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学习计划书范文

时间:2022-07-19 17:03: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一学习计划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一学习计划书

篇1

结合多年辅导经验、同学们可能存在的误区、依据新课标要求,给同学们如下几个建议:

1、初二学习分为四个阶段,即暑假、初二上学期、寒假和初二下学期。要想取得优秀的成绩,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必须充分利用好每个阶段、优化处理各科目间的学习。

2、暑假最为关键,相对时间长,这两个月完全由你自行安排。因此可以这么讲“得暑假者,得天下”。如果你比其他同学更先意识到暑假这两个月的重要性,那么你将赢在起跑线上。暑假学习的基本原则是夯实基础、消除“弱科”,拓宽知识面,增强学习自信心。暑假的主要任务有:

首先,把过去没学好的科目一定要补上来,消灭“弱科”,这样才不会影响到初二新课程学习。

其次,发挥优势科目,拓宽知识面,构建知识体系,用新的眼光总结旧知识,达到高屋建瓴的目的。

第三,要重视语文、英语的学习,培养一定的文学功底,读一些精彩的文章,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情商”。

第四,参加一定社会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外出旅游,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有道理的。

第五,由于初二新课程难度比较大,而又是考试的重点,因此暑假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应当适度提前学习新知识,以提前进入初二学习状态,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本文由第 一^范 文 网整理。

最后,建议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达到事半功倍、轻松学习的效果。

3、初二数学的学习计划

新课标数学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有如下的特点:初一知识点多,初二难点多,初三考点多。同时,新课标数学突出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核。因此,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抛弃只做题不思考,一定要养成边学边练边想的习惯。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利用丰富的教研资源,编写了初二辅导班四个阶段的内部讲义。讲义结合北师大版教材,进一步理顺知识框架结构;根据新课标要求适当扩充相关知识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达到培养数学分析能力、解题能力,运用创新能力的目的。讲课高屋建瓴、注重数学思维和方法的讲解,以“三七二十一思维定势法”、“三十六技”为主线,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来来学习数学,让学生达到醍醐灌顶的学习境界。

初二数学四个学习阶段环环相扣,结合整个讲义体系,暑假课程主要内容有如下:

专题一、由三角形六大元素到全等的本质,探究直角三角形(三大定理)、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推广)专题二、由三角形全等到辅助线的作法,探讨共线、共点问题

专题三、由平行四边形,学习定义法证明的经典思路,探讨三角形全等在初中几何中的地位

专题四、从四边形一般化到特殊化,探讨数学定义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专题五、由三角形全等到多边形元素的探究,学习面积法、中位线法解题的技巧

专题六、由a2+a到数与式、绝对值,学习恒等式的证明

专题七、由勾股定理到二次根式,学次根式的计算

篇2

新:编辑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进行宏观构思的方法。当原有的教学过程不适应新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或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就需要重新编排,重新组合。在中考前的总复习中,若以课本为顺序,学生总有吃“二遍饭”的感觉,同时也不利于“四基”的进一步落实和提高,有碍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应将那些基础知识、工具性知识、基本方法提前编排;对历年中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热点问题,要变更角度、变换题型、反复编排。这样编辑既落实了基础,重视了化学思想方法的培养,突出了重点,切合中考要求,又给学生以全新的印象,消除学生乏味的感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巧:编辑的巧妙之处在于,从教材特点、解题思路、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心理出发,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的各个环节组成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有助于充分利用时间,促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高效掌握和能力的有效形成。众所周知,化学反应是教材的重点,也是中考的热点,且考查方式也由过去的“重现型”向“综合型”、“理解型”转化,由于该内容纷繁,题型多变,思维抽象,条件隐含,因而成为学习的重、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从反应基本类型的概念、字母表达式、物质类型、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实例等几个方面总结,讨论完成后还可进一步探讨不属于四种基本类型的常见反应,如:有机物的氧化、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等。

这里由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概念上升到物质所属类别、元素化合价变化,并归纳找出不属于四种基本类型的特例,层层递进,环环加深,不失为一种巧妙的编辑。

深:从内容看,深是指从教材中挖掘出深层问题。从因编辑而产生的问题来看,深是指问题有一定的灵活度,只有具备较高的技能,才能予以解决;从教学对象来看,深是指学生对问题进行周密思考然后达到融会贯通的“顿悟”境界,产生豁然开朗的灵感,思维就会产生质的飞跃,探索到更深的层次。这样的编辑,既能与中考吻合,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例:请写出你熟悉的化学方程式,证明“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是错误的 。

该题属于结论开放性试题,要求通过寻找一个与结论不同的反例,来错误结论。而寻找这一反例的关键在于理解概念与概念,概念与原理、规律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重找出在错误说法中将不同关系联系起来的关键词“一定”“可能”等在何处,同时又考查了学生对具体化学反应的熟悉程度。该题将化学反应类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属类别、元素化合价等知识点揉合在一道题中,真正使学生体会到它们在知识上的联系,在习题编制上的综合性,在思维上的启迪性和深刻性。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8-0064-02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日益走进化学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成为传统教学的继承和必要补充。但任何事情都有二重性,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不例外,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中,仍存在一些误区:对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意义认识不清;用计算机多媒体取代教师教学;忽视常规教学媒体;滥用教学媒体;用电脑展示屏幕替代黑板;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课堂教学。

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呢?

