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督导员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2-03-17 11:22: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督导员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校督导员工作计划

篇1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8.05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8-0100-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每年有几十万毕业生从民办高校走出,作为国家建设的一部分重要力量,他们素质的高低不能忽视。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需要高质量的管理和监控模块做依托,教学督导工作发挥的正是这方面的作用。因此,民办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学督导工作的重视,强化督导队伍建设,切实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督导团队,提高督导工作水平,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1 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新的教育形势对民办高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民办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思路、原则、范围、标准、方法等也要随之改变,教学督导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实事求是地解决督导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1.1 坚持与时俱进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教学督导员既要坚持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法规,继承督导工作的一些好传统、好经验,还要适时转变观念,认真学习领会教育行政主管机构的文件,把握教育动态;既要坚持学习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又要关注学科前沿;既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的知识,将先进的现代管理科学、行为科学、教育心理学及先进的技术手段运用到督导工作中来,又要不断更新教学督导的思路、手段、方法,增强督导队伍的权威性和督导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用新思路、新观念、新方法去指导实践,推动督导工作的有效开展。[1]

1.2 坚持“以人为本”

教学督导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水平,以期达到教学最优化。高水平的教学督导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为教学、为管理、为师生服务的过程。鉴于此种情况,民办高校教学督导员要改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的人文关怀。督导过程中,既要注重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又要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具体而言,即在督教过程中,督导员应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怀着理解人、关心人的愿望,摒弃去监督、去检查、去查错的心态,尊重教师、平等待人、与人为善,通过谈心的方式、商讨的方法、研究切磋的精神,做到启发点化,积极引导,激励教师,使教师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在督学过程中,督导员应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与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困,把学生的正当要求、建议和问题及时反馈给有关领导或管理部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督管过程中,随时为管理人员提供帮助和指导,对教学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既要指出,又要与管理人员共同探讨、研究,帮助他们及时解决问题,改正错误,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总之,在整个督导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全校上下真正认识到教学督导不是简单地收集信息或单纯地“查问题”、“挑毛病”,而是在为师生、为教学、为管理提供服务,从而减轻师生和管理人员对教学督导监督和检查的压力和逆反心理,使他们在人文关怀中自觉地改进工作,提高教学和管理质量,形成和谐督导。

1.3 坚持全面的人才培养目标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标准不仅仅局限于德才兼备,而且包括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在规范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肩负着特殊使命的民办高校督导员,在督导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全面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督导。督导员只有树立了全面的人才观,才能在督导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才培养质量监管的作用。督导员不仅要督促教师科学知识的传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而且要积极引导学校管理部门创造各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条件,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改变单一讲授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切实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其次,加强实践课督导工作。民办高校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在生源质量上与同层次公办学校尚有一定差距,因此多数民办高校结合自身特点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实践能力,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民办高校督导员就应不断提高实践课督导工作能力。督导员一方面应认真区分实践课和理论课的差别,全面掌握实践课的特点和要求,努力探索实践课督导的方法和标准,科学督促实践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另一方面督导员要积极了解职场动态,积极与技术人员沟通,必要时引进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督导成员,全面掌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和规格,切实履行督导职责。

2 强化督导队伍的科学管理

一个运转高效的督导队伍,不仅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还要有科学的管理。

2.1 严格选聘工作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督导员的素质,在督导员的任用上实行类似于公务员考试的公开选拔,主要采用公开招聘、考试等形式。有的国家还规定了督导员的试用期以及定期的资格证书考核等。发达国家的督导工作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对于刚起步的我国的督导工作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鉴于此,各民办高校可以结合本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国外督导工作制度及经验,根据教学督导机构的定位,完善和创新教学督导队伍的选拔录用机制,确立选拔录用的相关标准。在督导员的选拔过程中,既要严格执行制度与标准,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又要注意不可盲目攀高或放低要求;既要打破现有督导队伍老化局面,又要保证督导队伍的权威性;既要注意督导团队知识结构的合理,又要注意能力结构的要求。总之,督导员选聘工作既要做到科学、合理,又要增加选聘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力争选拔录用优秀人才充实督导队伍。

