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2-08-22 22:52: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

篇1

装饰工程的设计具有艺术性,设计人员应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设计出完美的作品,但是就目前装饰建筑市场的情况来看,设计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一些设计人员专业能力较低,而且很多设计人员都缺乏经验,致使装饰设计不够科学合理,甚至在施工前不能完成设计,导致施工延误。这种现象不仅使装饰建筑的整体性和艺术性分离,还会造成装饰工程造价失控,从而造成企业经济上的损失。

1.2设计深度不够、图纸不详

装饰工程施工人员根据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因此工程施工时需要详细的施工图纸,如果施工人员没有详细的图纸盲目的施工,会缺少详细的施工预算,导致与实际造价不符。

1.3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出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的材料、工艺和技术不能满足装饰工程的发展,因此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出现,使装饰工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影响着装饰工程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了解的不够深入,出现浪费材料的现象。设计人员为满足自身利益,过于追求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另外在设计时没有结合工程实际的情况,造成工程造价管理的缺失;二是由于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技术的出现,与工程造价计价依据不能同步进行,从而影响装饰工程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

1.4设计费用高

装饰工程设计阶段相对于其它工程费用较高,势必会提高装饰工程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

2装饰工程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措施

装饰工程设计段工程造价管理的措施,应从设计招标、限额设计、加大设计深度以及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抓住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的要点,把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2.1推行设计招标

施工招标应根据完善的设计施工图和说明来实施,随着工程市场的变化和竞争条件进行调整,并经过多方的洽谈选择合理的价格,投标方案应包括设计经济性,同时作为投标方案经济性的评分标准,并通过对投标方案的对比、分析,选择合理的投标方案,选择技术方案应通过对比的方法,选择功能合理、价格经济,同时能够满足最终投资效益的技术方案,加强设计方案在投资规模、材料以及设计风格的全面分析,使设计方案更加的完善。

2.2推行限额设计

推行限额设计,设计人员首先应充分了解国家的现行的计价规定,并掌握相关材料的预算价格,并且结合设计概算,把投资控制在限额内;其次,在满足各专业功能的基础下,按照专业分配进行限额的控制设计,有助于技术和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因素的减少;最后,对投资限额内的各个方案进行分析和筛选,加强设计人员的工程造价意识,并使设计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2.3加深设计程度

加强设计深度,应细化设计,按照标准图集在图纸上把详细做法标注出来,隐蔽工程的设计应为施工人员提供细部和节点样图,施工中的材料、品种、规格在图纸中标注出来,并协调好图纸和专业间图纸的有序性,利用外部条件的衔接,提高设计质量,避免完工后出现的变更和索赔,在超出投资的情况下,应和投资方进行协商和沟通,替换装饰材料,降低工程投资。

2.4设计变更的处理

由于装饰工程的设计变更对工程造价有重要影响,同时涉及到的设计变更和经济签证也比较多,因此应慎重处理设计变更,从而有效合理的控制造价。在发生变更时,设计单位进行签证、监理工程师进行签认,监理方应认真审核、分析变更请求,明确变更原因,以及变更对投资方的影响,从而整体上控制工程造价,另外对变更应进行汇总,有利于掌握变更的动态,从而控制工程造价。

2.5严格审查招标文件

应严格审查招标文件中招标项目,包括材料数量、品牌、规格型号、工程付款方式等,把不能确定的物品价格列为暂定价格,如艺术品等,但在结算时应按照实际价格进行决算;在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时,投标总价在原则上应在投资方概算总价范围内,并对工程量清单招标文件中的项目进行合理拆分,对于难做的部位的做法应做出注视,在清单中计算难度较大的项目应简化,再进行计算报价。

2.6严禁中介参与

我国的工程造价中介组织发展晚,并且行为不够规范,还存在许多问题,对于装饰工程的新兴行业,施工技术、方法和要求上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中介组织已经不能满足其要求。装饰工程造价人员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不断的提高自己,,从而促进装饰工程造价人员整体的发展水平。

2.7加强图纸的审核和比较

设计图纸审核是装饰工程设计阶段的关键,因此在审核时不仅对图纸间的衔接进行审核,还要保证各专业间图纸和投资相关内容的吻合,若出现超出投资概算,应与各部门进行协调和配合,调整超出的部分,降低设计变更的可能性;另外在设计方案的选择上应进行综合评价,功能、环境以及投资等方面。

2.8合理选择单位和设计方案

进行招投标前,应对参加招标的单位进行审核,通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参标的单位进行资质的审核,并对其装饰工程的业绩量进行评定分析,投资方也可以去施工现场进行勘察,对所有的参标单位都有了解,方可进行招投标,对参标单位所报的设计方案,要兼顾造价和技术两方面,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

篇2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工程设计施工图纸审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确保建筑工程设计质量、加强对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工作的管理,保证各阶段设计文件的质量和完整性,特制定的规定。建筑工程设计文件应包括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建筑、结构专业设计文件即:图纸目录、设计说明、设计图纸、计算书。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的编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现行工程建没标准规范的规定,其中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必须严格执行。由于施工图设计文件用于施工是必不可少的。

1 图纸审核的影响因素

工程设计审核包括:方案设计审核、初步设计审核、施工图设计审核。其中施工图设计审核内容包括:建筑总平面图、建筑设计说明、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建筑剖面图、建筑详图、建筑节能计算书;结构设计总说明、基础平面图、基础详图、结构平面图、钢筋混凝土构件详图、混凝土结构节点构造详图、结构计算书;建筑电气设计说明、配电照明设计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图;给水排水设计总说明、建筑室外给水排水总平面图、建筑室内给水排水图纸等。

1.1 设计单位的选择对图纸审核的影响

目前,很多建设单位的设计都是外省市的设计院完成的,设计前沟通不方便,造成出图后很多使用功能不满足使用方要求,会审时临时修改使用功能,从而使得各专业在图纸审核时做出很多的临时变更。

如内蒙古某集团的酒业厂房212程,设计单位在上海,设计初期设计单位各专业派一人来进行实地考察,之后的设计都是传真、网络邮件等方法进行沟通,图纸出来后进行审图时,由于沟通不方便原因造成甲乙方就功能上有很多的分歧意见。同时,由于南北方地域差异,设计人员常用的设计方法不同也会造成很多矛盾,此工程图纸设计的采暖管比较细,使用的散热器也不是当地常用的,致使审图时又做了修改和补充。

1.3 会审前沟通不及时对图纸审核的影响

在图纸审核前由于设计方、施工方、建设方、使用方沟通不及时,致使设计人员不能在会审前知道施工方、建设方、使用方对图纸的意见,同时设计人员也不了解施工队伍的技术力量,造成技术交底时针对性不强,而且有些问题直到在图纸审核中各方才提出,使设计人员感到很突然,造成解答被动,致使出现新的错误。

1.4 会审当中参考资料的局限性对图纸审核的影响

图纸审核时会涉及到很多专业规范,设计人员又不能带过多的参考资料,出现了问题当时做不出合理的修改意见,争论不休,有时只好过后再出变更方案,这样既影响各;b-的关系又影响进度和图纸的质量,以及对以后施工的方便也会造成影响。

1.5 专业的协调对图纸审核的影响

目前大多数图纸审核为节约会审时间,会审时往往是分专业会审,土建、安装、设备等分组进行,会审后将各专业会审纪要整理合订后就打印下发了,未经过各专业的设计人员统一协调整理,造成专业之间产生新的错、漏、碰等问题。

2.施工图设计审核是重中之重

2.1 结构平面图

一般建筑的结构平面图,均应有各层结构平面图及屋面结构平面图,具体内容为:

1)查看是否绘出定位轴线及梁、柱、承重墙、抗震构造柱位置及必要的定位尺寸,并检查是否注明其编号和楼面结构标高;

2)采用预制板时要检查是否注明预制板的跨度方向、板号,数量及板底标高,查看是否标出预留洞大小及位置等;

3)检查现浇板是否注明板厚、板面标高、配筋,标高或板厚变化处绘局部剖面;

4)砌体结构有圈粱时检查是否注明位置、编号、标高;

5)如果选用了标准图中节点或另绘节点构造详图时,检查是否在平面图中注明详图索引号。

2.2 单层空旷房屋应绘制构件布置图及屋面结构布置图,应审核以下内容:

1)审核构件布置是否表示定位轴线,审核墙、雨篷、柱间支撑、连系梁等的布置、编号、构件标高及详图索引号,同时审核其有关说明等;

2)审核屋面结构布置图应表示定位轴线、屋面结构构件的位置及编号、支撑系统布置及编号、预留孔洞的位置、尺寸、节点祥图索引号。

3 图纸审核的改进措施

3.1 优先选择当地设计单位

在同等的设计能力条件下,尽量使用当地的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避免沟通不便以及南北地区常用设计方法差异等出现设计问题在审图时才提出,使设计人员临时做设计修改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2软件使用的校审

高层建筑结构三维空间分析软件常见的有:薄壁杆件(分开口和闭口两类)模型,如TBSA,TAT;板一梁墙元模型,如TUS/ADBW,E卫弧;壳元墙元模型,如SATWE等。平面框排架CAD软件有PK。底层框架空间分析程序有SACB。多层混合结构计算软件有ABDS等。设计人员应根据工程受力特点,正确地逸择相应力学模型的分析软件。如果用多、高层结构三维空间分析程序来计算底层框架,结果显然是不正确的。有的软件的使用有一定的先决条件,如目前常用TBSA4.2版是在DOS低版本上开发的软件,只使用了常规内存且不能使用DOS的多重任务配置。而目前常使用扩展内存、扩充内存及DOS的多重任务配置,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些要求,虽然能使用TBSA程序进行计算,但计算结果是错误的。又如某些软件在配置中如果加有磁盘级存命令SMARTDRV.EXE,计算时就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等等。校审时应对软件的开发背景及使用前提进行了解。对一些大中型重要的工程,应要求采用两种以上不同理论模型的软件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更合理的计算结果。

