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合同范文

时间:2023-01-07 08:03: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课程合同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课程合同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74-02

一、“国际工程合同管理”课程定位

“国际工程合同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中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国际工程的各种项目管理模式、与国际工程管理过程有关的合同类型;理解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的基本要求及其与建设工程有关的其他合同文件;掌握国际工程权威的工程采购合同文件、FIDIC施工合同文件的内容与编制;使学生具备在国际工程承包过程中按国际惯例编制、运用国际工程合同和进行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的基本能力,培养出合格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

二、课程建设探讨

课程建设是教学环节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于人才培养起到重要作用。每门课程既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有课程所共有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国际工程合同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建设。

1.从课程自身特点加强课程建设

(1)实行双语教学。兰州交通大学原来是铁道部直属院校,原名为兰州铁道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是兰州交通大学师资力量最强的学院之一,学生就业形势良好,主要就业方向为工程局、设计院、铁路局等。从最近几年毕业的学生统计数据来看,大约有10%的毕业生签约到海外公司,从事国际工程项目,通过他们的反馈发现,很有必要加强国际工程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在上课过程中进行双语教学,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求高等院校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研究的对象是国际工程。国际工程是一项允许由外国公司来承包建设的国际工程项目,即面向国际进行承包建设招标的工程。[5]因此,“国际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由于其国际性和涉外性天生就有双语教学的特性。要培养走向国际工程的管理人才,需要他们既要懂技术、专业知识还需要懂语言,国际工程建设需要的正是这样能与世界接轨的复合型人才。[2]通过双语教学既可以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一些专业的外语词汇,达到基本的交流、同时能够读懂专业的外文资料的目的。实行双语教学符合国际工程合同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双语教学的效果,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

(2)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就是把彼此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并加以对比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其本质差异。教学中采用比较法,一方面帮助学生分析同类问题的共性,便于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另一方面通过比较发现其不同,帮助学生进行区分,以便在以后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一方面需要将本门课程和相关的其他课程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针对同一门课程需要将前后的知识进行分析比较。这样既可以找到同一种事物的联系,又能找到其区别,更容易加强学生对其共性和个性的掌握,增强教学效果。

(3)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国际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教学的一个难点。实践环节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课外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科研技能训练、毕业论文等。目前实践环节的设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际工程项目的专题讲座。如:安排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参与海外项目援建的教师为学生进行讲座,邀请有国际工程经验的校友或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等。二是建立一个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的网络平台,设置国际工程经典案例、国际工程信息动态、我国国际工程的发展现状、我国国际工程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版块,通过网络资源的共享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2.从课程共有的特点加强课程建设

(1)调整教学计划。

1)调整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通过调整使课程的衔接更具合理性,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兰州交通大学大三第一学期开设有“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国内建设工程合同、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学习已经对合同管理有了一定的认知。如果紧接着开设“国际工程合同管理”课程,不仅可以保证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同时可以通过相似内容进行对比,加深理解。目前兰州交通大学“国际工程合同管理”课程开设在大四第一学期,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来看教学效果一般。因此在调整新的教学计划安排时,已考虑将本门课程安排在大三的第二学期,这样调整也符合学生培养计划的需要。

2)扩宽本门课程的受众群体。从目前的就业情况及国际工程的发展来看,各大工程单位都开展了国际工程项目(海外项目),在国际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最缺少的就是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因此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加大。2013年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与中交集团等单位合作,专门针对签约他们单位的大四“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进行“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等课程的培训,旨在通过培训使学生了解国际工程、熟悉国际工程的管理,能够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

目前兰州交通大学的“国际工程合同管理”课程主要是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但是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只是土木工程学院的一个分支学科(见图2),其他专业的学生从就业方向来看也需要国际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因此将“国际工程合同管理”课程列为土木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加大受众学生人群非常有必要。目前该课程仅作为选修课程,主要是因为一方面考虑学分制下选修和必修课程的比例,另一方面也考虑满足部分同学的需要,这样可以为日后从事国际工程工作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2)加强课程建设。

1)加强师资建设。从国内工程管理专业设置来看,国际工程管理是五大方向(投资与工程造价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物业管理)中的其中之一。目前兰州交通大学国际工程管理方向教师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主要承担教学任务的只有一名教授和一名讲师,教学团队和教师队伍还需加强,研究方向还需明确。对于这门课程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不断培养后续的人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一支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学研究团队。学院、系所有关领导也多次开会研讨国际工程方向的发展,计划引进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形成自己的科研团队,明确研究方向。要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稳步发展。以天津大学为例,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分别于1981年、1993年在全国率先建立基本建设管理专业和国际工程管理专业,是目前国内在国际工程管理方面实力居前的院校。目前的国际工程管理梯队及方向。

2)加强教材建设。教材的选用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的规划教材是何伯森主编的《国际工程合同管理》,该教材理论性强,但是基本没有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理论太多,提不起兴趣。因此,计划结合兰州交通大学的学生培养目标编一本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材,一方面突出国际工程管理的理论深度,另一方面配合大量的国际工程案例,增加教材的实践性。目前已经和化工出版社签订协议,正在进行教材的编写工作。

(3)加强教学方法的探讨,注重教学效果。

1)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针对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多去工程单位工作的实际情况,教学不能脱离实际。“国际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的特点是文字、理论的东西多。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入实际教学。结合同学们的反馈及课程特点,实际教学中通过引入实际的案例来丰富教学效果,让学生将课堂内容应用于案例实践中,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3]在引入案例教学时,一定要起到案例教学的效果。首先要注意案例设计,案例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对照实际案例,用案例验证理论、理论验证案例。其次要注意案例的局限性。因为有的案例只能代表一个工程项目,而工程的特点就是单件性、一次性。因此,在讲解案例的同时要进行深入剖析,在分析个性的同时要找到其共性,从而起到为其他工程借鉴的作用。

2)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之一,在学习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定了学习效果,因此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要讲好第一节绪论课,让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感兴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合作学习,同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1]合作学习也就是集中学习,可以将同学们分为“正方”和“反方”两组对教学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展开讨论,采用“头脑风暴”法,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分享见解。通过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也就是要独立的学习,通过布置一些作业,课后独立完成,让学生对课堂重点在课后做进一步的消化。

3)引入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的好处是:一是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二是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三是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通过多媒体将相关案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缺陷,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在引入多媒体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课件设计,要在课件制作上下功夫:理论配合案例,图文并茂。不宜将教材的内容全部搬到课件上来,这样既不能突出重点,条理也不分明。

三、结束语

“国际工程合同管理”课程建设是一项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工作,虽然通过以上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在本门课程建设中需要解决师资问题等,以期可以为我国国际工程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复合型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中华.现代大学教学方法论指导思想体系初探[J].江苏高教,2010,(3):71-73.

[2]吴凤平,等.国际工程承包课程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3):72-74.

