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5 11:37: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问题教学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由问题教学法到问题导学法,虽一字之差,却相差甚远。问题教学法体现的是传统课堂中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的“学”为辅的教学模式。教师按照自己对教学知识内容的设计来设置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将自己的理解认识抛出,问题成为教师“教”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较多问题。如问题设置空泛,出现课堂提问后的冷场。或问题设置粗糙,教师浅尝辄止,学生只需回答对错。甚至问题成为教师“卖弄”的“花枪”,徒具形式。总之,问题教学法只是教师“教”的手段。教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问题,遵循教师的思维思考和回答问题,一旦学生跟不上,教师则很快抛出自己的答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能被动、机械接受。
而问题导学法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环境,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完成问题,获取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变以往教师“硬灌”、学生“死学”的局面,真正体现“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新理念。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用“问题”启发学生来自学、钻研,促成学生从渴望知道到主动求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鼓励者。
由问题教学法到问题导学法,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进步。一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由“教”变成“导”。二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受到关注。三是符合学生学习过程的规律。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以导促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关于问题导学法的设计使用的几点尝试
1.明确问题,不在问法上设置障碍
问题导学法的核心意义在“导”,不在“问”。不能在问题问法上问倒学生,这样就不能起到“导”的作用了,所以在设计问题时站在学生的角度。教师的思维往往已经形成学科性的惯性思维,和学生的思考特点是不相同的,所以现实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看到题目,教师就能立马反应出考什么知识点,该怎么解答,而学生有时会诧异地问为什么要这样思考。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学生却不是这样看的。原因有不少,而其中一点应该是我们教师习惯性从自己的角度思考判断分析,而没有考虑到学生习惯如何思考。提问时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剥夺了学生的思维,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那么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先从学生角度思考,设置问题更适合学生的理解,不在问法上难住学生。设计的问题学生不能理解的就不是好问题。明确问题的提示,不在问法上设置障碍。如《一剪梅》导学案设计问题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归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学生读过题目后有的理解成倒装句的效果,有的从情景交融的手法谈艺术效果。学生对这道题目普遍反映不明题目所指。而改成“请按正常语序排列此句,并品味词人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白问题是从诗歌语序及作用上考虑。改后的题目在问法上更具体,提示更明确,引导的作用也就更突出,学生在问题提示下就能进行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
2.分析性问题与体验性问题相结合
问题设置还要注意学生的兴趣。如果我们能够设计出点燃学生兴趣的问题,激发出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就能够最大化地感受,课堂就能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氛围。我们平时上课总喜欢提一些分析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却破坏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愿意讨论,不喜欢分析。有时教师就会误以为学生不会回答,只能把自己的理解抛给学生。课堂又成了讲授课,教师又代替了学生回答。
少一些分析性问题多一些体验性问题,或两者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设置让学生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反应平平,课堂气氛一般。当学生面对“如果你身边有别里科夫这样的一位教师,你怎么评价他?请同学们设计一个与之相遇或相处的情景”这样一个问题时,兴致高涨,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不喜欢,有的说害怕这样的老师,并且纷纷假设与之相遇或相处的情景,还有同学主动请示要当堂表演。
体验式的提问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会更亲切,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一般分析性问题达不到的效果。
3.合理利用错误资源,抓住生成问题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产生错误。从个体心理特点来看,“错误”中就包含了认知个体的知识水平和现有的经验。只要有认知,就会有错误。而错误更接近个体的认知水平。教师要合理利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就能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学生因个体认知水平的限制,总是会出现很多错误。在这时教师不应急于纠错,急于打断学生。而应耐心听完,弄清学生认知的不足之处,然后利用错误生成问题再次发问,引导学生思考。如在《李凭箜篌引》的教学中,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时,对于“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几句,很多学生在分析时理解为衬托手法,认为是用环境以及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动人。很明显学生对衬托和侧面描写认识不够,没有把握两者之间的区别,产生了错误认知。当弄清学生的误区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几句也有一些同学认为是侧面描写,到底哪一种手法是正确的呢?请同学们比较分析这两种手法的不同。学生的积极性立即调动起来,他们思考着,不时与其他同学争辩着。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我又指导学生联系以前所学诗歌举例验证。同学们找出了《陌上桑》中通过不同人看到秦罗敷后的反应侧面描写秦罗敷美貌的句子,找出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通过五岳、赤城、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高峻的例子,比较中学生认识到侧面描写是不直接描写主体,而是通过客体对主体的感受评价来间接表现主体特点,而衬托则是为了突出主体,用与主体类似或相反的客体来陪衬的手法。这样不仅解决了原有问题,而且学生在辨错纠错中加强了认识,提高了水平。
在备课时教师可以有意在学生易产生误区的地方设置问题,故意出错,让学生辨错纠错,以错导思。这样不仅可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够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4.强化预习效果,让学生参与设置问题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利用大脑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或顺应外部世界的过程,而不应该是消极被动的机械接受过程。基于此,我们不妨试着让学生来设计问题。问题导学不能局限在只能是教师出题,学生答题。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在学生预习新课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主设计问题,并且要配套形成参考答案。学生接到任务后非常兴奋,不仅认真完成了预习,而且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了各种问题。虽然有不少问题比较简单,粗糙,甚至有些题目自相矛盾,学生也不能自圆其说。但是学生在设计问题时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设计的不足之处时,更有针对性,学生也更易理解和接受。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教学设计;方法论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根据