3.3 提前阅图时间要充裕

要提前把图纸发放到参加图纸审核人员手中,给参加会审的人员有充分的阅读图纸的时间,以便尽可能较全面的发现图纸中的问题,为后续施工顺畅打好基础。

3.4计算结果的审校

校审人员应对工程计算的原始数据、关键数据、设计参数、截面尺寸、荷载图形、配筋图形和计算结果进行全面校审,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通过对软件计算输出结果(如地震周期大小,地震基底剪力大小、振型曲线、位移、平衡性、对称性、渐变性,合理性等等)进行分析,判定计算结果的合理、正确。如由PM形成的PK或TAT数据文件,应根据实际情况(楼面现浇或预制等)对底层柱的实际长度,各层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及梁截面惯性矩增大系数等参数进行修改。又如《建筑抗展设计规范》对规则框架作了明确的规定,在应用计算程序计算时,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个问题,没有注意到程序中与之相配套的参数及处理措施,对不规则框架结构虽然可以计算,但结果不正确。再如考虑梁端混凝土塑性变形引起的内力重分布常常将梁端负弯矩乘以一个折减系数以减小梁端负弯矩,应相应增大跨中正弯矩,而TBSA程序将所有框架梁(包括挑梁)负弯矩均乘以折减系数,应对悬臂梁的配筋结果相应调整。

3.5节点构造的校审

由于软件在计算及绘图时,不可能对错综复杂的建筑构造加以正确的分析处理,容易遗漏造成配筋不足、构造不合理甚至错误。如PK绘出的框架图纸,对于梁上的附加集中荷载处不附加抗剪钢筋(吊筋或附加箍筋),有时会不分情况将梁全长箍筋加密等。又如运用TBSA程序在处理小的错(下转37页)(上接33页)层时,常常将其按一层进行计算处理而与实际受力模型不一致等。

结语

为了使建筑工程能够有好的开始,好的结束,我们必须重视图纸审核,做好图纸审核的细节问题,保证工程能够更好的进行。

篇3

(2)热水系统:热水系统可以为居民提供热水,方便其日常生活,与普通的给水管道是相互分离的,以避免相互之间的影响。

(3)消防系统:消防系统是给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小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不仅需要与小区的主供水系统相连,还必须设置相应的辅助供水系统,以确保消防栓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正常供水。排水系统相比于给水系统,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对雨水、居民生活污水等的排放,但是其作用与给水系统相比丝毫不差,不仅关系着居民的正常生活,还关系着小区以及周边环境的清洁,在对排水系统进行设计时,需要结合建筑所在地的污水处理计划进行,避免对于周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建筑小区室外给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以某居民小区为例,对其室外给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进行分析和探讨。该小区位于某城市高新开发区,整体占地面积8.78万平方米,小区内共有30幢高程住宅楼,最大建筑高度53m,建筑总面积25.3万平方米,拥有居民约7380人。在建筑的地下设置有地下停车场,防火等级分别为Ⅱ级、Ⅲ级。

2.1给水系统设计

(1)水源选择。

在该小区中,选择市政给水作为水源,同时在小区内部设置独立的蓄水池、水泵等配套设施,以方便进行管理,同时减少对于市政水网的压力和负担。

(2)用水量的统计。

对小区用水量的统计直接关系着给水管网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需要设计人员的充分重视。对于居民小区而言,日常用水主要包括几种,其一,居民生活用水,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每人每天300L进行计算,根据该小区的人数,小时变化系数取2.5;其二,公共建筑用水,如公共厕所、水景等,根据现行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10)的相关规定确定,也可以根据小区居民的生活用水总量,适当取15-30%;其三,绿化和道路用水,小区中每天道路浇洒的水量按照每平米每天0.5-1L,绿化用水则按照每平方米每天1-2L进行计算;其四,消防用水,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进行计算;其他用水,按照小区日常用水总量最大值的10-20%计算。

(3)给水管网的设计。

在对小区积水管网进行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小区的实际情况。在该小区中,由于大部分建筑都属于高层建筑,为了确保高层住户的正常用水,需要考虑加压积水系统,根据建筑的分布情况,设置相应的集中式变频调速加压泵,或者在每一栋建筑中单独设置加压设施。在该小区中,由于高层建筑相对集中,可以采取集中式变频调速加压泵的加压方式,这种方式成本低廉,管理便利,但是相对而言,需要连接大量的外接管线,供水的稳定性较差,需要相关设计人员的重视。同时,在对给水管网进行设计时,需要将生活用水、商业用水以及消防用水进行单独计算,避免相互之间的影响,以保证供水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消防系统的设计。

在对消防系统进行设计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设计思路。对于室外消火栓,可以由市政给水直接供水,在保证给水压力的前提下,使得供水管网可以在室外形成DN150的环形供水管,同时,要确保消火栓与建筑的距离在5-40m之内。对于室内消火栓,可以由消防水池和建筑屋顶消防水箱联合供水,辅以加压泵,确保给水压力,供水管网同样在室外形成DN150的环形供水管。对于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可以通过专用的消防管道供水,设置多组水力报警阀,确保在出现火情后,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报警和应急处理,尽可能减少损失。

2.2排水系统设计

在该小区排水系统中,采用的是雨污分流制。一方面,雨水系统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小区的地形地势,确保排水管网设计的合理性。管

线的坡向应该与小区整体的地势坡度保持一致,以节约施工成本。在雨水系统设计中,采用了管道与暗沟相互结构的结构,对于地下车库顶部的雨水,由暗沟进行排除,沟宽约300mm,依地势确定暗沟坡度。在车库范围以外,设置相应的雨水检查井,并将暗沟转变为管道,实现对小区雨水的分散排放,从而有效避免了雨水管道与污水管道的交叉,降低了工程的成本造价。另一方面,污水系统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总量,按照其最大值的80-90%进行估算,同时结合生活用水的小时变化系数进行计算,以确保排污系统的排污能力可以满足小区的实际需求。在小区中,污水管道的数量众多,而且连接十分复杂,因此必须优先进行布置。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如果小区污水管网与市政排水管网相连,可以直接将污水输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则不需要设计化粪池,反之,则应该设计化粪池,并定期对其进行清理,确保其可以充分发挥污水处理的作用。

篇4

1.引言

暖通工程是建筑行业当中的一个项目。暖通主要包括采暖、空气调节以及通风三方面,其又被称为暖通空调。其中采暖又被叫作供暖,主要是通过有关设备将热量提供给建筑物,使建筑物内部温度按所需保持比室外温度高,是温度达到自己所需的一种程度。现代暖通工程在具体的实施中出现着和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和工程的设计方案有着直接的影响。

2.建筑暖通工程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1 问题

2.1.1 设计标准不够规范

暖通工程中设计的标准不够规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供暖管道的敷设坡度与规范要求不符。在具有的规范中其热水管的坡度要大于0.002,但是在具体施工中,很多供暖回水管的坡度都在0.002的范围内。二、膨账水简要及冷、热水系统不规范。三、空调系统的防火阀不规范,《高规》中有规定风管不能越过防火墙或是变开缝,若需越过则必须在两侧都安装防火阀,但是在实际的施工当中往往只有一边安装了防火阀。

2.1.2 设计图纸及参数不够合理

设计图纸中常出现的问题有以下三种:一、设计说明不完整,在相关的设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冬季室内的空气计算参数在盥洗室的温度上应超过12℃,而浴室的温度应超过25℃,但是在具体的设计中,图纸中对这些参数的标注往往都不是十分的清晰,影响工作的具体实施。二、锅炉房设计太过简单,《设计规范》中对于锅炉房的施工图有着详细的规定,但在实际的设计方案中往往存在着只有一个平面图,而系统图与剖面图确是一片空白。三、计算书的内容缺乏甚至没有。暖通设计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数据,在实际的设计方案当中,很多设计方案都没有完整的计算书内容,或者有些根本就没有,这就导致了设计图纸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符和参数使用不当的情况。

2.1.3 供暖系统设计不切合实际情况

在设计供暖系统时不切实际情况的发生是非常普遍的:一、有些供暖系统是采用1条主立管引进再设置不同环路的方式,然而在不同的分环路上却不设置阀门,导致系统的运行调节和维修管理十分不便。二、供、回水干管的高点需设有排气装置,但是其却很容易被忽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集气就很难将其排除,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三 、有些供暖系统采取的是双侧连接,供暖系统两侧的热负荷和散热器的数量是不一样的,若两侧的散热器采取的是管径相同的供、回水支管,那么就容易使得两侧的水力分配失衡[1]。设计人员由于对施工的场地不够了解,在方案设计中就会按部就班的设计,加上经验上的不足,就导致整个工程在设计中问题不断出现。

2.2 对策

2.2.1 供暖系统智能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现智能化的供暖系统已非常普遍,同时也其广泛用于各领域。从经济实惠的角度来考虑,智能化的供暖系统不仅供暖效果好、安全性高,而且成本相对来说也较低,而且对于像工厂、煤矿或是弹药库房等这种所需要安全性较高的建筑内更应使用智能化的供暖系统,其不但能保证供暖效果,而且在设备运行的过程当中能及时反映异常状况并采取相应应急措施,以减少因系统异常而造成的损失,同时也保证了管理人员的安全。因此在设计暖通工程方案时,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智能化的供暖系统以提高供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2.2.2 加强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一个设计是否可行关系着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质量及后期的使用安全性,因此对于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一定要仔细研究。同时,方案的设计要与国家或是当地政府的有关法规及规范要求相符,在设计时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来进行,所使用的参数也要科学合理,尤其是对于一些无法使用标准的设备来说,更要将其参数详细标注在图纸上。

