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第一章总结范文

时间:2022-05-04 12:58: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一数学第一章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一数学第一章总结

篇1

1.初、高中教材间梯度过大。

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知识。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立体几何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又很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这些都是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客观原因。

2.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笔者曾在二届高一召开过学生座谈会,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带着问题笔者多次听了初、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现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在初三,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又由于高中搞小循环,接高一课程的教师刚带完高三,他们往往用高三复习时应达到的难度来对待高一教学。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3.高一新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二、搞好高一数学教学的对策及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大面积提高高一数学成绩,应采取如下措施。

1.高一教师要钻研初中大纲和教材。

高中教师应听初中数学课,了解初中教师的授课特点。开学初,要通过摸底测验和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摸清三个底(初中知识体系,初中教师授课特点,学生状况)的前提下,根据高一教材和大纲,制订出相当的教学计划,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2.对高一新生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

根据笔者实践,新高一第一章课时数要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如讲映射时可举“某班50名学生安排到50张单人桌上的分配方法”等直观例子,为引人映射概念创造阶梯。由于新高一学生缺乏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进行系列训练,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要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章节考试难度不能大。通过上述方法,降低教材难度,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3.严格要求,打好基础。

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就应对学习的五大环节提出具体、可行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应限期改正。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生的习惯。考试的密度要增加,如第一章可分为三块进行教学,每讲完一块都要复习、测验及格率不到70%应重新复习、测验,课前5分钟小条测验,应经常化,用以督促、检查、巩固所学知识。实践表明,教好课与严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

4.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但是高中阶段学习上的需要,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但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一方面需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靠老师的强求。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特点,进行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这里,重点是会听课和合理安排时间。听课时要动脑、动笔、动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只记结论。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辅导书,以扩大知识面。提倡学生进行章节总结,把知识串成线,做到书由厚读薄,又由薄变厚。期中、期末都要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让好的学习方法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财富。

篇2

针对高一学生数学成绩普遍下滑的实际情况,教师要进行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是因为客观教学内容造成的,也有师生主观上教与学的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与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梯度过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着重强调实数集内运算教学,在对概念进行严谨定义方面做得不够,没有进行深入阐述。例如函数和三角函数定义等内容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梯度缓冲,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在概念教学过程中都设置了不少的范例和练习题。但是高一数学教材就不一样了,课本第一章内容是集合、映射等,接下来就是幂函数的分类,函数单调性证明又是教学上一个难度较大的环节,加上立体几何教学对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高一数学教材存在概念数量多、符号种类多、定义过程严谨等状况,高一新生会感到数学非常难学。另外,高一数学相对于初中而言,教学内容也多得多,课堂教学容量远大于初中阶段。这就形成了高一数学成绩普遍下降的客观原因。

2.高一学生不太适应高中教师教法。针对高一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笔者多次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和他们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笔者发现初中数学教学注重直观形象,教师在分析结束后,一般都会安排一些相应的题目,让不少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为了强化解题方法训练效果,一些初中数学教师还会采取一些题型分类的办法,叫学生将解题方法与步骤像背书一样记下来。在初三年级,这种情况尤为常见,一些重点题型都做过若干次。但是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注重的是数学思想引导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喜欢在教学活动中开展举一反三式的训练,着重在严谨的数学论证和逻辑推理上做文章。加上高中正常搞循环教学,高一数学教师都是刚送走高三学生的前毕业班教师,他们在教学中习惯于用高三毕业复习时要达到的高度来要求高一学生的学习。所以形成初中与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较大差异,加之中间又缺少过渡阶梯,造成许多高中一年级新生对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一时难以接受。

3.高一学生的学法滞后于数学学习。刚刚升入高一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当中早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但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注重于听讲,很少有学生养成课堂做笔记的良好习惯,在思维方式的拓展上也存在一定的惰性,在学习中碰到疑难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独立思考来寻求问题的答案,而是希望老师将整个问题的解题过程全盘托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在自学能力的培养上还有不小的差距,甚至还有学生在上高中后,思想上有所松懈,感觉上轻松了,没有意识到面临着更重的学习压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这些现象或多或少的存在,也影响了高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搞好高一数学教学的对策及方法

针对以上存在情况,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弥补不足,解决这个问题。

1.教师要对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深入钻研。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回头看一看初中数学教材,有条件的还可以听几节初中的数学课,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讲课方式有初步了解。在高一新生刚入学的时候,要开展数学摸底检测和召开学生交流会,及时搞清楚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形成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等。在深入了解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特征、学生数学学习状况等方面的基础上,同一数学教师应结合高一年级课本及大纲,拟定相应的教学工作计划,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篇3

