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7 07:05: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精心创设情境,让数学与生活的对接“无痕”
“数学化”与“生活化”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两个维度,它们相辅相成:“生活化”是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数学化”是目标,它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世界,解决生活世界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生活化”实现“数学化”,努力实现“数学化”与“生活化”之间的“无痕化”对接。“创设情境”便是最常用、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在《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中,我摈弃了教材中创设的情境:足球运动员进球率与种子发芽率。原因只有一个:离学生的生活太远,缺失了教学情境应当具备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丰富的现实背景。为了使情境富于“现实性”与“挑战性”,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市举行三年级学生数学竞赛,学校教导处要推荐一名同学参加比赛,以下这是三年级两个班推荐的四位同学及其答题情况,请帮杜老师确定一名选手。
生1 :老师,我认为应该让蒋小刚去,因为他答对的题数最多。
生2: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答对题数多,代表他掌握的知识牢固,这样参加比赛得奖的可能性大一些。
师:有道理!其他同学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生3:好像正确题数相差的太多了,这可不太正常。
师:是吗?你观察得很细致。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4:老师,我有一个疑问。他们每个人做的题数应该都不一样吧?
师:是的,在没有知道每个人做的总题数之前,我们所下的结论都为时过早。现在老师告诉你们,你们能比较吗?
学生在获取了正确题数与总题数等数学信息后,立即着手计算正确题数占总题数的分率,在一番计算、探讨后将分数转化成了分母是100的分数,通过比较得出了孙芳的成绩最好的结论。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与现实的情境中,学生表现得兴致盎然,乐此不疲。
这个教学情境之所以成功,我想主要是将“百分数”概念的建构与活动情境“无痕”地整合贯穿于数学活动中。在一个“帮老师解决问题”的“无比荣耀”的任务驱动下,孩子们的认知冲突被激发了,在运用已有知识帮助老师解决了棘手问题后,也很好地帮助老师将他们自己带进了“百分数初步认识”的大门,从而顺畅主动地完成“百分数”的概念建构。
二、精心设计梯度,让思维与智慧的绽放“无痕”
随着对数学教育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数学不仅是一门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学科,它同时具有很高的智力价值。我们不可能期待每一堂数学课都能成为“思维风暴”的课堂,但通过教师在课前的精心设计教学梯度,在课堂实现不露痕迹,含而不露地“让学生自己用脚走路,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的目标却并非是遥不可及的。
《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百分数的读写学生很容易掌握,只作为考查点即可,而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作为本课堂核心的数学思想――比的思想应当渗透在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上。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课堂上我设计了三次不同层次的“比较”:
一比:同中求同――引出百分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90%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生1:90%表示100道题目,孙芳做对了90道。
师:可以这样表述。还有其他的说法吗?
生2:90%表示,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九十。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2:因为90%这个百分数是从18/20这个分数来的。18/20表示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18/20,那么90%就可以表示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90%。
师: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百分数,像这位同学一样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吗?
二比:异中求同――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师:看来大家对百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百分数,你能说一说它们的意义吗?(PPT出示,配图)
这四组题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一个数据与百分数意义的表述方式完全相同,第二数据总量与部分量的顺序相反,第三个数据则是最常见的“率”,第四则是不出现总量(但可以根据图来确定总量)。通过这样四组表述不同的百分数意义理解,旨在异中寻同,概括出百分数意义的一般表述方法。
师:说了这么多百分数的意义,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百分数的意义吗?
先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以便后面学生进一步交流。在学生反馈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方法不进行任何指点,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感受这里的百分数表示的是通过一个数和另一个数在做比较,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
三比:同中求异――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百分数是由分数导出的,因此,理清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之处也是本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为了使学生能清晰地比较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之处,课前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PPT出示):
课堂上学生通过辨析,得出了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虽然百分数与分数都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相比的关系,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但两者的区别是,分数还可以带计量单位表示一个量,而百分数不能带计量单位表示量。因为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之间相比的关系,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如果是表示部分同总数相比,百分数也叫百分率。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将重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设计成三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为学生铺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平台。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于是他们有话可说,而合作交流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所以,讨论前的独立思考不是“空白”,而恰恰是思维的最高处。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对于百分数概念的理解过程,机智地运用学生的迁移,并不是急于牵引学生回到标准答案上来,而是诱发学生自觉地反思、体会,逐步靠近准确的概念。
三、精心选择载体,让历史与文化的融入“无痕”
数学可以说是与人类发展同步的,源远流长。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它的作用渗透到各个方面,人类的每一个成果都不可能与数学没有联系。数学和其他科学一样,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十分注重让数学历史与数学文化自然、融洽、和谐地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这或许已是老生常谈了,但依然具有新意。因为现下“数学与文化两张皮”“数学+文化”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与“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有什么两样呢?这又怎能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呢?最好的思想教育应当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犹如春风般“润物细无声”,实现“不露痕迹”的教育,这才是最佳的模式。
我在设计《百分数的认识》中努力实现这种思想教育的“无痕化”。我首先出示这样一组题目:①请用一个百分数表示下面的四个成语:百里挑一、十拿九稳、百战百胜、一举两得。②请根据描述写出以下三个成语:命中率100%,生还的可能性为10%,50%的国土面积。
面对这样新颖的练习题,学生们都表现得异常兴奋,丝毫感觉不到这是老师在向他们灌输有关的思想教育:我国的古典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数学与古典文化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感到自豪与骄傲。所以教师认为有一定难度的第二组题目他们也同样做得得心应手,并且做完题目后一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似乎意犹未尽。
课的最后,我一改往常与学生共同小结课堂内容的做法,赠送给他们一句学习宝典:成功=99%的汗水+1%的灵感。对于这句话学生也许早已熟悉了,有的或许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们还是非常乐意接受。因为老师对这句话做了精心的包装,是一句“成功宝典”,而且这是“我”(指学生)刚刚懂得百分数的知识后得到的,这是多么幸福呀!
