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

时间:2022-05-14 10:45: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篇1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下,广泛开展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教师队伍应用教育技术的水平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经过因特未来教育培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的开展,广大教师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已不在陌生。然而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教师们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急需提高,必须从理念、技能水平等方面不断开展长期的学习和培训。[1]

一、什么是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不仅仅是投影、电视、计算机等硬件设备,而是指教育过程中所有可操作的要素,包括教学过程中的硬件、软件和运用现代的教育理论、教育过程的系统设计等。教育技术的核心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教学设计。系统设计是根据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分析,合理利用教学媒体,优化教学结构,并对教学结果进行反馈、调整,以期实现最优的教学方案。教育技术的结果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教育技术可以理解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二、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意义

随着中小学教育均衡进程的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得到飞速发展,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随之建设逐渐形成当今教育信息化的趋势。过往硬件和软件的缺乏,而制约教育技术应用的两大因素基本被克服。相反,目前主要影响教育技术应用的因素是教师自身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水平。因此,建设一支具有运用教育技术意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教育技术的首要任务。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如何促进广大教师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不断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首要问题。[2]

三、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方法

1.宏观入手、项目培训

杜绝以往以信息技术教师为主培训骨干的老路,有意识地挑选各类学科中热衷于教育技术,并在这方面有一定能力的教师先行一步,积极推荐其参加全国、市区组织的各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抓住“因特未来教育”培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国家级远程教育”网络培训、“国培计划置换脱产”培训等契机。开展广泛宣传、全面动员,组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等项目的校本培训,并邀请市区多学科教育技术应用专家到校开设讲座,做到以点带面、分层推进,以教育技术的宏观意义为主带动绝大部分教师形成意识。

2.应用为主、技术培训

对中小学阶段教育技术应用的实际进行分析,并根据学校情况和教师水平拟定阶段性的技术培训内容,如第一阶段:计算机、投影机、实物展台、照相机、DV机、手机、平板等设备的操作技术;第二阶段:掌握Windows、Android、Mac等系统操作;第三阶段: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等基本技能;第四阶段: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基础Photoshop图片处理、Cool Edit音频处理、会声会影视频处理、Flas制作等基本技能。同时,各阶段渗透网络应用培训(如:搜索引擎、Ftp文件服务、电子邮件、上传下载、微博、微信、云技术等)。在集中、分组、个别指导等形式的培训过程中逐渐带领绝大部分教师掌握基本的技术。

3.学科区分、分组培训

随着前期培训的开展,教师们已经对教育技术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掌握电视、展台等硬件操作,Word、百度等软件操作。这个阶段,教师们教育技术与教学实践整合的能力还处于较低级的层面,此时一个良好的组织管理往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及时对教师进行学科划分,对技术与理论方面的人才进行搭配是促进教育技术深入运用的关键。在学科区分、分组培训中教师们能逐渐提高对教育技术的认识,理论水平和技术提高均能得到他人的帮助。[3]

3.动态管理、长期培训

在一定时间后,项目培训、技术培训和分组培训等对教师们的个人行为已经有了较深入的影响,教师们也愿意偿试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个体将会遇到的问题是非常多的,比如:可以想到的媒体手段越来越多,然而技术上却处理不了。面对种种难题,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向,教师们运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会逐渐降低,并最终失去信心,避而不用。作为教育技术的校本培训至此进入拐点,坚持长期开展培训,必将能培训出真正善于应用教育技术的一群教师。这个阶段是决定教育技术推进的重要时期,学校必须建立一支能更好地驾驭教育技术的教师团队,如:在决策规划上,必须提出了思想与技术先行的思路,广泛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和技术能力;在具体操作策略上,以个案为示范,充分发挥互帮互学的力量帮助教师克服困难;在制度上,必须定期开展项目、技术或分组的跟进培训;在激励措施上,必须尊重教师成果,从精神和物质方面扩大奖励。

小结,教师的教育技术校本培训不能流于形式,不能重理论轻技术,也不能重技术轻理论,更不能将教育技术培训与教学实践脱节,必须正确理解教育技术的意义,树立教育技术运用的意识。如何开展好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是教育改革进程中重要的一环,它将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过程,只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才能不偏不移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能驾驭教育技术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参考资料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技术能力 培训

笔者通过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远程培训平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以往进行的信息技术培训相比,这次培训无论从培训形式,还是从培训内容上来看,都有较大的差别。信息技术培训注重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这次培训注重的是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对教师关于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如何基于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整体上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培训,完成了从信息技术培训走向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转变。下面是笔者的一些培训感悟及浅见。一、端正思想,纠正和澄清认识误区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块中有一项作业是: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笔者浏览了小组讨论学员发的帖子,发现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存在着误区,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就等于教育技术。一位学员这样认为:“教育技术就是在教育领域所涉及的技术都应用出来,目前感觉接触比较多的就是,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所讲内容。”其实辅助教学是教育技术应用的其中一个方面,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很重要。教育技术能力更多的是对我们教学的辅助和把握作用,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理念和方向。还有学员认为教育技术应该是教学手段和方式的运用,从挂图到幻灯片再到多媒体的运用,从纸质教案到电子备课等。这种认识偏重于技术,是有失偏颇的。按照这样的认识,必然会走到信息技术培训的老路上去,其做法是以信息技术培训取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对此认识我们必须加以纠正和澄清。

1.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在学科、对象、研究范畴上是不同的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这里所说的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是指信息技术,但是决不应把这里的“合适技术”仅仅理解为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目标不同

信息技术培训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即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信息的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使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

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的能力。

3.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体系不同

信息技术培训教材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展开,尽管信息技术培训中也涉及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和教学自动测评等教学应用的内容,但目的是将这类教学应用作为案例去验证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与有效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展开。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涉及信息技术的内容,但目的是利用这类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二、立足教育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响到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如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学习过程的组织。由此产生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即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在充分考虑实际教学的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与渗透,从而实现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而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等选择合适的工具。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以先进的理念做引导,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而且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要求。

三、增强创新意识,提升教育技术能力

这次初级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对于整个教学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参加培训的教师应当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反思过去的教学方式,以创新意识、综合意识、反思意识为立足之本,打破以往只重知识不重育人的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以教育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为切入点,切实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提升教育技术能力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信息技术培训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转变,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是一种能力,是具有技术含量的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培训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了基础,从信息技术培训走向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必然的,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其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篇3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3―0052―05

一 教师在职教育的理论

Kolb的经验学习模型[1],提出了一个四阶段经验学习模型来分析成人的学习过程:①获得新的具体性经验和知识。②从不同角度对经验进行解释反思式观察。③形成一个抽象概念框架,用来解释经验和反思理论。④积极试验新理论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成人将学到的新知识转化成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和技能。经验学习是一个螺旋的学习过程。如下图所示:

第一个阶段:感受阶段-具体的经验。从上图的最顶端开始,在实际的工作中,成人会遇到新的问题。当新问题不在成人自己已有的经验范围内,或者与已有的经验不一致时,学习就发生了。

第二个阶段:从上图的顶端转移到右端,成人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这些新的问题、经验和知识。

第三个阶段:从上图的右端转移到下端,成人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抽象出新的概念,形成新的逻辑和理论体系。

第四个阶段:从上图的下端转移到左端,成人运用这些新形成的理论于自己的工作实际,并在实际工作中验证自己新形成的概念和理论。

四个阶段一起构成了成人“体验式学习”的循环。本次教师的培训设计,基本遵循了这个学习模型。

迁移是本研究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培训的目的就在于掌握培训中强调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并将这些知识、技能和行为应用于日常工作中。有研究者认为,通过培训获得的新知识、技能、行为和态度如果没有或不能迁移到工作中或在一定时间内不能维持,那么培训的价值是很小的。知识的迁移和长时间的保留不仅仅需要一次简单的培训活动,还必须有额外的努力以创造有利的组织气氛,防止退回到旧习惯中[2]。

研究发现[3],学习者最起码要知道所学知识什么时候能够被运用――运用的条件是什么。知识不能迁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者缺乏这类条件性知识。学习必须有概括化的原理作指南,以扩大知识运用范围。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很少能被迁移,学习者只有在知道并理解知识背后隐含的原理时,迁移才能发生,因为原理能够用来解决新情景中的问题。

