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2-12-18 06:27: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园林艺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园林艺术论文

篇1

二、中西园林艺术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差异

中国园林艺术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自然和谐的天成之美,崇尚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国园林艺术认为人与自然都是客观存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的产物,人要在顺应自然中利用自然,人要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自然规律,天人合一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理想境界。中国山水画自觉把山水自然美作为审美标准,竭力创造自然美和意境美的融合,这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美与意境美的统一。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美就是形与神、情与景、实与虚的融合与统一,是自然美经过人工美融合后又向意境美升华,追求自然美和意境美的统一。西方园林艺术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和斗争的关系,强调人要控制自然、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统治者。古希腊的普罗太戈拉认为,人在自然中居于主体地位,作用重大,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康德的主张“人是自然的立法者”,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强调人要统治和征服自然。西方园林艺术重视人工美、形式美,以人工化景观代替自然天成之美。人为因素高于自然因素,让自然服从人的安排,突出人工雕琢之美,西方强调排斥和斗争,看待世间万物注重用孤立的、分割的、片面的观点,注重一分为二。

三、中国园林艺术的生态美学价值

中国园林艺术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学思想,具有的生态审美智慧,追求自然美与意境美相统一是生态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生态美学是生态学和美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生态学和美学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上的交集,是在生态哲学基础上的美学思考,是研究人与自然在共生共存中的审美价值,从审美角度关注生态环境问题,重建人与自然、社会的亲和关系,使人类生命与环境生态实现和谐交融。生态美学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型态,突出表现生态美学新的审美高度,重新体现对人类整体前途的绿色关怀。生态美学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按照生态学世界观,审视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的价值和特性。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是生态系统中和谐统一、共存共生的关系。海德格尔提出人类要拯救大地、并不控制大地、并不征服大地的反西方传统思想,要“诗意地栖居”。中国园林艺术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崇尚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和谐共生的美学思想,同海德格尔的“诗意地栖居”理想是一致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等造园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利用自然形态,对构建新型生态审美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美学价值。中国园林艺术非常注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特别重视主体与客体的审美互动。运用因借体宜、虚实相生等造园手法,融入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艺术审美观念,尽显大自然的自成天然之趣和自然生态之美。运用显隐互现、曲折婉转的造园原则,使自然景物与审美主体的情景互动、互相交融,自然天成之美自觉升华为意境灵动之美,构建自然生态的园林意境,充分展现大自然的生动形象和无限生机,这就是中国园林艺术对生态美学的一个独特贡献。中国园林艺术注重园林景观的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使之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在选择营造园林景观中,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相地合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得景随形,提高自然园林景观的生态审美价值。中国园林艺术为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提供了一个有机融合的机遇,对当代生态美学的建立和发展显得更加珍贵和重要。

篇2

从中式古典园林美学的角度来讲,园林中各种景观要素的安排须疏密得当,过于密集难显空灵飘逸之趣,过于稀疏则又会显得毫无深邃、蕴藉之感。下面笔者就从建筑、花木、水体三方面详细分析杜甫草堂疏密有致的空间特征。首先来看建筑安排。杜甫草堂从正门入口开始,依此建造了大廨、诗史堂庭院等气势恢宏的建筑。这些建筑形态方正,排列密集而紧凑,视觉效果相对集中。从诗史堂开始到工部祠品字庭院一段,西边设有水槛,东边设有碑亭,建筑密度相对减小,视野也较为开阔。再沿中轴线向东而行,主要建筑茅屋及辅助建筑花径等景观再次集中排列。如此一来,整个园林就形成了由密到疏,再由疏到密的布局,有效提升了空间的节奏感。其次来看花木造景。整个杜甫草堂花木造景的组织方式多种多样,这造就了配景区疏密得当的空间特征。具体来讲,工部祠品字型庭院与诗史堂的方形庭院中的花木均采用了点植布局,用于衬托建筑、装点庭院的低矮开花类植物比重大。到了茅屋景区附近,植物则采用了群植配置手法,且多为竹、楠等能够掩映建筑的较高植物。再次来看理水造池。杜甫草堂中的水体大多以溪渠形式存在,这些溪渠先后流过大廨门前、柴门前、工部祠后,最终于茅屋前汇聚成一个水面相对平阔集中的池塘。这样的安排使流水有了弛张起阖之感,进一步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效果。

(二)虚实相生

疏密有致是对于平面构图而言的,虚实相生则是从纵深角度着眼的。在园林艺术中,虚与实是相对而言的,若论及山水,则山为实,水为虚,论及建筑则墙为实,窗与廊为虚。杜甫草堂在空间安排上就真正做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虚实相生之美:从建筑布局上来看,杜甫草堂的大廨、诗史堂、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四栋建筑为实,连接四栋建筑的通透回廊为虚,草屋上半部的竹篾墙为实,诗史堂和工部祠在半桩台上砌的花窗为虚;从花木安排上看,由红墙围合而成的花径为实,花径两边的植物以及墙外的林木为虚,工部祠后孤立的土山为实,草亭边的林木为虚;从水体设置上看,茅屋前的林塘为实,花木掩映下的溪渠为虚,溪渠上的野渡小舟为实,渠道中若隐若现的石头为虚。

二、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一)巧于因借

无论是何种风格、何种类型的中国古典园林,其面积都有限。要想在这有限的范围内更好地呈现景观元素就需要借助一些传统造园手法。借景作为中国园林艺术中最具典型性的造景手法之一,有助于延伸园林空间,为景观增添意想不到的美感,使人们在近观、远眺、仰视、俯瞰时均能获取到更为丰富的景观。下面笔者就分别从园内外空间借景和室内外空间借景两方面对其巧于因借的特征展开分析。首先来看园内外空间借景。在园内外空间借景方面,设计者充分利用了邻借、远借、俯借、仰借、应时而借等手法,使人们处于园内有“极目所至,尽为烟景”之感。登临工部祠旁水槛就可遥望梅苑以及一览亭、塔影等景观,是为远借;绕过工部祠即可亲近池水,赏荷叶田田、游鱼无数,是为近借;行至梅苑内水榭,抬头望去可见听秋轩、一览亭,是为仰借;再取道岸边,又可见青草悠悠、池底青荇,是为俯借。若值隆冬时节,人们坐于水榭之中,还可嗅腊梅之清香,观梅花之容姿,体会“应时而借”之味。其次来看室内外空间借景。成都杜甫草堂作为中国重要的公众纪念场所拥有大廨、柴门等许多敞厅式建筑。这些敞厅式建筑开设的花窗与室外相通,既实现了通光采光的实用,还将室外的杜甫铜像、碑亭等景致“引入”到了室内,实现了山水环境同纪念空间的联通,增添了空间的层次感。

