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7 02:10: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物流园区建设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要院南充现代物流园区是地方经济、现代物流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提高地方城市服务功能,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川东北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南充现代物流园区的概况分析入手,介绍物流园区的区位优势,阐述了南充现代物流园区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南充现代物流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院物流园区;区位优势;投资环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院F259.27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026-03
0 引言
自2012 年开建南充现代物流园区已有3 年多的时间了,园区建设已初见端倪。但在这期间,由于种种原因建设的步伐还是有些艰难,为了按既定计划在2020 年完成园区建设任务,分析物流园区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应对之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南充现代物流园区概况分析
南充作为四川省第二人口大市,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四川省排名前五、川东北五市排名第一,有着较大规模的外向型生产能力、强劲的内需消费支撑和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借助于川东北五市唯一具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四位一体”的交通优势,得到了省政府在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方面的大力支持,是省级重点打造的次区域物流中心之一。南充现代物流园将把这些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建立起川东北物流中心。其具体表现为:
1.1 区位优势明显
南充现代物流园区距机场5 公里;有国道2 条、省道4 条;建成高速公路8 条;正在建设2 条,建成后,全市将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网形成了“两环、四联、八射”格局,成为省内拥有高速公路数量和通车里程最多的二级城市。5 座嘉陵江大桥将园区与市中心紧密连为一体;嘉陵江渠化工程完成后,千吨级货轮可驶入长江黄金水道,嘉陵江横贯全境,上通广元,下达重庆与长江相汇,直达武汉、上海,距南充港10 公里;达成铁路紧邻物流园区的小龙镇境内建有全线最大的二级货运站,兰渝铁路与达成线在此“十”字交汇,横贯南充全境,可直达湖北、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南充现代物流园区具备物流业发展的先天地利区位优势,搭乘《中国物流业振兴规划》系列政策的便利快车,借力四川物流业强势出击时机与“全域四川”经济大发展和现代城市建设,全力打造川东北地区和成渝经济区纽带的天时。
1.2 中心效应突出
南充现代物流园是《四川省西部物流中心建设规划》中重点打造的省内次区域物流中心之一,也是《南充市物流发展规划》中重点建设的“一园区、四中心、七节点”体系中唯一的物流园,园区占地面积11.6 平方公里,涉及4 个乡镇(街道),19 个村(居),95 个村(居)民小组,园区概算总投资120 亿元(不含土地、拆迁安置补偿资金),建设年限为2012-2020 年,届时,年货物吞吐量将达到8000 万吨,实现交易额1000 亿元,年创税收20 亿元,可带动5 万人入园就业。并将强力带动相关4 个乡镇(街道办)快速城市化,拉动南充市乃至川东北区域产业高地发展,初步形成物流中心“火车头”效应。
1.3 业态布局清晰可见
在项目建设中,布局了十大业态板块,全面支撑区域发展。物流园规划有公路港、保税物流中心、建材物流区、粮食物流中心、农副产品采购及食品冷链物流中心、城际配送区、工业品物流区、储油区、行政信息商务区和商业商住区十大功能板块,除行政信息商务区虚位以待外,其余九大业态板块已完成招商及落地建设工作。
在道路建设方面,整个园区业已建立了:“两横三纵”道路主骨架体系。两横:中粮大道、物流中路已全面竣工通车;三纵:物流大道、滨河西路、物流南路已完成90%的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总投资4000 万的龙门变电站至三期还房10kV 电力配网工程,现已完工;有总投资4000 万的望城变电站至保税中心10kV 电力配网工程,现已完成投资400 万元,并正在做施工设计;有传化公路港配套加油站相关建设手续已办齐,马上进入土地挂牌环节;还有铁路专用线改扩建项目,现正进行可研性审批。
2 南充现代物流园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经过3 年多的不懈努力,南充现代物流园区紧紧围绕“争当深化改革排头兵”的工作思路,严格按照市上下达的目标任务,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积极落实“一项目一主体,一主体一责任人”的要求,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卓有成效。招引了南充传化公路港、南鑫建材、深圳友信龙等项目,其中南充传化公路港试运营模式已于2015 年6 月25 日启动,南鑫建材一期和友信龙农产品批发中心一期预计年内也将启动。
在道路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安置房建设、项目建设中,园区狠抓落实,各项建设工作均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三区业态布局混乱,功能定位不明,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南充市的物流发展业态布局为“一园区、四中心、七节点”,而且“四中心、七节点”没有具体明确的功能定位,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复建设,影响市场健康发展。根据南充市的市场南充现代物流园友信龙国际商贸物流中心正在建设的冻库将达到10 万吨,完全满足市辖三区冷链市场的需求,据了解,目前嘉陵区也准备建设6万吨的冻库对友信龙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极易造成资源浪费。
2.2 南充的物流发展资源并不足以支撑这么大规模和遍地开花式的物流产业园区
同时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物流园区的优惠政策,但落实程度不够。南充虽则是四川省第二人口大市,但实体经济规模较小,在四川省内排名在后五位之列。对实际物流需求了解不清楚,导致园区发展定位不明确,占地面积偏大,盈利模式不清晰;该园11.6 平方公里的体量、综合的性质完全足以支撑全市物资流通的需要;那么其余的“四中心、七节点”的资源何来?所以如果全部建成营运,均无法达到饱和状态,而且肯定都会惨淡经营甚至关闭。
2.3 资源整合不够深入
南充现代物流园区的形成初衷就是为了共享信息,充分整合市场资源,从而提高物流企业质量、降低成本;取得比单个物流企业经营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方面造成小规模物流企业难以入场,另一方面园区大量已被征用的土地闲置、荒芜,同时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目前园区往往过分追求投入而忽视资源整合,忽视进入企业的科技含量,可持续发展潜力,只看重招安企业的投资规模,使得建设成本过高,进入的门槛也随之升高。
2.4 物流园区人才缺乏
这也是导致园区经济模式落后和经济水平不高的一个限制因素。通过市场调研发现:仓储、特种作业与运输三类业务人才需求仅占全部人才需求的18%、10%、12%;物流信息管理、营销管理、供应链设计以及物流业务管理等人才需求很大,占比均在30%以上;其中,既懂物流园区物流运作流程又懂物流园区管理信息技术,并能为住入南充现代物流园区的业户进行供应链管理的综合型人才则更加稀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物流园区提高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
2.5 重视硬件,轻视软件建设
经过近3 年多的发展,园区硬件已经受到相当的重视,但是园区管理机制、运作模式和管理信息系统等软件却相对滞后,在“先建后立”、“先硬后软”思想引导下,物流园区建设已经导致了一些资源的闲置和运营商的经营困难。本文通过调研发现入住企业没有(也没计划)自建或购入物流园区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推广、宣传我们的园区、企业、服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园区的文化理念没有得到形成和传承。
3 对策与建议探讨
针对以上情况特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3.1 加强梳理业态布局,大力发展政策优势建议市政府站在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的高度统筹规划,以对接四川省《四川省西部物流中心规划》具体工作计划为目标,对南充市辖区内的物流需求、资源作新的调研和整合。
首先,梳理出物流园所涉的建材、医药、农产品、五金机电等十大业态板块的市内产业高地,以市场为导向,在源头上加强业态培育,促进产城互动,拉动地方经济,做强本土企业,从而完备产业链,进一步填充物流园各业态布局。避免不合理的作业方式,可以减低物流储运成本3.5%左右。
其次,加快物流市场调研,尽快形成一体化集散的需求报告,为物流园落地企业基本产业规模指明方向。物流市场调研工作可以外包给高校在校学生,这既为学生搭建了锻炼平台,又可节省费用2.2%左右。
再次,建立川东北物流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周边各市的沟通、合作,交流优秀建设经验,搭建产业互补平台,逐步发挥区域物流发展带头人的作用。
最后,依托区位优势招引各大知名物流企业,在土地、审批等环节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其建立川东北分支总部,发挥总部经济效应。这样通过调整业态布局,使配送效率提升,便可减少存货量和仓储占有率,降低存货持有成本以及仓储成本。同时减少运输次数,提高装载率并合理安排配车计划,选择最佳的运送手段,从而可以使物流成本降低。
3.2 协调配置资源,突出集群效应
目前对顺庆、嘉陵建设的物流中心及时叫停并改变发展方向,不会造成巨大损失及人员安置问题,是处理顺庆、嘉陵、高坪三区物流业发展关系的最佳时期,建议市政府安排专人出面定期召开协调会,并早日出台适应新形势的南充物流发展规划,协调资源配置,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把成本调控在一个合理范围。
具体来说:一是重申物流园为市辖区内唯一综合性物流园的事实,杜绝盲目扩张。
二是将目前顺庆、嘉陵物流项目作为物流园的左膀右臂,走特色产业物流和高端会展方向,形成错位抱团发展,尽早形成区域物流中心态势。
三是加强与南充经济技术开发区(即化工园)、三区汽车产业园的接洽,对其运营物流需求作评估,并签订相关合作备忘录,填充物流园工业品业态板块。
四是出台相关地方交通联运政策,减免多式联运的税费,整合南充港、南充机场优势,初步形成以物流园为物流枢纽的洼地效应。
3.3 加快南充现代物流园区人才的培养
南充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德才兼备的各类人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重选配。要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识人用人,选贤任能,搞好项目管理和经营人才的选拔工作,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和任用合适的人选参加园区项目经营和管理。
其次抓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培养物流园区人才,如外出培训,请专家培训和自学等多种方式提高园区管理者和职工队伍素质,尤其是与当地的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可以各得其所,仅该园区每年预计就可以减少1.5 万左右的培训开支;加强岗位培训和岗位练兵,学习物流知识,业务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并建立岗位培训练兵的长效机制,如: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预计每年可以减少3 万左右的津贴开支。
最后要重激励。对园区工作中有成绩的人才要压担子、要放在园区经营和管理的重要岗位,对做出贡献的同志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把有限的资金运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资金效率。努力培养出园区自己的团队,为南充物流园区建设和管理提供人才保证。如果需要,也可以从国外引进高质量的物流园区管理人才。这样便可提升园区的服务质量,通过服务质量的提升减少退货带来的损失,从而降低物流成本。退货成本作为物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服务质量的提升可以大大减少退货情况的发生,减少退货成本在物流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从而可以起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3.4 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加快园区配套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同步建设,以优良的同步配套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尽快吸引物流企业进驻南充现代物流园区。市政府应把投资的重点放在物流园区的配套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方面,并保持同步建设。通过优良完善的同步配套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促使园区土地和仓储设施升值,为促进南充物流业和区域经济快捷、健康的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通过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服务效率。使企业与物流公司之间紧密配合,减少中间环节的损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物流成本大大降低。
(一)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二)加强日常工作管理
1、及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将全区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二是认真受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今年以来共受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28件,已结案17件。
(七)加强对区劳动保障系统计生与流动就业人口管理,对计划生育实行目标考核。
二、积极实施劳动保障民生工程
(一)开展城镇居民医保宣传和参保登记工作 (二)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生活费发放及时 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德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意识到港口物流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各个层面对港口物流发展都十分重视,并在发展过程中担任起重要推动者的角色。主要做法:一是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支持港口物流发展。北威州交通部联合经济、中小企业、能源部出台专门的资助方案,对港口物流发展给予财政性支持。二是在资源利用上给予倾斜,支持重点港口物流项目。杜伊斯堡物流港的建设就是地方政府以资源为杠杆支持港口物流发展的重要案例。三是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北威州交通部主导境内内河港口道路集疏运设施的改善,汉堡、杜伊斯堡等港口铁路的建设得到地方或联邦政府的直接支持。四是经常性地举办各种创新经验交流活动,以奖代补支持港口物流发展。北威州交通部组织“北威州物流”的创新活动,资助能够加强物流价值链以及促进地区集群战略的创新项目。北威州物流集群组织“物流融资活动”,参加活动的38 个项目中有15 个获得补助。
