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研讨会发言材料范文

时间:2022-02-08 13:12: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交流研讨会发言材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交流研讨会发言材料

篇1

因为种种机缘,我曾有幸涉足过多个行业,这几段截然不同的工作经历,既让我饱尝了酸甜苦辣,更给了我无数的磨炼和启迪,是我一生都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正式步入社会之初,我被分配到新洲职高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当时我还处在懵懵懂懂的年龄,却要为人师表,教导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学生,我只能以无微不至的关心去接近他们,以不求回报的奉献去感染他们,以过硬的专业知识去征服他们,并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绩。教师职业,让我懂得了给予和付出的同时,自己也在收获快乐。

三年多的军旅生涯,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一次偶然的机遇,我凭着从小受过的系统专业训练,有幸被47军政治部文工团特招为文艺兵,专业从事键盘演奏。当时我所在的部队刚从越南前线换防归来,与这些经受过血与火洗礼的战友们生活战斗在一起,使我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升华,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懂得了奉献的伟大,并从一言一行做起,向他们学习靠拢,因表现突出,我不仅入了党,当上了女兵班长,还多次受到部队通令嘉奖。再回首,我特别感激这段人生历程,在部队这个大熔炉的锻造下,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一个散漫的人变为了一名意志坚定、不轻易被困难击垮的“战士”。

基层工作经历使我脚踏实地。1991年,因为父母要求,我无奈地脱下军装,离开紧张精采的军营,复员回到地方,从绚烂归于平淡。面对着天壤之别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态,我迅速深刻反思,积极调整自己,重新学习,努力适应,以胜任新的工作。这段经历告诉我,在平凡的岗位上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做好点滴小事,才是人生价值的真实体现。

1993年元月,我调到团县委工作至今,十多个年头的党政机关工作,使我无论是在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上,都得到了重新塑造。在这里,我渡过了一生中最宝贵的黄金年华,真正从幼稚走向成熟,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磨砺中得到提高,我从内心感谢团委这个舞台,给我提供了挖掘和展示各方面潜力的机会。

二、挫折是最难得的人生际遇

我从小学习、生活环境较好,经历的挫折较少,人生之路整体上比较平坦顺利,真正受到考验是1991年至2001年的10年间,这是我在事业上、政治上进步最慢、挫折最多的阶段,但同时也是我人生中收获最大的阶段。正是这个平寂枯燥的阶段,让我沉淀下来,蓄积了突破困境、成长发展的力量。

从本职工作的“门外汉”到“行家里手”。原来我从事文艺工作,无论思维模式、行为方式还是能力结构,都与行政机关有天差地别,因此,我经历了一段漫长而痛苦的磨合期,10年中,我由办事员、副科到正科,涉猎了共青团内所有战线的工作,由做好收发公文、接传电话、内勤杂务等小事学起,到能够制定工作思路、起草文件、部署落实,直至多次成功策划出在全国、省、市开风气之先的工作“品牌”。这10年让我一步步从无知走向成熟,知识结构不断完善,能力结构不断优化,驾驭工作的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为人处事上由随性变为自律。刚到机关时,我总显得格格不入,待人接物以自己的情绪为出发点,思想、言谈、习惯、爱好甚至外表都让人觉得别扭。但现实告诉我,必须改变旧的生活方式,进入新的生活轨道。最后,在经历了长时间自我约束、自我改进后,我终于逐渐融入了社会,与同志之间也有了非常融洽的关系。

思想境界在现实考验中得到提升。无论从纵横向比较,共青团都是个干部流动提拔较快的特殊单位,但我在团委却从事了8年多的基础工作,仅正科岗位就干了6年。说实话,我也只是平凡人,眼看着一批批资历年龄相近,甚至比自己资历浅的同志纷纷走上领导岗位,但自己始终原地踏步,原创:我也有过很多困惑和迷茫,承受过很大的舆论压力和思想考验,但正是这段时期,不仅迫使我静下心来,解剖反省自己,发现和改进了许多不足,更重要的,是使我拥有了一颗平常心,能淡然、坦然地面对个人的进退得失,排除干扰,集中精力做工作,一心一意谋事业,任劳任怨地干好分内的事,做到不留遗憾,无愧于心。

篇2

一、学习

第一天上午的开幕式中,太和教育局长的发言让我看到一位充满教育情怀、富有思想力的教育局长,阜南教育局领导文采飞扬的发言让我感受到的是文采之外实实在在的课改行动。分班后的破冰活动,让我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魅力,下午的三说讨论更让我感触良多。看到太和的老师能如此深入地钻研课标、教材,我对他们的敬业精神深感敬佩。

第一天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深感学习永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质疑

第二天的主要任务是编写导学案,虽然是在初稿上进行修改,但工作量丝毫不亚于初写。特别是房涛主任否定了我们集智班最先的导学案模板后,我们上午两个小时的工作付之流水。对于他的新要求,我感觉基本上只保留了内容和流程。我承认,这种导学案有更大的弹性,适用更多不同层次的学校、班级和学生,也给使用导学案的教师留下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但这样的导学案与我的教学观念有很大出入。我认为导学案的关键在导,就数学学科而言,不光是导学,更要导思。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过程方法,不仅关注知识的接受和应用过程,更要关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特别要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像这样干瘪瘪的材料,思从何来?数学的乐趣又何在?又有何实用价值?尽管心存疑虑,但为了服从大局,我还是只保留了意见,并按照我们集智班的修改定稿进行了导学案的编写。

三、争鸣

前三天做的多是一些操作性的工作,别人的蓝本、统一的格式、形式化的要求让人感到束手束脚;反反复复的修改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儿,真有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而昨天下午开始的课改真问题交流展示倒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如果说前面两天半大家更多的是各自为阵,埋头苦干,那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的交流展示就显得比较激烈了。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老师们各抒己见,激烈争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的问题大家求得了共识,有的问题大家也能共容,各自保留意见。我从中也收获了一些问题的解决办法。

四、收获

一、 重温了新课标,也进一步加深了课标在教师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篇3

1、顺利组织年度论文评审工作,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

今年是我第一次组织论文评审工作,时间紧张,情况复杂,既要有学科组教师参加论文评审,又要把优秀的高三总结一起进行评审。我认真熟悉工作,细心组织评审,保证论文评审工作顺利完成。对222篇上交论文进行学科组初评和科研室初评,综合教科室评价和学科组评价的排名,选择83篇论文进入复评。加上从63篇高三总结中评选出的27篇,共110篇文章进行复评,其中文科理科各45篇。经过复评委员会的严格复评,评选出前100篇论文进行奖励,其中一等奖20篇,二等奖30篇,三等奖50篇。从论文评审的组织来说,我觉得细心准备,耐心组织,保证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

2、组织召开研究型学科组建设的专题研讨会,集中研究学科组建设

因为陈主任外出学习,从十一月准备到十二月初召开,这个研讨会准备的时间比较长。在准备期间,我给学科组长提供研讨交流的主题,提供学科组建设需要挖掘的主题,指导他们完成学科组建设的文章。最终,研究型学科组建设研讨会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科组长的研讨渗透着新理念,渗透着研究型团队的建设。如语文组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机制;生物学科组提出了“以研究课引领常态课”的教研理念;英语学科组提出了以“Smart Work”的理念引领学科组建设的理念;政治学科组提出了建设研究型学习型学科组的理念。目前,以研究引领学科组建设已经成为学科组工作的基本理念,研究型学科组建设已经得到了广大老师的认可。

3、组织召开第十三届教育科研活动周,宣传推广科研成果

从大会的筹备到召开,时间紧,任务重。本来要在11月完成发言稿的采集,由于种种原因,到12月初开完学科组长会才基本上定下来。接下来就是紧张的科研周准备,当然其中还夹杂着其他事。如临时决定要把《顺义一中学科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一书与科研周大会材料一同印刷。可是当时还没有完成前言和相关的设计工作。没办法,抓紧时间吧。一周时间,把《顺义一中学科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和科研周大会材料搞定。这虽然是比较满意,但其中也有一些遗憾,如稿子改得不精,没有完全达到高质量高标准。

另外紧急的还有做幻灯片,两天时间完成书记幻灯片的制做和发言稿的修改,还要完成其他发言幻灯片的编辑和审定,真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但最后还是如期完成了,虽然几个中午没休息,但看着最后完成的作品,还比较满意。

4、组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为青年老师搭建舞台

这几乎是11月的主要工作,因为从月初的培训与组织到月底上交,其中最繁琐的就是安排教师的授课时间,其实很简单的事,但涉及到很多协调的问题,和青年教师协调,和电教人员协调,让人焦头烂额,每天都要在放学前确定第二天的录课情况,再与电教进行协商,有时一节课要打若干次电话。同时我还力争到录课现场参加录课。最终,由于安排充分,又有学科组长和骨干教师把关,38节录像课如期完成录制上交,并且撰写了初评总结上交。学期末又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了课件制作的比赛,保证了全员参加。

由于组织了若干次会议和活动,目前我不惧会议,我不惧活动,我能够轻松自在地组织活动,而且能够与老师进行轻松自在的交流,我喜欢与老师交流研讨的氛围,喜欢与他们讨论他们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

二、在研究工作中不断成长,体会成长的乐趣

1、精心打造课题成果,推广学校的优秀做法

课题研究是科研室的主要工作,也是我的主要工作。因此,对于课题研究和课题成果我重点下功夫。上学期,我精心修改,着力打造的十三项科研成果参加区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中,有7项成果获得一等奖,深受区领导的好评,认为一中的科研在领跑顺义科研。

