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时间:2022-12-28 14:09: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历史德育渗透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历史德育渗透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57-01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充分落实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理念,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为例,其便符合以生为本理念下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要求,但现行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仍较为滞后,很难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本文以以生为本理念为基点,探析德育内容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对改善教学效果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以生为本的相关概述

关于以生为本,从现代教育理念中,主要将其界定知识的学习者便为课堂的主体,并将这种主体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其中的主体便指为全体学生,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指引,发展学生个性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将这种理念融入历史教学中,主要提倡学生的内外双修,在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同时,还需将具体的德育内容固化为学生应有的品质,这样既可做到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也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1]。

2 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以生为本理念下,要求历史教学中充分融入德育内容,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共同提高的目标。然而现行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德育内容的融入更多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部分教师在德育渗透中,往往将其作为教学计划一部分,而非将其具体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形式化极为严重。需注意的是德育渗透本身以学生作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若德育渗透的目标完全设定在完成教学任务方面,将与以生为本的理念完全背离。另外,现行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也存在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将历史教学停留在书面内容讲解上,即使有课外延伸内容,也多以历史知识为主,尽管可丰富学生历史文化知识,却使德育渗透被完全忽视。因此这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而单纯集中在历史书面知识上的情况,将无法实现德育渗透的真正目标[2]。

3 基于以生为本理念的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研究

3.1德育渗透针对性的强化

针对现行德育渗透中针对性缺失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明确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充分落实新课标下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要求。将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透过历史现象在思想上有所觉悟,通过思想意识的改变以达到个人心态与行为得以优化的目标。因此,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根据历史教学内容,采取针对性的德育渗透方法。如关于中国近代史中的《》、《》以及其他条约等内容讲述过程中,教师可将其中的割地、赔款等行为与德育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丧权辱国之耻,有利于爱国思想的培养,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

3.2德育渗透的目标的明确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其侧重于将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作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应正确认识德育渗透的基本目标,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完成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过程。同时,应注意在德育渗透目标指导下,对于引入的德育内容应保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许多历史内容中涵盖较多封建主义思想,容易对学生思想带来误导,所以教师需利用现代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才可帮助学生进行思想上的转变。另外,德育渗透的目标与符合历史教学要求,很多教师为应付教学计划要求,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极为盲目,使德育渗透完全脱离历史教学内容,容易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且德育渗透的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教学中德育渗透应与历史教学保持统一,二者目标一致情况下才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

3.3德育渗透接轨生活实际

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在于使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连接,其能够透过历史现象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一般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方式主要以生活实例的引入为主,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及探索总结,可直接将最终得到的思想内容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例如,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相关影片的播放,如《》或《》等,完成影片观看后,再由学生通过网络或考察形式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包括现代圆明园的遗址以及被破坏前圆明园的景象,通过相应的讨论活动,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耻辱,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事实上,历史资料实质为生活的记录与写照,教师仅需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与历史事实进行关联,便可完成整个德育渗透的过程。而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还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都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符合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求[3]。

4 结语

以生为本是现行初中各学科教学中需遵循的重要理念原则。以初中历史教学为典型代表,在落实以生为本理念中,主要要求做好德育渗透工作,正确认识以生为本的基本内涵,立足于现行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现状,注重使德育渗透针对性得以强化,确保德育渗透目标与历史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并做到德育渗透接轨生活实际,这样才可达到历史教学效果提升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2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

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篇3

一、重视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

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 (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

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篇4

一、重视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

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 (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篇5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116-01

我们知道,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还有德育、理念的传承,这些都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予以渗透,并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需要我们积极思考的问题。而在进行德育培养方面,主要的就包括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即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人文关怀。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意义重大,对此笔者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探讨,其中主要的针对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展开分析和论述。

一、言传身教,在潜默移化中影响学生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主体之一,在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老师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而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那么首先的一点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做好自己的工作,注重自身的言行,同时也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影响学生。例如,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兢兢业业、关爱学生、对学生有耐性和信心,这些都是一种精神的榜样,以一种精神上的力量来鼓舞学生,影响他们。而且这也是德育渗透最为重要的一环。这样一来,也是给学生最为直接、最为真切的影响。其次,要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德育精神,还需要历史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文化修养,这些需要以具体的文化知识为导向,进而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对于德育的教学来说,言传身教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对于教师来说,在进行课堂的教学和管理中,也是展现其风采和人格魅力的时候。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牢牢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从自己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教育,并且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