2006年9月,浙江省高中数学统一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精简整合传统高中数学内容,融进了近代、现代数学内容。与原来的教材相比,教学内容增多,教材明显变厚,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难度大为提高,同时课时数却减少了很多,迫使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提得更高。于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了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渐渐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因而,对高中数学教师而言,当务之急是研究新教材,按照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法,以使学生尽快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初高中数学衔接学习,提高数学成绩。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述一些浅见。

一、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内容,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新课程改革后,初中新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有的教学内容删减了,有的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大大降低了要求。如:二次函数在初中降低了要求,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韦达定理等在初中已基本上不提,使得高一学生只要遇到解一元二次方程,就把那繁琐的求根公式搬出来;单调性证明中的分解变形也无从下手。由于初高中知识点脱节较多,这给高中数学的教学带来了麻烦。

同时,大部分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仍停留在自己读初中时的印象,对初中现行教材的内容及要求不尽了解。所以教师要经常翻阅初中教材,了解中考的要求,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以便制定出有利于学生在过渡时期的教学方法。在开学初,不妨先把在初中未学而高中用得较多的定理、公式进行补充(如:十字相乘法、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函数的关系、韦达定理等),再进行高中的教学。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中教师要调整教学策略,做好学生学习思维的衔接

初中新教材在内容上删减一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用到的知识,如二次不等式,解斜三角形,分数指数幂等内容,都转移到高一阶段学习,加重了高一数学的份量。另外,初中教材中对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高中数学一开始,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例如:高一《数学》第一章就有基本概念39个,数学符号28个;一开学就形成了概念密集的学习阶段。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的不适应。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利用旧知识,衔接挖掘加深新内容。高一数学的每一节内容都是在初中基础发展而来的,故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初中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在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注意旧知识的复习,用学生已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如在讲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时,要先复习初三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而引入坐标定义法,提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其次还可利用旧知识,挖掘加深新知识。如平面几何中,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到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是相交,也有可能异面。如果象这样能一步一步挖掘、深入,不仅可使学生巩固初中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逐步得以接受、理解新知识。

2.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三、高中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反复练习。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忆概念,公式,及例题类型,一般都可以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无需深入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而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调整的时间。这些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和学习习惯的形成,高中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衔接好学习方法:

1.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包括勤学好问、上课专心听讲、勤作笔记、提前预习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工整、独立思考以及全面细致地思考问题等良好习惯。另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抓住时机积极培养。比如学完第一章“函数”后,就应该指导学生围绕“域(定义域、值域)、图(图象)、性(性质)”这“三字经”进行归纳,函数的“域、图、性”,散于初中(性质感性描述),聚于高中(性质理性刻划),升(螺旋上升)于整个学习过程,从奇偶、单调性到周期性乃至导、积等,都是性质的进一步深入拓展。这样不仅使后续具体函数的学习有方向,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新的更全的认知结构。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授人以“渔”,因材施“导”,努力教会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是教之根本,而自学能力的提高,首先有赖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高一学生阅读时,读不顺,读不细,读不实,读不准,所以老师千万别急,在这个衔接阶段,对于概念、定理、命题的叙述与理解,放手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回答;对概念要求会联系、会举例;定理要求会分析、会应用;解题尽量一题多解。一章结束后,会归纳总结,弄清重点概念和定理、公式,明白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技能。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捕捉”问题的能力。所谓“捕捉”问题,就是凡老师在课堂提出的设问、提问,或自己在预习中、作业中、课外阅读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都应积极思考,并记录下来,然后加以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发现与之相关的问题或更深入一层的问题,再思考。一个个捕捉的问题及其解决过程,正是掌握知识提高自学能力的过程。

四、高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情商培养,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经验、技能和方法逐步内化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内化的过程才流畅高效。在学生的参与度上,信心、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相对于智商,称之为情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教学中,要时时注意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在培养学生自信心方面,首先要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惧怕。教师在开学时可以给学生明确指出:初高中的数学,在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上会有很多不同,使他们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另外,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尤其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更要主动找他们谈话。当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和关爱时,学生会由爱老师逐渐迁移成爱数学,从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会去实践它,并能乐在其中,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兴趣在学习中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呢?第一,上好关键的第一节课,给学生一个喜欢你的理由。因为第一节课往往成为教师树立个人形象的关键,所以第一节课需要精心的设计。第二,尽量降低试题难度,提高学生成绩,让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这些都说明了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很重要,但不要只局限于课堂,应因时因地制宜。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持续而广泛,如何发挥,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总之,初高中衔接问题是高中教育教学中必须直接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初高中教学衔接,无论从教育管理还是教学研究上看,都不容忽视。研究和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可使高中教学走向更加科学的轨道,使得师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标指向。