2. 强化合作和联动发展是推动港口物流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强化港口之间的合作联盟。例如:易北河航道从汉堡港到入海河口共约120 km,流经3 个地市,两岸岸线总长约200 km,但只有汉堡一个枢纽港。莱茵河流域的杜伊斯堡等港口与鹿特丹、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等港口建立了非常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促成了莱茵河流域高效、便捷的海河联运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强化港口产业的联动发展。德国很多港口都着力于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实现港口功能的转型。如德国莱茵河畔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便利的交通带动了钢铁、煤炭等传统工业的发展,在火力发电和水能发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煤化工业、有色金属冶金工业及机械工业,并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又进一步发展以石化、汽车、光学电子等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一方面,鼓励工贸企业加强物流服务外包;另一方面,依靠港口企业与相关的工贸企业加强合作,建立起双方之间的战略联盟,并根据工贸企业需求,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
3. 建立发达多式联运体系,把港口打造成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
结合自身区位交通优势,建立衔接充分、组织高效的多式联运体系,真正把港口打造成为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枢纽,有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是德国港口物流发展重要特点。例如:汉堡港利用发达的铁路集疏运设施,建立起以“海铁联运”为主要特色的多式联运体系,目前汉堡港拥有铁路线550 km,道岔2 000 多个,站场11 个,拥有3 个具有7 个控制中心的调度系统。欧洲最大的中转火车站Maschen 坐落于汉堡港附近,不仅铁路线几乎通达所有的码头,而且通过港口综合物流信息平台,能够有效地实现铁路运输信息、港口信息和船舶信息的动态共享和交换,有效保障了“铁水联运”组织的效率,依托“铁水联运”体系的支撑,汉堡港成为欧洲“海铁联运”量最大的港口。
4. 运用先进物流技术装备,提高港口物流设施设备现代化水平
德国无论是海港还是河港,港口物流设施设备现代化的水平极高。以汉堡港为例,汉堡港的ALTENWERDER CTA 码头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集装箱码头,其应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实现了集装箱码头运输的自动化,不仅码头前沿水深达16.7 m,几乎可接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而且拥有最为先进的港口装卸设备,港口的无人自动导向车既提高了作业装卸效率,又压低了运营成本。另外,它采用了最先进的货物管理系统,使得火车、卡车和支线集装箱船都可以安全、快捷地运进和运出集装箱,大大缩短了航运企业的船期。
5. 搭建多功能综合信息平台,把港口打造成为现代物流信息集散中心
德国港口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运用方面也走在世界的前列。以汉堡港为例,汉堡港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始建于上世纪80 年代,由汉堡港数据交换系统有限公司负责具体的建设和运营。该平台以港口EDI 系统为基础,有效整合了海关、检验检疫、港口、引航等多个相关政府部门和码头、航运、贸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船货、货主、银行等数千家相关企业的信息资源,成功实现了电子数据实时交换。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易北河航道信息系统、港口铁路货运系统、进口关税系统、出口关税系统、危险品信息系统等多个应用系统,实现了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网上报关报检、配载配送等多种功能。目前平台的用户已经涵盖海关及相关政府部门、1 300 多家货代企业、600 多家工贸企业、85 家船代及航运企业、22 家卡车运输企业、50 家铁路运输企业、44 家集装箱码头企业、航空运输企业等,并与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多个欧洲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平台实现了互通互联。通过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大大简化了物流流程,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提升了综合竞争力。
6. 发展各具特色的增值物流服务,把港口打造成为物流产业集聚中心
德国港口拓展物流增值服务,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实现由传统“货物装卸港”向“现代物流港”转变的经验也值得总结借鉴。例如:在杜伊斯堡港,当地政府以蒂森克虏伯钢厂搬迁为契机,依托港口在约300 公顷的土地上开发LOGPORT 项目,搭建了具有国际规模的现代物流中心。通过该中心集聚了40 多家物流领域的全球性运作企业以及中型企业,成为欧洲著名的港口配送中心;杜伊斯堡港务集团的各家企业在提供传统的装卸、仓储服务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相关物流资源,为客户提供包括运输链的建设与优化、轨道货物运输、包装及物业管理等在内的多样化的运输服务,实现了由传统企业向现代物流服务商的转型。
二、发展启示
1. 切实加强港口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大港口物流政策扶持,营造港口物流发展良好氛围
加强对港口物流发展的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促进港口物流发展。一是转变发展理念。切实提高对港口物流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将加快港口物流发展纳入本部门、本地区年度考核目标和工作计划,着力予以推进。切实增强各级港口管理部门在港口物流发展中的主动服务意识,积极帮助物流企业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帮助企业协调争取各类政策扶持。二是加强管理协调。建立由中央驻苏相关单位和相关政府部门参加的省级港口物流发展协调小组,推动地方成立相关的协调小组,加强各级港口(交通)部门的主动协调力度,切实对港口物流发展的统筹协调,推动港口物流发展。三是加强合作分工。省级港口管理部门重点研究制定全省港口物流发展规划、发展政策、考核奖惩体系和资金扶持计划,联合地方加快连云港、南京、太仓等核心物流节点建设,联合地方打造港口物流发展示范工程,加快省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大对地方物流园区建设、信息平台建设和物流项目建设的扶持。地方港口部门根据职责加强本辖区港口物流发展相关工作。四是创新发展机制。加强江苏港口之间、长三角港口之间与国内外知名港口之间的合作机制建设,推动港口物流横向合作发展;加强港口与上下游物流企业、上下游货主企业合作机制建设,建立合作联盟,拓展增值服务功能,增强对供应链配置能力;加强省市联动发展机制建设,共同推进干线港、多式联运和航运物流中心等重点港口物流发展。
2. 加强港口物流资源有效整合,提高港口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水平,提升港口物流国际竞争力
强化区域性港口横向联合,提升区域港口的规模化发展水平;鼓励港口企业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拓展服务功能、整合供应链;加强岸线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是加强区域港口资源整合。加强沿江、沿海、内河等港口之间的横向联合,构筑江海河联动的运输体系,提升区域港口一体化发展水平。加强沿江港口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沿江港口的整体发展水平。研究探索以集装箱等业务为突破,以资本为纽带整合的可行性和方案。加强沿海港口之间的沟通协调,推动沿海港口错位发展。二是港口供应链纵向整合。切实加强港口企业与工业企业、商贸企业合作联盟的建设,推动相关工贸企业实现更多的物流服务外包,为港口拓展增值服务功能创造前提。以港产商合作联盟为前提,以集装箱、铁矿石、煤炭等大宗货物以及港口特色的货种为对象,推动港口企业积极参与相关供应链的设计与优化,逐步整合区域供应链资源,提升港口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
3. 优化运输组织结构,大力推进“铁水联运”、“江海河联运”等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提高港口物流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
加快依托港口的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把港口打造成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重点加快“铁水联运”和“海河联运”发展,着力优化提升港口的公路集疏运组织。一是大力发展“铁水联运”。选择铁路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的港口为试点,以集装箱、煤炭等大宗散货为主要对象,通过加快“铁水联运”信息系统建设,加强“铁水联运”场站枢纽建设。主动强化与铁路部门、腹地地区政府部门和口岸单位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力争在“铁水联运”机制、“铁水联运”信息共享共有、口岸通关模式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促进“铁水联运”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江海河联运。以国家、交通运输部和江苏省政府出台加快水运发展意见,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为契机,鼓励沿海、沿江、内河港口以多种形式开展战略合作,围绕集装箱、钢材、矿石、煤炭等货种构建海河联动的运输体系,促进江苏省江海河联运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重点要加强沿海沿江港口内河转运设施的建设,推动沿海沿江港口将口岸功能延伸至内河港口。三是优化公路物流组织。通过加快临港公路配送配载中心、甩挂运输场站等建设,加强配载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港口配载能力和水平,力争进出港口的车辆能够实现“重去重回”,把港口打造成为货物配送配载中心,提高港口集疏运的组织化水平。
4. 充分利用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港口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提高港口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
一是构建省级港口物流信息系统。在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规划和技术规范下,统筹考虑全省沿海与内河、港口设施和物流发展情况,建设水运港口物流信息系统, 并逐步实现与海关、检验检疫、海事、保税区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及道路、航空物流的系统联网和信息共享,为管理部门、行业、企业之间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二是支持地方港口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大对地方港口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地方各港结合业务发展需要,加快自身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各地方港口港航EDI 系统和电子口岸系统的建设,并与省级港口物流信息平台、区域级信息平台实现有效对接。三是支持加快专业功能平台建设。加大对“铁水联运”信息平台、港口货物电子交易市场等功能性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步拓展港口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功能。重点加快组建“江苏运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此为主体,加快建成“江苏省省级‘铁水联运’信息平台”,探索推进省级煤炭、矿石、液体化工品等网上交易平台的建设;加大对地方铁水联运信息平台、大宗货物交易平台等功能性平台的支持力度。
5. 加强行业指导,积极培育港口物流市场,拓展港口物流服务功能
二、强化国有资产监管,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年,在稳步推进国有资产清查、核实、登记等日常管理工作的前提下,严格按照市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继续在强化监管、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上下功夫。局英武路肯德基门面房租金已按要求及时足额上缴市财政国资专户。针对局属企(事)业单位部分有效及闲置资产,通过公开拍卖、收储等有效途径,加快资产变现。目前,唐子、城南收费站部分闲置资产处置已进入公开拍卖程序,农客中心、公交停车场等三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收储出让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其他工作在完成本科室职能工作的同时,按照局领导的要求和安排,全力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一是配合财审科负责同志做好局预决算、经费上争、财务管理、内部审计、投融资等工作;二是积极组织原港务处下属非机动车管理者终结改制工作,同时配合局办做好港务处、兴化船厂等已改制特困企业职工来信来访的答复和接待说服工作,妥善解决了港务处、兴化船厂退休职工的上访问题;三是参与野行大桥项目建设服务工作;四是积极组织市新客运站项目筹建工作。在完成项目立项、环境评价、土地预审、规划审查等工作的基础上,目前已通过省厅项目工科审查和项目的初步设计、用地规划许可、场地迁坟等工作。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综合素质今年以来,能带领本科室的同志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及专业知识学习,积极参加局党委组织的“读书活动”、“双提教育”等一系列学习读书活动,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工作理论水平。在工作和生活中,能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各项规定,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努力从自身做起,维护好交通形象。
下半年工作打算回顾上半年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有一些不足:一是招商引资工作路子不宽、思路不广,未在招引大项目上取得突破;二是国有资产内部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对暂留在已改制企业的预提资金等公有资产管理还不够到位。下半年,我们将紧紧围绕打造“强势交通、和谐交通、科学发展交通”,建立创新型交通行业的目标,着眼本科室职能工作和分工,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脚踏实地,稳步推进本科室各项工作。
主要措施如下:
一、突出招商引资第一要着,创新招商新思路。继续抢抓国家延续刺激宏观经济发展的契机,充分抓住得胜湖港口物流园区建设等良好机遇,依托交通特色和优势,突出“飞地招商”方式,进一步拓宽招商思路和方法,优化招商结构,不断提高招商水平,确保超额全面完成3000万元的招商引资目标任务。
1.滁宁合作已取得了明显成效。自滁宁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以来,全市上下积极行动,与南京各有关方面进行洽谈对接,开展了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交通瓶颈得到缓解;产业融入不断加深,接受产业转移初见成效;市场对接进一步深入,商贸旅游合作愈益密切;科教合作领域拓宽,社会发展合作全面推进;滁宁互访交流活动经常开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几年来,滁宁合作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为今后全面融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2.滁宁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条件。当今以城市群、经济圈为标志的区域经济竞争,已成为新一轮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流。我市作出的融入南京都市圈、接轨长三角的决策部署,正是顺应区域竞争发展的大趋势,推动加快发展的大战略。特别是近年来,南京市明确提出了“加快跨江发展,建设五个中心”的战略决策和发展思路,并提出要在基础设施、产业转移、商贸流通、信息交流和旅游资源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大与的合作和推进力度,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南京实施跨江发展,扩展战略腹地,为我市接轨南京、融入南京、借力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深化滁宁合作的现实意义,更加自觉、主动、全面地做好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各项工作,努力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赢得发展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3.深化滁宁合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规律,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资源配置和体制机制等方面与南京都市圈实现全方位对接,努力把建设成为南京及长三角地区的加工制造业、农副产品生产及加工、商贸物流集散、旅游休闲度假和科技成果转化五大基地,以整体提升我市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主动全面、深层立体的要求,努力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整合资源,深化对接合作,加快融入进程,全力开创滁宁合作新局面,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深化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对接与合作,拓展发展领域和空间
