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医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2-04-18 01:40: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皮肤科医生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皮肤科医生论文

篇1

因此,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发起了这个“璀璨十二载,例例永生辉”的文章征集项目。项目旨在进一步提高中国临床皮肤科医生对真菌和真菌疾病的认识,推动对常见、少见及罕见病例的记录和追踪,汇聚皮肤科界治疗真菌疾病的最新经验,为未来真菌学的发展积累宝贵的资料。

“璀璨十二载例例永生辉”项目面向全国各层面皮肤科医生,建立市级,省级及全国教育网络,通过网络、专业期刊、专家实地言传身教等方式,宣传真菌病诊疗知识,实验室检测要点,普及专业文章撰写规范,希望为皮肤科真菌整体水平的提高尽一臂之力。也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提高全民科技素质。

“璀璨十二载,例例永生辉”项目以伊曲康唑单独治疗或联合治疗成功的病例为主要依据撰写文章,可以涵盖各类真菌疾病:杨森健康俱乐部的医师会员可以自行投稿,真菌组将推荐全国优秀文章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获奖者会受邀参加全国或省级年会。

论文征集标准,

2005年1月1日以后的临床资料,未发表。

①首例或罕见病例报道,1~2例即可投稿;②采用斯皮仁诺(伊曲康唑胶囊)或联合方案治愈的少见病例,如头癣、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或其他深部真菌病,3~5例可以投稿:③用斯皮仁诺(伊曲康唑胶囊)或联合治疗的较常见浅部真菌疾病,如甲真菌病、体股癣、手足癣、花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等,不低于30例,较大样本更好。

论文要求:

1.首例或罕见病例报道:

a)要求病例真实,病史完整,有具体就诊时间、检查项目齐全、诊断依据充分、诊断明确,致病菌要鉴定到种。治疗方案明确,有结果及随访。有临床、真菌学、组织病理或特殊检查的照片。

b)照片要求:临床照片背景干净,可采用深色(黑、蓝较好)。病损分布广的病例要求有整体和局部照片(治疗前、后对照)。如用数码相机,至少300万像素以上,自然光线。

c)真菌学检查照片要有直接镜检、培养菌落和小培养镜下形态。

d)组织病理要有HE、PAS染色组织内菌的形态。

2、少见病例:基本与罕见病例要求相同,但重点突出治疗与随访,不良反应观察。

3、常见浅部真菌病的治疗:

a)开放性治疗或者最好设立对照,并说明对照的方法。

b)要有公认的观察评分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如临床疗效、真菌学疗效和综合疗效,必要时应用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

c)所得数据应有统计学处理,有不良反应观察和随访。

d)应有治疗前后的照片,提交论文时请同时提供原始材料。

截稿日期(以邮戳为准):2006年12月31日。

篇2

行医济世普济苍生

出生于广西南宁的徐永智先生,从小就继承了广西人民勤劳刻苦、奋斗自强的优良传统,在上小学时就展露头角。他于广西梧州市城北小学上学时,就成为梧州市解放后的首批少先队员。

因成绩优异,高中毕业后的他顺利考入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历经数年的勤学苦读,1961年他又以傲人的分数和扎实的医学功底毕业,并获得留校任皮肤性病科助教的资格,正式走向从医之路。

后来,徐永智先生快速地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其医术的高明得到了许多患者以及医院的认识,于1979年至1980年荣升主治医生兼讲师,并任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皮肤科学会委员兼秘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临床经验越来越丰富,在许多皮肤顽症病例面前已能够独当一面。1981年应广西梧州市卫生局邀请,徐永智先生代表中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前往梧州开设皮肤病学习班,培训梧州地区各医院及各皮肤病防治站的皮肤医生。

在行医当中,病患的各种疑难杂症鞭策着徐永智先生在医术上不停地学习、钻研、提升,赢得了业界对他的赞誉。北京医学院院长、中华皮肤科学会名誉会长胡伟揆先生曾特意为他写了一幅字――“精益求精”。

一次,一位病人慕名找到了他。之前,这位病人被别的医生诊断为皮肤癌,因此使得这位病人产生了极度的恐惧,他抱着一丝希望找到徐永智先生。当徐永智先生认真仔细地诊断过后才知道,这位病人并没有得什么皮肤癌,而只是可以治愈的一般性皮肤病,只是因个人原因而呈现与常人不同的症状。治好这位病人后,他对徐永智先生非常地感激,并称他为“神医”。而徐永智先生只是澹然而笑,但是在他的心里泛起了涟漪,更加坚定了“学贵沉潜、医术益精”的想法。

在从事皮肤科医生期间,徐永智先生为业界做出了许多贡献,并亲自参与了许多专业书籍的编写工作。如1982年,他与夫人被邀请参加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病状学)编写,撰多汗、汗闭、臭汗、色汗及指(趾)甲异常等章节;1983年,编制皮肤性病教学彩色幻灯片,向全国发行;1993年,编写了由澳门出版社出版的《医生谈性》,同年编写了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皮肤病、性病识别彩图》,后因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于1995年第二次重版印刷;1994年,在众多读者的请求下,他将几年来在澳门报纸专栏上发表的有关文章整理成《皮肤性病科医生周记》一书,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该书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一本医学科普的实用读物。1996年,与大学同学傅惠祥(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共同编写了《黑色性瘟疫――艾滋病》……此外,他还连续三届荣获“国际华夏优秀论文奖”以及“国际华夏医学奖杯”。

从最初的懵懂学生到目前的皮肤科资深专家,徐永智先生最高兴的是看到自己的所学能够传承到下一代,最希望的是中华的医术得以发扬光大。至今为止,他在行业里也带出了一些优秀的学生。但想要得到他的教导的前提是,至少需要拥有硕士学位。

勤苦习医、精诚行医,徐永智先生由此取得了丰硕的行医之果,而社会也给予了他崇高的职责和荣誉。1988年,由澳门政府卫生司批准为澳门执业西医;1998年被批准为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并参加主持省、港、澳皮肤性病学界学术交流会,同年7月被聘请为国际华夏医学会副会长;1999年,鉴于他在皮肤科方面的杰出贡献,又被推选为澳门皮肤病及性病学会理事会会长……