“教的境界大约分为三个层次:上、中、下。记问之学的境界乃下界;必然王国境界乃是中界;自由王国境界乃是上界。”我们要走出被自己设计的教案和思路所奴役的必然王国境界,追求左右逢源,出神入化而又形散神不散的自由王国境界,在教学设计中就必然要体现教学上的艺术,在无形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渗透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使数学不再枯燥,而是生动、有趣、活泼的课堂,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44-02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77、78页。
1.知识目标: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目标:
正确地读、写百分数,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
2.能力目标:提高自学、探究、观察、比较、归纳等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百分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教学方法:“以问导学”和“先学后教”两种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探究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板书课题)。
2.师:看了这个课题,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1)什么样的数是百分数?
(2)百分数有什么意义?
(3)百分数什么写?
(4)百分数是不是分数?
(5)百分数的用途是什么?
(6)百分数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教师出示课题之后,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思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探索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3.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归纳为以下四个问题并板书出来。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2)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3)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4)百分数的用途是什么?
(设计意图:围绕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筛选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板书出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
4.教师让学生带着以上三个问题看课本第77、78页的内容,在书上边看边圈一圈、划一划,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以及第77页出现的百分数表示的具体意思。给学生的自学时间是3分钟。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在圈一圈、划一划的过程中,自己寻找想要的知识,从个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看书自学的能力。限定学生自学3分钟,一是为了节约教的时间,二是为了提高学生自学的速度。)
5..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对学困生给予指导和帮助。
6.让学生汇报自学和解决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1):
学生:像上面这样的数,如18%、50%、64.2%……叫做百分数。
师: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都有一个符号(百分号)。
教师:百分数后的这个共同的符号叫百分号。
学生: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师:“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说明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具体的数吗?
学生:不是。是两个数的关系,两个数量的关系。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2):
教师根据学生的读、写和板演情况进行讲评并让学生更正错误。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3):
学生:百分数有百分号,分数没有百分号。
师问:百分数与分数还有什么不同?
学生:百分数表示两种数量的关系,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或一个数量。
教师出示:一堆煤17/1000吨,运走了它的3/4,运走了它的75%。
提问:说一说上面的三个数具体表示什么意思?
师:(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归纳二者之间的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示一个数或一个数量。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4):
师:(学生结合生活事例说出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后)出示如下表让学生计算其优秀率,并说一说哪一个班的期末测试成绩好一些,为什么一下子能得出哪个班最好?(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百分数的用途和好处)
(设计意图:教师巡视指导,让学生通过自学能初步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增强师生的情感。让学生汇报自学和解决问题的结果,并通过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解答,让学生真正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读、写百分数的方法,区分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点,知道百分数的用途。)
二、练习巩固
1. 让学生完成课本做一做第1、2、3题。(第2题以开火车的方式来读)
2. 教师出示题目:“一支铅笔长17/1000米,也可以说成“17%米。”让学生思考、讨论此题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
3. 说一说下面哪些分数可以写成百分数形式。
(1)一块布长89/100米,用去它的85/100。
(2)我国某地六月降水量为351/100毫米。
(3)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100。
(4)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是100/100。
4.判断。让学生在括号内打“√”或“×”。
(1)某工厂今年产值是去年产值的108%,说明今年产值比去年多。( )
(2)百分数与分数的意义完全相同。 ( )
(3)百分数的单位是1%。( )
(4)最大百分数的是100%。( )
5.让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第1—4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技能技巧,提高辨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小结全课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请用一个百分数表示今天自己学习的满意度。
(设计意图: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的记忆。给学生用一个百分数表示今天自己学习的满意度,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学习自信心。)
反思:
在教学设计上,我融合了“以问导学”和“先学后教”的方法来教学。主要把握了以下几点:
1.问。这是教学的基础。教师通过提问:“我们今天学习百分数,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提出并确定问题:(1)百分数的意义;(2)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3)百分数的用处;(4)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点。这就使教和学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学生准备了什么?指学生在学习新概念前已有了哪些与新概念相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即学习新概念的现有基础。要到哪里去?指学习新概念的哪些知识,即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弄清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哪些目标容易达成和哪些目标有困难,这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基础上,制定具体的、针对性强的教学设计。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事先了解到部分学生已经对百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因而对百分数的读、写和百分号的认识等知识与技能目标,就一带而过。百分数在生活中广泛应用,虽然学生没有这样的认识,但通过交流课前收集身边的百分数信息,学生只要稍加概括归纳,就能达成百分数应用广泛的共识。以上这两方面的教学目标既非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又容易达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仅需较少的时间即可。而百分数的意义,是表示两个量之间关系的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需要在课堂中花较多的时间完成。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百分数重点问题
百分数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材上说,"像上面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这其实是一句十分抽象的解释,学生光从字面上是难以切实理解的。教师有必要将学生引入具体的百分数应用情景,让他们联系生活情景体会百分数的应用。比如上文讲到的教师满意度的计算,可以引导学生计算:王老师的满意度=得票数÷班级学生数×100%=47÷55×100%=85.5%;李老师的满意度=得票数÷班级学生数×100%=90.7%。根据之前学的分数知识,可以知道85.5%
某班有学生50人,其中女生23人,所占比例是多少?
白酒瓶上标注的酒精度53%是什么意思?
你们爱喝的果汁瓶上标注的维C≥10%是什么意思?
电视上经常报道GDP以10%的速度增长,怎么理解?
