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2 02:21: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混凝土结构设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前言
预应力结构设计技术的发展,为现代高层建筑向更高、体型更复杂,结构形式更多样、功能更全、综合性更强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塑空间。通常可使建筑物在同一竖直线上,上部楼层布置住宅、旅馆,中部楼层作为办公用房,下部楼层作商店、餐馆等。以满足综合性的不同需要。本文所介绍的工程设计是一幢集办公、休闲为一体的高档办公楼。
2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益阳市赫山区,建筑面积31000m2,地上21层,地下一层,总高度为83m。其中一层为大型商场,二层为餐厅,三层为娱乐场所,四层及以上为公寓和办公楼。工程结构形式采用框架一剪力墙结构,裙楼为超长结构,结构平面布置随建筑变化而逐层变化,图1为四层的结构平面图,楼层主、次梁均为预应力混凝土技术。
3结构方案设计
混凝土结构构件在混凝土材料收缩和环境温差的作用下发生的体积缩小变形从而增大结构构件的拉应力,当该拉应力大于构件的极限抗拉强度时,构件即开裂。对此,现行规范中规定框架-剪力墙结构伸缩缝最大为45~55m。本结构纵向长度近159.6m,远超过上述规定,而且6个剪力筒大大增强其中间混凝土楼面水平侧向约束。如增加两道或三道结构伸缩缝,必须采用从基础到顶层增加双梁双柱来实现,这除了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之外,还大大影响了使用功能和建筑要求。设计采用预应力技术解决这一结构超长问题,通过对结构施加预应力,在结构中预先产生压应力。使其抵消超长结构在季节温差和混凝土收缩过程中产生的拉应力。理论与实践证明预应力对控制超长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是有效的。
预应力除了可有效控制裂缝的作用之外,其主要作用是能有效抵抗竖向荷载并明显降低构件尺寸。经初算,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8.4m跨主梁的梁高可由原来普通钢筋混凝土主梁的700mm降为500mm,次梁梁高可由600mm降为450mm,16.4m跨主梁的梁高可由1600mm左右降为900mm~
1100mm。这样在保持净层高不变的情况下,每层高度可降低200mm。经综合考虑决定采用预应力方案,使楼层数量在建筑总高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层,从而取得显著的经济效果。
为此,在设计中我们针对本工程的结构形式和布置特点,确定了以下主要设计原则:
3.1为有效控制混凝土裂缝以及降低层高,结构纵横两个方向的梁均布置预应力筋;考虑到规范要求,采取有粘结预应力,跨后浇带的锁缝预应力筋采用无粘结预应力。
3.2根据文献[2],混凝土中有效预应力大于0.7Mpa,则可基本避免温度应力导致混凝土开裂。所以间距为2.8m的主次梁均应施加预应力,已达到在板中建立一定预压力避免楼板开裂的目的。
3.3后浇带位置要合理,避免布置在侧向刚度很大的构件周围,以免影响两侧板带的自由收缩。
3.4由于结构复杂,预应力筋数量和形式多样,设计时就必须考虑采取相应的构造和施工措施来避免预应力张拉施工时可能造成混凝土开裂。
4预应力计算
4.1设计重点
a)4~6轴部分结构地下一层至六层纵向均为8.4m跨的框架结构,其中六楼为空中花园,七、八楼中空,到九、十层纵向成为连接两边塔楼的16.4m跨大梁板,其中十层为空中花园。按结构整体计算结果配筋,并对两层柱采取加强措施。另外施工时九层的支撑为两层高,而且后浇带的设置使地下一层至六层的A~C轴和E~F轴以及九、十层A~F轴在后浇带未浇混凝土、锁缝筋未张拉之前形成12.4m的大悬挑结构。所以这些部位结构的支撑均通过认真计算确定并适当加强。
b)如图1所示,十层和十一层17~20/C~G轴之间是一个悬挑大网架,面积为25.2m×33.6m,矢高为一个楼层高度,通过大型预埋件固定在17、18、19、20、E、F、G梁柱节点上。在风荷载的作用下支座对结构产生很大的水平推拉力,十一层G点支座向外拉力最大,为1300kN。为了避免在梁柱节点预埋件处局部混凝土产生过大的集中应力,在预埋件上钻直径20mm的孔,采用无粘结应力筋对预埋件进行锚固,把支座拉力传向远端框架结构。无粘结预应力筋与原结构预应力筋不相干,基本走梁中直线,张拉控制应力为0.6fptk。
c)二十层屋面设置了冷却塔、擦窗机以及沿周边7m高的广告牌。所以本楼层荷载复杂,特别是广告牌支座在风荷载作用下,每个支座最不利弯矩为250kN·m,支座两个支点间距为800mm则支点上下反复集中力约为300KN。支座间距为28m,对于16.8m跨大梁就有5个点落在梁中位置,荷载值很大。
针对以上所述的设计重点难点,预应力设计紧密与建筑、钢结构、设备等专业配合,均采取了相应有效合理的设计措施。
4.2预应力计算标准
材料强度等级:混凝土C40,局部采用杜拉纤维C60混凝土;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筋为1860高强低松弛钢绞线,张拉控制应力均为0.75fptk。
本工程采用SATWE以及PREC程序进行抗裂验算以及配筋计算。根据规范要求:结构设计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以及耐久性的要求。针对结构多样复杂性。对不同情况的构件采取不同的控制标准(见表1)。
所有预应力梁普通钢筋基本采用对称配筋,其受压区高度均小于0.35h0,纵向受拉钢筋折算配筋率均不大于3%,符合规范要求。所有梁均进行两层托一层的施工工况以及楼面自重下一次张拉反拱工况的验算,均未开裂。
5构造设计
5.1后浇带设置
如图1所示,三道后浇带把结构分成长度均为36m左右的四个区段,有效解决了侧向刚度很大的剪力筒约束混凝土楼板自由收缩的问题。混凝土的收缩随时间而增长,初期发展较快,两周可完成全部收缩的1/4,一个月约可完成1/2,三个月完成60%~80%。在后浇带浇筑之前,超长板可视为一种能接近于自由变形的构件,后浇带选择两个月后而且气温低于主体结构浇灌时气温浇灌,考虑竖向结构(柱和墙)的约束影响,可认为此时收缩变形已完成50%。穿越后浇带的锁缝预应力筋在后浇带混凝土达到100%强度时即可张拉。为增强后浇带的抗裂性能,采用比原强度等级高一个等级的膨胀混凝土浇灌。
预应力对于E~F轴段结构从第三层就到17轴为止,则该区段15~16轴之间的后浇带的作用不是很明显。为加快施工进度,从第六层开始把该后浇带取消,预应力筋最长55.4m。同时在16轴与剪力墙之间预留临时施工后浇带,以实现两端张拉和避免拉裂混凝土。同理在C、E轴边板设置200mm宽的临时后浇带,以防止4~6轴间的横向次梁预应力张拉时把内部结构拉裂。
5.2锚具设计
由于荷载和结构形式复杂,预应力梁内的预应力数量种类很多,根据各种组合采用了单孔、4孔、6孔、9孔和12孔等多种型号的锚具。固定端采用了挤压式锚具。因此本工程预应力锚具及相关配筋种类较多。
5.3张拉槽、后浇带构造设计
由于后浇带或梁面张拉槽处需要采用变角张拉技术,而要实现变角张拉的操作,梁面普通钢筋以及箍筋必须有足够的间隔。如设计不作预先充分的考虑,必将带来如截筋而无法补强等施工问题,最终影响工程质量。所以设计时应对构造复杂的地方进行特殊处理,以保证施工质量。
在梁后浇带处或梁面张拉槽处,先按张拉变角块所需的空间以及尽量少断钢筋的原则排好普通钢筋,对割断钢筋采取增加相应搭接筋进行补强。后浇带及梁面张拉槽处张拉端的详细构造设计(见图2和图3)。
5.4张拉顺序设计
根据本工程的结构设计特点,张拉各个区域分开进行,先张拉次梁,后张拉主梁。这主要由于先张拉主梁(特别是与次梁垂直的主梁),有可能会由于主梁反拱抬起未张拉的次梁,而导致后者的开裂。预应力筋张拉顺序如下:
a)先沿着一个方向张拉纵向次梁,再返回张拉纵向主梁;
b)沿一个方向张拉横向主、次梁;
c)横向主梁由于中间16.4m跨所配的预应力筋比两边两短跨多,必须先张拉贯通全50.4m梁的预应力筋,在两边短跨梁内建立起预压力,再张拉中间其余预应力筋。否则必定把两边短跨梁拉裂。
6结语
经各方共同努力,本工程施工进展顺利,经观察没有发现结构裂缝,质量优良。工程实践表明:
6.1采用预应力技术和合理布置后浇带是解决超常结构混凝土开裂的有效途径。
6.2在高层中,施加预应力能起承受主要竖向荷载而降低构件尺寸的作用。所以在保持总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采用预应力方案可以增加建筑物层数,从而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6.3预应力结构配筋计算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对同一幢建筑中的不同构件,同一个构件的不同工况都应采取相应不同的设计标准。
6.4预应力结构设计应全面、深入考虑合理的构造设计和恰当的施工方法、顺序,这有利于指导施工各方配合,保证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2]美国混凝土协会规范.AC1318.