一项对培训效果的研究显示[4],培训课程中所学内容的87%会在三个月内遗忘。记忆留存率低至13%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培训是孤立进行的,而没有与实际工作经验建立紧密的联系,当受训者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培训内容时,培训却已经结束,不能为之提供相应的支持了。

对此,美国学者Barry Sweeny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当参与者在他们自己的环境中,尝试着独立的实施培训内容、建立自己对任务管理层次的掌握的时候,正是‘指导’的力量对参与者成功发挥重要作用的时候。如果能在这个关键点上提供指导,参与者就能继续进步和成长。”

Merrienboer提出的面向专业技能培训的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把“学习任务、支持性信息、即时信息、部分任务练习”四个要素,作为训练复杂认知技能的主要设计要素,这四个要素的相互关联,则构成了复杂学习任务实施的基本环境。该模式已经应用于计算机编程、统计分析、制造业次品管理等专业领域,实证研究表明,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比传统教学设计方案的培训效果显著得多,特别是迁移任务与培训任务差距越大,培训效果也就越好[5]。

以上的众多学习理论与研究成果,为培训内容、形式的设计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和依据,使得培训内容的设计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且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使得培训形式的设计不仅注重个体学习环境的营造,而且注重学习共同体的知识、观点的分享。

二 教师在职教育的研究

2001年以来,美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简称NBPTS)按不同学科划分出艺术、通识、数学等26个学科领域,推出了相应的教师标准。

Hattie[6]和Smith等[7]比较了获得美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认证的教师和未获得认证的教师的课堂表现,发现在包括学生学业成就的13个维度里,认证教师在11个维度中显著优于未认证的教师,在所有的13个维度也优于未认证教师。2008年6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全国研究委员会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认为该委员会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是识别高技能教师的一种有效方法[8]。

NBPTS认证过程可以认为是一次教师培养过程。认证要经历10个月的时间,这个过程主要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联系。教师需要建立一个档案袋,其中包括他们自己上课的录像带和分析。档案袋也包括了怎样改善课程和学习的反思。教师要评价学生的数据和作品,学会对他们自己的教学设问,并承担学生学业成果的责任。当教师记录他们的实践,他们改变了自己对教学的看法,并以能改善学生学习的方式,改进他们的课堂表现[9]。

近年来,教育部启动了众多的教师教育项目,如新课程骨干教师的培训、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等,一些机构也启动了很多的教师培训项目,如Intel®未来教育项目。这些培训项目在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都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

但是,教师教育项目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张二庆等[10]认为,在实际培训过程中,许多培训教师依然按照设想告诉教师应该如何做和如何说,即所谓的“方案化”、“理论化”的在职培训。曾瑜等[11]也认为,现行的新课程教师培训内容过分注重理论性,与教学实际脱节,无针对性,而对于教师最想学的实践性知识没有,不想学的却规定要学,以至教师的学习热情逐渐减退,对培训越来越冷漠。

同时,就培训方法而言,形式单一,培训后师生之间缺乏后续沟通。我国的教师培训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外接式进修模式。这种方式不利于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反思和分析,不利于提高教师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具体教学的能力,针对性比较差,实践活动少,实践课往往只是走马观花似的集体参观一所或几所学校或听几次公开课等。一般情况下,培训结束后,培训教师与参训教师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长期的联系机制[10]。

郭雪莉[12]等参与了河北省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他们发现:当前培训中存在不少制约培训效果的问题,……多数培训方式和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针对性。对于目前的培训,受训教师的普遍反映是主讲教师不太了解中小学课堂,其所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典型案例。

综上所述,教师在职教育对教师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对于教师的认证强调了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与实际教学能力的改善,而国内的一些培训项目依然存在理论与教学实践分离的问题,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设计

2007年,笔者承担了美国国际计划委托的教师培训项目,为西部农村的学科教师提供教育技术的培训。由此,笔者也就具备了这样的一个机会,来探索教师在职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效果等问题。

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尝试探索解决下面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何为教师提供符合他们需要的在职教育?如何使教师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他们的课堂教学实践?转换为与学习相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针对作为学习者的教师,什么内容和方式是他们愿意接受的?二是学习的迁移,什么样的条件因素可以促进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课堂教学。

基于对培训目标以及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学习特征的理解,笔者认为培训的设计从内容上不应该是单纯的知识讲授,从形式上也不应该是几天的集中学习。分层次地逐步实现学员对培训内容完成从认识、理解、认同到实践的历程成为设计的指导思想。基于以上指导思想和科尔博的经验学习模式,培训总体上分为集中培训以及培训后续支持两个阶段,如下表所示:

考虑到现在农村地区师资匮乏,学工矛盾突出,集中培训阶段时间较短,仅为期4天,主要针对教师的office软件应用、网络资源搜索等培训需求集中强化。目前在农村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并不优越,很多教师参加完培训回校之后,缺乏实际应用的机会和动力,所学的技能得不到复习巩固,逐渐被遗忘,在培训中接触到的新理念也因为缺乏实践体验,得不到进一步深化内化,极大地影响培训效果。因此,我们特别设计了培训后续支持阶段,通过给教师布置作业,并通过远程支持的方式,为教师提供在日常教学中应用的机会。希望这种外在的动机能对教师产生倒逼效应,迫使其寻求应用机会。该阶段为期1个月,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

本项目设计的培训,基本遵循了Kolb的四阶段经验学习模型。对应第一阶段,具体知识的培训采用集中培训方式。对应第二阶段,为促进教师能够对新经验进行观察、解释和反思,研究者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活动:呈现技术的教学案例并引导培训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评价。概念的抽象需要将获得的具体知识和经验进行概念的抽象,形成适当的知识结构,对应第三阶段,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活动:集中培训过程中的相互交流和集中培训后的知识结构整理作业;对应第四阶段,为了让参与培训的教师能够用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研究者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一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二是每个参与培训的教师独立完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并用于教学实践。教师们完成的学习成果在研究者安排的两次工作坊中展示交流,并相互进行分析、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三要素模式

三要素模式的目标指向教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改善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学习的内容上强调任务驱动、条件性知识,在学习的方式上强调后续的支持。前期的试点研究倾向于支持该模式,它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一种有效模式。

1 什么是三要素模式?

三要素模式指的是培训内容以任务的整体形式呈现,特别强调对教学中条件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注重培训后续支持的一种培训模式。下面具体说明这三个要素的含义。

 学习任务:在三个要素中,学习任务是核心,是以整体任务从简到难的层级呈现给学习者。学习任务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基础,考虑目标绩效与现有绩效之间存在的技能差异。在设计学习任务时,需要给学习者呈现具体、真实、有意义的整体任务情景,帮助学习者形成可参考样例。这个要素与Merrienboer提出的面向专业技能培训的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中的“学习任务”要素基本一致。

 条件性知识: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它与其它程序性的工作有很大的差别,在很多情况下,对不同条件的区别处理可以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教师而言,理解何时、为何在教学中使用技术,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要素是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中所没有,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所特有的。

 培训后续支持:培训的后续支持,一方面可以使教师通过附加的练习,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技术。在这个阶段,提供后续支持的人员与学习者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这个要素与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中的“部分任务练习”要素有些相似。

三要素模式是针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设计的,主要解决当前培训中存在的培训内容、方式不能满足教师的要求,培训后的学习迁移困难,教师仍然不能采用技术来改善教学等问题。这个培训模式有以下特点,首先,培训目标直接指向教师利用技术改善教学,满足教师关注教学、关注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次,培训的内容与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技术密切相关,使得培训的实用性得到保证;再次,采用任务驱动和案例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培训,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有利于学习的迁移;最后,培训的设计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不涉及高新技术,利于骨干教师回到学校后进行校本培训,培训的可复制性高,推广和传播成本低。