4.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工程来抓,高起点编制“交通对接”工程规划,加强区域交通网络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协调衔接,加快构筑航空、公路、铁路、水路协调发展的运输体系,实现与南京的交通同网。高质量完成蚌宁高速公路连接线、宁淮高速公路汊釜连接线工程。加快滁宁快速通道工程项目的工作进程,争取年内开工建设。积极做好104国道至汊河集路网恢复工程,推进汊河大桥的改扩建工程。加快改扩建滁宁之间重要的边界连接公路,尽快完成滁宁沿边乡镇所有渡口改建桥梁。着手研究规划滁宁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加大滁河、清流河入江经济航道和汊河集船闸改建力度,认真抓好滁河疏浚及滁河防洪保安合作和清流河治理工作,充分发挥清流河、滁河入江通海的黄金水道作用。进一步加强滁宁公路运输经营合作,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积极做好京沪高速铁路、宁西铁路和滁马(鞍山)、滁扬(州)、明(光)徐(州)、滁淮(南)高速公路及宿(迁)扬(州)高速天长段等境内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的配合服务工作,整体改善交通状况,全面实现交通东向对接。
5、加快发展大型物流产业。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抓好枢纽性、综合性的商贸物流集散基地建设,成为南京"北扩"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和南京物流分中心。在重要交通干线和高速公路沿线,规划建设综合物流园区,与南京规划建设的大型物流基地相对接,借助南京物流业先进的服务、管理、配送和技术应用等优势,引进南京物流企业来滁投资设点,打造都市圈江北物流区域性配送中心和产业基地型物流中心。利用我市农副产品和轻工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都市配送型物流。依托我市特色产业和骨干企业,大力发展产业基地型物流。加强物流业基础工程建设,大力培育物流市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发展运输、仓储、装运、加工等产业,构筑物流信息平台、交通运输网络和服务组织体系。鼓励现有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推进物流组织方式和运营流程创新,不断提高物流综合服务水平,努力成为区域物流中心的重要节点。
6、加快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区域通信网络建设及电子政务系统开发,建设综合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与南京及长三角地区信息资源互通共用。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加强政府的内部信息平台及面向企业、公众的外部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与区域公共信息平台的交流合作,推进通信管线和网络的互联互通。加快整合现有信息资源,改进网络运行环境、信息平台和数据交换系统,开发和利用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信息资源,促进政府各部门间及政府与公众、企业的信息共享。加强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提高系统信息集成、一体化服务和网络使用的水平,深化滁宁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合作,加强政府门户网站信息交流,共同建设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电子商务及信息交流的公共平台。做好"中国长江网·网站"的维护更新,增加宣传信息量,加强技术交流合作,探索建立滁宁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共享新机制。
7、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是我市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是东向发展的重要平台。要不断创新园区建设思路,努力扩大园区规模,提升园区经营管理水平。认真研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突破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改善园区投资环境,提高园区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改革园区管理体制,市城东工业集中区划归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统一规划领导,统一开发建设。加快现有开发区和城东工业集中区一期规划内建设项目的填平补齐,做好亮化、美化和园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抓紧规划建设蚌宁连接线东西两侧新的工业园区,尽快形成市本级50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框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园区,积极建设南京产业园。按照快捷、优质、高效的要求,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强化职能,完善功能,扩大权限,真正做到园区内的事园区办。加快北环路南北两侧开发建设,支持琅琊区设立工业园区,加快推进工业强区步伐。支持和帮助汊河新区快速发展,积极申报汊河新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主动融入南京跨江发展,更好地承接南京都市圈汽车、化工、建材等产业转移,努力建成南京江北发展板块的有机组成部分。
8、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按照南京都市圈6-2010五年建设规划纲要,做好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衔接工作,在城镇体系、功能分区、基础设施、产业布局、要素流动等方面与南京都市圈实现大融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积极开展城市交通、城市绿化、城市环境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滁宁公交线路对接,加快建立城市交通信息查询和购票系统联网,逐步实现"同城市民待遇"。认真规划实施以滁城为中心、全椒和来安为两翼的"大"战略,加快推进"大"建设。以建设皖东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大滁城建设力度,优化城市布局,加强城市道路、公用设施和景观公园建设,强化环境治理,提高城市品位和整体建设水平。按照滁城南移东扩的规划要求,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快城南新区建设,启动政务中心和南谯南路建设,搞好与全椒城北工业园区的对接;加快蚌宁连接线工业园区建设,加速与来安工业新区的对接。加大各县市城区建设力度,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以推进城镇化为目标,大力培植经济强镇,加速产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支持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镇加快发展,建设一批沿边型、旅游商贸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综合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三、加快产业和社会事业对接与合作,提升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
9、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围绕我市汽车、家电、化工、纺织、非金属矿加工等优势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加强产业对接合作,推动优化升级。通过推进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建设,重点规划实施工业百亿产业、百户重点企业、百个重大项目"三百工程",锻造工业化"脊梁",带动提升全市工业化水平。不断完善家电产业创新机制,提高研发、生产、配套能力,形成完整的家电产品产业链。抓住南京市规划建设江北地区重化工产业集聚区的机遇,采取配套推进的方式,积极发展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等领域的配套产业,打造汽车零部件加工及汽车电子产业基地,积极支持汊河宁北汽车配件工业园建设,推进滁宁装备制造业对接。加强滁宁纺织业合作,提升人造纤维、纺织机械、产业用纺织品等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积极引进食品保鲜、加工、制造等方面的高新技术,加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冷冻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合作,做大我市食品产业。充分利用南京研发中心和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先导区的优势,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协作机制,鼓励我市企业与南京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合作,加快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升非金属矿产品深加工发展水平,促进环保产业、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
10、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充分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都市型农业,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以及农业综合开发等领域全面合作,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成南京江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围绕南京市江北都市型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投资项目,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实施品牌农业战略。加强与南京农林院校、科研单位合作,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加快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与南京及长三角地区相关企业合作,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建立农产品定期会展机制,加大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加强与南京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合作,在南京设立我市农产品交易窗口,加快乌衣农贸大市场建设。加强农业信息沟通和会商,推进农产品质量互认市场准入,拓展市场流通绿色通道,加强农业执法合作,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南京及长三角市场的销售份额。
11、努力提升商贸服务业水平。抓住南京市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和鼓励商贸大企业实施品牌扩张的机遇,引进先进流通业态和经营模式,吸引大型商贸企业和品牌连锁前来经营,不断提高我市商业层次和服务水平。以现代商业理念构建大商贸格局,加快滁城商业聚集度,努力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培育发展县级商业集中区,提高县域商业集聚和辐射能力。大力发展区域性专业大市场,建立农产品批发销售网络,推进各类农贸市场改造建设,打造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集散地。通过引进、规范、提高,促进我市宾馆、餐饮、休闲、娱乐业上档次、上规模。鼓励南京担保公司在我市拓展业务,促进我市担保行业快速发展。调整和充实市财经领导小组,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成立市金融工作办公室,密切与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和沟通,争取南京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驻宁金融机构来滁拓展业务,推进滁宁支付系统、诚信系统一体化发展。加强流通市场监管合作,建立商标保护、消费维权、经济办案等协作机制,共同营造公平竞争、资源共享的市场环境。
12、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业。充分发挥我市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都市圈旅游规划格局,打造都市圈内集生态、休闲、度假、文化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加强景区景点资源开发,加快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密切与南京旅游业的合作,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景区景点串联和配套体系建设,联手推出明文化访古游、绿色生态游、休闲度假游、红色旅游和农业观光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旅游多元化投入,引进战略投资,改革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构筑新型旅游产业体系。充分利用我市已加入长三角旅游城市合作组织的有利条件,借助发达地区的市场平台,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及长三角旅游业界的交流合作,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创新推介促销手段,推动A级景区连线,打造都市圈无障碍旅游区,加速融入长三角旅游网络。
13、积极推进科技人才与社会事业合作和发展。依托南京优势科技资源,强化科技合作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协作机制,鼓励企业与南京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推动两地项目技术资本对接,把我市建设成为科技研发应用和推广基地。充分利用南京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加强教育合作,争取驻宁高校来我市设立分校或联合办学。建立人才交流机制,选拔优秀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中青年干部到南京等都市圈城市学习、挂职,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实用型专业人才来我市任职、兼职。进一步加强滁宁宣传、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推进两地新闻媒体协作互访、联办节目,开展广电网络互联协作,引导和鼓励南京企业前来投资文化产业,促进两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合作,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医疗资源共享机制。
四、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保障滁宁合作顺利推进