1 整合中可采取“三大策略”

1.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在化学学习中要研究一些化工生产,如接触法制硫酸、合成氨工业、氯碱工业等,由于条件所限,学生不能一一去参观、了解,教师也只能纸上谈兵。但现在可以通过计算机的视频功能和模拟功能,把一个个化工厂请进的化学课堂,使学生耳闻目睹,身临其境。下面是笔者教学硫酸工业的片断。

1)创设情境。

①播放录像:硫酸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②电脑展示资料:我国硫酸工业的发展情况。

③电脑显示图片:江西铜业公司贵溪冶炼厂硫酸车间。

2)提出问题。

①写出生产硫酸的反应方程式。

②生产硫酸的原料可用硫磺,也可用黄铁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采用哪一种更合适?(多媒体展示我国硫酸工业中原料的利用资料)

③硫酸生产中第一阶段是什么?设备是什么?如何使黄铁矿充分燃烧?(电脑展示并模拟沸腾炉工作)

④硫酸生产中第二阶段是什么?设备是什么?热交换器的作用是什么?(电脑模拟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

⑤硫酸生产中第三阶段是什么?设备是什么?(展示吸收塔模型)

3)自主探索,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课本和分析多媒体资料,自己去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加工。

4)人机对话。讨论、交流,并总结归纳成表格。

1.2 降解教学难点,促进学生探究新知

计算机应用于课堂教学,有着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功能。如对图形处理能力极强,利用这一功能可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这样可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识。

在化学学习中要涉及微观世界的一些知识,学生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普遍感到很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于是笔者将这些内容利用Flash制成动画,或从网上下载,使难点化解为可视的图像、图形,变微观为宏观。如在学习物质结构时,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电子云的形成、化学键、晶体结构、有机物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等,变抽象为直观,有助于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立体模型概念。

1.3 借助网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打破了封闭的学习模式,而且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因此借助网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学习内容的开放。在网络资源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可以不再被那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以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获取他们所需的知识。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检索有关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的内容、前沿科技的最新进展、贴近现实生活的化学……或提供一些网址,让学生根据网址自己学习。

2)学习形式的开放。网络教学可以采用“师—生”“生—生”等多种学习、交流的形式,学生还可以与校外人员就学习上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学习信息的交流是全开放的。比如,在复习实验仪器时,笔者围绕“常用仪器—洗气瓶”,让学生分析出其组成(广口瓶、双孔塞、长短导管等),然后让学生利用笔者编制的软件,通过鼠标拖动屏幕上的仪器来改变它的构造,并说出其他不同用途。

3)学习方法的开放。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实验室中难以完成的实验,模拟一些有害的、昂贵的、耗时长的实验,学生在自主的模拟实践中,观察、发现一些化学现象,找到规律。笔者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上的有关自测题进行训练,并对自己做出评价和进行反思。

2 整合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2.1 主与辅的关系

在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是为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它仅仅是起辅助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如果盲目地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学生、教师会成为多媒体的奴隶。

2.2 人机对话与人际对话的关系

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知识认知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的一句赞许的话、一个细微的动作、一种细腻的情感、一个赞赏的眼神,甚至是一个微笑,都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鼓起他们学习的勇气和信心,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并享受学习的乐趣。以上这些,信息技术却难以做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人机对话,也要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双向的信息系统,那么教与学才会相得益彰。

2.3 模拟实验与实际实验的关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提倡学生动手做实验。在学生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失败,但学生可从实验中引发的问题、失败的结果去反思,这个过程是信息技术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模拟实验只能是常规实验的补充,主要适用于危险性大、污染重、耗时太长或太短的实验……

3 整合中要达到“三种境界”

3.1 同步

现代信息技术在应用目标上必须与整个教学过程保持统一,或者说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相统一。宏观上着眼于优化教学过程,微观上着眼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做到“引其观、诱其思、导其向、排其难、解其疑、探其源、激其情、审其美、养其性”。

3.2 和谐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因此,多媒体课件要用得适时和适量。适时,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用在该用的时机,寻找最佳切入点。比如,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点时切入;由直观到抽象、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切入;由易到难时,阶梯化时切入;由难化易时,形象化时切入。适量,就是不能忽视课程的要求而过度地使用,其使用不在多而在于精,能不用就不用,不能滥用。如“原电池”一节中,要让学生理解原电池为什么产生电流,其原理是什么,只要播放课件《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即可。如果不顾教学实际,整堂课全部使用多媒体和网络,这样就会造成“人灌+机灌”的局面,反而会弄巧成拙。

