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2-02-20 00:52: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西南交大毕业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

篇1

>静水流深,有容乃大。同学们马上要踏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在当今这样一个飞速发展、充满诱惑的世界里,希望大家要保持自信、理性、平和的心态,防止急功近利与浮躁的情绪。

6月28日上午,犀浦校区主体育馆内西南交通大学XX届本科毕业生济济一堂,他们带着激动与不舍的心情参加在这里举行的毕业典礼暨授位仪式。

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长陈春阳发表演讲。他向毕业生们提出了3点希望:志向高远、兼济天下,将个人前途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当中;懂得珍惜,饮水思源,在人生路上常怀感恩之心;热爱生活,奋发有为,在困难中锻造坚强的品格。陈校长动情地说:“毕业后,虽然天各一方,但却四海同心,母校永远是你们坚强的后盾,是你们的精神家园。愿分享你们的成功喜悦,更愿为你们的成长提供持续的支持和帮助!”

小编搜出了XX年6月29日陈校长在同样场合的发言。他向同学们提出的三点要求分别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静水流深,有容乃大;勤学不辍,与时俱进。

XX年6月30日,陈校长在该场合对当年离校的学生们表示,这一届毕业生最特别的地方,就是经历了汶川大地震。陈校长为毕业生们提出了主动适应社会、学习不断进步 、始终艰苦奋斗、常怀感恩之心的四点建议。

看来这三年来,陈校长对大家的期待比较一致,前后紧密衔接。

附:陈春阳XX年在西南交通大学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怀着十分高兴的心情参加同学们的毕业典礼,与同学们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西南交通大学已走过113载风雨春秋,一代代优秀的交大人从这里出发,奔赴祖国各地。明天,你们将要踏上新的征程,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圆满完成学业的XX届全体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借此机会,向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的四年,是同学们人生中最为宝贵的一段时光。你们满怀憧憬地踏进了这所百年学府,与西南交大从相识、相知到相别。在这里,你们追求知识、增长才干、挥洒汗水、收获友谊;在这里,你们迎来了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见证了祖国的百年盛事,也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在大灾中体验大爱,在不幸中磨砺意志;在这里,在你们当中,涌现出了在地震中痛失亲人但仍然坚守在抗震救援第一线的优秀国防生郭晨阳,以及陆凌霄、崔英杰等一大批省级和校级优秀毕业生。母校为你们的成长感到骄傲和自豪!

母校留下了同学们成长的轨迹,同学们也见证了母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历经三个世纪的辗转迁徙,今天的西南交大正在努力建设交通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仅形成了“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而且成功进入“特色985工程”高校的建设行列。学校即将启动“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轨道交通运输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的建设,“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的申建工作业已取得重大进展。这些成果不仅搭建了学校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还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层次。母校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与同学们的参与、支持密不可分,在此,我代表学校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大学本科生活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今天的典礼过后,绝大多数同学将辞别母校,走向新的天地。总结过去的求学经历,展望未来的人生前景,大家一定会有很多感触。此时此刻,作为你们的校长、师长和学长,我给同学们提出以下三点希望:

第一,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同学们即将离开学校,走向工作岗位,开创自己的事业,参与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我希望同学们在树立长远职业目标的同时,要根据实际工作环境及时调整心态,做好脚踏实地、长期奋斗的准备。人贵有志,业贵有恒,要有所作为就必须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磨练.“千尺之台,起于垒土”,只要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不懈努力,持之以恒,我相信同学们必能在建设祖国的过程中完善人生、成就事业。

篇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4-001-02

为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上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号召,结合我国高速铁路大发展及国际化战略对教育的需求,西南交通大学在多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7年成功开办茅以升班的基础上,总结前期的教学经验与成果,践行茅以升“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工程教育思想,于2010年创办了茅以升学院,依托轨道交通类传统优势特色专业,坚持“志于工、视野宽、基础坚、上手快、后劲足、善创造”的培养特色,按照本-硕-博贯通的培养方式,塑造具有高尚品格和人文综合素养,掌握深厚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通晓学科发展前沿和国际化准则,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科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引领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方向、推动铁道科技进步、组织实施相关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工程项目、提升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国际竞争力潜能”的拔尖创新人才。

为什么以“茅以升教育理念”为指导

茅以升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土木工程专家和桥梁专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工程教育家。 他曾五次出任西南交大校长,并在东南大学、北洋大学 等多所中国高校任教和主持校务,以其不凡的学识和才能,致力于授业育人和教育改革。他的教育思想,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今天仍然闪烁着理性的光辉,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1]。

茅以升教育理念―先习而后学

茅以升对高等工程教育极其重视,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其首先确定了“通而专,专而通”的教育方针[2],分析了以“先学后习”为理念的高等工程教育的弊端。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先习而后学”的独特建议。“先习而后学”的思想萌芽于他在1925年执教期间,是从“感性知识”到“理论知识”,然后再回到感性知识,循环发展。只要打破了传统观念,学与习便会自然地结合起来,成为“学习结合”的工程教育[2]。同时建议“精简课程,增加实习,改编教材”等。反观目前的大学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唯分数毕业论等问题[1]。其实早在两千年前,《大学》已经提出了“致知在格物”。而当今的教育者大多没有实际生产经验,只能从理论到理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质量,值得我们反思与重视[2]。因而我们高等工程教育应该整合协调师资、教材、现场、企业等资源,以“先习而后学”为指导,强调实践环节,虽然这是针对旧式工程教育而言的,但在今天仍然有极大的现实意义[1]。

茅以升教育理念―启发式教学

茅以升在执教期间,不断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他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极力倡导并实行启发式教学,独创了“以考先生来考学生”的教学方法[2]。以此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同时也检验了教师的教育质量。这实际上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他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只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和解答疑问。茅以升早在几十年前就坚决摒弃“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可是目前绝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十分紧迫。“以考先生来考学生”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为基础,我们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以“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为特色的教学方法[1]。

茅以升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培养

茅以升不仅重视工程专业知识,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教育和培养。他曾撰文指出:“学文科的要学理,学理科的要学文。大家都可以学点音乐、美术之类”[2]。他极为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并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他早年即立“教育救国”、“工程救国”之志,在美国学业有成之后,毅然舍弃优厚的待遇回国效力,表现出一位教育家的崇高风范。他长期致力于桥梁工程建设和高教事业,善于团结和组织人共同奋斗,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茅以升不仅是一位工程技术专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1]。他生前撰写过200多篇科技论文,不仅言之有物,而且文字通俗、文笔生动。文学造诣之深,在工程技术专家中尚不多见。今天的大学教育,虽然与茅以升所处的那个时代在教育环境、背景、条件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是茅以升丰富的教育经验、博大的教育思想,仍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我们致力于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3]。

推广“茅以升教育理念”,创办茅以升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是学校在总结茅以升班七年成功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由经过考核筛选的优秀本科学生组成的荣誉学院。主要依托我校土木、机械、电气、信息、运输与物流、力学和材料七大强势学科,覆盖包括全国排名第一的交通运输工程,全国排名前十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土木工程,以及全国排名前十五位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优势专业在内的28个本科专业。整合利用世界交通领域有着重大影响的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四大国家级科研平台和2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国际化交流合作项目,为茅以升学院学生放飞理想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先习而后学”基础创新培养平台

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本着“宽基础、重实践”的办学思路,加大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力度,改变以往“增加学时、提高考试难度”的单纯“提高解题能力”的办法,而是将计算机理论教育放到课外自学内容,加强对C语言编程、数据库等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引入数学和物理教学,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茅以升学院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为了更好的践行“先习而后学”的教育理念,在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理论学习之前都安排有相应的实践课程或思考题目,例如:数学建模、大学物理实验、计算机编程实验等。

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模式,实现过去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中心的转变[4]。茅以升学院实行小班上课、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注重思维方式与方法的培养与训练。

构建多学科“立体化”提升创新培养平台

茅老说:“盖人类求知之欲,发源于好奇之念。今先授以精深之理论,而不使其知其应用之所在,则不但减少其求学之兴趣,且研习理论,亦不易得明澈之了解。”可见激发兴趣才是专业学习的根本,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非常注重学生对专业兴趣引导,虽然在学生进入茅以升学院后没有固定的专业,但是学院经常开展各个专业讲座和学科前沿介绍,并积极组织所有专业学科竞赛,搭建多学科“立体化”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以激发专业兴趣、提升实践能力、发掘创新潜能。

学院构建多学科“立体化”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将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贯穿“课程、实践、科创”立体化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创新能力培养是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拔尖他们人才培养的关键。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了集课程体系、实践活动、教育基地、教学团队、政策保障机制以及精英教育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取得明显成效。

课程方面:推进“教学-科研”相融合,将先进的教学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的思维与方法,同时加大课程设计的比重,让同学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基础的创新实践。

实践方面:推进“理论-实践”相结合,理论的学习以实践应用为背景,同时在实践中检查验证理论。通过科学设置理论教学、实践环节,践行“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的思想,让创新有灵感之源,实践之根基。

科创方面:依托本科导师制,通过学生自主立项、SRTP立项,加强科创指导。采取引导式培养模式,学生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兴趣爱好成立项目小组,自由选择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SRTP科研训练。建立茅以升学院学生科创基地,同时开展结构、力学、电气、机械、信息、交通物流等多学科的竞赛,以学科竞赛激发同学们专业兴趣、培养创新能力。通过科创训练,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动态,培养锻炼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构建“综合性、国际化”拔尖创新培养平台

以“茅老的教育理念”结合现代化教育的趋势,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构建了“综合性、国际化”高素质培养平台。为了让学生获得各个方面的知识,学院专门开设历史文化类、文学艺术类、经济管理类、环境保护类、化学类、天文类等系列课程。以满足同学们多方面、立体化的知识要求。按照茅老的要求:“学文科的要学理 ,学理科的要学文。大家都可以学点音乐、美术之类。”因此学院建立学生文化素质基地,还以学生社团为主体打造了一支学生乐队、创办了艺术学社,让同学们可以打开艺术的帆,乘着知识的船,徜徉在无比浩瀚人类创新的海洋。

茅老说:“获得全面的知识,领悟广阔,使学习更富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学院还非常注重国际化的教育,拓展国际化视野、争强学生国际化竞争意识,正如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兼茅以升学院副院长所说:“我们要引领世界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

以此为目的学院突破传统的英语逐级式教学的模式,将原来的英语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后,为茅以升学院的学生开设《英语综合能力》,在课程中增加了跨文化交际、实用英语写作、英汉互译、商务英语、英语口语等应用能力训练内容,而对学生的要求不再是英语的四六级,而是英文文献的快速翻译及与外国有人无障碍交流。

学院在夯实英语学习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设立专项资金资助茅以升学院学子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学院于2011年加入美国大学荣誉学院联盟,共享教育和科研资源,拓展与国外院校更多领域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博士阶段部分优秀学生可与国际知名高校进行联合培养或直接攻读国外大学博士学位;依托与海外大学签订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为学生赴海外游学或定期交流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支持本科生参与我校与海外大学及科研机构合作的科研项目[5]。现阶段茅以升学院已经和美国康奈尔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乔治梅森大学;法国里尔中央理工大学、里昂中央理工大学、南特中央理工大学、巴黎中央理工大学、马赛中央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新竹交大、新加坡国立大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5所高校签订交流与合作协议,为学生赴海外游学或定期交流学习创造条件。

Abstract:Mao Yisheng is not only an excellent civil engineering expert and bridge experts, but also an outstanding engineering educator. As the national response to the call for education reform, to meet the national demand for innovative talents, Southwest Jiao Tong University training mode reform in the years of talent, in 2010 founded the college.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ultivating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with a global vision of th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Mao Yisheng'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Mao Yisheng honors college

参考文献:

[1]刘占祥.论茅以升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Z]. 2001(5).

[2]茅以升科技文选――纪念茅以升先生诞辰100周年[Z].1995(12).