篇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随之与国际接轨,各类工程项目的合同形式相继出现,这就对工程项目的从业人员在工程合同管理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合同条款的订立,合同条款的履行,合同风险的防范,合同索赔管理等都是工程项目的重点关注的问题。所以工程合同管理的知识是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也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形成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课程。

一、《工程合同管理》课程介绍及面临问题

《工程合同管理》课程主要包括合同文件订立、履行的相关理论知识;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的制度和基本方法;工程合同的争议及解决;工程合同索赔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建设工程所涉及的各类合同示范文本(包括工程监理合同、勘察设计合同、施工合同以及FIDIC合同等)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具有综合性强、政策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从教学要求和知识体系的结构分析,涉及到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工程技术、工程法律等知识体系,对学生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另外,本课程同国家法规政策紧密相关,要求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然而,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出题考试,学生死记硬背。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对不能够照本宣科,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一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二、多种有效教学方式的探索

1、采用案例教学法,促进课堂互动

案例分析是本课程不可缺少的内容,工程合同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文字繁多,枯燥乏味的学科;要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保证教学效果,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加深刻的领会和灵活运用,就应极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认真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使一些看起来复杂的专业知识很快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能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提高教学质量,突出专业特色奠定了基础。

2、采用模拟教学法,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模拟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模拟工程的施工实际招标投标中的开标、评标案件,模拟工程项目中的当事人,承包商,分包商等为解决某一具体工程项目的争议或索赔展开讨论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公开性、应用性强的特点,通过模拟教学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的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3、采用及时教学法,搭建师生沟通桥梁

及时教学法是一种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学习为基础,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之间的互补和互动进行教学的形式。现在很多高校都已建立网络教学的综合管理平台,教师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及时上传教课内容,及时更新课程相关知识体系。

基于本课程的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地方政策;合同示范文本;各种合同文件案例等文件都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及时更新,资源共享,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及时学习,及时探讨的教学平台。通过网络在信息传递上无与伦比的优势和不受时间限制的特性,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随时随地的自由沟通,这种开放式的教育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也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掌握和应用合同管理知识及相关的工程法律知识。

三、结束语

工程合同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开放式发展,工程管理的方方面面都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因此,在合同管理方面,我们的教学也要不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及时更新和完善市场经济需求的合同管理的教学知识体系,才能使同学们更系统的掌握合同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真正的把合同管理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后在同学们工作时,合同管理才能真正到位,教师履行的责任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有亮点,也更有利于促进建筑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旭;《工程合同管理》本科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期刊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7)

篇3

对于高等农业院校非法学专业特别是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合同法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是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合同法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目前高等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大都开设了这一课程,然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实际,对合同法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改善教学效果,并适应新形势下高等农业院校合同法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1合同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与学生是高校教与学活动中不可偏废的两个主体。长期以来,高等农业院校特别是经管类专业合同法教学中往往将教师摆在主导地位,学生一直处于被动位置。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法律条文、法学理论为主,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很少对教师的观点发生质疑,双方主体地位不对等,教与学的重要性有失均衡。合同法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实用性很强的法律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当是平等和互动的,且应以学生为中心。如果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关注既定理论的“外灌”,在目前法律知识本身已较为枯燥的前提下,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进而应付式的对待合同法学习,由此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2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忽视实践活动

从当前的社会来看,大学教育已是一种实用性教育。合同法课程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突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学活动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合同法课程教学偏重教材内容的理论性教学,并不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虽然社会需要实用性教育,但是传统的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往往偏重于理论分析,实践能力上却非常欠缺。因此,为了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使教学实践与课堂理论优势互补,在高等农业院校经管类合同法课程教学中开展让学生普遍受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值得思考与花大力气解决的重要问题。

1.3考核方式不科学,忽视考试效果

考试是一种测评教学效果与改进教学方法的评价手段。现阶段经管类专业合同法课程考核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测评手段,存在考试内容教材化、考试方式单一化的缺陷。如考试内容以教材为主,不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平时成绩大都以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为依据进行测评。传统的考试存在着明显的重记忆、轻应用的倾向,学生大多是通过考前突击应付考试,这种方法不能全面、科学地测评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利于发挥考核的正确导向作用与反馈调节功能,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合同法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着眼点

当前合同法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必须要通过教学改革来解决。考虑到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合同法课程自身的特点,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需求出发,以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这一角度去思考合同法的教学改革。基于此,合同法教学改革应主要着眼于以下方面。

2.1切合高等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的特点

对于高等农业院校而言,合同法主要是针对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施教学生专业背景和教学目标与要求的不同是经管类专业与法学专业合同法教学相区别的主要特点。首先,施教学生专业背景的独特性。经管类专业学生缺乏基本的法学理论知识,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以经管专业知识为基础运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因施教学生的知识背景的差异所面临的合同法学习入门难、理解难、分析难等诸多问题,而且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用多学科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同时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其次,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差异性。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从事经济、管理岗位的职业,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学目标和要求,由此,笔者认为,培养以经管类知识为核心、懂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应是经管类专业合同法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近年来,在合同法课程教学中,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更愿意了解具体的实务操作而不是法律理论,学生感兴趣的是合同文本如何书写,对方不履行合同怎么处理、买卖合同中责任承担等实际问题,希望教师将这些理论转化为生活语言讲授,而对合同订立中要约和承诺等理论往往不感兴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法学理论体系直接将法学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来阐述法律概念的精妙,法律逻辑的缜密。同样的教学内容在经管类专业学生中得到的却是与法学专业学生截然不同的评价。因此,合同法教学改革必须切合经管类学生专业特点所带来的知识需求,偏重法律实务和实践操作能力。

2.2加强能力,提升素质

经管类专业合同法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提高在日常活动中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必须加强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的训练。合同法鲜明的实践性为这些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但是,在当前经管类专业合同法教学中重理论轻应用,过于强调学生知识量的增加,忽略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际完全“两张皮”,导致在考场上挥洒自如的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却不知如何下手。所以,在合同法课程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创新和积极实践的能力,真正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3评价引导,体现考核本来价值

教和学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学生的能力最终应该内化为素质。考核与评价的目的是检验教与学的效果,具有很强的激励与导向作用。目前经管类专业合同法考试大多是以教师讲授的内容为范围,采用笔试的形式进行,难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评价学生过程中,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不是学生是否能提供一个准确答案,应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改革合同法考试内容、方式。课程教学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通过深入有效的评价,教师对课程教学的信息及时加以强化和矫正,让学生逐步形成用法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同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3.1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改善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是改变教师单方面传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并及时得到信息反馈。对于高等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而言,可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来开展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法是课前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经典案例做充分的准备,课上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共同讨论来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是把灌输式、讲解式教学改为诱导式、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典型性和启发性的案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讨论式教学法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把教师的单向传授变成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做好论题的选择、素材的准备及实施、教师点评三个环节的工作是保证讨论效果的关键,可以采用随机讨论及分组讨论等具体方式组织课堂讨论,要保证在课堂上进行积极有效的讨论,避免讨而不论,流于形式。

3.2改革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合同法课程的教学必须以服务专业为中心改革教学内容,必须密切联系现实生活,注重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不能仅仅停留于一些法律条文的罗列与堆砌,应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经管专业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专业背景,根据合同法课时少内容多、相关配套课程开设少的现状,以服务经管类专业改革课程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尊重和鼓励学生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教师要抓住学生特点,多方面收集和选取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和事件,教学中不断把我国法制建设的最新成果融入其中,以具体的事实深入浅出地去诠释抽象枯燥的合同法律理论。事实上,也只有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紧密联系我国法制建设的实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引发其共鸣与思考。

3.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1专设实践教学课时。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应该专设理论学时的三分之一作为实践教学学时,安排专职教师组织进行丰富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只有在实习单位或实习基地完成调查报告后且考核过关才能计入相应的学分。将“课时化”的实践教学纳入常规教学管理,以此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3.3.2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是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利用假期或实习组织学生到法院、检察院及律师事务所等实习基地实习。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将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紧密结合。另外,也可以在农村建立一些实习基地,组织学生进行调研,使学生真正关注“三农”问题。

3.3.3采用模拟法庭法、观摩庭审法进行实践教学。

模拟法庭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担任不同的法庭角色,共同参与案件的模拟审理。观摩庭审法是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典型或疑难的合同法律案例。通过以上实践教学方式,让学生熟悉司法程序,掌握司法文书的写作技巧,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3.4创新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绩考核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合同法课程考试内容不应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以能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技能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测试为中心,能够真正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测试与评价。改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传统教学评价指标,采取过程考核方式,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使合同法考试从结果性、单一性走向过程性、多元化评价。笔者认为,可采用由平日成绩、实践成绩、课程论文和期末成绩进行综合评定的模式,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高等农业院校合同法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合同法教学立足于经管类专业教学目标和要求及学生专业背景差异性的基础上,不仅要关注我国法制建设的最新成果并将其融入教学之中,更要注重根据教学内容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遇到新的法律问题时能够准确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来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二、“国际商务合同”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应用