2.2 加强岗位培训

民办高校教学督导员多是教学、管理经验丰富,有一定的学术、教学影响的老师,他们有的从事督导工作前已是某个学科的学术权威或骨干力量,但对督导工作并不熟悉,所以督导员的岗位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民办高校教学督导员岗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 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及其相关知识,明确教学督导的意义和作用,增强督导员工作责任感; ② 学习督管、督教、督学的工作方法,明确督导工作标准和范围; ③ 学习信息收集、整理、分类、反馈方法及途径,明确督导评价作用,使督导员熟练掌握督导工作要领; ④ 学习督导评价、督导汇报、督导简报等材料的撰写和整理,明确督导工作流程,提高督导员的督导工作能力及水平等。

2.3 规范日常管理

民办高校督导队伍一般都是由专兼结合,校院两级督导组成,工作的多重性,部门的分散性,就造成了督导队伍日常管理的难度。要保证督导员作用的充分发挥,督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就必须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设立独立的校督导室,专门负责全校督导队伍管理。校督导室要有专门的活动场地和办公场所,还要有一定的专职办公人员和活动经费。校督导室制订全校的督导工作计划,督导工作章程,组织相关督导成员会议或活动,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其次,定期组织督导工作会议,加强督导员交流沟通。一个有效的督导队伍管理,不仅要求督导员定期交工作汇报,而且还要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督导工作会议。在会上,督导员认真讨论督导中的问题,探索解决方案;交流督导心得,查漏补缺,互相提高。通过这样的会议加强督导员的联系,提高督导员合作的协调性,加强督导员的纪律性。最后,强化督导员工作评价和考核。制订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考核制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价、考核,规范、督促督导员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对责任心强、态度认真、工作积极、能力出众的督导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形成榜样示范效应。对于缺乏责任心、工作涣散的督导员给予批评或淘汰出督导队伍,同时注重积极选拔优秀人才,不断为督导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3 建立和完善校院两级督导

随着民办高校近年来的扩招,生源质量、专业和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形式和手段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的校级教学督导在保障教学质量方面已不适应民办高校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分设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已成为众多民办高校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迫切需要。

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撑起学校的督导工作。① 从发挥作用的范围来看,校级教学督导主要覆盖全校,保障和提高全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全校的教学水平,不但能督促教师,而且对教务处、学生处等学校职能部门也有较大的影响力;院级教学督导主要覆盖学院,更多地着眼于本院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保证学院的教学质量,一般不对教学和学生管理部门进行评价。② 从督促、评价和激励作用的发挥状况来看,院级教学督导更加具有亲和性,因为督导者与被督导者处于同一个学院且专业相近,所以被督导教师更加容易接受来自院级督导者的观点。加上院级教学督导的专业性较强,在评价教学水平高低的同时,更加注重考察教师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保证学生学有所得。[2]反之,由于校级督导者与被督导者平时见面机会甚少,且在专业上差异较大,所以督导意见不易被接纳,被督导者还易产生抵触情绪。③ 从采集、分析信息和建言的角度来看,由于院级教学督导者长期处于教学一线,更加了解本学院存在的教学问题和症结所在,所以提出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更加具有可行性,并且他们可以把所发现的带有共性的热点问题(如教师的素质问题、教风问题,学生的学风问题、考风问题等)确定为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从教学工作的表面现象中找到问题的实质和解决问题的应对措施,为校领导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进行正确的决策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3],这也是校级督导难以比及的。

鉴于校院两级督导作用发挥的不同,在选拔成员上也应有所区别。校级督导员应多倾向于选拔优秀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和优秀的教育管理人才,他们能从宏观上规范教学和管理工作,从微观上帮助教师处理好教学方法的灵活、高效使用,帮助教学管理人员处理好人际关系,做好教学管理工作。院级督导员应选拔学科权威,他们能从专业知识的科学性、相关性、前沿性上进行指导,帮助教师提高。合理的校院两级督导的结合,可以互为支撑,互为补充,共同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保驾护航。

4 转变督导理念,“导”上着力

目前民办高校的教学督导工作,大多存在着重“督”轻“导”现象,把督导的重点放在监督、检查和评估方面,缺少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这种重“督”轻“导”现象,拉大了督导员与教师的距离,增加了被督导教师的反感情绪,消弱了督导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改变现状,教学督导员要改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坚持“督”为手段,“导”为目的,以“督”促“导”,“导”上着力开展工作。