问题式教学方法设计的根据一是原理课的教学目的,二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特点。相较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三门必修课,原理课是学理性最强的一门课,有一定的理论难度,但它又是一门基础课。因为这门课所要讲清的是,什么是?为什么要始终坚持?如何坚持和发展?“05方案”明确指出,基本原理,着重讲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就明确了“原理”课教学的基本目的,这就是整体上理解什么是,怎么坚持和发展,而贯穿理论始终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掌握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才掌握了的核心和精髓。就原理课本身的特点来说,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理课的理论性和整体性决定了这门课必须具有理论的逻辑性,培养辩证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这门课的一个基本教学目的。这就决定了教师自己必须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辩证思维能力才能驾驭这门课。另外,这门课的更根本的教学目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辩证的思维方法的培养。对世界的根本认知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必须在对现实问题的具体分析中体现出来。理论就是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当然现实问题既包括现实中的实践问题,也包括现实中存在的理论问题。基本原理的讲授必须联系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教师必须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才能把基本理论讲透讲具体。
二、如何进行问题教学的设计
进行问题式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键,运用原理分析问题是重点。在问题的设计上,首先问题要是好问题。什么是好问题?好问题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必须达到教学的目的,二是必须引起学生参与思考的兴趣。原理课的教学目的很明确,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导大学生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同问题的功能不一样,有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以产生信服、崇敬之情;有的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还有的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问题。譬如第一章绪论的内容,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从总体上理解的内涵,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的根本性质。这样的内容,在中学,学生都有所接触,如果没有问题设置,泛泛地根据教材内容讲授,往往流于大而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既要明白为什么他们要不断地学习,大学阶段应该学什么,同时也要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阶段,因为教学目的、学生自身的阅历、接触社会的机会等原因,实质上对于基本原理的掌握更多地限于知识层面,还没有深刻把握基本原理的本质。因此,在问题的设置上,要着眼于原理的本质,即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问题的设计要有这样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从现实问题出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当然,问题可以是历史上的现实问题,也可能是老师不引导学生就不会感兴趣的问题。如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说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可以先从大家有所认知的金融危机已及其引发的世界震动、《资本论》的热销谈起,再谈欧洲国家世纪之初的评选思想家的活动,谈到资本主义国家思想家以及大众对马克思的认知态度,这样就引发学生的问题思考,为什么马克思受到世界的推崇和爱戴?为什么在社会主义进入低潮的时候人们依然对马克思怀有敬仰和希望?这样严肃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学生喜欢的,但是这样的问题才能显出基本原理意义。这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好多学生无从答起,这样就引发学生对老师阐述这个问题的兴趣。当然,由现实问题引发对内容的兴趣,这是授课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内容的讲解。在讲解为什么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这个问题时,有老师打破了教材的内容体系,从什么是科学和革命两个概念入手,使学生在了解“科学”这一概念的两层基本含义的基础上,理解和科学之间的关系,理解“科学性”对马克思主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纠正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不到位的认识。使学生在了解“革命”这一概念的两层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的实践性和辩证性的含义,纠正学生的一些不准确、不全面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哲学怀疑精神和自我反思意识,提高他们对于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这一部分教学设计理念关键不在于横向拓展学生的知识内容,而是重于纠正学生的片面认识,通过设计开放式的与他们的认知产生冲突的问题,重塑他们的知识结构。二是要体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无论怎样设计,目的都是在引起学生兴趣和参与的基础上达到教学目的。在原理课的绪论这一部分,教学目的就是解决三个问题,什么是,为什么要学习,以及怎样学习?核心问题就是要讲清为什么要学?的性质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按照教材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解,其实无法把的四个特点和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个基本性质内在地联系起来。而为了达到对科学性和革命性基本性质的理解,教学设计可以围绕两个教学主题:一是“在什么意义上说它是科学的”,因为是科学还是哲学,是学界自诞生以来就争论不休的问题,对于该问题的教学设计拟在梳理这场争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到之所以说是科学,并不是在严格的作为实证主义的分科学问的意义上来说的,“科学”在这里只是表明的真理性,即正确性。二是“在什么意义上说它是革命的”,引导学生明白“革命”一词的哲学含义和政治学含义的区别,使他们知道革命一词的辩证法内涵,即在对现实的肯定性理解中包含否定性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考察教材的四个分论点,把教材所涉及的“世界观、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最高理想”等四个方面加工后分置于这两个主题之下,使学生明确其逻辑关系,揭示出它们与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联系。从而在深层意义上理解为什么要学习。
三、问题教学法示例