本学期,经过认真修改与打造,我们又推荐史树芳、王树清、赵向军、辛加伟四项课题成果参加区科技进步奖的申报;推荐史树芳、李玉珍、蒙广平、辛加伟、张福林的成果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的评选;推荐4篇论文参加2008年度北京市基教所的征文。目前结果还没有揭晓。

我乐于在文字的推敲中下功夫,乐于在打磨文章中较真劲,看着改好的文章自己的心中很是痛快。如科研成果报告会的材料,我提出的“以研究课引领常态课”“智慧工作引领学科组建设”等理念,得到了大家的好评,我都觉得很快乐。

2、注重成果交流,全面展示学校风采

成果交流是展示学校的好机会,因此,任何形式的交流我都非常重视。本学期,我参加几次课题成果的交流,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9月22日,代表学校参加区先进教科室评选,做了《建设研究型团队,落实“四个引领”》的发言,交流了我校教科室的建设情况,得到大致好评。11月14日,在杨镇一中参加刘海辉的区级课题《加强体验式教学,提高高中学生美术素养的研究》开题。由于我在前期进行了细致的修改,准备比较充分,我们的开题报告是最规范的,也是专家比较满意的。11月19日,代表史校长参加市级课题中期交流,同样比较成功,而且对杨一的两个课题和现代职业学校的和课题做了交流,谈了自己的看法,得到他们的一致认同。12月23日,代表陈主任参加科研创新促学科特色发展项目组的活动,做了《以研究型团队为抓手,完善校本研究的组织机制,实现科研创新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发言,交流了课题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很好的评价。最满意的是,我现在能够游刃有余地在大会上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克服了自己的紧张情绪,这是我最高兴的。

3、抓住机会高效率地工作,展示一中教科室风采

天上不会掉馅饼,机会给有准备的人。我坚信这一点,因此,日常工作中,我不断加强积累,保证各方面工作高效运转。如区先进教科室的检查验收,虽然我们已经是六星教科室,虽然我们不用准备也能顺利进入先进教科室行列,但我想抓住这个机会,集中展示教科室的建设成果,因此,一周时间内,我不仅整理了学校的科研档案,而且把科研展室进行重新制作和整理,集中展示我校科研的特色活动和“十一五”的课题成果。得到了验收组专家的一致好评,认为我校教科室是免检单位。同时,为了更好地宣传学校的科研工作,我还在此期间制作了4块校本研究的专题展板——“建设研究型团队,打造研究型学校”,在全区进行了展示。这次成功迎检是我最得意的一件事,因为自身价值与工作业绩实现了统一,效率高与质量高达到了统一。

再有就是科研成果报告会的大会材料了,一周时间,我既要修改大会材料,又要全面统筹科研周的具体事务。陈主任又临时通知说把《顺义一中学科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研究》印刷出来,我可真着急了。印刷容易,保证质量不容易。好在我已经平时在电脑上完成了书稿的前期校对,所以抓紧时间,连续几天坐在电脑前,中午都没有休息,最终如期将大会材料和精美的《顺义一中学科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研究》印刷完成,为科研大会添了彩。

我喜欢这种快节奏的工作方式,我喜欢这种高效率的工作方式,在快节奏与高效率的工作中我体验了自己的价值,体会了自己的成长。

4、参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2007年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参与了学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大课堂的部分活动。本学期,面向全体高一老师和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培训与讲座;参与组织研究性学习展示课一节,陈惠明、马玉梅、李颖石共同指导,高一1班承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撰写《科技使生活更美好――顺义三高科技园区蔬香苑社会实践活动案例》,得到市教研员的好评;参与出台《顺义一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方案》,得到社会的关注;参与撰写发言稿《社会大课堂,师生成长的沃土》,在全区社会大课堂大会上进行宣讲。同时,为了宣传学校的社会综合实践工作,我还制作社会大课堂活动展板2块,主题为:研究性学习,走进社会大课堂;制作研究性学习展板5块,主题为:新课程,新平台,走进研究性学习,一起在十中召开的国家级会议上进行了展示,得到了市区领导的好评。

5、关注学校全面工作,实现总结提炼工作与自身成长的统一

在踏实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积极关注学校的全面工作,帮助总结提升学校的办学经验,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本学期,我撰写论文如下:《以研究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关注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顺义一中2008年上半年教学质量分析》、《走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顺义一中实施新课程总结》、《结经验,反思问题,新课程改革回眸——顺义一中实施新课程一年来的总结》、《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社会的先行者》《改革开放三十年给教师带来的变化》《实施新课程改革 打造学校发展新平台》《新课程改革新在哪》《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学期末,我如期完成了学校教科室的工作总结。正是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的思路逐渐清晰,我的认识不断提升。

6、参与学科组管理工作,构建以磨课为主的学科研究模式

学科组是学校的研究组织,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科组的研究工作,本学期,组织召开了两次全体学科组长会,组织学科组进行论文的初评,组织学科组开展以磨课为主的教研活动等。可以说,在茹书记课题的引领下,我校学科组的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学科组的活动更加丰富,尤其是以磨课为主的课堂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生物组的两节市级研究课得到了广泛好评;张福林老师到天津做示范课;吴欣歆老师到苏州做研究课;同时各个学科组围绕青年老师考评课和青年老师基本功竞赛展开了大规模的磨课活动,促进了青年老师的快速成长。

7、登记科研成果,兑现科研成果奖励

科研成果奖励是激励教师参与科研的重要手段,本年度共登记科研成果481项,创历史新高。学期末,我按照重新修订的奖励标准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了奖励兑现,奖励成果321项,涉及144人,奖励金额56691元。由于工作的认真细致,科研成果奖励兑现一步到位,一次完成,没有经过任何的反复,大大提高了效率。

三、高效的工作带来了研究的硕果

推荐13项成果参加区“十一五”课题阶段性成果评选,有7项获一等奖,3项获二等奖,2项获三等奖。

积极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第21届年会论文评选工作,有9篇获奖,其中二等奖5篇,三等奖4篇。

我校教科室被评为顺义区先进教科室。

四、工作反思

经验:

研究只有扎根于教育教学才能有生命力,如学科组工作和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工作要全力以赴精益求精才能有高质量,如论文评选和研究型学科组建设

成果要用心研究反复打磨才能有上水平,如科研周的大会发言和论文推荐

生活要丰富多彩满怀激情才能有好创意。

不足:

加强学习,不要让好文章好观点成为文字垃圾

加强反思,不要让好主意好点子成为过眼云烟

篇4

修德聚贤 臻于卓越

二、培训组织

主办单位:共青团山东建筑大学委员会

三、培训时间

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

四、培训对象及培训目的

1、培训对象

各学院或主要校级组织各推选1名大二学生骨干组建青马班。 各学院2016级新生团支书组建新秀团,分为五个班,由青马班负责对接。

2、培训目的

(1)充分了解学生手册、学校政策与制度、党团知识;

(2)培养较强的创新创造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较强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培养作为优秀学生骨干的潜质;

五、培训内容:

从增强政治素质、提升思想境界、优化能力结构、锤炼个人作风等方面着手,着力提升大学生骨干的信念、品格、视野和能力,坚持

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1、热点论坛:学员将围绕社会或学生的热点问题等进行学习和讨论。每班定期组织,负责论坛活动的材料准备、活动组织策划等,形式不限,时间为60—90分钟,以效果为最终考核效果。

2、校友分享:由杰出校友主讲青春分享交流会,学员们需认真倾听,积极交流,会后完成思想感悟和对未来期许的文料,具体形式不限。

3、学术报告:学员们听取知名教授或行业尖端人物的报告研讨会,学习相关学术知识,了解科技前沿。

4、素质拓展: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打破人际交流之间的隔阂,提升学员之间的交流能力。通过合作游戏、素质拓展活动增强学员相互之间的交流。

篇5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石质文物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如何科学有效的保护石质文物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石质文物的保护是包括文物现状调查、病害机理研究、环境监测分析、保护材料研制、保护修复操作、保护档案建设、美学价值讨论等内容的系统工作,是一个由考古、艺术、物理、化学,生物、环境、地质等多学科分工与合作的过程。多年来,中国在石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方面做了大量的保护研究工作,同时也与国外建立了广泛联系,并组织国内外专家针对石质文物的保护联合开展了多项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2015年6月13~14日,2015中国石质文物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大足隆重举行。旨在展示石质文物保护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与成果,也为与会专家学者提供一个探讨和交流石质文物保护研究的平台。本次会议的研讨范围包括:石质文物保护原则、理念的探讨,遗产监测与保护策略,诊断分析方法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保护材料、技术、方法应用研究等。会议共收到论文53篇,来自我国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石窟保护研究机构以及意大利、英国、日本、叙利亚、以色列等国家、地区的69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38人在大会做了专题发言。研讨会期间,与会的各位专家、代表多角度、深层次对石质文物的研究、保护和利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石质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与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坚守保护理念,积极探讨遗产监测问题

在我国文物保护事业从文物保护逐渐转变为文化遗产保护后,对保护理念的认识日益深化,文化价值的保护得到更多关注,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得到进一步的实践。基于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保护指向,与我国类型多样的文化遗产实际更加适合。对于石质文物的价值多样性和病害复杂性,如何理解其真实性,如何权衡、体现其价值,如何兼顾历史价值和修复干预的稳定性,如何平衡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宗教价值,皆是石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次会议的发言和讨论也体现了这些特点。

