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6 15:35: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关于教师节的诗歌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您用巨大的力量 推动着社会飞速发展 您用毕生的精力 牵引着人类文明快速前进 再动听的乐曲唱不尽您的伟大 再优美的诗歌写不完您的功勋 在第二十六个教师节到来之际 让我衷心祝愿全国所有的教师 节日快乐 万事称心 幸福健康 永葆青春 献给您我亲爱的老师 又是一年长空鸣雁, 又是一年芦花飞扬; 又是一年霜风雨雪, 又是一年桃李飘香。 亲爱的老师, 尊敬的师长, 也许您还在用明亮的双眸,目送您的老弟子奔向四面八方。 也许您又在用洪亮的嗓音,教诲您的新弟子如何成长。 那么今天,在您的节日里,您就歇歇吧,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时光。 也请您接受我们的祝福,听听我们献给您的诗章, 听听我们由衷的歌唱。 有人说,老师真神圣,天地君亲师,您位列五行。 有人说,老师真伟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自古就是这样。 其实,老师的伟大,在于燃烧自己,把别人照亮。 其实,老师的神圣,在于写下真理,擦去功利,世间的纷争从不放在心上。 老师也很平凡, 老师也很渺小, 平凡的老师,会为了一道题,面红耳赤,朝思暮想。 渺小的老师,会为了学生寄来的一张小贺卡而热泪盈眶。
关于歌颂教师节的诗歌
当今人类的教育变革,不仅需要对教育经验作出现象学阐释,而且更需要对人类几千年教育经验进行理性反思,并提炼出科学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教育的经验是灰色的,唯有科学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之树长青。没有科学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必然是盲目的、片面的、事倍功半的,很容易被现实中的功利主义所左右而使教育失去为人谋幸福的理想主义的光辉。
教育最高精神成就的真正基础应该在教育的本质中去寻找。教育的科学化,首先应该确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什么?也就是要回答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教育的本质是困扰古今中外教育界的世界学术难题。我的观点是:“美是教育的本质。”那么,如果美是教育的本质,对改进我们当今的人类教育究竟有何现实意义呢?
一、美与教育的本质
简单的回答就是,它表达了一种普遍性,意味着人类教育有了一个永恒的精神发源地,教育的中心由认知转向了情感,使教育的本体论产生了转向;意味着人类教育要按“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一根本规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建立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新体系;意味着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材编写与教育实践要整体地发生朝向美的转变;意味着为人类的教育建立了共同的基础,为实现人类教育的统一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教育应围绕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这两个维度展开。内心要有一种高贵的人文精神,在此基础上去掌握求生存的专业技能,也就是“内圣外王”是人类教育的共同信念――人类的教育需要经过“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个收缩点,才能确立一个新的存在,即美是教育的本质,构成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在此教育思想的彻照和穿透下,教育内容的五育结构,就应该是“美、德、智、体、劳”的有序结构才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教育的实践就应该在“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审美为立人之本”这三大信念的主导下,以培养学生“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为目标,围绕建构人生的三重境界,即“审美境界、天地境界、功利境界”全面而系统地展开。
总的来说,教育的核心理念决定了个人、民族与国家的生存状态。如果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模式,使教育成为人们幸福的源泉,成为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灯塔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我们就需要把“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这一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通过教育实践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体验并受益其中,让更多的人体验并理解。
审美教育是一种最大程度超越功利的为人谋幸福的教育;是一种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感性与理性、人的现实性与超越性充分协调起来的教育;是一种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至0尽可能和谐的教育;是一种立足于培养我们的审美鉴赏力的教育,即美教会我们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该继承什么,该遗弃什么;教会我们对待世界文化,该拿来什么、该回避什么;教会我们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价值世界里,如何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进而学会艺术化的生活。因而,审美教育也就构成了“人类最高境界的与最完美的教育”。不仅如此,境由心造,我们还需要整体地建立起“精神高于物质,精神成功高于物质成功,精神享受高于物质享受”的生存信念,并把这一信念贯彻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全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教育永远有一个最根本的目的,这就是为人最大程度谋幸福。
二、教育美学三阶段
人生需要有根本,教育必须要从人生的根本上下功夫,循序渐进,个体才能健康地茁壮成长。教育就像种树一样,最关键的就是根部的培育,根部茂盛与扎根深入,生命的种子才能长大成材。
从根本上看,教育就是训练身体与陶冶心灵。用玩耍与体育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文学、美术来陶冶心灵。生命要“野性而又高贵”,这一教育思想应作为灵魂贯穿在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中。
玩耍与体育使人“野性”,音乐、文学、美术使人“高贵”;野性就意味着身强力壮、吃苦耐劳、追求自由;高贵就意味着情趣高雅、追求卓越、严于律己。这一奠基性的品格,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了强大的精神基础,这是一切杰出人才的共同素质。好的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主要就是围绕这两个维度展开的。这是教育的普遍法则。
突出了以上建设教育根部的重点,现在我们还需要对教育更上一层楼地建立一种“新的世界观与新的方法论”――教育要以人的幸福为中心。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来自内心对学习、工作与生活之美的体验;人的心理是“情、知、行”合一的结构,情感为本、认知为末,与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相对应。从宏观上看,教育是围绕“情、知、行”合一这一结构而展开的,情感是主体认识与行动的动力,主体的任何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情感活动主导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情感活动的强弱,决定认识活动的深浅程度,决定实践活动的方向与大小。
就培养人的过程来说,教育根本的规律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人类的教育经验表明:高尚的情感与健康的价值观主要产生于密切接触伟大的文学、艺术与哲学作品的过程之中。伟大的名著之所以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就在于名著是许多为美、真理与正义而献身的高尚心灵的创造,在于它怀着爱与崇高的情感保存了人类最多最丰富的美、真、善、爱的价值,是人类价值体系承上启下的最坚实、最完美与最可信赖的纽带,对人类能健康地生存与发展起永恒的价值导向作用。
就全面培养人来说,美感的培养永远是教育的逻辑起点。美感由内而外地激发人们对学习、工作与生活的热爱并使人心领神会地享受其中;美感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教育说到底就是对人的自我意识、对美感的唤醒;教育需要通过审美把激情、诗意、意象、冥想与概念、判断、推理、体系引入人的感觉,以发展出一个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的新的需要系统,这个新的需要系统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系统,它使人既能享受感性的狂欢又能享受理性的狂欢。