1.前言
从传统的观念来看,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很多优点,它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取材容易和造价可观的优点,但它最为显著的特点主要耐久性,混凝土本身的耐久是毋庸置疑的,虽然钢筋容易发生腐蚀,但是有混凝土的保护层的包裹,钢筋不能和空气接触,钢筋不会发生锈蚀,所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是相当长的。所以成为了世界工程建筑使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当然这只是从传统的观念来看的,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不符合科学的探索观点的,正是由于人们收传统观念的影响,只片面了考虑的混凝土的耐久性,忽视了混凝土结构的整体耐久性,并且很多地区属于地震多发段,地震对其的危害相当的大,所以抗震性也不容忽视,特别是高层建筑中,抗震性尤为重要,越是楼层高,高楼层的顶部在受到地震作用时侧向位移也越大,就更容易发生坍塌的危险。本文主要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抗震性来分析设计中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2.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虽然混凝土结构存在的很多的优点,但是也存在一些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对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产生影响。
2.1内部因素。内部因素首先便是混凝土的自身问题,混凝土内部存在碱性的水化物,当大气环境里的CO2侵入混凝土内部时,会使得混凝土中的这些碱性水化物与CO2发生中和反应,也就是使得pH值下降,俗称混凝土的碳化过程。这个过程会让混凝土急剧收缩,导致混凝土开裂,加上碳化也会破坏钢筋外表面的氧化膜,使得钢筋容易锈蚀,发生危险。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的,使得内部孔隙率降低,混凝土内部更加的密实,提高了抗渗透性能,减缓了外部有害物质的入侵。值得注意的是当混凝土中加有碱活性的骨料的时候,在露天潮湿环境下,碱与骨料里的活性颗粒会产生反应,混凝土表面也会产生裂缝,加速侵蚀性物质的入侵破坏。再者的内部因素便是钢筋本身的影响,当混凝土有裂缝存在且较大的时候,钢筋肯定会受锈蚀,经过锈蚀的钢筋体积会膨胀,将混凝土保护层胀裂,又加快了钢筋的锈蚀。钢筋锈蚀后,钢筋的有效受力面积减小,相对应的强度会降低,致使结构承载力削弱。另一方面,锈蚀后的钢筋抗滑移的能力也会降低,很可能使得结构发生滑移破坏。时间越长,结构出现承载力问题会加大,有时甚至会突然断裂的脆性破坏,十分危险。所以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根源就是混凝土自身的碳化和钢筋锈蚀。
2.2外部因素
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外部重要因素便是外界环境的影响。《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
“一类:室内干燥环境;永久的无侵蚀性静水浸没环境
二类a:室内潮湿环境;非严寒和非寒冷地区的露天环境;非严寒和非寒冷地区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寒冷和严寒地区的冰冻线以下的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
二类b:干湿交替环境;水位频繁变动环境,严寒和寒冷地区的露天环境;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冰冻线以上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
三类a:严寒和寒冷地区冬季水位冰冻区环境;受除冰盐影响环境;海风环境
三类b:盐渍土环境;受除冰盐作用环境;海岸环境
四类:海水环境
五类:受人为或自然的侵蚀性物质影响的环境。” [1]
根据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调查,一类环境中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质量安全基本可以保证。而一类环境中大部分使用年限超过了100年的都是一些纪念性建筑,数量上相对来说很少。一类环境中使用年数在70到80年的混凝土结构基本符合要求,这些构件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在15N/mm2 [2]。所以,在设计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并且定期维护,可以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年限适当增加;
第二、三类的环境情况有些复杂,设计时要规定水灰比并适当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提高密实性以降低混凝土的渗透性,设计时要采用环氧涂层钢筋,这种钢筋就是普通的光圆钢筋和带肋钢筋表面喷涂环氧树脂,有很强的耐腐蚀性,注意构造上不能有积水。可以适用于潮湿环境的工业与民用房屋、桥梁、码头等一些钢筋混凝土结构;(下转第505页)
(上接第503页)
第四、五类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应该符合有关的标准规定。
3.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
当地震发生时,作用时间极短,破坏力极大,而建筑本身结构也十分复杂,当其遇到地震力作用的时候,其破坏形式和破坏过程也是相当的复杂,如果仅仅依靠结构的计算设计是片面的,是不能够满足在地震作用时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需要的,所以抗震性的问题不能仅仅依赖结构计算设计,还要重视结构抗震的概念设计。概念设计就是在有利于提高结构抗震性的基础上,对结构进行全面合理的宏观控制。对于这样的设计思路我们就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3.1合理场地选择。场地是影响结构抗震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场地地形复杂,依靠工程措施是很难弥补复杂地形的缺陷的。所以选择场地的时候应该进行详细的勘察,弄清楚地质情况,避开软弱土层,容易滑坡,易液化等这样的不利地段,若不能避开就采取有效的措施,如用桩基础,加强基础的刚度和整体性等。
3.2合理选择建筑体型。在选择建筑体型的时候,不要选择太复杂的建筑体型,复杂的建筑体型没有直接明确的传力途径,不利于分析结构的内力,很难找到薄弱部位,特别是有凸起凹进的地方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在地震时最容易产生破坏,所以一般最好采用圆形、方形等对称的建筑体型,受力均匀,布局合理,方便进行内力以及位移分析,美学上也有良好的视觉观。
3.3合理选择结构体系。结构体系应该保证有足够的承载力分布和刚度,并在此基础上还有足够的延性。一般来说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是分不开的,刚度越大,则承载力也越大,结构的延性可以吸收很多地震时产生的能量,可以产生较大的变形不让结构在地震时产生突然的破坏,给人员安全撤出留下了足够时间。为了更好的提高抗震性能结构所用的材料也要符合相关的抗震要求。
4.结语
总之,虽然在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但是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抗震性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把握好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可以减少很多的工程事故,提高工程质量,提高工程的安全系数,保障人员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高校对课程设计的要求一般为一人一题,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多,设计任务书资料不足,难于真正实现人手一题。导致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在同一届学生中多采取分组方式开展不同结构类型的课程设计,在同一组内只是对部分参数做一定修改,计算过程和步骤完全相同,学生无需考虑结构布置或经济性等要求,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师在下届学生课程设计时会继续使用上一届使用过的题目,命题更新不够,致使学生会搜集上届学生的课程设计成果进行单纯模仿或直接抄袭,学生无法通过课程设计来了解当前相关技术的最新动态,与社会生产发展中的实践环节脱节。长此以往,学生便无法真正掌握结构设计方法,更无益于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课程设计图纸计算大多采用软件,不利于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随着计算机技术普及,各大高校在土木工程教学中大多都开设了CAD、SoliWorks、PKPM、midas等用于提高制图及计算的效率,同时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与工程实际应用相结合,然而在教学中,过多地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设计,学生只知道按照软件提示步骤操作获取最终结果,但对其内在的制图和识图方法、规范依据等却不熟悉甚至不去思考,导致工作中经常出现对于实际工程中的明显错误判断不出,图纸识别不准确等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1.3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缺乏对设计过程的控制
混凝土结构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课时量大,理论授课占用时间较长,课程设计基本在学期末,学生此时面临多门课程的期末考试,迫于对课程设计成绩的追求,学生大多数会需找往届模板,或照抄别人的成果交差。由于教师对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多以设计成果作为唯一依据,也有高校采取了抽查答辩等方式进行,但是忽视对学生设计过程的监管,缺少平时考核,日常检查也不严格、不规范,最终给定的成绩也不科学,甚至出现抄袭者的成绩反倒高于自行完成者的成绩,评定不够客观和公正,课程设计成果的质量自然无法保证。
2教学方法改革
2.1课程设计命题工程化、多元化,切实增加学生设计自由度
课程设计命题不能只是要求学生做简单的虚拟设计,应该密切联系现行的工程规范依托已建或在建项目资料编制多元化的课程设计题目,同时在任务书的编写上可以适当放宽约束条件,给学生自由选择和发挥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做法:一是学校应该充分发挥校内外实习基地(设计院、工程单位)的作用,大量收集工程背景资料、设计图纸等为教师开展课程设计命题提供依据;二是教师应该根据该课程设计的大纲要求科学编写任务书,充分体现一人一题的要求,同时已知条件可适度放宽,让学生自由选择和发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三是由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对拟开展的任务书进行认真审定,包括设计内容、深度、工作量、成果评定方式等,然后下发至学生开始设计。通过这种方式可切实提高课程设计科学性和工程应用性,为学生后续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2采取手工设计为主,软件验证为辅的方式开展课程设计
为杜绝学生电子文本相互抄袭的问题,该课程设计可要求学生对于结构设计及施工图纸手工绘制,教师严格按照制图规范标准进行检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图纸全部返工;设计计算书要求学生先采取手工计算,然后利用软件进行验证。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基本计算公式和规范的应用能力,又可以加强学生对基本制图、识图能力及三维工程形构件能力的培养,真正达到理论结合实际的目的。
2.3充分体现课程设计教师主导作用,加强过程监控
教师的实践能力直接决定学生课程设计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任课教师必须要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且熟悉现行规范。为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教师必须要积极投入到学生的设计当中去,并起到主导作用,教师每天进行集中答疑,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对于共性问题采取集中讲解,个别问题单独解释,这样既可以保证课程设计质量,又可以检查和督促学生的设计进度,真正达到课程设计大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4改革课程设计成果评价机制,正确处理成绩与效果的关系
课程设计的成果评价应该改变传统的以设计成果作为唯一依据的评定方式,坚持以“考核只是手段,学习效果才是目的”的原则,充分考虑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掌握的信息,既要保证对设计过程中表现积极,成果完整可靠的学生给予高分评价,又不挫伤部分成果欠佳学生的积极性,而是将最终反映出的问题必须反馈至学生,同时要求学生限时改正,最终给予合理的成绩评定。因此,成果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讲评和抽查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结合教师平时指导记录,科学设定各环节的分值比例,以实现该课程设计成果评价的客观、公正。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 buildings, multilayer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is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in construction. In the reasonable height and layer, frame structure can provide larger building space, the layout flexible, fit a variety of technology and use function requirements. But, in the frame structure design, still exist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following this paper of multilayer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design in the paper analyses the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colleague.
