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论文范文

时间:2022-04-18 00:10: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文化交流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化交流论文

篇1

伊斯兰音乐文化具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像一条纽带似的将东西方音乐联结起来”。其流传地域广、影响力大,几乎是无与伦比的。“有元一代,回族之文化自亦将岁回族人士而俱来,故其音乐歌曲,亦有传之于中国者。”这已是许多伊斯兰文化研究者的共识。据《元史》记载:“仪凤司掌汉人、回回、河西三色细乐,每色各三队,凡三百二十四人。”,其中,专设“常和署”“管领回回乐人”元代就有比较完整的乐舞机构及制度。“元末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附有元代较为流行的“回回曲”三首:《伉里》、《马黑某当当》、《清泉当当》。从曲名来看,属东传的伊斯兰音乐无疑。”丝绸之路全长14000多公里,在中国境内的里程约占全程的三分之一,途经宁夏的西海固地区,此地区也是花儿的主要流域及辐射带,现已发展成为著名的六盘山花儿集散地。

回族是流行花儿最主要的民族之一。伊斯兰教与回族群众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和广泛的联系。宁夏回族民歌吸收了伊斯兰教传统音调的元素,受宁夏地理位置及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传衍、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貌。它直接、真实的反映了回族人们的思想、情感、愿望。

宁夏回族的民歌在长期的传播演变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3大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其中,山歌中的花儿,独具特色,是宁夏地方特色的重要体现。花儿,俗称“山曲”“野曲”,是在野外演唱的一种高腔山歌。它是由西北地区众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多流行于回族聚集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诸如甘肃的“河州花儿’,、“莲花山花儿”、青海的“青海花儿”,还有流传于黄河徨水流域河套地区的“河徨花儿”等众多流派。

宁夏花儿除了传承“河惶花儿”的精髓外,主要是六盘山地区山花儿,以及大量的与花儿共同并存的山歌和野曲;他主要流传地是在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族聚集区。

宁夏回族民歌是丰富多彩的,就其流源来说,既受到伊斯兰传统音调的影响,又受到临近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宁夏回族群众在即兴而歌、抒发感情时,把自己熟悉的伊斯兰音调揉入到了民歌中,使得有些回族民歌在调式、旋律、节奏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在宁夏回族聚居地区,相当一部分民歌是回族民间歌手智慧和创作的结晶,虽然从中可以找出它们与其他民族民歌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但事实上,它们己经脱胎换骨衍变为新的歌种了。如在宁夏回族中盛传的“山花儿”和“刘姥姥调”,其结构和风格与当地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民歌迥异,而且它们只在回族中传唱。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使阿拉伯、波斯文化与华夏文化在长期渗透中逐渐形成中国化、地域化的特点。宁夏回族宗教音乐虽然源于阿拉伯国家宗教音乐,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地域的改变,种族的迁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己经形成以阿拉伯宗教音乐为根源,自己民族音乐特点为辐射的有自己特点的宗教音乐,看似颇为相像,但仔细听辨又大相径庭,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宁夏伊斯兰音乐在继承传统伊斯兰音调的基础上,各地区的穆斯林又吸收了当地民间音调编创了一些新的赞主词,以吻合当地的教民的喜好,取得更好的弘扬教义的效果。如《法特玛纺线》《穆圣赞歌》《清真言歌》等。这些赞美歌词都是我国传统曲调和民间曲调填词编成的,特别是《法特玛纺线》,具有阿拉伯音调与西北民间曲调的双调性。调式、节奏是由宁夏民间流传的音调衍化而成的。还有宁夏伊斯兰教诵经赞圣的音调,是在学习和继承中西亚伊斯兰教传统音调的基础上,又结合中国的国清和民族习俗及教派特点发展和创造出来的。如哲赫忍耶教派主张用最美的声音和“刀尔勒”(音调)赞美真主,将赞词分为“穆罕麦斯”和“麦达以哈”两大类,并说其音调来源一是“也门调”,由该教派的第一代教主自北也门带回。另一来源是“麦加调”,系该教派早期朝勤者根据伊斯兰传统音调和中国音调编创而成。总之,宁夏回族音乐与伊斯兰音乐在地域、民族、方面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等歌舞剧的成功推广从另一个方面也提示着我们宁夏的特色音乐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并得以复制。如2012中国.宁夏第三届回族舞蹈展演中,宁夏优秀的音乐工作者们创作的带有回族花儿与阿拉伯伊斯兰音乐以及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的《沙枣花香》、《花儿与少年随想》、《萨米尔的成长》等金奖舞蹈作品,这些作品的成功也预示着宁夏回族音乐创作正朝一个创新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宁夏回族音乐的推广