人类的教育实践要以培养人的美感为中心而阶梯式的系统地展开:人的美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美的内化到美的外化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被动感受――主动接受――实际表现三个阶段,与此相应的教育也可大致划分为感美――立美――创美这么三个阶段。婴儿时期主要着重进行感美的教育,即侧重用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形式来培养小孩感受美的能力,并逐渐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美的
观念;幼儿与小学时期要以培养审美的人为中心,着重进行“立美”的教育,即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使儿童已萌发的对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审美趣味和美的观念得到确立,并积极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创造美的活动(课程主要有音乐、文学、美术、舞蹈、生态世界观、公民与社会、数学、科学、朗诵、写作、手工、游戏、运动、自由活动、野外体验式学习等);进入中学后要以培养具有审美精神的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为中心,着重用世界文化的精品来进一步提高感美与立美的水平并重点进行“创美”的教育(课程主要有人文学科的课程: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摄影、戏剧表演、艺术史、公民与社会、中西人生哲学、生态世界观与生态学、宗教、科技发展史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外语、历史、地理、艺术设计学、社会学与生活、人类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市场营销学、投资理财等;活动课程:体育、劳育、实验、社会研究、兴趣活动小组、野外体验学习、各类型的专题讲座、参与寒暑假的各种训练营等),即逐步使学生们的审美意识的冲动在对世界文化精品的欣赏、模仿与创造性的表现中,在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与哲学美的综合理解中,得到较复杂和较高级的实现;进入大学后就要以培养具有世界文化胸怀的善于解决问题的人为中心,进一步拓展学生们的审美空间,更全面地提高学生们的感美、立美与创美的水平并向熟练应用专业技术方向发展(课程主要有人文学科的课程:中西哲学史、中外艺术史、科技发展史、生态世界观与生态学、美学、宗教、伦理学、文学、音乐、绘画、设计艺术、舞蹈、道的哲学、禅的艺术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系统科学等,外语、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与生活、人类文化学、历史学、地理学、军事学、逻辑学、法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专业技术课程:理、工、农、医、文、史、哲、教、法、财、金、管、音、美、体、舞等专业课程)。在这一课程结构中,人文学科课程是核心、是灵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是理论基础、是方法,专业技术课程是理论联系现实的实践、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训练、是多向度的拓展。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应把人文学科的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建设放到核心、灵魂与本体的地位。因为人文是埋在地下的精神基础,是国家走向强大的必须的精神土壤;人文、民主与科学是一个整体,人文能充分唤醒人的自我意识,为个人灌注有浪漫、有深度、有品味的精神生活,为民主灌注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为科学灌注充满创新精神的审美价值,为社会灌注生态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因此,人文是立人之本,科学技术是立人之术;二者合一,才能造就出抱持健康价值观与充满创造活力的个体。这就是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我还要进一步重点强调的是美育、德育与宗教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在我看来,人的内在道德力量是靠完美人性的培养来完成的;美育是德育的基础,美确定方向,美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向导;一个人与一个社会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需要从美育开始。美育、德育与宗教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建立人类超越个人功利的崇高信仰。信仰就是在人们心灵深处产生的恒定不变的内心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一种审美的价值判断,是人生摆脱精神空虚、走向幸福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具有无限自我意识的有限自我对人生与宇宙的一种把握方式。
人类走向健康的信仰主要有三条道路:
(一)由美育模式走向信仰:受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崇高形象的启示而走向对美、真、善、爱的信仰。
(二)由理性模式走向信仰:受人生哲学、科学、道德伦理、政治信条的启示而走向对美、真、善、爱的信仰。如对“人生即选择”的信仰、科学信仰、伦理道德信仰、绿色和平信仰等。
(三)由宗教模式走向信仰:受启示而走向对美、真、善、爱的信仰。
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对美、真、善、爱的崇高信仰就没有真正的道德。所谓道德就是内在美、真、善、爱价值的自律。以上的教育结构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核心的教育结构。审美情感是一种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心理动力,它鼓励人们冲破结构性的生存,追求自由,追求变化、多样与创新,追求动与静的内心体验,追求动态平衡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走向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美育已突显为整个教育的中心,教育就其本质上来说只有发展到美育的高度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美育,就是美的教育,也就是以美为中心来实施的一切教育。
高一化学备课组成员由詹海东和杨健敏老师、孔毅英老师组成。高一化学备课组,是一个团结奋进的备课组,各成员间通力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现简单总结如下:
一、 有计划的安排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新学期开课的第一天,备课组进行了第一次活动。该次活动的主题是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及讨论如何响应学校的号召,开展主体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活动。
一个完整完善的工作计划,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满完成,所以一定要加以十二分的重视,并要努力做到保质保量完成。高中化学新教材第一册共分七章,第一学期完成前四章内容的教学,中段考到第二章。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每周一次的关于教学工作情况总结的备课组活动,发现情况,及时讨论及时解决[本文由网站不错哦收集整理]。
二、 定时进行备课组活动,解决[本文由网站不错哦收集整理]有关问题
高一化学备课组,做到了: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教案都能在讨论中确定;备课组每周一次大的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一般每次备课组活动都有专人主要负责发言,时间为二节课。经过精心的准备,每次的备课组活动都能解决[本文由网站不错哦收集整理]一到几个相关的问题,各备课组成员的教学研究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三、 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共享,全备课组共用。一般要求每人轮流制作,一人一节,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每位教师的电教课比例都在90%以上。每周至少两次的学生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本文由网站不错哦收集整理],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每章至少一次的学生实验,要求全体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课后认真书写
经典哦实验报告;每章至少一份的课外练习题,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每章由专人负责出题;每章一次的测验题,也由专人负责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
