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19 07:34: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营销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营销学论文

篇1

营销从传统的经济学转入管理学研究,标志营销管理时代的开始。“经济学是营销学之父,行为科学是营销学之母,数学是营销学之祖父,哲学乃营销学之祖母。”经济学侧重于效用、资源、分配、生产研究,核心是短缺,而营销是公司管理的重要部分,核心是交换。

50年代营销环境和市场研究成为热点。营销管理必须置于而且适应其不断变化的环境,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定性与定量研究的重点,有助于制造商更好地理解其生活方式与态度。特别是当商品不再短缺时,消费者的差异逐渐扩大,于是“市场细分”的概念浮出水面,市场细分根据消费者的社会经济特征去判断消费者的行为模型。60年代,威廉、莱泽提出了比市场细分更理想的方法,即消费者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比其所处的社会、阶层更准确地解释消费者的消费方式。自此,市场研究强化了消费者态度与使用的研究,从态度与习惯判断生活方式。1960年杰罗姆·麦卡锡提出著名的4PS理论。

70年代末,随着服务业的兴起,服务营销为服务业提供了思想和工具,也推进了制造业开拓了新的竞争领域。

80年代,顾客满意度(CustomerSatisfaction)开始流行。满意是一种感觉状态的水平,源于对产品的绩效或产出与人们的期望所进行的比较。顾客的期望源于自己和别人的经验、公司的承诺,而绩效源于整体顾客价值(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与整体顾客成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精神成本)之差异。它与顾客对品牌或公司的忠诚度密切相关。80年代另一流行概念是品牌资产(BrandEquity)大卫·A艾克(Aker)提出构筑品牌资产的5大元素为品牌忠诚、品牌知名度,心目中的品质、品牌联想,其他独有资产。作为公司的无形资产,品牌资产往往又构成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

伴随全球一体化进程,西奥多·莱维特提出“全球营销”(GlobalMarketing)的思想,强调产品与手段的一致性,认为过于强调各地方适应性会导致规模经济损失。然而,他忽略了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受文化影响的产品更多强调各方市场适应性,百不受文化影响的产品可以更多的标准化。

舒尔兹(DonSchultZ)提出整合营销(IntegratedMarketing),包括营销战略与活动的整合,信息与服务的整合,传播渠道的整合,产品与服务的整合。

巴巴拉·本德·杰克逊强调关系营销(RelationshipMarketing)的重要性,它有别于传统的交易营销,为客户增加经济的、社会的、技术支持等附加值,更好地把握了营销概念的精神,强调了营销的人文性。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一对一沟通”顾客成为可能,出现了数据库营销,它更好地了解了顾客,加强了与顾客的忠诚关系。

90年代,企业营销理念发生变化,企业开始反思传统的营销活动,意识到营销不仅要考虑消费者的需要,更要考虑消费者手社会的长远利益,如环境保护与人身健康。公司实行组织目标不应为利润最大化或消费者的选择和满意度最大化,而应是兼顾消费者的满意与长期福利。于是,4CS开始向传统的4PS挑战。

二、21世纪营销学的展望

尽管世界著名营销学者对营销未来发展的看法显得多元化,但网络营销无疑是21世纪营销的焦点。营销环境和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是网络营销发展的动力,20世纪工业时代创造的营销4PS要素与互联网技术重新整合。

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在于消费者为导向,消费者的个性特点使得企业重新思考其营销战略。网络环境使得双向互动或为现实,使得企业营销决策有的放矢,从根本上提高了消费者满意度。网络社会的竞争优势将来自于吸引和保持顾客的能力和极显著减少交易成本。免费提供

网络营销在三个方面对营销理论体系将产生重大的突破:

(1)强调消费者已逐渐取得交易;

(2)消费者需求差异日趋扩大;

(3)营销策略重在吸引消费者,培养消费者对公司及公司产品的忠诚。

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冲击。无疑,传统的营销理论也将发生重大变革。市场细分的标准将更加细化;市场调查方法将更加创新,显现多元化;营销策略的研究更加注重互动的、整合的网络营销。

买方市场的完全转移和因特网使生产商的产品定位、厂商自身的定位更加细分,商品的文化特征、民族特征、艺术特征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商品将不再仅是大众的商品,而开始真正表达极小群体的生活方式。顾客成为一切的开始,为顾客找产品,不再是为产品找顾客,重要的不再是将尽量多的产品卖给尽量多的顾客,而是培养一个已有顾客更多地或只是某一公司产品的顾客。“一对一营销”、“直效营销”、“直复式营销”将成为全面满足消费者个性要求的营销方式。

网络调研由于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共享性和低成本的优势而将逐渐取代传统调研方法,这种基于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市场调研结果更为客观、真实,反映了消费心态和市场发展趋势。

三、中国营销学的现状

市场营销理论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重新引入中国大陆,经过近20年代的风风雨雨已从单纯的理论学习阶段步入需要全面创新和拓展的时代。中国营销学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引进阶段(1978—1982)年。主要通过翻译、考察及邀请专家的形式,系统介绍和引进了国外的市场营销理论。这是营销中国化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参与研究者少,研究比较局限,对西方营销理论的认识也相对肤浅。

(2)传播阶段(1983—1985年)。1984年1月,全国高等综合大学、财贸院校的“市场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大大促进了营销理论的全面范围内的传播,营销学开始得以到高校教学的重视,有关营销学的著作、教材和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3)应用阶段(1985—1992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市场环境的改善为企业应用现代营销原理指导自身经营创造了条件,但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不均衡:不同地区、行业及机制中的企业在应用营销原理的自觉性和水平上表现出较大的差距,同时应用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4)扩展阶段(1988—1992年)。在此期间,无论是市场营销的研究队伍,还是市场教学、研究和应用的内容,都有了大极大的发展。研究重点也从过去的单纯教演出了研究,改变为结合企业营销实践的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由于缺乏对西方营销理论应用于中国实践的充分探索,缺乏中国营销理论创新的尝试,营销学依然没有实现和中国国情的有效整合,营销学最权威的指南仍然是“科特勒”、“麦卡锡”和“斯坦顿”。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在介绍他们的理论与观念。实践中的营销更多的是广告、促销,甚至不顾道德的束缚,操纵消费者的欲望,背离了时代的特征。

近年来,现代营销理论和应用原则上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对质量、价值和顾客满意的强调,对关系建立和顾客保持的强调;对商业过程和整合商业职能的强调;对全球性思考和区域性规划的强调;对战略联合和网络建立的强调;对直接(复)和在线营销的强调;对服务营销的强调;对高科技产业的强调;对符合伦理的营销行为的强调。这些新的观点经过系统化后,也正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网络构建、战略联合、直复营销、在线(网络)营销、服务营销和营销伦理等,它们构成了当今营销时代的新特征。

营销是对需要满足的促进,需要无处不在,营销也无处不在。实用的营销不在于优雅的形式,而在于被谁,在什么地方,以何种程度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应用。营销应成为一门实用管理技术,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应该向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技术。从宝洁的品牌营销,可口可乐的特许经营,斯沃琪的差异化影响,马狮的关系营销到戴尔大规模开始定制化营销,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营销创新成就了一个品牌,一个企业,丰富了营销理论体系。

因此,中国营销学面对21世纪,应结合西方营销理论、技术趋势和中国文化、市场、企业的实际状况,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创新:创建中国市场环境下,尤其是网络环境下道德的营销理念和体系;创建结合实践的微观营销实务技术;创建整个组织范围的营销思路和方法。

