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30 17:16: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此次“交通安全安全知识与急救常识宣讲”暑期社会实践,是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蓬勃志愿者协会以一个学生志愿者团体的形式申报的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奔赴新胜村、服装城、哈平路等地进行交通安全知识与急救常识宣讲小分队。协会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利用暑假进行交通安全知识与急救常识的宣讲。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摸索出在中小学校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经验,为以后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和宣传打下理论基础,另外通过社会实践获得准确的交通管制数据,为我们学习交通知识提供实验数据。
(一)社会实践流程篇
7月中旬,蓬勃志愿者协会实地走访了哈尔滨市南岗区王岗镇新胜村委员会及其新胜小学,确立了假期社会实践的地点和内容。同时,我们还选择了服装城,哈平路,中央大街等地一些交通现状比较繁华的地带进行了交通安全知识宣传的考察。并且,我们在答辩的过程中确立了这三个地点作为交通安全知识与急救常识的宣讲地点和调研地点。
7月10日至24日,协会组织编写了交通安全知识手册和交通安全意识调查问卷,顺利完成了社会实践的准备工作,包括志愿者的筛选以及宣讲人员和调研人员的培训。
由于准备比较充分,社会实践志愿者团队提前一天出发。7月25日,我们把团队分为几个小组,到哈市一些交通繁华的地带进行交通现状实景拍摄、取材。
7月26日,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分为三组,第一组走进新胜村,首先走访当地的村民,了解他们以及他们孩子对交通安全知识的了解情况和交通安全意识,同时宣传此次社会实践,为接下来的宣讲活动做准备。第二组走进服装城附近的街区拍摄交通车辆违规和行人横穿马路、跨越护栏的现象,同时,在该地区发放《交通安全手册》150册和交通安全意识调查问卷100卷第三组为交通安全知识教研组,他们专门负责以后几天交通安全知识与急救常识讲座的准备工作与完善工作。
7月28日,团队所有成员走进了新胜村,开始了一整天的交通安全知识宣传。在新胜村我们为这里的中小学生做了三次讲座(分别为交通事故预防与急救常识课,交通安全常识课与现代交通工具认识课)和一次“我心中的汽车”绘画美术课以及交通安全意识调查。
7月29日,团队走进中央大街实践地,发放交通安全手册,深得市民的好评和认可。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所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期间,在临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构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和谐和稳定发展。当代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青年强则国家强,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祖国富强的希望。
二、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思想认识,总体上还是比较健康的、积极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西方某些国家对我国大学生不断渗透,影响了一批青年学子,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变得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缺乏远大的理想、漠视等。这必须要引起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思和重视。因此需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现今在大学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心灵触动。培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抓住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有的放矢。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天性活泼好动,有较强的表现欲,动手能力比较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贯彻党的革命优良传统,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熟悉国情,纸上得来终觉浅,方知此事需躬行,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大学生投身目前国家正开展的深化改革当中,向人民学习,在基层锻炼。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激发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动性,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认为,应以多种形式和方式,构建社会实践体系,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结合实际,创新社会实践载体,构建社会实践体系。笔者在多年从事学生工作和本单位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研究构建“3+1”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3+1”中的“3”包括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和日常志愿服务式社会实践;“3+1”中的“1”是指志愿服务时数保障制度。1.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是指把文化、科技、卫生三方面的内容知识送到农村,促进农村的发展。目前该活动的开展要把新农村建设对人才需要与大学生自身成人成才结合起来,开展公益教学、关怀留守儿童和老人;用专业知识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开展调研,撰写调查报告;为农村发展出言谋策;送文化到农村,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避免了形式主义,用实实在在的活动,既让大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也给广大农民群众带去了实在的利益,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2.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大学生到社会上从事社会实践工作。活动之后,每个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实践情况、心得体会等,撰写调研报告、实践实录或实践总结。社会实践活动分为四类。一是调研类,二是志愿服务类,三是单位实习、见习类,四是其它。学生归校后开展总结交流,各年级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总结表彰及交流会,让同学感受分享自己的社会实践成果,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个层面上的含义。3.日常志愿服务式社会实践。日常在校期间,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如宿舍红旗岗、迎新服务队活动、毕业离校服务队活动、清除“牛皮藓”、扫墓、学雷锋月活动等。通过日常的志愿服务式社会实践,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爱的教育,懂得感恩、回报社会,积极传递正能量,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既提高了学生工作的育人水平,也能增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紧迫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4.志愿服务时数制度。为积极鼓励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能够服务同学和回馈社会,让学生学会感恩,并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序进行,建立《会计系学生志愿服务时数申报》保障激励制度。符合志愿服务时数申报的服务类型共三类,包括志愿服务型、调查服务型和学以致用型。学生需要参加院系各大评优评选,必须满足学院规定要求外,一学年需总志愿服务时数累计达到60小时以上。
四、结语
三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时数保障激励制度共同构建成“3+1”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实践详实数据支撑起激励体系,各类社会实践鉴定在使用“个人申报”记录“志愿时”后,以“志愿时”数据为基础,对大学生服务社会进行维系激励,在党团推优、入党、评奖评优、综合测评等方面体现了我系志愿服务时数的激励作用。贯彻学院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结合三类社会实践活动,扎实开展综合实践培育项目。以“3+1”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为平台,育人效果显著,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参考文献:
出发前的准备很充分,在路上以及在实践地北京并没有遇到太多的困难,与接待人也取得联系,实践进行的很顺利。但是前期准备虽然充分,可在抵达北京时却有一名队员因为身体问题生病,以至于最后没有办法进行在哈尔滨的实践,这令我们全体队员都很遗憾。不过即使这样,我们在清华和北大两所高校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依然足够我们去学习,去体会。
我们团队这次社会实践主要的目的就是去学习其他高校在校庆活动中的志愿服务工作经验,以此为我校即将到来的九十周年校庆做准备。本次实践中我们团队得到了许多有关校庆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
一、在校庆时需要有多项的志愿工作侧重点,比如要有专门接待校外人员和老校友的志愿服务工作者,需要有专门讲解校史的志愿服务工作者等,并应当具有一个服务的中心,可以是其中一项侧重点,同时需要其他侧重点为其服务。
二、要保证对志愿服务工作人员进行精神激励,在工作前要做好充分的工作动员,保证志愿服务工作人员以最饱满的热情去服务他人。
(一)明确主题
教师抛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周边社会的关注,并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服务主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关注社会并确定服务的主题,明确服务的对象、目的、意义及预期目标。