篇4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语文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变。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转变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用“一张嘴+粉笔+黑板”这些简单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灌输课本知识。在这样的一个教学平台中,教师只用自身的语言和体态模拟简易的教学情境,而不能使用信息技术中提供的多媒体等设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这样显然非常单调,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很好地营造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结合多媒体教学,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形式,从视觉、听觉等角度给学生授课,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相应的提高。如,在授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课时,考虑到南方的学生很难体会到小雪覆盖下小山的美丽风光,因此,在教学前,我就先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济南冬天的美丽画面,并分别展示伦敦、热带、北中国的冬天图片,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转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

语文老师除了要传授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课堂上,我还会适当地播放一些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歌曲,如,张明敏《我的中国心》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等MTV,从而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使学生更深沉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习情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必须转化为运用能力。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练习、提高的过程。

进入中学后,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学生越来越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变得不愿多说了。长久下去,势必影响到表达能力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上课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习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说出来,变不想说到愿说到要说。如,在教完了《敬畏自然》这一课后,我事先设计了信息技术动画,从网上下载了相应的文字资料。坐在电脑前,学生看到了沙尘暴,明白了酸雨的形成,知道了地球表面的温度为何升高,懂得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看到这些,他们焦急,他们愤怒,他们情不自禁地呐喊:人类再也不能破坏地球了!这样由景激情、由情引意,学生兴趣被激起,思维被激活,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感。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激动的情绪中,口语表达能力自然得到有效培养。

在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外,也要注意体现主体性原则,把两者结合起来。如,在讲授《故宫博物院》这一课,参观故宫时,我不是带着学生按课文的顺序移步换景地去学习,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有选择地观看介绍各个景点的录像,并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学习。最后还让学生从录像中抓住一个画面,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故宫的雄伟。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热情,拓展阅读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由于受时间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往往无法大量阅读文章,无法获取丰富的知识。语文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丰富而细致,在教学中仅靠教科书、教师参考资料所提供的资源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很容易地实现这一个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体现出了很强的网络优势,可帮助老师、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大量的所需学习的信息资源,充分开发语文资源,老师和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交流、探讨,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实际操作中,大量的信息资源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如学习《列夫·托尔斯泰》这篇文章时,课前布置学生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借助网络了解这个伟人不寻常的一生,从而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传统课堂上,由于时间以及黑板版面的限制,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习题和课文补充资料无法展现出来,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诗词,可以在学习课本篇目的基础上补充几首课外名篇。如,学习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可给学生补充《芙蓉楼送辛渐》《送友人》,让学生欣赏,体会其中的意境。

但在上网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良信息甚至垃圾信息,教师应及时加强上网的思想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及时、自觉、有效地抵制,切实培养学生的网德和网络观。这将影响学生一生的网络价值取向。

四、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个性,激发写作兴趣

一直以来,写作是学生的“老大难”,学生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写作训练中最主要的心理品质。有了兴趣,才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写作的欲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运用投影、幻灯、电视、录像等媒体展示一些与写作有关的内容,创设一个写作的情境。由于这些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所以,可以将图画、文字、声音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素材。由于学生生活范围有限,再加上年龄较小,感知水平差,因而,在写作时常常出现“无米下锅,无从写起”的情况。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好解决了语文作文教学这一难解境况。在写《走过四季》这篇习作时,我搜集了大量有关一年四季的图片和声音,并将它们制作成动态的画面,一一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动态演示中,突显出一年四季同一景物的变化,也展现了一年四季独有的景物和特点,学生不知不觉中就知晓了一年四季的景色。至此,再让学生下笔写作就水到渠成了。

事实表明,让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实现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既激活了课堂,提高了效率,又突破了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局限,使学生在得到视、听双重享受的同时,又锻炼了听说读写等能力,为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作为语文教师,只有终身学习、不断充实自我,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才能推动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

篇5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艺术设计行业越来越依赖计算机。同时,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珠联璧合,也让艺术设计工作更加高效,作品更现实化、视觉化与精细化,这使得绘画基础训练逐渐被人们遗忘。但艺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价值之一就是审美价值,而这种多元化、高水平、有内涵的审美价值恰恰需要绘画基本功所培养的美学修养与艺术表现力才能获得。

1绘画基础课与艺术设计教学之间的联系

基础绘画课程是增强艺术设计人员创造力与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将其看作一门单纯的技术训练课程,这无疑是狭隘的。绘画基础课程不仅包括技术技巧,更包含对审美品位、艺术修养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开发,它是一门全面训练“艺”与“技”的课程,同时它也是所有造型艺术的基础,应当受到各大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视。[1]艺术美既是抽象的,同样也是具体的,美没有固定标准可言,但其具有特定的规律可循,绘画基础课就是由这些美学规律所构成的。在教授绘画基础课时,教师应将形式美与写生训练有机联系起来。例如,如何处理点、线、面的空间布局与关系、画面各个要素的比例配合、和谐、虚实、主次关系以及结构与构图的形式美等。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与敏感度,了解在造型艺术设计中美学法则的体现方式,比如单一与重复、多样与统一、对称与均衡以及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等。绘画基础课与艺术设计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因为艺术设计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非把学生培养成“电脑快手”。科技只能作为创造性思维的辅助工具,而不能完全取代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进而主宰整个艺术市场。中国古代画论中就有提及“物有常理、画无定法”,绘画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艺术流派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2]因此,教师要在绘画基础课上充分鼓励学生自由创造,使其凭借自身独特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带着感情作画,让学生在掌握技艺的基础上激发灵感,激活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提高艺术修养,提升艺术设计作品的审美价值。例如,家具和室内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学习空间立体造型的学科,只有将构思用一定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付诸方案并实施。绘画基础课中的立体构成以及画法几何知识就成为连接技术与艺术的桥梁,是艺术设计的理性基础。[3]在室内设计时,必须展示出表现图,而这种具有二度空间画面的、立体感的绘图需要运用高度概括的绘画技巧与精准的透视制图才能完成。这种快速、思维活跃的绘图表现手法需要用大量的速写训练累积才能掌握,其中还包含对色彩构成以及敏锐的色彩感的训练,也是从不断的写生训练中才能得出。因此,我们说绘画基础课与艺术设计教学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2创新绘画基础课教学,增强创新能力与提升艺术修养

