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资本主义范文

时间:2022-12-30 14:31: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当代资本主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当代资本主义

篇1

关键词:

资本主义;发展;长期性

根据理论的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般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会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换言之,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前一个社会形态,它最终要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已经存在和发展了几百年,仍然没有过渡到社会主义。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1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人们社会发展方面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就是“两个绝不会”。两个绝不会,也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从这个论断可知,资本主义和以前的其他社会形态一样,是一个单独的社会形态,它的发展也会有一个很长的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并非不会出现暂时的停滞,但是停滞状态的存在不能成为我们否认资本主义发展更快的理由。放眼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发展是长期的、绝对的,而停滞只是相对的、暂时的。这种发展的长期性和绝对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就资本主义现在的发展阶段来说,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资本主义已经处在最后阶段

资本主义最初出现在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城市,距今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而社会主义的发展才不到一百年,比资本主义的发展时间要短许多。可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相当长的,而且还在继续向前发展。因此,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历史,在整个人类历史里也还是一个小片段。毫无疑问,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到垄断阶段。但目前是处在什么阶段,大多数学者认为在开始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些学者把这个阶段称之为资本主义中壮年时期,有些学者称之为后工业化社会,还有学者称之为资本主义晚期阶段。尽管如此,当代资本主义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还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国际社会中还发挥着很大作用,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资本主义已经处在最后阶段。

1.2就资本主义统治的现状来看,资本主义的统治还很有力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尽管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但是并没有进一步激化和尖锐化,并没有超出资本主义国家可控的范围,反而由于其自身的变革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资本主义政党牢牢掌握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工人阶级政党的影响并不大。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等进步力量还不足于动摇或威胁资本主义统治的合法性,革命意识在工人阶级中有所衰退,传统的工人阶级革命并没有任何出现的痕迹,社会主义运动依然处在低谷中。

1.3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地位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二战后,一大批亚、非和拉美国家走向独立。这些经济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国家没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而是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民族主义政党带领这些国家的人民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发展资本主义,依附于发达国家,使得在世界体系内占主导地位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非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2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的主要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的原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既有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因素,也有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原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产生影响。

2.1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科技革命密不可分。目前已经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和变革有直接的关系。发源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巩固,使得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得以确立;发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二战以来开设目前还在进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它给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新的强大动力。

2.2经济危机提高了当代资本主义的适应能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和解决的,它将会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际上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会使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并引发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当这些危机无法解决时,资本主义就要灭亡了。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经济危机确实一直在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发生,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却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发生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消除或减小危机的影响,使危机没有造成不受控制的不良影响。也就是说,经济危机大大提高了当代资本主义的适应能力。

2.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否定,是人类民主发展的一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制度出现后,资本主义为了避免无产阶级革命的出现,又完善了自己的政治制度。此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4当前的世界格局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产生之后,迅速向世界扩展,最终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虽然社会主义在二战后也曾扩展到较多国家,但是自剧变后,社会主义的力量被削弱,在世界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在这样的格局下,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己的经济科技优势向全世界推行资本主义价值观,加强实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此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景浩,王丙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三重危机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2).

篇2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在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现代科技与信息化迅速发展,从而使资本主义开始从工业经济步入知识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呈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新特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特点,说明它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它正处在向更加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非爆发式转变的过程中。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要求我们以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观点与方法为指导,实事求是地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对其作出合乎实际的理论解释,提出令人信服的科学观点,实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

一、应当摈弃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错误方法与观点

实践经验充分证明,如何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传统社会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没有正确解决这一重要问题而招致了严重的挫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理应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许多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新变化进行了科学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同时,在学术界也存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观点,即认为无论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都完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没有改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对立的基本态势。徐崇温先生(2005)发表的《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的几个界限》一文(载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4期,以下简称为徐文),就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徐文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而且也绝不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界限,没有而且也绝不可能向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笔者认为,徐文观点存在许多纰漏之处。对此,笔者要在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方法、态度及其基本观点等方面同徐文作者进行商榷。

首先,从其内容来看,徐文观点包括这样三个具体论点:一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是资本主义本质的改变,而只是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的手段、形式和斗争策略的改变。二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具有了社会主义特征,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具有趋同性。三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会自行长入社会主义。很显然,这些论点的实质在于仍然坚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社会形态“非此即彼”的完全排斥论,坚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根本对立论,坚持“灭资兴社”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革命飞跃论。这些论点,尽管其表面上是以理论为依据的,但实际上则是无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际情况、无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密切联系的客观现实,教条主义地照搬创始人某些业已过时的具体结论的结果,因而是脱离实际的理论观点。就其实质来说,这些论点仍然是斯大林为代表的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当前新形势下的翻版.是以往长期存在的固有观念的变种。因此,这些论点是难以看作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科学观点的。

其次,从其根据来看,徐文观点的提出有这样三个主要论据:一是主观目的决定论。徐文指出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中所采取的各种新措施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与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决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二是客观效果有限论。徐文指出当代资本主义采取新措施的结果,只是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与社会矛盾,而没有也不可能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三是和平演变论。徐文强调当代资本主义并没有改变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只是改变了斗争策略,因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完全排斥和根本对立的基本格局。很显然,这些论据是主观化和绝对化的观点。根据徐文作者的分析,只要资产阶级自己不想或不愿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管它采取什么样的自我扬弃措施,都绝不会改变其资本主义制度。相反地,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是戈尔巴乔夫及其错误思想和路线。这是典型的“唯意志论”和“英雄创造历史”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用资产阶级的主观动机来论证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必然结果,完全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客观趋势的科学原理;用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和政治背叛来说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也完全违背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篇3

根据理论的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般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会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换言之,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前一个社会形态,它最终要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已经存在和发展了几百年,仍然没有过渡到社会主义。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1 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人们社会发展方面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就是“两个绝不会”。两个绝不会,也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从这个论断可知,资本主义和以前的其他社会形态一样,是一个单独的社会形态,它的发展也会有一个很长的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并非不会出现暂时的停滞,但是停滞状态的存在不能成为我们否认资本主义发展更快的理由。放眼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发展是长期的、绝对的,而停滞只是相对的、暂时的。这种发展的长期性和绝对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就资本主义现在的发展阶段来说,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资本主义已经处在最后阶段

资本主义最初出现在 14、15 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城市,距今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而社会主义的发展才不到一百年,比资本主义的发展时间要短许多。可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相当长的,而且还在继续向前发展。因此,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历史,在整个人类历史里也还是一个小片段。毫无疑问,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到垄断阶段。但目前是处在什么阶段,大多数学者认为在开始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些学者把这个阶段称之为资本主义中壮年时期,有些学者称之为后工业化社会,还有学者称之为资本主义晚期阶段。尽管如此,当代资本主义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还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国际社会中还发挥着很大作用,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资本主义已经处在最后阶段。

1.2 就资本主义统治的现状来看,资本主义的统治还很有力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尽管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但是并没有进一步激化和尖锐化,并没有超出资本主义国家可控的范围,反而由于其自身的变革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资本主义政党牢牢掌握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工人阶级政党的影响并不大。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等进步力量还不足于动摇或威胁资本主义统治的合法性,革命意识在工人阶级中有所衰退,传统的工人阶级革命并没有任何出现的痕迹,社会主义运动依然处在低谷中。

1.3 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地位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二战后,一大批亚、非和拉美国家走向独立。这些经济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国家没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而是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民族主义政党带领这些国家的人民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发展资本主义,依附于发达国家,使得在世界体系内占主导地位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非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2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的主要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的原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既有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因素,也有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原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产生影响。

2.1 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科技革命密不可分。目前已经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和变革有直接的关系。发源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巩固,使得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得以确立;发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二战以来开设目前还在进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它给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新的强大动力。

2.2 经济危机提高了当代资本主义的适应能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和解决的,它将会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际上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会使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并引发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当这些危机无法解决时,资本主义就要灭亡了。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经济危机确实一直在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发生,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却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发生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消除或减小危机的影响,使危机没有造成不受控制的不良影响。也就是说,经济危机大大提高了当代资本主义的适应能力。

2.3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否定,是人类民主发展的一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制度出现后,资本主义为了避免无产阶级革命的出现,又完善了自己的政治制度。此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4 当前的世界格局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产生之后,迅速向世界扩展,最终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虽然社会主义在二战后也曾扩展到较多国家,但是自剧变后,社会主义的力量被削弱,在世界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在这样的格局下,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己的经济科技优势向全世界推行资本主义价值观,加强实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此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景浩 , 王丙辰 .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三重危机探析 [J]. 山西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3(S2).

