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3 05:49: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美术史课程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陈卫和
今年是第四次教育部组织的高中新课改实验省培训,主要面向我国西部地区,参加的省市有、贵州、甘肃、四川和重庆,青海后来加入。这项工作在教育部师范司的领导下,纳入国培计划由中央电教馆组成项目组主持,具体仍由继教网平台运作。这次远程培训的专家团队集中地点设在北京西郊凤凰岭实创西山科技培训中心——2007年第一次远程研修新思考网平台也设在这里,期间平台被黑客攻击遭遇研修重创,这一“黑色记忆”今年又被唤起——这次远程培训开始两天由于平台技术问题登录困难,后来调用去年平台替换恢复正常。培训时间从7月28日开始,8月6号团队工作结束,8月7日至9日派出团队三位专家网络值班,继续学员作业和班级简报的评阅。
今年的远程培训工作尽管一开始遇到困难,但是在专家团队与继教网的齐心戮力下,迅速替换平台转移数据,发挥网络研修的无穷魅力,仍然取得了极好的研修效果。在研修的平台上学员纷纷转录首席专家尹少淳教授的留言:“网络断了思想不能断,平台塌了精神不能塌”,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投身远程培训。在美术学科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九、第十期后面的跟帖中,好评如潮热评不断,“感谢专家”、“感谢平台”、“从来没有参加过这么好的培训”、“希望保留平台内容”、“希望常常回来学习”等等留言比比皆是,获得超过预期的培训效果。
以下是美术学科远程研修培训情况的全面总结。
一、“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概况及面临的困境
1.“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基本情况
在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门类下设有5个专业类,33种专业。其中设计学类的专业包括艺术设计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8个专业。根据新的专业目录要求,各个高校的原艺术设计专业都在修订新的培养方案,而“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依然是这些设计学类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所发挥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对于设计类的各个专业而言,能够为学生铺垫重要的理论知识背景。在课程性质上,“中国工艺美术史”属于学科基础课,笔者所在学院将这门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开课,共36学时,2学分。在教学目标上,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工艺美术自原始社会起,在陶器工艺、青铜器工艺、玉器工艺、建筑工艺、金属工艺、染织工艺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掌握工艺美术的基本属性、形式特征、发展规律和艺术风格,从中总结出基本规律,探求其历史渊源,并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古代工艺美术进行了解和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从造型、纹样等方面,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辩证分析,总结特点,从而更好地应用于现代设计,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2.综合性大学“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面临的困境
综合性大学的美术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有别于专业的美术院校,艺术理论类课程开设的类别相对较少,基础性的理论课程如:“中国工艺美术史”“现代设计史”“设计概论”是相对来说开设频率较高的几门课程。综合性大学“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培养方案编制对课程的价值与地位认识不足、师资队伍的不足、学生对艺术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等几个方面。在编制培养方案的时候,有的综合性大学中的设计类专业去掉了“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新颖、更前沿的课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对这门课程的价值和地位认识不足。在设计类专业的课程结构中,“中国工艺美术史”往往被分配在基础课范畴,即打基础的课程,是与专业课相对而言的,就像是理工学科的高等数学一样。这一类课程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对于设计类专业而言,又不是一门简单的一般性基础课,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应该属于专业基础课,是专业课中着重于专业理论讲解的基础课程。师资的匮乏是造成“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困境的又一重要原因。目前,各个高校该课程的任课老师大都由其他专业课老师兼任,并不是由专门的史论专业老师担任,这就造成了在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受到限制。除此之外,教师数量也存在不足的现象,直接导致了无法进行小班上课,只能几个班级合成大班上课,人数在100人左右,教学效果不理想。很多客观问题需要慢慢地去完善,在现有条件下,任课老师可以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做一些调整,如教材建设、授课重点、考核办法等。
二、“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情况
