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5 07:39: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大学生职业选择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究其原因,除了客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自身存在的职业定位不清、职业决策不当、对职场及职业了解不足、不具备岗位要求的某些基本素质能力等问题更是其就业难的关键原因。
职业决策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必要环节。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在做出职业决策时出现困难,影响了顺利就业。同时,面对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就业环境,无论是对应聘单位、应聘方式、甚至是应聘结果,大学生都有很大的自由选择权,还可以采取一系列主动行为来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就业难的现状要求大学生更具主动性,从而积极创造自己的就业机会。
主动性人格(Pr0activePers0nality)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具预测力的人格特质。$ateman和Crant(1993)认为〔z7:主动性人格作为一种倾向性的特质结构,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个体采取行动改变环境的过程。主动性个体主动改变环境,较少受环境约束;他们能识别有利机会,并采取一系列主动行为,直到能带来有意义的改变。相对而言,不主动的个体表现了相反特征:他们被动地对环境做出反应,消极适应环境,甚至为环境所塑造;他们无法识别机会,更不用说抓住机会来做出改变。
职业决策困难(careerdecisi0n-makingdifficulties)是职业心理学领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杜睿(2006)提出了我国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四因素结构:职业信息探索是指个体主动获取信息,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职业自我探索是指个体主动探索自我,多种渠道探索自我;职业规划探索是指个体主动寻求职业决策、职业规划的信息;职业目标确定是指个体对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确定程度。本研究中的“职业决策困难”涉及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困难。
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对解决他们的职业决策困难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我国对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对于主动性人格及其与职业决策困难关系的研究更是非常困乏。鉴于此,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基于就业难的社会间题,针对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和所有大学生都不可避免出现的职业决策困难,研究二者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十分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2.研究设计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结合,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Bateman,Crant(1993)编制的“主动性人格问卷(PPS)”和杜睿(2006)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2个量表作为研究工具。为保证样本更具代表性,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男、女生比例,随机抽取大一至研二的学生,学科覆盖管理、工科、理科和文科。第二阶段采用访谈法对问卷法的研究结果予以支持和补充。访谈提纲根据第一阶段问卷法量化分析的结果设计,选取北航大一至研二的30名学生,其中每个年级5名学生,包含3名男生和2名女生。
对回收的有效数据用SPSS1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访谈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结合量化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
2.2量化研究工具
“主动性人格量表”是单一维度,包含17个项目,采用Likert7级量表计分,从1到7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较高,则代表具有典型的主动性人格。在本研究中,此量表的。系数为0.902。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由职业信息探索、职业自我探索、职业规划探索和职业目标确定4个维度构成,包含16个项目,采用Likert5级量表计分,从1到5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说明职业决策困难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系数为0.906,4个分量表的。系数分别为0.747,0.656,0.623和0.700。
3.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3份,有效回收率86.6%。其中,男、女生人数比例约为7:3,管理、文科、理科和工科人数比例约为Z:i:2:2,本科、硕士人数比例为3.7:1,农村、小城镇和大中城市生源人数比例约为5:5:4。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将不罗列数据处理过程。
3.1主动性人格