四、 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使学校的教研水平向更高处推进
本学期学校推行了多种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本学期分别安排了詹海东老师的名师示范公开课、中段考复习公开课,杨健敏老师的新教师上岗公开课。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高一化学备课组,充分发挥每个备课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力量,使高一化学的教学任务如期完成,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和肯定。高一化学备课组,会再接再厉,创造更辉煌的成绩。
五、 以老带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杨健敏老师是刚毕业的老师,是学校安排给我的“帮带”对象。她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多听老教师的课,多虚心请教老教师。杨健敏老师在一学期中听课共计有53节以上,既有高一的,也有高二和高三的老师的课。杨健敏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成长,迅速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六、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
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组由詹海东老师负责,任务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使学生具备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能力。每周五第8节为上为上课时间,内容包括化学兴趣指引及学法指导、离子反应专项练习、氧化还原反应专项练习、实验专项练习、基本计算专项练习、阿氏定律及其应用专项练习等。杨健敏和陈银珠老师负责高一化学的兴趣组活动,每周三第8节为活动时间,主要进行了:变色温度计、晴雨花、制叶脉书签、化学仪器介绍、暖袋和冰袋的制备等,内容丰富,很受学生欢迎。
化学科组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
我们科组的教师,在化学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实验教改、教学科研、加强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力量、中青年教师锻炼与培养、优秀生培训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各个方面坚持改革,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深刻体会学校教研处的《认真落实各项教学常规工作》精神的基础上,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端正的教学态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共同提高化学科的教学质量。
在南海一中首届《科技周》活动中,化学科组全体老师和高二化学班的学生们通力合作,创作了很多有很高水准的节目,表演的效果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同时,很好地配合学校,完成了《省实验室工作会议现场交流会》的开展。
和这位家长聊了聊平时的家庭教育,了解到这是一位比较有主张的孩子,经常会有一些超出同年孩子的想法,平时各方面都很优秀,最近只是英语作业不做,其他学科以及各方面都很好。家长也告诉我,孩子有次在游戏聊天时,不经意间与小伙伴谈到:虽然,学习认真,成绩很好,但苦恼的是,自己爱好的事情没有时间去做。
原来,她的英语很好,英语教师很喜欢她,她也很喜欢英语教师,其实她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英语。当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学习任务发生冲突时,她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于是就有了行为上的“变形”。很多孩子的学习,实际上是对成人、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一种被动的服从,一种被动的优秀。当孩子内心自我发展的需要与外在要求之间发生冲突时,就会有一种来自内心潜在的反抗,这种反抗会在无意之间流露,显示出来的,往往是一种被掩盖的难以理解的行为。
真的很欣赏这个孩子,她长大了,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这是一种可贵的觉醒。作为教师、家长,我们觉察这种变化了吗?我们怎么去对待孩子的这种觉醒与矛盾?简单的思想教育与灌输显然是无效的。还有众多的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许他们只会一味的服从,以学业的优秀泯灭掩盖了自己的天性;抑或,当这种觉醒与反抗偏离方向时,就会成为家长、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
对这位睿智的家长,更是从心底由衷地敬佩,他并没有拘泥于事情本身,他从孩子的表面行为,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理性的探寻并找到了真正的原因。也感谢这位睿智的家长,他很有策略的表达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提醒着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怎样去看待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孩子。
这个事情,给了我很大的震撼,逼着我再一次冷静审视和思考我们的教育。孩子接受教育失败或者出现的各种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一个驾驶员,车开得东倒西歪,一不小心就撞了墙;同样的车,有人却能驾驭娴熟,游刃有余。家长、教师就是驾驶员,学生就是车,撞墙并不是车的错,学生出了问题,并不完全是学生的责任,更何况,车是机械,孩子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的好坏。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教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此我就我个人在师德师风学习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做自我剖析:
1、政治思想方面,本人长期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只有热爱祖国的教育事业,才能为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尽职尽责、教书育人。一直以来我都认真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在为人师表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按照师德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事坚持原则,诚实正直,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具有良好的职业审美情感。遵守社会公德,克服个人主义、注意言行,不讲粗话,以模范对学生做出表率。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严于律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修饰打扮适合教师身份,做到了仪表端庄,整洁得体。4、在团结协作方面,我总是和同事良好合作,谦虚谨慎,尊重同事,虚心向他们学习,共同讨论,探索教学规律。
所谓“看”即“观察和了解”,是所有实验的第一环节,包括对实验器材的选取、器材的使用规则、器材的使用范围以及器材的精确度等,要有一个详尽的了解。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度,我们是选用米尺还是选用皮尺呢?因为测量工具米尺和皮尺,最显著的特点是它们的量程不同。如果用米尺就必须采用重复测量的方法,即使方法和操作都正确,但仍加大了实验的误差;而皮尺可以一次性测量,有效地减小了误差。使用前,我们还用“看”它零刻度的位置,零刻度是否磨损,以及它的分度值。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我们是否操作恰当,读数是否准确的问题。
在体温计的使用上,体温计作为一种特殊的温度计,它有着与其他温度计显著的不同点:(1)量程不同,其他温度计量程一般是从-100℃~100℃甚至更大,而体温计的量程只是从35℃~到42℃;(2)构造不同,体温计有一纤细的缩口而其他温度计没有,构造不同导致使用上的不同,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被测物,而其他温度计不允许。更应值得注意的是:每次使用体温计之前,要“看”水银柱是否退回玻璃泡,如果没有,需甩几下,否则使用时可能导致数据的不真实。
二、调
即“调整或调节”,它是进行实验的一个准备阶段,调整或调节的正确与否对实验的成功有决定性的作用。
对部分需要“调”的实验仪器,应注重正确的“调”法,最好当学生的面示范一次。例如托盘天平的调平衡,首要条件是要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才能调平,在调平的过程中,双眼看指针,轻轻旋动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间。
