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7 02:46: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育心理学顾名思义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同时它也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它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教学过程和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不仅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它还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它有其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学生在常态的教学中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见,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正常学生群里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但其具体的研究范畴是围绕着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过程的展开而展开的,那么,如果我们想发挥出教与学的有利相互作用就必须搞清楚这一过程包含的要素。一般来说,这一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个要素,基本上将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这三大过程交织在一起。
再来看外语教育心理学,显然是教育心理学中语言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方面。这里我们有必要分清几个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基本概念。首先,是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一组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第一语言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首先接触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其次,我们来区分一下母语与外语,这是一组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两个概念。母语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一般是指外国的语言。通过对比分析这四个概念,我们不难看出,母语不一定是第一语言,外语也不一定是第二语言,我们不能将它们互相等同。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再来思考,本文是想分析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心理,首先要对对外汉语教学做出明确的定义,一般来讲,这里指的对外汉语教学就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并且是一种针对外国人进行的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基础阶段为重点,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在语言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的集中、强化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接下来就分别从教育心理学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中包含的五个重要要素来分析,它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怎样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成果的进步。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的教育心理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个人因素体现出来的影响教学效果的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生理、认知、情感三大方面。下面来分别看一下它们是怎样影响学生学习的。
(一)从生理因素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
跟语言习得有关的生理因素主要就是年龄,我们都知道目前比较受学术界认可的语言习得“关键期”也叫“临界期”假说,是由伦尼伯格提出的。他的理论认为,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此时大脑灵活,可塑性大。因此比较容易习得语言。这是习得母语的最佳时期。这一假说现在也被广泛运用到第二语言学习中,所以,一般认为,2-12岁也是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所以,这就启发我们,在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角色的时候。我们要认识到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存在的,不同年龄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方面具有不同优势。但是每个学习者都存在个体差异,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也都不一样,我们不能认为所有人的学习语言最佳年龄段是固定的,也不是学习语言越早越好,还要看后天的学习时间长短和努力程度。我们一定要分析教学对象,根据不同年龄的学习者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从认知因素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
语言学习的认知因素一般包括智力、学能、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
1.智力因素
大体来说,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是成功地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组成的综合能力。人的智力水平多用智商来表示。尽管智力因素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教师还是应当对学生的这一情况有所了解,要特别鼓励智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培养他们学习汉语的自信心。
2.语言学能因素
如果教师发现某些学生其他科目成绩都不错,但学习外语却十分吃力,这就说明其缺少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即语言学能,它包括对语音编码解码的能力、语法敏感性、强记能力和归纳能力等。语言学能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到第二语言学习的速度,老师要了解学生哪部分的语言学能不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学生反复练习,强化记忆,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
3.学习策略因素
一、听力课的课程设置。听、说、读、写是人们学习和掌握一门语言必要的四种技能,而听又排在了首位,由此可见听的重要。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听力课出现在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听”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一直伴随着语言的学习,初级阶段,又是打基础的阶段,这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日常交际,所以大部分的学校,都是从初级阶段开始设立听力课,从基础的汉语拼音学起,一般都开设到本二上学期为止。而到了中高年级,有的学校就取消了听力课,有的学校仍然保留听力课。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个人认为,听力课应该贯穿语言学习的始终,尽管听力课的内容和形式有些枯燥和单调,但是听力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只有历经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练,才能使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完善,有的学校在本科二年下取消了听力课,将综合课、会话课、写作课保留,四种技能缺一不可,少了听力课,未免有点“遗憾”。
二、听力课的教师语言。所谓教师语言,Ellis曾说:“教师话语是教师向二语习得者在课堂中使用的特殊语言”。它的特殊性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听力课上。首先是老师的语速会比平时都慢,用较慢的语言和学生沟通交流,尤其是初级阶段的开始,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慢点说,再慢点说,让他们听明白,给他们一些时间反应,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学生只能听懂自己老师的话,而听不懂别的人说话,因为其他人不会说这种“照顾式”的语言(语素慢、有停顿、发音更加清晰、复杂的结构简单化等等)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尽量要在学生听得懂的情况下,让学生适应正常的语速,以便日常生活中交际。听力课就是在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在自动生成学生的听力材料,教师语言和听力课教学密不可分,所以教师要重视自身语言的使用和培养。
三、听力课上的语感培养。什么是语感?熙先生认为语感是一种“感性认识”,吕叔湘先生把语感分为三类:词汇感、语法感、语音感。简单地说,语感是对语言的直觉能力,是个人在长期的言语时间中培养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例如听力课的教材中,有许多练习都是通过语气来考验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如A:你出去玩怎么也不告诉我啊?B:哎呀,你那么忙,有时间搭理我吗?问:说话双方是什么关系?A老师和学生B朋友之间C领导和下属D妈妈和儿子学生通过说话双方的语气,即使没有听明白“搭理”的意思,也能猜出他们的关系。而且语感不是静态的、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它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语感的形成可以凭借直觉来理解说话人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听力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不要一味的把重心放在知识的讲授,况且听力课不想其他课型那样,有较多的知识点,听力课的语法点不是很多,我们更应该注重“听话”能力的培养。
四、听力课上文化知识的导入。每篇课文都有文化知识做背景。黑龙江大学本科二年级使用的教材是《汉语听力教程》第三册,听力材料中涉及一些文化知识,有时,我们可以适当的讲解一些文化知识,在不影响课程进度的同时丰富了教学内容。比如:第九课望子成龙,就可以讲一讲龙和凤在中国的象征意义,短文关于独生子女教育的调查,就可以简单的告诉学生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第十九课起名字,就可以给学生们简单的讲一讲在中国,什么样的名字算是好名字呢?在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学生对文化知识还是很有兴趣的,他们比较喜欢听这些看似与课堂无关的内容,像是听故事一样,乐在其中,因此,适当的文化知识的导入,有助于学生的汉语学习,以及学生听力技能的提高。
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高词汇教学效率,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技巧上不断探索。本文借助认知心理学者提出的认知负荷理论,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尝试提出一套对外汉语词汇信息化教学模式,并提出该模式的教学原则。
二、认知负荷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实践
认知心理学者在实践中深化并不断发展了认知负荷理论,提出了两个基本假说。一是认知结构包含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类。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长时记忆的容量和时间都是无限的。二是认知负荷包括三个基本成分: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有效认知负荷,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Sweller。一些实证支持内在、外在认知负荷与学习呈负相关这一观点。学习材料本身的难度和复杂性可以增加内在认知负荷,而材料的呈现方式及教学设计方式容易使得外在认知负荷增加,有效认知负荷则取决于学习者的认知努力。Sweller提出,可以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来降低内在认知负荷和外在认知负荷,并且增加有效认知负荷。为达到上述目的,Mayer等学者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教学策略。
汉语词汇数量大、内容庞杂且具有开放性,词汇之间在语音、意义、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各种联系,这使得学习者要面临学习材料本身难度较大的问题,容易造成内在认知负荷增加。而且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词汇往往是一个一个地呈现,如果教师教授词汇无序或教学设计不合理,易造成外在认知负荷的增加。如果能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网络、语料库、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手段控制学生信息输入量和输入过程,就可以降低内在、外在认知负荷,增加有效认知负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构建词汇信息化教学模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不一定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将现代化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事实上,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有着良好的适应性。而如果在教学中合理地设计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内在、外在认知负荷,增加有效认知负荷。但如果信息技术所展示的形式与实际教学内容相脱节,或者非语言信息过量,反而会加重信息加工的负担,从而收到反效果。因此,??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设计,让信息技术完成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等工作,使网络生动呈现学习信息,或在虚拟环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汉语情景,归根结底都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创造不同的汉语词汇教学的外部条件。可以将不同的信息手段引入词汇讲解的不同阶段来建构教学模式,从而降低学生词汇学习的难度。