14、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深化滁宁合作是一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举措,各级各部门要把融入合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成立市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与市招商局合署办公,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建立目标责任制,抓好滁宁合作相关工作的联系和协调,定期信息,搞好督查和考核。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搞好对口衔接,明确工作责任,加强协调配合,狠抓措施落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切实把滁宁合作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要把招商引资与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结合起来,注意产业链的搭接和协调,使我市产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由垂直分工为土逐步向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并存发展。要重点加强对汽车、石油化工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三大工业支柱产业的招商;继续引导外商投资把重心转向现代服务贸易业、新型工业以及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环境资源保护意识,实现招商引资和环境保护双赢。
(二)充分考虑广州的资源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研发和先进制造业。继续巩固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产业、生物医药等已有一定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新型工业。推动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的大项目落户。积极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营运中心、研发中心、核心产品制造中心。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围绕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抓住广州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先机,吸引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落户。结合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的建设,吸引世界知名的商贸、物流、金融、咨询服务企业进驻并设立地区性总部,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广州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引导、鼓励外资发展现代旅游业,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招商引资中将大型现代化旅游娱乐设施建设和旧旅游景区、景点改造列入发展计划。
二、抓好招商载体建设,推动招商引资区域协调发展
(四)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产业园区的定位。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发展现代制造业和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要目标,致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增创对外开放、产业提升、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和管理体制的新优势。各类经济功能区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进园区建设ISO质量体系认证。提高利用外资的实效,在园区开发上要坚持集约用地原则,将土地需求量与投资额、产出效益以及建筑密度、容积率挂钩,不断提高园区的投资强度。
(五)遵循“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发展战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重点打造东部和南部工业卫星城。东部以广州开发区为核心,发展高增值传统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把天河软件园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南部以南沙开发区为核心,发展现代物流业、临港工业与资讯产业。以优化交通、搞活经济为原则,按照“调整中心区、控制过渡区、鼓励发展区”的发展思路,引导并优化货运物流业的发展布局。服务业形成核心圈、中圈和外圈三个圈层,分别发展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物流配送、工业园区综合服务业、大型郊野购物中心;大型物流园区、工程设备综合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及生态旅游业。同时,要抓住“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契机,发挥产业延伸作用,引进外资发展区域物流中心。
三、拓宽外资进入渠道,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
(六)鼓励外商通过依法收购企业股权和资产的方式进行投资;鼓励有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参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鼓励引入创业投资基金;鼓励民营企业吸收外资。把招商引资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资产战略重组结合起来,通过公开招标出让等形式,有选择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加快制定鼓励外资并购的政策法规,加强政策指引,规范外资并购行为。充分发挥本地企业的产业、资源和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通过利用外资、技术贸易、委托开发等多种形式,促进本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七)以外引外,抓产业链拓展和产业集群招商。鼓励外商设立投资性公司,加大投资力度;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产,落地生根;鼓励外商开展系列化投资,形成产业“族团”;鼓励外商投资有关产业的上游和下游项目,延伸价值链条;鼓励同类企业集群发展,形成产业优势;鼓励外商中小企业为跨国公司发展境内加工基地提供生产配套。建立外资、外贸、外经联动机制,选择合适的境外企业打造成为境外招商引资平台,通过以外引外,以商聚商,产生集聚和示范效应。
(八)创新招商引资方法,增强工作实效。要善于把战略性招商与战术性招商相结合,综合性招商与专业性招商相结合,产业招商与项目招商相结合,传统方式招商与网络招商相结合。要抓紧完善招商引资信息平台和招商引资对象数据库,提高招商引资的信息化程度,实现招商机构间全球各行业重点企业信息的共享。鼓励外商设立投资性公司,加强与跨国公司总部的联系与合作,建立高层互访机制。加强与全球商会、行业协会、金融界的中介机构联系与合作,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中介机构运营机制,积极鼓励和发展专业中介机构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以举办2010年亚运会为契机,利用国际媒体广泛开展广州的宣传推介工作,建立招商引资宣传长效机制,加大城市形象对外推介的力度。
(九)深化穗港台合作,进一步加强对欧美日韩招商,继续发挥与港澳台、东南亚国家外商的地缘优势,调整产业引资重点,进一步加强对台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招商。加大吸收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投资的力度,加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改善对欧美日韩企业的服务,鼓励企业扩大投资;要吸收和培养一批熟悉欧美日韩文化、惯例、管理的专业招商人才;扩大欧美日韩项目的信息源,不断拓展欧美日韩的招商渠道,加大对欧美日韩的宣传力度和招商力度。
四、优化投资环境,建设适宜创业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
(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承载能力。继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重点推进机场、港口、快速路及轨道交通等交通建设,强化区域通枢纽的作用;加快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推进“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根本上改善城市环境;加快电网改造和电源建设步伐,解决电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做好“亚运”相关产业的招商工作,加快广州歌剧院、广州图书馆新馆等大型文化项目建设,鼓励和加快兴建外国人公寓、外国人子弟学校等生活配套设施,提高外国人在穗居住生活质量。将引资工作与城市建设投融资工作相结合起来,为外资进入城建投资领域提供可行的途径,鼓励市政公共事业对外资开放,鼓励外资参与中心镇的建设,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
(十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政务行为,提高涉外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广州电子政务平台、电子口岸系统和“一站式”审批服务,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提高外商投资审批服透明政府。提高涉外服务水平,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与国际接轨,做好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的编译工作,进一步规范公共场所的英文标识;建立全市统一的中英双语咨询电子服务系统;加强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英语听说能力、服务规范的培训,完善对外国人的医疗指引和服务;促进服务行业服务方式、服务标准与国际接轨;推进市民英语普及工程。鼓励报纸、电台、电视台增加英语版面和节目;支持广州辖区内三星级以上宾馆按有关政策规定安装卫星电视接收设施,方便外国人收看境外卫星电视节目;出版《外国人在穗指南》。
(十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立足广州重点产业的需求,积极推动外商投资企业与院校的合作,形成培养和需求相适应的人才供应渠道;完善就业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形成具有广州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制度的作用,强化高技能队伍建设,为各类高素质人才在本市创业、就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满足外商投资企业用工的需求。继续办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充分发挥留学人员专项资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的作用,大力支持海外留学人员来广州工作、创业。
五、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
(一)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城镇累计净增就业1963人,已完成全年任务的82%,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200%,其中就业困难对象31人,完成全年任务的310%,免费职业介绍1679人,完成全年任务的210%,小额担保贷款推荐成功4户,金额8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33%,劳务输出总量17595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47%,当年新增4517人,完成全年任务的266%,城乡职业技能培训2118人,完成全年任务的83%。
(二)加强日常工作管理
1、及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将全区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2、进一步强化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作用,一是根据“九有九到位”的要求和我区的特点,积极开展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劳务输出工作,规范了各所站工作方法、工作流程,二是为进一步提高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我局于开办全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培训班,重点讲解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三部新法律,《城镇居民医保实施细则》、《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实施细则》两个文件,以及有关就业、培训、退休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业务知识。
3、积极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一是积极实行社会保险援助,促进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今年全区申请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24人。二是扎实做好《再就业优惠证》和《安徽省就业服务卡》的发放管理工作。今年以来发放《再就业优惠证》28人,《就业服务卡》1460人。
4、认真做好劳务工作。今年以来,共签订劳务合同50份,代办退休53人,开具医保工龄等各类证明62份,接待政策咨询、档案查询等260人次。
(三)逐步规范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1、今年我区加强了退管服务费的规范管理,实行区级统管,各乡镇以报帐的形式使用退管服务费。
2、为实现辖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后“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我区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围绕社会化管理服务“九个到位”的工作要求,认真地开展服务工作,组织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丰富退休人员的生活,并积极为其进行健康体检,今年参加体检的退休人员达676人。
3、按照《关于组织开展2009年企业退休人员“中秋、国庆、重阳”节日活动的通知》(蚌劳社秘[2009]42号)文件要求,根据我区区域广泛、企业退休人员居住分散的特点,我区分乡镇(街道)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慰问活动、参观游览等,充分展现我区企业退休人员生活充实、豁达开朗、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
4、认真开展“银发帮扶”工程。使得原“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原公益性岗位落聘有就业愿望的人员通过考核和上岗培训,成为我区“银发帮扶”助老员。我区现已安排4名助老员与有帮扶需求的退休人员进行了对接。
(九)消除零就业家庭行动计划全面完成
我区今年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并实现动态为零的目标。
(九)开展帮扶农村零转移就业家户调查摸底工作。
我区按照省市劳动保障部门的统一部署,从20*年*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消除零转移农户”活动,各乡镇正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全区暂无零转移农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区将努力实现动态为零的目标。
(九)加强劳动监察力度,维护企业和员工双方利益
一是通过劳动年审和劳动用工检查,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现已发放年审资料53户(年审工作尚在进行中),已审查16户,审查合格15户,限期整改1户,劳动合同鉴证326份,办理社会保险156人。
二是认真受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今年以来共受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28件,已结案17件。
(九)加强对区劳动保障系统计生与流动就业人口管理,对计划生育实行目标考核。
二、积极实施劳动保障民生工程
(一)开展城镇居民医保宣传和参保登记工作
我局采用各种有效方式,积极做好工作。第一,我局把各乡镇失地转城人员列为此次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重点人群,以各劳动保障事务所站为平台,在人员密集地区进行经常性、普遍性的宣传;第二,积极与区教育局协调,做好在校生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宣传工作,提高参保积极性;第三,我局会同淮滨街道,调查了解因家庭生活困难,有意向参保而无钱缴费的城镇低保户73人,需要参保资金14454元,正向区政府积极争取补助资金,使他们能够顺利参保。截止至9月底,我区已参保登记4175人,完成今年任务的139%,其中社区居民参保登记1127人,在校生参保登记3098人。