4.1 坚持和谐督导

民办高校督导员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教师那种渴望被社会肯定、被他人尊重,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性。因此,督导实践过程中,督导员应怀着去发现好的教学典型的愿望,着眼于弘扬教师热爱学校、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改革创新等教学主旋律,大力挖掘和宣传先进典型,通过榜样的带动效应,有效提高被督导对象内因的变化,变“要我变”为“我要变”,全面提高教学督导效益;怀着总结、宣传、推广成功教学经验的愿望,积极了解教学改革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听取师生对教学工作的要求、呼声和意见,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使教师心悦诚服地接受建议,弥补不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2 加强教学法指导

师范院校都开设有中学教法课,可是鲜有大学教法课,而非师范类高校和硕士生、博士生阶段根本就没有教法课的开设。很多大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研究过教育学和心理学,大学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大学教师应该怎样备课、上课、解疑、答惑,这些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很多大学教师却说不清楚。他们依靠自己的感觉、经验来进行教学,一方面是随意性很大,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理论、经验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上课压力很大,反复地尝试、探索不但耗时耗力,而且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学水平提升速度也很慢。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校教学督导员应积极面向青年教师开设大学教法专题讲座或组织教学教法研讨活动,通过这种定期、不定期的听课、观摩或研讨,帮助大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掌握大学基本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积极进行探索和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4.3 着重督导工作研究

民办高校教学督导员在随机听课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评价任课教师一节课的授课情况,而且要积极总结督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要总结一些教师身上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并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形成一定的解决方案或理论成果。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督导员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全面掌握,提高督导工作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促使督导工作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对任课教师的指导更具说服力和可操作性,提高督导效果。

一个高效的督导团队的打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民办高校多做研究,多方努力,在借鉴吸收其他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切实加强督导队伍建设,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同时促进民办高校在激烈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006-02

一、“督政与督学并重”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

1 明确机构转变职能。在机构设置时将督导工作从机构编制中独立出来,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一是有利于督导部门独立行使和落实督导职能,对多校区的情况综合协调管理;二是更有利于督政与督学,尤其是督政,加强全面的督导工作;三是督导工作由院长直接领导或由学院督导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形成院长为教育教学质量责任核心,既独立自主,又便于处理与各教学职能部门关系,使督导工作顺利进行的工作环境,将单纯的教学督导深化拓展到学校教育教学全面工作的督导监控,强化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职能。

2 理顺督导工作机制。要结合高职院校的不同特点,建立学校教育教学督导及内部控制工作制度。学校督导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质量管理体制。独立设置的学院督导机构,各个系(部)也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垂直管理,保证督导体系运行的同时,强化各系(部)、职能部门的教育教学质量责任。系(部)督导工作主要结合各系(部)教育教学工作,负责本系(部)的教育教学质量督察,并与校级督导部门协同开展相应的工作。校督导部门在,院长直接领导下,负责教育教学宏观质量监控,通过行政办公会或召开专题会议,定期通报信息和工作情况,督促各系(部)、部门加强质量控制和管理。

要改变大多数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停留在听课层面的问题,需建立形成三环相扣的教学督导工作运行机制,即院长领导、督导部门负责、各系(部)及所属单位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质量督导工作运行机制。通过明确各级的督导工作职能,调整配备督导工作队伍,督导工作在全院一盘棋的督导工作制度指导下开展工作。促使各系(部)将督导工作列人其管理的职责范围,分别建立相应的教学督导工作办法,形成既有学校层面统一的督政督学,也有系(部)自主的教学督导质量管理,进一步落实基层教育教学督导工作责任。

3 三结合质量控制办法。督导工作应坚持学校与职能部门相结合、教学与行政相结合、督导与考核相结合的督导工作实施办法。学校督导工作计划应结合学校的年度工作任务,督导工作基于学院各单位、各部门工作任务,实行一体化的建设和管理,协同促进学校年度总体目标的实现。按照上下统一、各部门参与、“三结合”的质量控制工作整体构想,建立学院督导与职能部门相结合、教学与行政相结合、督导与考核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质量控制机制,在促进学院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各项工作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监督与指导并重”的内部控制工作实施

1 落实工作计划。督导首先应关注学校管理工作做到年初有安排部署,年中有工作小结及检查通报,年底有考核。年初以下达任务的方式向各行政管理部门下达工作任务及考核指标,明确质量要求。在加强教学管理方面,通过抓好日常教学检查,加强对课堂教学、专业周、实验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监管,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制度。通过学期中、年中进行检查,年末的考核,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报告、督促、总结。