(一)根据学生水平和课型调整教学内容
传统汉语课堂教学以教材为授课依据,教材中的词语一般与课文相配合,使得一些教师上课时不能筛选词语,对于词汇教学所涉及的内容也并不明确。但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而言,词汇的难度及使用频率应该是确定教学顺序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在词汇的呈现阶段,利用语料库了解词的频率,并筛选出教学内容,是降低学习材料难度,进而降低内在认知负荷的关键。一般来说,综合课对学生听、说、读、写的各项技能都有训练,因此对词汇的要求较高,可以从词汇形、音、义、用法等角度进行教学,教授内容较为全面。而听力、口语等单项技能课,可以以意义和用法的教授为主。因此,根据学生水平和课型调整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合理分配认知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二)在多媒体环境下分模块教授词汇
一些传统的授课方式往往无序、无差别地教授词语,这容易阻碍学习者对认知结构中已有信息的关联与提取。不良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策略的运用,也容易增加外在认知负荷。教学中遇到那些内容比较复杂、涉及知识点较多的词语时,可以先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些信息模块,再由简到繁、由分到整地依次呈现并讲解。因为小的模块占用的信息加工资源少,在工作记忆中能够被同时加工。在教学设计阶段,可以考虑以小模块形式用多媒体呈现和讲解信息,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记忆,加深学生对抽象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将虚拟技术引入词汇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实践性
应用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也是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计算机可以模拟真实的交际情景,使学生自主体验汉语词汇的使用情况,也可以模拟教师授课,从而克服时空局限,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此外,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其学习过程应更有实践性。对不具备在中国本土学习汉语条件的学生而言,虚拟课堂环境和虚拟教师无疑使得学习成本更低,通过人机交互可以使学生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而有课堂学习条件的学生,虽然能够与真实的教师互动进行语言实践,但是毕竟课堂时间有限,虚拟课堂和虚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仍能随时练习汉语词汇,从而延伸了教学过程。这种模式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认知投入,增加有效认知负荷。
(四)利用网络课堂丰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课下练习词汇
对外汉语教学可以建设网络课堂辅助真实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将课程相关的大量资源在网络课堂中提供给学生,供其学习和查阅。教师也可以布置学习任务,在网络上发起讨论或者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这能够让学生协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四、建构信息化词汇教学模式的原则
(一)注意信息适量的原则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接收的信息更丰富、更生动。信息技术有极大的优越性,能够让学生以语言和非语言这两种通道实现信息的认知。但是,如果将过量的信息全部呈现给学生,容易让学生在信息的选择上无所适从,也容易干扰学生对相关信息的关联和加工,这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因此,信息技术给教师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库,让教师更容易获得教学资源,但也对教师筛选有效教学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应注意教学信息要适量,重点要突出,呈现信息的顺序和策略也要科学合理。
(二)对信息技术不能过度依赖的原则
词汇是语言信息的主要承担者。而作为交际工具的建筑材料,词汇的内容又包含着人类主客观世界的方方面面。这使得在词汇教学中,教师一旦利用了信息技术,就容易将词汇与图片、音频、视频等材料大量结合呈现。而学生在视觉、听觉和文本等多种方式的冲击下,其认知容易局限于事物的表象,缺乏对事物本质和事物关系的深刻认知。过分强调多媒体的展示效应,容易使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依赖,从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本身,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三)信息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信息环境下,学生不再被动接收知识,而是要主动利用多层次的技术手段提高语言技能训练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有效认知负荷和学习主体的认知投入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扩大词汇量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这是词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师范教育性质,国内大多数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都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虽然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具有师范教育的性质,但是在其课程设置中,和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相比,其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像其他师范类专业那样学习教育心理学就会存在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不能将这门课程的内容和其他语言类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必须学科化,即从教育心理学转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本文试图从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探讨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以期抛砖引玉。
一、学科取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探索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与发展趋势
每一本教育心理学教材都会给教育心理下一个定义,无疑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笔者对教育心理学给予的定义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这里对这一定义中的核心词“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做一说明。首先,这一核心词包含了教学中涉及的两大因素,即学习的因素和教学的因素。其中,学习的因素包括学生、学习内容等方面,教学的因素即教师教学这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学效果或学习效果的达成并不是由学习因素或教学因素单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这两者共同决定的。其次,这一核心词中的“相互作用”说明了这两个因素起作用的方式不是简单相加的方式,而是相互匹配的方式。当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相互匹配时,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最好;当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不匹配时,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较差。换句话说,当学习因素改变时,教学因素必须随之改变,以达到学习因素与教学因素的最佳匹配。也可以说,教育心理学就是探讨因材施教的问题,但它又不局限于此,因为学习因素包括学生特点,也包括学习内容等方面。
就教育心理学的上述定义来看,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探讨如何根据教学对象(不同国别、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和学习内容(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展开教学的心理学规律。由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中开设教育心理学课,单纯讲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学内容是不够的,必须从教育心理学走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上面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的角度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应转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下面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为这一观点提供支持。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RichardMayer)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在其所撰写的著作名称中得以鲜明体现。梅耶1999年出版的一本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的名称是Thepromiseofeducationalpsychology:learninginthecontentareas,国内版本的中文译名为《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在这本书中,梅耶指明了教育心理学从一般教育心理学走向学科教育心理学的趋势,整本书涵盖了阅读、写作、数学、科学等学科领域的教育心理学规律。这本书虽然没有涵盖外语学习的教育心理学规律,但它的意涵却是清晰明了的。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和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是学科取向的。
(二)从教育心理学到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
综上分析,教育心理学要发挥其作用,必然要从一般教育心理学走向学科教育心理学。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教育心理学课来说,就是要建构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一般来说,教育心理学应该涵盖学生发展、学生差异、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学业评估这五个相互联系的部分。那么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就要在此基础上将与专业有关的内容纳入其中。在学生发展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二语获得的心理学规律,探索不同年龄阶段的国外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教学策略。在学生差异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除探索一般的学生差异对教学策略的影响外,还要探索不同母语学习者的汉语教学策略,如我们教授韩国、日本等国的汉语学习者时,教学策略、教材编写都应有针对性的变化。在学习心理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该着重探讨的是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词汇、汉语语法,掌握听、说、读、写技能等方面的心理学规律,这些心理学规律和学习数学、学习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是完全不同的。在教学心理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外国学生的课堂管理问题以及汉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问题。在学业评估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如何通过考核促进外国学习者掌握相应的汉语知识和技能。如果脱离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这些独特的内容讲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教育心理学无用的认知,导致学生在将来的教学中不重视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
