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4 03:34: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心里护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论文,护士执业越来越为人们所尊重,但社会上仍存在着轻视护理的现象,在护士队伍中也有着不稳定的社会心态免费论文下载。
1.社会心里因素
轻视劳动护理论文,落后观念的影响,把护理工作视为又脏又累的简单劳动,把护士看成伺候人的“保姆”护理论文,这种思想在不同程度影响着护士职业在社会价值中的体现。
护士专业的科学性、技术性未得到充分的体现,护士接受过正规的训练,护理工作既有很强的科学性也有很强的实践性护理论文,在临床实践中,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时间最多,患者的病情突变和心理变化也是护士最先发现免费论文下载。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但患者和家属往往把治病救人的功劳全归于医生护理论文,虽然就全世界的护理发展水平看,护理在其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上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日益彰显出其独立的功能护理论文,但护理发展还只处于整体护理初期,其工作范围基本限于医院内,因此在某种情况下护理论文,护士为病人付出的辛勤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承认,他们从工作中不能充分体现自我价值的满足,许多护士有一种“失落感”。临床护理工作未能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护士的作用护理论文,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一些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免费论文下载。
2.如何提高护士职业的社会地位
重视护理教育、护理研究。护理是诸多科学密切相关的学科,时代在前进护理论文,人们的观念在改变,护理教学必须把握其脉搏,不断给护理注入新
摘要制定出起点较高的规划和奋斗目标免费论文下载。
要重视护理参与医疗和医政决策护理论文,一方面解决好护士按职称上岗的问题,另一方面重视护士参与各种形式的医疗,对护理质量和护理水平大有益处护理论文,这样才能使护理专业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护士队伍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护士职业的社会地位。
分娩虽是一种生理现象,但对产妇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生理变化和精神刺激。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护理模式的影响,在医护人员中常出现只重治疗措施的执行而忽视了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尽管她们的工作一丝不苟,但简单、生硬,甚至恶劣的语言往往会增加产妇的心理负担,再加上产妇有怕痛、怕难产、怕胎儿畸形等,及受他人压力或本人愿望如怕生女孩等影响,使产妇产生一系列不良情绪,从而对自己能否顺利通过分娩丧失信心,不能全力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影响了产程进展,增加了分娩痛苦,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应有的并发症,如子宫收缩不良引起的子宫出血过多等等。
分娩过程中产妇心理及生理方面会产生相应的一系列变化,焦虑、恐惧是心理应激最常见的反应,常导致子宫收缩乏力。另外,分娩时产妇往往会大喊大叫,体力过多的消耗极易疲劳致使产程延长,据我院今年对1000例孕妇观察统计,有98%的产妇对分娩有恐惧感,来到陌生环境的产妇焦虑、期待等不良情绪十分明显。鉴于上述情况,医护人员尤其要对初产妇关心倍至,热情帮助,使产妇人院后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要首先应给病人创造一个优美、舒适、整齐、安静的环境,保持室内外色泽柔和,通过医护人员礼貌、诚恳、亲切的接待减轻病人的紧张心理;其次,在分娩开始之前医护人员应做好产妇的疏导工作,根据产妇的文化程度,让她们对产程出现的一些先兆症状,如不规则的子宫收缩,阴道有血性分泌物排出等有所了解,使其处于较佳的心理状态,从而发挥产妇的自我调节能力,顺利进入产程。在进入第一产程后,子宫的规律性收缩使产妇剧烈腹痛,难以忍受,产妇往往怀疑自己能否正常分娩,对医疗、护理产生不信任感,表现烦躁、恐惧、多虑,加之腹痛使其对分娩失去信心,反应冷淡、消极。医护人员要做好产妇的思想工作,耐心地讲解腹痛是正常的生理过程,使其主动参与分娩过程。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产妇的情绪变化,以满腔的热情去感化产妇。进入第二产程,医护人员应用语言诱导法帮助产妇运用正确的腹压,使其在自然稳定的情绪下配合医护人员在短时间内顺利分娩。医护人员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产妇的痛苦,使产妇感到信任。待进入第三产程后,产妇对自己所处的分娩情况及婴儿的情况如性别、发育等焦虑万分。为防止产生因不良情绪而导致的子宫收缩不良、出血增多等不良后果,医护人员应用温和可亲的语言把所应告知的情况及时、准确地告诉产妇,并用语言诱导产妇稳定情绪,使其安全、轻松顺利地通过第三产程。分娩后的妇女往往对自己能否分泌足量营养丰富的乳汁产生怀疑,医护人员应耐心详细地讲解母乳的生理特性,使产妇充分认识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尤其是初乳的营养价值,使产妇树立坚定的信心,并鼓励其与婴儿早接触,早吸吮,加上合理的膳食,使产妇尽早尽快分泌出最佳乳汁,使婴儿健康成长,从而提高人口素质。
因此,我们产科医护人员在加强业务学习的同时,更应注重学习心理学,掌握一定的心理护理知识,才能更仔细地观察产妇的心理状况,从而完成高质量的护理任务。
【关键词】心理护理产科临床作用
人工流产手术简称为“人流”,是终止妊娠的有效措施。虽说人工流产手术是较小的手术,但是对于很多意外妊娠者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多数病人在手术前会有焦虑、恐惧、不安等不良心理,严重者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上手术床时突然出现四肢发凉、发抖,使手术效果受到影响[1]。还有些病人因精神过于紧张及术中扩张宫颈、负压吸引引起的疼痛与不适而出现恶心、呕吐、脉搏细弱或血压下降等症状,甚至出现人流综合征。因此,对病人实施正确的心理护理,给予适宜的心理疏导,对减少病人术中痛苦和减少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本站2008年2月~2009年8月行人工流产手术64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640例,年龄18~40岁,妊娠6~8周,未婚78例,已婚562例。
2病人的心理特征
