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6 03:54: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阿昌族的风俗习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引言
文化人类学结构主义学派认为:“混乱社会中一定存在一种秩序,这种秩序不能从现实社会中直接觉察到,必须依靠人类设定一种概念化模型才能被认识”。而这种所谓的概念化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成为一种认知模式,追求这种理论模式其实就是一种理论建构的过程。阿昌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就是一种制度性的文化,其中包含阿昌族的价值观念与艺术审美。在阿昌族迁徙过程中,不停的与周边民族接触形成多元复合的体育文化,为其与周边民族和谐共处提供了机遇和空间。
二、阿昌族的分布
阿昌族汉语称为“峨昌”、“娥昌”、阿昌话自称为“蒙撒”、“傣撒”“蒙撒掸”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与南诏时期的彝族乌蛮蒙舍诏有渊源关系,唐南诏时期被称为“寻传蛮”,居住在永平一带,随阁罗凤对西部用兵,向西迁移至保山怒江片马、腾冲等地区,明朝正统年间大量的汉族守边将士也融入阿昌人,逐渐发展形成今天的阿昌族。国内阿昌族人口为3.8万,主要居住在大理、保山及德宏地区。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为潞西、梁河、陇川3个方言。由于长期和汉族、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族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习用汉文和傣文。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历史上与景颇族、汉族、傣族、彝族关系密切。阿昌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缅甸,阿昌族称迈达族,人口约4万多,主要分布在克钦邦的密支那及掸邦的南欧、景栋等地。印度境内也有部分阿昌族居住,但人数不详。最新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德宏有阿昌族为3.0389万,约占国内阿昌族人口的80%,其中梁河县人口为1.3294万,仅次于傣族,陇川县1.3483万仅次于景颇族和傣族。芒市人口为2530人,瑞丽441人,盈江1327人,主要居住在交通要道上,陇川和梁河成为阿昌族文化的核心区域。
三、阿昌族传统体育类型
在适应独特的地理环境中阿昌族先民创造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随着阿昌族的迁徙形成阿昌文化的扩散和传播。在共同的地域空间内,随着经济的发展,常常跨越族群的边界进行物质和文化的交流,在多民族和谐共处的过程中,阿昌和周边的民族相互学习、和谐共处,形成阿昌族能顺利使用汉语、傣语、景颇语,甚至是傈僳语的语言景观。传统的阿昌族体育文化在维系族群文化特征,加速族群之间的互动和交往有重要的作用。阿昌族传统的体育运动有武术、荡秋千、顶杠、蔑弹弓、射弩、扭杠、标竹竿、掰手腕、赛马、射箭、弹弓、打陀螺、耍白象等几个类型。可以分为防御类体育、生产类体育、娱乐型体育、祭祀型体育、庆典性体育。
防御型体育是为了人身安全的需要针对性强的训练,以此来掌握搏斗技术和格杀技巧,维护个人、村寨、民族的安全。从历史上看阿昌族处于南诏地方政权和国家政权发展与扩张之中,阿昌族地区多战事,在备战中需要掌握格斗技巧,个体生命的存在是民族发展的前提。因此和著名的阿昌刀相媲美的就是阿昌族人的武术和格斗技巧,同时阿昌人在生计的压迫下常走南闯北,常常要与凶猛的野兽搏斗,因此武术不仅是强生健体的需求,更是身体安全的需要。阿昌族武术包括棍术、拳术和刀术,棍术成为猴棍,躲闪灵活,攻击准确,动作干净利落,常使用二节棍、三节棍、合棍、十四门棍,以系统的套路攻击和防守。拳术有四方拳、十字拳和猴拳,四方拳左击右防,轮番出拳,让对手无法适从。十字拳则是以护胸和头为中心,左防右打虚实结合,令人躲闪不及。猴拳更是跌、扑、滚、翻、跃等结合,变化莫测。其次赛马、射箭也是军事防御能力的储备和训练。
生产性体育活动主要是与生产活动紧密相连,这种活动来源与生产实践,对传统的生产技能的提升,对体能的强化有着重要的作用。阿昌族人以农业为主要的生存模式,此外铸造刀剑成为传统的手工业,商品买卖等交易活动,而采集和狩猎是农业和手工生产的一个补充。顶杠、扭杠、掰手腕、蔑弹弓、射弩、标竹竿、玩弹弓、是常见的与生产相关的体育活动,顶杠、扭杠、掰手腕、主要训练生产中的臂力、腕力、脚力、忍耐力,而蔑弹弓、射弩、标竹竿、等活动是对捕猎技巧和能力的训练。娱乐体育主要是开发儿童的智力,如玩弹弓和打陀螺,同时这些趣味性的娱乐游戏也不仅是年轻人参与,很多时候成人也参加,通过这些娱乐体育调节了气氛,制造欢快的场面,训练参加者的眼力、平衡力、灵活度、准确度,尤其是陀螺对治疗颈椎炎和腰椎前盘突出有很好的疗效。
宗教体育是指在祭祀活动中展演的体育项目,是与求雨、抗旱、驱鬼、除疫、迎神、送神等各种人类精神生命需求紧密结合。宗教体育结构形式,运用的是舞肢体语汇,诠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渲染对神灵力量的膜拜。阿昌人丧葬仪式上通宵唱歌,歌颂纪念逝者,抬棺出村时要绕棺三圈谓之隔魂,祭司对逝者魂灵进行指路,回到祖先祖居的保山、大理地区。另外阿昌族深受佛教的影响,在会街期间常流行耍白象,模仿大象前进、后退、前倾、后仰的动作,此外在求雨等活动中还有耍青龙的体育活动。
阿昌族进入德宏地区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信仰出现多元的特征,一方面继续保持传统的祖先崇拜,另外受傣族佛教文化和汉族儒家文化影响。传统节日有赶摆、蹬窝罗,会街节、尝新节、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与周边傣族大体相同。此外还有火把节、换黄单、烧白柴、浇花水、窝罗节等庆典活动。火把节和窝罗节的规模较大,活动内容较多。传统的体育文化成为这些节日庆典重要内容,火把节打火把、绕寨,泼水节泼水,新米节打磨秋,都成为传统节日民俗展现的重要内容。
四、阿昌族迁徙及体育文化的传播的特点
体育文化是阿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阿昌人生产、生活的特点,传承阿昌族历史记忆和神话传说,道德禁忌和风俗习惯,塑造着阿昌人的民族性格,体育文化的传播伴随民间的文化与社会交往,伴随阿昌族族群的流动和迁徙。
(1)体育文化保存阿昌族丰富的历史信息,目前关于阿昌语支系的归属,学术界还在争论,以赵家培为首的本土学者根据民族语言及其民族迁徙的历史记忆认为。阿昌自称为蒙撒,意为来自蒙舍诏,应属于彝语支民族,保存着南诏时期星回节(火把节)的祭祀程式和火崇拜的民俗活动,体育文化保存南诏围圈打歌特点。蹬窝罗意为“跳欢乐”。通常由一个艺人领头,众人尾随其后,逆时针方向而舞。并有人扮的狮子、老虎、水牛等伴随。里面关于阿昌人创世纪神话《遮米玛与遮拍麻》记忆。也是对阿昌族原居住地保山与大理之间地域的回放与回归。
(2)传统的体育文化展示了阿昌族迁徙的特点,阿昌族生活在南诏时代的保山与大理之间,随着南诏开发越过怒江进入片马、腾冲随之进入梁河、盈江陇川等地,随明朝正统年间三征麓川,生活在汉族与傣族之间的阿昌族,因为自身特点跟随明朝屯守边界,户撒等地不少的汉族兵丁融入阿昌族社会中,促进了阿昌族社会迅速的发展。为了不断的寻找资源,一部分逐渐进入缅甸的北部地区。因此阿昌传统的体育蹬窝罗体现早期历史记忆,而火把节则是对南诏的文化记忆,泼水节凸显鲜明的傣式特点,这三个阶段同时兼有展示祖先的迁徙与奋斗。
(3)传统的体育为民族交流提供机遇和空间,阿昌进入德宏从汉族那里学会了种田和冶铁,锻造各种生产工具,因此阿昌人生产能力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生产水平得到了提高,整个民族发展速度加快。在傣族土司的统治下,文化受到傣族的影响,大多数阿昌族学习和使用傣族语言,过泼水节、开门节与关门节,同时有坚守原有的节日庆典。武术文化、体育娱乐在民间节日展现,在各个民族之间的传播,形成阿昌族和兄弟民族之间的交往的积极和主动。伴随体育的传播,形成生产信息和生产技术的共享。
五、阿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
阿昌族体育文化是阿昌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完整的结构,优良的文化功能,在阿昌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阿昌族民族文化特征的维护和保持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阿昌族对内认同对外区分展示的基础,因此加速它的保护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从国家层面上看要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从文化安全的角度上看,德宏是少数民族集聚区域,除阿昌以外还有傣、景颇、傈僳、德昂、阿昌、回等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历史记忆与文化记忆主要传承载体,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建构的主要文化资源,是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娱乐的重要来源。因此传统的体育文化能提供认同感和凝聚力,能为边疆各族人们提供互动交流机会,增强地方凝聚力,防范境外的宗教渗透。因此国家应该注重阿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加大对传承人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壮大阿昌族文化产业。
第二、从教育主管部门上说,要利用好教育平台传承民族文化,在推广现代体育的同时要重视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作用。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要进入地方的校园,德宏阿昌族聚集地区的学校要在传统体育搜集、整理、传承、传播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把阿昌族传统的体操和舞蹈这些带有地方特色,有地气的体育娱乐项目传承下来,推广开来。
第三、地方的文化主管部门,要重视传统体育在地方凝聚力形成中的作用,以文体局、文物馆、档案馆、图书馆、民宗局、旅游局等文化部门要通力合作,把传统体育文化搜救、挖掘、整理、展示、传播工作搞好。形成很好的文化品牌,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模式中提高地方综合发展实力。
第四、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加大对阿昌族民族精英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加大民间传统文化精英的保护与支持,加大阿昌族学生入学率、高级别人才培养,加大对阿昌族干部的使用和提拔。加大对阿昌族传统铸刀工艺的保护,坚持自由政策,发挥阿昌族传统民间信仰在地方发展和文化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
六、结论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积淀,是一个民族适应环境的产物,是一个民族对内认同和对外区分的基础。阿昌族的传统体育文化随民族迁移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变化,体现历史上不同时期阿昌族文化的特点,同时阿昌人在中缅边界地区的迁徙中又把阿昌文化展示和传播开来,注重生计本领掌握,体能、道德提高方面还有浓厚的护寨守国的军事防卫思想。阿昌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体现出历史性、区域性、民族性的特征,为阿昌族融入多民族的和谐发展提供基础和空间,因此需要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参考文献:
[1]文小勇.阿昌族禁忌文化:内涵、流变与功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1).