二、整合取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专业学习与教育心理学的结合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决定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要将其他专业课的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在讲授其他专业课(主要是教学类专业课)的时候要探寻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在讲授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时候要探寻其中的心理学理论可为哪些专业课中强调的教学策略提供理论支撑。当学生能够将其他专业课的知识与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整合起来时,学生便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了深层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灵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培根倡导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只有整合起来的知识才能运用,才是力量。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课包括语言类的专业课,也包括教学类的专业课,上面所提到的专业学习主要是指教学类的专业课,如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等,这些课程中罗列了诸多对应的教学策略,而这些教学策略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往往来自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因此,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应从这些课程中汲取所需要的教学材料、教学案例,分析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在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授课中使用它们,并逐渐积累,形成专业学习和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双向表格。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应该在空白处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教育心理学还可为其他教学类专业课程提供什么教学策略。
(二)教学方法的整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关键词:学习迁移;对外汉语教学;共同要素;认知结构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结果总体上可分为习得知识,保持和记忆所学知识和应用所学知识这三个层次。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不单单是习得汉语言文化知识,并将其保持在记忆当中,而且还要将它们应用到各种情境中去。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吕必松先生所指出的,“一切正规的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都应当是培养目的语的能力和运用目的语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际的能力[1]”。如何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运用到课堂以外的各种情境中去,这就涉及到了学习迁移问题。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学生在一种情景中知识、技能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情境中的知识、技能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2]在时间顺序义上,迁移不仅表现为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还体现在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前者,即“先前学习成果对以后学习的影响”。凡先前的学习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即称为正迁移;凡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抑制影响,则称为负迁移。
具体到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中,对留学生来说,以前习得的母语知识和经验以及逐渐学习的汉语知识和经验都将对他们后继的汉语学习产生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因此,无论从教学目的,还是从教学过程的发展来看,迁移与对外汉语教学都是密不可分的。本文试图根据学习迁移理论的相关内容,浅谈其给予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从而在对外汉语的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提高留学生的学习策略上有所帮助。
一、学习迁移理论的简单介绍
20世纪以来,有关学习迁移的实证研究及理论层出不穷,较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相同要素理论,美籍印度心理学家贾德的概括化理论,再者就是关系转化理论以及现代认知心理学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等。每一种理论都有其贡献和不足,全面了解每一种迁移理论的观点,吸收其精华,有利于我们对学习迁移规律的整体把握。
(1)相同要素理论
桑代克是相同要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2]这实际上是指前后两次学习只有在学习内容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时,迁移才能发生。这把迁移的条件限制得过于具体、有限,未能充分考虑学习者内在训练的观点,显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与此同时桑代克的理论毕竟向我们指出了迁移产生的客观条件――学习情境,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2)概括化理论
在对桑代克理论的扬弃中,贾德提出了概括化理论。他认为,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并非迁移产生的决定性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而且,概括化的知识是迁移的本质,知识的概括化水平越高,迁移的范围和可能性越大。[2]贾德的理论既扩大了共同要素的范畴,即前后两种学习有共同原理同样可以发生迁移,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指出了学习者主体因素在迁移中的作用,这一观点的提出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具有很大启发性的。
(3)关系转换理论
关系转换理论认为,迁移的发生在于学习者能否突然发现两种学习情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迁移的产生主要是对两次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关系的“顿悟”,促进迁移的不是两个情境的共同部分,而是两个情境间的共同关系。[2]这对迁移理论来讲,无疑是一次有益的补充和深化。
(4)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现代认知学派用来解释学习迁移的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他将主体因素的研究扩展到了整个认知结构,提出了以知识结构为基础的迁移理论。同时,他指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的知识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先前学习获得的经验,并不直接对后继学习发生作用,而只是由于它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从而间接影响新的学习。比如,在学习课题A时得到的新经验,并不对课题B直接发生影响,而是由于学习A时影响了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间接影响B的学习。这就是说,学是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是整个认知结构与新学习之间进行迁移。[3]
二、学习迁移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纵观学习迁移的理论研究,迁移的产生与学习情境和学习者主体密切的关系显而易见。这给予我们今天的对外汉语实践教学以重要启示,现分述如下:
(1)注意创造学习情境
学习内容具备了什么样的情境才能促进迁移的产生?桑代克倾向于具体内容的一一对应,贾德主张前后学习有共同的原理,关系转换理论强调前后学习的共同关系,这些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共同要素”这一关键。因此,我们不应该仅仅将着眼点放在原理、关系上,而应该自觉地将其扩大到态度和方法上。
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两点:1.尽可能地创造学习情境中的“共同要素”,从而使先前学习和后继学习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为迁移准备客观条件。2.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习者自身的自觉性,促使学生掌握寻找共同要素的方法。引导学生不但要能发现那些外显的、表面的共同要素,而且也能发现那些内隐的、深层的共同要素,着力训练学生的知觉力,以期获得汉语学习的正迁移。
(2)发挥学习者主体作用
迁移在某些情境中是自动发生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提供了客观条件,而要使迁移最终成为现实,必须有主体因素的参与。那么,哪些主体因素是迁移产生的必要条件?主体因素与学习情境发生怎么样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迁移?贾德认为学习者对前一学习情境的概括是迁移的关键因素,关系转换理论则着重强调学习者对两次学习情境的共同关系的顿悟,而奥苏伯尔等人则将主体因素扩展到学习主体的整个认知结构,认为这才是产生迁移的决定因素。
这些观点启示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努力做到:1.引导学生对先前学习作出准确的概括。相关实践表明,学生的概括水平是与他的理解力成正相关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应首先帮助学生充分地、准确地理解所学内容,学生的理解力越强,对学习情境的知觉越完善,概括的水平才会越高。2.帮助学生辨别前后学习情境的关系,同时,教师应通过对比分析方法,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易出现的错误做出科学地预测,从而确定合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教学实践。3.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认知结构。提高学习主体认知结构的稳定性、明晰性和可辨别性,为学习上正迁移的产生创造条件。
三、学习迁移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中母语知识的迁移
纵观学术界对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依靠,一种是排斥,还有一种就是既不依靠也不排斥。其中,持依靠看法的学者认为学习外语要依靠母语,要把翻译作为教学的手段和目的,如翻译法;持排斥看法的学者认为,学习外语不必依靠母语,可以对第二语言的句法意义和句法功能进行“直接的”学习,这一观点回避了母语的中介作用,反映在教学法上有直接法、听说法、自觉实践法等;持第三种看法的学者主张利用分析、比较的观点来看待第二语言的学习,既不完全排斥母语,也不过分依靠,而是合理地利用学习者的母语,如自觉对比法、认知法等。
世界上正被使用的语言,据统计有六千多种,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个性,但语言同时也具有着共性,即语言的普遍特征,语言最一般的共同特点是语言结构的基本原理。[4]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认为,人类大脑有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这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遗传机制。不同的语言结构特征的差异只是表层的差异,在这些差异的背后隐含着深层的普遍机制和原则。所以,我们认为世界上的各种语言都是存在着普遍联系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态度,科学地把握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关系,既不能过于依赖先前的母语学习,也不能完全排斥母语在目的语学习中的促进作用。
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时常会遇到母语的影响,母语知识的迁移可以说无处不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母语的正迁移,尽可能避免母语的负迁移作用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所谓母语迁移,即学习第二语言时会受母语影响,当第二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方面等方面与母语相同时,发生“正迁移”,学习者易于掌握第二语言;反之,当第二语言与母语不同时,则发生“负迁移”,此时学习者在掌握第二语言时就遇到了困难。[5]
以上理论启示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适时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寻找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的异同点,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其母语迁移的规律,从而更好地促进汉语的学习。
就“正迁移”来看,在词汇教学中,在一些音译词和偏正式复合词上存在较高的一致性。比如沙发(sofa),咖啡(coffee),blackboard-黑板,basketball-篮球,raindrop-雨滴等。还有句法上,英汉也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比如一般的主谓句,我是一名老师(I am a teacher)。在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词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两种语言在词的结构上存在的一致性,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迅速地掌握和运用。
就“负迁移”而言,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学习汉语时往往会犯以下错误:
(1)*我们要去学校明天。(We will go to school tomorrow.)