……
这一系列生产生活中对百分数应用的实例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不过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一环节的教学切不可由教师单线讲解,最好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引导他们展开思考和讨论,以使概念逐渐植入他们的思维。
3.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百分数
百分数及分数的应用,是小学数学应用题型的典型之一,它是集整数、小数、和倍数知识于一身的知识,是研究数量之间倍数关系的例子。通过百分数应用,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1对比启发,重在应用:由于小学教材知识之间的系统性,前后、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所以,温习旧知识,与学习新知识是相互关联的。教师要把我好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根据教材的结构,不断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注意与相关问题的研究,寻找解答问题的方法和措施,用对比的手段,比较不同知识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利用规律的能力。
3.2利用数理,剖析解答:百分数体现的是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这个关系是以倍数方式存在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这种关系,然后,用以解决前面所提到的至少五种基本问题,以及由这五种基本题型演化而来的种种数量关系,通过恰当的方法抓住事物的本质,揭示规律,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3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为了深化知识,牢固掌握知识,在授完百分数应用题进行复习题,应突出应用题中标准量,对应分率和对应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规律这个重点,抓住"找出与量相对应的分率"这个关键,引导学生把不完整的应用题补充提出问题或自编应用题。
3.4联系实际,指导验算。小学生要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要提高把握知识的准确率。小学阶段,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细心程度尚待开发和培养,通过针对像百分数这样即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的数学及数量关系知识的学习,不断检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准确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培养细致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做事管理能力。
学生准备了什么?指学生在学习新概念前已有了哪些与新概念相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即学习新概念的现有基础。要到哪里去?指学习新概念的哪些知识,即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弄清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哪些目标容易达成和哪些目标有困难,这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基础上,制定具体的、针对性强的教学设计。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事先了解到部分学生已经对百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因而对百分数的读、写和百分号的认识等知识与技能目标,就一带而过。百分数在生活中广泛应用,虽然学生没有这样的认识,但通过交流课前收集身边的百分数信息,学生只要稍加概括归纳,就能达成百分数应用广泛的共识。以上这两方面的教学目标既非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又容易达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仅需较少的时间即可。而百分数的意义,是表示两个量之间关系的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需要在课堂中花较多的时间完成。
二、抽象概念可以通过“打比方”完成
概念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两种。但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师能根据不同概念、学生不同的准备来设计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途径。百分数意义的教学,就没有按照概念形成的一般学习模式,完全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和认知起点出发,通过“打比方”、举例、具体表述等方式,理解某个具体百分数的意义。
(一)选择学生收集到“成活棵数是植树总数的90%”的百分数,让学生说说怎样理解这个百分数。
生1:假如一共种了100棵树,种活了90棵树,那么种活棵数是种植总数的90%。
师:能不能用算式表示你说的话?
生1:90÷100=90/100=90%。
生2:把植树总棵数看成200棵,种活的有180棵,那么种活棵树是植树总数的90%。
师:用算式怎样表示?
生2180÷200=180/200=90%。
生3:把植树总棵数看成1000棵,种活的有900棵,那么种活棵数占植树总数的90%,即900÷1000=900/1000=90/100=90%。
生4:把植树总棵数看成50棵,种活的有45棵,那么种活棵数占植树总数的90%,即45÷50=45/50=90/100=90%。
师:同学们经过举例、“打比方”后,有什么新的发现和认识?
生5:无论种活棵数与植树总数怎样变化,但这90%没有变,说明这两个量的关系没有变,也就是分率不变。
生6:百分数是指两个数在比较。
生7:百分数是除出来的。
生8:百分数的分母是100。
师: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比关系,是一个分率,所以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一、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边,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知识为载体,通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主动性,思考问题的严密逻辑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儿童的潜能.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一个是教学设计,二是教学过程.前者是教师在备课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后者是课堂教学中具体的实施.
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理论认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不仅在于一种知识的积累,而是知识结构的转换和思维结构的转换.从建构思想出发,把小学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知识结构,教学设计着眼点也在于帮助学生组建这个结构,并且努力转换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以此迁移而形成的认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体现教学设计的思想,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发现和获得,把外部活动内化,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此外,教学要注意“深度”和“广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比如学习兴趣,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毅力,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二、遵循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积极帮助学生组建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数学教学就是把数学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是认知的组建和完善过程,在学生组建知识结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提高数学素质.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到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立足于帮助学生建构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按照数学科学知识结构构特点,把它分为建构初始阶段和发展阶段.
教材这方面的内容很多,例如:小数的四则运算和整数的四则运算,归一题和较复杂的应用题,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等.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可利用迁移规律和同化原理来组织教学,展现旧知识和新知识的种种关系,通过比较异同,尽量使学生用原有认知结构来学习新知识,使原有知识结构进一步扩展延伸.例如在讲百分数应用题时,让学生明白,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解题思路和方法类似,在本质上都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倍数关系,其特点都是一个具体数量对应一个抽象的分数(百分数),抓住数量之间一一对应关系都是相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相异的是用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关系更加一目了然,便于比较,更加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之中.学生通过异同比较,使旧知识同化新知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又有分化,充实并发展了原有知识结构.
三、创造学生活泼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要有意识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
学生是一个主动的知识构建者,小学教育有责任培养儿童自觉、能动、创造的精神,教学生想学,教学生会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1.导思和探索
这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促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知识过程的探索.例如学习百分数这个概念.百分数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但课本内容比较简单、抽象.它与分数有密切联系,但又具备本身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掌握这个概念呢?为了使学生顺利建构,我补充设计学生思维的素材,让出时间、空间,让学生思考,步步深入引导:
(1)五年级一班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2)数学科成绩优秀率比去年增加1.5100.
(3)三好学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4)某水泥厂五月份完成月计划的119100.
(5)修路队上半月修路98100千米.
第一步排队除第(5)题,分离出第(1)(2)(3)(4)题的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第二步排除第(3)题的分母不是100.
