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论文范文

时间:2022-03-25 17:56: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电子信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电子信息论文

篇1

2中职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策略探讨

2.1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中职的教育教学模式都比较传统老旧,数字化和信息化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传统教育理念。针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要及时改进,加强教师的思想观念的培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加强教师对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认识,了解到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过程中实现现代化和信息化教学的意义、为教学教育工作带来的便捷等,使得教师能够意识到电子信息专业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定期对教育教学人员进行相应的宣传,宣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知识和理念,对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的优势以及特点进行宣传,从而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促进教职人员思想逐渐实现转变,促进中职教职人员能够加强对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技术的应用,从而为现代化、信息化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加强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的经费投入

中职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育需要大量的经费,教学的投入水平是影响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随着中职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各种计算机设备、机械设备、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大,在教育过程中也应该要加大对这部分的经费投入。加强对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的投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需要提高学校领导者对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的重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促进学校拨出更多的经费用于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设备以及教学资源的配备,从而提高中职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第二,要根据教学需求加强各种教学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配置,促进中职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设备以及资源能够得到完善的配置,为中职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要加强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经费的管理,有的中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虽然为不同的专业进行了经费支持,但真正用于教学过程中经费仍然不够,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教学过程中的经费投入的管理,确保电子信息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经费投入、人力资源投入可以落到实处,从而有效地促进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基础保障可以得到满足。

2.3加强电子信息专业教育资源的整合

在中职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强电子信息专业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各种电子信息专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中职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管理中,应该要做好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比如对幻灯设备、学习资源等进行共享,对电子信息专业信息资源等进行处理,对计算机、投影仪等各种计算机设备和资源都应该加强整合,同时利用多种计算机设备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对中职电子信息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电子信息专业的资源丰富的特性,加强图片、文字、音乐等电子信息专业形式的应用,从而丰富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在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资源的配置和整合过程中应该根据课程以及教师的个体差异,比如对于电子信息专业这种逻辑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根据电子信息专业课程的特点,加强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资源的平衡。

篇2

二、电子信息教育的重要性

1.电子信息教育对职业院校发展的作用

在新时期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非常良好,它也为我国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现如今的社会发展背景就是信息化,信息化是现在社会的一大特点,职业院校一定要把握好这一机遇,重视学校电子信息教育的教学。现在很多职业院校开始积极招收高职学生,进行电子信息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这说明电子信息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大潮流,对职业院校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电子信息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现代社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视,而全面发展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获得一定水平的全面发展教育。而电子信息是现在社会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信息教育来获取对信息的处理、加工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容易适应今后的岗位发展需求。此外,职业院校开展电子信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也能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德、智方面的发展。

三、改变教学模式的措施

1.对电子信息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现在社会上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以及社会信息化的创新改革都离不开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贡献,而电子信息专业的基础课教育就是培养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重中之重,这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对国内现在不完善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中国学生的智商在国际上并不落后,但是中国学生的创造性却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因为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知识的传授,我们应该摆脱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注重提升学生对电子信息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为此我们可以用电子信息专业的强大能力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只有对电子信息基础课的教育模式进行科学的改革,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

2.教学设备的改善

作为非常重要的一类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但是职业院校由于其特殊性,在教学模式方面也应该有所不同,对学生的教育一定要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同时要有更多的约束,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如果要在教学的质量上有的有所提高,就应该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学设备,职业院校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充裕的,那么学校就应该考虑引进更加优秀、专业的设备来提升电子信息专业教育的高度。

篇3

(1)电子信息在计算机设备中才能够使用,所以,电子信息的储备是一个全方位、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其通过计算机的相关处理,实现工程建设中信息资源的共享。

(2)电子信息在工程建设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人们提供便利的使用条件。

(3)在使用过程中,人们能够依据自己的需求对电子信息进行调整,其在使用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强,通过电脑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快速,为人们节省更多的时间。

(4)电子信息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智能化、集约性等特征,电脑为信息的储存以及使用提供智能化操作的平台,电子信息的智能化是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智能化操作是电脑技术发展的不然趋势,电子信息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实现对施工现场的真实模拟,使信息化处理更加科学、合理。

2加强电子信息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加强电子信息的存储

移动硬盘以及U盘是人们储存电子信息常用的工具,其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便于携带、移动等特点,适宜长期储存,且不受外界环境(空气、水、雾霾等)影响。但是,电子信息在工程建设中使用的时间还处于起步阶段,经验不足,所以,在使用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考虑如何做好电子信息存储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对其进行复制、粘贴、云存储等,能够有效的预防信息的丢失,为电子信息的储存提供便利的条件。

2.2健全电子信息管理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档案管理模式不断由直线发展成为平面结构,而电子信息的出现,使工程建设中的档案管理模式丰富多彩[2]。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单一的平面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应该不断建立健全的电子信息管理体系,实现工程信息的有效、科学管理。

2.3合理规划电子信息归档

电子信息在归档储存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人员应该认识到电子信息管理的内容以及必要性,对电子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专业化的对其进行储存和分类,确保电子信息的原始性,保证其正确、可靠性。

