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课教案范文

时间:2022-04-02 09:00: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舞蹈课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舞蹈课教案

篇1

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发展。“教学案导学”式教学能够改变传统教学的封闭性,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体验教师的教学思维,做到了“教”与“导”的协调发展。“教学案导学”教学重在“导学”,诱导学生学习生物的激情与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1.“教学案导学”内容的编写原则

1.1教学互用原则。

教案的编写应该围绕生物课程教学的重难点而进行,应该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思、自练的空间,要因才编写不同的教学导案,确保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1.2自主探究原则。

教案的编写应该突出生物课程的特点,直观地展示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教案的内容是学生思考的载体,应该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3目标适当原则。

教学目标应该体现教师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正确理解,应该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在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1.4紧扣文本原则。

学案内容必须能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的编写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重复。编写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案还应该具有预习生成的功效,应该让学生学习后有所得。

2.“教学案导学”的实施策略

2.1集思广益,依据学生学习需要选好教案。

教师在选教案时一定要注意内容要呈现思维梯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教师要潜心研究,分类专项突破,以挖掘学案之潜力,决不能把学案当成变相练习,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教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如在学习遗传定律的有关计算时,笔者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它所需运用的基本理论“概率的基本定理”,让学生在学习遗传定律的有关计算之前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公式。这样就为学生的生物学习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学习方法。

同时,教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生物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生通过对教学案的学习,一方面知晓自己应该达到的能力目标要求,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掌握生物知识重难点作了清晰的展示。教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教师在制定教学案时,不妨邀请学生代表参与研讨,多角度地提高教学案的有效性。这样,教师在撰写教学案的过程中就能够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2.2提前分发,让学生做好预习。

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教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不断地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案进行学与练。

这样,学生在预习教案的时候,能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能够产生一种探究的强烈欲望。例如,笔者在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九章“人与生物圈”中的研究性课题: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案中就让学生首先自己去调查身边的工厂企业以及政府的环保部门,让他们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根据教学案的要求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探寻解决的正确途径和最佳办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2.3正确评价,提高教学案的有效性。

教学案是师生课堂活动的物质载体,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和可生成性。生物课堂教学不仅要突出生物知识,更要找出探寻的方法途径。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的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中,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白“酶”对于生物新陈代谢的影响,让学生通过“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两个实验来认识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加深对酶所起作用的理解。因此,实用性是评价教学案的首要条件。

除此而外,我们还应该看师生在教学中的活动是否一致,即是否围绕教学案来安排生物课堂教学。教师应该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依据教学案进行适当合理的探讨交流,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收获。同时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欣赏、关爱、宽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也是生物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要求。

3.“教学案导学”的实施注意点

3.1注意教学目标的控制。

教学案既要体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又应该对学生的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有所反映。

3.2注意把握的适度。

教师不要操之过急,没有耐性,一看学生答不出,就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否则就失去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

篇2

导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而编写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导学案是“导学、导思”的载体.因而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编写不同的物理导学案,确保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一份好的导学案,可使知识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而差的导学案只能加重学生负担,重蹈传统教育的覆辙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物理是一门探究实验科学,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导学案的设计应与生活紧密联系,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形式要多样、灵活,结构要新鲜、新颖和简明扼要.要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多讨论交流,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导学、导思”原则.导学案做为导学的载体就要求我们要在导学案的设计上体现出一个“导”字,导学案主要是通过问题来体现“导”.问题的解决,并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结论,而是要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身边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发现存在的问题,产生新的学习动力;这就要求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源于课本,又有所深化与拓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既有难度,又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吻合,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导思”是指在导学案中应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要能表现出较强的“磁性”,促使学生产生悬念,造就一种“愤悱”的学习情境,吸引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3)梯度原则.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障碍,这就要求我们在导学案问题的设置要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经过自主合作交流解决大部分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理顺思路,排除思维障碍.

(4)层次性原则.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个性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性,注重将难易不一、杂乱无章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个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在把握问题设计的难易度方面,应该注意两个条件:一是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并与已有的知识技能相联系;二是要有特别要求、新要求,使学生不能简单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教学实践表明,导学案问题的设计忽视层次性原则,会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使部分学生消极应付,甚至讨厌导学案.

2物理导学案的主要内容

2.1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导学案目标设计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导学案,以便控制学量,并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具体的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准备、思维导向,使学生明确目标,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2指导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思考的威力是巨大的.只有学会思考,才有可能创新.导学案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教材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抓住矛盾的关键,发现问题.要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要使学生创新求异,就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应变能力.要求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要寻求多个不同的答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简练的语言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来诱发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并尽量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逐步学会联想和想象.

2.3指导学生学会迁移知识

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能借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是启发学生思考积极性的教学技巧.任何新内容的学是建立在已有旧知识的基础上,有些知识点在教材的编排上跨度较大.学生往往在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时,已经遗忘了上一阶段的内容,在学习上会存在一定的障碍.此时,教师应善于找出“障碍点”,并设计一定的内容,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如在学习功率、电功率时,可以利用学过的速度来学习功率和电功率,通过对速度、功率、电功率的比较,就能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2.4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指导和帮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小结、归纳,寻找规律,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如在学习天平、杠杆以后,对于天平横梁的调节以及杠杆平衡的调节,学生很容易搞错,可以指导学生归纳成哪端高往那端调;又如在使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电路中的电流、电压时,可归纳成同向小,反向大.只要常小结,勤归纳,找规律,多积累,口诀,顺口溜也就多了,而这些正好能使学生巧学、智学、易学和乐读.突破了学生学习上的难点,减轻学生学习上的压力和负担,有利于保持持久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篇3