[2]王家富.独特的阿昌族民歌[J].云岭歌声, 2003,(01).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82-01
一、耕作舞蹈
中国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各少数民族农耕生活的反映,无论是舞蹈的内容、形式,还是活动的时间与组织形式,都和农耕生活紧密结合,并体现出“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思想。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特点体现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佛、道教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的色彩。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秧歌: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而我们现在所指的秧歌,即指有一定表演程式的此类民间舞蹈,或踩上高跷表演的舞蹈形式。
俄罗斯民间舞蹈中的耕作舞蹈多以游戏为主,例如舞蹈游戏“我们播种黍”,表演者分为两组相互间进行着歌伴舞的对话。这个游戏主要描绘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种植黍,其中也包括挑选未婚妻的情节。类似的舞蹈还有描绘采啤酒花的舞蹈游戏“雅尔梅里”,劳动和爱情在这个舞蹈里紧密结合,歌曲合唱在这个游戏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舞蹈“列诺克”则讲述了人们如何种植、采集亚麻编织麻布也属于和劳动过程紧密相关的舞蹈。
二、狩猎舞蹈
中国民间舞蹈中的狩猎舞,是比较原始的一种欢庆狩猎胜利的舞蹈。一般在猎获到虎豹等较大动物时方跳,一跳即数日,场面隆重热闹。开始,先将猎物皮剥下,再将锣,象脚鼓等,绕寨歌舞,舞队路过各家门口时,人们不时向猎获物投掷鸡蛋,给舞者献米,表示祝贺。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猎手在山林中狩猎,每当有所猎之后,照例要载歌载舞,表达其欢娱之情。他们分别扮演猎人和动物,模仿野生动物的动作神态,彼此诘难,相互斗智,在对抗中再现自己的狩猎生活。
俄罗斯民间舞蹈中的狩猎舞蹈也属于最原始的舞蹈形式之一。由于俄罗斯中部地区居民主要从事粮食种植,因此这类舞蹈在此地区没能传播开来也未能流传到现在。但是某些居住在北方的民族还是把类似的舞蹈保留下来。例如丘克奇民族和涅尔茨民族的海豹舞,汉蒂人、曼西人、阿伊内民族的熊舞,这类模仿野兽或是鸟类动作的舞蹈,通常是在狩猎活动的前后表演。
三、宗教舞蹈
中国民间舞蹈中的宗教舞蹈是宗教艺术中一种重要的形式,是与求雨、抗旱、驱鬼、除疫、迎神、送神等各种人类精神生命需求紧密配合的舞蹈。宗教舞蹈采用的是舞蹈的结构形式,运用的是舞蹈的形体语汇,包涵的却是宗教的内核,渲染的是神佛的威慑力量。它以舞蹈的语言,诠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宗教舞蹈既具有宗教文化艺术的象征意义,又包含着各个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流传着各种宗教舞蹈。这些舞蹈有的直接宣扬宗教教义,有的具有强烈宗教色彩,有的则是为宗教服务的,如藏传佛教中的寺庙舞蹈羌姆、查玛、跳布扎;南传佛教中有傣族的孔雀舞,阿昌族的白象舞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娱乐需求的日益增长,使宗教舞蹈逐渐淡化了宗教色彩,而强化了自娱与娱人的功能。
民族音乐是由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是各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一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俄罗斯都是民族众多的国家,各自都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体系,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征。本文从中俄民族音乐的历史发展、表现形式、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对比和研究,展现两国民族音乐的特征和差异。
1中俄民族音乐历史之差异
中国是人类文明诞生最早的四个国家之一,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的远古时期就出现了简单的歌曲和舞蹈,主要用于敬天、祭祀、狩猎等。夏、商时期,社会生产力较原始时代有所进步,音乐不仅用于祭祀,同时也成为民间娱乐的方式,民族音乐得到了极大地推广,为我国民族音乐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西周和春秋时期,我国民族音乐达到繁荣阶段“,风雅颂”是当时音乐的经典代表,其中的“风”,即指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1]至唐代,我国民族音乐已处于全面发展的高峰时期。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出现和形成较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晚很多。中国民族音乐至公元6世纪时就已达到顶峰时期,而俄罗斯民族音乐于公元6世纪方出现雏形。公元6~9世纪的东斯拉夫部落生活时代,出现了崇拜太阳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年历仪式歌曲”、崇拜氏族祖先的“家族仪式歌曲”“、英雄壮士歌”等有民间音乐。在古罗斯,音乐仪式成了基辅大公和武士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出征、节日、宴会、隆重的仪式都有音乐伴奏。[2]但是,直到18世纪,俄罗斯的民族音乐,即区别于宗教音乐的世俗音乐,才被俄罗斯主流所认同和接受,从此俄罗斯世俗音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19世纪中期,“俄罗斯音乐之父”——伟大的音乐家格林卡从俄罗斯民间音乐中挖掘精华、汲取养分,以他卓越的音乐才华精准地诠释了俄罗斯的民族特征和音乐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了俄罗斯浪漫曲的传统手法,第一次表现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特色,俄罗斯音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征的音乐体系。
2中俄民族音乐表现形式之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大多拥有自己的语言或方言,形成各自丰富多彩的民间曲艺,大约有300种,如北京地区的京剧、浙江的越剧、安徽的黄梅戏和凤阳花鼓、东北地区二人转、河南的豫剧、广东的粤剧、上海的沪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山东快书等。[3]我国民族器乐种类繁多,几乎各民族都自己独特的乐器,如哈萨克族的冬不拉,蒙古族的马头琴,壮族的田螺笛,哈尼族的巴乌,怒族的竹号,傣族、阿昌族的葫芦丝、二胡、板胡、琵琶、古铮、扬琴、笛、箫、鼓、锣,陕北的腰鼓等。俄罗斯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俄罗斯人口总数为1.4亿,但却有着190多个民族。民族和地域方言的种类较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俄罗斯各民族自古以来能歌善舞,民间音乐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中国人熟悉的哥萨克舞蹈、形式特异的那乃人的民间说唱、服装艳丽的阿迪格乐舞、俄罗斯民族的踢踏舞、乌克兰的戈帕克舞等都体现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民族特色。
3中俄民族音乐风格之差异
音乐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的体现,是各族人民内心世界的反映。中国和俄罗斯两国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两国人民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中俄两国民族音乐的风格各具自身内在的鲜明个性。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或悠长婉转、低沉呜咽或清亮高亢、气势恢宏,无不浸渍着民族历史的沉淀,寓情于其中,以行腔音韵来抒感,带给听者强烈的情感体验。气韵与意境、风骨与神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情感与伦理的结合、渗透,这些独特的追求,铸成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5]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俄罗斯文化既不属西方文化,也不属东方文化。特殊的地理环境、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格。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特性是严肃,它的严肃使俄罗斯民族音乐悦耳动听,但却像玫瑰一样带刺,平添一份深沉。俄罗斯民族音乐大多以沉静、略带忧郁的旋律开始而逐渐发展为壮阔、颂歌式具有英雄气质的旋律,体现出俄罗斯民族既热情奔放又浪漫抒情的双重性格。[6]
4结语
世界各国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百花争艳、五彩缤纷。中俄民族音乐间的差异,促进了中俄文化的交往合作和交流,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俄罗斯民族音乐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国民族音乐走进俄罗斯,加强中俄民族音乐交流,在同一个舞台上演绎两国不同的音乐传奇。
作者:孙丽梅 吴雪松 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李静.西周时期编钟材质选择探讨[J].兰台世界,2013(15).
[2]万昭.格林卡在俄国音乐历史上的贡献与俄罗斯民族乐派产生的根源(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3).
[3]徐源.内蒙古地方戏曲发展中的科技运用[J].第三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2012(11).