(二)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生活费发放及时
我局自2009年元月份,按月对享受生活费人员的生存状况和参加社保情况进行审核,并通过银行,对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生活费实行了按月社会化发放,*月份共发放生活费738人次139942元。
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全面加强再就业园区建设和管理
目前,淮上再就业园区一期工程已建成九幢厂房,建筑面积约11400平方米;水、电、路、电信等基础设施也陆续建成,完成投资1500万元。目前*厂房已分别租赁给“蚌埠市利特尔装饰有限责任公司”,“蚌埠市江淮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天林橡胶制品有限公司”和“格锐叉车属具有限公司”。这几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已达1500万元,预计2009年销售收入均超过1000万元,可安置下岗工人、*和失地农民60余人。此外,新招商入驻的“蚌埠市永平丝印材料器材设备厂”和“易斯贝能生物科技公司”正在办理注册手续,预计两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可达500万元,可安置下岗工人、*和失地农民40余人。
(二)成立淮上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2.09万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9万余人)日益增多,他们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缺乏非农业生产的专业技能,就业竞争力较差,迫切需要技能培训;而我区境内的蚌
埠市工业园区和商贸物流园区入驻的近百家企业,也迫切需要招收大量的熟练技工,这一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在我区日显突出,鉴于此,为进一步提高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生产技能和就业能力,有效促进其转移就业,我局年初即积极筹建淮上区技能培训学校,并于今年7月经市局验收批准成立,开设了维修电工、焊工、机械加工、种植养殖、缝纫、玻璃制造、印刷、礼仪等十个专业,面向我区广大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免费培训,目前已培训学员2118人,其中种(养)植培训178人、餐饮培训150人、计算机操作培训509人、缝纫培训450人,焊工培训50人、粮油食品加工培训50人、劳动预备制培训709人。
(三)做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摸底调查工作
为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切实推进我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我局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多措并举,并积极配合区建委、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做好征地前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调查及审批工作。自2009年7月1日至今,我区已经审批的被征土地有2557.1655亩,其中耕地1267.116亩;涉及小蚌埠、吴小街两乡镇所辖的9个行政村、3288户11545人,符合参保条件有5266人,其中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1283人(以上数据不包括2009年7月1日之前被征土地的农民)。涉及被征地农民参保资金共计5095.36万元,其中我区应预留土地补偿金的70%为872.0935万元和提高的征地补偿费为1689.4881万元,两项资金共计2561.5815万元,不足部分由区政府兜底。截至目前,应领取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费的有1283人,每年需要支出123.168万元。
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街居平台建设及管理仍需进一步加强
一是尽管各乡镇(街道)根据区政府《关于建立乡镇(街道)社区居委会就业和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通知》(淮政办[某某]24号)文件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和工作站,事务所平台建设现已较规范,工作进展正常有序,但各乡镇领导对事务所和工作站的工作指导和重视程度不够,社区平台建设仍显滞后,尤其乡镇的社区平台仍未达到“九有九到位”的要求,社区工作也未正常开展。二是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尚需进一步提高。
(二)职业技能培训软硬件设施仍显滞后
对于繁重的培训任务(除众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外,全区每年新成长劳动力近2000人)而言,我区职业技能培训软硬件设施日显滞后,急需区政府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以确保培训任务顺利完成。
(三)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任重道远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这样一件造福农民的民心工程,推行起来远非想象之中那么容易,其中群众的思想顾虑、有关政策的缺陷及资金的筹措等问题恐将影响此项工作的顺利推行,并为日后的上访和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1、此次出台的《被征地养老保险暂行办法》针对同为被征地的农民却实行区别对待,09年7月1日征地前后缴费和待遇均有所不同(7月1号之前的被征地农民参保,与之后的参保农民不同,他们必须按年龄补缴4800、6400、8000、9600元九个标准的费用,才能领取每月80元的基本养老金),我区失地农民的土地大都为2009年7月1日以前被征用,这部分失地农民对《被征地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意见很大,可能将会形成一些不稳定因素。2、此次实行的“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政策,其发放的养老金难以对失地农民今后的生活、养老提供充实的保障,因而其吸引力不足。3、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尚未设立,财政资金缺口较大且未到位。如果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将带来极大的不稳定隐患,也将给征地拆迁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九、2009年工作计划
1、加强劳动保障平台,尤其是乡镇、社区平台建设力度,主要领导亲自抓,真正做到“九有九到位”,即: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场地做事、有制度理事;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落实到位。在下半年,依托劳动保障各级平台,继续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确保全年市区级目标顺利完成。
2、加强实施劳动保障民生工程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确保我局“完善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机制”和“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两项保障民生的政策落到实处,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自2005年开始,宁夏与穆斯林国家经贸合作开始加强,双方国际贸易呈上升趋势,2005年宁夏对穆斯林国家出口额为5037万美元,2008年增长到9300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84.6%。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宁夏实现对穆斯林国家贸易额6900万美元,占宁夏回族自治区出口总额的9.3%,其中对阿盟主要国家出口2535万美元,截止2009年,宁夏对世界穆斯林市场贸易已发展到27个国家和地区。
宁夏对阿盟出口的工业品有:硅铁、金属镁、碳化硅、增碳剂、活性炭、机床、轴承、轮胎、碳粉、钽丝等;轻工产品有:装饰用织物、玩具、伞类、箱包、鞋类、女衬衣、睡衣裤、针织帽类;农药和生物制药有:红霉素、抗菌素、氯霉素、赖氨酸脂、杀虫剂、除草剂;农产品有:鲜苹果、柠檬及酸橙、苹果汁、干扁豆等。
二、宁夏发展穆斯林国家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国别市场存在明显的不平衡
目前全世界有13亿穆斯林,38个伊斯兰国家。据测算,清真食品每年国际贸易额大约1500亿美元。宁夏对外贸易10大出口市场主要为:日本、美国、印度、意大利、韩国、荷兰、德国、比利时和香港、台湾,而穆斯林国家尤其是阿盟国家,一直未能占据主要贸易伙伴的位置。2009年我国对沙特出口89.8亿美元,宁夏仅有791万美元,占全国的0.09%;对阿联酋出口186.3亿美元,宁夏仅有969万美元,占全国的0.05%;对埃及出口51.1亿美元,宁夏仅有195万美元,占全国的0.03%;对叙利亚出口22.1亿美元,宁夏仅有123万美元,占全国的0.05%。
宁夏对穆斯林国家贸易额与全国有明显差距。2009年宁夏对阿盟出口仅占出口总额的3%,同期全国对阿盟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6%;在清真食品用品出口中,宁夏所占比重更低,2009年未发生明显出口业绩,个别企业的产品仅靠出口完成。宁夏清真牛羊肉在2006、2007年有过小单出口,一些民族服饰用品也曾出现境外零星销售情况,但都因为产品技术含量低、不适应市场需求、不能规模经营等问题,出口未能形成稳定的业绩。
(二)清真食品用品产业基础弱、缺陷多
宁夏是我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和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区,但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支撑带动。产品对国内国外市场依赖性强;企业标准化程度低,市场开拓能力弱;没有形成产品供应链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存在运输上的“瓶颈”。政府和企业对穆斯林市场了解不够,研究不够,以及缺少战略规划,使得宁夏清真食品用品产业处在起步阶段,无论是技术力量和单体企业规模,同全国相比均为较低层次。
世界穆斯林市场对清真食品需求量很大,但在质量、保鲜等方面有特殊要求。宁夏牛羊肉产品储藏方式落后,保鲜库、保鲜车辆少,冷链系统建设落后,供货不均衡,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大,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同时传统的经营方略,无法适应阿盟市场的需要,不能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实现高额价值回报的战略转变。据统计,2007-2009年宁夏清真食品用品在冷链物流、精细加工、高附加值研发产品方面的投资,不足总投资的10%。
三、宁夏发展穆斯林贸易的优势
(一)宁夏与穆斯林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渊源
早在伊斯兰教创立及大阿拉伯帝国形成前,中国就同阿拉伯国家地区有友好往来的历史。20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同阿拉伯国家陆续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后,双方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所发展。2004年9月14日中国与阿拉伯联盟签署了《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宣言》和《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行动计划》,建立了与阿拉伯联盟进行双边合作的论坛机制,开始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长期、稳定的区域合作关系。在中阿论坛成立的五年多时间中,中阿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合作全面拓展,各层面的人员交流日益密切,合作成果丰硕。
宁夏回族群众在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与阿拉伯国家具有相近性和关联性,这些有利因素为我国回族开展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活动、发展本地区和本民族的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宁夏在与阿拉伯国家进行交流时有了更好的平台,可以充分利用与阿拉伯国家的亲和优势积极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合作。2010年 “中阿经贸论坛”举办地永久落户银川,为中外客商走进宁夏、了解宁夏、投资宁夏,加快民族地区经贸发展,加强东西部合作,促进中阿双方全方位、多领域合作搭建了一个高效平台。
(二)清真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
199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确定“清真食品产业”概念并列入工作计划,2002年以来先后出台了 《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发展清真食品产业的政策和措施,之后将“清真食品产业”概念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农业开发支柱产业之一。
2003年银川德胜清真食品工业园区、吴忠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工业园区相继建立,来自东部等地区的近百家清真食品企业在这里落户。目前,银川市初步形成了德胜工业园和永宁望远食品加工园清真食品加工集聚区、金凤工业园清真粮油加工区、兴庆区清真食品、保健品和清真餐饮特色区;吴忠市在金积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了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工业园,在市区新月广场规划建设了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一条街。银川、吴忠两市清真产业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扩大发展规模形成产业化、集群化优势奠定了基础。
(三)宁夏与穆斯林国家的贸易环境
全国第一个地方标准――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认证通则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认证工作规范目前已实施。这一标准参考了马来西亚、阿联酋等国的成文标准,结合我国穆斯林实际,将世界穆斯林关于清真食品的文化规范和生产管理技术方面的理化标准融为一体,从文化和技术上解决了清真食品的规范标准问题。
2009年宁夏与马来西亚、新西兰签订了清真食品认证标准互认合作协议,为宁夏清真食品走向世界搭建了平台,2010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清真食品认证标准互认对接会之后,将更有效的促进宁夏清真食品产业的发展。
宁夏在马来西亚、泰国等地陆续建立了宁夏产品销售中心,有6户企业在穆斯林国家建立了分支机构,其中宁夏贺兰山羊产业集团取得了牛羊肉在马来西亚销售的市场认证。宁夏两所阿语学校和一批以清真餐饮为主的职业学校,已培养出了一大批发展清真产业的语言人才和技术人才,为清真产品、穆斯林用品的国际化提供了支撑。
宁夏地方政府也积极制定各种政策措施促进宁夏与穆斯林国家以及上述双方企业之间的经贸来往。国家商务部已经决定与宁夏自治区政府共同举办国家级、国际性、民族特色每年一届的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这将是继迪拜、马来西亚、中阿合作论坛及企业家大会之后第四个具有穆斯林特色的国际性展会,必将成为推动宁夏与世界穆斯林国家经贸合作、使宁夏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四、宁夏发展与穆斯林国家贸易的建议
(一)加强清真食品、用品工业化发展基础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今后5-10年宁夏清真食品产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用科学布局和专业化协作方式,组织沿黄城市带及周边地区清真食品各产业的衔接,增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注重整合和改造清真食品企业,调整清真产业工业结构,培育功效有别的大型企业集团,建设清真食品用品加工产业带和企业集群,发挥企业集群效益,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为达成国务院对宁夏清真食品产业发展的要求,宁夏政府应明确区域发展的主要任务、产业布局和资源开发利用供给量。以银川市和吴忠市两大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园为中心,加强清真食品产业工业化基地的建设,对其进行政策扶持,调动发展积极性,促进宁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迅速壮大宁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规模。