2.4加强电子信息智能化管理

实现电子信息智能化管理是确保信息准确的有效途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电子信息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信息的开发利用,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不断吸收科学的管理措施,完善电子信息运行体系,进而实现电子信息管理的智能化,推进工程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3电子信息在工程建设中的发展前景

电子信息在工程建设中具有快捷、方便、容量大等优势,所以成为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电子信息的不断发展,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前进,使国家的电子信息不断面向全球的方向进军,电子信息的规模化以及网络普及化,决定着工程建设的发展前景。同时,电子信息还具有国际化的优势,被广泛的应用在各大工程建设中,并推其向国际化发展,使其成为电子行业发展的龙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化的信息时代成为电子信息发展的必然模式,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向工程建设中发展,推动工程建设的发展步伐,加快工程建设的进度,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篇4

二是先进的公共交通信息系统:本系统可以对公共交通进行有效的改善,结合实时交通信息流,来将更加便捷的公交系统提供给旅客。

三是先进的车辆控制系统:通常情况下,可以将车辆控制系统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车辆辅助安全驾驶系统,本系统包括车载传感器、车载计算机和控制执行机构等诸多组成部分,借助于车载的传感器,行驶过程中的车辆就可以对与其他车辆以及道路设施的距离进行确定,车载计算机处理这些信息,向驾驶人员发出报警信息,如果出现了紧急状况,还会强制车辆制动。

2综合智能运输电子信息系统的作用

为了更加智能化的管理运输系统,就需要将智能运输运输电子信息系统给应用过来,它可以促使交通运输效率和安全性得显著提升。国外因为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如今日趋成熟,但是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还不适应,因此,就需要深入研究综合智能运输电子信息技术,对我国的综合智能化运输系统大力发展,以便改善投资环境,推动我国经济获得更快的发展。具体来讲,综合智能运输系统在整个交通管理系统中,综合运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这样就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运输综合管理系统,更加的实时和高效。借助于高新技术,可以有效改造传统的运输系统,将电子信息技术的纽带作用发挥出来,有效连接各种运输系统,形成的新型综合运输系统具有较高的智能化程度和社会化程度。它可以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效能给充分发挥出来,促使服务质量得到提升,这样交通运输设施和能源就可以被高效利用起来,促使社会经济效益得到提升。具体来讲,包括这些优势,交通运输安全水平得到提升,交通堵塞得到减少,交通运输工具不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同时,道路运输网的通行能力和交通运输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也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3我国发展综合智能运输系统的策略

我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交通运输和管理中,综合智能运输系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如今,综合智能运输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诸多的领域,如铁路系统、公路系统等等,但是这些系统都是分别构建的,没有联系起来。因此,在对我国的综合运输体系进行构建和发展中,需要采用科学的方式来综合管理和协调各种交通方式,将网络化技术给应用过来,发展综合智能运输系统。一是对综合运输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强化,在较大程度上增强了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的贸易往来以及经济互补性,国家经济的一体化特征日趋明显。在新世纪,将会综合化物流系统,那么就需要革新交通运输,将全新的交通运输模式给应用过来,有效集成各种运输方式,综合运输系统将会促使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将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设备给应用过来,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完善,将自身技术经济优势给充分发挥出来,由一个承运人组织来转换和衔接各种运输方式。为了促使综合运输体系得到构建和完善,就需要对法律法规明确制定,打破条块分割,制定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配合协调不同的运输方式,企业的综合运输也是允许的,并且为了促使运输职能的交叉得到实现,还可以采取兼并或者充足等方式。二是实现城市交通各种运输方式的一体化:在城市交通系统中,铁路具有一系列的优势,它不需要占用较多的土地,不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且对环境不会造成较大的污染,因此,就需要对现代铁路运输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促使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特点得到实现。如果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中,将汽车作为主导,那么就会影响到生态环境,很多国家如今开始对城市轨道交通大力发展,将高速轻轨修建于各个主要城市之间,并且电气化改造部分铁路,将市郊铁路构建于市区和郊区之间,很多城市的城郊轨道运输系统都比较的完善,可以将市中心与城市周边有效的连接起来。铁路可以促使城市之间的联络得到强化,世界各国也充分重视了城市之间的旅客运输。我国铁路运输量方面,城市间的客运需求也占据了一个较大的比例,那么铁路也需要向市区内延伸,用轨道交通来有机联系城市间交通和城市内交通。要紧密结合城市内或市郊的公交运输以及轨道系统和城市外的交通系统,互相补充,这样小汽车所担负的客货流任务方可以被全部取代或者部分取代,以便合理增长私人小汽车的拥有量,促使城市交通得到有效缓解。如果是大城市地区,有着较多的人口,那么为了促使转运换乘更加的方便,就需要立体配置铁路和城市交通,互相裂解,促使综合性快速运输系统得到有效构建。

篇5

二、图书馆借阅信息收集与管理

对于高校的图书馆而言,图书的借阅是最频繁的操作。对于电子化的图书馆而言,因为采用了基于计算机平台的数据库技术,因此对于信息的收集与管理,都会采用数据库的存储与调用操作进行。那么,在图书馆的借阅过程中,电子化的图书馆信息收集与管理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如何进行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呢?