【参考文献】

篇4

概括地说,有以下三点。

1、知识的抽象性大

在初中学习的“函数”的基础上,高一又要学习“集合”、“对应”、“映射”等更为抽象的知识。高一的立体几何也削弱了直观性而突出了抽象性和空间的想象能力。这就是说思维要从直观,经验型向抽象,理论型过渡。

2、知识的密度增大

由于年龄的增长,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也在提高。同时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多而杂,这就决定了高中数学每节课的内容较初中时要多,即密度加大了。教师在教法上也随之有所变化。初中时教师常常把知识掰开揉碎地细讲,同时还选相当数量的习题去巩固这一知识;而在高中却常常是在新知识的开始阶段,例题即有一定的坡度。尤其强调知识的“以旧带新”和“横向,纵向的沟通、联系”。一节课下来,似乎是听懂了,但一遇到作业常常感到知识的运用不熟练,思路不通畅。似乎总感到新知识没有完全掌握,更新的知识又接踵而来。

3、知识的独立性大

初中知识的系统性是较严谨的,平面几何尤其如此,这个系统给我们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因为它便于记忆,又适合于知识的提取和使用。因此,平面几何的知识使人长久不忘,记得清,用得上。但高中的数学却不同了,除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有个相对明确的系统(与平面几何相比也不成体统),代数、三角的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注意它们内部的小系统和各系统之间的联系成了学习时必须花力气的着力点,否则,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必然会欠缺。

二、高一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初中毕业生以较高的数学成绩升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相当多的高一学生数学不及格,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少数学生甚至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前几年,不少学校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只注重升学率而忽视了合格率。现在高中搞会考制,上述问题引起了各校足够的重视。本文对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谈谈造成的原因及应采取的对策。

(一)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原因

1.初、高中教材间梯度过大

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知识,紧接着就是幂函数的分类问题(在幂函数中,由于指数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图象)。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立体几何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又很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这些都是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客观原因。

2.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高一学生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追究其原因是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在初三,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又由于高中搞小循环,接高一课程的教师刚带完高三,他们往往用高三复习时应达到的难度来对待高一教学。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3.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上述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阶段的正常学习。

(二)搞好高一数学教学的对策及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大面积提高高中数学成绩,应采取如下措施。

1.高一教师要钻研初中大纲和教材。

高中教师应听初中数学课,了解初中教师的授课特点。开学初,要通过摸底测验和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摸清三个底(初中知识体系,初中教师授课特点,学生状况)的前提下,根据高一教材和大纲,制订出相当的教学计划,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2.新高一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

根据笔者实践,新高一第一章课时数要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如讲映射时可举“某班50名学生安排到50张单人桌上的分配方法”等直观例子,为引人映射概念创造阶梯。由于新高一学生缺乏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进行系列训练,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要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章节考试难度不能大。通过上述方法,降低教材难度,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3.严格要求,打好基础。

篇5

在初中教学中,《新课程标准》(2011人教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很多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观察图形、工具测量等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另一方面,初中教材的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足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分类也较细。相比较,高中教材就区别较大,高一教材的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知识,紧接着就是基础函数的讲解,其中初中的重难点――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加深了图像的应用)也在其中。在这一章里还深入了函数分类问题(例如:幂函数底数大于1或底数大于0小于1,底数不同,图像和性质就有所不同)使分类讨论思想继续深入。这些知识点和数学思想大部分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性和较高的知识整合、运用、迁移能力,而且还必须会使用并尽快的会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去解题。这是很多学生在初中学习时比较薄弱的地方。另外,从直观的解题方法到靠图形结合数学思想的方法解题,跨度较大,不好掌握。再有,教材概念多,符号多(仅高一下就有22个),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理论性强,高一新生学起来非常困难。此外。每节新课的内容量、计算量、分析量等远远超过初中数学,这些都是高一新生数学成绩大幅度下降的客观原因。