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了由许衍灼编译的《中国工艺沿革史略》,这本书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本工艺史专著。在内容上,它涉及范围非常广,甚至还包括自来水、电气、煤气等领域。194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徐蔚南编写的《中国美术工艺》,书中介绍了玉器、刺绣、陶瓷等工艺门类的发展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世纪60年代,文化部曾组织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的相关教师编写《中国工艺美术史》,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个版本并没有正式出版。后来,陈之佛、罗尗子和王家树先生分别以油印本印刷作为教材使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一些代表性的著述:人民美术出版社在1983年出版的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编写组编写的《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上海知识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的由田自秉先生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的由龙宗鑫先生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在1993年出版的由卞宗舜、周旭、史玉琢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文化艺术出版社在1994年出版的由王家树先生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史》。这些著作的出版为中国工艺美术的系统研究、工艺美术史教材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仍是“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的经典范本。随着对工艺美术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教材建设也越来越繁荣。目前不乏权威的、全面的、高质量的教材,如尚刚、朱和平、刘世军、陈鸿俊、姜松荣、华梅、要彬等诸位学者都分别撰写了不同版本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材,尤其是200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尚刚教授编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作为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这些版本中,除了延续传统的通史研究方法外,也在门类史、断代史等方面加以尝试,如2004年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朱和平教授编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开始尝试从陶瓷、青铜器、玉器、家具等工艺门类展开论述。这些教材从再版的次数、数量就可以充分地说明大家的认可程度,但是目前各个高校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各有不同,尤其在对待基础理论课程的思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样就导致了在学分设置、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授课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试想,在有限的36个课时中,完成一本大部头“中国工艺美术史”通识的讲授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结合教学实际,笔者在自编教材中尝试了以门类史为主,通史为辅的架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主要包括陶瓷工艺、青铜器工艺、玉器工艺、家具工艺、建筑工艺、金银器工艺、织绣工艺和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八章,前面七章按照原始社会时期到明清时期的时间脉络设置每一节的内容,第八章则涵盖了大家非常熟悉的苗族服饰、苗族锉花、土家织锦、侗锦等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并且将笔者田野调查的访谈记录呈现出来,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最本真的艺术描述。
三、民族地区综合性高校“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笔者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承担“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内容体系该如何重新架构?新的教学模式该如何建设和应用?这些问题都是该课程教学改革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内容侧重点的调整。“器以载道”是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它通过具体的形态语言传达着丰富的思想境界,体现着人们的审美情感,彰显着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理论,始于庄子,《易传•系辞上传》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抽象的、无形的、“形而上”的;“器”则是具体的、有形的、“形而下”的。“器以载道•道以器载”,“器”,也就是工艺美术作品,它始终是我们所讨论的核心内容,“器”以有形的语言传达着无形之“道”,同时,深厚的无形之“道”也要依附于有形之“器”来展现。而这里所说的“器”与“道”恰恰是我们最应该给学生讲解的内容,具体来讲也就是关于造型、设计创意、设计思想和理念等相关的知识,这些对于设计类专业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琥著《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研究•思想篇》,运用现代设计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古代的设计思想,对我国古代传统设计的功能、原理、文化价值进行了全面的界定、解读和诠释,这些成果都为我们今天的设计史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在“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实际教学中,内容上可以侧重各个工艺门类主要作品的工艺分析和设计理念讲解,突出“器以载道•道以器载”的基本原则。比如商周青铜器,这一时期的青铜制品,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有传达森严等级制度的社会功能,是一种典型的治国礼器。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演变而来的,被统治阶级赋予了神圣的含义。例如,代表性器物“鼎”,它同样是由生活用品演变而来,成为青铜器中最重要的一种礼器,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再比如明代家具,这一时期家具的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造型中用线的特点,欣赏明代家具,犹如品一杯好茶,可以让我们回味悠长。