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8 16:40: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技能学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计划干预;护理学生;操作技能;学习行为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技能是护理专业学生(护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从事临床工作的基础[1]。其中,基护试验课课时约占《护理学基础》总课时的3/5,对以知识学习为主的医学生而言是一个学习方法上的挑战[2]。研究表明多数护生具有自主学习意识,但效果不明显,表明其并没有掌握正确的自主学习方式[3]。本研究以HAPA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护生与教师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对护生的技能学习行为进行干预,观察护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知识掌握情况有无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选取某医科大学2014级护理专业2个实验室43名护生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以实验室为单位随机分为试验组(22名)和对照组(21名)。
1.2研究方法
1.2.1计划干预教学方法:本研究以护理本科《护理学基础》技能教学为基础,以CPR操作为例。具体过程如下:①制定计划根据教学安排,教师与学生课前一起制定课堂计划,包括:A、课前准备:A、把全班同学分为4组:1组、2组、3组和4组。B、课堂实施步骤:A由1名护生(自主报名)进行示范并进行解说;B老师、同学进行点评;C同学练习CPR分解步骤及连贯动作;D练习一遍后进行组间的竞赛;E所有人再继续练习。②课堂讲授、示教,包括:讨论课下问题的答案,统一操作标准、技能练习等。1.2.2传统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课堂教师示教、护生操作练习、教师回示教。1.2.3传统教学方法与改革后计划干预教学法的对比:见表1。
1.3评价工具
本研究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采用问卷星APP发放,护生于课后扫描微信二维码填写问卷。问卷内容包括:(1)护生一般资料,包括姓名、学号、性别等。(2)课程参与度:实验课结束后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生完成的CPR操作次数。(3)课堂知识掌握情况:根据教学大纲设计习题。实验课结束测评护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4)一般自我效能[4]: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由Schwarzer等人编制,张建新翻译,共10个项目,测量个体在困难时或遇到挫折时的总体自信心。量表采用Likert4级计分法,1分代表“完全不正确”,2分代表“尚算正确”,3分代表“多数正确”4分代表“完全正确”,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α值为0.75~0.91。采用该量表分别测量护生上课前、上课后的一般自我效能。(5)期末考试护生技能考试得分:护生期末考试后统计护生技能考试得分。(6)满意度:对同伴的满意度,分为满意、不满意两个选项。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生基本情况及问卷回收情况
采用问卷方式发放及回收问卷,回收问卷43份,有效问卷42份,有效回收率97.67%。试验组男生1名,女生21名,对照组男生1名,女生20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护生课堂参与度比较
试验组护生课堂参与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2组护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对照组正确率明显高于试验组(P<0.5)。见表3。
2.42组护生一般自我效能比较
试验组上课前后自我效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52组护生对同伴满意度
试验组护生对同伴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护生对同伴满意度为95%。
2.62组护生期末考试技能得分情况
2组护生期末护基技能考试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2,P<0.05)。见表5。
3讨论
3.1理论基础
1992年德国心理学家Schwarzer借鉴以往的社会认知学理论,提出了健康行为过程理论(healthactionprocessapproach,HAPA),HAPA理论模型融合了连续性理论和阶段性理论中的有关变量,更加关注行为转变的过程和发展阶段,旨在解释和促使个体从有行为意向至外在实际行为的有效转化过程,即人们如何将行为改变的意向转变为实际行动。该理论提出行为计划是对行为的时间、地点等进行安排,是行为意向与行为发起的中介变量,填充了“意向-行为界沟”(intention-behaviorgap),有效促进了行为意向到实际行为的转化。陈永存等[5]将HAPA理论引入大学生的健康行为教育课程,验证该理论对大学生行为和健康校园生活方式的影响。根据HAPA理论自行设计不同体态的学生访谈内容,测量477名大学生的健康行为能力的自我认知及健康行为改变效果。研究结果指出行为计划作为中介变量,可有效促进健康行为的转化,其中意向值(直接和间接作用)达到0.193。个体的健康行为改变的最佳预测因子分别为行为计划和行为意向,学生的行为计划对行为的实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学生制定的行为计划越详尽,健康行为的实施越容易。建构主义理论认为[6],学习过程并非学习者对教师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其不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现实的情境中利用自身的知识结构去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帮助学习者在学习建构的过程中全面、主动和个性化发展。刘合乙等[7]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护理学导论》教学中,比较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其将护理专业两个班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实验组学生临床案例,授课过程分为学生课前准备、课堂讨论、组交叉讨论发言、自我评价及集体总结、上交报告五个步骤,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结果实验组理论成绩、评判性思维能力均优于对照组。教学中采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护生综合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3.2计划干预有助于提高护生课堂参与度
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护生课堂参与度高于对照组,提示在行为意向的基础上行计划干预,对护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蔡其飞等[8]将HAPA理论应用与教学领域得出的结论一致。原因可能如下:详细的计划是一项自我调节策略,包含特定情境线索(specificsituationparameters)比如时间、地点、方式(when、where、how)等,可提醒研究对象将行为与某一特定情境联系在一起。本研究中,在护生有“我想掌握CPR技能”意向后,护生与教师共同制定了学习计划。计划内容之一为“下午15∶00的时候我要练习一遍完整的CPR操作”,“下午15∶00”即为一条情境线索,时间到下午15∶00,护生则会按照计划进行操作,即为将行为意向转变为行为。
3.3对照组护生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优于试验组
本研究显示对照组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优于试验组,与杨巧菊等[9]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可能原因如下:(1)传统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认真听讲,计划干预教学方法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后,护生未必能快速接受计划干预教学法[10],易导致其课堂知识掌握情况不理想。(2)如上所述,课堂知识掌握为知识学习行为,而知识学习包括对所学知识的感知和理解,本研究干预措施并未重点干预知识学习行为。(3)分析试验组错误答案发现,82.35%的错误答案来源于2015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术指南。此次授课以CPR实验课为例,心肺复苏术指南临床更新较快,护生可利用资源有限,因此护生对于正确答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疑惑性。
3.4试验组护生的自我效能优于对照组
上课试验组护生一般自我效能优于对照组护生。自我效能[11]是指个体对自己在某一情境下是否具备能力去操作特定行为的期望,也就是指个人在执行某一特定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程度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自我效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个人经历、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等。试验组护生在课前自我预习CPR技术操作流程,并在课上向其他护生演示,对于演示者而言,其亲身经验对提高自我效能的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提高护生的自我效能;其他护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时,会认为自己也同样可以完成相应的任务,即通过观察演示者的行为而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此外,护生于课中阐述自己的想法并与他人讨论,获得他人的鼓励,有助于增加护生的自我效能感。2组护生在完成课堂任务时,所负的责任不同,需投入的时间、经历也存在一定差异性,课堂的自我表现也有所不同,因而在上完课后护生的自我效能感会有所差异。
3.5试验组护生的期末技能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
试验组护生期末考试技能成绩高于对照组。原因可能如下:(1)试验组护生在课堂上参与度较高,练习CPR次数较多,对CPR的操作要点、考核要点掌握较为熟练;(2)试验组护生自我效能水平较对照组高,自我效能感与行为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有助于护生提高成绩;(3)试验组护生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获得知识为学习目的,教师以护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能力为目标,对护生实施能力素质的教育。目前HAPA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在国内外不同领域得到验证[12,13],本研究基于HAPA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护生基础护理试验课中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应注意:(1)教师仍是学习行为的主要推动者与监督者,教学改革需有教师在旁指导。(2)将来研究方向可着手于探讨教师对计划干预教学法的干预程度及以何种方式监督课程的进行。(3)计划干预教学法的实施应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经验,以适应护生的学习方式。(4)在今后实施计划干预教学方法使,应将CPR理论课要点内容纳入计划内容中,以提高护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参考文献
1张欣,张颖,刘微,等.对不同学习阶段护理本科生护理学基础课程学习需求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11,46:496-498.
2谷岩梅,陈海英,韩志敏,等.护理学基础技能试验中异质小组的组织和教学.护士进修杂志,2009,24:509-510.