Keywords: civil engineering; High-rise buildings; Structure design; Hot issues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方法的综述
自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土木工程中出现以来,随着生产实践的经验积累和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方法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先后经历了容许应力设计方法、破损阶段设计方法和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容许应力法以线弹性设计方法为基础,要求在使用荷载作用下构件截面的应力不大干容许应力,截面应力按线弹性设计方法求出,容许应力是用材料的强度除以安全系数求得。容许应力法仅考虑材料的弹性性质,容许应力取值也无科学依据,框架结构设计是否安全可靠无法用实验来验证。破损阶段法以塑性设计方法为基础,要求在使用荷载作用下构件截面的内力不大于破坏时内力除以某一安全系数,破损阶段法使构件有了总的安全度的概念,可以说它开创了一个新局面。但它仍存在一些重大的缺点:只保证了构件的强度,但却无法了解构件正常使用是否满足要求;安全系数取值仍须经验,并无严格科学依据;单一安全系数不能对不同荷载、材料、构件区别对待,从而正确地度量框架结构的安全度。极限状态法是破损阶段的发展,它规定了框架结构的极限状态,并把单一安全系数改为三个分项系数,即荷载系数、材料系数和工作系数,从而把不同荷载、材料、构件区别对待,使构件具有比较一致的安全度。
从本质上讲,破损阶段设计法和极限状态设计法中的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所依据的都是极限强度设计方法。极限强度设计方法的基本原则是求出截面破坏时的极限承载力,然后控制截面在使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不大于破坏时的极限承载力除以某个考虑安全的系数。系数可用单一系数,即破损阶段法;也可用分项系数,即极限状态法。随着可靠度设计方法的发展,安全系数的取值已经从传统的定值设计法发展到今天的半概率设计法,又在向近似概率设计法发展,使框架结构设计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向更完善、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但是,只有框架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得以准确评估后,框架结构安全系数更为精确、科学的取值才会更有意义,框架结构安全度才能得到充分保证。
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时正确选取结构参数
2.1 选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2.2条中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分别为0.1g和0.15g两种,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分别为0.2g和0.3g两种,这与89旧规范差别较大。计算中应严格注意地震区的划分,选取正确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这一项对地震作用效应的影响极大。
2.2 地震力振型组合数
对于较高层建筑,当不考虑扭转耦联时,振型数应不小于3;当振型数多于3时,宜取为3的倍数,但不能多于层数;当房屋层数不大于2时,振型数可取层数,对于不规则建筑,当考虑扭转耦联时,振型数应不小于9;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刚度突变较大时,振型数应多取,如结构有转换层,顶部有小塔楼等,振型数应大于12或更多,但不能多于房屋层数的3倍;只有定义弹性楼板且按总刚分析法分析, 有必要时才可以取更多的振型。
2.3 结构周期折减系数
框架结构由于填充墙的存在,使结构的实际刚度大于计算刚度,计算周期大于实际周期,因此,算出的地震作用效应偏小,使结构偏于不安全,因而对结构的计算周期进行折减是必要的,但如果折减系数取得过大也是不妥当的。对于框架结构来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周期折减系数可根据填充墙的材料及数量选取0.6~0.7;砌体填充墙较少或采用轻质砌块时,可取0.9;无墙的纯框架,计算周期可以不折减。
2.4 梁刚度放大系数
结构设计计算软件的输入模型均为矩形截面,未考虑因存在楼板形成T型截面而引起的刚度增大,造成结构的实际刚度大于计算刚度,算出的地震剪力偏小,使结构偏于不安全,因此计算时应将梁刚度进行放大,放大系数中梁取2.0,边梁取1.5为宜。
3 框架结构构造配筋
3.1 框架外挑梁配筋
由于占地面积的限制,使用功能的要求或结构上的原因,工程上常在框架的梁端设计挑梁。由于框架梁的荷载与外挑梁的实际荷载值不同,因而框架梁与外挑梁的断面尺寸会有所不同,而有的设计人员在绘图时只是将框架梁上的某些主筋向外挑梁延伸,殊不知有些主筋根本无法伸进挑梁,这些差错一般在施工时才会暴露出来,但为时已晚。许多钢筋已截断成型,这不仅影响了施工进度,而且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框架梁外挑梁下常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在柱的内力和配筋计算中,有些设计人员对其受力概念不清,误认为此为构造柱,并且其配筋为构造配筋,悬臂梁也未按计算配筋,这样有可能导致水平荷载作用下承载力不足,为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3.2 框架边柱柱顶配筋
对于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水平荷载对结构的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竖向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与建筑高度的平方成,正比;顶点位移与建筑高度的4次方成正比,水平荷载是结构设计中的控制因素,框架顶层的风荷载较大,而屋面结构荷重传给边柱的轴向总力比楼层边柱总力要小,显然柱顶有大偏心问题顶层边柱节点出现轴向力对截面重心的偏心距大于0.5倍的柱截面高度(e0>O.5h)。根据框架结构的构造要求,横梁上部钢筋应全部伸入柱内,且伸过横梁下边;柱内一部分钢筋伸到顶端,另一部分钢筋伸到横梁内,其根数依据计算确定且不少于2根,设计人员在图中经常容易将边柱柱角的钢筋弯入梁内,对这类问题,缺乏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不易立即发现,而要等施工时才会察觉。问题的症结在于柱宽大于梁宽,柱角的纵筋要完全伸入梁内是办不到的,对这种差错应引起设计人员的重视。
3.3 框架梁、柱箍筋配置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3.3条及6.3.8条规定,工程习惯上常取的粱、柱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为100mm,非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为200mm。电算程序信息中通常也内定梁、柱箍筋加密区间距为100mm,由设计人员根据规范确定箍筋直径和肢数。当框架梁中由于种种原因纵向钢筋超筋时,梁端适当加大抗剪承载力对结构抗震非常有利,这也是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规范规定梁的箍筋直径应比最小构造直径增大2mm的原因。对于框架柱,当框架内定柱加密区箍筋间距为100mm时,在某些情况下,亦可能因非加密区箍筋间距采用200mm引起配箍不足。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梁、柱箍筋非加密区配箍验算时可不考虑强剪弱弯的要求,即剪力设计值取加密区终点处外侧的组合剪力设计值,并且不乘以剪力增大系数。
4 多层框架结构设计要求
4.1 强柱弱梁节点设计
这是为了实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让梁端形成塑形铰,柱端处于非弹性工作状态,而没有屈服,但节点还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强柱弱梁措施的强弱,也就是相对于梁端截面实际抗弯能力而言柱端截面抗弯能力增强幅度的大小,是决定由强震引起柱端截面屈服后塑性转动能否不超过其塑性转动能力,而且不致形成“层侧移机构”,从而使柱不被压溃的关键控制措施,柱强于梁的幅度大小取决于梁端纵筋不可避免的构造超配程度的大小,以及结构在梁、柱端塑性铰逐步形成过程中的塑性内力重分布和动力特征的相应变化,因此,当建筑许可时,尽可能将柱的截面尺寸做得大些,使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尽可能大于1,并控制柱的轴压比满足规范要求,以增加延性。验算截面承载力时,人为地将柱的设计弯矩按强柱弱梁原则调整放大,加强柱的配筋构造。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不得过高,以免在罕遇地震中进入屈服阶段不能形成塑性铰或塑性铰转移到立柱上。注意节点构造,让塑性铰向梁跨内移。
4.2 强剪弱弯剪力墙设计
为了提高抗震墙的变形能力,避免发生剪切破坏,对于一道截面较长的抗震墙,应该利用洞口设置弱连梁,使墙体分为小开口墙、多肢墙或单肢墙,并使每个墙段的高宽比不小于2。所谓弱连梁,是指在地震作用下各层连梁的总约束弯矩不大于该墙段总地震弯矩的20%;连梁不能太强,以免水平地震作用下某个墙肢出现全截面受拉,这是比较危险的。但是,考虑到耗能,连梁又不能太弱,连梁弱到成为一般小梁时,墙肢就变成单肢墙,而单肢墙的延性很差,仅为多肢墙的一半,且单肢墙仅具有一道抗震防线,超静定次数少,在地震作用下是很不利的,目前,有许多设计人员将结构中门洞连梁、窗洞连梁都改为截面高度极小的二力杆件,这对结构抗震是很不好的。在实际设计中,对连梁的刚度都要进行折减,这是因为剪力墙的刚度一般都很大,在水平力作用下,剪力墙中的连梁会因为很大的内力而超过截面允许值,可靠的办法是让这些连梁先屈服,要使连梁能形成塑性铰而不发生脆性破坏,连梁首先就必须满足强剪弱弯的要求,对连梁的刚度进行折减实际上就是降低其抗弯能力。
前言
结构概念设计是保证结构具有优良抗震性能的一种方法。选择对抗震有利的结构方案和布置,采取减少扭转和加强抗扭刚度的措施,设计延性结构和延性结构构件,分析结构薄弱部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薄弱层过早破坏,防止局部破坏引起连锁效应,避免设计静定结构,采取二道防线措施等每个设计步骤中都贯穿了结构概念设计内容。
一、概念设计
