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30 21:04: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体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休闲体育的特点是愉悦、轻松,它主要是以娱乐健身为主要目的,是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其形式呈现多样化。高校体育则主要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体质,注重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承受力的培养,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在锻炼价值方面,休闲体育和高校体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强调有效提高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最后阶段,是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仅注重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而且还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而休闲体育作为高校体育的延伸正好迎合了终身体育的理念,使得体育运动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文明、高尚、科学的生活方式。
(二)体育教育与休闲体育融合发展现状
新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已经对体育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正在逐步的增设休闲体育课程,向同学们传授休闲体育知识以及相关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认识正确的休闲体育行为,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目前,高校体育教育和休闲体育教育正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其最明显的体现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发生变化,课外活动呈现多样化。许多普通高校增设了一些大学生非常喜欢的休闲运动课程,例如:网球、游泳、击剑、轮滑等等。课外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户外休闲运动,例如爬山、越野、滑雪等等。然而,休闲体育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中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教学方式依然是以强调传授运动技能为中心;
2)由于国家在高校体育教育投入的经费有限,没有过多的资金支持开展大学生休闲体育活动,由此导致各类学生体育社团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等因经费不足而逐渐被取消;
3)学生没有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没有正确认识休闲体育的价值观;
4)高校休闲体育的消费和服务体系建设的不够完善,缺乏对学生正确休闲体育消费观的引导;
5)高校休闲体育咨询机构建立不够完善,不能科学指导学生的休闲体育。
(三)对高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整合的研究建议
1)树立休闲体育文化理念,营造良好氛围。随着休闲体育的不断发展,它已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休闲体育生活化强调的是一种将休闲体育作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生活方式,将休闲体育活动视为不可或缺的日常活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积极地培养学生对于休闲体育文化的认识,树立休闲体育生活化的理念。这样不但可以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而且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休闲体育活动。
2)建立休闲体育社团,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体育活动社团是大学生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体育社团中,拥有共同爱好、兴趣的同学自发的聚集在一起,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休闲体育活动,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学习压力,而且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了可能。大学中休闲体育社团的建立不仅代表了大学生运动价值观向休闲体育方向的转变,更为休闲体育在高校中的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3)加强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的有机结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余教学,课余教学作为课外活动的延伸,按照学校教育的要求,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高校中开展休闲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在给学生提供愉快、自由的活动环境的同时,使学生真正成为休闲体育活动的组成部分,以此激发学生对于休闲体育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休闲体育观念。因此体育教学中要将休闲体育活动融入课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终身体育即指为了强身健体和发展身心,一个人将终身贯彻身体锻炼的生活习惯,并在生活中持之以恒地接受正规的体育教育和学习。终身体育理念是改变国民整体精神面貌自强不息的佐证,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民族智慧,未来我国将持续完成“中国梦”的大国梦想,但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也随之盛行,这是人性的弊端,也是历史的必然产物。若要改变腐朽的文化侵略就要发扬民族精神。终身体育理念就是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它指引国民保质乐观向上,返璞归真的生活本质,发挥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缔造一个强大而健康的民族。我国高校教育目标便是培养具有民族竞争力和凝聚力的人才,与终身体育理念相结合,有助于更好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这里所讲的高校终身体育是指高校倡导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保持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的习惯;二是根据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增强高校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促进其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为大学生提供参加体育活动的实践机会。
(二)终身体育理念的重要性