(一)图书馆借阅信息的收集图书馆的图书进行借阅,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只有完善的借阅步骤,才能够让图书馆的管理更加科学与专业,也能保证在图书借阅的操作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第一,基于以上对于图书馆电子信息的查询进行分析,可以非常清晰的了解到学生们在进行借阅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图书的查询。由于电子化的图书馆,都具备以及网络数据库的功能,因此学生们在计算机操作平台界面上,就可以直接进行图书的查询。在搜索框内,进行图书的查询,那么在数据库的日志后台中,就会记录学生的查询记录。当然,查询记录的日志后台的信息保存只是缓存,不会长久保存。那么,在进一步操作的过程中,数据库的后台就会进行对应的记录操作。例如,学生查询到了自己希望借阅的图书,或者是几本自己想要借阅的图书,那么就会点击界面上的借阅按钮,当点击借阅按钮的时候,后台就会触发记录的指令,从而保存这条信息。当然,如果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不想借阅了,那么点击取消按钮即可,那么这条借阅信息就会自动在数据库的后台清除不会产生记录。以上,就是电子化图书馆在学生进行借阅的过程中,进行的初步信息收集。第二,当初步信息收集结束以后,就会进行第二步的图书出库信息收集。因为学生们已经选择好了需要借阅的书籍,那么就会在管理教师那里进行相应的操作。一般情况下,高校都会采用一卡通,作为图书的借阅工具,相应的借阅信息也会在学生的一卡通内进行保存。在借阅界面上,学生说明需要借阅的时间和周期,那么管理教师就会在界面上进行填写,从而点击确定以后,那么借阅信息的第二部就基本完成。这个时候,数据库内拥有了借阅信息主要包括了借阅学生的相关信息,图书的信息以及借阅的时间信息等等。这些信息是电子化图书馆的主要借阅信息的收集操作。

(二)图书馆的借阅信息管理对于电子化图书馆的借阅信息的管理,是建立在图书馆的信息收集的基础上的。只有先进行信息的收集,才能够更好的进行信息的管理。那么,通过以上对于信息收集的处理方式以及处理原理,对于信息的管理而言,具体是如何进行的呢?在执行的过程中,是怎样的原理呢?首先,对于图书馆借阅信息的管理,需要建立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合理有效的进行信息管理。信息的收集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信息进行块封装以及模块的归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管理的条理性。一般情况下,在数据库建立的过程中,就会进行相应的数据分块处理。例如,哪些数据是缓存文件,哪些数据是永久保存的,哪些数据是阶段性保存的。这些都是需要进行妥善处理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对应信息收集的过程来进行分析。学生在查询的过程中,并没有进行选择的信息,都是缓存信息。而数据库中的图书信息则必须作为永久性的信息。而在借阅的书籍中,会根据借阅的周期,设定为阶段性保存的信息。其次,图书馆的借阅信息管理中,需要对信息进行定期的更新与清除。一般情况下,缓存信息的处理都是即时性的,也就是缓存实际上只是一种日志记录,并不会进行长期的存储,而会在不再访问的时候进行自动清除,这样也会给数据库留出更多的空间。此外,对于数据库的更新操作,也属于非常重要的信息管理内容。新信息的处理和更新,必须进行全新的模块分类,并且不会影响原有的信息分类。最后,图书馆信息管理的条理性必须明确;由于电子化图书馆的出现,让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进。但是,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学校图书馆馆藏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所谓的条理性,就是根据学生的借阅习惯以及图书馆的馆藏情况,进行相应的设定。对于一些比较热门的图书,要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从而保证每个人都有借阅的机会。

篇6

二、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产业总体规模

2011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及软件业务收入共2522.4亿元,同比增长85.5%。其中,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产值2016.6亿元,同比增长95.3%。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62.19亿元,同比增长87.7%;利润65.93亿元,同比增长21.32%;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为3.54%。另外,电子信息产业外向型经济也逐步发展。2011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品出货值达到522.49亿元,同比增长7.65倍。2011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各个行业所占比重不断改变,电子计算机行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占31%;电子元器件次之,占28%;视听及家电制造占15%;专用材料占9%;电子测量仪器占7%;通信占5%;机电产品占4%;电子专用设备占1%。

(二)产业主要特点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外资企业落户,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规模不断扩大,电子信息产业也成为重庆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1年重庆市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862.19亿元,同比增长87.7%,高于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增长速度。另外,重庆市信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不少新兴行业也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笔电产业,从无到有再到高速发展,其发展速度在国外也较为少见。2.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重庆市企业R&D研发投入强度为1.2%,比2005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重庆市的一些产品和技术在国内外逐渐形成一定的竞争力,特别是在数字医疗和通信等相关领域的一些产业和技术。重庆市政府努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通过产学研的不断结合,使国内外交流的环境也日益融合。3.产业集群雏形显现,一批园区相继出现重庆市被批准为国家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后不断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向集群化、规模化和世界化发展。近几年来重庆市在低成本笔记本电脑、集成电路、数字仪器仪表、通讯设备、汽车电子、信息家电、电子材料等行业中集群式发展较为明显。另外,重庆市的电子信息产业逐渐形成一些产业园区,包括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和北部新区两个中心产业园区,以及万州电子材料园、中山元器件园、李渡LED园、茶园消费电子园等专业发展园区。4.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重庆市在2007年被正式批复为我国第一个统筹城乡信息化试验区后,其信息化的建设从点式的发展方式转变为系统推动的方式,发展迅猛,备受国内外IT企业的关注。电话、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率大幅度提高,以信息化带动了工业化发展。

