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4 20:24: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信息技术基础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 计算机系统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应该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硬件系统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软件系统由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部分组成。
硬件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为运算速度、字长、主频、内存容量和外存储器。运算速度是衡量CPU工作快慢的指标,通常以每秒完成多少次来衡量。字长是指参与一次运算的数的位数,计算机的字长越长,处理数据的能力越强。主频是CPU工作时的时钟频率,反映机器的运行速度。内存能量是衡量计算机存储能力的指标,容量越大,计算机计算的能力和规模也就越强。外存的容量越大,计算C硬件的操作性越强。基于硬件的这些优点,计算机具有了可操作的扎实能力。
系统软件是保证计算机系统正常工作的软件。操作系统是最底层的系统软件,但却是最重要的,是对硬件系统功能的扩充,保证了其他系统和应用软件在计算机上的运行。我们可以按功能分为实时操作系统和作业处理系统,按管理用户的数目分为单用户操作系统和多用户操作系统,按多窗口操作系统分为Windows和DOS。应用软件是指计算机用户利用计算机的软、硬资源为某一专门的应用目的而开发的软件。常见的应用软件有各种信息管理软件、办公自动化系统、各种辅助设计软件及辅助教学软件和各种软件包。
2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硬件与所有其他软件之间的接口,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控制和管理中心,是管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程序,同时也是计算机系统的内核与基石。它具有管理与配置内存、决定系统资源供需的优先次序、控制输入与输出设备等一系列的基本功能。形态多样的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悠久而活跃的分支,其中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则是软件工业的基础与内核。
操作系统的功能模块有进程模块、存储管理、文件管理、作业管理和设备管理五部分。进程管理主要是对处理器进行管理。为了描述多道程序的并发执行,就要引入进程的概念。通过协调多道程序之间的关系,解决了对处理器进行分配和回收的问题。存储管理主要管理内存资源,将内存和外存结合起来管理,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容量大得多的虚拟存储器。这一功能与硬件存储器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文件管理系统中所有的信息资源都是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外存储器上的,这样能有效地支持文件的存储,以便用户方便安全地访问文件。作业管理向用户提供它自己的手段,提供一个良好的使用环境。使用户能有效地组织自己的工作流程,提高了整个系统的运行能力。设备管理是指对计算机系统中所有输入输出设备的管理。除此之外,操作系统的各功能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的,还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
3 信息的表示和处理
数据是人类能够识别或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某种符号的集合,经过加工处理后用于人们制定决策或具体应用的数据称作信息。信息的表示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人类可识别和理解的信息形态;一种是计算机能够识别和理解的信息形态。计算机所能处理的数据通常可分为数值数据和非数值数据。数值数据有确定的值,并在数轴上有对应的点。非数值数据一般用来表示符号、文字、图像和声音。没有值的含义。
数值数据的表示有进位计数制、数的正负符号和小数点三个方面。进制是一种表示数据信息的单位,用进位计数制可以广泛的表示数值数据。计算机中只有0和1来表示数据,使数据更好地读出。非数值数据是指字符、图像、音频和视频等数据,字符又可分为汉字字符和非汉字字符。非数值数据通常不用来表示数值的大小,通过对0、1的编码,计算机将这些信息处理并转换成可视的信息显示出来。
4 Windows XP的操作系统
XP系统是新一代的操作系统,具有强大的功能,广泛支持软、硬件和各种新的技术。同时,它对硬件也有较高的要求,只有选择性能良好的计算机才能发挥出它的优越性。在使用XP系统时,用户操作最多的就是文件和文件夹。而数据都是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磁盘中的,这样可以使用户更好地管理和使用这些文件。
文件是计算机系统中管理信息的最小单位,是一组信息的集合,文件中可以存放文本、数据和图像信息。唯一性、可移动性、固定性和可修改性都是文件的特点。由于计算机里面存储了大量的文件信息,直接管理的话会有很多不便之处,可嵌套性可以将文件夹嵌套在另一个文件夹中。可移动性可以使文件夹随意移动。可设置性使用户方便对文件夹的模板进行设置。由此可知,文件夹的可嵌套性、可移动性、可设置性和可修改性使得对文件的管理方便了很多。
同时,XP系统的兼容性良好,支持新的技术和产品,并且开创了操作系统不同对象版本的先例,提高了运行的速度和工作的效率。
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个性化的功能设计是信息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信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也必将有所提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会使用于各个方面,信息以计算机为载体,将全世界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网络联系。所以我们应该怀着期待的目光,感受未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1世纪,人类社会已经快速进入一个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凭借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经渗透到医疗卫生行业各个应用领域,推动了区域协同医疗、移到医疗、远程医疗、数字化医院医疗、家庭医疗监护等IT产业的发展。同时,医务人员的信息素养及其在医疗卫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能力,已经成为数字化医疗、数字化医院甚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信息化建设迫使保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同时具备医学、信息技术及管理的复合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同时也使医务人员和医学专业类学生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下面将从课程定位与设计、教材及考核方式、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改革六个方面来对本课程进行剖析。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
1、课程定位
在现代社会如何利用好计算机这个便利先进的管理工具,来应对医院中大量的先进仪器和大批业务的处理,是每位卫生类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所以《卫生信息技术基础》这门学科应运而生。这门课的授课对象是高职的卫生类学生。《卫生信息技术基础》分为两篇,上篇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下篇为卫生信息学应用基础。上篇是各专业学生必修基础课内容,下篇是医药卫生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内容。