近年来,各大高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不断扩张,但是却鲜有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课程进行创新与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高校。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绘画基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淀作用,古人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就是如此。但是很多高校在教授绘画基础时,只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对事物以及人像进行写生,课堂内容枯燥,纯粹是对技艺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艺术修养的培养。教师需要引导与鼓励学生感知、理解、联想以及思考不同自然物体,打破传统限制,重组、重现这些物体的质感、色彩以及形态,实现从具象转换为抽象,从空间转换为平面的教学效果,从中寻找设计的规律,抛弃传统守旧的模式与思维,激发创作灵感,提升艺术设计作品的审美价值。我们应当创新绘画基础课教学,使之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充分发挥“启蒙导师”的重要作用。

2.1造型设计训练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艺术设计教学对色彩的运用有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学会如何整体性运用色彩,借此增强学生的归纳与抽象创造能力。此外,教师在造型设计训练中,还要注意对形式美的训练,要求在点、线、面的处理上达到和谐、均衡、对称以及对比的效果。因为在艺术设计的审美观念中,和谐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最高境界。[4]

2.2使空间与形体从自然转换为抽象

教师通过讲授空间色彩、绘画、透视等知识,增强学生的空间感觉认知能力以及构建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认知与分析材料与工具在绘画过程中的意义与作用,从而显著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知与运用水平。

2.3使写生从空间转换为平面

造型设计其实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写实的空间,使学生能够突破诸多限制,实现从空间到平面的有机转换。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写生对比合适的物体,由黑白空间转换为彩色平面,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设计能力[5]。

2.4让绘画基础课程“活”起来,展开艺术实践交流

现场教学与课堂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学效果也不同,如果学生每天都在校园里学习教学内容,这将会极大地束缚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与兴趣。因此,需要在课堂学习之余穿插一些艺术实践交流活动,用以开阔学生艺术设计的眼界,充实知识与艺术修养,也便于增强学生的整体意识[6]。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各种艺术画展、博物馆以及展览,对优秀艺术设计作品的内涵进行解读,对优秀的设计想法与表现形式进行学习与借鉴,让学生得以多角度、近距离地与优秀艺术设计作品进行交流,激发主动学习的意识与兴趣,拓展与充实设计知识,重视绘画基础课程。

3结语

艺术设计同样也拥有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但从实质上来说更像是审美的竞争。在商品性能相同的情况下,它的商业价值与经济价值往往被审美价值所评判,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人会说“美是一把销售成功的钥匙”的原因。艺术设计专业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绘画基础课程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显著的,它通过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艺、审美品位以及创造性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水平与艺术修养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琪.浅析地方高校新办艺术设计类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100-101.

[2]王晶,董芳.浅谈现今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几点创新内容[J].大众文艺,2013(01):230.

[3]徐向东.职业学校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J].科技与企业,2013(17):226.

[4]朱小英.装饰绘画基础课程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研究——以茶包装中的装饰画为例[J].福建茶叶,2017,39(03):115-116.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78-01

传统的作业比较封闭、僵化,已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不适应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合理的练习才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作业应是一种生活,一种活动,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和快乐。

那么,减负增效背景下的数学练习设计,应如何体现它的效度,突出它的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呢?

1 倡导自主,凸显练习的“民主自由”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主练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作为练习设计的策划者,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做自已的“练习”。实践证明,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于相同的练习都能接受,因此,练习设计须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进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已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得到主动发展。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动是自主的。这一过程,学生思考了,努力了,就是成功。

2 开放课堂,倡导练习的“百家争鸣”

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尽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

所谓开放性的练习其实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的问题而言的。其特征是一般没有现成的算法与确定的答案,要求解题者去假设、猜想、验证,并要求解题者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上。因其特点,开放性练习情节更富有挑战意味,令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能激起儿童潜在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有鉴于此,它的设计一要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二要能具有让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根本目的是要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其一,练习的“现实性”。作业练习设计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与生活环境的联系中寻找例子,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亲近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学问,让学生感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运用数学。

其二,练习的“趣味性”。学习的最好兴趣是对所学材料产生兴趣,兴趣愈浓,求知欲就愈强,善于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同时,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作业,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新、奇、趣的开放式作业,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学、爱学,学有收获。