强调结构概念设计的重要性,是要求建筑师和结构师在建筑设计中应特别重视规范、规程中有关结构概念设计的各条规定,设计中不能陷入只凭计算的误区。以下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1.在结构体系上,应重视结构的选型和平、立面布置的规则性,择优选用抗震和抗风性能好且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结构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传递地震力途径,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
2.一般工程都仅进行小震下的弹性设计,而用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保证“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但没有验算和证实,那么建筑物是否真能做到“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无人知晓。对抗震设防烈度较高地区的特别重要建筑和超限建筑,审查专家往往会提出更具体的设计指标:(1)中震或大震不屈服设计;(2)中震或大震弹性设计;要求设计单位确保实现“三水准”的设计目标。
3.建筑物是应当有个性的,不应当千面一物。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念的特点是,使抗震设计从宏观定性的目标向具体量化的多重目标过渡,允许按照业主的要求选择不同层次的抗震性能目标作为设计者的设计依据。例如业主可以提出更高的抗震设防要求,按中(大)震不屈服设计或中(大)震弹性设计,保证重要的建筑物在大地震作用下不影响正常使用功能,而不仅仅是不坏不倒。
4.水平地震作用是双向的,结构布置应使结构能抵抗任意方向的地震作用,应使结构沿平面上两个主轴方向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抗震能力;结构刚度选择时,虽可考虑场地特征,选择结构刚度以减少地震作用效应,但是也要注意控制结构变形的增大,过大的变形将会因P-Δ效应过大而导致结构破坏;结构除需要满足水平方向刚度和抗震能力外,还应具有足够的抗扭刚度和抵抗扭转震动的能力。
5.在一个独立的结构单元内,应避免应力集中的凹角和狭长的缩颈部位;避免在凹角和端部设置楼、电梯间;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竖向体型尽量避免外挑,内收也不宜过多、过急,结构刚度、承载力沿房屋高度方向不宜均匀、连续分布、避免造成结构的软弱或薄弱的部位。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力。根据具体情况,结构单元之间应遵守牢固连接或有效分离的方法。高层建筑的结构单元应采取加强连接的方法。
二、结构选型问题
对于高层结构而言,在工程设计的结构选型阶段,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结构的规则性问题
新旧规范在这方面的内容出现了较大的变动,新规范在这方面增添了相当多的限制条件,例如:平面规则性信息、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信息等,而且,新规范采用强制性条文明确规定“建筑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因此,结构工程师在遵循新规范的这些限制条件上必须严格注意,以避免后期施工图设计阶段工作的被动。
2、结构的超高问题
在抗震规范与高规中,对结构的总高度都有严格的限制,尤其是新规范中针对以前的超高问题,除了将原来的限制高度设定为A 级高度的建筑外,增加了 B 级高度的建筑,因此,必须对结构的该项控制因素严格注意,一旦结构为B级高度建筑甚或超过了B级高度,其设计方法和处理措施将有较大的变化。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出现过由于结构类型的变更而忽略该问题,导致施工图审查时未予通过,必须重新进行设计或需要开专家会议进行论证等工作的情况,对工程工期、造价等整体规划的影响相当巨大。
3、嵌固端的设置问题
由于高层建筑一般都带有二层或二层以上的地下室和人防,嵌固端有可能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也有可能设置在人防顶板等位置,因此,在这个问题上,结构设计工程师往往忽视了由嵌固端的设置带来的一系列需要注意的方面,如:嵌固端楼板的设计、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的限制、嵌固端上下层抗震等级的一致性、在结构整体计算时嵌固端的设置、结构抗震缝设置与嵌固端位置的协调等等问题,而忽略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导致后期设计工作的大量修改或埋下安全隐患。
4、短肢剪力墙的设置问题
在新规范中,对墙肢截面高厚比为5~8的墙定义为短肢剪力墙,且根据实验数据和实际经验,对短肢剪力墙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增加了相当多的限制,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结构工程师应尽可能少采用或不用短肢剪力墙,以避免给后期设计工作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三、地基与基础设计问题
地基与基础设计一直是结构工程师比较重视的方面,不仅仅由于该阶段设计过程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后期设计工作的进行,同时,也是因为地基基础也是整个工程造价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这一阶段,所出现的问题也有可能更加严重甚至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要注意地方性规范的重要性问题。由于我国占地面积较广,地质条件相当复杂,作为国家标准,仅仅一本《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无法对全国各地的地基基础都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规定,因此,作为建立在国家标准之下的地方标准。地方性的“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能够将各地方的地基基础类型和设计处理方法等一些成熟的经验描述和规定得更为详细和准确,所以,在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一定要对地方规范进行深入地学习,以避免对整个结构设计或后期设计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
四、结构计算与分析问题
在结构计算与分析阶段,如何准确,高效地对工程进行内力分析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和处理,是决定工程设计质量好坏的关键。由于新规范的推出对结构整体计算和分析部分相当多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因此,结构工程师也应该相当地对这一阶段比较常见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结构整体计算的软件选择。目前比较通用的计算软件有:SATWE、TAT、TBSA或ETABS、SAP等,但是,由于各软件在采用的计算模型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导致了各软件的计算结果有或大或小的不同。所以,在进行工程整体结构计算和分析时必须依据结构类型和计算软件模型的特点选择合理的计算软件,并从不同软件相差较大的计算结果中,判断哪个是合理的、哪个是可以作为参考的,哪个又是意义不大的,这将是结构工程师在设计工作中首要的工作。
2、是否需要地震力放大,考虑建筑隔墙等对自振周期的影响。振型数目是否足够。在新规范中增加一个振型参与系数的概念,并明确提出了该参数的限值。由于在旧规范设计中,并未提出振型参与系数的概念,或即使有该概念,该参数的限值也未必一定符合新规范的要求,因此,在计算分析阶段必须对计算结果中该参数的结果进行判断,并决定是否要调整振型数目的取值。多塔之间各地震周期的互相干扰,是否需要分开计算。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高层建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建筑高度不断增加,建筑类型与功能也愈来愈复杂,结构体系更加多样化,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也越来越成为结构工程师设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做好高层结构设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概念设计
结构概念设计是保证结构具有优良抗震性能的一种方法。选择对抗震有利的结构方案和布置,采取减少扭转和加强抗扭刚度的措施,设计延性结构和延性结构构件,分析结构薄弱部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薄弱层过早破坏,防止局部破坏引起连锁效应,避免设计静定结构,采取二道防线措施等每个设计步骤中都贯穿了结构概念设计内容。强调结构概念设计的重要性,是要求建筑师和结构师在建筑设计中应特别重视规范、规程中有关结构概念设计的各条规定,设计中不能陷入只凭计算的误区。以下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1.在结构体系上,应重视结构的选型和平、立面布置的规则性,择优选用抗震和抗风性能好且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结构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传递地震力途径,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
2.一般工程都仅进行小震下的弹性设计,而用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保证“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但没有验算和证实,那么建筑物是否真能做到“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无人知晓。对抗震设防烈度较高地区的特别重要建筑和超限建筑,审查专家往往会提出更具体的设计指标:(1)中震或大震不屈服设计;(2)中震或大震弹性设计;要求设计单位确保实现“三水准”的设计目标。
3.建筑物是应当有个性的,不应当千面一物。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念的特点是,使抗震设计从宏观定性的目标向具体量化的多重目标过渡,允许按照业主的要求选择不同层次的抗震性能目标作为设计者的设计依据。例如业主可以提出更高的抗震设防要求,按中(大)震不屈服设计或中(大)震弹性设计,保证重要的建筑物在大地震作用下不影响正常使用功能,而不仅仅是不坏不倒。
