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9 09:31: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制造企业信息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6-0131-01
在今天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生产企业不断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
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工程(IE)的理论为指导,最好用的技术和系统的技术和方法。从业务目标和战略信息和功能要求,形成整体业务框架和系统整体模型,为进一步系统设计和实施奠定了基础。在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规划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一、企业信息化规划目标
西方学者一些学者们认为,信息技术战略和业务战略协同作用的一致性。商业信息服务,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信息化规划,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显然是为了实现整体目标的工作中,要通过各个关键部门。在这篇文章中,从科学管理,资源共享,在国际竞争中的工作效率四个方面总结如下:
(一)科学管理
核心的ERP系统,数据的集成业务应用软件系统,数据挖掘和分析,公司的经营管理提供全面的生产,真正的时间和历史数据,人力,财务,和材料各种操作的条件资源,全面监控公司的经营,管理,经营,生产的基本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的领导下,公司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决策支持信息,以提高系统的智能化,使其成为公司的科学管理是最重要的辅助。为了确保该公司的业务目标。
(二)资源共享
监测系统,条码技术,一卡通系统,电话网络系统处于受控状态,所有的资源,公司的资源(包括物资,人员,信息,资金等),一个完全集成,共享和管理的状态。
(三)工作效率
办公自动化软件,互联网,视频会议系统的部门和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共享的数据和信息资源管理与外部世界的公司和生产线。对于生产现场。网络设备和其它技术手段来实现的统计信息,自动分析装置的生产过程中,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产率的一个部分。
(四)国际竞争化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国际采购和国际营销,公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国际化,广泛参与国际竞争。
二、基于IE的企业信息化规划设计模型
制造企业信息化规划和设计的一般原则“明确的目标和总体规划,循序渐进,务实”。
指导规划流程和信息工程的理论设计模型(IE)理论。编程模型涵盖了企业资源管理(包括客户,供应商和其他资源和物质资源),办公自动化(OA),生产过程的信息,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安排,合理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最大限度的,为了提高效率,还可以提供决策者一个明确的,透明的信息和数据,这将有助于优化决策,管理和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的支持。
(一)信息工程的理论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信息工程理论,根据施工。信息工程是九十年代从美国的美国专家杰姆斯马丁开始,技术手段的规定,建立业务模型,数据模型和过程模型。与传统的软件工程,信息工程相比,更广泛的范围内,各种技术,综合多学科。在本文的理论指导和信息制造技术规划行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在信息化建设的四个目标,规划确定的数据和企业信息资源配置的企业应用系统的业务模型和数据模型,统一的开发和利用。
(二)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内容
上述规划,明确功能之间的关系的各种应用系统,信息接触,包括:全方位的企业信息化优化企业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管理信息化,办公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硬件基础设施等五个方面,使资源。分述如下:
1.生产过程信息。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柔性制造系统中(DNC/FMCJFMS),立体仓库,这意味着以实现公司的生产过程中,从设计和分析,生产,存储自动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各个方面。
2.管理的信息化。包括: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条码管理系统和一卡通管理系统。主要从公司的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出发。为了实现透明,准确,及时,以达到合作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力资源,可视化管理,业务操作和高效的管理平台。
3.办公信息化技术。其中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OA),视频会议系统,数字监控系统,IP电话系统四个方面,内外公司,通过这些技术,高效的接触。提高了工作效率。
4.家庭和内部系统的集成管理平台,构成一个数据中心的3方面的数据平台一起来到该公司的决策是快速,准确,制定和调整公司的经营原则和政策,高级经理提供第一手的数据,以支持一个理性的态度。
一、信息化过程中标准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的标准是指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推行的为确保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得以贯彻实施,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成功,与信息化相关的业务过程以及信息化的项目管理、可行性分析、方案设计、软件选型、系统实施、系统分析、软件开发、网络建设、系统集成、数据库设计和管理、系统管理规程和操作规程、系统维护和升级、系统评测等信息化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系列管理和技术规定。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标准是企业的基础设施,就像法律法规在法制社会中的基础作用一样,标准是构成企业基础管理、业务操作、信息共享、信息交互和信息安全等的技术起跑点和落脚点。
1.统一口径、有效沟通
在信息化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业务与业务之间的沟通以及业务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要,而统一标准是沟通的前提。标准是桥梁和纽带,就像《圣经》中 “巴别塔 ”故事中,语言所起的作用一样,只有在统一的编码标准、统一的流程定义标准、统一的业务术语标准的前提下,业务和业务、业务和信息技术之间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业务需求才能准确地转化为信息化功能,信息化工具才能切实地为业务服务,信息化企业这座“巴别塔”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2.优化管理、提高效率
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个技术项目,从更大范围、更多内容上,究其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管理工程,这不仅仅体现在信息化系统本身是为了实现企业管理的目标而运作的,就信息化项目管理而言,也需要极强的管理的科学和艺术,这必然对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共识是,信息化项目的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人、财、物的各个方面,必须用工程化的项目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这就意味着,在信息化项目的规划过程、开发过程、实施过程和相应的管理过程中,必须采用或建立相关的技术、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保证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成功。
3.规范操作、提高质量
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从项目管理,到数据整理,都需要有统一的流程和操作规范,只有在统一的操作标准下,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建立业务操作和技术管理标准,规范开发、实施和具体操作行为,有助于提高信息化项目开发实施的质量。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问题
国内制造企业相对于国际先进企业,信息化基础差,但起点相对较高,缺少摸索和完善的过程,往往形成揠苗助长的状况。信息化标准更是如此,多模仿、借用,存在很多问题。
1.标准体系不够健全