宁夏政府应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和企业,引导资源进行合理优化的配置。通过政策引导,加强对种植和养殖业基地建设与清真畜禽屠宰加工业、清真调味品业、清真方便休闲食品业、清真保健食品业、清真粮油加工业、清真乳品饮料业、清真豆制品加工业的产业衔接;加强种植和养殖业、清真粮油加工业、清真畜禽屠宰加工业与清真餐饮零售业、主食加工配送业的供应协调;加强清真食品原料、加工食品、工业食品与清真储运业协调发展,以此完善产业链,形成专业分工明确、生产标准统一的发展格局。
宁夏发展清真产业,必须加强物流体系的建设。阿联酋迪拜已经建立空港物流,成为沟通欧洲、非洲重要的商品集散枢纽。宁夏银川河东机场已被国家批准为国际性机场,国际空港已开始运行,加快银川河东机场空港物流园区建设,联通宁夏―迪拜―欧洲空中航线,充分发挥宁夏空域资源优势,有利于缩短宁夏清真食品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为宁夏清真食品参与国家市场竞争在品质上提供了保障,也将大大降低宁夏清真食品的运输成本。
(二)加强国际认证标准互认机制
国际互认是清真食品进入国际市场体系的有效通道。宁夏清真食品国家贸易认证中心于2008年1月批准成立,同年8月正式挂牌并开展相关工作,是全国唯一开展清真食品认证工作的机构。目前,宁夏已经与马来西亚、泰国、新西兰等国家的认证机构达成了相互认证协议。宁夏通过认证的清真产品可以进入互认国家的市场进行销售,大大减少了过去由于得不到认证导致的出口问题。为了实现与更多穆斯林国际贸易增长,政府必须要进行与更多国家的国际贸易双边或多边的互认。
(三)加强品牌意识
品牌战略是产品质量提升的目标和手段。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我区清真食品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品质问题。一方面中东等地普遍使用欧盟、美国标准体系,对食品品质要求较高;另一方面我区、我国的很多特色品牌,由于得不到很好的推介不能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发展清真产业必须要有加强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建设力度。
对企业来说,应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提高产品竞争力,加速企业的发展。通过实地考察与经贸交流加深对穆斯林国家市场的了解,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并加强在国际市场对企业的宣传与产品的推广。对政府来说,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统一协调领导,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此外,政府协助改造整合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进行跨区域、跨国规模发展,也将有利于宁夏清真食品、用品行业中支柱企业的发展。
(一)全区各镇(开发区):共10个单位,分为两个考核类别,即a类镇(镇、练市镇、双林镇、菱湖镇、开发区)和b类镇(和孚镇、善琏镇、旧馆镇、千金镇、石淙镇)。
(二)区级有关部门:共16个单位,分为两个考核类别,即服务业主要部门(区发改经信委、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区商务局、区统计局、区住建交通局、区旅游局、区文体局、区民政局、古镇管委会、区市场办)和服务业配合部门(区国税局、地税分局、区国土分局、工商分局、区质监分局)。
二、考核内容
(一)各镇(开发区)服务业考核
1.服务业增加值增幅(10分)。完成区下达的目标任务得10分,每超出目标任务0.2个百分点加1分,下降同比例扣分。
2.服务业增加值增幅排名(5分)。与上年持平得5分,进一位加0.5分,进二位加1分,进三位加1.5分,进四位以上加2分;退位同比例扣分,但退6位以上不得分。
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分)。完成区下达的目标任务得10分,每超出目标任务0.2个百分点加1分,下降同比例扣分。
4.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0分)。完成区下达的目标任务得10分,每超出目标1个百分点加0.5分,下降同比例扣分。
5.服务业投资占比(5分)。与上年持平得5分,提高2个百分点以内加0.5分,2—4个百分点加1分,4个百分以上加1.5分;下降同比例扣分。
6.服务业项目储备引进(5分)。建立服务业项目储备库并制定相应推进工作计划的得3分;每月按要求将项目情况报送区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得2分。以各镇(开发区)相关书面材料评定。
7.服务业项目建设(8分)。全年有在建服务业项目(不含房地产项目)得3分,没有项目不得分,有列入年度区级、市级、省级重大服务业项目的,每个项目加0.5分、1分、1.5分,同一项目按就高原则计分;每月按要求向区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项目进度得2分;在建项目全部完成当年投资和形象进度计划的得3分,没有完成不得分,在完成基础上投资进度每增(减)1个百分点分别加(扣)0.2分,加(扣)分不超过3分。
8.服务业项目服务(7分)。成立项目服务机构得2分;建立项目服务制度得2分;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问题的得3分。以各镇(开发区)相关书面材料评定。
9.服务业日常工作(7分)。服务业发展工作管理机构健全得2分;全年定期召开服务业工作会议得2分;有会议记录、工作推进计划和工作举措得3分。根据各镇(开发区)的相关书面材料进行评定。
10.服务业工作联动(8分)。按时参加区里组织的活动并从未缺席得2分;及时、准确向区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相关材料和信息得6分,迟报1天次减1分,催报后仍延迟则延报1天次减2分,质量明显不符合要求和存在明显差错1次减0.5分,扣完为止。
11.服务业统计工作(5分)。有专职统计人员得1分;建立详细完整的服务业台账得1分;按要求及时上报有关统计资料得1分;网上直报无漏报得2分。每发展2家网上直报企业加1分,加分最高不超过3分。
12.服务业品牌建设(10分)。新增服务业商标注册数量达到同类平均水平得5分,每增(减)1个百分点加(扣)0.5分,加(扣)分不超过3分;新评为国家级(驰名商标、中国名牌、4A级以上旅游区、五星级以上宾馆)的得5分,省级(著名商标、名牌、知名商号、3A级旅游区,四星级宾馆)的得4分,市级(著名商标、名牌、三星级宾馆)的得3分,同一项目按就高原则计分。
13.服务业企业培育(10分)。完成区下达的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培育任务得10分,未完成目标任务的,每少1家扣2分;在完成目标任务基础上,每新增1家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加2分。
14.特色工作加分。一是服务业资金争取。争取到中央、省、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分别加3分、2分、1分,同一项目按就高原则计分;二是发展生产业。鼓励支持工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业,每完成1家加2分(以分离企业取得营业执照为准);三是服务业企业培大育强。净增年营业收入超5000万元(含5000万元)、超3000万元(含3000万元)、超1000万元(含1000万元)的服务业企业,分别加3分、2分、1分;净增年实缴税金超1000万元(含1000万元)、超800万元(含800万元)、超500万元(含500万元)的服务业企业,分别加3分、2分、1分。同一企业可累计加分。
(二)部门服务业考核
服务业主要部门
1.主要目标任务及年度重点工作任务。
区发改经信委(60分):
(1)制定2012年度区服务业发展工作考核办法,分解落实各镇(开发区)、各部门服务业发展的目标任务(10分)。
(2)全区20个服务业项目完成当年形象进度,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5.49亿元(10分)。
(3)全区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0%;新设立1家小额贷款公司,组建政府背景的信用担保公司1家(10分)。
(4)全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增长9.3%;培养省信息30强企业2家,信息产业出口优强企业1家,培育市两化融合试点企业3家以上(10分)。
(5)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工作,推动打造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前期;加快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完成分离企业3家(10分)。
(6)建立全区金融、信息、物流服务业企业培育库;组织金融、信息、物流服务业企业参加服务业优强企业评选工作,企业被评为服务业优强企业数量比上年有突破;完成市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计划,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鑫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通达物流有限公司2012年度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1.3亿元、1.344亿元、1.0028亿元(10分)。
区科技局(60分):
(1)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支出占GDP比重在2%以上;全区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10分)。
(2)中电21所分所科研大楼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3000万元,土建完工(10分)。
(3)科技创业园新增10家在孵企业(10分)。
(4)争取省级以上重大重点科技项目20项以上,组织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10项以上,新列省级研发中心3家(10分)。
(5)专利申请量增幅5%以上,新培育省级专利示范企业2家,开发省级新产品60项,创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区(10分)。
(6)建立全区科技服务业企业培育库;组织科技服务业企业参加各级服务业优强企业评选工作,企业被评为服务业优强企业数量比上年有突破;完成市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计划,电机研究院有限公司2012年度营业收入达到2.2亿元(10分)。
区财政局(60分):
(1)全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20%以上(15分)。
(2)足额安排和落实2011年度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15分)。
(3)协助区发改经信委完成3家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工作,落实省、市、区主辅分离企业的相关财税优惠政策(15分)。
(4)协助相关部门建立服务业企业培育库,提供企业年纳税额数据(15分)。
区统计局(60分):
(1)贯彻落实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完善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相结合的统计工作机制,强化部门统计管理,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工作例会制度(12分)。
(2)提高服务业统计数据质量,抓好限上服务业单位网上直报,健全统计台帐,规范和完善限下单位及个体户抽样调查,加强数据审核和评估(12分)。
(3)加强与区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信息沟通,按季提供各镇(开发区)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各行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和市考核各项指标完成及在全市排名情况,及时做好服务业相关指标数据资料的分析工作(12分)。
(4)完善服务业统计体系,健全统计网络,抓好服务业统计业务督查和指导工作,做好服务业统计业务培训,全年培训不少于1次(12分)。
(5)协助有关部门建立服务业企业培育库,提供企业年销售额数据(12分)。
区住建交通局(60分):
(1)全区交通运输仓储增加值增长8.3%(20分)。
(2)全区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6.7%(20分)。
(3)8个区中心城区房地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0.08亿元(20分)。
区商务局(60分):
(1)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增长19.7%;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7.1%;全区商品交易市场年成交额增长5%;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11家(10分)。
(2)完成菱湖、石淙、千金、旧馆、和孚5家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启动大桥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10分)。
(3)完成中心城区商贸规划;争创城乡统筹商贸服务示范镇1个(10分)。
(4)7个现代商贸类服务业项目完成当年形象进度,完成年度计划投资5.43亿元(10分)。
(5)加快推进屠宰行业转型升级,推进华统集团屠宰加工项目建设(10分)。
(6)建立全区商贸服务业企业培育库;组织商贸服务业企业参加各级服务业优强企业评选工作,企业被评为服务业优强企业数量比上年有突破;完成市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计划,市市场发展有限公司2012年度营业收入达到102亿元(10分)。
区旅游局(60分):
(1)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628万人次,同比增长14%;接待入境旅游者18.3万人次,同比增长14%;主要景区门票收入4600万元,同比增长12%;旅游经济总收入52亿元,同比增长14%(12分)。
(2)启动古镇景区5A创建工作,协助古镇管委会拟定5A创建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做好申报对接工作(12分)。
(3)全年争创1家三星级酒店、1家绿色饭店、1家省特色文化主题饭店、1个省级特色旅游村;完成1个省级特色旅游村的复核(12分)。
(4)8个休闲旅游类服务业项目完成当年形象进度,完成年度计划投资5.65亿元(12分)。
(5)建立全区休闲旅游业企业培育库;组织休闲旅游业企业参加各级服务业优强企业评选工作,企业被评为服务业优强企业数量比上年有突破;完成市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计划,荻港徐缘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古镇旅游区、快乐旅游有限公司2012年度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904万元、2640万元、1200万元(12分)。
区文体局(60分):
(1)全区文化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20分)。
(2)区现代文化休闲观光健身综合园区项目完成当年形象进度,完成年度计划投资2亿元(20分)。
(3)建立全区文化服务业企业培育库;组织文化服务业企业参加各级服务业优强企业评选工作,企业被评为服务业优强企业数量比上年有突破;完成市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计划,长城梅地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艾迪特琉璃工艺品有限公司、市善琏湖笔厂2012年度营业收入分别达到3452万元、1512万元、664万元(20分)。
区民政局(60分):
(1)全年完成20家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任务(20分)。
(2)全年完成10家五星级社区服务中心和5家示范三星级农村老年活动中心的创建工作(20分)。
(3)建立全区社区服务业企业培育库;组织社区服务业企业参加各级服务业优强企业评选工作,企业被评为服务业优强企业数量比上年有突破;完成市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计划,市区久安老年福利中心2012年度营业收入达到100万元(20分)。
区古镇管委会(60分):
(1)申报古镇休闲旅游集聚区为省第三批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2分)。
(2)完成《古镇地区城市设计》终稿的编制(12分)。
(3)完成国际旅游度假中心项目并试营业(12分)。
(4)古镇保护及修复项目完成当年形象进度,完成年度投资8000万元(12分)。
(5)启动古镇景区5A创建工作,拟定5A创建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做好申报对接工作(12分)。