1.将预习真正提到高度,并可以落到实处。

导学案教学模式要求先预习再上课,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案提前几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利用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对课本进行预习,然后完成导学案中的相关内容,同时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用双色笔做好记录。

和以往只是口头提倡预习相比,这些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明确的预习要求和具体内容、步骤,所以有利于学生有方向的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特别是初中物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我们把一些学生随手就能做的小实验、生活现象的分析放在预习要求当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了教师备课的针对性。

老师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利用导学案教学特别有利于做好备学生这一关。学生将预习后的导学案交给教师,教师要批阅后课前再发给学生,由于在课前教师通过导学案已经了解了学生学习的相关信息,即哪些内容学生已经理解,哪些内容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哪些内容是个别学生没有掌握的,那么在课堂上就有利于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学生大面积的参与,有利于提高主动学习的意识。

使用导学稿的课堂要让学生充分参与,为此以小组为单位对座位进行了调整,然后课堂上的主要程序首先是以组内根据预习时发现的问题为核心对学习内容展开讨论,由于学生已经对学习内容进行了预习,带着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疑惑参与讨论,容易引起思维上的共鸣,有主动参与其中的兴趣。然后课堂上以学生展示、点评,老师引导、点拨的形式进行学习。和传统课堂上学生讨论、发言相比,学生几乎是全员参与,特别是在目前大班教学的情况下,通过小组或全班的合作讨论,交互学习,能有效提高每位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预习不到位,严重影响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应用。

预习不到位,会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

预习不到位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和预习指导。查阅资料发现,应用导学案教学比较成功的学校大多是住宿学校,学生在学校时间较长,比较好安排学生预习时间以及老师的预习指导,在我们实施教学改革的开始,大家都极其重视预习问题,因为它是采用导学案教学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前提和依托。但是因为课时有限,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有限,预习只能让学生课后回家完成,监管和指导不到位,并且几门课都会留预习作业,学生分配给每一科的预习时间也有限,所以实际的预习效果并不好。

另一方面,针对物理这一学科,预习的内容往往不好把握。物理的学习内容有许多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分析获得,所以一些内容的预习没有深度,比如物态变化、光的反射、折射等章节的内容,这样学生在课堂讨论展示环节就不可能触及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要知道预习绝对不是只让学生事先了解概念和结论,如果不能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让学生体会“在自学中发现问题”,那么反而容易误导学生轻概念的形成,重题型的归纳、整理与重复训练,不易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和科学素养。

2.合作探究是否真正有效。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中,合作学习有两个渠道,一个是课堂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小组10分钟左右的合作学习,每个学习小组针对课前预习时发现的问题,确定讨论目标,自主合作,探究解疑。

三、几点反思

1.导学案的教学方式确实有它明显的优势,给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这种教学方式中,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预设及掌控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还要对学生课前、课后的学习进行规划,编制的导学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能真正达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目的,如果只是照葫芦画瓢,模仿整个教学程序而没有其实质,那么它的优势反而会变为弱势。

2.导学案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形式的变化,它对教学的要求是一个整体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环扣一环,比如评价方式、作业的形式等,只有每一个环节都有了保证,教学的高效性、学生的自主性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

3.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学习的方法,还是学习的内容,在教学中,如何能将这种科学探究的思想融入到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中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

篇4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151-01

舞蹈教学的课堂安排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要掌握教学的规律性,学生要掌握学习的规律性,这是由舞蹈训练中的教育发展客观规律和受教育者的认知发展规律所决定的。说到循序渐进,可以说这是每个技能学科都需要遵循的原则,可是以舞蹈这个专业来说,教师不能仅仅笼统的知道循序渐进的道理,更应该从舞种本身的特殊性出发,在开展教学之前思考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教学规律,把循序渐进落到实处,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层层推进。教师对舞蹈教学课堂安排的把握,近则是一堂课,远则是整个学期整个舞种教学的规律性,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教学顺利开展。

一、统筹课堂安排需要循序渐进

(一)施教者教授知识需要循序渐进

施教者组织开展训练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者科学系统地掌握舞蹈知识技能,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舞蹈教学的科学规律和受教者掌握知识技能的客观规律组织开展。从最初的兴趣培养到学习技能的逐渐掌握,从审美知识的丰富到审美能力的形成,都不能脱离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若是偏离教学规律,课程也就无法顺利推进,达不到训练效果。只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固有的逻辑顺序开展教学,并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才能使受教者一步一个脚印地步入舞蹈艺术的百花园。

(二)受教者接收知识需要循序渐进

受教者的认知发展规律,是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开展的。倘若任意打乱教学顺序,不按他们的认知发展客观规律组织教学,受教者面对崭新的知识领域就会困难重重,无所适从。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能夯实学生基础,如同建房子要打牢地基一样,在舞蹈教学中打稳基础十分重要,也许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基本动作的练习会稍显枯燥,可只有巩固舞蹈基础达到质的飞跃后,才能在吸收表演性强的舞蹈时不感到吃力。

二、蒙族舞蹈课堂安排中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教学规律

(一)以蒙族风格特色、文化背景作为切入点

1、教师传授背景知识使学生大致把握蒙族风格特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个民族居住的地域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因而在舞蹈艺术表现上也形成了不同的风采。所以说,在学习蒙族舞蹈之前教师对蒙族文化、舞蹈风格的铺垫十分重要,这能使学生对于民族风格特色有更准确的把握。蒙族是个马背上的民族,蒙族人民骑马驰骋于辽阔的大草原,以蓝天为帐篷,以绿野为毡毯,塑造了他们豪放、大气的性格。在他们的民间舞蹈中,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是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形象。学生通过了解蒙族的生活地域和风俗特点,以及历史文化和生产方式等,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以宽阔的文化视野关照该民族民间舞蹈。