4.水平地震作用是双向的,结构布置应使结构能抵抗任意方向的地震作用,应使结构沿平面上两个主轴方向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抗震能力;结构刚度选择时,虽可考虑场地特征,选择结构刚度以减少地震作用效应,但是也要注意控制结构变形的增大,过大的变形将会因P-Δ效应过大而导致结构破坏;结构除需要满足水平方向刚度和抗震能力外,还应具有足够的抗扭刚度和抵抗扭转震动的能力。
5.在一个独立的结构单元内,应避免应力集中的凹角和狭长的缩颈部位;避免在凹角和端部设置楼、电梯间;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竖向体型尽量避免外挑,内收也不宜过多、过急,结构刚度、承载力沿房屋高度方向不宜均匀、连续分布、避免造成结构的软弱或薄弱的部位。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力。根据具体情况,结构单元之间应遵守牢固连接或有效分离的方法。高层建筑的结构单元应采取加强连接的方法。
二、结构选型问题
对于高层结构而言,在工程设计的结构选型阶段,结构工程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结构的规则性问题
新旧规范在这方面的内容出现了较大的变动,新规范在这方面增添了相当多的限制条件,例如:平面规则性信息、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信息等,而且,新规范采用强制性条文明确规定“建筑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因此,结构工程师在遵循新规范的这些限制条件上必须严格注意,以避免后期施工图设计阶段工作的被动。
2、结构的超高问题
在抗震规范与高规中,对结构的总高度都有严格的限制,尤其是新规范中针对以前的超高问题,除了将原来的限制高度设定为A 级高度的建筑外,增加了 B 级高度的建筑,因此,必须对结构的该项控制因素严格注意,一旦结构为B级高度建筑甚或超过了B级高度,其设计方法和处理措施将有较大的变化。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出现过由于结构类型的变更而忽略该问题,导致施工图审查时未予通过,必须重新进行设计或需要开专家会议进行论证等工作的情况,对工程工期、造价等整体规划的影响相当巨大。
3、嵌固端的设置问题
由于高层建筑一般都带有二层或二层以上的地下室和人防,嵌固端有可能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也有可能设置在人防顶板等位置,因此,在这个问题上,结构设计工程师往往忽视了由嵌固端的设置带来的一系列需要注意的方面,如:嵌固端楼板的设计、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的限制、嵌固端上下层抗震等级的一致性、在结构整体计算时嵌固端的设置、结构抗震缝设置与嵌固端位置的协调等等问题,而忽略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导致后期设计工作的大量修改或埋下安全隐患。
4、短肢剪力墙的设置问题
在新规范中,对墙肢截面高厚比为5~8的墙定义为短肢剪力墙,且根据实验数据和实际经验,对短肢剪力墙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增加了相当多的限制,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结构工程师应尽可能少采用或不用短肢剪力墙,以避免给后期设计工作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三、地基与基础设计问题
地基与基础设计一直是结构工程师比较重视的方面,不仅仅由于该阶段设计过程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后期设计工作的进行,同时,也是因为地基基础也是整个工程造价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这一阶段,所出现的问题也有可能更加严重甚至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要注意地方性规范的重要性问题。由于我国占地面积较广,地质条件相当复杂,作为国家标准,仅仅一本《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无法对全国各地的地基基础都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规定,因此,作为建立在国家标准之下的地方标准。地方性的“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能够将各地方的地基基础类型和设计处理方法等一些成熟的经验描述和规定得更为详细和准确,所以,在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一定要对地方规范进行深入地学习,以避免对整个结构设计或后期设计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
四、结构计算与分析问题
在结构计算与分析阶段,如何准确,高效地对工程进行内力分析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和处理,是决定工程设计质量好坏的关键。由于新规范的推出对结构整体计算和分析部分相当多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因此,结构工程师也应该相当地对这一阶段比较常见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结构整体计算的软件选择。目前比较通用的计算软件有:SATWE、TAT、TBSA 或 ETABS、SAP 等,但是,由于各软件在采用的计算模型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导致了各软件的计算结果有或大或小的不同。所以,在进行工程整体结构计算和分析时必须依据结构类型和计算软件模型的特点选择合理的计算软件,并从不同软件相差较大的计算结果中,判断哪个是合理的、哪个是可以作为参考的,哪个又是意义不大的,这将是结构工程师在设计工作中首要的工作。否则,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计算软件,不但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有可能使结构有不安全的隐患存在。
2、是否需要地震力放大,考虑建筑隔墙等对自振周期的影响。振型数目是否足够。在新规范中增加一个振型参与系数的概念,并明确提出了该参数的限值。由于在旧规范设计中,并未提出振型参与系数的概念,或即使有该概念,该参数的限值也未必一定符合新规范的要求,因此,在计算分析阶段必须对计算结果中该参数的结果进行判断,并决定是否要调整振型数目的取值。多塔之间各地震周期的互相干扰,是否需要分开计算。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设计是复杂并且艰巨的任务,作为设计人员应该做到:对工作认真,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熟悉操作与规范,了解规范的真正含义;在实际工作中的灵活运用,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性。而钢筋混凝土框架的结构作为一种广泛运用的结构形式,具有明确的传力、灵活的结构布置、整体性与抗震性等集聚一身的优点。已被广泛的运用在各种多层的工业与民用的建筑中。随着计算机不断的发展,框架结构也由人工的转为计算机来进行计算,凭着对高科技的依赖性,计算精度逐渐提高,设计人员工作的强度却在逐渐的降低,但框架结构的设计依然存在一些实际性或者理念性的重要问题,需要引起设计人员的重视,保证设计的质量得到提高。
一、设计构造时出现的问题
(一)对框架结构而言,柱是保证竖向承载和结构抗侧力工作的重要构件,其重要性远大于梁,在框架柱相对完整的情况下框架梁即使呈酥碎状态也不会引起恶性倒塌,要做到强柱弱梁,让框架的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框架梁上,框架节点核心区的设计就尤为重要,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GB50011―2010第6.3.10中有明确的规定“一、二以及三级框架的节点核心区配箍的特征值分别不能<0.08、0.10、0.12,并且由体积配箍率不能<0.4%、0.5%、0.6%”。这样的规定常常被设计人员忽略,尤其在柱的轴压力比不大的时候,要求常常不得到满足。这样的规定能保证节点核心区的延性构造,应当严格遵守。
(二)底层的框架柱的箍筋加密区的范围应该满足《建筑抗震设计的规范》(GB50011―2011)中有明确的规定了:“净柱身高的1/3不能超过底层下端的身高”这是设计中的重点说明。
(三)框架梁纵向的配筋率应当注意遵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6.3.3中有明确的规定:梁端箍筋的最大间距、最小直径以及加密长度的都必须使用表6.3.3中的数据,当纵向的钢筋配筋率>2%的时候,箍筋的最小直径应该增加2mm。这个问题在目前的设计中常常被设计人员忽略,造成梁端的延性不足。
(四)梁柱节点处框架梁上部纵筋伸入节点的锚固长度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9.3.4规定:“梁上部纵向钢筋也可采用90°弯折锚固的方式,此时梁上部纵向钢筋应伸至柱外侧纵向钢筋内边并向节点内弯折,其包含弯狐在内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4Lab,弯折钢筋在弯折平面内包含弯弧段的投影长度不应小于15d”。当截面的尺寸小于400×400mm的时候应注意上部纵筋直径的选择,否则这一项的要求极不容易得到保障。
二、结构抗震的等级
在工程的设计中,大部分的房屋建筑按其《建筑防震设计规范》的分类属于丙类的建筑,例如住宅以及办公楼等的一般建筑,其抗震的等级可以根据结构的类型和房屋的高度来按照《抗震规范》的6.1.2来确定。而电讯、能源和医疗、交通等类型的建筑物以及大型商场和体育馆等公共建筑,首先,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标准》(DB50223―95)来确定哪些是哪一类的建筑。乙丙类的建筑按照本地区抗震的设防烈度进行计算。一般的情况下,当抗震的设防烈度在6~8度的时候,乙类建筑应符合本地区设防的烈度提高一度,应根据《抗震规范》表中6.1.2来进行抗震等级的确定。如:位于8度地震区的乙类建筑,应当按照9度由《抗震规范》确定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当8度的建筑高度超过表6.1.2的范围时,应当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后再采取措施,但在一般情况下,设计人员会错当成丙类建筑来进行设计,使其建筑的扛着能力下降,必须对设计计算做出修改。
三、框架计算简图的合理性
在没有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的情况下,独立基础应该埋置较深,为了减小计算高度和底层侧位的左移,应在标准以下的某个适当的位置设置基础拉梁。如果按三层的设计来进行计算,首层层高为3.6m,这样的简图是不合理的,假定房屋嵌固在基础拉梁的顶面,这样的底层的配筋就应该由基础拉梁顶面的截面进行控制,而实际上房屋底层的配筋是基础顶面出的截图所控制的。所以在计算时,应将基础层1输入,层高实际为3.2m。