“国际商务合同”的案例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步骤,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予以调整,但只有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和有效的实施,才能确保案例教学的成功。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地参与其中,本文以“国际商务合同”课程中第二章合同的订立为例,具体阐述案例教学法在该门课程中的应用。

(一)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明确本章的教学目标(掌握有效合同成立的要件,辨析要约与承诺和相关术语的英文表述),拟订具体的教学计划,针对合同订立的知识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力争做到选材得当、描述真实、语言生动,以此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在辨析要约和要约邀请两个概念时,教材指出一般的商业广告(如寄送的价目表)属于要约邀请;但是同时指出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商业广告,视为要约。学生很难理解什么样的商业广告符合要约规定,教师可选择下列案例加以说明。甲公司通过电视广告,称其有100辆某型号汽车,每辆价格15万元,广告有效期10天。乙公司于该广告后第5天自带汇票去甲公司买车,但此时车已全部售完,无货可供。法院判定甲公司的行为构成违约,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甲公司的广告中说明了汽车的型号、价格、数量等,内容具体确定,而且还确定了广告的有效期。因此,甲公司的广告是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商业广告,视为要约,而不是要约邀请。乙公司于该则广告后第5天自带汇票去甲公司买车,符合甲公司要约的要求,构成承诺。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因此,此时在甲乙之间形成了有效的合同关系。根据案例的难易程度,以节约时间、高效阅读为原则,教师可将案例和资料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做好笔记;也可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形象直观地呈现。学生应在熟练掌握相关合同成立知识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教师下发的案例资料,了解案例发生的背景,在此过程中对于发现的疑惑之处和关键问题做好记录和初步分析,在必要时,查找相关资料和数据予以佐证,对于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应做深入剖析,并撰写发言提纲或工作底稿,为案例讨论做好准备。

(二)课上实施

案例教学法并不否认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应在传统的讲授部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案例,结合所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讨论。案例讨论和传统讲授两种方法并用,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交融互补的作用。教师系统详细地对相关的合同成立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学生把教师选择的案例,用刚学到的基本知识进行分析,这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分析讨论也会发现问题,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从组织形式来看,课堂展示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展开的全班讨论,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并对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方式能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起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该阶段,教师应让学生成为主角,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引导学生在案例讨论中拓展思路,深化对案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总结并不是要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应确定倾向性的意见,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明确哪些方案是可行的,其依据是什么,通过讨论受到哪些启发。在案例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出本次案例讨论的思路、再现知识点,强调难点、重点,并将该知识点放到系统知识体系中再回顾。

(三)课后总结

通过小组、全班讨论、教师总结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分析、讨论结果写成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的最后程序,也是学生总结案例,将其所知由口头表达转为书面表达的重要阶段。学生应根据对案例讨论的思考、总结和所做的课堂记录,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独立撰写分析报告,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分析报告中,应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引用相关合同法条款予以证实。教师要进行认真评阅,还应给学生加上简短的评语,根据优劣给出得分,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并将意见反馈给学生。通过这种评价反馈的方式,学生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情况,以便查缺补漏。

三、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难点与对策

案例教学在“国际商务合同”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要保证案例教学在教学工作中发挥最大效用,除了正确组织实施案例教学,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教师配备问题

“国际商务合同”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课程,案例教学的最大难题就在于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那些既有商务实践经验和合同专业背景知识,又有扎实的外语功底和课堂教学能力的师资是“国际商务合同”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但由于中国职业流动性较低和收入差距等问题,很难招聘到这类教师。该类教师缺乏的问题可以通过对本校经管类教师进行语言培训或对外语类教师进行商务实践观摩和调研等方式克服和解决。

(二)案例选择问题

教材乃教学之本,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和依据。案例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合适教材。收集大量的、符合实际情况的真实案例对于教师个人来说也是不容易的事,除了自己的经历,还需到各类商务实践一线做大量的观摩和调研。同时,鉴于各院校对案例教学投入不足的现状,要加大投入,组建学校案例库。一方面,学校应开展“产学研结合”,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让案例教学教师深入企业内部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案例,丰富案例库;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讲座,从而获取最新的案例资料。

(三)教学互动问题

由于中国学生长期适应于被动的灌输式教育,在课堂互动中,会出现发言集中在某几位学生中,多数学生缺乏发言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运用充分的课前教学准备和课堂教学互动的驾驭式管控来改变这种状况。借助自主编写的案例教程,给学生提供课前预习的案例素材、背景资料以及相关的文献;在课程教学之初,重视学生检索资料和专业文献技能的训练;在讨论之前,先在课上或者课前讨论题,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发言准备。教师也应由“接受”走向“导学”和“对话”,实现由传统的知识接受型教学范式向现代的对话和导学教学范式的转变。

(四)评价机制问题

篇5

LI Hui

(Zhengde Polytechnic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211106)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reform, quality educat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and popular, school or college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Bidding and Contract Management" a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more integrated, more difficult to learn, this article on the "Bidding and Contract Management" course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to discuss the situation, which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eaching, promot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Bidding and Contract Management; course reform; current situation; methods

1 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1.1 教材内容得不到及时更新

教材的内容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对学生的培养深度。现阶段,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教材比较陈旧,这些教材的内容无法体现当今社会发展的态势,这些教材的内容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一些法律法规已经进行了更新,但教材上还是沿用之前的法律规范,其实用性不强,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给老师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2 具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由于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涉及的领域较多,使得学生必须掌握较全面的知识,才能编制出比较完善的招投标文件;招投标文件进行编制时,要对现阶段的法律法规进行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因此,需要学生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对于工程合同管理中,涉及到管理知识,这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在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中涉及到太多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感到学习具有难度,完全掌握内容更是难上加难,也使得老师的教学过程感到力不从心,不知道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3 教学方式较为落后

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落后,几乎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只是盲目地让学生去画重点、难点,但学生根本没有真正理解这门课程,一味地死记硬背;个别老师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般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院校担任教师,并没有去建筑公司工作的经验,对教材的内容也是一知半解,边教边学,老师讲的内容,使学生难以消化,面对枯燥的讲述,学生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

2 教学改革措施

2.1 优化教材的内容

要对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进行仔细的研究,进而理解和掌握其内容,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程内容的构造;要体现基础课的特征,将建设程序和招投标作为老师讲课的线索,进而将其他相关知识与课程内容进行密切结合,例如:技术、经济和法律等知识;将合同管理与招投标过程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学生通过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学习,提高管理合同和编制招投标文件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并以实践教学的环节相辅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将招投标过程进行实践模拟,进而促使学生加深对招投标过程的印象。

2.2 转变教学方法

2.2.1 启发教学法

在课堂上,老师要善于采用启发式教学,对于所讲的内容要启发学生去理解,让学生对自己所提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例如:当讲述招投标的过程时,就要运用启发式的语言,你觉得在招投标过程中,标书封面应该这样盖章吗?老师可以拿几个做好的标书让学生观察,并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老师通过启发式的语言让学生去积极寻找答案,有利于他们以最快的时间掌握相应的知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2.2 善于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运用的过程中,需要老师根据教授的内容设计相应的案例,通过案例的讲解,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知识。对于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中运用案例法,培养学生编制标书的能力,并锻炼学生合同履行管理和索赔处理的能力。老师要将平时遇到的,或者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中的案例进行整合,在课堂上通过讲述一两个案例,然后让学生对招投标额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课堂练习,促进学生掌握教学的内容,提高学习的能力。例如: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对招标投标法规进行了解和掌握,案例中明确分析了招投标文件不允许的内容、招标人的保密义务及开标时投标文件无效的几种体现,通过直观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更易于掌握所学的内容,并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2.3 加强实践性教学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实践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老师要组织必要的实践活动,例如:当把招投标的内容基本讲完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次现场的招投标模拟活动,分组进行,选出投标和招标方,并选出平时理论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做评委,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指导者的角色,最后进行总结。让学生全部参与其中,通过参与、互动、讨论等环节,促进学生真实掌握招投标的过程,并加深对其中细节问题的记忆;建立一体化教学体系,将实践内容与课堂互动进行有效的结合,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资料要准备充分,尽量满足每个学生都有一份资料,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同时,还要组织必要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完成实践报告,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本地区的招投标开标活动;实践课要将班级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老师要将实践课的任务和教学大纲展现出来,让学生对自身的任务有所了解。