此模式的主要局限在于:第一,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法,知识体系结构很难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体现出来,教师可能掌握了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对于信息技术的结构性知识不很了解,因此该模式适合于教授实用性较强的技能或者程序性知识。第二,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以及培训的后续支持阶段,均强调培训人员和学习者之间的充分交互,培训人员与学习者之间需要维持一个较高的比例(建议不超过1:10),一般以小班教学为宜,不适合大规模教学活动,因此推广此培训模式需要采用分层推广的方式,即首先是骨干教师的培训,然后由骨干教师再进行校本培训。

2 三要素模式的设计依据

三要素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过程中极为重要,学习任务要素通过设计与教学类似的学习任务,提高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条件性知识要素通过提供与应用情景相关的知识,理解在教学中为何、如何有效地使用技术;培训后续支持要素通过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巩固以及在实际情景中的尝试,促进学习的迁移。三个要素的设计符合作为学习者的教师的学习特点,并且能为教师的学习迁移提供帮助。对这三个要素的合理、正确处理,将有助于设计有效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的效果。

三要素模式的提出,一方面是研究者在培训的设计、实施、评价中的总结和提炼,同时,近年来众多研究也都分别分析了单个要素的作用和效果。

对于第一个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在近年的信息技术培训新模式设计中被广泛使用。学界普遍认为,该种方法有助于消除畏难情绪,提高学习兴趣,促进理论联系实际。黄晓华认为,用“任务驱动法”教授基础差异较大的学习者计算机应用知识是有效的,余娟研究了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认为该模式符合知识迁移的情景相似理论,有利于调动原有知识。

模式中的学习任务要素就是通过设计教师教学工作中的常见任务,为教师展示了任务的整体情景,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方法,有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帮助教师建立起了新知识使用样例。

毛晋平分析了教师条件性知识的重要性,她认为,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关于一般教育的元认知,它影响人们的教育理念,并为实践提供理性支持。条件性知识对教师的有效教学和教育实践起着指导和理论性支撑作用,教师只有在科学条件性知识的指导和调控下,合理地操作学科知识,即教学内容知识的教与学,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样,在教师利用技术手段改善教学时,相关的条件性知识对教师合理、有效地使用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模式中的条件性知识要素就是通过提供给教师在教学中何时、为何使用技术的知识,帮助教师建立起了新知识和实际使用之间的联系,为教师利用技术改善教学问题的解决清除了障碍。

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而言,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技术改善教学是培训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的实际应用是培训的绩效。Intel®未来教育项目[13],教育部―IBM“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14]等都建设了相关技术平台,为参与培训的教师提供资源和交流平台,希望借助信息技术将身处异地的教师联系起来,形成学习共同体,并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新的教学方式、新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与应用。

三要素中培训后续支持要素就是通过集中学习后的一段时间内的巩固练习,帮助教师在熟练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知识的结构,敦促并指导教师尝试在教学中使用技术。

三要素模式以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选择任务驱动为内容呈现方式,重视条件性知识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强调培训的绩效目标,适合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要求。根据三要素模式的特点,该模式也适用于理论知识体系要求不高、应用性要求较强的内容培训。

以上三个要素的合理设计,是保证培训绩效的重要条件。任何一个要素处理失当,都会对培训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下面介绍三要素培训模式设计、实施的指导性框架。

3 三要素培训模式的使用

对于三要素模式的使用,一般包括前期分析、培训方案设计、培训实施和评价三个步骤,前期分析主要确定现有绩效与目标绩效差异和培训目标,培训设计则主要依据三个要素设计培训内容和方式,培训实施和评价主要按照设计进行培训,并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

 前期分析

这一阶段是准备阶段,需要收集相关资料,为后面的培训设计做准备。前期分析需要收集以下信息:培训对象的现有绩效,组织所期望的目标绩效,培训对象和组织的需求,培训对象的学习特征等。收集的方式可以是文献,实地考察、调查等。

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前期分析需要分析现有绩效和目标绩效之间的差异,这些差距的清晰描述将为后续的设计提供依据。对于收集的培训需求也需要进行分析,可以根据专业知识及结构进行增减或修改。在分析了绩效差异和培训需求之后,前期分析需要确定培训的目标,目标尽可能表示为清晰的分类,以便于后续的培训的设计与评价。

另一个需要分析的是培训对象的学习特征,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学习特征,比如年龄、职业、学习风格等。对于不同特征的学习者,培训方案的设计也有可能就会不同,比如会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

 培训方案设计

按照三要素模式,培训采用任务驱动法呈现学习内容,在进行学习任务设计时,首先需要与组织内部人员一同研究、商讨学习任务。一方面要确保学习任务与日常工作有较大的关联度,某种程度上能够模拟实际工作,另一方面要呈现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并确保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新观念要同传统的、已被人们习惯化了的观念竞争,争取能被人们所接受并取代已经习惯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与认识,学习者对新的、甚至已理解了的知识的体验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那些在体验过程中被个人所感受、所检验、所认可的东西,才会被学习者接受、内化并用来调整与建构自己的新经验、新模式。对于具体的实践性活动而言,学习者需要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才能建构生成条件性知识。

因此,以下的两个原理,即条件性知识是与实际的应用情景相联系的,并且条件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离不开学习者的亲自尝试和实践,将成为条件性知识设计的原则。

培训后续支持要素应该具有三个主要功能:一是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二是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机会;三是提供尝试后相互交流探讨的机会。对于复习巩固功能的实现,在提供练习的同时,可以提供原理性知识以帮助学习者建立所学知识的结构。

在培训后续支持阶段,绝大多数情况下,培训者与学习者将是空间上分离的状态,设计良好的沟通机制、建立通畅的沟通平台是培训后续支持质量的重要保障。考虑到培训效果、培训成本、学习者的保持力等多种因素,后续支持的时间以1-2个月左右为宜。

此外,培训设计者还需针对分类目标,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制定合理的评估方案。

 培训实施与评价

在按照培训计划实施培训的过程中,应该观察培训对象的学习状况,同时应该按照培训评估方案,注意搜集所需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细微地调整方案。

4 三要素培训模式的验证

本项目所设计、实施的培训基本符合三要素模式,对培训效果的分析显示培训提高了教师应用软件的能力,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的作用以及应用于教学的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开始了在教学中使用技术改善教学的尝试。可以认为,本研究是对三要素模式有效性的一次验证。

未来,还需要更多的验证三要素模式有效性的研究,比较不同模式效率的研究更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 Kolb,D .A .(1984).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2] 冯明,陶祁.培训迁移的有关理论和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2(3): 24-26, 32.

[3] 约翰•D•布兰思特等编著,程可拉等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李存峰.培训后支持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D].北京:北京大学,2008.

[5] 冯锐,李晓华.教学设计新发展:面向复杂学习的整体性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9(2):1-4.

[6] Hattie, J., & Clinton, J. (2008). Identifying accomplished teachers: A validation study. In L. C. Ingvarson and J. Hattie (Eds.), Assessing teachers for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11, 313-344. Amsterdam: Elsevier Press.

[7] Smith, T. W., Baker, W., Hattie, J., & Bond, L. (2008). A validity study of the certification system of the 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In L. C. 34 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Ingvarson and J. Hattie (Eds.), Assessing teachers for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11, 345-380. Amsterdam: Elsevier Press.

[8] 孙河川,王婷[EB/OL].

[9] Leslie S. Kaplan and William A. Owings Enhancing Teaching QualityPhi Delta Kappa Fastbacks no499 2002.

[10] 张二庆,齐平.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06,(8):119-120.

[11] 曾瑜,王德清.略论现行教师新课程培训[J].教学与管理, 2005,(5):13-15.

[12] 郭雪莉,段春芳,赵宗志.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及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8,(6):74-75.

[13] 高青山.Intel未来教育项目简介[OL].省略/ShowArticle2.asp?ArticleID=426.>

[14] 李芒,吴元红,徐海梅.IBM重塑教育:面向中国基础教育的教师培训模式――教育部-IBM“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研究报告[J].电化教育研究, 2006,(4):70-75.