2.1普遍的心理特征调查发现病人术前常有如下心理活动:对手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现意外,是否会有后遗症等[2]。病人普遍表现为精神紧张,恐惧不安,焦虑,担心手术对身体的损害,影响日后的生育、工作等。
2.2年龄较小且未婚先孕的女性的心理特征怀孕对于这类病人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除了焦虑、怕疼、恐惧外,还担心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指责和嘲讽而自责、悔恨、羞愧。
2.3有对抗情绪的已婚妇女的心理特征部分有避孕或节育措施但失败的病人,存在忿恨、无可奈何、恐惧甚至极度不安的心态;还有部分是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被动员来做手术的因思想不通而闹情绪,甚至满腹怒气,这类病人术中不配合,经常大哭大闹。
3心理护理措施
3.1术前护理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指导。对未婚先孕者,护士应针对其自卑、羞愧的心理,选择个体化心理护理方式,充分保护病人的尊严和隐私权,以理解、关爱、同情的态度与其沟通,使她们感到被关心,被重视,以提高患者的合作程度和适应能力[3]。对有对抗情绪者要做到耐心、关心,尽量满足她们提出的合理要求,用亲切的语言,关怀的态度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使之认识到执行计划生育这一重要国策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同时告知病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避孕用具及措施会不断进步,将会给她们带来较大的帮助。转贴于中国
3.2术中护理术中对宫颈的牵拉、扩张及对宫壁的负压吸引等刺激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护士应嘱其深呼吸,同时采用暗示转移的方法,如为病人擦汗、按摩腹部等,或与病人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并告知病人积极配合医生,否则越紧张越疼痛的道理[4]。
3.3术后护理术后告知病人手术已顺利完成,协助其整理好衣物,扶送入观察室休息,及时评估生理及心理的需要,对术后不适及时解释。详细交待术后注意事项:常规休息2周,禁性生活1个月,保持心情舒畅以免影响子宫收缩;注意保暖,避免冷水浴、冷饮,吃富有营养食物;保持会阴清洁,避免盆浴;若阴道流血量多于月经量或持续不干净应及时复诊;流产后卵巢会很快恢复排卵,要采取避孕措施以免再次受孕[5]。
4体会
人工流产手术是目前终止妊娠最常见的方法,虽然是妇科小手术,但对于病人来说,不仅是身体上的创伤性刺激,而且还带来一定的心理冲击,直接影响手术的进行和引起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而心理护理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改变护理对象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因此,护士应及时了解病人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帮助其顺利进行手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范玲,黄醒华.对孕产妇的心理评估与干预[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1,4(3):185-186.
[2]柴蕊.护理的创新服务.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7,5月2卷5期.
2护理心理与护理人员自身修养及品德的关系
2.1护士的职业特点:护士是一种社会角色,具有特殊的技巧和行为。护士被称作天使的职业,它需要有爱心、细心、责任心以及耐心,一名优秀的护士不仅需要了解诊疗护理常规,熟练掌握护理三级操作技能;而且要有很强的亲和力、沟通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护士在实施护理过程时要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使病人能从心理方面达到最佳心理水平。
2.2提高护理人员自身修养及品德的必要性: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也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求护理人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护理工作,具有热爱生命的崇高情感,一切工作要以病人为中心,而且必须熟练掌握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护士不仅要能够减轻病人的痛苦,使病人在承受最小痛苦的同时,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2.3提高对护理人员相关知识的需求:护理模式的变化使护理工作的职能得到拓宽和延伸。在这种模式下,护理的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病人时要以病人为中心,不仅要掌握常规的护理技能,而且要掌握人文、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以满足病人身心两方面的护理需求。护士不但要具备快速识别反应的能力,而且要善于与病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护理心理学成为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工具。因此,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要首先逐步培养和养成。平时要加强学习心理护理知识,不断积累,可以有效的应用于临床,可以调节情绪使心理平衡,时刻以乐观、开朗的态度去感染病人,达到安慰病人使病人解除顾虑,主动配合治疗的良好效果。
3护理心理学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心与身”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身体疾害可以有心理转变,相反,心理因素也可导致影响身心健康,消除不良心理刺激,可以防止心神疾病的恶性循环。例如,在医疗和护理损伤过程中,病人对护理操作如打针、洗胃、灌肠等往往产生紧张恐惧心理,这时护理人员要耐心向病人解释,做到态度和蔼可亲,语言诚恳,耐心恰到好处,解除他们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因为恐惧可引起机体免疫力低下,使疾病不易得到控制和恢复[4];在用药和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向病人说明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手术安全性,护理人员要镇静沉着,能使病人感到温暖,减少情绪波动.护理操作要稳重敏捷,大方勤快,有条不紊,更能直接消除病人的焦虑,烦躁紧张等情绪.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就能发挥药物或手术的最佳疗效。通过心理护理,使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赖程度得到了提高,密切了护患关系,使病人把护理人员当亲人,常与护理人员促膝谈心,随时向护理人员反映问题。消除不良因素的刺激,使病人心理舒畅,自身免疫力能得到充分发挥,抗病能力也就加强。
