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范文

时间:2022-07-31 20:03: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1、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此说法以文化链形式概括出华夏神州对人类社会所贡献的精神财富,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的四颗璀灿明珠,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财富。

2、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构成了一卷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史。明清小说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d华,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

3、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我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志人志怪,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元末明初,在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而《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记载的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可是这能全怪学生吗?我太清楚中文系本科的教学安排了,一学期整天都是课,有时甚至课还要排在晚上,学生除了上课、背教材、考试外,时间也就所剩无几了,让他们如何读作品。

然而,中文系大学生不读文学作品,只是听课、背书、考试,这能培养出说得过去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来吗?

不过这又能只怪大学吗?据说在中学里,不要说学生,就是相当一部分中学语文老师,也从不读课文之外的文学作品,因为没时间也没必要。中考和高考早已成为一种极专业的技术活,语文课老师专精的早已不是“语文教学”,而是“语文考试”,是应对“语文考试”的诸多规范程序和种种有效技巧。且“语文考试”这门专业是任读多少文学作品也没用的,因为它在性质上不属于语言文学专业,而属于“考试技术学”。

可是这又能怪中学老师吗?

今天的孩子从小学起,甚至是从幼儿园起,就明白了英、数、语的学业权重顺序。语文在老三门中,是考试拿分最不好说的,因此也是最不重要的一门。

当然,有朋友劝我不要杞人忧天,孩子们不读文学作品有什么关系?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体,今天是读图时代,想欣赏叙事艺术,只看电影电视剧足够了。君不见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代一代时兴的不一样,历来如此,何须见怪?

好像是有点道理。文学阅读也许真的已是明日黄花了。

然而,细想一下不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序列是文学史家们弄出来的名堂吧,或者说,文学史家们弄出这个名堂只是要表明不同文体发生、发展,以至成熟的历史状况吧,并不是说唐以后就不再有什么人写诗读诗,宋以后就不再有什么人写词、看词的了吧?

篇3

现实用转嫁文字和韵脚诗的残酷阻挡我们步伐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君子以自强不息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窗外的绿树红花努力开放了一整夏

历史辗转车轮翻滚不知多少繁华

唐宋元明清的过去不要卸下

靖康耻 犹未雪

臣子恨 何时灭

走过传奇故事的华夏一族

完成了五千年的传承文化

停在书本上最后一页龙的神话

鼓励我多年做自己观众的信念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大风起兮云飞扬

大江东去浪淘沙

思无邪的赋比兴诉说着蒹葭雎鸠的牵挂

用文字向离骚搭一句话

唐诗宋词的平仄溅得元曲几折宫调

却看见明清小说的宏大

如果眼泪没有开出勇敢的花

怎么能在孤独旅途闻到芳香

幸好梦想没有流落至云外天涯

回想疲惫时光看到前方不落的太阳

篇4

现实用转嫁文字和韵脚诗的残酷阻挡我们步伐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君子以自强不息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窗外的绿树红花努力开放了一整夏

