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0 06:29: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区管理体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社区居委会组织不相适应。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政府与居委会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但目前存在社区工作关系不顺的问题:一是职能部门工作“缺位”,有关工作进社区,牌子进来了,但经费不能完全落实,人员不能保证。二是社区工作“错位”,政府有的职能部门不分“主办”和“协办”,既不给经费也不给人员,硬向社区居委会交任务、派工作,还设有名目繁多的检查考评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把街道办事处和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从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变成了上下级关系。三是居委会工作“越位”,因政府大量的行政事务向社区延伸,均由社区居委会去落实和代行监管,如安全生产、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环境卫生清扫、退休人员管理等工作,忽略了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不具备执法权这一性质。现在社区居委会既承担自我管理职能,又承担政府重心下移后的行政管理职能。使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明显,影响和束缚了社区自治功能的培育和发展。
(二)社区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社区工作人员相对不足。居委会规模调整后,社区规模增大,社区居民人数增加,平均管辖3500多户,一般有5000-7000人,大的有10000多人。随着政府中心工作下移,并不断向社区延伸,社区事务也相对增多,管理难度相对加大。社区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涉及到党建、精神文明、综治、城管、计生、档案、安全生产、民政、社保、国防等10大类近100项工作任务,工作繁忙。而目前每个社区包括居委会成员、计生专工、社保专工仅有6至7人。在做好居委会日常工作外,还要承担各职能部门工作进社区,完成下派给社区的工作任务和有关人口、经济、安全生产等专项调查或大型普查。可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还要双休日上班、错时上班,社区干部苦于没有分身之术,疲于应付,社区工作力量比较薄弱。
(三)社区干部队伍尚不稳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目前社区专工队伍:一是社区专工素质虽有了显著提高,但整体看还缺乏社区工作系统知识和业务培训,知识面不够宽,有的还难以信任社区工作,从而影响整个社区工作水平的提高。二是社区专工的生活待遇偏低。经济收入除“两保”外政府拨付的月基本工资仅600元、奖金100元,职务月补贴50至150元不等。**年我区出台的《莲都区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专工待遇有所微调,但仍然偏底。另外,社区之间自有资金收入不一,社区的财务使用全区没有统一的管理规定,各街道及社区各行其事,造成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专工收入也不很平衡,难以调动全体社区专工的积极性。社区专工大部份通过公开招聘的,由于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为此社区难留优秀人才。莲都区从**年公开招聘的87名社区工作者中,到目前止,因社区专工待遇低而自动辞职或跳槽的已有21名。这就直接影响着社区专工队伍的素质和队伍的稳定。
(四)社区基础设施相对还较为薄弱,投入严重不足。近几年社区基础设施虽有明显改善,大多数社区居委会有了办公用房,但不尽人意,有的设置不合理,有的在二楼、甚至在三楼,居民(特别是残疾人)办事很不方便。由于社区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目前仍有少数社区的办公用房没有落实。活动用房不足,尤其是服务和经营用房很缺乏。社区难以开展无偿、低偿和有偿相结合的各种社会化的服务和经营活动。“市区一家”的理念与实际还有较大的差距。莲都区每个社区的办公经费每年仅有10000元,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由于各社区之间的共建单位整合不一,其共建经费的筹集多少也悬殊较大,不利于平衡发展。社区的发展没有完善的财政支撑体系,社区工作将失去动力和活力。
(五)社区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目前各社区虽都建立了服务机构,但作用发挥不够,社区服务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社区服务的内容单一,大多从事的都是无偿的,短期的,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社区服务队伍还不够健全,服务专业化水平不高。有的街道一级还没有建立服务中心,还难以满足社区不同层次居民的服务需求。
二、意见和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为此建议:
(一)重视社区建设,加强对社区建设的领导。总书记指出:“加强社区建设是客观形势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关系到城市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社区建设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应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在全国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23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文件精神,要把社区建设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社区建设工作力度。并由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协同,制定社区建设和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目标,明确工作重点和内容,确定工作标准,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加快社区建设的步伐。
(二)建立社区工作站,理顺社区工作关系。把社区工作站作为政府在社区的服务平台,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协助、配合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在社区开展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社区工作站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承办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交办的社区综合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城管、卫生、文化、环境保护、社会劳动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等事务,支持和配合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居民依法自治。建立社区工作站,实现社区工作站人员承接行政事务与居民自治开展自我服务事务相分离,创新社区管理体制。目前,已有深圳、苏州、上海等许多城市实施建立了社区工作站,我们可以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通过建立社区工作站,探索新型的社区工作运作模式,克服居委会行政化倾向,减少社区居委会负担。同时精简会议,减少不必要的台帐,取消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考核评比,还社区居委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本来面目。
二、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策略与走向
至于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本质就是要对政府的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管理的相应职能进行完善,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使得政府在行政管理以及相应的政府自身管理的过程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就以上所面临的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相应的改革。
(一)促进民间组织的良好快速发展
对于我国社区建设以及管理来说,民间组织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主体,同时也当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应当加大力度对其进行扶持。首先,应当转变认识,意识到民间社会组织在整个社区管理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要对其加大培育力度以及扶持的力度,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提供相应的保障条件等等,鼓励其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中来,再次,要加强对社区民间组织的管理与监督工作,引导这些组织能够进一步良好健康的发展,探讨社区民间组织的备案管理制度,进一步引导这些组织进行规范化的运作,引导组织的自律建设,加强组织活动的监督力度。
(二)明晰社区居委会的职责
当前我国居委会在管理工作中有比较强的行政色彩,在对居委会进行改革的时候,其关键性的重要环节并不是其组织应当依照什么样的模式以及原则进行相关的设计,而是能不能为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提供更加通常的渠道以及方式,能否在居民与政府之间起到良好的纽带作用,对于政府部门可以就居委会所承担的职责进行相应的分类,要是属于自治范围的职责就由居委会自己进行负责,要是属于行政范围内的事务就由政府签订相关协议,进行行政,就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来说,居委会可以承担相应部门的行政职责来提升进行自我治理的能力。
(三)加强培养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