篇3

中图分类号:G841.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7―3612(2007)02―0270-04

本文试图从它们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管理体制、训练体制、竞赛体制以及技战术水平等方面对两者的运行机制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比较研究,充分、客观地审观我国高校竞技篮球走“体教结合”之路的发展状况,以期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存在的不足,从而为进一步深入改革和完善高校篮球竞赛体系、竞赛市场和运作模式,推动高校竞技蓝球“体教结合”可持续发展进程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CUBA和大超联赛的运行机制(包括训练、管理体制、竞赛体制等),以及部分参赛高校为主要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座谈、现场观摩、调查访问、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比较等科研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CUBA与大超联赛运行机制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任务比较CUBA创建之初提出了“发展高校蓝球,培养篮球人才”的口号,试图最终把自己打造成为中国职业篮球最大的人才储备库,并逐步建立起“小学――中学――大学”的篮球人才培养体系,以形成与原来的青少年业余体校相互竞争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格局。而大超联赛的理念是“打造中国的NCAA,为CBA输送合格的职业球员”。它的近期目标和任务十分明确,就是要为教育部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选拔优秀的大学生运动员,并承担为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储备人才的重任。其长远目标是:试图为我国竞技篮球在体都结合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促进原来各成系统、相互封闭的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形成合力,从而逐步取代全国青年篮球联赛,构建“小学一一中学――大学――大学普通联赛――大超联赛――职业联赛”新的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校篮球竞技水平,努力将我国普通大学变为优秀体育人才的培养基地,并着眼于奥运战略,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

2.2管理体制比较CUBA和大超联赛都是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和中国篮协共同主办和组织管理的大学生篮球联赛,两者应属于同一系统当中处于不同层面、不同阶段的比赛。两项赛事都各自成立了联赛组委会和竞赛委员会,分别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篮球分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每届赛事工作。中国篮协作为两大赛事的主办单位之一,直接参与和投入到赛事的组织指导工作,对比赛的赛制、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的管理、培训等各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相关参赛学校所在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作为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在政策上给以扶持,保证了两大赛事正常、有序的进行。此外,CUBA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划分为四个分区,又下设了四个组委会分会,负责当年各自分区的分区赛,各分区赛的比赛由各自分区承办当年分区赛的有关省、市、自治区大学生体育协会或高校组织进行。大超联赛则划分为南、北二个区域,采取主客场双循环赛制,进行各自区域第一阶段的比赛。两项赛事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都相对较为合理与齐全。

但具体到CUBA和大超联赛各参赛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管理体制问题,尽管大超联赛的成功举办实现了由教育部单独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的近期目标,然而通过座谈和调研我们发现:由于大超球队均是在原参加CUBA比赛的高校基础上,由教育部指定一些高校参赛的,因而各参赛高校基本上依旧沿袭着原来在CUBA中的运动队管理模式,致使无论是CUBA还是大超球队,都未能形成一套具有鲜明指导意义、推而广之的运动队管理体制。各参赛高校篮球运动队的组织机构存在不健全现象,大部分参赛高校篮球队仍隶属于体育教研部或下设的运动训练教研室领导下进行训练和竞赛工作,运动队的管理机制、管理手段还处于行政计划管理下,缺乏竞争机制,行之有效、可借鉴的运动员、教练员的管理方法没有落实。高校竞技体育的“体教结合”仅仅只是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极少部分衔接或完全局限于高校内部体育管理部门与其他教育部门之间的结合,“体教结合”的概念不清,体育系统对高校运动队训练工作的扶持和支持不足,缺乏制度化、政策化保障,体育与教育系统两家主管部门共同管理竞训和教育工作的真正意义上的“体教结合”模式在大多数高校中还没有得以有效构建和实施。

2.3运动员、教练员来源与构成比较

2.3.1 运动员来源 我们曾对第5届CUBA西南赛区比赛10支高校球队的98名参赛运动员的来源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统计结果显示:CUBA运动员大多来源于省内外高中毕业生,并且调查人数中有10%左右的大学生运动员正在就读硕士研究生。虽然这些后备人才的学历上去了,但运动技术水平仍显粗糙,无法给予高水半职业篮球以强有力的支撑却是不争的事实。另外,虽然CUBA每年都举办了选秀夏令营,但经过分区集训、初选、人营及营内选拔,最后每年选秀营中大都只会剩下极少数人供各高校选择,僧多粥少,一些知名度不高的高校很难选到称心如意的人才,从而使CUBA队伍中极易形成两极分化,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不利于CUBA的发展壮大。

反观大超联赛,运动员的入学年龄和参赛年龄上限分别是24岁和28岁,不设下限,在中国篮协注册的青年队队员只要被高校录取,同时符合联赛其他参赛条件均可代表所在学校参赛,球员允许在大超联赛和CBA实“双注册,两项赛事每次运动员可任选一项参加,不能同时参加。由于大超联赛向在中国篮球注册的青年队队员敞开了大门,因此,首届大超联赛16支参赛高校球队阵容大致由以下三种类型构成:一类是清一色的专业运动员组队或者以专业运动员为骨架,如广东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东北大学属于省、市青年队成建制挂靠,上海交大、厦门大学、天津大学和西安交大则吸纳了一批体工队、俱乐部一线现役及退役适龄队员;第二类是以普通大学生运动员为班底,补充少量专业运动员组成,如湖南大学、东南大学、辽宁大学、电子科大、华中科大等;第三类则全部是由业余球员组成的大学生队,如东北师大、山东大学等。大超球队运动员的来源明显广于CUBA。

2.3.2教练员构成 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队伍一直存在着“学院派”和“实战派”之分。所谓的“学院派”教练主要是指高校运动队教练,他们一般均由高校体育教师兼任,专职教练。“学院派”教练大都毕业于体育院系,熟悉篮球专业理论,拥着从事一般群体训练丰富的经验,但他们较少接触

过专业的运动训练,缺乏大赛执教经验,因而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工作有时可能会表现出力不从心。而“实战派”教练即专业队教练具备较多的运动实践经历和执教体会,却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浓郁的学术交流氛围。两派教练长期各自为营,各成体系,“井水不犯河水”,交流、协作和沟通甚少。CUBA和大超联赛的创办为专业队教练进入高校执教,使两派教练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各取所长搭建了一个平台。一方面,至第七届CUBA比赛,已先后有27名男、女职业队教练加盟CUBA各高校执教;另一方面,大超联赛向专业靠拢的趋势对专业队教练的吸引力更大,首届大超联赛16支参赛高校中,有7名职业教练带领各自高校篮球队参赛,占参赛球队主教练总数的43.8%,并且大超赛场上还首次出现了中国大学生篮球竞赛史上第一位外籍主教练。专业队教练员执教高校的部分统计结果见表2。

2.4训练体制比较 CUBA发展至今,“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训练体制已基本建立,许多高校与本省市及外省一些体校或体育重点中学挂钩,从组队、人员编制、训练管理到经费来源都由高校负责解决。但由于高水平竞技体育主要是由各省、市体育局主管,造成有发展前途的运动苗子仍然大多进入了专业队,高校招收到的普遍只是一些二、三流的后备人才,虽然“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训练体制已被大家接纳并付诸于实践运行中,但其整体的优势功能没有得到体现和落实,也就无法与高一层次的专业队或职业比赛接轨。此外,高校篮球运动队每周训练次数大都为3~6次,每次训练时间1.5~2.5 h,每年的比赛场次为4~12次左右,相比于专业队周训练时间大都可达18~24h左右,大学生运动员训练时间和比赛场次过少。因此,这就涉及到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怎样全面提高训练水平,学习和训练的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即“学训矛盾”问题。

相比之下,大超球队继续保持纵向与各省市中小学衔接的同时,加强了与体育系统的横向合作,一些高校与各省市体工队联合办队,或以挂靠方式招收现役专业运动员。高校招收体工队队员入学,这些队员既是高校学生,又是专业队队员,具有双重身份。他们训练和住宿在体工队,而学习则由高校安排教师给他们专门授课,每周上课4学时左右,晚上自习2学时左右,高校主管学籍事务,体工队主管竞训事务,对运动员实行双重管理。部分大超球队这一学训结合举措实施的具体效果和推广意义如何,有待于时间的进一步检验和论证。

2.5竞赛体制比较

2.5.1 CUBA的竞赛体制 CUBA采取的是先各省市预赛,继而分区比赛,再集中各分区赛前二名球队进行男、女八强赛直至总决赛的赛制,参赛高校至第七届比赛已遍及全国700余所。其中,分区赛是由各省、市预选赛(选拔赛)的第1名按照四个分区分别进行各自区域的比赛。四个分区的具体划分见表3。分析CUBA赛制,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

2.5.1.1 CUBA区域的划分存在“东强西弱”现象

表4的统计结果显示:七届CUBA比赛东北、东南二个分区的男队共夺得5次总冠军,16次进入四强,而西北和西南两个分区分别为2次和12次,说明CUBA强队大都集中在东北和东南两赛区。这种现象不利于CUBA的发展。因为,东北、东南两个赛区强队过多,要想从这二个赛区出线进入男女八强赛,相比于另二个赛区就要困难得多,长此以往,必定会打击东南、东北赛区一些参赛高校的热情,进而影响到CUBA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

2.5.1.2分区赛赛制欠合理性CUBA各分区8支球队分二个小组进行第一阶段小组赛,第二阶段比赛是两个小组按一对四名,二对三名,三对二名,四对一名进行交叉淘汰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组赛的成绩实质上并没有带入交叉淘汰赛,也就是说即使是获得小组最后一名,仍有机会杀人分区赛四强直至前二名,最终进入CUBA八强,这一现象在历届CUBA比赛中比比皆是。如第五届CUBA西南赛区的四川师大女队,东南赛区的河北建筑科技学院男队等。这样的赛制,导致了某些不公平因素的存在,易对比赛产生消极作用。

2.5.1.3总决赛罚球决胜赛制值得商榷CUBA总决赛采取主客场二战决胜制,如两场比赛一胜一负各自得失分相等,需进行10人罚球决胜制。这种方式能否达到人们预期的希望消除加时赛偶然性的目的,使比赛结果更显公正性、合理性,值得推敲。因为,虽然相比于CBA和中超足球联赛等职业赛事现场观众经常会伴有影响比赛的过激行为产生,CUBA相对而言还是一块净土,观众赛场过激行为表现程度相比其他联赛要低,发生比例也相对较小,但根据此前研究,有11.4%的大学生观众在观看CUBA比赛时可能会因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赛场过激行为,其产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另外,CUBA联赛观众赛场行为表现对主客场比赛的大学生运动员临场心理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因此,在总决赛如此重大的比赛中采取罚球制胜的赛制是否能够改进,的确值得CUBA赛事组织者深思。

2.5.2大超联赛赛制 首届大超联赛是2004年10月由教育部指定的16支高校分南北两个赛区进行,北区参赛高校为: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大、辽宁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和西安交大;南区8支参赛高校为: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东南大学、华中科大、湖南大学、电子科大、厦门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原来选定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因无法招收到专业运动员,申请只参加CUBA而不参加大超比赛,最终教育部决定东北大学顶替其名额参赛;而西安交大却组建了两支球队分别参加大超联赛和CUBA比赛。相对于CUBA赛制,大超联赛的改革力度加大,其两个分区赛的比赛采用主客场制双循环赛,取各区前四名球队进入第二阶段主客场二战淘汰赛,淘汰赛如两队战平,则采取5分钟加时赛决出胜负,总决赛为主客场三战二胜制。并且,首届比赛之后,大超联赛组委会计划进一步完善下赛季赛制,如第二阶段的比赛拟由原来的主客场二战制改为主客场三战二胜制,冠亚军总决赛改为主客场五战三胜制。这种试图增加比赛场次,给大学生运动员提供更多的比赛锻炼机会的思路与“体教结合”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匹配的。当然,大超联赛在基本赛制的进一步巩固、确定,参赛高校的选定与各省市专业篮球的实力布局并非完全一致等问题上,依然需要加以解决和完善。

2.6技战术比较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大超联赛运动员的技战术层面应该高于CUBA。但是,为了给CU.BA的技战术水平进行更准确定位,我们不妨以全国青年联赛部分参赛队为参照系,把CUBA和大超联赛放入其中进行比较,可以更加清晰地发现两者的差距。

从表5的统计数据我们可知,CUBA冠亚军球队从身高、平均每场得分、罚球命中率到失误等各项指项均与青年男篮有一定差距。虽然其二分和三分球命中率接近青年联赛水平,但这与两项赛事运动员防守能力及比赛激烈程度的差别有较大关联,因为比赛越激烈,防守越凶猛,二分和三分球命中率就有可能相对降低。因此,综合分析CUBA技战术整体水平,我们可以得出结论:CUBA与青年联赛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CUBA强队水平仅接近青年联赛中的弱队。CUBA技战术水平提高不快,与它严格限制球员资格的准入制度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铁腕政策对保持赛场的纯洁性、公平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必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运行中的CUBA和大超联赛体现出我国高校竞技篮球“体教结合”包含了两个不同层面。

2)CUBA和大超联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高校正成为我国竞技篮球后备力量培养的重要基地。

3)加强“体教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按照竞技体育和教育规律共同培育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这是促进我国高校竞技篮球乃至整个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契机。

3.2建议 1)加大横向合作的力度,共同促进大超联赛及CUBA赛制模式的逐步完善和成熟。

2)加强与中小学的纵向联系,健全输送机制,提高高校培养优秀篮球后备人才的数量与质量。

篇4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1-0037-02

1 结构设计大赛的意义及背景

结构设计大赛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科技竞赛。它旨在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团队精神的考验,提高同学的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精神,丰富同学的课余生活。通过结构设计大赛可以很好地将课堂理论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的设计、计算和创新能力。

全国性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已被教育部列为大学生9项科技竞赛之一。2005年,由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在浙江大学举行了全国第一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之后每一年举办一届。

2 历届结构设计大赛总结

2.1 结构设计大赛的题目

历届大赛的主要题目为:大跨屋盖结构模型、桥梁模型、高层建筑模型以及新增的一些一与土木专业相关的围堰设计等。一般为给定题目,要求采用规定的材料,在一定时间内设计并制作出一个结构,通过承载能力试验,以荷重比为主要决胜因素,再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评出获奖等级。

2.2 采用的材料及其性能

一般采用白卡纸,木材,竹签,易拉罐(铝质),铅发丝线(鞋底),白胶和硫酸纸。

2.3 评分办法

从历届的大赛来看,总成绩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总分为100分,包括结构造型与体系、理论分析、模型制作、叙述答辩和加载试验等方面。

2.4 方案的确定及理论分析

由于很多题型在各高校的历届比赛中都是没有大的变化,或者就是照搬和临摹全国结构设计大赛的题目,所以很多较小范围的结构设计大赛中很多选手的方案也是参考和临摹之前比赛的方案,没有自己的创新,但是我们的比赛重要侧重加载,所以获奖者多为参考和临摹经典模型的选手。