四、基础拉梁的设计以及计算应符合实际的情况
(一)基础拉梁的设计:
多层框架的房屋单独的柱基埋置较深,或者柱基承受重力荷的能力差别较大,或着在受力层范围之类,根据抗震的要求,应该沿主轴看、两个不同方向设置基础拉梁。基础拉梁的设计应该要大一些,梁的高度应在柱中心距的1/10~1/15,截面的宽度应取梁高1/2~1/3.这样可以使底柱弯曲的距离平衡,减少底层的位移。
(二)基础拉梁的计算应符合实际情况:
用TAT或者SATWE等电算程序进行框架整体的计算时,在基础拉梁层无楼板的情况下,楼板厚度应取零,并且定义弹性节点,采用总刚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以及计算。虽然楼板厚度取零,也定义为弹性节点,但未使用总刚分析,程序的分析会自动按照地面假定来进行计算,与实际的情况不符合。
五、框架梁、柱箍筋的间距处理
《抗震规范》第6.3.3条以及6.3.8条对不同抗震等级的框架梁,柱箍筋加密区的最小值以及最大值都做出了明确的决定。根据规定,工程在习惯上取梁、柱箍筋加密区的最大间距是100mm,非加密区的为200mm。从电算程序信息中得知内定梁、柱箍筋加密区的间距是100mm,并以此条件算出加密区箍筋的面积,再由设计人员根据箍筋的直径与数量。但在程序的内定条件下,框架梁跨中的部位有次或者有较大的集中荷载作用却用来支配两肢箍筋的情况下,非加密区的间距采用200ram会导致非加密区的配箍不足,为此建议改成间距为200mm,这样不但可以保证非加密区的抗剪承载力,还能增加梁端箍筋加密区的抗剪能力。
六、结构周期折减数数值的问题
框架结构因为充墙的原因,使结构的实际的刚度大于计算的刚度,计算是周期大于实际的周期。得出了地震剪力偏小,使结构不安全。因此对结构的周期进行折减是必要的。当采用砖砌体作为填充时,周期折减系数一般取0.6~0.7,当砖砌填充墙较少的情况下或使用轻质空心砌块的时候,周期折减系数应该在0.7~0.8,当采取全部用轻质空心砌块的时候,周期折减系数可取0.9。
七、结构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当雨篷梁、楼梯平台梁的过梁支撑在框架上的时候容易形成短柱,所以应把短柱全长的箍筋进行加密。
(二)当纵向受拉筋的框架梁端的配筋率大于2%的时候,按照规定应该使其直径增加2mm。
总结:
本文主要讲述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基本问题,设计框架结构,设计人应首先判断实际工程中结构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可能碰到的所有问题,提前采取预防措施给予解决,并对计算的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判断,等处准确无误的答案后方可用于实际工程的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 刘双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常见问题解析[J].四川建材,2009,35(4):124,126.
[2] 杨新.浅谈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设计常见问题[J].中华民居,2011,(6):46-47.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近年来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混凝土结构设计作为其中重要的内容,它的质量问题不仅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着严重的影响,还使得建筑物的功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在对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就要对设计技术进行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工程施工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保障。但从当前我国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就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就需要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处理,从而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1、关于结构计算与分析阶段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对策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计算与分析阶段的常见问题。目前的工程建设中,大都是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结构设计等工作,这样不仅使得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进一步的保障,还满足了现代化建筑结构设计的相关要求。但在不同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其软件系统的应用效果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建筑设计阶段中,就需要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和分析方式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设计师们在对建筑混凝土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对计算软件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比较研究以外,还要对建筑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了解,从而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处理,以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而且在施工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也要根据工程施工的相关要求,对混凝土结构的尺寸大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采用相应的设计技术方法对其进行处理,以确保建筑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强度得到有效的控制。
我们还要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以避免在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其质量无法满足工程设计的相关要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则。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要标准和准则。也是高层建筑设计单位提高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质量与效益的重要保障。只有在一定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则支持下。才可以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总体来讲。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建筑结构基础方案需要配置完善的施工地质调查报告。最大程度的发挥建筑物地基的潜力。必要的情况下设计人员还需要对地基的变形做好相应的演算。另一方面。设计单位还需要对建筑物进行综合性分析。尤其是对于建筑物负荷以及上部结构类型。通过对这些综合性分析。最终选定最适合的基础方案。从而可以在提高设计质量的基础上提高设计单位经济效益。一条基本原则是设计单位经常忽略的。那就是结构措施完善原则。设计单位在进行建筑物结构的设计时。 需要注意结构组件的延展性。例如建筑物中钢筋的锚固长度等。同时。设计单位还需要注意建筑物薄弱环节以及建筑物本身温度对于建筑物组件的影响。对于这两方面的问题。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以及强压弱拉&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以及牢靠性。
2、关于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地基与基础设计中常见问题及处理对策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基础结构的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保障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在对其地基基础结构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其建筑物时常会出现沉降的现象,这就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着一定的影响。而且如果其基础结构的稳定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可能会破坏了建筑基础底板的质量,为此我们就需要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处理,从而保障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针对不同程度的沉降量的工程,地基与基础设计所采取的处理措施也是不同的。对于沉降量相对较小的工程,可以采用褥垫的方法处理,也就是说在地下室与持力层之间建筑一层保护带,在沉降作用发生时,保护层会承受一部分的附加应力,防止地下室地板因受力过度而开裂或沉降。同时,对天然地基也起到了养护的作用。这样,地基保养便从根本上达到了解决。对于有地下室的建筑,地下水的季节性变化也是影响地下室底板的重要因素。当降水期来临,地下水位升高。底板的防水设计得尤为重要。一般的地下室建筑,由于柱下承台的形式比较复杂,其基槽地膜形状也是较为繁复的,建筑复杂的外在轮廓一方面加大了防水设计的难度,另一方面,增加了工程造价。很多设计工程师仅仅考虑到建筑物当时当地的地理状况,忽视对降水这一因素的考虑,而导致在地下室底板设计时对防水工程的不全面。不科学。在室外地坪之下的结构部分,外轮廓形状设计应尽量简洁,这样有利于建筑防水的施工。另外,在具体的设计方略上,采用统一地下室底板和柱下承台的下标高的反承台法。这一方法的具体做法:在地下室内部做滤水层和覆土,同时对柱下承台进行加厚工程的设计。这样一来,基槽地膜形状变得简单,方便施工,缩短了施工时间,从而施工质量也可以得到保证。.