二、以事件为诱导,有效的通过情感教育来影响学生

对于高中的历史教学来说,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的运用所教授的文化知识,在文化知识中渗透德育的教学元素。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以所教学的理论知识为诱导,对此我们可以以具体的历史材料为出发点,来配合或者是佐证德育的教育。例如,在进行隋文帝建国以及治理国家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介绍隋文帝提倡借鉴、并勤勤恳恳进行政务工作的事迹,进而对现在学生进行消费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从而启发学生去思考,并有效的调节自身不规范的言行。除此之外,进行德育的渗透和教学,有效的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通过形象性的、充满情感的语言来影响学生,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真正的引起共鸣。在这个过程中,例如我们较为熟悉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戚继光荡平倭寇、林则徐、鲁迅弃医从文、尽忠报国等,这些都是我国历史上较为杰出的人物,在他们生活的历史背景下演绎了可歌可泣的历史事迹,对此我们可以把他们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确立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当然,我们开展情感教育还是来源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情感的表达才会更加真诚,才会真正的影响到学生。

三、开展讨论活动,在活动中体现德育教学

进行德育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想实现良好的教学管理,就要在活动教学中予以体现。活动教学可以体现出团队之间的协作和帮助,考察学生的团队交流与合作精神,这是进行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因此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关于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我们可以设定一些探究问题让他们去探索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就可以轻松愉快的进行交流与合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事件中的历史人物体现什么精神,体现出了怎样的情怀。”,在交流分析中实现优势互补,帮助程度相对差的学生分析,这样一来也就有利于在团队合作中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同时也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

四、以历史知识为依托开展德育教学

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来说,历史知识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载体。我们知道,历史知识是历史的回顾与总结,同时更是对优秀文化和传统文明的传承,在这些历史知识中,体现着宝贵的精神文化,其中有爱国主义、也有英雄主义,以及亲情和师生情谊的,这些都使我们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德育教学的渗透,那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我们以高中历史知识为依托,进而进行相关的拓展和延伸,不仅是简简单单的对历史知识的梳理和讲解,更要深入某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事件当中,去分析当时背景下的历史人物,发掘他们身上的伟大精神以及宝贵的品质。例如,林则徐的“虎门硝烟”,针对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在讲解具体历史事件和历史背景的同时,充分挖掘林则徐身上所体现的精神素养和文化品质,进而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教育。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63-01

综览中外,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加以利用,“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杜威。历史以其独特的史实依据,真实丰富的历史素材,在德育渗透中有着先天的优势:历史是逝去的时间,却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历史以具体、生动的历史事件构成,既包罗万象又生动可感,用这些生动可感的历史事实进行德育渗透,更容易启迪学生;历史优秀人物身上体现出的高尚品德和情操,作为榜样去感染学生,会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上述优势,会极大地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

一、历史德育要与现实结合,贴近学生生活

“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或者把目前这个时刻安放在生成演变中去”(雷蒙・阿隆)。历史是无法改变的过去,但和我们生活的今天密切相连,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现象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答案。我们身边发生的国内外时事热点、社会百象都是学生所关心、熟悉的甚至迷惑不解的,从现实生活切入,从历史中醒悟,更容易构建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这时如果历史教学能以学生熟悉的现实为切入口,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引导之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首先,教师的教学要选准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熟悉的切入点。

在讲授《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课时,选取了学生身边的一个道德渗透切入点:“过度上网会带来什么?”网络虽然为大部分学生都所熟悉,但网瘾的危害大部分同学还不十分了解。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与自己同龄人的过度上网的以致患上网瘾的实例、网络上瘾者的图片、资料等,课堂以“过度上网的危害”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课堂上学生展示的是自己的材料,谈论的是同龄人的事情事,全程参与课堂活动,随后教师总结网瘾的危害性,由此引出国家禁止未成年人入网吧规定的必要性和和合理控制上网时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学生带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实现了教材与现实的结合,充分实现了历史的德育功能。

其次,重视乡土教材,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历史。

学生们熟悉家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而且对家乡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授课过程中适当加入乡土知识会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从而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如学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后,我加入了一个小专题感受家乡―青岛的昨天、今天、明天大家谈,在课堂上学生使用的是自己收集的资料,谈的都是发生在身边的的名人事迹、感人故事、亲身经历的社会变迁,从而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感情上共鸣和对家乡、自身的归属感、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

