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2-09-21 16:18: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电子产品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电子产品调研报告

篇1

一、前言

《2014年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招生培养改革试点申报指南》中指出:各试点院校要树立“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按照五年制高职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突出“五年一贯制”高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在五年制高职的专业教学中要体现出以上特色,针对上述要求,笔者与其教学团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院五年一贯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对该专业的核心课程《电子线路分析与实践》进行了项目化的课程改革与实践。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1.进行企业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对鲁南及周边地区的电子行业企业进行全方位调研活动,调研内容一是调查电子企业技术发展现状、企业产品情况、企业发展趋势与电子技术课程结合问题,及其对学生电子技术知识能力方面动态需求,对毕业生的社会能力、动手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评价;二是调研电子技术发展所涉及的职业能力与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素结构以及企业对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建议。通过对各企事业单位调研资料的分析和行业技术专家、企业一线专家的共同论证,最终形成了调研报告。

2.重构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形成特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依据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能实训》知识内容进行整合重构,并结合电子设备装接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课程划分为3个子学习领域,共8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将各个不同的工作阶段按照工作过程来组合,将技能、知识和态度集成在一起,让学生在反复经历电子线路的分析、安装、调试与检修的过程中,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

此外,教学内容的选取在培养学生基本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求,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考虑到了企业的通用岗位和技能以及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每个项目中拓展与提高部分的设计也为部分接受能力好,钻研精神强或在某些领域具有特别才能的学生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本课程的学习情境与岗位能力的对应关系表如下:

子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岗位能力

模拟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一、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调试 熟悉工艺规范

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二、环境噪声监测仪制作与调试 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

各种焊接工具的使用

三、功率放大电路的制作与调试 对简单电子产品进行分析、检测及故障排除

四、热释电报警电路的制作与调试 设计并制作电子线路模块,实现改造设备、扩展功能的作用

数字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五、声光控开关的制作与调试 设计并制作电子线路模块,实现改造设备、扩展功能的作用

六、八路抢答器的制作与调试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流水彩灯控制器的制作与调试 吃苦耐劳、团队协作能力

工学结合 八、电车充电器的制作与调试 电子产品加工工艺及组织管理

职业素养的而养成

3.更新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模式

(1)教学环节设计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教学中,突出“做中学”这一指导思想,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设计了包括企业认知实习、“理实一体化”情境教学、校内工厂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四个教学环节。

企业认知实习:依据课程的学习需要到合作企业见习,认识生产电子产品的过程,感受企业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理实一体化情境教学:以真实的电子产品为主线,通过学习情境的学习,培养学生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校内工厂综合实训:在校内工厂进行工艺实训,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际电子产品加工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校外顶岗实习:利用假期安排学生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践锻炼,亲身体验企业生产环境、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其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为就业打基础。

(2)教学模式设计

每个学习情境都按照资讯(项目引导)、计划(任务分析)、决策(电路设计方案)、实施(电路焊接与检测)、检查(电路调试与故障排除)、评估(项目检查与评价)六步教学法灵活执行。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将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对作为学习结果的电子产品的制作,不但使学生了解成本,明确产品的功能实现,更能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了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积累电子线路安装、调试与故障排除的各项操作技能。

4.实施多元化、过程化的考核方式

实施以项目任务学习为主线的多元化、过程化的考核方式。将教学的全过程纳入考核范畴,使课程考核过程化、多元化,考核不应仅局限在对理论知识的简单测试上,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具体操作技能等综合素质的评价。考核内容页涵盖了项目任务过程中的每一个实施细节,如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仪器仪表的使用、电路仿真测试及电路的分析与制作等,同时还包括实践操作水平、团队协作意识、小组答辩情况、实训报告等方面结合在一起,使考核效果更加客观、公正。

5.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

通过创建技能大赛工作室,成立课外学习兴趣小组、电子制作协会以及校内外科技竞赛与创新等多渠道拓展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使学生自觉的主动的去学习,而不是强迫的被动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潜能也会得到不断的开发和提高。同时,这种途径也能促进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程改革的效果

通过对本课程较为全面的改革与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是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真正实现了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的目的;三是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教学经验,课程的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多项,综合业务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此外,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成果不仅使自身受益,而且也为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维修、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等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和示范推广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教育家陶行知视教、学、做为一体。“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强调“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