其三,练习的“探究性”。作业的设计还应努力w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和推广”的基本过程,必须改变传统的机械模仿及大量演练习题的做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的认知规律、寻求结论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得以体现。

3 立足整合,步入练习的“你中有我”

练习设计要顾及整合性,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构。数学本身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数学练习也应考虑到整合性。

加强数学练习设计的整合性,不能仅仅拘泥于一种方式,而要从立体的、多维度的角度把握数学内容与内容、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注重知识的重组和综合运用,真正使数学练习成为学生益智、长知,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动。

4 加强实践,跳出练习的“纸上谈兵”

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此,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5 结语

总之,减负增效背景下的数学练习的设计应是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于一体,关注的是学生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赖罗妹.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与优化刍议[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24):76-76

篇7

受生理与心理因素的共同影响,初中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其个人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从而增进学习效率。因此,探析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激发、培养、保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建设卓越高效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意义

数字时代下信息化的“浪潮”汹涌澎湃,我们深切感受到传统教学的“捉襟见肘”,教师几乎很难顾及或是完整实现因材施教,在以往“满堂灌”式的教学中,个性化发展往往是一纸空谈。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学变革带来了契机,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越来越频繁地被用于辅助课堂教学。同时,各类新知识、新概念、新方法层出不穷,使得每一个处于社会中的个体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及各种挑战。此形势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就顺势成为教育研究重点关注的对象。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常态问题

1.缺乏应有的重视度

现实中,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其只是副科,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敷衍了事,在教学的过程中也疏于对学生进行有效正面的反馈,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很难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再加上部分学生认为这门课学得再好,对中考成绩也不会有任何帮助,因而始终带着这种想法去学习,效果自然低下。

2.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兴趣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最终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技术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讲理论,学生鲜有兴趣听,再加上教师教学方式的单一,则进一步导致课程缺乏趣味,无法激发学习热情。

3.教学硬件配备不全

客观地说,虽然现在各级政府已加大对学校硬件设备的投入,但仍有学校没有配备与教学计划相搭配的多媒体教室及计算机。“僧多粥少”的现象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均衡,积极性也因此颇受打击。同时,硬件设施的短缺也导致部分课时被压缩,从而进一步“恶化”了教学质量。

三、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具体方法

1.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个性和主体性。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引导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就必须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打破以往单纯由教师口述、演示,学生效仿操作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诱发探索式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知识、在合作中研究学习。对于很多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学生而言,其最初触摸到键盘和鼠标时的感觉是兴奋的,面对电脑屏幕上的每一个图标都怀有一种好奇心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教师应先讲述“桌面”以及“鼠标”这两个物象在计算机操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然后为学生布置如下的作业,让其自行探索完成:“桌面上一共有多少图标,用鼠标点击这些图标之后会发生什么?”“哪些图标点开之后会产生新的链接?”“哪些图标点开之后出现的是操作界面?”而要解答上述问题,对学生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亲自动手去探索,教师要予以适当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勇敢地去探索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2.采取多元教学形式结合学以致用,升华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现今的初中生特别是八年级学生因年龄所致,喜欢新奇事物,热爱电脑或手机游戏。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把游戏教学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突破口,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如在讲授关于Word中如何编辑排版文字时,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竞赛的方式来进行指导,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接力比赛。首先,让第一位学生打开名为“计算机发展史”的网页,将该网页上的文字复制到新建的Word文档中去;然后让第二位学生按照之前的格式要求将文章格式、字体都调整好;最后进行小组评比。除上述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纸牌、迷宫、拼图、坦克大战等电脑小游戏,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3.巧用任务驱动法拆分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分解为一个个具体而有趣的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为教学模式,其教学设计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在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个体特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定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多层次需要的教学内容。其次,要重视学生兴趣方向,课程任务要具有趣味性,如利用分小组比赛、游戏、角色扮演等多元形式。最后,要明确这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以此设置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自主思考,或是上机实践探索,自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4.善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教学手法,推动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成为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微课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凭借其快速、方便、自由、高效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将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集中展现给学生,并配以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在视频欣赏的过程中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与效率,从而取得更为显著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教师不参与讲解的视频部分,在微课视频制作时应在视频中加入文字注释,在有文字的视频片段应放慢播放速度,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与记忆,便于更好地掌握视频教学的内容。

5.加大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建设力度,保障信息技术课程顺利开展

这里所谓的“资源”包括课程资源、学科资源以及能够帮助学生展开自学的各类优秀的试题资源。课程资源主要指能够维系课程实施的各类因素以及直接或间接的实施条件。笔者认为教学资源的规划与收集,学校方面要予以重视,加大对资源建设的投入,多方位、多渠道地收集和汲取;同时加强学校和企业、学校和学校之间的战略合作,积极引入具有就业指向的、能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予以帮助的专业性素材内容,为学生信息化技术学习开阔视野和建设应用平台。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能够应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兴趣因素”的作用,深层激发学生兴趣因素,为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由于数字化芯片的飞速发展,在电子技术教学中使得编程易于上手,算法可塑性强,确实能产生“所见即所得”的效果,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但学生底层电路检错及设计能力十分缺乏,导致设计中软件与硬件的匹配容易出现问题。老师也会考虑到中职学校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可能会在教学过程中避重就轻,造成学生对知识的侧重点把握不准确,到企业里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现象。本文将针对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利用一体化教学的精髓,进一步完善教学组织方法。