3何越峰,陈莹,陈波,等.某医科大学学生自主学习状况及影响因素.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6,37:141-143.
4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36-185.
5陈永存,席军,吴淑君.健康教育模式对学生行为改变的实效研究.运动,2012,31:54-55.
6李小芒,戴小红.建构主义理论结合网络辅助系统在《内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16,30:975-977.
7刘合乙,刘以娟,毛靖.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法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13,27:2022-2024.
8蔡其飞,李金凤,曹琪.计划干预在形体教学中对不同锻炼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应研究.体育科技,2012,16:73-75.
9杨巧菊,井晓磊,张勇勤,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11,29:2713-2714.
10刘梅.浅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心得体会.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21:170.
【中图分类号】G622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对适应时代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不仅提高了小学生的信息能力,更提升了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和其它学科有很大的差异,各种教法学法很难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稳定下来,无法形成其它学科那种稳定的课堂教学系统和,缺少规范和统一,这就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从学科的角度琢磨信息技术课教法学法,我觉得应提倡四个方面的技能化。
一、将教学任务故事化
遵循教材结构,将教学任务故事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吸引学生,就应当贴近学生生活,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融进教学内容。例如,Windows98的桌面,我们之所以把它形象地比作一个桌面,是因为它就像我们办公室的桌子一样,可以摆放各种书籍、文具、纸张、作业本, Windows桌面上摆放了哪些东西?我们一起来认识吧。这样,就轻而易举地导出了,桌面背景,就像我们装饰书桌的台布,随时可以更换。图标,就像小朋友书桌上放的书、文具盒。开始按钮,就像书桌上面只能放一些常用的书和文具,更多的东西放在抽屉和书柜里,使用时打开来寻找。任务栏,鼠标指针等都同样可以将学生身边熟悉的东西和故事融进教学。
有些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我就根据课时内容、特点,用故事来组织,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计算机的组成,可以组织学生做游戏,每4-5个孩子分别扮演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并相互讨论说说各自的作用,学生在自身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看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巩固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及功能知识的掌握
二、将传统教材学生化。
以往我们在课堂教学前,往往会先分析教材,然后设计教学过程,最后生成课堂教学。而往往忽视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和了解,在这样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过程,也只能是从教材出发。而事实上,新课程理念更注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材只不是教师教学的材料而已,这个材料是否全用?如何用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需要。在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幻灯片的制作这节课的基本任务是制作一组介绍动物的幻灯片,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几个知识点。这是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任务,教师的范例要选择几种学生特别喜爱的动物,画面要尽可能的活泼、儿童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有正确把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对路了,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将封闭课堂开放化
相对于时下新的教学理念,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整体是相对“封闭”的。“开放”型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的开放。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抱住知识目标不放,而经常忽略其它的情感和人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落实。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妨适当降低知识和技能目标,真正落实能力和情感的培养。2、教学内容的开放。由于教材的缘故,我们的例题和习作相对单一,学生没有多少选择的自。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设计更多的例题和习作,开放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例如,信息(information):教师可以举例来说明:如欧洲足球锦标赛的现场直播、我们学习用的书、冬天大雪纷飞的情景……这些用文字、语言、声音、图像等表示的内容统称为信息。信息获取的途径可由学生来讲述,让他们自由发挥。电脑的应用广泛教师难以一一讲全,因此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有关资料,在课堂中分小组汇报。3、教学过程的开放。相对过去,我们教师总是扶得太牢,生怕学生掌握不好,教学过程往往发生一二一齐步走的现象。我们应根据教学实际,适当开放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知识重点。4、教学结果的开放。无论是学生的作品,还是教材的习题,太统一,叫学生画一个太阳,往往是一样的。我们要给学生注入个性化和创造性,开放思维。也只有学生作品的多样化和开放性,才能说课堂教学取得了成功。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样,光靠老师一人的力量,真难面面俱到。在本课中,就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很快就能完成任务,对这样的孩子,一般要给他们安排一些新任务,以补充他们的时间,还可以请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去帮助学有困难的同学。这样,大家都有事情做、慢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四,教师教学方式问题激励化
教师讲解、操作演示、学生模仿转变为任务驱动、问题激励,张扬个性。这是一个教学方式转变的问题。由于教师讲解、操作演示、学生模仿,这种教学方式其具有可取的一面,也是传统教学思维下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很少再作操作演示,而是给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任务,让学生在问题中进行探究,寻找解决方式,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例如,老师可以利用了学生们画的自画像,设计了“猜猜这是谁”的环节。让学生猜猜画面上的同学是谁。这样,学生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而且,能够很自然地引出:我们自己在画面上多孤单呀,要是能和好朋友在一起多好!从而激励了新课的学习。
以上是我从四个技能方面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得出的初浅认识,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如何完成讲授任务,考虑主要是学生层面的多角度的、相互之间的融合的。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差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该侧重学生,在新一轮信息技术课堂改革的的背景下,尚需要进一步与广大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深入探索。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深入探究、大胆创新,信息技术必将为小学课堂教学开拓出一方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要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可见,化学基本技能是化学学习的基石。
一、基本模型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初步学会使用常用仪器、熟练基本实验操作、绘制仪器和装置图、记录实验现象、正确描述实验现象、规范书写实验报告等基本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知道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组成、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并能用精准的化学术语加以表述;根据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进行简单化学计算。如图1所示,这是我建构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基本技能学习”的基本模型:
本模型是根据化学基本技能学习的一般规律,结合初中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而整合提出的,其中“训练与反思”贯穿于“化学基本技能学习”的始终。因为,在化学基本技能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课堂训练,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专题讨论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和分享,懂得比较和鉴别,培养他们善于从不同角度改进自己经验和认识意识的能力,有效避免独立探索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形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
二、操作说明
1.准备范例,简单感知
布鲁诺认为:“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于化学基本技能学习,通过教师精心提供的范例或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认知冲突,引发愤悱意识和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积极探究者,而教师的作用则是精心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而不是简单地传输知识。
2.组织引导,初步模仿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最好办法就是模仿。对于化学基本技能的学习,可以通过模仿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学生的模仿练习,实质上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能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协助者,帮助他们形成学习动机,建构出所学内容的意义。
3.指导评价,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探寻总结出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过程,是“顿悟”的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的对操作要点的认识、化学用语的使用、基本的计算步骤等的理解,有些可能是片面的、不完全的,甚至是不规范的,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外,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时指导和评价。教师可组织学生在互评、点评、自评中解答问题,规范操作。
4.提供支持,训练反思
教师在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错误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炼而形成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问题及变式训练,能帮助学生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提炼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系统解题的策略。在此学习过程中,教师除了提供训练支持外,更是一位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
5.点拨提升,拓展应用
教师在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基础上,可以用简练精辟的语言或鲜明生动的实验等方式指点学生,拨动学生思维,揭示问题实质,帮助他们进行思路接通,推动思维延伸。
学生能在熟能生巧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通过经验和教训提炼出理论知识,然后再应用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当量变达到质变时,学生的化学基本技能也就初步形成了。
三、教学案例
案例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学习
教师提供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简易装置,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各小组通过阅读教材内容,交流并完成填空:先将 放入水中,再用 握住试管外壁或用 微热,导管口有 冒出后,移开 或熄灭 ,若导管中水面 ,并形成一段 的水柱,则不漏气。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完成了图3所示操作。
教师又组织学生进行组内和组间评价,让他们归纳、总结、反思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步骤、要点。
各小组通过讨论并完成:如何检查图3所示装置的气密性?(供选实验用品有水、弹簧夹、注射器等)
通过小组交流、总结,在教师的点拨下得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一般思路:创设密闭环境,采用不同方法(如变温等),产生压强差,通过观察密闭环境中的气体体积是否变化(如是否有气泡放出或是否能形成稳定液柱等)来判断装置是否漏气。
案例2:《熟悉记住一些元素符号并知道元素符号意义》学习
教师提供图片(见图4),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元素周期表来发现问题:三枚戒指分别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
各小组通过合作、分析,感知元素符号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记住了教材P75表4-3中出现的元素名称及符号。
学生交流了巧记上述元素符号的方法,并与其他同学分享,由教师组织、指导并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元素符号的识记和默写比赛。
学生自主交流后完成填空:
(1)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①O:既表示 ,又表示 。
②Fe:既表示 ,又表示 ,还表示 。
(2)比较下列符号的意义。
①2H: ,②H: 。
学生通过交流,得出了元素符号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2)表示某元素的一个原子;(3)表示一种物质。
案例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学习
教师提供教材P100例题1和例题2,学生简单感知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模仿例题2完成以下练习题:(1)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制6 g氢气,需分解多少克水?(2)氢气和氯气点燃能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200 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理论上能产生多少克氯化氢气体?