2、课程设计
本教材由上、下二篇组成,共10章。总学时54、理论24、实验30学时。采用理论精讲而实验多炼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进而掌握医院信息系统的具体流程。重点是医院系统的相关工作流程,如第七章卫生信息学概述、第八章医院信息系统基本操作、第九章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第十章区域卫生信息化;难点是每个流程在实践中的应用,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体检信息系统、医学影像系统、HIS系统中门诊护理执行医嘱的操作、HIS系统中住院病人排床等操作、HIS系统中住院病人自动记帐等操作、HIS系统中住院护理医嘱审核执行的操作等。在教学中努力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二、教材及考核方式
1、教材
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卫生信息技术基础》是由刘艳梅、叶明全主编,2012年8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是全国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教材,是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管理中心岗位技能考试指定教材。
本教材有四个特色,第一是专业针对性强,第二是人才培养实用性强,第三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第四是基础理论适度。
2、考核方式
本学科为考查课,成绩计算方法如下: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出勤情况等,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二十;作业占总成绩百分之十;实验成绩为每次课的上机练习成绩,占总成绩百分之二十;期末实行无纸化上机考试,占总成绩百分之五十。
三、教法和学法
一般情况下,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学生对计算机有过接触,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所以对于计算机基础这一块需要进行分层教学。而对于医院信息系统这一块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以实践为主。
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互相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充分利用身边资源(软件提供的“帮助”、课本、同学、教师、网络)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掌握知识和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抓住重点、详略得当
在课堂上,提倡理论教学的精讲多练,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创造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必须使其具有强烈的兴趣,必须懂得激发其积极思考和发掘其不可忽略的创造力。
精讲的知识点主要是医院信息系统中的门诊流程、住院流程、护理工作流程等学生没见过在实际工作中又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讲解过程中尽量让知识点充满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注重实践操作
对于重点流程要求学生反复练习,而且要求学生分别模拟患者、医生、护士进行流程演示,把各个流程熟记于心。
五、教学效果
1、教学成效:经过课程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卫生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总结教学经验,发表省级及以上论文数篇,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2、学生成效:全国医学信息考试共有619名学生参加,其中610名学生成绩合格,合格率98.5%。
六、教学改革
1、在平时测试中考核方式的改革
将教学内容分模块考核,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对每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2、个别学生上机辅导
对于个别来自边远地区没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把学生组织起来,加强上机操作指导,使这部分学生尽快溶入集体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课程考试方式改革
采用模拟系统自动评分系统,实现无纸化考试。
突出实用性,使学生学以致用; 强化实践性,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培养能力的多样性,实现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综合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53
在时间紧迫、“压力山大”的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并没有受到教师与学生的重视。因而,在教学与接受教学方面,双方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默契。故而,导致了该掌握的知识未掌握,该教学的内容未传递。教学本是一件严肃而认真的事,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理应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将信息技术的基础性知识进行传递。保证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操作能力,巩固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分别阐述关于高中信息技术的基础性。
一、知识技能基础
对于高中生来说,高考是他们主要进攻的对象。因而,只要是关于高考考试的科目,学生与教师们都会表现得特别上心。但是,这样的观点往往就会隐藏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教师们与学生们的偏科会导致学生们知识面不完善,技能掌握不成熟的现象。高中信息技术就会在这众多科目中牺牲的一门学科。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能相对客观地看待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能理性地分析学习的重要性。就个人角度出发,高考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在整个高中阶段都让学生们绷紧神经面对学习,并且大多数时候都是面对主科学习,我相信这样的教学局面与压力会让很多学生感觉到压抑与失望。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作为高中学习阶段的副科教学是有着剂作用的。它可以稍微缓解学生们的学习压力,让学生们接受新领域的知识。并且信息技术的教学多了计算机的实际展示与参与,又相应地改变了课堂形式,让学生们领略到新的课堂形式。
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我们教学中应该展开进攻的是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基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成为主宰者,任由学生们自由发挥,而教师们在课堂上并不过多地解释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固然能够让学生们接受,但是却会纵容学生们的散漫,从而没能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当然,作为21世纪的新生代,高中生们虽然掌握了部分基础知识,但是,但是却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这就是教师们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我们并不是无事可做,我们要利用课堂与计算机操作,让学生们从基础知识与技能上接受信息技术。但应该提醒教师的是,注意教学课堂的氛围与学生们的主动性、参与性。