在电流表或电压表的机械调零上,由于电流表或电压表长期的使用、运输等因素,使指针不能准确地指回零刻度处,一般我们都采取机械调零的办法:先找到刻度盘调零的螺丝,用螺丝刀,慢慢旋动,使指针指回零刻度处,操作的过程中,眼睛应始终盯住刻度盘,旋动的手腕要用力均匀。 三、做
做,即做实验,它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是在做一些带危险性或损坏性的实验时,应先通过教师的检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坏和意外。如用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电流表应与被测部分串联,要保证电流必须从电流表的正极流入负极流出,被测电流不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点触或试触的方法)。得到教师的检查同意以后,方可闭合开关进行实验。否则一旦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或电路中发生了短路现象,很容易烧坏电流表。
四、记
即在实验中,正确的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如刻度尺数值的读取时,眼睛应水平垂直或竖直垂直刻度),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错误的读取姿势或方法,加深学生对错误和误差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动手操作的掌握。同时,也应尊重实验的事实,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小实验数据,有意迎合实验的真实结果,应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析
由于操作者不同,实验器材的不同,操作方法的不同等因素,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的实验结果不同,我们应及时加以总结和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错误导致的结果,哪些是误差造成的原因,与学生共同探讨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例做“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实验过程中,实验的结果与理论的数值存在偏大偏差,我们应帮助学生指出,这并不是实验错误,而是由于存在摩擦力导致的结果,为了使实验结果更趋于理想,我们应想办法减少摩擦。
本人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通过阅读大量的道德修养书籍,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能够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工作。
二、教育工作方面
这学期,本人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班级人数多,又面临着新课程改革。面对首次接触的教材,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难。针对这些情况,我在积极参加教育局组织的新教材培训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经验。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另外,本人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很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有了心得体会就及时记下来与同事交流。
三.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7)05―0018―09
标准的经济增长理论把制度看作是既定不变的,所以无法认识到制度变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那么,为什么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社会和制度变革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因?为什么在资源、人口、技术都没有巨大变化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为什么有些贫穷国家在最近的几十年里能获得快速的增长,而有些国家却仍在零增长线上挣扎?制度变革与经济增长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究。本文就是想通过对中国经济转轨和经济增长内在关系的实证研究来试着说明这一问题。
一、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回顾
人们对于当今经济增长模型批评最多的是,模型在强调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作用的同时,却忽视了制度要素。诺斯在评价内生增长模型时指出:“这些模型都取决于一个能驱动模型的暗含的激励结构的存在,如果不将制度中派生出来的激励结构作为这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研究对我来说将是一个无结果的试验”。[1]诺斯从制度安排的]进角度,提出了经济增长由制度“启动”的论断,科斯也把交易成本作为解释和比较不同制度或体制效率的重要因素。交易成本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引入,极大地扩展了经济增长理论的解释力和应用空间,它揭示了制度的动态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
从目前来看,关注制度与增长间关系最多的还是新制度经济学家。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研究制度与增长间关系的必要。当然,其他一些主流学者也从相关研究中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如Schulley的经验研究就证明了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Jones and Keeper则用考虑有制度背景的影响模型和实证检验突出了这一点;Acemoglu,Johnson and Robinson发现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是互相促进的,两者并不能截然分开;而lener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Tomell和Eicher分别从产权制度和制度实施效率这个角度分析了内生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3][4][5]
除了国外学者的研究外,一些国内学者也在考虑制度与增长间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如卢荻、沈坤荣、张军、林毅夫和雷钦礼等学者都对该问题做了一些研究。[6][7][8][9][10]他们认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易于在短期内被人们观察到,而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表现不明显或者不易衡量,这可能是许多经济学家忽略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重要作用的原因之一;他们还从不同的视角考虑了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有国内的一些学者通过把制度因素引入到内生增长模型来进而揭示制度与增长的关系,如雷钦礼在其博士论文中做了一个尝试;刘红和唐元虎、皮建才,王泽填等青年学者也在这方面做了努力和尝试。[10][11][12][13]但总的来看,关于制度和增长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还是一个不清晰的问题,本文就想换一个思路,通过检验当代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来揭示这一问题。下面,本文就通过把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当作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来探究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二、转型指标的设定及量化标准
把经济体制转型作为制度变迁的实例来研究,首先必须量化转型指标。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编制的改革进展指数(IRP)指标体系中,包括了企业、市场与交换、金融体制和法律改革4个领域的共10项指标。在世界银行完成的《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从计划到市场》(《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From Plan to Market》)报告中,世界银行对经济转型进展与评估是分类独立进行的。[14]世界银行对经济转型的评估集中在四个领域,分四大类着手考察,它们分别是自由化、财产权和私有化、机构以及社会政策。
卢中原、胡鞍钢选择了投资市场化指数、价格市场化指数、生产市场化指数、商业市场化指数四个单项的市场化指标。[15]国家计委课题组是从商品市场化程度和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进程测算向市场体制转型的程度,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按劳动力和资金市场化程度考察,劳动力程度由市场化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决定,资金市场化程度由银行信贷资金的市场化程度来近似反映。陈宗胜等学者通过对企业、政府、市场三个方面的考察来测度市场化进程[16]。