(二)走访调查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恰当的调查方法走进社会了解情况并设计访谈提纲,指导学生对访谈结果进行统计和归纳,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方案。
学生学会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调查方法,设计有效的访谈提纲,确定合适的访谈对象等,并能够对访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学生撰写初步活动方案。
(三)设计服务方案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研究设计服务方案。对学生进行任务分工,并组织各小组汇报服务方案,教师从整体和细节上对学生的方案进行指导。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再次进行讨论,并最终确定服务方案。
第二阶段:服务社会阶段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明确如何进行志愿服务。教师从道德礼仪、出行安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以及设计的服务方案进行志愿服务。
第三阶段:总结评价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对服务效果进行反思。学生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发现不足,讨论改进措施。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阶段
教师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对志愿服务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新的课题――固定而长期的服务与短期临时性的服务在效果上的差别。
本研究根据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起草方案到形成成果的各阶段特点,将暑期实践工作分为实践前可行性评价、实践中效果评价、实践后教育成果评价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如图1)
图1 暑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
(一)实践前可行性评价
1.指导教师评价
项目立项前的评价主要由指导教师、系部(学生组织)、院级团委三级评选构成。在这一阶段,学生设计并邀请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根据访谈得知指导教师主要从实践主题意义、实践方案可行性两个方面对可能性进行评价。涉及暑期社会实践主题意义、实践方案可行性。
2.院系两级团委(学生组织)评价
指导老师评价后即进入系部、学生组织初选和院级答辩两层筛选。系级、院级两级组织答辩筛选和指导教师一样关注暑期实践主题及方案可行性之外,还关注团队组织情况、安全教育情况、是否能够建设实践基地等内容。涉及:团队组织情况、安全教育情况、实践基地的交流情况。
(二)实践中效果评价
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走出校园与实践单位接触,新闻媒体也会对一些优秀的项目团队进行报道评价,同时学生及指导教师会针对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及时进行原方案评价及修改,因此实践效果评价包括实践单位评价、新闻媒体评价、指导教师及学生自我评价三个方面。
1.实践单位评价
实践单位接收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愿意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的场所,另一方面也希望实践团队能够对企业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因此实践单位比较看重以下表现:(1)创新能力。(2)解决问题能力。(3)沟通能力。
2.媒体评价
当团队实践活动较有创新性或者取得阶段成果时,新闻媒体会对其进行相应报道,因此能够获得高级别媒体的关注也是评价一个团队是否成功的指标。
3.指导教师及团队成员评价
在进入实践场所后,团队会遇到各种突况,在此情况下团队成员会根据方案设计及成员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评判实践活动是否能够继续进行。个别团队在此阶段选择放弃,大部分团队经过自我评价后及方案调整后,实践活动继续进行,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实践学习经验。
(三)实践教育成果评价
实践结束后学院会组织结题答辩和调研报告评审以衡量实践教育成果并对优秀团队进行表彰。
1.实践报告评价
实践总结和答辩反映了学生活动的开展情况及获得的成果,是学生对实践成果的归纳、整理。实践报告评选比较重视“队员实践日记、感悟”、“有关活动照片”。
2.答辩情况评价
在答辩过程中比较重视研究的严谨性及答辩的流畅性,在答辩进行后,学院将对实践团队进行表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获得全国、省级、校级奖励的学生,除获得相应的必修学分外,课准许获得相应的素质拓展选修学分,例如:
(1)获得国家级先进个人的记4学分,获得省级先进个人的记2学分,获得院级先进个人的记1学分。
(2)团队获得国家级表彰组织者记3个学分,参与者记1学分;省级表彰组织者记2学分,参与者记0.5学分;团队获得地级表彰组织者记1学分,参与者记0.2学分;团队获得学校表彰组织者记0.5学分,参与者记0.1学分。
(3)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或被国家级媒体报道或公开发表的记4学分,获得省级奖励或被省级媒体公开报道的记2学分,获得地市级奖励或被地市级媒体公开发表或报道的记1学分。
三、志愿者服务评价体系研究
志愿者服务相比较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更加看重公益性,缺少活动后的总结评比,因此本研究将志愿服务总结为实践前可行性评价和实践后效果评价。(如图2)
图2 志愿者服务评价体系
(一)志愿服务前可行性评价
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志愿服务方案并邀请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指导教师会从实践活动意义及方案可行性两方面对活动进行评价。
(二)志愿服务效果评价
在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学生走出校园为社会服务,被服务单位及新闻媒体会对志愿服务进行评价。与暑期实践活动相比,志愿服务教育更看重社会影响力及服务价值,团队成员在活动后会进行主动评价总结,寻找奉献的成就感及满足感。评价涉及:服务对象评价、媒体评价、指导教师及团队成员评价。
四、挑战杯及科技创新项目评价体系研究
挑战杯及科技创新项目评价体系与暑期实践活动评价体系相比,往往是学生形成了论文、专利、挑战杯竞赛方案后进入评价体系,缺失实践活动前的可行性评价。评价分为作品形成后的创新性评价及成果评价两个阶段。(如图3)
图3 挑战杯及科技创新项目评价体系
(一)创新性评价
挑战杯及科技创新型项目在作品形成后进入评价过程,主要由指导教师、系部学生组织、学院等三级机构进行评价。三级评价关注的重点都是创新性和实用性,是否市场上已经存在类似产品,能否转化成为实用性的产品。
(二)成果评价阶段
在产品成型后将进行专利申报、或参加省赛、国赛等更高级别比赛等转化。在这一过程中,学院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一旦形成成果,学院将根据成果评价指标进行相应奖励。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高校德育课程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以极少的实践教学。此外,也包括主题教育、主题班会、团组织生活等日常教育活动及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由于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缺乏社会阅历,缺乏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容易脱离实践;部分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方法忽视实际需要,德育仍采取“学中做”的模式,及以灌输观念为主;教学与现实脱节,缺乏引导学生思考与体验,难以与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因此,传统的教育内容与方式难以实现高校德育应有的育人效果。
而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不断壮大,以贴近学生的方式帮助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在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中引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到实际,在做中看、做中思、做中学,不断反思与总结,在与社会的接触中认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认识党的方针与政策,思考个人使命与社会责任……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模式成为当前高校德育中不可或缺的途径。
本文旨在选取一个组建十年的志愿服务团队为个案,对参与的志愿者及其受益群体开展调查分析,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团队的德育功能实证研究,探讨志愿服务团队对青年团员所产生的德育效果,提出建议,这对促进青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德育功能分析
(一)志愿服务团队对高校德育的作用
1. 志愿服务团队对团队志愿者的德育作用。志愿服务团队能在活动中锻炼志愿者的意志和增强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认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以西南科技大学春晖支教服务团为例,我们随机向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15份,回收率达到93.48%。下面,我们将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参加的活动类型情况如图1所示,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志愿服务、科技类、艺体类三大类,其中,志愿服务类服务以39.53%的所占比例在各项活动中排名第一。这表明志愿服务类活动在大学生所参加的活动中已经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志愿服务团队的出现,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实践渠道。