(三)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总体效益不高,产业结构单一2011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为2522.4亿元,虽说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速度,但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仅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的2.7%,与我国沿海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另外,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电子计算机行业产值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已超过40%。这样不利于抵御市场风险,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链,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产业结构亟待优化。2.企业规模较小,龙头企业较少,尚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重庆市电子信息企业总体规模偏小,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集聚性不强,难以形成具有较好合作发展的产业集群。优势企业分散在不同的行业和业务领域,难以形成规模性和结构性的产业集群。另外,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缺乏具有带动性的重点项目,未能形成较好的产业聚集效应[2]。3.技术基础较为薄弱,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技术基础薄弱,缺乏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的支持,部分电子信息企业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承接国际、国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的影响,不能较好的发展。另外,重庆市现有企业技术研发系统还不够完善,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缺少高端产品,企业R&D投入强度也要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4.复合型人才缺乏,产学研合作水平不高重庆市高校数量有限,培育相关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偏低,再加上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猛烈,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因此,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总量相对偏少,同时人才结构呈“橄榄形”,高级知识分子仅占从业人员较小的部分,相比之下,中级和初级人才占从业人员的绝大多数,与国际标准的1:2:7“金字塔形”人才结构存在一定差距,高、中、初级人才结构比例失调。另外,高校与科技研究机构之间没有建立起直接的指导、协作与推进机制,产学研合作的整体水平不高[4]。

三、加快发展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对策建议

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和自身产业发展的各种问题,重庆市需要积极面对,抓住机遇,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发挥优势,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一)整合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抓住国家批准在重庆市建立我国内陆地区保税港区和最大的综合保税区的机会,发挥重庆市光电子产业和电脑产业的垂直整合模式等优势促进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为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奠定基础和条件。利用政策上的优势大力推进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优势项目的发展,并着力加快发展其他项目,不断优化调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使整个产业能够尽快达到一种较好的状态。

(二)壮大现有企业,积极引进大型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应当以现有企业为基础,在管理、技术、设计、创新等方面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并以此为导向,引导当地企业投资重大项目的建设、经营;鼓励龙头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兼并和收购其他企业,以此不断地扩大自身的规模;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进大型企业,努力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合作发展的良好格局,通过优势互补,构建一条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效应。

(三)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合作

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在引进的过程中,要注意技术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加快技术引进、吸收、转化和运用整个过程。在加快技术转化和吸收过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再开发。企业需要加大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特别注重建立和健全企业R&D机构,尽力构建企业产业技术互动体系,加强企业与高校院所的互动和合作,不断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复合型人才引进,建立有效的人才交流机制

第一,要培养自己的人才。重庆市各高校可以针对不同行业的需要,开设相关的学科,不断培养相应的人才,推进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等的合作,使人才培养更具目标性。第二,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一批国内外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起有效激励人才创造性劳动的分配机制。另外,重庆市可以与周边区域通过构建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动机制,加快区域间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流动,实现区域内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多采用园区的形式,因此,各产业园的资源需要进一步的整合,积极开展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和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产业基地的建设,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产业不断向园区转移,从而形成较好的集聚效应。

篇7

课程体系的改革的思路。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是落实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以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为导向,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文、理、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多学科性大学,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湖北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教务处关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形成了此次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加强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知识内容的系统性与先进性;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2006年在学校教务处和理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从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科分布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并依据湖北工业大学课程体系结构框架,修订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此次修订主要对原课程设置进行了以下几方面调整。取消了几门课程。按学校规定本科阶段课内学时2500学时,本着“以有限的课程覆盖日益增长的知识面,不求全、细,重在精、新”的原则,取消了与专业方向关联程度不高的课程:软件工程、数据库概论。取消了与大学物理内容有重复的课程: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增加了几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时。为打好学生的专业基础,增加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

篇8

2强化教师综合能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应当具有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因此,基于CDIO的电子信息专业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构思角度,教师应当具有扎实、宽广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完成人才培养总体方案的设计。作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监控者,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发展,评价学生能力培养完成的质量,这都要求教师具有更加全面的知识、丰富的工程实践实施经验以及更高的责任心。另一方面,为更好地实施CDIO工程教育理念,应组建稳定的指导教师团队,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期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制订目标任务、指导计划、措施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甚至理解工程技术的经济价值[5];建立教学质量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强化过程管理;推进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知识的构建者,实现全程、全员、全面的育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成为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首先在讲授应用理论与工程技术类课程时,可引入项目、案例以及现场教学等方法,通过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项目相关联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学生课堂参与、课堂反馈、教师传授知识系统性和知识更新性等作为评价标准;定期邀请相关企业的专业人士围绕某一工程技术应用领域举办针对性强的知识讲座或专题研讨会,承担工程实践性较强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强化企业联合办学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第二,推进本科生导师制,以项目的形式将课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在课堂上阐述项目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可行性以及研究预期成果,教师对学生成果进行讲评,将课堂教学由传统的教师主导型转变成学生主导型。通过项目的设计、构思、实施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发现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科技创新项目实施