2、让学生聆听蒙族音乐感受音乐特色、节奏特点

蒙古族民间舞的音乐特点是热情奔放,悍健有力,节奏欢快,富有草原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节奏规范多采用单一节拍,曲式多为对称的方整性结构。教师通过使学生聆听具有浓郁蒙族特色的音乐,感受该民族的音乐特点,并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想象自己在辽阔的大草原,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音乐感受。

(二)蒙族体态、舞姿训练需从量变达到质变

基本体态和舞姿是肢体舞动的基本特点,是把握舞蹈风格特点的基础,教授一个民族的舞蹈,一定要从基本的体态、舞姿训练开始,并且需要量的积累。通过长时间摆体态使学生形成肌肉记忆,从五分钟,十分钟到二十分钟的不断加大强度,使学生通过肌肉的酸疼感来记住舞姿的规范。体态、舞姿是静态的舞蹈,舞蹈是由各个体态、舞姿连接而成,在舞蹈中要使得每个动作都规范精准,每个动作都能瞬间到位,就必然要通过长时间的体态练习来积累。当然凡事都要讲究方法,除了长时间的摆体态,还要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示范动作,观察自己与老师动作的差异并不断纠正自己,完善自己的体态,这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迄今为止还未曾发现有哪一个人生来就具有优美动人的舞姿,“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传神的道出了优美舞姿的形成历程。

(三)严格规范蒙族手形、脚位

“手是舞蹈演员的第二张脸。”作为一名舞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舞蹈意识必须从细节抓起,在组合学习之前先进行单一的手形练习,强调手形的重要性,这样能使学生有意识的注意舞蹈中手形的规范。脚位的教学也要如此规范,只有经过单一的手形、脚位练习,使学生注重细节,才能在舞蹈组合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手形、脚位有更精准的把握。

(四)蒙族单一动作的训练使学生准确把握舞蹈的风格性

舞蹈单一动作的训练,犹如语文课上的“识字”教学,这是舞蹈“组词”、“造句”、“成章”的基础。单一舞蹈动作的训练就像是铸造每一块瓦,只有基础坚实、材料过硬才能盖出结实耐用的好房子。单一动作的训练教学其内容是舞蹈组合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动作,从风格特点来说是从属于舞蹈组合的,且训练的规范性和情感性都具有为舞蹈组合服务的特点。因此可以说在单一动作训练中,准确体验舞蹈的风格特点,是训练学习中的关键。在蒙族舞蹈教学中,开展组合训练之前教师可以先进行单一的基本动作的训练,如蒙族民间舞蹈中有各种肩、臂的动作,有:硬肩、软肩、圆肩、甩肩、碎抖肩;硬手、软手、压腕、弹腕、翻腕等动作,这些基本动作都有着浓厚的草原气息,是每位学生在学习蒙族舞蹈时所必须掌握的,对这些单一动作的协调、到位和美感体验,同样是舞蹈组合和成品舞蹈的美感体验及其艺术表现的基础。

(五)由单元到综合进行组合训练

1、单元组合是基础

舞蹈组合训练并不是舞蹈单一动作的简单叠加,而是按照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表演规范并注入学生情感表现的一个舞蹈学习的必由阶段。然而,组合训练也是要分阶段的,学习单元组合是对单一动作训练的一个扩充,也是为综合组合训练以及成品舞蹈训练打下基础。蒙族舞蹈教学的单元训练应是循序渐进的从体态组合、动律组合、硬肩组合、柔肩组合、胸背组合等细分的单元组合开始训练,在单元训练时要强调学生动作的质感,要求学生记住动作准确的要领,掌握基本动作的规范性。

2、综合性组合强调表演以及对蒙族舞蹈风格性的把握

在综合性组合训练中,要注意舞蹈运动规律与学生情感表达发展的有机结合,也要培养学生对舞蹈动作与风格的整体把握和表现能力。综合性组合有别于单元组合训练,它不再是单一的基本动作的训练,而是加入了更多表演成分以及民族的风格特色,组合更具观赏性,同时对学生掌握舞蹈表演能力的要求也更高。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反映在舞蹈中,应该要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在综合性的组合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对这种独具特色的蒙族舞蹈有传神的表现,在展现风格性的同时加入表演,使学生对蒙族舞蹈的学习迈入更深一层。

(六)加强表演性组合和剧目的练习

舞蹈的训练学习最终是为舞台表演服务的,表演性组合的以及成品剧目的练习,是对学生掌握民间舞的一个强化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吸收的知识有限,学好舞蹈还需要课后的勤加练习,在学生对舞蹈风格以及表演有一定的掌握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主从视频中学习优秀的舞蹈成品,可以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对舞蹈的表现力,使学生对舞蹈艺术连贯、流畅、抒情等整体审美感知和入微的艺术表现有更深入的领会和体验。

参考文献:

[1]罗熊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

篇5

1.学案的特点

(1)围绕物理教学目标,紧扣物理教材,从整体上体现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物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物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可能地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这样有利于控制课时学习的知识量,有利于课时目标的实现和物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2)有启发性。对物理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求知欲。

(3)物理问题设计应首先考虑物理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物理问题的编写,除一般的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还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对物理知识认知的规律。

(4)坚持创新性原则。

(5)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6)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的前提和保证,在学案编写中,学法线贯穿始终,如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