篇3

二、汉代园林的造园技术及造园活动

1.汉代园林的建筑及植物配植方法

建筑是园林建造的重要元素,汉代的建筑技术已经相当完善,尤其是木结构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建造体系,如作为中国三大建筑艺术之一的“阶基”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汉代文献中对当时未央宫有着详细描述“,五彩之渥色,尽显重轩三阶”,足见汉代四合院式样的建筑。汉代的造园技术已经成型,其营造规模庞大,特别是其宫室建筑技术已经得到迅速提升,并开创了人工堆山技术、修渠筑堤等山水景色。汉代的造山活动主要以土山为主,并出现了叠石的艺术样式。这说明当时造山技术已经开始追求真山艺术,并为以后的假山、石洞艺术奠定了重要基础。从理水上看,汉代园林已经融合了水景与园林,并采用压水技术,根据《汉宫典职》记载“:宫苑内激水河上,铜龙吐水,有铜人举杯受水下注。”另外,汉代园林还非常重视景点里植物的配植,上林苑记载的植物就有上千种,当时从各个地方搜集而来的植物种植在园林中。《三辅皇图》中记载,汉代驰道两旁种植有松树、槐树、榆树等,宫廷中种植柳树、梧桐、女贞等,墓地种植柏树,庭院中有荷花,池塘边种植有柳树。

2.汉代宫苑园林的“弥山跨谷”特色

汉代造园技术多袭前代,继承了秦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传统,西汉时期的皇家园林遍布于长安城内外,其中大部分建造于汉武帝时期,正如班固在《西都赋》中提到的那样“:前承秦岭,后越九壑,宫馆所历,百有余区。”当时的上林苑本来是秦代阿房宫的园林,关中的八条大河便贯穿于上林苑内的邱陵之间,自然景观非常壮丽。苑中养有百兽,是专门供皇帝游猎的场所,《汉书》中便记载“:上将夸胡人多禽兽,命右扶风发民入南山,东至弘农,捕豪猪、麋鹿、熊等载以槛车。”当时的上林苑有离宫七十,苑五十,台四十,其功能有着不同的特色,如苑中的宫廷都为“高轩广庭”,足显帝王之权威。上林苑中聚土为山、三里四坡种奇树,说明汉代不单单在园林中堆山挖池,而且还配植植物,其种植的种类堪称当时世界之最。再如当时的未央宫主要有长乐、未央、甘泉、建章四处,其从多个方面反映了西汉皇家园林所特有的风格。当时的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方,正处于当时的楚汉相争之际,刘邦问萧何“:天下匈奴,劳苦岁数,成败未知,是何宫室过度也?”萧何答曰“:天子以四海为家,无以重威,无令后世可加也。”萧何这段话便说明建造庞大的宫苑象征着皇帝的威严。有人认为享有盛名的阿房宫与未央宫相比就有点相形见绌,《长安志图》中记载李浩文游览汉宫遗址时说“:突兀骏驰,时楼观在上,又当如何。”汉代的建章宫与其他宫殿不一样,其打破了建筑宫苑的格局,出现了叠石山水等园林建筑,并成为以后皇家园林建筑的主要模式。

篇4

1.1.1“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中国造园艺术对自然态度的总概括是“道法自然”,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的艺术法则。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思想和审美法则源于哲学思想和宗教思想,它主要源于道家的“道法自然”。由于在这一哲学思想引导下园林设计的元素有不同的形式美法则。受这种“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造园艺术就视自然为师为友,“师法自然”。这里庄子尊崇“天道”、贬斥“人道”的倾向异常明显。所谓“天道”,就是自然无为的状态。它是与“人道”相对立的,因为“人道”是一种非自然、人为的状态。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辟“自然”一品:“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因为道是自然的,如春花之自然开放,如年岁之自然流转,艺术创作也就要“妙造自然”(《二十四诗品•精神》)。文学如是,园林更应如此。因为文学创造的世界只需在心灵展开,而园林创造的世界还要在现实展开,要能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它必须给人一种真实的山林印象。园林之美,贵在自然,自然者存真。只有这样的园林,才能符合人们寄意山林的初衷,“凡尘顿远襟怀”(计成《园冶•园说》)。因此,作为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园林著作,《园冶》高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冶•园说》)的大旗。这一思想贯穿全书,略举几例以佐证:掇石莫知山假,到桥若谓津通。(《相地》)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掇山》)有真为假,做假成。

1.1.2“无为”明代计成的《园冶》中出现的“无否”与“虽由人作,宛如天开”这一美学命题,其精神内涵便是道家思想。道家重自然,抑人工,这一命题其实也说着了园林文化的“无为”本质。园林本为“人作”,倘不是“人作”,这世界上本来就不会有园林这种广义建筑文化,从这一点看当然并非“无为”。但是,园林文化与宫殿、坛庙建筑文化相比,一主退隐休憩、澹泊冲淡,一主功名进求,灼华热衷;一在出世,一在人世;其哲学一为儒,一为道是很显然的。道是“无为”。离宫殿、坛庙而就园林,便是心理思想上的“无为”。因此,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虽由人作”,其哲学与美学底蕴却在于道家的“无为”思想。

1.1.3“贵柔”与“尚曲”中国古代无论讲什么园林文化,都离不开事物的曲线之美,也揭示了“道”的这一文化节底蕴。“道”性至柔,柔则必曲,古代园林文化当中的“曲”,确是道家“阴柔”、“贵雌”文化哲学思想上的表现。在中国古代园林,都以曲线见长,无论是园林中的建筑物,还是山水道路、草树花卉,都具有丰富的曲线之美。一般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其曲线美更强烈、更婀娜多姿,显得理逗人。曲线代表着柔和、流动感和丰富性,这样的特点在苏州园林中的桥、廊、墙,以及驳岸处、建筑、花坛等处处都有。中国古典园林中几乎所有的线都顺应成自然的曲线;山峰起伏、河岸湖岸弯曲,道路蜿蜒,植物配置也避免形成规则的直线,总要高低错落、左右参差,形成自然起伏的林冠竖向线和自然弯曲的林冠投影线,即使是亭台楼阁等人工的建筑,也把其屋顶起翘形成自由的曲线。