2 规范工作程序。“建立教学督导标准体系。教学督导应有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标准体系,以便对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保障教学督导的权威性、科学性”。为实现办学的质量目标,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制定各个岗位、各项职能工作的工作程序、工作标准,明确工作职责,规范教学环节、教学服务工作的质量标准要求,使教育教学问题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实现教育教学各项基础工作各个工作岗位的质量源头自我控制和检验。

3 坚持指导为主。强调“督导并重、以导为主”的督导工作方法。重点是建立教学质量预警机制,做到对小问题、日常工作中潜在的质量问题随时提醒,以宣传教育为主。立足教育教学,坚持促进作风建设,督促落实办学质量保障环节,加强质量监控,形成人人把关、人人尽责的教育教学质量控制环境和氛围。督导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后,应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何解决的建议和意见,帮助落实改进。教学督导听课后应评课或与教师交流,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及质量管理。发现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带倾向性的问题,通过调研或专题会议,提出解决办法;同时,重视处理问题的时效性,尽量当时给出意见。涉及教学和学生的问题更要快速做出反应,紧急必要时直接报校(院)长促进解决。对教师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积极给予帮助和协调,如通过评课、相关会议进行意见反馈,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的应用、教学和科研的结合等,促进问题尽快解决。

4 推动持续改进。发现问题后难以落实改进是督导常面临的困境,解决的办法是通过可追溯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程序文件,及时将发生的问题追踪到责任部门,并限期反馈整改结果。通过调研、投诉管理等形式,建立畅通的督导监控意见收集与反馈的渠道。督导人员认真监督各个环节执行到位情况,并跟踪落实整改,努力使各类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推动持续改进。通过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及时通报问题,引起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重视,以督促持续改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实现督政。

5 责任追究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都严格落实问责制。建立健全层级监督删。加强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强化社会监督。对于教育教学中的责任事故,督导要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由相关责任部门协调、处理,追查原因。教务部门认定教学事故后,向院领导或有关部门报告和反馈,敦促纠正整改。对督导发现或学生反映的严重责任、质量问题,应通过责任追究机制予以追究,切实发挥督导的作用。

6 督导信息的运用。注重有效运用日常督导、考核的数据,通过督政、考核、责任追究三连环的质量控制系统,通过督导严格制度管理、严格日常管理,形成教职员工自觉的教育教学质量意识。定期激励表彰先进,鼓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

三、校内外结合的质量评价与反馈

1 外部质量评价方面。在教育、行业主管部门的评估检查标准、各种技能规范、竞赛要求的指导下,接受教育部门、行业及企业、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办学质量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高职院校,通过达标创优等活动,加强内涵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2 形成社会监督、质量控制、学生参与的质量综合评价。应建立多元的社会测评系统,坚持毕业生就业信息和用人单位质量评价。学生及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企业随访、探讨网络评价等方式,让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学生参与到质量管理中来,使学校更客观地把握毕业生、在校生及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3 内部质量评价方面。一是根据已有的规章制度和相关政策文件,实施学生评教、干部听课、教师课改,促进教学改革,强化教育教学管理职能,验证质量效果,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二是重视以各种方式收集师生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学校督导部门负责做好信息汇总反馈,定期撰写调研报告和督导信息,及时与各职能部门进行协调沟通,为管理及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改进意见和决策参考。三是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年终教职员工自评互评,各部门针对部门职责任务和质量要求进行自检。

篇3

一、基于过程方法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

模式以过程方法为基础的ISO质量管理体系由四大不同的板块结构所组成,其运行通常可概括为由“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及“测量、分析和改进”[1]等彼此连接、循环不断的四个方面(如图1)。置于中间的大圆圈代表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左右两侧表示顾客或相关方对产品或服务的利益诉求以及对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评价。四大板块不断循环运转的结果,自然就形成了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一般认为,所谓的“教学质量监控”是指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程序,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多个要素和教学过程进行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确保教学工作严格按照计划和要求进行,并达到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就是以教学质量为监控对象,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控制和对教学结果进行反馈控制的闭环教学系统。它具有教学检测、诊断、评价和反馈等基本功能,决定了整个教学过程运行的航标和鹄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对教学质量进行诊断和评价,找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积极的纠正措施和采取预防措施类似问题再发生,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的核心是把质量管理从传统的对结果(产品)实行评估,转为对过程实施控制[2]。对于一所高校而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就是对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全员和全程的质量管理的一套操作系统,是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机制。它通过对高校教学质量的监测、诊断和评价,及时获取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工作状态的信息,以有效的手段激励和约束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使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并进入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轨道。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也是由“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及“测量、分析和改进”等彼此相连、循环不断的四方面组成。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过程”是指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活动。一般来说,一个过程的输入自然直接形成下一个过程的输出。所谓的“过程方法”,就是指一个组织要生产出满足顾客要求并使顾客满意的产品,就必须系统地识别各个必需的过程,特别是相互关联的过程和过程之间的接口,对这些过程切实加强组织和管理工作[3]。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也是通过一系列过程来实施的,只有识别质量监控体系每一个过程以及他们