篇2

一、汽车服务营销的概念

服务营销是指依靠服务质量来获得顾客良好的评价,通过良好的口碑吸引、维护并增进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营销目的。 即企业通过其服务营销人员与消费者互动,提升服务价值,提高顾客对服务的认知和满意度,建立起稳定客户关系的一系列活动。其核心内容是丰富产品自身的内涵和外延,增加其附加值,提升产品层次,提高品牌忠诚度。

汽车服务营销是指以顾客满意度为标准,服务营销的理论为指导,提升汽车的竞争力的独特营销模式,满足消费者在汽车消费的整个过程中得到系统全面的服务。目的是为了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让顾客满意的同时,使得各个销售环节都能得到增值。

二、我国汽车经销商服务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广大汽车消费者也日趋成熟。在购买汽车时,消费者不在仅仅追求对产品本身的满意,同时更为注重购车体验和售后服务。这就要求汽车厂家除了要提供卓越的产品外,还要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汽车经销商具备出色的服务营销能力。现实情况表明,我国的汽车经销商在这方面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一直以来都是将新车销售作为经营活动的重点,视售后服务为新车销售的辅助环节,汽车经销商们并没有就售后服务如何满足顾客需求做深入思考和系统实践。

1、服务营销理念滞后于发展。汽车服务营销的理念远超出传统有形商品营销范畴,主要体现将为客户提供终身服务作为营销基础,旨在建立经销商与消费者之间长久依赖的双赢关系。经销商销售不仅是品牌汽车,同时也应是提供该汽车品牌下的全面服务。总体而言,过去几年我国汽车销售形式很好,部分品牌的汽车供不应求,消费者以能够尽快买到车为最优先目标,忽视了产品的售后服务。在这种背景下,经销商将大部分资源和精力都投入在汽车销售业务上,对售后服务的营销管理投入不足。由于我国汽车经销商存在很多与上述问题类似的为攫取利润不惜牺牲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结果导致消费者的信任危机。这样服务营销理念严重制约了汽车经销商的健康发展。

2、售后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大多数汽车经销商都会把获取最大利润作为当前的首要目标,这种短视理念必然会导致很多问题的产生。例如,在汽车市场销售形势大好的情况下,汽车经销商常常提高销售价格或收取高额定金延期交车,导致消费者购车满意度大幅降低。还有就是维修方案及价格不透明问题十分突出。消费者对车辆维修情况一无所知,更谈不上维修所需真正的成本费用。久而久之,由于维修方案及价格不透明,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经销商也就失去了信任,汽车服务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篇3

一般人认为推销工作就是要会“吹”,但顾客价值观告诉我们,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不能保证推销任务的完成,能给用户带来价值才是推销取胜的法宝。因此不讲诚信的“吹”,根本不能完成销售任务,更不利于公司长期的发展。推销员是要把好的商品卖给顾客,首先要有正确的理念及经营思想。因此,推销对象都是在目标市场范围选择的,推销员在上门推销前就已经知道推销的对象。

只要采取合适的推销策略,一般都能取得成功,实现推销品价值。当推销员介绍推销品被推销对象拒绝时,往往是推销品根本就不适合推销对象,或者推销品比竞争对手带给推销对象的价值小。这时,推销员不能为完成任务而不讲诚信,夸大推销品的其他附加价值推销或者将市场竞争情况上报。从提高用户满意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使用价值,用户期望值越高,其满意度就会越低。推销员如不讲诚信,把推销品吹的天花乱坠,用户期望值就会很高,其满意度一定会较低。这将使顾客再次接受推销员的可能性变小,既不利于推销员提高业绩,更不利于公司形象。

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时都很年轻,他们缺乏推销经验,推销业绩多半不理想,完不成销售任务也是常事。只有讲诚信,作一笔生意交易个朋友,随着经验积累,他们的客户就会越来越多,最终成为成功的推销员。反之,不讲诚信就不会有回头客,推销成功也如同猴子掰苞谷,忙碌一辈子也不会成功。在法制越来越健全的情况下,个人和公司甚至还会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

中职学生年纪尚青,正是处在个人世界观养成时期,诚信养成教育十分重要,应强化思想教育,帮助他们从职业要求牢固树立“双赢”的观念、诚实守信的观念。

吃苦耐劳是中职学校营销专业学生的基础素质

中职学校营销专业毕业学生从事的推销工作就是不断的在本地或异地出差。这种工作东奔西走,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饮食睡觉都没有规律,因此要求不仅要有强壮的体魄,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素质作为基础。现在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上怕掉”,使孩子除了学习,什么也不关心,什么也不会干,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现象的存在,给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必须对学生进行“吃苦教育”、“劳动教育”,教育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良好品质。

提倡“吃苦教育”和“劳动教育”,不是叫孩子吃不饱,穿不暖,更不是叫孩子吃大苦,受大累。而是要把他们从温室里“赶”出来,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受一受挫折,经一经磨难,从而知道生活的艰辛,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那么,怎样使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好品质呢?这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紧密配合。

学校切不可“分数第一”,要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除了开好正常的劳动课外,还要组织到企业参观、下基层锻炼,参加劳动竞赛、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要安排指导学生做必要的劳动,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学会照顾老、弱、病残者,关心别人。使他们懂得劳动光荣,从小养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和勇于吃苦、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篇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较有影响力的一种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最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传载符号系统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假想,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因此,知识应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或群体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一站式”传授而获得,学习是一个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建构意义的复杂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我国传统教学法提出了质疑和批判,诸多实践也证明了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法未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使学生未能在最大程度上对知识进行获取和更新。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市场营销学教学的指导作用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在学习营销理论过程中,如果缺乏对实际应用的亲验和探索,就不能全面深入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体系,而且,由于这一学科的应用性特点,它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新理论和观点不断涌现,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开放性和主动性,将无法及时更新营销理论和知识,其知识体系也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笔者认为,市场营销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建构主义教学观原理,扩展传统教学中的“三尺讲台”,使教学的时间、空间、方式得到延伸和拓展。

(一)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即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主动搜集有关资料和信息,探索性解决问题,还应当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平台和条件,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纠正错误和偏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捕捉营销理论领域的新理论、新观点,对知识进行同化、顺应、再同化、再顺应地消化吸收,从而使其营销知识体系得到拓展和更新。

(二)协作学习充实学生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认为,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习的协作化是指学生在团体中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而进行的互助式学习。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组织实施的互助或互动学习模式,进行交流合作,组员之间或师生之间进行思想碰撞、优势互补,不仅使学生验证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扩大了个人对问题认识的视野,从而完善了营销知识认知体系的相关性和完整性。

(三)情境学习提高学生的营销实战能力

建构主义主张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使知识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更广泛地迁移。在市场营销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基于案例的“学习环境”,如营销游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训练方式,使学生能对营销实战进行亲验,不仅参与其中,而且能学于其中,从而提高营销实战能力。