(7)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去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与现象,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组成学案的基本要素

(1)学习目标。课堂上,我们应该注重围绕一个或几个知识的关键交接点,引导学生将一系列的学习目标钩挂到这些点上,把新、旧知识内容钩织成一个网,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各项学习目标。

(2)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给出有利于学生在宏观上把握所学内容,并能使学生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3)诊断补偿。首先设置的题目重在诊断和新知有联系的旧知学生掌握的情况,目的是发现问题后进行补偿教学,为新知的学习扫清障碍;其次有利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4)技能训练。包括课堂活动,课后讨论等,以巩固所学,培养能力,并获得反馈。

二、学案的实施

1.课前预习阶段

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导学案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如要控制自己的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可以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难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前预习阶段是“导学案”教学法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

2.课堂讨论阶段

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更广泛地提出问题和进行猜想,并将这些问题和猜想记录下来,同时可以让部分小组把这些问题和猜想板书在黑板上,共同来归类、梳理,找出大家要共同探究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学案在此部分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自己得出结论。

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的点拨、诱导性问题,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实际,教师适当设计几个检测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起到巩固、提升的作用,从而将讨论进行到底。

3.课后巩固阶段

篇6

1 半导体物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传统半导体物理学的主要内容包含半导体的晶格结构、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杂质和缺陷能级、载流子的统计分布、非平衡载流子及载流子的运动规律、p―n结、异质结、金属半导体接触、表面及MIS结构等半导体表面和界面问题以及半导体的光、热、磁、压阻等物理现象[4]。但是近年来半导体物理发展迅猛,新现象、新理论、新的研究领域不断涌现。上世纪50~60年代,属于以固体能带理论、晶格动力学理论、金属―半导体接触理论、p-n结理论和隧道效应理论为主的晶态半导体物理时代;70~80年代则形成半导体超晶格物理、半导体表面物理和非晶态半导体物理三足鼎立的格局;90 年代以后,随着多孔硅、C60以及碳纳米管、纳米团簇、量子线与量子点微结构的兴起,纳米半导体物理的研究开始出现并深化;现在,以GaN为主的第三代半导体、有机聚合物半导体、光子带隙晶体以及自旋电子学的研究,使半导体物理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里程[5]。

半导体物理学是材料科学工程专业(光伏方向)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太阳能电池原理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同时又和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要透彻学习半导体物理学,既要求有较强的数学功底,熟悉微积分和数理方程;又要求有深厚的物理理论基础,需要原子物理、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等前置课程作为理论基础。由于材料科学工程(光伏方向)培养目标侧重于培养光伏工程专业技术人才,而不是学术型的研究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有自己的独特要求,学生在学习半导体物理之前,没有系统学习过数学物理方程、量子力学、固体物体、统计物理等专业课程,所以理论基础极其薄弱,这给该门课程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和挑战。而且半导体物理的理论深奥,概念多,公式多,涉及知识范围广,理论推导复杂,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直接的结果就是课程教学质量较低,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学习普遍被动。面对发展迅猛的半导体物理和目前教学现状,如果不对“教师讲、学生听”的半导体物理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为此教师要在半导体物理学教学中采用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2 “学案导学”导学教学模式在半导体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由“学、教、练、评”四个模块构成。“学”,就是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自学掌握所学内容。“教”,就是教师讲重点、难点、讲思路等。“练”,就是通过课堂训练和课后练习相结合,检验学习效果。“评”,就是通过教师点评方式矫正错误,总结方法,揭示规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课堂教学形式的简单改变,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教学模式的总体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导学案的编写、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

2.1 半导体物理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总体目标的确定

半导体物理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总体目标是:以材料科学工程专业(光伏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和半导体物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宗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体现课堂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和态度,突出学生的思维开发和能力培养;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实行差异化教学,面向全体,分层实施。

2.2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

半导体物理学的教材种类较多,经典教材包括:黄昆、谢希德主编的《半导体物理》(科学出版社出版);叶修良主编《半导体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刘恩科、朱秉生主编《半导体物理学》(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该校教研组经过认真分析,选择刘恩科主编的《半导体物理学》第7版作为教材,该书内容极其丰富,全书共分13章,前五章主要讲解晶体半导体的结构、电子的能带、载流子的统计分布、半导体的导电性、非平衡载流子理论等基础知识,第6章讲PN结理论,第7章讲金属和半导体的接触性能、第8章讲半导体的表面理论、第9章讲半导体的异质结构,第10、11、12章讲解半导体的光学性质、热电性质、磁和压电效应,第13章讲解非晶态半导体的结构和性质;该教材理论性很强,有很多繁杂的数学推导,要真正掌握教材所讲内容,需要深厚的数学功底和物理理论功底。该校材料科学工程专业(光伏方向)立足于培养光伏工程的应用型人才,学生理论功底较为薄弱,故我们对理论推导不做过高的要求,但对推导的结果要形成定性的理解。具体要求学生掌握半导体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晶体半导体材料的基本结构、半导体材料基本参数的测定方法。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我们确定的主要理论教学内容有:(1)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2)半导体中的杂质和缺陷能级;(3)半导体中载流子的统计分布;(4)半导体的导电性;(5)非平衡载流子理论;(6)PN节;(7)金属和半导体接触;(8)半导体表面理论。对半导体的光学性质、热电性质、磁和压电效应以及非晶态半导体不做要求。在课程实践方面我们开设四个实验:(1)半导体载流子浓度的测定;(2)少数载流子寿命的测量;(3)多晶硅和单晶硅电阻率的测量;(4)PN节正向特性的研究和应用。