电子线路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学科,是电子专业的主要学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以“做”为核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经过长期积累,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电子专业水平,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做实验分析研究

实验分析,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和方法,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思路、设计实验步骤、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还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创新性的实验,让他们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电路、画出原理图、选择元器件、安装和调试电路、使用仪器设备、测试实验数据、制成电路、实验总结和提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能预测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以便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

通过实验分析研究,学生在做的基础上,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实现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学生通过做电子线路实验,深化了对晶体二极管、三极管等电子元器件特性的理解,对放大电路等单元电路工作原理的理解增强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学习电子线路的兴趣更浓了。

二、做习题强化理解

学生在理解课本知识和实验分析研究的同时,再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会使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理解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学生在做练习题时,不仅会联想到已学的理论知识,而且会进入到实验操作的情境之中,这无疑又一次实现了实际与理论的结合。这种结合在理论学习和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做习题,又解决了一些更实际的问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如学生在学完晶体二极管的特性,做了晶体二极管的特性实验后,有这样一道习题:如何防止指针式电流表因输入电流极性接反或输入电流过大而损坏电流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提出设想、画出电路、理论分析结合实验验证,解决了这一更实际的问题。学生在做这一习题中,学会了合作交流,加深了二极管的特性的理解。这便是做上教,做上学。

三、做暑期专业实习

鼓励学生利用暑期时间到企业实习。师生需要对企业有初步的了解,如企业的规模、产品、经营状况等。学生在电子整机企业实习,可在师傅的指导下,在生产流水线上进行电子产品的安装与调试、电子产品质量检验、电子产品故障检修等。

学生暑期专业实习,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对接,专业与岗位的接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适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做市场调研分析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对专业方面的某一对象做市场调研分析,得出结论。如在学习晶体二极管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调研晶体二极管的市场需求情况、某些晶体二极管的市场价格,在本地区的购买地点,或者抽样调研一批二极管中1000只二极管的参数和好坏或合格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因地制宜,让学生对晶体二极管的某一方面进行调研,不必面面俱到。比如,教师让学生仅调研1000只不同或相同二极管的好坏和合格率。之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写出完整的调研报告。

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学生扩大了视野,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深化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学生走出了校门,接触了社会,锻炼了自己,培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学校和社会的接轨,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应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电子专业的学生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可以了解电子产品的价格、用途、市场需求等,甚至会想到如何改进某些电子产品的性能,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总之,在电子专业教学中,突出做中教、做中学,使教、学、做一体化,将枯燥的理论教学寓于实践之中,有助于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改革发展道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篇3

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到截止目前,我国彩电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45%以上,中国的彩电行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以产品制造为出发点,以产品物理性能、价格和营销渠道作为核心要素的传统模式,曾经造就了彩电行业的红火,却也逐渐把我国彩电行业推入价格战的“死循环”中,彩电行业一度进入了发展的“红海”。

近日,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研究部的数据披露:2007年,我国共生产彩电8807万台,同比增加了0.4%,基本与2006年生产规模持平。主要变化在于产品结构的调整:新型显示技术的电视逐步取代CRT彩电。2007年,国内CRT彩电的产量回落至6000万台,占总产量的比重不足70%;液晶电视产量2600万台,约占总产量的30%。随着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国际市场需求对我国彩电行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我国彩电行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阶段。”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白为民处长指出,目前我国每年有近1千万台CRT产量被平板电视取代。而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彩电行业在三年内可能要完成产品结构的调整。在2008年,奥运会和家电下乡两个因素将对农村市场和平板电视带来推动。尤其是在LCD市场方面,在2007年,我国液晶电视增长速度为98%。尽管LCD随着基数的增加,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农村液晶电视需求增长正在加快,预计到2010年将会达到36%。

而行业标准的统一,也将直接拉动产业需求。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会长林元芳表示:地面传输标准、手机电视标准、闪联标准等标准的产业化,将带动我国芯片、软件、系统、整机、内容、运营等产业链发展。“我国彩电行业在加深知识产权认识和理解的同时,开始加强联合合作,组成战略联盟,建立专利池,共享资源,以减少产权纠纷。”林元芳说。