Three Factors for Teache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mpetency Training

MIAO Rong1 SHI Feng2

篇4

1.解放思想----为培训指明方向

为使北京市“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与国家《教学人员(中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接轨,选择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中级)为培训教材。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北京市专门出台了《“十一五”时期“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意见》,要求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组织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全员完成40课时的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从而提高整体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培训初期,教师中普遍有一个比较偏颇的看法,就是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就等于教育技术,掌握了信息技术就相当于掌握了教育技术。为了澄清这一糊涂认识,首先在主讲教师培训中,通过专家讲座以及配套的杂志追踪报道,逐步理清了两者在学科、对象、研究范畴、目标以及内容体系方面的不同,使主讲教师认识到教育技术是一种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信息技术培训的关系是:信息技术培训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了基础,信息技术培训的下一步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是要求教师形成具有技术含量的教学能力。

2.探索模式----助培训一帆风顺

本次培训有学习平台支持,所以为远程混合模式培训奠定了基础。为保证培训的顺利推进,经多次研讨和先行试验,探索了合适的培训方式和培训策略。

(1)培训方式的探索。本次培训采取二级培训方式,即由北京教育学院主讲教师,为十八个区县的一线教师培训。各区县的培训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面授模式或混合模式。面授模式是由各区县分学科组班,在网络机房环境下,采用专家讲座理念引领、主讲教师面授讲解、受训学员互动参与的任务驱动及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混合模式是由市区(县)联合、人网结合、资源共享、分地管理的混合培训模式进行培训。即培训资源放在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网上共享,各区县分设培训管理平台,分学科组并组织培训的实施,培训过程以1/4时间面授和3/4时间网授的方式进行。

(2)培训策略的选择。在承继“九五”、“十五”培训成果的基础上,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采用的策略是:①整个培训要在学习者对已有教学案例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中,体验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②培训过程中,注重学习者以学生的身份体验实际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自主研究、协作学习等教学策略。③培训过程中,培养学习者通过研究、讨论、实践等方式形成反思意识并完成记录。④培训过程中,利用平台组织学习者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并注重讨论结果的交流。⑤培训过程中,利用平台组织学习者及时提交学习成果并进行互评。⑥培训过程中,在保证课程内容和目标的前提下,允许主讲教师在培训方法和手段上创造性的发挥。

篇5

近年来各学校培训中心在教师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就目前国内学校教师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现状而言并不令人乐观。

1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呈现的新理念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呈现出以下新的理念。

1.1开放培训的理念

多媒体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的空间,教师可以自主、快捷地获得和利用各种信息,打破了教师教育培训在时空上的束缚,真正实现了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区域与区域之间的随机交互,实现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资源全天候、全方位共享,只有开放—让教师自主地“充电”,充所需的“电”。

1.2终身培训的理念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革新,我们的教师教育培训只有真正落实在“继续”两字上,才能具有生命力。我们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的理念,进行培训的教师首先要有这种理念,要为教师教育培训做好超前准备。

1.3主体培训的理念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主体,既不是教师进修院校,也不是行政主管领导,而是广大一线教师自己。只有不断增强一线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培训中“要我学、被动学、强制学”的现状,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的构建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新的理念,为本文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的构建提出了依据。

2.1构建“融人法”宏观培训模式

“融人法”培训能很好的解决理论与技能相脱节的问题。具体的讲就是在进行技能培训的过程中,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将现代教育思想、教学设计理念、知识管理理论等融人教学过程中。如在讲解word图文处理软件时,除了讲解一些基本操作外,培训教师应引导被培训教师应用word进行信息化教案的编写,这样既锻炼了操作能力,也使教师对信息化教案编写产生兴趣,从而引人教育技术理论,并提出现代教师应具备编写信息化教案的能力。

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是以任务为导向,希望解决具体问题,并希望看到学习成果。如果把技能培训和理论培训两者交叉进行,一方面缓解教师接受技能培训的压力,还可使教师有一个消化理论的时间。这样,教师技能提高的同时,理论水平也逐渐上了台阶,理论与技能的相互结合才能水到渠成,而且教师如何接受培训将影响到他如何去教学生。

总结培训经验得知,将各种理论融人到不同技能学习中的“融入法”培训既避免了理论与技术操作两张皮的现象,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而“现实”,也使技术操作有了理论指导,而且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就能与教学实际结合,使其所学能立刻应用,体现成人培训功利性和目的性强的特点,当然这也对培训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

2.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系本培训模式

系本培训是一种基于校本培训,体现个性化需求的教师培训模式。在培训过程中要本着“转变观念,扩充知识,提高利用教育技术实施教育教学能力兼备科研”的思想来开展工作。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培训院系学科带头人。各院系依据教师教学的需要,确定培训内容,灵活安排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如小组研讨、观摩听课、专题讲座、个别指导等,从而制定近期培训计划和长远培训方案。

第二,各院系行政部门和学校主管领导以及教育技术中心组织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划分各自职责;扎实开展各项培训工作;严格进行考核检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第三,各院系内部要创设自由表达思想,积极参与讨论的培训氛围;每学年由教育技术中心组织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各院系交流培训工作经验,并评选出各院系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作轮回讲座,交流经验、学习心得,相互学习提高。

系本培训的实施始终离不开学校行政部门的组织,教育技术专家的指导,全体受训教师的积极参与。如果说校本培训是在传统培训基础上发现的一种具有全新教育理念的培训模式的话,系本培训就是在继承这种新型培训模式优势基础上的一种更有针对性和更具个性化的培训模式,也是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培训模式。

2.3实施课题带动的培训模式

如果说系本培训能促进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并将其与课程教学有机整合的话,课题带动模式将是教师利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一条很好选择,而且学校教师承担有专门的科研任务,已具有较高的自主研究和学习能力。

篇6

一、信息化平台--构建学习型社会重要载体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里,教育必须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资源,才能提高办学效益。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技术学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会理事冯伯虎给我们做了《学习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精彩报告。他指出:教育信息化环境包括校园网、网络平台、班班通等,现在我们大多数学校抓住了这次连云港市创建教育现代化的契机,硬件设施已基本达标;接下来我们要着重抓好软件设施的高效运作,如软件网络教研的开展、网络办公等。冯教授高屋建瓴地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应用进行了精辟剖析,报告理论联系实际,语言风趣,句句叩击心灵。杨馆长则用深邃地话语为我们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的现状、问题和机遇。专家的报告让我们明白信息化教育,对当前学校管理、学校质量的提升,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起着的重要作用。

二、合作型探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杨丽丽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中心。引导我们分模块学习,研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模块、规划主题单元模块等,使我对《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学习又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只有把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如思维导图的学习,她让我们先了解了思维导图的实用性,思维导图的操作方法以及运用的好处。在我们能熟练掌握并在实践中运用,让我们互相交流,彼此促进,共同成长,共同分享。为了便于合作交流,她还把全班同学随机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解决了本来成人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每个模块学习完都要评优秀小组,这种学习方式让每个成员既有明确的任务,又有责任感,荣誉感。因此,一旦进入互动环节,各位校长表现出非常强的求知欲,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不甘落后的我不放过任何一次上台发言的机会。不是为了表现,只是为了找回状态:一种学习的状态。因为我确信:状态可以成就精彩。

三、考察型学习—知己知彼,迎头赶上

学习期间,我们还考察了扬州竹西中学、梅岭小学两所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情况,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所学校的微格教室,让不同地方的孩子能享受到同一个优秀老师的课程;方便、快捷的网络办公等;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想,我们必须只争朝夕,迎头赶上,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篇7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010-03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在“校校通”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推进教育信息化,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培训采用教考分离的方式,既注重过程,又注重学习效果。在培训时,注重创新形式的采用,很多地区都采用了网络培训的形式,因此搭建一个合适的平台成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重点工作。

在平台的选择上,各地纷纷采取重新开发的方式,这样既浪费金钱,又耗费时间。为了避免以上问题,上海市闵行区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采用免费开源的Moodle作为培训平台,有效地提高了培训效率,并对区域大型培训中使用Moodle做了实践探索。

1 Moodle功能分析

Moodle是一款优秀的学习管理系统。在2011年,著名的学习与演示技术中心网站评选了前100个顶尖学习工具,Moodle排名第八,在学习管理系统类别中排名第一。由于Moodle开源免费、功能强大的特性,美国众多高校将学习管理系统迁移到Moodle平台下。