信息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全面应用时间并不长,企业信息化标准更是在一片空白中艰难摸索。如何与业务结合、如何具有可操作性,各标准之间的关系如何,都是信息化标准制定者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企业信息化标准既要服务于业务,又要对业务起到促进、引领作用。而随着企业信息化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展,信息化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缺失等问题逐步凸现,需要进行完善和逐步优化。
2.标准滞后
制造企业以产品为主,信息化标准虽是企业的基础标准,但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企业主营业务的标准更新较快,但是信息化相关标准往往更新较慢,制定之后,缺少修订和更新,不能与国际、国家标准同步,甚至不能与企业业务发展同步,采用过期、作废标准的现象比较普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导致信息技术无法发挥作用。
3.标准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合
国内企业的信息化起步晚,管理基础落后,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在对信息系统的选择上应小心谨慎,这同样也适用于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很多企业的信息化标准建设初期往往起点很高,与国际接轨,引用先进标准,但是与企业的实际水平相差太远,贯彻实施难度巨大,最终沦为空纸,不得不从头再来。
4.标准贯彻、实施力度不够
企业制定了适应实际情况的相关标准之后,应大力推进贯彻,在应用中完善。但是在很多企业中,为了完成信息化项目目标,花大力气制定了标准,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忽视标准的长期作用,重视不够、组织不力、执行不严,在具体的业务中没有得到应用,成为摆设。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内容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技术发展的必然。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信息技术刚开始必定是新事物,无先例,需逐步探索,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也是逐步建立。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渗入性,必然影响企业其他标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在企业的各个层面发挥着作用,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内容也逐步明确。
制造企业主要围绕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开展信息化工作,根据信息化涉及的对象,信息化标准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基础的与信息化相关的传统业务标准。要实施信息化,首先要对传统业务进行梳理,使数据规范化、流程透明化,必要的话需要对业务进行改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针对业务情况,结合信息化要求,同时修订和完善基础业务标准;二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新的业务信息化标准和规范,例如:CAD标准、MBD标准和MES操作规范等,此类标准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还有一类标准和规范是指信息化项目实施所涉及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如项目管理标准、软件工程规范等。这是信息化项目实施成功的重要保障,此类标准也要因地制宜,引进国际、国家先进标准的同时,针对企业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四、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原则
1.关注全局,打好基础
企业信息化标准应建立在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基础上,代表的是企业的整体最高目标和利益,而不仅仅代表一个或几个组成部分的局部利益,因而制定标准具有企业目标的全局性,制定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的时候一定要从整体出发,要有助于应用的开展,有助于取得企业综合效益。
信息化不但涉及企业技术、管理的各个方面,甚至影响到了企业活动的准则――企业文化,是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信息化标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而出现和完善的,这是一个逐步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做好基础工作十分重要。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托于具体业务,什么样的技术可行,什么是未来发展趋势,要找准方向,打好基础,使信息化实现对企业促进和提高作用。
2.因地制宜,先进适用
所有的企业管理者都有这样的共识: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脱离信息技术的支持,任何企业都不会成功。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是必须的,在企业生产运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标准,是企业信息化实施的管理准则和操作规范,应因地制宜,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既实用又应具有提升作用,实现与业务的互相促进,在管理水平、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中修订和完善。
3.业务融合,全面考虑
信息化标准的编制应依从体系,基于企业实际情况,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统一标准基础上进行编制。标准应做到承上启下,有理有据,与企业管理、技术现状完全融合。不但在企业内部能够实行,在企业参与市场的过程中也能够起到沟通作用。同时,信息化标准要考虑长远利益,能够适应企业技术和管理的不断提升:一方面奠定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另一方面要能够推动企业各方面的进步。
4.注重细节,合理可行
在编制具体信息化标准时,应注重细节,对企业的业务流程、操作规程等要进行详细调研和分析,使之能够与信息技术融合匹配,与企业具体情况相吻合,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具有有效的规范作用,能够指导具体工作。不能盲目引用或脱离实际,形成标准高高在上,行动无法可依的状况。
五、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过程
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建立必须要与具体业务相结合,要根据企业业务的具体特点,在对采购、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和维修维护等业务流程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的特性,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提升促进作用和对业务的改造作用,构建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具体分类。在具体分类确定后,按照体系确定具体分类中信息化标准的内容范围,明确标准之间的关系,根据企业信息化的具体状况和业务情况,确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内容和制定方案。然后,完善企业涉及信息化的业务标准和规范,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管理经营、生产制造等具体环节涉及的业务信息化标准。同时,对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的规范化进行研究,涉及规划、立项、方案、开发、实施与维护等多个环节,完善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提高信息化项目推进的效率和质量。最后,要对企业现有信息系统开发的规范化问题展开研究,如系统开发涉及的信息分类与代码、数据接口和运行操作规程等,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信息共享,会导致“信息孤岛”问题的出现,增加管理成本。标准制定后,要建立标准贯彻和实施的相关制度,明确奖惩条例,全力推进标准的执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基于业务,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对标准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使之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和信息化具体情况,真正起到指导促进作用。整个建立过程如图1所示。
六、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示例
