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案范文

时间:2022-12-11 21:13: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爬天都峰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爬天都峰教案

篇1

1、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2、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讨论、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3、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就能战胜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

“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天都峰风景图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搜集战胜困难的名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交代目标

1.听写词语,集体订正。

石级 铁链 攀登 一张相 辫子 笑呵呵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细致了解“我”的爬山过程,同时学习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设计意图:复习词语,巩固对生字词的掌握。紧扣单元要素,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细品文字,探究方法

导读:文中“我”爬山的过程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我”爬山的语句,体会作者的写作奥秘。

(一)写清心理感受。

1.开始时,“我”对爬天都峰是怎样的态度?从哪些描写中能够体会到?

2.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3.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引导学生抓住“在云彩上面哩”“笔陡”来体会天都峰又高又陡的特点。)

4.“挂”字的运用有什么好处?(一个“挂”字,准确、形象、巧妙地将“陡”体现了出来。)

5.这样又高又陡的天都峰让“我”有怎样的感受?(这样险峻峭拔的天都峰,不要说攀登了,看了都会使人心里发颤,令“我”望而生畏;此时的“我”是缺乏自信的,产生了畏惧退缩的心理。)

6.请你边读边想象,把课文中的描写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再通过朗读,读出天都峰的险峻峭拔,难以攀登。

7.小结:在写一件事情时,可以写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写出自己遇到的困难,这样也能把事情写清楚。

(二)写清人物对话。

1.为了把事情写清楚,课文还展示了“我”和老爷爷之间的对话,快速浏览课文,用直线画出我们之间的对话,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心情。

2.品味第一次对话,课件出示: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1)联系上下文,两个人为什么会互相询问?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2)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

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敬佩、羡慕的语气。

3.品味第二次对话,课件出示:

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1)你能体会到他们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吗?(兴奋、互相敬佩、互相感激……)

(2)再读一读他们之间的对话,你又有哪些体会?(引导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过程中,可以同桌两人为一组,边表演边朗读,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写清人物对话,可以更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这是一个秘诀哟!

(三)写清动作。

1.过渡:为了更细致地展示爬山过程,课文展示了“我”爬山的动作。找出这样的动词来体会体会。

2.课件出示重点句: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3.哪些词语带给你深刻的感受?结合关键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揣摩“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等词语,体会他们登山的艰难和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

4.这是“我”的爬山过程,你能想象老爷爷是怎样攀登的吗?

5.这句话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省略号,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你能想象“我”还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吗?“我”是怎样爬山的呢?

学生在想象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动词,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

6.小结:动作展示,使爬山画面仿佛就在眼前,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加入动作描写,事件写得更加清楚。

(四)写清感受。

1.课文中爸爸的话点明了爬山的意义所在。请同学们齐读——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2.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爬上天都峰对老人和小朋友来说,都是很难的事情,但是他们做到了。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们个人的奋斗和努力;二是他们都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

3.小结:课文用爸爸的话点明了这篇课文给人的启示,这正是爬天都峰之后最深的感受的体现。在写事件时,可以点明自己爬山的感受,使读者也深受启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同时,写清了人物的动作、对话、心理活动及这件事带给自己的启发。体会多角度进行描写,把事件过程写清楚。在朗读、品析词句中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受到启发。

三、读写结合,想象练笔

1.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我”和老爷爷是怎么互相鼓励的呢?想象他们在爬山过程中的对话,并写下来。

2.学生进行小练笔,教师巡视。

3.指名读一读自己所写的对话,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符号,关注对话中包含的鼓励及战胜困难的决心。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内容,提供语用实践的机会。在想象对话的练习中体会“我”和老爷爷的互相鼓励,进一步感受人物战胜困难的决心。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悟

1.面对困难,有的人畏惧退缩,有的人适可而止,有的人犹豫不决,有的人勇往直前。面对困难,你打算怎么做呢?