二、建构主义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特征决定了高职系列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宗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基于此,笔者认为,利用建构主义教学观原理进行高职系列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改革,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实验,这对于学生建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市场营销学知识体系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一)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的方法基本是“满堂灌”的“机械式学习”,大大限制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在改革课堂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被动”为“主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探索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应结合理论知识及时给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还应适当讲评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实践知识,鼓励学生对一些市场营销的热点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讨论,例如,笔者在讲授市场营销调研时曾向学生提出思考题:针对潮汕人内敛的性格特征以及潮汕地区浓厚的人情文化,小型企业应采取什么有效方法搜集某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为学生构建了“探索式学习环境”,启发和诱导他们主动发现实际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施互动式课堂教学给教师提出了较高的业务技能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完善和充实自身的知识结构,善于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引进课堂,丰富课堂教学信息,如将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理念融入到营销实践活动中,并加以讲解点评,开拓学生学习的思路。还应能把握好对学生学习指导的“度”,充分考虑思维的多样化和个体的差异性,尽量激发其思维创造力。(二)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典型的市场营销实战案例,师生以及学生之间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总结营销理论,提炼营销观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营销实战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情境学习的平台和“学习者共同体”,使学生能在协作的团体中亲验学习,使他们能以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新的营销知识体系。在培养企业营销人才过程中,案例分析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营销理论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在对案例讨论和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企业营销实战经验,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案例分析一般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总结分析法。即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分析,然后进行提炼,总结出案例体现出的相关知识点,最后针对以上案例和营销知识点再向学生提出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营销问题或营销热点,鼓励学生思考、讨论、回答。二是个案分析法。即选取规模较小、事件较简单的案例,就某一侧面进行重点分析,把相关知识融入到案例中,通过对案例的深化和知识扩充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便于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层次把握和透彻理解。如对爱多VCD价格战进行个案分析,可以从企业实施价格竞争的优缺点入手,层层剖析推进,一直涉及到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策略。

(三)开展实训教学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要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尽量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科学,是企业市场营销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教学过程除了有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以外,还应适当增加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技能训练,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嵌入更为丰富的信息。

实训教学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建设和使用市场营销摸拟实验室,实验室可以某个具体企业的整个经济生命周期内各阶段基本活动为主线,设置多个摸拟营销活动模块,让学生扮演企业营销主管,从各个角度分析实战案例,进行营销决策,探索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亲临其境,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二是组织开展与营销活动相关的社会实践,可考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如市场需求调研、促销策划等,并撰写专题报告,教师对实践过程进行事前筹划、事中督导、事后交流、检查和评估。通过实践,使学生参与了企业的实际营销活动中,可以综合运用和融合贯通所学知识,达到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

运用建构主义原理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客观上要求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师的业务水平均应达到一定的标准。有鉴于此,课程知识体系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市场营销学理论的动态性和多样化,正如专家所言:“市场营销所倡导或培养的是这样一些企业家——他们不象工程技术、会计、金融那样专门化,却又在各类企业和非盈利组织的管理中无所不至”。市场营销学教科书不仅应有基本原理的阐述,更应注重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对策性研究,还应积极采用多媒体知识载体来丰富教学资源和信息。教师则应关注国外新的理论和学术领域的动态,参加学术交流,捕捉营销新信息,将最新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引入校园和课堂。

参考文献

篇5

0引言

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职业技能课,也是经济管理各专业一门重要的职业技术课,因此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对提高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知名度和美誉度,对核心课程的建设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市场营销学》课程在全国高职院校普通开设的同时,各种各样的教材、教学方法在不同的院校出现,虽然这样有利于避免教学的单一化,但若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不成功的。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调研发现,认为《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相对滞后、创新力度不大,所存在的深层次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占主要地位。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把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采用“一言堂”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即使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但采用的案例也是老一套,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有时会出现教师“一张口讲,学生就知道讲些什么”的尴尬局面。这种教学方法严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严重了偏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这样培养出的人才被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步伐抛到了后面。(2)专业型教师严重缺乏。由于《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特殊性,必然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市场学的理论功底,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具有从事市场营销的实战经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专业型教师在高职院校里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使得教师只能从一些参考书上借鉴一些理论知识和案例给学生讲解,实事求是的说,有的教师备一次课用上几年,教学内容严重滞后,所授课的内容与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潮流不相吻合,学生求知、求新、求异的欲望难以得到满足,导致学生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严重“缺钙”。(3)教材建设滞后,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明显欠缺。虽然近几年全国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市场营销学》教材有几十种,但是主要内容相互借鉴部分太严重,缺少特色,尤其是能适应本校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从学生基础知识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编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

2几点思考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笔者认为要切实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扎实有效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教学内容的改革

要在短期内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质量的营销人才,对高职院校来说,任务相当繁重。因此必须在市场营销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对《市场调查与预测》、《推销技巧》、《商务谈判》、《公共关系学》、《企业管理学》等几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删去这几门课程的共同部分,从整体上把课程内容的讲授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各科教师就能突出重点,能有充足的时间从整体上保证本专业的教学效果,课程内容经过重新组合后,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更加突出,给学生能留下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以便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有目的的教学是实践锻炼后,学生进入社会,就非常容易的把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的营销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效防止“理论”与“实践”两张皮不相粘合的现象,这样就能够在短期内为各企事业单位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市场营销人才。

2.2教学手段的创新

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那种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必须要改变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换角色,换位思考,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认为以下几种教学手段需要加强:

(1)案例讨论

现在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有限,只讲授《市场营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很难调动起来,这样就会陷入“学生厌学一教师厌讲一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提高一教学效果不理想一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陷阱,最终导致学生很难准确地理解、掌握基本理论。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教授与案例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使市场营销的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启发性,便于学生在较短时间里掌握市场营销学原理,并能灵活运用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有利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角色互换

要提高《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师单纯教的模式,在教学设计上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有目的的安排一些课程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学生可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知识,可到网络上搜索一些案例,可通过报纸、媒体等多种渠道获取相关知识,也可以亲自到企业进行调研或亲自实践,这样围绕一个教学主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到讲台进行10分钟的主题发言,通过角色互换,学生能更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相关知识,教师除认真听学生教授课之外,要对学生的讲解进行点评,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循环滚动式教学

所谓循环滚动式教学就是教师把教学内容可以分成相关大类,一个阶段讲解每一大类每一部分,等第一大类第一部分讲完之后,接着讲第二大类的第一部分,如此循环下去,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对同一类知识的听觉疲劳,可以给学生不断补充新鲜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提前全面了解本课程的教学框架,避免学生出现“学着前面的忘着后面的”的现象。笔者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得知:把市场营销的“4PS”分阶段的循环滚动式教学比单纯的按章节依次讲下去教学效果要好的多,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循环滚动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对相关知识掌握的系统性。

(4)情景模拟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科学加艺术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巧妙地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厂商、推销者、顾客等不同角色,给教学相关知识点创设一个平台,使学生把学习知识融入到一定得场景中,达到在演练中学习,在演练中提高。正如笔者曾经在课堂上讲授促销的手段时,就把男女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确立一个组长,分头讨论每一个小组要促销的商品和采取的主要促销手段,然后创设情景演示让学生演示,通过这一方式,学生的参与气氛非常热烈,每一位学生都想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时教师要认真的总结,针对学生的疑问和提出的问题要给予解答和指导,这样可以拉进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学任务在和谐、活泼、轻松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3教学考核的改革

为了有效地提高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效果,推进教学考核手段就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在教学考核中可以适当缩减营销理论的考核成绩,重点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学生的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的考核部分,注重学生平时课程的学习成绩。通过教学观察把理论考核、实践考核与平时成绩的考核按照3:4:3的比例是合适的,这样有利于改变传统单纯的理论考核成绩,有利于把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成绩发挥出来。

篇6

二、市场营销学的教学现状

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满足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当前大多数本科院校对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也都高度关注,但当前的突出问题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发生了严重脱节,难以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践教学的开展有益于人才能更快的适应当前的工作岗位。目前很多应用型高校教学导致教与学脱节:一方面是由于教学改革资源不足,另一方面是在主观上的认识不足。落后的市场营销教学条件,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其实现基础就是必须要有基本的实践条件。市场营销教学环节一直以来缺少必要的软件及硬件设施,实践教学改革流于形式。教师、学生对企业、市场实际了解较少,实训资源缺乏,学生的实战训练难以开展。