这些对我国彩电行业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成就,但它同样并不能掩盖我国彩电行业固有的顽疾。白为民指出,我国彩电行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与全球整体发展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确实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还没有摆脱比较低的价格竞争的形势。”白为民表示,在数字化和网络化大背景下,在产业环境和应用越来越趋于融合的今天,对彩电的功能应该有新的定位。固守传统思维只能将行业引向参数战、尺寸战、价格战的“红海”,会使行业越做越窄。

加速IT化

正如白为民所指,产业融合正在对彩电行业产生深刻的影响。“彩电移动多媒体终端和其他电子产品融合趋势在逐渐显现,彩电行业与PC行业的边界模糊,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副司长赵波表示,彩电行业越来越呈现出IT化的特征,由此而引发了行业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发生变化,这给彩电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赵波看来,彩电在作为家庭娱乐显示终端方面具有其他消费电子产品无法比拟的优势。尽管PC和其他消费电子产品已经引入了电视功能,但私密性和多人参与性不强的特点,决定了其作为家庭娱乐终端还存在缺陷。而彩电方面,高清晰液晶电视面板和多媒体信号接口的结合,流媒体电视与家庭数码娱乐设备的连接,兼容了电视和电脑显示功能,网络电视也逐渐推广使用。这些都保证了彩电能够成为家庭娱乐核心终端,使其具有极大的发展机遇。

“4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和内容)融合会引起传统消费电子产品向新型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以及IT产品应用向大众化延伸,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在这一情况下,新型消费电子市场已经形成,而且发挥了重要作用。消费电子将往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在奥维营销咨询公司总经理喻亮星看来,4C融合和内容运营,将使彩电产品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呈现出模块化和标准化的趋势,单一的整机在价值分配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产品制造价值将不断向高附加值的环节转移。以此为契机的深化和完善,将会带来市场竞争格局的改变,中国彩电企业将在更高层次与外资品牌进行新一轮较量。

这将是一个难度颇大的竞争。品牌和资源优势的形成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和雄厚的技术。在夏普、三星、索尼等外资品牌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资源优势的现实下,国内品牌面板资源还比较受限,品牌不够强大的弱势更为凸显。在另一方面,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持续和有效地引导和改变消费者的需求,完成从制造业向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运营模式转变,同样值得国内品牌探讨摸索。

迎接流媒体时代

尽管机遇与挑战并存,不过一个利好的消息在于:一批企业一直在追踪产业4C融合的发展趋势,依托自主创新,获得了发展机遇。而数字流媒体电视的出现,更揭开了电视行业4C融合创新发展的序幕。

2007年国庆期间,创维“酷开”电视上市,这使电视首次具备了非电视以外的直接内容娱乐功能;2007年12月,长虹推出了TV2.0,由于TV2.0使TV和网络实现了有机融合,使电视在用户手中的角色完成了从“看电视”到“用电视”、再到“玩电视”的转变;中国彩电行业另一个巨头TCL也即将推出能实现电视人机交互的互动电视,并凭借其在背光控制方面的独特专利技术,使各种高清内容能得到真实的显示与还原;而海信也一直在倡导数字家庭,推动电视与其他家电产品的智能化连接。

“截至目前,彩电市场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数百款流媒体电视,带流媒体功能的电视占平板彩电市场的40%以上,带有流媒体接口的电视已经成为当前彩电行业的主流。”喻亮星引用《中国流媒体调研报告》数据强调:由于流媒体接口整合网络下载和数码娱乐内容方面的极大便利性,使流媒体成为一种潮流,开始强烈影响了消费者的办公、教学、娱乐和生活习惯。

“流媒体电视为消费者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它通过开放的平台、标准的接口,或者编解码形式来形成共享。”海尔集团总裁翟翌立认为,流媒体电视在未来的内容共享方面将越走越远。比如松下与Google合作推出了基于互联网搜索的电视,消费者通过终端产品可以利用相应搜索引擎来实现对视频网站的搜索。

在终端电子产品往互联互通和综合娱乐方向越走越近的当前,彩电行业如何以更好的产品和功能来迎接挑战?彩电行业的上述努力,可以看做是内容运营在彩电行业的良好开端。目前我国每年有近1千万台CRT产量被平板电视取代。而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彩电行业在三年内可能要完成产品结构的调整。