二、历史德育教师要以真情实意,感人的情境创设,诱发学生的情感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心灵的互动,更是感情的交流。师生感情上的互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最基本的也是最活跃的感情交流会对德育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唯有教师的真情,才能换来学生的实感。

首先,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情引发学生的实感。在激发学生情感的过程中,教师自己首先要走进角色中,以情动情,引发学生的感情共鸣,收到德育渗透收到良好效果。在学习丝绸之路时,教师饱含深情地讲述张骞在危难中不失气节,挫折中不忘使命,、为国家利益而甘愿牺牲自己的事迹,终究“凿空西域”,成就大业,正如梁启超称所赞“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教师满含钦佩之情的讲解,使学生受到了深深地感染,从而张謇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坚定不移的爱国心,强烈的责任感在不知不觉的进入学生的心中。

其次,“创设情境,以景触情”。历史中丰富的历史画面、杰出人物事迹、历史典故、历史短片为营造课堂情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在上《音乐与美术》一课时,在讲授古典主义音乐时,播放了贝多芬一生中要经历的片段,创设贝多芬多舛的命运的场景,随着低沉的音乐、跳动的画面,师生共同走进了主人公多舛的人生。教师再饱含深情地结合短片诠释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的坚韧毅力和巨大的人格魅力,生命中坚强的信念与高尚的情操便在无声息中融入于学生的品行之中。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22-01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古人也说:“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正是历史教学价值所在。所以历史学科的首要功能是“史鉴”功能,历史不止是要人记住,更要人从中去参悟做人、做事的道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为今人所用,从而发挥历史的德育功能。依据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对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出以下探讨性见解: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转换思想,重视德育教育。

从如今的历史教学来看,许多历史教师严重忽视了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这是历史教育功能的一个缺失。所以首先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重视德育教育在历史学科中的功能,备课时深入挖掘每课历史知识中所承载的德育教育内涵,也就是历史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在课堂上用适当的方法,适时加以利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知识的引路人。教师的教育思想正确了,才能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精神等。

二、充分备课,挖掘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教师要充分备课,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首先,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古代史上,有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近代史上,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五四爱国精神,中众志成城 、抵抗侵略的民族精神等,充分挖掘利用这些,都将激发引导学生形成爱国忧民的情感。

其次,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利用历史课堂,通过交流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上进、诚实、谦虚等良好品质,从而促使人格的健全发展。

最后,培养学生用于创新的品质,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励机制,培养学生自信心,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取得创新成果。

三、德育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渗透的方法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以往的课堂都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在知识掌握上确实有效,能清晰明了地掌握本课知识要点,但在德育培养上一片空白,我之所以强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导性有两个目的:第一,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性,能够充分激发,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有了对历史探究兴趣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就更容易开展,而且教学效果更好。第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性,本身也是一种德育教育。当老师以身作则去尊重学生的时候,学生也就学会了尊重教师,尊重他人,也就达到了德育渗透的一个教学目的。

2.寻找契机和切入点,适时适当地进行德育教育。

任何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是导演预设的一场戏,按部就班,只需演下去就可以了,如果这样,那课堂就成了一潭死水,所以课堂随时会出现突发状况,教师可利用时机进行德育教育。教授九年级复习课――《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课堂上的案例,使我对德育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当时课堂很安静,绝大多数同学在认真听讲,突然一个女生嚷道:“你干什么?挤死了!”打破了课堂的和谐,原来是前面两名平时不爱学习的男女同学正为争夺“地盘”发生争执。我何不借这个机会对所以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六尺巷”的历史故事不是很好的教育实例吗?我果断地调整了课本的学习计划,插入了这段德育教育。讲完这段历史故事后,看到同学们心领神会的神情,我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你对这个故事的认识,学生都在热烈的讨论着,从华盛顿坚持不连任总统到林肯任用反对他的将领,学生用质朴的语言来诉说他们的真情实感。最后我说:“老师也做一个胸怀开阔的人,要宽容你们的错误,所以你们也要宽容老师的无心之错。”后来,这两个同学的表现有了很大的转变,想不到苦口婆心的教导比不过一个小故事引起的交流。