被试总体主动性人格的均值为79.267,标准差为15.672;男生均值为79.488,标准差为15.401;女生均值为78.744,标准差为16.371。男、女生在主动性人格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平均水平上,男生具有更高的主动性人格。不同学科类别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存在显著差异(p=0.00l)0用Sidak法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管理学科学生显著高于文科生、理科生和工科生(p1=0.023,p2=0.018,p3=0.003),文科生、理科生和工科生无显著差异。本科生的主动性人格显著低于硕士生(p=0.009)。来自不同家庭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存在显著差异(p=0.0414)。用Sidak法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农村生源显著低于大中城市生源(p=0.0350),小城镇生源与大中城市生源无显著差异。
3.2职业决策困难
女生的职业决策困难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伽1=0.004,p2=0.012,p3=0.008,p4=0.029,户=0.005)。不同学科类别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1=0.00l,p2=0.0l0,p3=0.005,p4=0.010,p5=0.000)。用Sidak法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在总分上,文科生显著高于理、工科生(p1=0.007,p2=0.003);在职业信息探索维度上,文科生显著高于理、工科生(p1=0.013,p2=0.025);在职业自我探索维度上,工科生显著低于管理、文科生(pl=0.026,p2=0.011);在职业规划探索维度上,文科生显著高于工科生(p=0.032);在职业目标确定维度上,管理学科学生显著高于理科生(p=0.029),文科生显著高于理、工科生如1=0.00l,p2=0.002)。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1-5=0.000)。用Sidak法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在总分上,大一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如1=0.00l,p2,3=0.000),大二显著低于大三、大四、研一和研二如1=0.00l,p2,4=0.000,p3=0.004);在职业信息探索维度上,大一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伽1=0.041,p2=0.004,p3=0.000),大二显著低于大三、大四、研一和研二(p1,2,4=0.000,p3=0.003);在职业自我探索维度上,大一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p1=0.003,p2=0.002,p3=0.000),大二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p1,2,3=0.000);在职业规划探索维度上,大一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1,2=0.000,p3=0.001),大二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p1,2,3=0.000);在职业目标确定维度上,大一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如1,2=0.0l0,p3=0.000),大二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p1,2,3=0:000)。在总分、职业信息探索和职业自我探索维度上,本科生显著低于硕士生((p1=0.014,p2=0.00S,p3=0.040);在职业规划探索和职业目标确定维度上,本科生和硕士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总分、职业信息探索、职业自我探索和职业目标确定维度上,来自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如1,2=0.00l,p3=0.007,p4=0.003)。用Sidak法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在总分、职业信息探索和职业自我探索维度上,农村生源显著高于小城镇生源(p1=0.002,p2=0.001,p3=0.009);在职业目标确定维度上,农村生源显著高于小城镇和大中城市生源(p1=0.007,p2=0.022)。
3.3主动性人格和职业决策困难
不同程度主动性人格的大学生在总分和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1-5=0.000)。用Sidak法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在总分上,高者显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2=0.000),中等者显著高于低者(p=0.033);在职业信息探索维度上,高者显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0.001,p2=0.000),中等者显著高于低者(p=0.015);在职业自我探索维度上,高者显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2=0.000);在职业规划探索维度上,高者显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0.004,p2=0.000);在职业目标确定维度上,高者显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0.007,p2=0.000)。
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和职业决策困难总分、四维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220.327,0.3000.252和0.259。因此,以大学生主动性人格为自变量,职业决策困难总分、四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主动性人格对职业决策困难总分、四维度的预测效率较高(R1=0.322,R2=0.327,R3=0.300,R4=0.252,RS=0.259,p1=0.243,p2=0.084,p3=0.060,p4=0.043,p5=0.055),回归方程有效(p1=0.000,p2=0.000,p3-0.000,p4=0.000,p5=0.000);以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四维度为自变量,主动性人格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职业决策困难四维度对主动性人格的预测效率较高(R1=0.016,R2=0.274,R3=0.537,R4=0.648,β1=0.951,β2=0.521,(β3=0.305,p4=0.213),回归方程有效(p=0.000)。