各小组交流并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算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质量关系;结合实际参加反应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算出其他所有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基本步骤。
教师提供解题错例,各小组自主合作后订正。
学生反思交流: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应注意的环节。
四、简要点评
(1)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传统的基本技能教学重视分析实验原理、规范演示实验、强调规范操作,虽然也注意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对照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实验技能学习的要求来看,教学重点还不能仅停留在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技能层面上,而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养的培养,既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等。
(2)“化学基本技能学习” 不是一种僵硬的教学模式,它呈现的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或者说是一种形态。我们应尝试使用化学基本技能学习课型,作为教学过程的中介,它是客观实物的相似模拟,是真实世界的抽象描写,是思想观念的形象显示。教师在具体操作时,要深入理解课型特点、把握精髓,而不能简单套用。如“简单感知”“初步模仿”既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也可以是同步实施的;“初步模仿”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也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也可以自主完成。课型实施的步骤和层次可以不同,在实际运用中,要视学生对技能的具备程度和原有知识结构而定。
(3)基本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学生获取知识、合作交流、探索研究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获取新知。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规避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盲区,使学生的思维更清晰,引导学生寻求知识、吸取知识、运用知识。因此,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和困惑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点拨,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和方法,享受学习的快乐。
引言
为防止陷入“静态优势刚性”轨迹,集群企业应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使其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所在能级跃迁,提高国际化成功率,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集群企业具有类似量子纠缠式的关系,决定学习能力共振跃迁,进一步提升动态学习能力。这对集群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成为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
集体学习对于集群企业尤为必要。但集群内部和企业间长期的集体学习和知识积累使其被一条式微的技术轨道锁定。集群向外部学习利于持续创新以提升竞争力,外部知识资源对整个集群技术能力有重要意义。集群整体学习能力决定成员企业技术学习的效果,这构成整个集群学习能力增长的基础。成员企业技术能力增长构成了集群技术能力增长的基础(魏江、叶波,2003)。在归纳和总结集群内高位势和低位势企业技术学习动因的基础上,学者认为集群技术学习的基础条件包括知识存量、学习主体和集群内组织的知识协作。影响集群技术学习的内部因素包括知识吸收能力和企业在网络中地位(迟文成,2007)。
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变化阶段分析
集群企业是一个由多个分工协作、资源互补企业组成的系统,系统可能会陷入“静态优势刚性”,内部呈熵增状态,外部负熵流获取较少,系统变为无序,靠衡态而逐渐衰退消亡。获取知识是学习的核心,通过集群内部学习,知识分享,形成并提升同质能力,但可能被一条日趋空心化、无竞争力的轨道锁住。为提升动态学习能力,保持竞争优势,应积极实施集群企业区域化和国际化战略,通过区际和跨网络动态学习获取异质知识。提升异质能力,融合异质和同质信息,不断提升动态学习能力,保持集群的生命力。
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形成阶段、轨迹阶段和提升阶段。集群内部各企业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通过内部学习,形成和提高同质能力。为了积累异质性能力,寻找学习源,向区际间集群企业学习,形成初步异质能力,进而形成初步动态学习能力,它是集群企业进入国际化动态学习轨迹阶段和提升阶段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本地化和区际间集群企业共同努力,提升集群企业异质能力,构建国际化愿望,步入国际化动态学习轨迹,用先进知识反哺本地化、区际间集群企业,循环提升异质能力。步入轨迹后,提高集群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和整合能力,消除企业间的高位势和低位势知识能力势差,加强知识扩散作用,加大核心企业对卫星企业的示范作用,减少低位势对高位势的阻力作用,集群内企业逐步形成国际化学习知识场,该实体空间为集群企业提供能量、环境、知识转化工具和实体学习平台等;国际化学习知识场作为虚拟空间,提供汇集创新灵感,便于心智式知识和隐性知识传播,缩短知识源头与归宿主体之间物理距离、心智距离与知识传播半径等平台,使动态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能级分析
集群企业发展经历本地化阶段、区际化阶段和国际化阶段,其中国际化阶段是集群企业的最终归宿。到达国际化阶段需要本源(愿景)、外源(需求)和本质(能力)的共同作用。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的提升(简称激发态)不能一蹴而就,通过初步形成阶段(简称基态)、步入轨迹阶段(简称受微扰态)实现的。经历的不同阶段是自组织过程的结果,具有不同能级,自组织机制决定动态学习能力不同阶段的能级。
本地化集群企业具有开放性、远离平衡态特征,基于协作和竞争产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因避免静态优势刚性、加之区际间吸引这一微小涨落,集群企业进入自组织产生状态,对应动态学习能力形成阶段(基态),处于N=1能级。受随机扰动因素的影响,集群内部拥有国际化愿望和需求的领先企业先实施国际化战略,进入混沌边缘,即自组织临界状态,是系统行为或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的区域,该区域既有稳定性,又有创造性,因此又称为“混沌的边缘”。系统能够迅速适应和协调复杂行为,有效地建立适合所处环境的模式(罗文军、顾宝,2006)。其对应的是轨迹阶段(受微扰态),动态学习能力处于N=2能级。在控制参量、巨涨落、蝴蝶效应和役使原理的作用下,系统产生歧化和突变,经突发性和跳跃性反应产生新的状态,集群内部具有国际化愿望、需求和能力的企业与目标国集群企业形成国际化知识学习场,受场力的作用,再次进入歧化和突变状态,对应提升阶段(激发态),动态学习能力处于N=3能级。提升阶段后,集群企业自催化和集群内交叉催化,进入维持鲁棒性状态,提高抗干扰和免疫学习能力(齐德芬等,2008),处于准稳定状态,即N>3能级。
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跃迁模型及条件
集群内企业和企业之间由社会关系网络和互信互惠沉淀的社会资本,使其处于相互吸引状态,该状态类似于卢瑟福原子模型。集群内拥有高位势知识的核心企业率先实施国际化战略,类似带正电的原子核,低位势知识企业类似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与电子相互吸引。在此基础上,提升集群企业动态学习能力,多个企业之间的共同协作和分工,形成错综复杂和缠绕的类似物理学中的“量子纠缠状态”。
“量子纠缠”是指不论两个粒子间距离多远,一个粒子的变化都会影响另一个粒子的现象。量子纠缠关系体现在一个企业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企业,该变化是指企业间“量子态”的变化。产业链中的“量子态”是指企业拥有的“隐性知识”状态。量子纠缠是实现物质量子信息的“隐性传输”,指将原粒子物理特性的信息发向远处另一个粒子,该粒子在接收信息后,成为原粒子的复制品。“隐性传输”表现在企业间有形产品、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传输(邵昶、李健,2007)。本文定义量子态是指集群企业国际化拥有的显性和隐性知识状态。量子纠缠是指集群企业经历本地化、区际化、国际化后状态变化对集群内其他企业的影响。量子态隐性传输是指集群企业借助集群特有的特性——社会关系网络延伸能力、社会资本沉淀能力、网络组织优势等,互相传递量子态携带的量子信息,即相互之间传递显性知识。知识尤其是异质类的隐性知识,是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提升的核心和宿源。集群企业量子纠缠的目的是借助一方状态影响另一方状态,在实施集群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隐性和显性知识高度融合,最终使显性知识隐性化,完成量子态隐性传输,使能级提升,即由形成状态阶段向提升状态阶段跃迁。
(一)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跃迁模型
图1为基于量子纠缠和量子跃迁的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跃迁模型。初始状态,本地化带正电的集群内核心企业和带负电的企业之间形成量子纠缠态,隐性传输同质类隐性和显性知识。本地化和异地集群内带正、负电的企业相互吸引协作,初步形成区际间联系,通过量子纠缠关系,隐性传输异质类知识和隐性知识,集群企业动态学习能力形成阶段,能力处于N=1能级(Ef)。为实施国际化战略,带正电的集群内领先企业产生国际化愿望,带动带负电的其他企业,在国际化需求的作用下,借助和国外集群企业之间类似松散式契约型的量子纠缠关系,隐性传输异质类国际化显性和隐性知识,步入轨迹阶段,克服静态优势刚性,能力跃迁到N=2能级(Ek)。集群企业借助自身与国外集群企业形成的具有鲁棒性能的“量子纠缠关系”积极融入国际化学习知识场中,跃迁到提升阶段,能力处于N=3能级(Em),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所处能级由N=2级向N=3级循序渐进跃迁。
(二)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跃迁条件
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跃迁表现在各阶段所处能级的跃迁,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需要吸收一定能量来实现。能级的跃迁是循序渐进的,本文构建进入动态学习轨迹阶段所处能级Ek向能级Em跃迁的条件模型。
模型的前提假设:第一,集群内企业和企业之间具有量子纠缠关系,受到含时微扰H`(t)作用产生共振。第二,结合阶段特征,能力所处能级跃迁的含时微扰包括集群内企业和企业之间量子纠缠度、隐性传输量、隐性传输半径、能级和能级间拥有显隐性知识势差、国际化成长内外部环境、国际化能力、国际化需求和国际化愿望。第三,为普朗克常数。第四,外场角频率为ω,本文将其界定为含时微扰因素对能力能级跃迁和量子纠缠状态的影响;原子体系由能级Ek向能级Em跃迁的角频率为ωmk,本文将跃迁角频率定义为学习能力处于不同能级对应的量子纠缠度。第五,本文t代表国际化经验积累能力,hωmk表示能级跃迁需要吸收的能量,将此能量定义为能力提升所克服不同阶段所处能级拥有的显隐性知识势差需要能量,Wkm表示能级跃迁的概率。第六,其他变量均为中介变量,篇幅有限,不予说明。第七,本文假设Ek小于Em。
借鉴量子力学中,量子跃迁几率、黄金规则和共振跃迁模型(陈亚孚等,2006),本文构建的条件模型如下:
集群企业动态学习能力能级跃迁受到含时微扰作用:
(1)
当Ek<Em时:
(2)
结论