2.2.3 注重对工程安全的设计

经过研究与分析发现,改善暖通系统的安全性需要在运行管理、安装规范及技术措施、工程方案的设计以及设备的研制方面作改进[2]。暖通空调系统应用注意的安全问题有:易燃易爆环境的安全、人员环境的安全、防火安全、系统运行时的安全以及重要设备物品环境的安全。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防爆技术、防冻等环境,另外重大区域不应在吊顶中设置风机盘管,以免因系统漏水而造成严重的损失。

3.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供暖工程设计方案中的问题和设计人员的经验不足,对规范的不熟系和或责任心不强有着直接的关系。暖通工程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为此设计人员不仅要加强对自身的专业知识及规范的了解,同时还要了解工程的具体使用情况,听取客户的需求,这样设计出方案才更加规范与合理,才能更好的发挥暖通工程的效能。

篇5

二、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中的设计要点

1.地下室结构平面设计

在地下室的设计中通常会设计采光通风井,还要注意采光通风井的外壁要与顶板整体保证足够的距离,以免破坏地下室的稳定性。因整体建筑的建造需求,在地下室的施工建造过程中非常普遍的会出现超长现象,有时都会超过40米到60米,这样的加长的结构尺寸,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时易出现裂缝等影响强度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时要采取高效的防裂缝设计。可通过以下方法开展设计:安设伸缩后浇带,在地下室超长时,所安设的后浇带的尺寸要结合实际的钢筋拉普拉斯情况及操作空间进行合理设定;将微膨胀剂掺入混凝土中;分割地下结构等等。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在进行最初的平面设计是,要全面考虑到建筑的人防要求,要结合其最终用途及使用要求做出合理的安全防水通道设计,并综合排风、通风及力求采光等相关专业条件进行科学的设计。

2.地下室外墙结构设计

地下室外墙结构的静止土压力系数是设计中重点考虑的因素,当静止土压力不具备试验条件时,就需要根据标准要求选取0.34~0.45的砂土和0.5~0.7的黏性土进行合理的操作。地下室外墙的配筋计算在实际设计中就要按照双向板的要求去计算带扶壁柱外墙的配筋,按地下室结构的整体电算去分析扶壁柱的配筋结果。此外还需要处理底板标高的变化,根据梁宽和梁内侧箍筋传递板的支座弯矩进行设计,在地面层的开洞位置设计外墙顶部的楼板支撑梁柱,并结合地下室外墙的实际情况以及车道底板的境况进行设计研究。地下室的外墙必须结合水、土的压力去验算外墙的抗裂系数,在设计中注意荷载、静止土压力系数,精确地进行室外墙的配筋计算和地下室的底板标高设计。

3.地下室保护层设计

对于地下室保护层和垫层厚度的设计中,必须保证相应的结构厚度保持有250mm,裂缝宽度则不能超过0.2mm,迎水面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保持在50mm。充分确保结构厚度以及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大于规范限值,从而确保地下室保护层的质量

4.地下室抗渗抗浮设计

建筑地下室由于其所处的特殊位置,及施工季节的影响,可能存在雨水等因素,因此要对地下室考虑抗浮设计,特别是纯地下部分及裙房部位是抗渗抗浮工作的关键点。针对该问题通常可采取以下几种应用措施:(1)在不影响其它结构设计的前提下,应将基坑底的标高最最大限度的提高,达到抗浮效果,特别打出的是,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基础底板应采用平板阀板或梁板筏板。(2)倡导应用无梁楼盖与宽扁梁。(3)强化抗渗抗浮设计的另一个有效办法是增大地下室自重。(4)设抗拔桩。

5.地下室的防水设计

在地下室的设计中防水设计也是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设计环节,在设计初期要进行实地考察,对建筑所处地区的气象环境进行调查,对降雨量等水量因素进行了解,后根据工程的实际性质来确定相应的防水等级有防水层层数,在防水材料的选择中也要选择质量高的、防水性能好的防水卷材,避免因防水材料失效而带来的防水失效问题。此外,还可采用自防水混凝土来增强防水性,设计足够的混凝土壁厚度,来完善地下室的防水设计。同时由于现在的很多住宅区楼宇的地下室多用作用停车场,因此在防水设计时还要注意地下室车道中积水的排放设计,注重承台及积水抗等的节点设计等等。

6.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设计

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必须满足强度和变形问题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围护措施确保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现场能够实现安全经济省时的设计目的。在内支撑的设置中必须确保整个支护结构的合理性,满足设计内力要求,方便于对基坑支护结构和附近建筑的实时监测,实现信息化施工目的,从而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7.地下室的抗震设计

通常在建筑物的设计中,要将搞震设计做为设计的关键点之一,而地下室抗震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体的抗震性能。在对地下室防震性进行设计时,通常要确保其埋深大于地下室外地面的高度,这样在计算总高度时,会将地下部分排除只从地面高度算起。建筑地下室的相关建筑标准中有规定,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的上部结构部分应梁板结构,且上部结构不能是无梁楼盖的顶板。当地下室顶板标高变化超出梁高范围时,不应作为上部结构,除非采取进行处理后方可计入在内。

篇6

一、建筑设计中的暖通工程

我国现阶段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也发展迅速。为了适应不断扩张的人口对生产生活空间的需要,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尤其近几年来,高层建筑工程的建设量激增。建筑暖通工程作为建筑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定建筑工程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我们通常所说的建筑暖通主要包括采暖、空气调节以及通风三方面,又被称为暖通空调。

建筑是人们作用于自然地理环境上的产物,工程暖通是人们为了提升生活舒适度,采用物理方法对局部气候条件的调节。我国现代化起步较晚,数据显示,与其他一些和我国气候条件较相近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没平方米建筑采暖的能耗大约是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但是我们的建筑的舒适程度却落后于他们。因此,在我国建筑的暖通工程需要投入更多精力。

二、高层建筑工程暖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暖通空调工程的设计,尤其是高层建筑工程暖通的设计我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标准规范,《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以下简称《设计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以下简称《高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制图标准》(以下简称《制图标准》)、《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以下简称《设计深度规定》)等从理论以及数据标准上规定了暖通工程的设计。

由于当前我国的建筑结构比较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暖通工程的施工难度。造成了各种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影响到了建筑暖通工程的质量,也对建筑暖通工程的性能造成影响。高层建筑工程暖通设计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 设计图纸数据不够完善

暖通空调的设计图纸是在工程主体结构基础上对空调风管的布置,出风口的定点,各楼层之间的风系统平面图及立体图。

设计图纸是工程设计理念的书面成果也是工程建设的指导。对于暖通安装工程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图纸的指导,将无法顺利施工。在暖通工程图纸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往往与建筑施工人员独立施工。会因为没有深入了解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造成设计的图纸和规划使用的材料与实际的施工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施工会因为图纸的误差而延误,工程一旦返工会造成极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

2. 空调系统选择不合理

我国暖通工程的应用已经有了比较长的时间,但是高层建筑的蓬勃发展也是近几年的现象。由于建筑功能的多样化,对供暖系统也存在比较复杂的要求。对于一些有特定温度湿度要求的房间,就很有可能要从整个建筑的空调系统中分离出单独的一个支路,这就会增加暖通工程的施工量,加大后期维护的难度,造成了更大的能耗,增加了日常生产生活的成本。

3.供暖管理的落后

在我们的生活中,任何一项工程的建设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在建设完成投入使用之后,必须对使用和运行的过程中进行配套的后期管理和维护。建筑的暖通工程的维护管理因为管道的隐蔽性,导致难度加大。在高层建筑中,为了适应不同的业主的需要,会对建筑结构加以改变,固有的一些暖通工程也会随之改变,旧式的供暖管理方式难以满足需要。

4.采暖能耗大,效率低

我国国土辽阔,气候类型以季风气候为主,冬夏两季温差大。我国普遍实行节能50%的标准,即使执行节能65%的标准,耗热量指标高出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平均水平50%以上。冬季,我国既有建筑采暖能耗较大,效率低。

三、暖通设计问题的改进措施

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因此人们在对建筑工程的功能提出更多样的需求的同时,对配套的建筑暖通工程的要求也不断提升。

1.规范设计图纸

鉴于图纸对于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必须严格规范设计图纸。从图纸中数据的准确性到图纸的保存使用都必须有完善的程序。暖通工程图纸设计人员应该加强与建筑工程设计人员的沟通联系,深入工程施工现场,准确把握各项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在施工前要可以再次对图纸进行校核,发现图纸中存在的与现实施工条件不符的地方,避免返工和延期。现场安装施工人员是图纸的执行者,在施工前和过程中要认真阅读图纸,深入掌握,在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调整。

2.合理选择空调系统

空调系统是人们对室内外气候的调解,它的应用的合理与否影响到了建筑内部人员的活动,高层建筑空间较为封闭,内部人员数量较大,人们的活动影响到了室内的温度,空气质量,暖通工程中的空调系统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些状况。

空调在一个建筑中可能是"中央空调系统",也可能是"中央空调与独立空调的混合系统",也可能全部是"独立空调的系统"。对于高层建筑一般采用中央空调系统,但是在使用者对于一些特定温度湿度房间的需求时,可以在中央空调基础上混合独立空调,降低工程改装难度,降低成本的同时给人们营造更舒适的空间环境。

3.加强暖通工程的管理与维护

暖通工程尤其是暖通空调由于我国气候的季节性特征,发挥着比较大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工程的管理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针对高层建筑业主对建筑结构的改变,暖通工程设计人员应在建筑改造前期对暖通工程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之适应建筑的变化,从而发挥良好的暖通效果。对于改造之后的图纸,暖通工程人员也应该仔细研究,妥善保管。确保各项后期暖通工程的维护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开展。

4.降低能耗,提高供暖效率

与一些暖通工程较为先进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材料、产品、技术上都有极大的落后性。要改变这种状态降低供暖能耗,必须多管齐下。对于建筑物本身采取保温隔热措施,在暖通的设计上选择先进的材料、产品及比较先进的技术。

暖通工程是建筑节能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论是暖通工程的设计还是施工都直接关系到节能建筑的耗能的程度和建筑入住的舒适度,所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优化暖通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在提高供暖效率的同时推进建筑的节能工作。

小结

当今社会,人们对住宅办公等建筑场所的要求在最开始的实用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强调美观和舒适度。因此,建筑设计者都必须重视通暖工程在整个建筑中的位置,不仅要保证最后建设出来的暖通工程美观与舒适并存,更具有强大的实用性。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建筑行业和暖通工程也都有着更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乐乐. 高层建筑暖通设计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1:170.

