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3 11:38: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公共设施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 公共设施在公园中的重要性
公共设施是指城市、社区等公共空间的基本服务设备,是顺应现代城市发展而产生的融工业与环境设计于一体的新型环境设计产品,是现代城市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构成要素。公共设施是给予公众市民提供生活、交流、工作和学习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具有美化环境和改善环境作用,是体现现代城市人文关怀的基本“标尺”,是展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2 公共设施设计需要遵守的原则
安全性原则:好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它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安全。要求就是在公共设施中的建筑中圆角化为钝角,避免尖锐利角出现在公共设施中。例如作为设置与公共环境中的公共设施,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从而进行修改调整,特别是儿童,因为儿童天生爱玩耍嬉戏,这个是不能改变的,可以改变的是以儿童的身高作为一个尺度,低于此高度的公共设施必须考虑到其材料、结构、工艺和形态的安全性。这就是公共设施必须考虑的安全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在通常情况下,公共休息区内,或是在公共座椅旁边设置垃圾桶,而垃圾桶的数量应该是和座椅的数量是相对的。垃圾桶太多会造成浪费,太少会造成行人随地乱扔。再比如说健身设施周围应设置相对的照明设施,起到人群使用的作用。因缺乏引导性、安全性和交互性,在晚上的使用率就比较低。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匹配的关系,而这种匹配的关系就是系统性原则。
易用性原则:易用性原则顾名思义就是东西好用,它能明确公共设施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原则性问题,例如一个公交车站牌,既要让人们清楚明确的看到是公交站,又要把各路公交路线表现出来,让人们更加直观的看出来他们应该乘坐哪路公交到达自己想要到达的目的地,这就是公共设施设计中的易用性原则。
独特性原则:公共设施所设计的不管是造型还是实用方面都有它独特的一面,跟其他设计有所不同,有更先进的地方。例如人的个性化,与大众化的东西不同,但功能大致一样。还有就是应该考虑这所公园的历史文化背景、地域环境、城市规模等各方面因素的差异,对同样的设施提供不一样的解决方案,使它更好的与环境场所融合。
审美性原则:公共设施设计的审美性是不可小视的,毕竟,一个公园的公共设施齐全美观了,它就会更加好看漂亮,这样不仅可以使使用者增加实用的频率,还能使使用者更加的爱护和珍惜,增强使用者对城市的归属感和参与性。文明的公共环境同样也应该是美的公共环境
公平性原则:公共设施强调参与均等和使用公平,主要表现为公共设施它不受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与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大家都是公平平等的使用。公平性原则在设计中被表现为普通设计原则和广泛设计原则,在我国则较多表现为无障碍设计。对儿童、行为障碍者、老年人、和女性人群有特殊的关照。
合理性原则:主要表现分为功能舒适度和材料合理。功能舒适度是指公共设施单体在满足自身的基本功能的同时,不宜诱使使用者赋予其他功能。材料合理主要是指公共设施的造价应与民众的普片收入形成正比,优先考虑实用那些价格低廉、加工比较简单但又耐久实用的材料,避免通过堆积昂贵材料的办法取得炫耀性的视觉效果。这两个方面就总的体现了在公共设施设计中合理性原则。
环保性原则:就目前来看我们的母亲地球在一天一天的衰老,保护我们的母亲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所以环保也称为每个人心中的理念。在设计中,倡导“绿色设计”。“绿色设计”的三个原则就是减少、再利用和再循环。它所要求要考虑到材料的选择、设施结构、生产工艺、设施的实用和废弃处理等各个环节。
3 公园公共设施设计的发展和趋势
多元化和专业化:对于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在公园对公共设施设计的需求是不同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也为公共设施设计由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同时新产品的发明也带动了与之配套的公共设施的开发。公共设施设计已从传统意义单一的几种产品向多品种、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智能化:每一次的科技技术进步都给世界的各个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设计领域更是如此,公共设施设计也是伴随着一场一场的变革而不断的向前发展的。更加进一步的向智能化迈进,并且技术生产方式的进步是以前不可能实现的变成了现实。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带动了自助系统的兴起。
人性化:以人为本是工业化设计的出发点,也是不管为人提供设计的出发点。都要考虑以人为本。而人性化的设计主要体现三个方面:满足人们的需求与实用安全、功能明确和方便。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提供有效的服务,省时、省力的设计,将是今后公共设施设计发展方向之一,使用者不但可以有效的使用,同时在设计上避免使用者粗心或者是错误操作而受到伤害。
工业构件标准化与模块化:工业化是工业设计产生和存在发展的必然条件,现代公共设施设计的工业构件标准化与模块化趋势主要是从三个方面:降低成本考虑;生态环保考虑;时代性考虑。
艺术化和景观化:现代公共设施设计不单单只是孤立单一化的产品设计,也越来越融入环境的整体设计之中,越来越重视单一产品设计后的规划与组合,每一件产品设计也不仅限于一种形态与色彩,而是形成一个系列。
4 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公共设施设计不管是在城市中或者是在公园建设中都具有非常大影响力的一面。现在公共设施设计也在不断走向完善,向着多元化、专业化、人性化、环保化、艺术化、景观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使公园更加的美丽,使使用者使用的更加舒适安全。能为人们提供更好、更舒适的设备。能使人们放松心情去享受、去感受。它是最贴近社会,方便群众,让广大的群众都能参与进来,使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真正成为广大人们群众的乐园,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共设施的作用,也是来之于民,用之于民,服务与民,惠及于民,真正实现民有民管民享民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都伟.公共设施[M].机械工业出版社.
[2] 谭巍.公共设施设计[M].知识产权出版社.
[3] 李明,胡迅.城市公园与开放空间规划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 设计文脉主义
1.1 文脉和城市的文脉:所谓文脉,英文即Context一词,原意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在语言学中,该词被称作“语境”,更广泛的意义上,引申为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他事物的关系,设计中译作“文脉”,它更多的应理解为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
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诞生和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阶段留存下的历史印记,是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城市的根,是城市的灵魂,有往日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有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城市文脉的真正载体是生活,所有的历史遗迹不过是它的寄存之所,所以只要生活继续,文脉就能流传,但只有被充分理解、利用、改造、传承,文脉才能实现它的最大价值。
1.2 公共设施的概念:关于“户外公共设施”,这一词产生于英国,英语为“Street Furniture”,直译为“街道家具”,简略为SF。在欧洲被称为“城市配件”,在日本理解为“步行者道路的家具”或者“道路的装置”,也称“街具”,在我们可以理解为“城市环境设施”或“户外公共设施”。从功能意义上来说,公共设施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属于社会公众使用或享用的公共建筑或设备,按照具体的项目特点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服务等。
1.3 城市公共设施文脉设计含义:城市中公共设施的设计,必须要遵循各个城市的历史文脉来进行,这是因为:每个城市的生存发展,都要建立在它自身独特的、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历史文化上,失去了历史文脉的城市将会成为一座没有灵魂的“空城”。城市的历史文化首先要通过一定的文化基础设施来体现,每个城市的文化都是通过各种文化设施、建筑风格等区别于其他城市。我们对一个城市的印象,首先是来自于我们所看到的带有文化韵味的传统建筑、迅速发展的商业建筑构成的大量建筑群的视觉形象,在此之中,当然也包括了构成城市环境的有特色的公共设施。所以,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加强街区中的基础设施、特色景观建筑物等硬件建设,体现出特定的文化意蕴和历史街区个性,是我们城市设计工作者所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让城市公共设施的形象符合历史文脉,把能表达城市意象的诸如文化、政治、经济、民俗、审美、艺术等抽象的概念图形化,融合到公共设施的设计形式当中,并在我们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痕,对其贴上特殊印记的标签以示与其它区域或其它城市的区别。这种留存在我们头脑中的城市公共设施文脉的集体记忆,反过来又影响对未来城市设施形象的塑造,在代代传承中,将主导城市形象设计的历史文脉通过物质形式的文化符号保存下来。
2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文脉要求
2.1 结合城市主流文化:首先,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必须要结合城市的主流文化,尊重城市的历史文脉。每一个城市,甚至每个城市中不同的历史街区,都具有它特定且突出的地方文化和传统历史。而公共设施作为一种传达文化的载体,在设计中,必须通过其恰当的形式、色彩、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逐步形成与城市的建筑、景观风格相统一的设计风格;这种设计风格沉积在建筑与环境中,并与它相结合,形成一个由不断传承的观念、文化和审美角度所制造出的“形象集合体”,即一个城市中人们对自己生存空间的集体记忆。它以物化的形式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隐藏在人们心中的、驾驭其行为并产生地域认同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引起人们的共鸣,进而产生文化的认同感,使城市的风貌与特色在历史的雕琢中不断延续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100-01