这些分数的共同点都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且分母都是100,我们把这类数称为百分数.在抽象出百分数这个概念之后,为使学生更深一层理解,又引导学生和以前学过的分数进行比较,进一步认识百分数有如下特点:能约分的不约分,分子可以是小数,分子可以大于或等于分母,百分数后面不能带计量单位等.为了表示百分数和分数的意义不同,在书写上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有自己特定的书写格式.教学的过程自始至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质疑和议论
质疑和议论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是帮助学生健全心理的有效途径.我常常鼓励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并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精神.例如,在讲完“比的应用题”和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之后,我出了一道思考题:“商店运来桔子、苹果和梨一共320千克,桔子和苹果的比是5∶6,梨的重量是苹果的7/18.桔子比梨多多少千克?”这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把见解提出来讨论,要求学生“每个人的意见都要倾听,联系自己的学习见解,有不同意见可以接着发言”在教师的鼓励下,他们都想积极表现自己,学习气氛浓郁.学生在紧张、活泼、和谐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这正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
3.练习和反馈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百分数”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百分数的概念。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或间接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从而体现了教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x;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知道百分数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能够正确读写百分数。弄清分数百分数的异同。会用百分数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方法,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使学生能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求知欲,并适时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四)教学准备
1.让学生课前收集百分数的资料。
2.计算机课件等。
(五)学生现状分析
本班学生人数54人,大部分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有一定的收集信息能力,反应灵敏,很好地表现自己,学习热情高。学习新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分数,知道分数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而且在生活中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部分学生能说出每一个具体百分数的含义,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不过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
二、教学设计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看足球比赛吗?下面我们来看一场足球比赛。(课件播放江门市“迎亚运”足球比赛片断)
1.设疑质疑
(提出问题,体验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师:在刚才的比赛中,新会队获得了一次罚点球的机会,如果你是主教练,你会选派队员去罚点球呢?(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要看这位队员在平时训练中的表现
生2:我会让在本场比赛中发挥最好,进球率最高的球员去罚点球
生3:我会从技术水平差不多的球员中,挑选心理素质最好的
出示课件表格,让学生看到三位球员以往的点球战绩,讨论会安排几号球员去。
新会队球员 罚点球总数 进球总数
9号 20 18
3号 10 7
5号 25 21
生1:我会让5号去,因为它进球最多。
生2:我不同意,因为罚点球总数不同,所以不能这样比。我认为让9号去,因为在罚点球中,他失球最少,说明他水平高。
生3:我认为要看他们的进球率。假设都罚点球100个,3号进球88个,9号进球90个,而5号只进86个。所以9号最合适。
师:刚才同学们据理力争,那么你认为从哪个角度来衡量队员水平更公平?
生:按进球率
师:为什么刚才的同学要把分母化成100呢?
生:方便比较它们的大小
2.导入新课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为了便于比较,把分数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你知道这样的分数还可以怎样表示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百分数。(板书课题:认识的百分数)
3.感受百分数的作用
在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百分数,哪些数据用百分数表示更简洁一些。请大家用同样的方法帮科技小组解决他们在进行种子实验时遇到的问题。(课件出示表格)
师: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呢?
自己先独立做,然后小组交流、比较、汇报,进一步感受百分数的作用。
生汇报:一号品种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的,即;二号品种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的,即;三号品种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的,即,这样一比较,二号品种发芽情况最好。
师:对,把分母变成100,比较起来非常方便。
【评析:本节设计,教师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足球比赛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学生很快地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通过创设“足球比赛罚点球―种子发芽率”等系列问题情境,将“百分数的意义”以“问题串”的形式巧妙地贯穿其中,使学生体验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二)探索新知,研究意义
1.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1)小组合作交流。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搜集的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在小组内说一说内对某个百分数的认识。
(2)感受百分数的优越性。人们为什么喜欢使用百分数?使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呢?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异同?
(3)开展信息会。教师出示课前学生收集的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进一步理解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
师:课前大家都收集了很多百分数,待会我们来开个信息会。大家先在组内交流一下,把你们组最有价值的信息向全班,好吗?(每组代表用展台展示并讲解,并选一个小主持人来主持:你收集的百分数表示什么?你从中了解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教师用实物投影出示学生收集的信息:
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却不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减少树木过度砍伐……)
据了解,某西欧国家发射人造卫星的成功率为91%,我国发射人造卫星的成功率是100%。(我们可以看出什么?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自豪吗?)
人脑的重量约是人体重量的2%-3%,一个儿童体内80%是水分。人体中,除了人脑以外的重量约是人体重量的97%-98%。(我们每天要多喝白开水,及时补充水分,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我省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我省还有少数贫困地区的孩子没有书读……)
信息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评析:教师让学生通过课前收集含有百分数的信息进行交流,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而且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2.探究分涤氚俜质的联系与区别
师:通过自学,你还有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
(1)一堆煤重85/100吨,运走它的。
(2)鸭的只数是鸡的70%
师生讨论:
(1)这两句话中的三个分数,哪个是百分数是?为什么?
(2)吨为什么不是百分数?
师:谁能说出百分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百分数与分数不但读法、写法不同,而且意义也不相同: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它是一种特殊的分数。也就是说,分数后面可以带单位名称,也可以不带单位名称。百分数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不可带单位名称的。
【评析:为了让学生明确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设计了这两道题,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百分数的认识。】
3.指导学生写百分数
(1)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板书:%)比如写成22%(板书: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板书:百分之二十二)。
师:(指板书)谁来黑板上随意写几个百分数呢?(学生自由到黑板上写)(像22%、90%、70%等,就是百分数)
(2)这些百分数那些写得漂亮,有的哪个地方需要改进,使学生自己发现书写方面的问题,从而指导书写。
(3)教师布置写5个百分数的任务,在写的过程中突然叫停,让学生说一句带百分数的话描述自己的书写情况,叫其他同学才自己写了几个。
(三)巩固强化,应用拓展
1.做课本第91页读一读,说一说。(实物投影出示)
2.写出下面的百分数。(课件出示)
(1)某造纸厂2008年完成生产计划的百分之一百二十。
(2)女性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
3.选择适当的百分数填空。(课件出示)
2% 15% 120% 98% 100%
(1)淘气的爸爸是个著名的牙科医生,经他主治的患者治愈率达到( )
(2)今天上课,由于同学们认真学习,积极动脑,学会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3)小汽车的速度是大客车速度的( )
师:在短短一节课的相处中我发现我们班同学学习氛围特别浓厚,上课发言积极踊跃,真是一个百里挑一的好班级。老师刚才用了一个成语,是什么?你能用百分数来表示它吗?那百发百中呢?十拿九稳呢?平分秋色呢?一箭双雕?半壁江山?