由于人的健康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改变个人体质,锻炼可以使得身体素质强的人变弱,身体素质弱的人变强。由此可见,终身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贯彻体育锻炼才可以帮助高校生获得真正的健康以及体育精髓。高校教学的体制改革,建设校园基础设施以及增加师资力量,仅起外辅作用,最重要的还是由内而外,以终身体育理念作为教学理念,促使高校生能自主学习,有兴趣、有计划、有目的地实现终身体育锻炼。其次,高校生的学习任务重,身体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习和生活的质量。最后,终身体育锻炼有助于高校生长期保持体能,日益增强体质。因而,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是提高高校生身体健康的有效方式,也是一种全新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人体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人要经历生长发育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由于体育锻炼具有增进体质的作用,对人各个时期的身体健康都有积极影响。所以,高校发展体育锻炼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人体特点提出相应要求。具体而言,一是生长发育时期要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成熟期要保持旺盛的精力与充沛的体力;衰退期要延缓衰退。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体育锻炼方法,才能达到合理锻炼的功效。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可对人的健康带来消极影响。体力活动的减少,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加快,精神过度紧张,生活的不良习惯,食物摄取热量过多等变化,造成了高血压、心脏病、肥胖症等病患,严重威胁着高校生的身体健康。因此,贯彻终身体育锻炼理念是提高高校生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三)现阶段高校体育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的发展、教学体制、教学模式单方面要求高校生的体育成绩,过于重视体育动作的规范和运动技能的培养,盲目教学比赛,忽视了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
1、缺乏教学理念
高效体育教师盲目追求体育成绩,对体育教学理念不加重视,导致终身体育理念不能贯彻,也难以实现教学质量。高校生步入社会必会承受就业与生活压力,因此,要有健康的体魄与强大的心理承受力。据调查,我国高校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并且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理念。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单一枯燥,严重约束了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降低了高校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致使高校生体育锻炼意识浅薄,造成对体育锻炼的轻视。可见推广终生体育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2、缺乏教学条件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高校生的体能素质。高校的体育课程并未选择专业教科书,而是根据教师安排来进行体育学习。高校体育对体育锻炼的不重视,致使体育设备建设滞后,配套设备难以跟上教学需求,使得高校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且由于我国体育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提高体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发展
高校体育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将提高高校生的全面发展体能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并非一日之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是培养了大学生体育意识及兴趣、强化体能和增强意志的学习目标。终身体育理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高校体育的全面体育教学,更诠释了体育乃持之以恒的运动精髓。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体育认知的深化,高校体育围绕终身体育理念,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就是由被动转为主动,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并使大学生真正掌握终身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不再将体育锻炼流于形式,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民普遍健身意识低下,体能不足的现状。此外。高校体育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体育理念确定了高校体育的培养目标。因此,把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链,就必须落实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把终身体育纳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三、落实终身体育理念的教学改革
(一)学校方面
1、转变教学观念
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结果。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对传统教学体制进行改革。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应以培养高校生的终生体育意识为目标,体育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将高校生视为教学主体,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学理念,提高专业素质,不能重成绩轻理念,要多注重高校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内心建设为重点,不断对高校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学辅导。
2、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高校体育的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发挥高校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结合,增加教学趣味,增强运动意识。首先,教学组织的形式应多样化发展。高校体育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拓展训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譬如多媒体设备等;充分利用专业教材落实高校生的理论学习,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止进行场地训练。其次,体育教学向个别化发展。采用个别教学方式,发挥学生潜能,培养高校生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锻炼。
3、改善体育器材
体育项目必须要有相应的训练器材和场地支持。所以,高校应改善教学制度,保障高校生依据个人喜好,开展体育运动。还可设置专业教师对高校生的训练进行辅导,使高校生获得更好的运动效果。改良体育器材,拓展体育运动。高校可引进轻巧便捷的体育器材,譬如排球、乒乓球等体育设施。这些全新项目可增强高校生对运动的乐趣,易被学生所爱。教师可借助体育器材来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二)学生方面
1、注重体育兴趣培养
加强对高校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树立正确价值观,使高校生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作用。尤其,高校生对终身体育锻炼的认识水平愈高,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就愈大,终身体育思想的发展就愈稳固,从而提高高校生对终身体育理念的认识。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就必须充分调动高校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主动培养高校生的锻炼兴趣,切不可为完成任务而抹杀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除此之外,还要注重高校生的创造性,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个性,培养高校生的体育特长。
1)地区性特征。地方体育项目,是在一定地区形成和发展的,具有该地区的体育文化底蕴和特色。
2)历史性特征。地方体育项目,是在长期的体育实践中形成并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就其形成、传承和发展看,有的是当地民间形成的为了祛病延年、娱乐身心和提高竞技水平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体育运动项目;有的是在地方体育布局中形成和发展的特色体育运动项目。