区市场办(60分):
(1)做好省首批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复评工作,确保中国·国际建材城继续列入省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0分)。
(2)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规划修改完善后上报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明确示范区运营机制,启动规划实施前期工作(10分)。
(3)指导建材市场开发有限公司完成工程竣工验收,并交付经营户入驻装修,确保市场顺利开业(10分)。
(4)完成市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计划,市市场发展有限公司2012年度营业收入达到102亿元(10分)。
(5)加大国际建材城品牌招商力度,力争一线品牌入驻达到10家以上;落实国际建材城三星级商务酒店招商建设(10分)。
(6)加大市场运营力度,启动省级重点市场的申报;完成服务业集聚区统计直报工作(10分)。
2.基础工作(20分)。明确分管领导,有专职服务业工作人员得10分;全年有计划目标、工作重点、工作措施得10分;按要求做好相关工作、按时保质上报有关信息、行业形势分析、总结材料得10分;按时参加或组织本行业企业参加区里组织活动从未缺席得10分。单项缺失相应扣分。
3.服务基层(20分)。加大创新服务基层力度,支持各镇(开发区)服务业发展具体工作,年终由各镇(开发区)评分,做得好的得基本分,未做到位的相应扣分。
服务业配合部门
1.工作联动(40分)。按区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做好相关具体工作、参加相应活动、及时上报有关资料、落实支持服务业发展举措,年终由区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分,做得好的得基本分,未做到位的视具体情况相应扣分。
2.工作协作(30分)。加强与服务业主要部门的协作配合,支持主要部门开展服务业发展工作,提供新增服务业单位的相关信息,落实助推服务业发展举措,年终由各行业牵头部门评分,做得好的得基本分,未做到位的视具体情况相应扣分。
3.服务基层(30分)。加大创新服务基层力度,支持各镇(开发区)服务业发展具体工作,年终由各镇(开发区)评分,做得好的得基本分,未做到位的相应扣分。
三、奖励办法
(一)a类镇考核按考评总得分高低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二名;b类镇考核按考评总得分高低评出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二名;并由区委、区政府表彰为“服务业发展综合考核奖”。
(二)对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和占比提高各第一名的镇(开发区),由区委、区政府表彰为“服务业发展提速奖”;对服务业固定资产增速和占比提高各第一名的镇(开发区),由区委、区政府表彰为“服务业发展投入奖”。
(三)服务业部门按考评总得分高低评选出前六位,由区委、区政府表彰为“服务业发展先进单位”。
具体奖励标准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参照2011年执行。
四、考核程序
由区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每季度对服务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实行一季度一排名一通报。年底会同各考核责任部门组织考核并提出考核意见,报区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由区委区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五、其他事项
(一)全区服务业发展目标考核工作在区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区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考核的具体工作,并会同区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做好服务业考核指标的测算和监督检查、考核等工作。
具体要着力做好以下八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要按照“稳定优化一产、主攻调整二产、提升扩展三产”的要求,充分运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力求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要按照生产性与生活业并重、传统与现代服务业并重,突出重点产业、区域、平台、企业和重大项目,不断提升服务业总量和质量的思路,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快重点行业发展。组织编制服务业10大重点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突出抓好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加快发展金融、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产业。二是积极培育服务业集聚区。实施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加强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大力培育30个具有较强资源整合和辐射带动功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尤其要加快构建产业集群区域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三是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编制实施2010年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积极推进一批规模大、带动性强的服务业项目建设,切实发挥重大项目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力争限额以上服务业投资增速达到18%左右。四是加快重点服务企业发展。鼓励和引导重点服务业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服务业品牌建设,力争新增40个省级以上服务业品牌,培育100家市场竞争力强的重点服务业企业。五是积极做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申报和争取工作。
大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升级。要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努力提高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是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的实施。抓紧制订各个规划的年度实施计划,明确今年的工作目标和重点,努力把规划实施的重点放在调整优化产品、技术、组织结构上,放在强化集聚、集群发展上,放在通过优化投资增量促进存量的调整提升上。二是大力支持大项目大企业。编制实施2010年重大工业项目计划,推进千亿产业提升项目建设。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动146家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做强做大,深化第一批21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试点工作,推进第二批示范区试点建设。三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用足用好国家和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引导中小企业走“精、专、特、新”之路,着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四是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加快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能耗高、污染重、安全生产没有保障的产能、产品和工艺技术,抑制部分新兴产业的重复建设倾向。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省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一是要认真研究和选择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类型和优先领域。国家提出了生物科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生物育种、信息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我省实际,要突出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信息网络、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二是制定工作方案和发展规划。在广泛调研基础上,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抓紧研究起草《关于大力培育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方案》、《关于加快培育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三是研究制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引导我省具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兴办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基地建设。
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要坚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走精品农业的路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以规划和政策引导推动农业转型发展。及时编制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新增5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规划。认真落实国家强农惠农的各项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直接增加农民源自政策支持的收入。积极推进“千万亩标准农田提升工程”,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着力提升单产水平。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积极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推动设施农业、精深加工业等资本密集型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中央资金补助,重点支持农村沼气、沿海防护林、粮食工程、标准海塘、农村安全饮用水等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改善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三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面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和“农产品品质提升”工程,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努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着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二)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等工作,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必须紧抓不放。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要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突出抓好构筑创新平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创业投资管理几个重点,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密切配合有关部门,深入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健全区域创新体系。积极扶持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提高自主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能力。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合作,提升创新平台服务功能。二是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争取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和资金,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抓好一批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支柱产业重大项目,推进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三是推进创业投资发展。有效利用政府引导基金,加强省市联动,通过参股、融资担保等方式扶持股权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运作好浙商产业投资基金,使之成为吸引金融人才和境外资金的重要平台。四是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完善激励机制,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配合做好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工作。
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今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决战之年,要突出重点,加大攻坚力度,确保任务如期完成。一是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分解节能减排目标,严格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考核。二是支持重点节能减排项目的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积极有序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大对“上大压小”、热电联产改造和能源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快淘汰小火电等落后产能。
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一是大力实施《浙江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加快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全面启动25个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设,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100项重点项目。二是尽早启动《浙江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的制订,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动国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项目建设,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三是认真做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组织实施国家《总体方案》和我省《实施方案》各项工作任务。认真实施《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项目2010年度实施计划》。加快推进我省太湖治理“三大清水环境工程”前期工作。
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组织实施《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制定工作计划,强化工作推进机制,共同推进我省方案的实施。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进一步研究“十二五”时期我省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任务。加快研究我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法规,积极宣传和大力引导发展低碳经济。