Moodle的主要功能是课程管理、学习管理。Moodle支持的课程格式主要有主题格式、星期格式、LAMS格式、SCORM格式。LAMS和SCORM包适合自主学习,课程设计的自由度不高。主题格式的课程是以主题内容的方式展开学习,每个主题都可以添加呈现内容和教学活动。星期格式的课程是按时间周次开展学习,同样每个周次都具有呈现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功能。Moodle支持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包括网页、视频、音频、动画、IMS包,教学活动支持SCORM包、WebQuest、互动评价、作业、数据库、测验、讨论区、聊天室、投票、程序教学、项目学习、心得报告等,而且支持教学活动的添加,众多热心网友根据需求设计插件到Moodle官网,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自由选择。

2 改造利用

由上可知,Moodle功能强大,完全可以支持在线培训,而且可以较好地完成培训任务。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发现Moodle还有许多细节不符合使用习惯,需要进行改造。

2.1 个性化界面

Moodle作为一个通用的学习管理系统,默认界面比较简单。而作为一个区级的大型培训平台,拥有一个个性化的界面和统一的视觉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对Moodle界面进行修改。

1)总体界面自定义。Moodle是基于模块化的思想设计开发的,因此它的主题也支持模块化的方式进行添加。在设计好相关界面后可以直接拷贝至theme文件夹下,然后在主题选择器中对相关主题进行选择。在设计主题时,还必须符合Moodle官方制定的主题设计规范。

①主题文件统一放置在一个文件夹下,必须包含主题设置文件“config.php”、样式设置文件“styles.php”、头文件“header.html”、尾文件“footer.html”、样式文件“styles.css”。

②Moodle主题结构大部分都属于上中下结构,上部为可进行自由定义的头部,在这里可以自定义标志、自定义背景颜色等;中部为Moodle的主体部分,分为左中右三大板块,分别以left-column、middle-column、right-column作为标签,在进行主题布局自定义时,可以分别对这三个标签进行布局设计。如图1所示,定义了左中右三个板块的垂直对齐方式为顶部对齐,左板块宽度为300 px,内容距离边框的距离分别为:左4 px,右4 px,上4 px。

③Moodle小板块的样式名称为header,里面还包括标题区的title,内容区的content。了解这些样式名称后,在设计主题时只需更改相应的设置值即可。如图2所示,定义了小板块的头部的边框颜色为灰色,字体颜色为灰黑色,背景用了一张灰白渐变色的底图并让它横向铺满。

2)个人门户的实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注重教师个人能力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为了体现教师的中心作用,应该为每一位学员设置个人主页,用个人主页作为个人门户,连接起所有学员。Moodle默认不支持个人门户的实现,但是Moodle包含一个“我的Moodle”的功能,可以通过对该功能的修改实现个人门户的效果。对该功能的改造过程为:首先以管理员身份登录Moodle,在外观栏目“我的Moodle”下点选强制用户使用“我的Moodle”并保存。这样普通用户登录Moodle后便会被定向到“我的Moodle”的个人页面(图3),在这里只呈现跟自己相关的内容,包括自己参加的课程、自己的作业提醒、自己的活动提醒等。这样便可以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培训平台。

实现个人门户的框架后,接下来就要完成个人门户的各个功能。首先打造个人信息中心,呈现个人形象,记录学习历程,实现社交功能。个人信息中心是个人门户的基础,Moodle本身不支持该功能,需要采用安装版块插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在Moodle中引入Login/logout插件,支持个人形象展示和学习时间的记录。首先将下载好的插件文件上传至服务器的block文件夹,解压缩;然后以管理员的身份登录Moodle,点击网站管理下的通告,完成该版块的安装;最后将该版块配置给每一个学员。配置方式为:以管理员身份登录Moodle,点击插件下的版块,选择粘性版块,选择“我的Moodle”,进入“我的Moodle”配置页面,添加刚刚安装好的Login/logout插件,并将它移动到左侧最顶端。实现效果如图4所示。另外增加交友版块实现社交功能。交友版块的安装、添加、开启同Login/logout插件。

2.2 学员管理

闵行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培训对象超过8 000人,在Moodle中如何实现对8 000人的统一管理呢?在操作过程中采取账号统一导入、班级统一开设的方式进行学员管理。

Moodle支持多种账号管理方式,基于Email的账号注册方式优点是操作方便,实现账号申请的自动化管理;缺点是无法实现对账号规范的统一管理,无法实现对账号和学员的一一对应。为了实现不允许用户随意修改用户名、真实姓名和学校等信息,采取统一导入账号、锁定相关字段的方式。Moodle统一导入账号方式:首先创建一个Excel文档,创建username、password、firstname、lastname、email这五个列;将所有用户按照列信息导入Excel表格,另存为CSV格式;用记事本打开所存的CSV文件,将编码格式由ANSI另存为UTF-8;以管理员身份登录Moodle,在账号/上传用户中,将该CSV文档上传,即可完成用户的导入。

Moodle支持课程内部的班级管理,但是采用这种管理方式后,班级管理的独立性不够,无法实现对班级学员的个性化评分。因此,为了降低班级管理的混乱性,采取一个课程一个班级的方式,然后采取备份恢复课程的方式实现开班功能。具体操作方式:以教师的身份登入母版课程,点击课程管理下的备份,在用户一栏去掉所有用户的信息,点击继续直到完成课程备份;开设班级,进入母版课程,点击恢复,并设置为恢复到新课程,按照提示完成整个恢复过程,即可完成新课程的开设。然后班主任将所有学员拉入本班级,即可完成班级的开设。

2.3 过程管理

为了保证培训的效果,闵行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采取3天面授加远程培训的方式,面授和远程培训如何保证学习的出席率呢?采取在线签到的方式,保证对学员学习时间的约束。而Moodle本身不支持在线签到,能够和签到功能类似的只有测验功能,因此以各位学员在特定时间做一个单选题的方式实现在线签到。首先,以教师身份登入课程,打开编辑功能,添加一个测验,在测验的时间设置中,设置开始时间在约定的学习活动开始的前10分钟,结束时间设为约定的学习活动开始后的10分钟以内,留下充足的时间让教师在线签到;在试答设置中,设置为只允许试答一次,取消适应模式的选项;在回顾设置中去掉所有选项,取消所有选项后就可以实现签到功能,而不是测验了。

另外,在面授和远程培训两种模式下,对在线签到要求不一样,远程签到不用限制签到的地点,而面授则需要限制必须为计算机教室这个固定地点。因此可以采用在安全设置中设置IP的方式来对签到进行限制,一般情况下机房都采用连续的IP地址,如闵行区教育学院机房IP采用10.107.58.*的IP地址,则只需要在需要网络地址一栏填入10.107.58,即可限制必须通过该机房进行签到。设置完成后,点击保存并预览,然后添加一个单选题,只设置一个准时报到和一个缺席的选项即可。添加完单选题后,将该题添加到测验中,即完成在线签到的设计。

在远程培训中,对学员学习效果的认定非常重要。在闵行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采取基于过程的评价方式,对学员的考勤、博客、作业、讨论区进行综合评价,各部分所占分值比例为2:1:6:1。所有项目都进行打分后,通过将所有学员信息导出为Excel表格,然后对各个项目进行加权从而确定学员是否合格。Moodle成绩导出方式为:首先以教师身份登录课程,然后点击课程管理下的成绩,选择导出Excel表格,在列表中选择需要计分的项目,点击提交即可将所有成绩导出。借助Excel完成合格认定后,在课程首页添加合格认定的反馈单,从而完成培训成绩的认定。

3 总结

通过对Moodle进行合理设置,顺利完成区域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任务,培训教师数达到8 000人,无论是培训规模还是培训效率,都超过市平均水平。实践证明,采用对Moodle合理设置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培训效率,提高培训过程的可控性,有效地节省了有限的资金。

参考文献

篇8

2、掌握了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知识、研究方法,教学媒体选择和使用方法,学习媒体素材的加工和获取方法,掌握了信息检索加工利用方法、授导型和探究型教学设计的模式、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策略、选择资源、确立步骤、分析评价),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基本概念,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等。