对于社区的建设与管理而言必须要有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要是没有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管理与建设工作就是无本之木。当前我国社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中所有的重要问题就是居民社区活动参与程度比较低,没有较高的公民意识,所以说,要加强对社区居民公民意识的培养,要有相应的制度与机制引导居民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的建设与管理中来,为了使得社区的居民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与管理钟来,增强社区居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应当由社区居民分担一定的责任,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社区居民自身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意识,要增强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城市管理体制,是由城市管理机构、管理权限、管理方式、管理队伍及管理约束机制诸多要素组合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是整个国家管理体制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通过城市政府行为进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整体联动,建立起集指挥、协调、管理于一体的超越部门利益的综合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本文将以社区居委会为切入点来分析时下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现状、问题,进而提出自己的改革建议。
一、我市现阶段城市社区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市(唐山市)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社区管理的现状和客观需要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错位,社区居委会负担过重。社区居委会本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居委会却成了政府的下属机构,承担了大量行政职能工作,来自各个层面、各个部门,经常性的、临时性的工作难以计算,可以说是“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条线”。目前,居委会的情况就是责任大、权利小、事情多、经费少、待遇低、力量弱,造成社区居委会的超负荷劳动。
2、社区群众参与意识不强。居委会的生命力在于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居委会与社区居民关系的最核心体现也是社区居民参与。可见社区居民参与非常重要,因为人是社区建设中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再丰富的物质资源也不可能得到利用。更重要的是居民比居委会更了解自身需要,有他们的参与,社区问题解决会更有效率。
3、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三者之间的关系不顺畅。在居委会到底是“居民自治组织”还是政府“腿”这样一个双重身份还搞不清楚的时候,随着住房私有化,特别是新兴商品小区的迅速发展,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这两大社区管理主体在社区自治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社区管理体制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社区居委会认识模糊。由于实际工作中,政府职能部门各级干部对社区居委会的性质、职能、作用认识模糊,认为社区居委会是政府的派出机构,没有把社区居委会作为一个居民自治组织来对待,漠视了社区居委会的法律地位,把给居委会发号施令、派放任务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级一级往下“批发”工作任务,一些本不该由居委会办的事情也压到了社区,使社区居委会大部分时间花在应付上级交办的任务上,大量挤占了用于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时间。
2、社区居委会和政府部门关系理论与现实的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同时还规定“不设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它的派出机构对居委会工作予以指导、支持和帮助。居委会协助其开展工作。”所有这些法律条文都表明,居委会是一个群众性的自治组织,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
3、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国现行的有关社区管理和居委会组织的法律法规还有许多立法上的空白,如社区居委会的法人资格问题,由于社区居委会的法人资格模糊不清,当遇到某些企业或团体侵害自己利益时,就不能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利益,进而导致某些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致使居委会的工作经常处于两难的困窘境地。
三、加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新形势下,各地对社区管理体制模式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如上海、北京、沈阳、大连等地自1996年以来,就着手进行了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许多好的经验。实践表明,加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加快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要发展,需要改革和创新,同时要坚持立足实际,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改革和实践,现结合唐山实际,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笔者的看法和建议:
1、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
按照“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原则,落实“权随事转,人随事转,费随事转”的要求,规范各部门各单位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建议由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政府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凡拟将其组织机构、工作任务、评比考核(检查)、社区挂牌及设点服务等项目进驻区的,均实行社区工作申报准入审批。对准入的项目及匹配工作经费等内容以文件的形式加以明确。对需要社区协管的事项,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相关部门下派其自身职能工作时,要向社区拨付工作经费,实行“有偿服务”。同时,严格规范准入程序,引入动态管理机制,每年年底对进驻情况进行检查,对情况变化需要撤出的,履行撤销手续。
2、加强社区组织建设
引导社会力量依靠社区成员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形成政府与社会合作治理社区的良性格局。拓宽社区居委会参与社区自治的渠道,规范和引导社区居委会组织建设。完善社区工作者考核、奖惩制度工,加强社区居委会队伍建设。优化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年龄、文化、素质结构。
3、增强对居委会工作多方面的投入和帮助
多渠道解决居委会工作经费问题,把政府资助居委会的措施制度化,同时居委会的经费来源也应该多样化,培育居委会的“造血”功能,兴办一些经营项目,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应该进一步加强社区用房和服务设施建设,适当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生活补贴和保险待遇。还应该进一步强化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能力素质。
4、改进居委会的工作方式
要进一步完善居委会的服务功能,扩大居委会工作对象的覆盖范围,科学制定居委会的工作的方法,充分发挥居委会境内企事单位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居委会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居委会的工作纷繁复杂,任务繁重,单纯运用传统的工作方式难以完成上级的要求和居民的需要,通过工作方式的改进和创新,一定会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提高满意度。
5、突出居委会“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
居委会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居民,应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发挥居民自身的潜力,并动员其他社会力量关注居委会的建设,调整自治与完成政府交办工作的关系,才能把居委会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
【参考文献】
这项改革,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区委刘卫平书记亲自带队调研,提出改革方案,围绕改革的要求,区委、区政府在政策和措施上都积极予以支持。
**年代,我区南站街道曾进行过类似的改革,但是由于形势和条件尚不成熟,没有继续下去。现在,改革时机已经成熟,区委、区政府决心把改革进一步推进。
总的来看,这项改革,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一致,与基层的呼吁一致,说明是符合潮流的。
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要给街道更大的自,推进街区管理更上一个台阶。
现在回过头来看前一阶段的工作,我感到,有“三个方面”我们落实的比较好。
第一,坚持了“先行试点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以点带面,积累经验,在加快进度的同时,坚持统一思想,避免了引发大范围的波动。
第二,坚持了“启动—反馈—完善—推进”的工作步骤。走一步看一步,边实施边整改,在逐步推进中有效解决了一些已经出现或者暴露出苗头的问题。