3、关于混凝土上部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及处理对策
混凝土上部结构设计中常见的问题解决混凝土上部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的对策。由于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难免会需要反复的修改。所以在设计之前很有必要将相应的准备工作做好。进行设计更改的时候。也能有一个调整的余地。一般常用的方法是对结构设计进行建模计算。通过计算机将结构设计中容易出现了问题进行一个周密的预测和估算。在上部结构设计阶段,要考虑建筑物的抗震功能,当遇到中震时,我们应考虑第一级别的剪力墙。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要使得工程造价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这就需要在建筑结构设计上充分考虑投资商的经济效益。
权衡建筑质量和投资回报之间的重要性)所以在设计时。应该尽量的优化结构设计。要始终牢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压弱拉原则。具体来说。设计时要注意测试地基的抗压性%检查支撑架的稳定性%控制钢筋的锚固氏度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建筑结构设计的最终效果令人满意。在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之前。必须要和承包商投资商有一个全面和谐的沟通过程。主要是来讨论建筑结构的类型以及施工的具体要求。 这样将会有利于设计人员充分了解本次建筑工程的施工基调。对整个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思路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对于不同的基础形式,所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也各不相同。常见问题如下:对于地下车库中的柱下独立基础,基础埋深的计算方法因各地方基础规范有不同的规定,对基础底面积大小影响较大。当地库底板厚度满足一定要求的情况下,独立基础的埋深可取自室外地面及室内地面计算埋深的平均值。对于平板筏板基础,上部结构刚度、板底地基土的基床系数等都对筏板的计算有一定影响。设计时应将上部结构刚度传给基础,考虑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并合理选取基床系数,有效降低基础工程量。另外,基础底板及地下室的外轮廓应尽量简洁,有利于防水工程的施工和降低造价。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国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这不仅对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着严重的影响,还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效益,因此我们就需要的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处理,从而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二、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熟悉地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 掌握工程地质、工程力学、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地下工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电工、工程测量与试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有关工程勘察,建筑工程等方面的政策、规范和法规。具有进行工程勘察、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主干学科 地质工程
四、主要课程
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计算机基础、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岩土力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道路勘测与设计、地下结构、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地质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要求)
设计1——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
时间:1周
内容:钢筋混凝土结构
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受到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初步训练。设计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为钢筋混凝土楼盖设计,一部分为单层厂房结构设计。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计算说明书及结构设计图纸。
设计2——岩土体工程课程设计
时间:1周
内容:岩土体稳定性评价、岩土体工程设计
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岩土体稳定性评价及岩土体工程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受到岩土体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设计3——基础工程设计
时间:1周
内容: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有关资料选择基础方案,并进行设计、计算、绘出施工图。
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基础工程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受到基础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测量实习,安排在第5学期,时间1周,内容为工程测量,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实习报告。
认识实习,安排在第4学期,时间3周,内容为地质认识实习。
教学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时间7周,内容包括工程地质勘察、原位测试、室内资料分析与整理。要求编写一份实习报告。
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8学期,时间12周。
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达到工程师工作能力的初步训练。
要求:选题尽可能结合生产实践,做到一人一题,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答辩: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后,由系统一组织答辩。
六、主要实验
室内试验(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测试、建筑材料试验等)、野外现场试验(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现场原位测试、工程监测及检测等)
七、最低毕业课内总学时:2500学时
【中图分类号】 G642.0
前言
近年来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用人单位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执业能力的培养已变得极为迫切。混凝土结构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混凝土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适时顺势的调整和实践是十分有必要的。基于混凝土结构课程特点及以上原因,笔者大胆尝试,对混凝土结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课程特点及其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地位
混凝土结构课程通常按内容的性质可分为“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和“混凝土结构设计”两部分。前者主要讲述各种混凝土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截面计算和构造等基本理论,属于专业基础课内容,具有概念多、公式多、符号多、计算量大和构造措施繁杂等特点。后者主要讲述梁板结构、单层工业厂房、多层和高层房屋、公路桥梁等的结构设计,属于专业课内容,具有系统性强,概念设计内容多等特点。
混凝土结构是理论性和工程应用性并重的一门课程,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无论将来从事结构设计、施工监控、结构安全性评价、结构加固等,其实归根结底问题的本质就在于进行不同受力形式的混凝土构件截面的设计和校核,这恰恰是混凝土结构着重解决的问题。它决定了混凝土结构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地位,对混凝土结构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将成为学生在毕业设计和日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一把利器。
2、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将“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高层建筑结构”等课程分别进行系列的整合和优化,避免重复,精简混凝土结构课程内容。如将荷载和设计原则等内容从其他同类课程中抽出,单独设一门“荷载和结构设计方法”课程;将混凝土和钢筋的材料性能部分归并于“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仅简单介绍混凝土和钢筋的力学性能;将构件和结构的抗震设计部分归并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中;将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部分归并于“高层建筑结构”课程中。当然,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也注重了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如在讲解第2章混凝土和钢筋的基本力学性能时,可结合前面课程《土木工程材料》对这部分的内容作以复习和补充,而学生对一些实际结构提取计算简图的能力则需要通过“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后续“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或“桥梁工程”等诸多专业课程学习来培养[1]。
另外,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结构和道桥工程方向,由于引用规范的不同导致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教学内容有较大的差异,如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公路桥规》中是大有不同的,具体见表1。
从表1所列内容可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公路桥规》在偏心受压构件计算时都考虑了构件纵向弯曲引起的二阶弯矩的影响,即采用初始偏心距乘以一个偏心距增大系数来考虑。而在这两个规范中取值是不同的,在结构规范中,为轴向力对截面重心的偏心距与附加偏心距之和,而在桥涵规范中未考虑附加偏心距,初始偏心距就取成。而且,在两个规范中材料强度的表达符号也是有差别的等。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知识的“繁”、“杂”,在“教”的过程中更要注重授课的条理性、重点突出并指明规律。例如繁杂的计算公式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基于构件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和形态,掌握各个临界状态下构件截面的应力分布情况,然后基于力的平衡条件、力矩平衡条件列出力学平衡方程,进而摆脱记忆公式带来的烦恼;而对于那些通过理论推导不能得出的半经验半理论公式,我们将教材和规范结合,以教材为蓝本分析构件破坏的影响因素,通过查规范得到相关计算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熟悉如何正确使用规范。此外,对于那些琐碎的构造要求,以实际工程的介绍配合规范相关条文的要求,使同学们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3、教学效果反馈
2009年以来,基于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思路,我们对混凝土结构进行了有益的考试改革。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的方法,平时成绩主要是量化的练习、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形式上采用闭卷。对混凝土结构设计采用开卷形式,考试题型和形式模拟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允许学生带入教材、规范等参考资料,使学生在学校里就体验到日后执业考试的要求。表2是2008年(教改前)与2009年以来(教改后)教学效果的对比。
表2中的数据表明,2009年以来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由于加强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工程软件的学习,使同学们提前对结构设计过程中结构分析、截面设计、施工图绘制等各个过程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这样以来,一方面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更容易入手,为部分同学考研复习取得了时间,也缓解了毕业设计时间紧、任务重和毕业生求职时间提前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强化,毕业生求职的竞争力就得以提升,实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无缝连接。