志愿服务团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充实和完善了团队内部志愿者的业余生活,使其眼界、科学文化知识在活动中得到丰富和拓展,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实践、不怕困难的无私奉献精神得到培养。
由图3可见,有59%的人认为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是最有用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仅有16.76%的人认为高校课堂及校园文化是最有用的途径。由图2与图3的对比得知,就教育效果来看,青年更愿意接受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身思想认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志愿服务团队因其注重基层、大众、微公益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机会,使其在各种志愿活动中实现实践能力的提高。课堂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多是间接的,而志愿服务活动则以体验式学习的模式,在实践中直接学习,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甘于奉献、坚强乐观、不怕吃苦的高尚品德。因此,志愿服务不失为高校课堂之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延续及深化。
更为重要的是,长期支教的志愿者,深入基层,在服务中去认识社会,在服务的同时从最基层民众观察、了解到西部教育的现状,亲身感受党和国家对于西部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投入、教育政策及其执行情况等。这样的实地体验,对团队志愿者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比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直接、更实际、更深入人心。
以西南科技大学春晖支教服务团为例,团队每年培养大约200名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团队在志愿服务的事前、事中、事后都设以相应的指导与教育,以体验式教育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将理论结合实际,来进行学习。在促进志愿服务发展的同时,推动春晖支教服务团的可持续性发展,志愿者通过长期坚持在绵阳周边乡村小学支教、十年来每年寒暑假定期深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支教、扫盲等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从中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品德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 团队对大学生群体的德育作用。志愿服务团队因团队自身的优势,通过团队自身和各媒体的宣传,在物欲和奉献的矛盾中,不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通过志愿者的行动,团队能产生辐射作用,影响身边的大学生,从而感染大学生群体,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引起他们对如弱势群体等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关注与反思。并通过志愿者志愿团队的自身发展,能促进大学生群体合作意识的培养与增强、团队意识的强化、提高策划与组织能力。
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团队的模范效应加之其他学生志愿服务思想的被激发,致使他们乐意跟随志愿服务团队的脚步,成为志愿者。如春晖支教服务团队每年除正式招新外,仅因为团队宣讲会,都将收到将近100份的额外加入请求。
团队的先进性、学习主动性和实践的精神也是一种榜样力量激励着大学生群体。在对春晖支教服务团的调查中,有一份这样的数据值得注意。
由此可见,在社会实践及志愿类服务中,春晖支教服务团志愿者发挥了其积极的带头作用,获得学院及学校同学、老师及领导的鼓励和认可,志愿者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得到强化,从而鞭策志愿者向更高的层面发展、提升自己。而与此同时,其更能成为一种榜样,宣传和号召周围的大学生群体加入并投身于志愿服务中来。因此,团队对于全校学生的影响是很有力度的。最为贴切实在的实践成果对同校学生关于志愿者的二维认知深化到更进一步的可施行层面。身边人的故事往往比一本几百页的纸质材料来的货真价实。通过团队的影响,志愿者的工作,对学生更具说服力和号召力。团队的魅力,使学生以成为志愿者为荣,以在志愿活动中受教育、获成长为荣。
3. 志愿服务团队对校园文化的作用。志愿服务团队在项目宣传与成果展示中,产生和延续志愿服务精神的辐射示范、对社会环境的净化、新的时念和风气的引领、促使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作用。通过志愿服务,大学生学习代表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自觉地将民主参与、法治等现代公民意识带入校园。志愿服务的自主性、多样性、灵活性也符合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志愿者服务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注入新内容,为校园文化增添新形式,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春晖支教服务团每年寒暑假期进行远程支教,将支教过程、效果予以总结并面向全校进行宣讲。这使得团队所在大学学生对志愿服务有了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补充与再现,身边的实践成果对同校学生关于志愿者的二维认知深化到更进一步的可施行层面,从而激发与支教志愿者情感、思想上的共鸣。通过团队的影响,志愿服务对学生的德育更具说服力和号召力。团队的魅力,使学生以成为志愿者为荣,以在志愿活动中受教育、获成长为荣。
4. 志愿服务团队对其他高校的影响。志愿服务团队与不同高校团队的合作,在促进双方交流,进而改善自身团队管理理念的同时,也为双方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氛围。
春晖支教服务团曾与香港大学、复旦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合作,共同开展志愿服务,期间曾多次展开交流,共同探讨,取长补短。团队将合作的成果带回各自学校,使本校的学生学习吸收合作学校的志愿服务经验。这促进了多校文化的交流,同时更能发挥出教育大学生思想的作用。
(二)志愿服务团队对受益群体及社会的德育作用
1. 志愿服务团队对受益群体的德育作用。春晖支教服务团在支教活动中,以“重基础,再提高,争完善”的理念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兴趣培养教育。通过支教来引导和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
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地青年的素质。春晖支教服务团长期坚持对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关注,从04年的凉山州达祖小学,到现在的云贵川支教,已经前行10个年头,在过程中不断有人受到感召,加入到这一志愿服务行动中。在春晖支教服务团的带动与宣传及台湾志愿者的坚持下,泸沽湖达祖小学的教育现状已得到根本改变,该校的教育资源投入、教学水平均已明显高于周边地区的同类学校。从2010年团队为改善贵州草海保家小学教学单一的困境,引进特色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的素质拓展、音乐舞蹈、科技制作等课程。同时利用传媒对当地教育和生活情况进行报道,使更多爱心人士对当地进行帮扶。
志愿服务团队在增强学校的文化内涵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春晖支教服务团的支教基地学校及周边,进行了问卷与访谈调查,学校领导及教师认为,春晖支教服务团对学校在补充教育资源不足、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团队能为学校带去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着改善该校教育工作者精神面貌的作用。支教基地大多位于偏远地区,“特岗”计划在当地得以实施。然而,调查发现特岗教师流失率高达到70%。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是由大学生坚持定点定时服务,能为该校带去新生力量。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因其服务时间相对较短而定期持续的特点,可以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当地学生在支教中学习兴趣开发课程,如科技制作、素质拓展、经典诵读、安全健康知识等课程,其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求知、求学意识更强烈。进而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促进该校的发展。
2. 志愿服务团队对受益地区及社会的德育作用。大学生支教团队除服务周边地区外,也投身经济、教育、卫生相对落后地区。志愿服务,特别是支教志愿服务团队在服务当地教育的同时,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如今,志愿服务事业已成为广大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引领时代风尚的重要载体。各类志愿者团体充分发挥志愿精神教育引导青年、参与社会发展、繁荣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长期连续服务,在提升当地教育水平、丰富文化内涵和完善生活习惯及态度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促使社会和谐发展。
本学期我们主要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xx年3月5日开始,为期一个月的雷锋月系列活动;
2、xx年3月24日,在主礼堂召开广东海洋大学 xx年志愿者表彰大会暨xx年志愿者宣誓大会;
3、落实省级财政志愿服务专项资金资助的两个项目:分别是学生服务队举办的“预防艾滋病 共建美好校园”以及爱心行动队开展的 “小手牵大手——情系特殊儿童,延续爱的力量”等一系列志愿活动。
4、走进社会,让爱洒满人间:组织我们的志愿者到各中小学进行支教和交通安全、环保知识的宣讲等志愿活动,还有就是定期到敬老院,福利院探望那里的老人和孩子。
5、为了配合湛江市做好举行xx年第四届中国湛江海上国际龙舟邀请赛的相关工作,受团市委委托,我们在全校范围进行招募志愿者活动。
6、在完成常规志愿服务工作的基础上,我们青协大胆创新,创办青协会刊《三月》和搭建志愿者培训交流平台——“雷锋学堂”,还有就是协助政治与行政学院举行了“天马人龙”志愿服务队的启动仪式。希望以此为契机和试点,逐步将志愿服务活动普及到各学院,协助各学院成立具有本学院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团队。