我们可以以的“物质”概念和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为例。的物质概念即列宁的物质定义有四句话,“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于这样的内容表述乍看起来很抽象,也不好记忆。讲授的思路是把这四句话设计成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在思考分析的过程中,理解物质内涵。设计的问题是,这四句话分别反映了物质观的那些性质和特点?同学们一句话一句话的理解分析,首先是让同学们找关键词,第一句话,“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同学们找出的关键词有俩个:“客观实在”和“哲学范畴”,哲学范畴的特点是什么?普遍性、广泛性和概括性,所以“物质”这一个词绝不是指个别的物质形态,这一点不同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的某些个别形态的理解,它是对物质形态的共性的理解,那么这个共性是什么呢?前面说标志“客观实在”,那么这个“客观实在”就是物质的共性,那么什么是“客观实在”呢?首先它是客观的,客观是与主观相对的,主观是头脑中产生的思想、想法、幻想等,而客观则是不依赖我们的主观观念而独立存在的,“物质”就是客观的;而“实在”就是确确实实存在着。后面三句话是对客观实在这个物质特性的进一步解释。第二句话,“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感觉感知”是什么?即是说,物质这种客观实在不是虚无缥缈的虚幻的东西,它可以被人们的感觉器官实实在在感知到的,这也是它与主观东西的根本区别。纯粹主观的东西,是人们头脑中主观滋生的,它无法具体化,也无法被人们的感官感知,哪些是纯粹主观的东西?如上帝、神、鬼等等。(后面要讲到即便是这些头脑中创造的东西也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这是意识对物质依赖性的一种表现。)第三句话,“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是说它的客观独立性,它(物质)虽然可以通过人们的感觉感知,但是它自身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人的感觉,无论人知否感觉到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所以人们不能对物质世界说“不”,你可以认识它,通过实践活动去改变它,但是人必须尊重它,不能违背它的规律和状态任意地肆虐它。第四句话,“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是我们感觉感知物质的具体方式。通过这四句话的问题解读,同学们概括出,物质观的四个特点:唯物性、可知性、辩证性、历史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与可知论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这也就是物质观的理论意义。通过这样的分析,即理解了物资观的内涵,也理解了它的理论意义。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首先通过古语和俗语来理解哲学上所讲的“作为物质存在方式”的时空的特点。古语说,“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佛教说,“过去、现在、将来为世,上下八方为界”,让学生通过古语体会“宇宙”和“世界”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思考关于时间一维性的谚语,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这些谚语和诗歌生动地体现了时间的一维性特点,通过这些生动的生活经验内涵使学生理解时间的一维性特点,正因为时间的一维性,不可逆性,所以时间非常宝贵,所以要珍惜时间,要在有限的时间尽量丰富时间中的价值。在讲空间的广延性时,设计的问题是“人类社会的空间是几维”?空间的三维性特征能否概括人类社会的空间特征?人类社会的空间特征一定要结合人的存在状态来理解,启发学生,不同的时代人的存在状态是否一样,差别在哪里,不同时代人的不同存在状态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什么特点,学生在老师的启发的下,自然的得出“实践性”、“时间性”、“历史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①?这里,“时间”和“空间”分别指的是什么?在学生谈出自己理解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是人类活动的存在方式,离开了人的现实活动,无法理解人类社会的“时间”和“空间”。
“问题教学法”是指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采用预习笔记等形式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选取或归纳出典型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好的提问情境的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好语言、环境等各种手段,创设符合需要的问题情境。本文就创设提问情境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 提问情境可具有互动性,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培养学生由问题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课文内容创设问题,有序设置能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的问题台阶,启发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去分析、思考、讨论,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如在教Go for it!七年级下Unit 10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这一课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Where did you go? Why? 学生谈到有玩就有吃时,情绪特高涨。之后,我让学生四人一组用英语展开讨论,学生人人参与,气氛活跃,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讨论,同学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即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通过讨论,能扩展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动机,增强求知欲;通过讨论,还能让学生积累丰富词汇,掌握语言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提问情境可具有探讨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知识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新颖的问题,只有这样的问题不断地被提出与解决,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被激活,他们的兴趣与想象力才能得到激发。如在教学Go for it!七年级下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时,我让学生讨论: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y? 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他们各抒己见,热情高涨。在上完这篇课文后,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特意设计了一道题: What will you be after ten years? 有的学生说自己是医生,替病人消除痛苦;有的说自己是警察,保卫人民的安全等等。这样,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 提问情境可具有疑问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Doubt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这是创新的基础,是人们保持不断进取、探究的动力因素之一。例如,在教学Go for it!七年级上 Unit 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时,我让学生讨论: What can you do on weekends? Why? 大部分学生回答:I can play computer games. I think it is interesting and exciting. 然后我设置了一道争议性的问题:Is it good or bad for you to play computer games?由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在活动中,各组学生各抒己见,不甘示弱。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交流探究成果。争议性探究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没有谁对谁错,设置的目的在于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和创新。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既分享了学习成果,增进了友谊和信任,又为下一次合作活动打下了基础。