3)项目性特征。地方体育项目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具有体育运动项目的一般特征,它是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竞技表演等为目的的一次性活动过程。地方体育项目根据其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竞技类体育项目。如射箭、摔跤、武术、石锁、高脚竞速等存在有一定竞技形式的体育项目。二是娱乐性民俗类体育项目。如蹴鞠、击鞠、捶丸、蹴球、舞龙、舞狮、摇旱船、划龙舟、划竹筏、跳棋、打花鼓、花鼓灯、秋千等,以娱乐身心为主要表演形式的体育项目。三是养生健身项目。如导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等。
2高职院校体育课引入地方体育项目的意义
2.1地方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程,突破了高等职业院校传统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丰富了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在体育课中引入了地方体育项目后,传统的以田径、球类、体操等竞技内容为主体的课程结构体系逐步演变为竞技表演性、强身健体性、歌舞娱乐性、体育娱乐性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结构体系的变化,不仅丰富了课程的内容,重要的在于更有利实现体育课程的多元目标。因此,在访谈中有很多高职院校分管体育工作的领导、体育教师认为,“这是利用地方体育项目改进体育课程教学的最显著效果之一。”
(一)课程内容太过简单,课程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实践课程
在特殊体育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体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即使教师在对特殊人群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做了足够的功课,在实际特殊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学者还是会遇到许多突发问题。故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的应使教师具备较为广博的专业知识,尽可能精准地掌握每类特殊学生的基本性格特点、以便能够面对不同的特殊受教育者提供相应的教学。
(二)特殊体育师资的知识体系建构不完善
我国目前存在着大量各类特殊教育班级,虽未达到明确统计,但数量远超过特殊教育学校数。特殊受教育人群夫虽然与普通学生的发展规律相一致,但较普通学校学生更凸显期复杂性,这就要求从事特殊体育的师资在准备的过程中需要针对特殊人群的特点、教育需求以及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行完整的专业培训。特殊体育教育教师与普通的体育教师在文化知识与教学理论的技能上不能存在过大的差距,但要求更高的是特殊体育教师需要掌握更多的特殊教育理论,保证其能够在特殊学校和特殊班级为特殊受教育人群提供服务。由此可见,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并不能和普通教育教师的培养并不在同一个体系中,而目前特殊体育师资的知识体系建构明显不完善。
二、如何在普通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培养特殊体育师资
(一)在高等体育学院设立特殊教育体育专业中培养师资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壮大,体育学院各个体育专业逐步完善,如类别齐全、体育师资力量雄厚、体育教学设备优越等,所以,从整体上来看,各个体育学院已经具备晚上进行特殊体育教育的标准和水平。经调查,北京、上海等体育学院已在不断完善特殊体育教育的本科专业,并成立体育教育的研究生专业,希望更多的院校开始特殊体育教育专业,为培养特殊体育教育的师资发挥重要作用。而主要运用如下三种培养形式。第一,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中培养特殊体育师资队伍。第二,设立特殊教育体育本科专业培养师资队伍。第三,通过设立特殊体育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科研型体育师资。在研究生攻读阶段,要设立比本科更高的目标和要求,通过研究生阶段对特殊体育课程的再学习,培养出具有高层次的特殊体育师资,培养出能够在高校中从事特殊教育的技能,并要求我们实时掌握特殊体育的先进理论以及管理理念,使自身具备改革创新的能力,并在科研的过程中,为特殊体育的发展提供指导作用。掌握残疾人体育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具有对残疾运动员进行高级训练能力;为高等体育院校特殊体育专业和中等特殊教育学校等提供特好的基础条件。
(二)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提高特殊体育教育师资水平
目前各地方都在逐步增加对育专业殊体育教育的投入,办学条件与师资力量正在不断优化。而培养特殊体育师资力量可通过以下两种形式:第一,利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特殊体育师资。第二,通过不定期的培训、进修、函授等形式培养在职的特殊体育教师。在职的特殊体育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学历与目前的需求选择适合的进修方式,来扩充自己对特殊体育知识的积累。但目前看来,我国特殊体育教育师资数量依旧短缺,教师的学历与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必须提高他们深层次对特殊体育教育的认识与教学里面,提升其教育质量与水平,使其能够提前预知特殊教育在发展改革中遇到的障碍,制定计划以此能够适应现代高效殊体育教学的需求。这需要做到如下三点:首先,在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中不断增添特殊体育教学内容,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培养,增强在职特殊体育师资。其次,在学校内举行针对特殊体育教育的准提讲座、学术研讨会,并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表演于操作中,提高他们逐步适应的能力。再次,建立特殊教育体育师资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中以不同的方法,分层次培养特殊体育师资,为今后培养特殊教育体育的研究人员创设良好的环境,特别注重加强实践环节,努力提高特殊体育的教学水平与训练的方法。我国必须通过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加强特教师资队伍建设、健全特教管理体制和机制,才能促使高校在特殊体育教育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更好地推动我国各个高校的特殊教育师资力量发展,还需要做几方面的努力。一是要注重内涵发展,制订新规划、确定新目标,寻找提升特殊体育教育师资发展的新突破;二是要继续完善机制,加强合作;三是要充分发挥深入研究的作用,组建研究团队,形成研究文化。针对我国特殊体育教育工作,有三条值得推广学习的经验:一是强化教育、卫生、残联等各部门间的合作;二是深入挖掘社会资源,为特殊体育教育师资力量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三是充分调动了国内各学校的积极性,开展“校校结合”工作。同时,针对特殊体育教育“校校结合”工作努力寻求四个方面的突破:一是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各学校间互通有无;二是建立完善各级专业服务体系;三是建立完善校校互相支持保障体系,促使我国特殊体育教育师资力量的逐步完善。
二、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缺乏成就认可
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工作大多处于一种模糊的位置,在承受着不同学科待遇的同时,还要承受着其它学科教师对于体育教学的非正确理解,很多教师与领导认为体育工作就是学校中的一门必有的课程,但对于体育工作者的重要性和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足,导致他们承受不公的同时,还要承受着教育系统内部的劳酬不公,这让体育教师的附庸角色凸显,因此,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也就成为了一个持续的社会问题。
2.学校学科建设歧视
第一,学校组织对于体育教师的较色定位不够准确,可以说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社会职业,如家长人、学生的楷模、知识传授者、组织管理者、朋友和知己、心理保健医生等。在这么多的较色面前,体育教师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定位自己的角色,出现角色混乱的情况,则很容易导致角色自身的责任感丧失,进取心下降,致使其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不能够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产生职业倦怠感。第二,体育教师的待遇不公平,尤其在当前应是教育的大背景环境下,体育学科更被定位成一门附属学科,不被重视,体育学科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体育教师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方面都与其它学科教师之间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容易使其产生心理落差,导致心理失衡,消极怠工。