二、高中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法

如果形容初中数学教师是拐杖的话,那么高中数学教师就是探照灯!在初中,数学课上老师引导学生复习,一步一步详细的分析、计算。在高中,老师是指导学生学习。讲解习题思路,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点不是放在解题过程上而是放在怎样解题上,受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初、高中数学教师教法截然不同。已经习惯了拐杖的帮助,猛然间失去拐杖,这对大多数刚刚上高中的孩子们来说无疑使一个很大的困难。

三、高中新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

在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简单,当课堂的内容就能消化,而且需要举一反三的类型题目^少,学生没有多大的负担。而在高中,情况发生很大的转变。例如:高中三角函数部分,仅公式就有四十几个(课后习题中延伸的不算)。这四十几个公式让学生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即使会背但是不会用也无济于事。另外,还需灵活使用――公式的逆用,公式的变形等等。这些对于数学底子薄的学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久而久之,自然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其实,这些公式都是相通的,具有连带性,就拿二倍角公式来说,二倍角公式是两角和差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情况,即α=β时,两角和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就是二倍角公式了。再有,五组诱导公式也是具有联系的,这些诱导公式都和■有关系,有什么关系?等号两端的符号变化又有怎样的规律?等等,如果这些内容挖掘不出来,那么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大脑会一片混乱,云里雾里绕来绕去,不知道该选择哪个公式,所以,进入高中后,学习方法不能单一化,要学会预习,复习。这是高一新生难以学会的地方。以上这些是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主观因素。

针对这些情况,那我们该怎样去做才能避免这样的局面呢?

一、教师观念、方法的调节

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的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例如:上述二倍角公式的介绍中,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有些地方还需要教师说明、挖掘。比如二倍角的正切公式中,tanα、tan2α应该在有意义的情况下使用。这样,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的介绍、提醒,大部分学生都能全部接受。

二、示范导行,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育

高一新生很多地方都需要老师的帮助,尤其在学习新知识方面。所以,老师在开学初这段时间里对高一新生有很大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老师要板书整齐,书写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这样学生在老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的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的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学习方法却是更为重要的,如果方法掌握的好,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有些同学平时学习很努力,很认真,但每每考试成绩就很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正确的适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很重要,要让学生在平时多积累,在考试后多摸索,在学习时多总结,尽快的制定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主观努力意识要不断提高

篇6

一、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原因

1.初、高中教材间梯度过大。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知识,紧接着就是幂函数的分类问题(在幂函数中,由于指数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图象)。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立体几何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又很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这些都是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客观原因。

另外,随着教辅市场的开放,书店里的各种教辅资料铺天盖地,而大多数学生不能辨别其价值性,往往选择了一些不适合的资料和习题集,从而陷入无尽的题海当中。甚至有些教育主管部门编辑出版的图书也存在一些不适合高一新生的数学习题。 如某省高一年级配发的基础训练在学生刚刚学过和角、差角的三角函数之后配了这样一道习题:已知 , 且 ,求 的值。许多学生能求出 但是却不能得到正确答案。如某省配发给高一学生的寒假作业里有这样一道习题:已知数列 是首项为2,公比是 的等比数列, 是它的前项的和,(1)用 表示 ,(2)是否存在正的自然数使得 成立?。调查发现不仅在657名学生中能够做出第二问的不到10人,就是部分年轻教师也颇感辣手,试想这样的习题配给高一新生又有何意义,它只能使学生产生一个又一个的挫折感,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2.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如表现在:不制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而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等。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着写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而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许多学生仅仅满足于课堂上听懂,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总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大多学生为了提高数学成绩在初三时往往通过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等初放型的方法来学习数学,这样短期内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而这些方法对于高中数学学习是行不通的。高中数学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出“门道”。因而大多学生不能很快的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笔者曾在二届高一召开过学生座谈会,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带着问题笔者多次听了初、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现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在初三,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又由于高中搞小循环,接高一课程的教师刚带完高三,他们往往用高三复习时应达到的难度来对待高一教学。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3.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上述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阶段的正常学习。

4、学生思想松懈。有些学生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一、初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两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两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存有这种思想的学生大错特错了。因为在我国可以说是普及了高中教育,因此中考的题目并不具有很明显的选拔性,学生都很容易考得高分。

但高考就不同了,目前我国还不可能普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可以说还是属于一种精英教育,只能选拔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去读大学,因此高考的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拔性,如果心存侥幸,想在高三时再发奋一两个月就考上大学,那到头来会后悔莫及的。

5、其他原因。就笔者所带班级来说,班上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对于那些远距离外出务工的父母来说,他们与留守子女见面的机会较少,与留守子女的沟通频率较低,往往不能为留守子女学习提供及时的帮助,从而使得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受到负面影响。社会、家庭学校的环境以及同学与同学、学生与老师之间关系对学生的学习的影响也十分重大。温馨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学习环境、友善的同学关系、和睦的师生关系都是学习的必要条件。