历史辗转车轮翻滚不知多少繁华

唐宋元明清的过去不要卸下

靖康耻 犹未雪

臣子恨 何时灭

走过传奇故事的华夏一族

完成了五千年的传承文化

停在书本上最后一页龙的神话

鼓励我多年做自己观众的信念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大风起兮云飞扬

大江东去浪淘沙

思无邪的赋比兴诉说着蒹葭雎鸠的牵挂

用文字向离骚搭一句话

唐诗宋词的平仄溅得元曲几折宫调

却看见明清小说的宏大

如果眼泪没有开出勇敢的花

怎么能在孤独旅途闻到芳香

幸好梦想没有流落至云外天涯

回想疲惫时光看到前方不落的太阳

篇5

古代文学不但品类繁多,而且创作价值历史悠久,从诸子百家到骚赋,从唐诗宋词到元曲小赋,再到明清的小说传记,真是不胜枚举。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古代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的人文社会和当时的生产水平,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操和对当时社会的看法或者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现代社会的各种文化因素,都和古代文化以及古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古代文学对丰富现在人的精神世界以及情操陶冶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并且在提升民族的凝聚力以及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古代文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首先表现在文化价值,一部文学史就是民族的心灵史,民族文学就是对这个民族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反应,中国的文学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于世界的认知和对于世界的感受,因此中国文学可以说是中国的灵魂和血脉,因为中国很多的文化、思想、风俗等都是通过历史史书和文学经典记载传承下来的。其次就是认识价值,阅读古代文学和史书,现代人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认识当时的社会和人民的思想情感,并能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或者故事情节来联想现代社会和自己的遭遇等,常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对事件有自己的看法。最后是应用价值,古代文学作品有着不可低估的文化资源价值,对当今的旅游事业具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古代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对名胜古迹具有宣扬的作用,很多人慕名而来,大都是从文学作品而知道的。而且有的作品具有军事研究价值,有的作品具有医学价值或者农用研究价值等。所以,古代文学作品对当今社会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篇6

   尽管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很多人写诗,甚至现在写诗的人都比读诗的人都多,但是,如同大唐盛世早已成为历史一样,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文学样式,每一种文学体裁经历了辉煌之后,渐渐走向衰落,然后被另外一种体裁取代。诗歌的繁盛已经过去,不太可能出现像唐诗那样的诗歌盛世了,尽管现在有很多人写诗,但是已经写不出唐诗宋词的韵味和感觉了,读之只会让人觉得生涩干巴无味,无法吸引人读下去。好在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让千百年之后的我们读起来,仍然能感受到诗人营造的意境和表现出来的独特韵味。

   中国诗词大会好多选手的水平相当不错,一些选手非常年轻,尤其是国学小才女才16岁,就这么谙熟中国古典诗词,张嘴就来,反应迅速,让人不得不佩服,真是后生可畏呀。本来我以为喜欢古典诗词的一般都是中文专业的人,至少是学文科的人吧,没想到选手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纯粹的理工科男、制造智能机器人的博士、警察、空姐、卖肉的大叔、学戏曲的人、玩游戏的小男孩,甚至几岁的孩子,而且人家对唐诗宋词那么熟悉,有些我们这些学古代文学专业的人未必能马上答出来的诗句,人家不假思索就张嘴而来,叫我们这些所谓的专业人士情何以堪,真是高手在人间呀!人家背诗是几千几千首的背,甚至有的人能背上万首诗,真是厉害之极。只怪自己读书时下的苦功不够,用力不够!

   不过,感觉中国诗词大会上的诗不是特别难,有的甚至可以说相当简单、常见,而且好多题反复出现,经过一番训练答题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最不可理解的是即使有些非常简单的题,百 人团里出错率还比较高,不知道百人团的成员是怎么选出来的,参赛者中的确有好多非常厉害的选手,但是就百人团的出错率来看,有一些选手的水平也不是那么高,至少看来不太像专业水平的。而它的得分计算也比较有意思,你答对,对手出错,你才能得到分数,也就是敌人的失误就是你的得分,别人错得越多你得到的分数更多,别人不出错你就得不到分,当然前提是你也得对,否则你就自动出局了。

   选手答题阶段题目难易度还可以,有的相对简单,个别稍稍难一点点,比较精彩的是攻擂部分,紧张刺激,颇能见选手功力,能走到这一步的选手都相当不错,对唐诗宋词还是非常熟悉的,功力比较深厚,不得不佩服。这个节目,非常适合中小学生看,可以激发孩子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看了中国诗词大会,更激发读诗词的兴趣。大学研究生的时候背了不少诗歌,但有的现在已经忘了,决定以后还是把专业捡起来,否则人家理工科的人会的诗词比咱们学中文的人都要多,这有点说不过去。

  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心得体会

   从2016年春节期间开始,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连续四年主办了《中国诗词大会》,这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的又一次文化大餐。特别是今年的十场比赛安排在大年初一至初十的黄金时间连续播出,收视率再创新高,再次点燃了人们热爱诗词、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的激情,“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一时成为时尚。

   董卿,作为央视一姐享誉多年,主持风格端庄大气,在人们的认知中,来自央视的主持人必定是功底深厚,不同凡响。在中国诗词大会现场的董卿,如鱼得水,收放自如,拿捏有度,古典诗词张口就来,字字玑珠,气若幽兰,如沐春风,一颦一笑,一字一句都散发着文化的魅力!