丹青溢彩成绩斐然

在行医济世之余,徐永智先生从未割舍自己的爱好,在业余时间创作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并曾在全国画展、广东画展、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以及美国国际联展、葡萄牙里斯本中国国画展中展出,并在广州、梧州、贺州开展个人画展,于2008年出版了个人画集――《徐永智画集》。

事实上,徐永智先生从小热爱画画,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专门学习漫画,并师从著名漫画家廖冰兄,作品曾参加省展及全国漫画及亚、非、拉漫画展。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他开始学习中国画,与关山月、黎雄才、林墉、陈永锵及阳太阳老师相熟,互相交流和磋商技艺,慢慢地在学习和勤练当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980年,他的画技得到了相关组织的培养和爱护,被批准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1997年,其作品参加了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这一年,徐永智先生参与了为庆祝盛事而绘制的大型油画――《普天同庆》;1998年,其作品入选并刻于宜昌市长江三峡“世界华人摩岩石刻第一观”,于同年聘为“中国王连宝艺术研究院”的名誉院长;其后,徐永智先生还荣获了由世界现代美术家大辞典编委会、世界艺术名人评审委员会、中国中央电视台、日本国际书画协会等多家权威单位所授予的“优秀书画家”、“世界艺术名人”等荣誉称号。

在出版《徐永智画集》时,徐永智先生获得了许多书画界朋友的鼎力支持,有朋友这样评价他的画集:“题材多样,花鸟鱼虫人物山水多方涉猎,信手拈来,自得其乐。如细观其作品,平实自然,绝无狂野怪诞造作之态,于逸笔草草中透出一股散淡平和之气。”另一方面,徐永智先生的画集中的一些妙句也使人回味无穷,如“最好胸中无岁月,优闲逸雅即神仙。”“悠然不觉红日降,闲坐笑看白云忙。”话语中,一段悠然之情,一股闲暇之气,漫于画中,浮在心头。

画集中,一只只由水墨画的虾和蟹憨态可爱,散发着生机和野性,似乎一些声响,它们即会立马弓着腰、卯足劲,从书中弹出来,或者从书中横闯出来……这其中,呈现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他对书画的满腔热情,更是他童心未泯,细心观察世界中可爱多彩的一面。

至今,73岁高龄的徐永智先生一提起画画来便兴奋不已,“我的业余爱好,就是画画!”他的话语铿锵有力,那高昂的情绪使人不得不信服――书画是他的爱好,更是他人生中所追求的目标和生活状态。在贺州画展上,一名观众观看了徐永智先生的画作后,深有感触,当场题观后感:“幽默度时势,画喻迪后人。为医双责任,医身又医魂。”

篇3

人们经常诟病的还有年轻医生的动手能力,诚然,好的医生是培养出来的,但现在的年轻医生普遍缺乏动手机会。某医院做过小范围调查,博士毕业的二线值班医生,有相当一部分晚上急诊不敢独立做手术,要拖到第二天教授上班,由教授们来操刀。

“现在很多实习的孩子偷懒,懒到你无语。”

说这句话的,是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的副主任医师。

他不愿透露姓名,暂且称其为Z。

Z是神经外科医生,用他的话说,搞神外是件颇有成就感的事,病人病情恶性程度高,手术难度大,每一场神外手术,都是在“攫取医学王冠上最大最亮的宝石。”

但他带的学生很多都不这么想。

“我们实习的时候是天天泡在医院的。”Z说,“急诊手术时间比较长,有时候要干一晚上,回去晚的时候,宿舍门关了、锁了,我就在病房里随便找个医生办公室里的长条椅子,睡一晚上。”

而现在的学生“不仅不会主动跑过来,有时候安排到实习,过来报到,就说,老师我要考研,或者老师我要找工作,就不来了。”

实习期“泡在医院”有多重要?

“很多常规的、基础的东西,教科书上不一定写,都是要在实习当中教的。”

比如伤口换药,正规操作应当需要2个弯盘、3把止血钳,并且让病人到专门的换药室去,但很多情况下,医生只使用1个弯盘、2把止血钳,并且直接在床边操作。

要把消毒用品带到床边,各家医院各个医生的做法多少都有些出入,很多老医生虽然知道应当如何做,但苦于现实条件达不到,只能“将就”。

这“将就”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以为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

Z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但结果却很无奈。

“这些东西考试不考,考研不考,执业医师考试也不考。”Z说,“你讲这些东西给学生的时候他们就不爱听,因为考试不考,升职称也没用。”

他其实也明白,现在的学生比起他们那个时候压力更大,“不是准备考研,就是要找工作,参加招聘会和各种面试,实习期就变成了复习期、求职期”。

反正实习期结束达不到临床要求,再参加规培,规培的内容其实就是重复实习期间要求掌握的东西,但规培要求轮转各个科室,专业技能还是会受到影响。

“你会看到现在的年轻医生英语很好,能写文章,但是临床技能远远达不到要求。”

当医生和做科研矛盾吗?

人们说医生越老越吃香。吃香不仅说明医生医术高明,沟通能力也很关键。如今医患矛盾备受关注,但医学院的教育并没有足够重视医患沟通的培训。某院耳鼻喉科曾举办过以医患沟通为主题的模拟训练。其中一个“患者”问医生:“我得了肿瘤会不会死?”参加模拟训练的年轻医生竟回答:“每个人都会死。”换位思考,这让人实在难以接受。可是他并没有坏心眼,就是不会说话。

培养不出年轻的好医生,我们的医学教育是怎么了?

