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解放历史转折范文

时间:2022-06-26 05:05: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思想解放历史转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思想解放历史转折

篇1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过程,是观察、分析、思考等高层次能力的基础,学会阅读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材是中学生的主要阅读材料,在历史教学中如何依托教材使学生掌握阅读技能、理解潜在意义呢?充分把握关键词、扣准历史概念、横向迁移知识、掌握章节结构是几种有效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关键词

1.程度词:抓住程度词,可以理出事件发展的完整过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建立”、“巩固”、“完善和发展”、“加强”、“强化”、“进一步加强”等几个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经历了“开始形成”、“进一步加深”、“大大加深”和“完全形成”四个阶段;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社会的改造经历了“初步”、“进一步”、“彻底”等阶段。

2.重复词和序数词:抓住这类词可以建立同类内容的专题知识体系。如《九国公约》签订“又要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抓住“又”字就能将近代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阶段性和相互关系发掘出来,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经历了“相互争夺―共同支配―日本独占―共同支配”的历程;又如“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再度高涨”,抓住“再度”就能理出十九世纪国际工人运动“―低潮――低潮”的发展态势;维新派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抓住“第一次”,可以思考还有哪些思想解放潮流?由此就能理出中国近代几次思想解放的知识结构;“1870年,法国了第二帝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抓住“第二”和“第三”,就能将法国政体的演变整理出来。抓住线索,再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一过程,产生了何影响,从中得出什么认识等。这样有助于建立立体知识结构。

3.关联词:关联词表示事物间的联系,抓住这类词利于把握知识点间的联系,不仅能建立牢固的知识结构,而且有助于深化认识。如:“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虽继续抗战,但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通过提示词,我们不仅可以知道抗战态度的变化――动摇,而且应注意蒋仍“坚持”抗战而没有放弃抗战。

4.对比词:抓住这一类词可以把握同类事件的一般规律(普遍性)和某个事件的突出特点(特殊性)。如:“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许多地区展开,美国、德意志、意大利、俄国和日本等国家通过不同方式,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对于“不同方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几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最终结果是一样的。那么“不同”表现在哪里?为何会有这种不同?由此我们就可以把握各国的特点;结果是一样的,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由此我们就可以把握本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将不同方式与相同结果结合,我们能认识到历史发展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5.抓住既能体现主体内容,又能拓展、深化教材的提示词,逐步分析,层层深入,培养阅读和分析能力。如“14、15世纪,人类历史经历着巨大的转折”。句中“转折”指什么?为何会出现“转折”?根本“转折”是什么?从而准确把握本阶段的特点和经济与政治、思想的关系等。又如:“督政府一方面……另一方面……建立正常秩序。”句中“正常”是提示词。由此分析“正常”的表现是什么?为何说是“正常”?之前是“不正常”,表现是什么?为何会出现这种“不正常”?这就能深化学生对法国大革命过程的理解。

二、扣准历史概念

有的历史概念本身就包含了许多要素,抓住这些要素就能准确、全面地理解该概念。如:“新思潮萌发”,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含义:思想潮流而不是其它潮流;二是思想的特点即“新”而不是“旧”;三是程度,即“萌发”而不是发展或广泛传播。再如:“早期维新思想”,“维新”点出了其性质,与原来思想有差别;“早期”点出了发展程度依然较低,尚不成熟,等等。这样分析既能准确把握本概念的内涵,又能明了与其它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三、横向迁移知识

所谓学科能力,简单地讲就是知识的迁移能力,迁移是指“已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在学习其它类似的新知识的过程中起作用的现象”,也就是知识运用能力。迁移能力既是能否全面掌握知识、深入分析问题的重要标准,又是判断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能否“持续发展”的依据。历史学习中发散式迁移,即在没有明确的要求下的一种自觉迁移,是一种重要能力。如分析影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经济发展的因素,南方主要是北民南迁,北方主要是社会环境,两者结合就能得出影响该时期南北经济发展的因素是社会环境、劳动力和技术,并且还可将这一认识迁移到认识其它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原因中。同理,其它时期的因素也可用来分析本时期的问题。这样就能全面把握影响封建经济发展的因素。类似的还有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统一的历史条件;政治经济的关系,等等。另外,不同学科间“迁移”不仅是知识的,而且是能力的。带有共性的方法可以相互迁移;课内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也可以向社会生活迁移等。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力。

四、掌握章节结构

篇2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过程,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好的特有的学习方式,也是观察、分析、思维等高层次能力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学会阅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生学习历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实现高效历史课堂的前提。对于现行历史新课程教材在历史课堂上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着力呢?