篇4

0 引言

 

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从直观的问题回答上国内学术界的观点主要有三种:第一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社会结构大有变化,国家政府的社会职能和全球各国的竞争与协作大为增强,社会主义因素逐步增长,当代资本主义处于社会资本主义阶段①。第二种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国际垄断资本控制了国际投资、国际市场的主导权,当代资本主义处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②。第三种是当代资本主义与列宁当年的阐述没有实质变化,仍然处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③。对于这主要三种观点都没有深入分析所讨论的问题是资本主义是“处于”什么阶段还是“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处于什么阶段回答的是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而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回答的是资本主义的最高水平或者程度到了什么阶段。本文中笔者从这两个角度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作简单分析。

 

1 当代资本主义“处于”什么阶段

 

一个事物“处于”什么阶段的“处于”从词语意义的解读上看是整个事物的整体状态出于什么阶段,而不是事物的最高阶段或者最新状态。那么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处于什么阶段的问题应该考虑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而不是单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最先进水平。

 

资产阶段占有生产资料,然后雇佣工人出卖劳动力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无论资本主义的形式如何变化,只要其生产关系不变,它就永远都是资本主义。但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不仅包括其制度层面,还包括体制层面。两个层面相比之下,体制层面的变动性更大,很容易受到生产力变化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大体可以被分成四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现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其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即显现出社会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那么从资本主义“处于”什么阶段来分析,笔者认为资本主义目前处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的繁荣有目共睹,但其危机也不可忽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外矛盾日益明显。尤其是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停止各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兑换黄金以来,接连出现美元贬值、国际货币体系瓦解(以美元为中心)等不利现象,导致西方各国的经济市场受到重创。此外同时期还滋生了贸易保护主义,这对西方国家来说无疑雪上加霜。而导致1973-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导火索是1973年10月的中东战争,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的提高了油价,而资本主义国家对石油进口非常依赖,在这种情况下,其生产成本大大增加了,进而导致了震惊世界的经济危机。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未能幸免与这次危机,它使得很多国家遭到了重创,更重要的是这次危机还暴漏了很多资本主义及凯恩斯主义的弊端。此后凯恩斯主义被很多资本主义国家抛弃了,纷纷开始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与政策。正是这一发展战略的改变,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出了困扰已久的经济危机,不仅如此,实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与政策,还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以微电子技术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这次科技革命,与美国的新经济革命密切相关,均始于石油危机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后的 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石油危机在客观上要求一场既可以节省能源,又可以节省原材料的产业革命;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引发了大规模的金融创新。这两者的结合导致了新的科技革命和美国新经济的崛起。新科技革命,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从传统的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全球互联网的出现,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化”,以及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资本的社会化由国内扩展到全球,世界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包括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都被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参与竞争,参与资本的全球流动④。因此当代资本主义已不再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是处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

 

目前资本主义处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其特征主要是:

 

①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是指在至少两个国家拥有资产,包括工厂、矿山、销售和其它营业机构的所有企业,“典型的跨国公司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厂商,以寡头垄断为主,拥有成亿美元的销售额,其子公司分散在几个国家”[5],跨国公司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从事国际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业务,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的的国际化垄断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和市场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跨国公司更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有资料显示,2000年跨国公司总数为 63312家,国外分支机构数量为821818家,国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为156800亿美元。当前跨国公司的产出已占发到国家总产值的一半,占世界总产值的40%,且全世界贸易总额的80%都是跨国公司创造的,不仅如此,跨国公司还控制着90%的生产技术和75%的技术转让等,由此可知,跨国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深厚影响力,尤其是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当前世界上最大的一百个经济实体中,跨国公司有51个。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工业和第三产业更是如此,跨国公司凭借其优势比其它企业更加游刃有余。可以说跨国公司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②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国家直接投资最早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之后在英、德、法、美等国的推动下,于上世纪初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当然国家直接投资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等越来越趋于国际化,再加上新科技革命的作用,给国际直接投资创造了良好的完善和发展条件,在这个时期,国际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了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其增长速度甚至已经远超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在1973年是2069 亿美元,但到2000年该数值已经达到了10463亿美元,增长速度惊人。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流出量也在逐年的增加,甚至屡创新高,199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累计额为16900.8亿美元,1998年达到40657.9亿美元;同期,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累计额由 17363.3亿美元增至40152.6亿美元。面对这种形势,世界各国的经济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⑤

 

③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更加高级化。当前社会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对于跨国公司而言,这种形势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于是越来越多跨国公司选择建立跨国战略联盟,实行全球战略,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全球竞争能力,确保自身能够在竞争激励的全球市场取得一席之地。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跨国公司之间战略联盟的逐渐壮大,在世界范围内科技成果的集中与垄断将更加明显,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国际垄断同盟的重要组织形式。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不仅会影响到本国的经济活动,还可能会影响到其它国家的经济活动,因此,很多的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会想方设法的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行为。但在越来越多的经济交往中,各国之间难免会出现利益纠葛,若此时将矛盾激化就会两败俱伤,需各国之间加强磋商和协调,尽量避免将矛盾发展到对抗的地步。当前社会跨国公司越来越多,随之增加的还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这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更加的相互依存。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控制了国际生产、国际投资、国际市场的主导权,为了实现资本收益最大化,逐步走向国际结盟,企图建立国际霸权,各个国家都被情愿不情愿地卷入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状态来看,全球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都处于当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体系之中,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事务中仍起着主导作用,它自身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因此当代资本主义处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什么阶段

 

对于一个事物“发展到了”什么阶段的问题回答的是一个事物的最高发展水平最新状态,而不是整体处于什么阶段。那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什么阶段的问题应该考察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情况。

 

通过分析列宁所阐明的垄断资本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发现,有的特征已经完全消失了,而存在的特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可知,虽然资本主义曾经一度转向野蛮的法西斯主义,导致民主在当时遭到很大的打压和破坏,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主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甚至成为了世界的主流。过去世界的两大主题是战争与革命,当前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所以,尽管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在当时意义非凡,但是任何理论都应该与时俱进,不可否认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现出社会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即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因此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了”社会资本主义,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更高了,范围更广了,层次更多了。蒸汽化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社会生产力社会化的主要标志,电气化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生产力社会化的主要标志,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是当代社会资本主义阶段社会生产力社会化的主要标志。同时,社会生产力社会化的范围也更广了,越来越国际化和洲际化,现在更是越来越全球化和世界化,未来甚至将越来越太空化和宇宙化。因此,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增高,不仅使其范围更广了,还使其层次更多了。

 

②适应社会生产力新革命的需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化的程度也更高了,范围也更广了,层次也更多了。在当前社会中越来越多的私人资本开始发展成为社会资本,并且社会资本也开始大量股份化,同时股份资本又表现出职工化、大众化、分散化、全球化。在这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进入资本市场,再加上服务型行业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市场关系越来越社会化,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化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外在分配方面也变化明显,其中收入提高最多的是高级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而且很多企业开始推行利润分享制度,如此一来企业的发展与职工的收入产生了直接的联系,职工将更加自觉、更加负责任的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普通职工过去是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但在这种形势下,普通职工会变成维护、改良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动力,推动生产关系社会化。

 

③国家政府的社会职能大为增强。资本主义国家实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工具,其对外职能是侵略扩张,对内职能是压迫人民。但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要想确保本国的社会稳定,最大程度的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必须大力的发展经济文化,客观上减少了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政治工具的职能,国家政府将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发展和加强本国经济文化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发展。不仅如此,国家政府还积极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照顾社会各部分人士的权益,甚至可以说,国家政府在某些方面已经变成为全民利益的重要的协调器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关键的磨合器。因此,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了社会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社会职能大为增强。

 

④国际关系社会化。随着生产的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在西方世界迅速兴起。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的舞台上扮演了世界生产组织者的角色,也伴随全球化进程迅速壮大,全球跨国公司母公司约有6.5万家,共拥有约85万家国外分支机构。2001年跨国公司的全球销售额约为19万亿美元,是同期全球出口额的两倍多。全球500家大企业的产值己占世界总产值的45%,其内部和相互贸易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0%以上,投资已占全球累计直接投资的90%。⑥跨国公司作为跨国投资的最重要载体,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也是国际关系社会化、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它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回旋余地。

 

⑤社会主义因素在逐步增长。马克思早就说过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社会主义因素,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比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更进一步,社会主义因素已经在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积累,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气候,在某些发达国家表现的更为突出。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各种社会福利政策,如医疗保健、社会保险、失业救济、带薪休假、教育免费等等,这些社会主义因素在某些发达国家或者地区的增长并非资产阶级本质的改变而是在新科技革命和生产力革命成果日益丰富的前提下经过广大人民的努力得来的,这些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增长是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资本主义的标志⑦。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生产力不断释放,社会主义的因素就会越累越多,最终不可避免走向社会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某些国家或地区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呈现出社会资本主义的特征,显现出社会资本主义的大趋势,代表着当今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水平和最新趋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考察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社会资本主义。

 

3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分析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不同必须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即资本主义发展水平整体上处于什么阶段和资本主义最新、最高发展到了什么阶段。从不同的角度回答,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当代学术界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有很多的而理解和观点,笔者从研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出发对此进行了浅显分析,得出结论:资本主义整体上处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的最高发展水平已经发展到了未普遍化社会资本主义阶段。新的历史进程也带给我们新的启示,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建设中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①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建设。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主流,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趋向下,无论国家道路如何,在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前提下,各国均基于国情尽力在国际贸易链、产业链中占有一席之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之中。无论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不断的完善其市场经济机制、体系,这就为我国提供大量的参照和试验样本。积极吸取别国的经验教训,搞好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

 

②抓住信息革命和产业调整的机遇,实现跨越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无论政治道路和文化背景有何区别,科学技术都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多次调整,始终在不断的更新之中,且规模越来越大。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较好的互联网创业环境,鼓励万众创新,争抢机遇实现经济跨越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F014.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0.004

2007年8月,美国爆发了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临危之初,各方不以为意,认为不过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再一次触底。而当这次危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垮了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旗下的两只对冲基金,美国花旗、摩根大通、美林证券等金融机构亦宣布出现巨额亏损,雷曼兄弟等投资银行轰然倒闭并迅速向全球蔓延时,经济学家们才意识到,这是继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对此次经济危机,我们不禁反思: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魔咒真的无法打破吗?为什么无法打破呢?第二,资本主义自诞生发展至21世纪,为何危机的规模不减,反而更加来势汹汹,如同风暴海啸一般肆虐呢?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阵痛的由来与表现

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界定有两种:广义来说,当代资本主义是指“二战”结束后的资本主义;而狭义上则指20世纪70年代初战后繁荣结束后的资本主义,本文采用的是后一种界定。

《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描述、批驳生动形象而一针见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就是资本主义的源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不外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矛盾带来的生产过剩、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导致大众贫困、资本家追逐利润造成的商品价格偏离价值规律等。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70年代的滞涨等危机的爆发原因均是如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金融危机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呈周期性爆发。

总体而言,战后繁荣结束后的资本主义有三大新变化:即新自由主义化、金融深化、全球经济虚拟化,显而易见,这三大变化导致资本主义的不平等问题日益严重、经济出现停滞的趋势、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频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地位被动摇等一系列危机。作为典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2008年金融危机是接近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70年代的滞涨等危机性质的系统性危机,其规模之大、牵涉之广、影响之深都堪称历史之最。既然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仍无法避免,我们不妨从当代资本主义的三大变化着手,来探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阵痛为何如此之痛?