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科技创新项目是推动创新教育体系建设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科技创新项目也是基于当前大学教育现实的、可操作性强的、探索构建创新教育体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不但是一个全新的高校教学形式,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更是一个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科技创新项目实施首先应当促进形成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指导教师队伍。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安排他们的学习和创新实践。使学生在经历创新项目的实践中,按照项目的进度安排,在不同阶段实现与项目相关的各种技能都得到明显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参与项目的学生从中感受到创新的乐趣,获得挑战自我的成就感,从而增强不畏常规、敢于超越、继续创新的意识,增强完成项目任务的毅力。第二、注重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平台是创新实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创新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申请创新实验计划项目。通过这些平台的建设以及项目资金支持为学生广泛开展科研创新训练等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第三、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科研思维和方法。老师课堂上可以适当地介绍相关课题的研究内容、进展、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引出一下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或角度,逐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为他们参与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计划做些前期的铺垫和鼓励;老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同,也可将相关领域课题研究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及时传递到课堂上让学生有目的地吸收,令学生知识、思维和意识紧跟社会前进的步伐。

篇9

2.课程体系设置及实施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来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实践证明:课程设置是高等工程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中实践性环节缺乏造成了对工程技术人才面向实际的工程技术教育不足。其原因主要有:高等工程教育的部分专业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科学性,因此占用了大量的课时;在课程体系、教材编排上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学科课程设置的不切实际,学生学完了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特别是对于快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学校的教材远远跟不上技术的发展。这些都是造成学不能以致用的原因。(1)课程体系——两个方向,三个层次,五大模块电子信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包括电路与系统、信号处理以及通信相关的专业知识,毕业生应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能力。通过对其他院校的调研,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师资条件,学院设置了电路与嵌入式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专业方向,并为每个专业方向配置相应的课程模块;为了克服学时紧张的问题,将课程模块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了集成优化;按照基础、专业和应用三个层次,设置了由基础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技术教育、专业特色教育、专业拓展教育以及专业实践五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均设有实验课或课程设计,为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提供支撑。(2)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学院按照专业方向设置课程群,在同一个课程群里,突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贯彻主干课一条龙的思想,加强理论与实践课联系及增加综合实践的思想。电路与嵌入式系统课程群:模拟电子技术(理论课+实验课+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理论课+实验课+课程设计)微机原理(理论+实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理论+实验+课程设计)高频电子线路(理论课+实验课+课程设计)自动控制理论(理论+实验)电子测量技术(理论+实验)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理论+实验)智能仪器及接口技术(理论+实验+课程设计)DSP技术及应用(理论+实验)电子线路设计CAD(理论+实验)信号与信息处理课程群:模拟电子技术(理论课+实验课+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理论课+实验课+课程设计)高频电子线路(理论课+实验课+课程设计)信号与系统(理论+实验)信息理论与编码(理论+实验)通信原理(理论+实验)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实验)数字图像处理(理论+实验+课程设计)MATLAB语言在电子信息科学中的应用(理论+实验)三个系列课群从多方面来提高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了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各门课程之间不再是相互孤立而是相互联系和补充的,让所有课程共同为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在实验环节,注重实用性,压缩验证性实验,将验证性实验通过仿真等手段让老师课上演示,不仅有效地节省了课时,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同时,打通相关课程,将各门课程孤立的实验统一开设,例如集成电路、高、低电子线路实验;集成MATLAB语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实验,这样对开设设计型、综合型实验非常方有利,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视野与能力很有帮助。课程设计加大力度。专业课程都要进行课程设计,并且在课程开始时就布置下去,这样学生带着目的、带着问题学习理论,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完成课程设计。(3)完善学生的创新实践环节对于电子信息专业学生来说,实践动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对于电路与嵌入式系统方向的学生来说,要具备电脑操作能力、仪器仪表操作能力、电路分析能力、器件识别和选型能力、焊接能力、PCB绘制能力、开发工具应用能力、基本编程能力、专业软件操作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是在实际电路设计与调试过程中才能得到的。因此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和实践环节也是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以竞赛为契机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教育部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飞思卡尔电动车大赛等,学生都感觉受益颇多。学生参加竞赛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团队精神与实践素养,是一种能够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为了推动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定了很多政策,鼓励学生参加竞赛以及创新实践项目,但是也要防止学生和老师进入另一个误区:参加竞赛完全以得奖为目的。有些竞赛对于学生能力没有太大的提升作用,对于学生宝贵的时间来说,是一种浪费。创建学术型社团促进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信息工程学院创建了虚拟仪器俱乐部和嵌入式创新实践俱乐部。从俱乐部的经验来看,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是互相促进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进入这种兴趣小组,虽然他们还没学专业知识,但是跟着学长边做边学。这时候他们的收获,不在于他们独立解决了什么问题,而在于对于专业知识提前有了感性认识,带着出现的问题进行后续的课堂学习,他们会更有兴趣,更有目的性,理解也更深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了学长的传帮带,到大三的时候,这些同学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这时参加一些竞赛,帮着老师做些课题,在专业能力上就更加成熟了,这样的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设想