二、搞好高一数学教学的对策及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大面积提高高一数学成绩,应采取如下措施。

1.高一教师要钻研初中大纲和教材。高中教师应听初中数学课,了解初中教师的授课特点。开学初,要通过摸底测验和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摸清三个底(初中知识体系,初中教师授课特点,学生状况)的前提下,根据高一教材和大纲,制订出相当的教学计划,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转贴于 2.新高一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根据笔者实践,新高一第一章课时数要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如讲映射时可举“某班50名学生安排到50张单人桌上的分配方法”等直观例子,为引人映射概念创造阶梯。由于新高一学生缺乏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进行系列训练,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要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章节考试难度不能大。通过上述方法,降低教材难度,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3.严格要求,打好基础。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就应对学习的五大环节提出具体、可行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应限期改正。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生的习惯。考试的密度要增加,如第一章可分为三块进行教学,每讲完一块都要复习、测验及格率不到70%应重新复习、测验,课前5分钟小条测验,应经常化,用以督促、检查、巩固所学知识。实践表明,教好课与严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

4.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但是高中阶段学习上的需要,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但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一方面需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靠老师的强求。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特点,进行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这里,重点是会听课和合理安排时间。听课时要动脑、动笔、动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只记结论。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辅导书,以扩大知识面。提倡学生进行章节总结,把知识串成线,做到书由厚读薄,又由薄变厚。期中、期末都要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让好的学习方法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财富。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专心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作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5、高一新生应尽快地进行角色转变.初中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浅显,更易于掌握,通过反复练习,提高了熟练程度,即可提高成绩。在学习上往往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而高中数学的理论性、抽象性、严密性强,就需要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要多思考,多研究,不懂就问,能学会举一反三,要求学生能主动的学习。对于刚进的高一的新生教师要加强引导他们进行角色的转变,改变观念和在老师的指下掌握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尽快的适应高一数学教学。

6、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因为高中数学课堂容量很大,学生课前预习显的十分必要。要求学生对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应记个记号那些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应及时的补上。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听课效率,坚持下去还可以提高自己思维水平和自学能力。这对他们以的进一步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7、及时完成复习和小结工作.a、要求每位学生做好当天的复习工作。数学复习的有效方法不是一遍遍地看书或笔记,而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在不看书和笔记的前提下回忆上课老师讲的内容,例题: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要动手写一写。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笔记与书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起来,就使得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同时也就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也为改进听课方法及提高听课效果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b、要求每位学生做好单元复习工作。学习一个单元后应进行阶段复习,复习方法,采取回忆式复习,并对一些典型例题进行回忆。而后与书、笔记相对照,查漏补缺,使其内容完善。c、要求每位学生做好单元小结工作。单元小结内容应包括:(1)本单元(章)的知识网络;(2)本章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应以典型例题形式将其表达出来);(3)自我体会: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应有记载,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应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最后要说的是:兴趣和信心是学好数学的最好的老师。只有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你才会有无穷的力量,并逐步对数学感到兴趣。有了一定的兴趣,随之信心就会增强,也就不会因为某次考试的成绩不理想而泄气,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你的信心就会不断地增强,你也就会越来越认识到兴趣和信心是你学习中的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篇7

 二、课时的变化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时(自习辅导课)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题型也不可能讲全讲细以及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的衔接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且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与初中数学相比增加了难度。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阶段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便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的现实。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此外相对初中数学所富有“生活趣味” 来讲,高中数学则更有“数学味”。高中数学第一章就是集合、简易逻辑等知识,紧接着就是函数问题。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立体几何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又很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初中删减的内容都需要在高中阶段补充上,因而增加了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些都是升入高中后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客观原因。

 四、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高中教学方法上的差异也是高一新生成绩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视直观、形象教学,每学习一道例题,都要进行相应的练习,学生板演的机会较多。 

一些重点题目学生可以反复练习,强化学习效果。而高中数学教学则更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工夫。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往往采用粗线条模式,为学生构建一定的知识框架,讲授一些典型 例题,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 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存在思维障碍,难以适应快速的教学推进速度,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学习成绩。因此,新高一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讲授,尽量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讲解抽象的数学慨念。