新自由主义化。1980年是资本主义新旧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出现了一大重要的变化,即自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推行至2007年的新经济自由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完全建立起来。顾名思义,经济自由主义意味着政府应该置身于经济领域之外,即政府不干预经济发展问题。新自由主义的主要特征为:清除商品、服务尤其是资本在全球经济内自由流动的障碍;政府不再扮演引导和调控经济的角色;国有企业和公共服务私有化;削减政府的社会福利计划;向累退的税收政策转变;从劳资合作转变为在政府帮助下的资本单方统治;以自由放任的竞争模式代替大企业间合作式竞争模式。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经济自由主义化,一方面为经济增长放松了政策管制,另一方面也使得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制约,而2008年的金融经济危机也印证了,相比于新自由主义的积极作用,其缺点与不足的破坏性影响更加深重一些。

我们之所以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自由主义化为“新自由主义化”,原因在于,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历史上曾出现过经济的自由主义化。回顾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主义化,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美国的金融部门基本上没有监管,从而出现了过度投机和大量的金融欺诈。金融系统内的危机传染力迅速而强大,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股市旋即崩盘,银行系统在几年后亦随之崩溃。银行系统的崩溃很快便传递到实体经济,随着大萧条的发生,人们普遍认识到:没有监管的、过度自由的金融是造成大萧条的主要原因。自此之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经济自由主义化有些敬而远之了。20世纪40年代后期,二战后的资本主义社会积累结构完成了构建,其特点在于:在多个国家乃至世界体系内进行积极的政府经济调控,并完善了福利制度,建立了重要的劳资合作,并在大企业间实行合作竞争模式。由于政府角色显著变化而形成的历史性突破,战后体制往往被称为“调控的资本主义”,或称为“国家资本主义”,其积极作用一直持续到1973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滞涨”的现象,通货膨胀、经济停滞与高失业使得人们对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失去了信心,因而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积累结构,由于其主要特征类似于大萧条前的“自由市场”版本的资本主义,因此被称为“新自由主义”,即本文指出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变化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的自由主义化进程也是一波三折,随着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也渐渐淡忘,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期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瓦解,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政党等竞争对手对资本主义的威胁也渐渐消退。因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新自由主义化卷土重来,为2008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见,实体经济在新自由主义模式内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并不明朗。诺奖获得者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2016)更是直言,对于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共识已经终结:“在西方过去30年来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已奄奄一息。”

金融深化。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金融化是其发展的一大特征;而在当代资本主义阶段,随着金融化的加深,我们亦将这一变化称为金融深化。金融化可定义为资本主义经济重心从生产到金融的长时间的转向,其特征是:第一,金融利润在总利润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第二,与GDP相比,债务越来越多,美国金融化的鲜明特点就是债务规模扩大;第三,金融、保险和房地产(FIRE)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上升;第四,各种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作为资本主义长期趋势的金融化,受到过战后国家资本主义社会积累结构的制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开始重构时得到松绑,而新自由主义化实现以后,就给金融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扩张、金融资产种类的增多,提高了经济效率,从而为金融化提供了理论支持。阿罗和德布鲁(1954)认为金融资产是对未来可能现金流的索取权,所以可以针对预期的经济状态提前改进资源配置,从而做出更加安全、收益更高的投资选择。弗里德曼(1953)则认为由于价格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当价格偏离正常水平时,投机者有利可图,进入市场,买入或卖出,价格会恢复到市场所决定的正常价格,因而弗里德曼认为投机行为是稳定因素,从而打消了人们对金融投资行为的顾虑。

通过金融市场的运行、公司行为(债务融资、非金融公司新股发行等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推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进展迅速。1957年美国制造业占GDP的27%,而金融、保险和房地产只占13%。到2008年,情况反转,制造业比重跌至12%。而金融、保险和房地产比重升至20%。资本主义金融化固然提升了金融部门相对于实体部门的重要性,将收入从实体部门转移到金融部门,但也导致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薪资停滞现象的出现。通过2008年的金融经济危机,可知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的不利影响还是很大的,其在宏观上导致实体经济增长放缓,金融脆弱性加剧,并激化了分配问题,使得金融化可持续性遭到质疑。

此外,在当代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化有了互联网助力,互联网金融出现,资本虚拟化严重,各种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更加繁多而复杂,大众广泛投资,经济实力欠佳的不惜背负债务去参与,因而又产生了债务驱动型的消费与投资。在金融深化之后,仍然缺乏对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短期利率政策工具不奏效,金融公司行为模式仍缺乏社会责任。金融膨胀虽然能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也会产生更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马格多夫和斯威齐(1988)认为如果出现金融全球化,不可能进行全球金融监管,因而迟早会停滞的生产基础上的金融上层建筑的爆炸,可能导致规模相当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崩溃。而且很不幸,他们的预言成真了――金融深化后,各种债务、次贷循环往复、层层叠加,经济泡沫泛滥,最终导致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

资本虚拟深化与全球经济虚拟化。资本虚拟化是指在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与实体资本相对应的虚拟资本的出现,且其种类不断演化,数量不断膨胀,并与个别实体资本逐渐脱离关系的过程和趋势。由此可知,资本具有“双重”形式,一是真实资本,即工厂库存、设备以及生产出来的产品,二是虚拟资本,即真实所有权凭证所产生的金融所有权结构,如金融市场上出现的股票、债券、期货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都属于虚拟资本的范畴。资本虚拟化是社会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其前提是货币的虚拟化,即货币逐步摆脱了自身具有的价值,向完全虚拟化的价值符号的趋势发展的过程。初级形态虚拟货币的典型代表为商业票据和银行券,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设立本国的中央银行,统一发行的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法定货币(即法币)的出现是货币虚拟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在货币虚拟化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资本虚拟化,离不开社会信用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股票、债券和金融期货等虚拟资本的产生和膨胀必须以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的存在为基础。基于企业与投资者之间信用关系的股票、债券等,在银行信用的介入和证券市场的发展的推动下,呈现出相对独立的运动规律,甚至成为另一种独立收入的源泉,虚拟资本最终得以形成。

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得货币的虚拟化进程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则使得货币最终与黄金脱离联系,成为完全虚拟化的货币形式。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随着信用制度的高度发展,世界各国金融化自由进程推动了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大规模创新,加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助力,引起了虚拟资产的高速膨胀,这就是本文所提出的资本虚拟深化现象。由于金融工具的大量创新和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交易方式的变革,使得整个金融市场更加扑朔迷离,在看似光鲜亮丽的繁荣外表下,实则暗藏着巨大风险,危机四伏。

马克思认为,只要经济活动的目的是在金融领域内的“虚拟资本”增值,而不是真实资本在生产领域的积累,就是纯粹的投机形式。而在经济新自由主义大背景下,这种投机行为很容易导致虚拟资本膨胀,而虚拟资本的大规模发展和膨胀正是全球经济虚拟化的基础。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就是由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贷款抵押债券这两种虚拟资本所引发。这些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贷款抵押债券就是资本虚拟深化的典型产物,通过复杂的证券化技术,一笔资产可以有双重甚至多重存在,一笔资金也可以有两种甚至更多的运动过程,它们具有资本的形式,却可能没有资本的内容,但它们仍是可以自行增殖的资本。

因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有着本质的区别――虚拟资本本身不具有价值。在金融动荡时期,它们既可能有高于其所代表实际资产价值数倍的价格,也可能大幅贬值到一文不值的程度。而本轮金融危机,就是由于参与虚拟经济部门的投资具有低门槛、低成本以及高流动性等特征,导致大量货币流向虚拟经济部门,从而造成社会整体经济普遍繁荣的假象,贷款抵押债券等虚拟资本规模亦急剧膨胀,价格不断攀升,并放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市场的繁荣表象刺激了人们对虚拟经济的投资,虚拟资本价格不断膨胀而形成经济泡沫。由于大量资金被投入到投机易,实体经济部门的投资出现萎缩,当两个部门的投资比例失调超过一定限度,人们对资本市场的预期会发生逆转,实体经济资金链条也会出现问题,因此虚拟资本价格迅猛下跌,导致金融产品、衍生品价格泡沫破裂。由此可见,虚拟资本会对宏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一是虚拟资本的存在和发展使得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约束大大缓解;二是资本虚拟化促进银行资本本身的虚拟化;三是资本虚拟化引发“泡沫经济”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新问题。