[2]林广都. 探讨高层建筑暖通设计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科技资讯,2013,14:50-51.

[3]王国龙,李洪霖. 高层建筑暖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J]. 科技与企业,2013,20:248.

篇7

Abstract: The general construction of hydropower engineering design cycle, large-scale investment, the technical conditions complex, it is impossible to establish and, like other manufacturing standard cost control system, which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design enterprises.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desig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6-0020-02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水电工程建筑设计行业间的竞争也不断增强,设计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努力做好工程设计、控制项目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成为广大水利水电企业在低成本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的关键手段。基于此, 笔者提出一些见解与同行共勉, 把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水平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一步, 以满足建设、运行管理和社会各界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要求。

1 建筑设计特点

(1) 建筑物的平面位置和范围由水工专业根据使用要求确定, 即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基础受到水工建筑物的制约; 而建筑物高度则由水力机械设备吊装高度或水闸启闭机运行高度、变配电设施高度等因素确定。鉴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平面位置、尺寸、形状和高度均已由相关专业确定, 即建筑设计空间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变化, 这就给建筑艺术的创造增加了设计难度。

(2) 水工建筑物周围一般都有山、水、林、路, 甚至有一部分在城区, 如城市防洪工程, 这给建筑艺术的创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将建筑融于其中, 构成美丽、人水和谐的人文景观环境。

(3) 水利水电工程将带动当地经济建设, 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同时, 当地经济的发展, 又带动周边建筑物在当地传统建筑基调上的升华, 丰富建设地点局部的人文景观。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形式应有超前意识。当附近建筑群建起来之后, 先建成的水利水电建筑与周边后建的建筑群融合, 并且不逊色于后期的建筑群。

(4) 受传统节约思想的影响和管理机制的制约,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阶段未对建筑设计进行深入研究, 所列概算资金偏紧, 因此, 在施工图设计时, 往往比概算数额有所突破, 被视为不合理、不合规。施工图设计时要求用很少钱的前提下, 做好建筑设计这篇大文章, 无疑给建筑设计创新带来诸多困难和阻力, 再加上建筑设计不是初步设计审查的重点, 在施工图设计时受到业主思维模式和经济条件限制, 方案变更的随意性较大。因此, 相当多的建筑实施方案, 已不再是建筑师们所构思的方案。

(5) 由于水工建筑物处于水体中, 必须考虑安全防护与防范, 又由于相当一部分水工建筑物处于边远地区, 建筑设计应考虑特殊的防范措施, 确保人身和室内设备的安全。

2 建筑设计实践

多年来, 笔者在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工作时, 总是考虑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的特点, 精心地做建筑方案比选, 寻求适用、经济、美观并与外部环境相协调的方案,以期建成后能形成良好的水利景观。现在以某四顾闸工程为例谈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

四顾闸工程主要由上下闸首和中间的船闸闸室组成。上闸首位于湖之中, 下闸首位于长江江堤之上, 下闸首成为挡水建筑物的组成部分。

上闸首建筑设计的外部条件:

(1) 上闸首位于湖泊之中, 从湖过闸到长江的船只和停泊在船闸引航道的船只, 以及穿梭于堤顶公路上的车辆和旅游观光的人们, 都能看到上闸首, 因此 4个方向的立面都要做精心的处理。

(2) 上闸首的闸门为平板钢质闸门, 用固定卷扬式启闭机垂直升降。左右两侧的输水廊道闸门由螺杆式启闭机启闭。启闭机底座高程和启闭机房建筑范围均由水工和机电专业确定。

鉴于上述外部条件, 建筑设计作了如下处理:启闭机房飞架于船闸上闸首之上, 距闸室顶面平台高度约 10m, 机房两侧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支撑, 内部布置管理室、配电室、楼梯间。建筑设计首先考虑的是满足水工和机电专业的要求, 即建筑设计的平面尺寸和高度达到各专业要求, 同时考虑如何将建筑融于自然山水之中。船闸左边是山, 上闸首伸入湖面之中,结合这种地形, 构思出上闸首两侧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高耸如山峰, 启闭机房设计成如水的蓝色拱形玻璃幕墙。形成这样一种大思路后, 再进行细部推敲。将两侧的房屋顶部设计成曲墙状, 如层层叠叠的山峰,并精心布置窗户, 启闭机房的外部围护结构为拱形玻璃幕墙, 建筑材料采用蓝色镀膜玻璃, 在远处看, 玲珑剔透, 给人以水天一色的感觉。整座上闸首建筑如长虹卧波, 融于自然山水之中,给人以美的感受。

下闸首建筑设计的外部条件:

(1) 下闸首位于四顾山和苇源口之间, 且是堤防挡水工程的组成部分, 堤顶公路在前面通过。来往过闸的船只和堤顶公路上的人群都能看到下闸首建筑,各个方向的立面处理都应美观。

( 2) 下闸首的闸门为横拉钢质闸门, 用固定卷扬式启闭机启闭。左右两侧的输水廊道闸门由螺杆式启闭机启闭。

(3) 船闸的控制系统和船只行驶的指挥系统全部集中于下闸首, 其各层的平面尺寸和高度均由水工和机电专业设计师确定。

鉴于上述外部条件, 建筑设计作如下处理: 下闸首建筑依山水而建, 左岸建筑高 4层, 内部布置控制室、管理室; 右岸建筑高 2层, 内部布置变压器、配电室, 按照不同房间的使用要求, 进行合理布置, 将下闸首整体建筑设计得错落有致。在此基础上, 对建筑细部进行处理, 把房屋顶部设计成曲墙状, 控制室局部设拱形玻璃幕墙。下闸首与上闸首遥相呼应, 犹如一首优美的旋律, 在山水间回荡。

3 建筑设计创新前景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 除了要满足安全、使用功能、运行管理要求外, 在外形上要创新, 突破以往火柴盒式的建筑格局。设计人员要以创新和求实的精神去思考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的前景, 为创造优美的水利景观开拓前行。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发展趋势, 将逐步向改善水生态和水环境的方向发展, 其功能将逐步扩展至旅游业, 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这给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设计理念应该有前瞻性, 建一项工程, 不仅要让山水景色迷人, 而且要使建筑形态优美, 成为人们休闲宜居、流连忘返的好地方。为推动水利水电经济发展, 促进水利水电事业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为使今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不断创新, 笔者认为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应把握住 3个要素: ①建筑功能应满足适用的要求, 即首先要满足使用功能要求。②按安全、坚固、经济的原则寻求建筑过程必须具备的物质技术条件, 即包括建筑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的可能性。③建筑形象美观。建筑形象是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艺术审美要求, 并考虑社会发展、当地传统和自然环境条件, 通过设计者发挥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施工单位精心地按设计要求施工而构成的内、外部建筑形象。要塑造建筑物的良好形象, 建筑师必须对建筑群和单体的外形、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立面构思、建筑材料的色彩和材质、装饰装修处理等构成建筑形象的要素综合考虑, 使各方面有机、协调、统一, 才能表现出良好的艺术效果, 给人以感染力。

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实践的研究和分析, 笔者认为: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要在现有基础之上创新前行, 必须遵循下列客观实际并辩证地协调处理。

(1) 充分利用和处理好水工建筑物提供的基底面积和最小限制高度。水工建筑物提供给建筑设计的基底面积和最小限制高度是根据功能和使用要求而提出的, 即建筑物的体量已基本确定, 这对建筑设计形成制约, 建筑师要在有限的建筑空间范围内构思出良好的建筑形态, 必须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才能塑造出一座座适用、美观、具有感染力的建筑, 奉献给社会, 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要。

(2) 建筑师应该充分利用周围山、水、林、路等有利环境条件。水工建筑物离不开山、水、林、路及民居。而且今后治水必然走治水与治理环境相统一之路, 使水工建筑物能与天、地、水和谐统一, 为人们生活创造良好条件。因此在做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时, 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环境条件, 使建筑的形体和色彩融于山、水、林、路之中, 与周围环境和谐, 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3) 建筑设计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时代感和前瞻性。水工建筑设计的室内体量已由相关专业按使用要求基本确定, 但建筑的外部形态和内部装饰则由建筑师塑造。塑造外形的指导思想应该从艺术的角度出发, 按照创新、有时代感和前瞻性的原则, 以适当的形式美法则来满足人们审美的要求, 留下反映当今社会建筑设计技术水平和时代特征的建筑, 同时也带动当地建筑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4) 建筑设计应妥善处理好建筑艺术与结构、材料和经济指标之间的矛盾。任何建筑都离不开建筑结构和材料, 因此在做建筑艺术设计构思时, 应充分考虑建筑结构的合理性, 材料的性能指标, 经济条件的可行性。以此保证建筑使用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以及建设期、运行期经济指标的合理性和当前的经济承受能力。

(5) 建筑设计应考虑施工技术, 为施工创造有利条件。建筑设计的实现离不开施工, 因此在做建筑设计时就应考虑施工的可行性和难易程度。在确保建筑艺术美的前提下, 采取一定的结构措施为施工创造有利条件, 施工又反过来全方位地保证建筑设计美的实现。只有精心设计和精心施工完美结合, 才能创造出美的建筑。

4 建筑设计的困境与建议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普遍不被重视, 许多好的建筑设计方案也难于付诸实施。究其原因: ①水利水电工程普遍强调和关注的是使用功能, 建筑设计未受到普遍重视; ②建筑设计受概算资金的限制, 建筑师难为无米之炊; ③水利水电设计单位内部不重视建筑设计; ④部分业主的主观因素。为摆脱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困境, 提出以下建议:

(1) 将建筑设计列入水工建筑物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步设计审查时, 应审查建筑设计方案和概算资金, 以保证建筑施工图设计时有充足资金确保建筑设计按批准的方案实施。

(2) 水利水电设计单位要转变只注重主导专业、轻建筑设计的观念, 应意识到建筑设计是外界反映设计单位水平的重要窗口, 因此设计院内部要重视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实行建筑师负责制。

(3) 建筑设计方案构思和设计时, 应加强与业主的沟通, 促进优质建筑设计方案的实施。

5 结 语

改革开放以来,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在人水和谐思想的指导下,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水平在不断提升, 但离人们的审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笔者相信在同仁的共同努力下, 今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会有更大的发展和飞跃, 创造出不愧于时代的人水和谐的建筑。

参考文献:

篇8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的要求,现绝大部分的建设工程均需进行招标。投标文件所包含的内容基本上由二部分组成:一是商务标;二是技术标。施工组织设计是技术标里的主要内容,在招标文件中的评标办法中赋予的分值占总分值的30%左右。施工组织设计以施工项目为对象进行编制,是用以指导施工的技术、经济和管理的综合性文件。承包商承揽工程的一个主要途径是通过投标的方式达到中标承接施工任务,企业为生存、发展,必须提高对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重视程度,因此要想在投标中取胜,必须重视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

一、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原则

(一)符合招标文件中有关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环境保护、造价等方面的要求。

(二)符合本企业实际施工条件的需要。

(三)积极开发、使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广应用新材料和新设备。

(四)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施工。

二、编制前的准备工作

建立投标小组。公司可专设投标部,也可遇有投标时临时组建。不管怎样,要做到专业人员配备齐全,且水平过硬,素质要高。在人员构成中,技术标中也要注意有懂工程造价的人员,因为施工组织设计将来在工程结算时也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制定投标文件编制全过程策划书,落实人员职责分工。在领取招标文件及图纸后应及时进行踏勘现场和外业调查,了解工程所处的地理周边环境,审阅图纸,将有疑问的问题统一在答疑会上提出。

三、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招标文件的评分办法已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各项内容赋予了不同评分值。投标人应按评标办法中的项数在目录中列出,再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完善其它没有分值的项,使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更加全面。目录应做到标题明确、清晰、详略得当,便于查阅,达到先入为主的效果,使评委专家一目了然。

(一)编制依据及工程概况

此项在现有的招标文件中评标办法里并没有给予评定分值,但作为一个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此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要对编制依据和工程概况根据工程实际进行编写。

1. 编制依据

(1)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技术经济指标;所列举的标准规范必须为有效版本,作废的应剔除,要求编写人员要熟悉现行的施工规范、标准,另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能用到什么标准就写什么,不要把所有规范均列入;(2)工程所在地区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建设单位对施工的要求;招标文件、工程设计文件及企业标准;(3)工程施工范围内的现场条件、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施工企业的生产能力、机具设备状况、技术水平。

2. 工程概况

主要按招标文件及图纸进行编写。工程概况应包括工程主要情况、各专业设计简介和工程施工条件等。工程主要情况应包括:工程名称、性质和地理位置;工程承包范围和分包工程范围;招标文件或总承包单位对工程施工的重点要求;各专业设计简介应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机电及设备安装专业设计。

(二)施工部署

施工部署是对整个建设项目全局作出的统筹规划和全面安排。施工部署由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客观条件不同,其内容和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确定工程开展程序、拟定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明确施工任务划分与组织安排,编制施工准备工作计划、分包情况、流水施工段的划分,机械、人员等的总体部署。

此项内容是概括的说明,不必详细写出,因后面将有更详细的说明,后面几项的内容要与施工部署所叙述的一致,相辅相成。

(三)主要施工方法

此项要根据分部分项工程内容进行编制,包括基础、主体、屋面、装饰、给排水、通风空调、电气等内容。要将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描述清楚,并与图纸内容相对应。例如:基础工程中的土方工程,要写明是机械挖土还是人工挖土,如是机械挖土,所使用机械的类型、型号,是大开挖还是挖沟槽或者基坑,是否放坡,地下水情况如何,如有地下水,如何降水,土方是否外运,如果外运,运距是多少,所采取的运输机械,装土的方式,这些都要一一写明,因为现在商务标都是工程量清单形式,如果后期工程结算有争议时,有时会以此施工组织设计作为结算依据。

(四)材料用量计划、机械设备进场及检测仪器配备情况

1. 主要工程材料计划应根据施工进度计划确定进场时间,包括各施工阶段所需主要工程材料、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工程施工主要周转材料和施工机具的配的配置应根据施工部署和施工进度计划确定,包括各施工阶段所需主要周转材料、施工机具的种类和数量。

2. 依据施工方法做出机械设备配备表

上面两个表格不仅是用于指导施工,在进行竣工结算时,也是需要的参考资料。例如,在结算时,审核单位和施工单位就施工时所使用的机械是自有机械还是租赁的机械争议不休时,为了说服对方,需要提供有力的证据,此时就可以根据上面两个表格来解决争议,根据施工单位目前剩余机械和拟用机械的数量不同就可以判断出所使用的机械是租赁来的还是施工单位自有的。可见,施工组织设计对于结算也是起到关键作用的。

3. 依据工程特点做出拟配备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如经纬仪、水准仪、万能表、温度计,检测尺、试模等,仪器要能满足工程的使用。

(五)劳动力计划表

按工程施工阶段进度计划所拟定投入的劳动力制成此表,施工阶段包括基础、主体、屋面、装饰、水电安装等。工种可分为瓦工、木工、钢筋工、电工、焊工、架工、油工、机械工等。

(六)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应分别做出公司及项目部的质量保证体系框图及组织机构,并列出项目部的人员配备表,包括项目经理,技术经理、质量、安全负责人、档案员、取样见证员、材料员等管理人员。保证质量的措施要与施工方法相对应。

(七)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及措施

此项应做出公司及项目部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图及组织机构,充分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工程施工现场是各工种立体作业,人员密集、机械材料集中,存在多种不安全因素,因此必须制定严密、细致的安全生产技术组织措施,并编制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安全生产技术组织措施应包括安全管理目标、安全施工保证体系、安全施工管理制度等内容。

(八)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措施

环保已成为国家的一项政策,各相关部门也要求要进行绿色施工。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现场要确定项目重要环境因素,制定项目环境管理目标;建立项目环境管理的组织机构并明确职责;根据项目特点,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源配置;

施工现场主要环境因素有扬尘、噪声、光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建筑垃圾。施工单位应根据上述因素制定对策,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九)施工进度计划

依据招标文件对工期的要求做出施工进度计划,可用网络图或横道图绘制。现在多用软件进行编制,节省了大量时间,调整、修改方便,但应注意各工序的穿插及工序关键节点应符合要求,且合理。网络图的绘制应按《网络计划技术》GB/T13400.1-2012、GB/T13400.2-2009、GB/T13400.3-2009及《工程网络计划技术规程》JGJ/T121-99执行。

(十)施工平面布置图

平面布置图应按比例及标准图例进行绘制,可做成大图然后折叠装进标书。

图上应反映:工程施工场地状况;拟建建(构)筑物的位置、轮廓尺寸层数等;工程施工现场的加工设施、存贮改施、办公和生活用房等的位置和面积;布置在工程施工现场的垂直运输设施、供电设施、供水供热设施、排水排污设施和临时施工道路等;施工现场必备的安全、消防、保卫和环境保护等设施;

(十一)冬季和雨季施工措施

此项内容不是每项工程都有,要根据工期而定,并注意什么分项工程是在冬季或雨季施工的,要与自己安排的工期相一致。如土方工程没有在雨季作业时就不能写在雨季施工措施里了。

(十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及措施

所投工程看看有没有用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且勿生搬硬套。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中规定了什么算是新技术,应对照此标准进行编制,防止不是新的写上了,一定要注意“新”字,应查阅资料有证据证明是“新”时才可写。

(十三)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

此项视工程特点及所处环境而定,看看有没有难点,并针对难点做好相应的措施加以克服解决。要注意不要自己认为难的便是难点。

四、结语

投标中的施工组织设计由于编制时间受限,所以要想编制出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必须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收集资料,同时要做到与工程报价相结合,与工程实际情况相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工程招标中分厘必争,因此在实际投标中,要求施工组织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统一,同时满足招标文件所规定的要求,给工程中标以有力保障,为业主提供一个客观地反映工程实际,又具有新意,能引起业主好感的施工组织设计。

参考文献

篇9

虽然我国建筑事业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建筑技术和设计方面水平都得到了不断提升,但建筑结构设计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设计师去注意并解决,只有不断纠正和解决结构设计中的问题才能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下面就结合工作实际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做如下探讨。

一、 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问题

设计不超过 20 层的高层、多层建筑时,我们经常直接选择桩基的基础形式,其实在非软弱土地区,应首先探讨采用天然地基的可行性,以利于降低基础造价,合理地确定地基承载力值就显得尤其重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规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下式进行修正:fa=fak+ηbγ(b-3)+ηdγm(d-0.5),而在地基承载力值的组成中,深度修正部分占有较大的比重。这对于主裙楼一体结构,在进行主楼地基承载力计算时,因裙楼基础的有利及不利影响,如何合理地确定用于深度修正的深度值 d 尤为重要。规范在 5.2.4 条条文说明中这样规定“对于主体结构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宜将基础底面以上范围内的荷载,按基础两侧的超载考虑,当超载宽度大于基础宽度的两倍时,可将超载折算成土层厚度作为基础埋深,基础两侧超载不等时,取小值。”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具体工程设计时,应根据此条的要求,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承载力深度修正所采用的埋深

值 d,但设计人员对此认识却并不一致,经常有困扰。最常见的是高层主楼带地下车库这种类型.