(三)着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积极扩投资,促消费,有效化解外贸依存度过高的风险,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努力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一是大力推动社会投资。认真落实国家促进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抓紧出台我省的配套措施,进一步消除限制民间投资进入的不合理障碍。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导企业投向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力争今年民间投资总额达6000亿元,增长15%以上。二是确保政府主导性投资项目持续较快增长。编制实施2010年度全省重大建设项目行动计划、政府主导性投资项目计划、全省重点建设计划、政府投资项目年度计划等重点计划。加快以“七线两枢纽”为重点的铁路项目和一批公路、航道项目建设,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风电、核电等电源项目和电网建设。三是加强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积极争取各类国家专项资金,继续抓好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编报衔接工作,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加强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管理,完善项目监督检查工作机制。提高建设效率,保证建设质量,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稽察制度和监管工作,继续做好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相关工作。同时,抓好浙江省对口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及援疆、年度援建计划的实施工作。四是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编制实施2010年上报国家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前期计划和2010年省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前期计划。尽早编制出台 “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不断完善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五是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要求,继续推出一批重大对外招商项目,开展一批重大引资活动,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服务业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等领域,努力稳定利用外资规模和优化外资结构。努力用好国外优惠贷款,积极引进国际产业投资基金,进一步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支持我省主导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对外投资和开展跨国并购。进一步做好与央企的对接工作,扩大合作签约,推动签约项目落地。
努力促进消费持续较快增长。一是全面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切实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二是全面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完善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公用设施三大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消除居民后顾之忧,努力稳定居民消费预期。三是完善城乡消费设施,加快农村商业便利连锁和商品配送中心建设,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四是认真落实国家扩大居民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五是加强住房市场分类管理,加快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进度,有效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支持和鼓励普通自住住房和改善型住房消费,抑制投机性购房,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四)努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推动浙江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要战略举措。抓紧完善海洋经济发展带规划,加强与国家层面的沟通衔接,努力争取将我省海洋经济发展带规划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的战略重点。
大力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编制并实施宁波―舟山港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将宁波―舟山港打造成我国重要的大宗散货物流枢纽港,大力发展以港口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重点构筑大宗散货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抓紧研究提出组织运作模式和推进机制,建设一批港口物流园区、集装箱和大型油品、矿石、粮油、LNG等大宗商品及战略物资储运基地以及若干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促进港口物流业发展上新水平。
有序发展临港工业。一是依托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建设的基础,编制宁波石化、台州医药化工园区发展规划,着力建设国家级宁波石化产业基地和台州医药化工园区。二是支持开展船舶生产设计、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人才培训等服务,推动船舶工业整合提升,控制低水平造船,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大型船舶,努力做强特种船舶。扶持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水淡化设备等海洋装备业。三是大力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以争取建设舟山国家级海洋旅游发展试验区为契机,重点开发海洋运动休闲、海岛度假体验、海鲜饮食等特色产品,探索开发邮轮、游艇俱乐部等高端产品,引进、培育国际知名酒店连锁管理集团、国际旅游商和旅游资讯集成商,建成我国海洋旅游高端产品先发地。
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一批涉海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港口、航道及锚地等建设,大力发展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的公用码头。优化港口集疏运通道,加大疏港高速公路、铁路、内河航道、油气管道等项目建设和统筹力度,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网络化综合运输体系。加快梅山保税港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在2010年上半年按计划闭关运行。
(五)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要着眼长远,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优化产业、城镇空间布局,努力构筑一批空间开发新平台,加速城市化进程,切实提高集约、集聚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科学规划建设空间开发新平台。要突出抓好规划编制、平台建设、政策支撑三个关键环节。一是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抓紧编制空间开发新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总体规划,选择一批区位基础设施较好、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优势明显、产业和项目支撑能力较强,具有创新、集约、绿色、协调发展潜力的区域,纳入省级层面统筹规划。二是扎实推进新平台建设。协调相关部门,充分保障新平台建设的土地、资金、人才、环境容量等要素需求,并做好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工作。引导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省级政策性投资公司参与新平台建设。借鉴天津滨海科技生态城等建设经验,大力吸引有关国家政府和国际财团参与我省新平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努力建设具有产业集聚效应、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空间开发新平台。三是强化政策支撑。按照统分结合,以所在地方为主的原则,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新平台建设的重大问题,形成跨行政区的联合开发机制、投融资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省级新平台的评价、统计机制。加强政企联动,形成开放互动、良性发展的新格局。
加大中心镇培育力度。一是加大对中心镇的扶持力度。抓紧出台加快中心镇发展提升的相关政策,公布第二批中心镇名单。组织实施公共设施、产业集聚等重点项目,全面提升中心镇城镇功能,增强中心镇集聚集约发展水平。二是积极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选择20个人口数量多、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带动能力强的中心镇,通过设定目标体系、制定实施方案、出台政策文件,深入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加快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三是提高中心镇管理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完善中心镇社会管理职能。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加快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把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与中心镇、中心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支持农民饮用水、农村污水处理、村内道路硬化等项目建设。二是进一步落实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各方面的扶持力度。做好新一轮结对帮扶工作。
深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长三角《指导意见》和《区域规划》,按照“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作”的新合作机制,着力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等10个重点专题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长三角地区开发开放水平,加快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二是加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尽快研究出台2010年改革指导意见。
加快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制定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安排年度重点任务,在各设区市及义乌市全面启动实施11个方面的改革试点,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的突破。积极争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列为国家试点。
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工业用地分阶段出让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建设用地退出机制。积极推进宅基地换住房、生产生活用房相分离等改革试点。研究制定我省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建立阶梯式水价和水权交易制度,推进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改革,全面推进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四减少”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制定出台加快中心镇培育的政策意见,探索开展中心镇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健全行政效能和行政监督机制。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全省医改工作会议精神和三年实施计划。加快推进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努力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开展医保异地结算制度改革试点。分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积极推进30个县(市、区)的改革试点,加快探索基本药物生产、定价、招标等七个环节的机制创新。加快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抓好23个县的改革试点工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嘉兴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深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新启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项目”、“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和“公共气象服务项目”等10大均等化项目。继续推进联系点工作,建立基本公共服务评估监测报告制度,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强化工作机制,形成合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良好氛围。
加快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改革。实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工程,启动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试点工程,深入开展基层卫生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大力推进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牵头组织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加大对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意见,扎实推进红色旅游等旅游业发展。加大对中职教育、基层医疗卫生等中央专项资金的争取力度,努力改善职业教育、农村卫生、民政计生等基础服务设施条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开展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课题研究。
突出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出台适合我省农民工特点的参保方式。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努力扩大社会救助范围。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安定。加强市场监管,严格落实市场价格监督调查巡视制度,深入开展“十小行业”整治,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切实落实重点项目风险评估制度,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重点工程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
(八)坚持抓当前与谋长远相结合,认真做好经济形势分析和“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