金融经济危机发生以后,全球经济虚拟化依然不会与实体经济相脱离,起始于虚拟资本的金融经济危机,也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很大影响。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初期,首当其冲的是虚拟经济部门,大量金融机构亏损甚至倒闭,从而导致金融从业人员的大量失业,货币流通和信用机制遭到严重破坏,人们对整个金融系统的信心被摧毁。随着时间的推移,虚拟部门的危害向企业等实体经济部门及全世界蔓延,从而对整个国家和全球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以至于现在全球经济仍恢复乏力。

中美如何面对经济阵痛

美国的应对策略。次贷危机爆发后,由于全球经济金融系统紧密相连,金融虚拟经济衰退很快传递到实体经济,并迅速从美国波及到全球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为全球的金融经济危机。美国作为此次危机的最初爆发国,经济环境受其破坏也是最为严重的,因而其应对危机的策略也至关重要。美国救市的特点如下:

第一,美国采取的是严格意义上的救市行动,直接给金融市场注血――向大型金融机构注入大量现金。资产的大幅贬值导致金融机构的自身价值大幅缩水,金融机构获取充足流动性以兑现其诺言,满足客户取款要求的唯一方法只能是变卖资产。如果金融机构不得不以减价出售的方式处理其资产,导致的结果是存款人获得一个较低的支付。更有甚者,如果大量金融机构同时卖出资产,抛售压力会进一步压低价格,迫使金融机构释放更多资产,由此可能导致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为了尽快遏制住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美国政府不得不给金融市场注血,以阻止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

第二,美国过度依赖债务。众所周知,美国采取的是“卯吃寅粮”的债务依赖型体制,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债务的增长速度更是快得惊人:2008年,美国国债上限是10.61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70%;2009年,美国国债上限为12.10万亿美元,占GDP的84.1%;2010年,情况更加恶化,美国债务上限达到了14.29万亿美元,而美国当年的GDP仅为14.62万亿美元,债务占GDP总额的98%。凯西研究所董事长凯西表示支持美国违约,理由是如果不违约,美国未来好几代人都需要不断偿还当下美国人欠下的债务。而一旦美国通过美元大幅贬值或是其他方式进行违约,如此庞大的债务规模仍会对全球经济造成危机。

第三,美国QE(货币量化宽松)政策转嫁危机,使得全球经济雪上加霜。QE(Quantitative Easing),即量化宽松政策,量化是指扩大货币发行量,宽松是指减少银行的资金压力。在QE政策下,美国向市场投放了大量货币,同时也筹集了大量的铸币税。此外,量化宽松政策还引致了美元的大幅度贬值,从而使得美国外债大幅度缩水,支持了政府扩大财政支出,但同时也引起了全球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量化宽松政策除了通过全球物价上涨和美国债务价值缩水对全球经济产生直接影响外,还会通过进出口贸易对其他国家经济增长产生间接影响。因而,虽然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国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对原本就脆弱的全球经济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中国的应对策略。在2008年金融经济危机中,西方世界风雨飘摇,很多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倒闭,而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中国大型金融机构均没有遭到流动性冲击,在2011年,中国GDP还超过了日本,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而,在应对本轮金融经济危机时,中国采取的不是严格经济学意义上的救市行动,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并没有发生金融危机,只是受其影响。所以,中国采取的应对策略也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大相径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是中国进行应对的主要手段。

其一,与美国不同,中国并没有给金融市场注血,而是给实体经济注血――制定了四万亿投资计划,通过政府投资刺激内需。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通过外贸出口的传导影响到中国的实体经济,即美国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减少导致中国外贸出口的锐减,致使中国沿海一些省份的外贸出口型产业遭到重创。一些出口型工厂破产,农民工失业。为了尽快遏制住由外需的进一步恶化所导致的需求减少,中国政府出台政策给实体经济注血,增加内需以阻止一些工厂的破产。四万亿的投资政策主要是用于加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对“三农”的补贴以及对地方和民间的投资,同时辅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强有力地保持住了中国的实体经济。

其二,中国减持美国国债以降低损失风险。近年来,中国相继购买了四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间接地支持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同时也给了美国在利率上“动手脚”的机会,这虽然让中国如鲠在喉,但也让中国利剑在手。由于中国是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而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中方为了防止其长期性经济衰退并抵制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中国已连续多年减持美国国债。2014年,中国先一次性减持2500亿美元国债,同年9月,又抛售了800亿美元国债,此后也一直在抛售,截止到2016年7月,中国共抛售了美国国债1万多亿美元,仍为美国国债最大的债权国。

其三,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调整和升级。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是因为美国金融创新中出现的虚假操作和金融衍生品欺诈,以及美国的低储蓄率和过度消费造成的。保全金融机构,最稳妥的方式是从金融监管领域着手进行,而直接进行大量的注资,治标不治本,是不利于金融机构长期发展的。因而,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战略的调整是更加明智的。中国的金融改革要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要从深度、效率、可获得性与稳定性这四个维度来衡量金融发展。一方面,金融业要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强金融监管,实现我国金融风险整体可控,使我国金融体系禁得起经济周期性变化与结构性变化的双重考验。

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阵痛还能治愈吗

通过上文面对经济阵痛的中美政策比较,可知我国并未发生金融经济危机,且中国防御危机的政策更加明智稳妥,这首先要归功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未曾出现金融失控现象;在抵御经济危机的政策上,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国致力于对本国实体经济的支持,实行供给侧改革,未对其他国家、全球经济产生负外部性,更显大国风范。而当代资本主义的三大变化――新自由主义化、金融深化与全球经济虚拟深化,又一次将资本主义世界带入经济阵痛的深渊,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救市政策何时能明显奏效也尚未可知,可见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仍不明朗、前途未卜。这表明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旧体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建立新体制,而在新旧体制之间,将是一个较长的、充满不确定性和巨大动荡的时期。或许,当资本主义制度被彻底改变之日,就是它的经济阵痛治愈之时。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李梓旗是本文的第二作者)

参考文献

[美]塞缪尔・鲍尔斯、理查德・爱德华兹、弗兰克・罗斯福,2013,《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美]富兰克林・艾伦、道格拉斯・盖尔,2013,《理解金融危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彤玉、崔学东、刘凤义,2013,《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特征》,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美]乔治・索罗斯,2013,《危机与变革:索罗斯的金融逻辑》,北京:中信出版社。

《国外理论动态》编辑部,2015,《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与结构性危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人民币国际化研究报告》。

刘骏民,1998,《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李扬、黄金老,1999,《金融全球化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

杨琳,2002,《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美]大卫・科茨,2008,《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红旗文稿》,第13期。

刘凤义、沈文玮,2009,《当代资本主义多样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教学与研究》,第2期。

[美]保罗・克鲁格曼,2008,《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北京:中信出版社。

[美]罗伯特・布伦特,2002,《繁荣与泡沫――全球视角中的美国经济》,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美]本杰明・弗里德曼,2009,《金融业繁荣的代价》,《金融时报(中文网)》,9月2日。

魏后凯,2009,《金融危机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区域经济》,第4期。

姜鸿,2009,《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与应对策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4期。

仲大军,2009,《对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策略的几点思考》,《开放导报》,第1期。

杨民刚,2005,《经济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山东大学博士论文。

刘俊奇,2013,《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危机》,武汉大学博士论文。

[美]保罗・克鲁格曼、商容,2006,《经济风暴的征兆》,《中国企业家》,第24期。

篇6

模块化生产网络是继跨国公司内部网络(企业集团)、虚拟企业(项目小组)、战略联盟、中小企业网络(企业集群)等网络组织之后,新近引起广泛关注的网络化生产组织方式。纵观历史,从手工工场到机器大工业,从福特制到精益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每一次变迁都有其背后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新的生产组织方式都是资本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继续追求利润最大化,促进资本积累所塑造的。模块化生产网络也不例外。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如何能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有利于资本追逐利润,从而成为新型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方式?本文试图从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特征和生产方式的演变视角对以上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一、网络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形态

资本主义生产经历了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和福特制之后,逐渐步入工业时代与后工业时代的交界区。以信息通讯技术(ICT)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正在加速再构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孕育着一种崭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网络经济。网络经济诞生之前的福特制资本主义积累体系,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和技术体系的资本积累过程,是基于以下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以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标准化形成的流水线作业及其相应的工作组织,通过大规模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劳资之间由集体谈判所形成的工资增长与生产率联系机制诱发了大规模消费,促进了大规模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家之间的垄断竞争使生产建立在对未来计划的基础之上。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政策与福利国家制度,不断熨平经济周期和维持有效需求,调节着大规模生产与大规模消费的良性循环。美国支配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积累的顺利进行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

篇7

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各国开始了自身的调整过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已出现了较之本世纪初有很大的变化。资本主义的变化给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一些传统的理论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地回答当代面临的新问题,把科学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当达资本主义各国,经过几十年的自身调整,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①生产的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虽然存在,但已有所变化,主要表现在国有经济的出现和股份制经济的发展上。在二战前的野蛮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的社会化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对抗性的,常常造成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和社会的政治动荡。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各国开始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加以调整;②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虽然存在,但人民的生活状况有较大改善。二战前的野蛮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严重,一极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一极是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尤其是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当时是很糟的,相当多的劳动群众处于绝对贫困化状态年代;③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战后,资本主义各国为了克服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对社会经济的破坏,开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④资本主义各国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虽然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但它依然在推动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各国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没有表现出像二战以前野蛮资本主义时期那样,严重束缚生产力。

