂固,因此,不断寻求机会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专业才力,努力在专业上做出更大的成就。并十分认可在本专业中取得的最高成就者。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消极、被动,缺乏积极、主动、勤奋、好学的严谨治学态度。在他们看来,英语学习成绩好坏无关紧要,只要能通过及格线拿到学分,不耽误毕业时拿文凭即可。传统的专业“第一”的思想导致艺术院校的大学生自我评价很高,与不重视学习导致应用能力弱形成矛盾。因此,教材选择对艺术类专业的英语教学来说十分重要,教材内容宜浅不宜深,突出实用性、趣味性、直观性,强化基础知识训练。这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根据不同的学习类型开展课堂活动
音乐类、戏剧类、美术类、舞蹈表演类、工艺设计类等专业学生,因专业的特殊性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教师要通过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所需的环境等方面来划分学生的学习类型。通过长期的艺术类专业教学实践归纳出这类专业的学生学习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外露型:音乐类、戏剧类专业的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多数表现为积极、主动、善于表露所思所想;(2)沉默型:美术专业的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多数表现为心不在焉,不喜欢言谈,比较“闷”但却有自己的主意、观点。即使这样也不愿表达出来;(3)消极型:舞蹈专业的学生表现为事不关己,学习没有积极性,且浅尝辄止。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都能够达到各自学习目标和学习目的。鉴于这点,艺术类专业的英语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转贴于 如:根据美术学生的专业特点,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课文内容通过素描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总结课文重点、难点,学生就不会感到学生英语那么难懂,只要下工夫即可。教师要做足课前功课,尤其是在学生的学习特征、个性差异上下功夫,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当学生们感到他们在课堂上学到了他们想要得到的知识,学习的效果自然就有了基本保证。在此基础上,加强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多以几个思考题为主,以便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第三,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适应学生
现在,中国许多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采用大班上课。所谓大班是指一个班大约有五十多人甚至接近六十人。对语言课来讲,五、六十人的确是多了。在如此差的语言教学的环境下,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方法等是何等的困难。但教师可以依据个体差异理论,从了解学生差异、不同的个性特点入手,制定与之相适宜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而且不断更新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正如这一理论强调了“教师应适应学生”那样,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做到面向全体,兼顾个体的不同需要,就会为学生学好英语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同时依据这一理论,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给与他们更多关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第四,因势利导,针对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浓厚的特点,引导学生刻苦学习
与非艺术类大学生不同,艺术类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前首先是通过了专业考试。因此,他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有的甚至有了一定的名气与造诣。进入艺术学院后,这部分学生在学院浓郁的专业学习的氛围中,专业深造的意识得到强化,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专业发展上。但还有不少的学生认为专业成绩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实际的技能,他们把精力放在了为生存而奔波上。但无论怎样,他们认为重要的是专业课程,文化课程是无关紧要的。英语课虽然得到一定的重视,但由于英语难掌握,需下很多功夫,半途而废的不在少数。个人爱好与兴趣应该说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原动力,这一点是积极的、肯定的。作为从事艺术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英语学习与专业间的互惠互利关系。学好英语对专业学习起促进作用。如可直接读懂原文、直接聆听专家的教诲、直接参与交流等。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和肯定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应时刻鞭策学生勤学苦练,严格要求学生。如:根据戏剧专业学生善于表扬的特点,在课堂上,安排进行人物情景对话、扮演文中人物、角色朗读等教学活动,发挥其专业特长。鼓励美术专业的学生策划海报、动漫等多种形式与音乐专业学生一起在校内和与其院校横向联合组织各种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戏剧表演等,使同学们在竞争中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为成就其事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个体差异理论是要根据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转换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要求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学生,近距离接触学生,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从而设计出更加贴近艺术类专业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1
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正处在大众化的背景下。“艺考热”逐年不断升温,开办艺术类专业的院校数量日益增多,而且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呈现蓬勃发展势头,但市场对艺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增长相对缓慢,导致供给远大于需求。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其他文、理、工科类专业毕业生既有一定的共性,又因为艺术类专业的特点与行业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出独特之处,也相应地给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职业选择的灵活性与文、理、工科大学毕业生不同,艺术类高校学生往往个性很强,大量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放弃了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书,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他们这段时间在这家公司做策划,可能很快就会“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做广告设计,没有正式的就业单位,有的甚至在校期间就开始自己揽业务做设计。一般而言,大学生所选择的设计企业大多为私营企业,企业老板也希望根据项目的疏密程度招聘人员,因此,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
就业区域的相对集中性由于艺术类专业所依赖的经济、文化环境相对要求较高,所以,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往往将用人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视为其考虑的首要因素,大部分毕业生通常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环境优越地区、沿海地区,或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由于这些地区成为全国各地各类院校毕业生的聚集地,导致艺术类人才供过于求。
用人单位行业的局限性由于艺术类行业的运作特点,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往往注重专业知识的对口,因此所选择的用人单位大多为广告公司、设计公司、装饰公司等私营企业或者工作室。