三、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的定位

教学活动是每一个学校的核心工作,也是体现民办本科院校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受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如何有效展开教学及引导学生学习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市场营销专业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民办本科院校要坚持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改革。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观念教师是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紧跟时展的步伐,还需要在市场营销的课程中有熟练的实践操作的经验

,把问题讲得清楚,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我们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应鼓励并帮助教师深入到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发现企业营销中的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教学条件学校应加大实践性教学资金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在模拟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引入多种教学软件,模仿企业营销的各种实际情景,让学生在各种任务和变量组合下做出相应的分析、判断和决策;同时模拟企业营销的需要,创设实际的情景和条件,让学生进行有关新产品开发与推广营销战略。同时,各高校应坚持互利互惠原则,通过和校外工商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来建立实习基地。

(三)完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两个环节是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培养目标的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的教学中如果能对这两方面进行合理安排,形成完整的教学模式,才能对学生产生最佳的效果。

篇7

医药市场营销学是融医学、药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一门课程,主要讲授在市场营销的理论指导下,根据医药市场营销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医药营销活动等知识内容。众所周知,医药市场营销学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一门理论课,它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医药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外,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当前的医药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过程中,任课老师如何把乏味的医药市场营销学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能力,这一直是老师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式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它通过在课堂上对典型营销案例的分析讲解,将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进去、进行分析讨论,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1]。因此,研究案例教学在医药市场营销学中的运用对于当前我国培养具有应用性的医药营销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当前医药市场营销学的教学现状

1.1授课内容和方式过于陈旧老化

调研发现,当前一些任课老师在讲授医药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时,没有及时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他们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照本宣科,严重地挫伤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医药市场营销学的老师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充电”,除了具备医药方面营销知识外,还需要掌握市场营销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课程知识[2]。同时,老师们还要不断地进修和改进教学手段,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1.2重理论和轻实践的教学观念依然存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用人单位关注和重视。然而,当前一些高校的任课老师在课程设计上仍然是理论大于实践,缺乏来源于社会实践的营销案例,甚至还出现一味的理论灌输,让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处理好课本知识、社会实践和市场环境之间关系,必将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将大大折扣。若教学理念不进行更新,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充其量也不过是掌握了一些市场营销技能的"营销匠"而已[3]。

1.3学生对医药市场营销学存在偏见

众所周知,医药市场营销学这门课主要开设于医药学类院校,其授课对象比较局限,主要是一些医药类学生。对于医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长期处于自然科学的学习范围之中,主要学习医药学专业知识,很少接触相关的人文学科,如果让他们立刻从临床或实验研究转入到学习人的心理、行为等知识,通常会他们会表现得排斥或抵触,缺乏学习热情,难以融入到医药市场营销学的学习过程中去。另外,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医药市场营销学这门课对他们来说没什么作用,毕业以后可能用不上,他们只关注自己的专业课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出现逃课、旷课等现象。这种错误的偏见必将影响医药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在医药市场营销学中的作用

医药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决定了该课程离不开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营销活动中的典型事件进行现场模拟、情景描述,让学生参与进去,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讨论,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进而不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间题的能力。事实上,案例教学最早起源于于市场营销学。早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院就已经使用管理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并由此开辟了案例教学的先河。在1912年,市场营销学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真正登上历史舞台。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在医药市场营销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2.1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老师根据大纲要求精选一些成功的营销案例进行分析,鼓励同学们参与到课堂中,从中分享成功的营销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任课老师可以结合时代特点,引入一些与营销有关的新观点和新问题,营造模拟营销环境,让同学们在身临其境营销环境中掌握营销的技巧和和方法,彻底实现从说教式的“一言谈”到共同参与的“群言谈”的“华丽转身”。在医药营销学中引入案例教学不仅为教学过程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4]。

2.2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医药市场营销学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多项性互动过程。现代行为心理学认为,在课堂上进行多向交流较单向和双向交流具有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潜能。医药市场营销学的案例教学通常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根据案例基础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相互碰撞、互相切磋,最后在组内讨论、组间学习,最终达成一致观点。案例教学另一个最重要作用在于为学生提供现场模拟的医药营销情景,迫使同学们积极去思考、去分析和讨论,进而帮助同学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得到不断的提升和锻炼,这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案例教学在医药市场营销学中的实施和应用

3.1认真挑选优质营销案例

调研发现,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所选教学案例的质量。一般来说,成功的教学案例一般会具备时代性、现实性、可操作性和典型性等特点。因此,老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精选优质案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案例的选择要符合医药营销学的教学内容,必须紧扣教材大纲;二是所选案例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最好能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实现情景再现;三是所选的教学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时代性和可操作性;四是所选教学案例要难易适中,篇幅不能过短或过长,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否则起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3.2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环节

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环节是保证课堂教学的关键步骤。一般来说,老师应根据班级的人数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组,推选出小组长,各组之间要分工明确,保证分组合理化。老师把准备好的教学案例分配下去,各小组认真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或观点。同时,各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共同进步。最后,任课教师根据案例教学内容和同学们的课堂表现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和评价。对于一些同学们提出的过激观点或结论进行修补和更正,以正面激励为主,对存在不足的地方进行指导和补充[5]。

3.3加强案例教学的管理机制

学校除了在医药市场营销学教学方面配置相应的师资资源外,还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和保障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目前,由于医药市场营销学的案例较多,学校可以设立案例库,成立专家组,对这些的教学案例进行筛选和评价,挑选出一批优秀的教学案例进入案例库并进行立项资助。同时,学校每年还要不断对案例库进行更新和补充、形成多维度、多层次案例教学评估机制,主要从教学案例的选择,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的课堂设计,以及案例教学成果奖励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完善,从而形成可持续、健康的、有效的案例教学激励与约束机制[6]。

4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医药方面的营销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如何培养出社会必需、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医药营销人才是当前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在一线从事医药营销学的教师,其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学校应鼓励老师们走入社会进行实践锻炼,或者进行培训或进修,以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各高等院校要在案例教学方面加大投资力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案例教学在医药市场营销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然而,当前案例教学在医药市场营销学应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作者:马勤阁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水龙,周运锦,陆音.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4):132-134.

[2]苗春霞,黄水平,覃朝晖,等.医药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攻略[J].科技信息,2010(28):49-52.

[3]高琳.论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07(31):155-156.

篇8

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市场营销学》课程,从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应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师本身缺乏实际营销管理经验,对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力不从心;教学方法组织不当,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等等。根本的原因在于市场营销教育本身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还没有形成为各院校公认的教学规范和教学模式。对《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及其基本要素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课堂教学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教学过程的诸要素在时空上的组合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教学效率和质量,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构成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的合理组合。这种组合方式是教学模式的核心问题,因此一种教学模式,必有一套成型的教学操作程序、规则和方法,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运用。因此,教学模式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对影响特定教学目标达成的若干变量(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及对师生活动不同安排,就构成不同的教学模式。

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应包含以下六个基本要素: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教学功能目标。教学结构及活动程序。师生交往系统。反馈方式。支持条件。以上六大要素各有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彼此联系,相互蕴含,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二、《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的设计

1.教学指导思想。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为:在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多种媒体,对课程的教育系统及要素进行优化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实行交互式学习,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的要求。

2.教学功能目标。总目标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企业和其他组织加强市场营销管理的重要性,了解分析营销环境,研究市场购买行为,制定营销组合决策,组织和控制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管理问题的能力。除了总目标之外,沿着市场营销的学科主线,每一章都有更具体的教学目标。