比如讲映射时可举“某班5o名学生安排到50张单人课桌的分配方法” 等直观例子,为引入映射概念创造阶梯。由于初中学生尚未形成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在高一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进行系列训练,让学生进行板演,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比如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的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初中所学过的“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入手,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存量,引导学生找到联系与区别,这样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通过上述方法,能够降低教材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篇8

我对我校高一学生中100名学习成绩下降明显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这100名学生中,成绩下降幅度较大的有23名,其中因不适应高中学习而成绩下降的约占48%;因学习方法不当而成绩下降的约占65%;因偏科而成绩下降的约占13%;因迷恋网吧打游戏而成绩下降的约占22%.这里我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初中、高中教材跨度过大

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教材循序渐进,直观性强,内容通俗、具体,对每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数学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数学知识,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中高中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及函数语言,紧接着又是指数函数的分类问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远大于初中数学.对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优秀者,进入高中后学习屡受挫折,成绩不理想,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学习不得法,从而导致成绩滑坡.

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课程与初中相比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接受知识信息的量比初中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知识内容难度也相应的增加了,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学生的学习来说都是一次飞跃,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等.这些问题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学生成绩的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2.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新的环境不适应

我曾在高一召开过学生座谈会,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的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尤其到了初三,重点题目要反复做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维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又由于高中搞小循环,接高一课程的教师刚带完高三,他们往往用高三复习时应达到的难度来对待高一学生.因此造成初中、高中教师教学方法的巨大差异,中间又缺乏过渡环节,致使高中新生普遍适用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新的环境使学生在心理上、感觉上出现了不适应.一所高中的学生来自多所初中,原来的尖子,现在不可能都是尖子,就像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一样,在省里是第一,到国家队可能没有取上名次,到世界就更别提了.因此,某些学生成绩的相对下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从初中到高中,环境变化也导致个别学生不适应.有些学生整体素质不是很高,尤其是处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能力不是很强,到了新的环境,经常因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而焦虑,造成精力流失,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这个新环境,也有个别学生因为一点挫折而丧失对未来的信心.

3.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的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老师上课一般都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但一部分同学上课不会抓重点,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同学晚上加班加点,白天却无精打采,或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半功倍,收效甚微. 二、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要想大面积地提高高一学生的数学成绩,应采取如下措施.

1.高一教师要了解初中数学教材及教师的授课特点

开学初,要通过摸底测验和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摸底前提下,根据高一教材和大纲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刚开始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及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由于高一学生缺乏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要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习题的次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且考试时章节难度不能大.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其次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包括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反复使用将变成学生的习惯行为.通过上述师生互动的方法,降低教材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增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2.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篇9

兴趣是进行有效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所以,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向老师“刨根问底”,甚至提出“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见解,对于他们在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小小的“闪光点”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其次,教学要重视创设数学情境,便于学生产生感性认识。讲授新内容时,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尽量做到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生动自然,并能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在数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中,让学生随时享受到由于自己的艰苦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化,并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特别是在讲授一些著名的、重要的定理时,要创设情境,尽量做到再现数学家的发现过程,在同等情境下让我们的学生去探索,并经过引导达到真正认识、理解。

另外,教学要注意心境的创设,以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在高中数学中要严格控制讲授的深度和进度,使大多数学生能消化接受,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素材,让每位学生在一周内都能有1―2次机会在课堂上回答教师的问题,精心编制试题,保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能及格,百分之三十高分。作业批改要认真、细致、耐心,慎重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一种成功感,拓宽心理情境,使学生热爱数学。

二、衔接好教材内容

初高中教材内容相比,高中数学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更抽象,尤其在高一上学期的代数第一章中抽象概念及性质多,知识密集,理论性强,且立体几何入门难,学生不易建立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差,同时,高中数学更多地注意论证的严密性和叙述的完整性,整体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因此在高中教学中,要求教师利用好初中知识,由浅入深过渡到高中内容。

1.利用旧知识,衔接新内容。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初中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高中数学新授课就可以从复习初中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新内容。高一数学的每一节内容都是在初中基础发展而来的,故在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注意旧知识的复习,用学生已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如在讲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时,要先复习初三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而提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而引入坐标定义法。

2.利用旧知识,挖掘加深新知识。如平面几何中,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到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是相交,也有可能异面。其实,有不少结论在平面几何中成立的,但到了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成立了。如果能一步一步挖掘、深入,不仅可使学生巩固初中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逐步得以接受、理解新知识。

三、衔接好教学方法

初中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级的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而高一第一学期到高二第一学期属于理论型抽象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成熟时期,并开始向辩论思维过渡。因此在高中数学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分析、综合来建立严密的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必须要有较好的衔接。