2.指名交流。

3.出示名言,读一读,积累名言。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爱迪生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罗兰

4.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战胜困难的名言。

5.小结: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希望同学们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互相鼓励,增强信心。

设计意图:积累有关战胜困难的名言,丰富积累,从而对于课文含义有更深的理解。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54-01

课程的本质是一种教学事件,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概念,构成教学事件的主要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教学不是“知识的灌输”或“知识的移植”,应当是学习主体和教育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课程是一种体验和交流,这种体验和交流的学习者即教师和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和独特的感受对教材进行交流。由于课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主体,是认识者,都带着自己的特有感受感知教材内容,教材的客观性和主体的主观认识间必然产生“空间”。所以教师不能简单传授教材,而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应考虑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教材内容。所以新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做法。

一、从课程标准方面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若教材能够实现课标要求,我们会按照教材完成和设置某些环节,如果教材不能实现课标要求,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和整合。如课例《记金华的双龙洞》在教材中并没有提出“复述双龙洞”、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景象的要求,在课标中却提出这样的要求,这就需要依据教材引导学生进行复述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编排和调整,根据复述要求,在不改变原文主旨的基础上,取舍和添加某些内容。这是从课标的要求出发对教材的变通。

二、从学生的实际需求方面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考虑,建构主义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如课例《落花生》,学生从教材中略知花生的生长特点,但教材提供的信息不足以满足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需要,借此引导他们收集有关花生生长过程的资料并结合日常生活中对花生知识的积累,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对花生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拓展了教材内容。这个知识的存储过程是为了引导学生感知,了解花生的特点是为了探讨“我们要做怎样的人”这个问题而做的知识铺垫,在此基础上便于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从教师的理解高度方面

如课例《爬天都峰》,教材只是让学生明白爸爸说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含义。笔者并没有就教材而讲教材,而是从老人和孩子之间怎样汲取力量爬天都峰的话题延伸到生活中,比如,想想在生活中哪些事情让我们能感受到“汲取”带给我们的力量,这样同学们的思路拓宽了。对于“汲取”一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样处理教材就拓展了深度,给学生留出思维的拓展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充实了教材内容。

四、从地域特点方面

从教材内容的编排看,发现教材选定的某些篇目和当地的实际状况有些偏差,比如,和“春天”相关的古诗和文章,当我们在使用教材时,需要结合本地的实际。如课例《燕子》描绘了南方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此时北方的春天还没有到来,所以在感受南方春天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的同时,联系北方的实际。比如,让学生思考:回忆北方的春天什么样?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春天和文中南方的春天做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不同地域同一季节春天的差异性,这也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

五、从教学情况方面

我们的备课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上,带有主观性。教学中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事先考虑到学生课堂中的变化因素。因此,老师的教案要设计成为学生提供学习便利的学案,更多加入或考虑到学生学习中的动态变化,所以教师一定要活用教材。当课堂出现预案之外的问题时,要把握住课堂,灵活处理突发事件。比如,笔者在讲《北京亮起来了》时,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可能要关注到的问题,如北京道路发展、名胜古迹,但在学生交流时,突然讨论到北京申奥的问题,讲到在申奥过程中北京的种种变化。这时及时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奥运内容,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就能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

六、从信息技术运用方面

在传统教学中,黑板、粉笔、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变革。如课例《爬山虎的脚》,文本描述爬山虎的脚怎样一步步向上爬比较抽象,运用信息技术把文字描述具体化,就会直接清楚。扒住墙――拉一把――紧贴墙,这一系列动作利用动画演绎的方式,形象地把爬山虎的脚怎样用吸盘吸住墙,用力把茎往上拉,一步一步贴住墙向上爬的过程表现出来。运用这样的呈现方式,把教材的文字表达方式演化为生动直观的表现形式,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同时把抽象的表达变成具体的演示。通过信息技术在教材中的应用,优化了教学效果,丰富了教学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