2.3 立足学生实际精心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是我们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对每个教学内容都精心编写了“导学案”。“导学案”主要包括每章节的主要内容、课程重点、课程难点、基本概念、基本要求、思考题等六个方面的内容。以“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为例,我们编写的导学案如下:

2.3.1 本节主要内容

原子中的电子状态:

(1)玻耳的氢原子理论;(2)玻耳氢原子理论的意义;(3)氢原子能级公式及玻耳氢原子轨道半径;(4)索末菲对玻耳理论的发展;(5)量子力学对半经典理论的修正;(6)原子能级的简并度。

晶体中的电子状态:

(1)电子共有化运动;(2)电子共有化运动使能级分裂为能带。

半导体硅、锗晶体的能带:

(1)硅、锗原子的电子结构;(2)硅、锗晶体能带的形成;(3)半导体(硅、锗)的能带特点

2.3.2 课程重点

(1)氢原子能级公式,氢原子第一玻耳轨道半径,这两个公式还可用于类氢原子。(今后用到)

(2)量子力学认为微观粒子(如电子)的运动须用波函数来描述,经典意义上的轨道实质上是电子出现几率最大的地方。电子的状态可用四个量子数表示。

(3)晶体形成能带的原因是由于电子共有化运动。

(4)半导体(硅、锗)能带的特点:

①存在轨道杂化,失去能级与能带的对应关系。杂化后能带重新分开为上能带和下能带,上能带称为导带,下能带称为价带。

②低温下,价带填满电子,导带全空,高温下价带中的一部分电子跃迁到导带,使晶体呈现弱导电性。

③导带与价带间的能隙(Energy gap)称为禁带(forbidden band),禁带宽度取决于晶体种类、晶体结构及温度。

④当原子数很大时,导带、价带内能级密度很大,可以认为能级准连续。

课程难点:原子能级的简并度为(2l+1),若记入自旋,简并度为2(2l+1);注意一点,原子是不能简并的。

基本概念:电子共有化运动是指原子组成晶体后,由于原子壳层的交叠,电子不再局限在某一个原子上,可以由一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上去。因而,电子将可以在整个晶体中运动,这种运动称为电子的共有化运动。但须注意,因为各原子中相似壳层上的电子才有相同的能量,电子只能在相似壳层中转移。

基本要求:掌握氢原子能级公式和氢原子轨道半径公式;掌握能带形成的原因及电子共有化运动的特点;掌握硅、锗能带的特点。

思考题:(1)原子中的电子和晶体中电子受势场作用情况以及运动情况有何不同,原子中内层电子和外层电子参与共有化运动有何不同。(2)晶体体积的大小对能级和能带有什么影响。

2.4 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

篇7

近年来的教学中,发现很多高中生对于物理成绩的提高非常缓慢,部分学生甚至呈现出无法听懂物理课的状况,追究其原因,主要是被初中的物理难所误导,特别是物理是一个比较抽象化的概念,学生的抽象能力得不到利用,因此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而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方案提出,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一、线性笔记和思维可视化笔记的相对比

在高中的物理课本中将较深的思维逻辑呈现出来,知识面较为全面,所以上课通常都是要求学生做笔记。以前在上课时记笔记时都会用线性笔记例如分成1、2、3、4点等这样的记录笔记的方式,这样记的笔记既没有概括性,也无法将知识框架勾勒出来,所以学生在学习中不能理清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无法将思维关注到整个所学的知识当中去,这也导致在学习时不能把握重点,学生只能靠将老师的教学教案拷贝到自己的笔记本上然后进行机械式的学习,这种学习既费时又费力,并且无法掌握物理的规律和概念,所以很难提升物理的成绩。

而作为思维可视化作图笔记,第一点就是轻松地将核心内容勾勒出来,不需要线性笔记那样数一二三条,而是用图的方式,将关键词记录下来,再用线条将这些词之间的关系进行关联,这样的树状图生动活泼,使学生很难忘记。第二点思维可视化图笔记可以让学生复习事半功倍,在看思维可视化图时进行知识点的回顾,然后与习题相结合,就能够将基础扎实。第三点用该种方法做笔记,省时省力,而且效果好,学生都乐于用该种方法来记笔记,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氛。

二、思维可视化导图的制作和使用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进行思维可视化导图的制作,有诸多的优点。经过六十多天的思维可视化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物理成绩都有较大的提高。因此,在课堂上就会将思维可视化导图制作出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思维可视化导图的理论幻灯片呈现在学生眼前。可视化思维导图的构建非常容易,训练学生可视化思维导图的制作,半个学期就已经大有成效,下面就是思维可视化导图的制作过程。

工具:不同颜色的笔和两三张白纸

步骤:第一,将主题画在或者写在纸的中间,该主题要有强烈的视觉特效将其核心意义描绘出来。第二,像树枝一般向外延展,延伸出的分支要作为“次主题”与主题相连接。并且将更细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在表达时应当以关键词的形式来表达,而且画上美观的曲线使各个相关联的关键词相连接。第三,在进行表达时,不能乱,而是将各个不同符号用不同的文字、颜色、图片来表达,这样就会有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刻在脑子里不但快速,还容易记牢。

篇8

一、努力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宽松,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所谓的课堂气氛是一种精神环境,强调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中心地位。课堂气氛是具有双重效用的。根据我们的教育实践来看,一个积极和谐的教育气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鼓励学生更加大胆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自己的学习心态更加活泼和积极;而过于沉闷的课堂气氛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智力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掘,更不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着力营造和谐舒适的课堂环境与氛围,让学生的学习心情更加轻松,具备用英语交流的勇气和兴趣,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若想实现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具备正确的态度、合适的仪表和饱满的精神,保持面部表情的愉悦和轻松,拥有优雅大方的举止,英语表达要流利,发音要纯正,进行规范而漂亮的书写,在版面的设计上要注重醒目性和合理性。在具体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更加注重趣味性的增强和启发性的应用。

