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30 17:16: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此次“交通安全安全知识与急救常识宣讲”暑期社会实践,是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蓬勃志愿者协会以一个学生志愿者团体的形式申报的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奔赴新胜村、服装城、哈平路等地进行交通安全知识与急救常识宣讲小分队。协会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利用暑假进行交通安全知识与急救常识的宣讲。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摸索出在中小学校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经验,为以后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和宣传打下理论基础,另外通过社会实践获得准确的交通管制数据,为我们学习交通知识提供实验数据。
(一)社会实践流程篇
7月中旬,蓬勃志愿者协会实地走访了哈尔滨市南岗区王岗镇新胜村委员会及其新胜小学,确立了假期社会实践的地点和内容。同时,我们还选择了服装城,哈平路,中央大街等地一些交通现状比较繁华的地带进行了交通安全知识宣传的考察。并且,我们在答辩的过程中确立了这三个地点作为交通安全知识与急救常识的宣讲地点和调研地点。
7月10日至24日,协会组织编写了交通安全知识手册和交通安全意识调查问卷,顺利完成了社会实践的准备工作,包括志愿者的筛选以及宣讲人员和调研人员的培训。
由于准备比较充分,社会实践志愿者团队提前一天出发。7月25日,我们把团队分为几个小组,到哈市一些交通繁华的地带进行交通现状实景拍摄、取材。
7月26日,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分为三组,第一组走进新胜村,首先走访当地的村民,了解他们以及他们孩子对交通安全知识的了解情况和交通安全意识,同时宣传此次社会实践,为接下来的宣讲活动做准备。第二组走进服装城附近的街区拍摄交通车辆违规和行人横穿马路、跨越护栏的现象,同时,在该地区发放《交通安全手册》150册和交通安全意识调查问卷100卷第三组为交通安全知识教研组,他们专门负责以后几天交通安全知识与急救常识讲座的准备工作与完善工作。
7月28日,团队所有成员走进了新胜村,开始了一整天的交通安全知识宣传。在新胜村我们为这里的中小学生做了三次讲座(分别为交通事故预防与急救常识课,交通安全常识课与现代交通工具认识课)和一次“我心中的汽车”绘画美术课以及交通安全意识调查。
7月29日,团队走进中央大街实践地,发放交通安全手册,深得市民的好评和认可。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所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期间,在临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构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和谐和稳定发展。当代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青年强则国家强,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祖国富强的希望。
二、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思想认识,总体上还是比较健康的、积极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西方某些国家对我国大学生不断渗透,影响了一批青年学子,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变得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缺乏远大的理想、漠视等。这必须要引起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思和重视。因此需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现今在大学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心灵触动。培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抓住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有的放矢。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天性活泼好动,有较强的表现欲,动手能力比较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贯彻党的革命优良传统,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熟悉国情,纸上得来终觉浅,方知此事需躬行,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大学生投身目前国家正开展的深化改革当中,向人民学习,在基层锻炼。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激发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动性,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认为,应以多种形式和方式,构建社会实践体系,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结合实际,创新社会实践载体,构建社会实践体系。笔者在多年从事学生工作和本单位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研究构建“3+1”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3+1”中的“3”包括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和日常志愿服务式社会实践;“3+1”中的“1”是指志愿服务时数保障制度。1.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是指把文化、科技、卫生三方面的内容知识送到农村,促进农村的发展。目前该活动的开展要把新农村建设对人才需要与大学生自身成人成才结合起来,开展公益教学、关怀留守儿童和老人;用专业知识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开展调研,撰写调查报告;为农村发展出言谋策;送文化到农村,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避免了形式主义,用实实在在的活动,既让大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也给广大农民群众带去了实在的利益,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2.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大学生到社会上从事社会实践工作。活动之后,每个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实践情况、心得体会等,撰写调研报告、实践实录或实践总结。社会实践活动分为四类。一是调研类,二是志愿服务类,三是单位实习、见习类,四是其它。学生归校后开展总结交流,各年级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总结表彰及交流会,让同学感受分享自己的社会实践成果,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个层面上的含义。3.日常志愿服务式社会实践。日常在校期间,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如宿舍红旗岗、迎新服务队活动、毕业离校服务队活动、清除“牛皮藓”、扫墓、学雷锋月活动等。通过日常的志愿服务式社会实践,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爱的教育,懂得感恩、回报社会,积极传递正能量,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既提高了学生工作的育人水平,也能增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紧迫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4.志愿服务时数制度。为积极鼓励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能够服务同学和回馈社会,让学生学会感恩,并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序进行,建立《会计系学生志愿服务时数申报》保障激励制度。符合志愿服务时数申报的服务类型共三类,包括志愿服务型、调查服务型和学以致用型。学生需要参加院系各大评优评选,必须满足学院规定要求外,一学年需总志愿服务时数累计达到60小时以上。
四、结语
三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时数保障激励制度共同构建成“3+1”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实践详实数据支撑起激励体系,各类社会实践鉴定在使用“个人申报”记录“志愿时”后,以“志愿时”数据为基础,对大学生服务社会进行维系激励,在党团推优、入党、评奖评优、综合测评等方面体现了我系志愿服务时数的激励作用。贯彻学院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结合三类社会实践活动,扎实开展综合实践培育项目。以“3+1”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为平台,育人效果显著,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参考文献:
出发前的准备很充分,在路上以及在实践地北京并没有遇到太多的困难,与接待人也取得联系,实践进行的很顺利。但是前期准备虽然充分,可在抵达北京时却有一名队员因为身体问题生病,以至于最后没有办法进行在哈尔滨的实践,这令我们全体队员都很遗憾。不过即使这样,我们在清华和北大两所高校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依然足够我们去学习,去体会。
我们团队这次社会实践主要的目的就是去学习其他高校在校庆活动中的志愿服务工作经验,以此为我校即将到来的九十周年校庆做准备。本次实践中我们团队得到了许多有关校庆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
一、在校庆时需要有多项的志愿工作侧重点,比如要有专门接待校外人员和老校友的志愿服务工作者,需要有专门讲解校史的志愿服务工作者等,并应当具有一个服务的中心,可以是其中一项侧重点,同时需要其他侧重点为其服务。
二、要保证对志愿服务工作人员进行精神激励,在工作前要做好充分的工作动员,保证志愿服务工作人员以最饱满的热情去服务他人。
(一)明确主题
教师抛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周边社会的关注,并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服务主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关注社会并确定服务的主题,明确服务的对象、目的、意义及预期目标。
(二)走访调查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恰当的调查方法走进社会了解情况并设计访谈提纲,指导学生对访谈结果进行统计和归纳,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方案。
学生学会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调查方法,设计有效的访谈提纲,确定合适的访谈对象等,并能够对访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学生撰写初步活动方案。
(三)设计服务方案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研究设计服务方案。对学生进行任务分工,并组织各小组汇报服务方案,教师从整体和细节上对学生的方案进行指导。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再次进行讨论,并最终确定服务方案。
第二阶段:服务社会阶段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明确如何进行志愿服务。教师从道德礼仪、出行安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以及设计的服务方案进行志愿服务。
第三阶段:总结评价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对服务效果进行反思。学生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发现不足,讨论改进措施。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阶段
教师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对志愿服务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新的课题――固定而长期的服务与短期临时性的服务在效果上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