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教授说:“这是个宏大的问题。但‘指挥棒’值得探讨。根据现在的‘指挥棒’,医学生硕士、博士毕业都必须发文章,而且大多数做基础研究,导致年轻医生很多都得去养小白鼠,没太多心思投入到临床训练中,也缺乏规范系统的住院医生和专科医生培训。这样的年轻医生,更加不会与患者交流。”

欧美的医生培养体系,“同质化”很,医学生一直培养下来约在32、33岁可独立行医,无论你是做家庭医生还是到大医院做医生,水平是相当的。因为此前经过了严格、系统的临床技能培训。所以,病人看病不用“货比三家”,就能享受到均为较高水平的服务。所以从成才曲线看,他们刚过而立就能接近能力的峰值,但中国的大多数医生往往得到四五十岁才可能达到能力的峰值。培养出高水平、同质化的医生,让群众享受到均等的医疗服务,这是医疗系统要加倍努力的方向。

肖海鹏教授说:“因为要晋升,中国的医生、护士每年都得发论文,但大部分文章对提高临床实践、解决临床问题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此前,我们和英国伯明翰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展开合作。该中心从1995年至今的十多年间已在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发表100多篇文章,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16篇文章。能发在这些杂志上的,都是具有全球影响力了,很多对指导临床实践、改变医学指南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疾病临床问题为导向的这样的科研,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所以我们要走出去。这些年我们不断送医生出去,在全球顶尖的医疗中心进修,提升临床和科研能力。对中青年医生,我们和美国西南医学中心、哈佛医学院、英国爱丁堡外科学院等合作,针对具有杰青、长江学者、院士潜力的专家,我们投钱、投人力支持。可以明确的是,这些研究都是有价值的研究,并非脱离实际的科研。”

只能做手术的医生只能算是匠人,更优秀的医生会善于从临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会更能指导临床的实践,推动医学科学发展。将心比心,才能将年轻一代培养得更好。

美国中年医生也深受年轻一代观念改变之“苦”

近期,美国Medscape网了《Medscape年轻医生2016年度薪酬报告》(Medscape Young Physicians Compensation Report 2016)。来自20多个专业的19183名医生参与这项调查,其中,有4162名被访者年龄在40岁以下。调查时间为2015年11月17日至2016年2月9日。这份报告分析了年轻医生和年长医生之间的差异,除了涉及薪酬方面,还包括他们对职业的满意程度。

(受访者按专业分布)

结果1:年轻医生年薪多少?

这份报告显示,40岁或40岁以下的医生中,整形外科医生年薪最高(329,000美元),紧接着是皮肤科医生(312,000美元)和麻醉医师(309,000元)。当考虑所有年龄层的医生时,年薪最高的还是整形外科医生(443,000美元)。不同的是,心脏病科医师排在第二位(410,000美元)、皮肤科医生(381,000美元)紧随其后。

注:对被雇佣的医生来说,患者护理(patient-care)薪酬包括工资、奖金和利润分成。

结果2:年轻医生VS年长医生

年轻和年长的整形外科医生都是收入最高的,两者的收入差异是150,000万美元,是各专业医生中差距最大的。差距最小的专业是家庭医学(family medicine),年轻和年长医生收入差距为22,000美元。

结果3:年轻男医生VS年轻女医生

报告称,不管是初级护理(primary care),还是专业(specialties)医生,男医生的收入都高于女医生。

结果4:哪一个年龄层女医生多?

报告称,小于40岁的医生中有37%是女医生;相比之下,40岁-69岁的医生中仅有29%是女医生。

结果5:年轻医生的净资产

参与调查的医生还评估了自己的净资产。毫不意外的是,年轻医生的净资产远低于年长医生。72%的年轻医生净资产低于500,000美元,而年长医生仅有24%净资产不足50万美元。

问题6:年轻医生的消费习惯如何?

尽管收入和债务存在差异,但年轻和年长医生的消费习惯几乎是相同的。

结果7:多少年轻医生觉得他们的薪酬是公平的?

54%的年轻医生觉得他们的薪酬的公平,51%的年长医生也这样认为。

结果8:个人与患者在一起的时间是多少?

调查发现,年长医生花在患者身上的时间更多,其中有44%的年长医生个人与患者共度的时间超过17分钟。相比之下,只有39%的年轻医生做到了同样的程度。

结果9:哪些年轻医生会再次选择医学专业?

调查发现,年轻医生中,超过75%的传染病医生和家庭医生会再次选择医学专业。

结果10:年轻医生对职业的满意度排名

40岁以下的医生中,满意度最高的是皮肤科医生,达64%;满意度最不佳的是肾脏科医师,仅达32%。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中年医生们也在为如今风头正劲的“小鬼”们头疼着。

根据美国医院协会的调查,与2001年相比,美国2011年直接受雇于医院的医生数量增加了30%-40%。

而那些独立诊所或医生集团的日子却“很不好过”,2005年之前,美国有超过2/3的医疗机构的“私立”的,但在短短3年间,这一数字就跌到了50%以下。

为什么?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现在的年轻人觉得开个人诊所、或是加入医生集团“太累”。

“3、40年前的那代医生,被称为有企业家精神的医生,他们那一代出来之后就觉得自己要赚更多的钱,行医当然是他们很重要的追求,但他们开个人诊所的目的,在于他们的野心和企业家精神,”陈一谷(哈佛附属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说,“但是现在那些30岁左右的医生,他们是2000年之后成年的‘千禧年一代’,生活观念发生了极大改变。”

“我不需要很多的钱,”这是当下许多美国年轻医生的新理念,受雇于医院的薪水已经非常够花,他们更想追求生活与工作的平衡,而不愿在治病救人之外还要操心市场竞争。

再加上,美国医学院费用昂贵,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用助学贷款完成学业,自己开业需要承担盈亏,收入不稳定,风险太大,而成为医院雇员收入会稳定得多。

这种观念转变导致的结果是,越碓缴儆腥搜裥驴诊所,且原先那些诊所或是医生集团也越来越难招到年轻人,青黄不接,只好卖掉。

除了埋怨年轻人,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老一辈抱怨新一辈,并不少见,徐虹却从不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不好”。

她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即使在“儿科医生大逃离”、“儿科医生荒”这些概念被炒到鼎盛的时候,她也从不指责年轻人离开钱少、活重、医患关系紧张的儿科是因为“急功近利”。

篇4

作为一个从事与美密切相关的皮肤科医生,经常被人问到:怎样抗衰老?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走红网络的日本家庭主妇“不老仙妻”水谷雅子,45岁的年龄却拥有20岁的肌肤,光滑水润,白嫩细致,照片显示她相当“萝莉”,让你很难想象她已经是一个20岁女孩的母亲,那么是什么秘诀让水谷雅子容颜不老?

据说,水谷雅子每天美肤的时间超过5个小时,并且像吃饭一样讲究“少食多餐”,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根据这个时间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美肤。她每月可以用掉四大瓶保湿水,洗脸时一定要用32℃的水,用温度计测量的喔!