造型的简洁、选材的考究、做工的精细,无不体现了匠人的独特构思在“器”物上的延续。经典之作圈椅更是把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气呵成的靠背与扶手、“S”形的背板,体现出独特的文人气息。从现代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讲,它不仅仅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而且在满足人们使用功能的同时,给人以精神享受。而将艺术性、实用性、科学性完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长信宫灯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造物的意境,不愧是古代青铜灯具的珍品。课程中对这一作品的讲解要注重其造型特点和设计原理的分析。长信宫灯最令人惊叹和赞美的就是它别致精美的艺术造型,总体上属于人物形灯的类别,宫女跪坐持灯的形象,是汉代宫女生活的真实写照,它的造型设计改变了商周以来青铜器的神秘厚重,造型设计轻巧华丽,优雅迷人。在功能性的体现方面,要着重强调分开铸造组装的方式以及对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的考虑。长信宫灯通体鎏金,集中体现了浪漫与华丽的艺术境界,它的铸造方法采取分开铸造组装的方式,先将头部和身躯、右臂、灯罩、灯盘分别做好,再与灯座等六个部分组合而成,这种设计和结构便于拆卸和清洗,制作工艺水平之高,是汉代灯具中首屈一指的作品。灯盘设计为能自由开合的弧形屏板,以调节光线方向。宫女左手持灯盘,灯盘中心有一个烛钎,在灯盘上设计有一个短的把手,通过把手地来回转动来调节灯盘上两片弧形屏板的开合,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挡风,还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和照射的方向,类似于今天台灯的功用。宫女身体中空,右臂上举,下垂的衣袖罩于铜灯顶部,形成铜灯的灯罩,燃烧的烟尘,通过宫女右侧手臂的袖管进入体腔内,烟尘通过灯体底部水盘的过滤之后排出,会减少烟尘中细小颗粒和异味,减轻了对室内环境和陈设品的污染。现在看来,这样的设计,类似于今天的烟道,但在两千多年前,这实在是可以堪称最先进的发明创造,说明中国早在西汉就已经着手于居住环境空气污染的治理了。除此之外,在“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整体结构上,还应该考虑加入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尤其是对于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学生,这些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使学生切身了解本土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体悟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魅力。少数民族的工艺文化是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张道一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曾指出美术史研究的四种偏颇,其中就有以汉族为中心,忽视了其他55个民族;以中原为中心,忽视了周围的边远地区。因此,如果能够对少数民族工艺美术进行有理有据、言之有物的写作,无疑是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有益补充。如果大家都能够去关注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相信中国工艺美术的研究视野将会愈发的开阔。
参考文献
1.许衍灼.中国工艺沿革史略.商务印书馆,1917
2.徐蔚南.中国美术工艺.中华书局,1940
3.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知识出版社,1985
4.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朱和平.中国工艺美术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6.张孟尝.器以载道—中国工艺美术史分期研究.中国摄影出版社,2002
7.郑巨欣.工艺史与工艺史研究.装饰,1998.5
8.李砚祖.设计史的意义与重写设计史.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2
9.李砚祖.工艺美术历史研究的自觉.装饰,2003.2
10.诸葛铠.对中国造物思想的探索和总结—关于工艺美术史学科建设的思考.装饰,1998.6
11.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与艺术设计教育.艺术研究,2007.1
12.杭间.设计史研究:设计与中国设计史研究年会专辑.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13.尚刚.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与其特点.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笔者毕业于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在地方高校从事过八年西方现代艺术史课程的讲授,在教学中深感地方高校美术专业开设西方现代艺术史课程势在必行。虽然事实上国内地方高校大多数从事美术教育的史论教师往往没有机会去国外美术馆、博物馆实地考察,但并不妨碍这个群体在理论层面的总结和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经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我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了解渠道变得更加广泛,艺术专业的学生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渴求也变得更为迫切,这就需要课堂的讲授有效而准确地提供相关的信息,以此作为引导,可以直接影响到艺术专业学生创作的视角和主旨思想,甚至是学生今后的艺术观念。往往激进的、另类的、反潮流的艺术行径更容易引起成长中的艺术专业学生的注意,他们甚至会反思、模仿、超越这样的行径,于是授课当中所采取的客观评价与主观的灌输相比其价值与意义就变得格外重要。那么,如何采取相对的客观性?总结起来,笔者想从以下几点展开探讨。
一、教材版本应符合授课学时、授课对象、授课内容的要求