三、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策略
1.营造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
首要是在学校的管理层面,让其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体育工作以及体育工作者,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尤其在政策上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方法,为一线工作的体育教师减压、减负,充分电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在薪酬待遇方面,实现公平、平等对待,体育教师不应与其他教师有所区别,要实现其彼此间的同等待遇,同工同酬,视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位置,并从精神层面引导体育教师正视自己的价值,享受到公平的待遇。第三,改变对体育教师的考评制度,要让体育教师能够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可,满足自我成功欲望,同时,争取为体育教师创造更多能够参与到学校决策与管理的机会,成为学校的主人,促其能够尽职尽责的为学校出力办事,消除心理倦怠感。最后,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应鼓励各学科教师能够团结合作,培养其尽职尽责,全心服务于教学,教书育人的理念,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应注意的问题普通高校在建立长效的阳光体育运动机制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体育运动形式的选择。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机制是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其感兴趣的新项目,选择合适的有吸引力的体育活动。第二,纠正体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次要地位,提高体育锻炼的觉悟性,调动全体学生老师热爱体育活动的激情。第三,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相结合。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学习。因此,我国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不能替代高校的体育教育,应该两者谋求利益的共同点,共同促进我国高校学生增强体质,健康学习。
2管理制度的完善与补充在原有规章制度
完善与实施目标责任、安全、协调、督检和奖励制度,健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监管体制,确保阳光体育工作高效进行,阳光体育工作更加规范性和人性化,顺利完成阳光体育运动制定的教学目标,提高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保障阳光体育运动长期的运作。
3创建高校阳光体育工作的新机制
为了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健康锻炼的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全方位人才,构建校园体育精神和文化,普通高校应该创建相应的健全的阳光体育活动机制。开拓创新机制—校园阳光体育活动在思想上创新,最大的获得学生、教师、校领导以及社会的关注与支持,最大限度的争取人力、物力与财力支持,把全校师生凝聚到阳光体育活动中来。沟通合作机制—为了避免阳光体育活动而造成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的浪费,及时的沟通和合作就显得十分的必要,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把握工作的进程,提高体育活动的运作效率,从而保证阳光体育活动的有效进行,最优化活动的进程。相互促进机制—利用高校体育老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其下派到活动的具体部门,实地指导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与推进,同时学生骨干协助体育老师完成相应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建立考核评价小组,联合体育部、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承担对阳光体育运动中的各事项进行客观公正、民主公开的考核与评价,采取自评、互评等方式,全方位的检验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成果,达到监督和奖励制度的规范化。专项扶持机制—鉴于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专项经费短缺的问题,高校应建立有效的相关经费配套制度,以满足阳光体育工作需要。
1.2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不高,忽略学生主体地位根据某高校的相关调查显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比例中,很感兴趣的占47%左右,兴趣一般的占42%左右,不感兴趣的占11%左右。由此可见,兴趣一般的比重还是较多,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体育学校缺乏兴趣,致使高校体育教育效果不理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新型教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从而使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体育教学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给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带来极大影响。
1.3忽略学生自我健身意识的培养,没有体育锻炼习惯根据某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安排调查来看,经常参加锻炼、偶尔参加锻炼和极少参加锻炼的比重相差不多,学生的自我健身意识没有得到有效培养,致使高校学生没有养成较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偏重于增强体质,提升体育技能,没有将“健康第一”放在首要位置,致使人文体育教育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给高校体育教育水平提升造成一定阻碍。
1.4不注重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升,成为影响高校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致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中,提升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情感意志教学内容几乎没有,在社会品行、积极乐观主义上的培养效果很差,最终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性。
2人文体育观的确立给高校体育教育带来的影响
2.1人文体育观的确立是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人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大力大展体育教育,对于创新我国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人文体育观的确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增强学生的意志,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人文体育观的确立是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使人文主义教育教育价值和人文精神价值得到充分展示。
2.2人文体育观的确立指明了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体育教育事业得到了高度重视,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相关讨论和研究,高校体育教育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和体育社会化作为重理论与方法探索体育教育要指导思想,为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提高我国全面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2.3人文体育观的确立是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理学保障现展中,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成为了高校教育关注的重点,而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人文体育馆的确立,有利于培养思维敏捷、工作效率高、综合技能强的人才,使人处于和谐发展状态,为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理学保障。