4开展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4.1数据调查:根据对150例手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前的调查分析得出以下数据,焦虑患者占92.4%;忧郁者占9.6%;担心者占83.4%,包括:担心收费过高者39.4%,担心医生不负责者占7.1%,担心术后效果不佳者20.2%,担心术后功能障碍者占18.5%。经过对同样的150例手术患者进行系统的心理后调查分析,患者的担心心理有了明显的改善。焦虑者降至68.5%;忧郁者降至3.9%;担心者降至60.3%[5]。由以上数据看出,对于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2重视心理护理:护理学科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必将转变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由护理疾病转到促进健康,工作对象由患者扩大到全人类,工作场所由医院扩大到社会各个角落。为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适应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必须重视心理护理。患者在求医过程中,往往承受着身体的痛苦、精神的折磨和金钱的付出。他们更需要在医疗活动中得到关爱,感受到人性化的服务,体会到家人般的温暖,所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患者的康复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对健康要求的增加,许多不良心理问题必须得到早的发现和护理,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患者,不同情况对病人实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从心理上战胜疾病,使其正常面对生活,并积极配合治疗。而且,心理护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近年来医疗纠纷不断增加,其中因为护理解释不当或不到位,护患沟通缺乏引起的案例也有一定比例。大都因为住院期间对护理工作不满或要求得不到回复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对护理人员不信任甚至猜疑,以至激化矛盾。若在早期对其通过心理护理来进行护患沟通,解决这些矛盾,就会避免类似纠纷。
1心理状态的分析
1.1不同类型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
1.1.1外伤性手术患者如车祸、意外事故引起的肢体残缺及严重烧伤患者,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失去自我控制能力,产生极度的恐惧感和极强烈的求生欲望,或者对残缺的机体表示失望,甚至拒绝手术治疗。
1.1.2急症手术患者如消化道穿孔、内脏破裂大出血、宫外孕破裂等患者,由于病情发生急剧,往往毫无思想准备,自以为平素身体健康,对手术治疗表示怀疑、不信任,难以接受手术治疗,产生对疾病转归不利的心理状态。
1.1.3择期手术患者如结石、癌症等患者,常常因病痛的折磨发生心理变态,表现为多疑绝望。有的渴求“绝处逢生”积极配合手术,有的却丧失信心甚至拒绝手术。
1.2年龄不同的患者,对手术也会产生不同的心态
1.2.1老年患者性情孤僻,缺少医学知识,最简单的手术也会引起极大的恐惧。有的担心会在手术中死去,有的则担心术后会给身体带来不便,成为子女的累赘,遭嫌弃。
1.2.2中年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意义有一知半解,但仍有不信任感。他们多为家庭的支柱,关心的人多,牵挂和顾虑也多,情绪不稳定,性格固执,担心丧失劳动力及工作能力,影响家庭生活及和睦。
1.2.3青年患者较单纯,对手术治疗抱有极大希望,只是担心术中出现痛苦以及术后是否会留下后遗症而影响工作、学习、恋爱、婚姻等。
1.2.4小儿患者离开了父母及亲人,面对陌生的环境,对手术产生恐惧感,往往哭闹不止,烦躁不安。
2护理体会
关键词临终患者心理过程临终护理
笔者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通过接触及护理临终患者,深感临终护理的重要。著名学者KublerRoss将临终患者的心理过程分为5个阶段,我们应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过程及其身心变化,实施临终护理,使其临终前的人格受到尊重,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合理要求,提高最后的生命质量,安祥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1临终患者心理过程的5个阶段
1.1第一阶段(否认期)接受面临死亡的事实是困难的,患者通常无法接受面临失望的事实,亦否认希望的存在;有时患者已认识到,而家属仍处在否认阶段,这将阻碍患者表达其感觉和想法。但对知情者则会哭诉真情,以减轻内心痛苦,期待奇迹出现。
1.2第二阶段(愤怒期)当病情趋于危重,对自己疾病预后有所了解时,则表现为烦躁不安,暴躁易怒,事事不合心意,不讲道理,甚至不接受治疗,将愤怒发泄于家属及医务人员。
1.3第三阶段(磋商期)患者处于死亡边缘、试图与生命磋商阶段,患者祈盼延长生命而提出种种要求:如能看到子女升学、就业、成家等,了此心愿。
1.4第四阶段(忧郁期)此时患者不得不面对现实,随着病情日益恶化,身体各器官逐渐衰竭,精神疲惫以及亲友们伤心、忧愁的表情,所有无法避免的打击更显著,故患者忧郁、悲伤、痛苦以至产生绝望,不愿家人离开,忍受不了疾病的痛苦,但亦依恋生活。
1.5第五阶段(接受期)患者对自己即将死亡有所准备,极度疲劳衰弱,感情减退,表现平静,似乎需要时间独自思考,小声短暂的谈话是此时最好的支持,也是临终患者回忆既往,期待未可知的将来之时。
2临终护理
临终护理是对已失去治愈可能的临终患者从医学、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提供周到全面的护理,以患者整体为对象。要求护士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具备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正确认识死亡,理解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临终患者的人格与尊严,诚心诚意,尽职尽责护理好临终患者。
2.1临终护理的重要作用患者临终阶段,已从医疗为主转向以护理为主,护士不仅是大量护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也是护理计划的制定者。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使患者感到无论情况怎样变化,护士也不会厌烦、遗弃患者。