一、学会阅读目录,宏观把握历史结构

历史教材的目录不仅起到索引作用,更能提示学习的内容,体现了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联系。它有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历史课本的内容,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更全面地把握知识结构。阅读目录时要分析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关系。通过阅读目录,就可以了解单元与课之间的关系,理清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从宏观上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

二、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

第一,明确章节关系,明确该课在全书的地位作用,明确课内各目的关系。第二,必须要动笔做好圈点评注,做到眼、手、脑“三到”,而且要把重点、难点圈划批注和质疑。第三,列出本课的知识要点。第四,要批判性地读,对课中的史实和观点敢于发表意见,把自己瞬间的一些思想记录下来。

还要让学生养成“闭卷沉思”的习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往往花了较多的时间看书,但书本一合就完事,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那么,闭卷沉思思什么呢?最主要的就是提炼要点,提高记忆的准确性。韩愈在《进学》一文中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钩玄提要”的方法用于学史,就是抓住纷繁复杂的历史内容的要点,化繁为简,便于记忆和理解。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插图、地图、大事年表的能力

历史不仅生动形象,多姿多彩,而且具有时空性。历史的时间表象反映历史时间的持续性与顺序性,历史的空间表象反映固定的空间和变化的空间,历史的时空表象对历史时空观与历史思维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历史学习中,要注重多看历史地图,大事年表,重要的甚至可以动手制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学会抓住重点词

1.程度词:抓住程度词,可以理出事件发展的完整过程。如:运动经历了兴起、发展、全盛、转折和失败等几个阶段;经历了酝酿、爆发、失败几个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经历了“开始形成”、“进一步加深”、“大大加深”和“完全形成”四个阶段。

2.重复词和序数词:抓住这类词可以建立同类内容的专题知识体系。如“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抓住“第一次”,可以思考还有哪些思想解放潮流?“1870年,法国了第二帝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抓住“第二”和“第三”,就能将法国政体的演变整理出来。抓住线索,再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一过程,产生了何影响,从中得出什么认识等。这样做有助于建立立体知识结构。

3.抓住可以把握同类事件的一般规律(普遍性)和某个事件的突出特点(特殊性)的对比词。如:《中国的发展》“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的发展提供条件”。抓住句中“进一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资本主义的侵略,是通过对中国自然经济的破坏而实现的。那么侵略是如何渐进的?对自然经济的破坏表现在哪里?如何进行的?为何必须要走这样的道路?由此我们就可以把握我国民族资本义的特点及其形成这种特点的深层次原因。由此我们还可以通过中外对比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方式,将不同方式与结果相结合我们更能认识历史发展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4.抓住既能体现主体内容,又能拓展、深化教材的提示词,逐步分析,层层深入,培养阅读和分析能力。如“工农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句中“转危为安”是如何出现的?为什么之前会出现危的局面?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哪些人导致的?从而准确把握前一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深层次的问题。

篇3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却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或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或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或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过去我们讲得很多。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如果认识到此为止,语文就可能陷入“纯工具论”的误区或“工具理性主义”的泥潭。只是工具,就可以因为某种需要而转换职能、失却本我,嬗变为和其他工具等同的工具,语文就异化了。语文作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社会历史的人紧紧地联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人,语文就不复存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语文离不开人,它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语文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因此,语文又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主体──主人决定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篇4