理论分析则多为简单的结构理论分析和软件如ansys,midas的建模计算。

对某结构设计大赛桥梁承重组题目分析如下:

注重考察:本次比赛桥梁承重组是做两跨双车道桥,最终加载成绩就是加载的重量与自身重量的比值的折合值。而加载成绩占总成绩的60%(其中挠度成绩20分、静载成绩35分、动载成绩5分),结构构造型与体系15%(按模型结构的构思、造型和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评分),理论分析10%(按设计说明书、方案图和计算书内容的完整性、正确性评分),模型制作10%(按模型制作工艺情况评分),叙述答辩5%(按现场叙述和答辩情况,由评委当场给分)。

考察的内容以模型的承载能力为主,理论设计方面较少,由于方便制作和加载的该种要求的桥型一般是上承式桁架桥,该桥型受力良好,设计大赛中能很好的应用材料的性能。所以,大赛中作品80%以上的为上承式桁架桥。

3命题的创新理论设计

现阶段结构设计大赛基本上局限于手工制作模型并加载这个范围之内,而与实际工程结合不紧密,不能很好的锻炼大家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和应用能力,不能完整的展示选手的综合素质,所以,我们的结构设计大赛命题应设置更多样化的题目,题目可划分为专业组和趣味组分别供高年级同学和低年级同学参加,每个组都有不同级别的专业知识的要求和动手能力的要求。所以结构设计大赛理论命题应趋于以下几方面。

3.1专业组

3.1.1注重理论设计,注重软件的应用

结构设计大赛更多的是通过建立结构模型,以便大家更深刻的认识和学习力学知识。所以,现阶段的很多比赛中的模型如桥梁并未运用所学的其他如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桥梁工程,建筑材料等学科的知识,限于做模型的材料,结构设计大赛在专业组方面应该注重理论设计,针对高年级学生应侧向如毕业设计模式的综合知识的考察方面的题目。

同时应加强像CAD制图,photoshop效果图,midas、ansys受力分析等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应用,为今后工作打基础。

3.1.2 根据实际工程项目命题

如上面所说,我们的设计应趋向的实际应用型,故我们也应该引进部分工程中的资料进行题目设计,同时,加入查取国家级规范等内容,让专业组趋于专业。

3.1.3 模型注重造型

最终也可以提交制作的模型,但是模型应该注重造型,加载可有可无。因为在理论计算中使用的材料并不是实际做模型的木材等材料,主要破坏位置也不一定是实际中的最不利位置,加载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3.2 趣味组

3.2.1理论占部分

目前很多高校的结构设计大赛都是趣味性的,因为在评分中一般模型加载占到70分~80分,绘图及理论计算为20分~30分,现场答疑占5分~10分。趣味组的比赛常常出现的就是做工决定成绩,很多等奖作品都是临摹的结果,常常因为加载仪器等的原因成败的偶然性很大。所以,在结构设计大赛命题中理论设计及计算应该占到较大比例的分数。

3.2.2结合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学科综合应用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成立了力学研究协会等组织,举办力学趣味竞赛,也就是着重考察材料力学及结构力学在模型中的应用。

在材料力学中我们学习了材料的性能,同时,学习了材料截面形状等方面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所以结构设计大赛可以综合考察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结合性利用的题目。

3.2.3只针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考察

只针对材料的力学竞赛现在已经有很多了,当然,这样的比赛题目对于做工要求更严格了,可以结合材料自身性能考察各种截面形式下的力学性能。

可以根据受力考察材料受损的最不利位置等方面的内容。

3.2.4注重造型

结构设计大赛也可以单纯注重造型,加载占次要,如桥梁造型,结构造型等。

4 命题目的

质素亦针对不同年级的同学出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题目,旨在:

1)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通过结构设计大赛来丰富大学生活,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

2)针对不同年级同学,高年级同学学习了相关专业知识,就应该把相关专业只是很好的用运到实践中,调高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低年级的同学可以通过制作模型、建模分析等方面对力学进行初步的了解,同时提高大家学习的兴趣并且可以提供学习软件机会;

3)专业组更专业,这样就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考察力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加强机械,土建等各类专业专业知识考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历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细则.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1-0001-08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for College Graduates

―Discovery from data of 42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engdu

YAN Yueqina, DENG Fayunb

(a.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b.Library,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Key words: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job destination; employment rate;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

Abstract: We investigated and surveyed college graduates from 42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engdu in 2015.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raduates from disciplines of Engineering are the ones with the highest rates of employment and those of liberal arts the lowest. Among them, graduates of movies, TV and performance art have the lowest rate of employment. The higher rankings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he more opportunities their graduates would secure to work a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stitutions in the sectors of education, technologies and medical services, and in firsttier cities. Most of the graduates from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chools find their positions in enterprises and stay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graduates choose to work in the cities of thei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he highest rate in terms of job destination. Therefore,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s of the cities where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located should on the one hand design favourable policies to facilitate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on the other hand make appropriate adjustment to their setting of disciplin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ir graduates so that the local governments and colleges can collaborate and cooperat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mselves respectively. In the meanti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promot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our country as a whole.

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直接反映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包括政策吸引力、经济吸引力等。为了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去向,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各用人单位特别是用人省市提供决策依据,本课题组接受成都市教育局委托,于2015年8月至2015年10月,对在蓉56所高校2015年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共收集到42所高校数据,其余14所高校有10所未填报数据(全部为高职高专院校),另外4所本年度没有本科或专科毕业生。

一、毕业生就业去向现状与特点

依据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统计口径,就业去向共有签订就业协议形式就业、升学(不含留学)、出国留学、自由职业或其他形式就业、未就业5种主要形式。统计42所高校提供的数据,可得出如下结果(见图1)。

图1毕业生就业去向及比例

1.毕业生总体就业去向

在蓉高校未就业的学生比例为5.46%,参考往年同期情况,属于正常范围。以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为67.54%,在2015年已出炉的各地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中属于中等水平。自由职业和其他形式就业的学生比例达15.88%,大部分高校统计的这个比例都有所提高,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引导和环境影响下,这一比例的提升证明了国家鼓励自主创业政策激励已经初显成果。

2.人数最多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毕业人数来看,2015年成都高校毕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前10位,由多到少依次为:艺术设计、工程造价、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会计学、广播电视编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电子商务、土木工程。其中,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是工程造价。艺术设计和广播电视编导这两个专业,毕业人数分别位列第一和第六,毕业人数排在前列,但毕业生以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的比例却比较低,艺术设计为5533%,广播电视编导为2980%。具体情况见表1。

3.本科院校毕业生签约率最高、最低专业

签约率是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最具说服力的数据。发掘出本科生、研究生专业中签约率最高和最低的专业,对于教育主管部门科学制定相关政策、对于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于考生选择专业都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意义。从本科院校毕业生签约率来看,2015年成都高校毕业生签约率排在前10位的专业,除会计学外,全部为工科专业,并且专业性强。签约率最低的10大专业,除电磁场与无线技术外,全部为文科专业,专业性也比较强。具体情况见表2、表3。

从高职高专签约率来看,文物鉴定与修复、投资与理财、视觉传达这三个专业毕业人数少,不过签约率高;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虽然毕业人数多,超过千人,但签约率也高;签约率低的全部为文科,并且主要集中在媒体及演艺行业。具体情况见表4、表5。

总体来看,签约率高的专业针对性都比较强,且该专业毕业人数都比较少,7个签约率高的专业毕业人数都在200人以下。签约率低的专业针对性同样也比较强,并且大部分集中在演艺行业,这种结果值得教育管理者、学校和学生本人思考。具体情况见表6、表7。

从总排名看,有以下几点需要引起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的重视:

第一,在蓉高校毕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几乎都是文科专业,但这些毕业人数多的专业却不是签约率最高的专业,而是正相反。签约率最低的专业几乎都是文科专业,签约率最高的专业几乎都是工科专业,这些专业却不是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专业。这一现象值得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反思,即我们的专业设置标准和依据是什么?我们的招生计划制定的依据又是什么?这种状况需要怎样纠正?

第二,高职高专签约率最高的专业大部分为工科专业,签约率最低的专业几乎被文科专业囊括,这一点与本科生研究生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相同,不同的是由于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也是工科专业,签约率也最高,没有出现像本科研究生专业那样的毕业生人数与签约率的完全背离情况。

第三,签约率最高的专业中,本科以上专业和高职高专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本、研专业签约率最高的十大专业均为传统的工科专业,高职高专签约率最高的专业虽然大部分也是工科专业,但大类算是应用文科的专业几乎占半壁江山。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高专签约率最高的专业排前4位的文物鉴定与修复、投资与理财、视觉传达、物流管理。这些大类算是应用文科的专业,严格说应该算是复合专业。为什么这类专业毕业生大受人才市场欢迎?

第四,签约率最低的专业在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都一致是影视演艺类专业,为什么这些专业受到人才市场的冷落乃至抛弃?

二、毕业生就业行业类别

统计挖掘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类别,可以得出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所在区域产业结构的契合度以及每个行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成都地区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类别见表8。

从毕业生行业的类别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三个行业吸纳毕业生最多,而到军队、国际组织、资源类领域的毕业生最少。这与成都市产业结构基本吻合,成都的支柱产业就是信息产业、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基础建设行业,而吸纳毕业生少的行业也不是成都市的支柱产业,比如农林牧副渔、资源类、军队、国际组织。

三、毕业生就业行业性质

掌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性质,可以掌握各类行业领域对人才的吸纳能力,从而分析各个行业领域在吸纳人才过程中政策方法的优劣,便于政府、用人单位、毕业生在决策、人才培养中参考。成都地区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性质见表9。

1.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和比例

从表9可以看出,成都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是集中在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其他企业等,人数合计达到130025人,比例达到78.20%,可见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单位。这是因为,企业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经济发展的载体。这个结果揭示了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在蓉高等学校看,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人力资本支持是在蓉高校的光荣使命,高等教育作为专业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特别是与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相适应,高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如何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四川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了适应四川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在蓉高校还要主动超前预测四川区域经济、行业发展对人才结构、标准、规模的需求,及时调整那些不能适应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教学内容、课程和专业,使所培养的人才更加受企业的青睐,从而获得高就业率,以高就业率带来优秀生源,带来学校发展的马太效应;第二,从毕业生角度看,企业就业与自己所学专业基本对口,能够实现学以致用,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更好地为国家服务、更受企业欢迎,在学校就要更加主动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积极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打好专业基础,达到企业要求的能力素质;第三,从企业看,高校是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力支持的单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和经济效益,在蓉企业要把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作自己的分内之事来支持,积极主动为在容高校提供实践条件,提供可能的人力物力支持。同时,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事业发展环境,使之愉快工作、发展顺利,给在校生以良好示范,吸引更多更优秀的毕业生到自己企业。

上述统计显示,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含科研设计单位、高等教育单位、中初等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其他事业单位)就业总人数为15510人,总共占比9.33%,这一方面是由于事业单位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另一方面,这些部门和单位需要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强的毕业生,需要高素质、高学历,这些单位也深受具备这样素质的毕业生青睐。

基层就业含农村建制村、城镇社区,总人数为171人,比例为0.10%。蓉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科学技术进步都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但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农村的生活环境、事业发展条件还不足以吸引高校毕业生甚至高职高专的毕业生,这是一个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破解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政府出台更好更优惠的政策、更加特殊的政策,鼓励激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机关就业人数为3287,占比为1.98%。

2.不同层次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比较

将不同层次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进行比较,可以发掘各个就业单位对各类人才的偏好以及需求人才层次。本次比较从两个方面,一是将四所211院校与14所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含教育厅属13所+西南民族大学,即原来的二本院校)进行比较,二是对进入国有企业的比例进行比较。具体见表10。

从表10可以看出,四所211工程建设院校进入国有企业、高等教育单位、机关的比例远高于一般本科院校。

从图2看出,本科院校国企就业比例相对比较高,其中最高的5所高校分别为西南交通大学(比例为59.26%)、西南石油大学(比例为38.96%)、西南财经大学(比例为30.62%)、西华大学(比例为26.65%)、四川大学(比例为26.55%)。

图2国企就业比例最高的学校

国企是国家主流企业、经济支柱,在蓉四所“211工程”建设大学去国企的毕业生最多是正常的,其他14所高校进入国企的毕业生率远低于4所“211工程”建设大学,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出路中几乎没有国企,甚至95%以上进入其他企业,三类学校进入国企的比率呈现鲜明的阶梯状。表面看这种现象与人们的主观认知是相同的,似乎合情合理。这种现状也促使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国企和高校深思:是否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国企的需要?国企是否在人才使用中存在人才高消费的现象?