由公式(1)可知,ω=+_ωmk时,即含时微扰因素对能力能级跃迁和量子纠缠状态的影响与能力处于不同能级对应的量子纠缠度相等且呈现相反数关系时,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所处能级共振跃迁概率最大,由于π,,Fmk为常量,共振跃迁几率数值最大与集群企业国际化经验积累能力t密切相关。因此,集群企业应在实施国际化战略前,提高集群企业国际化经验的积累能力,进而使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所处能级跃迁。由公式(2)可知,跃迁几率与有关,即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所处能级跃迁需要吸收能量(Ek<Em),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不断攀升所克服集群企业国际化动态学习能力不同阶段所处能级拥有的显隐性知识势差需要能量。这种能量表现为技术创新需要能量。集群企业提高学习、消化、吸收和整合同质类、异质类国际化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能力,使国际化显性知识内隐化,提高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江,叶波.产业集群技术能力增长机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3,21(1)
2.迟文成.产业集群技术学习机制研究[D].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罗文军,顾宝.知识创新的自组织机制[J].科学学研究,2006(s2)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知识关联
初步接触会计电算化是因为学校要参加会计电算化的技能比赛,去参加了会计电算化学科的培训。几次市里的学科培训后,学校第二学期就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参加过培训的一员,赶鸭子上架就走马上任,担起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作为一只仅仅仓促把书看了两遍的菜鸟,心理是忐忑:既想把课上好、上出彩,又想能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操作的方法。几经权衡,还是决定按部就班,先让学生掌握技能再说。
一、发现问题
最初的课堂基本是没有什么新意的,每次都是按照课本的提纲,“填鸭式”照着例题一个一个的示范,让学生一步一步地照着进行操作,一遍一遍地操作以达到熟练的程度。用练习题来让学生练习,然后讲解,最后测试。结果是学生的操作是熟练了,但是不能出现错误,一出现错误傻了,不知道怎么去修改,很多学生的方法是删除账套重新建账。问题来了:建账之初发现错误重新建账的话,耗费的时间不多;一旦账套的处理已经过半,才发现错误,耗费的时间就太多了,一堂课就不足以让学生去解决问题了。况且有些错误不需要重新建账就能够修改过来的。为了节省时间,总结错误的类型成了当务之急。整理了错误类型,找出解决的方法,就像医生治病一样,指导学生对症下药。错得多了,有的学生就出现了思路混乱,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还是不能根本性地解决问题。
二、找出根源
怎么办?是不是这个问题无法解决?为什么学生容易发生的错误自己不容易发生?原因何在?思前想后,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不理解——不理解软件的知识结构和操作的原理。找到原因,还要找到解决的方法。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理解软件的知识结构和操作原理呢?
三、解决问题
知识是有本源性的,会计电算化虽然是会计的延伸学科,它仍然是基于会计学原理的一门课程。学生是学过会计学原理的。从这一点出发,学生的理解也就容易了。比如:会计电算化的软件知识结构大致分为:初始化——财务处理——财务报表。会计学原理中会计核算的主线是:填制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填制审核凭证和登记账簿都属于账务处理的范畴。这样两个内容就能吻合,唯一不能吻合的初始化中除了一些期初信息的填写外,“行业性质”的选择和会计学中的“企业会计制度”选择是一致的,“期初余额”的填写和后者的“期末余额结转下月期初”是一致的。像这样有关联的知识点还有很多,在课堂操作的时候,穿插讲解。把这些知识关联起来之后讲授给学生,总是能收获学生恍然大悟的惊叹声。更惊喜地发现,以往需要反复示范的操作也只要稍微点拨一二,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自行领悟。这仅仅是小试牛刀,谁知道成果喜人。原来不管是谁,“只知其然”都是盲目的、懵懂的,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地把学问做活了。慢慢地,除了理论知识,也对现实中会计的一些实践情况,尤其像学生比较关心的“工资管理”中“工资项目”的来由和组成情况;“岗位工资”公式设置的原因等等。有了一定的效果,一些大胆的想法也可以尝试起来:仿照现实中会计人员的分工,让学生分不同的角色去合作完成同一个账套的工作。甚至让扮演账套主管的学生去分配其他几人的工作,设计他们工作的时间。让学生对电算化的运用更加的身历其境,培养学生的兴趣。果然,课堂的气氛也活跃了起来,甚至有学生做账套主管上了瘾,自发地要求竞争上岗。对比之前的焦头烂额,现在上课不说是游刃有余,至少也是轻松愉快了。里面的区别不过是从呆板的“填鸭式”教学过渡为“理解式”教学,让学生变之前的“囫囵吞枣”为温故知新的“融会贯通”。“填鸭式”的教学表面上能让学生快速掌握技能操作的方法,却只是“囫囵吞枣”,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这样操作的原因,一旦出现轨道以外的问题,就容易“打回原形”,需要再化时间去补救,事倍功半。“理解式”教学在课堂的内容量要更多一些,偏重理论相对要多一点,最终进行操作掌握却是事半功倍。但是,技能教学中,“理论”和“操作”的“度”都要把握好,不能走极端,要根据知识的不同,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不能“一刀切”。
作者:施莉 单位: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李敏:财会教学中如何强化技能教学.《大众商务》2010(12):205-205
【项目基金】以职业化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编号:2011TJK124);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集约化教学模式的创设与实践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Y201346)。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43-02
人的能力是内化于心的个体品质,能在相关的社会活动中外化于形,实化于行,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综合体现。具体表现为身体之能力和精神之能力。精神之中又分为知力、感情及意志。此三者是真美善的化身:“真”是知力的体现,“美”是感情的再现,“善”是意志的彰显。完全之人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以及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而职业能力是每个职场人能力的体现。包括职业人的体能、角色塑造、品质、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技能等。涵盖执行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诚信与忠诚、责任感、企业文化、价值观等。
集约化教学其主旨在于通过各种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教学要素的合理组合,以期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即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教学资源为基础,以教学过程为突破口,将职业人的体能、角色塑造、品质、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价值观、职业技能等集约优化。教学关系以未来职业人为中心;教学内容以职业人的能力发展需求为中心;教学方式以适宜职业人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学生职业能力本位,唤起兴趣,鼓舞精神。目的是培养对心灵自由与思想独立的追求和对社会前途的忧虑与思考的在社会中具有社会性的独立特行的自由的职业个体。由于当前我们的教育体系从本质上看是模仿西方大学制度建立起来的一种后发外生模式。目前更多的是在方法、技术及一般结构和制度层面的模仿,在理念和环境上没有实现根本性改变,导致“后发劣势”。基于此,我们积极探索和职业能力相关联的教学模式。
一、 教学目标集约。
目标集约不是以学科目标为主,而是以职业人人格养成为核心,基于学识、职业技能、道德情感、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为一体的体系。人的普通能力包括处理资源、处理人际关系及问题解决和对改革的积极态度、价值观、道德行为、处理信息、系统地看待事物、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当今时代的信息化、碎片化、浅层化、扁平化、具象化等特点,导致目标理性化、内容封闭化、评价统一化、师生失我化等一系列不良现象的出现,在运作中的工具理性对人性发起了凌空飞跃,使现有的教学迷失了人的方向。要回归以人为本,就要构建一种现实与未来相联系、理性与非理性相融、外在目的与本在意义相依、以实现教育本真目的的自为性体系。每门学科根据教学大纲、选用的教材及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构建该学科于学识、职业技能、道德情感、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为一体的施教坐标体系,在此坐标体系上找出相应的点,能够形成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认知体系和施教体系,使教学活动围绕职业能力展开。
二、教学活动过程集约。
现代教学强调的知识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化于行的。教学过程即为人在与知识交往时如何由客体化存在形式向主体化存在形式转化,实现其价值的过程。这种转化与实现关键在“导”。“导”是以“感”为前提,以“悟”为根本,以“探”为核心,以“感”、“悟”、“探”的有机结合作为支点。“导”可以通过把我们所面对的问题转化、分析、综合、假设、变化成已解决的问题,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和综合、具体和抽象、一般和个别、归纳和演绎、逻辑和历史、等思维方法,使人的思维有一个较大的突破。由于学生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个体,所以引导的过程就是要使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能动,才能自主,只有自主,才能创造。“导”的前提是师生互动,其目的是优化学生的自主活动达到教学相长。具体的方法有:其一小型讨论。小型讨论是把教学的重心从怎么“教”转到怎么“学”上,其优势在于能够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批判思维的养成,动手能力的培养,从知识的灌输转变为智力的开发,注重启发。其二“茶馆式分片教学”法。此法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和逆向思维,授课气氛活跃,形成了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其三“讲座式教学”。聘请专家、学者为学生介绍专业知识和前沿知识,围绕若干主题展开,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科知识视野。其四“教学科研法”。提倡大学生早日进入科研领域,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能够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够把这个森林地图印在大脑上,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也不会迷路。这些方法展现了“活”的风格;抓住“实”的本色;突出“导”的功能。
三、课程体系优化组合。