2.3 采用新的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运用多媒体技术,自编教学课件,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将学时进行合理压缩;充分利用校园网、网络学堂平台等手段,开发出综合性的课程教育资源,集师资队伍、教学文件、案例库、在线辅导等为一体的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评估不仅仅依靠考试成绩,要采用多种考评方式,例如: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2.4 培养双师型教学者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TU7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4009904

随着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工程项目国际化、市场化的趋势,招投标已成为中国建筑市场的主要交易方式,合同管理也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1]。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各类标准合同文本的应用普及,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已成为工程管理人员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更是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的重要体现。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对其进行案例教学改革探索,对于推进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

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北京市特色专业,该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一直是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重点,并成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子课程。“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围绕既定教学目标,将经过处理、提炼后的实践案例展示给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讨论的教学模式[2]。将案例式教学应用于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既是课程内容特点的客观要求和专业能力建设的需要,又可弥补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帮助学生体验在工程管理实际工作中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案例经验的积累,内化为对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工具的切身体会和实际把握[3]。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重点对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案例式教学的案例准备、教学实施、考核测评工作进行探讨。

一、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案例式教学概述

关于案例式教学法,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但通常的概念描述包含以下要点:一是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二是重视情景建设、环境模拟;三是借助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形式;四是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一般而言,教师首先针对课程教学目标选取具有典型性、实效性的案例进行案例背景和问题情境的构建,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结合理论知识或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或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与传统的填鸭式、讲授式、演示式等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一方面活跃了以往略显呆板沉闷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气氛、增加授课吸引力;另一方面,可改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增强知识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大纲,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其它专业学生辅修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之一。目前,该课程在本科四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共40个学时,采用中英双语教学,授课班级学生数一般为50~65人。通过学习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学生应对建设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的基本内容有系统掌握,同时获得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把握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中的各方责任、各项工作流程、风险分析,清楚如何研读、分析合同,如何以合同指导实际工作。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对工程施工合同、委托监理合同等的系统学习,具备分析其它如委托设计、物资采购合同的能力。学生还应熟练阅读并理解英文工程建设招投标文件和合同范本。

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旨在帮助本专业学生将大学前三年所学主要专业课程,如工程项目管理、建设法规、工程质量管理、施工组织、施工技术等课程联系起来,建立工程管理专业所需的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维度的知识架构,达到专业知识及应用的融会贯通。

二、案例教学准备工作

案例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与学生分享实践经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思辨能力。案例的编写和案例库的构建是顺利组织实施案例式教学并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此项工作也是教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教学基础材料的丰富性、适用性和针对性。教师通常需要针对所教授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内容,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感悟,进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及合同管理实际事例和事件的搜集,编写案例教案,形成实用性和质量性并重的案例库。

近年来,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程建设合同管理等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调研相关企业的实际操作和经验,精选加工公开发表的典型案例,编制了该课程的教学案例库。案例库注重体现四个特点:(1)专题性,按工程建设合同管理知识体系的不同设置不同专题,选取的案例涵盖合同管理各个理论模块和方法体系,有较强的针对性。(2)实用性,案例选取来自工程实际,多选取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案例,并注重方法的实用性和先进性。(3)简洁性,在充分、清楚的前提下力求案情描述文字精炼、简明扼要,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花尽少的时间了解案例内容。(4)趣味性,案例力求内容生动、有启发性和趣味性,通过案例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对该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涉及的案例大致可分为操作型案例、描述型案例和分析判断型案例三种类型。

操作型案例是指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案例基本背景内容、文本或图表信息和相关材料,并且提出具体的分析操作要求,包括案例分析的内容、结果呈现形式等。例如,在工程招投标管理教学模块中,根据招标和投标流程知识点所使用的案例,要求学生通过对某实际工程施工招标文件的研读和交流,根据招标文件分组编制投标文件,通过投标书制作和投标模拟,掌握如何响应招标文件,如何进行投标书的文件准备、内容组织、文本编写和签署封装等。

描述型案例通常是将实际工程项目运作中关于合同管理和招投标管理部分的典型做法(如要约和承诺的期限、项目承发包模式选择、不平衡报价等案例)抽取出来,编制成文字论述的PPT课件,供学生学习和讨论,并总结经验和教训,帮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运行和合同管理的要领。

分析判断型案例是在教师提供的背景资料和具体问题描述的基础上,针对有关案例(如招投标违规操作、合同条款争议、国际工程索赔等案例)明确提出需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各自的判断见解和建设性意见,实现理论知识的巩固。

在编制案例库的同时,还需要对教学案例进行形式上的完善,即形成案例教案,以帮助教师把握好案例内容及课堂教学的过程控制。案例教案需要围绕一个预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明确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和难易程度。案例教案通常可包括:教学目标、相关理论知识点、案例标题(便于案例分类和识别)、案例正文(包括案例的时间、地点、事件起因、具体内容和争端问题等背景,帮助学生对案例内容及案情有概括性了解)、对案例思维角度的提示(鼓励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开放式思考和不同视角的分析)、教学实施计划、附加的阅读材料、参考分析及评述等。对于较为简单的案例,教师只需向学生展示基本案情和主要数据资料,将大量的问题探索、综合分析工作留给学生;而对较为综合复杂的案例,教师则应提供较为详细的信息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重点问题的判断和分析[4]。

三、案例教学过程设计

案例教学是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一项考验。考虑到本科生大都缺乏工程实务和管理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的案例教学组织中,明确教学各阶段的重点和难点,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基于案例库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模块整合,案例教学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案例教学计划和组织工作。首先,需要教师根据课时计划和目标,选取案例库中相关案例,熟悉案例教案。其次,在人员组织方面,受班级学生数量的限制,结合案例教学的可行性,一般可采用小组演示法,这样既有利于个人观点的表达又方便进行分析总结;教师规定6~10人为一组,学生自由分组、搭配并选出联系人,课程中小组成员不允许变动。

(2)课堂案例展示。首先,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案例,考虑到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需要阐释案例深层内涵,补充可能用到的相关信息。然后,教师需要提出案例分析讨论的问题和具体要求,包含涉及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案例分析的形式、内容、准备时间等,适当引导学生思考。通常学生会在课后进行有关案例参考资料的查询和分析讨论。

(3)案例分析展示。学生经过课后充分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成果展示。对不同的案例类型,教师可采用不同的讨论方式。如对于操作型案例,学生课后需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分析,按教师要求形成文本或实物,再在课堂上呈现,宜采用小组演示法。小组演示法可充分利用学生们的头脑风暴、思维碰撞以消减他们实践经验缺乏的影响,但缺点是存在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锻炼。而对于描述型和分析判断型的案例,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在课堂上则可以采用单独回答的形式进行问题的阐述和分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把控好课堂讨论的进度、深度和范围,创造积极的讨论氛围,并及时给予提示和引导。

(4)案例分析总结和评价。教师针对学生们的案例分析情况进行问题及结论的归纳和总结,评价学生表现,提出改进意见。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侧重与理论知识的联系,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点的回顾以提升学生理论学习的深度和效果。教师可采用分类图、流程图、归纳图等形式理清知识脉络,将内容系统化,使学生既见树木亦见森林[5]。

(5)案例教学总结。对于难度较大、综合性强或可进一步深化的案例,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堂讨论之后,上交书面总结。教师还应注意对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总结,以及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改进,并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

四、案例教学课程考核测评

根据案例教学课程特点,笔者对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考核和评价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将案例分析考核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主要从理论学习状况、案例分析质量和课堂展示表现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如表1。