3.去其他企业就业比例

其他企业是指因为历史或者统计的原因的非主流的企业,去其他企业人数的高低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就业质量。在蓉高校毕业生去其他企业就业的比例达到62.48%,排名在前10位的高校都是高职高专类高校,去其他企业就业比例最低的高校则仅有3所高职高专学校,西南交通大学最低20.81%。基本上,这个数据呈现明显阶梯状态,即学校层次越高到其他企业就业率越低。

从统计数据看,去其他企业的比例整体都比较高,最高的达到95.29%,最低的也有20.81%。可能以后的统计方式需要改变,能更真实的反映毕业生的去向。

另一方面,教育文管部门和高校应该深入调研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所在。

四、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在地特点

统计分析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在地可以得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所在,可以分析总结毕业生所以选择就业地的原因,促进就业地在吸纳人才时取长补短,更好更多地吸引高层次人才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1.毕业生省内、省外分布状况

将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划分为本校所在地(四川省)和外地(除四川省以外的省份),统计分析各学历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分布,结果见图3。

图3省内外就业人数分布概况

毕业生目前已落实的工作地域在四川省本地的比例为61.32%,外地就业的比例为38.68%。

2.全国主要城市就业人数分布

通过对成都市相邻的西部大城市以及北上广深的就业地域分区域对比,可以发现上述城市对成都地区大学毕业生的吸引与吸纳能力。结果见表11。

通过表11可以看出,成都高校毕业生在北上广深就业占总毕业人数的6.04%。留在成都的毕业生人数为60218人,占总人数之比为36.22%,为各个省会城市之最,其次是重庆市,人数为5219,占比3.14%。

3.成都市高校招生及吸纳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通过对成都地区高校成都籍学生以及成都地区高校留向成都的学生数量对比(见表12),可以观察成都市对人才的吸纳能力。成都籍应届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为23620,占总毕业生人数的1421%。成都就业人数合计为60218,占总毕业人数的36.22%,说明成都市具有较强的人才吸纳能力,人才流入大于人才流出。

4.不同层次学校毕业生去一线城市对比

通过对4所211高校和14所普通院校(含13所教育厅属院校+西南民族大学)去往发达一线城市就业情况对比,可以发现不同层次高校学生的竞争力。对比结果见表13。

上述统计发现虽然可喜可贺,地方政府还应该在此基础上:(1)制定更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川大、交大、电子科大、财大这些高水平大学的毕业生愿意留在蓉城就业发展的政策,使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尽可能多地留在蓉城发展;(2)在人力物力和环境政策方面更加支持在蓉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主动同高校沟通蓉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模规格的需求,使高校能够针对性培养更多适应蓉城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3)在蓉高职高专毕业生绝大部分留在蓉城,一方面可能因为生源原因,毕业生大多来自本省不愿意离开四川,另一方面也可能到外省就业更加艰难。不管何种原因,面对在蓉高职高专学校毕业生大面积留在蓉城的客观存在,市教育主管部门多必须加强对高职高专办学的指导,组成第三方评价机构对高职高专办学进行常态化评价,促进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同时紧密结合蓉城经济发展、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需要,特别是蓉城支柱产业对技术工人素质和能力的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劳动者。

五、主要发现与建议

(1)在蓉高校毕业生签约率高的专业几乎都是工科专业,签约率最低专业几乎都是文科专业,影视演艺类专业签约率最低。

(2)学历层次越高,就业率越高。

(3)学校层次越高,到国有企业、一线城市、科教文卫事业单位就业率越高,高职高专毕业生几乎都留川并且几乎都在其他企业就业。这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就业蓝皮书: 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资料是一致的,该资料显示,2008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1〕。

(4)留在高校所在城市就业毕业生比例最高。

(5)到国际组织、农村基层就业人数偏低。

“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应更进一步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并将其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当中”〔2〕,鉴于上述主要发现,建议如下:

(1)高校所在城市地区应该制定更加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发展的政策,积极支持所在地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促使高校培养更加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

(2)高校及时了解所在城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模规格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3)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为国际组织输送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责任。高等学校要积极了解自己所在行业国际组织性质、对人才的要求,积极培养输送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工作。

(4)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各级各类人才,全社会从政府到高校都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制定能够让高校毕业生愿意去农村基层工作并且能留下来长期工作的政策。

(5)积极鼓励大学生投身到创新创业中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业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总理在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3〕。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高等学校、政府和大学生,都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要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创业,把创新创业打造成与现有“就业”、“升学”并列的重要就业途径。

(7)加大政策扶持,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本研究揭示,越是层次高的学校到一线城市、国有企业工作的比例越高,这说明毕业生就业重点还是以一线城市或者说大中城市、国有企业为主。在北京大学的五次调查中,毕业生去大中城市所占的比例都在七成以上,2005年比例最低,为70.7 % , 2009年最高,为83.7%,最近三次调查的比例都在八成以上〔4〕。这一现象准确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以城市为主、大城市比小城市好、小城市比城镇基层好的现状。因此,政府、高校特别是政府要制定更多更好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8)政府应采取措施改善其他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从调查看,高职高专就业主要去向是其他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政府应该加大对那些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民营企业的扶持,改善其发展环境,使之提高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和劳动保护制度,维护和提高在民营企业中就业的毕业生的利益”〔4〕。

参考文献:〔1〕

徐向东.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特点及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79-82.

篇6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高铁在我国进入建设期,特别是时速高达350公里/时的无砟轨道,速度之快,对轨道的定位精度达到了毫米级,对测量的精度要求也极为苛刻。为了实现高精度,CPIII控制网就是最基本保证。测量机器人、机载自动化程序、电子水准仪等等,是完成本网的基本工具。

2 CPIII网建网前准备工作

①CPIII网应在线下工程竣工,沉降评估过后施测。②桥下CPI、CPII控制网复测(以设计院最近复测为准)。③编写CPIII布网方案交评估单位审核。

3 CPIII建网作业流程

3.1 石武客专卫共特大桥处于桥梁段,桥面上观测桥下CPII很困难,为了保证CPⅢ平面网每600m左右(400~800m)联测一个CPⅡ点,而自由测站至CPⅡ点的距离又不宜大于300m。所以当CPII点位密度和位置不满足要求时,应按同精度扩展方式补设加密CPII。CPII应采用左右交替布设于桥梁固定支座端。加密CPII成果由建设单位进行评估,应满足CPIII建网精度。

3.2埋设CPIII点,沿线路两侧约每隔60m一对布设在防撞墙固定支座端位置。(如右图)

3.3 CPIII点的编号 CPIII点编号原则:CPIII点按照公里数递增进行编号,其编号反映里程数。CPIII点以数字CPIII为代码,处于里程增大方向轨道左侧的点编号为奇数,右侧的点为偶数。

3.4 CPIII仪器配备 仪器配备及精度等级:全站仪为徕卡TCRA1201+,具有自动目标搜索、自动照准、自动观测、自动记录功能。标称精度:方向观测中误差±1″,测距中误差±(1mm+2ppm)。棱镜为德国进口Sinning棱镜,棱镜常数为-33.9mm。该棱镜与TCRA1201+全站仪配套使用时,新建棱镜常数+0.5mm。电子水准仪为天宝DiNi03,标称精度:高差中误差≤0.3mm/km以及配套的铟瓦水准尺及尺垫。所用仪器均经测绘仪器计量定点单位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3.5 CPIII平面采集 ①CPIII平面测量方法:采用自由设站边角交会法。②CPIII观测技术指标。CPIII观测自由测站间距一般约为120m,自由测站至CPIII点最远距离不应大于180m,距高等级点最大不超过300m。CPIII点保证至少有3个自由测站的方向和距离观测,如图所示:

3.6 CPIII平面内业处理 ①将仪器中的数据导出,采用铁道部评审通过的铁三院TSDI_HRSADJ平差软件中的测站平差程序检查外业是否超限。合格之后,利用桥面高程做一个测站概略高程统计用作平差计算。②采用测站平差程序生成cacl平差文件,先进行独立平差,只用CPII成果约束平差。最后搭接平差,把与上段搭接的CPIII点复测成果和CPII一起作为已知点约束平差。③平差精度指标:CPII方向观测值≤4″,距离观测值≤4mm,CPIII的方向观测值≤3″,距离观测值≤2mm,相邻点相对精度1mm。④将CPIII独立平差成果上一段搭接点的成果作比较,限差≤3mm,,搭接平差的成果中,未做约束的点与上一段的成果作比较,差值不易大于1mm。

3.7 CPIII高程采集

3.7.1 加密二等水准点上桥。由于CPIII点位于桥上,桥面与地面高差过大,直接将线路水准基点高程传递到桥面CPIII上比较困难,且精度不高,因此采用不量仪器和棱镜高的中间设站三角高程测量法传递,(注意桥上、桥下棱镜及棱镜连接杆均同CPIII预埋件相同),直接求得1与3点高差。如右图:

首先在该段桥下布设三角高程传递临时水准点共计3个,单支往返联测已知水准点3个。然后采用上述三角高程法,变换仪器高独立测量两遍,注意仪器与棱镜的距离≤100m,最大不超过150m,前后视距差≤5m,观测时,应准确测量温度、气压以便进行边长改正。三角高程传递的技术指标:

最后桥上加密点贯通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观测。特别注意,在水准联测和三角高程观测时,棱镜中心与水准杆之间的常数差转换。

3.7.2 CPIII高程测量

①CPIII高程测量采用下图观测

这样的线路保证相邻四个CPIII点之间形成一个闭合环。左边第一个闭合环的四个高差应由两个测站完成,其他闭合环的三个高差可由一个测站按照后-前-前-后测量,每一个测段至少与3个二等水准点联测,形成检核。

②CPIII高程测量技术要求

精密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3.8 CPIII高程数据处理

3.8.1 在对CPIII数据处理之前,先对加密二等水准点进行平差计算,首先为桥下联测数据做一个BM文件(桥下已知高程点)例如■,桥下水准联测数据合并一个文件,桥上水准联测数据合并一个文件,然后分别采用中铁二院与西南交大联合开发的高速铁路通用平差软件Survey Adjust进行分别平差,生成Ini文件。

三角高程数据,采用铁三院测站平差软件处理之后,整理出一个EXCEL的高差文件如图所示:

上述三个Ini文件合并,并加上桥下水准点高程,如图所示。最后采用Survey Adjust软件平差,平差得到桥上加密二等水准点高程。

3.8.2 CPIII同样采用Survey Adjust软件平差,首先检查外业数据,发现测段存在超限,应外业重测,外业数据合格后方可平差。水准测量作业结束后,每条水准路线应按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计算偶然中误差MΔ;当水准网的环数超过20个时,还应按环线闭合差计算Mw。MΔ和Mw应符合下表要求:

3.8.3 为保证各施测段落间CPIII高程控制网测量精度的平稳过渡,本段CPIII高程平差将与已测段重叠的连续3对CPIII点全部作为高程平差起算点平差。

4 总结

通过观测CPIII网,了解CPIII网的用途以及在观测过程遇到的问题的处理,在以后观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在每次进行施测前,都要对全站仪的横轴和竖轴进行校正。边长观测应进行温度、气压等气象元素改正。第二,CPIII点的编号编辑时,每次在输入仪器时,要确认一下是否输入正确,否则会造成内业数据处理工作量。第三,在进行三角高程传递时,一定要考虑视野开阔的地方作业。第四,在进行高程测量时,CPIII杆件务必要插到底部,否则会导致这些点的错误,在进行复测时,造成同一点高程对应不上。第五,现场测量人员一定要按照规范进行严格操作,避免造成人为误差。

参考文献:

[1]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篇7

“每年春运,虽然货营处不是主战场,但工作难度、复杂程度却逐年递增。”杨嘉欢说:“最近几年,客货形势发生了逆转,我们的工作方式也在不断随之调整变化。”

从1997年西南交大毕业,从济南铁路局青岛车务段娄山站运转车间到现在铁路总公司营运部货运营销管理处,杨嘉欢投身铁路运输已近20年,已成长为沉稳老练的青年工程师。

提及荣获第十三届“铁路青年五四奖章” 和2015年度“铁道茅以升工程师奖”时,杨嘉欢很谦虚,“近三年货改具体工作取得了成绩,都是领导的信任和同事的支持,我只不过尽了该尽的职责。”

工作中绝不能掺半点虚假

车流径路调整,是杨嘉欢的工作重点之一,比较枯燥烦琐,需要极强的责任心。

车流运行径路,大多数情况下,以里程最短为衡量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将繁忙线路或区段的部分,调整给指定的另一些径路输送,提升运输综合效率。

近三年是铁路货运市场波动较大的一年,也是新线投产较多的三年。每条新线开通前,杨嘉欢都要收集相关情况,分析货源形势,为车流调整准备第一手资料,以便做好新线开通分流工作。

杨嘉欢说,车流径路调整不能全靠上报材料,深入一线调研很重要。日常工作很忙,他经常“见缝插针”地搞实地调研,深入铁路局现场,实地了解市场货源和重点区段、技术站能力变化情况,听取一线同志建议,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召开研讨会,充分论证,保障目标。

2013年初,杨嘉欢先后多次到北京、太原、西安、郑州局实地调研,对路网车流进行了综合优化调整,取得了明显的运输效益。同年11月,杨嘉欢在西安开会,有半天休息时间,他马不停蹄地来到西安铁路局,组织相关同志召开研讨会,探讨西康线复线开通后运输组织需采取的措施。12月,他结合调研情况,对车流径路做了整体优化,使襄阳北、新丰镇等困难节点得到了缓解。2014、2015两年,针对新形势下货运市场的巨大变化,杨嘉欢多次调研,先后多次对路网车流进行优化调整,最大限度降低客户物流成本,节约铁路自身支出。

车流径路的日常微调是比较频繁的,杨嘉欢十来年如一日,始终不厌其烦,坚持每次调整都要做细做实。他认为,工作中绝不能掺半点虚假,往大了说,那样对不起国家和组织,往小了说,也对不住自己的良心和事业。这也是同为铁路人的老父亲对他的终身教导。