(2)*我们吃饭在家。(We have lunch at home.)
(3)*我做自我介绍用汉语。(I introduced myself in Chinese.)”
在面向英语母语者的汉语教学中,如果我们可以帮助同学们清晰总结出状语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不同位置和应用翻译时应注意的技巧问题,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言迁移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储备学习迁移的相关理论,自觉地运用其科学有效的理念,极大地发挥其正迁移的效用,把负迁移的效用减少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2]李新旺.教育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9
(1)替代性学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出,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众所周知,人类的大部分学习是替代性学习,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最便捷高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多媒体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范例和榜样,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习速度和效率,获得满意的结果。
(2)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这一理论对对外汉语多媒体教学的指导作用和上一个理论比较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2.认知学习理论
(1)应用情境和学习情境的一致性
如何有效地获取和保持知识是认知学习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从相关的一些实验和理论研究来看,保持应用情境和学习情境的一致性对知识记忆有重要的影响。在与学习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提取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因此,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在真实而丰富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展示真实语言环境下的视频、声音或图片,尽量营造出目的语语境,以便于学生在面对真实的情境时可以顺利地使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2)多元表征
佩维奥的双重编码理论是记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按照这种理论推测,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以言语符号和视觉形象这两种方式进行表征的信息比用单一方式进行表征的信息更能够得到保持。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原本就存在比较大的认知上的困难,如果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进行语言讲解的同时配合相关的图片、动画或视频,就能够有效克服学习者的困难,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情境性学习
建构主义者反对传统教学观念中学习的“去情境”化,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的存在的,是生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所理解,这就是所谓的情境性学习。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在非目的语的国家进行教学时,社会环境是不能给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的,这种情况不利于对第二语言的掌握。此时,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为学习者营造一个逼真的目的语的情境,学习者可以直接了解到目的语情境中语言的使用情况,并在模拟情境下进行训练,从而能够比较顺利的使用第二语言。
(2)生成性学习
美国的建构主义学者维特罗克提出了“生成性学习”的理论,对理解的生成过程做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释。根据这一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该引导学生建构这两类联系。一方面,加强当前所学不同知识成分之间的联系,如讲解篇幅较长的课文时,可以划分段落、添加小标题、总结大意、画出逻辑图、列出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另一方面,引起学生当前所学知识与先前知识之间的联系,如讲解某个词义时,可以将以前学过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列出来,这些只有备课时进行预先准备,才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建构起完善的知识体系。无论哪一方面,多媒体的辅助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
(3)探究式学习
为了促进知识建构,建构主义鼓励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一个广泛采用的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模式是基于项目式学习,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个个学习单元,让学习者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学习问题。学习者进行分组合作练习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式,这种练习对于开阔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的表达都是十分有益的。作为活动的结果,学习者通常要借助多媒体演示软件展示能表达自己理解的实际内容。在这里,多媒体教学系统就不仅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辅助工具,而成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媒介。
(4)内化理论与活动理论
所谓内化,即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转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并且以此有意识地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活动理论是对内化理论的深化,进一步强调了活动在内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能够在课堂上较为熟练的使用目的语,但依然无法保证其在目的语环境下能够顺利交际,这往往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总会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在课堂上很难帮助学生做到目的语社会文化的内化,作为最优的替代品,教师只有利用多媒体,影音并茂的向学生展示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交际训练。
(5)支架式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所谓的“支架式教学”,就是教师或其他助学者为学习者参与某种活动提供一定的外部支持,和学习者一同完成他们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搭建支架的具体方法有很多,教师如果只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引导学生,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对学习者进行启发、示范或演示都是教师很好的选择。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自由学习的原则
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所倡导的学习原则的核心就是让学生自由学习。促进自由学习有很多方法,其中比较重要的两点就是创设真实的情境和提供学习资源。关于创设真实的情境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在前文中已经详细谈过,在这里不予赘述。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这种方式在面对零基础的学习者进行教学时是不予提倡的,但对于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第二语言的高级班学生来说,这种思想很有借鉴性。在以学生为主进行自由学习的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系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一定的指导,学生就可以借此得到充分的锻炼。
(2)价值教育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校要将道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融入各科教学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一理论虽然是应用于基础教育中学生人格的塑造,但却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指导原则不谋而合。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我们不能仅仅针对于语言知识的教育,我们还应该进行国家传统文化习俗和价值观的介绍和传播,这样可以使学习者能够接受差异较大的文化,更好的融入目的语国家的环境。这种跨文化传播的途径,自然离不开多课堂上的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这一阶段的留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汉语语音、语法,学习水平和难度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时,留学生非常容易产生懈怠情绪。因为与初级阶段相比他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想要达到高级阶段还有非常大的困难。例如有许多学生到了中级阶段,仍然非常努力地学习,可是成绩并不理想,不像初级阶段学习时见效显著,付出就会有回报。遇到这种情况,许多学生会感到无助,对汉语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失去信心。此时,老师通常会和学生聊天,了解学生最近的学习状态,并且宽慰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瓶颈期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学生在此阶段稍稍取得了一点成绩,老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以及奖励,并和学生一起总结成功经验,让他们对自己的汉语学习充满自信。我个人认为,在这个阶段,许多有经验的对外汉语老师都是受到了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的影响。斯金纳把条件作用分为两类:应答性条件作用(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和反应性条件作用(即操作性条件作用)。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刺激(S)—反应(R)的联结,反应是由刺激引起的;而操作性条件作用则是操作(R)—强化(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操作后的强化(即刺激)[4]。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作用与两个一般的原则相联系:任何反应如果随之紧跟强化(奖励)刺激,这个反应都有重复出现的趋向。任何能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也给了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一些启示:当留学生处在学习的瓶颈期时,一旦做出了一些努力或者是取得了一些成绩,教师应该给予口头表扬或者物质奖励,给学生一个强化刺激,让他这个好的现象伴随着强化不断地出现,从而提高汉语学习的水平。
2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高级阶段
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已经能和中国人用正常的语速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很少出现错误,基本能完整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个阶段的留学生渐渐开始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喜欢中国古典文学,课下他们会自己阅读古典文学名著。在阅读过程中,他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基于他们已有的知识和对汉语的了解,他们可以借助工具书,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相当一部分问题。这种现象可以用格式塔的学习理论进行解释。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于1913年至1917年用黑猩猩做了一系列试验,证明了黑猩猩的学习是一种顿悟,而不是桑代克认为的尝试错误。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人在认知活动中需要把感知到的信息组成有机的整体,在头脑中构造和组织一种格式塔。这一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5]试验中的大猩猩,起初无论怎么努力都够不到笼子外面的香蕉,但是当它将两根竹竿连在一起的时候,发现可以触碰到香蕉。这个过程非常的缓慢而且偶然,但是却是大猩猩的突然发现。高级阶段的留学生面对一些问题时,起初有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但是,当许多资料和已有的知识摆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大脑中重新组合,也许会发现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突然顿悟,进而顺利地解决问题。而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也在一次又一次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质的飞跃。
关键词:有意义学习 迁移 关系 二语教学
Key words: the verbal meaningful learning transfer of learning relationship
作者简介:王凌云(1981―),女,汉族,河南清丰人,山东大学文学院2005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对外汉语方向。
一、戴维・奥苏贝尔把学生的课堂学习称作有意义言语学习。①有意义学习理论将人类的学习分为有意义的与机械的两大类。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联想,其产生的条件是刺激和反应、重复和强化等。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其产生的条件有两个方面,在客观上,学习的材料本身要有逻辑意义;在主观上,学习者本身应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同时,其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观念(包括原有的概念、命题、表象和已经有意义的符号)。②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基础及其核心都是同化。奥苏贝尔将皮亚杰提出的用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内部机制的同化理论引入学习理论领域,用以探索学生内部的心理机制,从而赋予了同化概念以新的内涵。他认为学生能否获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己有了有关的概念。③他认为学习者的已知内容是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教学者应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