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随意性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大都不愿意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有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连劳动合同也不签,对他们而言,只要用人单位给单子做,这段时间接这家用人单位的单子,做完之后再去接别的用人单位的单子,以单子、项目结算报酬,落得个人自由。大部分设计行业的私营企业老板也比较偏好这种合作方式,这恰恰也是用工过程中的隐患所在。
就业后工作流动的频繁性由于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随意性,给毕业生就业后更换工作带来了便利,他们可以今天在这家公司,一段时间后又换到另一家公司,有的毕业生频繁更换工作单位。据调研,近三成毕业生毕业3个月后即更换了工作单位,毕业后半年有四成毕业生更换了工作单位,毕业后一年内有三成以上的毕业生更换了两家以上的工作单位。由于工作单位不固定,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保证其收入的稳定性。
创业的优势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个性更为鲜明,性格更为独立,习惯于独立地进行比较和判断。他们情感热烈,渴望及时、多样的思想交流,具有自主创业意识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所占比例相对较高。通过对几所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占65.32%,没有太多想法的占14.49%,没有想法的占20.19%。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门槛相对较低,几万元的资金就可以注册成立一家设计公司或设计工作室,从事广告、策划、设计等一系列业务。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就业岗位之间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大众化教育的推进使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随着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开设艺术类专业或扩大艺术类专业招生,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现跳跃式增长趋势,而人才市场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增长不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环境优越地区、沿海地区,或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艺术类人才已达到一定的饱和状态。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个人职业期望与现实状况不协调艺术类专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专业,学习成本远远高于其他文、理、工科专业,每年的学费都在万元以上,大学期间购买绘画工具、颜料、工具书、配置电脑、摄影器材及日常生活开销,一个艺术类本科学生4年的投入接近8~10万元。家长和毕业生都期待着高投入后的高回报,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求职时的就业取向呈现出“高投入期待高回报”的特点,大都趋向于高薪酬、专业对口、高层次的工作。尤其是艺术设计类行业注重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即需要熟练工,缺乏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的待遇自然不可能很高,而且一些私营企业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宁愿招聘外来务工的高中毕业生,通过对设计软件的“短平快”培训,也能胜任相应的工作。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文化水平偏低,就业时仅注重专业对口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大部分希望能够找到专业对口或者与专业有关的工作,若找不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由于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不够扎实,重新学习新技能转行的难度相对较大,并且很多学生从小就学习艺术,所以,相当部分毕业生宁可选择自由职业也不随意选择转行。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就业意识和观念形成集中在毕业阶段许多低年级的艺术类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自己缺乏一个中期职业生涯规划,于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等到四年级即将毕业的时候才眉毛胡子一把抓,由于缺乏合理定位,因此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很容易迷失方向。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思考
引导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艺术类专业的高投入是一个显著特点,毕业生期待就业后高回报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心追求高薪酬、专业对口、高层次的工作,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择业挫折。事实上,对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而言,要找一份工作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问题是一些学生的择业期望没有考虑社会需求和现实情况。因此,毕业生只有转变就业观念和思维方式,才能适应社会。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就业指导教师都是来自于各院校的毕业班辅导员,一对多的局面难以满足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个性化的指导需求。“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保证,要求技术与艺术结合、行业专家与教师结合、管理者与学者结合。“双师型”教师能及时地将设计行业的标准和最新动态传递给毕业生,对毕业生的就业也能产生较好的影响。
把握市场需求,做好人才测评高校应根据就业市场的特点和规律,以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重要指标,参考二次就业和影响就业的各因素权重的大小,构建人才需求与评价模型。并应随着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积极开拓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大部分艺术类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针对毕业班学生进行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就业材料的制作、信息的收集与处理、面试技巧等实务性指导,在激烈的竞争中对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作用有限。因此,从新生入学直到大学毕业,应开设侧重点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形成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加强文化教育,培养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艺术类高校学生文化课水平普遍偏低,外语更是其软肋,社会经验缺乏致使他们在专业以外的领域就业相对比较困难,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特点。因此,学校应该加强文化课程的教学,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增强毕业生行业外的就业竞争力,扩大就业领域,拓展就业范围。
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均设有艺术类专业,该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有所不同,具有特殊性。他们的教学安排特殊,入学考试特殊,专业、文化两条线。生活规律与生活方式也特殊:上午上公共课,下午、晚上都上专业课——声乐、钢琴、舞蹈、素描等。他们的衣着、发型总会有所不同,给校园带来了几丝前卫和个性色彩,他们构成了校园的特殊一类学生。这是高校的必然选择,也是综合办学、多元办学的具体实施的结果。