高校特别是工科专业应该形成一个闭环的培养系统。高校培养模式最大的弊病是只管培养,不管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高校与用人单位也没有沟通的渠道。这样就缺乏一种用户的反馈机制,对于我们及时修正我们的培养方案,培养出人才市场需要的学生是不利的。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时,不能只关注课程的体系化,更不能因人设课,应该了解企业的需求,也就是要接地气,真正把课程设计得科学有效。因此,建立毕业生的追溯机制,将用人单位记录的毕业生专业能力回馈作为评价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实用性的有效方法。这种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培养模式才是健康的。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卓越计划旨在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提倡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承担企业一些小课题,让学生真枪真刀地做毕设,做课题,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学生才能得到真正地锻炼,毕业后才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这对学生就业意义深远。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作为老师也没有条件时刻紧跟新技术,但是闭门造车绝对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因此,需要创造条件走出去,也需要请进来。走出去就是让学生走进企业参观、实习或者调研,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或者去兄弟高校看看他们在做什么,知道差距才有努力的方向和动力。请进来,就是请企业来给学生做讲座,讲新技术,讲企业的用人需求,介绍新产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新技术敏感,视野开阔,而且通过和企业互动的机会,学生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企业可以发现满足他们需要的人才。

篇10

2.通信领域所使用的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电子信息行业中的主要通信技术包括宽带技术、程控交换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据网与数据通信技术、数字通信技术、接入网与接入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和ATM与ISDN技术。其中信息传输技术又包括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数字微波通信和图像通信[2]。数字通信技术是将载波进行数字调制处理以形成数字信号完成传输或直接利用电子信号完成传输的通信方式。原始信息在客观世界中多以模拟信号的方式体现,而这些模拟信号都可以利用数字信号进行表征。要在进行数/模转换和模/数转换的书在华处理后才能利用数字通信传输模拟信号。数字通信可以对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图像和语声等模拟信号进行传输,也可以对数字数据、电报等数字信号进行传输。和传统的模拟通信相比,数字通信具有诸多优点:较高的保密性;高抗干扰性能;可适用于多种通信业务;有较高的通信质量和较远的通信距离;能够实现通信网的信息管理管理;便于维护和制造通信设备。当前数字通信主要在全球定位系统、多址接入、无绳电话系统、数字调制解调、移动卫星通信系统、语音编码、数字蜂窝移动通信、蓝牙技术、通信网组件等方面开展应用。

3.工程造价管理所使用的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应用完善的数据库技术来建立相应的指标数据分析和指标数据收集系统,其可以促进已完工工程的数据积累;(2)通过运用钢筋消耗量和工程量计量插件可以使工程造价管理指标计算的准确性得到改善;(3)通过信息处理系统的获取信息和数据功能,可以把加工处理后的数据应用于造价管理和编制建筑工程项目的预决算计划;(4)采用互联网网络为架构基础,建立内外部、内部、外部的交互联系通讯操作平台,并通过应用办公自动化技术,使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质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篇11

1.2观念落后,缺乏长远目标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主要方式是在对传统行业管理流程进行改进的基础之上不断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工作效率,以此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但目前我国在该项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仍遇到很多问题:首先,当前能源的利用率较低,为改变现状,我国对新技术的投入较大,但收获周期较长,造成各中小企业资金能力无法承受,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其次,中小企业内部人员节能减排意识不够,在市场竞争中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了长远利益,对节能减排技术设备的投入较低,使得信息技术得不到应有的推广。

2电子信息产业节能减排的措施

2.1注重人才和技术的培养,创新竞争点在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下,其核心竞争点就是技术的竞争。电子信息企业要想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就需要确立以技术为根本、市场为导向的基本理念,不断做好企业定位和规划,对技术进行创新,并及时地为新技术申请专利,以保证知识产权受到合法保护,同时协调好科研方面和技术引进之间的比例投入。此外,因为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需不断培养和引起高素质人才,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2政府支持,加大对技术设备的投入政府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首先,要求政府加大对支柱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全面推动企业实现再生项目,从而达到节能效果。其次,还需大力推进对产品的节能设计,以便于寻找到更好的节能途径。此外,国家在倡导节能减排过程中还要不断做好各方面的指导工作,不断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在技术、经验和管理方式方面的沟通交流,从而更好地为环保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最后,地方性政府应积极建设具有特色化的节能减排产业园。

2.3不断引进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传统的具有高消耗的设备机器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节能设备。如此便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更能够使信息产业在能源的消耗和污染排放方面得到一定改善。与此同时,企业自身还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促使企业实现全面优化。例如,企业在进行产业全面优化过程中可将传统的耗能较高的电子化学材料等设备换成先进节能设备或者加大对节能灯的使用力度。

2.4不断完善产业发展体系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仅给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当前,在全球化推动下,企业逐渐向高附加值、低耗能方向发展,为保证电子信息产业能够全面实现节能减排,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为行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具体表现在企业自身应结合实际,在不违背相关条例的前提之下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心放在“生态设计要求”与“CE标志”上,不断完善其发展体系。