第三,坚持了“逐项落实、逐条解决、逐步推进”的工作方法。落实“项目推进,责任到人”,什么问题突出就先研究什么问题,什么问题重要就先解决什么问题。
以今天的挂牌和现场会为标志,我区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
第一,初步解决了有人干事的问题。街办人员大为增加。领导职数由6个增加为8个,工作人员由20多人增加到30多人;国税、工商、地税等垂管部门实现了分局(科室)及相关负责人与相应街道的“一一对应”;街办计生、劳动保障人员编制和经费全部移交街道管理;城建环保、房管、卫生防疫等职能部门管理前移,进入街道社会事务受理中心;派出所所长兼任所辖街道、镇的党工委书记;从**城管大队抽调了84名城管队员成立了11个镇、街道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队。
第二,初步解决了有地方办事的问题。通过调剂,各个街道基本解决了新增机构工作人员办公场所及人员安置问题;区财政也专门为每个街办拨专款50万元,支持各街道财政所的建设。
第三,初步解决了有条件做事的问题。启动经费的问题,区财政已拨付两个先期试点街道10万元改革试点专项经费;工作用车的问题,区财政拨专款为各街办新成立的行政执法中队配备了微型双排座工作用车,由中队和街道共同使用;财政管理体制的问题。坚持“放权放利”,推行街道“一级准财政”制度,尽可能地为街道做事提供财力保障;
第四,初步解决了有制度管事的问题。从大方面讲,经过两个月时间的深入调研,我们制定了《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具体实施改革提供了依据;在工作推进中,我们有每周推进机制、督查机制,有专门的办公室和干部在抓,确保项目的逐项推进和落实。对派驻人员管理上,实行“街道评议和主管单位评议相结合,派驻人员工作绩效与个人利益相结合”,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街道指挥不灵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各街道对各自内部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加强和改进当中。这些,都是我们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绩,也是全区上下各级干部辛苦工作的成果。
现在,改革已经全面启动,“开弓没有回头箭”,要么不做,既然做了,我们就要力争做好,为城市管理闯出一条新路,对市委、市政府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下一阶段,我们要围绕强化街道社区管理,抓好“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干部管理、社区经营”的“四个完善和深化”。
1、管理体制。要逐步建立起在社区党支部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单位“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理顺关系,明确责、权、利。
2、工作机制。要建立社区工作的“准入”机制,完善社区工作的“共建”机制,健全社区工作的“考核”机制,把各个方面的力量拧成社区工作的合力。
3、干部管理。现在各路人马齐聚街道,街道更要建立统一协调的机制,强化统一协调的职权,加强对街道、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和业务指导,增强基层干部的服务意识,发挥他们工作的主动性,探索建立一种有效地激励约束机制。
4、社区经营。要从社区实际出发,坚持无偿和有偿相结合,以无偿低偿为主的原则,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实现以服务养社区,以经营养公益。
进一步推动改革的持续深入,当前,更要切实抓好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解决好与市直等部门联系对接的问题。各街道要主动跑步进市,比如在规划、建设、资金、政策等等方面,要想尽千方百计争取市里职能部门、辖区单位的支持,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我们要重点督查。
第二,要解决好社会舆论的宣传发动问题。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营造有利于改革的大环境,为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创造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把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改革工作中来,不断创新改革经验。
关键词:社区组织 现状分析 策略
一、城市社区组织管理所取得成效——以成都市成华区为例
1、居委会硬件设施得以改善
近年来,成华区政府逐渐加大对于该社区的建设力度,2009年成都市成华区财政局播发 58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社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以打造培华、同乐、中横路、东路、东篱路等社区为重点,新增加了 3-5 个亮点;以改造万年路、府青、双林、圣灯寺4 个社区相应的办公用房为重点,并改善两委和服务站的办公条件。
2、居委会干部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伴随着高学历人员大量加入到社区工作中,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学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组织社区内两委会成员进行相应的政治、业务轮训,以强化“四心”——事业心、责任心、公心、爱心为着力点,提升“两力” ——执行能力、服务能力为主要,使社区居委会干部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及素质不断提高。
3、居委会财政支出得到基本保障
随着社区的不断发展,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之处,对社区建设的投入也与日俱增,与往年相比,拨发给社区居委会的经费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现有财政经费仅能基本保障社区的日常工作正常运行,如果进一步组织开展居民所热衷的各项活动则经费不足,从而限制了社区内各项活动的开展。
4、建立了社区长效管理机制
成华区先后建立了“现场办公、限时办公、评比公示、干部巡查”等制度,建立了“社区党委分工、社区管委会分工、民主议决事规定、社区物业管理”1等制度,此外对社区的工作管理者实施绩效挂钩制度,将相应的考核结果上报有关部门,提高社区工作效率,从而探索出了一套社区长效管理机制。
5、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得到完善
成华区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已取得相应成效,该区先后引进了 SM 广场及伊藤洋华堂等大型购物中心,建立了便民服务超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文化广场等,提高了社区公共服务质量,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公共产品,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已基本可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
二、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以成都市成华区为例
1、社区组织结构不合理
当前社区自治组织身上体现了“自治性”本质要求和行政化管制烙印的“双重特性”。这两种特性代表了两种相反的发展要求, 而发展方向上的矛盾冲突必然导致自组织在身份性质上的认同困惑, 从根本上牵制了社区自组织的发展。
2、社区组织的管理职能不明确
虽然法律上明确规定社区居委会是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性组织,但涉及到具体工作中社区居委会却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社区居委会被列为为政府管理部门的下属机构,政府管理部门同社区居委会本应有的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关系却演变成了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在社区自治中造成了难以化解的体制。
3、社区组织管理目标的设定不科学
社区承担了大量的城市社会管理事务,社区工作任务相对繁重, 工作内容涉及过广。除了临时性、突击性的工作外,常规性工作分类多达几十个, 包括公共卫生工作、民政工作、青少年教育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等。
4、社区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
主要体现在社区组织的性质、功能和社区建设的目标地位尚不够明确,认识也很不一致,城市社区内部组织体系不够规范,缺乏法律依据。
三、针对城市社区组织管理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建立完善的社区组织结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这里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2是指:在社区建设管理体制中,行政部门的专业管理要与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加以结合,但要以街道办事处综合管理为主。条是指进行专业管理的各职能部门,块指的是进行综合管理的地域性机构——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
2、明确社区组织管理职能,树立科学合理的目标
社区组织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从推进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入手,健全社区组织,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整合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努力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相适应的管理科学、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文明社区。管理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管理重心下移,就是将一部分职能下移至社区,增强社区的功能,其核心是向社区放权,其中包括第二级政府(区委、区政府)向第三级管理机构的分权,其目的是解决在原有体制下形成的街道承担的工作任务很多,而管理权限很少的不合理现象。
3、完善社区组织管理制度