某企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企业,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众多,设计加工技术难度高,信息化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的重要推力。该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全面推进信息化,从基础网络建设、甩图板工程到知识管理、企业门户建设等信息化项目的分步实施,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整个产品的设计、工艺、制造和维修等生产制造环节和采购、计划、财务、人力资源和销售等企业管理环节大量应用了信息技术,实施了多个信息化系统,基本覆盖了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作用的增幅越来越小,系统推广的难度越来越大,企业基础管理薄弱、业务系统间沟通困难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结合业务状况,制定和完善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企业信息化进一步实施成功的重要保证。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企业各环节的系统工程,涉及大量的标准和规范,还需要与企业业务紧密结合,因此必须对这些标准规范按照内在联系进行有序整理,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为了使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符合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在调查和分析国内外信息化标准现状的基础上,依据企业具体情况,结合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对标准化的总体需求,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运用标准化原理,按照适用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兼容性以及可扩展性等原则,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总体构架,如图2所示。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微电子等先进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正实现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我国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之后,我国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信息化已逐步成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而这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当属制造业。信息技术给制造业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它贯穿于一个制造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各项活动。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从设计和生产的角度,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落后的传统技术,实现设计和生产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管理决策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市场销售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企业内外信息和知识资源,实现市场销售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1-2]。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
1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历程开始起步,企业计算机从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80年代初,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开始发展。自十五大以来,中央对信息化及制造企业信息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项目。十六大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跟随信息化的浪潮发展至今,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现今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85%,占全国GDP的36%左右。
2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制造企业信息建设投资不足,信息化人才匮乏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据调查,2008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总额达到了437亿元,2009年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总额已达到514亿元,较2008年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提高17.6%。与此同时,我国制造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引进有所提高,2009年企业对信息人才的引进较2008年提高23.7%。但从国家重点制造企业来看,70.5%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少,外部资金来源不足,难以为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后期发展提供后续资金,导致信息化不完全。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才仍然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表明,80.6%的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员,即使是国家重点制造企业,仍有62.3%缺少信息人才。
2.2制造企业信息意识薄弱,认知程度不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意识和认知程度逐渐提高。调查显示,我国制造企业每100人计算机拥有量由2008年的28.8台提高到2009年的32.3台,增长12.2%;此外设立CIO的制造企业也有所提高,由2008的39.9%提高到2009年的43.1%,增长8.0%。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意识的薄弱依然是制约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素。调查显示,制造企业自发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不超过29%,50.1%的制造企业对信息科学技术知识表现为短缺。较多数制造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系统观,未认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化持观望态度,怀疑信息化的效益和可实施性,担心会破坏原有的系统体系,导致企业无法继续运营;少数制造企业把信息化理解为简单计算机操作,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远工程。
2.3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深入,管理体系不健全
AbstractManufacturing has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while the information is the key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refore, researching informa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s very important.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manufacture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were analyzed,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formaiz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微电子等先进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正实现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我国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之后,我国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信息化已逐步成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而这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当属制造业。信息技术给制造业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它贯穿于一个制造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各项活动。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从设计和生产的角度,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落后的传统技术,实现设计和生产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管理决策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市场销售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企业内外信息和知识资源,实现市场销售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1-2]。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