例如,在招投标管理案例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某水电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文件编制

投标文件。首先考察各小组学生对招投标范围、文件、程序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然后具体考察案例讨论分析的成果,如编制的投标文件是否齐全,是否响应招标文件的要求,文件袋封条和签章是否合格等;在课堂上模拟实际开标过程,教师担当主持人,学生担当投标人和评标委员会,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重点考察学生模拟投标和评标时的表现。又如,在FIDIC合同国际工程索赔的案例中,重点考察学生对实际问题发现、分析、解决和对知识点的反向捕捉能力,以及清晰表达自我想法的能力。

状况考察学生对于案例涉及知识点的学习是否到位,如能否运用正确适合的理论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和应用,能否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40

分析

质量考察学生对案例问题的分析效果,如能否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并提出有建设性的结论或对策建议,能否就案例问题给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40

课堂

展示考察学生的现场表现水平及口头表达能力,如能否将问题和分析论述清晰并重点突出,能否借助多种表现形式(PPT,视频,现场模拟等)进行充分展示并吸引听众。20

五、结语

将案例式教学法引入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是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案例库的建立、案例教学的过程设计以及对学生的考核测评是做好案例教学的三个重要方面。案例编写和案例库建设重在适用性和针对性,并通过教案为教师提供辅助支持。对于不同类型的案例教学,应科学合理地设计案例过程,充分挖掘授课技巧,使教师更好掌控课堂,保证案例教学启发性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改进学生成绩考核方式,将学生案例分析的理论学习状况、案例分析质量和课堂展示表现情况计入成绩,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考文献:

[1]李启明.建设工程合同管理[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方光秀.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315-318.

篇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51

Project Bidding and Contract Management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PENG Zimao, LIU Mengliang

(Hu'nan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 Changsha, Hu'nan 410132)

Abstract As China's construction market,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s a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a combination of the economy emerging disciplines, project bidding and contract management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of the teaching courses in innovative research projects, modular aspect.

Key words Project Bidding and Contract Management; project; module; innovation research

0 引言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作为工程造价专业、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以及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等专业的主要核心专业之一,它主要是以工程管理方向的技术与经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输出方向来培育出对应的专业人才。那么,就当前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而言,要达到专业综合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对该门课程的项目化模块化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基于这门课程的特点,实际教学过程中,传统方法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水平的要求。那么,我们对该们课程项目化,模块化。总体设计思路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工程招投标工作为项目主线,招投标任务为载体,通过几个过程相结合,来组织课程教学内容。

1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不够多样化。当前,绝大部分教师对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传授方式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最多就是配上原本来自书本上的幻灯片以及提一些不需要学生理解,毫无意义的一些简单问题,课后的作业任务也只是对相应的概念进行死记硬背。所以,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该门课程作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只有对教学方法手段做大胆的创新与改革,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

(2)教师本身素质不够过硬。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具有高综合性、强政策性、高实践性等特点,同时,该课程与国家政策法规紧密相联,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联系当今实际,将实际市场中的案例与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相结合做更深层次的剖析,这样才能领悟到课程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然而,目前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的教师却不多,他们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可能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要知道这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没有足够的实践结合很难达到教学要求与目的。

(3)对学生的实践参与不够重视。该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没有足够的实践经历很难参透其实质。而当前教学方式忽视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学生往往只是在课堂上对这门课程有比较浅显的感性认识,在对实践参与方面老师们强调得较少,也没有组织较多的实践机会供学生参与,这样,学生们所学习到的往往会和实际脱节。当遇到真正的复杂案例时,不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很灵活地运用到其中去。所以,对学生实践参与不重视会很难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4)考核形式不够合理。在以往的课程考试中,其形式过于死板。其题型非常常规化,如填空、选择、简单的问答、计算等形式,这些题型往往考查的是相关的概念,条款的理解与记忆。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去死记硬背,不能够真正理解其根源,也使得教师们不能够很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更好地评估教学质量。因为这门课的特殊性,需要抓住其实质才能够在实际应用中融会贯通。

2 基于项目化、模块化的创新教学体系

2.1 基于项目化、模块化教学提出预设

对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进行创新教学改革,首先就需要对其有个大体的预设,在实施改革措施后会有一个怎样的基本效果。

首先,项目化、模块化改革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在中国长久以来的教育背景下,传统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会走上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道路上。而对于这门课程而言,如此下去,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应当改进的。通过项目化改革后,能够将纯粹的理论知识与真实项目相结合,从项目中理解相关概念条款,这样比传统教学中最终使学生走向死记硬背的道路更加优化。通过将课程模块化后,知识间的联系更加紧凑,使学生在结合理论与实际时更加容易,从而解决实际案例更容易上手。这种教学方法更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

其次,项目化、模块化改革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通过相应的改革措施,这门课程的教学就形成了一定的体系。而这个体系带有很强的代入感。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都有明显的衔接,在实施起来,循序渐进就很容易真正实施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真实的工程项目来完成对这门课程的探索学习,就会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途径。

最后,项目化、模块化改革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在传统教学中,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我们所预期的人才出来,虽然这一模式延续了很长时间,但这基本上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因为,通过某一模式培育出来的人才没有达到其基本预期可以说是很失败的。而创新改革后,可以实现可持续性这一特点。首先从模式上来说,项目化与模块化的基本骨架支撑着这门学科,通过长期发展只要围绕着这两大模块,就能够将实际与理论紧紧结合,所以它很难使教学和实践脱节。

2.2 项目化教学创新特点与优势

所谓的项目化、模块化教学法,简单的来说就是对某一课程的教学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完整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模块划分,使老师与同学参与这一项目的实施与完成,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能力与达到教学要求与目标的目的。其创新特点是突破传统过于单一的教学方式,改以往手把手式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主导老师辅助的新型实践性教学方式。

一套完整的项目模块化教学方式大致包括5个阶段:确立与分项目任务配、确定项目计划(学生自主设计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实施计划于自主实践、考核评阅、归档或应用。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设计能力的提升,通过实践,能够让学生真正领悟其根源。项目模块化教学方式的关键在于学生参与实践的整个过程,而结果不是重点。因为只有过程做好了,结果必然向着我们所预期的方向发展。在整个过程中学员的实际参与体验与自主能力的培养是这个体系的精华所在,没有相应的参与就无法发挥这种模式的优势。项目化教学的中心是“项目”,整个模式是围绕这一点而进行的。项目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的设计编制与实施;另一方面,老师对学生实施项目的整个过程进行指导,这样不仅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有所促进,还对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起着推进作用。

2.3 模块化的设置向导

课程模块化设置原则是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模块化设置的结构应当包括基础理论、职业技能、学科前沿信息这三大模块。理论是任何实践的基础。在理论讲解时需要结合实际案例,这样才不至于讲解得过于空泛。由于市场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是必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不同的教学,训练、考核的方式与实际相对应的行业特征结合,使学生获得能够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通过将学科前沿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在新形势下,学生了解最新的项目特点,以此达到多方面贯通的教学效果。

3项目化、模块化教学体系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中的应用

3.1 实践性原则

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想将此教学体系应用到“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尊重并遵循这一特点。然而体现这一特点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与项目创立上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设计创新的能力。这一教学方案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做的项目是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的,而不是已经被市场所淘汰掉的项目。基于这一特点,学校与老师要做到的就是和相关企业达成合作共赢的理念,实现工学结合,营造良好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在实际项目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实际参与的重要性,结合实践、实习、实训三大环节,着实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3.2 目标性原则

任何一个项目都有一个它预期的结果,所以在具体实施项目化、模块化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有秉承目标性原则,否则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离目标导向的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对具体文件项目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与相关施工招标文件做重点讲解与说明。在具体项目上,以项目立项、报建、招投标、合同审核与签订、合同变更、索赔管理等各个模块进行模块化教学,以实际案例代替空泛的理论讲解。