后,中国门户洞开,西方新思潮大量涌入,“天赋人权”“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的思想理论也输入中国。这个时期,随着先进思想的涌入中国人开始觉醒,也带来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同时带来了中国女性的觉醒。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由此起步,新型的反封建,反迷信,追求科学、真理、独立、平等、自由的女子教育逐步打开局面。

一 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要经济的发展作基础

从哲学的角度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属于上层建筑。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与近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的萌芽和近代工业的发展是相关的。例如:近代工业的发展对于知识女工的需求,客观上促进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在当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支持,无论是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还是在经费的支持等方面都是如此。

二 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要政策给予保障和支持

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对女子小学堂及女子师范在办学宗旨、入学年龄、课程设置、修业年限、培养目标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正式将女子教育纳入教育体制。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法律上赋予了女子学校教育的合法地位,这在当时大大促进了女子教育的发展。

女子教育的发展不仅在起步和缓慢发展时期,需要国家政策和相关法律的支持。在今天也是如此,这一点在贫困山区和教育相对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尤为重要。在这些地区,部分学生尤其是女学生辍学较早,这不仅需要国家相关法律的保证,更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具体政策和对国家教育政策的落实力度。再者,如今由于劳动力的流动频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尤其女孩子的教育问题也需要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保障和支持。

三 女子教育的发展需逐步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近代每一次女子教育的大发展时期,总是伴随着广大女性为获得社会地位的提高而争取平等权利和自由解放的运动。

例如,前后的第一次女权运动时期,随着“天赋人权,男女平等”思想的传播,广大妇女从要求人格独立到提出政治平等,要求把男女平权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五四”后的女权运动,不仅仅在口头上要求自治,而且还付诸了行动,努力争取男女权利平等,争取妇女参与政权。这些不仅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更促进了女子教育的发展。 转贴于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让更多的女性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促进了女子教育的发展,而女子教育的发展也让知识女性积极主动争取自身社会地位的提高。在当代,虽然女性社会地位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在有些方面女性的社会地位还有待提高,如政府机关中女干部,尤其是女高层干部,企业中女高管的总体数量仍然低于男性。再者,虽然通过多年的努力,妇女走出了家庭,从事职业,但并没有因为这样而没有了从前那种在家里做主妇的责任,中国妇女职业上的解放动力来自于西方,但并没有因为职业上的解放而放弃中国妇女原本的责任。虽然走出家庭,但身上仍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所以,很多妇女迫于各种压力,在结婚后又再回到家庭。广大女子在刚释重负后,又再度陷入新的困惑、彷徨和不安。这些都会影响到女性在职业道路上的积极性和发展前景,都会对女子教育的发展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现代女子教育的发展仍然离不开女子社会地位的逐步提高。

四 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要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较长,封建思想特别是封建的关于女性地位和女性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虽然经历了多次思想解放运动,但是封建的残余思想仍然存在。现代的女性虽然获得了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但在女子高等教育中,尤其是研究生以上的教育中,仍有一些“女子多读书无用”的思想存在。再者,虽然现在女性都有了自己的职业,但是社会中对于职业女性的歧视现象也仍然存在,认为“贤妻良母”才应是女子的首要任务和社会角色,这些思想和现象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女子教育的发展。因此,现代社会中,女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进一步地解放思想,彻底消除这些封建思想的残余。

五 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赋予新时代的含义

在近代女子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其发展总有其新的特征。那么,在当代更应如此。例如,在男女教育地位平等取得相当成绩后,对于女子教育应如何更好地发掘和发挥女性天生所具有的区别于男性的优势,避免其劣势,以促进女子教育向着更完善、更具特色的方向发展等方面加以探讨和研究。再者,对于一些专门的女子学校,更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发挥其优势,根据自身的特点办出其特色。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女子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人们对于女子教育的发展虽也有了全新的认识。然而,在某些方面,女子受教育的公平问题,女子教育发展的特色和前景等,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几千年的男权主义思想和对女性压迫的封建思想残余,要想彻底清除这一思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因此,女子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2]邓伟赣.浅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J].南医学院学报,20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