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实施、管理、测量和持续改进这些过程,才能达到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以下对四个过程进行简要分析。1.管理职责管理职责的过程要求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对顾客及其他相关方做出满足其要求和进行持续改进的承诺,相应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组织策划和提供为达到质量目标所需要的资源[4]。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组织决策过程应在充分关注学生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战略定位,制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和政策性措施,进而确定目标必需的过程和活动,明确各有关部门在质量监控方面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接口,并通过资源管理过程提供教学质量监控所需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以及实现教学质量目标相适应的工作环境。

2.产品实现组织依存于顾客,一个组织的基本任务是向市场和顾客提供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需要和期望的产品,并使顾客满意,这是组织存在发展的前提[4](P.26)。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就是要制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来确保产品(学生)和服务的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包括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开课、备课、辅导答疑、作业布置与批改等)、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实习等)、考试质量标准(命题、阅卷、成绩登录等)、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等。产品实现过程还包括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四个方面。教学过程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等五大教学环节。教育过程指除专业教学过程以外的对学生所进行的品德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国防安全教育等一系列活动过程。管理过程是指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生活管理、日常活动管理等过程。服务过程指对学生提供的学业指导、生活服务和就业指导等活动过程。

3.资源管理资源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物质基础,资源管理过程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工作环境等管理过程。人力资源包括教师的数量与结构、教师培训与发展、学生生源状况等因素,教师的管理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关键的过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知识水平、思想品格、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密切相关。基础设施包括校舍、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图书馆以及学校的财务、设备、后勤和网路技术中心等机构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所提供的物质基础和信息平台。工作环境主要体现于校园环境和大学文化方面,它不仅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证,而且为高校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质量文化是大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质量监控产生积极的影响。

4.测量、分析和改进测量、分析和评价教学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资料与数据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性工作。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通过现场观察、随机抽查、听课、座谈、监督、评估等活动来定期收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各类信息、资料与数据。二是科学地设计评价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正确的统计和测量方法,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信息、资料与数据进行认真的整理和分析,主要涉及到院(系)教学工作评估、评教评学、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等环节。三是将收集到的信息及分析结果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地反馈给相关部门及其人员,以便相关部门及其人员及时了解教学质量情况,采取积极的纠正措施,从而持续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PDCA循环法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中的应用