3.3 可行性原则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教学过程中项目实施者是学生。所以对学生参与的项目来说必须具有可行性。在开始阶段,可以以简单的招投标为指引,然后循序渐进,逐步加大难度。如在项目任务设定上老师可以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来拓展,提高工程招投标任务的可操作性。

4总结

以项目化、模块化的方式作为向导,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做一个系统的创新,使之成为一个在高职教育中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具体任务为主线的项目化内容重组;以具体模块内容划分的模块化形式实施,做到“教、学、做”于一体,基本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辅导为辅”的实践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相信在今后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此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发挥其作用,当然这也需要实践的检验。期望在接下来的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能够积极探索,以培养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课题批准号:BJA090060

参考文献

篇8

一、工程招投标课程设计模拟实训的提出

作为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今后要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造价全过程的管理工作,涵盖了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投标及竣工结算等环节。而其中招投标环节作为一条主线,将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建筑工程预算、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有机地贯穿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探索。笔者认为应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设计中进行模拟实训,以一个真实的工程项目贯穿招投标全过程,内容涵盖工程招标、投标(含投标报价及技术标编制)、评标、合同评审及谈判、合同签订等一系列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工程招投标课程设计模拟实训的实施

课程设计模拟实训是以南宁市江南区一个回迁项目为工程背景,该项目为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地上16层,基础为静压桩和筏板基础。在模拟实训过程中,学生需结合之前学过的《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量清单计价》等课程融会贯通,通过角色扮演,分组完成该工程项目资格预审文件的编制及公告,招标文件的编制及发售,技术标、商务标的编制,投标、开标、评标、定标及签订合同的全过程,力求真实再现实际招投标工作的整套流程,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只是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

具体操作流程:

1.组建招投标团队

学生六人为一组进行角色分配,分别扮演招标方和投标方,每组推选组长一名负责组织完成招投标模拟实训。各组自行去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资料,了解各自分别作为招标方和投标方应具备的条件及违反招标投标法的法律责任,并对招标方、投标方在招投标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决标成交阶段应完成的工作任务各自拟一份提纲。老师课堂上通过对双方拟定的工作任务进行点评,把工程项目招标投标业务基础知识从头到尾梳理一遍,课后再由学生根据老师的意见修改完善。

2.编制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

老师发放工程项目资料(含配套图纸),由于这套图纸的技术标和商务标部分分别在施工组织管理和建筑工程预算的课程设计中已经基本完成,所以学生对这套施工图纸比较熟悉,只需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适当修订,便可以集中精力进行与招投标的文件资料和流程的学习。学生根据给定的工程背景对工程项目进行分析、研究,并制订工程项目资格预审文件和招标文件。

老师先从招投标情况、投标人资质条件、投标文件组成及评标委员会组成等方面提出的要求,招标组围绕上述要求完成招标文件(含招标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的编制。招标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本部分内容已在前导课程中基本完成,这里只需修改完善即可,各招标组可用广联达算量软件及博奥计价软件进行工程量及套价的核对及修订。

各招标组完成招标文件后,在课堂上分别阐述各自的内容,投标组针对招标组的阐述提出问题,并对招标组进行答疑。老师最后再一一点评及修订,选定比较好的一组招标文件及招标控制价作为投标组投标报价的依据。

3.编制投标文件

投标组每组拟定一个单位名称作为小组的模拟投标单位名称,并制作一枚印章为投标及签订合同使用。各投标组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围绕老师提出的要求编制投标文件,并在招标文件要求的投标截止时间前递交标书。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投标文件的组成;(2)对招标文件进行实质性影响;(3)投标文件应由法定代表人签名、加盖印鉴,并加盖法人单位公章;(4)投标人为中标可以采取的投标策略。

投标组编制完成投标文件,同样要分组进行阐述,由招标组进行提问,投标组进行解答,老师一一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投标组根据修改意见完善投标文件并在投标截止时间向招标组递交标书。

4.开标、评标、定标

招标组选派部分学生分别扮演开标会主持人、工作人员及评标委员会委员。学生需在模拟开标前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开标会主持人的职责;(2)评标委员会成员的组成;(3)评审办法、程序等;(4)确定中标候选人,签订施工合同。

完成一系列程序后,由评标委员会对投标文件进行排名,招标组成员表决选定第一候选人为中标人,最后按要求签订合同。

三、总结、归纳及评定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的模拟实训,各小组编写一份报告总结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及心得,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各组互相交流、分享。老师根据各组及每位成员在完成过程中的表现及成果进行打分。

总成绩=模拟实训活动表现评分(40%)+成果评分(60%),其中模拟实训活动结合考勤、在本组中分配的任务量及贡献、参与的积极性等评定,成果评分包括招投标文件的编制、施工合同的编制及开标评标材料等。评选出前三名的小组及最佳表现学生3名进行奖励。通过此次模拟实训,学生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基本掌握了招投标的流程及要求。

篇9

在法学专业本科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已在理论界形成共识[1],亦在教学实践中被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也应区分不同课程的性质而有所修正和变化。下文笔者以法学专业本科选修课程合同法教学为例,探讨一种区别于传统案例教学法的新教学方法,即全案例教学法。

一、全案例教学法的提出及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合同法课程与债法课程的教学内容衔接

在以往的合同法课程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在授课中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授课教师在传统合同法课程讲授过程中,通过运用一定的教学案例或实务案例,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具体知识点,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各普通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来看,合同法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与其它选修课程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它选修课程所讲授的核心知识点,在必修课程中仅作为非重点内容讲解,或不予讲解。[2]以法学专业选修课程“人格权法”为例,其所涉及的知识点在必修课程“民法总论”中虽然或有提及,但授课教师能够用于该部分讲解的授课时间一般不会超过总课时数的十六分之一。而合同之债作为债法定的发生原因之一,历来是民法必修课程“债法”(或有高校在“民法分论”课程中讲授债法)讲授的核心内容之一,无论是合同法“总论”还是“分论”均会有所涉及;也就是说合同法课程中的核心知识点,实际上也是债法课程中的主要授课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取传统的理论讲授,辅以案例教学的方法,不仅难以满足“合同法”课程个性化课程设置的要求,也难免陷入到与必修课程“债法”授课内容重复的尴尬境地之中。

(二)传统案例教学法在合同法课程应用中的主要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案例教学法在前述问题面前不仅束手无策,反而束缚了授课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无论采取学习导入的方式,还是分析知识点的方式,传统案例教学法在知识点讲授中的主要作用都是辅的。这种授课模式在学生初次接受所涉知识点时,确实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但由于前文所述的授课内容重复问题,学生在第二次接受该知识点时,如果采取相同或相似的授课模式,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2.传统案例教学法在辅助讲解单一知识点中的作用较为明显,但不利于对合同法课程中各相关知识点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与运用。3.传统案例教学法所选取的案例一般较为容易,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知识点;不利于满足学生对于复杂或难度较高案例进行分析与探讨的实际需求。

(三)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与价值

基于传统案例教学方法在合同法课程应用中的上述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在“债法”、“合同法”等课程中的实际教学经验,尝试设计一种以案例作为授课主要导向的授课方法,即全案例教学法。在合同法授课中采用全案例教学法至少有下述意义与价值:1.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全案例教学法以相对较为复杂的案例分析作为授课主要导向,不按照教科书中列明的授课顺序讲授知识点,以期避免学生产生学习内容重复的不良学习体验。2.全案例教学法所选用的案例不仅涉及合同法课程中的多个知识点,而且会兼顾其他民法部门法乃至民事诉讼法的相关知识点;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全案例教学法所选取的案例较为复杂,且具备一定的理论难度;既能够检验学生在债法课程中的学习效果,也能够满足学生对相对复杂案例进行分析解决的学习要求。案例分析结束,多数参与学习的学生能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二、全案例教学法在合同法课程中的具体设计