2.2做好各项专科护理及基础护理由于临终患者各器官功能衰竭,并发症增多,护士应为其提供高质量的专科护理及基础护理,集中进行各项治疗与护理。操作前向患者耐心解释治疗对其利害关系及操作方法,并以熟练的技术、轻柔的动作、柔和的语言,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并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及饮食护理,注意患者的排泄情况以预防感染。
突发性耳聋亦称突聋,是指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1~2天内听力减退,甚至发展到严重的耳聋。其致病原因目前尚不清,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变态反应、听神经炎、自身免疫、代谢紊乱及内耳压力突变有关。突发性耳聋发病率为5/10万~20/10万,多为单耳患病,双耳患病占7%~10%,双耳同时发病占0.2%~2%,目前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1]。突聋给患者造成了生活上及心理上的不便和痛苦。1998~2005年在对117例突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缩短了治愈时间。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17例,为我院1998~2005年的住院突聋患者,其中男66例,单耳聋62例,双耳聋4例,年龄30~58岁,平均44岁;女51例,单耳聋48例,双耳聋3例,年龄29~49岁,平均38岁。在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同时,对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
1.2方法首先了解患者发病的诱因及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知情况,向患者讲解耳的解剖特点、功能、疾病的转归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患者了解此病的预后情况,从而初步解除心理上的负担。
1.2.1心理支持及指导突聋患者平均年龄35~46岁,这个年龄段的人都存在着社会、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压力,受到工作紧张、生活节奏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应因人施护,注意与患者的非语言交流。心理学家指出:信息交流=7%语言+38%语调+55%面部表情[2]。护理人员要注意自己语言的整体效果。与突聋患者交流时注意力集中、态度诚恳,并不时加以点头及手势,以增添语言的力度,使患者消除不信任感及消极心理。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长期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及情绪调节能力。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及指导,解除患者的身心痛苦,使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促其早日康复。
117例患者中,有78例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给予突聋伴高血压患者合理药物指导及心理护理,休息、劳逸结合;病室内保持安静;加强心理护理,避免一切可使患者情绪激动的不良刺激;遵医嘱给予各类降压药物、监测血压、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应用扩血管药物告诫患者起卧和各种活动动作要缓慢,保障患者安全。突聋伴糖尿病患者按医嘱规定的治疗,按时就餐,按时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疗效及副作用;认真做好健康教育,使患者基本了解糖尿病的有关知识,自觉配合治疗,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1.2.2饮食指导对于突聋患者,饮食很重要,做到饮食规律,且以清洁、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增加纤维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1.2.3行高压氧治疗前的护理交待患者应穿棉质的内衣、内裤、外衣、外裤,避免穿化纤及腈纶质量的衣裤,减少静电的产生,防止在高压氧治疗时发生爆炸,降低危险的发生。
1.2.4出院指导详细交待出院注意事项,患者认为住院期间应用药物治疗后,病情得到治愈、好转,出院后不注意按时服药、休息、饮食、受凉、劳累等都会影响疾病的恢复及转归,导致复发。患者出院后1周后随访,了解患者的情况给予一定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指导,促使其早日康复。
1.3结果本组117例突聋患者,经药物及高压氧常规治疗,同时对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后,出院之前复查电测听,42例恢复至正常,40例患者听力部分恢复,35例听力无改变,治愈率35.9%,好转率34.2%,无效率29.9%。较1998年之前的突聋患者,治愈率及好转率提高了约5%,缩短了治疗疗程,对促进本病患者的痊愈起到很大的作用。
2讨论
现代医学已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心理学不但使医务人员在许多疾病的病因、病理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更使其在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上取得了有益于人类自身的进展[3]。面对突发性应激事件,人们一般会出现“惊吓-否认-侵入-不断修正-结束”这样一个典型的心理反应过程,但当突发事件超过患者心理承受的极限或心理反应过于强烈,就会出现生理和精神上的病理性变化[4]。因此,每位医务人员都应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的知识治疗和护理患者,帮助其解决紧张心理,解除患者身心的痛苦,促其全面康复,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护理时应注意:(1)语言规范,尊称患者姓名,查房时向患者问好,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做到请字开头,谢字结尾;(2)表情规范,面带笑容,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及良好的沟通技巧,接待患者及做各项护理操作时,语言、语气、语调恰当,善于与患者沟通,使患者感到亲切友善;(3)仪表规范,形象端庄大方,衣帽整洁,戴工作牌,坚守岗位;(4)行为规范,经常巡视病房,护理工作做在前,及时更换输液,降低病房噪音,接听呼叫器及时,主动协助患者日常活动[5]。为患者提供便捷、舒适、全程、全方位服务,营造一种充满人性、人情味的,以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6]。
【参考文献】
1姜泗长,顾瑞,王正敏.耳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36.