四、 提问情境可具有合作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育家曾说过“成功的英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应用学到的语言材料”,“语言学习的成功在于将学生放到一个需要用目的语言交流的语境中”。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是教学中的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团结合作,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例如,做一些讨论题、总结性题型(阅读理解、完形填空、选择填空)时,我们通常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一名组长,讨论问题时大家集思广益,小组成员互相合作,有争议时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将小组结果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向全班同学展示。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能力。
五、提问情境可具有竞赛性,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
竞赛以其特有的竞争机制促使学生不断超越他人,超越自我,从而取得长足的进步。英语竞赛的项目很多,如演讲故事、知识抢答、谜语竞猜、听力测试、笔试等。竞赛的形式、规则的拟定可因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开展次数要频繁一些,评奖面要宽一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参与的热情就会经久不衰。例如,在教学Go for it!七年级下Unit 12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时,我让全班学生分成男女两大组进行问答,在规定的时间内,问与答多的组获胜。
如:
A:What is your favorite subject/ city/ food/ color/ teacher...?
1.1教学方法实验班选用崔福德主编的全国高等教学药学专业第7版规划教材《药剂学》中固体制剂(8学时)作为这次PBL教学法尝试的内容,学生每10人分为1个组,每组1名教师,共4组、4名教师。首先由4名导师共同组织提出问题,然后由各位教师提前1个月布置给学生,实施PBL教学法;对照班教学过程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法,教材、大纲内容与实验班相同。
1.2教学过程对照班的学生以教师讲授课程内容为主,将该章的内容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从教师的讲授信息中获取知识。实验班的教学中,首先由4名指导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协商、组织并共同提出本章需要解决的学习问题,并将问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问题:(1)固体制剂的共性是什么;(2)简述倍散的混合方法;(3)片剂的各种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4)片剂的崩解机制及常用辅料。第二部分问题:(1)说明湿法制粒压片法的应用价值;(2)说明片剂制备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及其防止措施;(3)简述粉末直接压片法的应用前景;(4)说明制备片剂和胶囊剂的异同。第一部分问题要求4组学生都必须解决。每个组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看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然后对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第二部分问题中,学生每个组针对性的解决其中一个问题,具体操作方法:(1)各个组抽签决定解决第二部分里的问题;(2)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每个组针对所抽到的第二部分里的问题进行广泛的查阅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做讲授的课件,准备10min的讲课内容。(3)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式学习,最后选出二个优秀小组,都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1.3教学评价和效果
1.3.1以无记名的方式对2007级药学专业两个班的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发放问卷80份,问卷回收率100%。调查结果显示,大于70%的学生认为PBL教学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限制,使学生研究和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拓展,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1.3.2由4名教师共同出一份小结测试题,在两个班都结束本章内容学习后同时进行测试。结果,对照班中成绩54~88分,平均成绩78.3分;实验班中成绩67~94分,平均成绩86.5分。由此可见,PBL教学法在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
2讨论
PBL目前正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从我们的调查结果和本章知识测试成绩来看,采用PBL教学法,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改变了以往学生完全依赖教师的情况,让学生有机会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积极应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深刻的意义。
2.1PBL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和表达的能力传统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可以与教师提问交流,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给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每位学生都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学生通过查资料和讨论等方式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增加了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又提高了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影响学生的性格及其行为。
一、问题教学法的优势
传统的初中科学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偏向以灌输学生知识点和题海训练的方式进行科学教学。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帮助他们提高科学素质。而问题教学法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重视学生的科学思考过程。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通过问题的导入和教师的指引,根据教材分析材料,提炼出知识点和规律,最终解决问题。
二、应用问题教学法的措施
初中科学课堂中有效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问题设计和创设情境。
1.问题设计。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精心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注意问题的设置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1)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和逻辑性,引导学生从简到难、由浅入深地思考、解决问题;(2)问题必须与教材内容相关,能够让学生应用教材的知识点解决问题,同时从中学到更多新的知识;(3)问题可以与生活比较接近,或者是引入一些时事,主要是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消弭学生的陌生感。比如说,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植物为例,为什么在同一棵树上,一面生长茂盛而另一面却稀稀疏疏?这样引导学生探讨植物的向阳性。