大学生是未来的职业人,作为职业人必须具备角色塑造及职业价值观、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知识智慧的体现,它是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甚至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并能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中的基本能力,具有适用性和可迁移性。隐性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面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热爱、责任和使命,传承的是人文精神、实现的是职业人的理想,传递的是真善美,是劳动者在劳动中拥有人的尊严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基础。坚守着砥砺德行、利己利人的道德追求;守正笼实久久为功的平和心态;宠辱不惊自信自励的人生哲学,其特点在于非专业性、非实用性、非特定性、非功利性。为此对课程体系优化组合。逐步建立和完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两大模块课程体系。有利于不同专业教师优势和特长的发挥,更加合理的促进人才流动;完善扩大“三公开、三自主、面向师生”的开放式选修课程体系,在O2O模式下移动学习,稳步推进MOOC课程建设,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共享。
四、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优化。
课程考核的本来目的是检验教育成果并激励更好的教学,但许多时候取得好的考核成绩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工具性动机时,它损害了对未来职业人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在动机。目前的学生课程考核评价比例一般为三七或四六开(即平时成绩为30%或40%,期末成绩为70%或60%)。我们将对平时成绩的考核比例扩大到50%或更多,便于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平时成绩的考核包括课堂表现、考勤和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可采用其一阅读。列出100本以上的阅读书目,学生任选阅读,每位学生撰写千字读书笔记,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理性思辨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其二学生课题。学生结合自己的校园生活,结合社会实际,选取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题目展开调查研究,最终获得有建设性意见的结果,并以调研报告或论文等文字形式提交成果。整个实施环节以小组为单位,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也是对个体综合能力进行锻炼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其三演讲赛。由主讲教师搜集和整理参考题目,历届学生积极扩充,建立起演讲赛的题库;然后参与演讲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兴趣,从中选取适合自己的演讲题目,自写自导自讲,最后由班级组成评委团评出一、二、三等奖,由课程组统一发放奖品和证书,通过演讲赛要求达到激发学生热情、树立健康心态的目的。其四主题讨论。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主题讨论,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达成对课程的整体性认知;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观察世界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五,围绕学术科技与专业技能、文化艺术与体育竞技、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三大模块,融合统筹素拓工作、第二课堂、大学生创业实践,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期末成绩的考核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细化课程体系、课程知识及职业素养要求,确定课程效果的考核方法和考核大纲。考核内容切忌过多的死记硬背,提倡利用计算机、图书馆、网络等工具解决问题。考试形式多种化,可采用笔试、大作业、小论文、课程总结等。以考核学生学识的提升为重点,引导教和学向着全面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君子人格的培养、文化的传承等方面转变,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集约化教学坚持以人格的养成职业素养的培养为核心,融学识、职业技能、道德情感、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为一体的目标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思考的环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感悟经验。着眼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相处、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因此,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有其优劣之处,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要辩证地去认识,要取长补短,与时俱进,不断探索适合教学的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姜同仁,马向文.集约化高校园区体育教育资源与开放式教学模式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3
实验、实训教学是环境、化工类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实训技能的掌握情况直接决定了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近年来,我们在指导大一新生实验、实训过程中,发现学生动手能力差、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存在很多缺陷,我们认为学生本应在中学阶段掌握的实验技能,实际并没有掌握。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中、高考制度改革和高校扩招导致,同时也反映出中学阶段学校和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实验开出率低,学生实际操作机会少。因此,准确了解新生具有的化学实验能力,并根据其实验技能的实际水平,对实验内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加强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生化学实验技能水平现状
我校化学与环境科学系现有环境工程技术、工业分析技术、应用化工技术三个高职专业,生源以辽宁为主,大多来自乡、镇、普通高中。但近些年在大一新生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实验基础差、不懂实验室基本常识、应变能力差;简单仪器不认识、不会用;实验习惯较差等问题比较突出。例如:酒精灯碰翻着火时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的问题如果口头提问学生百分之百都能回答正确,但实际问题出现后,学生的第一反应大多是很害怕往后退,也有些学生根本想不到要预先在旁边放一块湿抹布;还有在过滤实验中有些学生甚至把研钵当做蒸发皿来使用;此外由于仪器使用不熟练导致损坏的现象也比较严重。针对以上情况,如果不对新生基础实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就难以做到中学和高职教育阶段化学实验的有效衔接;此外如果不注重标准化、规范化的训练,必然会对后续专业实验的教学工作带来影响。
二、第一学期实验教学改革
新生的实验技能基础薄弱,合理制订第一学期实验课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验衔接教学,既可以弥补学生技能上的缺陷,又可以为后续专业实验的学习提供基础和支撑,为此我们做了以下调整:1.调整教学内容一般情况下,新生入学后最先接触到的实验课是基础化学实验,是由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整合而成,按照高职教育适度、够用的原则,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了删减和选择,删去物理化学实验部分,将基础化学实验分为基础化学Ⅰ和基础化学Ⅱ。基础化学Ⅰ第一学期开设,内容选择上突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主要开设服务后续专业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如溶液配制技能(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物质的量浓度、体积比等),加热技能(酒精灯、酒精喷灯、恒温磁力加热搅拌器等)、称量技能(托盘天平、电子天平的使用)、物质分离提出技能(过滤、蒸发、萃取、分液、蒸馏等)。其中溶液配制部分增加四课时的计算基础知识讲授,另外考虑到专升本实验技能考试的需要,保留了粗盐提纯的实验,作为中学和大学实验的衔接。第一学期授课内容以仪器规范使用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2.调整实验课学时我校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的制订除第一学期外教学周均为18周,而第一学期由于有新生军训、入学教育等活动,教学周只有16周。此外第一学期开设的公共课学时相对较多,每周26学时中,14学时为公共课,而专业课只能安排12学时,为保证新生能够进行系统而扎实的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基础化学实验Ⅰ每周安排4学时,主要是老师讲授操作要领、示范规范动作、学生学习并实际操作。但要达到操作熟练化、规范化,仅凭课上4学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不断练习,不断纠正错误,才能逐步达到。因此,新生每周增加3学时的技能训练课,以学生练习为主,指导老师纠正错误操作,学生也可以相互纠错。3.改变教学方法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第一学期开设的基础化学实验均采取一人一组的形式,试剂公用、仪器专用、单独训练,个别仪器配套数不够时,采用同时开设两个或三个实验项目,学生轮流做的形式,以保证每名学生都能独立操作,避免多人一组的实验中,有些学生有依赖思想和畏惧心理,而只看不做。在实验过程中,以往是教师讲一步、示范一步,整个操作过程讲授完,示范完,再让学生分组练习,老师指导、纠正。这种方式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不能完全掌握,导致学生分组实验时,会不断有学生提出问题,或因操作不当造成仪器损坏。现在任课教师把每种仪器的操作要领进行分解,教师讲一步、示范一步、学生练一步,掌握之后再往下进行,学生便于掌握,老师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4.改革实验考核方式因第一学期开设的基础化学实验Ⅰ,内容是常规化学仪器的操作和使用,目的是锻炼学生扎实的实验基本功和操作技能,满足后续实验教学需求。考核的重点应放在操作的规范性、熟练程度和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上,因此,总评成绩按以下方式计算,平时成绩占40%,操作考核占30%,理论考试占20%,技能训练课表现占1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预习报告、实验态度、课堂表现、操作情况、实验习惯、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其中出勤情况除记录事假、病假等外,还要记录学生是否将欠缺的课程补上,因实验课在安排上是几个班级轮流做,如果缺课的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到其他班级学习,按出勤记录。预习报告、实验报告重点考核格式是否规范、项目是否齐全、能否认真书写,而实验数据和结果在新生实验中不做为重点。实验习惯一项重点考核实验过程中实验台面是否清洁、有序,“三废”是否正确处理,是否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清扫工作完成情况及水、电处理情况等。操作考核由教师根据开设的实验进行命题,每个项目都有评分标准,采取现场抽签的方式进行操作,当场打分[1]。由于第一学期是以基本操作为主,理论考核不做为重点,只占总评成绩的20%,采用笔试方式进行,重点考核学生实验安全知识、意外事故的处理、仪器的认知、使用注意事项、简单实验原理等。此外,因新生增加了技能训练课,为保证技能训练课的质量,学生表现也计入了总评成绩。
三、加强思想教育,注重实验过程管理