詹长法以《现代文物修复的思考--以千手观音造像保护修复为例》为题从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保护修复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现代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与传统艺术品修缮在理念和方式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同时在实践中两者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意大利文物保护修复理论家布兰迪认为修复首先是对对象的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并让其得以传承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思考。孙华的《摩崖石刻保护建筑设计理念初探》总结了文化遗产保护学界先前在石窟寺及石刻保护性建筑设计和实践的得失,从地表防渗、通风防潮、遮阳避雨、崖壁减负、建筑形体、环境协调,以及保护性建筑的可逆性等方面对摩崖石刻保护性建筑的设计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奚三彩的《杭州龚隹育墓石刻文物抢救性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对早期文物本体上的水泥填补和使用铁钉的铆接等取舍问题进行思考,并指出在不对环境风貌有较大扰动的情况下,在摩崖石刻外部修建保护性建筑及设施是保护石刻的有效方式。张晓彤的《修者其责观者其权决定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效果因素的探讨》就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效果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同时又从一个修复者的角度和一个普通观者的角度,探讨开展专业修复活动时自身的困惑与反思,浅析“舆情”差异的原因和背景。

目前,在文化遗产本体和关联环境要素类型多、范围广、影响因素复杂的条件下,遗产监测要体现更好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需要在认清突出普遍价值和遗产保护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梳理监测指标、明确工作重点等方面开展细致的工作,以便更好的服务于遗产保护,实现监测的意义。同时使遗产监测有助于对世界遗产本身及相关的保护政策与技术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完善。

在本次学术交流中,意大利Heleni Porfyriou(海伦尼・博尔菲里昂)以《世界遗产地和历史中心的监测――意大利的贡献》为题介绍了欧洲最初从有形的角度保护历史遗址到后来的监测保护措施和政策,基于意大利在遗产城市进行的监测实践和经历,一是评估世界遗产地的监控情况和世界遗产的现状;二是ICVBC制定了“保护地”方案来评估游客对历史中心造成的影响。郭璇的《世界遗产监测指标体系建构初探以大足石刻为例》介绍了大足石刻世界遗产监测指标体系研究的部分成果,尝试构建大足石刻世界遗产地的监测指标体系,探讨了这一指标体系对于石窟类遗产地的适用性和地域特殊性。叙利亚Maya Hassan(玛雅・哈桑)的《沿海石质遗产地气候变化的保护策略》指出在其绝大多数文化遗址中,古叙利亚文明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对石质材料的运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石质遗产正面临气候变化的威胁,需建立一个可持续、有成长和扩展空间的防线,从而制定一个针对叙利亚海岸考古学区域的保护策略。

二、加强病害机理研究,促进检测分析水平提高

多学科结合研究与现代科技手段的介入,已在文物保护的方案制定、操作实施、研究评估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微观分析与表观现象的结合研究、劣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关联性研究、干预手段与材料的评估方法和综合体系的完善,对文物本体保护至关重要。参加本次会议学者在会上交流了各自在这些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

意大利Fabio Fratini(法比欧・弗拉蒂尼)以《建筑石材的损坏》为题指出物理蚀变的过程会导致石材分裂成不同大小的碎片,但其化学和矿物学成分不会发生改变;化学蚀变会给石材带来巨大的改变,使矿物在溶剂中完全溶解,氧化元素发生颜色上的改变进而生成氢氧化物,元素溶液化形成黏土矿物和不溶残渣等,为此,关注石质艺术品材料的损坏过程尤为重要,有助于选择最恰当的修复手段来延缓石材损坏现象。李黎的《承德凝灰岩文物的劣化机理及保护材料筛选研究》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凝灰岩质文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凝灰岩的微观分析认为,凝灰岩岩样中伊利石/蒙脱石混层(I/S)是凝灰岩劣化的物质基础,流纹构造和微节理是凝灰岩劣化的结构基础;通过劣化模拟试验证实了水和结晶膨胀性盐是凝灰岩发生风化破坏的外界条件。根据病害类型及成因筛选出了修复保护材料,为承德凝灰岩质文物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同时也可作为我国凝灰岩质文物的保护加固参考。

意大利Loredana Luvidi(罗娜丹娜・拉维迪)以《大型不可移动文物的可持续诊断方法通过快速和更为先进的技术进行比较》为题针对文物本体受损原因,强调如何将制定保护计划的可持续诊断方法应用于大型不可移动文物。张兵峰的《梵天寺经幢岩石病害分析检测研究》通过对经幢石灰岩岩性特征鉴定、岩石吸水性能实验、化学成份分析及其几种主要病害样品分析检验出发,分析其岩石劣化机理和表层风化病害产生的原因,为经幢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意大利Maria PerlaColombini(玛利亚・佩尔拉・科隆比尼)的《高等亚洲古代造像彩绘和工艺修复仪器分析》,通过多项分析技术得出的有关颜料和粘结剂的数据,呈现累积的样本,讨论古代亚洲画家使用的彩绘技艺,首次对古代亚洲雕塑的彩绘材料和技艺提出独到的见解。严绍军的《宜昌三游洞渗水病害机理分析和防治对策研究》指出为研究三游洞渗水病害机理,进行了三游洞水文地质勘察和岩溶调查,采取岩、土、水样进行室内试验,分析了岩石的物质成分和微观结构,查明了三游洞景区的地下水类型和埋藏条件,研究了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的规律,建立了水文地质模型,评价了地下水对摩崖题刻的危害,提出了渗水病害防治对策。

三、重视环境质量研究,扩大信息技术应用

本次会议中的环境研究交流内容均不局限于单纯气候因素的分析评价,而是体现了文物本体病害与环境影响对应关系的探讨。研究方法和动态监测数据分析的重要性,以及环境研究结果为预防性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有效支撑等趋势,在代表的发言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三维扫描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及文物信息精确留存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会议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清华大学张彭义以《环境因素对千手观音造像保护的影响研究》为题从大足千手观音所处的气象和空气质量的监测,大气颗粒物、雨/雾水成分分析,造像表面成分分析等研究表明,千手观音造像所在的微环境高湿度、凝结水多发且酸性颗粒物污染严重,需要及早对千手观音造像开展预防性保护。黄继忠的《石窟岩体水分循环研究》根据石窟山体的宏观环境和包气带空隙特征,从水分循环的角度研究了大气降水、空气中的水汽在气候因子驱动下的循环转化规律。说明云冈石窟所在山体含有一定量的空气,确实与外界存在密切的水汽交换关系。

吴育华以《三维之下觐观音――三维扫描在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保护修复中的应用》为题指出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因雕凿结构复杂且存在多种病害,使得其空间形态异常复杂,如何准确获取其空间信息并应用于保护修复工作具有一定挑战性。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因精度高、安全性高和效率高被应用于千手观音保护修复工程,应用实践表明,三维扫描成果为现场实际形态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且在千手观音的科技考古、形态监测与数字展示等方面应用具有广阔前景。日本TANIMOTO Chikaosa(谷本亲伯)的《石质文物保护中电阻率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介绍了电阻率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及其在石质文物保护中应用的必要性,与传统的文物保护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易于扩充,测量准确等特点。刁常宇的《融合激光三维扫描与多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的石质文物数字化方法》总结出激光三维扫描和多图像三维重建的优势可以结合应用,实现最高精度形状细节和最高精度纹理细节的文物数字化。

四、研发保护材料应用,增强文物安全因素

本次研讨会中,国内外的学者们也带来了在保护材料应用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材料应用更加注重对文物本体的最小影响,对材料自身的稳定性以及特定环境下的耐候性的考虑也是本次学术会议的亮点。学术交流中,学者们对具体实例讲解让大家看到修复的实施和专项技术的应用更加规范、系统,文物保护科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文物保护修复的过程即是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修复和研究同步的课题,这对促进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体系的完善具有更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篇6

继2000年在苏州召开的“海峡两岸成人教育”学术讨论会之后,由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和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4月1日至4月2日在扬州举行。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会议讨论的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社会的基本特征、知识社会与知识经济、知识社会与教育发展、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知识社会与终身学习、知识社会与远程教育、知识社会与社区教育、知识社会与人力资源开发等。阳春三月,美丽的瘦西湖畔,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工作者聚济一堂,听取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于云秀教授(知识经济与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台湾成人教育学会顾问郭为藩教授《网络大学体制化的商榷》、台湾成人教育学会会长黄富顺教授(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康宁教授(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等专题报告,并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和讨论、对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等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wwW.133229.COm

一、知识社会的特点及其挑战

黄富顺教授在其主题报告《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中详细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特征、他指出,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其特征是:(1)知识生产的速度前所未有,崭新的知识充斥整个社会,形成知识的爆炸;(2)知识的寿命快速缩短,知识老化日益加速;(3)知识的传输迅速,取得容易,储存方便:(4)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5)知识型劳动者主导生产,他们不断开发脑力,激发创意,更新产品,提高品质,提升竞争力。

江苏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陈乃林在《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的专题论文中对知识社会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知识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及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管理为纽带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

于云秀教授在专题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撑的经济。知识社会的到来.也就是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它意味着学习意识的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的社会化.意味着终身教育体系的真正确立、意味着教育的社会化、民主化、国际化和个别化。这些无疑对传统的成人教育观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成人教育的适应与成人学习的转型

成人教育如何适应知识社会以及知识社会成员的学习要求,是本次研讨会的丰要论题之一、黄富顺教授认为,知识社会成人教育的重点工作和策略是:(约倡导成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2)推动成人自学的运动。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唤起民众参与学习,激发成人自觉、主动地学习。(3)加强成人的在职进修与训练.增强他们获得、积累与转化知识的能力,进而激发其创造知识。(4)普遍提升成人的素养。(5)鼓励成人学会学习。(6)扩展网络学习。

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胡凤英明确提出了知识社会呼唤成人教育结构性改革的命题。她从办学体制的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的社会性、灵活性.教育功能的多样化、服务性。教育手段的网络化、信息化。人才培训的本土化、国际化等方面阐明了成人教育结构性变革的主要任务。