2.4人文体育观的确立提供了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基础体育锻炼在人的一生中有着无可代替的功能,是维持人正常生活的基础,与人的长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现代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观的确立,在思想、意志和体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学,从而促进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思想意识等得到不断提升,为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基础。
3人文体育观确立与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策略
3.1明确教学目标,增强高校体育教育人文性现代化建设中,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必须注重“以人为本”,以人文教育观为指导思想,明确教学目标,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总结原有的优秀教学经验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增强高校体育教育人文性,从而使高校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自由、高效、和谐和全面发展,推动高校学生人格素质不断提升。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以积极向上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只有注重人的发展,才能将人文的基本内涵充分展示出来,使高校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对于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2注重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理论知识讲解由于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增强体质方面的知识讲解的比较多,而大部门理论知识没有得到充分学习,致使高校学生的体育学习始终处于低层次阶段,给学生体育综合技能提升带来一定影响。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中,人文体育观的确立,必须注重体育理论知识的讲解,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使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
3.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体育锻炼习惯人文体育观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要求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可靠保障。通过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保持较好的状态,从而为学生进入社会、开展工作等提供较好的身体基础,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创新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
3.4营造积极、活跃的人文体育教育学习氛围想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人文教育和体育运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营造积极、活跃的人文体育教育学习氛围,以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例如,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不同形式的体育项目比赛、静坐和技能表演等,丰富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为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人文体育环境。
(二)恰当分配合作活动学习小组
在对学生进行合作活动学习小组划分时,需要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具体的运动技能以及基本的身体素质,根据平均分配的基本原则进行分配,保证小组内的成员存在较大的差异,小组之间的实力相等。学生按照自身的技能基础以及学习的能力进行具体的划分,实现小组内部成员的优势互补,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在完成合作分组以后,明确学生在组内的具体学习职责,明确自身的具体角色。
体育俱乐部教学指导思想: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及健康第一,培养学生个性,提高体育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自练及互帮,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教学目标:丰富体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操作程序: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上课教师进行分层学习,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项特长,自安排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在评价方面:结合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两种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辅助。教学条件:由于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采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需要有充足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同时,也要求学生的学习积极和主动性较高,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综上所述,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根据的体育兴趣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比较宽广的选择空间,提高了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由选择教学内容,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学习新的体育知识、技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分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更好的进行体育学习,使全部学生都有所进步,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
2.云南省普通高校全面实施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遇到的主要问题
2.1学生体育基础较差
由于云南实行应试教育,在中学时期,学生的学习比较紧张,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文化知识,因此,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较少,导致学生的体育基础较差。大部分学生缺乏专项体育技能,根本没有参加过健美操、网球等体育运动,所以,在选择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时比较迷惘。
2.2场地器材短缺
因为高校采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需要开设很多体育项目,需要大量的体育器材和场地,而根据相关调查可知,云南省有一大部分的体育院校不能达到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需求,没有专门的体育场地和设施进行体育教学,从而影响了俱乐部教学的开展,降低了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
2.3师资力量缺乏