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各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赋予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点。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要解决西部发展问题,包括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现代化。在民族地区现代化过程中,经济生产方式转型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生互动,产生了文化适应、文化变迁等新问题和新现象,社会文化变迁也对经济生产方式转型产生了深刻的、潜在的影响。
西南民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生活着壮族、藏族、土家族、彝族、苗族、布依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景颇族、怒族、纳西族、佤族、独龙族、羌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瑶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仡佬族、水族等世居少数民族,种类多,分布广,历史悠久,文化特色鲜明,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多数处于经济后发展地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断发生变化。在经济生产方式转型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意识,以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和现代化,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迁也对经济生产方式转型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经济与文化在双向的互动中发生着明显的变迁形态,显示出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涵延性与主导性的并存、兼容性与选择性的一致的情态,社会文化观念更加开放,传统价值理念明显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南民族地区社会文化既保持着各自特色又不断变迁发展
西南各民族文化的特色很鲜明,文化个性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文化认同持续延伸,以自身的特色不断发展,转向更加开放的形态。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沿着其自身的文化轨迹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社会环境中发生演变的。
(一)众多少数民族保持着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生态。
由于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如语言工具、交通工具、生活方式、劳动方式、思维能力等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民族是以文化来区别的,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西南少数民族地处区域广阔,又往往住在环境较为险要、偏远的地方,各民族来往不方便,因而各个民族或者各个地区的民族由于各自的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化,显示出相对的封闭性,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或独特性的特点,代代相传,孕育了众多的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形成民族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和多元发展的格局,并随着人类的发展和各族的生存环境的变化而缓慢地改变。在经济生产方式转型的过程中,仍然保持着传统文化生态的相对完整性。
黑衣壮广西那坡县壮族中民族文化独特的一支,至今仍显示出鲜明的民族个性。黑衣壮自称布壮,总人口51800多人,占当地壮族总数33%。[1]黑衣壮的高度聚居是长期社会变迁的结果,有相当多的村落全部是黑衣壮,有的村落90%都是黑衣壮。黑衣壮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他们勤劳、节俭、家庭关系和谐、社会安定。黑衣壮以黑色为美,以黑为神,以黑色作为族群的标记。黑衣壮古朴的族群个性至今仍表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至今仍穿着传统的服饰,住着古老的干栏式房屋,仍吃着腊肉、五色糯米饭等传统食品,仍过着二月初二、三月三等民族传统节日,仍保留着古老的族内婚制。黑衣壮生性浪漫,擅长唱山歌,每当夜幕降临,男女老少便集于村头寨尾,以歌代言,山歌成为显著的文化特征。
(二)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带动着民族文化心理的变迁。
一、少数民族文化与心理的特点
1.少数民族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文化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产物的总和,少数民族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在特定的环境中从事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产物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少数民族文化是人类适应特定的环境的产物。
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形态多样性。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和经济生活的多样性,造就了民族文化千姿百态的个性特质。少数民族文化以其多样性的特征闻名于世。以宗教文化为例,几乎世界上的各大宗教以及各大宗教的主要流派都有中国少数民族在信仰,宗教文化多样性的特征非常显著。另外,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文化亦以多样性而著称于世。二是环境适应性。能够经过千百年的流传而积淀下来的文化,都与其特定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性。三是传承的神秘性。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往往带有神秘的色彩。比较典型是讲述本民族历史渊源的神话史诗,其传承过程中伴随有传统的宗教祭祀,或神圣礼仪。四是认同的全民性。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一个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其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没有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就难以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2.少数民族心理的概念及特点
少数民族心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构成少数民族的人们通过共同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形式表现出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生活方式以及居住的自然环境特点在该民族成员心理上形成的反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它和风俗习惯有密切联系。少数民族心理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相对稳定性。由于少数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等是该民族的社会、经济特点以及历史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状况等诸多因素的自发的、综合的反映,因此,它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一方面,它成为团结本民族成员的重要精神纽带,有力地维系着本民族的存在;另一方面,它又使外来心理、精神难以渗入,起着因循守旧的作用。民族心理也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发生变化,只是在很多情况下它是缓慢的一个过程。二是两面性。人的心理中存在积极内容,也有消极成分。同样,少数民族心理也具有这一特点,存在两面性。三是全民性。少数民族心理是同一民族人们认同自己属于这个共同体民族一员的心理,因此共同心理特点作为民族的基本特征,表现于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然而,这种特点也从另一方面增大了民族心理中消极的力量。
3.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基本现状
发展职业教育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必要而有效的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成效显著、示范性强的骨干职业学校,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不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据有关调查和数据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不容乐观。到目前为止,我国西部大部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民族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比例低于50%,总体数量、规模相对较小;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以及办学形式等方面还不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民族地区忽视职业教育的现象还程度不同地存在,其办学规模、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办学效益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另外,云南中等职业学校到省外就业的学生只有10%,边疆地区职业中学的学生就更少。这对职业学校的发展很不利,因为很多专业在省内需求很有限,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二、改善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心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旧的传统观念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和存在的。传统的、旧的观念束缚着少数民族的头脑。因此,要改善少数民族的文化及心理,必须克服闭关自守的思想,打破封闭局面,促进各民族的思想、文化的交流、汇合,这对于消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必须进行民族意识的启蒙,使之看到自己的差距,明确本民族所处的历史地位,从而改变对传统盲目依赖的心态,吸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新成就、新思想,推动观念更新,激励各民族的时代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树立起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意识和观念。同时要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强、自立、自我发展的观念,从自身来寻求力量,通过国家的优惠政策,通过政府扶持,打好基础,依靠自身的努力实现发展。
2.利用民族文化促进民族职业教育