二、歌中练,在歌声中巩固所学知识

中学生生性活泼、爱唱爱跳。针对这一特点,每一堂课我都采用或编写了与学习内容相符的歌曲或歌谣进行教学,并加以动作表演。

三、画中乐,在涂、画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低年级学生性格活跃、开朗,但稳定性、专注性差,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仅锻炼学生的“动嘴说”,还让学生“动手画”,如用水笔涂风景,用简笔画同伴,用线条连单词,用毛线装饰小动物卡片等等。学生们在涂画中,与同伴团结合作,相互交流,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四、情境体验,在交流中创造性使用知识

在教学中,不可能将真实的生活情境搬入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境,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单词和对话的内容。简单的表演既容易又逼真,学生兴趣很浓,表演时能全身心投入,神态惟妙惟肖,对内容的理解便不再困难。如在学习颜色的单词时,我让学生走出座位,寻找教室内多彩的事物,学生在寻找中得到体验,并急于运用学会的单词。这样就大大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对话活动,加深对话内容的理解。

篇9

基于教学实践,案例教学在“导游服务技能”课堂中的一般程序为展播案例、自主分析、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四个部分。

(一)展播案例

教师可用多媒体PPT形式展播案例,介绍案例的内容,根据学情,抛出问题。此类问题可归纳为三种:一种是陈述性问题,如:“案例中游客小王属于何种气质?”目的是让学生回忆所学,进行知识迁移。第二种是评价性问题,如:“你觉得导游小李的做法对吗?为什么?”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对某种行为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种是假想性问题,如:“假如你是该团的导游,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怎么处理?”目的是让学生步入情境,思考案例中的难题,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独立分析

教师展播完案例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法为中心,激励学生独立分析案例中的具体问题,得出自己的观点。

(三)小组讨论

按就近原则分组,设立组长,组长运用“头脑风暴法”,汇总组员观点,最后组员代表发言。各组代表陈述观点后,由教师引导进行班级层面的二次讨论,得出最终观点。

(四)教师总结

根据分析讨论的问题,教师用赏识的眼光对每组的方案进行点评,归纳。如果案例没有固定答案,只要符合导游法规与游客心理,均合理。同时,教师要对于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的参与态度给予评价,做好生成性信息的汇总。

二、案例教学在“导游服务技能”具体教学环节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既适合单一教学环节的展开,也适合多个教学环节的合用。

(一)导入环节

案例:2013年7月,旅游者黄某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投诉,称其在参加某国际旅行社组织的旅游活动中,在某景区餐厅用餐后,发现置放在旅游车上摄像机被盗。经检查,担任该旅游团导游许某在游客下车用餐时,没有提醒客人随身携带贵重物品,且在客人下车后,导游许某没有检查车窗是否关紧,司机也下车,以致车上无人看管物品。问题:对客人被盗的摄像机等物品,旅行社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为什么?依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规定,对此类情形,导游人员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二)新授环节

案例:某旅游团,游客A在景区检票时,心急火燎,显得非常的不耐烦。在游览中被导游生动的讲解所吸引,并不假思索地不断提出问题打断别人;游客B非常外向,在旅游车上积极参加歌唱活动,游览过程中笑声不绝;游客C做事不慌不忙,在游览过程中一言不发,静静地听着导游的讲解;游客D羞涩,不太合群,旅游期间与团友发生了点小矛盾,不断与家人电话诉说,失眠了好多天。问题:分析游客A、B、C、D的气质特点,如果你是导游,会怎样接待他们。游客A属于急躁型旅游者,导游要密切注意他们的动向,抓住他们的兴趣来开展带团服务,以诱导的方式让其融入团队,消除分离倾向;游客B属于活泼型旅游者,导游在服务时要增强趣味性,平易近人,多讲故事少讲道理;游客C属于稳重型旅游者,导游应该掌握科学原则,讲解正确,尊重他们,言语科学严谨,内容上适当扩大知识分量;游客D属于忧郁型旅游者,导游在服务前要制定严密的工作计划,适当与之进行情感交流,但是要保持距离,不要过多干涉他们的活动。

(三)总结环节

在此环节设计案例,有利于使所学形成清晰而系统知识网。例如学习“参观游览服务”这一节,设计“马虎的导游”案例,便于总结本节知识重难点。案例:2014年7月,导游小张带游客游览景点,到了景区,发现团里少了一个人,一打电话才发现,一位游客还在酒店,旅行车又返回酒店。游览过程中,突然下雨,好多游客没带伞,大伙匆忙寻找旅行车避雨,导游上车后,发现还有一部分的游客没上车。下车寻找,得知好多游客不知道哪一辆是自己的旅行车。游客非常生气,抱怨不断。问题:运用所学,导游哪些地方做的不对?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在参观游览服务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正确的流程是什么?总结出教学目标的知识点:参观游览活动是导游服务工作的中心环节,应做好出发前的准备,途中导游的注意事项,景点讲解时的提醒工作及返程工作时的注意细节。