水谷雅子在美肤方面给我们的借鉴和启示是:抗衰老是一门功课,必须提前做、认真做、细致做!我们普通人时间有限,除学习水谷雅子的美肤精神外,还需借助高科技美容、注射美肤等简单有效的方法。

两大终极美丽武器

Thernage热酷紧肤也叫热玛吉、塑美极,是医疗版射频设备,可重塑肌肤框架、收紧肌肤、祛除皱纹,是全球唯一承诺一次见效的除皱紧肤项目,效果可维持2-3年,安全可靠。2001年取得了美国FDA认证,通过了美国国家48项专利认证,是国际上电波拉皮的金标准,它严格要求热酷紧肤公司受训的医生亲自操作。2008年,我将其引入中国内地,经过两年时间的临床研究与实践,2010年发表了国内首篇《热酷紧肤无创紧肤技术临床观察》医学论文。目前,秋涛医学美肤是全国少见的同时拥有全三代热酷紧肤的医疗机构,也是国内Thermge操作案例最多,经验最丰富的机构。

4D定颜术是另一个不老秘密。秋涛医学美肤独创“4D立体,分层而治”手法,将可被人体自然吸收的PDO线植入真皮,全脸提拉紧致的同时促进皮肤真皮层胶原的增生,增强皮肤弹性,达到提升、紧致、回春效果。该技术又被称为逆时线、小脸美颜线、4D韩式魔术线等,效果可维持1.5-3年,真正做到逆时减龄、定格青春!

玩转注射美肤方程式

篇5

银屑病是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之一,据我国1984年大规模流行调查,其患病率为1.23‰,发病率为0.1‰,患病率虽然较西方国家低,但我国人口众多,则并不意味患者数目少,如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同时考虑到城市化的进展,患病率增加,采用递推的方法计算,目前患者至少有400~500万,银屑病仍然是我国重点防治的皮肤病之一,尽管多年的研究进展,此病的防治至今尚未突破,仍然是皮肤科研究工作者的难题。

纵观银屑病药物治疗的历史,我国从20 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的芥子气软膏、普鲁卡因封闭、自血疗法;60 年代的白血宁到70 年代的乙亚胺、80 年代的乙双吗啉,大多数药物或因其疗效不明显,或因其不良反应大而被淘汰,这和国际上的情况类似。

英国学者Fry (1988)在回顾银屑病治疗史时提到,近百年来不断有抗银屑病的药物问世,但多数是风靡一时,许多药物或是疗效不显著,或是有严重副作用而被淘汰(如重金属和抗肿瘤药物),真正安全有效、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却为数不多,而且银屑病不能根治,迟早要复发,他在结论中希望再有100 年银屑病能够治愈。回顾我国近半个世纪以来,银屑病的治疗情况也的确如此,至今,银屑病仍是一种终身的皮肤病,不能治愈。

据国外历史中的记载,早年治疗银屑病最为有效的口服药为砷剂(如Fowler氏液—— 亚砷酸钾溶液),其次还有松节油、锑剂、斑蝥和磷;外用有肥皂、水杨酸酊和碱水浴去除鳞屑,以及焦油制剂、萘酚、麝香草酚、白降汞、焦性没食子酸、松节油和柯桠素(chrysarobin,过去称驱虫豆素)等。值得一提的是,国内除用煤焦油外,在中医文献中有黑豆馏油治疗皮肤病的记载,该制剂用于银屑病比其他焦油制剂刺激性小。

柯桠素来自巴西的柯桠树,是柯桠树中的柯桠粉(Goa powder),从巴西由葡萄牙人进口到印度,用来治疗癣菌病,由于误诊,发现治疗银屑病有效,首先由Balmanno Squire (1876) 报告用大黄酸软膏治疗银屑病,而大黄酸是来自柯桠粉,以后证实柯桠粉中有效成分是柯桠素。柯桠素是3-甲基地蒽酚(蒽林),即地蒽酚的前身。1916年Galewsky等合成了地蒽酚用于银屑病的治疗,地蒽酚疗效肯定,长期应用无系统毒副作用,一直是治疗银屑病的外用药之一。后来又有该药的结构和剂型、用法的改进(如十一酰地蒽酚,硬膏的短暂疗法),主要是减少其对皮肤的染色和刺激性。

1900年开始用X-ray 治疗银屑病,大约有50年的历史。Behcet(1936)认为虽然该方法暂时有效,但不能治愈银屑病,到20世纪40~50年代由于已知X-ray的致癌和其他副作用,该方法逐渐被淘汰。Finsen (1903)首先用紫外线 (UVR) 来治疗寻常性狼疮;Alderson (1923)报告其对银屑病有好的作用。为了增加紫外线对皮肤的作用,Goeckerman研究光敏剂,并在1925年报告,在照光前外用粗制煤焦油能增加紫外线的效果。此法一直应用至今。

1953年Ingram建议,煤焦油水浴后照射紫外线,再用地蒽酚软膏能增加治疗银屑病的效果,所谓Ingram疗法。另外,早在古代埃及人根据民间的经验,用生长在尼罗河畔的植物大阿美(Ammi majus)的种子(含补骨脂素的衍生物)来治疗白癜风,1947年埃及的化学家从这种植物中提出有效成分,主要是8-甲氧基补骨脂素( 8-MOP),是一种强光敏剂,后来结合紫外线广泛用于白癜风的治疗。1973年先是Tronnier和Schule外用补骨脂素类加UVA,继而Parish等报告口服该制剂加高强度的UVA治疗银屑病(即PUVA)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所限制的是长期应用有致皮肤癌的问题。