1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历程开始起步,企业计算机从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80年代初,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开始发展。自十五大以来,中央对信息化及制造企业信息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项目。十六大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跟随信息化的浪潮发展至今,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现今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85%,占全国GDP的36%左右。
2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制造企业信息建设投资不足,信息化人才匮乏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据调查,2008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总额达到了437亿元,2009年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总额已达到514亿元,较2008年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提高17.6%。与此同时,我国制造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引进有所提高,2009年企业对信息人才的引进较2008年提高23.7%。但从国家重点制造企业来看,70.5%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少,外部资金来源不足,难以为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后期发展提供后续资金,导致信息化不完全。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才仍然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表明,80.6%的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员,即使是国家重点制造企业,仍有62.3%缺少信息人才。
2.2制造企业信息意识薄弱,认知程度不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意识和认知程度逐渐提高。调查显示,我国制造企业每100人计算机拥有量由2008年的28.8台提高到2009年的32.3台,增长12.2%;此外设立CIO的制造企业也有所提高,由2008的39.9%提高到2009年的43.1%,增长8.0%。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意识的薄弱依然是制约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素。调查显示,制造企业自发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不超过29%,50.1%的制造企业对信息科学技术知识表现为短缺。较多数制造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系统观,未认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化持观望态度,怀疑信息化的效益和可实施性,担心会破坏原有的系统体系,导致企业无法继续运营;少数制造企业把信息化理解为简单计算机操作,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远工程。
2.3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深入,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一定的提高,管理体系也有了一定的完善。从内部局域网的使用来看,建立内部局域网的制造企业由2008年的48.6%增加到2009年的52.1%,增长7.2%;从ERP管理软件的使用来看,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10.5%。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深入。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网上查询(73.2%)、信息(71.4%)等一些基本计算机操作上。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深(下转第36页)
(上接第34页)
度还相当有限,如CAD,相当一部分企业停留在图上,三维CAD、仿真设计等应用很少。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重视远高于管理。就整个制造业来说,ERP管理软件普及率仅为10.4%。一个企业的管理系统涉及财务管理、库存管理、人事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但是大多数制造企业只能拥有1~2个层面的管理系统,或者不能将其中的每个分项管理系统融合到一起,造成了信息孤岛。
3发展对策
3.1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培养信息化人才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制造企业自身应该利用各种渠道融资,包括市场筹资、银行间接融资、引进外资等,同时要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成本;政府要加大财政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入,还应在税收、信贷等方面对制造企业给予大力的扶持。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效率,制造企业还应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制造企业可设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用于引进信息化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大培训企业员工[3],根据不同层次员工对信息化的需要,制订不同的培训方式及内容,分开进行有效的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3.2加强宣传,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
政府要把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加以规划,确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目标、重点、技术规范等,培育一批典型并推广其经验。多数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政府有义务帮助这些企业重新认识信息化。企业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更应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制造企业信息化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如果没有全员信息意识的提高、思想观念的彻底解放,实施信息化只能是虎头蛇尾,难免夭折。作为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更应该提升制造企业信息化意识以及信息技术对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作用的认识。
3.3广泛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完善管理体系
制造企业要广泛深入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从全局来看,制造业要增加内部局域网的使用率;就单个制造企业而言,应扩大局域网的覆盖范围。此外,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技术,不应只停留在图上,三维CAD、仿真设计等应灵活使用。同时,制造企业要完善管理体系[4]。应广泛使用先进的管理软件如ERP等,以实现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搭建先进的管理平台,如“6S”——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 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满足企业长远发展壮大的需求。
4参考文献
[1] 陆清华.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规划;目标
Key word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planning;goal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011-02