由于艺术类与其他专业在教学目标、教学设置、学生来源、学生心理及毕业以后的去向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在英语教育方面自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低,教学难度大,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要求我们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中,突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长与特点,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在艺术类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入校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每年九月份新生入校,我校都要对学生进行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的测试。这类英语测试并未将艺术类学生单独分离出来。所有学生均使用同一种试卷,试卷的难易度以一级测试水平为准,满分为一百分。结果是学生的考试成绩相差悬殊,极少数学生成绩能达到五十分以上(但最高分甚至能达到八十分左右),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成绩在三十分以下,其余学生的成绩在两者之间。也就是说,在艺术类专业的班级里,有个别学生入校时的英语水平相当于甚至可能高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平均水平,而最差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音标都还不会读。究其原因,艺术类的大部分学生都来自艺术类大学的附中学校或艺术类专科学校(只有较少数的学生来自非艺术类普通中学)。这类学校对文化课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学生入校前大多数没有经过正规的中学课程学习。上述情况就给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一个难题:教师既要有教授大学英语课程的水平,又要有中学甚至小学英语教师的经验和耐心。而大学生又不同于初学英语的中小学生,怎样使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赶上并达到大学英语的水平,这是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师长期以来希望解决的问题。
2.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
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情结浓厚,文化基础薄弱。艺术专业的学生一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其专业,大都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专业学习上。并且他们的高考录取以其特长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考生要低得多,而英语成绩的最低录取线一般控制在60—80分。进入大学后,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又决定了学生必须要参加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并且在对待专业技能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的态度上,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用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另外,这些学生英语基础差,从心理上讲,他们恐惧英语,即使想学,也没有信心学好;从行为上看,他们又缺少自觉性,再加上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预习,不复习,这些都成为他们学习的障碍,造成他们消极地学习英语,对学好英语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往往对不理解的内容提不出任何问题。由于很少上自习学英语,常常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慢慢地便开始厌恶学英语,越厌恶,越不记,落下的知识就越多,越弥补不上。因此,他们的英语水平远远达不到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要求。
3.教师队伍不稳定,整体教学水平不高。
近年来很多高校虽迫于学校发展的压力纷纷开设了艺术类专业,但学校教学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非艺术类大学英语的教学上,因为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和今后的发展,而艺术类学生则不要求通过四级。这样,学校首先要考虑到建立起一支良好的非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队伍以保证教学质量,而艺术类英语教学教师队伍则常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不是很稳定,而且大多由青年教师担任,缺乏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带领这支队伍。
二、艺术类英语教学的几点设想
1.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自己的教学对象。
虽然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也有其自身的优点,艺术专业的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联想丰富,思维活跃,比较感性,善于形象思维,记忆力好,模仿能力强,具有很强的语言可塑性,对文学和艺术有极强的感受力和领悟力。作为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发掘学生的这一优势,使其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马丁·威德尔在《外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曾经指出,有些学习者并没有明确的工具性或结合性动力;对他们来说,鼓励他们采取积极态度尤其重要,至少保证有一部分语言输入能满足学习者的实际兴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教师应灵活多变,以适应自己的教学对象。如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教师可把音乐引入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课堂,不失为投其所好的极佳的教学方法。现在随着交际法语言教学的普及,我们认识到必须把学习者置于真实的使用目的语交流的语言环境,重复训练,才可能使其获得无障碍、无停顿的思维和表达,确保语言的恰当流利和交流的顺畅。音乐正是真实语言应用的文化现象,歌曲的特性恰好是重复性、连贯性强。很多英文歌曲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如影片《铁达尼号》的主题曲《我心永恒》(My Heart Will Go On),乐曲起始处很容易吸引学生随之哼唱。而歌词本身又相当口语化,远离了繁琐的语法及冗长的词汇,学生很容易接受。
2.采用分流教学,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对艺术类学生的英语进行分流教学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已在很多高校使用,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分流教学,就是学校可根据学生入校时的成绩,将达到某一成绩(如70分)之上的学生放到其他非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班里学习英语,且要求他们也通过四级;而对低于某一成绩(如30分之下)的学生,则单独开设一个预备级班,可从英语最基础的内容开始教授,毕业前要求通过一种校内的水平考试;其他学生正常开设艺术类大学英语的课程。分流教学的直接优点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有足够的动力,而且学生基础相当,相互合作学习的可能性更大。当然,这种方法在实际的操作中,不同学校可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困难,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究。
3.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且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艺术类英语教学教师队伍。
任何一位业务出色的教师一定都会有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因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正是在这点点滴滴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而青年教师则恰恰缺少这种积累。所以稳定的教师队伍就为青年教师在艺术类英语教学上能够更好地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奠定了基础。此外,如果有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指导,则更利于艺术类英语教学。但在这一方面,很多教师也许会不愿进入这支队伍,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观点都认为艺术类英语教材简单,备课量小,而且又没有四级压力,所以课程系数也会定得较低。但却没有考虑到教师所教授的对象是很复杂的,有的几乎是英语初学者,有的相当于中学水平,也有的已达到大学水平。此外,相对于非艺术类大学英语而言,艺术类英语教学疏于管理,教学要求不是很明确。所以学校应切实地重视艺术类的英语教学,稳定教师队伍,制定并完善艺术类英语教学的规范和要求,保证艺术类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虽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作为教师应当了解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独特之处,观察和掌握他们在英语学习上的心理表现,以此为基础开动脑筋,不断探索英语教学规律,设计出更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热情和自信,教学效果较好的课堂教学活动。而作为学校管理部门,也应重视艺术类大学英语的教学,建立良好的教师队伍,制定合理的教学要求,为其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83-02