公共设施是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要素,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如果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或配套设施性能不完善,城市功能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而在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过程中,实用性是第一原则。然而,公共设施除了要具备实用功能外,它同时还是一个城市的“脸面”,美观且富于特色的公共设施不仅能够带给市民审美方面的享受,还能提升城市的文化气质。因此,在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中还要注重美观性。设计元素是设计中的基础符号,它可以细分为自然元素、文化元素、艺术元素等多个种类。本文就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元素进行相应研究。
一、自然元素
自然元素是指城市公共设施在设计过程中以自然对象为设计元素,它包括江河湖海、草木花鸟等。城市公共设施是政府提供给全体市民的公用物品或设备,社会性是它的基本属性。自然元素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运用,一方面可以改变传统公共设施生硬、无趣的刻板形象,提升其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能使公共设施与城市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契合当前的生态发展理念。自然元素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的运用需要注意到以下两点内容:首先,公共设施中的自然元素必须与城市的整体自然环境相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环境相差甚远,东部滨海,水资源丰富,水就是很好的自然元素,而西部缺水,沙漠众多,黄沙则是设计过程中可以借用的自然资源;其次,公共设施中自然元素的运用需要和公共设施的具置相契合,城市公共设施众多,政府在规划公共设施时要做到因地制宜,比如同样是供游人休息的凳子,在公园树木旁,就可以将凳子做成树桩形的,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二、文化元素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人们对城市文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蕴含着城市文化的内涵。因此,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中要注重其中的文化元素。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寄托了中国古人的理想与追求,对于公共设施的设计有着独特的启发与借鉴意义。传统文化中的民俗、建筑、图纹等都能够美化公共设施的外形,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比如民俗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着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喜怒哀乐,北京前门大街的拨浪鼓路灯,就是从民俗中汲取养分的典型,不仅如此,这种拨浪鼓造型和前门商业街的整体氛围是相得益彰的。又如古代中国有着独特的建筑美学,亭、轩、阁、榭等建筑都是其承载形式,这对于公共设施尤其是建筑类公共设施的设计也有着很好的借鉴价值。其次,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也是各地公共设施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本土资源,这些资源利用得当不仅能提升城市当前的文化内涵,还能彰显本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比如苏州以园林著称于世,园林建筑中的许多构成要素都具有良好的装饰功能,苏州市政府在道路护栏的设计中便汲取了不少园林建筑的图案、纹样,展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最后,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密切,西方文化尤其是后现代文化也在中国人尤其是年轻群体中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因此,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中,尤其是对年轻人比较集中的公共设施的设计中要注重文化时代性的体现,这样也能反映出城市的时代感。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此类公共设施不胜枚举。
三、艺术元素
艺术元素对于公用设施的设计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艺术元素指以艺术形式作为设计元素,如图形、歌曲、影片、雕塑、舞蹈等。这种艺术形式能有效地改变市民对于公共设施的刻板印象,提升公共设施的审美层次与文化内涵,不仅如此,有些艺术形式除了具备审美价值以外,还有着良好的实用功能,能够有效地提升公共设施的服务价值。比如,传统的公交站台光秃秃的,毫无美感,现在的公交站台则定期更新内容,美轮美奂的内容一方面可以美化站台,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候车乘客度过时间;又如图案,无论是卡通图案还是名画,都能改变公共设施如变电箱、垃圾桶等给人单一、乏味的印象,如果在城市所有公路垃圾桶上画出该地区历史文化名人的图片,不仅能提升垃圾桶的美观度,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教育意义;此外影视资源也能丰富公共设施,徐州市在设计市民广场时,便装备了一块大型电子屏幕,每天晚上播放视频资源,丰富广场上活动群体的生活。
四、结语
设计元素是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基本单位,对公共设施功能的发挥以及美观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公共设施因地理位置或服务功能的不同,在设计元素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设计者需要从公共设施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出发,选择最适宜的设计元素。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形成的、反映当地社会经济生活的精神形态,是不断积淀下来的社会意识。地域文化也称“本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地区在本地传统文化(或母文化)的影响下,扩展和弘扬其精华,并不断赋予其新内容的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历史过程。它是历史积淀和人民创造的成果,也是我们今后在设计再创新上的宝贵财富。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不但起到细化空间层次、服务区域民众的作用,还肩负体现城市文化内涵和品牌、传承人民生活文化的重任。因此,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实践中,设计者重视、研究并挖掘不同地域所特有的文化特征,其目的就是将公共设施作为地域文化的传播媒介和功能载体,切实保护我国的地域文化,使地域民众所共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得以延续并逐渐现代化,而不是边缘化。
二、分析地域文化元素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象征语义的公共设施设计
所谓象征性语义,是指产品所表达出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是设计师赋予的,也可以是使用者自己定义的,还可以是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气质。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考虑到象征者与被象征者之间的关系,并仔细斟酌各个地区文化特色与象征性语义在设计中的共鸣,运用灵活的设计手法对其进行设计再创造。大唐芙蓉园和大雁塔广场上的灯具,不仅是行人和车辆的照明系统,更具有标志性的现代“唐风”地域特色。其造型可分为三段式,顶部为主要发光的灯具,中部为悬挂广告的灯柱,底部为石材基座。大唐芙蓉园周边的灯具造型在设计上可谓别出心裁,它主要由三盏灯组成,形成稳固的三角式构图。左右两边为稍大一点的灯,其造型模仿宫灯的形状,是在宫灯的基础上经过简化细节、提炼线条变形之后设计出来的。在左右两盏灯的顶部设计了屋檐的符号造型,这一造型是在唐代建筑屋顶设计中发掘出来的,设计者将承载灯具的横梁做成弧度,檐处末端稍微抬高,从力学角度分析,这一设计方便了灯具的悬挂和更换,不至于使横梁容易折断。从视觉上来说,这一设计使得挂上左右两个灯具之后的路灯的整体造型变得更加轻盈,其寓意也非常丰富。在“屋檐”符号造型的横梁下挂上灯具,让人联想到家,使人感觉温馨。曲江池公园的灯具,其顶部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屋顶的符号,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屋顶的形式,屹立在曲江公园大道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公共设施设计中,这些元素不仅在灯具设计中被大量运用,在雕塑设计上也经常用到。如,大雁塔北广场水景小品之一的《人和》雕塑作品,设计师将浓缩西安历史记忆的古钱通过抽象、变形、提炼等设计手法,使之成为现代广场上具体的可视符号,其外形提取了古钱币铜钱的基础造型,经过提炼和变形重组形成广场雕塑。圆这一造型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美好的期望,如阖家团圆、圆满等,而从哲学思想上来说,则是看待事物应当一分为二,不可片面。
2.文化语义的公共设施设计
设计是艺术与科学多角度融合下的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它表达人的需求,承载人的慰藉和希望,强调尊重人的情感,因此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历代灯具的设计都是当时地域文化元素的载体。我国古代的灯具形态优美,内涵丰富,工艺精湛,现代灯具的设计也毫不逊色。大唐芙蓉园的人物造型皮影灯,以陕西凤翔的特色工艺皮影为载体,在其基础上辅以现代科技,皮影灯采用皮影戏中的传统宫廷人物造型,在契合大唐芙蓉园宫廷公园的主题之外,更融入了现代科技和材料。这一灯具设计以玻璃作为基础材料,在其上彩绘出唐代宫廷人物造型,有侍女持灯、乐手吹箫、贵人游园等,姿态各异,形态优美。基座上安装大的照明灯,晚上能看到整个人物形象,在彩绘处安装小的彩灯,使夜晚人物形象更加清晰、逼真、生动。这一造型在白天是一组组可供人欣赏的雕塑,而在夜晚则变成具备照明功能的灯具,使人在游览大唐芙蓉园时被这一组组唐代人物环绕,仿若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更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大雁塔广场上的灯具则更加直观地融合了文化元素。如,主题喷泉两旁休憩区域的灯柱箱上都刻印着唐朝著名的诗词歌句,不论白天还是夜晚,人们都能清晰地看到。这一设计不但起到了装饰作用,还具有教育意义,将艺术与教育结合起来。