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即意义学习必须以具有逻辑意义的学习材料为前提。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国内外教育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其一,在认知维度上,具有逻辑意义的新知识对于学习者来说必须具有潜在意义。其二,在情感维度上,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其三,在行为维度上,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作用,使原有的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新知识才能获得实际意义。④
迁移理论是一则逐渐形成的理论。现代心理学家一般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⑤
学习迁移的类型多种多样,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按照迁移的性质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扰作用。零迁移也叫中性迁移,它是指一种习得对于另一学习不起作用,即两种学习之间没有影响,迁移的效果是零。
第二,如果按方向可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垂直迁移也叫纵向迁移,主要是指处于不同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水平迁移也叫横向迁移,它是指处于同一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如果学习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这种迁移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第三,按迁移的内容来分,有特殊成分的迁移和非特殊成分的迁移两种形式。特殊迁移是指学习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其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非特殊迁移也叫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获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而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
学习的迁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从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两方面来看。
主观因素有四:其一,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质量。其二,学生的智力水平。其三,学生的心理定势。⑥其四,学生的经验概括水平。客观因素主要有三:其一,学习材料的相同或相似。其二,情境的相似性。其三,教学方法。“经验泛化说”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归纳一般性原理,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迁移。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与迁移理论在本质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释有意义学习理论与迁移理论的关系。
首先,我们可以说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所谓有意义学习,即指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的学习,其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这样看来,那么一切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内容概括性、抽象性较高,而新的学习内容正是对这一抽象性内容的例释,那么这时的意义学习就是通过纵向迁移实现的。学生已有的学习图式中有一种数学的方法,而在学习新的内容――物理课时也用到了这一方法,那么这就是横向迁移在促进有意义学习,这时的情况也属于特殊迁移的范围,因为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其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而普遍迁移,即一种学习中获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而运用到具体事例中,更是普遍出没在有意义学习中。
其次,迁移正向影响着有意义学习,正确促进迁移即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顺利实现。迁移属心理学范畴,现代心理学家一般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更确切地来说,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动作技能、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或策略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新问题的解决产生影响。在二语学习中,促进正迁移的发生,即是促进原有结构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吸收,也即是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避免负迁移的发生,即避免原有知识结构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及吸收,以促使新知识比较顺利地被吸收,这在另一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最后,有意义学习与迁移是相互影响的,是双向促进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中说明,一切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开始的,也就不可避免原有学习会对新学习产生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或大或小的影响。因此一切有意义学习必然包括迁移,无论是何种迁移,都能在有意义学习中发现他们的踪迹。迁移理论简单来说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原有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基础知识对具体事例的影响,是一种思维对另一种思维的影响,而有意义学习又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开始的,这样一来,拿迁移与有意义学习的含义比较就会发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二语学习尤其是汉语学习有其自身特点,也有有意义学习的特点,更不可避免地受着迁移理论的影响,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这两种理论对二语学习的影响,尤其是对汉语学习的指导意义。
首先,要重视母语的作用。二语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学生首先要理解他们所学的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内容。同时,学生的母语在其头脑中已形成确定的认知结构,学习新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已有认知结构同化组合新知识,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总是在头脑中已有的母语认知结构中寻找与新的语言中相似的或相关的知识点,迁移理论在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这里也就体现了两种理论的联系,一切有意义学习必然包括迁移。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母语中和目的语中相通的地方,加强学生学汉语时的正迁移,并注意避免负迁移。例如:英语的语序和汉语的语序大致是相同的,而韩语和日语的语序则与汉语很不相同,教师上课时可提示这一点。
其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注重汉语本身“重意合”的特点。进行对外汉语教学,首先就应遵从于汉语的整体性思维特点。汉语语法重意不重形,形式上框架简明,没有繁多的标志,表意上也灵活多样,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吃食堂”,“晒太阳”的例子,看似不符合逻辑,但却为大家所接受并使用。汉语的意合性,简约性,灵活性是和汉人思维的领悟性,汉人简朴实用的价值观,汉人思维的整体性和辨证息相关的。⑦中国人思维有整体性特点,讲究“天人合一”,一般的思维方式是从一般到个别,用这种方式来学习或指导学习,与迁移中的普遍迁移不谋而合。正体现了普遍迁移的原则。
第三,在有意义学习与迁移两种理论的指导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从教材的角度来看,应重视教材的选择与编排。知识越具有概括性,其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越易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与组织上,应把汉语的基本语法框架、基本语法规律放在教材的中心位置,作为教材的重点,以突出教材的内容规律。
第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二语教学中,教师们应在有意义学习与迁移两种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各种促进迁移及意义学习的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其一,据调查发现,在二语学习中,语音迁移比词汇、句法等迁移更为普遍。⑧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听和说的机会。其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这样不但可以复习旧知识,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及掌握新知识,这样也就做到了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⑨其三,如果两个知识点同时学习,而且都不熟练时容易互相干扰,产生负迁移,故应该在巩固和熟练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再转入下一步的学习。教师尤其应该注意避免负迁移的发生。⑩其四,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由高至低的认知结构,先学习概括性较强的规律性的语法知识,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并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潜在共同特征和看似相同的知识内容之间的不明显的差别,使学生牢固地把握新学习的内容。11
最后,从学生本身来看,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有意义学习理论与迁移理论都明确地指出,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也即原学习的程度是新学习的重要基础,学生在新学习过程中发生的迁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是由原学习的程度决定的。所以确定学生原学习的程度至关重要,学生自己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及定位,当然教师也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原有程度,这样才能很好地利用迁移,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参考文献:
[1]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学与教的理论模式与应用研究小组:《认知结构同化论在几何概念与规则教学中的初探》[J],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6年第(1)期第137页。
[2] 陈 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载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版第86页。
[3] 王洪玉:《试析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及其启示》[J],载《教学研究》,2005年第4期。
[4] 胡朝兵、张兴瑜:《意义学习的条件和教学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年第6期。
[5]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版第464页。
[6] 张艳芬:《学习迁移的分析》[J],载《河北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7] 王晓华:《谈汉语的整体思维性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载《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4 年第3期。
[8] 刘学君:《语言迁移与语言教学》[J],载《宁夏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年第9卷增刊。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汉语热”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与此同时,对外汉语专业在国内各大高校纷纷设立,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然而,长期以来,文化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专业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局限于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基础理论教学,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难以从更高层次上掌握和理解汉语,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面对这一问题,文化导入观念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汉语、外语甚至其他学科领域应用开来。
所谓文化导入,即教学过程中要广泛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地理、民俗等一切与文化有关的因素,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外汉语专业教学,我们倡导构建文化导入机制,以“了解文化、掌握语言、学以致用”为基本目标,全面树立文化教学理念,坚持语言和文化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借语言文化的渗透,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
一、文化导入背景分析
要使对外汉语专业的汉语教学适应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及教育教学规律,就要将其置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要想学好汉语,必须同时学习中华文化