近几年,宁夏回族音乐文化在中阿文化交流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频繁的交流,使得我国和阿拉伯世界国家人民互相了解,这也是我国打开阿拉伯世界国家人民心灵的一把钥匙。如:2010年5月,银川市城市名片—《月上贺兰))舞剧舞出国门,到阿拉伯国家埃及的首都开罗、海滨城市亚历山大和卡塔尔的首都多哈演出4场,在阿拉伯国家刮起了一场“中国文化风”闪耀阿拉伯国家。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不一样,经贸往来可以直接反映在数字上,通过双边贸易额来直观感受。文化交流起到的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宣传宁夏,不仅让阿拉伯国家了解了中国乃至宁夏的历史、文化,了解了宁夏的旅游资源,让世界了解宁夏,让宁夏走向世界,而且对加强宁夏与阿拉伯国家经贸往来也很有好处。在文化交流方面还有很多。如:2010年6月26日,叙利亚奥尔妮娜舞蹈团就在宁夏银川上演了一台阿拉伯精美艺术盛宴。此外,民间的文化交流,也在中阿之间架起了沟通的金桥。

2012年9月13日至17日,第三届中阿经贸论坛在塞上湖城—宁夏银川隆重召开,本次盛会秉承“传承友谊、深化合作、共同发展”的主题,举行宁洽会,又一次为我们提供一个宣传宁夏音乐的文化的好机会。这次论坛是由2012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三届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和中国一阿拉伯国家文化艺术节三大板块构成。在内容上,本届盛会比往届更加丰富、涵盖面更加广泛。在积极向阿拉伯世界推介宁夏的同时,宁夏还将为其他兄弟省市区积极搭建合作交流、投资洽谈的平台,积极发挥连接中阿的桥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论坛专门把文化艺术作为一个版块来组织宣传,我认为这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宴。借此机会,经贸交流为平台,宁夏的音乐文化的推介、发展也会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篇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172-02

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现象随处可见,语言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应受到高度重视。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英语教学必须注意中外文化差异比较,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好英语、正确地使用英语。

本篇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给文化的一些术语下了定义;第二部分研究了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冲突问题与其冲突的根源所在;第三部分探究了文化冲突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启示及其内在联系。结论部分概括了本篇论文的所有研究,并指出应适当重视文化的传播。

1 文化,交流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1.1 文化的定义

文化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共享共存的社会空间,或是历史和形象交流团体中的一员,当他们离开那个团体时,无论他们是什么样的,都会在信仰和行动上保持标准的统一性。这些标准通常被称为“文化”。更简单的说,文化既是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的生活方式。

1.2 文化,交流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文化与交流,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他们之间有直接的联系。他们是如此息息相关以至于一些人类学家认为这两个术语几乎是同一个意思。霍尔[1]曾经说过:“文化就是沟通,沟通就是文化。”文化是通过交流来学习,表现,传达和保存的。当文化不相同时,交流的方法也可能有所不同。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内在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其文化的一个方面,反之,文化对语言也有所影响。著名的萨皮尔—沃尔夫学说总是被引用来说明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虽然完全接受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可能会引起争议,但它适用于文化和语言是显而易见的[2]。

我们看到文化在语言和交流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化不只提供了交流的符号或语言,而且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与这些符号和语言相关的意义。此外,文化还影响了人们在交流中使用语言的方式,并造成了交流障碍。

2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冲突

2.1 文化冲突

对于文化冲突,目标文化和根源文化都可能会导致文化冲突。一方面,目标文化知识的缺乏可能会引起误解或不理解。举例来说,当一个学生问一个外国人:“你是美国人,不是吗?”外国人答:“是一个苹果馅饼。”这个答案使学生很迷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学生无法理解。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苹果馅饼不仅是美国人最喜欢的食物,而且也是典型美国本地人的昵称。另一方面,文化冲突是指自己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背景知识的负迁移类型。如果一个人理所应当的认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以同样的方式理解词语或行为的,或者试图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来理解不同文化间人们的语言,那么即使他或她懂得这门语言,他们仍可能遇到文化障碍,并且无法实现成功的沟通。向西方人打招呼用:“Where are you going”或 “Have you had your meal”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2 文化冲突的根源