国内近30年来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翻译书籍层出不穷,从最初的简译到专门研究,甚至很多融会中国作者思想的著作都大量出现。像目前列入国家“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的张坚著《西方现代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甄巍的《西方现代美术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目前比较通用的版本偏重于国外艺术史学家研究的翻译本或旅外艺术史学家的研究著述,比如天津大学邹德侬等1983年翻译的阿纳森的《西方现代艺术史――绘画・雕塑・建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刘萍君1979年翻译的赫伯特・里德的《现代绘画简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还有王受之2002年编辑的《世界当代艺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陈麦1988年翻译的爱德华・卢西・史密斯的《1945年以后的现代视觉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国内专家、学者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邵大箴先生的《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现代派美术浅议》,朱铭的《西方现代美术流派介绍》,常宁生的《反叛与超越――现代西方绘画艺术》等。
从事西方现代艺术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甄别和自编显然要对上述国内外相关研究著述做系统的理解,取长补短,注意一些新体例的变化和一些新视角的注入。但最为重要的是,仍然要明白教材有别于科研文章,课程安排要有一定的适用性。西方现代艺术史课程在一般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当中往往是2―3学分,学时通常被压缩到32学时,只有非常少的专业是56学时。32学时按照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也就是两周的时间,通常文化课的安排是一周两节,1―16周结课。那么相应的教材版本选择就要根据授课学时、授课对象、授课内容来进行安排。比如现在通行的阿纳森的版本,该书鸿篇巨制,内容全面,从19世纪末一直叙述到20世纪中叶,全书24章共753页。显而易见,该书为至今国内学习西方现代艺术不可多得的一个资料版本,尤其是阿纳森的透视空间解说,更是给了读者全新的角度来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变迁。阿纳森的24章内容即使有所侧重,把建筑内容删除,仍然是无法完成原先设计的工作量。最为重要的是,阿纳森的版本对20世纪70年代后的内容多没有涉及,这是很大的遗憾。另外像王受之的《世界当代艺术史》,教材从20世纪60年代后按照流派更迭的过程安排了16章内容,全书195页。这本书内容还是比较新的,条理清晰,显然,编者有着丰富的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概念归纳的方式很适合讲解,同时作者在美国讲学,能够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信息。缺陷在于其框架设计并不严密,是按时间、派别、国别,作者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很好地区分,在教学中使用的时候,教师还要有机地甄别。另外该教材的时间段20世纪60年代能不能作为西方现代艺术史课程讲授的起点呢?很显然,必须从20世纪初叶开始,这就需要另外一本教材进行补充,该教材不具备西方现代艺术史的启蒙作用。此外该书书名的世界两字并不确切,准确的应该是《美英当代艺术史》,其他国别在书中篇幅较小,只能做旁证而已。而高校现行的教材征订机制明确不支持该教材的征订,因而该教材只能作为西方现代艺术史的课外阅读补充资料。而国内一些专家的相关著述虽然是诸多片段文章的汇集,但背景介绍得很充分,苦于没有新版,原著也没有相应的艺术作品图片对应,阅读时略显枯燥。相反,现在出版的许多新版教材,在体例和框架、图片和印刷方面都远远超过此前的书籍,教学时间上也安排得很合理,但是急于出新导致了语言文字不够通俗,很多学生读不明白,教师也体会不到其意图。这类教材还是应该多向前辈学习,以对西方现代艺术做简明透彻的教学引导为宜。
二、授课讲解方式多引入课堂互动和多媒体影像教学
西方现代艺术史的授课方法通常是传统的板书式讲解方式,因为更多涉及图像的教学,西方现代艺术作品需要通过投影的方式直观展现给学生,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成为当下艺术史讲解的主流教学方式。在授课方法上,在按照教学计划充分准备好讲稿后,课件变得尤为重要,首先,它必须图文并茂,文字必须简练,提纲挈领,且要条理清晰,准确地将概念、背景、主题人物、代表性的作品以及代表性的风格、思潮产生的影响等内容阐释清楚。其次,还要非常注重有选择性地选取要讲解的作品图片,这些图片应符合讲解内容并且是艺术流派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在选择作品时,教师必须仔细甄别,不要轻易从互联网上选取没有经过检验的照片。比如莫奈的《日出・印象》,此幅作品在网上可以搜寻到几百种不同的版本,虽然是细枝末节不同,但艺术讲解也会产生很大偏差。所以需要我们多找些好版本的图片以及国外美术馆的矢量大图,还要多对照作者对作品描述的资料来辨认其是否与原图匹配。教师的讲解方式因人而异,方法手段不限。有的采用严谨的理论推导,有的采用启发式的梳理,有的采用趣味式的生平故事等等,由浅入深,力争使课程生动,学生易于接受。互动的授课方法在西方现代艺术史课程中也变得极为重要,观念的理解此刻似乎变得凸显,即学生在课程中如何去观看,如何去理解。教师要有意识地采用设问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现代艺术创作的情境当中,使其身临其境感受这种思维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去尝试和仿效现代艺术的创作方法和手段,在课程中评述自己的感受。教师此时也要善于总结和梳理,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来调整课程的进度,重在提高学生对现代艺术的兴趣,使其由对现代艺术创作之路的迷茫到理解,进而乐于参与。西方现代艺术史内容庞杂,学生在学习时不易找到头绪,对于有兴趣课后复习的学生,教师还需要提供一些条理明晰的复习资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多媒体影像除了囊括艺术家的照片、艺术作品外,还有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纪录片和相关艺术电影。国外美术馆、博物馆录制了大量的现代艺术纪录片,聘请了许多艺术史家、艺术家等艺术事件的当事人来陈述这段过程,且将作品存放在美术馆中。像美国纽约现代艺术馆、法国蓬皮杜现代艺术馆、美国芝加哥现代艺术馆等,都能近距离直观地使学生通过影像得出真实的感悟。另外艺术影片有故事情节,舞台戏剧效果极具感染力,学生在观看时常常不由自主地被影片的故事内容及画面效果所吸引,从而引发出对现代艺术的浓厚兴趣。比如观看好莱坞艺术影片《弗里达》,既弥补了课程理论教学缺乏直观性的不足,也增加了西方现代艺术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诸如此类的影片还有《梵高传》《波洛克》等,都能提高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增加学生们对西方现代艺术史的兴趣。
三、学生作业需要合理疏导
1、美术理论素质