针对新生实验技能差的实际情况除有计划调整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外,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加强过程管理。高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学习兴趣不浓,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从我们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喜欢实验课胜过理论课,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验课的特殊性,选择现象明显、实用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可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参观见习,体验化学实验在生活、生产工作中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2]。实验过程中要除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师要正确教育引导,严格要求。此外新生入学阶段活动比较多,有可能会影响正常教学工作,但仍需严格落实实验课实施方案,保证实验课课时。新生实验课任课教师的示范作用和责任心也尤为重要,因此需选派基本功扎实,责任感强的教师为新生授课,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严谨自律,一丝不苟,加强实验过程的监督和指导,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操作细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随时作出正确示范。
四、结束语
在高职新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基本操作的训练,通过有计划的进行实验衔接教学基本操作的训练,可以较好的弥补基础实验技能上的欠缺,使学生更快的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为载体,将书本的知识生活化、立体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用途导入,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吸引学生兴趣,像一把钥匙打开学生探索的心智,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化学问题的探索潜能。
[投影]1915年4月22日下午5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两军对峙的比利时伊珀尔战场。趁着顺风,德军一声令下开启了大约6 000只预先埋伏的压缩钢瓶。霎时间,在长约六公里的战线上,黄绿色的云团飘向盟军阵地。毫无准备的盟军士兵猝不及防,眼看着黄绿色的气体涌来,先是咳嗽,继而喘息,有的拼命挣扎,有的口吐黄液慢慢躺倒。德军共施放毒气18万公斤,使盟军有1.5万人中毒,5 000人死亡。这就是战争史上的第一次化学战,从此,化学战作为最邪恶的战争被写入了人类战争的史册。
[教师引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打开自来水龙头时,你会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这是什么原因呢?自来水能直接用来养鱼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氯气有毒,但量少时可用于消毒杀菌。化学物质有其有害的一面,也有其有用的一面,我们应发挥其有用的方面,摒弃其有害的方面。
[教师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氯气作为化学武器首次用于战争,造成很多士兵的死伤。如果我们碰到氯气泄漏事故,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氯气。
[案例说明]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导入,吸引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让学生辩证思考,Cl2有毒,但少量可起消毒杀菌作用,体会正确运用化学知识为人类服务的思想。这样,一开课,学生的眼球就被紧紧吸引住,带着浓厚的探究兴趣投入课堂。
2 实验探究验证猜想,激发探究问题潜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进行实验探究,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提高探究意识和能力。
在做Cl2的漂白性实验时,我演示了氯气分别与干燥和湿润的色纸反应,学生观察到干燥的色纸无明显变化,湿润的色纸褪色。于是我乘机提问“这种能使色纸褪色的物质是什么呢?”,并让学生进行了讨论。学生兴致勃勃,热烈讨论,提出可能有4种物质:Cl2、H2O、HCl、HClO能使色纸褪色,并积极动脑设计实验方案――将这4种物质分别和色纸接触,而干燥的Cl2和H2O已经排除漂白的可能,剩下的就是HCl和HClO了。我鼓励学生大胆上讲台动手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一位同学勇敢地到讲台上验证他的猜想,在色纸上滴加盐酸,实验结果表明,盐酸不能使色纸褪色,那么,运用排除法,具有漂白性的物质就是次氯酸了。
[案例说明]当堂动手实践“使有色纸条褪色的物质究竟是哪种物质”的小实验,虽然只是很小的一个插曲,但学生的大胆猜测与亲自动手实验,将课堂气氛推向了,学生零距离接触讲台,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学生热情高涨,兴趣浓厚。
3 课后调查深入社会实践,激发研究社会潜能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学习的巩固和收获更多的是在40分钟课堂之外,所以课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后习题的练习都至关重要。
一堂课结束了,学生意犹未尽。结合课堂教学布置了相关的书本作业外,也尝试布置了选做的课外作业――请自由组队去调查自来水厂的消毒情况,既呼应了课堂导入提出的问题,又激起学生自己继续研究氯气用途的兴趣。
学生学知识首先要记忆。若不能有效的记忆,边学边忘,知识得不到积累,就谈不上运用,能力、水平自然也无法得到提高。因此,在复习中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使学生学会与遗忘作斗争,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任务。
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它分为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而遗忘是保持的对立面,如何使学生加强识记、学会与遗忘作斗争呢?多年来在复习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努力,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直观教学,提高识记和保持的效果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所以做好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做好学生实验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在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的方法,使学生看、听、闻、摸相互配合,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充分感知所学对象,才能收到印象深刻、记忆牢固的效果。另外,力求课堂上条理清晰、概念清楚、重点突出。对于那些容易忽视的地方要特别强调;对容易混淆的地方要加以对比。比如“电解”和“电离”这两个概念学生常常混为一谈,所以,在学习电解时,笔者就提出问题:“电解和电离是一回事吗?有区别吗?”并引导学生从电解质电离和电解发生的条件、过程、特点及二者的联系四个方面逐一进行分析,使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清楚的认识,尤其是对一些至关重要的概念和基本理论,要像擂鼓一样,重槌敲打,以唤起学生的共鸣,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从而提高识记和保持的效果。
二、加强理解,提高记忆效率
记忆的关键是理解,根据笔者所带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的直观性固然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依据德尔(E.Dale)的经验锥形可以看出,对年龄相对大一些的高三学生就要注重言语符号的应用了,毕竟更多的知识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才能表达,而在这里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即对所学对象要进行思维加工。而这个思维加工是在学生头脑中完成的,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进行思维,只能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使他们学会思维的方法,理解所学内容。有不少学生只记现象、事实和结论而不重视、不会进行思维加工,不理解所学内容,导致大量可理解可记忆的内容成为死记硬背。这样,不仅记忆不准、记忆不牢,而且思维能力也得不到提高,知识应用也就更难了。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加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意志努力,提高记忆效率。比如,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教学中,笔者紧紧抓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基本原理,首先分析元素的原子结构或者物质的分子结构,而如此的结构特点必然决定了它具有的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于是就很自然地引出了物质的性质。这样从理性到感性、由感性再到理性,使学生既能从结构理论上理解物质所应具备的性质,又有直观的实验演示和事实验证,就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提高记忆的效率。
三、明确记忆要求,掌握记忆方法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中哪些内容要熟记,哪些内容要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哪些只作一般性的了解,教师在教学中都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记忆要求。而在提出记忆要求时,教师还要使学生了解识记的意义,提高学生识记的自觉性、积极性。另外,还要帮助学生学会记忆方法,使之记得快、记得牢。在此,笔者为学生总结了如下的记忆方法:
准确记忆:对金属活动顺序表、元素符号及化合价、元素周期表、酸碱盐溶解性表等等,要一字不漏地准确记忆。
2.理解本质:对化学基础理论等内容不要求逐字逐句地背诵,但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事实、记现象及主要原理。
3.先整体后部分地记忆: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记忆,对单质或化合物的物性、化性、制法各包含几点要先有一个整体记忆,然后结合回忆,检查整体知识是否准确、完整,若有遗漏,每次记忆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内容上。
4.韵律记忆:把难记的内容编成韵语,提高记忆效率。例如周期表的结构,笔者归纳了这样几句话:周期表有周期,一、二、三、四、五、六、七;2、8、8、18、18、32,第七周期是21;纵行分为十六族,七主、七副和零捌。氧化还原反应记住“失、升、氧化还原剂”,“得、降、还原氧化剂”。