资本主义在当代的上述变化,为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新课题。它要求我们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1 应进一步认识和论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论断

随着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变化,一些人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产生了怀疑,以为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消失了,资本主义成了最合理的制度。应该承认,当代资本主义的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有下述三点我们必须看到。

(1)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并没有消失,并且依然发展着。在美国,生产的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不仅依然存在,并且致使美国日益成为病态的社会。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2)从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中不应得出资本主义制度更合理的结论。因为,这种变化恰恰是资本主义各国在科学社会主义取得重大成就、社会主义社会的许多优越性充分显示出来后,吸收、借鉴社会主义成就的结果。

(3)当代资本主义的发达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其他国家东施效颦,走资本主义之路很难成功。必须看到,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脱离封建社会较早,进入大机器工业的文明发展阶段历史较长。在上百年的时间中,它们曾长期剥削和奴役落后国家,这为其经济起飞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由于这些国家在生产社会化、市场化方面,起步早、起点高,捷足先登,率先抢占了某些世界市场,因而也为他们在战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应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

多年来,人们一直以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就是要彻底否定资本主义的一切。其结果使社会主义发展缓慢。现在看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必然的,但代替的具体形式则是辩证否定的形式。代替的同时也有继承、借鉴和吸收。

从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一,战后资本主义在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虽然有较大的变化,但其基本经济制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没有改变。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度主义的时候,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是需要加以根本否定和摈弃的。其二,资本主义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为了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相继推出了许多与之相适应的具体的经济管理形式和社会管理形式。实践证明,这些具体的管理形式是人们积极探索和认识人类文明发展客观规律的积极成果。显然,类似市场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管理形式和社会管理形式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和商品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管理社会的成功经验的结晶。它属于人类的共同财富。其三,战后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为了缓解自身矛盾,也借鉴和吸收了社会主义的一些成功的做法,从而使它成为今日的状况。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在代替资本主义的时候,不应将此作为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摈弃。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也不应为了同资本主义“划清界限”而丢掉或抵制这些本来是社会主义应有的东西。如果那样,我们不仅偏离了人类文明发展大道,同时也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正确轨道。

3 应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具体历史进程

多年来,我们一直以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就是革命,只存在夺权的爆发式质变一种模式,似乎再无其他模式。笔者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借鉴、吸收社会主义成就而发生较大变化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具体进程,除了有爆发式质变的方式,还会有非爆发式质变的方式。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可能要经过几个阶段性部分质变,最终达到根本性质变。

目前,这些国家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国有化经济,国有经济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行业,都较完善地建立了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大多数人民生活有所保障并不断有所改善;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有所克服;少数国家还吸收工人代表参加董事会,参与企业管理。上述这些实质上属于一种社会主义因素。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当代资本主义同早期资本主义相比,不是离社会主义更远,而是离社会主义更近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将要经历一个两种社会制度既相互较量、斗争,又相互借鉴、吸收,在某些方面相互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过程。目前,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恰好就处在这样一个阶段中。

篇8

记 者: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一典型特征,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体现得并不典型,您如何看待这一情况?

何自力:传统的经济危机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这种经济危机具有明显的周期性,19世纪时大都以10年为一个周期,20世纪前半期则演变为5年左右一个周期。经济危机的周期通常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一次危机经历四个阶段后会进入一个新的危机周期,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遂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典型特征。

从逻辑上讲,如果经济危机可以永远周期性地发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每发生一次经济危机,都可以期待其会走出萧条,经过复苏而走向繁荣,资本主义经济可以在危机与繁荣的循环交替中永远存在下去。事实证明这个逻辑并不存在。自上世纪70年代走上去工业化轨道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逐渐发生变化,这就是生产过剩性危机演变为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与之相伴的经济波动和停滞失去了周期性,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特征也越来越不明显,经济的持续停滞成为常态。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呈现常态化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典型特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重要标志。深刻认识这一转变的表现和成因,对于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正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的主要表现

记 者: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何自力: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停滞成为常态,其表现如下:

去工业化导致西方国家丧失物质生产能力。产业结构从早期的制造业占居支配地位发展到高度服务化,加工制造业趋于萎缩,大部分普通消费品、日用品、工业制成品等在西方国家已不生产,消费品需求主要靠进口来满足,外贸赤字迅速扩大,产业竞争力严重衰竭。

福利制度难以为继。随着去工业化和经济衰退的加剧,福利保障越来越缺乏足够的财力做支撑,福利水平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高福利已名存实亡,劳资矛盾和冲突不断激化,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政治动荡不断加剧。

经济过度金融化,金融危机频发。金融自由化使经济过度金融化,金融资本凭借对资金供给的控制而支配实体经济成为金融寡头,通过形形的金融衍生工具巧取豪夺,财富以惊人的速度膨胀,结果是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脱节,最终金融危机爆发,经济陷入全面衰退。

服务业难以支撑经济繁荣。制造业衰退,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是目前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一国经济的基石说到底是满足衣、食、住、行需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孤立的服务业不可能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制造业萎缩了,服务业必然紧随其后而萎缩,整个国家的经济将迅速陷入衰退且不可逆转。

政府债务负担不断加重,公共开支难以为继。产业空心化和制造业衰落以及资本家逃税行为,使政府通过增大公共开支来支持福利制度变得非常困难,被迫举债以维持公共开支,结果债务雪球越滚越大。目前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都背负着巨额债务,在经济持续衰退的背景下,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会坠下。

经济持续下行,复苏和新的繁荣遥遥无期。金融危机期间,西方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挽救遭受重创的经济,但成效甚微。目前西方国家投资疲弱,消费不振,出口乏力,通货紧缩严重,经济增速低迷。

失业率居高不下。金融危机导致严重失业,2013年9月美国的失业率为7.2%,青少年失业率为21%,黑人失业率12.9%,西语裔为9%。目前,欧元区17国失业率为10%以上。

中产阶级分化,橄榄型阶级结构转变为金字塔型结构,阶级对抗加剧。美国过去20年来的贫富收入差距明显扩大,如今最富有的1%家庭拥有全社会近40%的财富,而底层80%的家庭只拥有全国16%的财富。随着中产阶级的没落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平衡作用的消失,西方社会仿佛回到了财富占有极端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阶级结构重新表现为穷人和富人两大集团的对立。

政治体制病入膏肓,政府运作效率十分低下,难以应对经济和社会危机。西方政治哲学对政府的作用采取不信任的态度,政府仅仅被看作保护私人财产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守夜人”,否定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必要调节和干预。在实践中,当社会出现重大经济或社会危机需要政府出面干预时,激烈的党派纷争严重限制了政府的干预能力,致使政府缺位和难以发挥作用,任凭危机不断恶化。美国是典型例子。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具有客观必然性

记 者:您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何自力:受几个深层次因素的影响,工业资本主义衰落直至陷入停滞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有其必然性。

一是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偏重市场调节,轻视必要的政府干预,这与其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密切关系。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是私有制与雇佣劳动制度,私人资本在市场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私人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具有对抗性。私人资本的本性是追求最大利润,它构成了私人资本从事所有经济活动的唯一动机和目标,决定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固有特征,即资本利益至上。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私人资本最愿意接受的市场竞争秩序是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对任何限制和约束其谋求私人利益最大化行为的制度安排,本能地予以抵制,拒绝承担任何以牺牲私人资本利益为代价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反对政府基于维护社会利益而对私人资本利益进行的干预和调控。

当代资本主义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密切联系,企业与社会高度融合,国内与国际联为一体。但是,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使得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具有不可调和性。例如在就业问题上,机器替代劳动与保持充分就业就是一个突出矛盾。对政府来讲,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必须实现高水平的就业,而对私人资本来讲,利润最大化是唯一的追求目标,为此,私人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用新的技术、新的机器代替工人,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做给资本家带来了丰厚利润,却给社会带来了失业人口不断增大的问题。资产阶级政府为制止失业人口不断增大,需要对资本家用机器替代劳动的行为进行干预和限制,这必然遭到资本家的抵制。他们要么用手投票,通过选举政治把自己的人推到国家立法机构,让这些人维护自己的利益;要么用脚投票,将产业转移到别的国家,最终将失业问题甩给政府。可见,只要私有制存在,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是得不到根本解决的,由此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二是以权力制衡为特征的政治法律制度。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力量强大而政府地位弱小,与西方的政治制度也有密切关系。在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安排中,立法是基础,司法是保证,行政只是立法和司法的从属和执行机构。表面上看,社会各种利益群体都有自己的代表参与立法决策,决策过程显示出民主性,但事实上,真正能够影响决策的只是少数财力雄厚的利益集团,决策最终体现的是少数利益集团的意志和要求。西方政治制度中的政府是行政机构,基本职能是落实议会批准和通过的各项政策和法规。由于政府行政职能受到立法机构的严格制约,而立法机构又控制在少数利益集团的手中,体现少数人的意志和要求,因此,政府在本质上只是为少数利益集团服务的工具。西方的多党制与三权分立制度相适应,主要任务是隔几年为政府机构选择一个掌门人,哪个政党能够执掌政府权力,就看哪个政党能够代表大资本利益集团的意志和要求,或者看大资本利益集团支持哪个政党,愿意为哪个政党捐出巨额竞选经费。西方国家最有势力的利益集团既操纵议会的立法过程,又控制政府行政部门首脑的选举,政治体制沦为利益集团的驯服工具。在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中,私人资本利益集团占有社会资源,绑架公共权力,不允许政府过多干预和限制自己的权力。在这套制度中,不同党派为各自代表的利益集团的私利在立法机构激烈争斗,相互掣肘和拆台,很难就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达成一致,决策效率极端低下,致使作为执行机构的政府难以有效发挥职能,很难及时应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矛盾。