云南省的约有44%的普通高校不能达到合格的体育教学师生比,大多数体育教师只拥有1-2项的体育技能,因此,实施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不能满足师资要求。教师资源有限,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项目的自主选择要求,很难周全的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除此之外,教师的年龄偏大,知识的陈旧,也影响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综上所述,实际存在的这些客观问题影响了云南省普通高校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由于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高校的整体体育教学条件需要慢慢改善,但是为了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的培养社会人才,需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针对性的采用俱乐部教学形式,思考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
3.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的思考
3.1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引进“健身运动处方”理念
由于大学生的体育基础较差,体育锻炼意识薄弱,为了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需要改变学生的体育理念。“健身运动处方”理念是一种新兴的体育理念,主要对学生的健身计划的制定、健身方式的选择、健身项目的多样性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健身运动处方的制定过程如下:健康诊断、测定体力、明确锻炼目标、选择体育项目、制定运动处方、实施锻炼。对学生的健康诊断之后,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终提高身体素质。
3.2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由于云南省很多高校缺乏体育教师,不能全面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因此根据学校的具体体育教学情况选择部分运动项目应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比如学校的篮球体育教师人数较多,体育设施和场地充足,能够满足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师资的要求,则篮球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体育能力。教学内容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性,采用健身运动处方,让他们进行科学体育锻炼。
3.3教学内容具有长效性
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因此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要有长效性,选择一些可持续发展的体育运动项目,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和体育知识,1-2项体育技能。贯彻终身体育理念,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
我国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多数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和被动式教学,高校的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大多是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各个高校都是根据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制定比较固定的体育教学和评估方法。例如在有关部门的调查中,我国80%的高校在体育教学中都是采用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且体育教学采用和文化课相同的教学评估方法。这种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大大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同时我国的传统高校体育教学采用教师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使得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难以有所创新。
1.2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灵活性较差、目的单一
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大多数的高校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进行高校体育教学。在这种传统的大班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下,全班的所有同学都是在教师的指挥下学习相同的内容。这种传统的学模式是一种比较单一且灵活性较差的教学模式。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学中的统一性原则,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灵活多变的教学。这样固定统一式的教学模式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都是在高校体育教学大纲下进行的,这种按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的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规定的教学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使所有的学生都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所以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目的性单一,忽视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是一种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单一目的式教学。
2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的弊端,使高校体育教学变得灵活多变、内容丰富。
2.1在高校内建立理论课+形体课+课外体育训练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大都是进行课堂教学,不能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体育教学,适应性较差。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课+形体课+课外体育训练的新型教学模式,能满足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始阶段,对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进行大学体育理论教育,使大学生掌握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尽快地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理论教学之后,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形体教学,对学生开展形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同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形体学教育可以使学生对体育中的理论知识有更好的理解。第三阶段是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体育活动训练。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体育活动训练可以使学生真正地通过相应的体育锻炼增强体魄。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整体体育文化素养。这种新型的理论课+形体课+课外体育训练的教学模式适应了现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2.2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新型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当中,高校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专业情况不加考虑。