二、电子技术教学中一体化教学的探讨

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学生能够在对理论知识有初步了解,配合实训室软硬件条件,达到对专业技能的培养,按照一体化教学思想,整合互联网、学校、企业等优秀资源,发散学生电子设计思路,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和掌握新知识的信心,共同为学生技能的提高服务。

1.一体化教学中学生主动意识的培养

老师作为知识讲授的主体,在课堂上指挥学生注意力的转移方向。老师可融合一些企业先进理念及兄弟院校良好的教学模式到课堂学习中,如企业的7S管理模式,改善学生电子产品硬件制作及程序编写的规范及条理性,老师将参与企业的横向项目中一些适合学生理解能力的经验,一并作为新知识传授给学生,邀请有资历的企业工程师来给学生讲课,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对新知识的渴望,突出知识的实用性。而且可适当抛出一些技术难题,以当前项目进展作为“蓝本”,将学生纳入到解决问题的主体中,思维火花碰撞,改善“灌输”局面,给学生营造一种师生平等的氛围,使得师生关系及学生能力共同改善和提高,将学生学习的动力由老师敦促转变为兴趣驱动。

2.一体化教学中电子设计软件的辅助作用

在电子基础与技能的教学中,会用到相关设计软件来进行电子产品的设计,如利用EDA或者Protues,实现电路的虚拟运行,也可添加CPU来实现KEILuvision4及Protues联调,使得在PCB板成型前仿真结果达到最优,结果可信度高,界面美观,此仿真过程学生能够清楚看到程序是如何控制硬件运行的。但Protues也有弊端,过于理想化封装,使得与真实元器件封装和运行效果有些区别。

3.一体化教学中网络技术的应用

老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来检索信息,阅读高质量论文及查阅教学中遇到的疑问以提升自己,并将其应用于课堂。如在三极管教学中,可通过相关Flas来演示空穴和电子是如何流向的,也可根据网络资源制作适合教学班级的课堂教案,将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更加直观形象,提高教学质量。

4.一体化教学中编程语言的选择

现阶段程序编程主要有C语言及汇编语言,单片机教学往往会选择C语言,C语句使用方便,逻辑符合人们思维,学生可充分自由进行程序设计,具有移植性好、运算符丰富等优点。相比于汇编语言不易移植等缺点,中职学生应该在求学过程中熟练掌握C语言,继而学习更高级的嵌入式。

篇9

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后进生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初中二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那么,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严重分化?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了,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了。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会造成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2、教会学生学习

(1)提前完成预习,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新知识接受之前,应完成提前预习,除了完成旧课程的复习外,每天晚上都应预习第二天的知识,课堂上才能更好地听讲,从而有高层次的收获。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

(2)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3)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可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保持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篇10

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早已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尤为重要。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对当今大学生的计算机实际运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大学生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第一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它的内容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系统地、正确地建立计算机相关概念,具备在网上获取信息和交流的能力,具有熟练地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所以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程度及今后对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内容的研究。

一、艺术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特点分析

笔者通过长期以来的教学情况统计发现,在艺术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面,一直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计算机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且没有针对性,计算机实验环境落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目前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需求,等等,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低,从而导致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水平普遍不高。

另外,艺术类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专业特点、文化基础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生源构成、个性特征和未来的工作方向等都与普通大学生有着比较大的区别。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普遍较低且参差不齐。目前,许多城市的中小学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而日益增加的家庭计算机又为部分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使相当多艺术类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由于大一入学时学生生源地(城市、乡村、边远山区)差别造成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别较大,城市学生从小学就参与了计算机课程,而乡村或者边远山区学生可能到上大学时才开始接触计算机。二是思维方式差异较大。比如音乐、舞蹈、美术、戏剧专业的学生更注重的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需要很强的逻辑性,要求学生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给这些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三是生源构成不同。艺术类院校的城市学生比例较其他非艺术类院校要大,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好,学生自信心强,公众交际广,表现欲望更强烈,但是怕吃苦,不易持之以恒地静下心来思考学习,这也使得他们对计算机操作技能难以掌握。四是个性特征突出。艺术专业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张学生在学业中发展自由个性,大部分学生性情活泼开朗、个性鲜明张扬,感性认知能力强。五是专业技能突出,有一技之长。艺术专业课大多采取小班授课的形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较其他专业更密切,教师的文化修养、个人风格、生活态度、为人处世等都对学生有更直接的影响。

二、提高艺术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针对艺术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特点,探索艺术类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迫在眉睫,笔者提出以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模式相结合,“任务驱动”教学和“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等教学方式,以期切实有效增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效果。