二、新学期工作计划:
为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工作更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和完成,开创青协工作新局面,使海大的志愿服务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总结本学期青协工作,结合青协实际,并综合各部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将下个学期青协工作计划拟定如下:
1、 继续完善青协内部的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明确部门分工,落实人事考核和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效率。加大志愿服务活动宣传和对外交流,积极借鉴其他兄弟院校好的经验和方法,为构建具有浓厚志愿服务氛围的和谐校园打好坚实的基础。
2、 明确志愿服务的方向和对象,结合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协助各学院逐步成立具有本学科优势的志愿服务团队,发展具有我们海大特色的品牌志愿活动,以此作为海大对外交流的名片之一。
3、 加强对部门委员干部,各小队负责人和09应聘委员的培训和监督工作。
4、下学期各个月的工作安排
九月份:(1)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服务认证工作;(2)开展接待新生的志愿服务工作;(3)筹备外联部,并做好相关制度和组织建设;(4)开展新志愿者招募和10级青协应聘委员干部招募工作;(6)继续跟进“迎世博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青年志愿者在行动”系列活动;(7)举办“南粤甘泉”贵州社会实践成果展。
十月份:(1)组织志愿者协助新生游园晚会的工作;(2)开展“诉说身边的志愿者” 之图文征集活动
十一月份:(1) 青年志愿者基金、中华环保基金申请;(2)xx年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团体申报宣传;(3)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一年一度的校运会,校庆等志愿服务工作。
十二月份:(1)开展“12·5”国际志愿者日系列活动;(2)12月5日举行09—10学年广东海洋大学志愿者表彰大会暨xx年新志愿者宣誓大会;(3)学期末,召开一次学期工作总结大会和开展期末服务时间认证工作。
以上是青协本学期的工作总结以及下学期的工作计划。
二、专业化志愿服务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1.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用人单位在选择聘用大学生的过程中,牢固的专业知识、高素质的专业技能是考核的关键因素。作为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提升是四年学习生活中的重点。但是专业知识学习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往往会脱离实际。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总以识记的方式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并没有真正消化与理解知识点,而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很好的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专业实践的形式,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专业知识潜移默化中得到巩固,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目的。首先,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与自身兴趣爱好相结合,使他们主动地投身于活动,主动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得到提升。以宿迁学院研究为例,法学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模拟法庭与送法下乡的专业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对于那些书本上的诉讼程序:庭审准备、公布开庭、庭审调查、法庭辩论、法庭调解、合议庭评议、公布判决,看起来特别抽象,难以理解。但通过模拟法庭的审判的操作过程后,学生比较感性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程序。并且每个程序中学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一一攻克,学生更深刻的了解了诉讼程序在实践中的应用,这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它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不仅在程序上学生有了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在实体上他们同样有一个崭新的认识。其次,高校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主要依托专业特色实践基地进行。虽然各高校的大学生培养计划中都会安排实践教学的课程,但是实习单位和高校之间缺乏紧密的配合,指导不够深入,实习的过程总是浅尝辄止,实践教学的目标难以实现,专业知识得不到巩固与提升。专业特色的实践基地使高校和单位之间建立了长期巩固的合作关系,而且在实践基地具备专业能力较强的指导老师,能够提高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2.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科学的就业观能帮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把握个人追求,结合社会需求审慎地进行职业选择。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才能合理的进行就业与择业,高校就业质量才能得到真正提升。参加专业化特色的志愿服务可以有效的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需求,认清专业的发展方向、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科学的就业观。90后的大学毕业生因为从小生活在物质生活较为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和社会的接触太少,对于就业认识存在很大的局限,在对宿迁学院11级毕业生就业观的调查问卷中,笔者发现大学生就业功利心严重,个人期望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缺乏崇高理想,个人追求较为物质化,这种不可健康的就业观大大降低了学生就业的成功几率。而大学生在投身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在大学生村官考试、选调生考试中,参与过专业化特色志愿服务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就很高。
3.培养职业兴趣、塑造职业品格
在对当代大学生有关专业认同感的调查数据中显示,大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专业认同感普遍不高,比如,在宿迁学院对11级毕业生的调查问卷中,仅有23.5%的学生愿意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尤其理工科专业中的女大学生,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就业强度高、工作枯燥,或者教育类专业中的很多学生表示,不愿意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可见大学生职业概念比较模糊,而较低的专业认同感也不利于大学生成功就业。但是,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使大学生有机会与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建立紧密的联系,可以观察高校所学的知识如何与各种职业相关联,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职业期望,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同时对于如何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有更全面的认识。
4.提升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目前,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都特别注重培养大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因为教育工作者们发现能够成功就业的青年人才不光要具备创新能力,更要有合作共事的意识和水平。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面临极其复杂的环境,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是很难完成和解决问题的。就像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们会遇到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院系的学生,从活动的策划、具体内容的实施、后期活动的总结,他们的思想会发生碰撞,他们的观点、处理问题的方法会各有不同。在活动中的磨练,大大提高了大学生们团队协作的能力,这对他们日后能够顺利就业,顺利融合到工作团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根本在于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正好切合高等教育的根本。第一,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有助于宣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 新载体;第二,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大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第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引导学生提前面向社 会,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近年来,高校已经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和新途径,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对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高校必须要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一、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现阶段,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稳定性较差,针对志愿者的注册制度和针对志愿活动的认证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现阶段,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精神和内涵缺乏正确的认识,并且针对这种情况高校也并没有设立相应的培训机制,这就导致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不够深刻,缺乏专业性和技能性,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主要是社会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志愿服务的质量不是很高。