3.教学结构及活动程序。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结构有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没有突破,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被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二是老师讲课的方法仍然沿用“原理+例子”的模式,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也力争引进国外案例教学的方法,但在传统的重原理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影响下,一个“案例”实际上只起到一个“例子”的作用;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缺乏“动手”的机会,实习时间不多,即使有,其目的也不过是验证老师讲授的“原理”,调动不了学习兴趣;四是最新的营销理念、策略和方法难以引入课堂。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强调的是按既定的大纲讲课,按既定的大纲要求命题考试;五任课教师没有多少实践经验,而有经验的企业营销专家却因为各种原因难以聘任。

用这样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很难培养出头脑灵活、富有创新意识的营销人才,必须进行改革。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大都来自于企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因此,市场营销课教学的改革,必须从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特点出发;同时,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创新性极强的科学。不断创新、不断更新营销理念、不断更新营销策略与方法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保证。

基于上述考虑,设计市场营销课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如下。

(1)课堂教学。①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并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互动效果。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事先制作好PPT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课件来进行理论课的授课,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将课程相关内容放置于校园网,供学生学习参考。本课程要大量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校园网络,不断完善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给学生学习提供方便;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以开阔视野,丰富学习内容;利用校园网对学生进行答疑和辅导。②进行案例教学。近年来,市场营销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同学们十分欢迎这种授课方法,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案例教学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主要有:案例选取不规范,教师选择案例比较随意,且案例陈旧,大多是经验介绍型;教师往往注重理论研究,对市场营销的实践不甚了解,这就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案例教学的方法简单陈旧,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组织驾驭不够,有些老师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说明,忽视调动同学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这使得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同学不感兴趣。

案例教学的改革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统一选择基础案例。但并不限制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内容增加相应案例,这既保证了案例选择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又不至于影响和限制教师的自由发挥。案例选取的主要原则有以下几点:选取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和现象。选取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和事件无疑会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刺激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授市场危机时,选择“阜阳劣质奶粉”和“肯德基苏丹红”等当时被各种媒体广泛报道和引发争论的案例,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或上网或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踊跃发言,不仅对市场危机及其处理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对竞争激烈的液态奶行业和快餐行业也有一定了解;选取与大学生生活相关的或同学感兴趣的。笔者所在院校为邮电类大学,同学毕业后的去向大多是邮电通信企业,在讲授市场营销环境时选择了通信行业作为分析的重点,在为同学说明环境分析模式的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并为同学今后的择业提供了有用的信息;选取一些只提供背景材料的案例。大多案例教材是在叙述说明,这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选取外国企业的案例时要注意中外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的差异。在教学中使用经典案例对于教学帮助较大。但是要注意国外的案例不一定适用于我国的国情;适度选取一些反面案例。反面案例中隐含了一些带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问题,启发性较大。比如提出“三株口服液”和“郑州亚细亚”的实际案例,让同学分析失败的原因。其次是课中案例教学的组织。案例选取后的工作是精心设计案例的问题和要求,应该环环相扣,在讨论中突出重点和难点。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对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同学来说适应能力不强。教师对此应当有充分认识,通过典型示范引导等方式鼓励同学积极参与;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起引导作用,不要直接暴露自己的观点,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创造自由讨论的氛围,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课的主角,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实践教学。①案例的课堂展示。教师设计两次案例的课堂分析。一次是教师给定背景材料回答问题,另一次,教师给出去年营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同学自行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重点是长处和不足。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对营销界的现状有一定认识。让同学自行组成小组进行。要求每一个小组都为自己的小组选定一个实名,这个实名代表小组的精神。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由组长分配任务,组织成员讨论和发言。案例讨论通常要收集各种不同的资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这既利于分工协作,又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控制好进度和时间。应当在课前将案例和相关要求发给学生,要求同学在课前仔细阅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并得出结论,以便课堂发言。为防止同学对案例的过分展开和对案例分析的敷衍了事,应当规定每个小组发言的时间,一方面引导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小组讨论的精华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对那些敷衍了事的同学也有约束作用;重视同学发言完毕后的点评环节。教师应在每节案例讨论课中留出一定时间对案例和同学发言进行点评。同学的发言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难免有分析不到或者分析不够正确的一面,如果不进行点评,而是就此了事,则对理论的掌握就有一定欠缺。通过点评环节,指出同学分析问题的差错面,并补充分析不够之处。这往往也是同学较为关心和期待的环节,否则他们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分析讨论的结果到底是否正确,是否全面。②市场营销的模拟实习。这个环节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课外实际企业的模拟实习,可以安排在假期进行。学校组织或同学自行联系企业的营销部门进行实习,由教师布置或同学自行确定主题,教师进行指导;二是利用营销实践模拟平台的软件,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际,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③积极组织和鼓励同学参加二课堂活动,组织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大赛以市场营销知识为基础,以企业营销策划方案设计为中心,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形式。竞赛的计划、组织和实施都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的作用是动员、策划,指导学生收集、分析、整合资料以及营销策划方案的制作。同时为学生做针对比赛的讲座。由教师初评并给出入围作品的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后组织决赛答辩。组成由教师和企业营销专家组成的评委进行评议,最终产生冠军。学生可以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高营销企划方案的设计能力,锻炼增强组织管理的能力。由于学习和兴趣相结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达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目的。教师指导学生也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可望大大提高。

(3)成绩评定。案例分析成绩按小组记分,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案例分析报告成绩;二是课堂发言成绩,考察同学综合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计评个人得分。增加这一评分程序是考虑到按小组记分可能产生“搭便车”行为,此项成绩由组内同学自行打分,由组长组织组内同学根据各自贡献大小进行分配,例如某小组成绩为15分,该小组共有10名同学,则小组总分为15×10=150分,组内同学根据各自贡献的大小来分配这150分,比如A同学贡献较大得18分(最高不超过20分),B同学贡献较小只得10分,组内同学得分加总为150分。这样能从一定程度上避免“搭便车”现象的产生,同时也有利于同学团队精神的培养。

(4)师生交往系统。结合市场营销课的特点,师生交往的方式、方法、地位、角色、关系、相互作用等的不同配合考虑采用温和型(如“探究──发现”模式、合作模式)。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相当,教学民主,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意义建构,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5)反馈方式。反馈方式指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如何对学生的外显行为作出反应。教师对于学生的一些不符合常规和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应当一味否定,这可能恰恰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表现,应予以适当的引导和保护。

(6)支持条件。任何教学模式都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效力。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的支持条件包括实训基地、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等)教学设施、教学软件等。随着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对于物质条件的依赖程度愈来愈大,应当认真研究并保障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可以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教学模式,成功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市场营销学》课程,从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应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师本身缺乏实际营销管理经验,对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力不从心;教学方法组织不当,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等等。根本的原因在于市场营销教育本身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还没有形成为各院校公认的教学规范和教学模式。对《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及其基本要素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课堂教学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教学过程的诸要素在时空上的组合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教学效率和质量,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构成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的合理组合。这种组合方式是教学模式的核心问题,因此一种教学模式,必有一套成型的教学操作程序、规则和方法,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运用。因此,教学模式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对影响特定教学目标达成的若干变量(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及对师生活动不同安排,就构成不同的教学模式。

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应包含以下六个基本要素: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教学功能目标。教学结构及活动程序。师生交往系统。反馈方式。支持条件。以上六大要素各有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彼此联系,相互蕴含,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二、《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的设计

1.教学指导思想。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为:在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多种媒体,对课程的教育系统及要素进行优化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实行交互式学习,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的要求。