【评析: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如“百里挑一”、“十拿九稳”、“百发百中”等让学生根据这些成语写出相应的百分数。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百分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价值。】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百分数,你有什么收获?百分数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带着对百分数的认识和理解,到生活中去寻找更多的百分数。 最后老师送你一个成功的密诀,那就是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课件出示:天才= 99%的汗水+1%的灵感)
【评析:教师并没有把结尾看成是搞形式,走过场,而是始终如一的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贯穿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当中去。在这个结尾中,教师充分考虑所学内容的特点,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实际,适时地把总结的权力放给学生,实现了从“要我总结”到“我要总结”的思维转变,如最后教师送给学生成功的密诀:“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反思
1.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在引入课题,还是在巩固练习中,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此外,还安排了让学生交流在实际生活中收集到的百分数这一环节,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使数学与学生的知识与经验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数学”生活化,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把生活和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知识来自于生活。
2.这堂课还体现了一种新的理念,用教材或依托教材展开、扩充教材的新教材观,不拘泥于已有教材,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在巧改教材,努力做到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3.《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景。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在这一愉悦的课堂中,学生能力得到了发展,个性能得到了张扬。
四、蓬江区环市街中心学校数学教研员周一安老师点评:
吴顺超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这一课时,主要有以下三个亮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知道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百分数;
(3)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经历百分数的认识过程,体验比较、分析、综合应用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比较,勤于分析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同时结合相关信息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设计思路】
1.建立典型百分数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与一般分数的“不一样”,从而让学生体悟百分数不会因具体数量的改变而改变,它仅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如从一瓶酒、半瓶酒、一杯酒到一滴酒的酒精度不变的事实中体悟到百分数的独特作用,从而达到意会但尚不能表达的境界,初步理解领悟百分数意义。
2.引导学生利用在课前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小组合作,运用“酒的酒精度”的原理来解释自己寻找的百分数的现实意义,即说说自己或同伴找到的百分数表示( )占( )的百分之几,从而从对众多的百分数现实情境中与理解感受体验中建立百分数的概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3.拓展延伸,在现实应用中,完善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过程设计】
一、创设典型情境,感受百分数的独特性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回去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找到了吗?
老师也带来了一个:老师拿出一瓶白酒,商标上有百分数吗?谁知道这个百分数在哪儿?(依据回答把商标上的百分数放在实物投影上,并引导一起读出这个百分数40%)你还知道啤酒、红酒、高度白酒,黄酒的度数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出示收集的8%、12%、62%、18%等不同商标上的百分数,让学生齐读)
对这些不同的百分数,你了解些什么?(引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即百分数大小的不同表示酒的辣的程度不同,越大的越容易醉)。
你知道我手里的这瓶酒的40%表示什么意思吗?(解释v/v的含义,是指酒精含量的体积占酒的总体积的比,也就是把酒的总体积看成100份,酒精体积就是40份)
(板书)一瓶酒 40% 把___看成100份,___占其中的___。
二、引入生活体验,完善百分数概念的建立
1.同一小组的同学,每一个同学报出自己找到的百分数,其他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把它写下来,比一比谁写的好,并讨论写百分数要注意什么?然后每个同学交流一下自己收集的百分数是把___看成100份,___占其中的___,最后每组选出一个你们认为最有意义的百分数到实物展台前,和大家一起分享。
【设计理念: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既解决了百分数的读写问题,同时加大了学生信息的占有量,并将关注的焦点直接指向把___看成100份,___占其中的______ 这一重点,使百分数概念的呈现达到了水到渠成的状态。】
2.揭示概念:接触了这么多的百分数,总结一下什么叫百分数?(板书:___占___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又叫百分比、百分率。)
3.体会分数和百分数的联系和区别,感受百分数的作用:百分数和分数是有联系的,有了分数为什么还要产生百分数呢?它有什么优点呢?指导学生进入例题学习并引导比较,得出从表中的数据不能清楚看出谁的命中率更高一些,投篮更准一些,但是我们可以把表中的分数都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一下子问题就非常清晰了。
三、延伸生活应用,完善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1.听成语写百分数:
教师说成语,学生写出相应的百分数
一分为二 一箭双雕 百发百中 百里挑一
十拿九稳___
集体说明,并用百分数来表示你写对了百分之几,错了百分之几?
2.你能在这些百分数的对比中,领悟到什么?
a.我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
b.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是他们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
四、总结本课
一、教学内容
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下)第8页例4和“练一练”。练习三的第1-4题。
二、设计理念
打折问题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看到的问题,但他们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加以分析和理解。本课要引导学生把“打折问题”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百分数应用题进行联系。在教学设计上,重点是让学生加深对百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引入学生身边发生的实际活动。在学生熟悉的实践活动中搭建起数学学习的桥梁,理解打折问题。然后结合具体的信息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解释,最后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打折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打折的含义,在已有知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基础上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以及与打折有关的其他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正确理解“打折”的意义,明白购物中的优惠方法。正确理解、应用,做个智慧、理智的消费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打折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五、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购物中的优惠方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1.教学例4
①认识打折
课件出示商场商品打折促销图片,学生观察。
师谈话:我们在购物时,常常在商店里遇到把商品打折出售的情况,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打折问题”。
板书:打折问题。
师:关于“打折”,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会说:打折可能会比以前便宜;打折对于购买者来说可能比较合适;打折可能就是降价;打折就是处理……
师: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学了本课就知道了。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4的场景图。
师:你们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
师生小结:A.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B.小晴买一本《趣味数学》用了12元。C.小洪买一本《成语故事》用了10元4角。
师提问:你们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你还会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小结:商店有时要把商品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通常称“打折”出售。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降价20%。打“八三折”就是按原价的83%出售,降价17%。
师课件出示练习:
三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五五折是( )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八二折是( )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小组合作完成,交流、汇报。
师生小结:“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②探索解法
教师出示例4中的问题:《趣味数学》打八折是12元,原价是多少元?