在构造转型指标时必须做到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结合,即所构建的转型指标应该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转型的实际进程和结果。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呈现的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趋势是同步的,这种耦合的趋势可以很好地揭示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经济转型)的内在关系。在刻画中国经济转型的指标方面,我们参考世界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17]、陈宗胜等学者的相关研究,并结合国内外其他相关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见解,我们把反映中国经济转型的量化指标确定为以下四个方面(见图1):
(1)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NL)。本文用工业总产值(或增加值)中非国有工业的总产值(或增加值)来表示。公式如下:NL:非国有工业的总产值(或增加值)/工业总产值(或增加值)。
(2)市场化程度(ML)。目前衡量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方法很多,我们选取投资的市场化指数来表示,即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投资”三项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来表示,公式如下:ML=(外资+自筹资金+其他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
(3)对外开放程度(OL)。反映经济外向型的程度,本文采用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公式如下:OL=(GDP-进出口总额)/GDP。
(4)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GL)。我们以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表示地方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的变化程度。
参照ERBD对改革进展指数(IRP)编制所设定的权重系数和国内、外学者对上述指标重要性的排序情况,我们设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NL)、市场化程度(ML)、对外开放程度(OL)和政府干预程度(GL)对转型进展的刻画重要性分别为:0.4,0.4,0.2和0.2。那么转型进程综合指数(TL)可以表示为(见图2):
三、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检验
我们可以用图3来表示经济增长指数与经济转型进展指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仅从图中很难确定二者之间内在的关系,下面我们通过对二者之间进行协整和因果关系检验,来进一步确定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经济增长指数是指把GDP以1978年设定为100计算的各年可比价格比增长指数)。
本文的实证检验分4个步骤完成:第一,利用单位根检验确定时间序列lnGDP(GDP指数数据的自然对数形式),和lnTL(经济转型进程指数数据的自然对数形式)的平稳性;第二,确定lnGDP和lnTL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第三,采用格兰杰因果性检验考察lnGDP和lnTL之间的因果关系;第四通过VAR模型进一步验证二者的内在关系。本文所有检验结果均使用Eviews4.0计量经济分析软件进行了多次回归分析而得。
1.变量平稳性检验
数据选取本文采用前文计算的经济转型进程综合指数和历年经济增长指数的变化数据作为样本数据。lnGDP和lnTL按照有关数据计算而得,其中,以上2个变量均取自然对数,是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样本空间确定为1978―2004年,主要原因是想对中国整个经济转型期做一个全面和完整的考察。
本文将利用单位根检验来确定lnIF和lnFDI两个变量的平稳性,具体采用的是ADF(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方法,其模型为
按照AIC最小值法则选择最佳滞后期项数(2期),见如表2。从VAR模型拟合结果也可以看出(见表3),经济转型确实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经济转型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一种较弱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的时间较长,且不会在短时间内衰减;而经济增长却是经济转型的内在决定因素,并且这种决定因素会在较短时间内衰减。
LnGDP(经济增长)与LnTL(经济转型)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与单向因果关系,这从表1和表2的检验结果就可以看出,LnGDP和LnTL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一个长期均衡增长关系。由于LnGDP和LnTL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故GDP与TL之间也存在协整关系。由表2和表3知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是带动经济转型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转型并不是引致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二者的协整关系和VAR模型也充分说明,虽然经济转型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但经济转型对经济增长确实能有一定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如滞后1期与滞后2期影响系数比较接近)。
四、结论与启示
很多人认为,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会起到决定作用,如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现象。但我们通过二者的内在关系分析却发现,结果恰好相反,正是经济增长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深化,而不是制度变迁决定经济增长。这也说明诺斯的推论是有疑问的。当然,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之间存在的协整关系也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存在长期相关关系,但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不是决定性的。
我们再透过20世纪末期以来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转型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在经济转型问题上提倡“华盛顿共识”的学者认为,所有的经济问题实际上都是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而市场无疑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最有效的方式,通过一系列快速走向市场化的策略,转型国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成功走向市场体制。但事实证明“华盛顿共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把目光局限在“为转型而转型”的狭隘目标以及忽略增长取向的实现途径上。本文的研究也说明,经济增长对经济转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把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同步考虑,只有在增长中来推动转型才是有效和重要的。而这正是“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内在涵义。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告诉我们,为了经济增长而重视制度创新是必要的,但过分倚重制度创新来达到经济增长的决策是没有根据的。制度变迁并不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说明在推动经济增长中仅靠制度变革是行不通的,必须通过制度变革达到提高有效劳动、资本存量和技术进步改善才能达到。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和VAR模型关系也说明,在经济增长中制度变迁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这种作用还是不能忽视的,并且制度因素还会通过对其他增长因素的影响来长期影响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79-180.