3、具备了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及教学条件有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具备了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加以优化教学环境的能力,具备了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学习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力。

4、本次培训采用网络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时间空间灵活,给人轻松自由的选择学习时间带来了方便,特别适合边工作边学习的人。通过在线讨论的方式进行,这一点也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线讨论中,不但解决了老师布置任务,而且解决了平时教学中的困惑,以及大家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同小组的互相沟通,互相帮助,最后经过小组互评,共同完成这次培训,小组成员也可以在全班讨论区发表个人意见,这样提高了小组成员的参与度。

篇9

根据研究设计,结合教育部颁布的《标准》,笔者随机在3个县市以分层抽样的方式对15所中小学的10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具体资料见表1。

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

调查表明,参与调查的所有中小学教师都认为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于所任教的教学有着优化作用,其中80%的认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见,大规模的培训使中小学教师都能意识到在所任教的学科当中教育技术是相当重要的,同时也表明大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能加以应用。

2.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现状

调查显示,在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发展途径,主要是通过参加教育技术的培训而获得发展提高,其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与同事交流和网络自学方式而获得发展。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的系统的“过程”或“程序”。调查表明,大部分教师能够熟练地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策略等环节进行设计。但对于教学媒体和教学评价设计这两个方面,只有半数的教师表示能够达到熟练程度,由此可见还有相当多的教师在这两个方面有待提高。

调查也表明,大多数教师对于计算机安全管理、网络搜索、文件下载、文字处理等软件的操作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在课件制作工具方面,绝大多数教师对于PowerPoint的课件制作软件均比较熟悉,而对较复杂的Authorware,Flash等课件制作工具软件的操作则不太熟悉。在视音频素材获取和处理工具方面,大部分教师不太熟悉这些软件工具的操作。

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发展的期望

为了解教师对于教育技术发展有何展望,本调查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做了调查: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水平、教学资源收集与处理方面的技能、教学媒体使用方面的训练、加强对教学课件制作技能方面的学习以及其他。调查表明,要想在教学中应用好教育技术,关键在于理念的更新和信息技术的设计,即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媒体,此时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中,学科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而当前中小学教师在发展教育技术能力中最需要的培训内容,是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方法与策略。

二、建议

从我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培训的总体情况看,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从调查统计的数据来看,中小学教师把“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作为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其次才是“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观念”、“教育技术的研究能力”等。可见大家都认为教育技术方面最薄弱的环节是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这应该在培训中进一步加强。从国外教师教育的趋势来看,教师教育的教学模式正由“训练模式”向“发展模式”转变,即增强教师的“职业感”,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鼓励教师进行有意义学习,这也正是行动学习和群体学习所要求的发展模式。我们在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时候,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与教师任教的具体学科相结合,将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具体课程的整合向纵深层次发展,真正把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一线,真正使技术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发挥作用。

1.构建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共同体

我国学者赵健认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有三个水平:学习型社会、实践共同体、实习场。为帮助教师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创设实践的学习环境,我们有必要构建基于网络资源的实践共同体,让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真正发展自己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在共同体中进行有意义的共同学习,网络则为此共同学习搭建起了一个可进行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教师利用这个平台,可以达到资源共享,人人公平分享到最好的教育资源,使教育机会平等。为使教师个体能够进行持续的学习反馈和反思,促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的互动,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可提供网上培训的互动栏目、邮件,QQ,MSN等交流工具,让教师相互合作与交流,这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等有重要的作用。

2.实施双导师制的培训形式

在学习共同体中采用双导师制,既不放松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又强调了教师任教学科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培训。由教师所任教的学科的专家在学习共同体中担任导师,可以使参与培训的教师能够接触到该学科的前沿知识,熟悉该学科的教学设计和教案编写等理论知识。教育技术学方面的专家在共同体中也担任导师参与培训,不仅能使参与培训的教师发展教育技术能力,而且能在实践中掌握如何把教育技术真正应用到教案编写以及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要想成功实行共同体中的双导师制,首先需要技术导师和学科导师的密切配合,共同备课。专业导师提供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技术导师则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提供技术使用的方法与思路,并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当中密切跟踪,使技术密切贴合学科教学。学科导师和技术导师在培训过程中要以主导为主、各取所长、紧密配合、协调互动。

3.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建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发挥评价在培训中的作用,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主要是体现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终极目标的一种评价方式。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践性较强,所以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着重能力形成的特点,所以在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中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是不合适的。形成性评价能活跃思想,调动思维的积极性,鼓励新颖的分析、独到的见解,把对受训者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培训过程的始终,这种评价方式体现了该模式的特点。所以,我们应当建立形成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在培训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评价,这不仅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相一致,也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相一致。形成性评价一方面可以为受训者提供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受训者在共同体的学习过程中感知到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自己能力的成长和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德儒.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

[2]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电化教育研究,2005(1).

[3]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石新茂.甘肃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2.

[5] [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篇10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在社会生产力上得到长足的进步,更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对各阶段的教学都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展的需要。小学教师要革新自己的教育技术和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发展保驾护航。

一、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必要性

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之下,对教育教学的高要求已经体现在各个年级。对学生的培养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基础知识的传授当中,而是拓展和延伸到了培养学生本身能力和综合素质当中。因此,对教师的高要求也是大势所趋。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小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依旧采用古老的口述和板书的方式,不但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还抹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对于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都是一种遏制。

小学教师在教学当中不仅充当了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优良学习习惯的培养者和引导者,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能否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对其进行教学,开展更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在现阶段的小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是教育技术的执行者,如果教师本身的教育素质得不到保证,那么就不能有效地运用新兴的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新的教育时代来临之际,在小学这个至关重要的教学阶段,为了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教师必须对自身进行教育技术和能力的培训,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方法和策略

1.结合实地进行教学技术和能力的培训

在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和能力培训当中,首先需要注意开展培训的软硬件设施是否达到相关标准。并且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训活动,根据当地的硬件条件,针对性地创造培训教材,设计和当地环境或者实际情况相关联的培训活动。

2.培训活动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对小学教师进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和能力培训要将理论和实际进行结合。在现阶段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和能力培训当中,有相当长的一部分时间都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很容易使小学教师丧失学习的兴趣,进而对培训效果产生影响。

3.有层次地进行培训工作

在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当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开展培训工作。小学教师在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和技能的培训当中,要根据自身的教学层次来选择和进入到不同的培训班级当中。打牢自身的教育技术和能力基础,不好高骛远,要切实地掌握每一项现代教育技术,以便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篇11

【关键词】 教育生态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10—0070—05

一、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引起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1]。2004年12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5年4月,教育部又制定并开始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培训时间短、缺乏层次性、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够、培训方法单一等[2]。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只关注教师个体,没有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工具性价值取向明显,未关注教师身心和谐的发展;培训是静态的、封闭的,与教师的教学和学校日常生活相脱节,无法真正指导教育实践,整个培训处于生态失衡状态,这是导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不佳的深层原因。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能囿于教师专业素养、知识结构等教育学范畴,要研究和解决教师自身发展中遇到的纷繁复杂的情境和问题,必须超越单一学科思维方式的局限。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个系统和长期的过程,与校内外各种因素相互关联、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尝试从教育生态观的视角思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问题。