一、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课堂创新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更是遇到了严峻的考验。高职教育艺术类专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决定了只有建设创新型教育教学,才能够实现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性教学。建立完善创新型教学模式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当前,国内对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课堂创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依然比较落后。教学实习往往因人力、物力的不足,而越发缺乏创新意识,流于形式。艺术专业在教学上要区别于普通专业对待,首先,在高职艺术专业中就应该形成规范,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只有从根本革新教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艺术生的专业素质,在社会上利于不败之地。
二、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及其中存在的弊端
1.教材老旧,教学模式保守。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传统的艺术理念都逐年更新,然而相当一部分的高职院校还在用老旧教材。艺术类专业与普通专业的最大区别就是创新性、革新性强,陈旧古板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的观念也因循守旧,一成不变地运用所学知识。
2.实践器材落后。高校中的艺术类专业的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如装潢设计专业、绘画及音乐专业,都需要实践场地或实践器材,高校对艺术专业的不重视,是导致在高职艺术课堂上少有实践器材的重要原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艺术类专业的教学质量。
3.艺术类教学模式的不合理。在艺术专业教学中,很多高职院校直接把普通教学模式照搬过来,很难适应艺术教学的特点,而且教师上课的随意性也很大,无法保证学生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不合理性,课堂教学设置过多,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没有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实践基础薄弱。
三、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课堂教学模式问题的解决策略
1.建立实践型教育模式。高职院校的艺术专业应该做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院校特色,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应增加专业的实践课程,不拘泥于理论,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比赛,在比赛中找到不足,这更有利于学生将专业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建立创新型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重新考察,提倡创新教学模式。并且在改革之前要做到认真研究该校以及艺术教学的特点,对学校学生专业素质等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授课不仅能体现学校的职业教育,而且也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艺术素养。
3.建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高职院校中可增加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来进行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实践,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实践融为一体,将高校中传统的教室教学模式变为面向实践的开放式教学,在课本课程的基础上,以实践创新性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操作,学习与创作相结合,使学生在专业的工作室中得到学习与作品的创作。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高职院校艺术教学枯燥无味的现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及时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集思广益,有效地改革与创新,很大程度地提高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四、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实施的效果
1.开放式的艺术教学使实践性更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创作实践,将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变为面向符合现代实用技术创作的开放式教学,这使课堂的含义得以延伸,更有效地缩小了学校与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之间的距离。学生有更多的自和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既成的结论与事实,而是可以通过自己主动的探索,分析、归纳选择自己所需的东西。工作室制的开放教学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日后走进社会打下基础。
2.加强艺术专业教学中的针对教学。在传统高校教学中,课堂学习主要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其缺陷在于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实践性不强,教学的吸引力不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运用突破了这一传统教学,使艺术专业学习中针对性强、实践性强、教学互动强,而且专业基础的涉及面较广,突破了单一课程的内容,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逐渐培养较强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创新突破。
3.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工作室的教学更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艺术类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其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关系,这也间接地有助于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并增强教学互动性,在学生在创作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通过示范性进行教学,这也较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率,特别是实践教学方面,使学生能够有次序、有目的和比较系统地学习,即把基础内容和动态内容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更大程度地有助于艺术类学生自我潜能的发掘。
五、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及体会
高校在建立工作室制创新性教学模式以来,效果明显,实践与理论有效的结合,不但在工作室制的环境下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使艺术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并间接地促进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实践的同时,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实践证明,以工作室实践基地作为依托,创造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高职院校中艺术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自主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观念及市场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使艺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汲取更多更新更好的专业知识。综上所述,应该大力发展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的工作室制改革,并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入实践。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可以以实习基地为依托,实习与就业相结合以及多个专业互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郑永江.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探索[J].高教探索,2010,(6).
[2]陆卫倩,李美芳.高职专业实践性教学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11,(11).