[2]SCULLY, GERALD W.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1988,(3):652-662.
[3]RODRIK, DANI. Institutions for High-Quality Growth:: What They Are and How to Acquire them[J].Cambridge M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7540.
[4]ACEMOGLU, DARON and SIMON JOHNSON.Unbundling Institutions Rand [J].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87):68-103.
[5]GERARD ROLAND.Transition and Economics[M].Preface,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0.
[6]卢荻.变革性经济增长:中国经济的结构与制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沈坤荣.体制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J].经济学季刊,2002,(1).
[9]林毅夫,刘培林.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C].林毅夫发展论坛讨论稿,2002.
[10]雷钦礼.制度变迁、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11]刘红,唐元虎.现代经济增长:一个制度作为内生变量的模型[J].预测,2001,(10).
[12]皮建才.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一个分析框架[J].公共经济研究,2005,(5).
[13]王泽填,卢二坡.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C].厦门大学2005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国际研讨会交流论文,打印稿,2005.
[14]世界银行.1996年发展报告:从计划到市场[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1996.
[15]卢中原,胡鞍钢.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3,(12).
[16]陈宗胜等,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幼儿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幼儿教育的好坏对幼儿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教育不仅是对幼儿认知方面进行教育来求得智力的发展,而且要对幼儿进行全方面的教育,包括思想品质、身体素质等。这时期不求学到多少东西,而是通过生活点滴和游戏,激发幼儿旺盛的求知欲,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挖掘组织、社交、操作、创造力等多方面的潜能。
一个不会玩的孩子肯定不是出色的孩子;只知道逼着孩子培养“特色“的家长肯定不是优秀的家长。对于孩子来说幼儿阶段是“游戏人生”,而家长则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呵护。当然,这并不是说鼓励家长遏制孩子感兴趣特长的培养。这需要家长与孩子一起努力,找到兴趣点所在,并积极挖掘使之成为影响一生的“闪光点”。这个时期也是孩子自信心培养的最佳时期。一般,自信心在孩子出生后10-18个月就应该建立起来了。家长可以在孩子完成一件事之后,由衷地称赞说:“你真棒……”,“你好厉害……”或者竖起大拇指等方式承认孩子的行为。
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吧。对普通孩子而言,1-3年级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而对于另一些孩子,比如不在家长身边成长,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孩子,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要经历的时间相对长一些,一般是1-5年级来持续不断的养成。
这时候,家长主要是配合学校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如果孩子学习拖拉,自制力差,则需要家长与孩子一起趴在桌子上,盯着孩子学习。但是,这期间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到不接打电话、不逛来逛去、不做饭、不看电视、不聊天等等。平时家长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事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初中阶段:主要是让孩子打好基础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一时期,是孩子从儿童期走向青春期的时期;是需要学生养成学习中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的心向及解题过程中的认知方式等的时期;也是学生人格与性格定型的时期,对一个人的人生有着重要意义。因而,需要也必须引导学生“更好的度过初中生活”。
初中知识的传授摆脱了小学教育“保姆式”的灌输。这时候的知识构架是一环套一环的,如果这一节“欠债”,以后的章节也不容易听得懂,这个“债台”就会越垒越高。如果知识盲点很多,由量变发生质变,孩子在教室里就坐不住,就会发生逃课了、不做作业了等等问题。如果在遇上不理解的家长,那情况更严重,家里天天“战争”,孩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年级再高些,就会出现早恋等等一系列的情况。如果孩子基础打得牢,在教室里坐得住,这些问题就不会找你麻烦。
高中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14-01
英国著名批评家马修・阿诺德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类“最好思想之最佳表达”,甚至可以代替宗教,起到匡世救时之用。而众所周知,诗歌是文学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同样,英语诗歌更是英语文化和思想的最完美载体,同时又是一块具有精炼语言表达力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英语国家的丰厚语言知识、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渗透着英语民族大量的思维方式、文化意识和价值取向。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英语诗歌教学在以“听说读写”工具性为目标的高中英语教学中被抛到无人问津的角落,其积极助推英语教学的作用却被忽视,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
目前,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人才所具有的国际视野,世界胸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的增高,国内外教育改革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育目标。英语课改随之向纵深化方向发展,英语诗歌的教学才日益受到关注。我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中学生应该具备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的阅读量,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各自的艺术特征,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因此,让学生通过诗歌这一高雅的文学艺术形式来拓展英语学习的途径和提高英语学习水平将是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在高中阶段加强英语诗歌教学越发显得刻不容缓,其意义如下:
一、诗歌的美学价值能激发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
根据人本主义教育学理论,学习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动机,即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自身,如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等;另一类是外部动机如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处罚等。就学习动力而言,人本主义心里学家的代表人物马斯洛说:“健康的儿童是乐于发展、前进,乐于提高技术与能力,乐于增强力量的。”