篇9

新自由主义模式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是其形成背景。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和社会关系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从相当程度上讲,新自由主义既是资本主义克服20世纪70年代初滞胀危机与全球化生存和发展战略的现实选 择,也是资本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理论化。新自由主义模式的根本特点和表现形式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资本主义金融化的内在矛盾在于:一方面,金融化 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本运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实现了国际垄断资本利润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金融化导致金融膨胀,使得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进一 步分离,从而为更严重的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当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所充分暴露的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内在矛盾,集中表现为该发展模式在经济运行、经济 结构和社会制度各个层面上的不可持续性。

从经济运行层面来说,新自由主义模式实际上就是金融风险扩大与加深的根源所在。美国次贷危机是此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次贷危机又是 美国秉承新自由主义原则、放宽金融管制的必然结果。2003年以来,美国金融机构为增加金融企业利润采取减轻贷款前期负担的办法来吸引贷款客户,放宽或实 际上取消了贷款标准,以便为购房者提供便捷的抵押贷款。大量信用记录较差的低收入家庭进入房贷市场。而美国的银行和债券评级机构则完全放弃监管责任。金融 衍生产品,特别是抵押债务证券化使次贷市场风险加大。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率越来越高,在创新过程中使债务链条不断延长,导致市场风险向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 险转化,进而造成整个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美国政府的货币政策和美国房地产行情变化也是次贷危机的重要因素。本世纪初,美联储为了推迟新经济泡沫的破裂,连 续减息,而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为遏制通货膨胀又连续17次加息,使联邦基金利率从1%升到5.25%。这种情况下,2006年初房地 产开始降温,房价逐渐由升转跌。许多靠过度借贷的购房者既无力偿付房贷到期本息,又无法再融资。次贷市场违约率大幅上升,大量房贷机构特别是与美国次贷市 场相关的基金陷入困境或破产。据不完全统计,从2006年11月至2007年8月中旬,全美80多家次贷机构停业或破产,损失高达千亿美元。英国、德国、 法国、瑞士、荷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50多家银行、对冲基金等受到波及,损失上百亿美元,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

从经济结构来说,新自由主义模式在美国首先表现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严重失衡。美国的金融市场中的次级贷款约为2万亿美元;普通房贷,约为 10亿美元;企业债,包括企业之间各种债券,约为60万亿美元;各种金融衍生品,约为340万亿美元。2007年,美国的GDP将近14万亿美元,同金融 衍生品的比例为1:29;其中的实物经济与金融衍生品的比例为1:68。有学者指出,美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完全是人为的,是美国资本家阶级、企业高级经理和 金融机构结成的利益集团为实现资本即股东收益的最大化造成的恶果。经济结构的失衡导致美国的生产资本即非金融企业的资本积累逐步减少,因此,此次危机不仅 是管理危机,也是积累危机。与此同时,工人的实际工资和社会福利也不断减少,因而出现了金融资本的高收益和大众负债消费并存的矛盾现象。从国家层面来看, 生产资本积累危机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部投资和进口贸易,为了支持对美国本土企业的需求,美国不得不扩大世界范围的需求。这种巨大的需求本来会引起 严重通货膨胀的,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这种风险会按照外贸增长的比例分散到世界各国,其中包括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美国依靠自己的经济霸权和 金融霸权,特别是美元的霸权制造了世界范围的生产过剩和经济泡沫,一旦泡沫破裂,世界各国都要付出惨重代价。杜梅尼尔认为,美国的经济危机转嫁机制早在危 机发生之前就建立了,但是以金融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积累制度并不能保证资本主义生产的持续性,而只能推迟危机的到来,此次危机就是对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 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冲击。

篇10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在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现代科技与信息化迅速发展,从而使资本主义开始从工业经济步入知识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呈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新特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特点,说明它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它正处在向更加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非爆发式转变的过程中。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要求我们以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观点与方法为指导,实事求是地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对其作出合乎实际的理论解释,提出令人信服的科学观点,实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

一、应当摈弃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错误方法与观点

实践经验充分证明,如何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传统社会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没有正确解决这一重要问题而招致了严重的挫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理应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许多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新变化进行了科学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同时,在学术界也存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观点,即认为无论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都完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没有改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对立的基本态势。徐崇温先生(2005)发表的《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的几个界限》一文(载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4期,以下简称为徐文),就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徐文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而且也绝不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界限,没有而且也绝不可能向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笔者认为,徐文观点存在许多纰漏之处。对此,笔者要在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方法、态度及其基本观点等方面同徐文作者进行商榷。

首先,从其内容来看,徐文观点包括这样三个具体论点:一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是资本主义本质的改变,而只是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的手段、形式和斗争策略的改变。二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具有了社会主义特征,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具有趋同性。三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会自行长入社会主义。很显然,这些论点的实质在于仍然坚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社会形态“非此即彼”的完全排斥论,坚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根本对立论,坚持“灭资兴社”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革命飞跃论。这些论点,尽管其表面上是以理论为依据的,但实际上则是无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际情况、无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密切联系的客观现实,教条主义地照搬创始人某些业已过时的具体结论的结果,因而是脱离实际的理论观点。就其实质来说,这些论点仍然是斯大林为代表的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当前新形势下的翻版.是以往长期存在的固有观念的变种。因此,这些论点是难以看作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科学观点的。

其次,从其根据来看,徐文观点的提出有这样三个主要论据:一是主观目的决定论。徐文指出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中所采取的各种新措施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与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决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二是客观效果有限论。徐文指出当代资本主义采取新措施的结果,只是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与社会矛盾,而没有也不可能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三是和平演变论。徐文强调当代资本主义并没有改变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只是改变了斗争策略,因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完全排斥和根本对立的基本格局。很显然,这些论据是主观化和绝对化的观点。根据徐文作者的分析,只要资产阶级自己不想或不愿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管它采取什么样的自我扬弃措施,都绝不会改变其资本主义制度。相反地,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是戈尔巴乔夫及其错误思想和路线。这是典型的“唯意志论”和“英雄创造历史”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用资产阶级的主观动机来论证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必然结果,完全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客观趋势的科学原理;用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和政治背叛来说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也完全违背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根据徐文作者的分析,资本主义要么是实现根本质变,要么只是形式变化而绝不发生任何性质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制度要么保持不变、踏步不前,要么飞跃突变、一步到位。这是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观点,而完全违背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从量变经由部分质变而到根本质变的科学原理。毫无疑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确实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确实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质变。但这绝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丝毫没有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没有实现总体上的根本质变不等于它没有发生局部性和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徐文在否认当代资本主义根本质变的同时,也武断地否定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引起部分质变的可能性,这显然不是科学的方法与观点。

根据徐文作者的分析,由于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推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因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仍然是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这同样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观点。它既没有看到或不承认当代资本主义自身自我扬弃、逐步向社会主义渐进发展的客观现实,也没有看到或不承认现代社会主义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学习和广泛利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文明成果的现实情况。当前,和平与发展早已经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之间互相学习、相互借鉴、互相影响也成为不可改变的客观趋势。徐文根据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就断定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仍然是根本对立的,既是有悖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逻辑的,也是不符合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客观现实。

最后,从其实质和危害来看,徐文提出的观点实际上是传统观念在作祟和传统观点的变种。它所宣扬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完全排斥的根本对立论、排除资本主义而另起炉灶建设社会主义的“空地论”、坚持同当代资本主义进行针锋相对的阶级斗争论,在理论与实践都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从理论上来说,这些观点不利于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客观现实,不利于根据新的历史条件进行理论创新、实现经济学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从实践上看,这些观点不利于我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学习与利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成果,不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

笔者认为,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应当坚持的科学方法,而不是固守创始人的某些具体结论。一是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来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基本过程和必然结果。二是应当运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辩证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特征与基本性质。根据这些方法,笔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不是资本主义本质的根本改变,也绝不只是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的手段、形式和斗争策略的改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是资本主义自我否定而不断地向社会主义渐进发展。

根据基本原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而生产方式的变革,则必然伴随着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的变革。因此,生产方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直接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从根本上和总体上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生产方式既决定着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性质,也决定着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基本方向与进程。恩格斯十分明确地指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新技术革命的结果,是以信息化为首要标志的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而绝不是什么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资本主义制度而进行改良的结果。换言之,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根本原因,既不在于资产阶级择善而从的良知,也不在于资产阶级维持生存的本能,而在于现代生产力及其生产方式发展与变革的客观物质原因。只有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归结为现代生产力及其生产方式的发展与变革的结果,才能科学地说明现代生产力及其生产方式发展与变革的深刻的物质根源,进而才能科学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性质、特征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而绝不只是资产阶级统治与剥削的手段、形式和斗争策略的改变。其主要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从生产方式方面来看,现代信息化、自动化的生产技术条件已经代替了机械化、电气化的生产技术条件,现代扁平化、网络化的生产组织已经代替了等级化、官僚化的生产组织,“计划化”的现代市场经济已经代替了自由放任的古典市场经济,社会化、人力化的现代资本形式已经代替了以私人、物质资本为主要代表的传统资本形式。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看,以管理民主化、利润分享化、福利全民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取代了以家长制管理制度和独占制分配制度为主要特征的古典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基本特点,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积极扬弃已经取代消极扬弃而占主导地位,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扬弃已经跨越临界点,超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界限。现代资本主义是不断自我否定,日益生长社会主义因素并向社会主义渐进发展的新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其中,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计划化的现代市场经济是向社会主义自觉调节的生产形式转变的过渡形式,公众股份制和职工股份制是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的过渡形式,职工参与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管理制度的初级表现形式,全民福利制度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初级实现形式。总体上来看,如果说在古典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日趋尖锐化,从而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外壳”被炸毁,社会主义的大厦将在资本主义的废墟上建立起来。那么,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过其自身积极的自我扬弃,不断地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社会主义因素日益生长和不断增加,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外壳”正在逐渐自行脱落,其发展趋势必将是一个新的、更高级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最终脱颖而出。