二、教育生态观为中小学教师教育

技术能力培训提供理论参照

生态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从世界范围来看,生态理念的崛起还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但发展速度之快、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让人难以预料。当前,生态的理念已不再局限于某一门学科,而是广泛渗透、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否具备生态思想,几乎成了人们是否具有前瞻性、现代感和良好素质的一种标志[3]。国外学者首先用生态学的原理和观点来分析教育现象。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aller,W.)首次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4]。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前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于1976年最早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并对其进行论述[5]。教育生态学是借用生态学的观点探讨教育系统内部规律的一门学科,力求借助生态学研究的观点建立一个更为科学的、促进人的最优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教育的效益,促进教育功能得以最佳的发挥[6]。教育生态观强调对教育现象进行生态分析,是一种注重整体和谐、动态开放、真实有效、追求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式[7]。运用教育生态学的观念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已经成为眼下研究的热点。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教育生态学为研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提供了理论参照。众所周知,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具有“高利害性”,即培训与教师利益挂钩,虽然教师通过培训可能获得一些利益,但这种工具性价值取向容易失去培训本身的意义和教师的长远发展,可以说,缺乏生态观的培养模式,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的能力。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生态化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为全面提高安徽省安庆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安庆市师训中心于2011年正式启动实施了安庆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该计划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组织安庆市中小学教师完成50学时的教育技术培训,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至2012年底已连续开展了四期培训,共有480名教师完成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通过对前两期培训学员跟踪调查以及对培训计划的反思、总结,探索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生态化培训模式,该模式系统、动态地设计培训计划,重视培训与教学实践的密切结合,强调学习活动设计,在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教师职业理想、职业情感和职业责任感不断成熟,其内心认知、追求也得到了和谐发展。笔者作为培训教师参与了培训计划的研制工作和生态化培训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一)培训分析

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必须进行培训分析。首先需要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只有了解培训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计划。在了解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再进行培训目标分析和培训内容的分析。另外,培训教师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培训质量,建立一个高素质的培训团队则显得尤其重要。最后,选择一个理想的培训场所也能为培训带来良好的效果。

1. 培训需求分析

当前,各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多是由当地教育部门制定培训计划,教育部门聘请高校教育技术专家担任培训主讲,培训内容由培训者根据经验设定。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培训计划中,一线教师在培训中处于缺位状态,培训者和受训者相脱节,培训者不了解受训者的需求,受训者不明白培训者的意图,培训效果受到限制。这种不关注教师内在需求的培训计划自然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迫于社会需求的评价机制的压力,为了拿到一纸证书参加培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7]。教育生态观将教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关注教师的现实需要以及教师主体如何成就自我,如何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8]。教育生态观取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认为培训计划应来自于受训者,而不是学校领导、培训者或是其他人,培训计划主要解决他们在教学中、学校生活中以及在专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获得解决。

培训需求分析需要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我们在制订培训计划之初就和师训中心对安庆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方面,43.6%的教师缺乏使用Office软件的相关技能,67.3%的教师不能胜任图片、音视频素材的处理,另有55.8%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77.3%的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方面存在困难。在希望获得的培训内容方面,75.9%的教师希望学习教学软件的使用,65.5%的教师希望学习教学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方法,51.7%的教师希望学习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及案例。在培训方法方面,72.4%的教师喜欢案例分析的方法,69.4%的老师希望能与培训专家和其他学员进行沟通、交流,58.9%的教师希望培训过程中能给予实践的机会,只有9.2%的教师希望聆听专家讲座。通过培训需求分析能为培训计划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信息。

2. 培训目标分析

很多培训的失败源于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特别是师生之间没有就培训目标达成一致性认识[9]。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一方面,学校经常抱怨培训结业者只知道一些“事实”,却很少知道怎么做;另一方面,受训者也常常抱怨他们在培训中没有学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知识和能力。传统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最关心的是“什么样的知识对于教学是必要的”。通过培训,学员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却不知道问题是什么,正如有些学员提出的:“老师教给我们很多知识,却不知道这些知识到底是用来干什么”,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认真分析培训目标。生态取向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教师能够知道些什么”,注重人的主体地位,突出人与环境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谐性,帮助教师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在道德、情意、责任感等方面得到提高与完善,最终实现了专业成长的成熟。

3. 培训内容分析

根据教育生态观的整体和谐、动态平衡的思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以教师的初始能力为起点,培训内容要与教师所处的教育生态系统相适应;强调培训内容对实际教学情境的指导作用,采用案例教学以展示真实的问题,使培训更具吸引力;倡导教师参与培训过程以及合作的教师文化的建立。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要求,结合对培训的需求分析将培训分为9大模块,课时安排、培训主要内容和培训方法(见表1所示)。

培训计划将教师进行分组,由于不同学科教师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会在学校内创造一种自然而然的共享知识的文化环境[10]。在分组过程中打破学科界线,规定5-6人为一组,组内为同一学科的教师不能超过2人。这种分组方式起到良好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美术老师很受欢迎,因为在最后的展示环节中,美术老师总能把展示课件美化得很漂亮。分组之后要求学员注册网络学习账号,以便后面的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包括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远程培训平台注册学习账号、申请E-mail、加入培训QQ群、开通QQ空间、在教师博客上注册个人博客等。

表1 培训模块分析

[模块\&课时

安排\&主要内容\&培训方法\&模块一:培训准备\&4\&了解培训计划、建立学习小组、完成网络学习用户注册\&操作示范、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二:初识教育技术\&4\&通过教学案例感受教育技术\&案例教学、讲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三:教学资源搜集与利用\&4\&教学资源搜集与管理的方法\&操作示范、自主学习\&模块四:多媒体课件开发与素材制作\&12\&PPT课件深度开发与教学应用,多媒体素材加工、处理\&操作示范、自主学习\&模块五:导授型教学设计\&4\&导授型教学设计理论、方法与案例分析\&案例教学、讲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六:探究型学习设计\&6\&探究型学习设计理论、方法与案例分析\&案例教学、讲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七:教学实施方案设计\&4\&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讨\&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方法\&讲授、自主学习\&模块九:成果整理与展示\&8\&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和PPT并进行班级展示\&交流讨论、协同设计\&]

4. 组建培训团队

培训团队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培训质量,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培训团队需要具有多样性。我们的培训团队既有高校教育技术专家、参加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国家级培训的种子教师,又有中小学教学名师和信息技术老师。高校教育技术专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从宏观上把握教育信息化的脉络;种子教师能够带来先进的培训理念和培训方法;教学名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对教学名师教学现场的观摩,能够提高学员教学能力;在实际培训中,学员会遇到很多技术问题,阻碍培训进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5. 选择培训场所

当前教育技术培训场所一般设在高校或者是某些教育机构,这些场所与教师实际教学环境有很大的差异,不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选择安庆一中作为培训场所,首先是因为那里有较为先进的网络教室,能够满足120人同时参与培训;其次,安庆一中坐落在市中心,方便学员参加培训;最后,安庆一中具有百年历史,校园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在和谐的环境之中,容易造就教师认知的和谐发展。

(二)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应当是培训分析的一部分,之所以单列出来探讨是因为教育生态观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通常把参加培训的名额分配给各个学校,学校指定学校的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有些参加培训的老师明确提出自己不想参加培训,是学校要求来的。带着这种被动的情绪是无法很好完成培训任务的。有些教师想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校却没有给机会,这就造成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在我们的培训计划中,教师需要提交一份书面申请书、一份教学设计方案和与之配套的PPT课件才能获得培训资格,申请书包含学员的基本信息,帮助培训者了解学员的基本特点、初始水平和培训态度,同时也保证了学员是自愿参加培训的。整个培训计划则是围绕培训前所提交的教学设计方案和配套PPT课件的修改、完善展开,目标明确,可操作性较强。

(三)学习活动设计

传统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主讲教师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注重讲解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主讲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员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显得沉闷、没有生气。教育生态观将教师放到一种动态关系中来理解,无论是在课堂情境中还是在教研室情境中,都将教师放在一种关系系统中进行研究,帮助我们透过表面现象去理解教师个体知识或行为发生的背景和原 因[11]。生态化取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认为要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要教师与他人合作,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创新培训方法,重视学习活动设计,让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培训过程中,在教师熟悉的教学和学校生活情境中进行培训。网络的出现使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有了创新的机会和可能,学员们可以借助网络中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E-mail与专家进行交流,也可以在QQ群或BBS中就某个主题与其他教师展开讨论,交流学习经验和教学心得,还可以在博客中记录自己的培训经历与心得,并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反思。

1. 课堂面授学习

课堂面授学习主要用于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培训,主讲教师多为高校教育技术专家。虽然在培训计划中尽量减少课堂面授学习的成分,但它是培训中不可缺少的基础部分。课堂面授学习以培训教师控制为主,但这不意味着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都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听讲。首先,培训教师可以凭借个性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吸引学员的倾听。其次,可以通过一些语言技巧增强培训效果,比如使用幽默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引用最近发生的事情或流行的事物能够激发学员的兴趣,采用聊天式或对话式的风格能够拉近与学员的距离。最后,课堂上应增强师生交互,培训教师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主题,在讲授过程中采用开放、思辨的问题引发思考,不直接告诉答案,而是通过开放而思辨的教学方式,促使学员对知识内容形成深层次的理解。