篇12

集群创新是企业个体行为与产业群体行为的有机结合,它强调企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并形成一条由市场、协作企业和制造企业等多个成员组成,包含需求创新、设计创新、技术创新、检测创新等多项内容的创新链。产业集群的知识产权管理也是如此,需要形成稳定的组织机构和协作流程。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松山湖高电产业企业尚未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虽然下设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面向辖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和科技项目服务,但并未专门针对产业进行分类管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产业集群企业缺乏统一的归属管理。

1.2知识产权尚存风险

在集群创新里,加工出更好的成品是集群最终的创新目标,各节点多企业之间在现有制度框架下的有效协作,是完成技术创新目标的关键。交流是合作的必经之路,但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众多知识产权风险。松山湖高电产业的知识产权风险主要表现为:①企业关键技术和商业秘密暴露给对方,造成知识产权流失;②合作创造出的知识产权归属不明;③企业间存在着侵权现象;④人员流动造成知识产权外泄等。这些风险的发生,导致了技术创新链中的连锁反应,并影响了整个集群创新的运行,阻碍了集群信任机制的建立,降低了对外竞争能力。

1.3战略规划有待成熟

松山湖高电产业企业均为科技创新型企业,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相对规范,除了具备常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基础能力外,还对企业未来的知识产权发展方向进行了规划,并纳入了企业整体战略当中。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些企业的自我发展战略定位偏高,缺乏对整个产业集群的系统考虑,战略内容中未能融入所在集群的发展目标,缺少与地方及合作企业的协调。此外,一些战略规划在制订时也未进行充分的国内外行业调查和情报分析,专利等知识产权指标更多的是定位在数量增长而非质量的提升上,且在当前国内外市场环境多变的形势下,战略规划的可行性和应变能力均将受到考验。

1.4专业服务未成体系

由于当前各地知识产权高级人才十分奇缺,专利技术标准不一,部分新兴行业的产业链不完整、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些都给知识产权专业服务市场的发展带来了阻力。作为园区行政管理机构,松山湖管委会一直在创新管理方法,为服务园区企业努力,并且在产业规划、规范市场、提高行政效率、净化投资环境等多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通过引进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组建科技服务部门、协同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园区创新等,为园区产业发展营造了较好的服务环境。然而由于人才、资源等客观原因,园区知识产权策划、信息咨询、专利导航、专利评估、知识产权质押和交易等服务依然缺失,专门针对松山湖高电产业等产业集群的特色化、专业化服务尚未形成体系。

1.5创造运用能力不高

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缩小了创新型企业之间的地理空间范围,并且通过共享技术和资源,实现上下游企业配套衔接,推动知识和技术的转移与扩散,从而形成了较强的产业竞争能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是实现这些优势的基础。对比松山湖高电产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实践,我们发现部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比较缺乏,可供集群受用或共享的技术资源有限,企业之间的研发实力差距较大。此外,在当前快速多变的技术市场环境中,高端电子信息产品的集成度和复杂度不断提高,这也迫使集群内不同领域企业在创新问题上必须密切合作、协同攻关。然而我们发现松山湖高电产业在知识产权转让、引进和技术合作的过程中,缺乏企业间以及与科研机构间的协同与合作,专利技术市场的运作深度还需进一步提升。综上所述,产业集群的核心功能是集群创新,而知识产权又是技术创新的核心要素,因此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关键。为此,下文将从知识产权相关政策、服务和管理等角度,探索知识产权提升地方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2知识产权政策保障集群发展

基于产业升级目标,结合当前集群产业运作环境,地方产业集群企业的推进政策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目前正在实施的产业集群扶持政策包括知识产权申报、高端技术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价值维护、知识产权战略等不同内容。下文将从制度运用、政策实施和措施推进三方面提出集群发展的政策保障途径。

2.1熟练运用现有制度

产业集群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集群生存和发展是存在于一定的制度背景当中,除了宏观层面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因素外,微观层面的知识产权制度和产业规范也对集群的运行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为此,松山湖高电产业需要不断深化对于知识产权法规及地方产业制度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制度中的利益补偿和驱动激励产业创新,并促进知识产权成果的商品化,推动产品和技术贸易保护,在协调平衡权利人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同时,有效实现产业技术创新价值,为产业集群发展营造诚信与合作的制度氛围,随着集群中的社会资本的形成和积累,逐步形成统一市场、规范产品标准,共同实施产业专利技术和商标等知识产权规划。

2.2强化实施激励政策

政府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中作为一个重要的行动主体,它通过产业规划、布局,选择合适的企业、机构进驻集群,维护集群秩序,并通过特定的集群政策,形成适合有利的机制等来促进集群发展。目前国内一些高新技术园区探索实施了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四位一体的区域政策,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用力不均、协同缺位的现象,这也导致园区内产业集群企业“重企业创造的资助,轻产业定位的指向”、“重专利申请的保护,轻资产运用的企划”。松山湖可以针对高电产业现有基础及外部市场需求,强化实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激励和技术产品转化等各项激励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形成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