1.1.4“有与无”“虚与实”虚实相生。虚实是中国古代文人园林中不可缺少的造园手法,遵循着“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规律,因地而异,变化多端。通过叠石的山峰、曲径的廊檐、层叠的树林、灵动的水域,以实代虚。假山实体的坚实有力,峰上的“漏、透”使得假山实而不死;曲径的廊檐,在墙体上广开漏窗并造型各异,墙外景致若有若无;林中置径,植物高矮错落,疏密变化,丰富了景点的层次和意境;园中置水,以水面倒映衬托庭园,若隐若现,飘渺虚幻等等。同时还通过影、风、色、香、光等来共同完善了中国古代文人园林艺术的意境美结构,对园林中意境的构成起了重要作用。如“留得残荷听雨声”、“云破月来花弄影”、“粉墙花影自重重”等这些诗句在中国古代文人园林中都是形象写照。而“远香堂”、“留听阁”、“烟雨楼”、“月到风来亭”、“荷风四面亭”等更是应用虚景而形成意境的代表。

1.2道家思想与园林要素运用的相通之处

1.2.1理水中国园林景观设计讲究“无水不成园”。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水元素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中国古代园林景观设计还是国外的园林景观设计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倍加喜爱。“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理论。水景的塑造在古典园林中,一般不以宽阔冗长见著,水域边沿自然延伸,若断若续,曲折婉转,似尽无尽。有些古代园林原本就是自然之水,并不是人工平地挖掘而成,也是要通过一定的人工手段,来改变它自然的形态,让它与自然之水更为神似。这里面的水景平面布局的曲线是到处可见。也是中国的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苏州网师园中的水体又似花园以水置景,精巧秀美;各具特色,疏朗典雅,保持了明代园林朴素自然的古韵,“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道家思想。

1.2.2叠石掇山中国园林中的石山是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构景元素,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典型艺术特点是:根据错综复杂的自然山势,随形随势,把自然美和人工美和谐地融为一体。中国古代园林的平面布居为自然山水式,而不是西欧古代的几何式。叠山理水,模范自然,以曲致为上。以叠山而论,无论苏州环秀山庄的假山、扬州片石山房的假山、个园假山、小盘谷假山,还是常熟燕园的假山、上海豫园的大假山,莫不尽然。陈从周说,比如上海豫园的大假山,“其下凿池构亭,桥分高下,隔水建阁,贯以花廊,而支流弯转,折入东部,复绕以山石水阁,”这是说大假山位于曲折蜿蜒的园林环境之中,其“山路泉流纤曲,有引人入胜之感。(陈从周《园林谈丛》)

1.2.3植被植被在园林要素中是非常重要的,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对其进行艺术性的加工是不可免的,然而这种加工是以不损害其自然风韵为基础的。或者可以说,通过人工,使花草树木显得更像自然,无论就其空间安排还是平面布局以及其与园林其他景物的因借得宜等等,都要经过美学构思,不露人工痕迹2.2.4亭在中国园林的亭,或玉立于小丘之巅,或濒水而建,或隐显于藤萝掩饰之际,或凝伫在幽草深处,既是园景的重要点缀,又是游众休憩之处。亭有独立亭,半依亭之别,前者俏然独持,后者与廊、壁相连;亭之平面有圆形、扇形麦收梅花形;亭之顶以攒尖式为多见,歇山顶也很普遍。“重盖峨峨,”多少曲线组成了美的“合奏”。又如曲廊、波形廊或回廊、爬山廊等,比如苏州拙政园的水廊、网师园的曲廊、射鸭廊,沧浪亭的复廊以及颐和园的长廊等等,透逸多姿,依势而曲,又能为游人作引导作用。

1.3道家思想与园林空间布局的相通之处

1.3.1有无相生,虚实结合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德经》)老子的“有无相生”理论应用在古典园林中,可以体现在实体的“有”与抽象理解上的“无”。这里的“有”是指“门、窗、墙、廊”等,通过“有”的表述营造一种主观上的“空无”。虚就是空,是空灵,是“无”;实就是实在,是“有”。在空间处理上,中国古典造园“命意在空不在实”,在某种意义上虚比实更重要,只有虚空的存在,才会有灵气的氤氲流动,才可以“有器之用”“有室之用”。中国古典园林运用虚实对比的手法来突破有限空间,使空间曲折变化,虚实结合。

1.3.2化有限为无限古典园林“有限之无限”的空间意象来源于道家美学。园林空间的无限性是通过现有结构元素的合理组合来达到视觉无限的景观感受和精神超越。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通过各要素的分隔、穿插融合,扩大了有限空间的视觉效果,趋向于实现园林空间的无限性效果。造园时往往通过远借远山、天际等悠远之景,拓展视域,远化空间。这种手法突破了园林自身基地范围的有限界域,突破了山水的有限形质,使人的观赏目光从园中景物伸展到无穷远处,从而启发审美者在观赏中从“有”导向“无”,从“实”导向“虚”,从视觉感受导向心灵的欣赏与体悟。