1950年,皮质类固醇类如ATCH、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问世,开始用于皮肤病治疗,但对银屑病没有什么效果,外用氢化可的松也是如此。在20世纪50 年代经改变此激素的分子结构,合成泼尼松和曲安西龙口服,表明对银屑病有中等的疗效,但和其他治疗相似,这些药物只是暂时抑制,停药后疾病又复发。由于长期皮质类固醇治疗的副作用和停药后的反跳,这些药不能被广泛接受。到20世纪 60年代早期,进一步改变激素的分子结构,引进了强效皮质类固醇制剂,如氟轻松和倍他米松17戊酸酯治疗银屑病有效,特别是用封包疗法能增加药物的吸收,但到了60年代末期,人们更熟知其副作用,长期应用会造成皮肤萎缩,大面积应用会抑制垂体肾上腺轴。70年代更强的外用类固醇类如丙酸氯倍他索合成,其抗银屑病的效果也更强,但副作用仍然和强效皮质类固醇一样。现在看来很明显,这类制剂不是治疗银屑病所希望的灵丹妙药,主要是副作用限制了它们的长期应用。此外,不断连续外用,效果会降低,即发生了所谓的快速免疫(tachyphylaxis),机体的应答性逐渐减低。

1951年Gubner用叶酸拮抗药氨蝶呤(白血宁,aminopterine)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其中有一患者同时有银屑病,发现银屑病皮损很快消退。接着他用其治疗银屑病得到很好的效果。在20世纪50年代包括我国用其治疗银屑病兴盛一时,但其副作用较大,特别是发生白血病,很快被其衍生物甲氨蝶呤(MTX)所替代,到20世纪60年代MTX广泛用于银屑病的治疗,但要注意其有肝毒性的副作用。

自从Karrer 等(1931)测出视黄醇(retinol)的结构式,获得了诺贝尔奖后,仅仅12年维生素A就合成成功。1943年Straumfjord 开始用维生素A治疗寻常性痤疮,由于其治疗指数低,开始寻找高效低毒的化合物。1946年合成了全反式维A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tretinoin),1959年开始外用,至1960年德国皮肤病学家Stuttgen 用于治疗各种角化不良以及角化过度性皮肤病,如银屑病、鱼鳞病等。1955年异维A酸(13-cis retinoic acid,isotretinoin)问世,1971年以后开始用于口服治疗痤疮,1982年美国FDA批准其治疗严重性和囊肿性痤疮。1972年Bollag 发现阿维A酯(etretinate,Tigason)和阿维A(acitretin,neotigason)对化学诱导啮齿动物的瘤有良好的治疗指数。1986年美国开始用阿维A酯治疗银屑病,其后,罗氏(Roche)药厂用阿维A替代了阿维A酯 (Kligman,1998)。维甲酸类药外用方面,为了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医药工业又研制出受体选择性的维A酸类药,1990年合成了阿达帕林(adapalene),此药得到了美国FDA批准用来治疗痤疮,显示出刺激性小,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1992年又合成另一个新药乙炔化维A酸(acetylenic retinoid)——他扎罗汀(tazarotene),显示出治疗银屑病的价值,而且能延长缓解期。但维A酸类药物有致畸等的副作用。

维生素D3(胆骨化醇)在体内代谢,转化为活性产物骨化三醇(calcitriol),即二羟基维生素D3,其在调节肠道钙吸收、骨钙代谢和预防佝偻病中起重要作用。1985年,Morimoto等在日本用骨化三醇前体1α(OH)维生素D3,0.75μg/d 口服治疗1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意外发现患者的严重银屑病也得到了改善。随后,笔者又给17例银屑病患者口服此剂1.0μg/d,经6周治疗,13例改善。由此人们开始研究骨化三醇治疗银屑病,由于骨化三醇有升高钙的作用,不适于治疗银屑病,人们开发了卡泊三醇(calcipotriol),1988年Kragballe等首次用其治疗银屑病,取得满意结果。我国最早试用该药(丹麦利昂公司生产,商品名大力士软膏)是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1994年用其治疗银屑病患者,取得令人鼓舞的效果。现已广泛外用治疗银屑病。

近30年研制出治疗银屑病的药物还有环孢素(cyclosporin),它有免疫抑制作用,用来增加器官移植的效果,后来发现其对自身免疫疾病也有好的作用。1979年Meuller和 Hermann,相同于氨蝶呤,用环孢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同时对银屑病有好的效果,但不象Gubner用氨蝶呤,他们和皮肤科学界都没有对这一效果进一步观察,如Rook等1986年的皮肤病教科书中还没有关于环孢素治疗银屑病的文献。随着Baker观察到在银屑病表皮中T辅助细胞的进入和激活,提出激活的T辅助细胞在银屑病发病机理中的重要性,环孢素的抑制T细胞作用对银屑病清除是有效的,的确,至今该药表明治疗银屑病有高效,但应用可能受肾毒性的副作用和高血压危险的限制。

祖国医药治疗银屑病也有多年的历史,中医对银屑病的辨证多采用赵炳南老中医的血热与血燥两大型类,也有的加上了血淤型。辨证施治对该病有良效。但仍以回顾性的个案报道居多,而按照合理性、代表性、随机化和可重复设计的临床试验较少,特别是缺乏辨证分型的客观实验室指标,缺乏通过系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以客观为依据的统一证型筛选出确切的方药,难以按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要求,进行荟萃分析(meta-analysis)。而且阐明其疗效机制也是今后研究银屑病治疗的方向。

我国开发的抗银屑病药物是雷公藤多甙,该药是卫茅科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去皮根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雷公藤在民间用来治疗关节炎有效,20世纪试用其治疗麻风反应,效果显著,不但能使神经痛、关节痛减轻,而且发现能使结节性红斑消退。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用其开发出雷公藤多甙,并发现其有较强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能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多种皮肤病,其中包括关节病型银屑病,后来又发现对红皮病型和脓疱型银屑病及点滴状银屑病和急性进行期银屑病也有好的效果,但对慢性斑块状银屑病效果不佳。总之,要分型论治,严格控制用药剂量,注意用药过程的不良反应。