江苏省成人教育研究室陈东瑜副研究员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阐发了我国为迎接知识社会到来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思路:一是按照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努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二是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为知识社会构建扎实的人才资源基础:三是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四是教会成人学会学习,努力提高数字化学习能力。

不少专家关注到社区教育在知识社会成人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南京市玄武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张利民的交流发言通过玄武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积极整合社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做到横向联合。纵向沟通。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有、共享的实践.介绍了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做法:(1)廓清思路,加强社区教育理念的整合;(?)完善网络,加强组织资源的整合;(3)专兼结合,加强人力资源的整合;又})积极引导。加强物质资源的整合;(5)开展活动.加强人文资源的整合。

吴江市成人教育协会王建平探讨了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问题二他认为,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或形式,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的科技人文素质和生存质量、促进城镇社区健康、有序发展的教育活动的总和。他分析了营造城镇学习型社区的障碍.井指出,开展城镇社区教育要注意加强城镇社区教育理论框架、管理体系、活动设施、网络队伍和经费给付体制的建设,推进城镇学习型社区的建设,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

海门市教育局黄志豪则关注知识社会中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问题:他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的问题十分突出。远远一下能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因而,必须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和创新。首先.要转变农村成人教育观念.实现由单一的成人教育思想向全方位、多功能的大教育思想的转变,由扫除青壮年文盲为主向大力培养农业骨干为主的转变。由教育部门独家经营的体制向一校多牌联合办学的体制的转变,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转变.由传统的学校模式向三教统筹、农科结合的教育模式的转变。以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

知识社会的特性决定了成人学习在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吴康宁教授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他认为。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客观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技术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准人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功利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开放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个体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速变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全程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

个人要在知识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成人教育还要十分重视成人的素质教育,帮助成人提高素质.获得完满的发展。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呢?镇江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祝诚教授在交流发言中提出:首先,要在成人教育中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改变部分成人学习目的的直接功利性。第二,实施成人素质教育的理想模式是远程开放教育,其开放性、网络化的特征,使它可以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促使每位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第三,要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四,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五、要在成人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

知识社会以知识为核心,而阅读则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台湾师范大学林振春教授对知识社会中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他在交流发言中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知识特性,把知识分为资料、信息、知识和智能4个层级;阐述了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消遣性阅读、专题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探测性阅读、实用性阅读、交叉性阅读等l1种阅读类型的不同特点和功用;提出了4种有效的阅读方法:01}4r法、sq3r法、问题阅读法、十步阅读法;并认为,在知识社会中,有必要扩大阅读能力的范围,培养阅读能力应该包括阅读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4个方面。

三、远程教育、网络学习是知识杜会成人教育的最佳形式

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社会,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教育的需求、要求明显提高、而传统的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接受教育人群的学习的需要二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应运而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的欢迎,尤其受到存在求学障碍的成人学习者的青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以其自身明显的特点和优势,成为成人教育、成人学习的最佳形式。参加研讨会的代表对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于云秀教授分析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情况,对知识社会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思考意见。他认为,首先,要加快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有的办学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灵活办学模式的转变。第二,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第三,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教学质量。第四,广泛开展联合、合作办学,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第五,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把好教育质量的源头。第六,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七,充分发挥电大系统的优势,在竞争中以整体优势取胜。第八,加强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

南通市电大如东分校缪新华探讨了县级电大在知识社会的作用问题,提出了知识社会县级社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模式建设意见。他认为,县级电大作为县级社区学习中心、有中央及省、市电大作支撑,通过有选择地引进高校的优质资源.必将发挥学习资源中心、学法指导中心、学习信息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学习评价中心和学籍管理中心的作用,并在知识社会成人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郭为藩教授的主题报告探讨了网络大学体制化问题。他认为,在21世纪的知识社会,网络大学必定会有很大的发展。而目前网络大学还很不规范,教学品质参差不齐,开设的课程缺乏大学应有的多学科性,更重要的是、迄今为止网络大学尚未制度化。(1)在经济全球化、教育交流日趋颇繁的形势下,网络大学将率先实现跨国合作、成为国际大学的先声。所以,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具有公信力的制度,维持其应有的学术水准及机构规模二(2)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数字图书馆或资源中心,有现代化的传播科技与教学科技设备,并拥有一支网络科技与传播科技的专业团队,配备相当人数的全时助理人员来支持繁重的教学辅导工作。(3)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网络大学必须跟既有的大学合作,分享现成的师资与教学设施资源:在现阶段全部课程采用网络教学实为大多数学府力所未逮、所以部分科目采取其他教学模式,包括电视广播、面授、教学套装对教学品质并不见得有降低之虞。网络大学的起飞,尚需一段时间。

篇7

继2000年在苏州召开的“海峡两岸成人教育”学术讨论会之后,由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和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4月1日至4月2日在扬州举行。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会议讨论的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社会的基本特征、知识社会与知识经济、知识社会与教育发展、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知识社会与终身学习、知识社会与远程教育、知识社会与社区教育、知识社会与人力资源开发等。阳春三月,美丽的瘦西湖畔,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工作者聚济一堂,听取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于云秀教授(知识经济与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台湾成人教育学会顾问郭为藩教授《网络大学体制化的商榷》、台湾成人教育学会会长黄富顺教授(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康宁教授(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等专题报告,并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和讨论、对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等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知识社会的特点及其挑战

黄富顺教授在其主题报告《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中详细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特征、他指出,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其特征是:(1)知识生产的速度前所未有,崭新的知识充斥整个社会,形成知识的爆炸;(2)知识的寿命快速缩短,知识老化日益加速;(3)知识的传输迅速,取得容易,储存方便:(4)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5)知识型劳动者主导生产,他们不断开发脑力,激发创意,更新产品,提高品质,提升竞争力。

江苏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陈乃林在《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的专题论文中对知识社会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知识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及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管理为纽带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

于云秀教授在专题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撑的经济。知识社会的到来.也就是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它意味着学习意识的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的社会化.意味着终身教育体系的真正确立、意味着教育的社会化、民主化、国际化和个别化。这些无疑对传统的成人教育观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成人教育的适应与成人学习的转型

成人教育如何适应知识社会以及知识社会成员的学习要求,是本次研讨会的丰要论题之一、黄富顺教授认为,知识社会成人教育的重点工作和策略是:(约倡导成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2)推动成人自学的运动。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唤起民众参与学习,激发成人自觉、主动地学习。(3)加强成人的在职进修与训练.增强他们获得、积累与转化知识的能力,进而激发其创造知识。(4)普遍提升成人的素养。(5)鼓励成人学会学习。(6)扩展网络学习。

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胡凤英明确提出了知识社会呼唤成人教育结构性改革的命题。她从办学体制的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的社会性、灵活性.教育功能的多样化、服务性。教育手段的网络化、信息化。人才培训的本土化、国际化等方面阐明了成人教育结构性变革的主要任务。

江苏省成人教育研究室陈东瑜副研究员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阐发了我国为迎接知识社会到来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思路:一是按照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努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二是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为知识社会构建扎实的人才资源基础:三是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四是教会成人学会学习,努力提高数字化学习能力。

不少专家关注到社区教育在知识社会成人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南京市玄武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张利民的交流发言通过玄武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积极整合社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做到横向联合。纵向沟通。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有、共享的实践.介绍了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做法:(1)廓清思路,加强社区教育理念的整合;(?)完善网络,加强组织资源的整合;(3)专兼结合,加强人力资源的整合;又})积极引导。加强物质资源的整合;(5)开展活动.加强人文资源的整合。

吴江市成人教育协会王建平探讨了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问题二他认为,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或形式,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的科技人文素质和生存质量、促进城镇社区健康、有序发展的教育活动的总和。他分析了营造城镇学习型社区的障碍.井指出,开展城镇社区教育要注意加强城镇社区教育理论框架、管理体系、活动设施、网络队伍和经费给付体制的建设,推进城镇学习型社区的建设,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

海门市教育局黄志豪则关注知识社会中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问题:他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的问题十分突出。远远一下能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因而,必须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和创新。首先.要转变农村成人教育观念.实现由单一的成人教育思想向全方位、多功能的大教育思想的转变,由扫除青壮年文盲为主向大力培养农业骨干为主的转变。由教育部门独家经营的体制向一校多牌联合办学的体制的转变,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转变.由传统的学校模式向三教统筹、农科结合的教育模式的转变。以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

知识社会的特性决定了成人学习在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吴康宁教授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他认为。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客观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技术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准人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功利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开放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个体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速变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全程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

个人要在知识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成人教育还要十分重视成人的素质教育,帮助成人提高素质.获得完满的发展。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呢?镇江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祝诚教授在交流发言中提出:首先,要在成人教育中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改变部分成人学习目的的直接功利性。第二,实施成人素质教育的理想模式是远程开放教育,其开放性、网络化的特征,使它可以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促使每位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第三,要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四,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五、要在成人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知识社会以知识为核心,而阅读则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台湾师范大学林振春教授对知识社会中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他在交流发言中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知识特性,把知识分为资料、信息、知识和智能4个层级;阐述了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消遣性阅读、专题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探测性阅读、实用性阅读、交叉性阅读等l1种阅读类型的不同特点和功用;提出了4种有效的阅读方法:01}4R法、SQ3R法、问题阅读法、十步阅读法;并认为,在知识社会中,有必要扩大阅读能力的范围,培养阅读能力应该包括阅读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4个方面。

三、远程教育、网络学习是知识杜会成人教育的最佳形式

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社会,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教育的需求、要求明显提高、而传统的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接受教育人群的学习的需要二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应运而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的欢迎,尤其受到存在求学障碍的成人学习者的青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以其自身明显的特点和优势,成为成人教育、成人学习的最佳形式。参加研讨会的代表对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于云秀教授分析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情况,对知识社会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思考意见。他认为,首先,要加快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有的办学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灵活办学模式的转变。第二,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第三,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教学质量。第四,广泛开展联合、合作办学,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第五,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把好教育质量的源头。第六,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七,充分发挥电大系统的优势,在竞争中以整体优势取胜。第八,加强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