3.仿生语义的公共设施设计
仿生是把人类或者动植物的形态特征通过对比、重复、夸张、隐喻等一系列设计法则运用到产品设计中的一种设计表现手法。仿生具体可分为具象仿生和抽象仿生。具象仿生是指直接把仿生对象的大部分或者明显特征运用到设计中,而抽象仿生是指把仿生对象的小部分或者提取鲜明的特征运用到设计中。如,大唐芙蓉园长回廊上的莲花灯,其采用了唐朝佛教文化盛行时期的圣物——莲花为基础造型,经过变形重组之后成为现代公园回廊上别具一格的灯具。这一灯具将莲花造型精简,不似之前花瓣重叠的莲花,而是简化为五片花瓣,并且花叶上下相连,似是两朵莲花组合起来一般,其涵义显示出丰富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寄托。人们在欣赏或者使用这些富有民族文化、历史特色的公共设施时,就会联想起唐朝盛世的文化景象,深刻体会到十三朝古都浓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多种多样的公共设施有力地支持着人们的室外生活,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已显得相当迫切。
二、城市公共设施现状
城市公共设施,通常是指候车亭、座椅、垃圾桶、路灯、各式商亭、公共厕所、公共布告牌、地图指引牌、电话亭等为人们提供生活方便的固定设施,是在城市中使用最多,分布最广,且与人群接触最为密切的公共设施,它以其特有的功能特点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
人类社会在21世纪到来前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中国城市建设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文化和形象的标志,不应该单单成为城市的装饰品,创造舒适的环境;在功能上应该多样化,满足现代人的多种需求,引导城市的发展。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设计问题。事实上,发展公共设施领域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城市开发项目的设计原则,并且也被认为是当代建筑师应该承担的社会和政治责任。
三、信息时代对设计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智能化和信息综合化的程度得到了很大发展,人的许多最高明的知识和本领都可以编成程序输入机器之内,并可以根据指令毫无差错地将其重现出来时机器变成了人的辅导者。人们所进行的设计是从“信息”着手,将人们通过感觉和知觉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知作用及其效果作用作为设计的基本价值,促进了产品的智能化和人的亲和力。
从工业设计的角度上看,设计实质上是一种人工造物的创造行为,是“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现在社会对于可参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表现在公共设施上就是人们尽可能多地利用这些公共设施,享受这些公共设施带来的乐趣。可参与性好的公共设施,用户体验品质高,使人难以忘怀,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使用的乐趣。“体验时代”的来临使人们对产品使用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用户体验功能就成为未来产品的必要功能。
四、信息时代下公共设施发展趋势
现代公共设施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有机概念。人们过去常常把它们简单的分解为实用或装饰等两大类,实际上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有四个特性:基本性,环境性,装饰性,复合性。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资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仅仅把公共设施作为城市必备的“硬件”来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在未来的设计中应该更多注重“软件”的应用。下面通过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来谈谈信息时代下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指示系统设计
指示系统属于城市公共设施领域的公益性视觉传导系统,具有帮助人们对于具体目标对象,空间位置及环境特性等进行有效的指引和识别作用,同时也提供给人们对活动于其间的环境形态及功能作用的直接认知和帮助。成功而有效“城市设施”的视觉传导设计必然构成城市环境中不同时期的公共性功能设计和公共性文化理念的复合体。它们在为市民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把艺术和文化最为生活化地融入到任何一个社区、公园、剧场、博物馆、医院、商厦、学校、公司、车站。
转贴于
在现代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技术支持下,每天生活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我们,对于出行的要求,更多时候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完成仅仅依靠记忆来到达目的地的过程。而且交通工具技术的进步,实现了人类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跨越大洋到达不同的国家或地域。换而言之,将来的社会在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开展,与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交流也将不断的扩大。同时我们出行的时候,对于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如何简单地获得急需行动支援信息也是出行之前必须检讨的一个问题。所以,仅仅凭借传统上以形象传达为目的的VI系统,将很难完成对于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的行动支持的功能。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在城市街道上设计一些定位导航设施,现代城市虽然在一些公交站牌上配置了地图和车站线路,但是许多方面指示并不是明确,而且对于国外旅游者来说,语言文字不同,信息也无法识别,拆除不合理的标识牌,设计电子定位导航设施是发展的趋势,其应用软件方便、高效。设置不同语言版面,满足不同地域人们的需求,触摸式屏幕使出行者更快知道自己所处位置,以及怎么到达目的地,不仅满足了城市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味,给世界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手机的街头归宿——新式电话亭
随着手机的普及,曾经备受宠爱的街头IC公用电话正渐渐地被人冷落和遗忘,甚至被恶意破坏。
据统计,2004年至今,在中国一些大城市每天平均有2部半公用电话遭破坏,被盗设施的价值累计达500多万元。同时,大部分电话亭都陈旧破烂。亭子污迹斑斑,电话卡插口处已大块地掉色生锈,亭盖里贴着各式各样的广告——办理车牌、办理证件、招聘电话等。亭盖上原有使用方法的说明介绍被“牛皮癣”遮盖。这样的电话亭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还影响城市面貌的。一部分市民认为应该取消电话亭的设置,但是我国毕竟还没有达到“手机人手一部”的发达程度,电信部门还得为外来工和异地求学的学子们多加考虑,他们需要IC电话亭。
因此电话亭摆放位置以及功能全面化问题是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重点。手机使用率远远高于电话亭,但是考虑到一部分群体的需求,电话亭不能取消,因此可以考虑电话亭功能多样话,在有电话亭的地方设置手机街头充电设施和销售手机充值卡的自动贩卖机,设计者要考虑到安全性,在手机充电的时候,可以设置密码箱存放手机,以免机器丢失。设计新式电话亭可解决人们在外通讯的问题,保证信息的准确快速传送。
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在日本,人们可以看广告免费打公用电话,两家公司计划用三年时间在日本全国设置10万部免费公用电话。据了解,在拨打这种免费公用电话时,用户首先拿下话筒拨打电话号码,之后液晶画面上会出现约15秒钟声像并茂的广告,广告结束后电话就会接通。如果你拨打的是固定电话,你可以免费通话9分钟;如果你拨打的是手机,则至多只能免费通话1分钟。这种理念无疑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值得借鉴。
五、结束语
在21世纪,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会发生很大变化,公共设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人们对于体验与互动的要求逐渐增强,设计的趋势要满足人们的要求,做到以“人”为核心,创造有序、和谐、合理、人性化的公共设施,并且在设计中应用高科技元素,方便城市居民的使用,使公共设施脱离摆设的定义,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同时体现出城市的特色,对城市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urban planning, the relationship of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even more closely. Public facility is becoming the way which people communicate with the public environment, they are the reflection of region’s characteristic culture. Symbol is the backbone of public space design. Study the public facility design on the basis of language system, it allows people to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public facility’s information, so that the public can act naturally in this space. Study the public facility design in guiding language system area, which can find more combination possibility, thus mak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public facility design.