(1)当高层主楼采用筏板或箱型基础时,在主楼纵、横两个方向上,若 B1、B2 均大于 2B0,才能考虑裙楼荷载对地基土产生的超载作用,将超载折算成土体厚度 d2,(两侧超载不同时,取小值),此时 d=d0+d2,若 b1、b2 中有一值大于 2B0,而另一值小于 2B0 时,或均小于 2B0 时,裙楼荷载作为超载折算为土体厚度 d2,当 d=d0+d2≥d1 时,取 d=d1,当 d=d0+d2

(2)当主楼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加防水板的形式时,则靠近地下室一侧的基础可考虑土的超载作用,d 的取值同 1,但主楼内的其他基础的埋深 d=d0。合理确定用于深度修正的基础埋深值 d,从而确定主体结构的地基承载力值 fa,这样才能使结构的基础设计达到合理经济,最优化。

二、 主次梁节点设计问题

我们在工程设计的计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主次梁相交的情况,时常会发现框架主梁扭矩很大,抗扭承载力不足,有些处理办法就是将次梁与主梁相交处设为铰接,释放扭矩,但这样处理是否合理,与实际的受力情况是否一致呢?个人以为:作为梁端铰接,就是要保证梁端有一定的转动能力;固接,就是要限制梁端的转动能力;而实际上没有完全的铰接也没有完全的固接,梁端铰接不能随意地人为设置。

设置铰接梁,是允许此梁在两端形成朔性铰而产生裂缝,但是不会破坏,就是说形成朔性铰之后,此梁由超静定变成静定结构,结构设计一般都是超静定结构。这样一个破坏不会对整个结构体系影响很大,才能满足结构安全的冗余。如果主次梁截面相差较大,支座主梁对次梁约束不大的情况下可以设定为铰接,即使为铰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0.2.6条对此做出了规定,要求上部配置构造钢筋,且构造钢筋截面面积不得小于下部钢筋的 1/4,;如果主次梁截面相差不大,次梁高度只比主梁少50mm,这时候就不能完全忽略主梁对次梁的约束了,这种情况是最容易出现框架主梁配筋超筋、抗扭承载力不足。如何处理,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加高框架梁解决配筋超筋,加宽框架梁解决受扭不满足,如果条件所限不能加宽,那才可以看能不能铰接次梁了,但这里的铰是指的假想铰,而是要保证支座负筋首先屈服,造成内力的卸载和重分布,分布后达到和铰接类似的受力情况,此时的铰接就得要从构造措施上进行保证,现行国家标准图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1)第 86 页针对非框架梁(即次梁)的配筋构造做出了明确的示意。

结构设计最重要的原则是:结构设计建模要立足于结构自身,主要力学模型要与实际构件接近,以保证计算结果能够真实反映结构状况,这样才能保证结构的安全。

三、 地下室嵌固端的选择问题

在有地下室的结构设计时,地下室的顶板是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是很重要的。这不仅仅是关系到计算结构的内力的大小,而且在某些工程中会整体结构成为一个超限建筑,对结构设计造成难点。嵌固的概念,这里所说的嵌固应该是强度嵌固而非力学嵌固;力学嵌固―― 完全刚性的固定,嵌固点以下刚度无穷大,嵌固点无平动、转动,实现了完全的约束。而强度嵌固―― 柱的塑性铰出现在地上一层的下端,而不是出现在梁柱节点两侧的梁上,即强梁弱柱.实现的方法:(1)增大梁的抗弯能力;(2) 增大地下室柱顶的抗弯能力;(3)满足规范的各项要求。嵌固端所在层楼板要求连续,这样才能保证水平地震力的传递。实际工程中常遇到地下室顶板开洞,甚至是大面积的开洞,此时必须要与建筑专业配合,避免将洞口设在主楼周边,开洞面积不宜大于嵌固端层楼板面积的 30%,同时将洞口周边楼板加厚,以满足刚性楼板的要求。工程中还会碰到当地下室顶板的标高不一致的情况,以下沉式广场为代表,如果地下室顶板与地上一层高差小于层高的 1/3,则只要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能满

足规范要求,则地下室顶板可作为嵌固端,即使高差稍稍超过 1/3 层高,也可将主楼周边一跨的楼板适当抬高以满足高差,不过需进行加强处理:有错层部位加大梁的刚度,在错层处楼板加腋,以保证水平剪力的传递路径。

四、 结语

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的开端,其需要设计师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创新思维,以及严谨的设计工作态度。对于结构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设计师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此来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建筑工程质量,推动建筑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启平,殷欣.基于防震考虑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探析[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02).

[2]吴毅宽.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及合理设计方案分析[J].建材与装饰(上旬刊),2013(01).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27-03

质量工程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简称,自2007年实施以来,在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是“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改革措施。但也必须看到,以项目建设为出发点的思路,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使质量工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受到了限制。笔者根据多年从事高校教学管理,特别是质量工程管理的经验,对质量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就新一轮质量工程的建设提出建议。

一、质量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重项目申报,轻项目建设

质量工程建设初期,各高校对质量工程项目非常重视,工作认真踏实,成效比较显著。随着质量工程项目在高校影响力的增强以及标志性特性的显现,部分学校出现功利性倾向。为使项目申报成功,专门组织人员对项目进行打造、包装,在人员结构上进行调整,在科研和教研成果上进行组合,使整个申报队伍的结构、成果尽可能地符合申报要求,这样的项目一旦申报成功,由于后续建设跟不上,往往造成项目进展停滞甚至瘫痪,建设工作无法进行。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确实具有实力获得立项的项目而言,通过3~5年的建设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才能符合建设要求,大家心中并不清楚。由于目前质量工程项目只有评审指标,没有最终完成期限的指标,使得质量工程项目失去了后续发展的方向,最终造成质量工程项目日常管理不善或轻视项目建设等现象。

2 单一项目建设的方式削弱了质量工程的整体性与效果

质量工程是国家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精神,质量工程的建设以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万种新教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等项目来实施,这样的思路本无过错,但数量的累积比质量的变化更易显现,使本为提高教学质量设立的质量工程演变成为项目数竞争的数量工程。那些在科研和教研方面有着明显优势的重点大学,在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立项中占尽优势,而数量众多的一般大学特别是省属地方院校明显处于劣势,只能凌乱地填补一些数量空白,即便通过多年的努力也很难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要想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显然是很难的。从内容来看,质量工程所建设的内容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而构成一个系统,项目是其中的子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整体具有不同于各个要素的系统质或新功能,具有非加和性,也就是说,每个项目的最优并不能达到整体效果的最优。事实上,现有的质量工程是以项目制运行的,项目的负责人只负责本项目的建设,考虑的最高目标恰恰是项目的最优,质量工程整体的效果不在其考虑的范畴,使项目与项目之间各自为政,本身具有紧密关系的质量工程内容被人为地分割,无法形成合力,从而削弱了质量工程的整体性,影响了质量工程建设的最终效果。

3某些项目评审指标描述模糊,对评审结果的客观、公正造成潜在影响

质量工程项目自实施以来,国家即制定了各个项目的评审指标,用于国家级项目的评审,各省也根据国家的标准制定了本省的评审指标,对于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起到了引导作用。但从已实施的评审指标来看,各项目的评审指标有较多定性描述,且描述较为模糊,在评审过程中难免出现主观理解偏差,使评审结果出现差异。如《精品课程建设评审指标》中关于“课程内容”的评估标准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关系处理得当”,“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的评估标准中有“教书育人效果明显”,《教学团队评审指标》中“教师培养”指标的评审标准有“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措施科学、合理”等模糊描述。这样的描述还有很多,评审时,评审人对“效果显著”、“科学、合理”等词句的认定标准直接关系到评审结果,影响到评审的公正,也为各种项目评审的人为操作预留了空间。

二、新一轮质量工程的集成式发展

“十二五”期间质量工程应如何发展是我们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都应该总结“十一五”期间质量工程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认真透析质量工程建设的内涵,理清各项目之间的关系和层次,将项目作为子系统,集成到质量工程这个大的系统中,构建质量工程项目的集成体系,以集成式发展的思路开展新一轮质量工程建设。

1 确立质量工程项目的集成体系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质量工程以项目方式推行,所有的项目在一个平面展开,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内在关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互依托的层次也没有形成,项目建设更多考虑的是项目本身,而不是该项目在质量工程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对质量工程整体建设的作用,很难将各个项目整合到一条发展的主线上形成合力。在评价质量工程的效果时,无法用一个有效的载体来对质量工程建设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价,只能根据项目数量的多少进行排列,导致发展的最终目标不明确。因此,在新一轮质量工程建设中,首先要认识到质量工程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由相关的项目(子系统)集合而成,项目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所有项目应集成到系统中形成体系,系统内项目之间有层次和结构,相互依托,每一个项目的建设不仅为项目本身服务,同时也为其他项目的申报或发展服务,以此达到一个或多个优势学科的形成,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笔者认为,一个或多个优势学科的形成是新一轮质量工程的目标,它可以体现各个项目集成发展后的整体效果,是质量工程建设成效的载体,应该将其作为质量工程建设的新内容纳入质量工程体系,使质量工程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数量堆积,而是为形成优势学科开展的有选择、有目的的系统建设工作。为使新一轮质量工程建没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笔者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标,以优势学科的形成为载体,从课程建设入手,分析了质量工程各项目的内在关系,构建了质量工程项目的集成体系(见图1)。

2 集成申报,分类评审

在现有评审指标中,精品课程作为质量工程的基础,在特色专业、教学团队、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评审指标中都有体现,但这种体现只是得分项目,也就是说有精品课程可得分,没有不得分,是否有精品课程作为基础对于上一级项目评审的意义不大,其结果势必造成对课程建设的不重视,也难以将课程与其他项目联合做大做强。集成申报是将精品课程作为上级项目的必要条件,精品课程的门数以及课程性质将对上一级项目的申报起着决定作用,这样高校在申报精品课程时就会认真对待,以优势(特色)