PDCA循环法,也称“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是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四个英语单词首字母的缩写。PDCA循环理论的基本含义是工作之前要制定一个计划,然后将计划付诸实施,再对实施情况及结果进行检查、总结和处理,由此循环往复,以期提高工作质量或水平,从而促进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快速发展[5]。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也是质量监控必经的四个阶段。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鼓励组织应用PDCA循环法管理每一个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之间复杂的关系。组织通过识别、策划和建立质量监控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将相关的活动构成有机整体并按PDCA循环法对其进行管理。基于PDCA循环法的质量监控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plan),包括监控目标、确定计划等。每学期或每学年根据上一周期的教学监控结果制定出确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包括教学计划的制(修)订、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计划检查与评估、教学大纲的制定、试卷的检查与评估等,并针对每个教学过程制定出相应的质量标准,同时层层分解落实具体责任,把监控的任务分配给相应的部门和人员。第二阶段是实施(do),就是贯彻执行计划。根据计划的安排,相关责任人按期开展教学质量监控活动,学校领导、督导员、教师、学生等通过研讨、听课、走访、评教、评学、座谈等方式对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方面进行信息、资料与数据的收集[6]。第三阶段是检查(check),即检查教学监控计划实施的情况和效果,查找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检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是否按计划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案是否有效?相关责任人员是否认真实施计划和落实目标责任?通过对各主要教学环节的信息、资料与数据的汇总整理,总结存在的问题,形成总结报告。第四阶段是处理(action),即推广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制定纠偏措施,查找问题原因,为下一轮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素材。在教学监控一周期结束后,教学管理部门需将教学质量监控中发现的问题,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制定确实可行的整改计划,并将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员进行整改。至此,教学质量监控的PDCA循环就形成了一个封闭回路。PDCA循环法适用于所有组织各个工作环节。教学质量监控按PDCA循环法有序地开展工作,,就是形成大圈带小圈不断滚动发展的过程(如图2a),同时每个圈都在不停地向前滚动,教学质量监控一环扣一环有序进行。每次循环的结果都把质量目标(标准)带上一个新台阶(如图2b),实现质量管理水平的螺旋式上升,质量管理体系日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就是在反复循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PDCA循环法也可以应用于多项监控活动的组合,多个“小圈”组成一个“大圈”运行或“大圈”引领“小圈”运行(图2a)。如“听课+中期检查”活动,“中期检查”可以看作是比较大的活动,把听课看作是“中期检查”的一部分内容,听课围绕“中期检查”这个大范围的质量标准和要求来开展工作,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三、质量监控体系有效运行的组织领导

组织最高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是质量监控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ISO9000族标准把“领导作用”列为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第二项,仅次于“以顾客为中心”。领导者不仅要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而且需要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环境,包括质量文化的培育、体制机制的配套改革、鼓励和促进组织内部所有成员共同为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而努力,等等。

篇4

作者简介:陈寿根(1963-),男,江苏苏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院长办公室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项目“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制度研究”(项目编号:B-b/2011/03/001),主持人:陈寿根;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10年度重点项目“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制度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00018),主持人:陈寿根。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2-0056-04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因而,人们十分重视对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的研究。诸如周建松教授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张志英博士的《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理论及其方法研究》,各省(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专业剖析内容、高职院校特色(品牌、精品)专业验收标准,等等,都对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进行了描述。综观现有成果,笔者认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专业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被忽视。所有的研究都将人才规格定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纳入了专业建设要素体系,但在设计质量标准时却忽视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例如:培养一定规格的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依靠课程,因而,课程建设必须从人才规格定位出发,课程必须服从和服务人才规格实现。而大部分的标准却花大量笔墨强调课程要体现工学结合,要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等,却很少强调课程与人才规格之间关系,这就难于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又如:实践基地是为完成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建设的,因而,课程标准应明示课程对实践条件的要求,反之,实践基地建设应自觉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现实中,没有一个质量标准强调课程标准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相互“关照”。

其二,绩效管理强调不够。大多数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没有触及专业建设绩效的深层管理,一些标准提到了专业绩效,主要是强调对绩效数据的观察,而非对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的长效机制要求。其实,绩效是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绩效的持续改进才是专业质量管理的真谛,这正是经典的ISO9000质量管理理论,将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确定为质量管理的“四大支柱”之一,陈玉琨教授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容除了输入、过程和输出质量保障外,还要强调系统效率管理的原因所在。

其三,主体标准、时间标准缺失。一个科学的质量标准应该是表现标准、主体标准和时间标准的适度结合,所谓表现标准是对工作程度的规定,即工作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所谓主体标准是对工作决策、执行和监督主体的规定,即工作由谁来决策、执行和监督;所谓时间标准是对工作时间的规定,即工作应该在什么时间内完成。对于高职专业建设来说,全面而详尽的标准特别重要,因为高职专业建设的主体众多、场地分散、内容繁杂,统一众多建设者、管理者和评估者的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现有的质量标准主要着眼于表现标准设计,没有考虑主体标准和时间标准,这不足以有效保障专业的质量。

如今,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质量标准本身的质量是何等重要,由此看来,深入探讨高职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 专业管理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人员涉及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学生,涉及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场所涉及校内的教室、图书馆、实训中心,涉及校外的实习基地;信息涉及外部的产业升级、技术更新、招生与就业市场变化,涉及内部的学生发展、学生体验、用人单位感受;教育工作涉及软件范畴的思想创新、人才定位、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班风建设,涉及硬件范畴的教学教育队伍、实训实习条件建设。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过程内容十分复杂,集聚各方力量,整合发展资源,规范工作秩序,管理不可或缺。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戴明早就指出:“绝大多数的质量问题是由组织管理不力和生产过程设计不良造成的,质量管理必须从改善组织管理和管理者素质入手。”[1] 为此,要牢牢把握专业管理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