Keywords: semiotics; guide system; language system; public facility; design
1 语言体系概念
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William Morris)把“符号”说成是一切“有所指”的东西,它不仅包括语言中的符号,而且包括非语言的符号。符号包含三种类型的关系:符号与其对象的关系,符号与人的关系,符号之间的关系,并分别属于语义学、语用学和语构学的研究对象。
2 导向系统语构学
2.1 导向系统的定义
从狭义上来说,导向系统概念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用来标明方向、区域的图形符号;二是指符号在环境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前者从视觉传达角度来研究,关注如何用简洁的图形符号来表达准确的含义。后者是从环境设计角度来研究,着眼于材质、外观、位置、艺术表现等因素,以及如何使用图形符号融于整个环境的氛围中去。从广义上来讲,可以用“大导向视野”来观察社会:就是把一切用来传达空间概念的视觉符号和表现形式,看作是导向设计[ 《公共设施与导向系统设计》杨明洁 吴佳青著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P43]。
2.2导向系统语言体系及语法规则
导向系统是结合了视觉平面、环境设计及产品结构三大科目的综合性产物。它要求将识别性出色的平面符号、文字、图形能融入空间环境的产品上,导向系统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成为当今的主流。导向系统是由面到线,再以线连接到点的设计系统,各个环节都有其自身的重要性。
将导向系统看作一个语言系统,其诉求点就是它的语法规则。导向系统由于科目跨越性,在其语言体系中由于语法规则的不同组合导向系统设计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导向系统设计的语法规则分别是视觉层面与环境相符;使用层面的导向性、信息识别性、夜间识别性、系列化、信息主次以及非视觉性信息导向;生产层面。用语言体系来解释就是导向系统等于以上这些诉求的总和。
3用导向系统语言体系分析现有公共设施设计
3.1 车站牌实例分析
车站牌常与候车亭一起出现,是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举出德国车站牌的例子以分析。
(翻拍自《公共设施与导向系统设计》杨明洁 吴佳青著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P16-17)
车站牌选取了统一的导向标识和字体,它将信息识别性这一语法规则作为主语提到了整个语言体系中最主要的部分,因为车站牌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识别,将功能最大化。其次就是与环境、与其他相关设施的协调统一。在设计的初期就需要探讨整个设施的连贯性,如何科学地、人性地将各个点设置于自然贯穿整个环境主线上,使其在色彩、功能、造型、材料上都能与环境及其他设施相互配合。其导向性由于所处位置并不需要明确的导向标识。良好材质工艺的选用减少了人工维护的花费和材料资源的浪费。
然而就夜间识别性来讲,它并没有做的很好,它并没有考虑到夜间站牌的使用,站牌在夜间使用频率也是很高的,对使用者来说各个时间段信息的清晰明了都是很重要的,并且在夜间这种一定的照明对行走也有帮助,并且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突出车站牌的边缘造型安全。车站牌的设计现在主要是视觉上的识别突出,但是对于视觉障碍者来说这些是无用的,所以说非视觉性设计是很要紧的,如听觉和触觉等来传达信息,可以在车站牌杆上设置盲文触摸点,或者设置车站牌语音报站都可。
车站牌将信息识别性提取为主要部分,如果将其他语言规则也考虑其中,组合恰当,那么会在车站牌设计上取得突破。
3.2 休息椅子设计实例分析
休息椅作为公共设施重要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在我看来也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例如在商场中人们看到座椅就会有意识那是一个休息区自然有需求的人就会走向那个方向,从这点看都是指引人们找到想要去的地方,那么基于共同的目的需求,我们就可以用导向系统语言体系去解析休息椅的设计,这样从不同的方向去探究相信会有新的突破。用上面两图的休息椅作为例子。视觉层面的“因地制宜”对于休息椅设计来说能够不仅使它功能最大化并且恰到好处地美化空间、愉悦身心。两个产品之于环境中,左图中的座椅与周围环境没有任何的关系,右图一把长椅置于草坪,我们会想,它“为什么”这样一个造型摆在“这个”环境,如果将视觉诉求这一点放入会产生很多疑问,所说的“功能”不只是使用的功能还有审美的功能,不论精致、刚挺、新奇、流畅或是圆润,都会给使用者带来情感上的共鸣。同一空间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设施,既然所处一地“系列化”这一点就要提出,休息椅虽然是独立的产品,但它应该与其他设施配合,将空间贯穿起来,让人们形成一个流畅的视觉体验以及功能的自然,这样就能更好发挥各自功能,又相互关联。生产层面,休息椅的安全性对于大众来说相当重要,同样良好的材质结构也会便利生产、缩短安装时间、减少维护次数,上左图座椅由于造型独特,生产需要大成本,材质也更容易产生不干净的感觉。对于开放空间的休息椅,夜间识别性也是很重要的。夜间,休息椅不仅可以为散步的人提供休息处,由于摆放位置还可以起到指示引导作用,还可以点缀空间主线增添层次,并给人安全温暖亲切感。
当人们行走空间之中,休息椅带来的不只是歇脚所用,而是更多的关怀引导,以及发掘出的新的功能,能为产品和空间带来更新的感受。
3.3 导向系统语言体系中的公共设施设计
苏格朗珊提出,人的艺术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设计是人类对艺术的一种诠释形式,将艺术生活化、通用化、大众化,表达了人类对艺术的一种情感,概括来说也是一个符号,是一种意识的形式。这种有意识的形式激发人类的想象力,造就了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读以及对不同事物的统一归纳。不同的解读使得情感符号多元化,不再是生硬地规则排列,取而代之的是生动自然地罗列,它虽然不具有规律性,但是中心点是统一的,并且会发现它具有更深的探究意义。统一归纳是挖掘事物的内在后总结而来,具有宏观的角度,设计者从中提炼出新的观念观点带给大众与以往不同的、可接受的、愉悦的产品。
公共设施我们常比喻为“城市家具”,它提供了必要的使用需求,公共性、服务性是它们的主打内容,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是要兼备的。公共这种意识形态造就了导向系统和公共设施的艺术共通性,之前的研究都是将它们剥离开来,现在将两者整合起来,或是说让两者的交集重生。空间之中导向系统和公共设施应该是一体的,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我们不应该因为功能的不同而忽视。导向系统语言体系带来的是更多人文的关怀,视觉上的连贯性,当人们理解了公共设施在空间中所要传达的信息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则它的语法规则会指引产品有更多情感体验。公共设施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开化程度以及包容流畅性,我们用不同的语言体系解读分析设计,得出的结果罗列组合,增加元素组合的可能性,再结合自身语言体系语法规则,这样设计出来的东西在我看来是会“说话”的,是亲切自然的。
参考文献
[1].《公共设施与导向系统设计》杨明洁,吴佳青著.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6.
[2].《产品的诞生:从概念到生产经典产品50例》 (英)哈德森 编著.刘硕 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8.
1.地域文化及相关符号理论
1.1 地域文化及其符号
文化是指人类行为的模式,以及赋予这些行为意义的象征性结构。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 。它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综合特性, 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地域文化包含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及社会层面等三个方面的文化内涵,物质层面由该地域人们的饮食、建筑、服装、器物等构成,精神层面由该地域人们的风俗、礼仪、法律及宗教等构成,而社会层面的文化则由该地域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等构成。地域不同,该地域的文化内涵也不一样,如南方有南方的文化,北方有北方的文化,甚至在同一省内,不同的市县之间也存在差异,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及其重要的一部分。
地域文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对本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的时候被提出来的。文化的地域特征是该文化存在的价值,所以地域性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不同地域文化系统的形成是与不同空间的地域特征、民族信仰和历史沿革紧密相连的,而不同地域的这些方面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又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方式和特定的生活观念,由此产生不同的艺术精神和风格。
地域文化符号就是将传统图形、色彩、传统文艺、民俗风情、历史遗迹等这些地域文化现象, 转换成符号的形式作为一种信息传达。
1.2 地域文化对公共设施设计的影响
文化和设计之间的关联变得越来越紧密。对于设计来说,文化上的增值创造了产品价值的核心,同时设计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它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只有文化才能突显城市特色。地域文化是公共设施的重要特性,是公共设施在一个城市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其中一项基本条件。公共设施作为组成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地域文化、发扬地域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公共设施是指城市中为人们活动提供条件或一定质量保障的各种公用服务设施系统,伴随着人们户外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城市活动的日益丰富而不断更新、延伸。公交车亭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面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公交车亭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面的体现。