篇10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10-0022-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案例背景]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II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及其后续知识的教学,因其理论性较强、抽象程度较高、处理不当易给学生产生“本部分知识枯燥乏味”的错觉,历来是中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如果能通过恰当的方式在不失学科严谨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增加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与综合性,一定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本部分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确保本部分知识在学习后能在学生大脑中保持较强的恒久性。鉴于进入这一部分知识学习时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必需的高中物理学知识基础,将学生所熟悉的物理模型创造性地应用于化学教学,在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学的热情,使理化知识互补双赢同步提高。

[案例主题]

化学教学中“物理模型在导入新课时的创新应用”

[案例描述/案例分析]

[教师行为]

进入课堂,在屏幕上打出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实景照片(图1)。

[点评与分析]

化学教师走进课堂,给学生展示这样的图片,使学生眼前为之一亮:今天不是化学课嘛?老师用这张图片想干什么呢?同学们在第一时间即进入集体讨论与思考,纷纷猜测老师的意图,也有一部分同学能较早地预料到老师创设教学氛围的良苦用心并在内心本着赞赏的心态为之振奋。

[教师行为]

接着打出这样一个问题:设重力加速度g≈10 m・s-2。一小球初速度为0,从离地面20m 的高楼阳台上自由落下,求:

(1)小球离地面10m时的瞬时速度;

(2)小球接触地面时的瞬时速度;

(3)小球在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点评与分析]

此时高一学生已经完成了相关物理学知识的学习,解决这样的问题基本上是手到擒来,同学们易获得一种成就感,这就为本节课后续内容的教学创设了一个极佳的心理氛围,同时还为后续教学过程中“化学反应瞬时速率与平均速率” 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教师行为]

展示炸弹爆炸、青铜器生锈两张图片(此略去)。

[点评与分析]

用这样的方法引出化学反应也存在快慢问题,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与一般计算方法,对比强烈、学生印象理应比较深刻。

[教师行为]

提出问题: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向某加有合适催化剂、体积为2L的刚性密闭容器中充入2.8 g N2与4g H2,然后加热,充分反应10秒钟后用仪器检测到容器中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 mol/L。求:

(1)开始时容器中N2与H2的物质的量浓度;

(2)10秒末时容器中N2与H2的物质的量浓度;

(3)前10秒内分别用氮气、氢气、氨气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表示的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值: v(N2)、 v(H2)、 v(NH3);

(4)比较上述反应速率值的相对快慢。

[点评与分析]

通过本题的演算,既让学生学会了相关计算的一般方法与格式,又为引出后续概念准备了素材。

通过运算,同学们发现相关化学反应速率的值之间存在这样的数值关系v(N2):v(H2):v(NH3)=1:3:2并在第(4)问的解答上产生了困惑与争论:

有的同学认为上述反应速率值的相对快慢为v(N2)

而有的同学则认为上述反应速率值虽然表观数值不同,但它们反映的是同种条件下的同一个化学反应实验事实,其快慢程度应该是一样的;

更有一些同学对这种化学反应速率表达方式本身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因为他们无法接受上述两种都看似合理却水火不容的矛盾结论!此时的课堂已进入争论的白热化状态。

[教师行为]

打出右侧动态图片(图2)但不做任何解说,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奥妙。

[点评与分析]

这张图源自高一物理学课程《圆周运动》一节,学生非常熟悉:距离圆心r处某点的切向线速度v=ωr(ω为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值),显然ω=v/r。

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后很快就领会了其中的奥妙(几分钟后,全班一片恍然大悟:噢--,原来是这样!妙!)

通过这张图的引入与借用,无须老师多言,同学们对“同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用不同物质单位时间内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来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值可能不同、且其值之比一定等于化学反应方程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这一难点的理解与掌握在极短的时间内即能得到完美而深刻的体验。事实上有不少同学创造性地将v/r(r为化学反应方程式中不同物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理解为化学反应的角速率ω,并提出在今后的快慢比较问题中一律将v折算成ω后再进行比较将显得更加方便与快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使是成人的学习过程也莫不如此。高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告别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其内心的童趣尚有很大程度的保留,如果我们能以恰当的方式唤起孩子们内心的童真,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其内心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在科学的“玩”与充满智慧的“笑”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科学的教育与熏陶,培养其灵活科学的思维建模能力,我想我们的教学距离成功已经近乎一半了。

[思考与困惑]

1.不同的学生,其学科特长必然有所不同。本文的上述做法,从正面来看,有利于学生对理化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在整合过程中于完成化学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热情,使理化知识互补双赢同步提高;但从反面来看,对那些物理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而言,会不会反过来增加其学习化学的难度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2.本文上述做法基本上基于一种思维方式上的比拟与迁移。但是,物理过程比较侧重空间方位上的思考与推断,不会涉及产生新物质方面的问题;而化学过程则比较侧重物质量的变化问题,基本不涉及空间方位上的思考与推断。这样的比拟会不会对学生思考化学问题产生不利影响,尚有待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篇11

根据我校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学校要求在课堂上对学生分层组织教学,又要求采用学导案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重点形成合作探案,预习、复习等应有的学习能力等,鉴于以上要求本人对“分层教学学导案”在课堂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下面就教学中的应用谈一点体会。

教学一刀切的多,主要分层教学的少,把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更少。课堂上照本宣科,死板灌输的多,学生主题性的少,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更少。先进范例后模仿练习的多,先自学后交流再指导评价的少。抱怨学生基础差的多,注重学习方法培养,指导的少。为了克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以上问题,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在课堂中学习,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获,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导案更有效的发挥其作用,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精编导学案