2.3落实推进专项措施

为了推动地方企业创新发展,东莞市目前已经实施了多个专项激励措施和办法,其中包括《东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东莞市专利促进项目资助办法》等。然而由于产业集群缺乏稳定、统一的组织机构和归口管理部门,这些措施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头重脚轻”的现象。为此,应对各项与产业相关措施进行集体研究和讨论,并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积极落实推进各个专项激励措施,共同推动地方产业创新发展。此外,地方行政部门也要积极探索良好的政府服务,打造由传统到高端的创新服务体系,积极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和市场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更多集群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3知识产权服务助力集群创新

创新是决定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集群创新,集群企业可以共享资源、降低风险、分担成本,获得知识溢出效应和创新扩散效应,提升集群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作为产业集群专业化管理的子集,贯穿于产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的各环节之中。下文将从服务产品开发、服务平台搭建和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重点阐述集群创新的助力途径。

3.1开发新型服务产品

知识产权服务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和快速实现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近年来,松山湖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健全专业服务体系作为建设“创新松山湖”、营造科技创新软环境的重要工作来抓,为园区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保护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从服务内容角度,松山湖高电产业集群的知识产权服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创新:一是以专利服务为核心,开发面向产业集群的知识产权策划和咨询服务;二是以专利的转让和市场化为目标,培育、开发直接专利价值评估、技术转让、质押融资等服务;三是以知识产权信息化为基础,构建专利申请、法律状态、情报分析等信息交互。最终通过凝聚服务人才,提供专业化、高端化的创新服务,强化知识产权对于产业的导航作用,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辅助。

3.2搭建专业服务平台

建立基于集聚创新的知识服务平台也是近年来开放创新和众包商务模式的直接反映,建设系统、专业的服务平台已经得到众多产业集群管理机构的重视。我们认为松山湖高电产业集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搭建专业服务平台:一是参照上海、江苏等地成功模式,由政府投入启动资金,依托地方专利信息中心,建设集成知识产权技术、法律、市场和服务的信息分析系统、专家咨询系统和网络支持系统,形成覆盖园区政府、公众和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二是建立高电产业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交易机构,通过建设网络平台,并与金融、产权市场进行衔接,鼓励知识产权转移和转化;三是通过组建由政府、集群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产业技术联盟,推动技术创新主体之间的技术学习与合作,扩大集群边界和影响力,拓展产业集群的成长空间。

3.3建设完善服务体系

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不仅需要政府行政的引导和调整,还需在现有市场环境中建设完善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对于松山湖高电产业而言,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就需要通过将集群企业及所在园区的专项资金、先进技术手段、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整合起来,建设以产业集群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为核心的知识产权系统服务,实现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并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具体来说,应具备以下三种要素:一是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包括产业集群企业的专利技术信息、法律信息和市场信息;二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包括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知识产权技术人才以及知识产权信息人才等;三是知识产权服务手段,主要包括基于区域或产业知识产权信息的分析工具、信息检索和服务平台。

4知识产权管理推动产业升级

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和效率将直接影响到产业集群企业创新能力的发挥和创新活动的开展,产业集群视角下的知识产权管理,是以实现产业链群效应为主旨,以融入园区产业集群发展为主线,以加大知识产权资源投入为手段,通过政府推动、行业驱动、企业发动等共同促进产业集群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能力全方位提升的行为。下文将从行政管理机构、行业协会、企业三个方面阐述知识产权管理推动产业升级的现实途径。

4.1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我国产业集群的管理机构一般以开发区管委会的形式存在,这为以产业集群为单元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提供了基础条件。加强园区产业集群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应从产业发展过程的角度,强化园区行政的知识产权引导、推动和协调职能,利用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职能和权力,通过制定知识产权激励政策、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和知识产权管理标准等手段,使知识产权成为产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工具。此外,还要从政府行政管理的角度,加强管理效率和手段的提升,构建知识产权行政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挖掘产业所在园区的知识产权发展潜力,为产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创新和服务提升提供保障。

4.2加强行业组织协作

产业集群的多企业合作创新模式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推动集群企业各方共同致力于某一研发项目,彼此投入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资源,在合作过程中形成了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并以协议形式所共有。然而集群成员合作与竞争共存,导致集群企业在合作时伴生了许多知识产权风险。为此,要加强产业集群组织协作,形成制度完善、自主运营的行业管理机构,实施知识产权技术的集体保护和运用。对于松山湖高电产业来说,可以参照国外经验,建立产业链联盟,推动地方产业链的演进和形成,并通过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打通产业联盟互通瓶颈。此外,还要努力推动地方专利联盟发展,发挥专利技术的扩散效应和联盟的规模效应,改变企业单打独斗的维权战术模式,实现以联盟集体名义进行专利许可、诉讼等知识产权谈判的战略维权方式。

4.3规范提升企业管理

对于集群企业来说,知识产权管理可以促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扩大企业市场占有率,为此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推动产业集群知识产权发展的内生动力。知识产权管理是企业为了规范知识产权工作,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作用,促进自主创新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推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最终使企业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营管理活动。对于松山湖高电产业集群来说,应在广东省贯彻实施《创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通用规范》的政策背景下,积极组织集群企业参与贯标工作,密切配合贯标辅导机构,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组织、丰富知识产权管理手段,并加强集群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管理机构、管理方法和管理评价等多方面,实现集群内的同步发展,从而共同提升集群产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