师启发:
小晴花多少元买了一本《趣味数学》?
学生回答:12元
师再启发:这里的12元是《趣味数学》的现价还是原价?
学生回答:现价
师追问:现价与原价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师小结:原价的八折(80%)是现价;现价是原价的八折(80%)。
师再追问: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学生回答:现价与原价。
再追问:比较时要以哪个数量作单位“1”?
学生回答:原价
师提出要求:讨论原价、现价、折扣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后师板书:原价×80%=现价
师:你们能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吗?
教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并板书:
师:你们能根据线段图列方程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学生回答并板书:
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x元
x×80%=12
x=12÷80%
x=15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师:根据线段图用算术方法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板书:
12÷80%=15(元)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师追问:为什么用除法做?学生回答。
师生小结:因为12元对应的折扣刚好是八折。
③引导检验,沟通联系
师再追问:结果是不是正确,我们应该对这个结果进行检验,怎样检验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总结,师板书:
验证折扣――用现价÷原价
验证现价――用原价×折扣
④教师质疑
师:一本《趣味数学》原价15元,现价12元。你能算出打了几折吗?怎样算?
学生独立完成。
师生小结: “打几折”:现价÷原价
2.指导完成练一练。
教师出示问题:《成语故事》的原价是多少元?
要求:先写等量关系,再画图,最后解答。
学生独自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
原价×80%=现价
方法一:
解:设《成语故事》的原价Y是元
Y×80%=10.4
Y=10.4÷80%
Y=13
答:《成语故事》的原价是13元。
方法二:
10.4÷80%=13(元)
答:《成语故事》的原价是13元。
3.巩固练习:第9页的第1、2、3、4题。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时辅导、点评。
4.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打折是什么意思?你们在课前的猜想都对了吗?
2、一件商品的原价、现价、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3.观看板书,同样是原价的80%,为什么《趣味数学》和《成语故事》的价钱不一样?
5.布置作业
课后抽时间到附近的商场或超市去看一看,收集一些有关商品打折的信息,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进行解答,正确理解购物中的优惠方法。
九、板书设计(略)
原有知识和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起点。找准教学起点是追求实效课堂的前提。我认为可以从概念中的关键字下手,认真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解决它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然后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
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我以“不断重复”为重点和教学起点,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师: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
生:故事里的内容是依次不断重复的。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规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叫循环。然后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循环”一词。
师:在自然界和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循环现象,如白天和黑夜。想一想,还有哪些循环现象呢?
生1: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不断循环。
生2:星期一至星期日不断循环。
……
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你们知道吗,在数学知识中也有着有趣的循环现象,那就是——循环小数。
学生在这一情境中,不知不觉地理解了“循环”的概念。正是这种注重感知实效的教学设计,凸显了概念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精心铺垫,体验实效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习主体主动构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积极、主动地体验数学概念。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为学生铺路架桥。
在教学“速度”这一概念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凭借经验比快慢
小学生与教师赛跑谁跑得快?为什么?
2.路程相同比快慢
(1)小明跑60米用了12秒。小华跑60米用了10秒。
(2)马跑300千米用了6小时。鸵鸟跑300千米用了5小时。
3.时间相同比快慢
(1)小熊4分钟跑了240米。小象4分钟跑了280米。
(2)火箭每秒飞行8千米。飞机每秒飞行200米。
4.时间不同、路程不同比快慢
(1)客车2小时行驶120千米,卡车4小时行驶200千米。想一想哪辆车行驶得快?
(2)客车3小时行驶100千米,卡车4小时行驶200千米。想一想哪辆车行驶得快?
(3)客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卡车7小时行驶350千米 。谁行驶得快?
解决(1)(2)题,可用上面所用到的知识,将其转化成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相同看时间。解决(3)题时只能用求“速度”解决。这样的精心铺垫,不仅使学生主动构建、体验“速度”概念,体会到学“速度”的必要性,还展现了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即增加“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增强了概念教学实效性。
三、提炼教学,抽象实效
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一册“常见的百分率”这一课要求在认识百分数意义的基础上,逐一掌握达标率、发芽率、合格率。但学生在计算盐10克、水100克中的含盐率时,错误率非常高。经分析,症结在于学生对常见的百分率的定义理解不到位。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抽象是将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使之区别于其他属性。我受此启发,重新设计教学:
1.引出部分数、总数
师:一杯白开水放入一些糖,溶解后变成……
师:白开水90克、糖10克,糖水多少克?
生:90+10=100克。
我引出部分数、总数:90(部分数)+10(部分数)=100克(总数),并从中提出分数问题,如:“糖是水的几分之几?”“糖是糖水的几分之几?”“水是糖水的几分之几?“让学生独立解决。
2.理解百分率
(1)10÷100=1/10,将1/10改写成百分数10%,引出百分数。
(2)将前四个分数问题变成相应的百分数问题。
(3)后两个百分数问题可用三个字代替,引出含糖率、含水率。
(4)前两个百分数问题不能简称,前后对比,总结规律:部分与总数的百分比才能简称。
(5)指出谁与谁的百分比:稻谷的出米率大约是70℅、树苗的成活率是90%、花生仁的出油率大约是40%、这批产品的合格率是100%。
或许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有时在我们的某一节课上,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空前热烈,学生发言精彩纷呈。然而就是这样一节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的课,课后作业反馈的结果却大大不妙!会的学生还是那么几个,其余的学生该犯的错误一个都不少,这样的结果可能会让我们备受打击,但是除了颓丧或自我安慰,却鲜有人去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
课堂的参与者应该是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知识起点各不相同,接受能力也有差异。而我们在课堂上关注的往往是表现活跃的少数学生,因此难免会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错误。因为少数学生会并不代表所有学生都会,少数学生精辟的分析与深刻的认知并不一定能得到全班一致的认同,哪怕是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懂了”。同样的道理,我们眼中的名师、专家的课堂,因为我们并没有深入课堂去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没有及时有效的后测数据佐证,至于最终的学习效果是否与我们眼中看到的一致,恐怕也不能妄下结论。
下面我不妨举几个例子,或许大家会深有同感。如果现在要我们上一节《平均数》,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一定会采用分组拍球这一情景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如果上《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大家肯定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与命中率有关的罚点球这一情景。可是真实的课堂又是什么样的呢?拍球拍得场面失控,平均数的概念却千呼万唤总不出。至于《百分数的认识》我们倒完全不用担心学生想不到把分母统一成一百的分数进行比较,因为哪个班没有那么几个特别出众的学生?至于课后作业中依然有不少学生用罚点球次数减罚中次数,我们也不要感到大惊小怪。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与我们不认真分析学情简单照搬照抄有关。只有认真、客观分析学情,才能准确把握知识起点,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分析学情不是了解学生不知道什么,而是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什么,知道的程度怎样?