南通市电大如东分校缪新华探讨了县级电大在知识社会的作用问题,提出了知识社会县级社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模式建设意见。他认为,县级电大作为县级社区学习中心、有中央及省、市电大作支撑,通过有选择地引进高校的优质资源.必将发挥学习资源中心、学法指导中心、学习信息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学习评价中心和学籍管理中心的作用,并在知识社会成人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郭为藩教授的主题报告探讨了网络大学体制化问题。他认为,在21世纪的知识社会,网络大学必定会有很大的发展。而目前网络大学还很不规范,教学品质参差不齐,开设的课程缺乏大学应有的多学科性,更重要的是、迄今为止网络大学尚未制度化。(1)在经济全球化、教育交流日趋颇繁的形势下,网络大学将率先实现跨国合作、成为国际大学的先声。所以,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具有公信力的制度,维持其应有的学术水准及机构规模二(2)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数字图书馆或资源中心,有现代化的传播科技与教学科技设备,并拥有一支网络科技与传播科技的专业团队,配备相当人数的全时助理人员来支持繁重的教学辅导工作。(3)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网络大学必须跟既有的大学合作,分享现成的师资与教学设施资源:在现阶段全部课程采用网络教学实为大多数学府力所未逮、所以部分科目采取其他教学模式,包括电视广播、面授、教学套装对教学品质并不见得有降低之虞。网络大学的起飞,尚需一段时间。

篇8

一、前言

社会需求是推动远程教育事业和远程教育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国际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教育和在线学习的爆炸性增长,强有力地推动着远程教育队伍建设和远程教育学科专业的发展。环顾全球,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不少大学已开始开设作为独立学科的远程教育专业学位课程(丁兴富,2002)[1]。到2004年,根据互联网进行的不完全统计,已有7个国家30余所大学或机构开设了远程教育的系列课程,进行着学历的或非学历的专业教育。

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启动以来,远程教育事业规模急剧扩大,但也面临着教育质量等诸多问题。丁兴富认为,“我国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未来归根结底取决于远程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和专业队伍的形成、提高和发展。我国组织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过程面临的质量危机或学历证书与学位的含金量挑战,归根结底是对远程教育队伍人才的专业素质的挑战”[2]。为使我国远程教育事业能长久、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远程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当前在我国加快远程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系统化地培养远程教育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目前国际上的远程教育专业教育主要是大学后继续教育,即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从其教学方式上讲,远程与在线教学的方式十分普遍,而近年来以“体验式”的在线方式培养远程教育专业人才更是其发展新走向。

二、国际上以远程方式进行远程教育专业教学的情况介绍

国外院校的远程教育专业课程在其名称中多带有“远程”、“开放”、“在线”、“分布式”与“灵活”等语词。大多数项目都提供证书或学位,所授予的资格包括研究生证书(PostgraduateCertificate)、研究生文凭(PostgraduateDiploma)与硕士学位(MasterDegree)等。

本文作者通过互联网查阅到表1中所列的4个国家14所院校正在以远程在线教学方式进行远程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并提供学位或证书(见表1)。

由此可见,当前国际远程教育专业教育中以远程方式,特别是以在线方式培养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十分普遍。为什么国际上有如此多的机构要以远程方式,特别是以在线方式培养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呢?使用远程在线教学方式是如何进行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呢?本文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案例加以分析。

三、案例研究

案例一:英国开放大学的在线与远程教育硕士学位计划

英国开放大学所提供的在线与远程教育(OnlineandDistanceEducation,简称ODE)硕士学位计划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该计划完全以远程与在线方式进行教学,无任何面授环节。计划除可授予硕士学位外,还可授予研究生证书、研究生文凭。它面向全球招生,其灵活的远程与在线教学方式为许多在职成人提供了学习远程教育专业知识的机会。该计划共开设五门课,分别是:“信息技术在开放与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开放与远程学习的实施”、“领悟分布式与灵活学习”、“互联经济中的学习”和“高等教育中的教与学”。

ODE项目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在教学设计理念中强调学习者对在线远程学习新环境的亲身体验(做中学),以及对集体活动的参与。课程设计者在“信息技术在开放与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一门课的课程指南中指出,该门课第一个模块的实施方法是:一、做中学;二、对活动与交互作用的评论反思;三、社会建构的观点;四、协作学习。(TheOpenUniversity,2004)事实上,这套理念不单是存在于此模块中,而是贯串于整个ODE项目课程的教学设计之中的。

做中学,亲身“体验”在线与远程学习是课程所强调的首要方法。学习者被要求亲身体验师生分离、学习者间相分离的情形,体验远程特别是在线环境下的教与学,要求尽可能生活于其中,而不是仅仅通过阅读。课程指南要求学习者要用足够的时间和其他参与者及辅导老师在一起,融入一系列结构化的团体训练和活动中,选择、访问和应用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资源,并进行工作和协作。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课程设计者十分强调协作学习,强调学生间的交流与师生间的交流。课程各模块中设计了若干活动,要求学习者参与,如小组讨论与辩论、组间辩论等。同时,课程也设计了将学习者参与在线讨论的行为和通过协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行为计入成绩的评价环节。

例如在“在线教与学”这一模块的教学中,课程设计者认为,计算机媒介会议在网络学习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为使学习者能体验到计算机媒介会议是如何应用于教与学的,并学会组织这种教学,课程设计者安排了如下为期三周的结构化辩论活动:

由辅导老师把学习者分进一个6至8人的小组(每3至4名学习者被分配给一个辅导老师,即每个组两个辅导老师),相关阅读材料和信息资源的指示信息提供给所有成员,并要求每个组围绕一个设定的活动方式进行辩论。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将被分配一个明确的角色(辩论的正方与反方、主持者、总结者、评论者、解说者、辩论报告起草者等)。课程为参与者提供了供参考的论点陈述方式,如“计算机会议是一个理想的协作学习方式”、“在线辅导要求的是与面对面的辅导完全不同的技能”等。在第三周的末尾,每个组将被要求上传一个对会议的总结报告。教师将根据每个组的表现及各成员在线辩论中做出的贡献给学生作业成绩。

通过“做中学”,通过亲身经历远程在线环境下的学习和教与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学习者能真正地学到从事在线与远程教育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

ODE项目的课程资源包括在线资源和离线资源两部分。在线资源主要通过项目所使用的FirsstClass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学生可以在此平台上进行讨论和向辅导教师进行咨询等,平台集成了邮件功能,还提供在线学习指南、信息资源链接、软件演示站点和相关文章、报道与论文等信息。项目提供的离线学习材料包括:一、课程光盘,其内容可以是视频,如记录着对远程教育专家的访谈或对参与ODE项目的学生的访谈,也可以是包含课程相关的多媒体开发案例或相关的应用软件。二、印刷材料,课程绝大多数模块中都提供了参考书籍列表,此外课程中还会发给学生一些活页材料。

案例二:马里兰大学学院的在线远程教育硕士项目

马里兰大学学院的在线远程教育硕士学位计划(OnlineMasterofDistanceEducation)也是一项享誉国际的远程教育专业发展项目,在国际远程教育协会(ICDE)第21届世界大会上获得了优秀奖。它由马里兰大学学院作为学位授予机构,并由德国奥登堡大学卡尔文奥西埃茨基远程教育中心(CenterforDistanceEducationatCarlvonOssietzkyUniversityofOldenburg)参与。该项目于2000年开课,完全以远程在线方式进行教学,设有7门核心课程、10门选修课程和一门必修的结业课程,可提供远程教育硕士学位和远程教学等6类证书。

除完全以在线方式进行教学外,该项目还具有如下特点:

1.国际合作

OMDE是马里兰大学学院与德国奥登堡大学长期合作的签约项目。在项目启动时,两机构所达成的协议是:一、UMUC是远程教育硕士学位的授予机构,承担所有的学生管理责任,提供学习管理系统及基于WEB的课程传送系统;二、奥登堡大学作为UMUC的合作伙伴,提供一项认证和若干课程;三、两个机构各自发展各自的课程,雇用并管理各自的教师;四、课程和教员发展是两机构共同的责任。课程主持人是德国的乌里奇·博纳赤(UlrichBernath)和美国的尤金·鲁宾(EugeneRubin)。

马里兰大学学院作为一个具有丰富远程教育实践经验的机构,有着完善的服务于学生与教师和支持项目发展与传送的基础条件,这包括一系列的管理、财政援助、注册、学生建议、在线书店和图书馆等在线服务。而合作的另一方,德国的奥登堡大学远程教育中心在远程教育研究方面颇具实力。马里兰大学学院的平台系统与从事远程教育的实际经验和奥登堡大学在国际远程教育方面的专长相结合,两个机构通过合作做成了各自单独都不能做成的事情。

2.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员

远程在线的教学方式克服了地理距离,使得世界范围内远程教育领域的专家易于被作为教员吸纳进该项目,该项目的教员汇集了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格兰、以色列等国家远程教育学者和专家。学者们拥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对远程教育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这对学生建立广阔的视野十分有益。项目启动四年来,还曾请到过迈克·白多恩(MichaelBeaudoin)、迈克·穆尔(MichaelMoore)、希拉里·佩拉顿(HilaryPerraton)、奥托·彼得斯(OttoPeters)、格伦维尔·鲁姆勃尔(GrevilleRumble)等国际远程教育界的著名人士作为客座专家短期地参与课程教学和在线讨论。