公共设施的内涵是象征价值,这种象征价值更多的是基于个人的心理和主观的活动,取决于当地的历史和地域文化。人们通过对公共设施所展现的形象、材料、寓意,感受城市对人文的关怀。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城市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贯穿于其中形成的一条文化脉络,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它城市的内涵所在。公共设施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在地域性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公交车亭在实现其使用功能和宜人性的基础上,应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与其它公共设施一起是传承地域文化的最好工具。
1.3 符号基础理论
设计是人类生产与实践的产物,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符号的使用和创造过程。地域文化的符号化是地域文化转向设计的重要一步,地域文化需要经过一个符号转化的过程才能在设计中使用。文化符号的选择是否合理和准确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功能语义的传达和和地域文化的传承。
根据符号学相关理论,在设计中,设计符号不是虚幻的代号,而是有它实在的功能体现,设计符号既有实用功能,又有美学功能。实用功能就是可以利用设计符号来传达产品的文化,美学功能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产生不同于艺术作品的技术美。公交车亭公共设施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它的设计符号的要素是由形状、材质与色彩组成。而这些元素作为地域文化的外在层次,可以为我们在地域文化在公交车亭中的运用找到对应点。最终公交车亭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主要是如何把地域文化体现在公交车亭的材料构成、色彩运用、造型特征上,如何实现地域文化的转化和运用。
因此,在公共设施设计之前,设计师需要对地域文化的内涵进行资料收集、文献整理、实地调研等设计准备工作,通过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恰当地将地域文化内涵表达在产品上。地域文化的运用首先是识别和提炼地域文化元素,然后再从地域文化元素中诠释和转化为文化和设计符号,再将转化出来的文化和设计符号运用到公交车亭的设计中。
二.地域文化在磐安工业园区公交车亭设计中的运用
磐安工业园区位于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尖山镇,作为尖山镇的一个省级工业园区,园区内的公交车亭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户外设施,作为该地域文化的一种载体,它不仅应该具有其应有的实用功能,体现其工业园区的特征,更应该加强其同周边环境的融合,体现磐安工业园区的文化。
2.1 地域文化的提炼概括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 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 创造和演变的结果。磐安工业园区地域文化的提炼,就是识别初始文化对象中的文化因素,包括同地域文化相关的颜色,材料和形态等外层因素,功能,可用性和安全性等中间层因素,情感,文化意义和故事等内层因素,再从选中的文化对象中获取设计信息。
从浙江磐安工业园区所处的磐安县特别是尖山镇的自然及人文环境进行整理和分析。磐安县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它是中国舞龙的发源地,拥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迎龙虎大旗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物龙灯,“赶茶场”,又称茶场庙会,是磐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民俗事项(图一 龙虎大旗)。 “龙”的主题在磐安地区各种民俗文化中均有体现,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封建时代“龙”是帝王的象征,象征着富贵,中华民族也一直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这种形象在磐安地区的民俗中,在不同的场合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但是都反映了磐安地区人对力量的崇拜,和一种对美好的事物,对幸福的一种追求。作为全省最年轻、海拨最高、生态环境最好的园区,磐安工业园区也应该借着“龙”的气势和愿景一飞九天,高速发展。
同时磐安地区存在大量的2亿年前火山喷发的岩浆变成的玄武岩,而且这种岩土是这个台地的地基,是整个工业园区的基础,工业园区就座落在这2亿年前的玄武岩上。而且这种材料在其它的地方很少见,该地存在着大量的有这种材料搭建而成的民居和田基,该地区的人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一代代繁衍,也形成了一种和这种地质难以分离的文化。对这个地方的崇“龙”文化与地理特质进行提炼,去对它们整体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典型特征和文化符号作为磐安工业园区的地域文化符号。同时,玄武岩可以作为该地区一种独有的文化载体,可以和“龙”这种元素一起来代表磐安地区的文化符号。
2.2 地域文化的符号转化
为便于把代表磐安地域文化的“龙”元素用于公交车亭的设计中,依据磐安地区龙文化中“龙”的形象,结合中国的龙形象,进行整体的分析,获悉从商周开始,龙的形象一直与卷曲状出现。不论是会意古文形体兼象形文字,还是甲骨文字中的龙,甚至繁体字“龍”的形体中,都包含有“S”形。磐安地区的龙形象中,龙的形态也具有这种趋势,通过抽象化处理,提炼出其“S”形的形态。
2亿年前火山喷发的岩浆变成的黑色玄武岩是磐安工业园区这个台地的基底,把玄武岩的色彩作为园区的主要色彩之一,玄武岩以黑色为主,黑色中带黄色,黑色又称玄色,颜师古注:“玄黄,天地色也。”指天地的颜色。玄为天色,黄为地色。所以玄武岩的色彩就是玄黄色。磐安工业园区全省最年轻、海拨最高、生态环境最好的园区,用绿色来代表这个特色最恰当。综上所述,磐安工业园区的三种主要颜色应为:玄(黑)、黄、绿。在具体使用时,黑色定位百分之八十的深灰色,同时黄、绿色也做了相应的色调处理。
3.地域文化的符号运用
(1)材料与造型表现
设计符号的实体形态要素,符号要素之一,形态由材料经过一定的造型而成。形状要素的设计简单来说也叫造型设计,造型离不开材料的构成。形态要素是使用者最直接使用和体验到的重要的符号要素。所以要特别注意到此符号要素,即形状受实用价值的制约最大,应当优先考虑实用价值的实现,同时也要考虑产品的语境。
设计的本质就是使造型明确化和实质化,在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过程中,公交车亭的造型成为重要的要素。材料作为形态的载体,没有材料,形态将不复存在,材料不同,加工方式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构造方式。同一种形状和构成方式,如果材料不一样,最终的形态将不一样。因此,造型时要对公交车亭的材料和形态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形态在传递地域文化特征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公交车亭作为磐安地区的一种较重要的公共设施,承载着磐安的地域文化,要能与磐安工业园区融合在一起,整体风格要反映磐安工业园区的产业特征,它主要用于人们等候公交车时,为人们提供一个遮阳避雨的场所,同时还起着文化宣传和广告宣传的作用。它一般由公交车顶盖,支撑柱子,橱窗以及公共座椅四大构件组成,这些部件中有其固定的相互联系,部件之间的比例关系要考虑人的相关因素,满足大部分人的使用,特别是像一些与人关系密切的部件,如顶的高度,座椅的形态界面。因此在将磐安地域文化符号运用时,首先要考虑这些因素以及其制造和加工的便利性。在材料使用上,公交车的主体支撑结构选用了槽钢和木材两种材料,槽钢作为一种金属,给人一种科技、现代、寒冷、坚硬、理性、人工等语义特征,代表了磐安工业园区的工业符号,而木材则给人传统、自然、温暖、感性等语义特征,象征这磐安工业园区继承了磐安地区的传统文化特征,两种材料结合在一起,传统和现代融合。
同时,公交车亭作为一种户外的公共设施,人们不需要长期使用,设计时应在这个基础上更多的关注在语义方面对地域符号进行处理。在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的情况下,实际设计时,对磐安地域文化符号“龙”的形象加以抽象,方便造型和满足结构需求,抽象的符号“龙”的S形被用于公交车亭的主要结构框架,在结构连接中用抽象的框架作为龙的足完善龙的整体形象,整体组合在一起完成了地域文化符号语义的传达,合理的把磐安地域的文化运用到了公交车亭设计当中(图二 公交车亭方案)。
(2)色彩表现
色彩作为产品最直接的形象,它和造型一样,都起着传达和承载地域文化的作用,且色彩必须和造型能够匹配,色彩依附于造型,必须通过造型去体现,且一旦和造型结合,遍具有极强的影响力。磐安工业园区的地域文化色彩符号,承载着该地区的文化,在公交车亭的色彩设计时,首先要将提炼出来三种颜色加以运用,让它们作为公交车亭的主体色彩。因此,实际设计时,公交车亭的主题构架和连接构架我们选用了玄色和黄色两种颜色作为主要色彩。同时,公交车亭作为户外公共设施,在色彩设计上应注意与整个户外空间环境的协调,为了能融于工业园区的整体氛围中,玄色被大面积的运用在公交车亭设计。对与提炼出来的绿色,我们主要在公交车的广告橱窗画面运用,这样既体现了地域文化,又能很好的融入环境。
4.总结
作为城市文化载体的公共设施,如何更好的为当地人服务,同时体现一个地方的特色,是城市发展进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地域文化的有效融入公共设施的设计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019-01
公共设施设计是一种新型的环境产品设计,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并融和了工业产品设计与环境设计,是工业设计的一部分,公共环境设施是城市的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是城市的细部设计。[1]对公共设施设计的目的是完善城市的使用功能从而满足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生活需求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在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引入语意学的概念是为了让人们在公共环境中感到愉悦、缓解城市压力、感受自然。公共设施是城市文明的一种体现方式,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具有重要意义。
1 语意学概述
产品语意学(Product Semantics)是20世纪80年代工业设计界兴起的一种设计思潮,它是研究产品语言的意义的学问,其形成于1950年德国乌尔姆造型大学的“符号运用研究”,被正式提出是在1984年美国的克劳斯・克里彭多夫(Klaus Krippendorff)和德国的雷恩哈特・布特(Reinhart Butter)教授在他们合作的《Product Semantics:Exploring the Symbolic Qualities of Form》一文中。并在同年美国克兰布鲁艺术学院(Cranbrook Academy)由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DSA)所举办的“产品语意研讨会”中予以定义:产品语意学是研究人造物的形态在使用情境中的象征特性,以及如何应用在工业设计上的学问。它突破了传统设计理论将人的因素都归入人机工程学的简单做法,扩宽了人机工程学的范畴,突破了传统人机工程学仅对人物理及生理机能的考虑,将设计因素深入至人的心理、精神因素。[2]