5.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要求并指导学生写好笔记,在每个章节学完后,指导学生读书并总结出笔记,使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块,连成知识网。同时要胸中有数,做到举一反三。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是否有毅力和坚韧性、机智和判断力,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意志薄弱、懒惰、判断力差都会使一个人的知识记忆不牢,并在必要的时刻所需要的知识回想不起来而造成学习成绩差。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在班上,教师还应经常表扬那些具备良好学习品质的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动员其他学生向学习品质优秀的学生学习,改善自己的学习品质和知识结构,从而使他们也能逐步树立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刻苦耐劳、严肃认真的学习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038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科教学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其教学的主要目的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上,而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学习能力是创新和实践的基础。试想一下,不知道怎样学习和思考的人又如何能独立地进行实践和创造呢?
一、化学学习能力的构成和实质
什么是能力,心理学家认为,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个性特征。化学学习能力是在化学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使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并加工和利用信息,从而分析和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在学生已有知识、技能策略的定向调节和控制下进行的,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则学习活动的定向和执行环节就不能实现,也就无法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因此,构成化学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策略。前两者在后两者的基本导向下内化并结构化、网络化、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这个结构就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从学习活动的静态来考查,可以认为是储存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从学习活动的动态来考查,可以认为是学习者进行加工和同化新知识的“先行组织者”,是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它不断同化激活、加工、提取和储存学习对象,使之处于有序的结构化和网络化的状态。因此,化学学习能力的实质就是结构化、网络化、程序化的化学知识、技能和策略。它不是知识、技能和策略的本省,而是结构化、网络化和程序化的结构系统。只有结构化、网络化、程序化的知识、技能和策略,才具有稳定的结构功能,才能对学习活动发挥直接稳定的、高水平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二、化学学习能力的形成过程
化学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化学知识、技能和策略的获得并广泛迁移,从而使它们不断综合化和概括化而实现的。
化学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分层递进的。首先,学生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和策略,知识构成化学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但它不等同于学习能力;然后,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和不断地整合,将新的知识技能与原有的知识技能相互作用,内化为结构化、网络化的知识技能结构,知识和技能的网络化水平是决定学习能力水平高低和发育水平的关键;最后,在解决特定任务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运用一定的策略方法,以活动任务和问题为中心,将不同的知识技能进行组块,实现知识、技能和策略方法的融会贯通以及高度网络化和系统化,形成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程序化的活动经验结构,这标志着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和状态。
三、影响学习能力形成的基本要素
1.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制约化学学习能力发展的心理基础
化学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协调运作是的过程。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制约着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和质量,也制约着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水平。学习活动中的智力因素主要由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心理因素构成,它直接参与认识客观事物的具体操作。非智力因素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活动起动力和调节作用的心理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能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不可能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2. 化学学习活动是形成化学学习能力的基本条件
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两部分构成。内部活动及心理活动,它通过语言、形象、文字和符号对化学学习对象进行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表达等心理活动,以实现化学知识的内化、概括化和系统化。这一活动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外部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学生主体的实践操作性活动,如阅读、谈论、练习、交流、操作、制作、实验等,这种直观的外部操作可以加速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化过程。
外部活动需要有内部活动的参与和支持,二者不可分离。外部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基本心理能力的发展,而且在外部活动中学生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基本操作、运用、逐步学会获得化学知识的策略,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思维能力和学习策略是化学学习能力的核心成分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活动,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所以思维能力是化学学习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是一种指向问题解决的、间接地、概括的认知过程,概括性是思维的最基本体征,也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正是在获得化学知识技能和策略的基础上,不断概括并内化而形成的。学生通过思维获得的知识概括性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概括性,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进行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也就是说,学习策略具有方法性自我调控两大特征。区别“学会”和“会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学生是否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并根据学习情境做出相应的选择和调整。所以,学习策略在化学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化学学习能力的核心。
四、化学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1. 努力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察觉到“有目的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一种心理困境,就能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问题情境是思维能力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难度适度”,过易或过难的问题都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凭已有知识又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也最具有启发性,才可驱使学生积极思维,有目的地积极探索。
2. 合理建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结构化、网络化和程序化的知识结构,才能对学习活动发挥直接且稳定的、高水平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认知结构不等同于知识技能的积累,而是要不断的内化,形成一个有清晰逻辑关系的多层次整体。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通过相互谈论和交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和规律尽量与自己已经知道的其他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练习加以认真的思考,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同时又要重视并及时地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不断提高学生头脑中知识的系统化和概括性,使学生构建一个有序而开放的、灵活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发展。
3. 重视培养学习策略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过程,离开了学习策略学习和运用,“学会学习”将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许多学生拥有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但因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致使知识的获得和应用常常受阻。
学习策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直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具体方法,即通常所说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又称为认知策略;另一部分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的策略,成为元认知策略。所谓“会学”即是学生不仅能对所学对象进行识别、加工、和理解,而且还能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调节和反省。心理学研究表明,造成学习能力差异的原因并不是他们的知识水平不同,而是他们对学习过程的调控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到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己规划学习的进程,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习能力是人生最重要的基本素质,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才能不成为时展的落伍者。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校本教学研究的实践形式[J].教学研究,2005(12).