2杜鹏.ICU综合征的防治与护理.护理杂志,2002,19(1):27-29.
3杨瑞,李亚洁.创伤病人的心理学效应及心理护理.护理研究,2004,18(7):577-579.
2护理研究
2.1住院期间护理
2.1.1
休息是减轻心脏负担的主要措施之一,可使机体耗氧明显减少,肾脏供血增加。有利于水肿的减退。如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症状时,要立即采取半卧位或坐位,以减少回心血最,改善肺瘀血,增加肺活量,从而减轻呼吸困难,使患者舒适。方法:摇高床头,或用靠背架及枕头将上身抬高45°或90°使成半卧位或坐位,腰部垫以薄枕,下肢屈膝,抬高30°,以防下滑。
2.1.2吸氧
患者出现气急、发绀时,必须立即给氧气吸入,一般为低流量(2mL/min)持续吸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为1~2mL/min,病情控制后改间断吸氧。
2.1.3心理护理
由于疾病反复发作,病程长,常有紧张、焦虑、烦躁不安,这些因素能影响大脑皮层交感-肾上腺系统,加重心脏负荷。同时由于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导致抗利尿激素和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增加,造成水钠潴留,也使心衰加重。护士要注意同情,安慰患者,及时执行医嘱,主动解决其生活上的困难,在患者面前不随便谈论患者的病情,做好家属思想工作,尽量避免一切不良刺激。本组16例患者由于家属配合不好,造成患者烦躁不安,病情加重,延长住院时间。
2.1.4饮食
饮食治疗的原则是限制水分,予以低热量、低钠、低脂肪且易消化的饮食,少吃多餐。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钠盐限制一般不必过严,因为利尿剂广泛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疗效良好。另外,老年人体液总量较少,远侧肾单位重吸收钠的能力下降,使钠丢失增多,易引起脱水,血压下降,血液浓缩、血栓形成,对食量少的患者,可不限钠,以免影响食欲,但在心力衰竭急剧加重期间,特别是利尿剂失灵的情况下,需严格限钠,每天不超过2g,要鼓励患者进食含钾高的食物。由于排便用力可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心力衰竭,故对便秘者要鼓励其在饮食中适量增加粗纤维食物,以刺激肠蠕动,缓解便秘。
2.1.5用药护理
老年人药物排泄缓慢,易引起严重毒副作用,在应用洋地黄、利尿剂、扩血管药时,需掌握药物的剂量、用法及毒副作用,便于观察和处理。一旦出现洋地黄毒性反应,要立即停药、补钾、治疗心律失常。如特殊情况不能及时服药者,要作反复交待,最好取得家属合作。
2.1.6加强病情观察
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的改变和老化使其临床表现不够典型或被其他病症状所掩盖,应引起重视。如老年患者多有脑动脉硬化,或曾患过脑血管疾病,使大脑功能受损,记忆力减退,从而导致意识障碍和失眠等,所以护士应特别注意对患者的意识观察,定时巡视病房,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及性格特点,随时发现患者可能出现的意识障碍表现,及时与医师联系妥善处理。
2.1.7重视宜传教育
忧虑和沮丧、愤怒和挫折是常见的加重身体疾病的行为方式,常加重心力衰竭,应采取措施使其摆脱这些因素。疾病的复发、活动的限制、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都易使患者产生失望情绪。通过恰当咨询和宣教,往往会使疾病好转。医护人员的关心、同情都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莫大的安慰。
2.2家庭护理
即使心力衰竭急性症状在医院使用药物治疗而得到缓解,出院后也需一段时间的卧床休息,使其逐渐恢复。因此要给患者作好康复指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快心功能恢复,预防疾病复发。
2.2.1避免诱因
感染是诱发心衰的常见原因,所以慢性心衰患者无论何种感染,均需早期应用足量的抗生素。老年体弱患者感染时症状不典型,体温不一定很高,仅表现为食欲不佳、倦怠等,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要告诉患者增强体质,防止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肠炎等。本组370例患者其中228例(61.6%)由于合并不同程度感染而诱发或加重病情,所以一旦发生感染,要立即治疗。
2.2.2合理休息
除午睡外,下午宜增加数小时卧床休息,可下床做些散步、气功、太极拳等活动,但要掌握活动量,要根据心力衰竭程度而定,Ⅰ度心力衰竭者要延长午休时间,限制日常活动量,可短距离散步;Ⅱ度心力衰竭者予短时间全休,允许做些短时间的轻微活动及下床后排便;Ⅲ度心力衰竭者以绝对卧床休息为主,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活动以不出现症状为限,老年人休息时间稍长,要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休息,以免引起血栓栓塞性疾病,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合并症发生。本组4例(1.1%)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经及时溶栓治疗后均好转。所以,对需长期卧床的,要定期帮助作被动的下肢运动。
2.2.3合理用药
要叮嘱患者严格按医嘱用药,切忌自作主张更改或停用药,以免发生严重后果,应熟悉常用药的毒副作用,这样有利于不良反应的早发现、早就医、早处理。
2.2.4皮肤护理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被迫采取右侧卧位,所以应加强右侧骨隆突处的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可为患者定时按摩、翻身,护理动作应轻柔,防止皮肤擦伤。对水肿严重者的皮肤更应加强保护。
2.2.5定期复查
应定期抽血复查地高辛浓度和血钾、钠、镁及尿素氮、肌酐等。并定期复查心电图,心功能测定可每3个月检查一次,我们对所有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均印制随访复查表,及时填写各种症状、体质量、24h尿量以及各种化验检查,并根据病情由医生决定药物是否需要调整。