货运敞开受理、直接受理

近三年,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铁路货运形势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2013年开始,铁路总公司组织了全路货运组织改革,其中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创新货运办理方式,简化办理流程,实现敞开受理、直接受理。

这副担子,有相当一部分由货运营销计划处承担。面对时间紧、任务重、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杨嘉欢毅然扛起重担,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广泛征求各铁路局及相关部门意见,全身心扑在货改工作中,取得预期效果。

多年来,铁路货运办理,始终是客户到货运站营业厅窗口面对面提报运输需求。2004年开始运作大客户系统,2012年初步建立货运电子商务系统,但渠道仍显单一。2013年,铁路总公司增加电话、互联网等受理渠道。到2014年,铁路已建立了12306客服电话受理、“我要发货”网上受理、货运站电话受理和上门服务等多种服务渠道。

杨嘉欢与处内同志们一起,组织信息中心和铁路局专家,集思广益,一方面探索改革计划、请车、承认车一系列繁琐的办理流程,力争实现客户直接订车装运;另一方面积极推进货运电子商务建设,攻克重重技术难题,不断改进货运受理功能。

杨嘉欢说:“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目前,‘敞开受理、直接受理’的改革任务基本实现,客户反映良好。一是简化了需求受理流程,二是丰富了受理需求渠道,三是货运电子商务系统从无到有,功能不断完善。”

计划要追着市场走了

长期以来,铁路运输组织沿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即先编制年度运输计划,进而形成月度运输计划,各局按月度计划框架组织进货、装车、发送,禁止无计划装车,由运输计划来决定全路货运生产。

在当前运能日益充足、货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这样的传统运输方式与市场需求脱节,对各类客户需求和货源运输特点研究不够。

杨嘉欢与处室同志、铁路局货运计划管理人员以及调度部门同志反复研讨,提出了“由市场决定生产计划、生产计划服务于市场”“缩短计划编制周期”“做实旬度运输生产计划”等新的计划编制理念,实现由“货等车”到“车等货”等运输组织方式的转变。

对此,杨嘉欢总结:“总体上而言,计划编制已由过去的‘自上而下’到现在的‘自下而上’,计划要追着市场走了!”

2015年初,铁路总公司认真贯彻实施国家“互联网+”战略,自主开发建设95306网大宗商品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大宗商品网上交易、资讯信息、全程物流等服务。其中,组织研究制定大宗交易管理相关规章办法等工作交由货营处负责。

接到95306网站平台建设任务,杨嘉欢视之为多年工作最大挑战之一:“对于电子商务我是一无经验,二无充裕的时间去学习。只能临时抱佛脚,紧急充电,没日没夜地现学现卖。建设网站要学习的内容很广泛,甚至包括大量的法律常识,我们都需要了解。”

篇8

(P.E College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450002, China)

Abstract: After the research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etition training system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football team in China, using experimental method, the paper propo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ree-level” college football league system and the “two-level” “race education” training system and other measures, builds “a foundation, four-level, three goals"”“race education” training target system and two actual combat training model, and cracks down the two bottlenecks of the development in “Grade-two players” and “Team backbones”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football team and department football team, which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sports talents, optimization of student football team-building, enrichment of campus sports and cultural life and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competitive level of the school.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f public PE and speci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otball team; system construction

足球是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已经普及,[1]但专项教学竞赛培养体系还不完善:缺乏“校代表队”建制和“竞赛教育”培训体制。根据22所高校的调查,校内虽有“选项课”和“校联赛”的设置,但参加“校联赛”的院代表队员主要是高年级学生;普及的“选项班”教学与“校联赛”不能很好地结合,两者在参与人数比例和竞技水平需求上差距较大,“选项课”教学效能与“校联赛”竞技技能之间缺少合理过渡、有效转换,中间缺少一个“年级联赛”环节的过渡;在专项顶层设置上,没有“校代表队”建制的高校比例约占70%,“竞赛教育”培训仅限于少数学生裁判方面、缺乏参赛学生运动训练和竞赛方面的指导。现实中,有“选项课”普及而无“校代表队”提高,有“校联赛”组织而无“竞赛教育”培训,这种重视课堂、忽视课外、忽视竞赛教学培训的思想倾向和部分教师对体育专项教育培养目标层次的模糊认识,以及教学与赛制不能系统衔接的现状,直接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的整体发挥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未来10年,“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因此,本文提出学生足球专项团队“竞赛教育”培训目标,完善高校足球教学竞赛制度,建立“竞赛教育”培训以及校院团委管理体制,在探索高校体育专项教育整体改革、培养学生体育优秀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目前,在全国中文期刊文献资料中,对此方面的研究非常少。为此,将我们多年专项教学、竞赛教育培?实验的结果总结出来,供参考。

1研究方法

根据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的和课程目标、任务以及学校体育竞赛工作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专项发展的潜能和需求,我们将构建学生足球团队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作为研究对象。

1.1访谈法

课题组通过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的校院代表队员,正在北京、南京、广州、西安、湖北、四川等农业院校和上海交大、西南财大、重庆工学院、天津商大、河南大学等22所国家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攻读农工、财经等学科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对河南省10所高校的调查,了解该校体育教学和足球竞赛培训情况。

1.2实验法

2000年3月至2010年11月,通过河南农业大学举办“大二教学联赛”、“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赛前采用技战术训练方法指导、专题理论讲座、分析比赛和准备比赛、执法比赛、联赛总结等方法,对河南农业大学的99--09级足球项目的二年级院队、学院代表队“组织者”、“裁判员”和校代表队员进行“裁判员”和“教练员”的培训。

1.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的各项数据和实验所得的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处理。

1.4逻辑分析法

根据足球教学竞赛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专项发展的需求,从建立校园“三级联赛”制度和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出发,探讨竞赛培训体制建立和实施培训教育对学生体育人才成长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揭示其内在的成长规律和各个层次之间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逻辑发展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学生足球基础不同则发展目标各异。在我校,大学一年级参加足球选项课学习的人数达780人占年级总人数的16.6%;大二时学生足球技能提高则参加比赛的需求增加。通过建立“大二教学联赛”、“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的“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培养学生裁判员833人,其中主裁判323人、助理裁判510人,获得国家二级裁判员53人,自1999年实施“双裁制”以来,学生独立执法比赛600多场,成效显著,开创了大学生自我管理“校联赛”的新局面。其次,培养学生教练员438人,其中院队教练306人,校代表队员132人,“校联赛”评选最佳射手8人、最佳阵容运动员88人。在上述1270余名体育骨干中,有83人考上本专业硕士研究生、12人考上博士研究生,还有毕业留校、高校任教等10多人。在2000-2006年期间,校代表队在参加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河南赛区中,连续三届获得名次奖和连续五届获评“体育道德风尚奖”。

2.1建立高校“三级联赛”竞赛制度和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培训学生裁判员、教练员,拓展参赛运动员实战技能

根据多年竞赛实践,在体院支持和专项教师指导下,逐步完善“大二选项班教学联赛、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的“三级联赛”竞赛制度,建立专项教师指导、院团委管理“大二联赛”、“校联赛”以学生工作为主培训“裁判员”制度以及院代表队参加“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专家指导院队组织者、校代表队员培训“教练员”的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如图1所示:

第一、培训学生裁判员:主要采用师生组合、学生以老带新的“双裁制”培训方法[2-3]。

(1)低年级学生裁判员培训,组织“大二选项班教学联赛”,由专项任课教师指导、足球教研室管理培养低年级学生裁判员,15个学院可培训校内“助理裁判员”60人。

(2)高年级学生裁判员培训,组织“校联赛”,由专家指导、院团委管理培养高年级学生裁判员,可培训校内“裁判员”60人。

第二、培训学生教练员:主要采用专题讲座、技战术训练、竞赛指导与总结等方法。

(1)院队助理教练员培训,在“校联赛”中,由专家指导、院团委管理组织院代表队组织者培训学生“教练员”30人。

(2)院队主教练员培训,在“高校联赛”中,由专家指导、校团委管理组织校代表队训练、指导校代表队员(部分院队组织者)培训“院队主教练”25人。

第三、提高学生运动员比赛技能:举办“大二选项班联赛、校联赛”,组织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发展参赛运动员技能,形成“二年级队、院代表队和校代表队”的运动员层次。

2.1.1创办“大二选项班教学联赛”,建立学生裁判员培训制度,发展大二年级团队协作配合意识、拓展参赛学生实战技能

根据22所高校的调查,各个高校足球竞赛体系还不完备,校内仅有一个“校联赛”, 而参加“校联赛”的院代表队员主要是高年级学生。普及的“选项班”教学与“校联赛”不能很好地结合,两者在参赛人数比例和竞技水平上差距较大、中间缺少一个“基础”环节的衔接。

在我校,通过对大二足球选项课的调查,有89%的学生希望参加正式比赛,以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专项训练、备战与指挥比赛的知识和技能,其中12%的学生希望学习裁判知识、掌握执法比赛技能。因此,我们在大一足球选项课基础上,创办“大二教学联赛”,将足球选项班教学与校联赛衔接起来;普及的专项选项班教学为“大二教学联赛”的开展奠定了基础。10多年的教学竞赛实践证明,“大二教学联赛”在选项班与校联赛之间架起一个桥梁,为选项班学生提供一个发展平台,可以弥补足球课中竞赛学时的不足,也为学生裁判知识技能“实践”提供机会,拓展了体育专项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补充了教学内容和方法[4]。

2.1.2建立“校联赛”以培训学生裁判员、院代表队教练员为主的培训制度,发展院级团队协作配合意识、拓展院队运动员实战技能

普及的专项选项班教学和大二教学联赛为“校联赛”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技能基础和“骨干”人才储备。“校联赛”为“大二教学联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校级竞争的舞台。

根据22所高校的调查,“校联赛”安排已成制度,各个院系都非常重视并提前予以准备,学生足球干部已经成为各个院系代表队训练和比赛的“教练”。但是,“学生教练”处在专项选项课教学和校代表队培训之间,学校没有安排专门的培训。因此,我们以“校联赛”的准备期为主,建立院代表队备战“校联赛”培训“学生教练员”制度和“校联赛”由学生裁判员工作、实行“双裁制”方法培训“学生裁判员”制度[5-6],提高院队骨干训练竞赛的组织管理和指导能力,以弥补高校体育专项竞赛院代表队“教练员”、“裁判员”知识技能培训的不足;建立“校联赛”团体名次奖、学生最佳裁判员、最佳射手和最佳阵容运动员评选奖励制度,逐步形成“校联赛”学生工作、教师指导和院团委协调一致的“绩能效”管理模式,促使校园足球运动健康发展。

2.1.3 建立参加“高校联赛”以培训校代表队运动员、院代表队教练员为主的培训制度,发展校级团队协作配合意识、拓展校队运动员实战技能

根据22所高校的调查,平时能够坚持“校代表队”培训的学校不多,有7所高校能够赛前组建“校代表队”、参加本省市的高校联赛,另外,还有70%的学校存在日常没有“校代表队”、而不参加高校联赛的情况。在我校,自2000年以来,在举办“校联赛”之后,我们注重选拔各院核心队员和表现突出、有发展潜能的运动员,组建学生校足球团队包括最佳射手、最佳阵容运动员和最佳裁判员,安排“校代表队”训练和对外比赛,建立专家指导、校体委与院团委管理、参加“高校联赛”制度[6-7] ,见图一,我校共6次参加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河南赛区比赛,连续三届获得名次奖和连续五届被评为“体育道德风尚奖”。实践证明,“高校联赛”后,校代表队员回到各个院系组织院队参加来年的“校联赛”,带领学生进行的课余训练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明显增强,促进了院队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逐步形成以校队员促院、以院队发展促校队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提高了学校整体竞技水平。

2.1.4建立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制定完整培训计划,确保竞赛教育培训成效

根据大二教学联赛、校联赛和参加高校联赛“三级联赛”制度的安排,我们以教练技能和裁判技能培训为主,主要采用专题讲座、技战术训练、热身赛、联赛实战与自修、联赛总结与指导等方法,建立实战培训模式,确保二级“竞赛教育”培训成效。在培训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学生教练、裁判“竞赛教育”培训内容安排如下:

(1)在训练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比赛位置技能与战术训练、体能与技战术训练,必修补充内容是比赛取胜规律与整体攻守方法,自修内容是基本技术训练;

(2)在竞赛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赛前对手技战术分析、布置本队比赛阵型与打法,必修补充内容是比赛观察分析、比赛阵容调整与指挥,自修内容是局部战术训练;

(3)在保健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比赛的自我保护与损伤预防处置方法,必修补充内容是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体能疲劳、恢复与营养,自修内容是体能、身体机能评价;

(4)在裁判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专项竞赛规则与裁判法,裁判员哨声、手势、旗示技能和选位跑位原则与方法,必修补充内容是双主裁判与助理裁判的配合,自修内容是裁判执法分析与总结[10]。如表1所示:

在培训的课时安排上,

(1)在培训教练员方面:学生“助理教练”即“校联赛”院队组织者的培训课应达到13次,每次60分钟。其中专题理论讲座、技战术训练方法指导4次应占总数的31%,余下的69%为指导球队比赛、总结比赛的实战锻炼;学生“主教练”即“高校联赛”校队队员的培训课应达到41次,其中专题理论讲座、技战术训练22次占总数的54%,其余46%是在专家指导下准备比赛、执行比赛方案、参与比赛、总结比赛的实战锻炼。