这件事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以前总以为德育目标不重要,知识目标才是最重要的,现在才真正懂得“育人”才是教育的真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素养”很高的学科,就像人体内的精华素一样,缺了它,人就失去了光泽和精神。所以,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把它提炼出来,发挥它的最大功效,这才是历史真正的魅力所在。

篇8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高中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而德育教育是优先于一切的一项教育。在高中教育阶段,除了思想政治课有助于学生德育水平的形成之外,语文和历史学科的学习对于学生德育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中历史的学习是学生体会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学生从中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德育内容。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我不断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有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强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的重要性

首先,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帮助高中阶段的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新课程改革中也强调指出要加强高中历史对学生德育水平的培养。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更应该明白历史学科的教学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历史教学在学生德育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德育教育,朝着新课改要求的教学目标努力。

其次,高中历史的学习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影响。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类的学习科目,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重要的是提高了自身的思想层次,总结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身的人格得以完善,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对于学生以后综合素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关系到祖国将来的前途和命运。

最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是对我们每位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基本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祖国的历史,也是在教给学生如何做人。教育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基础上学会做人,是历史教育的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搜集相关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高中历史教材的学习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很好的过程。为了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领悟其中的内涵,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借助现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在上课前进行精心准备,搜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和图片。特别,是在近代史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在互联网上搜集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短片,让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教材上的文字和有限的图片上。例如,在学习的教学内容时,我搜集了《南京!南京!》影片的资料和当时国外的记者拍摄的一些照片,以及当时画家的一些优秀作品。把这些资料用多媒体设备展现给学生,再现当年的历史景象,尤其是耸人听闻的。让学生在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残忍罪行的同时,反思战争爆发的深层次的历史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后布置的作业中,有些学生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以后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再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遭受灾难和伤害。

总而言之,在历史的教学中,历史是真实存在的,要在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可以借助一切科学的技术和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把先进的教学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把握历史教学的特点,将德育教育贯穿到历史教学的始终。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自己的安排,不能仅凭自己的感觉走

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自己的安排,不能仅凭自己的感觉,想强调德育教育就强调几句,觉得没有必要的时候就将其忽略。长期下来,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将历史教学的原本教学安排打乱。例如,有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无意中想到一个和教学内容不相关的知识,就想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是由于事先并没有提前准备,所以资料就不是很完整。这就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的混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最终的教学效果也是很差的。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一定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有详细的强化安排。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把握《教学大纲》,制订本学期的历史教学的详细计划,并在其中穿插德育教育。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身心状况,每一节课都留出特定的时间强化德育教育,从而做到在历史教学的同时做好德育教育。

四、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一定要依据真实的历史事件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漫长、曲折复杂的,教师不能仅凭自己的片面理解而误解学生。由于教材所展示的内容是很有限的,教师在进行扩展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真实这一特性。既不能夸大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而忽略民族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也不能过分悲观,向学生传递一些消极的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补充时要把握公正、客观的教学态度,教会学生正确看待历史问题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加强德育教育。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强化德育教育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在把握《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会正确看待历史问题,掌握事物发生的规律,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和教育,从而提高德育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完善自己的人格,争取做一个祖国未来优秀的接班人。在历史教学中贯穿德育教育是不可忽略的教学任务,我们广大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努力探求强化德育教育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历史教学和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闫阳春.浅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2,(31):146.

篇9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德育途径

道德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教育中重要的部分。教学过程中有多种途径进行德育教育,数学的历史悠久,我国人民在数学学习中投入了大量的智慧,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德育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实施,探究数学教学中渗入的德育教育途径。

一、因材施教的德育教育

1.依据数学历史的德育教育。

数学在中国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其发展经历了古代数学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繁荣期和中西数学的融合期。例如,在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中出现了数学的图案或圆点,西周出现了勾股定理,甲骨文中出现了数学记录等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中国数学教学史的介绍,并与西方数学发展历程相比较,可以让学生领会到我国数学发展灿烂文明的文化财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促进爱国情怀的培养。

2.根据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特点进行德育教育。

高中是学生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数学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把数学教学的知识点与有关德育教学联系起来,引发对学生爱国思想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现出数学发展也是通过不断解决矛盾、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发展、创造能力和发现能力。

3.依据教材进行德育教育。

高中教材是针对学生知识传承和思维培养编写的,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思维和知识的教育。德育教学存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适当渗入德育教学思想,但是教学中要保证主要部分的实施,又要保证德育教学的渗透。因此,学生通过教材学习得到知识、培养思维,又能适当进行德育教学,才能达到德育渗透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1.课前合理引导。