患者不仅身体上处于危机状态,精神上也承受很大的刺激。ICU的特殊环境和管理制度及患者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所承受的种种痛苦体验,导致患者心理上出现很大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对患者疾病的恢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现将笔者观察的218例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对象为2008年7月年10月手术后入住河南省肿瘤医院ICU的大于岁小于82岁的患者,平均年龄51岁,入住时间大于24h且无精神障碍。本组患者218例,男例,占61%;女84例,占39%。
1.2研究方法设计自制表格218份,内容为:影响患者术后心理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包括您怎么看待自己的疾病、您手术醒来护士和您怎么交流、您对我院ICU的环境怎么看、切口疼痛、气管插管刺激、留置尿管的刺激、卧位不适和噪音影响以及其他因素。在术后第一天晨对每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影响因素可单选也可多选。发放问卷份,收回218份,经过汇总,其中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176例(80.7%),缺乏有效沟通158例环境陌生120例(55.0%),刀口疼痛例(59.6%),气管插管的刺激90例尿管的刺激110例(50.5%),卧位不适例(32.1%),报警噪音刺激92例(42.2%),身体暴露70例(32.1%)。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患者缺乏足够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护士对患者是否进行过有效沟通是影响患者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而患者对环境的陌生以及尿管的刺激也是影响自身的重要原因,对于患者的各种不适我们也应该有足够的重视。
二、护理措施
2.1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手术后清醒的患者要向患者说“手术很成功,你现在在一切生命体征很平稳,大手术后的患者都要在观察,你没有什么问题的,请您放心。”特别是对我们肿瘤专科医院的患者,本身的疾病就让患者及其家属非常绝望,所以我们一定要给患者重获信心,坚定战胜疾病的勇气。
2.2加强ICU的护患交流介绍ICU的环境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手势、口形、表情、语言表达切忌只注意监护仪器而忽视患者的感受。进行各种操作前,均向患者事先解释,以取得患者的支持和配合。对不能进行语言表述的患者,如呼吸机治疗的患者、气管切开的患者,可用手或纸笔书写的方式进行交流,及时给予解释,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介绍ICU病房的环境以便患者快速融入环境,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和疾病痛苦。
2.3气管插管刺激全麻术后麻醉未清醒患者带气管插管入ICU后,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或气管导管内吸氧。由于导管对咽喉壁的局部刺激和压迫,吞咽和咳嗽时的异物感,以及吸痰时吸痰管插入过深,操作时动作粗暴,致使患者难以耐受而躁动不安。气管插管本身可抑制吞咽活动,削弱了食管对反流胃内容物的清除功能而易使反流的胃内容物吸入胃内。机械通气对胃肠道也有影响,也可能造成反流和误吸,引起患者不适。为减轻气管插管引起的不适,我们应对术后意识清楚肌力恢复,自主呼吸规则的患者及早拔管;对不能拔管、意识清醒患者,加强沟通,解释保留插管的原因和重要性,嘱患者放松,消除恐惧、紧张的心理。对意识不清者,应合理使用镇静剂,并给予合适的肢体约束,防止意外拔管。自气导管内吸痰时动作宜轻柔,插入不可过深,以免刺激气管黏膜引起不适。
2.4留置尿管刺激尿管刺激是术后患者疼痛及不适的主要原因之一。尿道有丰富的神经支配,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分布于整个尿道,交感神经纤维传递疼痛、触觉及温觉。因此患者留置尿管均有不同程度的尿急、尿痛等不适感。麻醉清醒后患者常诉尿意,应耐心向患者解释,告知患者尿意为尿管刺激所致,尿液已由管道排在袋内请患者放松,待可以自解小便时即可拔出。
2.5切口疼痛术后未清醒或未完全清醒的患者使用大剂量的纳络酮拮抗阿片类药物,使体内的麻醉性镇痛药的作用完全消失,从而造成切口疼痛。全麻苏醒后随着镇痛药物的作用逐渐消失,患者常感到切口疼痛,而术后疼痛是一种恶性刺激,可使机体应激性增高、代谢增加、氧耗量增加,对患者术后恢复不利,这时应向患者解释,减轻焦虑,并报告医师应用镇痛药或者使用镇痛泵减轻患者的痛苦。
2.6卧位及噪音ICU的每张床都铺有可充气式床垫,由于某些故障或使用不当,充气后床垫凹凸不平或充气过硬,患者从未睡过此种床垫,觉得很不舒适,影响睡眠。我们应及时询问患者卧位是否舒适,根据情况调节气垫床充气软硬程度。及时协助患者变换卧位,采取舒适合理的卧位。控制病房噪声,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为降低噪声工作人员应做到走路轻、讲话轻、开关门轻。监护仪的报警声应尽量调低。抢救危重患者时应注意保护周围患者。规定家属探视时间,并做好宣教,以共同保持病室安静。
2.7减少患者身体暴露入ICU患者大都全身,而且由于工作原因,护士可能注意监护和治疗较多,忽视了患者本身的存在,损伤了患者的自尊。所以在做任何治疗或护理操作时,应尽量减少暴露部位,要尊重患者,必要时应用屏风遮挡或让其穿上病服。同时,做好晨、晚间护理(如为患者温水擦浴或清洗手脚、按摩经常受压部位皮肤及各种基础护理,这样不仅可给予患者和安慰,还可增进护患感情。
在ICU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护士所接触的不仅是先进的重症监护设备和患者的疾病,更应该看到患者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所以我们应该多与患者沟通,尽量减少患者的不适,使患者在一个家庭式的氛围中好好养病,树立战胜一切疾病的信心。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层次和临床应对能力,参加不同形式的培训,鼓励护士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不同形式的学习班以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景晓敏1ICU患者情绪障碍的心理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2005,2(10):29
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4年8月间53例急诊患者,男27例,女26例,平均年龄(49.5±16.3)岁;其中创伤性疾病19例,酒精中毒13例,急腹症9例,有机磷农药中毒8例,其他疾病4例;所有患者均无精神类疾病,无心理疾病,患者均同意参与研究。