首先学导案的主要作用是课前准备,以备课堂上“减负增效”,课堂教学大幅度减少精编导学案显得尤为重要,为落实我校的“一情六环节”的分层教学模式,我们的学导案设计主要由这几部分组成,“导”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或者是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思、展、议、讲”这四个环节主要由教师把新授课知识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层层递进,展示问题、设计问题,让学生看书自学,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最后一环节是“检测”题目也应是由易到难,分层设计,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到学习成功和快乐。例如《光的折射》一课的导学案的,复习引课设计了三个问题(1)一般情况下,光在玻璃、水、空气按照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什么?(2)光的反射概念是什么?(3)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什么?设计这三个问题为本节课的目标达成作了知识的铺垫。“思”的问题设计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实验,课堂检测部分需要用折射规律作图的两个题目,课后作业是画光从空气射入三角玻璃砖及从玻璃砖射出的光路图,为下一节《透镜》做准备。其次学导案完成的方式要多样化。导学案的题量要尽量精和少,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能用好导学案,为避免学生直接抄袭导学案,导学案的复习部分和新课思的部分的基础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第三,还要重视实验预习,因此实验是学习物理的重要部分,为了顺利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我们可以在学案中设置一些必要问题。例:在动能大??什么因素有关一节,可以在导学案中布置以下几个问题:你们小组的假设是什么?如何控制实验变量?如何知道动能的大小?如何改变球到达水平板上的运动速度?这样的实验设计既让学生了解了每一个实验步骤的意义,又让学生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而且有条不紊的实验,必定会带来实验成功,让学生兴奋不已,终生难忘,学生还可以以良好的兴趣,态度参与实验。

二、课后作业多样化尽显成功之乐

介于学生基础参差不课间,切忌课后作用一刀切,也切忌课后作业与教学内容脱节,层次性不强,难度和跨度把握不恰当,综合性作业多,专项练习少学生仅靠当天所学知识根本不能完成练习和作业,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后作业不应该只是书面上的作业,也可以是多样化的,例如布置一定的基础知识,通过组长检查,背诵过关的形成完成等。

三、应注意的问题

1. 合理的编排知识体系。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内容,便于学生学习。为了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能力,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达标训练,要注意此环节应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后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

2. 避免把“学案导学”变成了“穿新鞋,走老路”。

有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重教轻学,包办代替养成习惯,所以实行“学案导学”时习惯于走老路。如对那些应由学生自已解决的内容仍以讲为主,还是注重了讲深、讲细、讲透,认为“学案”中安排的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出问题等太耽误时间,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

3. 教师要在“导”上下功夫。

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的“导”置关重要,教师要做到导兴趣、导学法、导思维、导创新。要做到精讲。

篇12

伴随着高中物理教学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物理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物理教学,加上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大部分为抽象性概念,使得学生的理解难度大大增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现象和概念成为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思维可视化导学案是通过教师的思维可视化教学方式进行引导,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材,通过新课程教材作为指引,设计的教学方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另外,新型导学案还能指引学生对遇到的物理问题进行思考,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全面培养,对学生今后发展等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1.线性笔记同思维可视化笔记之间的对比研究

当前高中物理教材将一些较为深奥的思维逻辑呈现给学生,教材本身知识面得到有效扩展,但由于教学内容的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课堂笔记的记录。传统笔记记录方法采用的是线性记录模式,将所有知识点分成每个知识点记录,这种记录方法使各内容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从而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另外,这种学习模式还会使学生无法掌握课堂教学重点,只是单纯的知识拷贝,既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又无法真正掌握有关物理知识。

思维可视化作图笔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优势,首先对教师的课堂讲解内容进行重点突出,通过作图方式将所有关键词进行记录,然后通过线条和文字将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生动地描述。然后是思维可视化图笔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思维导图同传统笔记相比更加简单直接,学生复习时能够快速回忆起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上课后习题的巩固,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回顾知识。最后则是该笔记的记录方法相比传统线性记录方法更加简单,且充满乐趣,学生兴趣更加浓厚,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1]。

2.思维可视化导学案的实践

2.1播放多媒体实验动画,降低教学理解难度。

物理这一门学科对实践操作的要求较高,加上教学内容抽象性较大,教学时学生有时很难对一些知识点有深层的理解,而采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实验过程能够将复杂的内容简单明了,如讲述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整个实验动态呈现出来,首先将打点计时器安装好,然后将纸带的一段固定在重锤上,另一端则穿过打点计时器上的限位孔,做好准备工作,然后接通电源,使重锤自由下落,这样会在纸带上留下一排点。播放实验时,教师可以对时间进行调整,以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整个过程,播放完之后,学生可以对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等进行讨论,这种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机械能守恒这一概念。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需要合理使用先进教学设备,帮助学生了解某些概念的含义。

2.2围绕教学重点,开展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多多参与物理实验,使学生从直观角度对物理现象有明确的认识,然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讲解相互作用中的弹力这一内容时,大部分学生对这一概念都有大致认识,但对于弹力的计算公式及计算结果等不太清楚,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弯曲的锯条将小球弹出这一实验内容将弹力计算方法及计算过程等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深刻了解弹力的计算方法。此外,这一实验内容操作难度较低,学生可以亲自试验操作,对弹力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2.3构建知识框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对于高中物理教学,一些学生不会通过自身认识对教学内容进行剖析,因此,学习过程中往往很难找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较散,严重影响学生物理学习[2]。而采用高中物理思维可视化导学案之后,学生能建立适合自身的知识框架,复习时更具有针对性,此外,可视化课堂笔记能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如讲述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与时间、位移与时间等不同内容之间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然后通过知识点的罗列帮助学生思考相关内容,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知识框架。

3.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而采用思维可视化导学案之后,学生能更加简单清晰地了解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效果及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