2 产品形态语意简析
“形态”是一种语言符号,是语意学中的一项基本元素,“形态语言”是一种产品与人的思想交流媒介。在语意设计活动中包含设计者、设计物、使用者三方面。为了使设计意图、表达信息能畅通无阻地被使用者了解并接受,不造成误读、误解,设计师在设计前要对产品的形态语言的使用情境进行分析,称为形态的语境分析。[3]产品形态的表现可以理解为一系列视觉符号的传达,产品形态语意设计实际上就是对产品的造型、色彩、材质等造型符号进行编译从而传达出产品的功能和结构特征。
公共设施是将它自身的造型要素包括尺寸、外形、结构、色彩、材质等作为载体来传达各种信息的语言或符号,经过一些设计加工营造出与周围环境融洽的氛围,并带给大众轻松、愉悦、趣味、警醒等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某种心理体验,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带给用户亲切感,从而建立起一定的设施形态。
3 基于语意学的公共设施设计
3.1 影响因素
功能造型
功能造型要素是公共设施通过语意设计传达给人的第一感觉,包含形态(结构)、色彩、材质、纹理等。功能造型要素是通过人的视觉、触觉等感官系统传达我们容易感受到的意象,进而满足大众的基本功能需求。
公共设施的设计还应在充分了解地区特色、人文特色的前提下将二者融合到具体设施的设计中,如果景观中出现与当地文脉极不协调的设计也背离了语意设计的初衷。
3.2 设计原则
公共设施作为空间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和内容的确定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它涉及到人的主观因素,如设计者的艺术水平、文化修养、风格倾向等,又有大众对公共设施的性质、内容、风格的要求等。它还涉及到其他客观因素,如公共设施所处空间环境的地域条件,不同地区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等,以及可供选用材料和可操作技术条件及经济因素等。经过研究将设计原则归纳为以下三点。
(1)功能实用性原则
以人为中心是公共设施功能实用性原则的直接体现,只有充分考虑到“人”这一基本元素,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合人们使用的公共设施,好的公共设施不仅提供给人们各种活动的基本需求,同时引导人们趋向合理、健康、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对空间环境的整体塑造起到一定的点缀作用。
(2)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在公共设施设计中,通过对设施的形态、色彩、材质等赋予其相关属性,才能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如私密性、舒适性、安全性等,例如在城市主题广场内设计休息座椅时,只单纯考虑基本功能,是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者的,必须同时考虑设施所处环境对人在休息时的心理影响。只有充分考虑到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才能设计出与空间环境互相适应的高品质的公共设施。
(3)与环境结合原则
整个空间环境中公共设施是其中一项组成要素,作为个体的公共设施与整体空间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既统一又独立,环境设施在造型、材质和色彩等要素的设计上都应该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尽量体现地方区域特色。在设计公共设施时,既要了解社会需要与社会条件的关系,认识社会成员对公共设施的合理需求,以及在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满足这种需求的可能性,又要分析空间环境对公共设施的影响,考虑公共设施放置在空间环境中的效果,因地制宜,确立整体的环境观。[5]
4 结语
产品语意学对公共设施设计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设计前的调研、用户分析、设计执行等各个环节,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能一直有效地发挥作用。通过对公共设施设计的语意学方法研究,相信能为公共设施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薛文凯.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2] 陈浩,高筠.语意的传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文化是一个城市精神之魂,是一个城市价值的体现。文化与城市的公共设计的关系是相互的,文化不仅通过城市的公共设施来反映,而且还改变着城市的公共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是构建城市文化的主要体现,因为城市形象是打开一座城市文化的主要窗口,是先被人感知的部分。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来看一件产品在具备必要的功能外;还应具备丰富的精神价值,这样也就说到人的情感需求;苏联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曾说:“人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这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生活日用品不仅要实用,合人民的口味,而且要使人感到愉悦……宏伟的艺术工业的任务……在于探索简单的、健康的、令人信服的愉悦原则,并将此原则应用到比目前更加宏サ幕器工业中,应用到生活的建设中。”由此可见城市的公共设施产品与人的精神需求息息相关;在实现产品自身功能外,还要体现城市特色,传递城市文化信息的魅力。融入了历史文化内涵的公共设施才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由城市文化为导向为切入口,来设计城市公共设施产品也就尤为重要了。城市广场是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公共空间。“阿果拉”是古希腊时期城市公共空间的代表,是公共生活(public life)的中心。阿果拉是雅典城邦政治、社会和宗教生活的中心,是所有政治的、公民的和司法活动之所。也是都市广场和公共空间的起源。古罗马时期,广场仍然是城市的核心,而凯旋门、铜像、碑柱也成为城市中心公共空间的一部分。由空间到公共设施的重视来看,这些公共设施无不体现着当时文化的特征。
济南因境内泉水众多,被称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有四千多年历史的济南,拥有丰富的名城资源,并形成了遐迩闻名的龙山文化、名士文化、泉文化,于1986年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城广场是山东省会济南的中心广场,坐落于济南市中心繁华地带。它南临千佛山,北依大明湖,西临趵突泉,东眺解放阁。广场东西长790米,南北宽280米,占地面积330亩,约22万平方米,主体面积270亩。地上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水面面积约2万平方米,地面铺装达12万平方米。据统计泉城广场的公共设施种类数据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 泉城广场公共设施种类和分布数据。
泉城广场是济南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济南市的文化核心,夜间七彩音乐喷泉吸引市民及游客纷纷驻留纳凉,健身舞、踢毽子、跳绳、滑旱冰成为了广场夜景装饰的一部分,而最主要的,是广场浓郁的文化气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地域范围内,世代耕耘创造,生息繁衍,自然易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审美性原则,独特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合理性原则,环保性原则,从这些设计原则方面来规范公共设施的功能、形态、色彩、材质等,使设计出的产品达到实用、美观、环保等功效。
不同的年代和地域会形成不同的历史文化,进而产生不同的城市空间与公共设施。泉城广场是济南市文化核心,凝聚着整个常识的文脉,从公共设施延展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若想在这样一个大的广场设计出一系列公共设施就要全方位考虑除功能以外的精神文化等方面的特征;济南市代表性的荷花、柳叶、泉水等代表性的事物,在泉城广场公共设施方面也应有所体现。把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精神“物质态”;从造型、色彩、材料等元素进行设计,来体现济南市的文化特征。如,路灯、休闲座椅、垃圾桶等公共设施可以采用荷花、荷叶、柳叶、泉水等来衍生出抽象或具象形态,采用固定的主题色彩、辅助色和智巧色,采用木制或不锈钢材料来统一化设计,使设计出的公共产品具有统一性和品牌力度。
经过对泉城广场实地考察后,泉城广场是山东省会济南的中心广场,其公共设施齐全,分布均匀,唯独一些公共设施后旧,没有足够给人一种新鲜的气息。部分公共设施没有体现出泉城文化,或材料应用不当,最终导致无法充分应用公共设施 。在泉城广场的公共设施中,从公共休息设施入手研究,这些公共设施多采用大理石材质,很少部分采用到木制材质,这样就会导致在天气较凉的情况下不会充分来享用这些公共设施,在拜访的位置来看也应与卫生设施进行合理的结合,来达到文明休闲,绿色休息的目的。
在色彩方面为了迎合泉标的蓝色主调,可以统一应用绿色调或为主要色彩。与泉城的水文化,天水共一色的特质相结合,也与泉城坐标色彩相呼应。座椅和观泉台若采用木质材料,就保持原来的木制原色,不仅能体现泉城广场古朴的本质,给人原生态的气息,也节省了一些不必要的费用开支。在保证符合人机工程学的同时,对休闲设施进行形体设计,并能体现出泉城文化色彩。简单,如荷花,柳叶等有代表性的形态,来抽象设计。在摆放位置方面,休闲设施是人们休息和观景的辅助设施,在休息的闲暇时间里,人们一般会制造出一些垃圾,因此有必要与卫生设施结合摆放。为了避免卫生设施产生异味和破坏景色,所以要在摆放位置方面进行合理的布置。
总之,城市广场的公共设施作为弘扬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在城市设计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能很好的将地域文化作为公共设施的媒体,使公共设施与地域民情相统一,同时挖掘新的文化特征,寻求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符号相结合,那么仅仅是一件公共设施,就能足以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文明的高度与品味。不仅能给城市带来良好的文化气氛,还提高文化的知名度,潜移默化地带来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过伟敏,史明.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丁天军.城市街道公共设施设计[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4.