4.讨论
根据量化分析和访谈的结果,分别对大学生主动性人格、职业决策困难和二者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
4.1主动性人格
随着社会进步,社会分工的性别界限日益模糊。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的独立意识和主动意识日益增强,不甘落后于男性。高校教育对于男、女生具有同等期待,不会歧视女生,也不会对她们降低标准。因此,男、女生在主动性人格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管理学科学生的主动性人格显著高于其它学科的学生。一方面是由管理学科的专业性质、毕业后的工作性质等因素决定的;另一方面,管理学科学生的就业去向更广、更灵活,这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和更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便寻找一份更理想的工作。而文、理和工科生,可能就算采取更多的主动行为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就业去向。
硕士生的就业需求比本科生更强烈,因为不少本科生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硕士生的经历普遍比本科生更多,具有更细致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更强的目的性,可能惰性相对弱并更能发现采取主动行为给自身发展带来的好处。所以本科生的主动性人格显著低于硕士生。
农村生源的学生普遍毕业后不愿意回农村工作,努力改变命运的信念很强,所以主动性人格较强。此外,农村、小城镇和大中城市生源的学生,在家庭条件、成长环境上依次更优越。优越可能使人享受安逸、养成惰性,从而降低主动性人格。
4.2职业决策困难
男、女生生理条件有差异且社会角色不同,使社会和家庭对女生的期望相对低,使女生在求职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因而使女生在面临职业决策时很可能降低自我效能、影响对胜任某一岗位的信心。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知识女性走向职场并获得成功。虽然女生存在更大的职业决策困难,但是并没有使她们甘于落后,反而使她们更加努力。
理、工科专业性很强,专业和岗位对应性明显,一般都是技术岗,所以其学生在做职业决策时方向较明确。管理学科专业性较强,其中一些专业兼具文、理科性质,就业去向较广和灵活,虽然这是一个优势,但也是一个劣势。文科的专业性最弱,职业决策的目标最不明确。所以,职业决策困难是存在学科差异的。
大一学生刚进人学校,主要任务是完成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以适应大学生活,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都不甚了解、且也不急于了解。大二学生已经逐渐熟悉大学生活,专业学习也逐渐步人正规,开始有了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但缺乏科学和系统的辅导。大三学生会主动考虑职业选择问题,开始考虑求职或者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两难选择,其职业决策意识显著增强。大四学生面临毕业,职业决策意识更强,从而职业决策困难也更大。研一学生步人新的学习阶段,职业决策意识比大三、大四学生有所降低。研二学生再次面临毕业,普遍选择求职,少数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且一般而言,研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最充分,职业决策意识最强,从而职业决策困难也最大。在访谈中发现,不少大学生对职业决策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职业决策是临近毕业时的事情”,并不把职业决策看成是持续终生的人生规划。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的重要性。
学历是求职的拍门砖之一。争取更理想的职业是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硕士生比本科生具有更强的职业决策意识,从而导致更大的职业决策困难。此外,虽然硕士生的就业面可能比本科生更广,但他们的就业需求却更迫切。
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被家庭包办的更多,成长环境更优越和安逸。农村中独生子女较少,所以农村生源的学生从小就有更多的决策机会。考上大学,农村生源的学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职业决策的过程中,他们同样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4.3主动性人格和职业决策困难
2011年10日6时,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私庄煤矿发生一起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造成35人死亡,8人生死不明。该事故是2011年以来全国煤矿发生的第一起特别重大事故,损失极为惨重,社会影响恶劣。在这个崇尚生命的时代,面对上述血腥的煤矿安全事故,不仅令社会中的人们毛骨悚然,也诱发了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心理问题。如何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使他们摆脱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笔者欲对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一、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过程中凸现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一种评价主体在自评过程中对心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进行不对称的评价,实质上就是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或者对自己所从事的某些活动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潜意识)进行自我否定。或者因自身某些暂时的困难觉得低人一等而感慨。比如部分大学生由于出身贫寒,生活困难,与别的同学相比,觉得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实太差而感到自卑。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所产生的自卑心理,从对象上看,主要是采矿、通风、矿山机电、选矿等煤矿主体专业的学生(90%以上的学生来源于农村),从内容上看,他们觉得自己所从事的是生活单调、远离都市的脏、苦、累、险的工作,社会地位低,甚至连对象都难找,让人看不起。酗酒闹事、为争口所谓的“气”打“气架”,或者争风吃醋打“醋架”,因上述原因受处分的学生中,据统计,80%以上是这些专业的学生。