三、基本结论与主要启示

篇11

一、剩余价值的产生及内涵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它的产生只能够通过可变资本的增值来实现,而这个过程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不是在流通中实现的。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没有进行交换前,它仅仅存在于产品中,并没有形成剩余价值,只有通过交换后,商品中的剩余价值转化成货币,剩余价值才真正实现,也就是说剩余价值在生产领域产生,在流通领域实现。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也就是说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在其劳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还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规律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

 

(一)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加大对复杂劳动的剥削,以攫取相对剩余价值为主。 目前,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越来越自动化、控制化,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工人相对减少。但无论怎样,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告诉我们,机器只是雇佣工人把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手段,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都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

 

资本家在整个劳动长度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增加剩余价值,这种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不受工人生理因素的局限,使得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更加隐蔽。也正是由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具有隐蔽性,不易被察觉,所以,成为现阶段资本家对工人进行剥削的主要手段。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雇佣劳动队伍和复杂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也相应的变化,许多科研工作者、管理人员也参与到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中。

 

(二)在流通中,以垄断价格为杠杆,对总利润实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分配和再分配。在现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实现形式都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垄断资本也通过对市场和生产的控制来规定垄断价格,以此来获取垄断高额利润。垄断价格使垄断剥削的范围扩大,它不仅担负着实现直接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任务,而且还通过流通剥削国内外广大劳动人民。垄断价格的起点是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各部门之间的竞争产生了平均利润,部门内部的竞争产生了生产价格,在个别部门内部建立垄断组织是垄断的最初形式,随着垄断的发展,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剩余价值总量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分配。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社会范围内的利润分配按照平均利润率,通过生产价格进行,而在垄断阶段却不是这样。当垄断资本在一个或少数部门取得统治地位后,就会向同它直接相关的部门扩张,通过竞争、合并、渗透等手段,垄断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这些部门的生产和市场。这样,在交换领域,垄断资本就可以通过垄断价格机制对这些部门的剩余价值进行有利于自己的再分配。

 

(三)在对外经济联系中,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形式,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战后私人资本输出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的,跨国公司越来越把扩大商品销售总量以增加总利润量作为对外投资方向的重要因素。跨国公司的活动超过了一个国家的范围,使生产达到国际化的程度,但生产资料却越来越集中到私人手中,为私人所占有,使得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越发加剧。发展中国家一边运用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一边维护国家主权,为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跨国公司的剥削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包括本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还包括发达工业国家的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跨国公司利用其垄断地位,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和销售,攫取了大量的高额利润。由于其庞大的经济实力,灵活的经营策略和扩张手段,以及对生产、销售的垄断,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四)国家直接参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和分配全过程。当代,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垄断资本对内和对外剥削的全过程,对于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垄断资产阶级国家以最大生产资料占有者和最大资本投资者的身份直接干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其次,以最大商品购买者和售卖者身份,直接干预和调节资本主义流通过程。最后,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和调节资本主义分配过程,对国民收入实行有利于垄断资产阶级的分配和再分配,以保证垄断资本增加利润和积累。

 

三、总结

 

篇12

与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某一地区原本没有竞争的家庭手工业由于某一个个人的计算和预算而整个被经济理性化的过程和机制的分析111相一致,髙兹也认为经济理性开始于计算和预算。他认为经济理性活动和自由活动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不是受计算和预算的控制。这种计算和预算的目标就是使单位劳动的交换价值最大化。为了在竞争中得到生存,人们会很意接受技术革新一因为它能够提髙劳动生产率,并使自己服从于技术的要求,服从于经济理性。这会导致对所从事的活动的现实体验的无视,这包括这种活动所带来的不快乐的体验、这种活动所需要的努力程度、生产过程中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等。

在经济理性兴起和盛行的进程中,计算和预算对于突破传统社会而言是一个解放性的因素。“计算和预算将代替先前的绝对的严格的秩序”,它使社会从传统社会的没有任何吸弓I力的与人本身的意志毫无关系的外在强制下解放出来。在这个意义上,经济理性的计算和预算就具有了某种存在论和本体论的意义。通过计算和预算,人开始具有自己的主导权,髙兹认为这样一种由计算和预算所主导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就和上帝的工作具有相似性。这样一来,经济理性就发挥了传统社会宗教道德的替代物的功能:通过经济理性,人试图把自己内在的法则外化出来,作为世界的法则,也就是把人的活动确立为一种可以计算的、能够预知的活动,而经济理性就是这种活动的法则||]。这事实上也就是工业文明和人化自然观的实质,人的实践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世界的具有本源性意义的东西。

髙兹认为经济理性的盛行与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是有重要关系的。他认为资本主义精神突破需求有限论,并且把工作和需求直接联系在一起,成为了它们之间一个连接的纽带。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作的目标不再是满足“有感知的需要”,努力的程度也不再以可以获得的直接的满足为界。对经济理性的追求成为了资本家、甚至是工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标。因而取代传统社会“足够就好”的是一种新的逻辑一利润的大小。对于数量和效率的追求就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数量化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标准,并且导致没有合法性基础的需要(虚假需要或者被制造出来的需要);效率成为衡量一个人的才能和评价其优劣的标准:多比少好,挣得多的比挣得少的好。因此,资本家就陷入对利润和剩余价值的追求,而工人则追求工资。对数量的追求和效率的追求是与资本主义精神相一致的,“需求有限”和“足够就好”是和资本主义精神异在的东西,资本主义对利润的追求为经济理性消除了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的障碍。工作和需求直接联系在一起:“越多越好”的逻辑使得需求不再是有限的,而是一个可以无限扩大的东西,它不存在边界,为了满足没有边界的需求,生产必须不断地进行,并且是越多越好,工人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就必须从事更多的工作,以便获得更多的金钱。资本主义精神为经济理性经济的流行铺平了道路。

因此经济理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就表现为一个对数量和效率的无限追求,表现出一种“越多越好”的意识形态层面的特征。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理性已经与资本主义的本质结合在一起,经济理性的计算和预算的逻辑就变成了资本对于利润的无限追求的逻辑,经济理性在资本主义的资本扩张逻辑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理性和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了一体,资本的逻辑是它们的共同本质。

二、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后果

髙兹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理性的扩张过程,其实就是资本逻辑的布展过程,髙兹对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的批判,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经济层面:“需求决定生产”的颠倒逻辑。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布展已经导致了逻辑的颠倒,当代资本主义已经不是再是生产决定需求,而恰恰是相反一(虚假的)需要决定生产。髙兹指出,“经济理性的主要目标是效率最大化,而效率的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利润率”。但是利润率最终是依赖与劳动生产率的,因此对效率和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必然要求劳动生产率以及生产的效率的不断提髙,为此,资本家将会不断地更新设备、加大不变资本的比重,这样一来生产的商品的产量将不断增加。我们知道,生产出来的商品是为了销售的,资本家要能获得利润并不断地扩大再生产,那么不断增加的商品生产必须要找到购买者。很明显,消费者的基本需求总是有限的,为了使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够销售掉,需求必须被扩展到基本需求之外。因此,经济理性将会逐步地失去它的“自然的基础”““生产不再具有满足现存的需要的功能”,相反,是“需要逐渐地具有了促使生产不断增加的功能”。不再是生产决定消费,而是消费的需求决定生产。

髙兹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为了实现它作为获取利润的工具的职能而必须被消费掉,这就要求需要应该不断地被创造出来。这和经济理性的逻辑和意识形态刚好是一致的:你拥有的越多就越显得成功,你拥有别人不拥有的那就是你成功的标志,因此,对“更多”和“更新”的追求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逻辑。因此,需要是被不断地制造出来的:为了那些有着巨大利润的商品,消费者必须被制造出来以去消费它们,这就是所谓的“商品制造消费者”的社会。在富足的中心地带,新的稀缺和匮乏要被不断地制造出来,并通过不断的淘汰和更新换代,来实现经济理性的不断扩张和资本的获利的逻辑,这就是“富裕的贫穷”或者叫“贫穷的现代化”。当然这将导致一个必然的结果,资源的浪费和生态危机,这一点他在《作为政治学的生态学》中已经做过批判性的论述。

髙兹的观点和很多西方学者一样,他们都认为这种被制造出来的需要是一个虚假的需要,这种需要是资本逻辑不断扩张的结果。这一点髙兹早在1960年代的《劳工战略》一书就明确分析过131,从这种颠倒的逻辑和虚假的需要中看到的是资本对生产、消费和对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全面控制和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全面的非人化。应该说髙兹从经济层面入手展开的对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批判是抓住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根本逻辑的。