   由五人组成的点评嘉宾,阵容庞大,各怀绝技,不愧是名校名家名角。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绘画,样样在行。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年富力强,学富五车。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年过古稀,才识过人,仅仅是他的求学之道,就能感染无数学人。

   蒙曼,北京大学教授,博闻强记,润物无声。

   杨雨,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精通英语、法语等数门外国语言,学贯中西。

   中国诗词大会每一季有十场比赛,其中前九场是个人擂主争霸赛,第十场是总决赛,由前八场成绩最好的四名选手和第十场的成绩最好的一名选手入围总决赛,向第九场的擂主发起挑战,胜者即是总冠军。

   第一季总决赛参赛选手分别是殷怡航、王天博、朱文浩和夏昆,最终华东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的殷怡航在个人追逐赛中胜出,在和上期擂主李子琳的擂主争霸赛中,殷怡航率先拿到5分成为总冠军。

   第二季总决赛中,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16岁选手武亦姝经过飞花令、超级飞花令、诗词接龙三个阶段的比拼,脱颖而出,取得攻擂资格,并最终战胜第九期擂主彭敏,获得总冠军。

   第三季“外卖哥”雷海为心无旁骛,稳抓稳打,步步为营,本着“胜也不喜,败也欣然”的态度,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精神,一举战胜素有“读卡器”之称彭敏,捧起了总冠军奖杯。北大硕士研究生彭敏曾经是《中国成语大赛》、《中国汉字听写大赛》的总冠军,也许他太在意《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这个奖杯了,导致发挥失常,两季总决赛屈居亚军,泪洒赛场。

篇7

新课程改革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综合体现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变化,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设计必须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述定位是基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四个主要理念而展开的。

这里的学生的文化素养除了包括传统教学中强调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包括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阅读积累、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等,甚至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也是其应有之义。显然这是一个长期浸润的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广东依据课改实际,确定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5本,选修教材是14本。

其体系思路大致勾勒如下:三线贯穿:活动、文体、语体;两两结合:活动与阅读结合,写作与口语结合;三种文体设置归类:记述类、实用类、文学类;四系列的选修课设置:诗歌与散文系列,小说与戏剧系列,新闻与传记系列,语言文字应用系列和文化论著研读系列。这是《广东省普通高中语文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粤教版语文的)必修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的高度凝练。

高中古诗教学内容包括必修与选修系列的文言阅读篇目。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唐宋散文选读、《论语》选读、先秦诸子百家名著选读、唐诗宋词鉴赏、唐宋家散文鉴赏、《红楼梦》选读等。

新课程理念的开放式、动态性特征打破了以前设置在古诗教学活动中的藩篱。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可以自主设置教学课程,师生也可以自主选择,发展个性,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持久深层效果。

诗歌是以精炼的语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以古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为模糊发端,以公元前6世纪《诗经》的产生为起点,经过了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一直延伸到当下。可以说,学好了诗歌,几乎就把握住了文学的命脉。由此可见,古诗教学可以看作是文学类文本课内外综合学习的交叉地、集中点。

二、古诗鉴赏学情分析。

诗无达诂,阅读过程就是读者参与作品审美对象并生成意义的再创造过程。《广东省普通高中语文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中的“古诗文教学要点”提出:“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其鉴赏实际是一个从文本出发去探求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意的过程。从有限的语言去把握无穷的意味,需要从文本出发去探求隐藏在文本后面的诗意。可以先从解读诗歌的节奏、韵律、词语、句式、章法开始,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把握诗歌的意境。如有些诗歌可以再脑海里再现诗人描绘的画面,把画面中诗人没有直接写出来的内容补充详尽,领会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还可以局部鉴赏,如:抓诗眼、品意象、悟哲理、赏风格、辨虚实、视开合、析名句、析妙语、析修辞、析‘炼字’,等等。”

如果说在必修课程的学习中有更多语文工具性特征考量的话,选修课程则更突出了人文性特征,旨在使学生丰富情感世界,具备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学会用历史的观念和现代的视角观照古代诗文内容,传承传统文化,获得更丰厚的阅读体验。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成立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例如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古诗的教学内容可简单演示为:

《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古典诗歌:唐以前一个单元(单元活动和表达交流活动为:《寻觅节日诗情》、《诗无达诂》)。

《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古典诗歌:唐宋元一个单元(单元活动和表达交流活动为:《珠联璧合觅佳趣》、《中国古典诗歌诗词格律》)。