产品结构大调整

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到截止目前,我国彩电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45%以上,中国的彩电行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以产品制造为出发点,以产品物理性能、价格和营销渠道作为核心要素的传统模式,曾经造就了彩电行业的红火,却也逐渐把我国彩电行业推入价格战的“死循环”中,彩电行业一度进入了发展的“红海”。

近日,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研究部的数据披露:2007年,我国共生产彩电8807万台,同比增加了0.4%,基本与2006年生产规模持平。主要变化在于产品结构的调整:新型显示技术的电视逐步取代CRT彩电。2007年,国内CRT彩电的产量回落至6000万台,占总产量的比重不足70%;液晶电视产量2600万台,约占总产量的30%。随着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国际市场需求对我国彩电行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我国彩电行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阶段。”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白为民处长指出,目前我国每年有近1千万台CRT产量被平板电视取代。而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彩电行业在三年内可能要完成产品结构的调整。在2008年,奥运会和家电下乡两个因素将对农村市场和平板电视带来推动。尤其是在LCD市场方面,在2007年,我国液晶电视增长速度为98%。尽管LCD随着基数的增加,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农村液晶电视需求增长正在加快,预计到2010年将会达到36%。

而行业标准的统一,也将直接拉动产业需求。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会长林元芳表示:地面传输标准、手机电视标准、闪联标准等标准的产业化,将带动我国芯片、软件、系统、整机、内容、运营等产业链发展。“我国彩电行业在加深知识产权认识和理解的同时,开始加强联合合作,组成战略联盟,建立专利池,共享资源,以减少产权纠纷。”林元芳说。

这些对我国彩电行业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成就,但它同样并不能掩盖我国彩电行业固有的顽疾。白为民指出,我国彩电行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与全球整体发展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确实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还没有摆脱比较低的价格竞争的形势。”白为民表示,在数字化和网络化大背景下,在产业环境和应用越来越趋于融合的今天,对彩电的功能应该有新的定位。固守传统思维只能将行业引向参数战、尺寸战、价格战的“红海”,会使行业越做越窄。

加速IT化

正如白为民所指,产业融合正在对彩电行业产生深刻的影响。“彩电移动多媒体终端和其他电子产品融合趋势在逐渐显现,彩电行业与PC行业的边界模糊,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副司长赵波表示,彩电行业越来越呈现出IT化的特征,由此而引发了行业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发生变化,这给彩电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赵波看来,彩电在作为家庭娱乐显示终端方面具有其他消费电子产品无法比拟的优势。尽管PC和其他消费电子产品已经引入了电视功能,但私密性和多人参与性不强的特点,决定了其作为家庭娱乐终端还存在缺陷。而彩电方面,高清晰液晶电视面板和多媒体信号接口的结合,流媒体电视与家庭数码娱乐设备的连接,兼容了电视和电脑显示功能,网络电视也逐渐推广使用。这些都保证了彩电能够成为家庭娱乐核心终端,使其具有极大的发展机遇。

“4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和内容)融合会引起传统消费电子产品向新型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以及IT产品应用向大众化延伸,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在这一情况下,新型消费电子市场已经形成,而且发挥了重要作用。消费电子将往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在奥维营销咨询公司总经理喻亮星看来,4C融合和内容运营,将使彩电产品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呈现出模块化和标准化的趋势,单一的整机在价值分配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产品制造价值将不断向高附加值的环节转移。以此为契机的深化和完善,将会带来市场竞争格局的改变,中国彩电企业将在更高层次与外资品牌进行新一轮较量。

这将是一个难度颇大的竞争。品牌和资源优势的形成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和雄厚的技术。在夏普、三星、索尼等外资品牌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资源优势的现实下,国内品牌面板资源还比较受限,品牌不够强大的弱势更为凸显。在另一方面,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持续和有效地引导和改变消费者的需求,完成从制造业向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运营模式转变,同样值得国内品牌探讨摸索。