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精神结晶。各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对自己民族的各类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如果在教育中,注意引入各自民族文化的内容,势必会极大地调动起各民族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比如,将各民族民间工艺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之一,可以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既适应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又能使学生的学习被社会认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有不少著名的民间艺术,如白族的扎染,苗族的蜡染,壮、傣族的织锦,阿昌族的刀具、银饰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将这些工艺作为民族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的内容,既能发扬民族文化,又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还能使学生学到一门技术,极易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挑花刺绣是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著名的手工工艺,又是衡量一个妇女是否能干的标准,很多女童为了成为一个世俗公认的能干的人,在学习的黄金年龄由于世俗的压力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学校去学习挑花刺绣。如果挑花刺绣能成为女童的手工课内容,图案纹饰能成为图画课的内容,那么,女童的入学率就自然会提高。将民族文化引入民族教育的其他方法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之上,如果注意民族教育内部的结构调整,使民族教育真正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民族教育肯定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加大职业教育宣传的力度
由于长期的地区性封闭,少数民族地区中,尤其是西部地区,很多人不了解先进技术,一些地方还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认识。所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非常必要。首先,把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宣传到每个角落,让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真正了解职业教育,关心、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使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其次,做好本地区职业学校的宣传报道工作。把学校规模、特色、招生就业等情况经常通过媒体向群众宣传。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和宣传牌及广告等形式,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成果,并让一些优秀毕业生的现身说法,增强宣传报道的实效性和说服力。这样用事实说话, 可以吸引更多的初、高中毕业生到职业学校就学。还可以到少数民族地区举行技能展示和招生咨询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全面深入报道和宣传职业教育。
4.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不发达和因人口分散等带来受教育成本高的现状,需要教育投入优于全国的其他地方。教育的分级管理、地方负责的模式对少数民族地区是不适宜的。少数民族地区因经济的贫穷,很难承担教育任务,必须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才能彻底改变“穷地方办穷教育”的现状。另外,要沟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横向联系,使社会能够直接参与教育过程,将社会外部需求与学校内部改革结合起来。学校还可以向使用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收取适当的培养费;还要发挥相关部门和企业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从创收中提取部分经费作为办学之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人才与留住人才并重。首先,领导要了解教师的需求结构,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心理特点,创造条件满足其合理需要,如青年教师需要进修提高,中老年教师需要适当减轻工作负担和家庭负担等。学校领导者要对青年教师学习上培养、工作上信任;要改善中老年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及心理环境,保持其工作热情。
发展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最直接的一个方面是要增加职业学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职工和少数民族专任教师的数量也应有所增加。因为在艰苦的西部少数民族山区,这些人才是最愿意留在家乡贡献才能的。
参考文献:
[1]王玉玲.少数民族地区基本经济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马丽华.民族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3]滕星,哈经雄.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2-0091-0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文化有复杂的内容,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风俗等,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的体系。”[1]可见,和谐文化建设不仅是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复杂的子系统,更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课题,其中,我国少数民族多元和谐文化的建设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和谐文化的渊源及现代意蕴
汉语“和谐”一词由“和”与“谐”两字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之意。“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安康富足,和谐相处,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愿望和梦想。《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把“和”理解为万物普适的普遍原则。《周礼》中说“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把“和”与“谐”理解为治国安邦的根本。还有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道家的“道法自然”,佛教讲的慈悲观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和谐在今天也指事物相互之间的协调、有序,但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和谐文化则已具有更多的现代意蕴,是指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构一个以和谐的理念为根本,以先进文化为价值取向,把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结合起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创新,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精神的有机的文化体系。和谐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和谐的思想基础,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思想导向和精神支撑。和谐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其重要内容。
二、和谐文化视野下的多元少数民族文化
(一)多元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承炎黄,经春秋,历汉唐,经过各民族的融合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包括55个少数民族在内的统一体。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中,虽然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汉文化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其它少数民族的文化从来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6个民族水融、和谐共存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自身价值诉求。有学者也把这种自身价值诉求用一个“56+1=57”的公式来加以表达,认为“这里的1是指中华各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大传统,56是指各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 [2]可见,中华民族文化包含了我国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中华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都在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留下了自己的藏品,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 [3]所以,中华文化从古到今,一直是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由各民族共铸的。
(二)发展多元少数民族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谈到少数民族文化,先生的“中国大花园”理论是对我国多元民族文化发展最好的注解。认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大花园中,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艳、和谐共生,才能相得益彰。这里,“中国大花园”理论强调了各民族的文化平等、和谐的发展要求。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有的学者指出:“这种多样性是历史形成的,是民族多样性的必然结果。” [3]事实也证明,没有这些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存与发展,就不可能有一个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中华民族文化生态。C.W.沃特森在《多元文化主义》一书中也说,多元文化“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三十一届会议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则明确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现实的角度讲,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有机结合,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是对它们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各民族政治、经济和谐的发展,也离不开多元民族和谐文化建设,而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以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则更离不开多元民族和谐文化的建设。所以,发展多元的民族文化是我国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三)多元少数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丰富了和谐文化的内容