数学教学在课前学生预习掌握住课程知识点。教师有意识引导数学知识的历史,学生了解数学课外的知识,意识到数学在中国的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德育教育。随着教育制度和教育目标的发展,数学教学模式和方式出现了快速的发展,以往的死记硬背的方法不能适应数学教学,也不能促进数学的德育实施。课前备课不仅要对知识进行合理预习和规划,还要注意德育教育在其中的渗透。

2.课堂中随机寓德育教育与知识教学中。

高中数学中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为主,培养学生的辩证的思维。辩证唯物主义在德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数学课堂教学包括知识教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并运用到德育观念。例如,通过两个圆之间位置的传授,能够让学生得到:物质时刻能够运动,不同的运动方式产生不同的结果。

3.课后小结的德育途径。

课后对数学的总结和练习,总结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现实。例如对问题进行解决时,有时会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选择最方便合理的方法。这和高中生对人生的选择一样,人生之路多样,选择符合自身的发展的方向,并积极坚定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三、教师示范作用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发挥着教授知识和引导学生人生观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对数学教学知识和德育教育具有关键作用。例如,课堂教学中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讲知识要准确详细,用词要简洁准确,解答问题要态度认真。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方式促进学生对师德的理解,展现出职业道德情操。教师在教学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地影响着学生。教师通过自己的示范力量,促进学生情感道德的培养,促进学生道德的积极发展。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和外在表现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既能促进学生刻苦学习,又能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

四、德育途径中要注意的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多种德育教育的途径,但是数学的教学作用决定了德育只是其中的较少的部分。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中要注意下列问题:

1.注意数学教学和德育的主次之分。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课堂中重视知识教学和思维培养,德育只是在合理的时间和情况下渗透。毕竟数学教学是知识的课堂,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学的课堂。

2.注重教学的实效性,避免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

新课程要求学科教学要渗透德育教育,但是德育教育只是学科教学的附加成分,不能成为主体部分。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保持合理性,不要牵强地加入德育教育,使数学教学出现形式超越内容、繁琐复杂的现象。

篇10

道德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教育中重要的部分。教学过程中有多种途径进行德育教育,数学的历史悠久,我国人民在数学学习中投入了大量的智慧,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德育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实施,探究数学教学中渗入的德育教育途径。

一、因材施教的德育教育

1.依据数学历史的德育教育。数学在中国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其发展经历了古代数学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繁荣期和中西数学的融合期。例如,在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中出现了数学的图案或圆点,西周出现了勾股定理,甲骨文中出现了数学记录等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中国数学教学史的介绍,并与西方数学发展历程相比较,可以让学生领会到我国数学发展灿烂文明的文化财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促进爱国情怀的培养。2.根据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特点进行德育教育。高中是学生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数学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把数学教学的知识点与有关德育教学联系起来,引发对学生爱国思想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现出数学发展也是通过不断解决矛盾、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发展、创造能力和发现能力。3.依据教材进行德育教育。高中教材是针对学生知识传承和思维培养编写的,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思维和知识的教育。德育教学存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适当渗入德育教学思想,但是教学中要保证主要部分的实施,又要保证德育教学的渗透。因此,学生通过教材学习得到知识、培养思维,又能适当进行德育教学,才能达到德育渗透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1.课前合理引导。数学教学在课前学生预习掌握住课程知识点。教师有意识引导数学知识的历史,学生了解数学课外的知识,意识到数学在中国的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德育教育。随着教育制度和教育目标的发展,数学教学模式和方式出现了快速的发展,以往的死记硬背的方法不能适应数学教学,也不能促进数学的德育实施。课前备课不仅要对知识进行合理预习和规划,还要注意德育教育在其中的渗透。2.课堂中随机寓德育教育与知识教学中。高中数学中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为主,培养学生的辩证的思维。辩证唯物主义在德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数学课堂教学包括知识教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并运用到德育观念。例如,通过两个圆之间位置的传授,能够让学生得到:物质时刻能够运动,不同的运动方式产生不同的结果。3.课后小结的德育途径。课后对数学的总结和练习,总结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现实。例如对问题进行解决时,有时会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选择最方便合理的方法。这和高中生对人生的选择一样,人生之路多样,选择符合自身的发展的方向,并积极坚定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篇11