篇5

二、构图精妙,绝叠巧置楼台

现我国现代园林学大家、丹青妙手陈从周在其造园名著《说园》中曾论述,造园之肯綮在于“精布局,腾挪摆置运用之妙,楼台亭阁乃现丘壑林石,此即古之所谓章法者也”。由此得见,园林得以精致呈现的核心关键在于主体建筑的置放设计,园林入画需以巧思构图布局。文征明天资奇高,又钟情园艺,曾参与姑苏拙政园的设计建造,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表现了然于胸、自有心得。文征明善于将即景之物重新设计,能够灵活利用纸上的空间实施中心烘托、左右对称、上下呼应、夹框抑扬等各种章法,这也使得其园林画充满了精妙妍秀的构图特色,于一叠一置间楼台阁榭尽现。《渔隐四时即景图》为文征明辞官归梓、畅游渔隐(即后之姑苏网师园)后所作的即景园林画,该图为横轴长卷,分为“月到风来亭上春”“致爽轩中清空夏”“绿蕉阁外渺高秋”以及“引静桥下玩雪冬”四个分图,作者在同一图卷中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轮替之中的月到风来亭、致爽轩、绿蕉阁、引静桥,让观者览画即如入园,四时楼台俱现,着实令人叹服。而在具体细致的构图章法上,作者则交叉运用了中心烘托、对称呼应、夹景框景、抑景扬景等不同手法,具表写实而又略作调整,从而能够将渔隐之中的亭轩桥阁依照比例生动再现。譬如在“月到风来亭上春”这一分景中,作者就以中心放置、四周烘托的构图手法凸显了月到风来亭的卓然风姿。作者先在画面中心偏上的位置轻描出月到风来亭的主体轮廓,接着淡勾出亭下的假山高石,再以细笔密划出葳蕤春草,其下的部分则作留白处理,以表现暖风徐来、清波微起的初春水面。而在画面左右两侧的均匀空白处,作者轻划出了相互对称的两排乌瓦回廊,在两侧的乌瓦回廊各自接近其侧画面之处,作者又各轻勾出一顶小亭,从而形成了工整对仗而又精巧自如的一组廊桥亭台的连环建筑,同时也将月到风来亭的中心烘衬得更为明显,更显其卓然昂立之姿。在末景绿蕉阁的构图处理上,作者则使用了抑扬映景与夹框成景相结合的独特手法,其先在画面右侧点染勾出若干山石、矮丛以及高木,又于碧翠高木之中斜露出一角阁檐,不禁让人有一种想探此阁楼其貌之究竟的心思。而沿阁檐向左,作者又勾描出一月门,门檐曲折,门洞圆阔;在门洞之内,作者再勾描出阁楼的一根立柱与柱下栏杆,此时阁楼的整体外貌已被窥见些许,然而仍未得知其庐山真面,愈发引人欲览其全状。在月门的左侧偏西北处,作者点染轻描出了几株枝叶葳蕤的鹅黄细柳,细柳的一侧枝条极为繁茂,都高越了月门之檐;在这枝条与顶檐相交之处,作者又勾划出了一些顶楼门窗与曲折护栏,从而与之前露出的檐角、立柱、栏杆共同组成了阁楼的外貌骨架。然而画面至此,也依旧未能窥见绿蕉阁的全貌,这也正是作者构图章法的精妙之处。其先以山石、矮丛以及高木这一组景致作为抑景,有意将主体阁楼掩起;而又斜露一角飞檐以暗示阁楼乃在其后,此为扬景;接着又用月门门洞、斜长细柳来表露阁楼的正面顶层,此又为夹框成景,这种精妙奇巧而又自如天成的构图特色使人顿觉其中阁台亭立、藏韵无尽。

篇6

2利用绿化植物来体现园林设计的艺术性

植物造景在园林艺术中能够发挥出丰富和美化空间的作用,在园林建设中,所形成的很多景观都和花木存在着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关系。比如“金莲映月”、“梨花伴月”、“松壑清月”、“万壑松风”等都是以花木为主题的景观,只有结合客观环境和人们的主观感情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园林形式的不同,往往就会形成不同的园林主题和园林环境。比如,提供休闲服务的公园和节日广场,需要营造出喜庆和欢乐的氛围,应该以暖色调的色彩为主;对于一些主题园和烈士陵园,因为要体现出庄严、肃穆的基调,所以应该以冷色调的色彩为主。植物种植的艺术性除了表现在植物的习性上之外,还表现为植物和其外形的协调搭配上。在保证各自园林特色的前提下,要兼顾到植物材料的芳香、风韵、色彩、形态等美的特色,重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促使园林艺术能够实现情景交融的审美效果。

3利用空间布局来体现园林设计的艺术性

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进行空间布局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只要是一个优秀的园林作品,在设计之初都需要认真分析设计的场所和对象,包括园林的使用对象、规划空间的组织、建筑的分布,无论是居住区的园林空间,或者是公共的园林环境,都应该具备其自身的唯一性和特殊性。现代城市,在建设园林时,合理利用每一块土地都显得十分必要,所以,空间布局的艺术性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显得更加重要,每个设计师在园林设计时都必须要本着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使园林空间体现出合理性和美观性。设计师们要对园林空间融合加以重视,要遵循艺术美的原则进行园林构图,使园林风景能够在比拟和联想、比例与尺度、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微差等的艺术创作中趋于完美。

4利用园林小品体现园林设计的艺术美

篇7

1内在因素

非适宜季节的树木移植一般选择成年树木,以期望达到快速建绿的效果,通常也伴随有树木的全冠移植,成年树木的移植难度较大,要保证移植成活的难度就更大了;乔木的主根系吸收能力弱,树木移栽时,带根的幅度范围小,多为主根系,损伤的根系恢复慢,新根再生能力弱,吸收根少,根系木栓化严重,吸收能力很差,极易造成树木移植后失水死亡;树木因其枝繁叶茂,蒸腾面积往往较大,移栽后,在根系有效吸收面积形成前,新枝再生能力弱,枝叶多因水分大量蒸腾而脱水枯萎死亡;非适宜季节为夏季,因气温高、光照时间长,叶面及树体的蒸腾量远大于早春和秋季,树木自身的新陈代谢得不到及时的养分和水源供给,加之对移植环境需要有一定时间的适应期,如不能很好适应移植环境,植株会加快死亡的过程。

2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体现在树木移植起苗、移栽、养护等各个环节的人为控制上。如:对树冠没有进行修剪处理或程度不够的,造成树木丧失了原有的水分代谢平衡;没有在合适的时间进行修剪,破坏了植株自身的生理平衡;没有对剪口进行保护处理,导致树木死亡;在起吊和运输过程中使树皮受损,进而导致移植树木死亡;没有把土球保护好而造成土球的松散和脱落;栽植后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和养分,没有对移栽后树体人工搭架盖网进行遮光和保湿养护等。

二保证非适宜季节树木成活的技术措施

1栽植前起树和运输环节技术要点

(1)断根缩坨

起苗前,对于在苗圃中或者其他生境的植株来说,提前做好移植准备是成功的一大关键。常见的方法即为“断根缩坨”,例如在20~30cm胸径的乔木根系两边直径60~80cm的圆圈上挖沟,遇到的小根直接截断,大根做环剥处理(刺激土球内生根),之后回填土,第二年重复以上动作,第三年即可起苗。

(2)修剪

树木树冠处理移栽树木必须修剪以缩减枝叶,原则上不要过分破坏树冠的形态结构,保留枝干的错落有致。修剪方法及修剪量应根据树木品种、树冠生长情况、移植季节、挖掘方式、运输条件、种植地条件等因素来确定。起苗之前要及时完成所有修剪工作。

(3)运输

吊装和运输途中,关键是要保护好土球,比如使用控根器移植大树,不使其土球破碎、散开。保护好枝干、顶芽(尤其是无潜伏芽的树种)和特殊的植物冠形。如果有条件,尽可能地保证土球的大小,减少对根系的损伤。如果运输的路程较远和天气较热的,应拿一些遮盖物将树木遮挡下,以免树体在太阳底下暴晒,并不时向树体喷水降温。尽量缩短运输时间,保护根系避免其过量失水,其中裸根运输要注意洒水养护,带土球则需要防风防震。树木装车时,装土球的木箱放在车身前半部,树冠妥善固定,以防擦伤树皮。