3.面向国际招生

OMDE项目的学生除来自美国本土三十多个州及美国的海外驻军外,还来自十多个不同的国家。

案例三:远程教育专业发展虚拟研讨班

在此要剖析的第三个案例是,作为马里兰大学学院在线远程教育硕士教育的源流与雏形的,1997年和1998年由马里兰大学学院和奥登堡大学卡尔文奥西埃茨基远程教育中心联手举办的三期“远程教育专业发展虚拟研讨班”。该研讨班受国际远程教育理事会(ICDE)授权与资助,同时有博瑞·霍姆博格、奥托·彼得斯、盖瑞·米勒和托尼·贝茨等国际远程教育研究界的学术泰斗参与教学。三期研讨班每期持续10周,累计招收了127名学员,学员遍及德、美、澳、墨西哥和菲律宾等24个国家,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自1993年第一个网络浏览器诞生以来,基于网络的教育出现爆炸性的增长(TheOpenUniversity,2004)[3]。在1995年,奥登堡大学远程教育中心的博纳赤和时任马里兰大学学院教学设计办公室主任的鲁宾看到未来远程教育事业必将在全球范围内急剧扩展,大量需要远程教育专业人才,而当时对远程教育事业的管理者和教师的培训却未得到广泛关注,因此存在极大可挖掘的教育市场,两人决定要开办一个研讨班。经ICDE授权,由ICDE和美国AT&T公司注入启动资金,1997年第一期研讨班启动。1998年两机构又继续举办了两期虚拟研讨班(第一期研讨班是免费的,而后两期则需付费)。

研讨班之所以要以虚拟在线的方式举办,主要是因为研讨班所面向的学员都是在职的大学教员或管理者,他们很少有整块时间参与面授,再者参与虚拟研讨班对学员来说花费较少。而研讨班之所以采用了国际合作的方式,一方面是因为远程在线的组织方式使得国际合作比较容易,另一方面是因为举办者认为,远程教育正在成为一个全球范围的活动,将虚拟研讨班置身于国际化的和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对其本身是有益的。

虚拟研讨班的特点包括:

1.基于异步计算机文本讨论的在线学习

研讨班的课程内容是被分成模块的,每一周或两周进行一个模块的学习。在每个模块开始的时候,由模块的主持者在论坛中推荐的阅读材料,包括客座专家的论文,要求学员阅读。同时也本模块所要探讨的问题,请学员进行讨论。为使研讨的内容能为参与者所充分研讨,专家被要求在模块的后半段再开始参与讨论。在一个模块的末尾由模块主持者对本模块的成果进行总结,并介绍下一模块的内容与客座专家。异步计算机文本讨论方式的优势在于,相对于口语的讨论,每个人的发言都是经过深思的,每次发言的内容都将被保存下来,在研讨会结束很久后仍可被他人阅读。在研讨会前,大多数学员对以异步的计算机文本会议方式进行的在线教学感到十分好奇,通过参加虚拟研讨班,他们了解了在线环境的新型教学是如何组织的。“在每期研讨班中,参与者相遇、交谈、达成共识,有时意见极不一致,也有时能激起强烈共鸣,互相之间形成紧密联系的学习社区,有些时候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课程结束之后。”(UlrichBernath&EugeneRubin)[4]

2.采用客座专家领航,学员互学的策略

在职的远程教育者很少有时间与远程教育同行相交流,更少有机会与学科的理论专家相交流。虚拟研讨班请来了著名的远程教育专家参与在线讨论,学员得以阅读专家们的文章并直接在论坛与著名专家进行交流,这使得他们十分兴奋,与专家的交流使他们学到了知识,更使他们意识到远程教育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学员们了解了本行业的动态并感受到他们从属于一个远程教育专业共同体。

3.跨时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跨文化的对话

在线学习环境采用异步通讯模式,这使得两名研讨班的主讲教师可以跨越时空协同教学。主讲教师在各自所在的大学跨越大西洋计划并举办研讨班。此举实际上验证了这种基于互联网的协作是切实可行的。学员来自世界各地,每个参与者带着文化和地区的视角参与讨论,这引发了更广阔和更深入的对远程教育的思考(UlrichBernath&EugeneRubin(2004)[5]。

举办三期虚拟研讨班的实践为两机构积累了丰富的以远程在线方式进行培养远程教育专业人才的经验。虚拟研讨班的内容与设计是后来在线远程教育硕士项目中远程教育基础一课的基础,该课的大纲和教学方法直接建立在虚拟研讨班教学的基础上。在2000年1月,马里兰大学学院的远程教育专业教育终于走过了从非学历培训到正式的学历教育的历程。可以说,虚拟研讨班是马里兰大学学院远程教育专业从无到有间的一座桥梁。

本文系全国“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项目“中国特色远程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构建”(国家级:BYA010113)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丁兴富.远程教育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丁兴富.论加快远程教育学科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04,(10)

[3]TheOpenUniversity.H802Applications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OpenandDistanceEducationCourseGuide2004[DB/OL].,2004-12-8.

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大家齐聚一堂,在这里能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我市思想政治课的实际问题,我感到非常荣幸,这也是顺应市教育局教育改革发展新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市教研室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感谢市教研室给我们提供这一宝贵机会,也欢迎全市同仁到我们新汶实验中学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就我校思想政治课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加强集体备课,用好学案

在马校长的“办一流名校,办品牌学校”,“科研立校”的指导下,我校政治教研组始终坚持提前一周集体备课,精心设计学案。

每位教师在深入在全面掌握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形成初步学案,然后进行集体备课,备课组长指定主备人,主备人分析教材,确定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思路,其他教师则依据自己的见解和自己的教学特点,提出补充意见进行研讨,修改形成一致的学案。并且,针对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随时沟通协商解决。这样,我们政治组老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资源共享,确保了学案的科学性、时效性、针对性,大大提高了学案的质量,为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精心导演每一堂课。

多年来我们一直贯彻“落实、精当、高效”的原则。

1、“落实”:教学中各个环节都很重要,狠抓教学过程中的落实更为重要,我们的做法是:

(1)基础知识落实。只要符合考点热点难点均在考查之列,凡课堂检查不过关,课下要检查。这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学生的基础就会逐渐巩固,越来越牢固。

(2)重点、难点要落实。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知识和规律要化大力气突破。用多种手段,从不同角度,通过练习测试讲评多次反复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作业落实。重点抓好《能力训练》,把《能力训练》作为作业进行检查,每次作业都要全收,采取全批和面批相结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书写规范,对做错的题不能放过,要求学生自己务必先纠错,不要形成

等老师讲评的习惯。

(4)单元过关检测落实。单元过关检测一定要做,每次检测完,要给学生判一个分数,要做详细的错误人数和错误种类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讲评的有的放矢。以集体讲解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有的问题就直接在卷子上给学生做答,这样就更有针对性,使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提高。同时要求学生考试后纠错与小结,分析错误原因,把本次测试中的知识遗漏、错误点写在试卷上以便于复习。

2、“精当”,即要做到精讲、精练、精评,在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详略得当,有针对性地讲解,做到化难为易,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同时,我还注意加强学生作业的练习和讲评的精练。在练习过程中,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并对各地有关的练习进行精选,反对照抄照搬,搞题海战术。在讲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学生错误多的地方进行讲评,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及如何纠正,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巩固了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三对口:教材与课程标准对口;练习与学生实际水平对口;练习与中考试题题型对口。力求做到: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考得好。

3、“高效”,我们认为一个好的老师不是说他的课讲的如何精彩,而是看有多少个学生在认真上这个老师的课,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我们一直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拿支红笔巡堂批改,答对的学生就当场表扬,错了就给以提示,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很有效果。当然,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不同层次的内容。

三、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这个小小舞台上演好自己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我的课堂,我主宰”。吸引着学生主动去参与、去感悟、去体验、去表现、去展示,使每个学生都愿学、乐学、善学、博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由老师主宰的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死气沉沉转为充满活力!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们布置学习任务、处理大多数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对学生表述不清楚、不准确、不透彻的地方进行提示指导,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我们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真正成为了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

篇10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郭齐勇教授主题发言认为,学养渊深而极具诗情的哲人萧先生得益于“中西文化交融的多棱镜”之近代蜀学的滋养,又自继承了“深人旧学”、拥抱新知、“心态开放、相容并包、哲诗并重、仁智双彰”近代蜀学之精神,并以重识中华文明作为蜀学研究的重心,通过对近代蜀中大家蒙文通、刘咸圻、唐君毅进行评介和表彰,认为近代蜀学具有中西文化相资互补之属性,其特色在于:传统学术的根底厚实,特别是深通经史之学,而又堂庑宽广、心态开放、相容并包、不囿成法。四川大学胡昭曦教授作了《略述萧父先生的蜀学研究一一兼谈推进蜀学研究之我见》的主题发言:通过对萧先生的蜀学论着及其学术贡献的集中梳理和高度评价,进而建议在资料上“广搜深掘”、在研究上“择原甄微”,并呼吁建立“蜀学研讨会”制度和大力培养蜀学专业性人才,以期绍继萧先生等前贤弘志,大力繁荣巴蜀文化和蜀学研究。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许苏民教授感悟于萧老《吹沙二集》中关于“真与美”之关系问题,指出哲学认识是“由真入美”之途径与“由美人真”之结果两者的辩证统一。并指出萧先生“关于哲理、诗心与史感之统一的论述,既为后学指点了研究哲学史须将逻辑分析、历史分析、审美观照三者相结合的门径”,又启迪我们如何从中国哲学史研究走向重建现性:“由真入美”、人乎其内,通过审视人类理性的发展历程产生历史情感;进而,“由美入真”、出乎其外,从这种历史情感出发,“漫汗通观儒、释、道”、“从容涵化印、中、西”,由此走向新哲学之创造。