1.针对基础差异,因材施教。由于学生入学前所接受的计算机教育情况参差不齐,如何把握好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是首要问题。当前学校仍然是实行班级授课制,以大班教学为主要教学过程,根据学生层次情况划分小组,安排基础好、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教学内容,共同进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学中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用适当的时间进行讲解和演示后,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则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辅导,实行“因材施教”。其次,教学过程实行分层施教,教师在兼顾大多数学生求知需要的同时,还应区分作业完成层次。这样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良性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针对不同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对于课程的基础知识模块统一讲解学习,而对于专业技能模块则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不同的内容。如音乐相关专业的学生侧重于音频编辑处理软件的学习;舞蹈、影视专业的学生侧重于音频、视频处理软件的学习;美术相关专业的学生侧重于图片处理软件的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侧重于图片处理、三维图制作等软件的学习;公共事业管理相关专业的则注重图像处理、报刊和杂志的排版等相关软件的学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学以致用,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学生的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上,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上。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根据艺术院校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计算机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对艺术类学生而言是形象思维多于理性逻辑思维,讲解新的知识时最好先给他们以形象化、直观化的方式表达,让他们有个感性认识。比如:在介绍计算机组成结构时,打开不同时期的计算机机箱,给他们展示和讲解相关的部件和功能,然后进一步阐述其工作原理等。

4.利用任务驱动法增强课程教学效果。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功能与目标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具体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学生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的这一原理,其主要的教学思路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归纳出一般规律。笔者在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上将这个教学原则比喻成“一棵大树,问题(任务)驱动”的原则。即:把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构建为一棵大树,把其中的三个层次,即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构建为“枝”(每个知识层次就是大树的一个分枝),再把每个知识层次中的若干个知识点构建为下一级分枝。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采用任务(问题)驱动的方式,每一个知识层次都从实际的典型实例出发(提出问题或任务,明确目标),最后逐渐展开分析解决问题,在讲叙实例的过程中将各知识点融入。这种精选实例,将知识点融于实例中的教学方式能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迅速认识他们所需要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的“树”,由“树”找“枝”,由掌握单个知识点发展到掌握整个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知识体系。

三、结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讲解的内容大多是操作方法,理论知识相对较少,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并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特征认真做好启发、引导,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尽量避免直接给予式的讲解。这样,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形成了学习的内在动力,也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当然,在信息社会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在课堂上学完。所以,教师应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一些有利于促进专业学习的且终生有用的东西,比如学生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才能在离开学校、离开老师的情况下,继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要求,真正做到增强学习效果。

综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作为艺术类计算机基础教育,既有和其他专业的共性,又有其独有的特性。艺术类院校如何在注重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同时,突出艺术院校的专业特点从而增强计算机基础教育效果,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篇11

伴随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对于小学教学来讲,更应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要加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特征,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内涵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来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它在我国小学教学中的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很快。尤其是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更强调了把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要面向生活和实际。从总体上讲,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内容:

(一)对学生生活的关注。

生活化特征已经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教育目标,而其关注的主体并非是所有的人,而是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因此,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要以学生的长远发展成长为目标,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根据学生不同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阅历进行教学。

(二)对学生生活完整性的关注。

信息技术教学涉及的生活面比较广泛,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与整个生活世界联系在一起,这就形成了自身的整体性特征。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讲,更是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特征,是学生生活活动的完整体现。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是对学生整体生活的关注,而不能将其分割开来,形成片段性的关注。

(三)关注学生教学活动改造后的生活。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把教学活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但并非表示教学活动即是对生活的简单重复,而是表明生活化的信息技术教学应是对学生的生活内容进行简化、净化、平衡后的生活。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更强调对学生教学改造后的生活,应是一种健康、进步的生活。

二、如何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一)在教学内容方面表现生活化特征。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性学科,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很多学生认为它枯燥、难懂,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正处于理论抽象向理论具体过渡的思维阶段,往往更注重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感观的触觉、听觉、视觉有更深的感受。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应把较高层次上科学内容回归到生活中去,使较强理论性的知识变得生活化、具体化,以适应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上册)中有《画矩形》这一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主要引导学生使用相应的教具画出矩形,这时可以用以前两课画正方形和圆形的理论为基础,使学生了解矩形的特征,并进一步使学生了解圆角矩形的画法。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吸收,可以用生活中的小汽车做实例,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画出小汽车,如用矩形画车身结构,用椭圆和圆角矩形工具画车窗结构,这就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小学信息技术》的生活化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表现生活化特征。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把教学侧重点放在学生成绩和排名上,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因而造成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的“满堂灌”的现象,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大量习题的练习,而忽视了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联系生活,最终导致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课程,而无法真正体会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学习新课程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情感体验,使学生有一个感受、学习、理解、感悟的过程,从而使教学更有意义,从而打造一个生活化、体验式的教学环境。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关于画图软件的课程,其中要求学生对复制、粘贴、翻转、旋转等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这时教师可以设计铺地砖的任务,使学生先对地砖的样式和规格有一定的了解,并把其剪出相应的图案,按照自己的想象,把它设计成完美的地砖效果。从而美化教室,打造一个良好、舒适的环境,这就使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体会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在教学方式中体现生活化特征。

新课程理念更加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这要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不能再把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人,而应使教师从课堂的主演变为导演,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点拨,这样才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而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走出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积极组织课堂活动,例如“画风车大赛”、“编辑之星”、“Logo认识比赛”等,这些都能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提高学生主动发现知识、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是一个以技能操作为基础的学科,最终目的是为生产生活服务,这就要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从实际生活出发,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进而使课堂内容回归到生活本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邓跃.引入生活实际,让农村孩子在信息技术课动起来[J].科教文汇,2008(08).