而诗歌作为“所用语言最美、给人印象最深、效果最佳的”艺术表述事物方式,用它独特的形式美,比如分行、押韵配有清楚的尾韵,特有的节奏感等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诗歌文体的语言简短、精练,还富有韵律性,充满音乐美和意境美。这特别适合学生独自朗读和合作演绎,学生在大声朗读的同时会得到视觉、听觉、感觉的享受,更会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的热爱和求知欲。
二、诗歌学习能满足高中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五个层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个体的认识发展的需要,同时要看到学生个体是会思考、有感情、能活动的具有独立人格的有机体,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希望得到尊重和情感的疏导的青春阶段。他们渴望满足被爱和被尊重的需要。而诗歌是最好的表现情感的方式。正如爱伦・坡曾认为的:完美的诗歌是使情感找到它的思想,而思想又能找到它的语言的地方。诗歌教学,是可以将枯燥的知识与学生个人情意紧密相联系的最佳方式。它可以在满足他们情感需要的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势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出来了,那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三、诗歌学习还能满足高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分析,高中学生思维逐步成熟,喜欢挑战。有内涵的诗歌作品更能激起学生的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的决心。而且由于学生的个性、生活环境、学习经历的不同,不同的学生就有着不同的学习需要。诗歌作品因其语言、结构和内容上的特点,总有喜爱诗歌的学生希望能在语言学习的同时能学会如何理解、欣赏甚至写作诗歌。因此,在语言学习中教学应该满足学习者的愿望和需要,使这一部分学生能在诗歌的学习中得到语言学习的乐趣,并得到成就感。
另外,英语诗歌有助于学生读写水平的提高。而对英语学习者来说,阅读英诗原著是提高英文水平,了解英美文化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大体而言,文学作品有四种体裁: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其中,诗歌在整个文学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在剖析英语诗歌的同时,会体验到语音、语法、书写形式、意义等的常规与变异,从而形成英语的认知结构,进而从愉悦的审美体验中去把握语言的变化规律,从而有效地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技能。
中职院校是我国职业人才的主要培养场所之一,院校学生毕业之后直接面临着就业。如何使学生迅速地实现由学生到员工角色的转换,帮助他们在最短时间内完全渗透进工作环境,是院校领导及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本文就院校利用工学结合的方法与教育管理进行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二者之间结合的具体理念,然后又具体谈论了二者结合的方法,以求推动工学结合与教育管理的有机结合对于人才的有效培养。
一、工学结合与教育管理二者结合的具体理念
在我国的整个教育系统中,中职院校承担了大部分为国家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而随着社会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的逐渐提升,中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校、社会、企业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以推动学生在在校学习期间对于各项能力的全面掌握是极其必要的。而中职院校为了培养能够充分应对社会需求的人才,当前正在着力开展工学结合的教育管理方式。本文对中职院校将工学结合的方式引进到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理念进行了分析。
首先,中职院校之所以将工学结合的方式引入到教育管理中,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保证其对于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社会改革及发展的需求。就目前社会对于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来讲,其人才必须在掌握新颖而且够用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突出而且实用的实践能力,还必须有优良的道德素质。所以,当前的中职院校在开展基础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还必须适当的加入岗位工作技能以及特定岗位的素质需求等的教育,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而工学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则正好满足了此种需求。
其次,中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的教育管理工作,还是为了将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进行结合来构建开放的教育平台,以在教学中达到拓宽学生的视野以及学习内容的目的。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绝大部分都需要直接参与工作,而学校要想切实地提升其学生的就业率,就必须努力地推动学校办学宗旨、教学内容及教育服务等方面的开放性,使社会上各种力量能够更加深入地达到对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有效掌握。而且,学校还要主动地了解人才市场与职业需求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时吸引社会上的重大企业力量来投资办学及签订人才定向就业合同等,进而达到对学生就业的有效帮助。
再次,中职院校将工学结合的方式引入到教学管理中来,是为了能够使学校教育在更高的程度上转向市场职业需求,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一线职业人才。工学结合将行业、企业、应用及市场等“工”的要素与学校、学生、教学等“学”的因素充分地联系在一起,其在与中职院校的教育管理相结合时,能够使“学”的各项因素全面地向“工”的因素发展,进而实现教学对市场及岗位续期的贴近,学生在学习期间便能够达到对于各种职业以及职业技能、素质等的培养,进而能够使其在毕业之后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对于职业的接受。
二、工学结合与教育管理二者结合的具体方法
1.完善二者结合的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
中职院校要想使工学结合的方式为教育管理发挥更高的作用,就必须为工学结合的教育管理的开展设置完善创新型的教育管理机制。一方面,学校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其专业课程的具体设置,使学校的专业课程能够随着社会职业需求较大的新变化来同步转变。而且,其针对职业而开展课程还要在基础的知识理论以及职业技能、素质和具体职业实践等方面实现全面的教育,使学校的课程设置全面地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模式。另一方面,学校还应该为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课程的设置来培养具备工与学双方面能力的师资队伍。而要培养此种教师队伍,可以通过引进企业的高素质技术人员定期来校任教来实现,也可以将骨干教师及教育带头人员等送到企业就职等来推动,使参加教育的教师能够同时获得教师及企业技能人员的双重身份。
2.充分建立适当的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
中职院校要使工学结合的方式发挥作用,还必须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进行变革创新,使二者能够为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发挥辅助作用。首先,就教师建立适当的教学方式来讲,教师可以着力构建贴近专业性质及职业需求的项目化以及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使理论教学能够充分地利用适当的职业情境或职业案例,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对特定职业的介绍来鼓励学生去解决企业运行中遇到的实际的技术问题,或者是帮助他们利用假期进行实习等,以使教学始终能够与职业的实践教育同步开展。其次,就教师建立良好的考核方式来讲,教师可以将教学的考评方式转变为对学生的社会能力、平时学习表现、全面发展状况等的考评,并将考核主导者的权利一部分放给企业,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得到企业的有效衡量,进而将学生的学习导向应对职业需求的状态中。