[3]吴尚君.现代设计教育中教学实践课程改革新探[J].装饰,2009,(8).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共同要求。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
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混乱等问题。以艺术专业为例,艺术类学生是以专业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再加上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偏爱专业、对文化课重视不够的现象,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素养。所以,文化基础薄弱是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多集中在文化课上。为此,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设置体系与结构,培养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全面提升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艺术专业培养的是艺术工作者,它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艺术人才,必须坚持社会道德与艺术的统一。艺术专业由于专业教学的活动多以小型、分散方式进行,学生的个体意识较强,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淡化集体观念,忽视集体荣誉,甚至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因此,必须加强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克服个人主义,加强组织观念,使学生熟悉并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
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一直就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途径,又是理论学习的充实和发展,是整个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各个高等职业院校,早已逐步形成及完善“订单式”“产学合作”等多种新颖的实践教学形式,为学生在相关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培养与提升技能创造条件,使其在毕业后能具备更强的能力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
三、加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桥梁,更是艺术专业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艺术专业大学生学习就业的压力大,他们把所有的精力和都放到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给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这样势必影响了其审美素质的发展,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这些都束缚和制约着其向高层次方向的发展,折射出艺术专业大学生审美的严重缺失。
要提高审美能力,还应注重审美情趣的养成,如知识储备、文化修养以及生活阅历等,艺术专业大学生具有审美素质,便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在谈到对高科技的审美感受时说:“在清华大学生物室所看到那些细菌、病菌、蛋白质等各类原始生命状貌,放大后映在屏幕上,千姿百态,繁杂而具结构规律,仿佛是出人意料的抽象艺术大展,大都很美。”
其实审美,就是一种精神与心智活动,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不断能发现身边的美,在潜移默化中也就提升了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四、关注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鉴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和谐、和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成才的热情。因此,应该给学生讲授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对他们进行心理品德与技能的训练,开展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指导,在教学与专业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前,我国各大艺术类院校都在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正在不断提高。要想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就必须把抓好思想道德素养作为基础,抓好专业技能和专业审美素质教育作为核心,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保障,只有把上述三方面工作都抓好,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艺术类专门人才。
注 释:本文出自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团建课题《艺术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高校图书馆文献检索课教学经过了近20年的艰苦创业,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形成了2 000多人的师资队伍,出版了400多种教材,发表文献检索与利用论文1 400多篇,培养学生200多万,基本上可以用“繁荣”二字来形容高校文献检索与利用教学的形势。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对于一些社科专业比如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文献检索与利用教学则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许多高校图书馆对这些学生的教育仅仅是新生入学时对图书馆作一次简单介绍或组织一次参观,在对他们进行文献检索与利用教学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则不尽人意。
两年来,我们在对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文献检索与利用教学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此提出,希望与图书馆界同仁商讨。
1 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文献检索与利用教学的现状
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艺术类本科专业介绍》要求:艺术类毕业生应获得六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其中包括“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许多高校艺术专业制定本科教学计划时照抄上述要求,却没有设置相应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当然就没有了编制艺术专业文献检索与利用教材的迫切性。而那些少数开设本课程的院校也只是象征性地给同学介绍社会科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知识,没有体现出艺术专业特色来。
2 我们的做法
2.1 以向学生介绍图书馆基本知识为基础
高校图书馆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气氛,有丰富的文献资源,有较全面的检索工具,有现代化的电脑设备,有热心辅导的图书馆工作者,理应成为高等学校学生接受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但实际情况令人遗憾。学生到馆率不高,馆藏文献利用率偏低。笔者认为,学生到馆率不高的原因之一,不是他们不需要馆藏文献资源,而是他们对如何利用图书馆掌握不够,对图书馆的功能作用认识较为肤浅。面对上百万册的文献书籍,他们往往显得手足无措,无从下手,这就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很少去图书馆,或仅仅把图书馆当做完成作业和自习的地方。我们介绍图书馆基本知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怎样利用图书馆,怎样获取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图书馆使用的分类系统、排架规律、检索方法等。例如东南大学图书馆文献采用《中图法》分类,但艺术系资料室针对中图法艺术类文献分类过粗的问题借用了备用类号L类对艺术类文献进行了细分。通过对有关图书分类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对艺术类文献的分类系统、排架规律等都有了全面的了解。
2.2 注重学生情报意识的培养