二、关于蜀学与巴蜀文化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祁和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在《巴蜀文化时间与空间“维度”讨论》一文中,通过对古人文献、古城遗迹、先秦时蜀王序列、传说中蜀国史料等四个类别的史料分析,指出巴蜀文化历史时间起点略晚于五帝之首黄帝;在与巴蜀政区相比较的基础上,认为巴蜀文化区的空间范围是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地区而风俗略同的稳定的地域共同体,而其核心地域大体以龙门山一一大凉山为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粟品孝副教授以“研究重视程度和具体成绩”为切人点,对近现代蜀学的发展演变进程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认为其大致可分为草创和初步发展、缓慢发展、蔚然兴起三个阶段,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蜀学研究在风气倡导、平台构建、影响扩大、成果取得诸多方面不断推进,使之已然成为了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舒大刚教授在大会发言中首先分析了兼有巴蜀文明载体和巴蜀文化主体的双重含义之巴蜀文献的重要价值,同时对《蜀中著作记》、《嘉庆四川通志》、《拟四川艺文志》,特别是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着录文献详加分类统计,强调了编纂《巴蜀文献要览》的必要性;他还就本书中“载体”性、“主体”性与“本体”性巴蜀文献分类选录标准和“‘文献概论’、‘类聚群分’与‘专书提要’相结合”的编纂方式进行了详细介绍。四川大学哲学系贾顺先教授认为,古代四川学人“既吸取又创造”,在与中原主流文化的交融中形成了蜀文化的独特风貌,然而,近代多数四川学人并不墨守理学,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互补中成就了蜀文化中西融合的特点。

三、蜀学与中国哲学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蒙默教授认为谯周是蜀汉时期学术界最为广博精深的学者,对谯周及其师秦宓古史之学给予高度评价,指出谯周关于古史的论述虽未突破三皇五帝的框架,但其独具慧眼在于以我国原始社会之三大发明(“钻燧出火”、“结绳为网以渔”、“神农作耒耜”)为据“以定三皇之序”(燧人“为三皇之首”),并认为“谯周《古史考》与古代君位之传承炎帝之上记以‘姓’,炎帝以下记以‘世’,实为我国原始社会组织由部落而酋邦演进程序之实录”;崔述所言三皇五帝中三五为约数之说,谯周之师秦宓早已论述但未能流传后世。蒙先生还认为,学习古文经的谯周一改以神秘主义释“德”之法,仅“谓之‘水德’、‘木德’、‘金德’,止为各国氏不同文化习俗之表述,而不包含他义”。四川师范大学首席教授蔡方鹿在《刘沅对理学的批判与继承发展》一文中指出:刘沅以求圣人中正之道作为判断是非、取舍事物的标准,对理学之名、理学道统论、理学心性论、理学知行观及其流弊提出了批判,同时又一定程度地认同和肯定理学的价值观和经学观,对理学本体论加以吸取和借鉴,表明在客观上刘沅对理学有所继承、改造和发展,使其学术具有了新的时代特色,而在蜀学史乃至清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詹石窗教授对刘咸忻先生的道学研究作了探讨,总结刘咸道学研究的成果在于精辟概括了道教的文化传统和全面梳理了道教的历史脉络与道派传承,并指出刘咸忻秉承巴蜀朴实的学风,其道学研究呈现出“说理透彻、启人心扉”和“考证翔实、独具匠心”两大特点,还高度评价了刘成“考察渊源流派”和“整理经典文献”在中华道学研究史上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欧阳祯人主张将刘沅、章学诚、五四时期风起云涌的三大理论来源作为研究刘成先生子学思想之依托,认为刘咸圻在讨论诸子学时十分注重材料的“考校”、文本的“专究”,进而以综合比较之“通论”将“中观之说”和诸子学研究提升到哲学的境界;刘咸忻独到之处在于:以“整合老孔,立足中观,平和中正、任天圆道、天人相续相连的哲学思想”来评判先秦诸子发展源流和响应五四时期思想的偏执,并对诸子各家各派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研究也作了探讨。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刘俊哲将唐君毅的道德思想概括为是“对现代人类的善性追寻”,认为唐先生所言的“内部之自己”乃内在的、真实至善、本质性之心,是其道德寻求的形上之基础,并由此而论述:对于人的道德价值,本质在于“自己超越实现自己”;对于人生的真正目的,基于本体之心的自主自定而“做你该做的”。还就“自的自己支配自己”之理想化道德生活、“自地‘求不陷溺’”之道德理想主义信仰和“以用达体”之道德实践等内容进行了分析。

篇11

按照“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机制体制,促进科学发展”和“紧密结合民政工作实际,坚持突出为民主题,突出民生特色,突出实践载体,突出活动实效,切实推动民政工作科学发展”的目标要求,我司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标是:以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适度引导社会福利服务发展为着力点,以做好慈善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评估为抓手,坚持以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为本,以不断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等福利保障为突破口。深入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创新管理体制,建立长效机制,解决目前严重制约和影响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联系点和学习方法

(一)确定联系点。按照循序渐进,就近就便,促进业务工作的原则,确定互动联系点。福利彩票工作确定山东省福利彩票发行中心、慈善和社会捐助工作确定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捐赠站、老年人和残疾人福利工作确定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工作确定天津儿童福利院为互动联系点。通过联系点形成一个观察社会的窗口和解剖麻雀的平台,就群众最关心,社会反响最强烈,服务对象最急迫的突出问题深入调查研究。

(二)明确学习方法。在形式上采取集中学习、个人研究、处内讨论、与联系点交流互动等方法。在保证充分的学习时间的前提下,提高学习的成效。“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首先要广开言路,虚心听取不同服务对象群体的利益诉求。为避免出现一叶障目,固执已见现象,拟利用社会福利杂志、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等公民参与程度较广的媒体、媒介,聚智聚力。还要邀请福利和慈善领域的专家学者开讲座,共同切磋关系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战略发展的整体的、关键性的问题,站上理论制高点,归纳各方面的谏言、高见,丰富、充实、督促和提升学习实践活动不断深入,提高水平。

三、促进思想解放,做好重点业务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各项业务工作的全面发展。一是要将科学发展观理论贯彻落实到10月和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讨会、院长论坛和社会化养老工作会议中,专题研讨社会福利事业科学发展的理论政策和体制机制问题,大胆探索、大胆尝试新理念,全面总结、提炼出自基层实践的新方法、新举措,为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养老、孤儿、残疾儿童养育等福利服务和福利保障需要的新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建设;二是要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慈善事业,结合召开全国慈善大会和慈善奖评选活动,专题研究慈善事业的发展,力争更早更好地建立和完善中国慈善事业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三是了解和把握当今世界彩票发展的大趋势,从规范本级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入手,加强全国彩票行业协会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可行性调研,促进以行业自律为前提的行业协会建设和发展,建设彩票公益金信息平台,使公民在行使社会监督权的同时,能够普遍得到社会管理和政治参与方面的实践锻炼。

四、时间安排

1、全力保证学习培训工作落实到人到位。10月10日(周五)完成动员和参加集中学习培训计划,第一期安排3名,第二批安排13名,集中学习不出差、不请假,休假、借调的人员要按时返回岗位。10月底之前,通读完指定的3本学习教材。

2、全面落实“民政为民、寒冬送暖”要求。要把“民政为民、寒冬送暖”活动作为对学习效果和对困难群众感情的一次检验。由综合处组织、协调司全体干部的棉衣被服捐赠工作,10月14日收齐。

3、加强与互动联系点交流。10月23日之后,各处要带着问题分批下到联系点调研。对业务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司领导要亲自带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让基层民政干部尤其是困难群众看到、感到我们在真心实意干真事,扑下身子干实事。了解联系点社会福利和慈善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查明问题的症结,与基层共同寻求解决办法。

4、开好专题大会。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不能与推进业务工作开展割裂开来。10月24日前,儿童福利处要集中精力筹办好洛阳“院长论坛”,及时总结基层工作经验,从宏观政策方面适时引导今后儿童福利事业发展方向;10月28日前,综合处、老年人和残疾人福利处要配合福利中心筹办好第三届全国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讨会,组织专家做好优秀论文评选,重点准备部领导的主旨发言和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状况综述性讲话等会议材料,总结过去几年社会福利理论政策发展的成果和经验教训;支部青年委员要组织年轻干部积极参与11月底部里举办的民政论坛活动;12月,慈善和社会捐助处、老年人和残疾人福利处要全力以赴准备第二届全国慈善大会及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会议,把科学发展观学习成效及时、全面地反映到大会主报告等主要会议材料之中。在这一阶段,各处还要精心整理调研资料,及时撰写调研报告。

5、认真做好分析检查工作。年底及明年年初,司内学习实践活动全面进入第二阶段。各处要把调研情况与基层问题解决落实情况与联系点进一步交流,反馈情况,对联系点、专家组及公开窗口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分类整理,形成分析检查报告。对有普遍意义的重要意见和建议,向部领导反馈。

6、全面做好整改落实工作。*9年2月进入整改落实阶段。通过司长办公会或支委会,在集中分析研究各处的检查报告的基础上对所提出的问题,按照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和与全局战略发展的关联程度排队,明确整改重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时限,业务处根据司务会或支委会意见,制定整改方案并组织实施。

篇12

作为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评估项目课题组的代表,我在今年10月受到英国文化协会的邀请和资助,赴英国参加了曼彻斯特科学节,以及曼彻斯特科学节负责人国际研讨会。我们的会议就在著名的曼彻斯特科学和工业博物馆内举行。而与此同时,曼城的公众也正从四面八方涌向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博物馆,参与他们期待并向往的科学节活动。