2树木移植过程技术要点

(1)树穴定穴

树木的栽植深度,一般以土壤下沉后树木的根颈部与地表相平或多于土球直径5cm为宜。栽植时,看准树木位置和朝向,使树确放入种植穴内,直立穴中心。然后剪去土球上的包装材料,抽出穴外,以免腐烂发热影响新根的萌发生长。分层填土踏实,使泥土与根系密切结合。对于土壤条件好的移植点,裸根苗树穴不宜过大。回填土中的有机质含量要适当,肥料等应拍碎、充分拌匀后再回填。

(2)树干的保湿

在移栽过程中应对树干进行包干保湿处理,以减少其水分蒸发。经包干处理后,一可避强光直射和干风吹袭,减少树干、树枝的水分蒸发;二可贮存一定量的水分,使枝干经常保持湿润;三可调节枝干温度,减少高温和低温对枝干的伤害,效果较好。常用的方法有:稻草包干、塑料薄膜包干、黑遮荫网包干、麻袋片包干、稻草与薄膜混合包干等。

3树木栽植后前期养护环节技术要点

(1)给树干“打吊针”

为保证成活,移栽前会对树体喷洒抑制剂,强迫树木提早落叶以降低蒸腾,在定植后,则需要吊液来平衡树木生理状况。补充营养液的方法通常有两种:高压注射器输液和挂瓶输液。用葡萄糖瓶利用高位差慢慢地把水分一滴一滴地输到树体内。树木可同时用几个吊瓶,以增加输水量。

(2)控水

新移栽树木,根系吸水功能减弱,对土壤水分需求量较小,浇水量不必太多,否则容易引起根系发霉腐烂,只要保持土壤适当湿润即可。维护移植树吸收水分的能力为了促发新根,可结合浇水加入速效生根剂,促进根系提早快速发育。种植后要立即浇定根水,一方面能给树体充分提供水分,另一方面能促使泥土与新植树的根系紧密接合,便于吸收水分,并起到固定作用。对于透水性差的土壤环境,浇水宜浅不宜深。

(3)减少树体对水分和养分的消耗

在移植初期,如遇高温干旱,树冠上方搭荫棚遮阳,材料可用遮阳网,遮阳度要掌握在70%左右,让树体接受一定的散射光,以保证树体光合作用。树木移栽满月后至成活前,在盛夏季节每月也要喷施一次蒸腾抑制剂。重点地区可采用地下根灌地上遮阴喷水的方法。

篇8

林,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成片的树木或竹子。如:树林、竹林、山林。也指聚集在一切的人或事物。如:碑林、艺林。林是比较直观的,一定数量的植物排列即成林。从方向上看,林有横向发展、竖向贯穿、水平空间、垂直延伸、倾斜状的、卷曲状的、涡旋状的,不同的林有着不同的感觉。就拿竹林来说,平行的竹林有着静谧的力量,竖直的竹林有着肃穆的效果。甚至园林中的系列小品建筑、碑刻、石凳、桌椅、篱笆、道旁小树皆按照线型排列,给人丰富与便利之感。

园林中林的排列方式多种多样,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一种是按照相同距离排列的林,一种是分组按照一定间距排列的林,还有一种是由中心向周围散开的林。一般来说,园林中线的“林之美”在于对植物的规划,如:直线排列的植物有着延伸感,游人在直线的路上踱步,眼睛会主动寻找到景点的方向,观看景点的方式按照全景———主景———局部的顺序,这种景观由大到小逐次映入眼帘的方式给人以巨大想象的空间。

二、古典园林的农林之美

农林,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农业与林业的结合。从这两方面联动考察园林的美,我认为是农和林高度积聚的结果,理论上无论是农林数量的聚集还是离散皆可形成美感,如:一定面积的草地、一定面积的植树、一定面积的水体、一定面积的墙面、一定面积的道路铺设等。不同属性、不同颜色、不同肌理、不同材质的面互相组成不同形状、色泽、效果的艺术装饰,这些装饰凸显了园林景点与建筑的重要性,面的分割形态上以菱形、六边形、圆形等较多。

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的农林之美与造园者丰满的设计紧密相连,如:不同高度树木的整体形状安排、不同季节生长植物的色彩搭配、建筑物与植物的有序安排等,都体现了农林之美的统一与变化。你看那一株株植物贯穿在园林中、将游人的视线有机整合,各种低矮的花卉、丛草穿插在树木和竹林内部,与不远处的假山、湖石、黄石形成刚柔相济的局面,又与雕塑、水池、亭台楼阁交相辉映,构成了园林整体的美。

三、农林之美有着自身的造型特征

农林之美之所以能凸显园林,是因为有着自身的造型特征。造型离不开点、线、面的融合,造型是园林设计者构思亮点的体现,本质上体现了园林主人的世界观。型是形态、形体、造型,它有着相应的结构、体现着一定的美学信息、具有相应的使用功能、呈现出连续性特征。中国古典绘画有“构型”的概念,其实就是创作者按照构思对形态轮廓的勾勒。

中国园林的全部就是按照造型这一原理来设计的,你能说塔、台、楼、榭不具有相似的特征吗?其基本的形象轮廓都具有相关性,对于建筑的内部装饰而言,更是有对称、均衡、几何化的审美特质,甚至是叠石的处理、挑空安排、架接处理、烘托处理,都可以说具有相似的造型,否则聚合了那么多元素的古典园林就不会形成统一的外在观感与精神内涵,总之型造成了“山有脉络,水有源流,树有根须,建筑物有疏密”。[2]

四、农林之美共同营造和谐空间

农林之美终归是一种空间的存在,空间是美感的集大成者,空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空间又是能够感觉到的真实存在。对于空间的论述,中国古人老子有“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园林空间就是在特定区域中进行营造、创建、划分,目的是挖掘空间的深度、开拓空间的广度,在有限的园林区域中构建出相当的精神家园。空间引导着游人的感官认知,不同的空间有序组合,充满和谐之美。

篇9

随着垦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垦区小城镇建设水平的提高,大树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广场、公园、道路等各类绿化工程中,特别是重点工程,往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体现绿化、美化效果,这就需要种植一定数量的园林大树。大树移植既费工又费时,同时大树的再生能力比幼树、幼苗明显减弱。因此,新植大树的养护管理尤其重要,下面将大树移植和管护技术总结如下。