1.2护理方法
1.2.1惊恐类患者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具备超强的应急能力和娴熟的抢救技术,同时具有非常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抢救的过程中要实施准确有效的抢救措施,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让患者看到治疗的希望,进而降低患者的恐惧、焦虑感。在治疗过程中会使用到不同的仪器,例如检测仪器、输液器、引流导管等,部分患者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良反应,且由于患者对治疗流程以及治疗方式相关知识缺乏,在发生不良情况时很容易加重其恐惧。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及时了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在查体和操作的过程中也要尽量减少患者身体暴露面积,保护患者隐私。
1.2.2兴奋、烦躁类患者对于过于兴奋或烦躁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保持绝对的耐心和同情心,认真倾听患者的讲述,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患者一定的疏导和安慰。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言语的表达,不能刺激患者,同时要给予其应有的尊重,且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对于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播放较为舒缓的音乐来缓解其兴奋、烦躁情绪,若患者情绪过于烦躁甚至出现暴怒表现,则要予以适当的镇静处理,防止患者发生伤人毁物的情况。
1.2.3悲观、抑郁类患者对于存在悲观、抑郁情绪的患者要及时了解其情绪的起源,有针对性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并予以一定的鼓励。同时护理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予以患者力所能及的帮助,增强治疗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部分悲观患者的情绪来源主要是对治疗信心不足,因此,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讲解治疗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改善心态。此外,也可建议患者适当进行运动,有效的运动能够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但运动程度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适度选择。
1.2.4家属护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仅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同时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多与患者家属沟通,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为家属讲解患者的治疗方式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告知家属多陪伴、鼓励患者,同时对患者日常行为进行约束,包括饮食、起居、运动等。此外,还要叮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家属的支持和鼓励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最后要叮嘱家属配合护理工作,家属的配合对于医疗工作的开展也是很关键。
1.3效果观察
对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包括惊恐、烦躁、抑郁等情绪的存在情况,同时对患者护理前后的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
1.4评价指标
治疗依从性高:患者能够配合所有治疗,无抵抗情绪;治疗依从性一般:患者能够配合所有治疗,但对治疗仍存在一定疑虑;治疗依从性差:患者无法配合治疗。总有效率=(治疗依从性高比例+治疗依从性一般)/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比较
护理前存在惊恐情绪的24例,护理后有2例;护理前存在烦躁情绪的19例,护理后3例;护理前存在抑郁情绪的26例,护理后为1例,护理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患者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比较
护理前治疗依从性高者17例,一般者21例,差者15例,有效率为71.7%;护理后治疗依从性高者26例,一般者25例,差者2例,有效率为96.3%,护理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内我院正常分娩的60例新生儿,将其随机分配到常规护理组和优质护理组。其中,常规护理组32例新生儿中,男15例,女17例,平均胎龄(39.5±0.5)周,平均体重(3.04±0.79)kg;优质护理组28例新生儿中,男16例,女12例,平均胎龄(39.3±0.6)周,平均体重(3.02±0.81)kg。两组新生儿的性别,出生体重、胎龄和其他一般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新生儿由同一组医生和护士进行临床干预,住院时都给予一般护理,让新生儿脐部保持清洁。常规护理组新生儿,碘伏消毒后无菌纱布常规包扎。之后每天在新生儿洗澡后用75%乙醇清洁残端达到消毒效果,消毒后再次覆盖包扎断面,并换下新生儿衣物。优质护理组在高度贯彻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努力克服以前存在的所有缺陷、不足,从专业技术到服务态度都经过严格培训之后再给予高质量优质护理服务。即从新生儿断脐后的第一天开始,就给予2%碘酊消毒,一直维持到脐带脱落后的1周左右,且每次消毒要经过三步:第一,吸干新生儿沐浴后脐部的水分;第二,在脐带周围和根部依次消毒;第三,数分钟后再次吸干脐带周围残余的水分及药液。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的脐炎(脐部渗血、红肿、分泌物等)发生率和新生儿家属对医护人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问卷调查)。