本文向读者介绍曼彻斯特科学节,并结合我国公众性科普活动实际情况进行一些思考。

一、曼彻斯特科学节

曼彻斯特科学节是由英国科学促进会、英国文化协会、曼彻斯特科学和工业博物馆等十几家机构共同举办的大规模科学传播活动。活动目的是引起公众对科学、 机械、工程的兴趣和热爱。期间,共有100多个项目的活动开展,形式有表演、电影、讨论、展览、论坛、动手做作坊、徒步旅行等,活动的主题是曼彻斯特城市、思维与身体、行星、元素。

(一)人性化的公众告知渠道

为了有效向公众告知科学节活动,为更多公众参与活动提供机会,曼彻斯特科学节进行了人性化的、贴心的宣传。其中,科学节网站和活动指南手册值得一提。主办方为科学节制作了专门的网站,公众在此可以了解到关于科学节活动的全部信息,包括活动目的、主办者、主题、形式、时间、地点、以及参与途径等等。而与此同时,公众还可以在博物馆内免费领取到科学节活动指南手册。这份手册堪称一个无线连接的科学节网站,图文并茂地向公众慷慨展示科学节活动全貌。而这其中,最能体现科学节宣传方面人性化特点的是,这个网站和活动指南手册上逐一列出了科学节期间的全部活动项目,非常详细地向公众告知了每个具体项目的名称、内容、形式、举办者、起始时间、举办地点、预约方式、参与前要做的准备等等。这样,网站和活动指南手册就可以充当参加科学节活动的GPS,公众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等选择参与科学节活动,从而与科学家或科学人员进行有准备的、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交流。

当然,除了这两种宣传渠道外,主办方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上也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二)合理的时间和地点选择

曼彻斯特科学节是一个在合适的时间和理想的地点开展的一次科学传播活动。

1、时间选定学生假期

曼彻斯特科学节是在中小学生的一个假期开展的。这就使活动所定位的重要目标人群――青少年,能够有更多机会、更有可能走进科学节的大门。每天早晨,曼彻斯特科学和工业博物馆,以及其他许多活动地点,都会迎来许多的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与活动。在家长的陪同下,孩子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走近科学。他们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花费半天、一天,或是两天的时间尽兴参与活动。而有了家长的陪同,孩子们同科学家间的交流也有了一个很好的桥梁。

2、以博物馆为主要活动地点,配合多处公众场合

曼彻斯特科学节的多数活动都是在曼彻斯特科学和工业博物馆开展的。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博物馆落于曼彻斯特市城堡区的中心,交通便利。博物馆拥有5栋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见证了世界第一工业城市的沧桑历史。其中,最知名的纺织厅展厅里展示了英国特别是曼彻斯特工业革命的源头,从收藏的蒸气机、火车头、工业机械中,我们能感受到英国工业乃至世界工业的发展历史。除此之外,博物馆内还有很多其他反应现代科技发展的展览。因此,结合科学界活动的目的――让公众对科学、机械、工程等产生兴趣,你就会发现这座博物馆作为科学节活动的地点非常合适,它是一座引发科学兴趣、开启智慧的绝好殿堂。置身其中,你会强烈地感受到机械、工程、工业这些个词语背后的内涵,会有很多个“为什么”油然而生。而这时,正当你为很多“为什么”困扰的时候,出现在你面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细心生动的解答,让你在不觉中完成了一次科学的体验。

除了博物馆外,曼彻斯特科学节的一些其他活动是在诸如火车站、商业中心等公众聚集的场所开展。可见,科学节活动正在为最大限度地为公众参与科学创造机会。

(三)良好的公众参与氛围

科学传播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公众和科学家的交流。在曼彻斯特科学和工业博物馆内,每天都有许多公众来参与活动。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对各种展览、动手活动等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这种兴趣体现在他们参与活动的态度上,而这个态度可以通过与科学家或者科学传播人员的交流中体现出来。

在博物馆纺织展厅内有一项动手体验活动,工作人员通过“竹签穿透气球”、“绳子传声”等小实验向公众传播一些物理知识。在这个活动前停留的公众人数很多,许多人,包括孩子和家长都亲自动手体验了这些小试验,许多人在体验后随之问出了“为什么”。而这个时候,专业人员耐心、形象而带有启发式的解答,让提问者完成了一次愉快的科学体验。

科学节中活动中还有一些讲演,请到了在公众中知名度和影响力很高的人物。比如,折叠式收音机的发明者Trevor Baylis。这位发明家用他自身的经历告诉人们,要勇于想象,想象是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的。这个演说让你感受到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整个活动秩序井然,讨论轻松愉快,也很热烈。除此之外,我们还参加了科学节活动中的讨论活动。这个活动是与当地电台合作开展的,由一位很知名的电台主此人主持。预约而来参加活动的公众都是些对讨论话题真正关心和感兴趣的人,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公众听毕科学家关于“儿童注射疫苗是否有必要”的报告后,与科学家就这个话题进行了积极地讨论,可以感受到,公众与科学家的之间进行了很轻松、自由而又严肃的交流。

(四)适时召开的国际研讨会

曼彻斯特科学节负责人国际研讨会是曼彻斯特科学节的组成部分之一,由英国文化协会和曼彻斯特科学节共同主办。主办方有意在科学节活动中穿插了此次会议,目的就是为各国科学节和科学传播活动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激发创造性思维,增强科学传播界业内的联系,并试图促成曼彻斯特科学节同其他国家科学节的联系与持久合作。

来自15个国家的20多位科学节负责人都受到了英国文化协会的热情邀请和慷慨资助来参加此次会议。为期五天的会议紧张而有序,正式而又不乏活泼,弥满了开放、自由辩论、开诚布公的格调。主办方邀请到了来自英国文化协会、英国科学促进会、牛津科学中心、剑桥大学、曼彻斯特科学节等科学传播机构和科学传播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做了十几场报告。报告的内容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节的举办理由、举办者、时间选定、地点选定、以及举办方式(WHY,WHO.WHEN,WHERE,HOW of science festival)。报告者以他们各自参与或开展的科学节活动为实例,同参会代表交流了在举办科学节过程中遇到的诸如科学节举办的目的、 方式、 组织运行机制、时间地点选择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所进行的思考。报告的另一方面内容关注的是关于达尔文的全球展览和科学节活动。来自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剑桥大学达尔文科学节的学者做了关于2008年和2009年达尔文全球展的报告,详细介绍了英国对达尔文展览的策划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将要进行的项目。此外,来自各国科学节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也进行了发言。每位代表都用各自最有效的方式介绍了各自负责或参与的科学节活动。在随后的讨论中,大家对共同关注的问题和领域有了进一步的交流,这种直接交流对各国之间今后的合作是非常基础和关键的。

这次会议是一个非常富有创造性的会议。它表明,英国科学传播活动的主办者在举办科学传播活动实践的同时仍然在思考。他们正在吸收和借鉴全世界的科学节活动经验,来完善自己的科学传播活动。同时,他们也愿意慷慨地拿出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与大家交流、分享,为全世界的科学传播活动做出贡献。这种智慧是一种大智慧,而这种精神更是尤为可贵。

二、来自曼彻斯特科学节的一些思考

曼彻斯特科学节与我国的科普日活动、科技周活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公众性的科学传播活动。然而,由于科学传播的社会语境不同,曼彻斯特科学节、以及曼彻斯特科学节所折射出来的科学传播活动中的其它因素,引起了一些思考。

(一)关于科普活动的公众告知渠道

科普活动的公众告知渠道实际上就是对活动的宣传。曼彻斯特科学节活动的主办方在活动宣传能够设身处地从公众所思所想出发,给公众提供最全面、最有用、最便利的活动信息,为公众的参与提供了最大的方便。更重要的是,这种提前知晓,让公众能够按照需要和兴趣参与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和活动,能够与科学传播人员进行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而这是十分必要的。而我想,这正是我们国内科学节或一些科普活动缺少和需要加强的环节。

目前我国也有许多规模浩大、形式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但是,尚少有这种预报式的宣传途径能够及时到达公众之中。据了解,国内的一些重大科普活动有的也有活动指南手册,也比较详尽。但是,这些手册一般都是在活动结束后作为总结性的材料印制,并且只在活动主办者手中, 根本不能到达公众之中,没有发挥出宣传的功用。

(二)关于时间和地点选择

青少年是科学传播活动的重要目标人群,在各个国家都是如此。曼彻斯特科学节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参加,这部分得益于时间和地点的合理选择。从我国目前公众性科普活动的时间选择上来看,很难迎合青少年的假期。当然,在目前开展的各种活动中都会组织学生去集体参观,这也确实能使一定数量的青少年受益,但实际上活动对青少年总体产生的影响就会打了折扣。就活动地点而言, 国内科普活动多考虑可容纳多数公众的公众场所,在此举办大型活动,这是一种方式,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但还要考虑公众出行便利的问题。

(三)关于监测评估

公众性科普活动都是在动员和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基础上得以实现的。为了能让活动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开展活动评估是非常必要的。目前,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对科学节活动开展评估的重要性,并开始各种尝试。现有的一些评估方法和模式,因评估目的定位不同而各具特点。目前,国内已经对一些大型科普活动开展了评估,如中国科普研究所进行的科普日主场活动的评估。但是,总体上看,评估工作相对滞后于科普活动的开展,许多科普活动都未开展评估。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化评估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科普活动的评估的研究工作。

三、结语

开展公众性的科普活动是当前国际上科学传播的重要策略之一,科学节、 科学周、科学日等活动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欢迎。在我国,随着科学普及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公众性科普活动也得到迅速发展。而这其中,如何才能组织一次成功的、具有公众效应的科学传播活动,是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