正如Fry(1988)所提出,现今可用的治疗药物是根据经验,经过很多淘汰,逐步开发出来的,所以并不奇怪其发展很慢。以后的开发新药,或者是遇到机会有幸发现,或更可能是由于对银屑病发病机理的认识,从而研制出新的疗法。正是后者,由于近年来,随着对该病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以及生物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已开发和正在研制多种生物制剂,包括与银屑病有关的抗细胞因子制剂,为中等到严重银屑病患者带来安全、有效和长期治疗的希望。生物制剂,特别是TNF-α封闭剂的研制和临床应用是在银屑病治疗史上一大进展。虽然达不到根治本病的目的,一些制剂在近期疗效上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然而,这一类制剂价格非常昂贵,在美国患者如没有保险或其他支付途径,大多数人通常难以应用。因此,目前应用此制剂尚不符合我国国情。另外还存在不良反应等问题。据Scheinfeld (2004) 查阅大量文献认为,TNF-α封闭剂并发的副作用通常很轻、耐受好、自限和少有理由停药,但确偶有副作用;该剂与发生淋巴瘤只有微弱的联系,可能在严重充血性心衰患者中避免使用和在轻度心衰患者中慎重使用。如果预先监测有结核,要避免促进结核活动发生。这些制剂,特别是英利昔单抗是致免疫性的,能导致发生中和抗体,其作用必须评估和再评估。少见的系统和皮肤副作用的发生、危险和好处必须与患者讨论。总之,在银屑病的发病机理上,针对一种细胞因子,设法改变其活性,但也难免影响到人体整个免疫系统的不平衡状况,其后果尚难预料。总之,生物制剂在临床观察中,值得慎重选择适应证,权衡其利弊。

近期国外学者在银屑病处理中认为,影响选择的治疗因素包括:年龄、银屑病的类型、皮损波及的部位及程度、过去的治疗和合并的疾病;其所用的药物和方法为数并不多,局部治疗:糖皮质激素、地蒽酚、维生素D类似物、他扎罗汀、窄波紫外线或PUVA光化学疗法;系统治疗:口服维甲酸、甲氨蝶呤(MTX)、环孢素及生物制剂。但特别是泛发银屑病及特殊型的患者应得到有经验的皮肤科医生处理,如采用联合或轮换等方法治疗。

值得注意,发达国家的卫生世纪从20世纪开始到中叶医药时代以后,卫生世纪已进入生活方式时代,人民健康状况的根本改善在于环境条件的改善,而不是医疗照顾。实际上影响健康的原因是慢性病,如脑血管病、心脏病、肿瘤、糖尿病、意外、自杀等成为主要死因。而这些死因主要是行为因素造成的,如吸烟、饮食、酗酒和缺少体育锻炼等,还有环境污染等导致的现代的环境灾害。

同样,银屑病是有遗传背景、受环境影响的慢性皮肤病,在国外300年前已知阳光对其有好的作用,100年前已知其在夏季有好转。人们熟知,海滨疗养院是银屑病患者的天堂。1991年美国出版了John Pegano《治愈银屑病——自然疗法》(Healing Psoriasis:The Natural Alternative)一书,2001年在旧金山世界银屑病大会上,作者介绍该书中用养生法治疗银屑病的研究结果,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他的假说符合对一些疾病“药疗不如食疗”的概念,强调患者自我照顾的重要性,如合理饮食、不吸烟饮酒、坚持锻炼、坚定信心、重视友谊、小心用药等养生之道。像银屑病这种不能根治的心身疾病应从改善生活方式入手,研究适合我国银屑病患者的自然(绿色)疗法。

虽然银屑病不能根治,但值得庆幸的是,我国学者对占有绝大多数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大规模长期随访,结果发现,患者病情的轻重可分为6型,初发病例有1/5患者疾病只发作一次便可长期(15年以上)处于临床痊愈状态,也只有不多的患者才可以称为“顽症”,而且相当一部分和治疗不当,没有注意适当处理有关。据我国1984年对银屑病的流行调查,北方患者多于南方,城市患者多于农村,缺医少药的农村银屑病患者病情并不比城市患者的病情严重,说明当时城市的药物治疗总体上并没有改善患者疾病。

上述的6种分型是基于长期随访的结果,推测决定银屑病的病情轻重除环境因素外遗传背景可能起决定作用,只是目前尚无客观指标(如实验室的方法测定出的指标)能够预知患者属于哪一型,需要进一步来研究。

目前对银屑病患者病情的轻重分型,以及判断治愈标准,多不包括缓解和随访的复况,这是由于观察患者病情只能是根据患者的近期的临床表现,并不能了解患者的远期的转归。不过人们开始从患者生活质量的角度来评价银屑病的严重程度,重视机体整体性的测量(holistic measure),包括患者的心理缺陷和接受治疗的程度,看来,这样的评价更趋向合理。

现今在没有找到银屑病的致病基因和有可靠的基因疗法,使该病根治之前,要注意改善患者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及合理用药,尽可能地延长疾病的缓解期,使患者生活得更美好。

(作者简介:邵长庚,1932年生。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1956~1960年莫斯科第一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后获候补医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研究员,曾任皮肤病、性病研究室、科研办公室主任,全国性病防治研究中心副主任,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现任《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顾问,《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男科学杂志》、《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等多部期刊编委。主要从事皮肤病、性病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主持科研项目“全国银屑病流行及自然病程调查”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国家科委科技成果证书。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发表有关银屑病论文30余篇。最近主编《银屑病防治研究及合理治疗》一书,年内即将出版,曾到美国、日本参加过国际银屑病学术会议)

参考文献

1 全国银屑病流行调查组.全国1984年银屑病流行调查报告.中华皮肤科杂志,1986,19(5):253-261.

2 邵长庚.我国银屑病的流行和防治现状.中华皮肤科杂志,1996,29(2):75-76.

3 Fry L.Psoriasis.Br J Dermatol,1988,119(4):445-461.

4 谭立恒,邵长庚,杨雪琴.中西结合治疗银屑病.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39(3):178-180.

5 福建省古田县麻风病防治院草药雷公藤治疗麻风反应的观察报告.皮肤病防治研究通讯,1972,(4):351-352.

6 Wolff K,Johnson RA,Suurmond D.Fizpatrick’s Color Atlas and Synopsis of Clinical Dermatology,5th ed.New York:McGrow-Hill Med Public Division,2005,68-71.

7 王刚,李春英.银屑病的抗体治疗概况.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1,27(6):339-341.

8 楚瑞琪,刘平,谭升顺,等.银屑病的免疫生物学治疗进展.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3):174-176.

9 周乃慧,范卫新.细胞因子在银屑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4,30(3):149-151.

10 孙建方.银屑病治疗进展.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3,19(6):601-603.

11 陈洪铎主编.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教材—皮肤性病学新进展.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77-78,107-108.

12 邵长庚,李新宇.抗肿瘤坏死因子α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1):1-2.