加上渗透在其它各个朝代、各种文体里的相关话语表述,可以说之前的必修课的学习已经为《唐诗宋词元散曲》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以后需要的是整合略显松散庞杂的知识点,对经典作品进行反复研读,在诗歌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推进。

我们的古诗选修课的设计,就是在作品的和内涵上下足了功夫。

三、以《唐诗宋词元散曲》的教学为例。

有个经典的笑话:有个老师问学生唐诗是哪个朝代的?学生答曰:宋朝。满座皆惊。即便诗歌不唯唐独有,但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璀璨时期,诗人众多、诗歌成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歌源头《诗经》到堪称“百世之诗”的浪漫主义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唐诗是不可替代的。因为时代的不同,社会的变异,其后的宋词和元曲在形式上、内容上、风格上都发生了改变,所以“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一)教师为主导的研究性学习。

1.通过已知收获心智,注意知识的前后贯通,形成高屋建瓴的视角。

在诗歌学习过程中,背景溯源、知人论世是必须的阅读准备。教师可以给学生略作提点:初唐王勃陈子昂;盛唐王孟李杜;中唐元白;晚唐小李杜。前两组为唐诗之旅(上),后两组在唐诗之旅(下)。

《唐诗宋词元散曲・唐诗之旅(上)》的第一单元的首篇就是《王维诗四首》。王维是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扣住“山水田园”四字,让学生明确:山水田园诗的存在,源于老庄哲学,成于(陶)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盛于唐代王(维)孟(浩然),影响和追随者有其后的柳宗元(如《江雪》等,初中学过的《小石潭记》等文章都是有迹可循的)和韦应物等。

类似的,在阅读李白的作品时,也可以整理出浪漫主义的发展线索:屈原(庄子)―李白―李贺―苏轼―陆游―辛弃疾―高启―龚自珍―郭沫若……

在形成了一种拉网式的扫描后,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曹操的《观沧海》里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那么为什么曹操榜上无名呢?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吗?这实际上是在帮学生辨析专业创作与偶一为之的区别,以及区分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田园诗的划分标准。把握住了知识的主干,其余的枝蔓可以在这棵树上渐次开花,直接结果是主次分明,思路清晰。

朝代、肇始、发展、分层、承继、地位、评议等,这些词语不可轻易使用,但是一经使用,便权威定位,实现内容的前后内外对接,理清知识体系中的亲缘关系,也是接纳、吸收、排放的动态学习过程。

2.唐诗宋词元曲要学会对比阅读,有可比性的作品要注意挖掘它们的同中异、异中同,如同一位诗人的不同作品、不同诗人的类似作品,等等。

这只是一个简表,却有着一些耐人寻味的内容,学生可以发散思维,深入思考。

另外,风格流派、创作特征也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更加确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其实就是一个“纲举目张”的过程,旨在帮学生构建宽广的文化视野和系统的知识坐标体系。教学思路基本为“系统专题归类”。只有提纲挈领、宏观认知形成了,文本的创新才有可能,文本的解析才不会游离于阅读实践之外。

即使是课外阅读,也必须配合教材进行,那么和教材相关的链接就必须体现出一种取向。这种取向必须唤醒学生对名家的关注与思考,强化学生的心智阅读,使学生将行为规范到意识的建构中,从而发现经典作品的经久艺术魅力,开拓思维空间,彰显出作品的人文价值。

(二)学生自发组织的研究性学习:洋溢着诗性的浪漫与诗味的包容。

从应试层面来讲,诗歌鉴赏作为历年历次高考的必考项目,如果学生不从感性和理性兼备的知识能力上做好储备积淀的话,则不可避免地会失败。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诗歌学习的实用性特征,由介绍作者、讲授规律、运用规律三部分生硬拼凑而成,带着工具理性型的思维去操作,带着一大堆概念术语上路,而套用也许可以蒙混过关,却如同一个冷血的解剖者,有了精密的装备,却少了审美的品位,失去了诗歌的本真精神。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我将学生分为十一个小组,每组成员为5人左右。每个学习小组都有自己的组名,如“萤之光”、“毓灵轩”、“九天翔龙”、“鸿飞霄”、“瀚海”、“潜虬深潭”等,无疑是受到了诗歌语言意境的启发。学生因为有了最初的角色定位和团体氛围,兴趣盎然。