[3]南康康,张思望.绿色设计与“人性化”设计 [J].西北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关键词:
城市防灾 城市环境 公共设施 应急能力
中图分类号:TU985.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16-03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生活节奏快,已远非过去可比。近年来城市安全问题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意识,城市中一旦发生灾害便生容易形成连锁反应,灾害本身以及由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将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城市十分有必要在各层面构建有效的公共安全体系。
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户外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每天面对着城市中的诸多隐患。因此设置一系列安全的,有效的,能够为城市公共安全起到保护、支持作用的公共设施,必将成为城市建设需求中的又一目标。
1 我国城市防灾的背景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面对自然灾害和战争等传统灾害的威胁,人类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高应灾能力,来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在城市防灾方面已经采取了很多有效举措,同时各相关领域的发展对国家应对灾害的能力提升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多数城市已经拥有抗灾减灾的应急意识,建立起了防灾减灾体系、绿地减灾应急系统等,这为城市建立合理健全的防灾型户外环境公共设施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的现状
2.1 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的新思想
随着国内外相关领域优秀思想意识的介入,如今的公共设施设计正趋于多样化形式发展,一些功能单一、形式简单、造型单调的公共设施,已经逐渐被新形势所取代。与此同时,“人文关怀”、“人机交互”、“城市安全”等全新思想理念也正在不断融入公共设施设计之中,科学、高效、便民的设计理念渗透到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设计的每一个角落(图2-1)。
2.2 应对城市防灾方面户外环境公共设施的不足
自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以来,我国已经开始了第二个关于城市防灾的五年计划,城市防灾理念正在不断地得到重视并正在变得专业、规范。目前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重庆、汶川等城市已经开始结合防灾体系规划设置了系列防灾减灾型的户外公共环境空间(图表2-1),例如城市公共绿地、学校操场或城市防灾公园、防灾避难场所等,并且均有针对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独立篇章,这些都是我国防灾思想逐步深入的成果。
然而针对城市防灾方面我国的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仍存在以下不足:
(1)服务功能不完善。城市公共设施能否被有效利用主要是依靠功能,当前我国的应急服务系统规划主要还是在效仿于日本、美国等研究城市防灾理论较早的国家提出的早先思想。这样就使得这些思想在移用至我国防灾思想中时会造成许多环节脱轨,特别是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缺少完整深入的设置规划,推及到各个地方区域则更是无法切实的应用到实地。
(2)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无法做到定期检测。由于灾害发生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而任何公共设施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因此对于防灾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定期检测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再结合各地域的气候环境不同,许多设施在应对不同气候环境时会发生老化、变形等现象,如不及时检查,很难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在应急突发事件中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缺乏针对性。正如上文提到的,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各地的气候不一,如不因地制宜,统一样式的公共设施在应对不同气候环境时会产生不同的情况,这会使得公共设施的应急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3 城市防灾视角下的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设计策略
通过上文对城市防灾的大环境及防灾理念下的户外环境公共设施所处角色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共设施在城市防灾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提升城市公共设施的整体防灾水平迫在眉睫。在此针对城市防灾视角下的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设计策略从以下4方面进行总结。
3.1 应对城市灾害的共通性
资料显示我国主要的灾害有洪涝、干旱、虫害、地震、啸山等。在城市区域内应主要防护洪涝、地震以及其一旦爆发将会带来的次生灾害,例如火灾、疫情等情况。由于户外空间的场地、环境、物力等实属有限,不可以在场地中随意增添设施,因此户外环境公共设施在功能配置上要考虑各项灾害的共同特点,总结归纳灾害的共通性,结合防灾避险时人们的首要需求,抓住主要矛盾,用最简洁的方式解决问题。
3.2 应对不同区域的气候特殊性
我国各地气候迥异,北方城市冬季寒冷,南方地区夏季酷暑难耐,这给户外环境公共设施带来极大的考验。我国北方寒地城市平均气温低、气候严酷、广泛降雪,恶劣的天气情况导致人们在室外停留时间大幅缩短,且严寒会使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发生变化。在设计寒地地区的户外公共设施时要考虑到气候相关因素,在注意防灾减灾功能的同时要兼顾防寒保暖、防滑以及缓解人们生理及心理压力等要素。并且寒地城市冬夏冷热交替明显,许多户外公共服务设施容易产生形变,导致其利用率大幅下降,因此在设置材料和使用形式方面也要考虑到其冷热的变化。而与之相反的亚热带地区常年高温,烈日强烈,在设计考虑时就要想到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强调避暑、降温、遮阴等功能,同时考虑公共设施时间久了是否会产生霉变,另外降雨频繁,公共设施发生潮湿生锈等问题也需要列入考虑范围。总之在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设计时一定要结合不同地区气候的特征,让设施在保护城市安全方面更加具有地区针对性。
3.3 结合灾害的不同阶段合理配置
城市公共环境在防灾避险中发挥的作用会因为时间序列的变化而产生不同影响。根据时间的序列可以分为“预防阶段”、“灾害发生阶段”、“发生后立即阶段(发灾后一约3小时时间)”、“紧急阶段(约3小时一3天)”以及“应急阶段”和“复旧、重建阶段”。因此在具有防灾减灾功能的城市户外公共设施在设计上也应该结合上述的时间序列,将公共设施按照不同阶段的特点设计功能,同时在设置的位置上也要结合该区域内整体的防灾救灾规划,均匀合理的分配,以满足各阶段的不同需求。
3.4 灾平结合
具有防灾理念的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还应考虑平灾结合的理念,设置时要想到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公共设施应作为人们日常休息、娱乐、互动的辅助工具,应急防灾功能只在特殊情况下启动,因此不能因为要满足防灾减灾功能的应急需要而忽略了公共设施平日里的正常服务功能属性。
4 防灾视角下的户外环境公共设施的设计实践
4.1 方案定位
建设有应急能力的公共设施是城市防灾体系构建中必要的环节,由于公共设施直接贴近使用人群,其使用功能可在紧要关头直接关联使用者的生命健康。因此设计合理、高效的具有城市防灾、安全、卫生主题的公共设施是十分必要的。实践方案为《户外应急救护座椅》设计(图4-1)。公共座椅是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中最常见设施之一,而在人们安全一旦突发状况需要紧急救援时,由于道路狭窄、曲折等原因转移伤员往往成为急救过程中一大难题。设计依据应对灾害的共通性和平灾结合策略,将城市公园、休闲廊道等户外环境中的公共座椅与临时急救担架功能相结合,让原地救护与救护车等转移措施更好结合,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份安全保障与方便。
4.2 方案设计
(1)形体与功能
方案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将受用人群定位为在户外场地中发生突发状况需要马上平躺或转移的人群,因此在设计上需要分别满足发病者和救援者两方面的需求,符合相关规范和方便救援成为两大主旨;其次还要考虑由于座椅设置于公共环境中,一旦具有担架功能的部分被移走,那么剩余的部分也一定要满足人们的正常需求即剩余部分仍还能让人就坐,并且考虑使用部分的不完整性而带来的缺失感可以让担架用完尽快归还(图4-2)。最后就是在整体风格的把控上体现现代户外公共设施的时尚简约特点,在满足功能的同时注重外观的流线美。
(2)使用方式
使用方式可以根据椅背上设置的示意图来操作(图4-3)。首先分别抠动担架和座椅结合部分的凹槽,将两者分离;其次沿轴展开担架,这时即可将需要急救者抬至担架表面平躺,使用者抬动担架侧面的抠手可将病人转移;最后不要忘记将使用后的担架归还原位。
(3)色彩
颜色方面主要考虑到人们的易识别性。由于黄色是最易让人眼识别的颜色,与白色搭配更使得座椅可以在环境中凸显,因此主体色调采用黄白两色。并且需要考虑能够让使用者迅速准确的将担架与座椅分离,因此在两部分的设置上使用两种颜色将其区分。
(4)材质
担架部分材质主要采用PVC发泡板,其特点主要为防腐、防潮、防霉、不吸水,稳定性好且相对轻便,在人们搬移时比较方便,且作为公共设施,耐久度也要相对较好。椅身剩余部分材质为金属喷漆材质,实用性较好。
4.3 方案评价
方案通过将具有应急救护措施的担架和户外公共设施中最普遍的公共座椅相结合,可以达到户外应急防护的目的。这种双向功能的结合不仅可以满足在城市防灾环境下的伤员转移,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身边发生突发状况的人提供帮助。且由于一般设置公共座椅的位置多为城市中的步行休闲区域,多数车辆很难到达,运用这种形式的担架可以方便的将伤者进行转移,已达到和救护车辆的很好对接。不过方案只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在结合实地区位时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进行材质、使用方式等局部修改。
结论
提升城市应急状况能力是赋予户外公共设施的特殊性质,由于公共设施的自身属性使其具有与人互动、与周围环境相结合的特点,公共设施所处的环境是城市居民生活、生产的基础,因此,需要从实际角度出发,考虑环境安全因素,以城市防灾的相关理论为支撑,将城市公共设施作为研究对象,切实的制订出适宜城市建设的公共安全型公共设施设计参考。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1)城市公共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可以通过设置系统的防灾型公共设施得到提升。
(2)结合城市防灾视角,文章梳理了目前我国公共设施亟待改善的问题。