2. 个别化自主学习

个别化自主学习是本培训计划中设定的主要学习方式,几乎所有的学习模块都设置了个别化自主学习。培训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模式,把任务和相关的资源在QQ群或课程论坛之中,学员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浏览、学习,完成设定的任务。个别化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培训中我们发现,学员一开始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较差,这就需要培训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学员逐步培养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这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3. 小组交流讨论

小组交流讨论是学习者容易接受的一种培训方式,采用交流讨论可以加强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开拓学习者的思路,促使学习者自我表达,在人与人交流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培训教师首先设定好讨论主题,组织学员进行讨论。主题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课堂内完成的,主要采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这类主题较为简单;另外一种是比较复杂的主题,需要给学习者充分的讨论时间,如果在课堂上没有完成讨论,在课下可以通过QQ群、BBS进行线上讨论。

4. 协同设计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最理想的方式是合作的发展方式,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通过营造开放的、合作的教师文化,形成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行为准则。在本培训计划中,小组最终要完成组内成员教学设计方案和PPT课件的修改和完善,并且每组至少选出两部作品在班级进行展示。在学习过程中,学员彼此联系,相互帮助、相互信任,发挥了教师自身的潜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四)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重要的环节,没有合理的教育技术评价体系是影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瓶颈问题,造成培训目标不明确,方向不清楚,进而影响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 [12]。本培训计划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评价。首先,由于小组交流讨论充分,并且学员通过协同设计学习完成一定的任务,每个人承担的角色、完成的职责和作出的贡献是不同的,小组成员间的评价最为客观,因此,在评价主体上改变以往单纯的教师评价学生的做法,强调加入学生间的互评,形成教师和学生两级评价主体。其次,将学习者参加培训前提交的教学设计方案和PPT与培训后经修改、完善的作品进行比较,观察学习者成长情况。最后,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远程培训平台上进行教育技术能力考试,将考试成绩作为学习者评价的一部分,评价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

四、取得的成效

培训组在对前两期培训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生态化培训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用于后两期的培训之中,效果较为明显。

第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得到提高。前两期学员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上参加教育技术能力考试优秀和良好率为27.9%,后两期的优秀率为17.5%,良好率为31.7%。另外,经过培训后,后两期学员的教学设计方案和PPT课件质量有明显的提升。

第二,学习者对培训的满意度增加。前两期学员对培训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占76.7%,后两期学员对培训满意或基本满意的达92.5%。另外,前两期学员认为“多媒体课件开发”模块设置最好,认为“学到了实际的知识”,其他模块设置意义不大。后两期学员认为每个模块的设置都很合理,没有特别偏爱某个模块,这反映出按照教育生态观基本理念制定的培训方案能让学员投入到整个培训过程中,培训计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较好。

第三,建立了开放、合作的教师文化。教育生态观理念指导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更加关注教师的内在需求,促进教师自我意象的完善以及教师理想、追求的不断发展。教师参加交流讨论的积极性较高,在学习中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各学科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协同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价值,形成了开放合作的教师文化。

五、总结

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个迫切的需要,当前的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但也存在较多问题。今后的培训将在培训模式和培训方法上进行创新,进而提高培训效果。本文从教育生态观的视角探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们对其问题的思考,而如何让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更加明显,则需要各级学校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钟晓燕,瞿堃. 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112-115.

[2][10] 罗秀梅.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策探析[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8):77-80.

[3] 张晓黎. 论生态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J]. 嘉兴学院学报,2007,(7):98-100.

[4] 阮阳. 生态学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

[5] 任其平. 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J]. 教育研究,2010,(8):62-66.

[6] [11] 文丽萍. 生态学视域下的教师发展[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7] 黄纯国. 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6):60-63.

[8] 马香莲.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新视角——教师生态文化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6):89-91.

[9] 林雯. 高师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与案例解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12,(5):62-65.

篇12

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最有效的途径,对于加快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为此,天门市教育局积极创设条件,认真实施项目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实施策略有以下4个方面。

1完善设施,构建“三个平台”

1.1完善基地建设平台

近年来,该市已累计投人4 001)多万元,在26个乡镇装备了60个电脑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在此基础上,2010年又对部分培训基地和培训点的硬件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如,投人50万元新建市电教馆培训基地,投人巧。万元更新巧个乡镇培训点的300多台电脑设备,投人100万元为各培训基地和培训点装备电子白板教室90个。形成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和市电化教育馆培训基地为龙头,各乡镇培训点为依托的,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覆盖全面的培训体系,为深人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1.2开通培训管理平台

在中央电化教育馆和湖北省电化教育馆的强力支持下,该市教育局专门设置了高性能服务器,安装完善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平台,实现了全市联网、资源共享、整体开发、综合应用。配备了专职管理员,建有培训资源馆,建立健全各培训批次和班次编排、教师分配及综合管理体系,全面掌握每一位辅导教师和每一名学员的学习培训情况,实现动态监督、严格管理。目前,在该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管理平台上,教师在线辅导和学员在线学习每天均在1 500人次。

1.3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为增进广大教师的学习交流,天门市教育局抽调技术骨干,开通了全市教育系统技能培训互动交流平台。通过该互动平台,教师们可交流学习心得、探讨教学方法,平台学习内容丰富、气氛活跃。同时,该市电化教育馆设立了专班人员坚持在线互动,保持信息互通,对教师提出的疑难问题第一时间分析答复,设备故障第一时间指导排除,切实保障了全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2精心组织,实施“三级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以省、市、校互为支撑,上下联动的“三级培训”。

2.1省级培训育种子

参加省级培训的教师肩负着培训全市教师的重任,是三级培训的种子选手。2010年该市被确定为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试点市之后,该市教育局通过教师申请及学校推荐、专家审核等方式,精心挑选了60名具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具备较强教学能力和责任心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5月初,60名教师全部以优异成绩结业。

2.2市级培训壮骨千

根据省级培训成绩和学科特点,通过选拔,确定了市级培训“讲师团”组成人员,从7月8日开始,“讲师团”分成27个培训小组分赴各地对全市1500名学科教师进行30课时的集中培训。

2.3校本培训重实效

市级培训结束后,全市中小学校本培训分学校组织实施。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副校长、教研员、年级组长、科任教师全员参与培训,确保人人通过考评。

3规范管理,突出“三个强化”

严格培训管理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在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过程中,应坚持细节管理、强化过程监督、确保培训质量。

3.1强化授课管理

设立管理平台,给市级培训“讲师团”的每位主讲教师分配账号和密码,确定了各模块的讲授重点及作业。所有主讲教师集中备课,形成统一的教案和讲义,并将培训教案、讲义、课件、教材及作业布置内容,全部纳人管理平台中的“资源馆”,为全面开展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提供资源及下载服务。

3:2强化培训监督

除举办集中的现场讲学之外,该市教育局还通过在线监督主讲教师每天是否按时登陆管理平台,查看学员上线学习情况,及时布置和批改学员作业,适时安排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和小组成果展示等活动,引导学员开展各种形式的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促使学员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平台管理员每天统计各培训点教师和学员在线人数,监测培训进程,定期下发培训通报,促进培训工作。

3:3强化过程评价

为确保学员认真参与、学有所获,建立和完善了以学员培训过程评价为主导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并把形成性评价作为学员教育技术能力整体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最终的教师专业化考核中占有重要位置·各主讲教师对学贯拳与培训的活动情况,分内容·分类别·分时段实施阶段性的3成性评价,不仅起到了激励学员的作用,而且成为教师诊断学员学习效果、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

4注重成效,狠抓“三项落实”

4.1领导责任落实

该市教育局成立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禾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实施方案》,明确了相关负责人、学校校长和主讲教师职责,分解了培训工作任务。各学校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指定了专人负责,确保了责任落实。

4.2督促检查落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