学科的形成为目标,认真思考申报精品课程的学科所在及这个学科的后续发展能力、有没有培育的希望与价值等,避免申报时的随意性以及拼凑申报等现象。此外,还应将教学团队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将特色专业作为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必要条件。通过层层引导,使高校清楚教学工作必需从最基础的课程建设抓起,只有课程质量和数量并举才能为其他项目争取更多机会。因此,学校应沉下心来思考课程发展,仔细分析课程发展的方向,在已有的资源中发掘、培育突破口,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使新一轮质量工程不再是各个高校数量比拼的面子工程,而是根植于课程,以促进教学团队培育、形成专业特色为主线的教学质量工程。

目前已建质量工程项目的评审,主要是采取分级评审的方式,即国家级由教育部组织评审,省级由各省教育厅组织评审。由于我国高校发展层次有着明显的差异,重点大学特别是“211”大学,在学校发展上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与大量财政投入,其发展的水平远远高于一般省属高校,现有省级评审方式使“211”大学在各省内具有绝对优势,削弱了一般省属高校开展质量工程建设的愿望,长此以往,不利于“211”大学的发展,也背离了质量工程建设的初衷。分类评审是将“211”大学统一到国家层面,由教育部统一组织质量工程的评审,使立项项目为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各省负责本省一般重点大学和省属普通高校质量工程项目的评审,评审时按类进行,建设效果显著的质量工程项目可申报到教育部与“211”大学竞争国家级项目。

3 师资队伍是实现集成式发展的关键

在质量工程集成式发展的体系中,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和特色专业项目作为整个体系的支撑和主干,对体系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师资队伍作为核心,贯穿这些项目建设的始终,是建设的关键因素,抓好了队伍建设,就抓住了质量工程建设的主体,质量工程的集成发展就有可能实现。

在集成式发展的思路下,高校在选择申报精品课程时,不仅要考虑这门课程负责人的水平、能力以及课程内容的先进性,还要考虑这门课程现有教师队伍的水平,这样才能在课程负责人的带领下快速形成一支高水平的课程教学队伍,所以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是形成一流师资队伍的过程,也是培育优秀教学团队的过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为教学团队以及其他项目申报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团队建设本质上是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由于其工作的性质,组织形式非常松散,首先要将他们组合到一个团队中,提供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中有共同的愿景和奋斗目标,精品课程就起着这样的作用。由于有精品课程作为平台,使平台内人员的业务具有关联性,在研讨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教学改革活动中有共同的语言,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为教学团队的形成提供了保障。其次,为发挥精品课程的辐射带动作用,将与精品课程相近或相关的课程组合形成课程群,产生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团队中一课多人、一人多课,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讨论的课程内容,多门课程的教学打破了课程原有的壁垒,使课程内容协调、融合和精简成为可能,那些有能力的教师在团队中相互交流和学习,脱颖而出快速成长。教学团队,特别是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团队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成为教学骨干培养的有效载体,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为新的精品课程的申报催生了增长点,进一步促进了教学团队的发展。如太原理工大学以“智能控制基础”精品课程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使教学队伍由最初的课程负责人1人发展到8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年轻化的教学团队,博士化率达到70%;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以国家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为示范,将该门课程建设的理念推广到课程群中,创建了“计算机硬件技术与控制系列课程组”国家级教学团队,团队本着“立足原有、增强底蕴、依托团队、优化结构”的原则,通过实施教师培养和继续教育计划,提高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新增了“自动控制原理”和“计算机控制技术”2门精品课程。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的关键和核心。教学计划的执行、人才的培养、课程改革的实施、教材教案的编写、实验实践的指导都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到专业的建设水平。特色则体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涉及到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力度和创新程度、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的推进程度等因素,教学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成效对“人有我优”起着决定作用。如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课程教学团队,以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了土木工程专业方向建设,不断增强各专业方向的实力,着力于特色专业方向建设;桂林理工大学以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支撑了“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级特色专业等。

综上所述,师资队伍作为集成式发展的关键,是各类项目必不可缺的核心,各个高校只有建设一支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师资队伍,才能在质量工程建设中争得发展空间,最终实现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鸿江,尹军,从国家级精品课程到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经验启示[J],首都师范学院学报,2009,(4)

[2]廖红,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教学团队的创建[J],教育探索,2010,(1)

[3]谢克明,精品课程建设与中青年教师培养探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篇11

1 高层建筑结构受力方面

对于一个建筑物的最初的方案设计,建筑师考虑更多的是它的空问组成特点,而不是详细地确定它的具体结构。

建筑物底面对建筑物空间形式的竖向稳定和水平方向的稳定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建筑物是由一些大而重的构件所组成,因此结构必须能将它本身的重量传至地面,结构的荷载总是向下作用于地面的,而建筑设计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搞清楚所选择的体系中向下的作用力与地基土的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建筑设计的方案阶段,就必须对主要的承重柱和承重墙的数量和分布作出总体设想。

对于低层、多层和高层建筑,竖向和水平向结构体系的设计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但是,随着高度的不断增加。竖向结构体系成为设计的控制因素,其原因有两个:其一,较大的垂直荷载要求有较大的柱、墙或者井筒;其二,侧向力所产生的倾覆力矩和剪切变形要大得多。

与竖向荷载相比,侧向荷载对建筑物的效应不是线性增加的,而随建筑高度的增高迅速增大。例如,在所有条件相同时,在风荷载作用下,建筑物基底的倾覆力矩近似与建筑物高度的平方成正比,而其顶部的侧向位移与高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地震的作用效应更加明显。在高层建筑中,问题不仅仅是抗剪,而更重要的是整体抗弯和抵抗变形,可见,高层建筑的结构受力性能与低层建筑有很大的差异。

2 结构选型阶段

对于高层结构而言,在工程设计的结构选型阶段,结构工程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结构的规则性问题。

新旧规范在这方面的内容出现了较大的变动,新规范在这方面增添了相当多的限制条件,例如:平面规则性信息、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信息等,而且,新规范采用强制性条文明确规定“建筑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因此,结构工程师在遵循新规范的这些限制条件上必须严格注意,以避免后期施工图设计阶段工作的被动。

2.2结构的超高问题。

在抗震规范与高规中。对结构的总高度都有严格的限制,尤其是新规范中针对以前的超高问题,除了将原来的限制高度设定为A级高度的建筑外,增加了B级高度的建筑,因此。必须对结构的该项控制因素严格注意,一旦结构为B级高度建筑甚或超过了B级高度,其设计方法和处理措施将有较大的变化。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出现过由于结构类型的变更而忽略该问题。导致施工图审查时未予通过,必须重新进行设计或需要开专家会议进行论证等工作的情况,对工程工期、造价等整体规划的影响相当巨大。

2.3嵌固端的设置问题。由于高层建筑一般都带有二层或二层以上的地下室和人防,嵌固端有可能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也有可能设置在人防顶板等位置,因此,在这个问题上,结构设计工程师往往忽视了由嵌固端的设置带来的一系列需要注意的方面,如:嵌固端楼板的设计、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的限制、嵌固端上下层抗震等级的一致性、在结构整体计算时嵌固端的设置、结构抗震缝设置与嵌固端位置的协调等等问题,而忽略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导致后期设计工作的大量修改或埋下安全隐患。

2.4短肢剪力墙的设置问题。在新规范中,对墙肢截面高厚比为5-8的墙定义为短肢剪力墙。且根据实验资料和实际经验,对短肢剪力墙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增加了相当多的限制,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结构工程师应尽可能少采用或不用短肢剪力墙,以避免给后期设计工作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3 地基与基础设计方面

地基与基础设计一直是结构工程师比较重视的方面,不仅仅由于该阶段设计过程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后期设计工作的进行,同时,也是因为地基基础也是整个工程造价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这一阶段,所出现的问题也有可能更加严重甚至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要注意地方性规范的重要性问题。由于我国占地面积较广,地质条件相当复杂,作为国家标准,仅仅一本《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无法对全国各地的地基基础都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规定,因此,作为建立在国家标准之下的地方标准。

地方性的“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能够将各地方的地基基础类型和设计处理方法等一些成熟的经验描述和规定得更为详细和准确,所以,在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一定要对地方规范进行深入地学习,以避免对整个结构设计或后期设计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

4 结构计算与分析方面

在结构计算与分析阶段,如何准确,高效地对工程进行内力分析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和处理,是决定工程设计质量好坏的关键。由于新规范的推出对结构整体计算和分析部分相当多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因此,结构工程师也应该相当地对这一阶段比较常见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4.1结构整体计算的软件选择。目前比较通用的计算软件有:SATWE、TAT、TBSA或ETABS、SAP等,但是,由于各软件在采用的计算模型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导致了各软件的计算结果有或大或小的不同。所以,在进行工程整体结构计算和分析时必须依据结构类型和计算软件模型的特点选择合理的计算软件,并从不同软件相差较大的计算结果中,判断哪个是合理的、哪个是可以作为参考的,哪个又是意义不大的,这将是结构工程师在设计工作中首要的工作。否则,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计算软件,不但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有可能使结构有不安全的隐患存在。

4.2是否需要地震力放大,考虑建筑隔墙等对自振周期的影响。

该部分内容实际上在新老规范中都有提及,只是,在新规范中根据大量工程的实测周期明确提出了各种结构体系下高层建筑结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

4.3振型数目是否足够。

在新规范中增加一个振型参与系数的概念,并明确提出了该参数的限值。由于在旧规范设计中,并未提出振型参与系数的概念,或即使有该概念,该参数的限值也未必一定符合新规范的要求,因此,在计算分析阶段必须对计算结果中该参数的结果进行判断,并决定是否要调整振型数目的取值。