(一)专业发展规划

基于调查资料,深入分析区域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前景、区域内专业的同质状态及生源况状,掌握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基于事实分析专业教学团队、实训实习条件、经费保障、课程资源和专业特色,掌握专业发展的内部基础;厘清专业发展目标,包括专业调整、课程改革、教学与教育改革、队伍建设等“工具性”目标,学生发展、就业质量、学生与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实质性”目标;围绕目标制订充分、可操作的工作措施。

(二)年度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对接发展规划;工作目标、措施、责任和时限明确;重视上年度评审中问题的改进。

(三)年度工作评审

对照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评审,全面剖析专业教育的过程质量,全面剖析专业建设的绩效况态与发展水平;深入分析不良绩效的成因,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专业负责人组织专业发展规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制订和年度工作评审,专业理事会负责规划、计划和评审报告审议。

专业发展规划的运行周期为三年。

二、人才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目标设计

高职院校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人才的工作岗位在一线,人才必须兼备职业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必须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文、心理、身体、创新和创业素质。将高职人才目标具体化,形成人才规格是专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人才规格不明确,专业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无从谈起。为此,专业建设需要厘定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厘定这些岗位的从业者应当具备的能力,为专业教育目标设计提供依据。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依据学生学习基础,依据教育教学规律,确立专业教育目标,明确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发展目标,是专业建设承岗位需求、启教育实践的关键性工作,专业教育目标不仅为专业教育实践活动指引方向,也为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提供标准。人才规格定位和专业教育目标设计的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人才规格定位

深入区域内企业调查研究,基于调查资料分析、厘定学生的初始就业岗位、职业迁移岗位和职业发展岗位,准确描述这些岗位对从业者的态度、知识、技能需求。

(二)专业教育目标设计

依据岗位能力需求,综合考量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全面设计、详尽描述专业教育目标;采取措施使教师和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目标。

专业负责人负责人才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目标设计,专业理事会评审人才规格与教育目标,理事会理事长批准教育目标。

人才规格与教育目标每三年修正一次。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专业技术的升级愈发加快,这对课程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只有建立了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兼顾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课程系统,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保证学生幸福地工作和生活。

这里,要特别强调实践课程、包括实践条件建设。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教育心理学指出,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习得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技能经过一定的练习方能形成,且技能水平与练习时间成正比。因此,没有优质的实践课程、没有优质的实训实践基地,没有学生充分的练习,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

如果课程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教学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好的课程只有通过好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其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课程体系改革

围绕专业教育目标改革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充分发展,保证学生道德、人文、身体、心理、创业和创新素质全面提高;突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训练;安排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二)课程标准改革

正确把握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掌握专业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优化课程(包括实训、实习)目标;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基于学生学习能力,兼顾多元发展的课程内容,并依据知识、技能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序化;行业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充分融入专业课程标准;对课程教学、教材、学习资料、成绩评定、任课教师配备、实践条件建设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

(三)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场地、设备符合课程标准的设计要求,突出“生产性”,力求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实训中心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现代企业物质、行为、制度文化有效融入到中心建设与管理中。

(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数量充分,满足实习课程标准要求;实习企业管理较规范、设备较先进;实习指导教师、管理教师责、权、利明确;实习管理制度严密并有效落实,学生的实习过程、教师的工作过程有效监控。

(五)教学改革

将专业前沿理论和技术融入课堂教学;采用切合学生认知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能力培养、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六)成绩评定改革

选用能充分反映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达到或超过课程目标程度的成绩评定方法。

专业负责人领衔课程体系改革,专业理事会评审课程体系,理事长批准执行;专业负责人指定专门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改革,指定专门教师评审课程标准,批准标准付之实践;教学系主任负责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院教务部门评审建设计划和成效;任课教师设计、实施教学改革,教学督导员评议改革效果;任课教师设计课程成绩评定方案,专业负责人批准评定方案。

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有效期不超过三年。

四、专业团队建设

专业主要由专业团队建设,团队水平决定专业水平,古有“大学之大非谓大楼之为也,乃大师之为也!”,新近颁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突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专业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无须赘述。专业团队建设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团队结构建设