情报意识是用户利用情报系统获取所需情报的内在动因。培养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图书情报意识,就是吸引学生主动利用各种载体形式的文献资料,时时处处注意艺术专业学科发展的动向,点点滴滴收集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信息。一些学生人校几年,只在琴房练琴或画室作画,很少进入图书馆的大门。即使进人图书馆,也不知道到哪儿查资料,待他们撰写毕业论文时,仍不会使用《全国报刊索引》;更有甚者,音乐专业的学生没有听说过《中国音乐年鉴》,美术专业的学生没有听说过《中国美术家辞典》,更不会使用许多常见检索工具书。他们要想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有如沙漠淘金,常常一无所获。
虽然艺术专业有其特殊性,专业性较强,学生平时接触文献的面比较狭窄,情报需求意识相对薄弱,但是我们培养的是跨世纪的复合型的艺术人才,培养他们的情报意识,使其具有一定的文献检索和利用的能力,对于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一部分主要给同学们系统地介绍社会科学文献尤其是艺术类文献的类型、检索原理、主要检索工具的内容、结构和查找方法,培养他们利用这些文检工具进行独立查找文献的能力,提高他们获取情报资料和进行艺术专业诸学科研究的能力。
2.3 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增加有关知识产权内容的教学
面对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较高要求,我们的大学生在苦苦思索,如何在在校期间多学一点知识和本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知识产权方面的情报意识较差,不懂得自我保护,不会辨别真假,有的还不自觉地侵权,给单位和个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为此,我们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为一些公司或企事业单位进行艺术设计或艺术创作的特点,专门为同学们介绍了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使得同学们对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
2.4 紧扣时代特点重点讲授电子文献检索与利用知识
现行的文献检索课教材以介绍印刷型文献及其检索方法为主,对于联机检索、光盘检索、网上信息检索等电子文献检索与利用知识的介绍甚少,这与目前信息检索的方式主要为各种先进的联机检索系统、光盘检索系统和网上信息检索的现实严重脱节。在这一部分,结合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着重介绍适合于在局域网以至广域网上运行的镜像数据库,像清华同方的CNKI、重庆维普资讯的“中文期刊数据库”、“外文期刊数据库”,北京书生科技有限公司的“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等的检索手段、检索方法及各种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3 教学评价
从课堂反应看,对于上述四大部分的教学安排,同学们认为每一部分内容都契合了同学们的兴趣和需求。图书馆基本知识的介绍使同学们对以前陌生的图书馆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检索工具及其使用方法的介绍为同学们培养了情报意识;同学们对知识产权部分的内容十分感兴趣,认为该课程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尤其是通过知识产权内容的学习,懂得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知识产权的法制意识;由于艺术专业同学几乎人手一台微机,他们对电子文献检索与利用知识的兴趣更为浓厚。
两年的教学实践使得我们有了充分的信心上好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我们认为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从专业需求出发来安排我们的教学,就一定能够上好类似艺术类专业这样的社科专业学生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
参考文献
l 黄晓鸥等.20世纪末我国高校文献检索教学工作的研究进展.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2 (6)
2 谭乃立.试论社科文献检索与利用教学实践中若干对因素的关系.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1993 (3)
艺术类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正处在青春期,生理迅速发育并达到成熟,随着社会活动、艺术实践范围的日益扩大以及学习生活环境发生的变化,心理上也相应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艺术专业学生的乐群性、聪慧性、兴奋性、敢为性、世故性和紧张性明显偏低(尤以前3项差异更显著),而稳定性、幻想性、有恒性、自律性、怀疑性、忧虑性等则偏高。因此,普遍存在着缄默、喜欢独来独往等个性特征;由于偏重专业课学习,轻视文化课学习,因而知识面比较狭窄;他们往往沉溺于艺术世界而对人情世事的关注、了解和能力较缺乏;其幻想性、有恒性、自律性较高,则可能与专业的学习、培养和熏陶有关。
加强艺术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如何在追求个体发展与建构社会规范之间,在承续传统与展望未来之间保持固有的均衡;如何让艺术类大学生既在现实生活中脚踏实地,又对未来生活充满激情,从而能够适应现实生活和艺术实践的要求,这是艺术类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
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加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抓好养成素质教育
第一,应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艺术类专业培养的是艺术工作者,它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艺术人才,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与艺术的统一。艺术专业由于专业教学的活动多以小型、分散方式进行,学生的个体意识较强,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淡化集体观念,忽视集体荣誉甚至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因此,必须加强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克服个人主义,加强组织观念,使学生熟悉并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第二,应加强学生的校纪校规教育和修养教育。这是由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同于其他专业这一特点决定的。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是在自由度较大的画室或者空间很小的琴房中接受教学的,容易造成学生散的错觉,养成学生日常散慢的习惯。针对这些特殊情况,应强化学生纪律意识,使他们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遵守学习纪律。同时也要加强行为规范教育。通过教育,使他们做到服饰整洁,不穿奇装异服,不留怪发长发,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待人有礼,说话和气,男女交往举止得体,尊敬师长等良好文明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
其次,抓好综合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包括专业素质教育及文化理论素质教育。
1、专业素质教育包括艺术审美、艺术表现、艺术创造等艺术素质,并且这些艺术素质应该是艺术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艺术专业的学生,其特殊性就在于他们的艺术素质,如果忽略(或者失去)特有的艺术素质修养,那么他们也就不称其为艺术专业的学生了,这样的艺术教育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特有的涵义。正因如此,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就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来入手。
(1)艺术欣赏能力。对于一件艺术品,每个人在接触的第一瞬间,就已经有意无意地对其进行了欣赏,但这种欣赏一般是无意识的,是表象的、直观的。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简单的直观的欣赏能力是不行的,他们必须掌握一定的艺术欣赏方法,保持爽朗、大度超然和良好的欣赏心态,欣赏作品时,在生理和心理上形成独有的认识和感觉。也就是说,艺术专业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应该由情感欣赏上升到理性与综合欣赏的高度,然而这种高层次的欣赏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平时艺术修养的不断积累。