2.恐惧心理。恐惧心理是恐惧主体在真实或想象的危险中,个人或群体深刻感受到的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感状态。具体表现为:神经高度紧张,内心充满害怕,注意力无法集中,脑子里一片空白,不能正确判断或控制自己的举止,变得容易冲动混乱。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恐惧心理,主要源于煤矿血腥的安全事故,如上述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私庄煤矿事故。笔者对28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问题是:在这个崇尚生命的时代,你对曲靖市师宗县私庄煤矿事故有恐惧心理吗?结果表明:258人有强烈的恐惧心理,占91.16%,17人有一般的恐惧心理,占6%,8人没有什么感觉,占2.84%。在有强烈的恐惧心理的群体中,煤矿主体专业的学生居于绝对数量。
3.抑郁心理。忧郁心理有时也称徘徊心理,它是一种情绪低落、言行谨慎、遇事多虑甚至焦虑的心理现象。往往会使行为主体疑而不决、寸步难行、斗志衰退,丧失机遇,有时后果会不堪设想。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主要是煤炭行业及一些艰苦行业,其内在的抑郁心理主要表现为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难有保障、今后的幸福指数不高等特点。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尽管煤炭行业大量需求人才,但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在犹豫不决中丧失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同时,在忧郁心理的背后还隐藏着依赖心理,即期望或依靠父母和亲朋好友出面四处奔波,到处找关系、托人情找工作,当别人为自己找的工作不和心意时就大发脾气,抱怨父母或亲朋好友等。
4.逃避心理。逃避心理也称回避心理,即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及冲突时,不能自觉地解决矛盾、冲突,而躲避矛盾、冲突的心理现象。煤炭高等职业院校一些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城镇、父母是政府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大学生)在职业规划和就业过程中的逃避心理主要表现为:职业生涯规划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愿到煤炭行业中生存发展,这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得到佐证;在校内招聘会中,非煤炭行业单位热闹非凡,学生如潮涌动;一些学生甚至不参加校内招聘会,企图在校外招聘会中寻找就业机会等等,这都是内在逃避心理的外化,导致许多大学生错失就业机会。
5.无奈心理。无奈就是解决问题时没有办法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态度。笔者曾对283名大学生(煤矿主体专业学生192人,非煤矿主体专业学生91人)进行抽样调查,问题1:毕业后,如果在其它行业能够顺利就业,在同等收入条件下,你愿意到煤炭行业工作吗?统计结果表明,有217人不愿到煤炭行业工作,占76.67%,有66人表示可以考虑到煤炭行业工作,占23.33%,这部分学生又以采矿、通风、选矿、煤化工专业居多,这是由所学专业就业领域所决定。问题1的调查结果说明,一方面,大学生向往美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的心理需求是可以理解的,也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问题2:当在其它行业实在找不到工作时,而在煤炭行业容易就业,你愿意到煤炭行业工作吗?统计结果表明,有269人愿意到煤炭行业工作,占95.05%,只有14人不愿到煤炭行业工作,占4.95%。问题2的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表现出一种别无选择的无奈心理。
二、帮助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就业心理困境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思路
1.运用认知疗法,指导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自卑心理。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其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心理学理论指出:具有自卑心理的人,总是过多地看重自己不利和消极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积极的一面,缺乏客观全面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如前所述,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是觉得在脏、苦、累、险的煤炭行业工作,社会地位低,没面子,颇压抑。这是认知的误区。要帮助大学生努力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客观地分析对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对煤炭行业进行认知重建。(1)职业有类别之分,但无贵贱之分。(2)煤炭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煤炭需求量将达到15.8亿吨,到2050年,煤炭在我国的一次性能源中的比例仍将保持在50%以上。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行各业的发展需要煤炭工业的大力支持。(3)要为做一名煤炭工业建设者感到欣慰。(4)要为当前煤炭行业人才紧缺,容易就业拥有知足心理。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在许多大学生难于就业的背景下,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要为自己容易就业充满信心,而不是自卑。