民族地区的很多文化,充分地体现着和谐的价值取向。蒙古族的谚语说“与其有一百两银子,不如有一百个朋友。”“像绵羊似地,合群走就有力;像沙土似地,散放着就无力。”“聪明人也需要朋友帮助,伛偻人更需要朋友搀扶。”“亲友多的人,走遍草原,没亲友的人,势如孤掌。”土家族过去的族谱家规中都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规定。这些文化都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很多少数民族文化里面,还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少数民族崇尚自然、崇拜天、地、山等诸神,与自然建立了一种带有原始和神秘色彩的和谐关系。“据云南学者的田野调查,彝族、哈尼族、纳西族、傈僳族、阿昌族等民族,都有植物崇拜的痕迹。生活在云南富民的彝族,以竹为图腾,认为竹的兴衰象征族人的兴衰;怒江的傈僳族,往往以动植物为自己氏族的名称,如茶树氏族、紫柚木氏族等等,而这些植物都是禁伐的”。[5]同样,很多民族也用自己的文化传递了对于动物的情感,侗族大歌四大类中最精华部分的声音大歌(侗语称“嘎所”),声音的标题常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的名称命名,如《蝉歌》、《知了歌》、《三月歌》等;鄂伦春族崇拜虎、狼、熊这些动物;蒙古族将狼作为本民族的图腾;一些少数民族的习惯法对一些动物禁杀、禁食。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的这些文化具有明显的“泛神论”的特点,但其中形成的维护生态平衡,万物有灵,保护自然的生态朴素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以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视角体现了和谐的价值取向,丰富了和谐文化的内容。
三、和谐文化视野下多元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一)和谐文化为多元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导向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处在边疆和偏远地区,长期封闭、发展缓慢,保留下了大量的具有很强稳定性和传承性的富有本民族特性的传统文化。但在日益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要打破这种故步自封的状态,要不断地和其他文化进行互动和交融,因而也就避免不了相互之间的碰撞和冲突,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保持健康、有序的发展,维护各民族文化平等、和谐发展,减少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无疑需要有一个核心价值理念来引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从哲学的层面上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司马云杰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文化都是有民族性的。” [6]不同民族文化反映着不同民族的特性,也反映了不同民族对自身生活道路的选择,这都是特殊性。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又是各民族在互动、交融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一致认同的文化,是我国56 个民族共同追求的目标,这是普遍性。用同志的话来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7]所以,要处理好和谐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这种普遍和特殊关系,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差异,重视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充分保证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惟有如此,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局面。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前进方向相统一的原则,有机地将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结合起来,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保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导向作用,使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为多元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和谐的环境。
事实上,我们党和政府历来就很重视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建设,这在很多具体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中都有体现。例如《民族区域自治法》就有尊重各民族的文化,支持少数民族发展各具特色的本民族文化的政策;《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专门列举了多项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发展的事项。在其他法规和政策中,还具体规定了各民族文化平等发展的权利。所有这些都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构筑了和谐的基石。如今我们又提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导向下,党和政府要求我们不仅尊重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保护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同时还更加注重挖掘民族多元文化资源,强调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鼓励、扶持少数民族艺术创作等等,使各种多元民族文化逐步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状态。正如同志2006年4月21日在耶鲁大学的一段讲话中所说:“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族人民创造的丰富的文化都是这座殿堂的瑰宝。”我们当今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是要创造一个更为和谐的多元民族文化发展环境。这既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任务,也是其最终目标。
(二)“文化自觉”――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有效途径
“文化自觉”的概念是1998年12月在香港召开的“中华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就是指各少数民族都要了解本民族文化的长处和不足,积极消除那些不符合时代要求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意识和观念,同时,也要自觉抵制现实中一些不健康、不和谐的文化因素。毫无疑问,文化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首由始至终都和谐完美的奏鸣曲,总会时不时地掺杂一些不和谐、不合理的噪声。有的学者也把文化的这种自我相关的不合理性和矛盾性称为“文化悖论”。在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中,“文化悖论” 也普遍存在。少数民族文化虽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精神食粮,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与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和谐的音符。例如大小凉山的彝族社会鬼神观念极为普遍,用来祭祀的开支巨大,常可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在有些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中酗酒成风,因酒致贫或引发矛盾纠纷的现象比比皆是;另外,一些民族婚俗文化中还有近亲结婚、一夫多妻现象等等,这些都是与时展不和谐的落后意识和观念,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通过各民族的文化自觉来加以克服。
当今的国际社会,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大,美国哈佛大学的国际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甚至提出:“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 [8将文化冲突定性为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亨廷顿的观点也为某些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提供了借口。文化霸权主义不仅扼杀了其他文化“话语”,导致多样性文化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且还使弱势民族淡化对自身历史传统和归属身份的信仰和忠诚,并因看不到自己的未来而陷入一种绝望自卑的心理困境,以至出现信仰背离和失语症状,不得不用西方国家的价值标准来评价自身的合理性和“进步性”,以迎合西方世界的认同和欣赏,妨碍了自身主体的实现而走向边缘化,造成自身文化前进方向的迷失和衡量标准的错位,这也是近些年来不少发展中国家本土民族文化出现病态异化、一些迎合西方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低俗文化、泛娱乐文化和商业文化得以大肆流行的原因,有的人甚至还以发展民族文化之名而行分裂活动之实。所以,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加强文化自觉意识,必须自觉地将自身的发展纳入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轨道上来,通过有机整合,才能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
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和谐文化。而发展和繁荣我国少数民族多元和谐文化,这将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程宜山. 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张海洋. 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 徐万邦,祁庆富.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4] (英) C.W.沃特森 ,叶兴艺译.多元文化主义(出版导言)[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5] 李本书. 善待自然. 少数民族伦理的生态意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4)
节日旅行日期:农历六月十六至二十五
节日旅行看点:六月会的藏族舞蹈
民族节日