(2)艺术表现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也是艺术专业学生艺术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总是以外在的物化形式展现在欣赏者面前。而外在的物化形式,则是表现力的体现。比如说,有些演员唱歌时不注意情感的抒发,不去表现,只是机械的唱旋律,这样就显得呆板、没有投入进去,收不到良好的艺术效果。而很多歌唱家在演唱时,他们在正确发声的同时,更注重挖掘内在的情感,做到了声情并茂,给观众展现了一个完美的艺术作品,使观众得到了美好的艺术享受。所以,艺术表现力是艺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表演上还显稚嫩的大学生来说,加强艺术的表现能力和修养显得更为重要。
(3)艺术创造力。艺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继承和学习,继承人类文明的优秀艺术传统,学习人类文明的优秀艺术成果。然而教育的目标并不在于继承和学习,而在于创造。即学生个体学习艺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能独立地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并能生产出一定的艺术作品,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精神生活和审美需求。因此,艺术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
2、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原因,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人文素质较其他专业学生要差,因此加强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文知识、历史知识、现代科学知识的教育,拓展知识面、加深文化功底显得十分必要。
(1)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需要教师的严格约束力。人都是有惰性的,在青年学生身上也不例外,施加一定的学习压力,严格监督、考核,才更容易收到满意的效果,严师出高徒是有道理的。。
(2)文化理论素质教育应该把文化课教学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拿英语学习做例子,在学生的课余活动中完全可以以课外活动小组的形式排练一些英语短剧;节目制作专业在观摩作品时可以涉猎一些原版的外文影像资料;广告、动画、服装设计等专业也不妨引人一些国外的前沿作品、设计思路和行业背景的相关知识。这样一来,既提高了专业水平,又强化了英语知识,还增强了学习兴趣,开阔了眼界,可谓一举多得。
(3)营造浓厚的文化课学习氛围。一些专业课教师也难免会存在不重视文化课的心态,因此,从教师到学生共同转化思想,提高认识,营造教学相长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文化课学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鉴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和谐、和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成才的热情。因此,应该给学生讲授更多的心理卫生知识,对他们进行心理品德与技能的训练,开展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指导,在教学与专业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要想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就必须把抓好养成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抓好专业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核心,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保障,只有把上述三方面工作都抓好,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艺术类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楼设琴. 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 中国冶金教育,2005,(3).
2. 覃玉荣. 艺术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 广西高教研究,2000,(2).
3. 蔡晔. 关于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J]. 艺术教育,2005,(3).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4-0139-03
毕业设计是大学期间最后一个实践性综合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能力;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环节;又是知识从积累过程的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阶段。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的一次尝试,也是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实战。它能够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缩短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期,使他们尽早适应工作角色。
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中,学生在指导老师引导下了解和认识所选创作课题的概况和创作研究的基本思路,掌握艺术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和特殊性以及写作的基本方法。对于艺术类的专业而言,本科毕业设计注重艺术作品的创作,要掌握创作和论文之间的轻重关系,毕业作品的优劣可能会直接影响毕业答辩的成绩,进而影响学生是否能顺利毕业以及求职等方面的问题。
一、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设计面临的问题
国内各高校近年来对艺术专业本科学生都有扩招情况,艺术专业学生毕业人数相对增多,就业压力加大。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来看更加强调对学生应用知识和实践性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毕业答辩成绩的好坏又会在很多问题上受到直接利益影响。对于艺术类专业开办高校,在基础硬件设施配备上也会影响视觉传达设计等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创作设计的进度和质量等等。这些都是决定艺术类专业学生能否高质量地完成毕业创作设计的因素。另外,视觉传达等艺术专业学生,对论文文献检索能力普遍较差,外语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一般,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找老师和同学探讨问题,其余学生只能被动地跟随指导教师的节奏完成毕业创作。再加上近年来社会对视觉传达类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又在不断地提高,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要求标准越来越讲究时效性和业绩为酬金多少的量化评判标准。尤其以视觉传达等为代表的艺术类专业就显得更为突出,这就更加表明了抓好视觉传达设计本科生毕业创作设计的重要意义所在。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创作设计与实际科研院所等项目课题相结合培养模式的优势及意义
为提高教学的质量和艺术类学生毕业就业的压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多能高素质的人才,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以科研院所或高校实际项目课题与视觉传达艺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直接结合为培养目标的教学实践。
以这种结合的方式指导视觉传达等艺术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创作设计,这不但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在实践课题和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且能提高在老师的帮助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性的毕业创作,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等很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益处。艺术类专业学生应将实战性、企业性和科研性课题与毕业创作相结合,也可以以指导教师目前所参与或负责的科研课题直接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进行研究和实际训练。从而提高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和将知识变为能力的培养。针对视觉艺术专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特点,通过毕业创作这一综合性环节的训练和应用,使之达到一个综合质的飞跃。可以将它当作艺术类专业学生从学校向社会或进一步深造的中间过渡环节。由于课题直接面向社会或科研实践,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深入课题实际,分析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然后寻找解决的方法。这些环节的学习和培养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对课题创作的要求、质量、时间等的严格要求,可以培养学生对工作的效率和时间概念和质量等的重视程度,增加了求知的动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艺术学科活跃地创新思维和严谨地执学态度相结合的基本素养。另外,实际课题与毕业设计结合,相对指导教师责任心也会加强,无形中会增强对创作环节的跟踪力度。