1大树移植技术

(1)挖坑。根据移植大树规格确定坑的宽度与深度。一般来说,树坑宽度是移植大树胸径的5~10倍,深度达100cm以上。挖坑时将表土和生土分放,把石块及建筑垃圾捡出。

(2)截冠。除了一些云杉、樟子松等松科植物在大树移植时不能截冠外,大多数园林大树如糖槭、银中杨、柳树等,在移植前都可以截冠。首先对所移植的大树进行重修,再根据绿化需要进行截冠,截冠时在顶部20~40cm之内选择好骨架枝,留3~4个主枝进行“三定”,即定枝、定位、定向。每个主枝从主干分枝部始留30~40cm进行重截,多余枝全部从基部疏除,以平衡根冠比,提高移植成活率。

(3)消毒处理。对截冠的锯口进行涂抹或包扎工作,可以用调和漆加少量的汽油调匀,对所有锯口进行涂抹;也可用塑料袋在枝顶部锯口包扎3~5cm,以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

(4)挖树。挖掘大树时要尽量保护根系。土球直径不小于冠径的1/4~1/3,依树形而定,圆柱形宜小,圆锥形宜大,土球要用草绳包扎,做到根部土球不松不散。

(5)包干。用草绳、蒲包等材料严密包裹树干和比较粗壮的分枝。经包干处理后,一是避免强光直射和干风吹袭,减少树干、树枝的水分蒸发;二是贮存一定量的水分,使树干经常保持湿润;三是调节枝干温度,减少高温和低温对枝干的伤害,效果较好;四是减少大树在运输时对树干所造成的损伤。

(6)运输。大树挖掘后,根据大树直径大小选择运输方式,如果不能人工装运的,应采用机械装运。在起吊、运输过程中要尽量保护枝叶和土球,争取当天起运,当天栽植。

(7)栽植前处理。栽树前要对劈裂、折伤的根系进行修剪,直径2cm以上的锯口要整齐,以利愈合,然后用多菌灵对土壤或根部进行消毒,比较难生根的名贵树种可用生根粉溶液喷洒或浸根,以促进根系早愈合、快生根。

(8)栽植。在已挖好的树坑回填20cm的表土,将处理好的大树放到树坑中央,再将表土回填树坑内,坑土离地面一半时,用脚踏实后再填,填土时使根系与土壤密结,但注意不要把土球弄松,以免伤到根系。

(9)灌水。大树栽植后应立即整修树盘或留好树池,当天灌水,灌足灌透,水渗透后及时封土。

2移植后的管护技术

(1)支撑。树大招风,大树种植后应立即支撑固定,慎防倾倒。正三角桩最利于树体稳定,支撑点以树体高2/3处左右为好,并加垫保护层,以防伤皮。

(2)控水。新移植大树,根系吸水功能减弱,对土壤水分需求量较少。因此,只要保持土壤适当湿润即可。土壤含水量过大,反而影响土壤的透气性能,抑制根系的呼吸,对发根不利,严重时会导致烂根死亡。一般来说,第1次淋水后,待10d左右开穴浇1次水,以后10~15d浇1次,但要根据天气情况、土壤质地情况而定。

(3)喷水。大树地上部分(特别是叶面)因蒸腾作用易失水,必须及时喷水保湿。喷水要求细而均匀,并且能喷及地上各个部位和周围空间,为树体提供湿润的气候环境。可采用高压水枪喷雾,或根据树冠大小安装1个或若干个细孔喷头在树冠上方,进行喷雾,也可用“吊盐水”的方法,即在树枝上挂若干个装满清水的盐水瓶,运用医药上吊盐水的原理,让瓶内的水慢慢滴在树体上,并定期加水,既省工又节省投资。一般在抽枝发5~10片叶后,可停止喷水。

篇10

目前,在城市森林的营造中,一些重点工程,往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体现绿化、美化的效果,故大树移植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大树价格不菲,移植既费工又费时,同时大树的再生能力比幼树、幼苗明显减弱。笔者在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园林大树移植管护中应注意的一些技术措施。

一、把好移植关

1.1栽植穴的准备

根据移植大树规格确定栽植穴的宽度与深度。一般宽度是移植大树胸径的5~10倍,深度达1m以上。挖坑时将表土和生土分放,把石块及建筑垃圾捡出,等候栽植。

1.2截冠

除了一些棕榈科和松科等植物在大树移植时不能截冠外,大多数园林大树在移植前必须截冠。首先,对所移植的大树进行重修,根据绿化需要进行截冠,截冠时在顶部20~40cm之内选择好骨架枝,留3~4个主枝进行“三定”,即定枝、定位、定向。每个主枝从主干分枝部始留30~40cm进行重截,多余枝全部从基部疏除,以平衡根冠比,提高移植成活率。

1.3消毒处理

锯口使用波尔多液、丙环唑等杀菌剂进行涂抹,可用塑料袋,在枝顶部锯口包扎3~5cm。还可使用树宝等伤口处理剂对所有锯口进行涂抹,树宝不仅可以起到防水作用,还可以促进锯口愈合,处理后明显减少锯口水分的蒸发。

1.4挖树

挖掘大树时要尽量保护好根系。土球直径不小于冠径的1/4~1/3,依树形而定,圆柱形可小,圆锥形宜大,土球要用草绳包扎,做到根部土球不松不散。

1.5包干

用草绳、蒲包、苔藓等材料严密包裹树干和比较粗壮的分枝。经包干处理后,一可避免强光直射和干风吹袭,减少树干、树枝的水分蒸发;二可贮存一定量的水分,使树干经常保持湿润;三可调节枝干温度,减少高温和低温对枝干的伤害,效果较好;四可减少大树在运输时对树干所造成的损伤。棕榈类大树,应用麻布等裹垫后用竹木条环状捆扎。

1.6运输

大树挖掘后,根据大树直径大小选择运输方式,如果不能人工装运的,应采用机械装运。在起吊、运输过程中要尽量保护枝叶和土球,争取当天起运、当天栽植。

1.7栽植前处理

栽树前要对劈裂、折伤的根系进行修剪,直径2cm以上的锯口要整齐,以利愈合,然后用多菌灵对土壤或根部进行消毒,比较难生根的名贵树种可用双吉尔(ABT)生根粉溶液喷洒或浸根,以促进根系尽早愈合,生根快,1g双吉尔一般可处理大树3~6株。

1.8栽植

在已挖好的栽植穴上先施塘泥等基肥,然后回填20cm的表土,将处理好的大树抬到栽植穴的中央。返表土回填树坑内,坑土离地面一半时,用脚踏实后再填,填土时使根系与土壤密结,但注意不要把土球弄松,以免伤到根系。