2.运用放松疗法,指导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恐惧心理。放松疗法的基本原理是:一个人的心情反应包含“情绪”与“躯体”两部分,如果能改变“躯体”的反应,那么“情绪”也会随着改变。也就是经过人的意识可以直接把“随意肌肉”控制下来,再间接地把“情绪”松弛下来,建立轻松的心情状态。基于这一原理,放松疗法就是通过意识控制使肌肉放松,同时间接地松弛紧张情绪,克服恐惧心理,从而达到心理轻松的状态,有利于身心健康。
3.运用心理置换疗法,指导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抑郁心理和逃避心理。此方法是心理疏导者在直接对受挫者进行挫折疏导时所用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疏导者在对受挫者进行疏导时,要设法使双方在心理上调换一下位置,即疏导者要设身处地为受挫者着想,急其所急,难其所难,满腔热情地给予指导、帮助;同时受挫者也要能设身处地为疏导者着想,相互理解,顾全大局。比如,对于出现抑郁心理和逃避心理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心理上要和他们互换位置,以师生平等的地位为基础,耐心听取受挫者的言论,当忠实的听众,并从其心声中分析出哪些是正确的,那些是错误的,那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心理问题。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好,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赖感。
4.运用心理暗示疗法,指导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无奈心理。心理暗示疗法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在大学心理教育中,暗示疗法就是有一定身份、地位、威望、学识的教师通过语言、眼神、情境或行为等方式,让大学生在“思想潜入心,润心细无声”的自然状态下接受暗示者的正确意见或观点,并以阳光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去付诸实践,最终取得良好的暗示效果。比如,就全国来讲,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煤炭行业目前对人才(力)资源的需求空间却比较大,而煤炭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却因种种原因到该行业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大学生说:“到煤炭行业就业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第六章第一节(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第二节(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时做了精心的准备,课堂上进行了巧妙的讲授,即心理暗示教育。比如: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进大众化时代,基本上是素质教育,而不是过去的精英教育,也就是大学生基本上已成为一般的普通劳动者,社会看待大学生的思维更加理性,视觉也从“仰视”变为“平视”。其实静心而论,一朵“普通的鲜花”插在“牛粪”上,也许是其最聪明的选择。试想,一朵普通的“鲜花”若插在高贵的“牡丹花”丛中,谁又会认为你是“鲜花”呢?世界也真小世界又太大,观念一变天地宽,只要能生存、能发展、能实现才能和人的价值的地方都能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能人。
参考文献
[1]郭祖全等.金融危机时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哲学思维教育[J].管理学家,2009(07).
[2]Nelson--Jones,R.,The Theory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London,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82.
[3]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05.
[4]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心理学(修订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02.
基金项目:共青团云南省委课题《高职院大专生心理及行为“亚健康”问题研究》(云青办【2006】8号)。
作者简介:
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时必须面对许多问题 ,如就业中的消极等待或选择范围狭窄所造成的就业困难,寻找工作中出现的焦虑、紧张、困惑 、迷茫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主要是就业准备不足,但这不仅仅是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准备不足,还有对待职业的能力和信心,的不足,后者是导致大学生的退缩行为、职业选择范围狭窄、出现理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
职业 自我效能理论的基础是班都拉在 20世纪 70年代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极大关注,围绕着职业 自我效能概念的研究也纷纷展开。所谓职业 自我效能,其实质反映的是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职业的相关任务或行为的能力的知觉 ,或对达成职业行为目标的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职业自我效能并非是个体的一种人格特质,也非个体的行为能力自身,它是一种介乎个体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中介因素,具有动机的行为驱动性质;同时又是建立在个体的综合认知评价之上,具有认知性质;它还是一种主体性因素,是个体的主观感受、知觉、信心或信念。因而在个体的职业行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个体职业的选择和发展 、职业坚持性 、职业成就等。即使个体具备从事某个职业的能力,其他条件也都具备了,但如果个体觉得自己不能成功地完成该职业的活动要求,他也可能不会选择该职业;或在从事该职业过程中,容易在困难面前放弃 目标的达成,现更多的心理问题;或在失业后更难找到丁作。