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现阶段,一方面,高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认同感不高。另一方面,到目前为止,高校还没有为志愿者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导致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分不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
1.合理的选拔制度。志愿者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有一套 严格的选拔制度。志愿者在选拔过程中,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学生自荐与老师推荐相结合的形式。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在报名的 同时,附带一份自我评估报告,帮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第二阶段为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对报名的学生进行全面的普查,普查合格的同学可以进入 下一阶段。第三阶段进行面试,由校、院领导和教师组成专业的面试队伍,考核志愿者的综合素质,选拔出合格的志愿者。
2.专业的培训制度。志愿者的主要角色是知识的宣传者、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信息反馈的“侦查员”,因此,应当为志愿者制定良好的培训机制,让其初步掌握心 理学知识及助人自助的技巧,才能更好地履行志愿者的职责。针对志愿者的培训,采取课程培训、能力拓展、社会实践“三步走”的方式,形成“三步”联 动模式,逐渐建立起良性的动态循环培育机制。
课程培训。以学课程学习为主体。由专业学教师通过大学生学、健康学、发展心 理学、人际交往以及具有专业特色的医学学、护理学等课程的教授,使志愿者掌握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增强调节能力, 避免志愿者在协助当事人进行康复的同时,自己产生替代性创伤。
能力拓展。抓好“三个切入点”,拓展志愿者的能力。第一个切入 点,即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咨询师培训,并考取咨询师等级证书,与课程的学习形成优势互补;第二个切入点,即对志愿者进行团体性拓展训 练,通过团体训练增强志愿者的使命感,强化能力;第三个切入点,即在校园内实践性地开展疏导的培训,模拟工作状态,对志愿者进行“一对一”辅 导。通过以上“三个切入点”的培训,能进一步提高志愿者的咨询服务能力。
社会实践。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通过进社区、孤儿院与参观医院等活动项目,锻炼志愿者的实践能力、咨询的专业能力,最终服务于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
3.规范的管理制度。任何一项工作成功的基础都在于有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对于志愿者的规范化管理,有利于其自身发展,更有利于这支队伍的发展、壮大。
①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在志愿者管理体系中,主要完成三项工作:(1)建立志愿者档案,加强对志愿者的流动管理及分学院、分年级的梯队管理。(2)建立《志愿者管 理制度》,监督志愿者的活动情况,并对其日常言行举止起到约束作用。(3)创建《志愿者服务指南》与志愿者服务记录手册,明确服务的方向 与内容,并对每次服务进行细致的记录整理,为更好地总结工作方法提供素材。
②确立完善奖励机制。任何组织的有效运作都离 不开对组织成员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高校志愿者队伍更是如此,对于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志愿者应给予及时的鼓励与奖励,对服务工作不负责的志愿者,注销其志愿者档案,并取消其志愿服务的资格。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志愿者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生工作者认真研究、细心探索,不断从培养选拔机制、培养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提高培养质量、增加培养数量,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教育作用,促进高校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本文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研究》项目论文;项目编号:14C15
参考文献:
[1]王瑞霞,张继玉. 高校志愿者队伍建设
的思考[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4.026
1 志愿服务开展情况概述
1.1 注重宣传,志愿服务参与面广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工作在院团委的统一指导下,在学院各部门以及各系部团总支的大力协助下,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加强宣传教育,青年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形式内容有着积极的兴趣,对志愿服务的价值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热情参与,积极奉献。
我院目前在校大学生人数约9000人,其中6199人分别通过学院志愿者组织以及安徽省《志愿中国》系统注册,注册比例将近70%。我院现有团员总数10536人,其中注册成为志愿者的有5893人,占比56%。
1.2 搭建平台,志愿服务形式多样
学院以及志愿服务组织及时关注社会需求,并与社区、政府机构、福利机构等组织积极沟通,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有效开展社会需求的志愿服务。2015-2016学年我院志愿者紧紧围绕“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市委相关志愿活动、美好乡镇建设、学院发展建设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我院今年共开展服务项目12个;其中参与志愿服务3952人次,服务时长近一万小时。
2 志愿服务运行管理机制及组织架构
2.1 志愿服务运行管理机制
2.1.1 实施项目化管理,促进项目有效对接
学院面向志愿服务类社团以及系部志愿者团队征集志愿服务项目。项目申请通过后,学院面向全校注册志愿者和临时志愿者或征集临时性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信息,各系部和班级组织志愿者申报参与项目。院团委组织考评督导,并对其中的优秀项目予以扶持。多举措确保院级志愿服务品牌化、系部志愿服务特色化、社团志愿服务普及化。
2.1.2 过程全方位管理,多举措保障志愿服务安全有序开展
学院统一开展全院志愿者注册工作,积极扩大我院青年志愿者参与面,实现志愿者全员化目标。学院组建班级、系部、学院三级志愿者组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开展志愿者管理工作。在管理上,?W院安排专门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实践活动,对志愿者进行思想指导及专业指导;院团委通过安全教育及签署《志愿服务安全承诺书》的方式,普及安全知识的同时,倡导志愿者遵守安全承诺。此外,学院为每位志愿者购买短期意外保险,并实行活动期间安全零汇报制度,保障志愿者安全;同时要求志愿者填写《志愿服务评价表》,及时了解对接单位对志愿者的反馈,并督促志愿者对实践活动及时总结思考。通过以上多项举措,保证活动组织到位,管理科学。
2.2 志愿服务组织架构
我院志愿服务活动主要分两个方向,一个是学院层次志愿服务组织的志愿活动,另一个是系部层次的志愿活动,两者在项目申报、审批、资金管理、奖项评审等方面由院团委统一管理。我院共有学生社团36个,其中志愿服务类社团共3个,占比8.3%。为了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开展,我院在志愿服务项目中设置了办公室、项目部、外联部、宣传部等四个部门,各部门除了有志愿服务学生担任负责人以外,还配备了相应的指导老师,从而保证各部门活动顺利开展。
3 志愿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及特色项目简介
3.1 志愿服务项目开展情况
2015-2016学年,我院志愿服务活动在院团委的统一领导下,共组建2个基层服务团深入芜湖弋江区、鸠江区开展爱心教育,国情社情监察、社区服务、公益宣传等各种形式的基层志愿服务工作;组建四支志愿服务小分队开展果园帮扶、家电维修、艺术下乡等志愿服务;派遣两名志愿者前往无为县、繁昌县担任乡镇团委助理,投身芜湖市美丽乡镇建设。学院注重拓展活动形式,精心组织,加强过程监督管理,各个项目开展过程中,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奉献,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3.2 特色项目介绍――“雏凤学堂――为留守儿童插上腾飞的翅膀”
3.2.1 项目背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留守儿童”问题伴随着“民工潮”呈现在了民众和社会面前。芜湖市鸠江区湾里街道地处城乡交汇处,同时紧邻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较多,随着暑假的到来,孩子们的安全教育、素质教育、学习辅导、情感陪护成为家长们的后顾之忧。为帮助社区家庭解决实际困难,我院志愿者部与湾里街道居委会合作成立实践基地,创建“雏凤学堂”志愿服务项目。十年来,志愿者们用专业特长提升能力,用热情和爱心感染心灵,做孩子们的知心朋友和成长路上的守护者。
3.2.2 项目组织