参考文献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中主要的建筑结构,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将会对建筑物的使用性能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至还会对建筑主体结构的稳定性构成极大的威胁与破坏。而就目前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现状来看,因为很多施工单位的质量控制意识薄弱,施工工艺水平较低,再加之结构设计不合理等问题的存在,导致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大小不一的裂缝,大大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服务质量。因此,本文重点对建筑施工中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进行了探讨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相关结论,以供参考。
1 设计人员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裂缝控制问题
很多建筑设计人员在对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设计时,主要是通过利用计算机系统得出计算结果,并未考虑到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甚至并没有对混凝土约束拉应力、混凝土收缩等关键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只是完全依赖于计算机软件结果,单方面注重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方面,缺少裂缝预防控制意识,这就导致一些结构部位频繁出现裂缝。而在借鉴作用下产生裂缝时,很多设计人员普遍认为是与设计质量无任何关联的,这是因为他们所设计的施工图纸完全达到了国家规范的规定要求。然而,这种认知必然是错误的想法,在我国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关于裂缝控制的条文要求并不多,尽管满足了规范设计要求,但并不是可以对所有间接作用产生的施工裂缝进行有效的控制。所以,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应当站在全局角度上看待问题,切实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在对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同时,采取一定的裂缝防治措施。
2 裂缝控制措施应强调概念设计
近年来我国虽然出版和发表了不少有关间接作用原因产生的裂缝控制书籍和论文,其中还有一些文献专门论述了采用计算方法确定混凝土的约束拉应力、伸缩缝间距、防裂钢筋数量等内容,这无疑从理论上有助于裂缝控制工作的进步。但是这些计算方法均基于考虑简单的工程情况,而且其中涉及混凝土材料性能、工程中的环境温度变化情况、结构刚度、地基的水平阻力等的参数较难准确取值。因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很大影响。由于实际工程的复杂性、混凝土材料性能受到多种因素变化的影响,工程中的环境温度变化的不确定性,使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在很多情况下只具有参考价值。因而基于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关于间接作用原因产生的裂缝控制措施主要依赖于总结工程经验而得的概念设计结果。
3 总结工程中的裂缝控制经验,进一步完善概念设计
工程经验表明,不同类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由于间接作用的原因产生的裂缝具有某些规律性。其特点是多发生在混凝土因约束产生的拉应力较大部位,通常和承受荷载的关系不明显。而且这些裂缝往往不会严重影响结构受力性能,但会影响结构的耐久性甚至影响正常使用。因而结构设计人员仍需采取有效措施对这类裂缝进行控制。
对易出现裂缝的部位,目前在设计中通常采用了“放”、“抗”或“抗放结合”的控制裂缝措施,工程经验表明在与材料、施工等部门密切配合的情况下,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放”就是释放或减小上述易裂部位混凝土截面内的约束拉应力,这类措施包括对平面长度较长的房屋采用伸缩缝,或采用设置若干个后浇带、加强带等方法。在这类措施中实践证明尤其以分割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控制裂缝效果,但是它却往往受到使用条件不允许分割的限制而不能普遍采用。
4 结构设计人员应该尽早介入建筑方案和初步设计工作
可以说,建筑方案设计初期阶段对于整个工程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更是与后续其他结构设计专业工作的正常进行相关。所以,建筑设计人员在对建筑方案进行初步设计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裂缝控制和抗震设计等重点问题,并与其它专业的设计人员进行共同讨论交流,及时对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其次,要特备加强对结构约束拉应力的控制,由于大部分的建筑设计人员通常都会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以此来对建筑方案初步设计的合理性进行考量,常常忽略了对其他设计专业的了解掌握,使得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案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在实际的结构设计工作中,各专业的设计人员要积极探讨交流,共同对裂缝控制问题进行配合协作。
5 注意改进防裂钢筋的构造
目前在某些工程设计中可以见到为了防止双向矩形板在房屋端部阳角发生45°的裂缝,该部位除设有正交的沿板两个跨度方向的双层双向钢筋外,还在板的上部设有附加放射形短钢筋,其长度一般不超过1.5m。这些短钢筋通常绑扎在板角部纵横向负钢筋的上方,其位置影响了角部负钢筋应置放的正确位置,因而减少了角部纵横向负钢筋的有效高度,使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实际上足够的纵横方向的钢筋的合力已能很好地抵抗板垂直于板角45°处混凝土的约束拉应力、并在该处形成裂缝后能起到抑制裂缝开展的作用。
另外,我国目前仍旧有部分建筑工程设计并没有对楼板内沿预埋电气线管裂缝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因此,当板厚度较薄时,再加之预埋线管径较大,线管多等问题,导致混凝土截面出现裂缝现象。所以,笔者通过多年实践工作经验提出建议,设计人员在对钢筋构造进行设计师,应该全面掌握管径与板厚的实际情况,事先设计出有效的防裂构造,同时要对钢筋长度和间距进行严格控制,确保钢筋两侧的锚固长度≤30d,从而达到理想的防裂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引起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因素有很多,而无论是哪一种问题发生,都将会对建筑整体结构的安全性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都要加强对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可以通过参考以往同类型工程实例,对其中已发生的危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从而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措施,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引言
型钢混凝土结构构件具备诸多优势,比如:受力性能好、截面尺寸小、抗震性能好、自重轻等,在石油化工结构设计中具备很优越的应用价值。在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明确方法,遵循《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等[1]。此外,还有必要通过构件的实际受力情况,对设计进行优化。总之,由于型钢混凝土具备很好的应用价值,所以对其应用进行探讨意义重大。
2工程实例分析
在石油化工焦化装置中,焦炭塔框架属于核心构筑物,操作重量大,装置支座位置及井架总高度偏高,通常情况下会有焦溜槽以及楼梯间附带。整体结构体系较复杂,设计存在一定难度。以某炼油厂为例,其工程延迟焦化装置焦炭塔框架属于两塔结构,焦炭塔单塔自重达4300kN(430t),塔外径为9690mm,单塔最大高度为41.3m。水焦工况最大操作介质为3040t,满焦工况焦炭量达到1150t。该工程所处场地在地面上10m位置的基本风压为0.5kN/m2,地面粗糙度为B类,抗震设防裂度为7度,工程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2]。从框架设计来看属正常,但在结构空间利用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建议:(1)尽可能控制主要构件截面,使整体平面布置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2)确保塔体下方具备充足的空间,能够设置冷焦水过滤器1台和别的附属操作框架;(3)在塔体下方框架位置,有必要对全封闭设备操作房进行合理设置;(4)确保型钢混凝土结构能够合理、科学地应用,进而发挥型钢混凝土结构的作用。
3型钢混凝土结构的选择以及模型的计算
3.1结构选择
对于上述工程的焦炭塔框架设备支承部分来说,为典型的塔型设备基础,即:两塔板式框架联合塔基础,一共有3层,高为27m,纵向连续两跨2.5m×2,横向为单跨12.5m,出焦井架标高为27~117m,属中心支撑钢结构框架。
3.2模型计算
在设计中,所使用的是有限元分析软件STRAT,在利用该软件进行计算过程中需由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操作,以确保计算值的精准性。同时,在焦炭框架选择上,选择高耸组合结构,在建模分析过程中,有必要对下部混凝土框架和上部钢结构的共同作用充分考虑,以此有效模拟结构的具体情况。对于完整的焦炭塔框架模型来说,需具备:①混凝土框架柱;②井架钢结构梁;③混凝土框架梁。此外,利用厚壳单元模拟混凝土顶板,利用薄壳单元模拟设备塔体。
4荷载组合与截面设计
4.1荷载组合分析
根据相关设计规范要求,对焦炭塔框架设计需根据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最不利的效应组合加以设计。因此,两塔结构设计时的荷载组合为:(1)正常操作工况下:1.2永久荷载+1.0×1.3×(介质荷载+活荷载)+1.4×风荷载;(2)停产之前:1.2永久荷载+1.0×1.3×(介质荷载+活荷载)+1.4×风荷载;(3)停产检修工况下:1.2永久荷载+1.0×1.3×活荷载+1.4×风荷载;(4)地震作用下:1.2×[永久荷载+0.5×(介质荷载+活荷载)]+1.3×水平地震荷载+1.4×0.2×风荷载[3]。总之,需合理分析荷载组合,以此为进一步截面设计以及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保障。
4.2截面设计分析
截面框架柱、框架梁的设计内容如下:1)框架柱设计。在设计初始阶段,如果外在条件全部一致,为了使框架柱截面的尺寸得到有效保证,可选择2种框架柱截面尺寸,通常会选择1个大柱尺寸,即:2500mm×2500mm规模;同时选取1个小柱尺寸,即:1800mm×1800mm规模,根据计算结果,采取对比的方法最终选择适合本工程结构的合理尺寸。在外在条件一致时,大柱和小柱模型需采取分别进行计算的方法。由于会受到框架柱截面尺寸差异的影响,进而使结构刚度存在很大的差异。针对此类情况,需要利用地震组合工况控制好设计结构。从实际经验来看,小柱模型在刚度上偏小,在柔性上较好,基于同样风载或者地震条件作用之下,结构内力偏小,便于为构件截面设计提供有利的条件。2)框架梁设计。对于框架梁来说,因受到工艺设计需求的影响,加之标高相对明确,使得调整的空间偏小。在梁截面上,一般选取为1500mm×2500mm。在对梁截面刚度进行合理增多的条件下,能够使框架柱的反弯点位置得到有效控制,进而使框架梁设计弯矩的要求得到有效满足。基于框架梁内部对H型钢进行设计,能够和框架柱内型钢柱之间组合成为内框架体系,从而使结构的整体性得到有效提升[4]。此外,框架顶板属于设备的支座层,起到承载塔体荷载的作用,在顶板中间部位需设置型钢斜梁,并采取STRAT计算结果提取内力,对厚板配筋进行计算。总结起来,在设置斜梁的条件下,能够使顶板的受力得到有效改善,同时使传力路线得到有效简化。
5结语
本次研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型钢混凝土在石油化工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在了解工程实例的条件下,需选择合理的型钢混凝土结构,并通过模型的计算,进一步分析荷载组合,然后在截面设计过程中,注重框架柱的设计和框架梁的设计。总之,对于型钢混凝土结构来说,对型钢和混凝同受力的特性加以应用的条件下,使混凝土的抗压性能以及型钢的抗弯性能得到有效展现,进而使结构的延展性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在合理应用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条件下,能够提升结构空间的利用效率,进而使实际生产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作者:冉艳华 单位:中海油山东化学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陈燕,何夕平,马乐乐.各国规程对型钢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计算对比分析[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J],2016(3):24-29.
【2】孙宇,郑岩,胡勇刚.延迟焦化在炼油工业中的技术优势及进展[J].石化技术与应用,2012(3):260-264.
【3】苏君超.焦炭塔框架阻尼比的取值[J].石油化工设计,2014(4):15-18.
【4】宋桂珍.钢结构防火涂料在石油化工装置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1(6):175.
【5】靳铁钢.轻型钢结构设计问题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3):11-12.
【6】张金法.门式刚架轻型钢结构设计及施工中一些问题和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2):46-47.
【7】唐国昱.型钢混凝土结构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2(21):93.
【8】JasimAliAbdullah.钢管混凝土和套管混凝土短柱的抗剪强度和性能分析[J].钢结构,2010(3):156-157.
【9】刘巨保,许蕴博.基于GB50341标准设计的立式拱顶储罐弱顶结构分析与评价[J].化工机械,2011(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