“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1]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核。千百年来,汉语的学习和传播始终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在汉语教学中,学生要真正理解中华文化,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载体的汉语;学好汉语,必须同时学习汉语所负载的中华文化。越是深刻细致地了解中国的文学、历史、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就越能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汉语。
(二)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严重脱节,必须结合进行
学习汉语的根本目的不只是掌握一种技术,而是在掌握汉语的基础上,深刻地理解和领会中华文化。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文化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专业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汉语教学变成了仅限于传授学生字词句、说话、写作等基本应用知识的技能课,文化内涵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对汉语之美认识的严重不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下降。教学实践证明,汉语教学必须也只能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同时,积极倡导现代教学理念,才能重新激发其活力,展现其魅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汉语正面临危机,必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注入新的活力
这一点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汉语教学而言尤为重要。当前,各种外来语言势力、网络语言等纷纷进入汉语表达范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汉语,纯粹性日渐消解,功利性不断强化。同时,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导致汉语同传统文化之间不断背离、迷失和错位。“汉语正面临着危机,拯救汉语,是刻不容缓的事情。”[2]这已经成为当下许多学人的共识。同时,目前汉语所面临的这种危机,也给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一个历史性的课题,我们必须勇敢地承担起汉语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认识汉语、了解汉语、用好汉语,从而向全世界推广和传播汉语。
二、加强文化导入意义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3]在语言教学中,发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是必须而必要的。通过对教学实践过程的认真总结与分析,我们发现,文化导入对汉语教学具有普遍的意义,而在当前的对外汉语专业汉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占据更大的比重,承担更多的使命,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通过全方位的文化渗透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所谓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利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精神文化成果,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品格修养。”[4]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素质教育的实施,核心之一就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汉语教学是素质教育过程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也可以借语言文化的渗透,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综合素质,为将来传播汉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积极的文化导入,重新挖掘和弘扬汉语中深厚的文化内涵
汉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无论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还是修辞,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汉语发展中的不同特点,在汉语昂首走向世界的今天,汉语教学理应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语言文字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文字又是重要的文化事象。”[4]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对汉语背后的文化内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通过彰显语言的文化属性,赋予汉语教学崭新的活力
在汉语教学中,无论是教还是学,都要与语言的文化属性紧密结合,才能保持这门课程的活力。中国数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汉语不断发展的源泉。汉语教与学的过程必须与中华文化如文学、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相互融合,赋予汉语教学崭新的活力和学习汉语的不竭动力,切实提高教学和学习的质量。
(四)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广泛联系,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汉语本身是一种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有趣味的语言,汉语教学应该在课堂上将语言与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展示出来,通过文化的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承认这种‘文化特性’的存在,并了解这一‘文化特性’的产生过程,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些词汇。”[6]如在语音教学中适当加入古诗词格律、节奏、风格等知识,在汉字教学中讲授汉字发展史和中国书法等知识,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三、如何建立文化导入机制
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分析和总结,我们认为,对外汉语专业的汉语教学中应着重建立文化导入机制,即以文化导入为中心,以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以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调整为手段,以教材调整等为辅助,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
(一)以文化知识的导入为中心,不断增强汉语教学的文化深度
梁潄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曾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文化属性也是与生俱来的,没有文化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因此,在对外汉语专业的汉语教学改革中,必须重视人文知识的参与。在对外汉语专业的汉语教学中,必须把汉语置入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中去考察、学习和研究,还汉语教学以本来面目。如结合古代语料、语言趣话等,追溯汉语发展的历史;结合文字发展史讲授汉字构造演变;结合诗歌韵律讲授语音知识;结合文化变迁讲授语法结构推演;结合历史知识讲授词汇更替等等。既以丰厚的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汉语的文化认同,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的文化高度。
(二)以教学方法革新为手段,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当前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中,许多人未经严格训练就走上了讲台。这些教师的特点,据李泉先生分析,主要有忽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忽视对学习者的了解,忽视教学语言的可接受性,忽视教学活动的可预知性,缺乏平等观念和包容意识等。[7]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能力,由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教学工作,所以实践能力的锻炼显得更加重要。一定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调研式教学、探讨式教学等,努力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应用为先导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立足课堂但不局限于课堂,以实际应用为最高准则,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汉语教学既要符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还要紧密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际,针对留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去与留学生举行互助语言学习,举办双语晚会等,锻炼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还可增强学生学习和传播汉语的神圣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以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努力扩充汉语教学的信息量
“语言教学包括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8]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来讲,一方面他们要接受第一语言教育,同时毕业后又要对留学生进行第二语言教育。他们在其中有身份和思想的转化问题,既要学好,也要教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体验式教学,把文化行为训练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在不改变课程目的、性质的前提下,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等教学环节中适当增加文化知识的教学比重。如:汉语语音教学中可讲解汉语语音演变的历史、汉语共同语的形成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词汇教学可着重介绍汉语的词汇系统、词汇的发展演变、词汇的色彩意义等,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语法教学应从新的高度认识汉语的结构规律,认识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介绍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新动态、新流派,同时要广泛涉及语法变化背后的文化因素;汉字教学除介绍汉字的发展、现状、信息处理、汉字与汉语的关系等知识,还要着重讲解汉字背后的文化故事;修辞教学应引入新兴的语用学研究成果,广泛涉及文学、历史、民俗、礼仪等知识,改变修辞教学的枯燥现象等,以有助于学生认识汉语的过去和现状,思考汉语的未来,为将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建立良好的知识储备。
(四)以教材和手段更新为辅助,积极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阅读面
同其他专业的汉语教学一样,对外汉语专业汉语教学也要大胆试用新版教材,使学生能对学科最新科研成果有所了解,从而拓展知识面和研究视野。以《现代汉语》为例,目前普遍使用由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但此教材知识体系相对陈旧,未能及时反映新的科研成果,例句和习题的编排也已过时。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单一教材无法满足教学和学习的双向需求,因此应该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紧跟研究前沿,积极引进最新研究成果。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学习兴趣,补充相应的参考读物,有针对性地推荐好的《现代汉语》读本,供学生自学或参考。条件成熟时,可根据教学实践编写更具时代特点、更符合学生要求和教学实践的教材。另外,传统的讲台黑板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多媒体兼有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功能,既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可以让他们学会将来从事教学工作必须的基本技能。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专业的汉语教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高校中文系现有汉语课程建设体系,另一方面也要与其他相关学科有机结合,紧紧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核心,全面倡导汉语文化教学理念,建立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机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养成在深厚的文化背景下学习、使用、推广汉语的良好习惯,为汉语走向世界做出更多的贡献。
注 释:
[1][波兰]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等译,中国民间艺 术出版社,1987年版。
[2]朱竞:《汉语的危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3]罗常培:《语言与文化》,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4]李成,张晓杰,于文海:《传统文化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功 能》,《文化学刊》,2006年第2期。
[5]王宁:《中国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288页。
[6]张晓璐:《语言、文化与思维》,参见潘文国主编《汉语国际推 广论丛》(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6页。
[7]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若干问题》,载赵金铭 主编《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跨学科探索》,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版,208页。
参考文献:
[1]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徐子亮.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师培训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6.