“雏凤学堂”作为我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项目之一,在院党委领导以及院团委指导下,结合鸠江区湾里街道的实际需求,以关爱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为宗旨,创新活动形式,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课业学习辅导、兴趣爱好培养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陪伴留守儿童度过欢乐而充实的暑假。
3.2.3 项目实施
(1)结合专业特色,配备高素质志愿者队伍。
雏凤学堂作为暑期课外课堂活动,要求志愿者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文艺特长,针对这一情况,院团委结合专业特色,从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中招募善于沟通交际的同学,从艺术设计系、院广播台、艺术团中招募有文艺特长的同学组成志愿者队伍,并安排老师专门指导,从成员素质和知识结构上保障项目顺利开展。
(2)搭建爱心书屋,培养阅读习惯。
播种习惯,收获命运。为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志愿者们精心挑选、购买适合各个年龄段孩子们阅读的书籍,捐赠搭建爱心书屋。院团委设立专项资金,定期补充、更新书籍,时刻满足孩子们阅读需要。志愿者们倾情陪伴,不时为孩子们答疑解惑,并营造安静的阅读环境。
(3)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除课程学习和作业辅导外,雏凤学堂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上,通过学习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道德小故事、经典寓言等形式,寓教于乐,以小见大,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通过学习《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带孩子们一同领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形式上,结合朗诵、情景剧表演、我问你答、讲故事等形式,提高孩子们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潜移默化中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瑰宝发扬光大。
(4)拓展兴趣爱好,促进全面发展。
志愿者们秉承“多彩暑假、快乐教学”的理念,通过开设绘画、舞蹈、体育游戏三大教学模块活动来开导小朋友们的创新思维,通过演讲、朗诵、手工、折纸、唱歌、魔术、橡皮泥塑等辅助活动,来扩展小朋友们的兴趣点,促进孩子们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3.2.4 项目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
本项目建立了院团委和街道的双重领导机制,并形成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协同街道定期召开会议。
(2)经费保障。
学院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近年来在经费投入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该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的书本、文具等资料经费能够得到保障。
(3)人员保障。
近年来,随着实践教育活动的大力拓展以及学生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公益互助项目的热情日益高涨,项目成员数量和结构需求得到了有力保障。
(4)信息保障。
志愿服务期间,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在志愿者、留守儿童、家长、社区居委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收集并反馈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等信息,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来源。
4 创新性做法
4.1 志愿服务内容与所学专业深度对接
将青年学生所学的专业与志愿服务内容无缝对接,一方面能够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同时能够将学生所学的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我院在志愿者项目的人员安排方面,将志愿者专业与志愿项目的性质相结合,如文秘专业同学负责接待以及档案管理相关工作;会计专业同学做社保发放等财务工作;计算机专业同学从事数据录入、家电维修以及电商培训等工作,既帮助社区基层解决了工作实际困难,同学们也积累了宝贵的专业实践经验。
4.2 志愿服务项目与地方社会需求相融合
我院志愿服务项目的选择方面,紧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新性的开展志愿服务项目。例如湾里镇地处城乡结合部,同时紧邻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较多,开设暑期课外课堂活动可以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后顾之忧,同学们在课外课堂中辅导学生作业,带领孩子们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不仅受到当地群众一致好评,同学们也在组织开展活动中锻炼了能力,增强了服务地方的意识;繁昌县平铺镇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当地政府正着手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亟需进行旅游资源宣传以及当地传统文化宣传。在此情况下,院团委针对该镇的需要,从艺术设计系招募有设计特长的志愿者,组建专门的志愿服务团队,利用暑期,前往平铺镇开展手绘旅游地图、墙绘、制作旅游宣传片、设计商品包装等志愿服务。
5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5.1 我院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5.1.1 志愿者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较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核心技术以及社会实践经验,在涉及需要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的志愿服务时,存在业务不熟练的情况。我院部分专业学生参加志愿服务项目时,需要指导教师在场进行指导,个人难以独立完成相应的工作。大学生志愿者的动手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5.1.2 志愿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滞后
当下已经进入网络化时代,网络平台建设将会大大提高管理和沟通的效率,我院校外实践信息系统已经开通使用,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我院学生志愿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也有必要提上日程。
5.2 志愿服务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5.2.1 加强校内专业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1)03-0078-05
国外大生社会实践具有较长的历史,有公民体验教育、劳动教育、军事训练、纪念性活动、校企联合“双元式”实践、医院义工、小区服务、校外打工和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在我国,大生社会实践是指大生按照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育活动。中外大生社会实践的内涵、功能等具有相近之处,但在表现形式、运作模式上存在差异。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国者围绕大生社会实践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对我国相关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具有很好的启示。
一、国外大生社会实践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外有关大生社会实践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大生社会实践内涵、行为动机、运行模式和功能等几个方面(见表1)。
(一)对大生社会实践内涵的研究
Snyder等人认为,社会实践是一系列长期的助人行动,是有计划、有准备、前摄性的而非反应陛、后置性的行动,是在一定时间内承载相应责任的行动,是正式化、大众性的行动。BalzerTM指出,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基本的活动形式之一,是一种可以循环实施并为了实现集体目标而进行的集体行为,大生为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需要参加社会实践。John Friedmann 对社会实践认识论进行了阐述,主张对世界的评价应该客观真实,或者至少揭示一个持续伸展的真理。Suellen Shay指出,“实践”两字表明人类的行为是习惯性、持久性、目的性和有意识性的(并不是常常有意识),应更多地关注参与实践中去的人的行为和组成实践活动的大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前国际志愿者协会总裁Kenn Allen指出,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愿的、利他的、没有直接资金回报的活动,是一种积极活动的工作方式而不是单纯的志愿者的闲暇活动。我国者牟宗泉通过研究国外大生社会实践指出,西方国家的各类社会实践为延伸校课堂教授效果奠定了基础,各类社团活动和教实习活动都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Huberman将社会实践作为知识转换的纽带,指出理论世界和客观世界靠一种纽带相互连接,社会实践就扮演了这个纽带,当人们从知识转换的角度具体分析问题时这个纽带的作用就愈加明显。
(二)对大生社会实践行为动机的研究