由于在前面陈述了文化冲突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因此,对我们来说,认识到产生文化差异的这些因素是很必要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尽量减少文化冲突。

2.2.1 地理和历史

我们都知道,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面向太平洋。来自内陆地区的大风常常会带来寒冷和恶劣的天气。因此,东风是我们最喜欢的,但与此相反,英国位于大西洋的一个岛屿,他被温和并且潮湿的西风所影响,因此,西风与温暖和积极有关。例如:

在许多冬日,我都看到他,鼻子冻得发紫,站在飞雪和东风之中。(John milton )

东风化雨,借东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一些习语带有不同的内涵。“一说魔鬼他就出现”,这似乎与中国的成语:“说曹操,曹操到”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其内涵和其暗指在文化上是不同的。

2.2.2 宗教和习俗

宗教和习俗对语言的理解也有重要的意义。三字经已被广泛用于中国。在英国,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他在597年流入英国。基督教认为人是带着罪恶出生的,而人的生命就是为自己赎罪的过程。有很多词常常出现,像:天使,僧侣,主教等。现在这些词都被广泛的使用。宗教和习俗都深刻的扎根于文化中,他们下意识的被渗透到人的认知系统中,影响人的心理活动。

3 文化冲突与英语教学的联系

3.1 文化冲突与英语教学

由于语言以多种复杂的方式约束了文化,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文化冲突可能在语言教学中的每一个方面出现,并制约英语教学,降低英语教学的效率。这可以从许多学生中看出:他们拥有大量的语法和词汇知识,却没有交流能力。

例如:一些学生无法理解这句话“他见她一见钟情,并作了一些精密的计划去追求她,但他却连一垒也没达到。”尽管他们认识其中的每一个单词,但仍不理解。这是因为他们不熟悉美国最流行的运动与表达的关系。这意味着学好一门语言不是只要掌握好语音,词汇和语法就行了。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语言,还要教文化。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多获取一些文化信息。

3.2 减少文化冲突的手段

3.2.1 增加跨文化意识

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间的差异要求交流者应该对文化有敏感的意识。

语言学教师不仅要知道文化和社会语言间的差异,及本土与非本土英语使用者的基本行为,而且还要将这些认识传达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可以且应该包括让语言学习者意识到在言语行为中实际存在的差异。为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奋斗,并不意味着要将它同化为目标文化,相反,跨语言学习涉及了本土文化与目标文化之间的第三位的发展,即“自我与他人的发展。”[3]。语言学习者需要了解本地人语言的意思,即使他们不选择通过重复本地人的行为来理解。[4]

3.2.2 分析,对比根源文化与目标文化

在进行文化比较时,首先应该对根源文化和目标文化做出精确的描述。“除非我们对进行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有更多精确的理解,否则,我们不能对这两种文化进行比较”。(Lado 1957:111)由于这两种文化清晰明确,对比分析可能会广泛用于显示文化差异,从而说明哪种本土文化习惯会被转移,并且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通过这种方法,误解和曲解在很多情况下会被预知,并且很多的文化冲突也可能被避免。

3.2.3 使用刊登文化的教科书和教学资料。

由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很少有机会通过与英国本地人交流或住在说英语的国家来获取英语文化知识,因此关于英语文化的教科书和资料对英语教学是有重要意义的。有关文化背景和习俗的教科书让学生品位到了“真正的”英语。此外,教师应该尽可能得将许多真实的材料加入到英语课堂中。真实的材料指的是来自于真正交流中的那些材料。使用这种材料的优点是他们触及到了许多有关文化和社会的要素。

3.2.4 使用教学多媒体

由于可视媒体具有一些突出特点,因此它应该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第一,它们可以帮助教师展示目标语言与具有高真实性的文化给学生看。通过展示一幅人们在目标文化中生活状态的图片,学生们可以加深对日常生活的了解,例如:拜访朋友,打电话,问路。第二,使用可视教具的突出特点是:交际场景控制演示。教师或学员可以中断或重新排序,冻结行动,甚至可以取消声音或图像。语言学习者可以被邀请加入到视频演示的一部分中,并可以对他们所获得的暗示有所回应。通过这类做法,学习者在目标语言中的交际能力将有所提高。

4 结论

跨文化交流注定要受到文化多样性的干扰,因为语言,这个交流的主要手段,只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反映。它不可能将语言的使用从文化中分离出来。在这篇论文中,我们的贡献就是对文化的冲突问题及其根源进行了讨论。这篇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尽量减少文化冲突的一些建议性方式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 Hall,E.T.1977.Beyond Culture.Garden City,NY:Anchor Doubleday.