1.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组织教学,促进思维过渡。例如,在初一代数教学中,要着重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初二数学教学中应加强推理的训练,发展形式思维的能力;在初三应通过数形结合和解题思路的探索活动,来发展学生思维的预见性、反省性和独创性,以达到为理论型抽象思维的发展做准备、打基础的目的。至于高中数学教学,则要进一步注意理论观点对数学思维活动的指导作用,注意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并丰富数学观念系统。

2.重视知识归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思维由单维向多维发展,形成网络。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好各章节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真正做到“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在复习中要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图表,以便理清概念,使其系统化,便于记忆及掌握运用。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也应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共性与个性,区别与联系,形成学生的解题思考方法。

四、衔接好学习方法

初中学习的知识,大多是本源性知识、派生性知识,因此初中学习基本采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的方法;而高中学习基本采用“已知理性认识――新的理性认识――实践”的方法。

篇10

1.初、高中教材跨度过大

初中教材内容通俗、具体,直观性强,对每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数学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知识,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确实初、高中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数学主要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直接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及函数语言,紧接着又是指数函数的分类问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远大于初中数学。对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优秀者,进入高中后学习屡受挫折,成绩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学习不得法,从而导致成绩滑坡。

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比初中的内容在量上急剧增加了,接受知识信息的量比初中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知识内容难度也相应的增加了,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学生的学习来说都是一次飞跃,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等。这些问题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学生成绩的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2.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新的环境不适应

我曾在高一召开过学生座谈会,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平时自认为学的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尤其到了初三,重点题目要反复做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维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又由于高中搞小循环,接高一课程的教师刚带完高三,他们往往用高三复习时应达到的难度来对待高一学生。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的巨大差异,中间又缺乏过渡环节,致使高中新生普遍适用不了教师的教学方法。

新的环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不适应。一所高中的学生来自多所初中,原来的尖子,现在不可能都是尖子。因此,某些学生成绩的相对下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从初中到高中,环境变化也导致个别学生不适应。尤其是处理师生、同学关系的能力不是很强,到了新的环境,经常因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而焦虑,造成精力流失,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这个新环境,也有个别学生因为一点挫折而丧失对未来的信心。

3.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的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老师上课一般都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但一部分同学上课不会抓重点,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同学晚上加班加点,白天却无精打采,或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半功倍,收效甚微。

二、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要想大面积地提高高一学生的数学成绩,应采取如下措施。

1.高一教师要了解初中数学教材及教师的授课特点

开学初,要通过摸底测验和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摸底前提下,根据高一教材和大纲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刚开始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及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由于高一学生缺乏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要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习题的次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且考试时章节难度不能大。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其次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包括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反复使用将变成学生的习惯行为。通过上述师生互动的方法,降低教材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增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2.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篇11

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如听天书。在做习题、课外练习时,又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常常感到茫然一片,不知从何下手。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甚至过去的尖子生可能变为学习后进生。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以便寻找解决对策。

1 教材的原因。由于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对数、二次不等式、解斜三角形、分数指数幂等内容,都转移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这样初中教材就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但却加重了高一数学的份量。另外,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且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应试效果也比较理想。

相对而言,高中数学一开始,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例如;高一《数学》第一章就有基本概念39个,数学符号28个,一开学就形成了概念密集的学习阶段。另外,现在的高中新生,将使用新教材进行国家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试验教学。新教材融进了近代、现代数学内容,精简整合了传统高中数学内容。与旧教材相比,教学内容将增多,教材明显变厚,教材的难度有所降低,但高考选拔人才的水准不可能降低。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而且高中新课程的课时数还将减少,因而教学进度一般较快,从而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2 教法的原因。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另外,为了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重局部,轻整体”、“重试卷(复习资料),轻书本”的不良倾向。这种封闭被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受到了扼制。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而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的学习。

3 学生自身的原因。

3.1 环境与心理原因。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一些学生产生“松一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其次,我国现行学制的高一学生一般是十六、七岁,在生理上,正处在青春时期,而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有时点名回答问题也不够直爽,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感,即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心理学上把这种青年初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称为闭锁性。高一学生心理上产生的闭锁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启而不发、呼而不应。

3.2 学法原因。

①被动学习。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反复练习。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忆概念、公式及例题类型,一般都可以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需要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满足于你讲我听、你放我录,缺乏学习主动性。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而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造成高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困难。