(2)在培训裁判员方面:学生大二联赛“助理裁判员”培训应达到42次,其中,比赛执法场次和赛后小结37次应占总数的88%,余下的12%为专题理论讲座和裁判基本功训练;学生校联赛“裁判员”培训应达到42次,其培训方法和次数与“助理裁判员”培训相同。

经过多年培训和比赛统计,学生裁判员比赛执法场次两届联赛相加在8次以上、助理裁判执法场次在6次以上,均能胜任校联赛的裁判工作[8];学生教练员由于他们自身专项技能发展、主持院代表队工作实践和参加校代表队的培训经历,使他们由低一级层次逐渐向高一级层次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个人特点兼有院队特色的教练指导技能。

2.2建立“一基础、四层次、三目标”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破解“二年级院队”、“院队骨干”层次向上发展的瓶颈

根据竞赛培训实验的结果,我们提出建立“一基础、四层次、三目标”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即以选项班(爱好者)为基础、“二年级院队(助理裁判员)、学院代表队、院队骨干(裁判员、助理教练员)和校代表队(院队教练)”为四个层次、学生“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为三个目标。如表2所示:

在构建“三级联赛”塔式“竞赛教育”培训体制中,我们以“选项班”为基础、以校代表队为最高层次,以“大二联赛”培训年级骨干和“校联赛”培训院队骨干为突破口,破解“大二院队”、“院队骨干”层次向上发展的两个瓶颈,弥补足球选项课中竞赛学时不足和院队骨干缺乏培训的不足,优化“院代表队”建设、促进“校代表队”发展,形成学生“教练员裁判员二级、参赛运动员三级”培养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足球发展的特殊需求,将选项课教学效能持续发展成为联赛实战技能,巩固足球选项课教学效果、提高足球竞赛培训成效和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校实施健康教育、专项技能培养和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服务。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提出建立普通高校学生足球团队“以足球选项班为基础,以二年级院队、学院代表队、院队骨干和校代表队为四个层次,以学生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为目标”的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强化课内与课外、普及与提高结合,巩固体育教学效果和提高竞赛培训质量。

3.1.2通过采取创建“大二联赛”、“校联赛”制度和参加“高校联赛”等措施,建立专项教师指导“裁判员”和校队运动员、院代表队“教练员”的“竞赛教育”培训体制,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提高校联赛执法管理水平和院代表队整体竞技水平。

3.1.3确定“竞赛教育”培训内容和二级实战培训模式,拓展体育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补充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专项选项课教学与竞赛培训的协调发展,提高实战技能,培养高等教育兼有一技之长全面发展的体育骨干人才。

3.1.4专项选项课教学、院队骨干培训和校代表队建设是高校体育发展的“三驾马车”,采用以“大二联赛”培训年级骨干和“校联赛”培训院队骨干的方法,破解“大二院队”、“院队骨干”层次向上发展的瓶颈,完善高校体育专项教学竞赛培训体制,培训校院级优秀体育人才和体育骨干。

3.2 建议

篇9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之一,针对给水排水工程中原水到自来水厂的输送、清水到用户的分配、城市生活污水和雨水的收集和排放,从管道系统的功能、布置原理、水量计算、水力计算理论和方法、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管道管材和附件、管网运行管理与维护等多方面出发,系统介绍了管道系统工程规划、设计、计算所需的理论知识,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目前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理论授课、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考核方式采用闭卷形式,成绩评定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加权平均的方式。因此,提高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质量也需要从上述环节中逐一突破。如何保证学生快速牢固地掌握管网系统知识,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概念,培养能快速融入工程项目的应用型人才,笔者在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上开展了思考与实践。

1 结合专业特点,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1.1 结合实践特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是给排水专业学生在完成了基础知识学习后接触的第一门核心专业课,主要介绍给水排水管网工程规划、设计原理及方法,它与给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排水工程等课程一起构成了给排水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实际工程联系十分紧密。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不断有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出现,目前大多数高校选用的是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第二版)作为主要教材,其中的部分内容不可避免地与现实工程技术有一定的距离,比如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冷热水、暖气管材之一的聚丁烯管(PB管)在教材中未能提及。因此,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学生补充最新内容,及时的把反映学科前沿的新知识传授给学生。

1.2 讲好绪论课,提高学生对给排水系统工程的整体认识

绪论课是任何一门课的开端,绪论课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是否对该课程产生兴趣,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的吸收程度。重视和上好绪论课,从一开始就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对绪论部分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备课,向学生介绍课程的发展简史、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通过绪论要使学生解决“为什么学”、“ 学什么”和“ 怎么学” 三个问题。《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绪论包括给水排水系统的功能、组成、工作原理、类型与体制,要求学生掌握从水源取水、到水厂净水、给水管网输配水、人类生产生活用水、排水管网收集输送废水、污水处理厂处理废水、出水排放水体整个水的社会循环过程,使学生清楚给排水工作者的专业职责。

1.3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授课重点内容

2003年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了新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四年制)培养方案,将原来的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合成一门课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并提出了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原有72个学时,而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只有48学时。在课程内容较多,知识点涉及面不变,而授课学时缩短的情况下,教师应根据给排水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抓住核心知识结构,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排、优化,突出重点。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工程应以给水管网水力分析和计算、给水管网工程设计及优化设计、污水管网设计与计算、雨水管渠设计和优化计算为核心内容,以管网水力学和管网模型为基础,着重讲述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选择、计算和设计程序,对于给水排水管道材料和附件、给水排水管网管理与维护做简单介绍。

2 针对存在的问题,有效改革教学方法

2.1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部分教学内容,例如各种阀门的工作原理、新型管材的施工安装方法等难以向学生进行介绍,学生也很少有机会到工程现场去体验,造成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见得少的矛盾。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追求视觉冲击,对图片、视频等特别感兴趣。一言堂的授课模式会令课堂枯燥无味,师生互动性不强,教学相长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课件的制作要美观,对管网系统中涉及到的设备内部结构、应用原理,管道施工安装、新型管材样品等演示尽量使用图片、动画等,这些比语言更形象生动的资料,能将抽象的概念、原理,难以解释的设施、构筑物等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再辅助以老师的讲解,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关注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出一个图文并茂、视听并举的学习氛围,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工程概念,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课时的不足。

2.2 结合实际工程,将案例和规范融入授课内容

给水排水管网工程是在工程应用中不断发展完善的,给水排水管网工程教学也应基于工程背景而展开,使理论和工程运用同步进行,不可偏重理论计算,而忽视工程背景,忽视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①

注重突出工程问题的处理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从工程实践到理论,然后又从理论返回到实践,突出工程意识和工程观点,着眼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工程思维。将实际管网图纸拿到课堂上讲解,通过案例分析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让学生熟悉了给排水工程识图,为后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基础。例如,在讲解雨水管渠设计计算时,先介绍雨水管渠的理论设计计算原理,再结合实际工程的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讲解。实际的雨水管渠系统是如何设计的?为什么近年来部分城市出现逢雨必淹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一现象?实际的雨水管渠系统设计中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针对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从设计到施工到运行管理,都需要遵循国家相应的规范,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将相关规范内容融入各章节。如《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对于输配水管道布置和敷设、管渠材料及附属设施、管材接口、埋深、调蓄构筑物的要求,《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对于排水管渠及附属构筑物、立体交叉道路排水、雨水管道设置的要求,《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对各单元设计计算的要求等等。要求学生熟悉规范内容,为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储备必要的专业知识。

2.3 改革作业形式,强调学在平时

为加深知识的系统性理解,作业以单元大作业的形式出现,②如,将给水管网工程设计作为一个大单元,在课程教学开始前就将大作业布置下去,其内容包括给水系统设计用水量计算、水池水塔调节容积计算、确定管段设计流量流速、确定泵站扬程和水塔高度、管网设计校核等给水管网系统应掌握的知识。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完成相应部分的作业,整个给水管网部分课堂教学完成,整个给水单元大作业也应该完成。对每次单元大作业进行答辩,并给出答辩成绩,对学生课程成绩的综合评定,也应该强调学在平时,提高平时作业答辩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权重系数,使学生边学边练,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增强了实际应用能力。教师也可以根据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接受程度,并做出及时总结,查漏补缺。

2.4 改革教学形式,学生自主授课

教师的讲授价值,在于学生一知半解的时候,敏锐的洞察和捕捉他们认知的纠结所在,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度理解的目的,教师同样需要在课堂上留白给学生,使学生能自主思考和总结。由于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的应用性非常强,因此,在给水管网设计、污水管网设计、雨水管网设计等各段内容授课结束以后,可以适当开展阶段总结复习课,这部分课程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自主授课,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加深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多媒体教学中有些投影仪老化,不拉窗帘学生看不清楚,拉了窗帘教室空气不流通,光线较差,学生容易犯困,学习效率低下;案例教学中,一个完整的工程案例,需要占用较多的课时,要求教师对概念、原理、方法及重要内容高度浓缩,才可以空出时间分析案例、练习讨论;对于单元大作业,少数学生不及时完成,起不到教师设想的边学边练的效果。以上是对提高给水排水网管系统课程教学质量的初步探讨,其改革实践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化。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05年开始,国内物流专业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茶,物流作为一个交叉、新兴学科在全国学校遍地开花。物流专业课程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若教师授课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体现,教学效果和质量也得不到保障,培养的物流人才也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需要。笔者从事物流专业课讲授已经有4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对于教学法的应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存在一些困惑,在此和同行交流、探讨。

二、物流专业课程的特征

1.从课程设置看,物流专业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宽广。从各学校开设的物流专业来看,专业课程主要有《物流基础》、《物流营销实务》、《供应链管理》、《物流运作法律法规》、《仓储与配送》、《运输实务》、《集装箱运输》、《国际贸易》、《报关报检》、《货运》、《国际商务单证》等。从上面例举的课程不难看出,物流是一门综合叉的学科,需要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机械学、物理学、计算机等学科的知识。这样的要求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

2.从专业理论基础看,物流课程的理论知识深奥难懂。对于没有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的学生而言,要理解和运用物流专业课程中涉及的理论是比较困难的。如二律背反原理、ABC分析法、MR州十划制定、JIT,敏捷制造、精益生产、SCM管理、看板管理、帕累托定律都是物流管理中需要讲解的知识,无疑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带来了困难。

3.从业务流程来看,物流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从物流业务流程来看,物流分为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7个主要要素。其中涉及的仓库结构、类型和货物保养知识、连锁超市的配送流程、大型运输企业的车辆调度、货代企业的租船订舱、甚至其它企业的报检报关业务中的物流软件操作,集装箱货怎么进行配载等,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如何将实践性这么强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得明白,并能较快地运用起来,无疑给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解析

目前,对于已有的教学方法的分类和汇总并不非常成熟。从笔者的学习和教学经历来看,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多媒体教学法等。下面分析一下这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的首倡者是美国法学家兰达尔,他从哈佛毕业后赴纽约从事法律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又回到哈佛任教,主张法律必须由学生从对已决案件的研究中来发现,从而首创了案例教学法。其基本流程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特定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是把理论融人一个个生动的具体案例中。如在讲解物流基本原理的供应链管理中,为了让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深刻的认识,体会SCM的应用优势,可以结合典型的DELL供应链管理案例进行分析。

2,项目教学法。所谓项目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线贯穿始终,将一门或多门课程中的知识点融入项目,以完成项目为主要目的,教师以学生完成项目的质量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写作、研讨、组织、演示讲解、团队协作、沟通等基本能力。教师则需要有指导项目完成的专业综合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鼓动能力等。可以看出,项目式教学更加注重过程,更加注重能力培养。案例教学法实现了三个转变: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

如西安交大的教师讲授《运输管理》中运输路线规划理论之后,要求学生选取生活中的路线优化项目进行分析。分组后,有的项目组选取了西安教育专线的行驶路线进行优化,还有项目组选取了本校洒水车路线优化项目,如图1。从原有路线资料的搜集、整理,路线图的绘制,到原有方案的评估,从优化指标的选取到最终方案的确定,都由学生负责。各组将各自选取的项目情况运用PPT给全班同学和教师进行展示讲解,最后进行评比。通过这种方法的运用,学生感觉收获很大,不仅理解了学会了路线优化理论,也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非常有成就感。

3.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的基本思想:“角色扮演法”(Role-PlayTeachingmeth-od)是美国精神病学家莫雷诺于1960年所创建的一种社会心理技术,就是使人暂置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在教育、管理、医疗行业等领域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教学领域中,“角色扮演法”又称“情景模拟教学法”,和虚拟游戏法类似。它在假设而又逼真的情景中进行,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背景材料设计场景。学生根据情节在仿真场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身临其境地按设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等提出观点、方案或进行实际操作,从而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角色扮演法”一般有3个要素—“情景”、“扮演”和“角色”。例如,讲授牛鞭效应时,采用啤酒游戏来让学生体会供应链中信息的传递,让学生分组扮演供应商A、制造商B、分销商C和消费者D,几轮游戏后,学生不但熟悉了供应链管理流程,还将发现供应链信息传递过程中发生的牛鞭效应进行进一步讨论,并分析其原因。牛鞭效用的信息失真图如下:

再如,进行报关报检业务流程综合演练时,要模拟货物出口的业务流程情景,在每个企业上配备相应的角色,如出口公司的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货代企业的业务员、船公司的订舱人员、报关行报关员、海关工作人员,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员等。然后按照业务流程进行演练,教师在一旁记录存在的问题,最后进行点评。如图3。

4.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即依靠计算机、投影机、摄像机、激光视盘机、CD-ROM等多媒体技术来实现集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形象的画面、清晰的文字、甜美的音乐、亲切的语言,创设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情景,它能全方位地吸引学生的感官,让他们集中精力、积极思维。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物流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课件的制作上,力求简洁生动。配以翔实的图片资料、Flas资料或影音录像资料都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比如,讲授仓储与配送的过程中,把收集到的华联超市的配送业务流程Video播放给学生看;讲解立体仓库技术时,把笔者在海尔参观拍摄的立体库照片展示给大家,让学生全面了解实际内容,拉近与实际业务的举例。

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能看到教师在某个知识点的讲授中娴熟地运用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我们更需要在综合性强的知识讲解中整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这种整合在实际教学中已变得越来越广泛。如项目教学法与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融合,如案例教学法与小组讨论融合,再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与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法融合等。

四、教学方法整合应用案例分析

1.《变废为宝—回收与废弃物物流》教学方法整合案例。讲授《物流基础》课程中的回收和废弃物物流知识点时,笔者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整堂课以任务为主线,以生活中的废电池为载体,通过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Flash演示、游戏参与、情景模拟、小组YK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引发思考,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结构上,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如下环节:①Flash:变废为宝—引人新课;②游戏:寻宝计划—突破难点;③活动:金宝题名—提升理解;④总结:课堂小结—强化认识;⑤巩固:课后作业—巩固探究五个层次的教学环节,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人,循序渐进,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情景模拟法”、“项目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创设情境,布置任务,游戏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民主、轻松、进取的学习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让学生感受轻松民主的氛围,我们将教室布局设置如下:

2.《运输合同》中的教学法整合应用案例。讲授《物流法律法规》课程中的《运输合同》时,笔者选取了一个合同纠纷案件作为模拟法庭的素材。案情如下:1998年4月18日,原告信达货运部的代表刘方云与被告西南农机公司川A16426货运车的驾驶员付卫华在上海签订了一份四传省公路货物运输合同书。约定:川A16426号车为信达货运部从上海、浙江等地承运鞋底、火花塞和冰柜等货物,目的地是成都。合同还对运费、运输时间等内容作了约定。合同签订后,川A16426号车在运输途中发生交通事故,使信达货运部托运的火花塞损失计款14680元,胶合板损失计款7122元(其中遗失的胶合板损失5386.5元),货损共计21810元。此后,信达货运部因与西南农机公司协商货损赔偿问题无果,遂提讼。第一步,首先采用学生自由分组的方式,将学生分成8个组。第二步,每组对应于一个法庭角色,为这个角色要完成的任务做好全面的准备。第三步,角色模拟,开庭。模拟法庭的角色主要有:法官、检察官、书记员、审判长、原告、被告、律师、证人等,让每组中推选出来的“主角”进行“现场表演”。当然在正式演练之前要把流程给大家梳理一遍,尤其对律师的辩词要给予指导。

篇11

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电子商务正在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据国家工商局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企业已达到870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以浙江省为例,登记注册企业达35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有19000多家,以每家大中型企业需要引进一名电子商务人才来计算,仅浙江省就需要近2万名。可见我国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潜在需求是极其巨大的。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得到社会与教育领域的普遍重视,国内外大学纷纷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从6月20日在西南财经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没联席会议上了解到,截止到2003年10月,教育部已批准了全国154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三年时问就发展到如此大的办学规模,其发展速度之快是其他任何专业都不可比拟的。在国外也是如此,以澳大利亚为例,截至2003年在澳大利亚的43所高等教育机构(包括39所大学)中,象维多利亚大学VU、昆士兰州中心大学CQU这样既有电子商务本科和电子商务硕士专业的学院就有4所,另外有31所大学开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5所大学尽管没有开设本科专业,但设有研究生专业,只有3所大学没有提供电子商务本科或研究生教育。

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迅速增加,标准也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人才更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成为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重点。我院在充分调查社会需求以及总结其他学院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双轨制创新教学模式.并提出通过整合内外资源,搭建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电子商务专业特性

电子商务专业与其他专业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l、复合中强调专业性

电子商务,简而言之就是商务的电子化,它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在管理运营生产中的高级应用,贯穿于企业或组织管理的每个环节中。所以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跨学科、多学科、交叉性的复合型专业;所以我们要培养集信息学、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市场学、广告学、管理学、财政学、商务法等知识与理论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但是复合型人才并不等于是全才或通才,复合型人才同样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尽管电子商务涉及的面很广,但管理与技术是两个最主要的专业方向。企业或组织一般需要战略层、管理层与操作层三个层面的电子商务人才。战略层电子商务人才要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管理层电子商务人才主要负责企、事业中具体的电子商务项目或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招标、选型、业务流程处理再设计和实施等;操作层电子商务人才的工作目标是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和手段做好传统的各项业务工作。这三个层面对电子商务人才尽管有不同的学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但从企业需求看,都可分为偏重技术或偏重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电子商务专业的特性之一在于复合中需强调专业性。

2、实践性

近几年,对学生实践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电子商务专业尤其如此。从就业市场看,几乎所有企业在招聘电子商务人才时都明确要求有实践经验。杭州某电子商务网络有限公司,主营电子商务B2C业务,其B2C业务在2003年达到1.3亿营业额,目前该公司是杭州电子商务试点单位,也是运营B2C业务公司中盈利最好的公司。公司的负责人提出,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要懂得如何在商务中运用电子商务新技术与新手段的同时,设计的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等。

从教育模式角度看,电子商务是集传统的商业营销理论与计算机网络于一体的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实践性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检查衡量教学质量。

因此,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实践性要求就非常迫切。

二、各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方面的改革

电子商务的专业特性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上要有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专业方向定位、课程结构设计、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力量的提高等方面。

l、对不同的需求层次,各高校借助各自优势专业确定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目标。

在澳大利亚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中,有l7.94%电子商务专业提供lT技术与工程方向.41.03%是管理与商务方向.20.5l%提供双学位培养方式。目前在我国高校中电子商务本科培养方向也主要有两个大方向:

(1)商贸经济与企业管理方向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信息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具有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商务活动能力”;在课程设计中突出了商贸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货币银行学、国际技术贸易、经济学前沿理论研究等;

浙大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开设在浙大经济学院,所以浙大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基础就是要“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在主要课程设置中,包括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网络经济概论等一系列经济学院的优势课程:

清华大学在MBA专业中开设了电子商务方向,培养具有电子商务背景的高级管理人才。课程则以管理学课程为主,如国际企业管理、管理会计、公司理财、人力资源管理概论、项目管理等。

(2)技术与系统开发方向 如厦门大学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其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培养方向就是要求在同时掌握技术与管理知识基础上.“①能应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开发基于Web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决策方案的模拟与优化;②注重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过程重组(BPR)的实现,致力于研究管理过程的优化和信启I技术(特别是Intemet技术)对管理过程的支持——从事企事业单位中电子商务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与维护工作,进行电子商务运作管理。”并可授予工科学士学位。

这些学校借助自身在lT技术领域的优势,主干课程开设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开发工具、网络编程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应用、EDI技术等技术类课程较多。

(3)多方向培养 有的学校还设立多个专业方向。如西安交通大学,凭借学院综合实例,针对不同培养方向没置不同主干课程和培养方向。

2、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体系没置上有较高的挑战。初期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都是各利传统专业课程+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的简单数学组合。这种专业课程体系虽然具有多样性的优点,但这种“拼盘式”或“大杂合”的课程体系并没有真正的复合性.是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的。

为此,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没协作组和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提议了l0门专业必修课程,包括网络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基础/原理/导论、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管理(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网上支付与结算(网络银行与支付/金融与电子支付)、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经济法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法),建议各高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侧重的选择6门主干课程。

当然,将电子商务技术及管理理论与传统专业课程整合成标准的商业课程,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但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须经历的一步。

3、强调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性,广泛建设电子商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加强实验和实习两大教学环节。

对于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实验室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基地用于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实习培训,为他们将来的就业作铺垫.培养社会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湖南师大就与lT界企业共同联合,走教育、科研、实际应用一体化的道路。来建设完善的电子商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而浙大则将网络营销开设成创业训练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西安交大将建立全国院校首个开放式电子商务实验室。

4、教材的编写与师资力量更突出实践性和复合性要求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难以整合成复合型课程的一个主要原囚在于复合型教材的缺乏。对于国内外所有学校来说,电子商务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适合的教材严重缺乏,许多学校都只能采用其他专业的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材来替代。这儿年在电子商务教材编写方面学校、出版社和各种科研机构投入了很大的力度.如全国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讨论确定了l0门电子商务核心课程,并推荐选定这些课程教材编写的主要负责人:邵兵家教授的《电子商务概论》、李琪教授的《金融电子商务》等教材,其复合性与实践性均比以往教材有明显的提高。

电子商务的发展还需要大量的受过多学科培训的专业人员与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培养一支能将信息技术与商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具有复合型能力的教师队伍,从而胜任对各类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任务。师资的培养单靠一家高校是难以满足要求的,需要依靠高校联合的力量。这次在西南财经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中美电子商务高级论坛暨第三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联席会议上,大家讨论出一套高校联合、优势互补的网络化、专业化的电子商务师资培训模式:l0门核心课程分别由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科研和教学优势的学校组织,每次针对性地培训一门。如在经济法与电子商务领域,上海理工大学商学院杨坚争教授是主要的权威,囚此,《经济法与电子商务》课程的师资培训就由上海理工大学承担。

三、浙江林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

l、培养方向定位——双轨制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社会的需求与学生的兴趣应是我院确定电子商务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社会需要的是侧重技术或侧重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见本文第一部分内容),而从学生的调查情况看,部分学生喜欢侧重技术,部分学生希望侧重管理。考虑到林学院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在本科之前,有3年的电子商务专科培养经验.同时.学院在工商管理与信息管理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教学软硬件力量.师资力量雄厚.我们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模式定位为双轨制教学模式。即开设电子商务和管理结合课程体系方向以及IT技术与电子商务结合的课程体系方向.学生在一年级基础课程结束之后.根据自身兴趣与能力,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方向。

(1)为学生打好基础知识平台 复合型人才首先要求具有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宽的知识面和理论基础,而且电子商务专业本身也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因此要非常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平台的搭建。高数、英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对本专业学生非常重要,因此在高数、英语、计算机等课程要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强调基础,除了公共的必修课外,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中设置一定的专业外语、涉外英语、计算机高级应用方面的课程.做到本科四年英语与计算机应用基本不断线。

两个方向具有一些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统计学、计算机技术基础、数据结构、网络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和网络开发工具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经济、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明确自身的兴趣与优势方向以便更好地选择专业课程.并且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造技术和方法的平台。

(2)“全而提高,侧重培养”,课程设计中突出管理、IT技术与电子商务结合的特色。

在管理方向,侧重电子商务与管理结合的课程的建设,如网络经济、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并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等相关管理课程。

在技术方向,侧重电子网络与IT技术结合的课程建设,如网络数据库、网络编程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

(3)课程体系设置突出连续性、应用性与前瞻性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设置是要有连续性。如在第3学期开设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类基础课)后,在第4或第5学期继续开设网络营销课程.在第6或第7学期开设国际营销课程.将基础市场营销知识通过后两门课程与电子商务知识结合;另外在第5学期开设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后.在其后的学期中继续开设网络企业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课程,生产管理课程中获得的知识就可以在信息化生产与运作方式中得到运用。

应用性指的是开设课程要在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如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等,在企事业单位中有较普遍的应用.学生应及早在学校获得以上知识,熟悉上述系统及相关技术,便能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课程的设置还应具有前瞻性。电子商务飞速发展,无论是管理还是技术都要紧跟这一发展趋势。作为大学毕业生,应对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有所思考与领悟,应有所创新,在教学方面可开设一些相应的前瞻性课程做引导.如虚拟企业经营、信息技术前台专题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搭建平台提高教师和学生实践性能力

电子商务复合性还表现在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性也是我院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

在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每门与信息技术或电子商务相关的课程都应该至少有1/4的时问在网络环境上实习,实时问不得少于l5O小时。如在开没网站分析与设计课程时.应该要求学生分小组设计并实施一个实验网站,该网站具有电子商务方面的一些基本功能;网络营销课程应要求提交电子商务网站分析报告、网上调查计划与实施等内容;综合实习时应要求学生达到进行企业电子商务规划设计的能力等。

我院通过校内外资源整合,来实现实践性教学的要求:

(1)校内——利用模拟教学系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利用我院已经建立的技术与商务应用相统一的大型模拟教学软件,如电子商务模拟、进出口贸易模拟、ERP模拟等实训平台.以实训教学为主导课程.建立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将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与商业业务实际相融合起来的教学模式。

模拟教学方式为提高学生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与学的平台.增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校外——走出校园,充分利用浙江企业众多、电子商务环境较好的优势。