藏族的雪顿节、赛马节已经声名远播,而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镇和附近村庄每年夏天所举行的热贡六月会(热贡是藏语中对黄南州一带的总称),当地藏族称为“竹巴勒仁”的活动,对世人来说,似乎还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六月会在每年农历六月十六到二十五举行,这时正是高原地区一年最好的季节,草原上鲜花怒放,牧草肥美,地里的小麦、玉米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传说在很久以前,同仁地区有许多猛兽危害人类,后有大鹏鸟自印度飞来,降伏了这些毒蛇猛兽。藏语把大鹏鸟叫做“夏琼”,为了供奉夏琼神,也为了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沿隆务河两岸12公里内的藏族、土族村庄都会进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由村里的法师带领供奉着夏琼神的神轿,进村做法事,大家载歌载舞,场面非常壮观。
但各村庄六月会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以及表演的舞蹈、穿着打扮都不一样,这样错开也是为了便于互相邀请和观赏节日歌舞、献艺比赛,及展现各村庄的经济实力。六月会蕴含着青藏高原千百年来宗教历史、民俗风情丰富又朴实的文化内容,其神奇与欢乐的表现形式,带有浓厚的苯钵教的遗俗,它只在民间举行,娱神娱人,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淳朴、虔诚、热情的性格。
节日风景
农历六月廿一日,路上已经有不少盛装的人们,藏袍边镶着华贵的兽皮,姑娘们也穿金戴银、灿烂夺目,那股欢乐的节日气氛,扑面而来。
中午时分,尕沙日村的舞蹈开始了,在村庙前的草地上,人们围着祭坛组成了一个圆圈,在有节奏的锣鼓声中,以顺时针方向踱步,一边高兴地呼喝着。转眼队伍忽然一阵骚动,一个披着多件哈达的人在队伍里横冲直撞,边跳边浑身发抖,甚至于口吐白沫。他癫狂地跳到哪里,哪里的人就大笑着跑开,敲锣人也击得越发铿锵有力。这个看似着魔的人便是会场的灵魂―拉哇,汉人谓之法师者,此时他已被夏琼神附体,要向人们传达神的旨意,还要监督纠正跳舞不规范者。
六月会上跳舞的形式大致可分为“拉什则”(神舞)、“勒什则”(龙舞)、“莫合则”(军舞)。拉什则类似巴西的桑巴舞,由健壮的青年男子执鼓表演,动作铿锵有力,勇武之中又不乏洒脱。勒什则的舞姿轻盈奔放,向龙神唱赞歌、念颂词、跳舞、上香焚纸,保佑村民人寿年丰。莫合则是一种古代藏族军队舞蹈,是同仁地区三大舞蹈之一,舞者左手执弓,右手持剑,头戴圆形红顶丝坠帽,身佩红绿彩带,头戴虎豹面具,高喊“喔哈―喔哈―喔哈”,舞出两军交战的场面,表演威武骠悍。这些舞蹈,再现了青藏高原上古老的军事文化和民间文化风貌。
六月会中最神奇刺激的莫过于上口钎、上背钎和开山。由于连日阴雨,我无缘看到这些奇特的表演,据说下雨会影响拉哇的法力。曾经看过表演的司机告诉我,上口钎是由拉哇将钢针从年轻人的左右腮帮交叉扎入,而且嘴上插着钢针还能照常喝酒抽烟!上背钎是拉哇将一二十根钢针扎在人的脊背上,舞者上身,边敲鼓边激烈起舞,直到把身上所有的钢针跳落地为止。奇异的是,上述两种插钎都不会让人流血,拔出钢针后也不会留下伤疤。开山是拉哇用刀划破自己的头顶,把鲜血洒向四面八方,但痊愈后同样不会留下疤痕。
旅行提示
同仁县隆务镇是以唐卡、堆绣、雕塑为主的“热贡艺术”的发祥地,其中吾屯上下庄历来以绘制唐卡而闻名海内外。年都乎村是远近闻名的“堆绣村”,镇上有热贡艺术馆,门票15元,馆内尤以四名工匠耗时近四个月制成的沙盘坛城最为难得一见。
同仁县附近的隆务寺,门票18元;郭麻日寺,门票10元,其精致华美的时轮解脱塔是安多藏区最大的佛塔,值得一观。而热贡唐卡真正的无价之宝,尽数藏在吾屯村口的吾屯下寺,目前还不需要门票,但每年夏天的农历六月十六至八月初一谢绝女客进寺。
去往之路
交通:同仁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是黄南州首府,距西宁186公里。从西宁市每天有多部班车开往同仁县,票价29元左右。车行原本只需四小时,今年由于修路,班车绕道,车行六个小时。一路上可以看到如画的油菜花田,壮观的五彩丹霞地貌,虽说路上花费时间长,却能看到更多的美景。
从甘肃省夏河县方向开往同仁县的班车每天一班,隔天增开一班, 票价20元左右。车行约四个小时。路上会经过著名的甘加草原,夏天时鲜花盛开,美不胜收。途中司机会停车休息20分钟,可到草原上去徜徉一番。
同仁县隆务镇内无公共汽车,交通全靠夏利车,市内无论去哪都是两三元。去附近的村庄或是寺庙则需与司机谈好价钱,一般到吾屯上下庄是8元~10元,面的两元,到年都乎村是五元。包一下午的车,视时间长短价钱在30元~50元左右。
住宿:有黄南宾馆、电信宾馆、邮政宾馆、三鑫宾馆等可供选择,都在主干道中山路上,标间在60元~100元左右。不讲究的话,多人间一床位一般在15元~20元。
饮食:同仁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所以镇上的饮食也是五花八门,既有回族的清真饭馆,有美味的手抓羊肉、黄焖羊肉、烩羊杂碎,也有土族风味的酥油炒面、奶茶、手抓大肉(猪肉),自家酿制的青稞酒,当然更少不了藏族的酥油茶、糌粑等。
剽牛祭天 肖沪
民族:独龙族
节日旅行日期:农历腊月
节日旅行看点:古朴粗犷的“牛锅庄”
民族节日
独龙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人口最少的民族,目前约六千人,大多居住在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之间的独龙江峡间,由于长年与外界交通隔绝,因此显得尤为神秘。一条通往独龙江的公路开通,神秘的独龙族人也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独龙族每年农历腊月选择吉日过年,称之为“卡雀哇”,也是他们一年中惟一的节日。而剽牛祭天,是“卡雀哇”年节中最隆重的活动,节期为三天:第一天,家家挂起新织的独龙毯,入夜人们饮酒卜卦,祈求来年丰收;第二天祭山神,由少年射手“射猎”用荞面捏制的各种野兽,旁观者敲击鼓,围圈而舞;第三天,是节日的最―剽牛祭天,人们要演示一整套古朴而神秘的仪式,边饮酒边唱歌,通宵达旦醉意朦胧才散去。
节日风景
“卡雀哇”是独龙族最重要的节日,独龙族人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举行隆重的剽牛活动。以前的独龙族人基本上是衣不蔽体,只是用树皮和兽皮披在身上,却更加显出一种野性的美,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于是披一件亮丽的独龙毯作为区别的民族装饰;独龙牛是当地家牛和野牛杂交的后代,身形巨大,是农耕的好手。
独龙牛身披彩色图案的独龙毯,被拴在祭柱上,盛装的剽牛手们,手持长矛,异常精神;在老祭师的指挥下,低沉的锣声响起,仪式正式开始,老妇人们与剽牛手同饮同心酒后,众人随着锣声围着祭柱跳起古朴粗犷的“牛锅庄”,似乎分散着独龙牛的注意力,剽牛手敏捷地把长矛刺进牛的心脏,顿时鲜血喷出,其他剽师们迅速在牛身上的要害处补刺,牛随着鲜血的涌出慢慢地倒下。倒向舌头吐向的方向,是巫祭占卜祈年的主要依据,在巫师宣布占卜为吉时,剽牛手又痛饮同心酒,随后剽手们砍下牛头,由主剽手背起割下的牛头围着场地舞蹈,一边发出欢快的叫声。不一会儿,牛被分割成数十块,按照规矩,无论人多人少,村里每家每户都可以得到一份等量的牛肉,这一习俗显现出原始的平等遗风。
人们的激情,并没有随着剽牛仪式的结束而减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持续不断地激励着包括我在内的参与仪式的人们,生活在独龙江边的古老神秘的独龙族民族,亦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去往之路
交通:独龙江地处祖国边陲,西与缅甸接壤,夹在高黎贡山和担当里卡山之间;从昆明的西苑客车站坐夜班客车到六库(也可搭乘直达福贡或者贡山的长途班车),然后转车可到贡山;休整后搭乘去往独龙江的“班车”,就是改装过的战旗越野车,50元/人或者600元包车,九十多公里需要七八个小时,到达独龙江乡的乡政府所在地孔当。也可以搭进出的卡车,那就比较辛苦了。
住宿:孔当旅馆不多,但除非有大型的政府活动,床位不会有问题,基本上没有洗浴,住宿费15元/人,由于当地降水量极大,常年空气湿度大,雨季里被子会有股霉味;贡山县城住宿比较多,价格便宜,一般招待所15元~30元/人,最豪华的通宝大酒店120元的标间,条件算是非常不错的;深入到独龙江的乡村,没有旅馆,一般可以在学校、村委会打地铺,然后捐给学校一点钱。
饮食:独龙江物资匮乏,部分粮食和蔬菜都靠从贡山运进来,逢年过节才会杀猪宰牛;土鸡、独龙江江鱼和腊肉较容易吃到也十分美味,有时候也会有野味,特别推荐新鲜的黄瓜,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外形像大茄子,脆甜滑爽,水分充足!
旅行提示
1. 独龙江常年雨水多,因此带一件防雨性能好的冲锋衣很重要。独龙江峡谷气候温暖,10月份一件抓绒衣就可以,另外建议带好10度左右的睡袋。一双硬底的防水登山鞋很有必要。
2. 独龙江下雨的话,蚂蟥较多,防蚂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远离马道,捆扎好裤腿,用盐抹在裤脚和袖口。
3. 独龙江边的独龙人大多不懂汉语。
草原的盛装舞会 康峰
民族:藏族
节日旅行日期:阳历七月下旬
节日旅行看点:热闹的赛马、歌舞
民族节日
理塘县地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部,海拔4200米,号称世界上最高的城市。几百年前,康巴地区最负盛名的长青春科尔寺,便每年举办为期10天的隆重赛马会,以祭拜神山,庆贺丰收。每年7月下旬,远近的藏族男女, 驮上帐篷携家带口,来到理塘的毛垭坝草原上扎营。几百顶白色帐篷密密匝匝、首尾相接,势若营盘,组成了一个流动的市井。8月l日,赛马会正式开始。赛马活动一般分竞走和马上技巧两类。赛马会也是康巴藏族服饰的一次大展示。藏族男女穿上最珍贵、最华丽的服饰在这里比美、比富,服饰、艺术、财富得到淋漓的展现。他们一个个身着节日盛装,将乌黑发亮的头发连同一束束红色或黑色丝线梳成长辫盘绕于头上,左耳戴有由金、银、玛瑙或绿松石精制而成的耳环,胸挂呷乌,腰佩长刀和各种饰物,显得十分英俊潇洒、原始粗犷,好似一尊尊活的雕塑。
赛马场上,骑手们一个个神采奕奕,背枪挎刀,纵马驰骋。他们时而在马背上做出一些惊险动作,或仰或俯、上下翻飞;时而在疾驰中射箭打枪,或弯腰拾取草地上的哈达。场上欢声雷动,呼喊声、口哨声响成一片,火热的情绪达到极致。
赛马会期间,还要表演藏戏,举办“格吞”等民族体育竞赛和民族物资交易活动等。康巴是歌舞之乡,赛马会上的一项重要内容自然是歌舞了。弦子是藏族歌舞的一种独特形式,舞者不分男女,均着长袖袍子,由数名手持胡琴的男子领头,随后以男女为序依次排列,围成一个大圆圈,人数可多可少,曲调一般是先缓后急,节奏明显。舞者飞舞长袖,舞步随乐曲的变化而变化,时而高亢轻快,时而飘柔舒展。
夜幕降临,帐篷内点燃了酥油灯,光芒透过帐篷。青年男女成双成对地漫步在草原上,相互倾述着彼此的爱慕之情,悠扬的情歌伴随着阵阵欢笑声,在草原的夜色之中久久飘荡。
去往之路
D1: 成都新南门车站有发往稻城的班车,在理塘下车,也可以坐滚动发往甘孜州府康定的班车,票价112元/人。每小时一班,建议乘坐金杯面包车,票价100元/人,速度比大巴快。从成都出发到康定约需七小时,所有到稻城、理塘、道孚的车都要在康定住一晚。
住宿:康定黑帐篷宾馆,四人间15元/人。
D2: 早晨5∶30起床打车到车站,到车站坐6∶30前往理塘的班车。稻城到理塘全程227公里,大部分为上坡路,约需五个小时。理塘的宾馆很多,高源明珠、高城宾馆等条件都不错,在县城旁赛马会草原上搭帐篷扎营也很不错。晚上可以到周围的牧民帐篷里串门。不过,理塘号称第一世界高城,4200米的高海拔使有些人会有高山反应。整个赛马会期间不分白昼都有大批荷枪实弹的武警和警察值勤巡逻,所以尽可在人多的地方放心扎营。
住宿:理塘毛垭坝草地扎营
D3: 在赛马场上可以看到精彩的马术表演和赛马比赛,比赛开始前最好先到人少的内圈去给值勤的武警说情,让你进入到大会的主席台下记者的拍摄席,这样就能以最好的角度拍摄,如果不行,马上找到能停拖拉机或者汽车的地方站在车上拍摄。等比赛开始后,密密麻麻的人头会让你根本无法拍摄到场内的比赛情况。
住宿:理塘毛垭坝草地扎营
D4: 从理塘返回康定住一晚
D5: 从康定回成都。
饮食:理塘县城有不少面馆和川菜馆,抄手每碗5元,炒菜价格比较高。回锅肉12元。
如果你习惯藏餐的话,并且会几句简单的藏语,在热情康巴汉子帐篷里可以随意吃到藏餐,牛肉包子、血肠、糌粑、酥油茶、坨坨肉、青稞酒。如果不胜酒力,最好不要轻易说自己会喝酒,否则热情的康巴汉子不让你醉倒是不会放你走的。
欢歌太阳王 prolead 韵霓
民族:景颇族
节日旅行日期: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
节日旅行看点:通宵达旦的万人之舞
民族节日
“目瑙纵歌”是云南景颇族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择双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景颇族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主体民族之一,有“景颇”、“载瓦”、“龙峨”、“腊期”、“布拉”等五种分支。“目瑙”是景颇语,“纵歌”是载瓦语,意为“大伙跳舞”。
过去,目瑙节活动都是由景颇族官家主办的,是一种融宗教和文化习俗为一体的传统庆典。随着社会的发展,到现在已经高度程式化,并逐渐演化为各种不同类别的“目瑙”;不再描绘什么具体事物,也不是生产劳动的再现,更多的是表现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气质。
“目瑙”大致有以下几种:
“岁目瑙”―在家庭财源丰裕、人丁兴旺时举行;“布当目瑙” ―征战取得胜利时举行;“贡冉目瑙” ―同胞兄弟分家自立门户时举行;“腾肯目瑙” ―新建房屋住所落成时举行;“空然目瑙” ―贵族家娶亲办婚礼时举行;“达如目瑙” ―出征时举行;“昔目瑙” ―有名望的长者去世送葬时举行;“柱目瑙” ―祭奠“木代”神时举行……不同类别的“目瑙”,都有特定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整个过程都是由“瑙双”(领舞)队和“瑙巴”(表演)队组成的舞队来表现和完成。