2.情境设计。问题情境的设计主要是三个方面,分别是结合生活经验、活动实践、科学实验的设计。(1)结合生活经验设计。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是数不胜数的,所以,教师可以轻松地在生活中找到科学的应用实例和知识点。由于引用的例子都是学生日常见到的,也就消弭了学生的不熟悉感,激发他们对其科学原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提高了。(2)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课外的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科学原理的影子,并且与课本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家完成种植绿豆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个实践中了解到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对植物的各项组成和特征更加了解。(3)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设计问题情境。开展实验的时候,以题目的形式引入,最终要求学生在实验完成后,根据实验结果回答出问题。
科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和科学素质。因此,教师要将问题教学法的优势与科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运用有效的措施发挥问题教学法在初中科学课堂中的优势。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的初中学生,能力不同,层次各异,尤其在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能力差异更大。那么如何很好地应用问题教学法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呢?经过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下几方面进行:(1)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智力操作任务。(2)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把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上来。(3)运用问题教学法,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是的,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方式中培养读、写、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老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发挥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如何培养呢?可以用以下方来进行:
其一是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例如教学鲁迅的《故乡》,课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可以这样点拨学生: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但却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吃不够?这么一连串的几个问题,拨亮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立即表露出惊奇的眼神,仿佛在说:原来这一句话里还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怎么我都没有想到呢?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点拨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代学生发现问题,倒不如说是鞭策学生认真读书,促其在今后的读书中自己生出疑问来。其二是用引导对比的手段,促使学生从生疑到解疑。其三是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敢不敢提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明显的变化:学生处在小学阶段,天真烂漫,无所顾忌,什么问题 都敢提;上了初中,闭锁心理逐渐发展起来,心里的疑问(包括学习上的疑问),不愿展示在班级的众人面前,加之爱面子,爱虚荣等不健康心理也滋长起来,由于怕人家笑话,又不敢提问,在课堂上的提问渐渐减少了。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而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众多语文能力中最最基本的能力。这种基本能力,不仅在学生学习时期能发生迁移,即从语文学科的学习迁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去,而且在学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岗位和科研岗位之后,能迁移到一切情景中去。从语文基本能力迁移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一辈子受益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运用问题教学法,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础上更高一层次的能力要求,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教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所有的大人都说了假话,只有那个小孩说了真话,面对小孩的真话,皇帝会怎么想?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可以说出多种答案。
二、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一、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法实施的前提条件
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法的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他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的一些方法”他倡导只靠自己不靠别人。运用这种小学语文方法必须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教师结合课本上所遇到的知识点,帮学生设计一个与知识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掘出一片新的知识海洋,这一点十分重要。如果能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问,如何去思考,那就相当于教师给了学生一把属于他们自己的开拓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这样做比教师带着学生去解决问题的效率高很多。
(2)把每个同学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们去讨论这些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此时,教师不要随意去否认学生的答案,要懂得去提倡学生多去探究和解答,这样他们也得到了展示个性的机会。
(3)分组并奖励式讨论。教师以每组的表现程度为依据给予奖励和认可,让每一小组都能做出自己最大努力。
二、实施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法的具体过程
1. 充分备课,设置问题。
首先,集体备课要坚持“三备、四定、五统一”。要求老师上课之前就应该熟悉所讲课的内容然后列出提纲内容,让学生们交流探讨,最后教师要形成一种具备有新意有思考空间的小学语文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学生遇到的问题会有哪些?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排除困惑,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讨论的空间,怎样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生动活泼的让学生解答出来等。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找出哪些应该保留,哪些应该省去。因此教师必须对每一堂课都进行精心的设计,所设计每一个问题都要让学生感兴趣,然而要在难度上保持适度。课堂的设计是这一小学语文模式的重要环节,如果这一环节能做的完美,那么学生就能顺着梯子往上爬,他们会逐渐把难题解决掉,变得越来越有成就感。
2. 深入课堂,实行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法。
教师把自己所设计的问题用情景的模式告诉同学们,或用用讲义或多媒体展现出来。下一步就要唤起学生的参与性,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相互讨论,并把所遇到的问题提问出来。这样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也让他们能带着问题去学习。现在,教师应该巡视并督促每位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及时引导学生去解答这些问题。而学生就要根据问题努力尝试自己解决。如果努力解答还是没能找的答案,那么老师和学生就要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在探讨过程中不主张老师直接把答案解出,而应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慢慢吸收并学会问题中的解答方法。这样的针对性的学习方法可以避免学生漫无目的的去学习,也避免浪费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小学语文效率。