迎接流媒体时代

尽管机遇与挑战并存,不过一个利好的消息在于:一批企业一直在追踪产业4C融合的发展趋势,依托自主创新,获得了发展机遇。而数字流媒体电视的出现,更揭开了电视行业4C融合创新发展的序幕。

2007年国庆期间,创维“酷开”电视上市,这使电视首次具备了非电视以外的直接内容娱乐功能;2007年12月,长虹推出了TV2.0,由于TV2.0使TV和网络实现了有机融合,使电视在用户手中的角色完成了从“看电视”到“用电视”、再到“玩电视”的转变;中国彩电行业另一个巨头TCL也即将推出能实现电视人机交互的互动电视,并凭借其在背光控制方面的独特专利技术,使各种高清内容能得到真实的显示与还原;而海信也一直在倡导数字家庭,推动电视与其他家电产品的智能化连接。

篇4

一、问题提出

我们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文件,结合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电子基本技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研究(ZYC21)”研究,对电子行业企业进行广泛调研,借鉴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以电子产品制作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循序渐进、关联驱动、有所突破”原则重组课程内容,构建电子基本技能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导向理念下的中职教学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以情境教学为典型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以营造真实职业情境为代表的教学环境。我校(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在重构《电子基本技能》课程体系时,即重视应用性的理论和原理教育,又重视技能的实操训练,努力实现知识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懂技术、会操作、能应用、敢创新的新一代技能人才。

二、构建的步骤

《电子基本技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遵循能力本位、知识保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任务载体、实训保障的指导思想。构建“行动导向、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教学体系,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能做会学,以突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如图 1 所示。

图1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流程图

1.先调研——行动领域归纳

选择有代表性的电子产品生产行业企业,如江苏泰泉电子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中船永志泰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亿泰兴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江苏科兴电器有限公司位等,从生产工艺流程岗位角度,调研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其对应岗位信息。

通过对相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依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并结合国家电子设备装接工的职业标准,形成如图2所示职业岗位行动领域。

图2 职业岗位行动领域的归纳

2.按原则——学习领域转换

按循序渐进、关联驱动、有所突破的原则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电子基本技能》学习领域课程重组如图3所示。

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重组课程的教学内容。将《电子基本技能》主要教学内容组织成六个学习单元,每个单元都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融入理论知识和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工作过程要素,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进行重组。

针对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以“关联驱动”为目标,注重对前序课程的综合应用与能力提高,同时,注重后序课程对职业能力的提升,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图3 《电子基本技能》学习领域课程重组

现在的学生普遍没有接受过上岗资格培训,对本岗位的胜任素质要求还缺乏明确的目标,且企业快速发展,专业知识更新加快,岗位对适应性要求更高,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兼顾资格性和适应性两种要求,充分体现资格性与适应性对岗位任职能力目标的一致性。因此,要敢于突破,将资格性培训内容与适应性培训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成为考核的重点。

3.找载体——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分解学习领域为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 六个项目可以看成六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根据具体情况可设计多个学习任务,以学生完成六个电子产品的装接、调试、检测诊断等主要任务为载体,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以实际任务承担者的角色完成课程的学习。 并要求学生在不同阶段完成初、中、高级工考证。 如图 4所示为《电子基本技能》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和学习情境2的完整的工作情境的设计。

图4 《电子基本技能》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

学习情境学习任务的设计要注意一下几点: ①是完整的工作过程——保证六步法的实施(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 ②做到从简单到复杂(或并列、递进、包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③尽可能的系统化--突出发展能力的培养; ④涵盖企业行业典型工作任务--具有范例性;⑤知识保障落到实处。

三、教学评价

《电子基本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电子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实践性,按照电子操作技能的形成规律来组织教学。这就要求在课程评价中要特别注意实践性的特征,充分体现电子基本技能的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的联系阶段和动作的协调完善阶段等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课程评价的方法一般包括课堂评价、成果展示、单元测验和作品集评价等类型,作为电子基本技能的课程评价也应该采取这几种方式方法。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应使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又要让学生获得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的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我们根据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欠缺造成行业和社会认可度问题,根据区域经济、行业企业发展对中等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构建,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注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

参考文献

[1]范唯、马树超.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

[2] 赵志群 《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课程开发》 《职教论坛》2004.2。

[3] 余祖光 《职业教育改革与探索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