现代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以及公共设施现存问题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步伐为此也要做出适用,例如为了赶考勤,早上上班边等公交车边吃早餐;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垃圾分类越来越细化;科技的发展和压力的增大,人们看待事物越来越冷漠化;网络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大批漠视周围环境的“低头族”,如此等等,导致人们在使用公共设施时出现了一些不理想的情况。
而就目前的大环境来看,有一部分的公共设施在设计和引导使用的方面,没有真正的达到人们的需求目的,使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尽如意的现象。例如垃圾桶摆放的位置与大流量人群真正需要放置位置的偏差,亦或不显眼的指示标牌导致找不到位置或使人们四处探索新路;公共设施的一些质量问题,使人们在使用时加重了其受损程度等等。
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中,“以人为本”一直是设计师所标榜的,但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是一味的去约束使用人的一系列固有的行为或方式,而是追求合理的或者更好的引导和完善人类的行为方式,达到使用者与设计物之间最协调的关系,甚至是引导更文明的行为方式,而不是用设计来惩罚人们的行为错误。
趣味性与公共设施结合的方式探索
趣味性作为设计构思的一个显著特征,其亲切、有趣、个性独特等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设计师在思考公共设施设计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1.造型趣味性
户外公共设施通过造型获得自身终极形态和外观,造型最为设计构思的直接表达呈现在大众面前,成为设计师与大众沟通的桥梁。造型的趣味能吸引使用者的目光,引起重视亦或唤起使用者一定的情感共鸣,达到精神上的认同感。
(1)仿生造型
人类自古就“师法自然”,懂得从自然中获取灵感。现代公共设施在遵循人机工程学的前提下,借助于自然界的人、动物、植物或者微生物等,运用仿生和模拟的手法,提炼形态,植入公共设施的功能和造型中,使公共设施显现出情感、生动有趣和个性鲜明的符号特征,让人们在使用时显而易见,趣味的造型产生情感共鸣,引导文明行为的形成,提升公共设施潜在的影响力。(如图一)
图一 仿生公园座椅 图二 趣味垃圾桶设计
(2)幽默造型
当今时代,人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竞争,幽默化的设计可以作为生活的调味剂,让人们从紧张的生活状态中得以缓解,将陌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拉近。幽默是一种生活态度,其设计方法有多种多样,可以是放大常见物品,或是夸张具体的特征,用讽刺的态度对待设计,产生幽默效果。(如图二)
(3)新奇造型
新奇的公共设施很容易吸引别人的视线,一旦新的设计打破人们以往固有的认知方式,它就会因为某种不熟悉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突出公共设施造型的新奇,可以将其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个性显得格外突出,被人注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的使用兴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新奇都能体现出趣味,有时完全陌生的新奇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距离感,反而提不起人们的兴趣。由此,新奇性的表达要考虑到表达的角度。(如图三)
图三 年轮公共设施设计 图四 面对面 背靠背 座椅设计
2.使用行为的趣味性
在公共设施使用的过程中,易用和乐趣体验是现代大众更注重的环节。其体现在两个方面:合理的尺寸、使用方式上的干脆与便捷会在生理上给人以易用的快乐感;造型大方、简洁或充满乐趣的使用方式会给人以心理上的满足感。(如图四)
另外,在方案设计中,可以通过公共设施不同的使用方式来表现,如利用敲,打,摔、跺脚,弹跳、声音等方式控制某些设计要素,来实现最终的功能。在设计中因为人的本质是非理性的,逻辑是理性层面的考量,而面对情感这个潜藏在理性背后的东西,需要设计师有深厚的功力,这不是单纯技巧上的问题,一种时间、感觉、情绪等综合的要素更能给使用者一种独特的体验和共鸣。有时人们做出一些幼稚有趣的动作可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或给人一种愉悦的,例如户外垃圾桶设计中投放垃圾要用投球的方式去完成。
3.情景趣味性
情景趣味性是指通过公共设施制造一种有趣的情景,从而达到功能的实现。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视觉情景
形态、结构、色彩、材质等元素可使公共设施具有视觉上的冲击,使之新奇、有趣。视觉因素特别表现在空间形态处理上,如造型、色彩的搭配、环境的协调、图案装饰等。在现代设计中,视觉是因,心理是果,心理的需求和满足是通过视觉来体现的,通过这种处理能使人体验到公共设施的独特之处,能够搭起一座与设计师沟通的桥梁,明显体现设计师为协调环境、强调其功能性和审美价值的影响所做的努力。
(2)游戏情景
游戏可以拓展人生的体验,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马歇尔・麦克鲁汉在六十年道:“没有游戏的社会就如同一群行尸走肉……游戏是大众艺术,是集体艺术,是人类各种文化背后源动力的社会表象……通过某种文化里的游戏,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到这种文化背后的人。公共设施同样如此,例如通过设计利用跳跃、投掷等方式使用的垃圾桶,给人们带来游戏感觉的同时,完成了该完成的扔垃圾的动作。
(3)卡通情景
卡通元素展现给人们更多的是前卫的思想和独特的创意,也是现代激烈竞争时代让人们钟爱的元素。卡通元素在设计中运用的案例很多,从感官世界中提取动物、人物、植物、幻想生物等原始素材,通过夸张,可爱,有趣的处理让人们感觉到对这一环境不同的认知,通过卡通元素可以让人变得更加幽默,设计本身也更加有神韵,通过此种情景的设计的公共设施,可以拉近不同个体的距离,消除陌生感,公共设施外表笼罩这样的一层光环,有更多的情感上的感知和冲击,可以慢慢触动人们的心理,引导人们的行为发生变化。
结束语
在喧嚣复杂的世界里,使用公共设施时有时部分人会做出一些所谓的“不文明”现象,但是设计师通过对人及其行为进行思索,并根据对人们现有行为方式的观察,可以改变或者完善人们的行为方式,减少不文明行为的产生。尤其是从趣味性角度对公共设施进行创意设计来引导人的文明行为方式有助于提升人―机的协调性,能增加人与公共设施的亲和感,达到大众的心理情趣与其行为方式一致。但趣味性也不可随心所欲使用,以免造成城市人文和审美取向的混乱。总之,思考人类行为方式与环境的关系是考验设计师新的能力与专业从业素质,更多的是体现出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
关键词:公共设施;公共座椅;休息文化广场;城市家具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41-1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公共设施日趋完善,室外公共休憩空间作为城市公共设施中的一种休息设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中,已经不仅仅是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公共设施,而且还具有艺术观赏功能,包含着娱乐休闲文化、美化环境和促进人类交流的潜质。就此背景笔者对城市公共休憩空间的公共设施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及研究意义进行分析。
国外的广场发展的时间较长,无论是从最早的起源来说还是人们对其使用上,所以国外广场在公共设施的位置设置、城市文化的运用、设计实施等诸多环节上有自己的一套理论,特别是他们将广场公共设施的设计紧密的与广场文化以及城市文化相联系,使其与周围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引起城市建筑拥挤,密度过高引起城市人居环境恶化,城市居民对改善人文生活环境、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极其迫切,建设城市广场被认为是改善人们生活环境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广场建设是90年代逐步开始并取得显著成就,各大、中城市纷纷建设自己城市的广场,同时休息广场的公共设施设计与实施也与广场的建设同步发展,吸取了国外大量经验并应用了很多的设计实例。
但是近几年广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公共设施的设计却渐渐跟不上发展的脚步,设计自身的不合理及设计实施的不合理正在极大地制约着广场公共设施的发展。其特别表现以下三点:
首先,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我国在文化休闲广场公共设施的设计上盲目的学习国外所谓的“先进经验”,并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地方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挖掘的不够,设施的设计缺乏文化理念,使得设计远看似有,近看却无。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依赖于地方传统文化,而广场的公共设施更是这种文化的具体体现,特别是文化休闲广场的公共设施让人们在徜徉广场当中时感受那份文化的气息。只有将自己国家、城市的文化与设计紧密结合,才能有好的设计。
其次,对于设施位置设置的不合理,使得设施的使用率较低,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其全部作用,或成为一些素质低下的人的发泄工具,更甚成为一些流浪汉的水床。
最后,管理维护的制度上存在问题,一些广场设施投入使用后并没有专人进行维护,使得很多设施的使用年限被人为地减少,让国家与政府重复性地投资,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冲到城市中,城市虽说在不断扩张,却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城市中“无序化”的问题日趋显露,公共设施的发展速度跟不上城市的现代化进程,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深化,城市公共设施的品种和数量也会越来越多。城市公共设施在欧洲被他们称为“街道的工具”“园地装置”“城市的配件”;日本人则称其为“步行者道路的家具”。看到这些称呼,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对这些设施的重视。在我国,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作为公共设施“主力”的户外公共休憩空间的数量和样式也会相应地大量增加。通过对我国城市户外公共休憩空间设计的研究,发现有的户外公共休憩空间在设计上存在着很多弊端,人们在认识上也存在很多误区,以至于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户外公共休憩空间是城市中使用分布广而又与人群接触频繁的公共设施,它因其独特的功能特点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户外公共休憩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要素之一,在实现它自身功能的基础上也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特色和风采,体现着市民的生活质量。户外公共休憩空间的特点在于“公共性”和“交互性”两个特征。户外公共休憩空间不仅在城市公共空间给人们提供休息,还满足了人们的交流,交流除了可以解决城市快节奏,还可以缓解人情冷漠的问题,比如广泛的交流能增加人们的感情、增进彼此的了解。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情冷漠在城市中越来越明显,人们缺少交流、缺少理解。户外公共休憩空间可以起到使高速运转的人群静止下来的作用,其中公共设施在公共休憩空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UniversityatBuffalo,TheStateUniversityofNewYork,2000.[2][美]尼尔・科克伍德著,杨晓龙译.景观建筑细部的艺术:基础、实践与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