3.全面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实习力度
当前时期,中职院校应通过签订定向的就业合同来引进企业力量以建立教学实训基地,或者是直接引导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实习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全面掌握到其自身参加工作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及技能等。而针对实习的具体设置来讲,院校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侧重理论学习的第一、二个学年开展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学习方式,着力在教学管理中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培养。而另一方面,学校要推动顶岗实习工作的全面开展,使学生在学习期间的最后一个学年全面地投入到实习工作中,进而帮助其提前一年熟悉职业状况,避免学生毕业之后面对就业的手足无措状况的出现。而中职院校为学生设置顶岗实习的阶段,主要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在职业中发现其自身的优势与缺陷及实习中出现的问题等,通过要求他们进行定期的总结、汇报达到对问题的及时解决。而且,顶岗实习阶段的设置,还致力于由学校与企业一起在学生的实习期间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纪律意识,并通过适当的职业考验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等。
三、结语
中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能够在诸多方面对学生的就业起到有效的帮助,从而使学校在当前时代环境中更加健康地发展。因此,中职院校的教育人员必须着力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推动工学结合与教育管理的更深程度地结合。
参考文献:
[1]陶榕.建立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关键词】管理类专业 实践教学 问题 改革办法
管理类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素养,一定的经济、法律知识,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按照这样的要求,实践教学是实现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具备基础管理能力的基础上,获得终生受益的学习能力、形成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精神。
1 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
实践教学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相对课堂理论教学而言,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启发性等特点,并具有规范操作技能的作用,是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1]管理类专业实践环节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1 课堂实践教学
是指配合课程教学,以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一般以课堂为教学场所。通过课堂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现场实践教学
是以实习基地为条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是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了解企业的大体运作模式、业务内容等,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做好铺垫。生产实习是一种参与性的、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企业的经营活动,使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实习是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在进行毕业论文(或设计)之前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社会性。通过毕业实习,锻炼和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课外实践活动
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意识为主要目的的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
1.4 毕业论文(设计)
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
2 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新问题
按照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2.1 课堂实践难以落实
课堂实践教学包括基础课实践教学和专业课实践教学。基础课实践教学如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中穿插实践教学,但是由于授课是老师单兵作战,往往因人而异,没有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大部分教师授课依然是从理论到理论,实践教学没有落实。
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如市场营销、生产管理、会计、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实践教学常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课程设计等形式,但也存在诸多问题。(1)案例教学:教师事先准备相关案例,将全班同学分成几组,学生先个人分析,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交流,教师总结。但是选择的案例往往缺乏针对性,不能全面的反映问题、说明问题。(2)情景模拟:指设计某情景,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开展某项活动,比如:模拟公司组建、商务谈判、产品推销、市场调查等。往往因缺乏一些条件和学时不足而开展不多。(3)课程设计:虽然有些专业课在理论课教学之外安排了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但多年来课程设计一般都随堂进行、纸上谈兵、力度不够,效果不够理想,而相当多的课程仅限于课堂讲授,没有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
2.2 实验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是管理类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现阶段学生到企业实习较难的情况下,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实际实验教学过程中也会碰到许多问题。
实验教学大都在实验室教学,经管类实验室基本上是计算机加软件的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1)教学软件不适用。教学软件的选用是经管类实验室建设的难点之一,软件开发往往存在滞后现象。购买的软件有时功能不足或者功能过剩,使用起来不太合适。因为软件开发商销售的软件不是针对具体的专业、具体的课程。而且,一旦程序设定,很难更改,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2)实验教学效果不佳。实验课教学教师大都是专业课教师,有的教师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对购买的软件难以有效利用;而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难以承担实验课程。从而使得实验课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实验课教学效果。(3)实验教材缺乏。教材是保障实验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没有实验教材,学生就没法有效的、系统的进行实验。目前,适应经管类专业的实验教材不多,实验实习的教材缺乏。
2.3 现场实践教学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