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8 13:07: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地图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生通过与地图知识相结合进行图像记忆,可以有效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再如,如果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知道了某个城市的位置是在北纬35度某大陆的西岸,根据这些相关的信息,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推断出它是地中海气候,这种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多雨,夏季少雨,春季景色最美,并且没有长久的冰冻,适合生长比较耐旱的、树皮很厚的常绿灌木。相关的信息使得相关的地理问题解答起来也容易很多,这样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他们利用地图进行解决地理知识的动力。此外,在学生对地图有了一定的掌握,并且还能有效地进行运用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注意进行及时复习巩固,同时注意让学生在运用图导法的时候要建立起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的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从而化难为易,有效地推导出学习地理知识的规律与原理,促进自己学习地理知识能力的提升。
二、灵活用图,扩展知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地图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要将这种有效性持续下去的话,就需要学生能灵活用图。首先,一图多思,学会归纳总结。将不同内容的地图对照起来阅读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图”的内容时,学生既可以从中读出它的分布特点,分析这种气候形成的具体原因,同时,还可以和北美洲的同类气候分布图进行有效比较,通过比较得出这种气候的差异及形成的具体因素,有效地掌握这类气候的相关知识。一图多思的方法易于学生接受、理解,同时又能够使学生牢固知识点的记忆。其次,规范读图,提升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江”“黄河”的相关知识的时候,首先师生共同分析长江、黄河的具体走向,接着教师在板书上画出两干流图,让学生对照地图,分专题查找沿途地形单元,省、市、区,主要城市、支流、水电站等重要知识点,最后教师把空白地图上的内容依次填出来。填写内容的时候,教师要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记忆的重点和难点。
2.学会如何分析地图
学生拿到地图后,想要得到需要的信息必须学会如何分析地图,因此,对于地图的分析就是地图教学中的第二个任务。对于地图的分析,主要是看图表的四个方面:标题、图例、注释、内容。标题会指明图表所属,明确了一个研究方向。图例与注释可以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帮助学生分析地图的补充与说明。最后是内容,在内容分析中学生首先要了解地图构成的三大基本要素是比例尺、图例和方向。因为这三者对于学生遇到的比例尺的大小比较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实际面积判断问题来说都是重要的分析工具。之后,学生需要掌握的是判断地形的方法,其中主要是等高线与分层设色这两类地形图的判断。由于地形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所以这些判断分析的方法更具有实际意义。
3.在实际中正确应用地图
①有效推进教师课堂教学主线的形成。以往在讲授世界区域地理的内容时,教师往往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把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都讲完,照本宣科,但没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做梳理。把原本丰富多彩的不同区域的奇妙旅行,演变成一堂堂枯燥乏味、缺乏系统性的课。笔者在今年的教学中,首次尝试采用思维导图梳理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并在每一节教学中都用思维导图来体现不同地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明显感觉这样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使整个课堂脉络比以往清晰,主线分明,教师也上得轻松自如。
②有助于同一备课组集体备课中思维的碰撞,激发教学灵感,提高备课效率。由于思维导图以图文结合形式出现,内容简单,但涵盖了每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及其相互联系,地理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只要借助思维导图,就能很快了解对方的教学思路,比如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环节的过渡等,能较好地节省集体备课时间,提高备课效率。
③增强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教师能及时获取和处理课堂生成性资源,调整教学策略。采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学生对于思维导图中存在与教师不同观点的可以及时提出来,师生通过对话互动达成一致,不仅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还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成长。
二、构建世界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导图的案例
1.构建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思维导图
地理环境是由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要素和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人文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整体。区域内部的这些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种微妙的关系使得每个区域之间不仅存在着共性,也具有差异性。只要掌握这些要素的分析方法及其相互影响关系,不管是什么尺度的区域,都能学得游刃有余。在区域地理的导入和复习课中可以设计以下的思维导图。这样的思维导图,没有太多的文字,但是精炼地概括了区域内部各要素的描述方法和相互关系,思路清晰,把原本在学生脑中凌乱的区域地理知识点转化成系统性强的结构图,学生看了也能较好地接受和内化。在区域地理的复习当中,学生只需理清此思维导图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套用到具体区域,考试中遇到区域地理的考题就能驾轻就熟。
2.思维导图的构建方法
(以“西亚”为例)以西亚为例,思维导图的构建方法如下:
(1)确定中心主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一般以本节课的课题为中心主题,也可以设计有个性、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主题。如“西亚”这节,我设计的中心主题是“长期的热点地区——西亚”,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原因,展开教学。
(2)发散主干知识主干知识可以采用教材中所设计的教学环节,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很清楚教师所讲的内容对应教图1区域地理思维导图材中的哪个部分。如“西亚”这节,主干知识为五海三州之地、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世界石油宝库、阿拉伯国家,以此作为四个分支,与学生一起解读西亚经常发生战争的四个主要原因。
(3)细化主干知识内容可以把每个主干知识所涵盖的知识点,用关键词进行概括,作为分支体现在思维导图当中。一些重难点知识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字体体现,增强视觉效果。
(4)呈现各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以上图中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思维导图作为指导,在“西亚”中的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可以用箭头体现出来,强化知识结构,构建学生的认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采用上述四个步骤,我设计的“西亚”思维导图
三、构建思维导图应注意的问题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
有几条标准是对于每个大洲、国家或地区的共同要求,这样就可以构建适合于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思维导图。而有几条要求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在构建区域地理的思维导图中,应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每个区域自身的特色,将该区域特色在思维导图中体现出来。例如,课标中的“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这条标准,在教材中则体现在“西亚”这节当中,所以在构建“西亚”的思维导图时,需要将石油资源的内容体现出来。
2.构建思维导图是为了让学生形成地理思维
构建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所以构建思维导图过程中,应多引导学生和教师进行对话、质疑、解惑,注重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传授读图方法,强化学生的识记能力
在“地图”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能记得住,有所得,教师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想使学生有良好的记忆力,必须先使他们感知的东西鲜明、清晰、形象生动,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记忆更加长久深刻。首先,熟悉地图,识“图”辨“表”,增强记忆。例如,要想识记中国所有的省级行政区,学生就要从省区的特征进行辨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从省区轮廓酷似的形象辨认。如山东省好似一个翘首期盼的骆驼,湖南江西省似两个少数民族兄妹的头像,青海省好似一个奔跑的兔子等。(2)从省区的面积大小来辨认。如面积较大的省区有新疆、内蒙古和等,面积较小的省区有北京、天津、上海及台湾、海南省等。(3)动手拼图,反复辨认。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科技课材料“中国政区拼图”进行练习,并举行拼图比赛,不需多久,学生对各省区的轮廓、形状就会了如指掌。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其次,用口决古诗配合地图,增强记忆。如引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诗句,并配合地图和景观图片,能生动地描绘出长江三峡山高谷深、坡陡流急、一泻千里的水流特征;引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配合地形图和景观图让学生们对云贵高原的地形地势有如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知。再次,用板画示意突出形象,增强记忆。例如:在讲到横断山区山上和山下森林植物不同时,教师可以先用简笔画引导学生观察,再启发提问,引起学生思考比较:山上和山下各有什么植物?为什么不同?最后经过大家的积极讨论、分析比较得出,由于地势高低不同,气候也就不同,因此植物分布也不相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顺势指出地势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摄氏度的地理原理。这样,学生既了解了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又加深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知识的理解。这种方式让学生既学习了本课的内容,又进行了知识的扩展,丰富了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