节日风景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日这天,村村寨寨的景颇男女老幼就穿上最最鲜艳漂亮的盛装:男青年要裹上饰有鲜红穗球的白色包头,手持闪闪发亮的长刀;姑娘们则身着黑绿色短衣,佩戴熠熠发光的彩珠和银泡;老人身背织有民族图案的“筒帕”,纷纷从四面八方齐集到目瑙广场(如今,这个节日已经不再只属于景颇人,当地其他民族如傣族、阿昌族、汉族等也穿着盛装前来一起庆祝。“目瑙纵歌”已成为各民族团结和睦的“桥梁、纽带”和民族商品经济交易的平台)。广场中央高竖着四根长约四米的“目瑙示栋”,亦称雌雄柱,中间两根顶端雕刻月亮的为阴,外面两根顶端雕刻太阳的为阳,上面皆绘有精美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右边柱上往往绘以蕨菜花纹,象征团结奋进;左边常画回纹构成若干个四方形,并涂以不同颜色,表示景颇族的迁徙路线;中间两根柱子之间,交叉着两把长刀,为景颇族骁勇强悍、坚强刚毅性格的具体标志。目瑙柱的左侧立着一个方形架子,上层是吹唢呐的座位;前面挂着一个两米长的大皮鼓和一排直径一米多的大锣,供跳舞时伴奏用。广场四周用竹篱笆围起,目的是防止野鬼的侵入和牲畜的干扰。
盛会开始,鼓乐齐鸣,两位德高望重且又熟悉目瑙舞路线的老人(“瑙双”)身穿大龙袍,头戴饰有孔雀、野鸡羽毛和野猪牙齿的目瑙帽,手持长刀在前面领舞。后面跟着背筒炮枪和持长刀的队伍,妇女们拿着扇子或彩帕跟在最后一起载歌载舞,伴以雄浑的鼓声,排列成阵,不断变换舞蹈步伐和形式,行进路线严格按照目瑙柱上所示的花纹线路进行。跳完两圈后,就要变换队形,分成两路:一路仍由“瑙双”带领,按照花纹的线路继续往前跳;另一路则变换舞姿,跳起自由的舞式,由舞蹈水平较高的人领头(多为年轻小伙),这种舞式称为“瑙巴”。在跳舞的同时,还有两对武士绕着广场周围跳,其中两人拿盾,两人持刀,以示驱赶野鬼。
整个广场参舞者少则百多人,多则上万人,称之为“万人之舞”;男人边跳边挥长刀,个个英姿飒爽,女人抖动着彩帕,身上装饰的银泡和银链唰唰作响、闪闪发亮;在木鼓、锣、“洞巴”、笛子等乐器的伴奏下,“哦热啊”的歌唱旋律飞向高空,响遍景颇山乡。从清晨到日暮,从日暮到清晨,没有白天,也忘记黑夜,通宵达旦,尽情歌舞……其间舞者跳累时可自动退场休息片刻,而后又继续登场舞蹈。到最后一天收场时,舞队中的人手持花束跳,做饭的拿起锅铲跳,管酒的抱起酒桶跳,一派尽兴方休的景象……
去往之路
交通:最热闹的“目瑙纵歌”在云南省西部德宏州陇川县举行。
陇川,傣语称勐宛,意为太阳照耀的地方,属亚热带地区,距昆明786公里。
以昆明为出发点,有几种方式:
1.汽车:可以在昆明南窑汽车站或者西站坐直达瑞丽的汽车( 约12小时,票价:150元~180元),在瑞丽转车,约三十分钟可到陇川。
2.飞机:可坐昆明―芒市班机( 空距:472公里,每日两班波音737飞机来往直飞,飞行时间:约45分钟, 票价:530元),然后从芒市坐汽车(30公里)到瑞丽(约2.5小时),再乘车至陇川(30分钟)。也可以从芒市直接坐车到陇川。(车次稍少)
住宿:陇川是座县城,非节日期间住宿不用担心,一般标准是60元/标间。不过需要特别提醒―“目瑙纵歌”期间在几十公里以外的瑞丽都可能找不到房间,最好提前预订!还可以住瑞丽与缅甸之间的姐告口岸(距离瑞丽四公里)。
饮食:云南德宏州的地方风味实在是没得说,太丰富了:烧烤是云南最好吃的,傣味、景颇味菜肴也是云南最地道的,光早餐配料就是一桌子几十样,眼花缭乱的,其他的也多得难以列举,这里只随便列举几样馋馋大家的眼:竹筒烤鱼、撒皮、舂鳝鱼、沙锅炖竹鼠、景颇族舂筒菜、阿昌族过手米线、景颇绿叶宴……
景颇族的菜谱中,以“舂菜”最富特色,可谓桌上的“永恒主题”。“舂筒不响,吃饭不香”,佳品是舂烤绿斑鸠、烤鳝鱼和沙鳅等。
毫甩
早点享用“毫甩”(饵丝)是瑞丽人每天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毫甩”是用当地上等软米作原料,其中以大白谷、“毫磨细”(当地上等软米)等品种的软米舂制出来的“毫甩”为最佳。
阿昌族过手米线
过手米线是阿昌族最中意的食品。米线是用德宏特有的香紫米制作,呈紫红色。先把鲜肉烧烤成半熟后切剁成细块,佐以粉肠、盐、辣椒、花生、芝麻、豆粉、酸水等料,搅成糊状配成浓稠的酱红色作料。吃时因需先取一团米线置于手心,然后将拌料放在米线上,用手揉拌,再以手食之,由此得名“过手米线”。(友情提醒:食前务必洗干净手)
景颇绿叶宴
绿叶宴是景颇山寨中既古朴又带点野性的名宴。以当地极为丰富的山菜和野味为主,采用传统的烤、煮、炸、腌等手法烹制,用肥大的树叶或芭蕉叶包盛饭菜,用树叶叠成勺、盆盛汤,因满席翠绿、全不用碗筷而得名。
旅行提示
1.陇川属亚热带地区,农历正月十五左右天气还十分炎热,可达二十多摄氏度,特别是太阳一出,灿烂无比,在万人广场之上拍照跳舞,如果晒多了,可能会中暑。不过云南普遍早晚温差大,最合理的衣着应该是T恤+长袖单衣。
2.一定要将防晒进行到底。遮阳伞、遮阳帽、防晒霜、太阳镜、沙滩凉鞋,一样都不能少。
3.德宏为少数民族自治州,请尊重当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及。
4.由于此地景色大多傍晚壮丽多姿、霞云飞舞,手电筒也是必备用品之一。
5.此地少女面容娇好,身材婀娜,未婚男士切记单独出行,已婚男士忌带家属,以免朋友失和,夫妻反目。
6.外出游玩请结伴而行。
暗夜的狂欢节 康峰
民族:彝族
节日旅行日期: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节日旅行看点:火把节的狂欢
民族节日
火把节,是彝族众多传统节日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也最具浓郁民族特色的盛大节日。传说在很久以前,天神恩梯古兹派喽罗到人间收取苛捐杂税,谁料喽罗被杀,他为报复放出害虫祸害人间。俄体拉巴率领大家用火把焚烧害虫以保平安。彝族人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便要燃起火把走向田野,以祈求来年的丰收,节日历时三天三夜。凉山彝谚说:“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彝族年是嘴巴的节日”。火把节民俗保持得最完整最具特色的,要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普格县,它被誉为“火把之乡”。
到了火把节这一天,来自凉山州全州的几万名男女老少,一大早就会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到普格县。姑娘们身着美丽的服饰,手执独具一格的黄油伞,小伙子们披着蓝白披毡、束着花腰带、戴着红樱竹斗笠,准备开始赛歌、摔跤、斗牛、赛马、斗鸡、斗羊和跳达体舞等庆祝活动。凉山彝族的火把节主要有三大部分的内容:一是以酒肉祭祖,拜访亲友,互祝平安;二是举行斗牛、斗羊、选美等活动;三是夜间打火把,尽情地唱歌跳舞。狂欢夜既是也是结束,彝族男女老少都手持火把,庆祝丰收,祈祷吉祥。 除了狂欢夜,沿袭千年的彝族民间选美也是重头戏。
火把节一般要狂欢上三天三夜,在这几天里,身强力壮的彝族小伙子们都要进行摔跤、赛马等传统比赛项目,而美丽的姑娘们将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悠扬而美好的歌舞,同时还要进行极具民族特色的选美比赛。
火把节第一天,当东北方向天空的星星开始探头探脑时,在古老歌谣的悠长声调中,条条“火龙”开始从四面八方涌向高高的坝子,火光冲天,喊声震地,周围被映照得红彤彤的,寂静的山寨沸腾起来。坝上,到处是热乎乎的火把,火光映照下是通红的笑脸。爱美的彝族姑娘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像花儿一样四处绽放。第二天火把场上要进行赛马、斗牛、摔跤等活动。姑娘们都撑一色的黄油布伞,于是整个山坡被黄色覆盖,十分壮观。第三天天刚亮,各家各户就陆续点燃火把,在屋里边舞边念,然后上路抛火把,丢了捡,捡了丢。接着举行焚烧仪式,一直烧到晚上,把“火把节”的气氛推向极致,火把节才算完满结束。
去往之路
火车是到西昌的主要方式,成昆线上成都发往昆明、攀枝花的火车都可以乘坐。其中成都到西昌的直达车次为5611,成都21∶55发车,次日早晨8∶14到西昌。不推荐乘坐汽车的出行方式,因为目前到西昌的高速公路还没开通,老路路况不好,山高坡陡,比较危险。
从成都乘飞机到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票价560元。机型为波音737,每日一班,21∶30起飞,22∶15到西昌。每年火把节期间火车、飞机票非常紧张,最好请当地的朋友帮忙提前定好回程的车票。
西昌酒店很多,推荐西昌顺华大酒店,三星级,挂牌价388元,距离火车站很近。
从西昌到普格可从西昌汽车客运总站乘车,早晨7∶00~17∶20滚动发车,票价15元,路程76公里。
普格县有宾馆、政府招待所和私营旅馆。火把节期间住宿较紧张,必须提前联系,住宿价格不等。住宿强烈不推荐自己住帐篷,所以也不必带帐篷等装备前往。如果当天有时间可以赶回西昌住宿。
饮食:彝族的食品主要为玉米、荞麦。彝族的荞麦面条很有特点,推荐品尝。彝族人喜欢喝酒吃“坨坨肉”。“坨坨肉”是将大块的猪肉加入花椒、盐等调料在大锅里煮出来,吃的时候用一把小刀切着一块块吃。彝族的“坨坨肉”和藏族的口味不太一样。 “秆秆酒”就是自己家酿造的米酒,度数并不高,用一大坛子装,上面插几根竹管,大家凑上去一起品尝。其中,彝族的调料有种叫木姜油的,味道很特殊,有姜的味道,但又不是姜,在他们的日常饮食里多放这种油。如果你吃不惯的话可以吃川菜,在西昌很容易找到比较正宗的川菜馆子,消费不是很高。
旅行提示
背包、冲锋衣裤、防晒霜、墨镜、快干内衣、头灯、防水靴。
“男儿三艺”的竞技场 银翘
民族:蒙古族
节日旅行日期:阳历七月下旬到八月
节日旅行看点:蒙古摔跤、赛马、射箭、姑娘追、叼羊、斗鸡
民族节日
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在每年水草丰茂、草绿花红、马壮羊肥的七八月黄金季节举行,或以嘎查(村屯)、苏木(区乡)为单位,或以旗县为单位举行。而以旗县举行的那达慕规模最大,受到当地旗政府的重视,组织有序并举行隆重的开幕仪式。
那达慕大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前身是蒙古族的“祭敖包”,举行这种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早在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战败花剌子模后,就在布哈苏齐海地方举行过盛大的那达慕大会。那以后,多少个世纪以来,蒙古族每逢庆祝战功、祭旗点将、军民欢聚、盟旗聚会以及敖包祭等都举办那达慕活动。
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游艺和体育项目。蒙古族是个尚武的民族。成吉思汗非常看重培养人的勇敢、机智、顽强,于是把骑马、射箭、摔跤统称为“男儿三艺”,作为士兵和民众素质训练的内容。在那达慕大会上,这三艺也就成为民族体育的主要项目。还有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
传统的那达慕大会都在草原上举行,方圆一二百里的牧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扶老携幼,带着蒙古包和日常用品,乘车骑马,从四面八方赶来赴会。远近的商贸小贩也赶来开设店铺,出售日用品,收购畜产品。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男女青年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快之中。
内蒙古各盟的那达慕大会轮流在下属各旗举办,1994年和2002年的锡盟那达慕大会都在正镶白旗举办。正镶白旗位于锡林郭勒盟西南,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距北京420公里。
去往之路
D1: 早上7∶40从北京站乘K23次火车,11∶36到张家口南站,硬座票价19元,软座30元。此外还有十多次火车可以选择,但时间上以这班最好。到张家口后马上购买去正镶白旗的长途车,下午可到。正镶白旗还不是一个旅游开发区,所以配套设施还不是很完善,可以住草原上的蒙古包,县城也有宾馆选择。不论是县城还是草原,可在当地县委招待所住宿,30元/人。
D2: 那达慕大会开幕仪式在10∶00举行,从旗上搭乘拖拉机前往设立在草原上的主会场。对摄影感兴趣的朋友一定要早点赶到会场,占据有利的位置。开幕仪式上有很多表演,还有各个旗政府送礼物的仪式,主要是牛、羊、马等,都披红挂彩盛装打扮。最吸引眼球的是赛马比赛。正镶白旗这里有惟一的千马部落,部落里的马匹个个是良驹,牧民个个是赛手,能在马背上以疾驰的速度捡起草地上的哈达。摔跤比赛也是那达慕的重头戏,摔跤选手比赛时身着镶有铜钉的皮坎肩、白色大裆裤,脚穿皮靴,有名望的摔跤手佩戴着彩条布制作的套圈。摔跤场上的最高奖励是白骆驼。
D3: 旗政府组织的隆重仪式和表演在第一天,但通常那达慕大会要热闹三天以上,还有一些牧民自发的比赛活动。可以随心所欲地在草原上溜达,晒太阳、采野花、拍摄民俗照片,穿梭于各个蒙古包之间,牧民会热情地邀请你进去做客,只有住过了蒙古包、吃过了手扒肉、喝过了马奶酒,亲眼看着蒙古的阿妈做奶酪、奶豆腐,才能称为真正的草原行。
D4: 早乘正镶白旗-张家口的长途车,换乘下午开往北京的火车,有三个班次可以选择:K44A 空调快,张家口南15∶47开,19∶20到北京站;N214 特快,张家口南15:13开,18∶32到北京西;7116 普快,张家口15∶03开,20∶33到北京南。
饮食:手扒肉,且不管烹饪水平,就冲那刚刚宰杀的新鲜羊肉,又嫩又香,绝对不能错过。
奶制品,最常见的是奶酪、奶豆腐、奶皮子等,有一种叫“嚼口”(音译),味道就像浓缩的酸奶,别提多好吃了!