干旱少雨天气移植时可以使用保水剂,如国家林业局推广使用的旱露植宝保水剂,每株胸径20cm以上的大树一般使用300~500g,拌土100倍,和表土一起回填一半,另一半均匀撒在根系周围。

1.9灌水

大树栽植后应立即整修树盘或留好树池,当天灌水,灌足灌透,水渗够后及时封土。

二、把好移植后的管护关

2.1注意支撑

大树种植后应立即支撑固定,慎防倾倒。正三角桩最利于树体稳定,支撑点以树体高2/3处左右好,并加垫保护层,以防伤皮。

2.2控水

新移植大树根系吸水功能减弱,对土壤水分需求量较少。因此,只要保护土壤适当湿润即可。土壤含水量过大,反而影响土壤的透气性能,抑制根系的呼吸,对发根不利,严重时会导致烂根死亡。一般来说,第一次淋水后,待10d左右开穴浇1次水,以后10~15d浇1次,但要根据天气情况、土壤质地情况而定,如使用保水剂可以根据降雨情况1~2个月浇水1次。

2.3保持水分

大树地上部分(特别是叶面)因蒸腾作用而易失水,必须及时喷水保湿。可以使用如下3种办法:①叶面最好使用抗蒸腾剂。一般抗蒸腾剂有效期长达14~30d,遇大雨自动失效。②人工喷水要求细而均匀,并且能喷及地上各个部位和周围空间,为树体提供湿润的气候环境。可采用高压水枪喷雾,或将供水管安装在树冠上方,根据树冠大小安装一个或若干个细孔喷头进行喷雾。③使用注干法,即在树枝上挂若干个装满清水的盐水瓶,让瓶内的水慢慢滴在树体上,并定期加水,既省工又节省投资。一般在抽枝发有5~10片叶后,可停止喷水。

2.4遮荫

大树移植初期或高温季节,要搭荫棚遮荫,以降低树木周边气温,减少树体的水分蒸发。在搭棚时,遮荫度为70%左右,让树体接受一定的散射光,以保证树体光合作用,以后视树木生长情况和季节变化,逐步去掉遮荫物。

2.5施肥

篇11

大树移植是指移植胸径在10cm以上,高度在4m以上(但对具体的树种来说,也可有不同的规格),且维持树木冠形完整或基本完整的大乔木。在多年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大树移植的主要技术环节:

1移植前的准备

1.1制定移植方案

目前大树移植已成为城镇园林绿化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移植成活状况直接影响到绿化工程的效果和效益。移植前必须精心策划制定出周密的移植方案。

1.2树种及规格选择

根据园林绿化施工的要求,坚持适地适树原则,确定好树种、品种规格。规格包括胸径、树高、冠幅、树形、花色、树势等。树种不同移植难易程度不同,一般乡土树种、经过移植和人工培育比异地树种、野生树种容易成活,树龄越大成活越难,选择时不要盲目求新求大。根据确定好的树种、品种和规格,通过多渠道联系和实地考察及成本分析确定好树种的来源,并落实到具体树木。

1.3对确定移植的树木进行“回根处理”

树木回根属于大树预掘工序,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树木回根是提高树木移植成活率的主要途径之一。一般是在移植前1~2年的春季或秋季,以树干为中心,以2.50~3倍胸径为半径划一个圆或方形,在其外测挖30~40cm宽的沟(其深度则视根系分布而定,一般为50~80cm),较粗的根采用锋利的锯或剪切断,然后回填表土,分层踩实,浇水,经过1~2个月便会在沟内长出许多须根。回根一般应分两次进行,以免一次断根使树木生命受影响或出现死亡现象,通常在第1年春季选择树木的东、西两方位挖掘断根,秋季再以同样的方法挖掘另外的两面,或保留大根但环剥根皮的方法,到第2年时,在四周沟中均长满了须根,这时便可移走。

1.4多次移栽

对较为名贵和较难移植的树木,或距离较远的地方,还可采用5~8年的时间就近多次移植的方法(称为熟货),或逐步向移植地过渡移植的办法,以进一步促进须根发展和适应定植地环境,确保成活后,再行定植。

1.5按移植规划挖好定植穴

根据绿化工程要求做出详细的种树规划图,确定好定植点,并根据移植大树的规格挖好定植穴。定植穴规格应大于土球的规格,一般坑径大于土球直径40cm,坑深大于土球高度20cm。遇土质不好时,应加大树坑规格并进行换土。

1.6其它准备工作

勘测运输线路、准备好运输设备(如:汽车、吊车)、工具及材料。

2大树移植过程

2.1确定大树栽植季节和移植的时期

大树栽植应选在最适合栽植的季节进行。一般常绿树应在4月中旬前栽植,落叶树在3月下旬完成栽植,针叶树则可在秋季进行。同时还应注意选择最适天气,即阴而无雨,晴而无风的天气进行。大树宜选择在傍晚或夜晚移植,因为在白天移植时,加速根生长的根际微生物易受阳光辐射的伤害,甚至死亡。例如松树在暗光下移植成活率明显提高。

春季以后尤其是盛夏季节,由于树木蒸腾量大,移植大树不易成活,如果移植必须加大土球,加强修剪、遮荫、保湿也可成活,但费用加大。雨季可带土移植一些针叶树种,由于空气湿度大也可成活。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的深秋,树体地上部处于休眠状态,也可进行大树移植。

2.2大树修剪及树体处理

影响大树栽植成活的关键是水分的供应和消耗是否平衡。为了减少水分蒸腾,移植前需对大树进行树冠修剪。一般以疏枝为主,短截为辅。修剪强度应根据树木种类、移植时间、萌芽能力而定。一般常绿树可轻剪,落叶乔木树宜重剪,一般剪掉全部枝叶的1/3~1/2;多数针叶树应轻剪;再生能力强的、生长速度快的树种、反季节栽植的可适当重剪;反之可小些。对某些特定的树种还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剪,如红枫、白玉兰等,只要剪除枯枝、病虫枝、扰乱树形的枝条。这样,既不改变原有的树形,又能保证树木的成活率。若带土球移植的不用进行根部修剪;裸根移植的应尽量多保留根系,并对根系进行整理,剪掉断根、枯根、烂根,短截无细根的主根,并加大树冠的修剪量。

移植大树的树体处理:起树前还应清洁树干周围2~3m,对大树要用三根支柱进行支撑以防倒伏引起工伤事故及损坏树木。成批移植大树时,还要对树木进行编号和定向,在树干上标定南北方向,使其移植后仍能保持原方位,以满足对避荫及阳光的需求。