(一)基本理念

全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构建一种以案例作为主要导向的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通过案例的讲解与延伸,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全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在于,使学生的思维在案例和知识点中来回穿梭,反复求索,引导其自主思考、分析问题。[3]学生解决案例的过程,不仅要运用合同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回归法律的具体规定,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学生法律检索能力的一种训练过程。

(二)案例的设计与修改

既然全案例教学方法以案例分析作为教师授课和学生参与的核心内容,那么对案例的设计、选择和甄别就将成为合同法课程准备的重要环节。全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不宜采取司法实务中的实际案例,而应以授课教师自编案例为主,当然不排斥授课教师对司法实务中的案例进行重新改编。其理由在于,合同法课程教学仍围绕教学计划要求的核心知识点展开,而实务案例往往偏重与诉讼过程与证据运用,与实体法的授课理念相悖。全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相对于传统案例教学方法中的案例,应具备复杂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案例篇幅和所涉知识点两个方面。从案例篇幅的角度上来讲,全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篇幅一般较长,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围绕着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展开。从所涉知识点的角度上来讲,全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一般涉及多个知识点(并且可以适当结合其它部门法中的知识点),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学案例设计完成后,应按照教学计划中设计的核心知识点讲授顺序对教学案例进行排序,确定讲解顺序和授课时间。在实际授课之前,授课教师应对拟选取的案例进一步进行审核和校对。

(三)课堂教学与学生参与

以案例作为授课导向的教学方式,均不能脱离学生对教学环节的实际参与,全案例教学方法更加明显的体现出上述特征。授课教师在采取全案例教学方法的同时,应采取一定措施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与讨论中来;通过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可尝试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种:1.课前引导。在实际授课之前向学生提供拟讲授案例,指导学生在授课前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可以尝试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并在实际授课时由学生代表汇报研究成果。2.问题设计。在设计教学案例的同时,围绕案例中所涉及的核心知识点,设计思考题目。既可以起到引导学生围绕核心知识点讨论案例的作用,也可以为学生主动探索案例提供学习动机。3.课程考核。授课教师应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的过程进行如实记载,并作为课程考核与评定成绩的依据。在采取全案例教学方法时,建议摒弃传统的理论考核方式,而以学生分析、研讨案例的成果作为主要考核依据。

(四)课后思考题目的设计

为巩固课程教学成果,授课教师应在案例分析完毕后,布置适量的思考题目,可以考虑以课后作业的形式由学生完成。思考题目的设计应尽量围绕课程中所涉及的核心知识点,可以考虑通过继续延伸和拓展案例的形式来展现。

三、全案例教学法在合同法课程中应用的实例及讨论

(一)案例设计实例:

张三为某工厂职工,拥有小车一辆,2000年,张三和李四两人结为夫妻,张三父亲老张拥有住房两套,其中一套自住,一套于2001年1月1日出租给自己的老友老王,两人签订了住房租赁合同,租赁期限为四年,由老王和儿子王五共同居住。2002年老张去世,张三继承了房产但未变更登记。2003年老王去世,由王五继续居住,但未重新签订租赁合同。2004年张三与李四两人夫妻关系紧张,张三个人决定将出租的房产出卖,并先后与麻六、童七两人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麻六于2004年3月1日交付房款40万以后,张三将钥匙交给麻六。3月1日,麻六拿到房屋钥匙当日即前往看房,与此同时王五得知房子被出卖,王五主张:自己是承租人,理应享有优先购买权,张三侵害了自己的优先购买权,王五主张张三与麻六签订的合同无效。童七于2004年4月2日交付房款40万后,张三将房屋过户登记给了童七。2004年5月1日,张三与李四两人诉讼离婚,在处理财产的过程中,李四得知房子已经被出卖,遂以张三无权处分为由,主张张三与麻六和童七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2004年6月2日,房屋所在地突然遭受强烈地震,房屋全部毁损。王五以无法继续居住为由要求返还租金,麻六和童七因无法得到房子,以张三一房二卖为由,要求撤销合同,且要求张三分别偿还各自房款40万,并赔偿各自损失39.9万元。

(二)思考问题设计问题一:

出租房屋是否归张三所有?为什么?问题二:王五是否为房屋的承租人?为什么?问题三:钥匙交付给麻六后,王五是否能够继续承租?王五主张合同无效能否得到支持?为什么?问题四:张三与麻六、童七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效力如何?即李四的主张是否能够得到支持?为什么?问题五:现房屋所有权归谁?该所有权是基于什么制度获得问题六:房屋因地震损毁由谁承担?为什么?问题七:麻六和童七为什么分别要求赔偿损失39.9万元?该请求能否得到支持?为什么?问题八:因房屋毁损导致王五在租赁合同期限内无法继续居住的损失由谁如何承担?为什么?

(三)案例扩展

张三个人决定将车子以30万元的价格卖给孙八,双方约定:孙八分30个月支付价款,在孙八支付完全部价款之前,由张三保留对汽车的所有权。交付方式为运输公司将车子运输到孙八所在城市北京,具体交付地点等车子运送到北京后再做决定,运输公司在运输的过程中遭遇泥石流,汽车的尾部毁损,孙八花费维修费10万元,此后孙八一直要求张三偿还10万元维修费,未果,孙八从支付价款的第21个月(包括第21月)开始拒绝支付价款,到了第27个月时,孙八已连续六个月未支付到期价款。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对外贸易管理模式下,“国际经济合作”涵盖了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以外的国际投资、国际技术转让和国际工程承包等内容;与此相应,全国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院校普遍设置了《国际经济合作》课程。这本应是一门内容丰富且实践意义较强的、极具中国特色的课程,然而由于缺乏核心理论体系的支撑和国际上同类课程的借鉴,课程体系发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步伐比较缓慢。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形势下,进一步完善传统《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的任务十分迫切。

一、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知识点庞杂。传统《国际经济合作》课程只是蜻蜓点水般地介绍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加工贸易、国际技术转让、国际工程承包、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和国际发展援助等国际经济合作现象以及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现状,课程知识点庞杂,具体教学内容难免肤浅,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与其他课程知识点重复。传统《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涉及的“国际投资”内容与《国际投资学》重复、涉及的“加工贸易”内容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重复、涉及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内容与《国际经济组织》重复,导致《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特有的内容仅仅限于国际技术转让、国际工程承包和国际发展援助等,而有的院校若增设了《国际技术贸易》和《国际项目管理》课程,那么《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的开设意义就不大了。

(三)教学手段单一。传统《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还是以文字灌输的方法传授知识,学生对之兴味索然。为了活跃课堂,教师往往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案例,但由于课程核心理论体系的缺乏,案例分析往往难以深入经济现象的本质,因而也难以激发学生积极的回应。在实践中,《国际经济合作》课堂沉闷的现象并不鲜见。

二、课程建设目标及实施方案

(一)以“合作”为主线整合课程内容。从国际贸易专业学科体系的角度来看,《国际经济合作》涉及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以外的对外经贸业务,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构成培养具备全球视野、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国际商务人才的基础知识模块,是国际贸易专业高年级的综合应用型课程。针对传统《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知识点缺乏联系主线的问题,新建设的课程以“合作”为主线,即以“国际合作现象识别――国际合作理论解析――国际合作策略与解决方案――国际合作合约拟订”的思路整合国际合资、国际并购、国际战略联盟、国际外包、国际特许、国际技术许可贸易、国际工程承包和国际贷款等教学内容。

(二)基于真实合约的全过程案例教学。为了增强课程的应用性,新建设的课程以真实的国际商务合约为每一教学单元的基本素材,首先以简要陈述案例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课程内容之中,而后向学生介绍特定国际经济合作方式的基本原理,接着详细介绍合作双方的经营背景和合作动机,然后分析合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最后解析相关解决方案并指导学生拟订关键合同条款。

在采集真实商务合约方面,课程教学团队一方面通过网站收集国外有关国际经济合作的合同文本作为案例教学素材;另一方面采集与我国对外经贸活动紧密相关的案例并收集相关合同文本,从而进一步增加课程教学内容与经济现实的联系。