2.教学功能目标。总目标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企业和其他组织加强市场营销管理的重要性,了解分析营销环境,研究市场购买行为,制定营销组合决策,组织和控制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管理问题的能力。除了总目标之外,沿着市场营销的学科主线,每一章都有更具体的教学目标。

3.教学结构及活动程序。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结构有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没有突破,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被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二是老师讲课的方法仍然沿用“原理+例子”的模式,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也力争引进国外案例教学的方法,但在传统的重原理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影响下,一个“案例”实际上只起到一个“例子”的作用;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缺乏“动手”的机会,实习时间不多,即使有,其目的也不过是验证老师讲授的“原理”,调动不了学习兴趣;四是最新的营销理念、策略和方法难以引入课堂。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强调的是按既定的大纲讲课,按既定的大纲要求命题考试;五任课教师没有多少实践经验,而有经验的企业营销专家却因为各种原因难以聘任。

用这样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很难培养出头脑灵活、富有创新意识的营销人才,必须进行改革。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大都来自于企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因此,市场营销课教学的改革,必须从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特点出发;同时,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创新性极强的科学。不断创新、不断更新营销理念、不断更新营销策略与方法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保证。

基于上述考虑,设计市场营销课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如下。

(1)课堂教学。①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并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互动效果。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事先制作好(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PPT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课件来进行理论课的授课,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将课程相关内容放置于校园网,供学生学习参考。本课程要大量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校园网络,不断完善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给学生学习提供方便;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以开阔视野,丰富学习内容;利用校园网对学生进行答疑和辅导。②进行案例教学。近年来,市场营销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同学们十分欢迎这种授课方法,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案例教学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主要有:案例选取不规范,教师选择案例比较随意,且案例陈旧,大多是经验介绍型;教师往往注重理论研究,对市场营销的实践不甚了解,这就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案例教学的方法简单陈旧,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组织驾驭不够,有些老师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说明,忽视调动同学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这使得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同学不感兴趣。

案例教学的改革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统一选择基础案例。但并不限制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内容增加相应案例,这既保证了案例选择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又不至于影响和限制教师的自由发挥。案例选取的主要原则有以下几点:选取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和现象。选取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和事件无疑会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刺激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授市场危机时,选择“阜阳劣质奶粉”和“肯德基苏丹红”等当时被各种媒体广泛报道和引发争论的案例,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或上网或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踊跃发言,不仅对市场危机及其处理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对竞争激烈的液态奶行业和快餐行业也有一定了解;选取与大学生生活相关的或同学感兴趣的。笔者所在院校为邮电类大学,同学毕业后的去向大多是邮电通信企业,在讲授市场营销环境时选择了通信行业作为分析的重点,在为同学说明环境分析模式的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并为同学今后的择业提供了有用的信息;选取一些只提供背景材料的案例。大多案例教材是在叙述说明,这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选取外国企业的案例时要注意中外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的差异。在教学中使用经典案例对于教学帮助较大。但是要注意国外的案例不一定适用于我国的国情;适度选取一些反面案例。反面案例中隐含了一些带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问题,启发性较大。比如提出“三株口服液”和“郑州亚细亚”的实际案例,让同学分析失败的原因。

其次是课中案例教学的组织。案例选取后的工作是精心设计案例的问题和要求,应该环环相扣,在讨论中突出重点和难点。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对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同学来说适应能力不强。教师对此应当有充分认识,通过典型示范引导等方式鼓励同学积极参与;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起引导作用,不要直接暴露自己的观点,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创造自由讨论的氛围,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课的主角,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实践教学。①案例的课堂展示。教师设计两次案例的课堂分析。一次是教师给定背景材料回答问题,另一次,教师给出去年营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同学自行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重点是长处和不足。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对营销界的现状有一定认识。让同学自行组成小组进行。要求每一个小组都为自己的小组选定一个实名,这个实名代表小组的精神。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由组长分配任务,组织成员讨论和发言。案例讨论通常要收集各种不同的资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这既利于分工协作,又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控制好进度和时间。应当在课前将案例和相关要求发给学生,要求同学在课前仔细阅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并得出结论,以便课堂发言。为防止同学对案例的过分展开和对案例分析的敷衍了事,应当规定每个小组发言的时间,一方面引导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小组讨论的精华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对那些敷衍了事的同学也有约束作用;重视同学发言完毕后的点评环节。教师应在每节案例讨论课中留出一定时间对案例和同学发言进行点评。同学的发言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难免有分析不到或者分析不够正确的一面,如果不进行点评,而是就此了事,则对理论的掌握就有一定欠缺。通过点评环节,指出同学分析问题的差错面,并补充分析不够之处。这往往也是同学较为关心和期待的环节,否则他们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分析讨论的结果到底是否正确,是否全面。②市场营销的模拟实习。这个环节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课外实际企业的模拟实习,可以安排在假期进行。学校组织或同学自行联系企业的营销部门进行实习,由教师布置或同学自行确定主题,教师进行指导;二是利用营销实践模拟平台的软件,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际,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③积极组织和鼓励同学参加二课堂活动,组织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大赛以市场营销知识为基础,以企业营销策划方案设计为中心,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形式。竞赛的计划、组织和实施都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的作用是动员、策划,指导学生收集、分析、整合资料以及营销策划方案的制作。同时为学生做针对比赛的讲座。由教师初评并给出入围作品的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后组织决赛答辩。组成由教师和企业营销专家组成的评委进行评议,最终产生冠军。学生可以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高营销企划方案的设计能力,锻炼增强组织管理的能力。由于学习和兴趣相结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达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目的。教师指导学生也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可望大大提高。

(3)成绩评定。案例分析成绩按小组记分,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案例分析报告成绩;二是课堂发言成绩,考察同学综合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计评个人得分。增加这一评分程序是考虑到按小组记分可能产生“搭便车”行为,此项成绩由组内同学自行打分,由组长组织组内同学根据各自贡献大小进行分配,例如某小组成绩为15分,该小组共有10名同学,则小组总分为15×10=150分,组内同学根据各自贡献的大小来分配这150分,比如A同学贡献较大得18分(最高不超过20分),B同学贡献较小只得10分,组内同学得分加总为150分。这样能从一定程度上避免“搭便车”现象的产生,同时也有利于同学团队精神的培养。

(4)师生交往系统。结合市场营销课的特点,师生交往的方式、方法、地位、角色、关系、相互作用等的不同配合考虑采用温和型(如“探究──发现”模式、合作模式)。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相当,教学民主,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意义建构,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5)反馈方式。反馈方式指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如何对学生的外显行为作出反应。教师对于学生的一些不符合常规和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应当一味否定,这可能恰恰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表现,应予以适当的引导和保护。

(6)支持条件。任何教学模式都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效力。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的支持条件包括实训基地、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等)教学设施、教学软件等。随着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对于物质条件的依赖程度愈来愈大,应当认真研究并保障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可以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教学模式,成功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测量和监控教学活动效果的工具,考试的方式、内容及评价标准将引导着学生学习方式,最终影响着培养人才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本文通过对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的深入研究与剖析,力求探索出与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考试方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我院现行考试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考试目的与培养目标偏离

在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对培养目标的理解不深刻,没有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没有真正构建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考试模式。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强调分数的能级表现,关注考试的结果即分数的差异。把学生考试的分数与评优评先、奖学金、特困金、就业推荐甚至入党等学生关注的因素联系得过于紧密,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考试特别是分数的高低产生了功利化倾向,违背了高等教育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2.考试内容与职业需要脱节

在市场营销专业考试内容的选择上,仍局限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不相吻合。技能和能力考试标准不明确且成绩所占比重过小,实践教学考试仍处于探索阶段。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体系、评价方式及组织体系不完善。