马奶酒,是对客人最高的礼遇,味道酸酸的,但回味中有浓郁的奶香,马和马奶酒还可以帮助消化。
肉粥,草原上牧民熬出的羊肉米粥。
芦笙悠扬过苗年 嘎玛
民族:苗族
节日旅行日期:农历十月或十一月
节日旅行看点:盛装跳芦笙
民族节日
在人们的印象里,苗族是一个服饰华美、银饰妖娆、歌舞升平的民族。但是平日里到苗族聚居区去,看不到这些闻名遐迩的物什,只有在过苗年―也就是苗族人的新年的时候,苗族人才会把自己最美丽最珍贵的衣服饰物拿出来,穿戴好了,走到芦笙场里“秀”上一秀。
苗族人的新年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都集中在农历的十月或者十一月,如今官方举办的苗年旅游节也一般沿用了“农历十月第一个卯日”的说法。2005年贵州黔东南州的苗年是11月15日到19日,前后共五天。农历十月过苗年,一来是延续了苗族人“以十月为岁首”的周代纪年法,二来这时粮食已收割完毕颗粒归仓,丰收了的苗家山寨需要以浓烈的节日气氛告慰祭祀祖先并且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每13年苗族人会迎来更为隆重的“鼓藏年”,这一年的苗年就是全体苗族人的盛典和狂欢节。
苗年延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村寨过五天、九天,有的过13天,但都是取单数。在苗族村寨比较集中的地区,苗年也可以轮着过,村村都要有那么一天成为欢乐的中心。
节日风景
“农历十月第一个卯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除夕,家家户户都要杀猪、蒸糯米饭、打糍粑,夜间则有祭祀活动。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还会有斗牛、斗鸟、斗鸡等等活动,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苗家几乎每家都养着画眉,而且一般都是家里的爷爷照看着,到了过年的时候拎出去一展歌喉。斗牛则更热闹一些,也没有西班牙斗牛那么血腥和不公平。苗族人斗牛是牛跟牛斗。牛们都很务实,发现打不过对方,会立刻掉头就跑,引来围观的人群哄堂大笑,主人于是脸红红地把逃跑的牛牵走。现在顺应时代变迁,苗年有了篮球比赛的项目。
串门也是必不可少的,用汉族人的话就是“拜年”,苗族人把这种热闹的礼仪叫作“喝‘串寨酒’”。苗年期间走在苗寨,常常能听见路边的苗家传出男人们敬酒拼酒的吆喝。
当然,所有活动中最值得一提、最热闹、最隆重、最华丽的当属跳芦笙了。前往苗乡的路上,常常看见盛装的苗族妇女带着同样盛装的孩子匆匆行走在山路上,男人们的肩上少不了一具芦笙。跳芦笙的场地一般是寨子里的中心空地,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盛装而来,每个村的“队伍”都由穿长衫的男子吹芦笙打头,后面跟着本村的妇女。一支接一支队伍首尾相连,在芦笙场上围成一个大圆圈。芦笙的曲调略有差别,但都是欢快的调子。跳芦笙的步伐其实很简单,但是自己身上若是什么行头都没有,还真不好意思进去凑热闹,否则挤在一堆明晃晃的银子里,真是太寒酸!
正月初三“送买卖”是侗族的习俗(“买卖”就是当地方言新娘的谐音)。这一天新郎家会派出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后生抬米酒、挑酸鱼、扛红猪、放鞭炮送新娘回娘家。鞭炮声在“送买卖”的路上绝不会间断。到新人家吃喜酒是免不了的,如有兴趣参加,可先征得同意,但要随礼钱,大约10元~20元/人,会在晚八九点后参加。(注意:酒会喝很多,米酒后劲很大,小心醉倒)
周边风景
三江侗族的民间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凡到过侗乡的专家、学者和中外游客无不对侗族的村屯、寨门、鼓楼、民居、凉亭、井亭、风雨桥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江共有鼓楼159座,风雨桥108座,程阳永济桥举世闻名,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胖鼓楼和岜团风雨桥则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侗族民居多建在河溪两岸的绿树丛中,至今仍保留着古代越人的“干栏”式木楼结构。它一般分为三层,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农具、杂物,饲养禽畜;二楼前半部为外廊,宽敞明亮,光线充足,是全家休息或从事手工劳动的场所,后半部为内屋,设有火塘,这既是“祖宗”安坐之位,又是全家取暖、煮饭炒菜的地方;火塘两侧或三楼是卧室。每座楼房,除屋面盖瓦之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高矮不一的柱子纵横成行,以大小不等的木枋斜穿直套。木楼四周设有吊脚柱,形成吊脚楼。楼房四壁及各层楼板,均以木板开槽密镶,楼房两端搭有偏厦,使木楼瓦顶四面流水。侗族民居一般一家一栋,兄弟虽分家却常常共用外廊,廊檐相接,楼板互通,充分体现了侗族民居的特有风貌。
去往之路
交通:早坐7∶40桂林―龙胜车,18元/人,在汽车站边小摊吃米线。2元/人。一小时后到龙胜,截住由桂林总站发到三江的车,10元/人,中午到达三江县城(注意:车停在长途站,坐去程阳的短途车要步行过桥到河对面的另一个汽车站)。买12∶40三江―程阳的车票,每40分钟一趟。汽车站左手的丰华饭店(小饭馆)吃午饭,味道不错,70元/7人。
13∶20到程阳风雨桥景区口,门票10元/人,持记者证、导游证可免票。
一进景区就能看到著名的风雨桥了,桥上有许多侗族老年人在卖纪念品。过桥左转就到旅馆,是三层木楼,二楼阳台正对风雨桥,赏景极爽。住宿15元/人,有单间、二人间、三人间。
过风雨桥右手的小山坡上还有一家民族旅馆,地势较高,视野应该也不错。另外几个寨子都有民居可以住。
逛寨子时会有小孩主动给你领路,要给小导游个红包,5元以内。
天不亮在路边搭车回三江。近8∶00天亮才等到车,5元/人。 买好8∶30三江―从江的车票,24元/人。
旅行提示
1.贵州春节期间较冷,北方人不太适应,应做好保暖准备。
2.贵州多阴雨天,雨具和防水衣物还是要准备好的,我们比较幸运,天气一直不错。
3.贵州的饮食有些人会不太适应,并且过年期间很多餐馆未开门,所以要准备些应急的食品。还好,县城都有超市,随时可补充。
4.住寨子如厕条件不会太好,期望值不要太高。
歌声甲天下 师嫣
民族:壮族
节日旅行日期:农历三月三
节日旅行看点:美丽的布柳河畔那悠扬的歌声
民族节日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 一提到壮族对歌,歌仙刘三姐那甜美俏皮的歌声,仿佛立刻就飘荡在人们耳边。南国的农历三月初三,已是万木葱茏、百花盛开的暮春时节。广西境内的壮族大多居住在一江碧水边,寻找“原生态”的三月三,还是往西去为好。尤其是以天坑闻名天下的乐业县,大山丛中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叫布柳河。到河边的村屯去过三月三,在饱览青山秀水的自然风光中再收获质朴而多彩的民族风情,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桂西一带的百色地区是壮、瑶、彝等多民族聚居地,有不少闻所未闻的民族节日,诸如祭公节、吃新节、牛魂节、捉虫节、牛王节、八月节之类。但三月三的歌节,始终有一个刘三姐在人群中,无论如何都有足够的诱惑力。
三月三这一天,布柳河边的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黄饭花、紫蕃藤等红、黄、蓝、紫、白五色煮成糯米饭,摊晾在竹簸盖上。相传,这种米饭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留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会人丁兴旺,身体健壮。而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老人们还会把彩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片片枫树叶。节日的主要活动通常是全村下河捕鱼,而后家家户户都捉了公鸡,带上五色米饭,在村后的山腰里埋锅造饭。同时,还在山坡上的坟上还挂起彩色纸幡,祭祀逝去的亲人,又多了一点汉族“清明节”的意味。所不同的是没有那种悲悲戚戚,竹笛与悠扬的山歌,孩子们身着缀着刺绣花边的民族服装,青山脚下是一片欢乐的节日气氛。在这里三月三歌节又叫拜山节,即从正午开始拜山拜祖,而后,全村人团聚会餐,对歌则在漫长的忙碌饭菜的过程中进行。
去往之路
交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的北大车站,有长途汽车去乐业县,车程约八小时。如考虑长时间乘车走山路辛苦,也可乘快班车先去百色,车程约五六小时,而后转乘去凌云、乐业的班车。途中凌云、乐业的山水风光及凌云极为独特的瑶族风情,都美不胜收。
在乐业长途汽车站,有去布柳河的旅游中巴车。由于不定点发车,也可包租微型面包车前往。如包租车,可直接前往布柳河峡口的东拉屯。包车约200元/天,车程在两小时内。
为赶上三月三,最好在农历三月初二赶到乐业并当日前往布柳河。在小河对岸即操竹筏的乡亲们居处的东拉屯,山里的壮族乡亲们热情而质朴,可在屯中住一晚(约50元/人,包饭)。
由于此地三月三的拜山要到正午时分才开始,因此次日晨可先乘竹筏漂流布柳河,在下游的仙人桥终点再乘包车赶回,正好能赶上午后上山参加东拉屯全村在下屯后山上举行的三月三活动。
沿途风景
布柳河发源于凌云县的大山里,是红水河的一条支流,在乐业段是穿行于峡谷中。两岸是低矮的原始植被, 山谷中没有人家和农田.保持着较好的原生态。除了河岸上绿树青藤葱茏,往上则是青青草坡,山势并不陡峭。其最大的特点是清与静。河水之清透,能看到几米深水底的石块和游鱼。而漂流的感觉是一种悠闲的静。从东拉屯乘竹筏下行约两小时后,溪水已无急流险滩,水面光滑如镜,倒映着河岸上一棵大榕树上下垂的青藤,映得满河碧透。这就是布柳河上最美的布柳垂帘。再往下,就到仙人桥了,仙人桥是一座巨大天生的石灰岩拱弧山体,因为弯弧倾斜着,搭上河岸。它近百米的拱形山岩跨过了布柳河碧绿的水面。
乘车赶回上游的东拉屯,正是全村人下河网鱼的,绝对大饱眼福,甚至可以参与捕捞。然后,即可很自在地进入欢乐的三月三节活动了。当晚可赶回乐业,因为,天下闻名的大石围天坑和穿洞天坑、诸多大溶洞不可错过,还可在三月三节后安排一游。
饮食:乐业的美食是山里腊肉及野菜。布柳河边能吃到河中美味的野生鲤鱼、鳜鱼等。在三月三歌节,可边听山歌,边用树枝穿上鱼,撒上盐在火上烤,更有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