0引言
“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现代化”,这是国际国内众多成功的现代企业经验之路。
为了以现代化的手段改造企业的管理基础,满足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信息及时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制造企业应该整合物资流、资金流、财务流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1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内部各处室和分厂在选择信息化系统时各自为政
企业的信息化由于缺乏控制与管理,企业内部的软件系统非常多,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造成系统之间信息的不畅通,虽然各处室和分厂感觉似乎解决了手工上比较麻烦的问题,但是没有使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达到最高的效果,造成了投资浪费。因此,现有信息化系统不能够形成企业的整体化管理条件。
1.2 企业内部业务没有完全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规划,使得各处室和分厂应用计算机管理业务的水平不一致,比如物资处可以将采购业务反映到计算机系统中,但是其它处室和分厂的采购业务只能通过手工的方式进行管理;分厂的软件系统可以管理车间派工和完工汇报,却不能全面的掌握库存信息等。因此,现有信息化系统不能反映企业运行状况。
1.3 企业内部各层面的人员对信息化的理解不一致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信息化是辅助企业实现目标的手段,是辅助企业决策的重要工具。
现阶段企业由于各部门分散管理,专注于自己的业务和业绩,因此使得各自使用的软件系统强调个性,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和统一的数据归集。因此,现有信息化系统不能够满足企业对信息数据控制的要求。
2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规划
2.1 以及时的提销存和财务信息为依据,提高决策的精准度
企业管理者无时无刻不在做各种决策。如企业的目标决策、投资决策、生产决策、市场营销决策、风险决策等。每种决策都需要生产、销售、库存、财务等大量的、系统的、及时的信息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决策的结果准确、科学。因此,及时提供第一时间的生产、销售、库存、财务信息成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根本目标。
2.2 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规范企业管理流程,提高企业基础管理水平
一切涉及到资金的收支活动都与财务管理有关,财务管理的触觉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约束着其他部门。企业的决策是否得当,经营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先进、产销是否顺畅,都在企业的财务指标中有所反映。因此,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能够体现出对业务的监控作用,提高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成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基础目标。
2.3 以动态化的信息管理与数据交流为条件,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完善信息交流机制、加快企业与企业之间便利互信的协作关系,畅通企业的信息反馈渠道,加强企业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反应速度,及时准确的将市场信息反馈给企业,及时采取对策迅速调整产品结构,及时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增强市场的满意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成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首要目标。
2.4 以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减少信息传递成本,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企业内部各个部门间的信息资源重复建设和封锁现象,强化企业内部的协同工作,实现部门、员工间的优势互补、信息流畅,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达到原有资源增值,实现价值创造,最终体现信息资源的价值,促进企业实现目标;因此,成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核心目标。
3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目标
3.1 企业基础管理(财务与物流一体化)
①企业决策层通过简单的操作便能够掌握企业的整体财务物流业务信息,实时的进行企业决策层灵活及时的企业运作控制和决策制定。
②拉通企业物流流程,使企业内部各种物资的流动均处于可控状态,并能够及时的跟踪和查询物资流向。
③整合企业整体财务信息,使财务主管和企业高层足不出户便能详细把握企业资金命脉。
④减少企业中层用在统计方面的时间,由系统自动统计各项数据,为企业中层提供了更多决策分析的空间,减少了不必要的工作量耗费,提高工作效率。
⑤有效地管理了企业库存,任何时刻都可以通过系统进行物资库存的查询和监控,减少了由于库存信息不准确而带来的物资耗费或待料怠工。
3.2 计划、车间管理
①使制造处成为企业计划的中心部门,掌握企业生产采购的全面明细计划,实现整个企业计划协调统一。
②转变生产(分厂)、采购(物资处及其他)的运作方式,使他们能够从复杂的计划制定和协调中解脱出来更加专注本职业务。生产:专注于成本和车间管理,负责制造计划的调整和反馈;采购:专注于供应商和价格的比较选择以及物资质量的监控。
③企业生产部门进行车间工序派工,车间物资管理,解决企业的生产现场管理问题,实现企业物流和生产的整合,使企业业务管理更加精细化。
④物资处实施采购定额和采购计划的管理,结合企业生产计划、各类型物资仓存、物资采购定额以及采购提前期等采购业务属性并制定出科学、精确的企业物资采购计划;并灵活地提供一系列物资供应的统计信息和报表。
3.3 人力资源管理
①人事资料档案的管理和查询。便捷的人事查询是企业管理现有员工的基础,实现按不同人事属性灵活的组合查询登记将使人力资源管理者从繁重的资料录入和检索工作中解脱出来。
②人事招聘管理将能够通过自定义的流程在信息化系统中灵活的处理。详细记录每次人事招聘的信息和应聘人员的资料,对企业招聘流程完全按照企业管理要求自行定义。
③人才培训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事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将为人才培训建立全面的跟踪信息,详细跟踪每次培训的组织过程和效果。
④人事考评和绩效考核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模式和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根本任务,通过强大的自定义考核体系和考核流程将使企业明确每位管理者和员工的业绩情况。
3.4 办公自动化
①企业内部信息流的跟踪与控制。企业收发文是基础信息流、是企业正式文件信息的管理,在企业运作过程中派生出来的其他面向部门或者员工个人的信息将也能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在网络上应用;要求办公自动化系统具有强大的流程定义功能实现企业各种不同信息传递的应用需要。
②企业内部知识数据的管理。企业知识库是全球企业梦寐以求的,但是由于没有优秀的知识收集、整理、存档和共享的工具,使得大多数企业存在信息知识的收集、整理、存档和共享四个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代办公自动化将帮助企业完成知识管理的全过程。
③办公自动化应该是企业各层人员的沟通场所,将帮助企业建立各层人员独立的以及共享的交流平台。
3.5 客户关系管理
①制定市场战略,确定细分市场,组织市场活动,并对市场活动进行动态跟踪。
②寻找过滤销售线索,确认商机,跟踪商机的销售活动阶段,实时的记录每次销售活动的细节,进行销售过程管理。
③成交客户的跟踪服务,质量反馈,再次销售评估。
3.6 企业财务管理
①建立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健全财务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的机制。
②通过管理会计系统协助企业制定企业全面预算、滚动预算,并对预算和实际业务进行比较监控,制定预算及实际业务发生流程。
③通过企业控制设定企业并账的规则,简单并实时的实现月度和年度整体财务业务的汇总和合并。
4结束语
本文重点讨论了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规划及目标,对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将会有一定帮助,但是也会对企业管理模式提出一些挑战,总体来说信息化系统建设将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企业的信息;使企业的财务、物流、生产计划得到最大的控制与管理,形成整体协同性;从而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大统一。
参考文献:
[1]邱思开.论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J].科技和产业,2007(1):29-32.
[2]柳白成.我国制造业科技发展战略[J].航空制造技术,2006,1:30-31.
[3]吴晓波,凌云.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5.