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它所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技等知识,而美术教师并非精通所有学科知识。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在学的过程中教,在教的过程中学,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工作。丰富的美术史理论知识。高中美术欣赏课涉及到大量的中西美术史知识,教师必须做到所有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就如讲到文艺复兴美术,就必须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相关背景知识。 广泛阅读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美术这一门学科本身包含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等门类,而且涉及到政治、历史、人文地理等其他学科,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更要扩大知识面,大量阅读吸收各领域的知识点。关注时代的发展。我们要用“眼”来观察对象,发现美,从而来创造美。对于现代美术创作中的一些抽象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大地艺术等要能够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和分析,再适时的正确的引导学生。一切美的事物都是我们创作的源泉,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我们要善于发现,创造出大量符合时代讯息的美术作品。
2、美术技能素质
美术基本技能是美术教师业务水平的另一个基本内容,美术教师必须持之以恒地训练,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在学习活动建议中提出“选择学习中国画、素描、水粉画、水彩画、油画、版画及卡通等绘画类别中的某些技法、表现形式,并进行创作实践”。例如素描教学的基本技法、水粉教学的基本技法、速写的基本能力等,并能在课堂上快速、准确、生动地进行教学演示,使学生获得直观的体验。此外,美术教师还应掌握新课程所涉及的各种艺术形式的基本技能和表现方法,为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提供保证。
二、美术教师的传授能力
1、语言功底
美术教师同样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所谓的传道授业正是用准确的详实的语言通过跌宕起伏的语音语句传达给学生正确知识和技能方法。使学生在享受授课过程语言美的同时接受知识,提高技能。
2、个人魅力
美术是塑造美的方法,美术课是欣赏美和创造美过程,美术老师的个人魅力是提高学生对美术兴趣、能力的增高起一定作用,因此美术老师应注重个人形象、仪表、穿着、师德、为人,用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
3、教学经验教学方法
优秀的美术老师善于在教学中总结经验,积累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总结提炼变成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教学中使学生受益。
4、美术能力
美术老师授课中仅凭一张嘴是不行的,教具的使用,做画演示,专业技能十分重要,丰富专业美术能力是美术老师必备能力。
5、德育教育
美术来源于生活,形象地反映生活,具有强烈的思想性。美术课应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操相结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与此同时,美育要针对教材本身美的因素,根据教学内容进行。
三、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
1、教育科研能力
伴随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者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书匠”,而应转变成为美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美术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阅读美术理论方面知识,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积累教学经验,善于总结自己或他人的教学经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找出成功之处,提高科研能力。
2、创造性思维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每位教师都应善于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造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新的探索和改进,敢于不断创新。例如在讲《现代服饰艺术》时,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扩展,把课程设置为《中国古代服饰及少数民族服饰》和《近现代服饰艺术》两课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对中国的服饰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充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3、培养学生美术的能力
美术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要求,“教”应该向“学”转移,纠正那种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程序化行为,真正地从实际出发,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获。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提高美术能力。
4、创作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美术老师在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方面有所建树。
四、现代教学工具使用能力
1、多媒体的使用和网络教学
从教学技术手段看,网络环境、多媒体技术为美术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突破。现代媒体采用了声、光、电、图片等传递信息的形式,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使学生获得全面的信息,提高教学的效率。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生动、直观、形象的展现艺术作品,由教师自己亲手制做的课件,有较强的教学针对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