在社区组织事权不断下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遵循权责利一致原则,切实落实街道的权利,管人与管事相结合,切实落实街道财力;其次是要遵循放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在放权同时将各组织、机构的职能进行清理,做到政企、政事、政社职能的相分离,适当分解下移的职能,不可以简单放任了之;再次是责任主体唯一原则,以防止出现职责不分、互相推诿现象;最后为管理幅度适中原则,放权是要考虑管理的规模效应和管理成本,防止放权不够导致的管理不到位,以及放权过度而造成的专业管理割裂及街道无法承受的现象出现。
4、建立城市社区评议机制
我们的意见是“强化两头,弱化中间”。所谓“强化两头”,是指加强市和街两级政权,在进一步加强市级统一规划和宏观调控权的同时,确保城市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街道本是区派出机关,由于20世纪90年代市、区两级大量下方权力,已演变成为一级的政权机构,且其规模日渐扩大,人口总数有的多达10万,等同于一个小型城市,在这种情况下,适时地将街道改设为城市基层政府是必要和可行的。所谓“弱化中间”,是指慢慢弱化区级的政权,街区政府的设置,使得许多原有区级职能部分上收给市,如规划和宏观调控权,而又有很大一部分的权力又下放给街区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为减少管理层次,节约行政成本,弱化区级政府,使之成为市的派出机构是必要和可行的。
注释:
[1]马彦琳编. 现代城市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
[2]王国枫:我国社区服务的科学定位,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 (S)
参考文献:
[1]谢守红,谢双喜. 国外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 社会科学家,2004.
[2]王文元. 东京社区:如何打造管理环节[J]. 社区,2011,(l):2-6.
自4月30日全县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社区建设动员会议后,我们办事处高度重视,深知搞好这项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我们先后召开几次会议,让党员干部明白整合的目的、原则和步骤。首先召开了党委、政府成员并吸收片总支书记参加的党政联席会议,传达贯彻县动员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工作任务。其次召开了部分村庄支部书记参加的座谈会,让他们知道在整合过程中坚持的:一个永久不变,两个暂不触及和五个不变一不降低。确保了基层干部的思想情绪稳定。再就是召开了培训会,让组织委员、总支书记、片长、经管站长、民政助理了解掌握整合的方法步骤,成为整合工作的明白手,力争不走弯路。
二、科学制定了实施方案,做到有章可循
三、撤销了村委会,并加强了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公章管理
四、下一步确保配齐配强社区两委班子,力求做到合稳合顺
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有关文件规定,依法撤消原行政村村委会。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和有关组织规定,将依程序撤消原行政村党支部并建立社区党支部。从办事处的实际情况和村情出发,在村庄整合后的社区建立社区党支部和管委会,为达到“合稳合顺合大合强”的原则经办事处党政联席会研究,我们制定了社区干部选举和任命的干部名单。其中由党员直接选举的村庄一个,是Xx社区,支部书记为Xx,脱产干部任支部书记在社区选举的三个,Xx社区支部书记Xx,Xx社区支部书记Xx,Xx社区支部书记Xx。其他七个社区适合报县委组织部和县政府审批后由街道党委直接任命。再就是召开全办事处的基层干部大会,让干部群众知道办事处的实施方案和人员任命方案。让干部更快的进入角色,便于更好的开展好工作。真正起到合大合强的目的,让县委的政策落实到实处。
五、几点建议
社区是社会的组织细胞,也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国家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又以新型农村社区为战略基点,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表明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方式及基层组织、管理与服务体系的重大转型,从村民自治过渡到社区自治、从行政和生产共同体迈向社会生活共同体,管理方式也逐步从政府主导的单中心治理转变为政社分工与合作共治的多中心治理。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
所谓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通过集中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也称为“中心村”),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并在此过程中让农民主动交出原来的旧宅用于复耕,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从而让农民既不远离土地,又能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
二、随着农村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社区管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1、思想观念滞后,管理体制不健全。许多干部群众对农村社区建设还比较陌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认为农村社区建设是图形式走过场。许多农村社区并没有专业的管理机构,多数还是以村务管理老办法来对待,社区管理不到位。大多数村干部没有受过社区管理的相关培训,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社区管理,容易以老眼光来看待新问题,缺乏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2、领导重视不够,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有些地方在农村社区运行机制上,村级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弱,没有形成便捷有效的社区建设的参与机制。
3、公共服务薄弱,服务水平不高。城市居民通过城市社区享受到了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公共服务。与城市相比,农村社区还没有纳入市政管理范畴,不能享受城市社区待遇,农村公共服务提供上仍显不足,如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以及农民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便民服务资源相对比较薄弱,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乡村管理服务向社区管理服务的转变。
4、社区意识淡薄,居民文明程度不高。社区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管理办法和创新意识,且“行政化”色彩较浓,其管理方式、活动开展、服务实效等均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虽然不少地方都配备了大学生助理,对社区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所提升,但仍不能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的需要。
5、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于城市。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与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不足。一是政府投入不足。二是村级投入不足。三是社会投入不足。
6、社区文化缺失,业余生活单调。
三、实现农村社区有效管理的创新及路径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以生活方式转变带动生产方式转变,因此,新型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方式方法、路径选择。深入推进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
1、建立健全农村社区领导机制。要将农村社区建设作为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将农村社区建设经费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建立稳定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
2、积极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以村民自治为基础、将村民自治引入社区建设,使村民在政府组织开展的各项社区建设活动中享有话语权、参与权,这样必然有助于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切实提高农村社区管理水平。
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及社区服务领域的拓宽社区服务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已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也将成为社区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嘉兴市社区服务为研究对象对当前社区服务在社会化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建立促进社区服务产业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笔者的看法。
一、社区服务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曾掀起一轮社区服务研究的.初步培育了居民的社区意识,但由于受历史、体制,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社区服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定位于社会公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社会的转型社区服务的功能在不断拓宽,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居民由原来的“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社区服务必须承担原来由单位向员工提供的服务功能.并加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由于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原来的后勤服务逐步向社会化发展社区服务要承载部分生产三是社会阶层出现分化各阶层利益差别增大.从而增加了阶层矛盾,社区服务通过为低收入阶层提供社会保障.可以缓;中阶层矛盾,减少社会摩擦与冲突.增加社会和谐:四是民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民众生活出现多样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结构也出现变化。社区服务功能的拓宽带来了社区服务性质重新定位的问题,社区服务不能没有公益性.但社区服务也不能只具有公益性。