国外者历来重视研究人的行为动机,对大生参加社会实践动机的研究也是如此。Parkert认为,参与大生社会实践的行为动机主要来自利他(帮助他人)、交换(期望得到某种回报)、信仰(传播自己的信仰)和休闲娱乐(寻找休闲的体验)四个方面。Jonestgl的研究表明,加拿大青年人参加社会实践主要基于追逐某种信仰、运用自身技能和经验的愿望、开发潜能、增加工作机会、与其他志愿者交友等几种原因。Richard G.Niemi等人通过调查发现,青年生参与小区服务的比率较高,其动机与生、家庭、校特色及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Steve等人从志愿者招募、遴选、评监以及留任的角度研究了如何引发大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May Kim对美国青年足球组织的志愿者和当地青年运动联赛的志愿者菜单数据进行了修改和验证,提出修改后的志愿者菜单更适用于与青年运动组织和事件有关的志愿者动机的研究。Justine B Allen 新西兰达尼丁举办一年两次的新西兰MASTER’S GAME志愿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自我决定理论有助于加深理解运动项目志愿者动力和预测志愿者行为,并能促使志愿管理者提升志愿者的工作动力。O.A.巴伊沙科娃通过抽样调查和口头访谈的方法研究了俄罗斯大生兼职状况,全面分析了大生兼职的动机、兼职与业的关系、兼职与习的态度和兼职对习的影响等问题。日本者雨宫孝子、佐佐木正道等对日本大生志愿者活动进行了研究,指出日本大生整体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比率较高,参与领域比较广泛,主要是源于大生把志愿服务作为大生活的重要体验这一动机。英国政府在2004年利用志愿行动组织100多万人融人地方小区,获取发展技能与获得工作经验的机会成为大生踊跃参加此次活动的原始动机。
(三)对大生社会实践运行模式的研究
为便于指导实际工作,国外者对大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奖励评价和体制机制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美国通过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体现对大生社会实践的主导作用,马里兰州最高司法机构早在1997年便开始强制执行75小时的小区服务作为中毕业的基本条件这一政策。法国高校鼓励生利用假期打工或承担科研项目的形式直接参与企业实际工作,不仅企业积极接收,而且政府也积极参与并提供1/3的经费支持。日本大实行实践分制,十分重视利用社会教育的场所、设施、人力等资源以及社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对大生进行实践教育。德国高校对生实施“开放式管理”,生在修好校硬性规定的必选课外,可以根据选课情况安排打工时间。英国者Helen Busselltll提出了大生社会实践的“4W”理论,即什么是社会实践、到哪里社会实践、为什么社会实践、谁去社会实践,提出要建立社会实践志愿者奖励或回报机制。联合国志愿者组织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麦柯里兰激励需要理论等设计实施了一整套的志愿者管理机制一“志愿者赞赏认可机制”(Volunteer Recognition)。加拿大者Steve等人从需求评定、方案规划、工作分析、招募面谈、训练督导、激励表扬、绩效评估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社会实践的计划组织和管理规划。德国者Balzer认为,要保持大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持久开展,必须关注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和社会实践的法律保障机制两大因素。美国者Huberman Lva带领的课题组研究发现,大、小区、大生、政府四个方面只有有效互补,才能保证大生社会实践顺利进行。以色列的Roni Kaufman对俄罗斯圣彼得堡一服务机构模式进行研究,认为志愿服务机构的结构及管理对志愿者的表现影响重大,志愿服务管理机制是成功的重
中之重。而Sherraden建立了一个评价志愿服务的参考模型,该模型表明志愿者服务单位、志愿者本身和志愿者派出机构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中取得的成果会因个人或机构的属性特征和服务能力而呈现不同。美国学者McBridetlgj研究国际志愿服务(IVS)负责的跨国界志愿服务和国际开发及人道主义救援两大类实践活动后发现,他们均以完善的工作项目为依托,设有专门工作机构,负责组织领导、项目选择和经费筹措等。
(四)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功能的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分析了社会实践对学生、学校、社会和政府等参与方的积极作用,其中对促进学生个体成长、提高群体能力以及服务社会发展等功能的研究较多。Newmann等人L20J研究指出,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胜任力,增强自主性,促进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Clary等人分析指出,社会实践的功能主要包括价值、理解、提高、职业、社会和保护六个方面。MarciaBok L提出,社会实践的重要功能在于提高学生的群体能力。Marcelt231对医学院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提出教学实践在塑造教师社会规范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并有效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对教学工作的深层次认识。McLellan等人认为,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对学生成长更有战略意义,社区服务通过教育学生成为社会维护和增值的负责贡献者而刺激公民权的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政府和社会。BennetttL研究发现,志愿组织正逐步成为社会福利的提供者,他通过一个模型解释了志愿组织在提供社会福利中的作用。Christiant26j以塞内加尔青年志愿法律、中非共和国国民服务草案、纳米比亚国家青年服务项目等为例,研究了志愿服务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振兴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指出发展中国家通过这些志愿服务项目激发出了生产力的潜在活力。
二、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广泛重视。国外学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成果及其成功经验,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适当调整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国外学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深入剖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本质属性,对其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二是运用行为科学理论,通过大量实证分析,深刻挖掘了大学生个体参与社会实践的行为动机和行为特征;三是借助现代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积极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探索出了较为科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模式;四是从不同视角全面分析了社会实践对学生个体能力、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对社区建设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与此相比,虽然国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但仍然存在―定差距:在研究内容上,我国着眼于经验总结多、理论研究少,对实践形式与内容面上研究多、个别深入研究少;在研究方法上,我国着眼于宏观系统论述多、单个问题突破少,定性阐述多、定量研究少;在研究视角上,从教育学角度研究多,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研究少,从学校和师生角度研究多,从政府和社会(实践单位)角度研究少。为此,我们需要认真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适当调整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一要扩大研究范围,提升研究层次。要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人手,全面关注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体制与机制;要紧跟国外研究热点,重点研究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等问题。二要更新观念,积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大学生社会实践虽然属于人的社会活动,但同样可以采用系统论、控制论、运筹学、概率论等一系列科学理论进行研究。当前,我国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应突出对某个问题、某个环节、某个案例的深入研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开展更多的实证分析,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三要改变研究视角,跳出学校范畴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突破教育学研究的局限,借助管理学、经济学理论,尤其是行为科学理论,深入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行为动机、激励机制、运行模式等问题;另一方面,改变只有大学教师从教育视角研究的状况,吸引更多领域的学者从政府、社会、企业、家庭等多个视角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问题的研究。
(二)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参与机制
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表现出鲜明的“全员参与”特征。德国汉诺威研究中心研究发现,德国打工大学生人数在过去的20年翻了一番,2/3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打工;法国大约50%的大学生打工,大约10万大学生在从事一种类似半日工的工作,每年至少持续6个月。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状况不容乐观,除课程实践以外,课外社会实践仍然是“精英实践”,即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实践锻炼,没有建立起全员参与的社会实践模式。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实践岗位供给不足,不能适应广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二是实践经费来源渠道不畅,严重制约着各项实践计划的实施;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践主体内在动力不足。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大学生自身因素,也有学校教育因素;既有实践单位因素,也有社会环境及其家庭因素。而实现“精英实践”向“全员实践”模式的转变,关键是机制建设。其中,既有涉及实践单位的社会责任机制和经济利益机制,也有出自高校内部的师生激励机制,还包括与国家、高校、学生及其家庭和社会密切相关的实践经费分担机制。只有构建由社会责任机制、经济利益机制、师生激励机制、经费分担机制等构成的机制模式,才能加快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模式的实现。