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与科研院所等实际项目课题结合的实践模式教学
实际课题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有许多方面好处,同时也有一些相对不利的因素存在。比如:科研性课题由于周期长,难度大等等因素可能会给学生造成毕业创作设计的难度增加等问题。
(一)因材施教,合理选择和分配适合课题
在该专业毕业创作全过程中,选题是第一步,它会直接决定毕业创作设计的方向、范围和深度,也是能否较好地完成毕业创作设计的前提和条件。每个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对大学期间专业课程掌握的程度差异都很大,他们对自己步入社会的定位目标不同,在选题时个性化较强。而选题必须符合艺术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为原则;其次还要考虑能否使理论与实践以及专业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很好地提高这一重要因素。科研课题很多情况下所涉猎的内容比较宽泛,需要综合运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甚至基础理论学科知识和一些课堂教学外的常识。而社会企业性的课题除了对专业要求之外,还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目的性很强的进行创作或创新设计,应用性更强。所以,针对视觉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和分配适合的课题以及正确的引导对于高质量的完成毕业创作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如:2011年以正在研究的“纳西族象形文字图形化设计”国家课题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创作课题。广告设计的郑晓雄同学刚开始觉得课题难度太大,有点迷惘,根据平时对他专业的掌握情况,考虑到他的造型能力比较强,就引导鼓励他在提炼纳西族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做一套以形态造型为主题的创作作品,他觉得很兴奋也很投入,最终的作品和毕业答辩的效果都很满意。其他两名女同学中有一个色彩感觉非常好,就极力鼓励他尝试运用色彩的情感来表现民俗文化,通过多次的反复思考和资料的查找,最后,她尽管对自己的作品还不是十分满意,但对于一个本科生能够巧妙的将色彩与设计巧妙结合把纳西族人民心理变化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已是非常难得。当然,该课题的完成除了要学生了解视觉传达设计中图形加工变形的艺术手段和形式美的法则以及大众审美的要求等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求学生对纳西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和文化背景等有一定的认知。只能将课题分成几块来供学生选。须注意,这种将整个课题所分的几个部分并不能直接的独立开来,课题的每块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各部分之间有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艺术设计创作的过程中目标更加明确、具体,适当降低完成的难度,既能很好地让学生达到训练的目的,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学会了配合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不会感觉所选课题深不可探从而产生心里屏障。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同时,被定为毕业设计的课题,也充分考虑到了是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学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提高的教学培养目标。
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出发,由学院公布指导教师毕业设计研究方向,提倡和推广视觉传达等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使指导老师和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双向选择的办法,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就业的需要;导师结合自己参与或负责的课题对学生实行多方位的具体指导、培养和管理。
对于学生而言,平时专业综合能力比较强的,感觉实战性、新颖性的课题具有较强的挑战欲和自己强烈表现欲。而相对专业成绩偏低的同学更倾向于模仿性和大众化的一些课题。为此,在课题的安排和选择上,一定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力争做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和对自己毕业设计作品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能够在完成毕业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和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和实际水平。除此之外,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进行的创作设计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艺术作品创作和创新的质量。
(二)营造艺术创作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注重营造艺术创作的氛围,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第七学期就提前进行与毕业创作有关资料的搜集和知识的储备,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比如:把学生定期集中起来,把某同学找的资料、构思等在集中时让其他同学一起来分享,这样既可以资源共享,又能使每个同学都即早找准自己的创新点。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的充分发展。
做与企业相关的课题创作设计的学生,指导方面可以采取双导师制,学校与企业签订实训基地以及教育管理协议,将学生在企业的毕业设计工作期间作为该企业的员工进行管理,校方导师要严格按教学要求把关,导师双方通过合理定期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创作过程中的创新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促进和帮助他们更好地将自己的灵感很好地表现出来。使教学与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
以科研项目为课题的学生,导师要尽量创造能调动学生主动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探究的环境。如:在根据上一阶段学生对课题的了解和创作的进展情况,给学生对下一环节的内容略做引导,要先让他们了解图形的设计原则,加工变形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等,再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将收集的资料讨论和评析,找到可借鉴的有价值的资料师生共同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彼此交流和交换意见。使学生在很轻松的氛围中大胆地将自己哪怕是自认为很幼稚的想法都讲出来。这样可以激发起学生活跃的思维和艺术创作的灵感。比如,设计班的马海青同学结合科研课题突然萌发出一个创意想法,想用木刻的方法表现少数民族热烈的节日气氛,通过交流之后觉得创意有可行性,就鼓励、支持、引导她积极去尝试,后来引导她借鉴雕刻类艺术表现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最终创作出较为满意的毕业设计作品。实践表明,视觉传达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如果合理引导,很多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从而产生创新精神和思维以及对专业浓厚的兴趣和激情。
(三)全程督促,严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