3. 问题的探究。
在老师没有把解答方法列出之前,学生应针对自己的难点或疑点进行讨论,对老师的问题进行再思考、再探究。此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如果每一组的问题还不能被很好的解答,那么,教师就应对每一小组不能解决的难题进行再分配,进而根据问题拓展出新有利于解决该问题的小问题。教师要把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总结出来,以方便下一步解答问题时的顺利进程。这一环节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学生自主学习性和创造性。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探究、辩论的心态。
4. 问题的解决与拓展。
[中图分类号]G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239-01
1 课题的提出
总书记曾在1999年6月15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过: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是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
鉴于教育是人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育模式也应是一种创造性的模式,应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追求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灌输性的教育方式,构建新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问题教学法才应运而生。
2 问题教学法的内涵和程序
所谓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总之,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中介(或叫载体、素材等)的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是一种学生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与合作的精神,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很好地得以实现。
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问题设计,基本形式是讨论,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其程序如下:创设情境启发发现讨论探究网络设计迁移应用。具体操作说明:
(1)创设情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和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教师根据教材知识结构设置学习目标,在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前提下,运用多种方式,恰当地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去激发、启迪学生的思维。
(2)启发发现。“启”就是启发思维,根据创设的适合学生水平层次的有机联系的问题情境,寻求获取发现新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不仅要倡导学生打破思维的旧框框,积极探索新颖、独特的解决方法,而且更要鼓励学生勤于质疑,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养成爱提问题的习惯。“发”就是善于发现问题,正确表述问题,首先要督促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教材和
参考资料,这是学生发展学习的基础,要问它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其次要学会将两种或多种不同事物加以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正如牛顿对落地苹果的思考。
(3)讨论探究。“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思考的王国”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交流自学的成果和心得体会,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重要问题开展深入讨论,探究问题的真谛。讨论可以采用“小组互助”形式,若干个人围成一组,心情轻松,相互平等。思维呈开放状态,先讨论个体疑点,协作启发,以“悟”为果。教师也要加入讨论,并保护学生的独创意识,鼓励学生对疑难问题各抒己见,并进一步讨论问题的分歧点,让他们不受拘束地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求得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
(4)网络设计。当今世界乃网络时代,课堂也应注重知识网络的设计,才能创造新知。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发现、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把零散的知识点问题化、网络化,发挥整体最佳功能。在网络设计上,要特别重视用问题小结,要总结规律,优化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知识综合设计能力。
(5)迁移应用。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这个道理。教师的施教之功,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懂得将学习的方法迁移应用,进而能够自主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
3 软件工程专业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1)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开拓学生的视野。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比如国内的国家精品课程、图书馆电子期刊、图书资源等。所讨论的问题由小组成员自己决定,但要做出详细的讨论计划并得到指导老师的同意,讨论结束后形成书面讨论报告。
(2)根据不同知识点的特性将授课教学和问题教学法相互结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知识点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基础知识,即是教学大纲规定的且相对较容易理解的内容;第二类是难重知识点,这类知识点需要教师通过授课的方式进行详细的讲解;第三类是与课程相关的一些周边知识。
基础知识占据课程的比例最大,下面就详细介绍运用问题教学法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例如:系统设计阶段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是软件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教学过程如下:由教师向每个学习小组(一般有5~8名学生组成)叙述需要解决的问题:①如何从上一阶段的数据流图入手设计系统的软件结构,同时保证其模块独立性;②确认讨论小组的每位学生充分了解自己需要做的工作并且经过讨论后决定大致的工作进度计划;③通过阅读相关中英文资料,展开科学的调查从而寻找到问题的解,即找到如何设计软件结构的具体方法或工作步骤;④小组成员在例会上将信息汇总,互相解答各自的问题并得出合理的解;⑤由每个小组的负责人汇报最终的结论,即以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如何根据数据流程图设计软件结构。此时负责人虽然是一名学生,但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教师”的角色,他(她)必须能够说服小组其他成员以及指导教师接受他(她)的结论;⑥各个小组之间互评工作成果;⑦教师评判工作结果并回答相关问题;⑧ 如果条件允许,此时可以结合课程设计的命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进行模拟实验。
为了提高效率,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来记录每个小组的工作进度,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小组做出模拟实验。从而可以逐步地尝试将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两个独立的部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教学整体。