二、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
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并拟定总体开发计划;确定ERP系统的供应商及自主开发内容的范围;人员培训等。
(二)生产数据处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该厂铁塔放样工作现在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进的TMA三维实体放样软件;另一种是作为补充的手工放样。所产生的数据格式不同,两种数据无法很好的融合,制约了数据处理的速度,也使得普通ERP软件很难在该厂推行。结合该厂生产实际需要,照顾原有生产习惯,开发数据处理软件,为ERP系统提供生产数据源。
(1)软件研发的过程。1)前期准备阶段:了解、优化厂内生产流程,获取各生产过程点所需的数据。2)分步骤开发:生产管理模块主要由MPS(主生产计划)、MRP(物料需求计划)、完工报表等功能组成,包括半成品的库存管理。
(2)软件的主要功能。把经TMA软件放样后的电子数据及部分手工放样的数据按该厂生产习惯统一处理,自动生成卡片、小图、材料表和包装表等生产指令性文件。在各生产车间设立数据采集点。以生产部为数据中心,通过网络将生产数据信息传送给各生产单位,再将反馈数据按需要进行分析处理,用直观的图形反映生产情况,备各方查询。该程序包括:主程序、放样子程序、各终端数据采集程序及各终端数据的传入、传出子程序等。主程序:通过对铁塔加工数据的处理,可以及时、准确地实现查询、浏览、统计等功能。1)查询功能:可以对各个单型号铁塔实现加工完成信息、材料信息及各种工艺的组合查询,同时生成查询数据文件。2)图示浏览功能:各个型号(或系列)的铁塔在不同的生产环节中生产的进度情况一目了然。3)统计功能:在第一时间统计出铁塔生产的精确数据,包括每日、每月、每季度甚至全年的各个塔型的各种工序的统计数据。放样子程序:该软件可将放样后的原始数据按该厂生产习惯统一处理,以EXCEL表格形式存储,为主程序提供信息。其他子程序:各生产单位数据处理程序,如成品处、半成品处、镀锌分厂、制塔分厂等。
(三)局域网的构建
主干网以机房为中心配置一台交换机,楼层交换机配置两条千兆链路与主交换机相连接,构成完整的千兆以太网主干,交换机负责数据交换工作,启用VRRP协议和STP协议做逻辑和链路上的冗余备份。[2]机关办公楼内用网线连接构成局域网,各生产单位使用光纤介质来连接整个企业园区的主干网络。互联网采用中国电信公司的百兆光纤互联网接入,实现统一管理,合理配置网络资源,网络还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四)条码技术应用
(1)条码技术的应用背景。输电线路铁塔主要由角钢和钢板构成,采用螺栓联接,产品用“千件万孔”来形容非常恰当。加工过程工序多、流转复杂、数万件塔材每天在各工序间流转,数据采集与录入已成为生产数据处理系统充分发挥作用的瓶颈。条码技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方法。[3]
(2)条码技术的应用步骤。1)编码:该厂构件编码规则如下图所示:仓库简称+工程代号+塔型代号+构件代号+材质代号(Q235不标注)。2)条码打印、粘贴:自动生成的条码清单,可以通过条码打印机连续打印在不干胶标签上,然后交生产部业务员在待下发的生产卡片上粘贴。生产卡片随构件在生产过程中流转,每道工序加工完成后通过扫描卡片上的条码录入构件生产信息。3)条码数据采集有多种方式:采用数据采集终端和通讯基座配套有线接入方式,进行批量数据导入。
图1 构件编码规则
(五)ERP系统实施。
(1)ERP系统的选择。在ERP系统选用金蝶K/3ERP系统。它是专门针对中小型企业开发的ERP产品,可以让企业实现3A(Anyone、Anytime、Anywhere)的应用模式。
(2)ERP培训与业务改革。ERP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管理软件,它的数据流反映企业的业务流程,各子模块间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如果不经过专业人员严格的培训,理解它是很困难的。ERP培训的类型有理论、实施方法培训、项目管理培训、系统操作应用培训等。[4]要根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管理业务对象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1)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培训。侧重于供需链管理和ERP系统的原理和管理思想的培训。2)实施小组人员培训。不但要接受高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还要对软件功能和操作非常熟悉,能够用ERP系统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3)部门业务人员的培训。与项目实施小组人员的培训大致相同,对相关业务要有全面了解,对自身业务涉及的内容要进一步精通。4)系统员和程序员培训。对IT人员的培训内容包括系统和硬件的配置和维护、有关平台与编程技术等,也应当使他们对供需链管理和ERP系统的基本原理有所理解。
(3)数据的收集和整理。ERP系统的运行完全依赖于数据采集的及时、准确与完整。因此,数据的准备直接影响到系统能否正常运行,不可轻视。我们可以简单地将ERP实施所要准备的数据分为三大类:即静态数据、动态数据和中间数据。[5]
(4)信息分类编码。不论是何种数据,在ERP系统中都必须是唯一的。为了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就要给这些数据编码。该厂信息编码采用两级层次码加四位流水码的形式,代码值的格式全为数字格式。格式如下:
XXXXXXXXXX
123
第1部分表示物资的大类,用两位数字01~99表示。第2部分表示物资的种类,用四位数字0001~99000(上接第36页)表示。第3部分流水码,表示具体物品,用四位数字0001~9999表示,按顺序生成。经过近半个月的努力,将厂内所有物品分为45大类,五百多个种类,数千个品种。分别编码录入到ERP系统。
(5)初期数据准备和系统上线。1)根据ERP项目的实施进度,确认上线时间,并进行项目管控。2)在上线之前一个月内进行全面的库存盘点,并在财务上进行盘盈盘亏处理。盘点时使用新的编码规则。3)要求各业务部门在上线之前尽可能处理完未结清的订单和应收应付单据。4)在上线之前两周,集中人力将静态数据导入或录入系统。5)在上线时点将库存期初、科目余额和未结单据录入系统。可视数据量的多少适当提前或者滞后录入,但要保持系统中的数据与实际情况相符。6)在上线后的一个月内,通过核对手工账和实物,检查系统数据是否准确,并查出差异所在,进行调整。
(6)系统切换运行。ERP系统切换涉及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必须部门间密切协作才能完成。为了切换成功,选择了十一长假期间。放假期间企业业务量较小,可以抽出时间专心数据导入和新系统的应用。该厂选择了并行切换模式。即切换运行系统全部功能模块,但同时运行原有系统;经过几个阶段的运行,两套系统的运行结果核对无误,再撒掉原有系统。这样便于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对系统(新、旧)比较安全,不会再现系统崩溃、无法挽救的风险。
(六)数据整合