为此 ,本研究着重探讨职业价值观、自我效能与大学生的择业意向的关系,为大学生职业指导提供理论依据,寻找新的指导和培训途径。
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对象
随机选取工科大学生 416人,回收问卷 394份,有效问卷 387。其中大一 79人(男 24/女 55),大二 67人(男 31/女36),大三 132人 67/女 55),大四 109人 83/女 26)。
2.研究工具
职业 自我效能量表。采用姜月飞对 Betz和 Hacker(1981)职业自我效能量表的中文修订版。选择了十个传统女性职业和十个传统男性职业 ,共二十个项 目。对每种职业,被试者要表明他们成功地完成两种任务的信息:教育要求工作职责,并以此构成了两个分量表。要求反应者既要对每个职业做出是/否的回答 ,又要做出 1 10等级信心评估反应。总体 a系数是 0.94,T作职责和教育要求分量表分别是 0.92和 0.89。已有研究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同时效度。
职业价值观量表。含 22条目,分为声望地位 、保健因素和发展因素三个维度。按选择职业的重要性评价,5级记分。总体和三个因子的a系数分别为 0.87、0.84、0.71、0.72。择业意向问卷。选择了十个传统女性职业和十个传统男性职业,与职业 自我效能量表相对应,共二十个项目。对每种职业,既要对每个职业做出是 /否的回答,又要做出1 10等级认真考虑程度的评估反应。a系数为0.83。
3.实施和数据处理
利用课问、晚自习采取集体测试在一周内完成。采用SPSSIO.0软件包进行管理和统计。
二、结果
1.职业
自我效能的性别 、年级特征,以职业自我效能的两个维度以及总分为因变量,性别、年级为自变量 ,进行 2X4方差分析 :在传统男性职业方面,男生在自我效能的两个方面教育要求、工作职责的均数为 90.0±3,女生为 74.4-4-4。在传统女性职业方面,女生在 自我效能的两个方面教育要求、丁作职责的均数为 180.8±7,男生为 169.5±7。(注: p
由此可以看出,在传统男性职业方面,男生的自我效能的两个方面教育要求、工作职责显著高于女生;在传统女性职业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在全部职业总分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同时,男女生在传统女性职业上的自我效能显著高于在传统男性职业方面;男女生在工作职责方面得分显著高于教育要求方面的得分。
在传统女性职业的教育要求和工作职责两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进一步平均值比较发现,大一、大二、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大四。在所有方面不存在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
2.相关分析
Person相关分析表明,职业自我效能与职业价值观的发展、声望、择业意向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19、0.14、0.56。择业意向与声望、发展呈显著相关,分别为 0.11、0.15。
3.回归分析
以择业意向为因变量,以声望、保健 、发展 、教育要求和工作职责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教育要求、工作职责对择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标准回归系数为 0.334和0.236(p
三、讨论
研究表明,大学生完成 作职责的自我效能显著高于完成教育要求的。说明大学生在具备了某职业所需的基本教育后再去从事该职业 ,信息会有相当程度的提高。与国外Hackett等的研究相似,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女生在各自的传统职业领域都表现出很高的职业A我效能水平,反映了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性别刻板现象;女生在传统男性职业方面的自我效能显著低于男生在传统女性职业的自我效能,可能说明在当前激烈的职业竞争中男大学生选择变得更广泛,倾向很多服务行业,而这些行业以往属于传统女性职业领域。另外,在传统女性职业方面,自我效能随年级增加,大三时达到最大值 ,反而在大四时达到最小值。这可能说明低年级学生对未来抱有很高的期望 ,但在大四时经历了一些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之后,对职业选择显得力不从心,陷入诸多困惑之中。
回归分析表明,职业 自我效能的两个方面对择业意向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而职业兴趣仅保健因子对择业意向有负的预测作用。这表明职业 自我效能对择业意向的预测作用远远超出了职业兴趣。这与姜飞月的研究相一致,同时以往研究表明职业 自我效能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这对 目前高校的职业教育和指导具有重要启示。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构建以自我效能为核心的职业培训和教育体制,开辟新的职业培训途径,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
四、建议
增加正面的职业自我效能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约请成功人士f特别是校友)与学生座谈成功经验 ,通过榜样行为,激发学生的信心;举办培训班,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将成功的经验归于自己的努力,避免将失败归于自己的能力的缺陷,有助于提高职业自我效能;引导学生树立合适的目标,充分发挥成就目标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促进大学生自我效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对青少年职业成熟度的研究指出,通过提升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解决择业等问题。当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及择业等问题逐年严重,关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研究也越来越受人重视。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问卷编订较为丰富,但所提出的维度或因素较为混乱。为此,本文就国内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结构中的维度和因素总结,得出我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核心特征。