关于《平均数》,北师大版和苏教版都是以比赛的情境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老师们当然很期待能够由学生说出利用平均数来进行比较,但是就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来看,学生只知道平均分,不知道平均数,就是听说过平均数,也不见得知道平均数可以用来比较,所以学生说不出平均数是情有可原的,教师绝不能心存侥幸,指望也许有人会知道。如果教师对学生都没把握,如何能驾驭课堂,有效实施教学?
关于百分数的引入,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都是从命中率这个学习材料引出百分数,而我并不主张使用这一材料。我的理由是:一,百分数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仅仅停留在只是见过的感性认识层面,对于百分数的意义并不了解,不容易想到把分母统一成100进行比较。其二,多数学生连进球率、发芽率都不理解,更谈不上怎样计算,正因为如此,教材才把计算百分率安排在了学习百分数意义之后。其三,虽然有学生能够想到把分母通分成100进行比较,也只是因为我们人为地把数据做了处理,提供给学生的分母是20、25、50这样特殊的很容易想到通分成100,可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数据往往是任意的、无规律的,大多数情况下是根本不能通分,只能化成小数,而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又是安排在百分数意义教学之后的。因此我个人认为通过比较进球率来体验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的做法是违背大多数学生认知规律的。
一、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20世纪60年代,德国文学史专家、文学美学家姚斯和伊瑟尔提出了“接受美学”,倡导“读者中心论”,认为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是主动把握作品传达出来的文学信息的,注重文学作品最主要的特质是能被读者吸收同化。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恰好与“读者中心论”的观点相契合。“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观点,前者是指在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1]读者的兴趣、文化素养、个人理想和世界观等方面在读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与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相结合,最终表现为一种审美期待。“期待视野”包括“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定向期待”是指读者通过脑中已经存在的期待视野赋予作品自己独有的理解;“创新期待”是指打破“定向期待”,寻找新的“期待视野”。后者认为文学作品的“空白”将读者和作者联系起来,同时,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充分而有效的施展,即“填补文本的种种意义空白并给予其一个稳定的意义”[2],“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3]这些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期待视野”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会有很大影响。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了解学生脑中原本的认识,合理利用学生的“期待视野”实施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经学生和教师密切交流、相互配合而形成的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空白内容,学生对空白内容进行填补和确定,使整个教学过程完整且有一定成效,这也就是“召唤结构”。
二、接受美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设计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自发性和主动性,教学设计的意义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而把“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的观点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设计中,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一)遵循学生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数学学科有它自身的特性,而学习数学的小学生也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时,除了需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外,还需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考模式。设计更多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的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比如在设计“认识七巧板”一课时,基于小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设置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七巧板的环节,通过学生自己在铅画纸上画出七巧板的形状、剪下各块七巧板、最后涂色,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熟悉七巧板,知道七巧板由七个图形构成,其中包括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相同的大三角形、两个相同的小三角形和一个中等大小的三角形。自己动手制作彩色七巧板这一环节,除了帮助学生了解七巧板的构成,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将这七个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的欲望。
(二)依据学生不同的“期待视野”,调整教学设计方式
由于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他们积累的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体会,而这些构成了学生学习数学时的“期待视野”。学生的“期待视野”还随着学习的深入、身心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接触的事物、周围的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教师不仅要针对不同班级学习特点的不同、“期待视野”的不同进行教学设计,对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等,也要随着学生所处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当然,教师也需要判断学生的“定向期待”是否正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纠正或补充,建立“创新期待”。比如“四则运算”的教学顺序是先教加法,再教减法、乘法和除法,这是利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授加法,使学生脑中形成“定向期待”,而后才能更好地实施剩下的三则运算的教学。以加法和乘法为例:这是因为乘法可以表示为“加数相同的加法”。学习过加法后,学生脑中已经存在相应的“定向期待”,他们知道“1+1=2”,而“1×2”就表示“当1作为加数时,两个1相加”或是“当2作为加数时,一个2相加”。在此基础上学习乘法,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当于构建学生关于乘法的“创新期待”。
(三)形成小学数学教学的“空白”,构建学生的“召唤结构”
小学数学是“由教材编写者经过教学法加工处理将抽象的科学数学知识转化为适合小学阶段儿童学习的形象化的学科数学知识”[5]的学科,但它仍有抽象和逻辑严密的特征。“空白”也恰恰是因为这种抽象而产生,当学生对这些“空白”产生疑问时,若不将这些“空白”填满,他们的情感态度、学习进程就会受影响。填补这种空白需要学生具备钻研的精神,如果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给学生自行思考的机会,会削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召唤结构”,利用这些“空白”组织教学,如在新授课“平行与垂直”中,由于学生不能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理解教材中平行线的定義——“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会产生“怎么样的两条线是不相交的”这一“空白”。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草稿纸上画一画,从而使学生对“平行线”这一概念有初步理解,形成部分“召唤结构”。接着,继续抛出“空白”,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下图中的几组线是不是平行线。学生通过先“辨一辨”再“辩一辩”,得出“①是平行线,②③④⑤不是平行线”的结论,将“平行”这一概念的“空白”填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召唤结构”。