一些动画片或有些卡通图片,对于成人来说很多时候不是看不懂就是不感兴趣。但对于儿童来说,却往往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生动形象卡通人物本身就形象幽默,本领超强,法力无边,再配上活泼欢快的音乐和配音,往往令人捧腹,小学生沉醉其中,乐不思蜀。游戏教学法独特的趣味优势在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唤醒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快乐学习,接受新的知识。例如在教学键盘输入时,引入一个游戏叫作“争做输入小将军”,就会立刻激发学生键盘输入的兴趣,在愉快的气氛里不知不觉中学会键盘的输入及运用,学生获得快乐又得到收获。小学生的性格本身就是活泼好动,不可能长时间专心致志地去做某件事情,而游戏软件的引入和运用,却让学生获得了极大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训练学生的指法时,就可以使用“警察抓小偷”、“打地主”等游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汉字的输入以及鼠标的使用方法,并提前掌握了文字录入的一些相关知识。
二、适当加入小游戏,增加学生学习动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性格活泼好动,不喜欢重复性的练习,对新生事物却有很浓厚的好奇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入一些小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这种兴趣转化为他们学习的动力。适当的游戏让学生的兴趣变得浓厚,在学习上取得了一点成绩,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内心产生一种荣誉感,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在这种动力推动下,学习兴趣进一步得到巩固,获得良性循环。例如在教学“画图”软件里工具运用时,由于单纯教学软件的操作,学生会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认为其他们的内容学习也会是这么不能引起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挫伤,但如果利用“七巧板”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要学习的内容,教学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教学时,学生在学习“画图”里工具的同时,边游戏,边掌握了操作技能,既有兴趣又有动力,而且成效显著,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激发,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对信息技术的内容进行学习与探究。
三、设计益智性游戏,帮助学生熟练操作
学生有了兴趣,产生了动力之后,课堂的效率明显提高,对电脑的操作以及程序的运用越来越熟练,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也为了检测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信息课程的教学中,还可以搜集一些益智性的游戏软件,采用游戏中的一些规则,如积分、升级、奖赏等方式,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同时也对学生的进行测试,考一考学生的眼力、记忆力和速度等,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温故知新,积累操作经验的同时提高电脑操作的熟练程度。如在学完计算机的基本常识以及常用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将教学的内容设计成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闯关大赛,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一个个关卡,答对了才能获得积分,才能升级,才能进入到下一个关卡。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当中,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之中,越来越多的关卡被闯成功,越来越多的奖励被获得,同时越来越多的知识被掌握,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很广,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根据需要安排游戏,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33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填鸭式到启发式,从生本课堂到智慧教学,课程改革与时俱进,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可是教师依然很困惑,独生子女引发的顽症依然在上演。爱讲话、爱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任性易叛逆、学东西就三分钟热度,任你苦口婆心,任你口干舌燥,任你掏心挖肺,不少学生依然无动于衷,依然我行我素。为什么不遗余力的付出换来的却是失望与灰心?为什么曾经活泼快乐、充满好奇的孩子短短几年就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不满甚至厌烦呢?
2011年央视春晚小宝仔仔一曲《爱我就抱抱我》风靡了大江南北。歌词“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夸夸我,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抱抱我。”发人深省!是啊,想想我们小时候,大人的一个夸奖就能让自己兴奋半天,就觉得自己真的了不起。看看咱们现在的学生,他们同样期待能得到教师的认可与赏识,因为大多好孩子更是夸出来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作为教师,不要吝啬我们赞美的语言、欣赏的眼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善于把握时机真诚地夸夸学生,一定能创建宽松民主、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创建宽松民主、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身段,在教学中实现教中学、学中教。对话理论强调师生平等、生生平等,讲究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本对话,就是要通过对话实现平等、民主、探究、争鸣的学术氛围。教师在这样的氛围中交织赏能教育,能起到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思考不断深入、火花不断、气氛活泼热烈、乐学识智的效果。前几年,笔者带七年级的时候,对学生的朗读点评,笔者让学生互评,但点评要先讲优点再讲不足,要面对朗读者,称呼朗读者姓名或者“你”,点评完毕后,如果朗读者有异议,可以站起来申辩,如果没有要讲“谢谢”。而在引导的过程中,笔者也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从而发现问题。不管学生答对打错,笔者都要及时鼓励,有还送上小礼物,有时引导大家给予肯定的掌声,有时和学生握手恭喜等等,课堂氛围十分热烈。
当然,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应不乏激励的语言。对善于思考、专心听讲、学习主动、乐于助人、见解独到的学生,往往会给予语言的奖励。时间长了,这种表扬会略显单薄,学生一旦习惯,心头的那种热乎劲儿会渐渐冷却。记得七年级的时候,内向胆小的李鑫第一次举手回答问题,笔者立即向全班学生说:“让我们把掌声送给李鑫,鼓励他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吧!”当某位学生的见解完全出乎意料而又合情合理时,笔者会向全班学生说:“你的思路真敏捷,很有表达能力,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当某一节课的任务在融洽、轻松的氛围中高效完成时,笔者会说:“这一节课你们表现的真好,谢谢你们的配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掌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掌声增强了课堂的活力,掌声犹如一台无形的发动机悄悄挖掘着学生潜在的能力。随着了解的深入,学生渐渐认可我、喜欢我,学生的成绩逐步提高。
俗话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往往把周记作为常规作业来要求。但笔者没有把周记看成学生的作业,而是把它当成与学生心与心交流的一个平台。笔者对学生说,周记记什么都行,实在没写的,把本周看到的认为没的诗句、段落、句子抄下来也行,还可以写心情、写心事――当然这要信任教师。而不管他们写什么笔者都会认真阅读,给予正面鼓励,有时候笔者的留言比他们的作文还多。所以,每次发放周记,学生最期待的不是他得了什么等级,而是看笔者会在周记上写些什么。对于进步比较大的学生,笔者会这样给他们留言:“你进步很大!只要坚持,你会写得更好!”对于不见起色的学生,我不会放弃他们,笔者会说:“老师在乎你,老师从未抛弃过你。心若在,梦就在!让我们一起加油!”有时细想,其实学生真的很单纯,教师不经意的一声问候、一句鼓励、一个眼神足以让他们热血沸腾而动力十足。赏能并非让你拿了放大镜去刻意查找学生的闪光点,他们需要的只是你真诚的鼓励和富有爱心的呵护,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片言只语会给他们带来绵绵的温暖。
一位名人说:“教师没有权利,但有魅力――知识的魅力,道德的魅力,人格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往往在于你的热情、真诚、自信、公平、公正。罗森塔尔效应和皮革马利翁效应有力证明了教师的期望赞许对学生成长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升学的压力、评价的机制,很多教师把更多的关注无私地放在了“好学生”身上。社会是一个大舞台,走出校园步入社会,谁也无法预料学生将来的发展,说不定你眼中学习上的“差生”将来就是社会上的“好学生”。
所以,教师的期许不能有偏差,应让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目光公平公正地投向所有的学生。如果我们总是把眼光停留在“好学生”身上,很容易抹杀其他学生认识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长此以往,由于我们的漠视可能造成大多数学生的自我放弃。让这种无声的赏能搭起了一座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桥梁,让这种会心的期许眼神赢得学生的信赖。心与心近了还愁他们的学业不能前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