社区服务的兴旺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依靠政府的扶持、社会的赞助和志愿者的义务奉献外更重要、更关键的是牢固确立自我发展意识.培育自我发展机能.其途径是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二、现阶段社区服务社会化和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所谓社会化,一是社会事情社会办.二是社区和社会从封闭到开放.从隔绝到统一实现一体化。社区服务的社会化是社区服务业向产业化过渡所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社区服务的产业化是指社区服务工作从行政性经营到市场化经营,从事业化管理到企业化管理从非经济实体到经济实体从财政维持到自负盈亏的过程。结合嘉兴市社区社会化和产业化实际.可以发现当前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还存在诸多令人思考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社区服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政府对社区服务的资金投入。具体表现形式为直接的财政专项拨款、无偿提供场地、设施和税收减免等:二是社会捐助资金投入:三是有奖募捐基金投八.四是社区服务的自身积累。我国社区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政府主导型,政府的投入始终是社区服务的重要资金来源,一旦政府资源投入不足.社区服务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动力。
2社区服务项目少水平低
从嘉兴市社区服务目前的情况来看社区服务的项目不多.且大都集中在社区保洁、社区绿化、老年人照顾、孤残儿童照顾.残疾人照顾,贫困家庭救助、职业介绍、计划生育辅导等方面.
即使是这些服务.体力劳动和经验性的服务远多于知识和技能含量高的专业化服务。至于社区居民急需的专业服务诸如老年人的心理与行为辅导、问题青少年的行为矫治与辅导,暴力家庭与单亲家庭的辅导和治疗、弱智儿童辅导、精神障碍者回归社会的辅导、刑释人员的社会化辅导居民的康复辅导、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等知识含量高的专业化服务.则几乎是空白。
3社区服务人员素质偏低
社会上普遍认为社区服务业本身对从业人员的综合技能和素质要求不高.一般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即可胜任。基于这种认识.目前嘉兴社区服务的从业者综合素质不高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政府通过下派、招聘等多种方式.使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2 5%,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8.9%,但这些人员主要从事的是社区管理工作,社区服务许多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如咨询、文化教育、调解等.目前的社区工作者基本上没有专业背景,上岗后也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直接限制了社区服务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此外,影响社区服务业发展的还有缺乏长短期发展规划和管理条块分割两个因素。相关部门在组织领导、方针目标资金来源、扶持保护和行业管理等方面尚无详细的统筹安排: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涉及到工商、税收,城建,卫生、文化等多个部门.国家虽然出台了促进社区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实践中由于管理上条块分割,导致政策的协调陛和操作性大打折扣,没能营造一个有力于社区服务业发展的宽松政策环境。
三、建立促进社区服务产业化的管理运行机制
根据当前社区服务在社会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今后社区服务的发展应着力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八手。首先必须实行管理体制创新,总的思路是,坚持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大力兴办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组织和经营实体.建立高效统一的新型管理体制.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发展格局。为此.要进一步发挥各级政府民政部门的综合协调功能.可考虑在市、区两级政府建立社区服务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社区服务产业化工作。同时为加强行业管理与指导.建议市民政局会同市级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市社区服务行业管理标准,并组织成立社区服务行业协会。街道居委会要把发展社区服务产业作为一项重要职能摆上工作日程.提供必要的场地.加强日常的管理.尤其要充分发挥街道对辖区内服务业的综合协调管理作用。在此基础上.努力创新社区服务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1市场化经营机制
要把企业化管理和市场机制引入社区服务业,针对居民消费需求.及时调整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开拓社区服务新的市场空间,在经营方向上.针对社区居民的职业层次.生活条件、消费水平服务需求等,确定社区服务产业化的整体布.类目!妻营苎项旦主茎包两:一是便民利民服务类.即提供与社区居民吃穿住、行、娱乐、健身等方面有关的服务。二是后勤保障服务类即为驻在社区内的各类单位(除社区居民外)提供所需要的有偿服务。从对嘉兴市社区的调查情况看.目前应重点培育和发展老人服务、家政服务、医疗服务、中介就业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等社区服务产业。
2.多元化投入机制
首先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目前社区服务资金来源的四个渠道中政府投入是解决社区服务资金不足的主要途径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政府要把社区建设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提高投入比例.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导向功能.通过政府启动资金的引导,带动和促进有关企业、个人和社会力量投资社区服务业。其次要建立多元筹资模式建立社区服务发展基金接受企事业单位、居民捐赠制定捐助办法,对于企事业单位、个人捐助的资金给予税收减负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同时要研究出台有关扶持性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团体等社会资金和外资以独资.合资、股份合作、合伙经营,以及承包、租赁等方式投资社区服务业,以拓宽社区服务资金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主体和筹资机制。
摘要目的:总结心血管疾病的社区营救经验,提高社区营救水平。方法:收集社区营救的5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辖区居民53例,占94.6%,非辖区居民3例,占5.4%,经过社区的急救,缓解了疾病的进一步进展,均稳定了病情,无死亡病例发生,56例经过上级医院的救治,均好转出院。结论:及时用药,正确安放患者的和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社区营救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8.076
心血管病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1],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2]。为探讨社区对心血管疾病的营救经验,本文收集2011年1~12月本社区营救的5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5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均来自本2011年1~12月本社区营救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40例,女16例,年龄51~79岁,平均63.6岁。
方法:
⑴现场救治社区医务人员接到急救请求后,我们值班人员立即赶赴现场[3],同时及时联系上级医院或拨打120。在现场急救时应采用“阶梯式治疗”和“分级护理”方法。及时给予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药物,尽快服药。对于心源性猝死的患者首先解开患者领口和裤带,让患者平卧,立即给与心前区拳击,拳击的部位是患者左胸前部位,拳击要有力,拳击的次数一般为2~3次[4],而后立即进行心脏按摩,同时,应及时清除口咽部的血块、呕吐物、黏痰及分泌物,然后一手捏紧患者双侧鼻孔,急救者口唇与患者口唇密合后进行吹气,注意气道保持通畅。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首先不要惊慌,及时稳定患者的情绪,不要让病人说话,不要翻身,不要大声说话惊吓到病人,周围人不要围观,不要让病人活动。让其就地平躺,把患者的头侧转,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可以让患者用力咳嗽,而且要有规律,或者用力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5],解开病人的领口,保持呼吸畅通,同时注意保暖,可以进行腹部按压或行徒手心肺复苏并注意保暖。
⑵转运途中的救治在转运过程中,患者的极为重要,一般让患者取仰卧位,避免在转运途中剧烈颠簸加重患者的损伤。在转运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瞳孔、表情、神志变化,注意监测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6]。注意监测血压等掌握补液量及滴数。
结果