[2]梁勇.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5).

篇12

1、引言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进一步迅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表明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以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步入了一个以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经济形态,这必将引起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尤其是人才观念和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因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对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就是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竞争,既然这是一场国际性的以科学技术革新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就需要外国语,而在多种外语中,由于Internet的广泛应用,英语在国际上用途最广泛的地位,更加不可动摇,因此当代的中国对英语教学的要求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要高,也就是说时代呼唤进一步深化英语教学改革。

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学科教学改革,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为内容,“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理论为重要理论基础开展“四结合”教改试验。以下是几点体会: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代又一代新的媒体,视听法、情景法、功能法等相继出现的各种方法都曾经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受到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教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传统的媒体只具有单向的被动传输的效果,远不及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材思想性、艺术性充分结合,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环境,大大提高了形象视觉和传递信息的比率。

英语教学既有一般教学规律,又有自己的独特规律。近年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语言教学规律和语言使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的语言教学法,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操作习惯,而且要发展交际能力,包括社会语言学能力,语篇能力,应对能力和解释能力,在这些能力培养方面,多媒体技术会提供逼真的、生动的语言学习和交际的环境。从多媒体技术的功能、特点及英语教学的规律来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模式。

2.1形式多样,丰富课堂学习内容

多媒体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物质条件。它既保留了计算机的交互特点,又具有视听设备较完美地呈现图像和声音的优势,具有非凡的表现力,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生动的图像。它可以多方面、多角度以不同形式描述某一事物,能提供直观的教学素材,克服文字与口头表达形象性弱的缺点,激发左右大脑半球同时工作,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讲解,学生将得到一个综合的主体形象,从而形成概念,完成记忆。

2.2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外语教学讲究听力和口语训练。由于我国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外语班人数大大超过理想规模,教师工作量大,学生训练机会少。运用多媒体技术与数据库构成的辅助学习系统,就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借助学习系统可实现“一对一”式的教学,学习者只需自主在键盘上输入几个命令,即可得到适合于自己的详细的学习内容。教师只需做一些指导性的工作,回答一些计算机不能回答的问题。同时计算机的测试功能系统还可以针对学生的习惯、特点、智力水平、知识结构,给出建议性的学习计划,帮助教师、学生因材施教,合理地调整学习进度,确定下一步学习内容。英语课堂上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学生主体性的更大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中主动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现代英语课堂上得以体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综合训练中得到加强,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2.3延伸课堂,创设愉悦的语言氛围

在我们学校除了设立英语角,发行英语月刊之外,还开辟了英语BBS论坛。在这个论坛里,我常常给同学们出一些热点主题,如说说西方的节日,谈谈美国的肯德基,介绍你最喜爱的国家等等。每一个主题的确立,都会让学生激动不已。在发表自己的见解前,学生得有充分的准备,上网搜集资料,或者走进生活,调查渗透在生活中的英语的点点滴滴。在学生准备过程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做出同样的甚至是更多的准备,在这一过程里,充分显示了教师和学生的平等性,同时让师生都得到了相应的锻炼以及对英语和其他国家文化的了解。充分准备后,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在电脑室里上到学校网站,进入英语BBS,开始侃侃而谈,可以中英文双语并用,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语言交流氛围。在言语、态度等方面教师对学生多尊重、关怀、欣赏、肯定和鼓励,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语言交流氛围,减少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让他们有成就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在BBS论坛里,学生可以隐姓埋名,取一个自己喜爱的昵称,这一点就犹如古代文人给自己取号,或者现代文人给自己取笔名一样有趣,同时也给学生设置了一层保护色,让他们觉得自己能很安全的发表言论。如世界风光----介绍你所喜爱的国家这一期的BBS论坛里,就贴满了学生从网上下载的书籍文章报刊片头,以及旅游照片等等。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学生不用担心被训斥、指责、挨骂,心理和生理都得到了保障。开开心心地查资料,发表言论的同时,也从“小课堂”到“大课堂”逐步了解了中外文化的差异,增强了说和写英语的能力,想象力、观察力、分析力以及判断力都得到了综合的培养和发挥。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使了教师角色的变化

在现代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作为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深化学科改革的主要目标。英语教学改革也不例外。

传统教学结构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夸大化。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来创建的新型教学结构的核心为: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使者。“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被新型的教学模式所替代,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能否重新审视网络教学环境下自身的职业角色,将决定着英语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随着网络教学的推广,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扮演不同的新的角色,才能适应网络教学,适应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