金蝶K/3 ERP系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满足企业的个性化管理和持续发展的需要。该厂自主研发的“生产数据处理系统”生成的数据统一为Excel格式,可以很方便地导入到K/3系统中。在此基础上又经历多次集成测试、模块测试、试运行等过程最终正式运行。
三、实施成果和效益
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以生产部为核心的生产信息网络的构建,使管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生产部通过网络将生产数据传输给各生产单位,再将反馈数据利用该软件强大的汇总分析功能进行处理,用直观的图形反映出生产实时情况。生产、营销人员可以随时查看到每一工程、每一塔型、每一杆件的生产情况。2011年,企业生产铁塔综合产量突破了历史最高水平,成本比上年下降了12%。在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过程中,各软件功能发挥了重大作用,对提高生产效率和效能、对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起到了特有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查找和研究了国内外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文献,并对国内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技术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种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合理方案: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布置信息网络;在采购、仓储及财务管理方面采用成熟ERP系统;在营销、生产等环节开发适合身特点的生产管理软件。最终将数据经过整理后呈现在一个整合的界面上,从而达到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目的,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管理者与职工适应的时间,减小了对生产、经营造成的影响,提高了ERP系统应用的成功率。并通过在企业中的实施证实了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本文对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主要是实践上的一种探索,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化,将形成一种科学、规范、精益的铁塔生产制造模式,为其它企业提供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黄可.电力企业实施ERP系统的成效研究[M].办公自动化,
2007(12).
[2] 王达,阚京茂,等.金牌网管师[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
版社,2009.
[3] 张成海,张铎,等.条码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2010.
一、研究背景介绍
汽车制造业是江苏省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据江苏省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上半年江苏省汽车制造业实现利润近120亿元。
汽车制造业信息化主要是将生产制造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研发技术、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实现有机结合,通过有效的配置应用,带动汽车生产模式和思路、设计模式和研发理念、企业管理模式和业务控制、电子商务贸易模式、供应链相互信任和互利双赢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从而实现汽车制造进程自动化,制造、设计、研发智能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全面提升汽车企业竞争力。要改善和提高整个汽车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绩效评价是资源配置和内部管理改革的基础。
二、研究模型与指标选择
(一)DEA模型
最初的DEA 是由Charnes ,Cooper 和Rhodes 于1978 年提出的CCR 模型,用于评价DMU 的总体有效性。若某个DMU 在一项经济(生产)活动中的投入向量X=(x1,x2,…,xi,…,xm),xi表示第i 种投入;产出向量Y=(y1,y2,…,yr,…,ys),yr表示第r种产出;(xj,yj)对应第j 个决策单元的投入,用θ表示技术效率值。当θ0=1,则有决策单元j0为DEA 有效;当θ0
(二)指标与样本的选取
本文选取江苏省内24家民营、国有、合资等所有制的汽车制造企业为样本进行分析。
根据全面性和系统性以及指标体系项目数合理的原则,总结相关的文献初始选择的输入指标有资金投入、IT基础设施、网络环境、信息安全、高层经理重视度、应用软件。输出指标是顾客满意度、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社会贡献率。上述指标在相关文献中已经验证具有较好的性质,但由于以上指标的选取是基于理论分析基础上的,为了进一步避免指标类似或指标之间共线性的问题,需要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指标进行优化调整。将各输入指标依次定义为X1、X2、X3、X4、X5、X6,各输出指标依次定义为Y1、Y2、Y3、Y4。
通过相关性分析,各指标间都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将范围限制到某一领域的评价,各指标之间必然存在的联系。其中,根据实际情况应用软件和IT基础设施投入相关性较大,剔除该指标。调整后,指标确定为X1、X2、X3、X4、X5,输出指标为Y1、Y2、Y3、Y4。
三、江苏省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实证
利用CCR、BCC和SE模型计算江苏省24家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效率,其结果见表3,数据皆基于以投入为导向,运用EMS1.3软件。
(1)利用CCR和BCC模型能够将DEA有效单元与无效单元区分开来,并得到效率值的大小,但对于DEA有效的决策单元,它们都无法对其进行排序。表中,江苏省这24家汽车制造企业CCR效率值不为1的有企业7、10、11、12、13、23;BCC效率值不为1的有企业10、11、12。相比较而言,BCC的效率值均大于或等于CCR的效率值,而且BCC效率有效的企业更多。这是因为,BCC计算出来的结果为纯技术效率,而CCR考察的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综合效率。