[2] Samovar,L.A&Porter,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Lo Bianco,J.,Liddicoat,A.J.,& Crozet,C.(Eds.).Striving for the third place-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hrough language education,1999.

篇3

2护理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由采取事先制定好的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健康教育,根据患者住院日期制定健康教育内容:(1)入院时了解病史,病因,测量生命体征,体格检查,评估安全因素、患者对疾病的相关认知程度,并予以措施指导。(2)介绍相关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与配合方法。(3)介绍化疗方案与化疗期间注意事项及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采用深静脉置管或静脉留置针的相关知识。(4)介绍化疗的注意事项,嘱咐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多饮水;禁烟忌酒,防寒保暖,减少探视,防止交叉感染;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加强巡视,并作出应对不良反应的指导措施;介绍药物相关知识与不良反应,介绍保护浅静脉通道的重要性及深静脉置管的目的、意义,做好化疗药外渗及静脉炎的相关护理措施,浅静脉及深静脉输液的自我保护;做好置管患者的管道维护;定时检测血常规及肝功能[2]。(5)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心情,营养补给;对于深静脉置管者,做好置管期的护理;下一疗程的时间与注意事项,坚持化疗、定期门诊复查、不适随诊[3];指导患者自我护理和康复训练的技巧;向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责任护士2周内电话回访或家访,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并作出指导。

3结果

3.1两组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及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100例,健康教育达标率96.00%,满意度97.00%;对照组100例,健康教育达标率75.00%,满意度86.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

3.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100例,胃肠道反应36例(36.00%),骨髓抑制42例(42.00%),药物外渗1例(1.00%),静脉炎2例(2.00%),口腔溃疡12例(12.00%);对照组100例,胃肠道反应74例(74.00%),骨髓抑制48例(48.00%),药物外渗11例(11.00%),静脉炎13例(13.00%),口腔溃疡37例(37.00%);观察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骨髓抑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篇4

我们对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做一横向的比较的话,第一阶段是古典时期,就西方而言,古希腊时代还算不上真正的中西交流,而罗马时期也只是个开端,就中国而言,秦朝和两汉时期,中西真正的交流也是刚刚起步,以后的隋唐宋元是中西交流的主要时期。第二阶段是明末清初,可以说是全新的交流时代,是中西方文化碰撞摩擦之始,最终西方列强进入亚洲引发武力侵略,这就是的来临。第三阶段后的半个多世纪,这一时期是中西方文化猛烈碰撞时期,也基本上是西方文化单向输入时期,总的来说,1840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水岭。1840年的百余年,基本上是西方文化向中国强行输入时期,尽管也有林则徐、魏源等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但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如此的微弱,就我国的回应和挑战来说,接下来1919年的,可以说是空前的文化撕裂的转折时期。第四阶段是20世纪末到现在,这几十年中国人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中西文化又达到了发展与繁荣、自由与平等的双向交往程度。纵观中西文化交流,西方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影响经历了“交流—撞击—单向输入—交流”的过程,如果说,明末清初以前中西是一种双向平等的文化交流的话,那么,1840年前后,有一个西方文华碰撞并单相输入的过程,那么状况一直延续了几百年,甚至说“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还想用这种强行输入的方式,只不过时代不同了。

中西文化的交融,既有物质文化内容的交流,也有精神文化诸如、价值观念的相互影响,且不说四大发明对于西方世界的持续性作用,即便是在中国开始受到西方科学逐渐影响的近代初期,我国的科学技术包括科学思想仍然在西方世界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如:明朝的宋应星、李时珍的著作也传到了欧洲。当然,西方的科技尤其是生活用品大量流入中国宫廷的官僚家庭之中,比如:钟表、望远镜等,更不用说机械枪炮了。中西精神文化的影响也是相互的。自17世纪以后,中国的艺术、哲学和科学思想对西方的影响和传播越来越明显,而19世纪以前,除了以外,西方人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伦理标准对中国封建王朝的影响是极其微弱的,但是,后,这种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进化论、民主思想到全面影响,西方思潮对我国知识界继而对广大民众,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21世纪的今天,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必将极大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提高我国文化生产力,打造文化软实力增添强大的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