13 朱可建,Ulrich,郑敏.抗CD25单克隆抗体治疗银屑病的初步观察.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2):125.

14 林麟,陈祥生,王家璧,等.抗人白介素8单克隆抗体乳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5):405-406.

15 王美娜,高玉雪,赵晔,等.抗白介素-8单克隆抗体乳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9):530.

16 黄敬亨.健康教育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6-7.

篇6

不要总想鱼与熊掌

我认为,你们问我生活的意义的时候,是带着指向性的——你们把它看成是高级职业选择中可见、可量度的现象,而不是一种抽象而深不可测的、形而上学的尴尬境地。

让我们暂时扔掉哈佛人精明的处世能力、沉着和不可战胜的虚伪,试着来寻找一下你们问题的答案吧。我想,你们之所以会焦虑,是因为你们不想只是做到一般意义上的成功,而且还想过得有意义。但你们又不知道这两个目标如何才能同时达到,你们不知道在一个大名鼎鼎的公司中有一份丰厚的起薪,并且前途很有保障,是不是就可以让你们自己满足。

你们为什么要焦虑?说起来,我们学校这方面也有错。从你们进来的时候,我们就告诉你们,到这里,你们会成为对未来负责的精英,你们是最棒的、最聪明的,我们都要依靠你们,因为你们会改变这个世界。这些话,让你们个个都胸怀大志。你们会去做各种不平常的事情:在课外活动中,你们处处体现着服务的热情;你们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因为你们关注地球的未来。

但现在,你们中的许多人迷惘了,不知道这些在做职业选择时都有什么用。如果在有偿的工作和有意义的工作之间作个选择,你们会怎么办?这二者可以兼顾吗?

你们都在不停地问我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关于价值、试图调和那些潜在竞争的东西、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认识,等等。现在的你们,到了要作出选择的转换阶段。作出一个选择——或工作、或读研——都意味着失去了选择其他选项的机会。每次决定都会有舍有得——放弃一个可能的同时,你也赢得了其他可能。对于我来说,你们的问题差不多就等于是站在十字路口时的迷茫。

金融业、华尔街、“招聘”就是这个困境的标志,它带来了比职业选择更广更深的一系列问题。不管你是从医学院毕业当了全科医生或者皮肤科医生,从法学院毕业进了一家公司或者做了一名公设辩护律师,还是结束了两年的项目,在想要不要继续教书,这些问题总会在某种程度上困扰你们。你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你们既想活得有意义,又想活得成功;你们知道你们所受的教育,让你们不只是为自己的舒适和满足而活,而且还要为你们周围的人而活。现在,到了你们想办法实现这个目标的时候了。

试过了才知道

我想,还有一个原因使你们焦虑——这个原因和第一个原因相关,但又有所不同。你们想过得幸福。你们一拥而上地去选修“成功哲学”和“幸福的科学”,想从中找到秘诀。但我们怎么样才能幸福呢?我可以提供一个不错的答案:长大。调查数据说明,越老的人——比如我这个岁数的人——比年轻的人感到更幸福。但可能你们都不愿意等。

当我听着你们说你们面前有如何的选择时,可以听出来,你们在为搞不明白成功和幸福的关系而烦恼——或者更确切地说,什么样的成功,不仅能带来金钱和名望,还能让人真正地幸福。你们担心工资最高的工作,不一定是最有意义、最令人满足的工作。但你们想过没,艺术家、演员、公务员或者高中老师都是怎么过的?你们有没有思考一下,在媒体圈里该怎么生存?你们是否曾试想过,在经过不知道多少年的研究生学习、写了不知道多少篇论文之后,你们能否找到一个英语教授的工作?

所以,答案就是:只有试过了才知道。但是不管是画画、生物还是金融,如果你都不试着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果你不去追求你认为最有意义的东西,总有一天你会后悔的。生活的路还很长,总有机会尝试别的选择,但不要一开始就想着这个。

先到想去的地方再到该去的地方

我把这个叫作职业选择中的停车位理论,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和同学们说这些。不要因为你觉得会没有停车位,就把车停在离目的地20个街区远的地方。先到你想去的地方,然后再到你应该去的地方。

篇7

痛苦神童的人生写照

2017年4月27日,台湾作家林奕含在自己的住所上吊轻生,因抢救无效而离世,她的人生永远停留在了26岁。

身为“台南怪医黑杰克”知名皮肤科医生林炳煌的爱女,林奕含被外界称为“台南怪医千金”;作为台南女中同届唯一学测满级分的高材生,曾获台湾数学科展第一名,媒体称之为“漂亮满级分宝贝”。

她的生活有进口文具、钢琴和手冲咖啡,当然还有文学,有柔光灯照耀的美好未来等在前方。高中时,林奕含被父母送进补习班,找到有“北吴岳,南陈星”美名的补习班名师陈星。

自此,林奕含的世界发生了没有过程感的断裂。

2017年2月,《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作为林奕含的第一部小说出版,这是一个变态骇栗的故事,读文学的老师了读文学的女孩,发生在文明的大厦、升学主义的补习班。经其父母证实,这部小说是根据林奕含的真实故事改编。

尽管游击文化出版社说,不要把书本内容和作者本人画上等号,但我们也可从中知晓林奕含的伤痛。在文学中滋养自身的人,避免了现实的氧化,真正进入现实,摩擦难免,更何况,林奕含迎头撞上的是一个堵了她十余年的噩梦。书里说,事情发生后,房思琪成了自己的赝品,那个柔光灯照耀的世界,成了永不可回的故乡。

2009年,林奕含考上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系,但入读两周后就因为抑郁症恶化而休学。2012年,她重新考入国立政治大学就读中文系,读到大三的时候,又因为抑郁症再次休学。身体离开了暴力,但灵魂没有,直视过地狱的人,也将永远被地狱直视。她说:“没有人知道我比任何人都不甘心,这个疾病它剥削了我曾经引以为傲的一切,甚至没有办法念书,而我多么地想要一张大学文凭。”