在课余时间,我要求每个小组人人走上讲台讲读诗词作品。操作程序是首先提前布置分工任务,每个小组包办一个专题,考虑到他们的复述资料和理解判断可能会出现临场事故,便让他们准备简单的课件和一些搜集到的资料,可以定点定专人完成。要求是:对于课文的把握要基本到位,凸显主要的问题,只要有所学,即使只有“一得”也是“得”。如果个别同学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就可以选择读诗背诗的方式,或是回答现场同学的问题。

学生的表现有很多亮点,因为交给他们的多是拓展阅读的课文,难度相宜,有较大发挥空间。如在讲酬赠诗和咏物诗时,学生鲜活的表达和周到的理解便让我颇感欣慰。

当学生有个性化解读的判断时,只要能自圆其说,教师就可以适时引导,而不可武断否定。比如对王维的评价不及李白杜甫是因为王维丧节失贞吗?隐居是“逃避孤守”还是“以退为进”或者仅仅是“休闲养生”?李商隐的《无题》类诗歌,和作者的自身政治境遇有关还是暧昧恋情的表达呢?《鹊桥仙》为什么观点独特?诸如此类的讨论包括结果,教师要有力地顺势引导,不能先入为主地下定论,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取证考察,这样在过程中才能显示出真正的意义。

最后还有一些补充,并非可有可无,也就是教师要运用多种教辅手段,营造最好的学习情境,让诗歌审美鉴赏具备长期后续效应。

个性作业:个性化作业能够反映诗歌学习的趣味性特征,比如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即兴“画配诗”;让学生用简单的材料做菜,然后用学过的诗句给菜式命名;将杜甫的诗歌《又呈吴郎》改编成一封正式的书信之类的文体改编,仿写诗歌、宋词等;诗句可以按照主题、语言、风格、内容归类,用周记本做好记录,等等。

观看视频: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播放《唐之韵》的视频文件,大量翔实的史料、视像将文本以另一种摇曳多姿的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也是形象思维的指认重生。但老师必须提醒学生,视像资料的生命力终究比不上文本印象,却能对文本的解析产生如虎添翼的明星效应。

篇8

读孔孟,养儒雅之气,腾升出梦的朦胧,那些遍布天下的仁义之风,那些对天下百姓疾苦的慰问,有了文字的传承,思想,千百年也不曾改变。

读老庄,慕自然之风,亲近自然的理想在心里流淌,无为而治并不荒唐,那是古圣贤对这个世界的渴望。有了书籍的陪伴,治学的心永不孤单。

……

喜欢古典文学中那一缕历史浓厚的馨香,那些深邃的思想,是琼浆,万世流芳。

读但丁,《神曲》长叹,对人性善恶的赞美与批判,字字声声都是发自内心对这个世界的喟叹,用最真实的思想将文字连缀成章,还原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模样。

读雨果,那悲悯之心总能让人心中生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疼痛,是因富人的贪婪,也缘穷人的悲惨,如果麻木的心想找回善良的知觉,那就请读书吧!你将会为这个世界悲喜交加,而那也将是一种清醒的触感。

……

爱慕外国文学中那一股醉人的芬芳,是佳酿,千古飘香。

从金鼎烧铸到甲骨雕刻,彰显了中华儿女对学习知识的渴望。

从竹简刻划到排版印刷,突显了华夏子孙对认知事物的企盼。

让我们带着虔诚去阅读每一册书吧!必须虔诚,因为摆放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让我们怀着感恩去翻开每一页纸吧!务必感恩,因为端捧在我们手中的是一颗无私的心灵。

无论是先秦思想,还是汉赋篇章,每一笔都是华夏的真实写照。

无论是唐诗宋词元曲,还是明清小说白话,每一处都有炎黄的完美笔画。

无论是汉字笔画,还是英文书写,每一笔都有思想的灵动。

无论是文史政之谈,还是理工医概况,每一句都有照人的光芒。

无论是远古思谈,还是未来遐想,每一段都令人难忘。

篇9

写了一条短信给无聊的他或她,也算打发了自己的一段无聊时光,行走在美丽、温暖的草地上,“咔嚓、咔嚓”以为是树枝折断了,其实是快门声不断发出的响声,晒晒自己的近身照,插入一两句表示无聊也希望网友些多赞赞评论评论,晒出人气,要么留下几张很萌的照片,要么看看萌得不能再萌的视频