三、接受美学观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选好预习例题,唤醒学生对新数学知识的“期待视野”
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有很大联系,因此,设计预习时,可以让学生寻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一方面,例子能使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浅层了解,从而产生“定向期待”;另一方面,学生在寻找例子的过程中会有所发现,从而打破“定向期待”,建立“创新期待”。在生活中寻找例子,也能帮助他们在课堂学习时更容易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在上“圆的认识”这一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出现的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此基础上,将圆与多边形进行比较,突出“圆是曲线图形”,接着将圆和椭圆进行比较,让学生领悟到圆的饱满、圆润之美,例如指出“橘子是圆的”说法的不严谨。最后通过教学生用圆规画圆体会圆的均匀对称,真正理解圆的内外特征,即“在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处处相等,这也是圆如此匀称、饱满的原因”。如此,学生在课前对“圆”这一概念有了“定向期待”,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找到的这些例子指出学生对圆的不严谨认识,通过深入剖析,纠正、补充,巩固学生对圆的认识。
(二)巧设教学“空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222-02
省特级教师顾建芳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苏州园林般精致的环节演绎,太湖流水般灵动的课堂展示,让笔者充分领略了苏派名师的功底和内涵,充分感受了他主张的“随学而导”思想。“随学而导”是以学生为本的需要,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应该关注教师的恰当引领。“精致”源于教师的课前准备,“灵动”源于课堂的随机生成。本文将围绕:制定目标的精准、挑选素材的精心、设计过程的精巧,处理偶发的精当,点评学生的精妙来领悟顾老师“随学而导”的思想。
1 精准的目标
数学课堂目标的设置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顾老师在《认识百分数》教学过程中不仅给本课制定了总体三维目标,更重要的是每个环节都有一个精准的目标。如,“情景引入”环节目标设置让学生充分感知采用两个量比的恰当性;“游戏比拼”环节目标设置让学生深刻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自学新授”环节目标设置让学生全面掌握百分数的的意义和读写方法;“巩固提升”环节目标设置让学生充分领悟百分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正是由于每个环节精准的目标制定,才能真正确保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2 精选的素材
课始,顾老师选择了学生熟悉的篮球明星姚明投篮视频作为引子,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素材姚明与我校篮球队员姚小明的投篮命中次数的对比冲突,引出要比较两个人投篮的水平除了投中次数外还要考虑投篮次数,由这两个量来决定的必要性。
课中,为了引入百分数,顾老师挑选了学生们喜欢的游戏素材。出示两种表格,哪个组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挑选出前三名运动员就获胜。在公布比赛结果时,比赛输了的学生发现了游戏的不公平。他们提出要统一比赛规则输了才服气,也就是要把自己组表格中的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这时引入百分数教学是多么的必要和迫切,老师顺势自然流畅的导入百分数教学。顾老师把新授的内容变成切合学生认知水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
课尾,练习题的选材更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收集的百分数中巩固新知,在学生们熟悉的成语中寻找蕴含的百分数,借“喝牛奶的数量多少” 沟通百分数和分数的异同点,无不凸显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教学理念。
3 精心的设计
为什么说“用两个量的比”来表示投篮水平的高低是科学合理的,教材没有给出答案。顾老师在理解、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选择、重组、加工、完善,创造性的设计这个教学环节。顾老师设计了三个层次。(1)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判断得出姚明的投篮水平不可能低于校篮球队队员,引出要比较两个人投篮的水平除了投中次数外还要考虑投篮次数,由这两个量来决定。(2)如果两个量中有一个量相等只要比较另一个量;如果两个量都不同,比失球率不能囊括所有的情况。(3)必须要看投中次数和投篮次数的比,从而引出两个数量的比。由此显见,用两个数量的比来评价投篮水平是科学合理的。
顾老师在“为什么引入百分数”的教学设计上,通过预设一场不公平的比赛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怎样让学生体会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便于统计和比较,一直是执教老师的困惑。针对这一困惑,顾老师设计分组比赛,第一组是任意的分数,第二组分母都是100的分数。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三层意思:第一,比赛结果是选择第二组分数的同学大获全胜,使学生明确了只要分母相同就能一下子比出大小来。第二,选择第一组的同学想怎样也可以一下子比出大小来?可以通分或者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而当要比较的分数很多很多时,显然要找到公分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更便于比较,这也是我们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第三,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后,发现分子中出现了小数,老师顺势引出了百分数。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让学生深切感到把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或百分数)是最便于统计和比较的;也使学生体会到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所以它的运用更广泛。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当学生的认识迷茫或者模糊时,老师预设生成,奇妙点拨,对思考方法的点拨使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逐步清晰、深刻。
顾老师精致的环节设计,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又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到新知,掌握技能。
4 精彩的举例
苏霍姆林斯基说:“智慧要靠智慧来培养”。灵动的课堂,教师智慧地教与学生智慧地学交相辉映,焕发课堂“灵动的”智慧。教学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简单机械叠加,而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综合生成的结果。
在“比较三位同学投篮次数与投中次数都不同的情况下,谁的投篮水平高”这一环节,学生产生歧义。有人提出“只要比失球的个数少就可以判断谁的投篮水平高”。针对这一说法,顾老师先追问同学有没有不同看法,全班居然一致认为这种判断方法可以。于是顾老师随即举例:“如果老师投篮2次,投中1次,老师失球1个,你投篮10次,投中8次,失球2个,由此推出我的投篮水平比你高,你服气吗?”学生笑了,一下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随即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揭示要比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投中的比率)才是科学合理的,在顾老师随机生成的精彩举例中,课堂的进程又回到了老师课前预设的轨道。
5 精妙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