本组5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辖区居民53例,占94.6%;非辖区居民3例,占5.4%。经过社区的急救,缓解了疾病的进一步进展,均稳定了病情,无死亡病例发生,56例患者经过上级医院的救治,均好转出院。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社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步上升,社区急救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恰恰是我们的薄弱环节[7,8],社区急诊急救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再加上本身医疗设备的限制,只能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但是有些时候早期的救治对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早一分钟可能就可以挽救生命,晚一分钟就可能导致死亡。社区卫生服务,可以最大限度地度过难关,为120的急救创造条件。
提高社区急救水平的体会:①合理配置急救药物和必要的检查设备,便于携带,如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降压药、血压计等,一旦有患者需要,及时服药,延缓疾病发作时间,及时拨打120,等待救援。②急救设备的管理:定期检查与维护抢救室监护仪、除颤仪、心电机、吸痰器,使其长期处于待用状态,定期核对抢救室物品、药品齐全,氧气袋处于饱满状态。③掌握辖区居民基本健康状况:要根据社区健康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了解小区区域分布,一旦需要急救,能够顺利到达并能清楚患者的病情。在日常工作中要对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定期进行回访,掌握患者的动态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健康教育,引导患者合理饮食和良好的卫生习惯。④普及急救知识:积极向辖区居民介绍急救知识,利用健康讲座、急救技巧演练、宣传等方式,向居民教授最简单的急救技巧,树立居民的急救意识,普及居民急救常识,在发生突发事件社区医务人员及120急救没有赶到之前发挥作用。对于危重患者的初期救治,社区责任重大,要发挥医护人员的急救水平,运用于社区急救,发挥出社区的优势,为社区百姓的生命保驾护航。
本组5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辖区居民53例,占94.6%;非辖区居民3例,占5.4%。经过急救均稳定了病情,无死亡病例发生,56例患者经过上级医院的救治,均好转出院。及时用药,正确安放患者的和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2007年中国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5-206.省略parative Risk Assessment Collaborating Group.Selected major risk factors and global and regional burden of disease.Lancet,2002,360:1347-1360.
3 The SASPI Project Team.Secondry prevention of strokeresults from southern Africa Stroke Prevention Initiative(SASPI)study.Bull WHO,2004,82:503-508.
4 杨兴华,李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定性访谈报告[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012-1014.
5 Capes SE,Hunt D,Malmberg K,et al.Stressbyperglycemia and increased risk of death after myocardic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diabetes:a systematic overview.Lancet,2005,355(9206):783-788.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工作节奏和工作压力也接踵而至,人们不受经济条约约束及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多种因素为高能量垃圾饮食的摄入提供基础,同时中国社会正在步入老年化,无一不在壮大糖尿病患者群的队伍,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体内长期处于高糖环境,很容易对机体内血管、眼底、皮肤、肾脏等各器官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严重的影响社区尤其是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提高糖尿病中老年患者的控制血糖意识改善其生存质量,控制延缓并发症,是摆在社区医生面前的一大难题。为了探讨社区慢病管理在防治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本文随机选取100例已确诊为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我院门诊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进行社区慢病管理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管理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年以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本地社区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有男性43例,女性67例,年龄37~87岁,平均(66.1±12.5)岁;选取同期我院门诊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糖相关指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进行社区慢病管理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管理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年以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社区慢病管理方法包括:定期组织健康教育宣讲,使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知识、治疗方法及防治措施有一定了解;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控制摄入糖类、脂类和蛋白质;平时注意运动锻炼,多做有氧运动,增强抵抗力;定期对患者血糖相关指标进行监测,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使用常规糖尿病治疗药物,用法及剂量均固定,连续治疗1年,记录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1.3疗效评价 监测指标的临床参考值为:空腹血糖在3.9~6.1 mmol/L,餐后2 h血糖在4.4~7.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在6.5%以下,胆固醇在3.12~5.46 mmol/L之间,甘油三酯在1.7 mmol/L以下。在正常值范围内即为理想,不在正常值范围内即为不达标[1]。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的统计学分析和处理应用SPSS19.0软件,用t检验方法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用x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无显著性,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理想92例(92.0%)、餐后2 h血糖93例(93.0%)、糖化血红蛋白91例(91.0%)、胆固醇92例(92.0%)及甘油三酯91例(91.0%);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理想47例(47.0%)、餐后2 h血糖51例(51.0%)、糖化血红蛋白44例(44.0%)、胆固醇52例(52.0%)及甘油三酯43例(43.0%)。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生化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糖尿病可引发各种并发症,会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很大的问题,因此,在社区慢病管理中,糖尿病的防治是重要内容之一[2]。糖尿病综合防治手段包括健康教育、合理饮食、运动锻炼、自我监测、药物治疗。通过社区慢病管理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合理指导,解答疑惑。合理饮食需要调整饮食结构,使膳食更加科学,食物比例分配营养,严格控制摄入糖类、脂类及蛋白质,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3]。通过运动锻炼使糖尿病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增加能耗,控制身体的肥胖,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同时还可减少医药费用,控制情况良好。自我监测能使患者随时了解自身病情的变化,促使患者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保健和治疗,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定期对生化指标进行检查,可指导患者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药物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致残和死亡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4]。
在对糖尿病社区慢病管理过程中,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生化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在糖尿病社区实施慢病管理能显著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社区糖尿病防治中具有简单易行、效果显著的优点,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常淑玲,朱玉坤,董胜平,等.社区糖尿病管理模式探讨[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3(4):808-810.