一.新课引入:
在前几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那么如何证明直线和平面平行呢?(提问学生后教师给予总结)要证明直线和平面平行,只需要在平面中找到一条与该直线平行的直线即可。即可由线线平行证明线面平行。(提问)如何判定直线和平面垂直呢?(学生表情迷茫,教师顺势揭示本堂课的主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研究的课题。(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教师走到教室门口反复打开门并移动位置让学生观察后提问)门与墙面的交线和地面是什么关系?(这时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垂直关系。继续提问)为什么该直线和地面具有垂直关系呢?(教师引导)提问:门在移动过程中门与墙的交线和门与地面的每一条交线有什么关系?(学生容易回答出结论)顺势解决本堂课的第一个知识目标:
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这就给出了证明线面垂直的一个办法。(提问)这个办法我们能否在具体问题中进行应用?(学生经过思考后会回答)不行。(提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难点在“任意一条”。那么如何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办法呢?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以下活动:下面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白纸,要求:不准使用道具和撕坏纸张,使得这张白纸直立在桌面上?(学生尝试,教师巡查并进行个别指导。)最后学生会发现:只需将这张纸随便沿着平行于边缘线的任何一条线折一下,就可以使得这张纸直立在桌面上。(提问)为什么此时纸张能直立于桌面呢?(学生回答:因为折叠线垂直于被折成的两条相交直线)由此可见,要说明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只需在平面内找到两条相交直线与该直线垂直即可。(学生带着成功的喜悦)教师顺便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目标:
2.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目前,对于中学生来说,数理化是比较有难度的科目,尤其中学化学,化学方程式长而且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把握。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需要有自己的化学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才可以全面掌握化学知识。而问题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此是学习化学必须具备的能力。
问题式教学的概念
所谓的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或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惑的问题,经过提炼,提出问题,学生起主体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
中学化学是一门逻辑性、数理性非常强的科目,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往往取决于对化学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的高低,即使是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化学成绩也是参差不齐,这主要是不同的学生对中学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和思考能力不一致。因此,在中学化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问题教学法即是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进行思考的教学方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初见成效。
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
创造自由的课堂氛围 自由,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保证,建立民主自由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困惑。而自由,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范围内,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思维能力,对化学现象进行各种大胆的猜测和思考,甚至是质疑老师。自由的教学环境,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愿意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最后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以某实验中学为例,教师讲解“水解盐类”的知识点,讲解教材知识之前,化学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与该内容相关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随着工业的发展,我国的化工厂越来越多,在生活中使用的煤气和天然气也比较多,这些都是很容易产生火灾的物质,我们来看这张楼道起火的图片,居民迅速打开楼道的灭火器来灭火,那么,你们知道灭火器里面储存的是什么物质?灭火器产生的泡沫运用到什么化学原理?”
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在台下讨论得热火朝天,各自说着自己的观点,并在思考中冒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然后认真查找课本,了解到泡沫灭火器瓶内的物质是NaHCO3以及Al2(SO4)3两种物质。在了解了这两种物质的特性之后,学生便会思考这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首先,我们知道NaHCO3可以溶于水中,水溶液呈碱性;Al2(SO4)3在水解之后呈酸性,酸和碱在水中进行中和,这样会使得溶液的浓度降低,从而加快了水中离子的水解过程,离子在水解过程中,产生CO2,即二氧化碳气体,并强烈地从灭火器瓶口喷出来,形成大量的泡沫,这就是灭火器泡沫产生的原理。
在容易被忽略处提出问题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重要,有一些看似简单的地方,也容易产生问题,而学生也是经常忽视了这些问题。学习中学化学需要缜密思维,学生有时候不在思维的状态,就容易粗心大意,没有发现问题所在。教师在学生找不到是哪里出现了问题的时候,要善于发现细节,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深入思考问题。化学是实验的世界,化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过程中,需要细心、耐心,更需要保持思维状态。
例如,在中学做氯气和谁反应的化学实验时,看似简单的化学方程式CL2+H2O=HCLO+HCL,正确的实验结果是把氯气溶于水后,溶液会慢慢变成浅绿色,这是由于产生了次氯酸。在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觉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就没有在意实验步骤和细节,实验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结果有一部分同学得到了浅绿色的溶液,而一部分同学得到的是没有变色的液体。此时,学生就会在脑中思考为什么自己做的实验不成功,已经开始疑惑了,教师这时候就可以顺势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同学得到浅绿色的溶液,而另外一些同学得到未变色的液体呢?是实验过程中哪里出现了问题?”然后先让学生思考原因,最后教师总结实验失败原因:氯气和水反应的过程中,反应的速率和氯气的量有关系,还和发生反应的温度有关系,必须把握好实验的各项影响因素才能成功地完成化学实验。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明白问题所在,在日后的实验操作中更加专心、细心。
自然界的许多变化充满神奇色彩,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个解不开的谜。这些“谜”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会激励他们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引导学生回忆一个熟悉的怪现象:烧开的水不小心泼在煤炉的火焰上,炉火不但没有减弱,反而窜出一股火苗使得燃烧得更旺,这是什么原因呢?再如,我们在学习构成物质的粒子时,可用这样的自然现象来创设情境。打开一瓶白酒,立即闻到酒的味道;将一滴红墨水滴加到一杯水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会变红。这些现象对学生来说经常见到但平时又没有深入思考过。像这样的问题最容易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因而我们要充分加以利用。