利用浙江中小企业众多的优势.产学研结合,与企业联合进行实际网上营销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师生的实践能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咨询与培训,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的需求特点与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我院已经在考虑建立网络化的电子商务实习基地,利用这一平台,学生可以在不同的企业进行不同的专业实习,这些实习具有连贯性的特点,可以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经济管理学院与临安太湖源镇合作也正在进行中。这一平台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实践锻炼机会。目前,电子商务的教师主要来自于计算机、工商管理、法学、贸易经济等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对自己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术水平,但在电子商务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改善教学经验不足的有效方式是鼓励教师通过承担课题或深入到企业的管理中去。深入调查研究、介入管理咨询等,才能快速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如果这些改革措施顺利的话.建议可以考虑对电子商务学生采取2+l+l教学模式。所谓2+1+l教学模式指的是学生在4年学习中,2年理论学习,然后是1年企业实践,再是1年的学校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尤其适合于电子商务专业。

3、教材、教学方法的创新

(1)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在教材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技术与管理复合的应用型教材;电子商务的教材编写也要注重实践性与理论的结合,不能仅仅是理论的脱离实际的阐述。目前高校电子商务本科教学的许多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如EDI与电子商务应用,在全国几乎 无法找到2001年以后的本科教材出版。因此要及时组织教师编写一批应用型教材。

鼓励教师编写电子商务教材、教学案例、实验指导书。因为教学案例和实习指导书是电子商务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推动教师编写电子教材、案例、实验指导书,学校应资助教师深入企业,收集和撰写案例,并将正式出版的教学案例和实习指导书视为同等教材或科研成果。

(2)教学方法的创新

1)采用多学科跨度、综合集成、面向对象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教师在电子商务教学活动中,要以创新为基点,摆脱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增加课程教学中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尝试多种教学方式的交叉应用,如课堂讨论、网上论坛、分析报告、专题讨论:

2)充分运用现代化和信息化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大使用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多媒体等新技术的比重,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授课前将制作好的教学课件放到网上,课堂上使用课件教学,课后将作业题帖到公告栏上,使学生可随时、随地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篇12

1 现代大学制度与高等教育体制的内涵关系

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大学与时代特征、市场经济、社会及政府关系等外部因素和谐发展,同时涉及大学内部结构和管理机制。总之,现代大学制度涵盖了政治制度、社会环境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

高等教育体制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体现形式,它能够反映现代大学制度的机构体系与规范体系,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直接决定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程。因此,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需要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入手,通过对现行体制的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高效建设。

本文拟对高等教育体制进行狭义界定,主要以行政体制、财政体制、法律体系、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以及高校发展体制等内外五个方面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现状探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为深化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提出可行方案。

2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体制缺陷

现代大学制度具体需要在国家相关法律体系的监管下,在高等教育保障资金投入到位的基础上,政府指导各高校进行章程的制定,并以此实行自主管理,引导高校科学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开展。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与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2.1 现行高校等级制度制约高等教育公平开展

目前我国按照高校规模将高校划分出相应的行政等级,然而等级作为封建社会的典型象征,是导致不公平现象的根源;在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的方针,但《纲要》及稍后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均未提及淡化或取消高校行政等级的相关条例方案,依此,“985工程”、“211工程”院校仍保留副部级、正厅级的行政等级,高校等级的划分直接区别了高校学生等级,违背了“教育促进社会平等”的客观规律。

2.2 现行教育财政经费投入不足,过程凸显法律缺失

随着改革开放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外汇、铁路、农业等投资规模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国内教育财政性经费支出却相形见绌。早在1993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就已经提出到2000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应达到4%;但在2011年以前的17年间最高比例仅有2010年达到的3.66%,甚至一度在2002年至2004年3年间由2.90%萎缩至2.79%。此外,1995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4条又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但由于缺乏教育财政专项法律法规和操作标准,导致近年我国教育财政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发展比例失衡。

2.3 现行高等教育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社会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社会实践在不断发展,法律也需要与时俱进。我国《高等教育法》自1998年颁布至今已经进入到第14个年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到新世纪的另一个阶段,国家政策、社会发展体制以及高等教育规模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高等教育法》所规定的法律条规已经不能满足现行高等教育实践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逐渐出现法律的真空地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法》已经迫在眉睫。

2.4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落后,缺乏章程指导

章程作为约束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高校的章程作为校园的规章制度,是《高等教育法》细化后的具体表现,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章第27条明确规定,我国各高校应依法制定相应章程;但即便如此,我国目前仅有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不到30所高校制定了章程,包括清华、北大等名校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内高校仍未制定章程;即便是已制定章程的高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内容不合理、制定程序不合法、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造成我国高校“无章可依”和“有章不依”的根本原因在于上述提及的高校“等级化”和“行政化”。国内高校普遍认为只要遵照上级指示即是奉公守法,不会出任何问题,即便出现任何问题也不用承担相应责任,而高校自身制定的制度作为可有可无的“鸡肋”,只不过是在与上级指示不冲突的情况下仅用于规范学生的教条,至于领导和教师则只是执行者,并不在约束范围内。

2.5 适龄生源逐年递减,高校面临“产业过剩”危机

随着适龄人口总量的减少、国际高校进驻国内抢占生源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形势的加剧,从2008年起,高考报名人数开始逐年递减,到201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由2009年的1020万减少至933万,多家教育机构今年的报告均称,全国高考生源下降的态势将延续至2017年到2020年前后。随着我国高考报名人数的锐减和高考录取比例不断升高,高考招生制度由高校选拔人才的买方市场逐步转变为学生选择高校就读的卖方市场,国内出现了“高校产业过剩”的情况,部分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在严峻的招生形势下,将面临破产危机。

3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体制改革

3.1 深化高等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增强高校自,优化管理模式

高等教育行政体制作为高校与政府的关系纽带以及高校自主管理的依据,涉及高校与政府及高校内部的管理依据,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管理的重要保障。依照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作为一个事业法人,可拥有在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招生、自主管理学校的经费和财产、开展国际交流等七个方面的自。

作为监管部门,政府应改变大包大揽、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落实、扩大高校自主招生、自主办学等权利,在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任命等关键性问题上,应放权于高校,可以适时效仿西方大学的校长全球范围内招聘制,进一步减少各级政府对高校行政干预,规范对高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高校自主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改革高等教育行政制度并非是一味的“高校去行政化”,而在于“行政管校”和“教授治学”的辩证统一。简而言之就是应该淡化高等教育“行政化”管理模式,增强学术领导地位,在保证行政体系健全的条件下降低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干预,限制行政人员在学术委员会与教授委员会等学术职位任职,划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在科研或学科建设资金的配置等涉及到学术科研开展的关键性问题上应由学术权力统一支配,公平、高效地配置学术和教学科研资源。

3.2 深化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力度

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资金来源保障,关系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顺利开展,因此,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继续加大高等教育财政性投入力度;在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过程中,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设置合理标准,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进行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优化配置,激活社会财富和民间力量对教育的投入。

(2)使高等教育财政资金来源结构合理化。在增加政府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比重的同时鼓励企业投入和社会捐赠,适度提高教育销售、服务等高校附属行业收入,控制对受教育者的学费收入,缓解受教育者经济压力,优化高等教育财政资金结构。

(3)增强高校财政自。转变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的直接行政手段为依法监控行为,合理划分政府和高校财政事权,简化高校接收教育财政资金步骤,提高教育财政利用率。

(4)杜绝“教育产业化”的恶性发展。高校办学作为一项国家、社会的公益性事业,绝不能以经济盈利为目的,高校附属产业应该依法适度发展,所创造的利润应投入本校科研学术活动经费中,不能与教职工工资收入挂钩,教职工工作收入应由学校承担,以防止高校教职工为提高自身收入不务正业的投入开展高校附属产业,荒废科研学术,影响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

(5)防止仅以数据尺度作为目标来衡量教育财政宏观投入的片面性,兼顾教育财政体制的公平与高效原则。加强薄弱地区和环节的教育财政投入,统筹兼顾,缩小东西部、城乡地区差距;促使政策性投入到位,建立完善的财政监督机制,确保教育财政过程公平、高效地开展。

3.3 深化高等教育法律体系改革,完善《高等教育法》

高等教育法律体系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法律规范,现代大学制度的一切规章条例都必须以此为基础依法开展。依据《高等教育法》章程条例排列顺序,具体应对以下法律法规进行改革和完善:

第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高等教育目标已经由1998年《高等教育法》制定时的“精英化”转变为国民大众化,因此,应将《高等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5条中“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修改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国民”,使高等教育任务与发展规模相适应,以彰显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第二,民办院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毋庸置疑地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范畴内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因此,应在《高等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6条后增设条例承认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地位,依法肯定我国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模式。

第三,近年来,各高校普遍大量存在未能在最后期限内完成学业的博士研究生,且仅有西南交大等几所高校对此类逾期博士进行清理。针对此现象,应在《高等教育法》第二章第17条后增设条例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毕业期限以及与逾期处理办法进行明确。

第四,为了充分体现高校民主,避免腐败现象滋生,应将《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41条第4点对高校校长“决定聘任与解聘教师以及内部其他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并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行政权力法规修改为“讨论决定聘任与解聘教师以及内部其他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并实施奖励或者处分”;以改变高校校长独揽人事权的落后现状,依法落实下文提及的高校权力制约制度,

第五,应在《高等教育法》第六章第57条明确学生义务之后增设条例落实学生评价、发言、投票等权力,依法保障学生在校权力。

第六,针对目前高校附属产业规范的法律缺失现象,应在《高等教育法》第七章第65条之后增设条例,规定高校附属产业发展方式、规模以及收益分配制度,有力保障高校附属产业合理发展,确保收益合理、分配公平。

3.4 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制定落实高校章程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作为高校自主管理的根本,是高校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而依法制定高校内部章程,照章开展教学事物活动又是高校改革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保障。在章程的制定中,应确保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兼顾公开、公正的原则,明确章程监管范围为全校师生及管理人员。高校在确定章程明细后,应依法报经人大会议审核,审核通过后,应及时公布,以便共同知晓、遵守,制裁时方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值得注意的是,章程的制定并非是一劳永逸的,高校在执行过程中应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依据法律法规的调整适时地对章程进行完善、修改和废止,确保章程一视同仁、规范合理,与时俱进、依法治校。

其次,高校内部应继续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制度作为《高等教育法》所规定的内容,可以明确责任、凝聚力量,保障高校日常工作有效开展。但应注意到,目前各高校所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际上是“党委书记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会的决策实际由党委书记一人决定,学校日常工作、教学科研的开展完全由党委书记个人完全支配。要改变此种现象必须贯彻落实“教授治校”的内部管理方针,按一定比例选调教授等学术人员进入校党委班子,在涉及高校内部决策等关键性问题研究讨论时依法采取投票等民主方式,教授和学术人员的发言权和决策权依法得到了保障,学校教学科研等诉求可以引起重视并得到解决,从而有力保障了高校高等教育教学的良好开展。

再次,要加强高校内部的权力制约,改变国内高校校长集财务权、人事权、教学工作管理权于一手的现状。此种权力高度集中的现状与民主原则相违背,且容易导致腐败行为的发生。国内高校可试点借鉴西方高校设置“学校委员会”,委员会应充分吸纳校内党委委员、行政人员、教授团队、学生及校外教育界相关从业人员,在涉及到相关核心利益权力的时候应由校长决策报“学校委员会”审核同意方可执行,从而改变高校校长独挡一面的现状。

最后,要加强高校教师团队管理,约束教师校外“走穴”行为。全面推广教师聘任制,通过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对受聘教师的教学水平、工作态度和教学成绩进行考核,作为晋升、职称考核与能否续聘的依据。此外,除了破除教师终身聘用制,各高校应严厉制止高校教师以高校名誉作为旗帜以谋取私利的不法行为,除正常的学术交流外,严控教师以经济收益为目的在校外对其他高校、企业及教育机构的教学讲座行为,严厉打击教师团队以“评估专家”等身份进行“权力寻租”的受贿方式行为,净化高校教学氛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3.5 深化高校发展体制改革,整合结构布局,完善招生模式

高校发展体制决定了高校未来发展方向,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是高校发展改革的蓝图。因此,我国应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以及高校规模和数量的结构布局问题,针对部分缺乏竞争力的高校,政府应予牵头,扶持和鼓励院校向集约型高校发展,借鉴欧美国家优秀私立院校经验,突出优势专业学科,打造一流的学术环境和师资力量。学校教育质量上升、学习环境优越,必然会受到考生追捧,吸引社会投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针对财政赤字较大,难以为继的院校,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制度进行整顿清算,避免将经济损失转嫁至在读学生,对于此类院校优势特色专业学科等应予以保留,可将其以学院、专业等形式整合编入本地其它院校,妥善重组教学团队,在下一学年进行招生。

其次,应消除招生地域歧视,杜绝地方保护主义,确保高等教育公平开展。随着高校招生自的下放,高校招生方案的制定应承担起《高等教育法》所规定的高等教育平等原则的义务。针对高等教育资源较强,著名高校集中的地区,教育部应根据每年高考全国各地区报考人数,规定合理比例,严格控制对名校本省的录取名额比例,这样一来,不仅保证了高等教育的公平开展;即便地方政府利用教育财政拨付、高校土地划拨等权力干预本地高校发展,高校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能够有效保障学生及高校自身权益,杜绝地方保护主义的滋生,确保高校摆脱行政束缚,独立自主发展。

一个完善、健全的社会主义体制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深化制度改革,促进高校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和谐,完善高校内部管理机制,规范高校改革发展方向,才能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知识人才,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教改革和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0(3).

[2] 方明,谷成久.现代大学制度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3] 赵文华,龚放.现代大学制度: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 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