她活着,但完全没有实感,她甚至觉得,在很久以前的第一次自杀时,她就已经死掉了。照片里,她面庞白皙如月牙,马尾轻盈,但采访过她的记者却说,她叹一口气深邃得像刚从悬崖边回来。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掀起许多议论,骆以军形容像纳博科夫和安吉拉・卡特的混生女儿,蒋方舟说,阅读体验像被冰锥捅了一下,或是如溺水般喘不上来气。张亦绚《永别书》里的一句话就像林奕含人生的写照:我是痛苦的神童。林奕含具有文学的天赋,创作期间,她不曾与谁讨论文字,她只是用村上春湟谎的纪律要求自己,写两千字文章,数月之后检视,不如意就再改,直到满意为止。在写作中,她叩问她曾相信的一切,却也陷入疑惑,误入歧途。她从犯人身上看到文学,她质疑文是否载道,她质疑真善美是否统一,她甚至轻率地说出,文学不过是巧言令色。

如今人们谈论,如同她是无数被害者中的一个分母,人们谈论抑郁症,如同她只是患了一场重感冒。连她的父母也态度温和:“轻轻地诚挚地拜托大家,请记住她的遗愿,是预防,而不是追究任何个人。”而陈星,在这本十万字的小说出版后,他只说了八个字:“人都死了,多说无益。”

对文学梦境破碎的绝望和自省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一个残酷绝望的害故事。但在讲述的过程中,林奕含用极其细腻、雕琢的文字刻画了文学在这个故事中的巨大存在感。与其说,这本书是对李国华、对成为帮凶的整个社会的控诉;毋宁说,这本书是林奕含对文学功用的质疑,是她对自己文学梦境破碎的绝望和自省。

小说开篇不久写到:“读波特莱尔而不是波特莱尔大遇险,第一次知道砒霜是因为包法利夫人而不是九品芝麻官,这是她们与其他小孩的不同。”房思琪和她思想上的双胞胎刘怡婷就以这般面孔出现在我们面前。她们是十二三岁就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熟少女,敏感而聪慧。她们对于爱人的想象全都源于文学作品,“深目蛾眉,状如愁胡,既文既博,亦玄亦史”是她们对李国华的最初印象。

年幼的她们眼中没有同龄小孩,因为“你要怎么给读《幼狮文艺》的人讲普鲁斯特呢?”她们尽管年幼,就已经形成一种文学上的高低秩序。而这种秩序感,来源于她们对文学的崇敬,也是房思琪悲剧的源头之一。

在房思琪还相信文学美与人格美绝对一致,对胡兰成式舌灿莲花的男性毫无抵抗力的少女岁月,李国华用他的虚伪、粗暴、猥琐、无知彻底摧毁了她。一次之后,思琪问李国华,做的时候你最喜欢我什么?李国华用曹雪芹形容林黛玉初次登场的“微微“作答。思琪追问:红楼梦对老师来说就是这样吗?他毫不迟疑:“红楼梦、楚辞、史记、庄子、一切对我来说都是这四个字。”如此道貌岸然又理所当然,根本无法想象对文学有着巨大信仰的房思琪,面对这种分裂和丑陋,是何等的痛苦。在猝不及防被扔进生命的无边黑洞之后,她不再相信美好、幸福、快乐这些词语存在。

“我的整部小说,到我的书写行为本身,都是非常非常巨大的诡辩,都是对艺术所谓真善美的质疑。”林奕含原本想通过这本书撕破现实生活中胡兰成们巧言令色的嘴脸,叩问那些悖离五千年“思无邪”传统,用语言建构无坚不摧、自圆其说的思想体系的文人骚客。

可是,最终林奕含却缴械投降。她自己同样无法摆脱语言的魅惑――通过文字和书写,她对抗着由其搭建的罪恶。通过文学,她以极大的悲悯之心,记录又祭奠那些“有文学痴情然而停留在囫囵吞枣阶段的”少女房思琪们。这是属于林奕含的伟大和深情。

房思琪们的悲剧在于,她们始终将文学当成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拒绝接受文学和现实生活的巨大断裂。而林奕含的悲剧则更为深刻:她已然深切理解到语言和艺术的魅惑本质,然而面对这种断裂,她能够使用的武器却只有语言,最终却发现这场文学幻梦的自救自省,终究只存在于文学世界。

“是文学辜负了我们”还是这个精英社会在吃人?

“作为小说的写作者,这个故事折磨、摧毁了我的一生……我的书写是非常堕落的书写,是屈辱的书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书写。”在自杀前8天的受访视频中,林奕含穿一件粉色上衣,语气平静,只有说到书中关于房思琪的细节时,才会哽咽,停顿,短暂地闭上眼睛,似在平复自己。彼时,距离她被男老师,已经过去13年了。

林奕含,以及她笔下的房思琪,都是文学青年。就像她在采访中说的,她内心有着一股柔情、一股欲望,她渴望爱与被爱。然而这股子希望在生活中得不到。

细翻她的小说,全篇呓语似的语言中,弥漫着少女早慧的孤独。她看透成年人的虚伪与无聊,想要得到关注与温暖,却根本无处寻觅。

中产阶级的父母,会给孩子请名师、报补习班。孩子成绩下滑,他们能第一时间发现,掘地三尺也能查出原因,想到补救的方法。但孩子被,他们却感觉不到任何异样。每天朝夕相处的女儿,生活已经被撕裂,他们完全看不出。

小说里,房思琪在被后曾故意对妈妈说:“我们什么教育都有,就没有性教育。”但是他妈妈的回复却是,性教育是给需要性的人的,你要做个有自尊心的人。

她在抑郁之后:“生病带给我很大的羞耻感,可能是从小家教的关系,让我觉得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

林奕含曾经一度被当做才貌双全的超级小孩,接受采访。但她说,这些漂亮的绰号,让她非常痛苦。那些被媒体夸大的战绩更让她觉得不适。她厌恶做一个符合精英社会期待的超级小孩,因为世人肤浅的夸奖,其实只是在夸奖她作为一个考试机器、在赞扬她身上的商品价值,而成绩之下的她,痛苦的、敏锐的、灵性的她,却无人理睬。

是遇到她的老师,她逼迫自己“爱上他”,她的内心被两种力量拉扯,一方面是对情感的渴望,让她饮鸩止渴,宁愿闭上眼,相信丑恶的老师说出漂亮的话,是真的情感。一方面是精英社会的压抑人性化的教育,让她不能面对这种耻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