[4]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崔永华,杨寄洲.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 版社,2003.
[7]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8]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6.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实力和综合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作为中华文化结晶和表现的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前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也越来越多,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步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新时期。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加快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将汉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世界各地。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是一项利国利民、利人利己的伟大事业,它温暖并照亮了所有向往中国、渴盼掌握汉语的留学生的心灵,也让每一位华夏子孙在这个世界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理解和尊重。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线工作者,有力促进汉语传播、不断扩大汉文化影响,切实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是我们的应尽之责。
而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也是实施汉语言教育、汉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因此要想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对外汉语教学课堂。
一、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和谐内涵
“和谐”原属于美学范畴,是指事物或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它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境界。“和谐”也可以被引入到教育学领域之中,教师应志在构建和谐的教学课堂。细化到具体专业,身为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教师,应着力构建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该课堂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课堂气氛和谐。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其教学气氛一定是积极的、温馨的,是活而有序、动而不乱的,教师的讲授轻松、愉快,学生的学习积极、高效。对外汉语的教学特点应是教师主动、师生、生生互动、教学内容生动、教学方式灵活多动,教师和学生皆各尽其才,各显其能。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与发展、展现和谐与魅力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
(二)人际关系和谐。课堂上人际关系的和谐包括人与人行为的和谐和心理的和谐。在课堂行为上,师生、生生平等、合作,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方向的指引者,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和教师教学的帮促者,二者互相帮助,共同促进教学活动的圆满、高质、高效完成,留学生之间也是互相配合、优势互补,有利于良好学习效果的获得。心理和谐是一种直接诉诸教师、学生心灵和理智的境界。课堂上人际关系的心理和谐是指师生、生生之间,情感上相悦相融,认知上协调默契的心理交往状态和深层课堂氛围,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三)多元文化共处和谐。对外汉语的教学课堂是由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拥有不同母语思维、文化心理、生活背景及个体经验的留学生组成的。由于教师、留学生所属国籍和所处文化区域的不同,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课堂上,有多种文化并存的现象。一个和谐的对外汉语课堂必须承认文化多元,尊重文化多元,并且整合文化多元,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既多元,又统一。多元文化并存的课堂,会使整个课堂空间在无形中括大。彼此间的文化交流,使他们丰富着彼此的见闻,扩展着各自的文化思维和生活视野,使有形的课堂空间在无形中得到拓展和延伸,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有利于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增强他们综合运用汉语知识的能力。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面对多元、异质的文化,需要师生均具有一种宽容、兼容的心态,没有一种兼容并包的气度,就不会有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自我、提高自我的契机,课堂也很难和谐,于人于己都无裨益。
二、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构建方法
在构建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过程中,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是关键,这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执教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中的关键。
(一)构建和谐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基点:用心。要营造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必须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提高。有足够的亲和力,知识渊博,教学幽默,品德高尚,严而有理的老师,在留学生当中是很受欢迎的。所以,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用心钻研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理论,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技巧,广泛涉猎语言学、文学之外的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知识结构,继续培养和增强自我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待人接物的亲和力,持续提升自我教学能力和执教魅力。
(二)构建和谐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重要途径:知心。构建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实施成功的对外汉语教学,首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教师不能只沉浸于三尺讲台上的表演,要转变角色,从控制者、表演者转变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指导者和情感上的知心好友,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打消学生的种种思想顾虑,清除学生前进途中的障碍,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生活和学习,这样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和谐课堂的建立,也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三)构建和谐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关键素质:有耐心。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对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们来说,耐心是极其重要的一种心理素养,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必备“武器”之一。
由于汉语表达水平有限,留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或者课下跟教师的交流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有的时候,肢体语言、英语、词典全用上,还是不能表达清楚,这时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师的耐心,耐心地等待,耐心地引导,耐心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有的时候,除了语言因素之外,还有文化的问题,民族情感、民族心理问题,这时候也需要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掩饰自己课后的疲惫,耐心给予帮助、指导。
(四)构建和谐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有效保障:有恒心。构建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非一日之功,需要任课教师持之以恒。应始终如一地保持备课的热忱,上课的激情,师生之间情感上的相交相融,应不断地改变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每一次上课都有崭新的教学风貌,无论课堂上的学习主体或客观的教学环境如何改变,都应一成不变地把自己最美的微笑、最多的鼓励、最强的信任、最饱满的信心、最别样的乐观、最自然的风趣带进每一个课堂,带给每一个学生,带给自己执教的每一个45分钟。
三、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构建方法
构建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有何意义呢?