落实专业团队(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建设发展规划、计划,不断优化团队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比例、师生比例。

(二)“专业化” 发展

把握专业团队成员的素质基础与个性特点,围绕师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教育技术和教科研能力等要素,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

(三)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数量充分、品德优良、技能高超的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专业理论、实训、实习课程教学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四)教科研成果

重视教学教育改革、技术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教科研成果稳步增加。

教学系主任负责专业团队建设,学院人事部门批准、评审团队建设规划和成效。

五、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

专业发展、专业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最重要的当是企业与行业、优良班级风气的支持。“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先天存在三个缺陷:学校教学内容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的差距;学校实训设施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设备的差距;学校专业课师资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的差距。这些致命缺陷只有依靠校企合作才能克服”[2]事实上,专业建设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校企合作来完成。

“一个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自己教育自己的巨大力量,集体是最好的老师。”[3]“凭借团体的力量,容易制裁恶习,也容易培养良习。”[4]优良的班风是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源”,全面素质发展的基本环境。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如下:

(一)专业理事会建设

成立专业理事会,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制度,规范推进教学系领导、教师、学生和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共同治理专业工作。

(二)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建立数量充分、具有较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依托平台开展合作活动,教学系切实为企业人才需求、技术改造和员工素质发展提供服务。

(三)合作建设专业

专业发展规划编制、人才规格定位、课程与教材开发、兼职教师配备、专职教师培训、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工作得到企业较为充分的支持。

(四)班风建设

班集体发展目标明确、形成梯度;班级组织核心(班委、团支委、宿长等)坚强,在班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班级管理制度合理并有效落实;班级思想、道德、学风建设措施扎实、成效良好。

(五)班级面貌

班级舆论健康向上,人际关系和谐,学生进取,学风端正,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建设成果显著。

教学系主任、书记负责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学院教务部门、学工部门评审建设计划和成效。

六、绩效管理

绩效是专业存在的前提,一个就业质量低下,不为学生、用人单位认同的专业的存在,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还延误学生、学校,乃至企业的发展。《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要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掌握专业建设的绩效水平,应用“果-因-效”的方法剖析成因,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完善专业建设过程,提升过程质量,推动绩效提高,实现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绩效管理的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学生发展

建立学生发展状态统计、分析制度,定期统计、分析反映学生智能发展的各科平均成绩、及格率,反映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反映学生习惯养成的“学风建设先进集体”、“优秀志愿者服务队”、“文明宿舍”获取率,反映专业建设系统效率的学生毕业率、双证书率、初次就业率、协议就业率,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二)就业质量

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毕业生半年或一年后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资水平,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三)校内学生体验

建立校内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校内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态度、专业知识水平、动手能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教材选用、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考试方式与组织、管教管导等工作的满意度;对班主任工作思路与方法,关心思想、学习、心理、生活困难学生,班集体建设目标设计,班团干部工作,班级思想、道德、学风教育,班级管理,班级舆论,班级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对教室、实训中心场地、设备、环境、管理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四)顶岗实习学生体验

建立顶岗实习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顶岗实习学生对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责任性、专业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实习指导方法、实习计划的设计与执行、指导毕业设计与答辩等工作的满意度;对辅导员实习教育、管理、服务,指导就业等工作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五)毕业学生体验

建立毕业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毕业学生对就业岗位定位、岗位能力设计的认同度;对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与人合作共事、领会新知识与新技术、创新工作等职业工作能力充分性的认同度;对认识自我、正确看待他人弱点、乐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应对特殊情景有分寸等职业心理品质充分性的自我认同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六)用人单位体验

建立用人单位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自学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责任性强、工作认真负责,质量意识强、工作精益求精,成本意识强、不浪费资源,吃苦耐劳,虚心好学,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的满意度;对毕业生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人合作共事能力、领会新知识与新技术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的满意度;对毕业生认识自我、正确看待他人弱点、乐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应对特殊情景有分寸等职业心理品质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专业绩效数据由学院质量管理办公室采集,教学系会同专业教研室分析,并制订改进措施。

绩效数据每年采集、评议、分析一次。

“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将越来越取决于学校教育质量水平,而学校的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专业教学、专业发展水平。”[5]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毫无疑义,抓住了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建好了学校的每一个专业,就是把握了学校发展的命脉。

参考文献:

[1]张彦通.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证研究[M].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11:3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