4.4多塔之间各地震周期的互相干扰,是否需要分开计算。一段时间以来,大底盘,多塔楼的高层建筑类型大量涌现,而在计算分析该类型高层建筑时,是将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并按多塔类型进行计算,还是将结构人为地分开进行计算,是结构工程师必须注意的问题。如果多塔间刚度相差较大,就有可能出现即使振型参与系数满足要求,但是对某一座塔楼的地震力计算误差仍然有可能较大,从而便结构出现不安全的隐患。

4.5非结构构件的计算与设计。在高层建筑中,往往存在一些由于建筑美观或功能要求且非主体承重骨架体系以内的非结构构件。对这部分内容,尤其是高层建筑屋顶处的装饰构件进行设计时,由于高层建筑的地震作用和风荷载均较大。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新规范中增加的非结构构件的计算处理措施进行设计。

5 结束语

总之,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设计是一个长期、复杂甚至循环往复的过程,任何在这过程中的遗漏或错误都有可能使整个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或使设计结果存在不安全因素。以上也只是笔者在设计过程中对问题一些浅薄的认识。

参考文献

篇12

对北京某国企建筑设计集团进行前期调研:她的前身是中央某部位直属设计院,现有员工总数超过1600人,下设众多部院,主要针对项目以建筑、工程、以及机场物流设备等,各部院依据专长进行分工,互不交叉,是个名符其实的大型国企设计集团。各部门各司其职,基本的员工数量与工种搭配大体形同。整个集团内设置部门总体分为两类,其一是职能部门,即主要进行公司管理工作;其二为生产部门,负责设计任务的实际操作与执行。我所调研分析的内容以后者为主。

2实地调研

实地调研,每个设计部或所,人员总数大约70~100人。所包含员工比例为:管理人员(包括总工、所长、副所长等)约占5%,建筑设计师约占50%,结构设计师约占25%,其他人员(包括电路设计师、水暖工程师、动力工程师、外勤、监理、综合办公人员等)约占20%。

3现存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和与工作人员的调查咨询,得出该设计院的现有问题主要是:乱、窄、堵。乱。主要体现在空间内因储物空间的匮乏,而图纸及书籍等物品过多,导致室内堆砌的物品较多,使空间在视觉角度上较为凌乱,缺乏整齐感。窄。因统一使用“L”型工位,其工位所需面较大,加之办公人员较多,致使内部空间流通不畅,通道及工位与工位间拥挤。堵。综上两个问题,从立面角度讲,由于摆放物品过多,放眼望去犹如一个个高低错落的隔断,不能给人通透的视觉感受,从平面角度讲,由于过于拥挤使使用者不能顺畅通过,甚至有“死胡同”或“侧身通过”的现象。

二、根据使用需求提出解决方案

1建筑设计师

就此类国企大型建筑设计单位而言,每个设计部门的建筑师比例都近乎于占人数的一半,其他还包括,成图、水暖电等配套人员,他们的工作彼此分工明确,同时也有工作性质上的差异,在使用需求上自然也有不同。因此,怀着这样的问题我走访了一些在此工作的设计师、以及工程师,目的是想了解他们在空间使用上遇到的问题和有怎样的需要。建筑师,属于整个部门的核心,整个方案从开始初设到深化校对都需要他们身先士卒、亲力亲为,所以他们的使用空间的适应性尤为重要。通过对现有环境和对建筑师的走访,我发现现有的工作环境不能够完全满足建筑师作为设计创意的发起者对工作环境需求,比如说现有的工作环境过于单一乏味、空间狭窄拥挤、缺乏畅所欲言的场所。而设计师需要灵感来驱动设计的进行,而过于单一乏味的空间往往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设计师设计思维的开放性。对于建筑设计师而言空间的多样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是必要的条件,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设计师才能释放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空间的狭窄和拥挤,其原因在于存储空间的匮乏或者距离较远,不适于设计师的使用,所以导致在办公桌上大量的物品堆放没有足够的使用空间,同时也在邻里之间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使设计师之间交流不畅。宽松舒适的洽谈空间缺失,一般而言像国家级设计单位这样的大型企业接到的工程大体都是国家级设计项目或者极为大型的设计项目,因此每个项目不能就由一个设计师独立承担,往往需要几个建筑师组成团队,协作进行,这也就为空间设计上提出了需求,同时为了保持私密与无干扰性,需要相对独立的小型封闭洽谈空间,在空间使用中要求拥有:可以摆放图纸的大型台桌(至少满足摆放一摞A1蓝图)、讨论展板(草图及讨论)、投影放映等。这样的空间不见得要大,更重要的是独立、舒适、以及便于人员聚合。这样的空间也不用太多,每个所一两个即可,可供各组轮流使用。

2水暖电工程师、及成图人员

对于“水暖电工程师、以及成图人员”而言,他们的工作是将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灵感在图纸上进行呈现同时进行深化设计使设计更完善更易于实现,建筑师制定了明确的设计方向,需要成图人员的来实现方案的制作,在图纸制作过程中需要工程师们来配合与校对并进行深化设计,进而完善空间实现的可能性与辅助建筑更好的实现。工程师及成图人员的工作方式主要以伏案为主,依据电子文件或草图,面对电脑进行制作,所以在工作环境的需求上更倾向于独立进行,也不易被打扰,这样工作效率会比较高。当然也会有师傅带徒弟的现象,这种情况可能师徒之间的交流会比较频繁,(但是与建筑师不同他不需要独立的单体空间来围和),需要在空间配置上为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办公区附近增加实习场所,以方便经验不丰富的员工来咨询学习。对于成图人员空间设置上应注意,首先,空间较为独立、使其成区组团,原因是成图过程普遍是由多人进行,包括CAD制图,3d等模型制作及渲染,以及后期P图等,所以成区组团比较易于整体协助设计师完成方案。其次,需要有相对隔音较好的内部条件,其目的是在制图过程中会频繁与设计师沟通,良好的隔音效果可以避免对周边工作人员的打扰。最后,需要相对宽敞的办公桌,或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视图桌,因为部分设计属于旧建筑改造或过程图纸深化,这样一个能够查看蓝图的桌子是必不可少的。

3总工及项目负责人

除了实际操作项目的员工以外,在人员配置上还包括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工种的“总工,及其项目负责人”,他们负责每个设计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分配与验收,他在办公空间上需要一个与自己工位相关联的会客区,主要接待内部同部门人员与外来人员,所以在使用空间上需要相对更加宽敞、开放,但是他们的工位不宜放置在开场办公区内部,以免对其他员工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又不能过于分离给本部门员工与领导交流造成不便。同时在空间配置上还应与会议区想毗邻,这样方便领导间开会或项目负责人与项目组讨论方案。

4工程人员

同时,“工程人员”也是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仅占总人数的2%~4%,但是没有他们就不可能保证工程的保质保量完成,他们作为部门中的特殊团体,他们常年在施工现场工作帮助设计师将图纸变为现实。他们在办公区的私人物品较少,所以办公空间对他们而言就成了时而之用,所以在对他们的空间设计上可以相对不必考虑过多,但是也不能忽略,所以可以采用设计师及工程师(办公室的主要使用者)工位条件优先原则,在满足舒适的前提下进行排布。

5公共使用区域

(1)茶歇区以上是针对不同工种,以具体需求为基础,在空间使用上的差别设计方案。而在公共空间上应该注意那些内容呢?首先,公共茶歇区,因为设计工作与大多数非设计专业办公工作性质有所不同,原因在于,设计工作往往会出现周期短、任务重,需要经常熬夜加班的情况。这样一来一个舒适的能让员工有归属感的办公空间需要一个为大脑充电的公共休息空间,这样的空间不仅可以满足员工短暂的休息,同时可以与午餐、阅读空间合为一体,使空间富有丰富性,又能减少空间的浪费,同时又能满足使用者的多种需求。(2)打印区打印区,在设计公司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样的大型设计单位几乎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独立的打印室,而打印机会产生噪音以及在打印过程中产生臭氧对空气产生某种程度的污染,所以现代的办公空间往往选择将打印室分割独立出来,使之作为一个独立的封闭空间存在,而由于它是图纸的集散、梳理的重要区域,所以我认为打印空间应该同时包含图纸审阅、梳理、装订、储存等功能,这样不仅节省空间,同时可以为办公人员提供最便捷直接的服务。(3)接待区接待区,一般位于部门的入口处,用来登记外来人员以及处理办公室内部勤杂等任务,它的空间需求应该不仅仅是邻近出入口,更要做好对办公区的封闭与隔断作用,同时又能满足于办公空间内部无障碍的连通,使之更好的满足被服务者的使用需求。

三、依据空间属性营造空间氛围

在空间环境的营造方面,我认为可以有以下手法。

1色彩应用

首先,在色彩的应用上:在开场办公区可以使用多变的鲜艳的颜色,色调可以以暖色为主,以保证使用者保持积极、亢奋的工作状态,同时营造轻松开放的工作环境;公共休息区,由于休息区囊括餐饮、阅读、交流等功能,所以适合使用冷色调颜色,使员工在休息之余保持相对理智的思维状态;打印区,由于特定的功能需求,所以在空间色彩使用上适用于白色,原因在于可以保证图纸在阅读过程中不会被环境色影响导致阅读失误,其次由于图纸堆放较为无序,白色可以便于查阅者寻找所需资料。

2材料应用

其次,在用料上:开场办公区适用于使用较为整洁的材料,比如环氧地平地面,涂料墙体装饰,目的是给人以整洁、明快的感觉,使使用者直观体会到空间的属性;公共休闲区,适于使用木材,或相对软性的材料,目的是使使用者体会到空间的舒适与亲近感,满足空间在使用者心里层面上的归属感。

3使用设施

最后,在室内设施使用方面:比如公共设施包括桌椅,书架,以及点缀性装饰等等,适合摆放一些有创意的设计品,比如,国内外优秀的建筑师或设计师设计的家具产品或装置艺术品,使办公室内的设计人员,时时能接触到优秀的设计,从不同角度寻找灵感的来源,同时使来访者体会到设计工作室的性质及品位,等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