2.3大树挖掘和包装

国内目前普遍是人工挖掘,采用“软材包装移植法”,它适用于树木胸径为10~15cm或稍大的常绿乔木,挖掘圆形土球,用蒲包、草片或塑编材料加草绳包装。而对树木的胸径为15~25cm的常绿乔木可采用“木箱包装移植法”,往往挖掘成方形土台。落叶乔木一般采用休眠期树冠重剪,尽量保留较大较多根系的裸根移植法。大树移植时,必须尽量加大土球,一般按树木胸径的6~8倍挖掘土球或方形土台进行包装,以尽量多保留根系。

2.4大树的吊运

一般采用起重机或滑车吊装,汽车运输的办法完成。树木装进汽车时,要使树冠向着汽车尾部,根部土块靠近驾驶室。树干包上柔软材料放在木架上,用软(草)绳扎紧,树冠也要用软绳适当缠拢,土块下垫木板,然后用绳子将土块缚紧在车厢两侧。无论是装、运、卸时都要保证不损伤树干和树冠以及根部土块。非适宜季节吊运时还应注意遮荫、补水保湿,减少树体水分蒸发。

2.5大树定植

大树运到后必须尽快定植。首先按照施工设计要求,将大树轻轻斜吊于定植穴内,然后进行以下工作:

喷药:对树干、根部的大伤口(横断面切口))涂敷——愈伤涂膜剂,促进伤口快速愈合,防伤口腐烂;比如用ABT生根粉300~500mg/kg、根动力1号200倍、微生物肥料、杀菌剂1500倍的药液喷施在树穴、土球上,以增强根系活力、快速生根。

撒保水剂:干旱地区还可在树穴内撒保水剂;在树体上喷施防蒸腾剂。

扶正树干:撤除缠扎树冠的绳子,配合吊车,将树冠立起扶正,移动和调整树冠方位,要尽量符合原来的朝向。撤除土球外包扎的绳包或箱板(草片等易烂软包装可不撤除,以防土球散开)。

填土:要分层夯实,并保证定植深度适宜,干旱地区把土球全埋于地下、多雨地区使土球高出地而20cm左右。

浇水:做好拦水树盘,浇足定根水。

3树移植后的养护

3.1支撑树干

大树移植后必须进行树体固定,一般采用三柱支架固定法,将树体牢固支撑,以防止风把树冠吹歪。同时,可确保根系稳固,利于根系生长。一般在1年之后大树根系恢复好方可撤除。

3.2水肥管理

大树移植后立即灌1次透水,保证树根与土壤紧密结合,促进根系发育,然后连续灌3次水,灌水后及时用细土封树盘或覆盖地膜保墒和防止表土开裂透风,以后根据土壤墒情变化注意浇水。浇水要掌握“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在夏季还要多对地面和树冠喷水,增加环境湿度,降低蒸腾。移植后第1年秋季,应追施1次速效肥,第2年早春和秋季也至少施2~3次,以提高树体营养水平,促进树体健壮。

3.3包裹树干

为了保持树干湿度,减少树皮水分蒸发,可用浸湿的草绳从树干基部密密缠绕至主干顶部,再将调制的粘土泥浆糊满草绳,以后还可经常向树干喷水保湿。北方冬季用草绳或塑料条缠绕树干还可以防风防冻。

3.4根系保护

早春移植的树木,移植后需要用地膜或树叶、秸杆等对树盘进行地面覆盖,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

3.5吊针输液

给树体打吊针与人体输液打吊针的原理相同,都是为了防病治病、补充营养和水分;具有见效快、效果好、利用率高,节水节工节药肥等优点,据测定:能提高成活率达30%~40%。方法是:在树干基部15~20cm处打孔,孔径5mm、孔深3~6cm,孔个数由粗度增加而增多1~6个。用专用的输液器将吊针注射液稀湿至800~1000倍吊注树干。

3.6树冠喷雾,补充叶面水分

篇12

二、构成艺术如何应用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构成艺术的基本要素包含点、线、面,另外还包括色彩与纹理。在园林风景设计中,把点、线、面等概念性的元素相互叠加,构成具有严谨逻辑的几何图案,物化为现实存在的植被、道路、景观等,就是对构成艺术的基本应用。园林当中的树木、山石、雕塑等独立存在的东西可以被看作点,道路、溪流等带状出现的对象可以被看作线,草坪、广场等大面积存在的景观则是构成艺术中面的运用。园林中的小品景观,通过点、线、面交叉运用,成为立体构成艺术的设计成果,能够恰当地表现整个园林的节奏与韵律。设计者还会将色彩融入景观布置之中,以抽象的造型来使整个园林产生协调舒适的氛围。

(一)点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的运用在园林设计中,点元素可说是最微小的设计单位,但其作用却不可低估,常常会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虽然我们将其称为“点”,但在实际运用中,“点”可以是一个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等,具有各种形状和一定的体积。另外,一些小的雕塑、花草等的点缀也可以说是“点”的运用。恰当运用“点”的布局装饰作用是园林设计师创造技巧的展现,其常用手法有如下几种:陈列方式、自由方式、放射方式、旋转方式、变异方式等,不同的布局手法会产生迥然相异的的视觉效果。点元素可以给我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例如园林景观中的孤植、片植、群植、假山等都可以通过“点”的形式体现在平面构成中,这些点元素的设计可以给人带来一种丰富多彩的感觉。点元素的运用常常轻松、随意,非常多元化,可以多角度体现设计师的创造力和审美意识,带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愉悦观感。点元素的运用并非单纯的、孤立地存在,而是可以和其他设计元素相互配合、交错,为整个园林的氛围营造和谐、错落、富于韵律的美感。

(二)线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的运用线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指一切带状的景观,如林中小路、绿植组成的篱笆、蜿蜒的溪流等。线又分为曲线和直线,曲线包含弧度曲线和几何曲线;直线则可以分为垂直线、水平线,还有斜线,。不同的线条带给观者的审美感受不同。相比点元素来说,“线”更富于情感内涵和立体审美感受。如,平直的线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相对安静呆板,相反,曲线就给人以自由流动、婀娜柔美之感。所以这两种“线”常常运用于不同的园林风格营造中。比如在烈士陵园中,往往更多运用直线,以营造肃穆庄严之感。在其他日常游玩的园林景观中,则更多运用曲线,营造曲径通幽、闲适自然的园林环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线元素的长度、宽度、色彩、位置等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在具体的园林设计实践当中,设计师要根据不同线性元素的不同特性,进行调配、运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