现阶段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以及缺乏专业师资的影响,我们很多学生、老师、家长,甚至有些学校领导,把音乐教学当成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致使我们的音乐课在很多学校开展不起来,这种现象尤其在农村学校表现得更为突出。试问:正常的音乐教学都开展不起来,何谈德育渗透?音乐教学就是要使我们的学生通过完美艺术手法和艺术形象的感染,树立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我们的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那么,如何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经过多年在职教中心一线工作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确定德育教育的目标

由于音乐学科本身具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比较广泛的特性,且它的教学包含着我们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使得我们的德育教育不能像思想品德课那样有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我们音乐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德育教育的内容,以使我们的学生在音乐知识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中道德品质得到升华,使他们学会做人的道理。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渗透。

二、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德育渗透

职教音乐教学的环节最主要的包含音乐欣赏和基础音乐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们可以分环节进行德育渗透,使得我们的德育渗透始终贯穿于我们整个音乐的教育之中。在音乐欣赏环节,我们可以让学生欣赏好的音乐作品的,从而使学生对我们祖国美丽的山川河流、传奇故事、英雄事迹以及爱国情怀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从内心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苏武牧羊》这首历史歌曲时,就可以利用这首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歌曲中所涉及的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由于这首歌曲创作于民国初年,当时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广大的爱国人士都站起来抵抗外国的侵略,抛头颅、洒热血,这就包含了一种爱国情怀。这首歌曲所讲的故事,也是苏武爱国形式的一种表现,学生通过欣赏以及心灵深处的触动,加深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实现了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次,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音乐教材中的每一节内容都涉及到不同的德育教育内容,我们必须将这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利用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创新思维,以达到德育教育的升华。这不仅是培养具有高水品的专业音乐人才的基础,也是人才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的基础。

篇12

由于小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发育不是很成熟,其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若不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小学生将可能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因此,提出小学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一、德育教育渗透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小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也要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不断塑造人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也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德育教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针对当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将德育教育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由于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将品德课与社会课有效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使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对德育教育的渗透引起高度重视,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加强德育教育的小学课程中的渗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为了充分体现出小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应注重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通过采用各种有效的手段,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会到祖国和党的伟大,从而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及归属感。由于我国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大量的伟人和科学家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在各个基础学科中都可以找到相关历史伟人的痕迹,包括语文、数学、地理等学科中,让学生体会到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的杰出贡献和高尚品德,通过教师进行历史伟人的讲解,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和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注重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的相互统一

德育教育的渗透应尽量做到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的相互统一,虽然一些人认为:“德育教育只能适合在语文、政治、历史等偏文性课程中开展,然而,在数学、地理等自然学科中,德育教育是很难开展的”。其实不然,无论是在文性课程中,还是在自然学科中,只要通过合理的练习,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正确的社会观,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当进行电量、电费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节约用电的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因此,注重教材内容中德育因素的挖掘,明确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准备课件中应找准教学内容的渗透重点和切入点,注重课前投入,教师应深入专研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解编者的意图来提炼出教材中道德教育的重点,只有明确了教学的重点内容,才能有效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才能提高德育教学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在备课时,应全面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讲述道德伦理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原则,从而提高德育渗透的效率。总的来说,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寻找德育教育的最佳点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是很成熟,具有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寻找德育教育的最佳点,只有开展的德育教育满足学生的需要,具有针对性,德育教育在小学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和变化点,选择合适的实际有意识的进行思想教育,给予学生无限思考和发展的空间,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并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这样德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教师应做好榜样和示范

小学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应身体力行,发扬榜样和示范作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是育人,只有教师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教师在德育教育中才能起到育人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严格遵守课堂教学的纪律,通过制订周密的计划来完成自身需要完成的任务,注重自己在课堂中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从而为学生做好指导示范作用。总所周知,教师是学习的主要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听教师的话,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只有教师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着装得体,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榜样和示范作用。

(五)加强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自律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小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注重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只有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了,学生才能养成“课前准备、课中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复习”的良好习惯,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需要采用积极的手段来加强学生德育教育,通过在教学中借助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等良好的品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锻炼学生刻度困难的坚强意志,使学生的自律意识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结:

在当前形势下,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具有思想道德品质,而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注重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有效开展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扎西央宗.小学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小学科学(教师),2013,08:2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