3.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脱节

考试过分偏重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忽略了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考试课程,大多采用闭卷考试,卷面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20%。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考查课或选修课,考核形式和成绩判断的随意性大。实习实训、实践环节的考核基本上是100%通过。这种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技能,重记忆轻分析的考试方法,必然导致学生不注重知识的迁移和综合应用,“考前背笔记,考后多忘记”,学生毕业后眼高手低,不能及时适应工作岗位需要。

二、市场营销专业考试改革的两个理念转变

1.由专业能力考核向综合职业素质考核转变

教育首先应该培养的是“社会人”,是能够融入社会,与社会环境相和谐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基于高等教育培养“社会人”与“职业人”双重职能的统一,需要转变考试观念,把专业考核与综合素质考核融为一体。专业考试成绩仅仅是学生学业考核的一部分,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能力评价应由专业能力考核向综合职业素质考核转变,实现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智商”与“情商”双轨考试的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2.由理论考核向“理论——实践——能力”一体化考核转变

作为学生学习指挥棒的“考试”,必须针对营销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群,突出技能和实用的特点,发挥考试在实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因此,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建立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营销师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校内考试体系,使学生掌握标准中要求的“应知、应会”内容。为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还设立营销实战考核项目,如要求学生参与市场调查、营销方案策划、商品推销等实战项目,以实战业绩作为评价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标准。实现“理论—实践—能力”一体化综合化考核,收效显著。

三、市场营销专业考试改革实践

1.建立考试大纲,统一考核标准

我院市场营销专业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包括行业专家在内的专业委员会专家的建议制定了各门课程考试大纲。建立考试大纲的主要目的在于任课教师可以按照统一的考试大纲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核心作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考试大纲中明确考试涉及的范围,即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多维度实现教学目标的标准;注重技能、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考试要求从识记领会及应用、操作技能与能力和毅力、情商与素质三方面系统地进行。教师按“课程考核纲要”组织平时考核,并向学生公布、分析每次考核情况,以便引导学生明确课程重点内容,增加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按“课程考核纲要”组织期末考试。采取教考分离,集体流水线阅卷。

2.明确岗位要求,多种考法并用

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主要是:推销员、销售主管、营销传播与策划员、销售内勤及客户服务和部门经理等。因此,必须根据就业岗位对本专业学生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根据课程的特点,科学地、合理地分类组合考试内容,确定考试方法和考试类型。如在考试中我们采用:试卷加操作的考试方法,过程加结果的考试方法,设计作品加答辩的考试方法等。

3.创建课业考核,加大技能比重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并且该专业与行业企业、社会联系紧密。在考核中我们较多地采用了成果试的考核方法,即以课业考核方式,以学生参入实际工作为背景选择课业问题。一般以个人或小组完成的方式,根据个人成果或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付出进行评价。在课业考核中,一方面,学生可运用和发挥自己的心智与创新能力,完成课业并取得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自我管理、沟通合作、分析解决问题、创新手段、运用现代技术等方面的能力。课业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提高。

篇11

市场细分的作用有:(1)有利于企业发掘新的市场机会;(2)有利于企业针对目前市场制定适当的营销方案;(3)有利于企业扬长避短,获得竞争优势。一个有效的细分市场应该具备“可计量、够规模、可操作、可进入”等四个方面的特点。

目标营销目标营销是指企业在市场细分基础上,通过评估分析,选定一个或若干个细分的消费全体作为目标市场,并相应地制定营销策略的过程。企业的目标营销策略有三种:无差异性营销策略、差异性营销策略、集中性营销策略。整体产品整体产品是指产品是能够给购买者带来任何有形和无形利益的载体,能满足购买者需求与欲望的物体与服务。整体产品包括:一是核心产品,即顾客购买某种产品所希望得到的根本利益;二是有形产品,即产品的实体,如质量、功能、款式、品牌、包装;三是附加产品,即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所得到的附加服务或利益,如提供信贷、免费送货、安装维修、售后服务、产品保证等。有些企业还能够为客户创造某种惊喜,如酒店为客人提供豪华车辆接送、建立客人的生日档案,届时寄送贺卡。大营销观点大营销观点是在市场营销观点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根据该观点,从事国际营销的企业,其营销活动的重点不仅仅是利用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的营销观点单纯适应和满足市场需要,而是还要依靠权力和公共关系突破目标市场所在国政府和特殊利益集团所设置的市场的环境障碍,进入市场。权力指企业由自己或其代表----国家采用政治或其它策略及技巧,从目标市场所在国政府,立法机构和企业那里取得进入该目标市场的特权,以及取得这种特权所采取的强制性手段。公共关系指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增强有利于企业的舆论力量,影响公众的态度,争取公众的支持,建立并保存企业和产品的良好形象。潜在市场潜在市场是指该市场上的购买力和购买意愿(或称购买欲望)正处于潜在状态。市场潜量市场潜量是指市场需求的最高界限,既指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以及一定营销环境和一定的营销费用水平条件下,消费者可能购买的商品总量。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指一定的顾客在一定的地区、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市场营销环境和一定的市场营销方案下购买的总量。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分为介绍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

心理因素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消费者的购买型为主要受到动机、直觉、习得行为和态度四个方面的心理因素影响。

一、动机。

动机是推动人进行各种活动的愿望和理想。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它推动和诱发人们从事某种行为,规定行为的方向。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人的需要有许许多多,动机也就有多种多样。在一定时期,许多动机中只有一个最强烈的动机能引起人们的行为。

消费者购买动机,就是推动消费者实行某种购买行为的一种愿望或念头,它反映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要。消费者购买动机一般可分为以下两类:

1、生理性购买动机。也称为本能动机。就是指消费者由于生理上的需要(如吃、穿等)所引起的购买满足生理需要的商品的动机。

2、心理性购买动机。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激起人们购买行为的心理性动机往往占重要地位。心理性购买动机比之身理性购买动机更为多样。心理性购买动机,一般可分为感情动机、理智动机和惠顾动机。感情动机包括情绪动机和情感动机两种。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七情,是消费者基本情绪表现形式。凡是有这些情绪所引起的购买动机,称之为情绪动机。由情绪动机所引起的购买行为,具有冲动性,即景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情感动机是由道德、集体感、美感、愉、幸福感等人类高级情感引起的动机。由情感动机引起的购买行为,一般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往往可以从购买中反映出消费者的精神面貌。

理智动机是建立在人们对商品的客观认识之上,经过分析、比较以后产生的动机。具有客观性、周密性和控制性等特点。在理之动机驱使下的购买,比较注重商品的质量,讲求实用、可靠、价格适宜、使用方便、设计科学、效率较高,服务周到等等。

回顾动机基于感情与理智的经验,对特定的商店、厂牌或商品,产生特殊的信任和偏好,使消费者重复的、习惯的前往购买的一种行为动机。惠顾动机往往产生于企业较高的信誉、周到的服务、完备的设施、价廉物美的商品、便利的交通等。

二、知觉。知觉就是理解了的感觉。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之前,必须对商品有一个从感觉到知觉的认识过程。消费者要通过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形成对某一商品个别属性的反应,这就是感觉。随着感觉的深入,将感觉到的材料通过大脑进行综合分析,对商品的各种属性进行理解、整理,得到知觉。人们会对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知觉,这是因为人们会经历三种知觉过程,那就是: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曲解和选择性记忆过程。

1、选择性注意。在人们感觉到的刺激物中,真正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少数,多数被忽略掉。有关调研结果表明,人们对以下三种刺激较为注意,它们是:与当前需要有关的刺激、人们期待的刺激和非同寻常的刺激。