(一)构建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可以使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圆满完成,教学目的顺利实现。在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课堂气氛轻松、活泼、趣味盎然,人际关系融洽、文化融合自然,这容易激发留学生们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对汉语有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汉语学习中来,才会乐于掌握知识、记忆知识、运用知识,学习效果良好,教学目的容易达到,留学生们可以轻松愉快地掌握目的语――汉语。
(二)构建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可以促进留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使留学生既轻松愉快地学习到了汉语,又可具有灵活的思维、开阔的胸襟、正确的人生态度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是一个温馨、活泼、极具包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在这个课堂上,留学生多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互动活动,与老师和其他留学生总是密切合作、彼此配合,这有利于激发留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身学习潜力,并培养了他们与别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这些对留学生而言将受益终身。
(三)构建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充分挖掘教师的教学潜能,提高教师自身综合能力和社会价值。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要求的教师是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他们能够激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快乐学习,并且与其他成员协同努力,共同进步,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优势,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学习。因此,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有利于解放教师,更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提高。
(四)构建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便于对留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要想切实加强对留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走进留学生、了解留学生、关爱留学生是首要之务,而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教学反馈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有关的信息,如留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生活状况等等,另外,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还可以将留学生关注的目光吸引到课堂上去,减少留学生因逃课而滋生事端的不安全因素。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既对教师有益,又对留学生有益,还对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有长足影响,一举多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汉语有用,但汉语难学,这是全球汉语初学者的共同感受。如何让汉语学习轻松起来,如何让各国想学汉语的朋友们学好汉语,是目前汉语国际推广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大批的仁人志士投入到这个领域,肩负起加快汉语走向世界的历史重任。“路漫漫其修远兮”,愿我们所有的对外汉语教师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国安,要英著.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国文化[M].学林出版社,2008.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外语交际能力与社会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受后者的制约。①文化背景不同,人们考虑问题的视角和基本理念就都存在着差异。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只注重传授外国学生汉语言知识,对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较为重视,但是对其汉语交际能力有所忽视。但是我们也逐渐认识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其汉语交际能力,使其了解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加强国际交流。
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概况
1978年3月,北京地区的语言学家们以学术的敏感及时发出呼吁:“要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设立相应的专业,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培养专门的人才。”②但是在那时,这个学科、专业叫什么,并没有对它进行正式的命名。直到1982年,中国才正式确立“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名称。1998年,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最终被认定,它正式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列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二级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据有关部门统计,1998年,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达43万余人,2000年,增至52万余名,最近几年,人数又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与此同时,对外汉语教学也逐步成熟,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巨大变化是几代人经过多方面长期而刻苦的努力才得来的。③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影响
中华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是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和延绵不断的文化传统的国家。④那么,这样的优秀的,具有传承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是十分珍贵的,它是有着代表意义的,是能够代表我们国家精神和品格的优良文化。
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涉及文化,文化影响着我们的交际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深植于国人的灵魂深处。举个例子,中国人初次见面,一般会互相询问姓名,工作等自然情况,表示关切和礼貌,但是西方人的自我意识比较强,与别人初次见面时都会主动介绍自己,如果不这样反而会被认为是端架子或者是不自信。⑤所以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考虑问题时,无论在视角上,还是在基本理念上都存在着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差异。外国人学习汉语有共同特点和规律,同时,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留学生,由于母语不同,历史、文化、教育背景、民族性格等不同,还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和规律。⑥所以,外国学生在使用汉语交际的时候,必定会受到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教师一定要重视传统文化对于教学工作的影响,这样才能得心应手的进行教学,才能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的作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教师们理所应当的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教师,一味的专注于向外国学生传授语法知识,忽视其交际能力,教学工作当然会受到阻碍。但是,如果教师注重传统文化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融入,那么教学的进程就会容易许多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⑦
学习需要兴趣的支持,没有兴趣去支持,学习只会变得枯燥,许多的中国学生在学习中文的时候尚且觉得枯燥,何况是外国学生呢?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将一些传统文化的背景介绍给外国学生,培养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那么,他们一定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起汉语言来也会更容易一些。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多讲一些历史故事,讲一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典故,重在培养兴趣,在趣味的氛围中去教学。
同时,向学生多多介绍传统文化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不至产生偏误。举个例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人常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但是在西方人的眼中,龙是凶残、恐怖的怪物。“龙在西方文化中也是常见的,然而,与中华文化大相径庭的是,西方文化中往往把龙视为邪恶势力的象征”⑧所以,面对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留学生,老师如果兴致盎然的向学生讲解“望子成龙”,留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应该会感到惊讶,不解。难道中国的家长会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坏人?但是如果向他们提前讲解“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历史,那么,学生就会了解这个成语的真正含义,了解到这个成语中包含着的父母对于子女的殷殷期盼。这样反而会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一些乐趣和色彩。
总而言之,面对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中国要想与世界更好的沟通与交流,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是要更加努力发展的,要让更多的人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尊重起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们更要担当起重任,把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去,让学生对学习汉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这也要求教师的个人水平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既能透彻的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又能将其融入到实际教学中。有了优秀的教师,有了高效的教学方法,加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一定会越来越走上新的高度。
注解
①王治理著《传统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页。
②引自王奎京。“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论探。见: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会编,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简况。中国语文,1978(1)
③黄锦章,刘焱主编《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导言部分。
④龚红月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3导言部分
⑤例子引用自王治理著《传统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⑥王顺洪著《日本人汉语学习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前言,第九页
⑦百度百科“学习兴趣”
⑧《龙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扬州晚报》2006年12月5日B2版
参考文献
[1]龚红月《智圆行方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278-01
现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也越来越多。笔者通过对自己教学工作的总结,发现我们的对外教学工作不但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培养与交流情感的经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工作都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我们不可以为了教学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我们需要依照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要求,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来强化情感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教学工作,其教学对象是不同的,面对的是外国人,是出于协助外国人能够有效地使用汉语言进行交流。我们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与情感密不可分的。接受知识的活动要以情感作为辅助,这种辅助的作用既可能是正作用也有可能是反作用。
1 与对外汉语教学有关的情感因素
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表现出的感情,通常表现为三种,喜爱、无所谓、厌恶。是人对外界的心理反应的不同表现。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情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所学的内容表现出的心理反应。如果学生在学习的初期是抱有良好的学习目的其学习的欲望必定十分强烈,自己也会想方设法的学好,学校的态度会十分端正,在完成了自己心里原先设定的目标之后,又会有新的目标语要求出现,引领学生去完成新的目标。这样的良性循环往复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效果的提高是有着极大的好处的。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为学生对待所需要掌握与学习知识的学习动力,其动力强劲对于我们的教学是有极大的效果的,如果是消极或者是逆反的心理则会使得教学效果差,学生的接受也不会好。正确的学习态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挥自己德学习潜能并获取良好成功的感觉。
2 情感因素的处理
那么,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学习者积极健康的情感因素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 对所教授的学生要有一定了解
我们的教学对象不是少年儿童,而是以成年人为主,这些人本身已经拥有相当丰富的知识体系,对于母语的掌握已经及其熟练。对新生的事物的判断已经十分精准。成年学生的记忆力普遍比不上未成年的学生,其模仿能力已经非常欠缺。但是他们的思维、理解判断能力却很强大,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吸收。能够严格的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无须过多的督促。这些情况对于他们迅速的掌握汉语是由相当大的好处的。所以,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成年学生的这些特点,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性格迥异的学生也要对其不同的特点来具体分析,采用最适合其教学的内容。
2.2 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只有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能够让他们自觉地去学习。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用心准备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辅助手段,让学生可以饶有兴趣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书本上的生硬的知识可以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不但可以让他们由被动参与者变为主动参与者,这样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习造成的影响可以降到最低。我们在课余时间要锻炼学生对于汉语的兴趣爱好,可以引导他们对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兴趣,通过看各种材料和观看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以及演唱我国传统的民歌。他们会惊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美,会为此而折服。这样他们从内心就会有想学好汉语的想法。
2.3 打造平等融合的师生交流渠道
出于协助学生寄发对汉语言的学习热情,消减其畏难情绪。教育工作者可以试图与学生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平等的关系可以真正的了解学生的情感并可以以此为渠道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有着良性的互动。教师多了解学生的动态,不但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对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也是有好处的。教师掌握了学生的动态,对于积极的学习情况要给予正面的鼓励,对于消极的学习情况的出现要主动地给予指导和帮助。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有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对于学生的各种尝试要多表扬。不要去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要去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从内心认同我们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控制难易承受度,要坚持由易及难循序渐进的推进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很微小的也需要及时指出并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出来,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成就的并窃取自发的学习。对于沉默寡言的学生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对他们要多加关注,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见的困难要多加指导,这样对于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是有较大的益处的。在学生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后,我们需要提出符合其努力程度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
3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形式生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到快乐的课堂势必为许多学生所喜爱。心理研究表明。处于愉悦状态下的学习者常常有自我满足感。愉悦的课堂气氛十分重要。教师可利用具体而真实的语境,把语言教学与留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行多种多样的提问。例如,提问学生平时的校园生活,课余时间的安排,朋友之间的相处,假期是否回国,等等。教师还可以让几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进而让留学生脱离课本,到讲台上进行角色扮演,用汉语进行简单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