(一)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加强社区管理的需要。在社区管理中,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依法治理,依法治理本身就是社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搞好依法治理,社区管理才能够真正得到加强。尤其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过去由政府或所在单位包揽的就业、医疗、保险、养老等社会保障事务逐步由社区承担,社区日益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舞台和社会管理的主要领域。通过开展依法治理,用法律手段为社区管理服务,规范保障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是社区管理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原则。
(二)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伴随着社会人员结构的重大变化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大量离退休人员、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下岗待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员以及新迁居民涌入社区,汇成数量庞大、身份复杂、流动性强的“社区人”群体。“社区人”个体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工作职业的差异,使得日常社区管理中出现了多种矛盾纠纷,如普遍存在的下岗再就业、最低生活保障费的发放、垃圾费的收缴、房屋拆迁、禁毒禁赌等问题,以及因空调噪音、滴水,车辆进出停放等原因而产生的邻里矛盾,街道社区由此成为了社情民意的综合反映地和各种矛盾、问题的汇聚地。靠过去那种由街道干部、居委会主任上门做工作的简单方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只有加强依法治理,用法律手段进行管理,才能够顺应民情,妥善解决矛盾、纠纷,确保社区的稳定。
(三)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社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保障群众依法享有的民利得以充分实现。实现的途径就是实施依法治理,通过加强街道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党的要求和宪法、法律的规定,把社区群众组织起来,广泛开展“自治”活动,切实把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城区法治化的目的。
(四)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物质要求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街道社区为居民办实事,就是要整合力量,实施依法治理,采取建章立制,整治违章违法,推动法律、医疗、文化等服务进社区的多种形式,实现社区的居所安全、秩序良好、环境优美、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确保居民安居乐业。
二、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基层少数领导干部对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是“务虚工作”、软任务。对该项工作的组织实施仅停留在计划上,推一下干一下,满足于应付敷於,没有真正抓好落实。
(二)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每年为数几次的全体成员会议,只能就依法治区工作的规划、年度计划等总体工作研究讨论,而基层依法治理的一些专项工作、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则不能及时得到协调解决。同时,小组成员均担任全区相关部门的领导职务,由于工作繁忙,在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指导工作投入的精力和力度方面还有待于提高。不能够更好地发挥本部门在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中的职能作用。
(三)基层依法治理工作还存在着死角。如以青壮年为主体的外来人员大量涌入社区,受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不少外来务工人员无业可就,在管理上造成“真空”,成为管理问题的隐患。有关职能部门缺乏依法治理的工作前瞻性,还未从宏观上规划管理,导致职责不清,各自为战,离基层依法治理工作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对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指导考核的力度不够。依法治区领导小组成员参与指导、考核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的机会不多,目前仍停留在由设在区司法局内的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负责开展,给基层单位的感觉就是该工作仅是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能工作,弱化了其工作地位。
(五)相关单位的依法治理工作缺乏工作连续性,重视程度不够。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方方面面无所不包,涉及到全区各部门、街道、社区。相关单位都有必要明确专人专职或兼职从事该项工作的日常事务,承担起工作联络事宜,但有些单位则是人员得不到保证或经常变动,经费也不能够保障,渐而使本单位的依法治理工作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
三、齐抓共管,积极开展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
(一)以宣传发动为先导,构筑工作网络机制。要在社区内采取多样形式,广泛宣传街道社区依法治理的要求、目的与意义,取得社区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要变一年一次例会改为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便于工作情况的沟通和问题的及时解决。为推动工作开展,更好发挥领导小组成员的作用,可将街道、社区划分“责任片”,由小组成员定点负责,亲临现场协调指导,强化工作力度。同时,街道要真正把该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做到有安排、有落实、有成效,逐步形成由街道工委领导、办事处组织实施、相关职能部门指导检查、社区内单位密切配合、居民共同参与的街道社区依法治理的工作格局。
(二)以普法教育为抓手,深化法律进社区活动。普法与依法治理在社区的紧密结合,是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化和发展。社区普法活动要紧紧围绕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内容进一步贴近社区、服务基层。应就社区管理和社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矛盾纠纷广泛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二是形式进一步以人为本、灵活多样。通过制作下发《法律知识问答》手册、举办社区说法故事会、法制文艺表演等活动,把法律知识内容融入生活化、通俗化、趣味化的表现形式中,以事喻法、以案释法、以艺示法。三是队伍进一步扩大。在原有法律进社区的服务队伍基础上,从社区居民中大力召募有志于普法事业的志愿者,让他们也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向身边的人讲身边的法律事,使得学法用法真正成为“寻常百姓事”。四是阵地进一步明确。要将主阵地放在社区居委会。在抓紧开展对街道干部、社区居委会主任系统培训的同时,努力使居委会做到“四有”:即有一个法制宣传专栏、配一套法律书籍、建立一支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每季度兴办一堂法制课。