这种传统的高校考核制度大大降低了高校体育考核的质量,使学生被固定在一种考核制度之下,久而久之使学生就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所以课内外一体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采用一种新型的考核评价体系,这是一种双向的评价体系,它包括高校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在高校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中采用灵活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之下采用灵活多变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专业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只有采用这种灵活多变的考核评价制度,才能增强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的兴趣,从而真正地达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同时学生也要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发现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这种双向型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仅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极大地弥补了传统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弊端。
2.3改变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
我国的传统高校体育教学采用的是一种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要方式,在讲解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和真实实践环节。这种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大大降低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高校体育教学改变了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方式,强调教师讲解与学生实地演练的互动式教学。这种新型的互动式教学要求高校的体育教师在讲课时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讲课当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在讲解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实地的演练,根据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3高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优点
3.1高校体育教学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在课外体育活动和训练当中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辅导和帮助,在训练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和专业情况进行符合自身条件的体育锻炼。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注重学生主体对运动的认识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进行自主的体育锻炼,其在不同的体育锻炼中担当不同的角色,这种角色担当可以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2采用新型评价体系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的单一、固定的考核评价体系,已不适应高校中体育教学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要求。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和所学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体系。这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减轻了学生因为体质差异和其他个别原因带来的体育课学习的压力,从而使学生更加轻松地进行体育课学习,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可以使学生更加方便地把自己对体育教学的看法反馈给相关的体育教师。这种反馈可以使教师更加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加方便、准确地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改革,使高校体育教学更加实用,这种新型的评价体系大大提高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1998年国家教育正式批准全国普通高校体育学院(系)开设社会体育专业,2002年,河南科技学院率先在河南省普通高校中开设社会体育专业。在此之后,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河南理工大学、洛阳师范学院等8所学院相继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笔者通过实地走访和专家访谈了解到,这些院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实际需求,完善学院(系)学科建设,拓宽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和途径。
(二)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及其课程设置
河南省9所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都是培养从事体育健身指导、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与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要求学生熟悉体育健身锻炼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学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进行体育健身指导和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掌握从事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与经营开发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课程设置方面,每个学校不尽相同。其中河南科技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社会体育学、体育市场营销、体育经济学、社会体育管理学等;安阳师范学院开设的课程包括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导论、大众健身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等。从9所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的课程来看,基本都开设了社会体育相关的理论课程,基本上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以适应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新需求。
(三)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师资状况
“师资是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包括质和量两方面的内涵。师资队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专业的方向、特色和办学水平,一支素质高、数量足的教师队伍,是一个专业成功的关键”。笔者在实地走访中了解到,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师资力量不容乐观,一方面是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是教师专业不对口。由于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开设时间较晚,各大高校没能及时储备相关专业人才,导致教师数量不足,很多社会体育专业的任课教师都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转行”过来的,缺乏社会体育专业相关的知识与理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质量。