它能文能武,它会说话,无说不知,无所不晓,它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匣子,却是这个时代的骄傲,是人人的宠儿

它令人朝思暮想,一刻也不舍得分离,它让人又笑又哭,悲喜无常它能操纵你的思维,限制你的思想,它是这个时代的“精神鸦片”

从客观而言,它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人们把它看得太重要,导致一辈子行走的距离,可能还比不上指尖在屏幕移动一下的长度。古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而现代的我们又能创造出什么?经典的诗词,优美的句子,曲折的小说,全存在手机里了,而自己能创作的,只有极简的信息罢了

课堂上,老师站在讲台上自言自语,我们在用手机你侬我侬,给前桌的某个“美女或帅哥”发一个表情,给旁桌发一句短语。然后呢,一遍又一遍地刷自己的微博‘更新着自己的动态,看看今日体坛新闻,关注明星八卦,不知不觉玲声响了,课本却还在第一页

课后本是提笔疾书,完成作业的时候,却又忍不住拿起手机,给并不遥远的他或她打了一个长长的电话,话题不痛不痒,无非是向对方诉说,今天在食堂吃的什么菜等一系列问题

就这样,你,我,他都成为了手机的奴隶。

篇10

古代人与现代人的价值观体系截然不同。孔子有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犹记得晦涩难懂的《诗经》在臂弯里低吟浅唱;犹记得翔实的《史记》千百年独成一家之言;犹记得月上柳梢头,她凭栏回首,又忆起旧时节,赌书泼茶,卧窗听雨。

读书当如此,在阅读中永远都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永远忘不了古人隔了千年的时空,传来阵阵书香。我以为,唯有阅读才能带来心灵的涤荡。

篇11

此题的设问角度不同于往年,往年一般是直接考查诗人写作诗歌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而这道题问的是“曹霸是怎样做到的”,通过“曹霸”这个载体间接考查表现手法,有些审题马虎的考生难免出现问题。

下面就具体谈一谈笔者对2017年高考古诗鉴赏的一些认识,以期对参加2017年高考的考生有一些帮助。

一、选材方面,仍然会坚持“重点选取中间,略会涉及两头”的原则。所谓“重点选取中间”,就是以唐宋诗词元曲为主;所谓“略会涉及两头”,就是不会彻底抛弃《诗经》、魏晋南北朝和明清等朝代的诗歌,但入选的可能性少之又少。原因非常简单,一方面,唐宋诗词元曲无论在情感表达上还是表现手法方面,相对比较成熟;另一方面,唐宋诗词元曲数量巨大,浩如烟海,命题人选择的余地也比较充裕,能够有效应对押题猜题的风险,避免撞衫的尴尬。2016年高考总共有9套试题,其中全国卷3套,各省市卷6套,这9套试卷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唐诗宋词元曲。所以,广大考生在备考的时候,要突出唐诗宋词元曲,在此基础上,向两头延伸。

二、作家方面,坚持“首选名家”的原则。2016年,入选的诗人分别是李白、杜甫、曹翰、陆游、孙周卿、辛弃疾、王维、刘克庄等,考生最为陌生的是曹翰和孙周卿,其余几位诗人,大家都非常熟悉。

曹翰是北宋名将,历史对其评价是“武将能诗”,以《内宴奉诏作》闻名天下;孙周卿是元朝诗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仁宗延v末前后在世。周卿工曲,所作以小令为多,今散见各家曲选中。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2017年高考,仍会坚持选择名家的原则,整体上看,名家名作基本上不会出现,而名家非名作以及非名家的名作备受命题专家的青睐。

三、从体裁上看,坚持“律诗为主,其它为辅”的原则。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律诗所占比重遥遥领先,就拿2016年高考来说,9套试卷中有5套选择了律诗,约占56%,其余的4套,分别选择了乐府、宋词和绝句,约占34%。因为律诗的容量不长也不短,比较适合命题。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诗歌过长的话,命题人会节选其中的一段或者几段,不会选择整首诗,2016年全国2卷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四、从题材上看,坚持“灵活多样,方便命题”的原则。中国古典诗词以写景抒怀诗为最多,或写景以寓情,以山水田园诗为代表;或即事以抒怀,以离别诗、思念诗为代表,抒发旅途漂泊、自我伤感。全国卷对诗歌题材的选择上往往以借景抒情类最为常见,基本是2017年命题者选择的主流,但较为冷僻的咏史诗等也屡有出现,如2016年高考全国1卷考查的李白的《金陵望汉江》就是一首典型的咏史诗。