(三)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5-0071-03[作者简介]杨烨(1986―),女,江苏扬州人,本科,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大学生志愿者在很多人看来并不陌生,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都担任过志愿者。至于为什么要成为志愿者,答案多种多样。有些人是为了帮助服务对象,有些人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有些是怀着对社会服务机构的好奇心加入志愿者的队伍。而当前大多数机构招收志愿者的门槛很低,只要本人愿意,就可以直接成为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工作。但是当这些抱着完成任务或仅仅是尝试体验的心态成为志愿者的学生踏入残疾人康复机构,面对残疾人时,他们的表现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很多时候会给机构的正常工作带来困扰。这里既有志愿者招收机构本身的原因,也有志愿者队伍存在的不足,而后者是本研究的重点。
一、当前残疾人康复机构中志愿者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适当的行为表现
由于对机构的性质和工作缺乏了解,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中经常表现出不适当的行为。随着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残疾人群体,残疾人康复机构中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在不断壮大。他们大多是根据学校团委等相关部门的要求,在指导教师或者学生干部的带领下成为具体某个机构中的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为康复机构提供各种服务。他们由于缺乏明确的服务目的和专业的训练,有时候在机构中会有不适当的行为表现。
(二)侵犯服务对象的权益
由于缺乏正确的服务理念,导致对服务对象侵权行为的发生。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每个学生在假期都必须参加一定时长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一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来到残疾人康复机构做志愿者。从主观上来说,他们到残疾人康复机构担任志愿者是一种被迫行为,在客观表现上,他们对残疾人持有一种排斥的态度,不能设身处地地关怀服务对象。有些学生甚至从服务一开始就不能够真正融入,在整个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为残疾人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为了让自己提供服务的行为得到认可,甚至是为了在学校获得社会实践活动的表彰,他们很多时候会在服务对象不知情或不愿意的情况下邀请媒体进行宣传、报到,这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服务对象的权利。
(三)难以提供持续
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或者只是一腔热血。由于缺乏明确的服务目的和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很多人在参加过几次志愿服务后发现这里和想象中的不一样,或者想去其他机构看看,他们就会离开当前服务的机构。这种缺乏持续性的志愿服务对残疾人康复机构中的服务对象是不利的。他们一方面难以得到持续性的服务,另一方面要面对不停变化的志愿者,这并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四)难以提供专业化服务
随着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让志愿者接受专业化培训的呼声越来越高。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很多志愿者在服务对象需要帮助时不能提供有力的帮助,尤其是面对突发状况时,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很容易出现手忙脚乱、无法应对的现象。尤其是为残疾人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提供服务时,志愿者应该充分了解服务对象的身心状况,了解他们的语言、行为特征,为他们提供最适当的服务。如在以自闭症患儿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自闭症康复机构,志愿者若是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在服务过程中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服务对象进行一对一的语言训练,帮助他们进行行为矫正等,这样能更好地促进服务对象康复,使得志愿服务的意义更加深远。
二、残疾人康复机构中志愿者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正确的理念指导
缺乏志愿服务的正确理念指导是导致志愿服务质量跟不上的根本原因。当前,国家的共青团组织要求广大青年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让青年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更好地参与社会、为社会作贡献。但是,在残疾人康复机构中,借助媒体报道,证明自己确已参加了志愿服务的现象不在少数,多数残疾人康复机构接受志愿者帮助都被媒体不止一次地报道过。笔者去年带学生去自闭症康复中心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时,就受到机构学员家长的质疑,他们希望我们不要带新闻媒体过来报道,而且他们认为我们来该机构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暑期社会实践的任务,而不是真心为了帮助康复机构中的学员。可见,康复机构中的服务对象并不欢迎“完成任务型”的志愿者介入,这种志愿服务很多时候受到服务对象的排斥。
(二)缺乏专业化的志愿服务组织机构
我国的志愿服务发展于改革开放以后。1993年底,共青团开始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近些年,我国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在不断壮大,但是缺乏一个专业化的组织管理机构,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我国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往往是依托各大高校建立起来的,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在残疾人康复中心内,接待志愿者的工作人员经常要协调各高校的志愿者服务的时段,经常是上午接待一批,下午又要接待一批,这样反而会打乱康复机构正常的教学秩序,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帮助服务对象。
(三)缺乏严格的志愿者审核程序
因为缺乏对志愿者严格的审核程序,导致不符合机构要求的志愿者出现在机构中。随着志愿者队伍的不断扩大,残疾人康复机构中志愿者人数在不断上升。一些残疾人康复机构的挂牌显示,他们是很多学校、单位都的实践基地。但是,这些来社会实践的志愿者是否真的有能力帮助这些残疾人,却没有一个严格的审核程序。一些志愿者自身的身心状态、专业知识等并不适合在残疾人康复机构中从事志愿服务,但是由于当前缺乏严格的审核程序,这些志愿者进入康复机构服务,这样不仅不利于康复机构的发展,对志愿者本人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三、加强残疾人康复机构中志愿者队伍建设专业化的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志愿者队伍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志愿者队伍管理上比较分散,缺乏统一的志愿者管理机构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康复机构正常的工作程序。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可以根据康复机构提供的对志愿者各方面的需求,比如人数、时段、特长等信息,再和志愿者提供的信息相配对,让最适合的志愿者去某个康复机构提供最适合的服务。同时,统一的管理机构会有统一的制度要求,一定程度上对志愿者起到督促和监督作用,保障志愿者提供服务的专业性,避免对机构中的成员产生不利影响。
(二)严格志愿者审核程序
当前,我国许多志愿者招募过程中缺乏严格的审核程序,一般只要本人提出申请就可以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这不利于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应该严格志愿者的审核程序,明确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目的是否适当,了解志愿者的身心素质是否符合机构的要求,确定志愿者的专业特长是否满足机构对志愿者的需求,以选择合适的人员进入志愿者队伍。
(三)强化对志愿者的专业培训
当申请者通过审核程序成为一名志愿者时,应当由专业人员为志愿者提供培训,介绍机构的基本概况,机构成员的主要特点以及在机构中服务时的注意事项。在康复机构中,经常可以看到志愿者很想帮助机构成员,但是由于缺乏对机构成员的了解,不知道如何提供帮助。统一的专业培训有助于志愿者充分了解机构中的成员,根据他们的特性和喜好,更好地提供专业服务。在自闭症康复机构中,如果志愿者能具体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特性,了解他们更需要语言培训还是行为矫正,就可以提供相应的专业服务。在以智障人群为主的残疾人托养中心,当志愿者了解到这里的成员对陌生人有哪些不同的行为表现方式时,他们在第一次接触服务对象时就不会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畏惧。
四、总结
近些年,社会大众对残疾人越来越关心,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与此同时,志愿者队伍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暴露出来,一些志愿者并不适合加入到服务残疾人的队伍中,不仅不能给残疾人提供必要的服务,甚至会给他们带来伤害。建立统一的志愿者管理机构,对志愿者实行严格的审核,让符合条件的志愿者通过专业培训为残疾人提供最适当的志愿服务迫在眉睫,促进残疾人康复机构中的志愿者队伍朝着专业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彦周,曾艺.高校志愿者工作管理创新思考[J].理论月刊,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