2.人本层面:经济理性的逻辑布展已经导致了对工人阶级的摧残。髙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理性和资本主义不断追求利润的逻辑的扩展必定要不断提髙消费的水平、不断地制造出虚假需求,以制造出一个永远都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的假象来。和许多学者的观点一样,髙兹认为这样一个假象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也会直接作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工人在这样的一个由资本主义经济理性和资本逻辑构筑的意识形态中会在身心以及阶级意识等多个方面受到影响。

髙兹指出,在经济理性的逻辑主导下,工人的个体性被摧残到了极点,他们只是把金钱也就是工资作为衡量一切的一个标准,为了获得更多的工资他们从事更多的工作,而把非经济理性的价值和不可被数量化的价值都忘却了。髙兹认为下列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工人之中:有很多工人会为了获得更多的工资而自愿在周末加班;人们工作就是为了获得钱;工人在不工作的时候甚至不知道做什么好;只要在工作就有一种安全感;有了钱就能买很多东西;工人们不是用自己的脑子来思考问题,而是满脑子是广告等等。髙兹认为,这样一种情况不仅是对工人的身体上的伤害,而且也是对工人精神上的一种耗费,这样一种状况甚至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工人完全忘却了自己是一个人,工人的思考能力已经被完全的摧毁了。针对这样一种现象,髙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批判。他指出,在这种情况,工人对工资和工作的态度就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的经济理性所表现出来的计算和预算一样:工作占据了整个生活,工作为生活制定法则,工作对于个体来说能够使得个体不必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工作就是一切。工人的生活是事先就被设定好的,对于他们来说,工作就是一个避难所,一根救命稻草,没有了工作就没有了生存的依据。并且对生活的意义和目标的质疑也是事先就被消解掉了,因为对于工人来说他们的生活中除了为了金钱而工作之外不再有任何其他的东西,金钱就是唯一的目标。对于工人来说,因为他们的强制性的工作,金钱能够使他所没有、他所不是和他所不能的东西成为现实。金钱是对他们的强制性工作的补偿。

髙兹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理性的逻辑布展与“防止工作时间的缩短”和“虚假需求决定生产”这两者有密切关联,正是这两者的结合使得经济理性的逻辑能够不断地得到扩张,正是这种结合是经济理性的“不可阻挡的动力”所在。他认为使工人保持全职工作的策略,一方面是雇主对工人的控制的反映,另一方面一特别是在福特制模式下一也是对个体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一种塑型,以使它们能够为经济理性的不断扩张服务。因为,只有使工人保持必要的较长的工作时间,才能阻止他们需求的下降。工人只有保持一定的必要的工作时间才能够使他们的收人超过他们的“有感知的需要”的支付能力。工人在挣得较多的工资之后会通过购买商品、并且也只有通过购买商品的方式来补偿自己的日夜劳作所做出的牺牲,这就会使得相当一部分的工资收入可以被用来满足虚假需求的需要。正是这样一种被制造出来的虚假需要使需要超出了“有感知的需要”的水平,并服务于生产,服务于资本追逐利润的逻辑的需要。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是一个虚假需要决定生产的社会,而且还是一个需要被决定的社会,人们的需要都是被制造出来的虚假的“需要被决定了的需要'

3.哲学层面:经济理性的无限扩张已经导致了主体的死亡。髙兹认为,经济理性的不断扩张过程事实上是以一种看似客观的数学化和科学化的进程来实现的,这样一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主体的死亡”,也就是福柯所说“人死了”。髙兹对此做了分析和说明。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把经济理性从传统社会的束缚中最终彻底释放了出来,正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实现的科学的发展使得经济理性的计算和预算“艺术”成为了一种客观的“科学”,它使对效率的追求上升到这样一个层面:一切都应该被科学化,因此,在对效率的追求和科学化的名义之下,道德的因素和伦理的价值就被消解和驱逐,这样一来,理性化的经济活动就能够“客观地”组织人们的行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体性在经济活动中不再具有合法性并被驱除,因此,也不可能存在对经济理性的战。这样一来人们的活动就不再是一个善恶的问题,而是一个计算和预算的经济问题,经济科学就成为了人们行为的依据和准则,人们不可能对他们的活动有主导权。这就使得人的主体性地位被科学所取代,在现实的生活时候中则表现为“人服务于资本”这样一种颠倒。应该说,髙兹从这个层面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物的关系的颠倒的把握还是很准确的,这也是马克思所揭示和批判的。

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胡塞尔所说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化和科学化的过程。因而胡塞尔所讲的“数学化的‘自然科学在这里是完全适用的。“数学化在世界被形式化的过程中提出了某种类型的现实关系,它代表并掩饰着这样关系,并且把我们从要用我们自己的意图去维持它的这种需要中解放出来。同时,计算和预算的程序就作为某种主体性以一种准自动的和自主的方式发挥作用。正如胡塞尔所说,“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对观念的掩饰,使得方法的真正意义、公式和‘理论’处于一种难以理解的状态,使得处于自然状态的方法永远不被理解”。换言之,也就是这样一种情况,“正处于危险之中的是:因为经济理性本身已经被定型化到既不允许辩论也不允许反思的预算的程序和公式之中,这一事实使得‘经济地理性地’做决定的意义远禽了所有理性的审视和批判的可能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所谓的专家之间的辩论都只是在同一个经济理性逻辑中的关于一些非本质性问题上的吹毛求疵,这些所谓的专家已经完全是经济理性的同谋。

因此,髙兹指出,因为数学化的方式,依据经济理性来制定的活动已经成为了一种自足的、客观的、非反思的非理性的活动。在这样的经济理性活动中,主体不再自我思考,也不再主导作为主体与现实的某种有意识关系的生活,主体变的好似一个被放进某种数学程序中的操作者,他们不再把他们的知识当作是与真理之间的一种关系,也不再把他们的行动当作实现某种目标的转化过程,而是把它们作为一种与形式化的程序的关系和与理想化的技术知识的关系。对于这样一种活动,完全的按照经济理性和技术强制来运作的,对于这些操作的意义和价值操作者是没有判断能力的’“技术接管了所有其他的属于自然科学的方法”,“给予这种技术过程以意义的原初的思想,以及对于正确的结果的忠实性……都被排除掉了”。

这样一来,技术化就允许并必将导致这样一种情况的出现:在人们所创造的活动中,他们的主体性可以处于缺失状态。技术化保证了行为的精确性,但却也把思想从主体性领域排除了出去,并且也排除了审视和批判。髙兹认为这样一种对客观性的绝对宣称必将导致非理性的产生,因为这样一条逻辑必然要导致哲学意义上的“人的死亡”,用福柯的术语来讲就是必将导致一种关于进入空无的作为“非存在的”主体的理论。髙兹认为,对于这样一种活动中的主体来说,由于他们的主体性缺乏,在哲学的层面上来说就是一种“人的死亡在哲学”:不是主体在言说,而是相反,是“语言言说主体”。他指出,由于经济理性的逻辑泛滥,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主体的自我否定已经成为了所有思想的一个共同的典范。并且,髙兹指出,在技术人员成为没有灵魂的工程师之后,哲学家紧跟其后强调在他们的哲学建构中他们是不在场的,髙兹认为这样一种哲学与其表面上看上去所具有的凶猛和好斗性是完全不一致的。与此直接相关,他特别指出,“结构主义将成为技术主义胜利的一种意识形态”。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髙兹此处的分析是明显带有人本主义的有色眼镜的,但是他的分析和判断无疑有是具有很髙的准确度的,并且也把捉住了问题的要害和本质。我认为髙兹的这一点分析对于那些后现代思想家来说都是普遍适用的。

髙兹指出,在经济理性把思想变为技术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瀰就是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外部性或者把“存在”作为外部性来思考的可能性。他认为这事实上是一种对精神的征服,这种把存在作为一种外在性的观念在程式化的活动和它们的操作者之间建立了一道屏障,这种外在性的观点把人设想为一种可以按照数学化的程序来控制的系统,这就使人完全非人化了。髙兹同时也指出,这样一种把人当作一种外在性存在的思想也促使了用机器系统来解释和代替人脑的可能性,这就是电脑、计算器和“人工智能”以及集谱曲、写诗、症疗、翻译、言说等功能于一体的机器的出现。但是,髙兹指出,这些机器的出现是得益于这样一种观念,但是这样一种观念本身却使人脑变成了机器。他指出,人们没有认识到这样一点:事实上机器并不像人脑一样的工作,而只是在人脑像机器一样运作的时候,机器才像人脑。

事实上,我们从髙兹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经济理性和工具理性在根源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使思想程式化,把思想变为技术程序,使思想与任何可能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审视相隔禽,并同现实的生活经验的确定性相隔禽。在这些技术思想中,关系被技术化、实物化和金钱化,人们对作为他们的产物的世界越来越陌生,技术的进步与人们的生活的艺术、交往和自发性的消退同步。而这些正是髙兹要批判的东西。

三、高兹资本主义经济理性批判的当代中国意义

正如髙兹所言,以计算和预算为起点的经济理性其核心就是使经济活动的禾润最大化,这是与商品经济的资本获利逻辑相一致的。这一点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作的并被其后很多经济学家坚持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也是一致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经济活动要符合价值规律,要实现效率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但是,髙兹明确指出,当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成为评判一切经济活动的唯一标准时,它就已经走上了一条非理性道路,成为了一种“伪理性”。“伪经济理性”必然导致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问题。这一分析对当代中国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