五、从考点上看,坚持“全面考查,重点突出”的原则。所谓“全面考查”,指的是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均有考查的机会;所谓“重点突出”,指的是“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两个考点是高频率考点,出现的机会更多一点。如2016年高考全国1卷的古诗鉴赏题的第8题和第9}: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8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第9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再如2016年高考浙江卷的第21题和22题:

2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2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这两道题,均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为主,考查指向更为明确。

六、从和教材的关系上看,坚持“勾连课本”的原则。在古诗鉴赏备考方面,大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的弊端,那就是“轻教材重资料”,对教材上的诗歌不认真研读,把大量的精力花在教材以外的诗歌上。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已引起大家的注意,在命制高考试题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和教材中的诗歌发生关系,引导大家重视课本。如2015年全国1卷第8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此题如果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不熟悉,想要拿高分,困难甚大。

只要诗歌考题与教材上的诗歌有一点关系,哪怕是一点点的关系,命题人都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因此,大家在备考的时候,还是要在教材上花一定的时间的,不可“眼中无它(教材)”。

七、从试题形式上看,会坚持“稳中求变”的原则。一方面,客观题会重出江湖,一方面,两首诗歌的比较阅读也会款款走来。

如: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2016年高考浙江卷)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2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2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两首诗歌结合在一起,既要读懂第一首诗歌,又要读懂第二首诗歌,还要把两首诗歌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异同点找出来,比较阅读,才能准确答题。显然,这样的考查方式大大增加了考查的难度,但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八、从感彩上看,会坚持“冷色调为主,暖色调为辅”的原则。所谓“冷色调”,指的是悲凉惆怅之类的感情,所谓“暖色调”,指的是喜悦恬淡之类的感情。从2016年高考试题来看,表现诗人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居多,9套题中有7套试题是冷色调,尤其是全国卷3套试题,诗歌的感情无一例外的是冷色调。只有北京卷陆游的《西村》和天津卷王维的《登裴秀才迪小台》在感彩方面是暖色调。2017年高考试题,特别是全国卷,很有可能继续高举“冷色调”的大旗,表达诗人难以名状的愁情和伤感。

另外,2014年以前的诗歌,大多侧重于个人的思想感情,试卷观照的是诗人的“小我”,但从2015年、2016年高考试题来看,诗歌的感彩既有对“小我”的涉猎,又有对“大我”的观照,交替互现,诗人在“大济苍生”的背景下实现自我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2017年的诗歌鉴赏,极有可能是对“大我”的持续观照,把“我”放在家、国的背景中去考察,可能是诗歌选材的一个重要考量。

九、在读懂诗歌方面,坚持以“读懂为主,答题为次”的原则。在近几年的备考中我们发现,有不少考生不在怎么样读懂诗歌方面下功夫,而潜心于研究一些所谓的答题技巧、答题套路。试想,如果对诗歌的理解迷迷糊糊,根本不可能知道诗人写作诗歌的意图,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比如2016年全国2卷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

篇12

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在中国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国梦”正一步步地从理想变为现实的大好时机,更应站在时代前列,在教学中,以宏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契机,让学生有高尚的信仰,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幸福感。

一、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等思想意识和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效应给学生成长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在对中华传文化传承中,学生有以下不良现象。

(一)传统文化的载体严重缺失。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然而,四大名著不能吸引他们,唐诗宋词元曲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加之成长带来的叛逆心理使他们思想浮躁,一味追求模仿新奇,加之一些家长已不再用孔融、司马光、岳飞等先贤的事例教育子女,而是用金钱刺激,鼓励孩子不能吃亏,使当今孩子出现自私、目无师长、唯我独尊等一系列不良道德倾向。

语文新课程虽凸现了文言文教学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然而,传统文化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一个记者曾在一个48个学生的班做了调查,只有5人知道屈原。现在的学生一味追星,周杰伦比雷锋光耀,情人节比端午节重要,愚人节全班胡搅,圣诞节比春节热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己在现代孩子身上逐渐丧失。