篇12

关键词:高一新生;学习障碍;教学对策

一、高一新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原因

(一)教学课程设置方面

首先,就高中阶段的数学语言来说,跟初中有着大的不同点,初中数学相对比较形象,表达的时候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但是从高一数学教学的第一章就能够看出,数学语言变得抽象,教材中的定义比较严格,数学符号也比较多,刚进入高中的高一新生学起来就会感觉到吃力。其次是思维方式变得更加理性。由于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时候形成了比较确定的思维套路,而高中数学的抽象性就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要求,让高一学生产生不适应性。加上课程内容的数量在增加,解题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每一堂课程的容比初中增长的多,这些都是导致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

(二)教师教学方式方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干力量,所有的教学模式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但是传统的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体授课,很难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多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的时候主要依赖课本,没有进行及时的知识扩展,学生不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教学中,基本都是教师为主导地位,学生是从属地位,在课堂导入方面没有注重衔接上一节课程遗留的问题,在例题讲解的时候都是选择自选例题,题型比较多、题量也比较大,特别容易出现满堂灌的状况,这种方式没有把握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生不会自主的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产生学习障碍。

(三)学生学习方式方面

对于高一新生来说,由于在初中时期形成的依赖性心理,导致其数学学习的时候还是依赖老师的指导,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表现是不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在上课之间也不进行知识的预习,对于老师在课堂中要讲解的内容不是特别了解,在课堂听课的时候,只知道一味的记笔记。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给学生讲清楚知识点的难点和重点,教给学生基本的思想和方法,但是一些学生听课不认真,或者忙于记笔记,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死记硬背公理和公式,这样的学习效果不理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学习障碍。

二、高一新生数学学习障碍的教学对策

(一)重视课程的衔接

1、循序渐进

教师在对数学内容进行处理的时候,要重视学生课程的衔接,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意识,才能让数学思维朝着良性思维发展。我们以高一的函数问题为例,函数的内容跟其他知识点一样,跟初中相比也有比较多的改变,像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域值、函数的单调性等等。在这些函数概念中,一旦学生不理解基础问题,相应的就理解不了函数变量问题。在初中阶段的函数的学习,一般都是常量问题,对于函数的概念理解就停留在“变量的算式”方面,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进行问题理解的时候不能很好的运用发展的眼光进行。加上人的思维的惰性,索性就把知识理解停留在一个表面阶段。所以,在高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要重视课程的衔接,善于引导和把握,逐步推进,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因材施教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兴趣所在,实施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学生爱好历史文化,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内容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介绍三角函数的起源,说明函数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以及历法的推算等活动所起到的作用。在给学生揭示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之后,还能他们展现了科学家那种探索精神。再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物理钻研,在学习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中,可以结合函数模型的应用示例,比如物理情景:简单和谐运动、星体的环绕运动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那些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接近的数学知识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抓住问题的实质,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只有抓住学生的兴趣,实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转变教学方式

1、多种方式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一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教师可以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可以就某个数学专题做个演讲,可以鼓励和指导学生就某个专题查找、收集资料文献,在此基础上,编写一些形式丰富的数学小作文,开展“数学小作文”评选活动,也可以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探究教学”,或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资源,使得数学学科跟其他学科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这些都是教学方式中教学方式多样化的体现。我们以“小组合作”教学方式为例,教师在给学生进行分组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合理安排小组的成员。比如,数学教学中对函数的奇偶性学习的时候,向学生展示两组函数,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来使知识扩充,明确两个函数的特点和相同点以及奇偶特性等等内容,可以让小组中的每一个人负责每一块内容。在这个过程进行的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的细化各个问题,以小题的形式表现学习的内容,让小组成员自己分配问题,并且进行及时的总结。这样就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良好氛围,激励学生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高中数学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不断的接收新的教学模式,遵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建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型课堂,设置相应的教学情景,给学生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作为高中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提高教学水平,利用手中的资源因材施教,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分为。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实际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除了简单的计算,还需要知道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锤炼学生的数学文化精神,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期望,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机。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构建适当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多动手,多思考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把握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课堂中,让学生边听课,边思考,边记笔记。教师还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来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究。比如,在进行函数概念的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对圆的面积跟半径之间的变化规律着手,让学生求出,当圆的半径为X,面积为Y的时候的值,这样就使得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常量数学的认识过渡到变量数学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就会对函数的定义进行总结。这个过程是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也是对原有的知识结构整合的过程。

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高中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数学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必须要完成的一个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施教学方式的创新。特别是在高一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明确学生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给他们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证大中学)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