(四)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体育场馆设施状况
体育场馆是发展好体育专业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发展社会体育专业不可或缺的硬件设施。社会体育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有别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体育场馆设施的建造也要与传统的体育场馆区分开来,新型的健身房、台球馆、攀岩墙、轮滑场等场馆设施不可或缺。但是,据调查了解,河南省9所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学校基本上都不具备这样的教学场馆设施。主要原因在于教学资金匮乏,由于缺乏足够的教学场馆建设经费,高校无法建设社会体育专业必备的教学场馆。
二、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场地设施匮乏
师资力量是发展专业的重要保障,没有充足的师资力量,专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不能满足当前社会体育专业的实际发展需要。教学场地设施多为传统的教学场馆,新型的教学场馆设施有待进一步建设。
(二)课程设置陈旧,缺乏新型课程
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多为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等,课程设置较为陈旧,一些新型的课程未能引入课堂教学,如体育产业、体育健身与服务等。
(三)缺乏新兴体育运动项目
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项目多为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等,一些新兴且符合当前社会实际发展需求的体育运动项目未能引入到社会体育专业当中,如健身健美、轮滑、瑜伽、攀岩等体育运动项目。
三、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改革发展措施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支持各地打造一大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大力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水上运动、登山攀岩、射击射箭、马术、航空、极限运动等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项目。鼓励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大力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休闲运动项目”。笔者在分析当前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基于国发46号文件的视角,提出一些革新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建议,以期有助于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良好发展。
(一)积极引进师资,建设新型体育场馆
以往“转行”的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缺乏社会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因此,要想促进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必须引进社会体育专业师资,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体育院校和重点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均有培养社会体育专业的研究生,优秀人才层出不穷,河南省各大高校应该积极引入优秀社会体育师资力量,积极促进本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大发展。在办学条件和教学经费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建设新型体育场馆,或者选择校企合作,租借社会上的体育场馆设施进行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不断提升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开设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增加新型体育课程
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是当前社会体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应该结合社会市场的实际需求来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现代人的健身意识增强,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兴趣浓厚,健身健美、攀岩、瑜伽、轮滑等新兴体育运动都应该纳入社会体育专业的日常教学当中,培养新世纪的社会体育指导人才。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增加体育产业、体育服务业等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对体育产业和体育服务业的认知,不断拓宽视野,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高校体育教学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虽然有过突出表现,但对于现阶段的教学环境来讲,固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高校学生,倘若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会对高校体育的教学发展,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为此,本文认为,交往教学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是非常大的,可尝试将该理论应用到教学组织形式当中。第一,交往教学理论比较强调师生交流与沟通,而固有的教学组织形式都是教师为主导,这就为交往教学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在日后的教学组织当中,可以首先播放相关的资料或者是阐述数据,之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与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决定训练方法。第二,在课堂教学当中,不乏有些学生会按照错误的方式去执行,此时的教师应抱有“创新”的态度与学生展开交流与讨论,应从知识上、技术水平上、训练方法上与学生探讨,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训练的错误和动作的失误,之后积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训练,完成知识点的理解和动作要领的领悟,这要比强硬的规定和言辞过激的批判更加有效。所以,交往教学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启示在于,促进教学组织的优化和重构。
(二)在进行体育教学评价中的启示
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及其有关的标准,对整个体育教学过程进行的调查,并评价其价值和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在实际的工作中,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是划分为评价学生学习、评价教师教学两个部分。首先,交往教学理论对评价学生学习的启示在于,不再过分强调体育成绩的指标,而是从学生的实际训练强度、学习态度、个人能力等情况出发,为学生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并非单纯的强硬训练。第二,交往教学理论对评价教师教学的启示在于,告别过去的纯成绩比拼,同时促使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增多,帮助更多的高校体育教师放弃“高高在上”的地位,能够站在与学生相等的平台上对话,这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个人教学能力的领悟,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从目前的教学评价来看,很多高校体育教师都在不断的努力,一方面会实行积极的教学手段,变相体罚等措施得到禁止;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学的框架和实际成果,都得到了提升,总体上的教学趋势还是比较积极的。所以,我们在未来的体育教学中,应积极推行交往教学理论,与学生更好的沟通,从而实现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