(二)西方文化的侵蚀,本土文化的脆弱。

但面对洋文化,光抵制能行吗?如何对待洋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至关重要。

“洋节日”泛滥,意味着西方文化的侵蚀,也同样意味着我们本土文化的脆弱,一味“闭关锁国”“闭目塞听”,既不能真正挽求自身,也难以真正让反对的对象变得“无用武之地”。要真正有效地抵抗外来文化的入侵,最好的办法只能壮大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挥我们文化的优势去占领文化的舞台。

(三)迎合心理加重,民族文化缺少主干性价值信仰。

其主要原因在于世界已经被经济力量所左右,被市场逻辑所主导,西方高度的物质文化让西方文化占尽天时地利。

我们的文化有着悠久历史的深厚底蕴,但我们对外来文化缺少包容性和甄别力,以及那种不辩良苦一味拒斥的极端态度,同时,中国由于缺少主干性价值信仰和文化形态,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发扬,呈现荒漠化和混乱的文化形态。一些文化从业者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投机和买办心理,一味想着去迎合他人。一些影视界工作者一味揣摩外国口味,而刻意扭曲艺术,扭曲自己原有的理解和纯朴的代表本民族最深的价值表现形式,以己之短去迎合他人。

“中国人作为一个血统能延续下去,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固守住自身的传统文化。”文言文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结晶,每一个字丰富的意蕴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财富。

1988年1月,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国际大会结束时呼吁:“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二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最能体现以孔子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伟大价值。因此,利用文言文教学,弘扬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开展相关的文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从中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对自身成长的价值,对民族进步的意义,让学生去感受民族灿烂的古文化魅力。

1、挖掘教材内涵,树立价值信仰。选入课本的文言文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牢牢抓住教材中的文言作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从我们几千年的历史中去寻找最能代表民族的最珍贵的东西,从深邃的古文化中去发掘蕴藏的文化价值,从而让学生树立起传统文化的价值信仰。

注重对教材思想内容的学习,探讨其现实意义。如教学《陈情表》除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悲恻动人”的至孝之情外,还结合现实探讨忠孝这种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进而让学生明确我们要提倡“为人子之礼”“孝悌”之道。

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延伸,如教授《报任安书》这篇文章时穿插“李陵事件”,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学习苏轼的文章,不仅讲解了课文,还自然引到三苏,甚至能引出三苏祠的对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蜀中多才子,三苏天下奇”。

注重对古代先贤优秀品质的弘扬,以此来激励学生,提高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和素养,达到古为今用的教育目标。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石钟山记》中苏轼的勇于探索的精神,烛之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等都能用来熏陶、激励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情操,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弘扬,比如风俗习惯、民族服饰、文化习俗等等。

文言文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结晶,每一个字丰富的意蕴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财富。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选择文化精品,实现精神迁移。

中国的文化有着悠久的深厚底蕴,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哲学底蕴和人文精神的古老民族。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传播博爱的思想;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懂得了见利要思义;从“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懂得吃苦是人生第一难得的历练。从《周易》、《道德经》到《庄子》,从《论语》、《孟子》到《墨子》,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从志怪小说、话本、拟话本到明清小说,无不闪烁着智者的光辉,仁者的胸怀。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既能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陶冶情操,又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幸福感,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达到以教育传承文化的目的。

3、深入体验生活,体验民族情结。用我国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从而使学生喜欢作文,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例如春节前夕,我们以“年文化”为主要内容,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春节期间观察风俗民情,亲身体验感受,自由作文。中国人过年,有“团圆”、“求福”、“避邪”之意,而“团圆”从深广的意义上讲就是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能够五千多年生生不息,很大原因就是团圆的意识强烈。本次作文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写出了许多清新自然,情真意切的好作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学生热爱民俗的情怀。

4、潜心说文解字,进行道德濡染。注重字的起源演变,比如:孝,是这样解释的:金文「孝字,为子承老形,上为老,下为子,代表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故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用一个孝字,让学生受到了传统道德思想的濡染,同时还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汉字是智慧的符号,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讲解中将中华民族重伦理、重和谐、重责任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记住自己的生命之根,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