(三)以社区“自治”为立足点,营造社区法治氛围。街道、社区居委会不仅要在日常工作中注重依法管理社区事务,还要在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订立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社区公约》,努力使社区居委会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推广红花街道的“民情日记”和夫子庙街道的“百姓百言”、“社区议事园”等好的做法,引导、鼓励群众反映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参与社区管理、监督社区事务,使社区群众切实行使参与“社区自治”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社区的依法治理工作夯实广泛的群众基础。
一、油田社区治安工作面临的问题
胜利油田成立了10家油田社区,这10家社区属胜利石油管理局二级单位,原来隶属于各生产经营单位的学校、卫生院、房建等工作均划给社区统一管理,居民小区中,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气、暖及小区物业也由社区统一管理。油田社区的治安保卫工作主要是围绕居民小区展开,主要的工作包括门卫值班、巡逻执勤等工种,部分加装视频监控的小区还有视频监控人员。近年来,多家社区还把“保安”列在物业服务“保安、保洁、保修、保绿”这“四保”工作的首位,社区的治保保卫工作越来越得到了重视。但是,辖区面的综治工作要求日益显现,为社区综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一方向性的转变,将很多难题摆在了社区综治工作者的面前。
二、创新社区治安保卫工作的必要性
作为一个新型的工作领域,遇到的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可以借鉴的经验很少,为此,不断创新,成为做好油田社区治保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做好治保工作的创新,油田社区系统治保工作者的大量实践给了我们很大启发。立足岗位创新。有这样一个例子:基地附近一个社区的门卫,将小区车辆按照车牌的首位数字,从1到9的顺序进行排列,建立了快速查车登记簿,极大地缩短查车时间,发明了被誉为快速查车法的方法,是立足岗位创新的典型事例。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水平,因此,创新的核心目的应该是服务于工作需要。也就是围绕着工作的需要展开创新。立足岗位创新需要人们首先爱热工作,明确职责,认真履行职责,立足岗位创新,也是创新的真正意义所在,
因此,创新的提前是岗位责任制的很好落实。克服难点创新。小区出租房屋的清查工作是油田社区治保工作者的一项常规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清查工作的推进,总是难以按照要求完成,普遍存在着,工作拖延、数据不准等问题,社区物业站发动全站职工进行清查,形成了一对一出租房屋清查承包制,很好了破解了出租房屋清查这一难题。工作中,总难免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回避这些问题,工作难以得到提升,积重难返时,小问题将变成大问题。每个难点的克服,就是每个高效工作方式诞生的起点学习培训创新。在社区广受欢迎的创新工作法“全员防范”,通过相互的交流与学习,好的方法在相互传递,新的举措在不断推出,创新的力度不断提升。以往,人们总认为学习培训,把别人的东西拿来,自己用上,算不得创新。古人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借鉴别人的好做法,丰富和提升自身工作,也是创新自身工作的一条重要的渠道,因为,别人的经验做法,也许在人家那里不是新的,但是,到了我们这里就是。方法适合,我拿来变成我工作中新的举措,本身就是创新。转变一个观念,从学习与培训入手,创新将向我们展开一扇广阔的大门。发动群众创新。油田社区的家委会积极吸纳小区内的积极分子,组建了由有多名离退休老同志组成的“治安志愿者协会”。协会成立后,志愿者们协助社区治安保卫部门、公安机关、社区警务室等部门组织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多种志愿者行动影响和带动全体居民积极参与到创建平安小区和和谐家园中来,为维护小区治安秩序做出了重要贡献。治保工作的创新也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从内部而言,创新需要得到广大治保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提升工作水平;从外部来讲,我们需要知道居民需要什么,小区的治安形势的真实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方案,因此,做好创新必须得到群众的支持。只有动员群众,群策群力,才能增强创新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广泛性,把最适合我们的好方法和好措施最大程度的发掘出来。发动群众创新,需要坚持经常性地深入基层、深入小区,了解一线的实际情况,需要通过走访座谈、发宣传资料、召开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交流,及时发现、提炼基层单位的亮点,将其上升为创新。
三、创新社区治安管理工作的对策
1、 健全机制,建立职责明晰的责任体系
一是健全管理机制。创新是一项工作,需要制定相关的配套制度,需要明确了上到管理机构,下到基层队,上至领导,下到普通工作人员的各层次在创新中的职责,将创新工作的目标、要求分解落实到每个人,为创新的产生,建立了职责明晰的责任体系。二是健全运行体系。如何总结提炼创新的方法,如何推广创新的方法,如何让创新的方法在日常工作中落地开花,良好的运行体系必不可少。每年通过对安全工作提出总体目标任务,在月度治安例会上会及时各单位工作亮点,由治安办组织专门的工作组对这些工作亮点进行整理、提炼,将其规范成创新成果,每半年一次创新成果并给以奖励,对已经形成的创新成果,还通过企管、思政等业务部门大力推荐参加局级评选,形成了上下齐动、科学调度的创新治保工作运行体系。
2、 选树典型,激发全体人员工作激情
以典型引路,用身边人、身边事的典型经验引导大家的创新,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对社区治安保卫工作创新中涌现出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人物事迹进行总结提炼,广泛宣传,提升治安保卫工作的美誉度,增强大家的创新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发创新的热情。另一方面,让大家看到创新得到的奖励,从而,增加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典型的选树,是一个标杆与榜样的确立,是检验自身工作的一个标尺,典型美誉度和影响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将激发全体人员的工作激情,激励大家向同一个目标挺进。
3、创新惩防机制,强化专门机构的职能作用
创新的成功一旦产生、形成,接下来的推广和实施就是关键,除了及时对创新成果给予奖励之外,还要将创新成果的落实推广列入日常的工作考核之中,严格监督推广落实,方能使创新发挥应有的作用。社区每年都将本单位的创新成果结集成册,下发到基层,同时,将这些创新做法及时补充到日常治安防范的考核中,与社区绩效考核挂钩,有效提升了创新的落实力,提升了工作水平,严格对基层单位创新方法使用的检查、督导,形成了有目标、有标准、有检查、有评价的完备的考核体系。以控制类、管理类、否决类“三项指标”为依据,首先,围绕“防”字求创新。要充分强化专门机构的职能作用。建立“四同”制度。把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基层建设范畴,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落实。要建立联防体系。其次,围绕“严”字求实效。与油气区公安机关签订案件查处协议书,利用经济杠杆促进双向协作、高度互动,坚持严打不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