2、选择性曲解。人们倾向于对自己的先入之见,用支持而不是用挑战的方式来对信息做出阐释。每个人总想得到的信息适合于他或她现有的思想形式。选择性扭曲就是人们将信息加以扭曲,使之合乎自己意思的倾向。

3、选择性记忆。人们在生活中,往往容易记住那些与自己态度、信念一致的东西,而忘却与己无关的东西。

三、习得行为。

习得行为是人们经后天学习后所表现的行为。人类除本能驱使力(饥、渴、性)支配的行为外,其他行为皆属习得行为。习得行为是某一刺激物与某一反应之间建立联系时所发生的行为。心理学家陶拉德和米勒将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分成驱使力、刺激物、提示、反应与强化等。

该模式又称“刺激——反应”模式或“S——R”模式。这个模式中的驱使力是指人受本能或心理动机的作用而产生的购买商品的冲动力;刺激物是客观存在的能够满足人的动机需要的商品或劳务;提示物是加深对“刺激物”印象的次刺激物,如广告宣传、商品的外观形态、陈列展览等;反应是指购买者对“刺激物”采取的具体行动;强化是具体行动之后进一步加深对刺激物的印象。比如,一个行人在路上突然感到饥饿,产生了食欲。他正好看到路旁小吃店在卖宁波汤团,于是想起宁波汤团的招贴画,他就决定去小吃店买宁波汤团来充饥。这位行人吃了非常满意,打算下次感到饥饿时再去购买。在这个例子中,行人的食欲就是驱使力,小店的宁波汤团是刺激物,宁波汤团的招贴画是提示物,行人买宁波汤团来充饥是反应,吃后的满意感就是强化(一种正向强化)。

4、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态度对人们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由他或她对所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态度所支配。态度是一个人对他人或外界事物、环境所持有的一种较具持久性和一致性的行为反应倾向。态度本身包括信仰、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方面。消费者信仰包括对产品或服务所具备的知识;情感包括对产品或服务的喜、恶、爱、恨及其他在情绪上的反应;行为倾向则是指对产品或服务所采取买或者不买的行为。

如何根据消费者的心理特征来确定广告促销策略?

广告促销策略是一种紧密结合市场营销而采用的广告策略。此种广告策略,不仅告知消费者购买广告商品有什么益处,以说服其购买,而且结合市场营销的其他手段,给予消费者更多的附加利益,以引起消费者对广告的兴趣,在短时间内收到即效性广告效果,有力地推动商品销售。

确定广告策略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

第一,要确定广告的目标和目的,解决为什么要做广告,做什么广告,如何做广告和达到何种广告效果。广告的目标和目的,不在于广告的内容如何,而在于广告能否改变或加强人们的观念,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动机和行为。如让消费者了解本企业及产品,让企业及产品在消费者心中形象化、观念化,可以作为广告的目的和目标。

第二,决策目标市场。就是把产品投向已有的市场还是开辟新的市场;是面向国内市场还是面向国际市场。不同的市场,应采取不同的广告促销策略。

篇12

引言

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职业技能课,也是经济管理各专业一门重要的职业技术课,因此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对提高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知名度和美誉度,对核心课程的建设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市场营销学》课程在全国高职院校普通开设的同时,各种各样的教材、教学方法在不同的院校出现,虽然这样有利于避免教学的单一化,但若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不成功的。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调研发现,认为《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相对滞后、创新力度不大,所存在的深层次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占主要地位。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把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采用“一言堂”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即使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但采用的案例也是老一套,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有时会出现教师“一张口讲,学生就知道讲些什么”的尴尬局面。这种教学方法严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严重了偏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这样培养出的人才被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步伐抛到了后面。(2)专业型教师严重缺乏。由于《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特殊性,必然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市场学的理论功底,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具有从事市场营销的实战经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专业型教师在高职院校里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使得教师只能从一些参考书上借鉴一些理论知识和案例给学生讲解,实事求是的说,有的教师备一次课用上几年,教学内容严重滞后,所授课的内容与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潮流不相吻合,学生求知、求新、求异的欲望难以得到满足,导致学生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严重“缺钙”。(3)教材建设滞后,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明显欠缺。虽然近几年全国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市场营销学》教材有几十种,但是主要内容相互借鉴部分太严重,缺少特色,尤其是能适应本校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从学生基础知识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编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

2几点思考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笔者认为要切实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扎实有效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教学内容的改革

要在短期内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质量的营销人才,对高职院校来说,任务相当繁重。因此必须在市场营销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对《市场调查与预测》、《推销技巧》、《商务谈判》、《公共关系学》、《企业管理学》等几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删去这几门课程的共同部分,从整体上把课程内容的讲授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各科教师就能突出重点,能有充足的时间从整体上保证本专业的教学效果,课程内容经过重新组合后,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更加突出,给学生能留下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以便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有目的的教学是实践锻炼后,学生进入社会,就非常容易的把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的营销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效防止“理论”与“实践”两张皮不相粘合的现象,这样就能够在短期内为各企事业单位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市场营销人才。2.2教学手段的创新

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那种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必须要改变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换角色,换位思考,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认为以下几种教学手段需要加强:

(1)案例讨论

现在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有限,只讲授《市场营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很难调动起来,这样就会陷入“学生厌学一教师厌讲一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提高一教学效果不理想一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陷阱,最终导致学生很难准确地理解、掌握基本理论。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教授与案例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使市场营销的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启发性,便于学生在较短时间里掌握市场营销学原理,并能灵活运用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有利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角色互换

要提高《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师单纯教的模式,在教学设计上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有目的的安排一些课程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学生可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知识,可到网络上搜索一些案例,可通过报纸、媒体等多种渠道获取相关知识,也可以亲自到企业进行调研或亲自实践,这样围绕一个教学主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到讲台进行10分钟的主题发言,通过角色互换,学生能更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相关知识,教师除认真听学生教授课之外,要对学生的讲解进行点评,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循环滚动式教学

所谓循环滚动式教学就是教师把教学内容可以分成相关大类,一个阶段讲解每一大类每一部分,等第一大类第一部分讲完之后,接着讲第二大类的第一部分,如此循环下去,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对同一类知识的听觉疲劳,可以给学生不断补充新鲜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提前全面了解本课程的教学框架,避免学生出现“学着前面的忘着后面的”的现象。笔者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得知:把市场营销的“4PS”分阶段的循环滚动式教学比单纯的按章节依次讲下去教学效果要好的多,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循环滚动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对相关知识掌握的系统性。

(4)情景模拟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科学加艺术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巧妙地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厂商、推销者、顾客等不同角色,给教学相关知识点创设一个平台,使学生把学习知识融入到一定得场景中,达到在演练中学习,在演练中提高。正如笔者曾经在课堂上讲授促销的手段时,就把男女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确立一个组长,分头讨论每一个小组要促销的商品和采取的主要促销手段,然后创设情景演示让学生演示,通过这一方式,学生的参与气氛非常热烈,每一位学生都想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时教师要认真的总结,针对学生的疑问和提出的问题要给予解答和指导,这样可以拉进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学任务在和谐、活泼、轻松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3教学考核的改革

为了有效地提高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效果,推进教学考核手段就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在教学考核中可以适当缩减营销理论的考核成绩,重点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学生的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的考核部分,注重学生平时课程的学习成绩。通过教学观察把理论考核、实践考核与平时成绩的考核按照3:4:3的比例是合适的,这样有利于改变传统单纯的理论考核成绩,有利于把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成绩发挥出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