1.4统计学分析:
用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当P<0.05时,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发生脐炎的概率比较:
常规护理组新生儿发生脐炎的概率要高于优质护理组(P<0.05)。
2.2两组新生儿家庭对医护人员护理的满意程度比较:
常规护理组的家庭对医护人员的护理满意度要低于优质护理组(P<0.05)。
2爱心护理模式的构建
2.1爱心护理模式的内涵及要求:爱心护理模式体现的就是“医治与疗养相互结合”的理念,即为老人提供长期的护理照料,它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可满足年龄大,身体状况差、家中又无人照料的老人的需求。我们要为来医院入住的老人提供爱心及亲情护理服务,使之倍感家的温馨;同时要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改变其不良的生活行为和方式,从而达到增进健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2.2加强岗前培训,夯实护理业务基础:为新进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同时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礼仪等方面培训,进而规范言语行为,提高护理技能。以甜美的微笑、认真的倾听和温柔的话语接待每一位老人;用四心(热心、耐心、细心、爱心)去关爱他们,使其感受到家的温馨。为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把护理骨干送到疆内外综合医院进修和学习。
2.3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将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作为一项长效机制,经常组织护士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如“假如我的父母在老年科”“如何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等,使护士明确人性化服务的意义和目标,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2.4强化护理技能岗位练兵:每周四下午组织全院人员业务学习;护理部每月对护士进行急救知识、专业知识和护理技术操作的培训和考核;科室每周利用晨间学习及业务学习的形式对应急预案及内科疾病护理常规进行学习,对于科室疑难病例进行护理查房及病例讨论;每月开工休会1~2次,及时征求老人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满意度进行随机抽查。每月对科护士进行理论、操作、及健康教育考评,将考核结果与该月绩效相结合。
2.5加强爱心护理服务的管理
2.5.1制定服务标准、规范和实施办法,要求礼仪服务、礼貌用语。见面尊称老人“爷爷、奶奶”,每天进行床头交接班,礼仪交班。精心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耐心倾听老人的倾诉;以爱心去关爱老人的冷暖;以细心去观察老人的表情。用家常式的谈话交流,细致了解老人的需求,想方设法满足老人的合理要求。护士长每日带领护士亲临老人身边,查问情况、了解需求,有问题及时办。并要求护士们做到对每一位老人的情况都要清楚。科室每周二进行大交班,由每位护士将经管老人的心理状况、饮食情况、躯体疾病情况汇报给全体医护人员,全科进行讨论,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及措施;科室每月对护理人员进行综合考察与评比,对表现突出的护理人员,以季度为单位评选出星级护士,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如有被老人投诉者,当事人当面向老人赔礼道歉,并扣发工资奖金。
2.5.2优化就医程序美化就医环境:对新入住的老人,护理人员做到热情接待,为他们介绍主管医师、护士长、护士、住院环境和住院须知等,并进行健康方面的教育。送老人到房间后,为他们介绍同室病友,从而减轻老人的陌生感与恐惧感,为老人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入住氛围。近几年医院开展了完善形象,树立品牌的服务理念,首先在改建美化医院的环境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医院建立了怀旧区域、古老文化区域、民间传说区域、健身休闲区域、大棚种植区域,绿地区域占全院总面积的50%以上,为老人创建了一个舒适、温馨,具有文化品味的、公园式的住院环境。
2.5.3以“医治与养老”为中心,建立爱心护理养老中心:为了满足居住老人的护理需求,我们利用医院的医疗设备与医疗资源完善了老年科的配套设施,病房设施齐全,如同家一样,使老人倍感家的温馨。科室还开设了老人活动场所,为入住老人提供托老、诊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医院将医治与养老有机结合,既能为入驻老人提供优质的爱心养老服务,也可以随时提供医疗手段帮助。使老人真正感到“老有所养”,“老有所治”,从而消除了老人的顾虑、改善了老人生活质量。老人们把这里当成了家,把医护人员当成自己的孩子。此项爱心服务真正做到了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替天下儿女尽孝。
3爱心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3.1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提高。2007年至今,老年科床位由几十张增加到290张。按照爱心护理服务模式开展“爱心护理服务”以来,护理质量各项指标均达95%以上,患者满意度由原来的85%提高到95%,无严重护理差错发生,老年科的床位使用率100%,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服务意识提高。以热情、真挚、细心、周到的工作热情拉近护理人员与老人间的距离,用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耐心解答老人的疑惑,用真挚、包容、尊重的态度对待老人,用博大的胸怀和子女般的关爱去对待他们,这就是我们的服务理念所在。通过“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开展爱心护理服务,医院2010年获得了“全国改革创新医院”及“全国百佳专科医院”、“职业道德模范单位”、“兵团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等称号。老年科也得到了政府的关爱,老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