二、通过实验教学形成问题情境
1.运用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教学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它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对新知识的获得和探究。例如在讲《中和反应》时,让学生先做实验,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倒于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向里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会发现酚酞变成了红色,这时学生能用上节刚刚学过的碱的知识来解释。让他们继续滴加另一种液体――盐酸,结果溶液的颜色逐渐减退,直至变成了原来的无色。为什么滴加盐酸后溶液的颜色由红变无,学生的思维矛盾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于是很想学习有关中和反应的知识。
2.通过设计演示实验形成问题情境。
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促使学生迅速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结合实验现象进行科学思维。而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教材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实验素材。这些实验素材与旧教材的实验素材相比较,具有现象明显,启迪性强,且来源于生活等特点,极易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探讨构成物质的粒子时,以往这一章被我们教师认为是最难教的内容。其原因主要是内容抽象,比较难理解等。而在新教材中就设计了很多的实验素材。如,高锰酸钾扩散;浓氨水的挥发等。我们只要把这些实验素材加以利用,就可以很容易把一些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三、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许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初三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故事]1854年5月31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英国军事保安部门调查,没有什么结果,但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却很快地找到了“纵火犯”。
[问题]谁是纵火犯?
[学生交流]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要与氧气接触,船舱里有大量的空气,草料着火可能的原因是温度达到的着火点,那么,温度是怎样达到着火点的呢,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学生1:有人放火;
学生2: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掉到草料堆中;
学生3:战舰在海洋上航行,太阳照射在船舱里热量来不及散发,温度升高达到草料的着火点;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来达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的教学思路.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合作性学习来解决真实性问题,进而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的优势
1.问题教学法使学习具有探索性和主动性
“问题教学法”与我们以前的教学法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围绕问题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这两个环节.这首先是基于在传统的以讲述法为主的课堂上,学生是被动的,加上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差,教师用传统的讲授法时如果讲得不精彩,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放弃了学习;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发现学生是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如果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是可以让绝大部分学生学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当学生在自学时有困难和疑惑时,我们就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让一些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得到解决.其间,学生当了“小老师”,既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表达,也获得了成就感.在这一环节我们训练了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更着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2.问题教学法使学习具有问题性和参与性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来组织学生学习的,它要求学生通过或围绕问题进行学习,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综合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材料.学生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探索、解决,不但获得了知识,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解决问题的探索又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要求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及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实施问题式教学的原则
切合实际问题必须是基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基础上的,能够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或能够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相联系.
多样性和广阔性问题的提出不能“就事论事”,要有适度的开放性,既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也要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后,教师提出问题:除了铜锌外,还有什么可做原电池的材料?日常生活中的蓄电池、干电池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达到“以疑引思,举一反三”的效果.
奥苏伯尔认为,将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观念联结起来,可使新知识具有稳定性,防止其他知识插入,利于提取新知识.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考虑到知识的逻辑性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循序渐进,使教学流畅自然.
四、教师在问题式教学中的作用
“问题教学法”教学模式落实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作用.在“问题教学法”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首先是问题的设置,教师在备课中必须认真研究和设置,在教学过程中引导解决及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临时发挥.第二,从教学的模式程序和环节的实施来看,要求教师是一个理想的指导者,而这个理想的指导者既是一个学科专家,又是一个指导专家.就是说,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指导者与传统的教师相比,要表现为更多促进,较少教导;更多指导,较少直接教给学生结论.一个合格的指导者应具备两种基本技能,这就是学科能力和指导技能.因此,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设置问题,以完成教学过程.
2.引导学生的工作:包括提供反馈,就学生的推理过程进行提问和启发,鼓励他们对信息的批判性评价,帮助学生在问题讨论中协调、整合基本知识与实际技能、适时点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