(三)着重培养学生的商务合作思维方式。新建设的课程通过对多种国际合作方式的深入解析,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合作成败的内因与外因,并运用相关理论设计解决方案和合理拟订合同条款。如,国际战略联盟教学单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企业不同的商务战略选择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国际特许教学单元引导学生分析引起特许商和加盟商利益分歧的根源,并学会如何拟订合同条款以达到协调双方利益的目的。

(四)着重培养学生对合同(英文)的经济分析能力。目前,在国际贸易专业的商务语言应用课程序列中,有关商务合同的课程主要侧重于对合同法律词汇和相关条款的翻译和解释,经济法学和语言学特征比较明显。而本课程应侧重对商务合同的订立背景、订立动机和发挥的作用进行经济解析,引导学生理解国际商务合作的内在经济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结语

传统《国际经济合作》课程内容庞杂、知识点与其他课程重复且教学手段单一,学生课堂体验不佳,而以“合作”为主线整合课程内容,并采用基于真实合同文本的全案例教学模式,可以达到提升课程的理论层次和实践意义的作用,是进一步完善该课程建设的一条途径。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篇11

一、《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分析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建筑类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它揭示了建筑工程行业市场交易的一般规律,明确了招投标的方法与步骤及应该遵循的原则,阐明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内在联系;是学生学习建筑工程专业知识,了解承包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索赔管理、投标报价技巧和合同管理能力等。该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理解工程承包、工程施工招标、投标及合同管理、工程风险、施工索赔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招标、招标文件编辑、投递投标文件、索赔管理、合同管理的能力等;塑造一个具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职业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

二、《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进行慕课和翻转课堂实践的必要性分析

(一)《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现实性分析

第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是进行知识的传授,而知识的内化是学生课后完成的,但是由于工程类学科本身的学科特性,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从而在课后因缺乏有效指导而不能进行很好的吸收,或者因为学习的困难性,致使学生不愿自主在课后对知识进行内化,最终导致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低[2]。第二,因为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课程的教学资源会受到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少且受到教师指导的机会也不多。最终导致《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课程的实际效果与其本身的课程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性,影响了课程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才能让《工程招投标和合同管理》课程保持活力,才能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工程类人才。

(二)《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实行慕课与翻转教学模式凸显的优势

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中引入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变革教学的一种有效的重要途径。它通过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在线自学、同伴讨论和教师的在线指导,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初步的认知;接着在课堂上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同伴之间的合作和自主的探究方式,将自学的内容进行吸收内化。进而实现课内与课外的翻转,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的发展。除了课内与课外的翻转之外,线上线下的翻转也是引进慕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效果体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线下传统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多地搬到了线上进行网络教学,使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更为广泛,师生的互动性更强。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且解决了课堂上因受时间限制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投标报价技巧的内容,不是在教室上几节课就可以掌握的,它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尝试,需要汲取各方面的知识来拓展思考的全面性。而网络平台教学,有效地弥补了课堂教学资源不足的缺陷,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老师可以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效地选择合适的教学视频或教学直播课进行学习,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3]。

三、慕课视角下《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翻转课堂实践途径

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中,将“慕课”与“翻转课堂”进行深度融合,就是指教师通过将课程当中的某个知识点录制微课或微视频,给予学生进行课前自学,并自行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关测试作业,标注自己质疑的地方。而在课堂上则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同伴之间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知识,辨析易混易错点,内化知识。在课中解决疑问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实际给予学生高一层次的网络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进而给予学生更为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因此,要想提高《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课堂效果,完成课程的目标,培养工程类人才的能力,深化课程改革,就必须做好课前导学、课中教学、课后巩固三个环节的设计。

(一)以课程目标为导向设计课前导学活动

教师应根据课程培养人才的需求,列出课程每个单元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明确课程的重点内容,把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线的知识加入视频和测试作业中。在预设计制作微课视频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其次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诸如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方面;最后还需要对微课视频的内容进行作业的设计,对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的内容进行针对性地检测。如果学习者未完成在线作业,系统则会自动抽取这些学习者进入下一轮的验证性学习,提示、督促学习者观看相关内容的视频,完成相关内容的测试,直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达到了预期的学期目标之后才可进入课中学习。这样,虽然不同学习者在课前导学阶段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环境有所不一样,但是通过这一个环节的学习,能确保课程的大部分学习者对课程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4]。

(二)以互动为主要形式开展课中教学活动

课堂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主阵地,也是解决学生课前质疑,内化知识的主战场。其主要的特点是互动性强,既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生生之间的互动,以讨论、合作、交流、探究的形式为主。教师应在课中教学之前,对学习者的课前导学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学习者的质疑点,从而设计出利于激活学习者思维的问题,让学习者通过自我思考、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师问题解答的方式内化知识,加深理解,提升知识运用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等。

(三)以进阶式的测试方式开展课后巩固活动

篇12

一、课程内容

根据2006年国家教育部以教高【2006】16号文件的形式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由全面发展向实用性转变,遵循“适用实用够用”的原则,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观念,教学方向实行了重大转变。本课程组在教授此课程多年后,深刻意识到若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明确教学目的,设计教学内容,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突破。我校使用《沟通与演讲》课本是尹凤芝等主编,由东软电子出版社的2008年7月教材,各章节核心内容分别是,第一二章沟通演讲概述,第三四章把握原则与跨越障碍,第五六章倾听与交谈的艺术,第七八章非语言沟通与媒介,和沟通演讲实例等。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此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切实提高高职各专业学生的沟通与演讲的能力,使之掌握有效沟通与演讲的要领和实用方法,符合专业相关领域职业岗位(群)对职场新人的职业素养的要求,成为与职场环境和谐共处、融入社会能力出众、人际资源开发成功的人才。

二、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沟通技能培养

为了贯彻16号文件指示精神,我们一直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由全面发展向实用性转变,突出学生的职业观,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沟通技能培养做为我们课程指南。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为依据,按照“做中学”和“学中做”的要求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有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根据麦可思参考美国SCANS标准,把35个基本工作能力划分为五大类型,分别是管理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涉及此课程能力有(右上图):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始终遵循“以就业需求为引导,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工学结合的原则,突出课程设计中的实用性。在充分调查企业需求和分析《沟通与演讲》课程的就业岗位的基础上,确定了该课程的岗位群和相应的职业能力目标,围绕职业能力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改进教学,实现“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学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三、分解课程内容

基于“以就业需求为引导,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工学结合原则的认识,为了课程与时俱进的教学效果,我们将课程内容进行分解。课程沟通技能培养内容指课程内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使学生具备团队沟通、营销沟通、求职沟通的技能素质;能够创造有效的人际资本。第二,体现在课程的导向(岗位工作活动)方面:了解其在招聘、团队建设、员工发展、项目推进、合同谈判、客户访谈等工作流程。第三,体现在课程设计的基础(岗位工作过程)方面,我们要分析岗位对技能人才的软素质需求,突出其沟通技能。第四,强调学生对沟通与演讲的知识意义进行主动建构——即在主动训练中获得技能的提高、习惯的形成。最后,要体现在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方面,职业工作内容+学生学习主体+基于工作流程+能力目标。

本门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练,让学生掌握沟通与演讲的基本原则与技巧,培养学生有效沟通的能力与基本的演讲口才。本课程所要培养的沟通与演讲能力系统具体包括以下目标项目:第一,掌握沟通与演讲的主要要领;第二,能把训练受益从大学阶段就加以利用,加快相关职业素质的培养进程,进而推及职场应用;第三,在团队沟通、营销沟通、求职沟通三方面通晓规则,达到灵活运用,熟能生巧的程度以形成一种积极的沟通习惯、沟通文化。第四,具备为学习、工作以及生活营造良好的、多助的人际氛围的能力。第五,具备感染人的演讲、说服以及表达的能力、公认的逻辑思辩能力和通过演讲透射出的职业化个人魅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