二、辅助工具
信息技术的教学其实又是为其他学科的教学与学习奠定基础。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更为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技能,并将这种方式运用到其他的学科中。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共享的时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能让学生们开拓眼界,能让他们通过计算机看到别人的想法与成果,能为他们解决在学习中、在生活中的难题。由此可见,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又是其他学科的辅助工具。但是,教师们在教学中应该提醒学生们的是恰当利用网络资源与技术辅助自我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万不可造成滥用的现象。针对信息技术课程作为辅助工具的教学,教师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工作。
首先当然是教会学生们检索的方法,即学会运用常用的浏览器、检索工具等。这对于21世纪的高中生来说是十分简单的。其次,就是关于检索过程中常遇见的问题。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已经趋于独立,但是在面临问题时,他们往往会比较慌乱。让学生们了解常见问题只是为了协助学生们更好地利用学习工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最后,就是希望教师们能融会贯通。指导学生们利用计算机学习只是一种教学途径,教师们需要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穿插在其中,让学生们易于接受理论知识,也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相应地避免了理论知识的枯燥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单调。
三、学习深造及专业基础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将影响学生们今后的学习深造及专业选择。在结束了紧张刺激的高中生涯后,学生们就将会步入大学的殿堂。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或者个人的爱好,我相信部分学生必然会选择关于计算机方面的专业学习。例如电子工程、应用物理、机械工程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学习与信息技术课程是密不可分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只是在为学生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因而,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得让学生们意识到这个问题,让学生们以更加长远的、爱好的眼光看待信息技术课程。当然,这样的解释并不代表学习其他专业的学生就应直接放弃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就21世纪的社会现状来看,信息技术已然成为人们探讨的话题及交流的工具。高中生不能只是生活在学校这个温室中,将来他们必然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为了保证学生们不与时代脱轨,不与生活脱轨,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阶里教授必要的知识,让学生们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当然,这是需要教师们进行教学内容选择与规划的。
四、社会基本能力
第一,提升了教师科研水平。信息技术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使老师熟练的掌握了计算机的操作技术,另一方面是老师在平时的课题研究中通过对在网上对基础护理知识的学习和研讨,并积极的开展讨论活动,提高了老师医学科研水平,对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结合有了全新的认识,提高其教育教学的理念,加深了对学科理论的渗透和理解。
第二,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基础护理教学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因此在护理教学中实验课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向学生更好的展示全面的、立体的护理技能,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结合了基本的演示操作、形体语言以及动作指导等,改变了传统的书面教授和单纯的语言描述,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从而提高基础护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方面主要表现为与传统的知识课堂相比,学生更喜欢数字媒体课堂,这种课堂有动画的展示和色彩的渲染,借助信息技术不断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一旦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就会极大的提升护理教学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将课堂作为展示个人技能和才华的平台,并且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教育领域一次深刻的变革,而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在护理技能教学中信息技术只是老师的教学辅助工具,并没有切实起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作。
2.1唤醒学生在技能认知方面的潜能多媒体和数字网络是信息技术的载体,并且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的主要体现,它可以承载图像、语言、声音等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课堂内容的信息量,并提高了老师对课堂信息控制的灵活性,多媒体可以给学生多重器官刺激和直观的感受,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例如:基础护理教学中的“静脉注射”,老师可以播放在医院录制的影像文件,让学生对静脉注射这一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学生就会主动的去模仿视频中看到的注射过程,而且会在同学之间形成激烈的讨论。信息技术能够使护理专业的学生近距离的感受生活的原型,对自己的专业技能产生零距离的接触的同时增强对专业的情感体验。
2.2扩充学生专业的知识面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课堂使学生对书本之外的专业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其作为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补充改善了传统的学习途径,学生不仅可以在互联网中找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而且与书本记载的知识相比更具前瞻性和全面性,让学生专业技能的发挥不再仅仅局限在本地区的护理水平,可以通过数字网络去了解和学习国内各个地区的护理现状甚至是国外当前的护理现状,极大的扩充了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