一、职业成熟度
职业成熟度是由Super提出。他指出个人在其一生中,将会遇到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职业任务,当个体完成所在职业阶段的职业任务要求之后,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职业阶段;否则其职业发展将困难重重。衡量个体在每个职业阶段任务完成程度的指标,就是职业成熟度。对于没有真正完全涉足于职业活动领域的大学生来说,处于Super理论中所提出的探索阶段,职业成熟的实质体现在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活动所做的职业选择与准备。职业选择与准备并不是彼此分离,而是在选择中准备,在准备中选择;在务实与现实情况下,两者相互促进,从中展现出个体的职业能力。
二、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的分析
(一)对国外问卷的编修
主要是基于国外已有问卷,经过翻译、调研、修改以及验证之后,最终编修出能有效测量我国文化背景之下个体职业成熟度的问卷。如马远在参考Super等编制的 CDI,然后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因子分析等方法,对CMI进行编修,研制出适合我国青年人(中专毕业生、大专毕业生、本科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问卷。此问卷包括两个分问卷,即态度问卷,其由四因子组成(职业选择投入性和独立性、职业选择取向性、职业选择确定性、职业选择妥协性);胜任特质问卷,其由三因子组成(职业规划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获得职业信息能力、自我评估能力)[1]。谢员等对Crites职业成熟度的择业态度问卷的项目和结构进行初步修订验证后,认为此量表可作为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测量工具。此量表包括投入度、价值观、择业概念、独立性四个维度[2]。张智勇等选取与我国文化接近的韩国版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进行编修,获得具有一定文化特点的中国版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此量表包括六个因子:职业目标、职业信心、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亲友依赖、职业参照[3]。
(二)自编问卷
国内自编大学生职业成熟问卷数量较多,尤其是在一些硕士论文中,多采用自编的职业成熟度问卷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只对较为典型的问卷进行介绍。罗锡莉等(2008)提出包括职业知识(职业自我知识、职业世界知识)和职业态度(确立性、独立性、主动性、自信心、倾向性)两个维度的职业成熟度,模型[4];谢雅萍则提出七维度(职业自我认知、职业投入、职业确定性、职业独立性、职业自信、职业抗挫性、职业妥协性)的职业成熟度模型[5];杨旭华(2008)在借鉴CMI、韩国版以及张智勇版等多个量表,构建六因子(职业目标、职业妥协、职业参照、职业价值和职业信息)职业成熟度模型[6]等等。
三、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的总结
目前国内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模型所提出维度或因子,从名称上来看林林总总,各不相同。仔细分析各个维度或因子的解释,可以发现国内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核心要点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职业目标。反映大学生对于自己将来的职业有没有一个清楚的目标。
(二)职业信心与态度。其反映大学生对职业选择的积极心理。职业信心即个体对自己职业选择能力的信心。职业态度是指大学生对职业选择的投入,即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职业选择现实性。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现实与障碍时,调整自己的职业偏好,放弃喜欢的职业,选择比较容易进入和符合其现实实际条件的职业,以此反映大学生对职业选择的务实性与妥协。
(四)职业信息。主要体现在自我认知和职业信息两方面。自我认知是指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特长等具有清晰的认识。职业信息是指大学生收集和掌握与职业相关的信息。
(五)职业独立或依赖。反映大学生职业选择是否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职业独立是指虽然会借鉴他人意见,但不盲从他人,独立完成职业的选择。职业依赖则是指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过程是大学生和父母共同完成(或完全由父母代办)。
以上五点,即是国内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中维度和因素的总结,也是我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核心特征。因此,这五个核心特征是提升我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关键点。作为高校从事职业指导教育的老师,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这五方面的引导,进而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成熟度。
【参考文献】
[1]马远.职业进入前青年人的职业成熟度问卷研制及影响因素探讨[D].广州:暨南大学,2003.
[2]谢员,龙立荣,谢宝国等.Crites职业选择态度问卷的初步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23-24.
[3]张智勇,荣煜,管延军.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的信度与效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