(2)SE模型对效率值为1的企业的信息化绩效进行了进一步的评价排序,而无效率区域的效率值与CCR的效率值完全一致。企业5的信息化效率最高,达到了2.1395,企业5、6、24、14、15、16、22、18、17、8、21、20、19分列在第2到13位,这些企业的DEA是有效的,而且同时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且效率值超过1。
四、结语
以上是这24家江苏省汽车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绩效情况。SE模型一般可以帮助了解超过效率为1的企业的情况以及排序,CCR和BCC模型则是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技术和规模上投入的不足或过多。总体来说,江苏省汽车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绩效成果是较好的,大多效率值为1。
本文由于时间仓促和精力有限,还有很多不足。如企业只有24家,略显不足,因此为了符合DEA要求,指标也只能尽可能的选少。另外,样本数据只有定性数据,缺乏定量数据,可能计算结果缺少一定支撑。若能有机会采集足够多的企业的信息化绩效指标体系数据,能更好的验证该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果,将更好的指导江苏省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建设。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优化、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并应用到产品生产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信息能力也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安平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06年初,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化人才培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
安平的丝网企业大部分还属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其中一些企业正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信息化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开始得到应用,但是各丝网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不同,在资金投入和认识水平上也存在明显差距,而且大部分丝网生产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程度还不是很高,但对于信息化尤其是对于电子商务方面的需求还是非常强烈的。
(一)生产流程的信息化
生产流程应用信息化,将极大提高生产的效率,提升产品的质量,其信息化各有特点:
省重点点名调研的英凯模金属丝网有限公司,生产机器基本没有数控设备。红星丝网有限公司拥有自己的优势产品,粗钢轧花实现辅助数控化自主拔丝、织网一条龙。矫阳焊工是安平县生产丝网机械的一个实力相当雄厚的企业,在研发新产品时利用电脑辅助制图,并且生产的螺纹钢电焊网机器有大型数控设备。振兴钢板网有限公司发展速度很快,生产过程也有电脑辅助,拥有数台几百万一台的轧网机,设备相当先进,虽然产品大众化,但生产规模及质量比大多数企业更具竞争力。长明准备明年引进新型生产水泥护栏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每台千万元左右。
(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随着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日益繁多而复杂的文件、数据如果手工处理,工作量大,效率低,出错多,所以应用信息化的管理的愿望迫切。英凯模金属丝网有限公司在财务方面使用金蝶K3,以前没有办公软件,现在公司投资正在测试一种贸易管理软件,《南北NT外贸ERP管理系统》,目的用于贸易营销方面的管理。红星丝网有限公司在财务方面使用的也是金蝶K3。矫阳焊工在财务方面也应用了财务软件,管理方面应用了阿里软件,据了解,因为见不到实效,现在处于停用状态,并且反映阿里外贸版过期会删除企业资料。
(三)企业贸易信息化应用情况
贸易营销的情况直接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所调研的企业在这方面的信息化应用:
英凯模金属丝网有限公司,拥有5个网站,做了Google等一些网络推广,外贸员工近30人,并有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红星公司拥有两个公司网站,并做有网络推广,使用阿里内贸版几年时间,是阿里金牌会员,但对搜索引擎及国内权威网站情有独钟。
(四)信息化资金投入情况
英凯模金属丝网有限公司每年的投入在二、三十万左右。今年新上的软件系统投资也近十万。红星丝网有限公司信息化方面每年投入也要十万以上。矫阳焊工每年在推广方面投入也要十万左右。其他调研的企业大致情况类似。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体来看,大部分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不是很高,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企业苦恼于信息化投入很大,期望值很高,但收效甚微,甚至没有什么回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贤才难觅,人才难留。网上贸易人才匮乏,大部分企业都是在养业务员,而不是业务员在养企业。业务员的素质及管理人才的匮乏加之鱼龙难辩的丝网市场都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应用。
二是都有企业网站,而且大部分做了网络推广,但是网站大部分都没有专人维护而且页面基本没有更新,版面内容也仅仅是企业介绍、产品介绍,难以吸引他人。网站是企业的网络招牌,但是大部分企业网站只起守株待兔的作用。即使做了网络推广,几万元像流水,短时间就消失殆尽,也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是大多数在财务方面有软件应用,但都是套用现成财务软件,缺乏针对丝网企业方面的软件,在实用性方面很不尽人意,出现频繁调换软件的情况。
四是现在有些企业对新的平台应用的不多,知道的不多,如TQ洽谈通,企业通,B2B99很少有人知道,对百度,谷歌,雅虎,诚信通,环球在线等也是有的在用,有的不用,几个平台综合一起用的情况鲜见。还有一些使用免费的B2B平台,接受调研的企业大多对阿里软件及外贸版评价分值很低,有的对内贸版还能接受。
五是工业信息化方面,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普遍偏低,这受制于企业的资金实力。
三、对策研究
综合这些问题,我们预想了几个针对性的方案:
一是利用现有平台,对企业急需人才进行培养和输送,并从多种渠道引进人才,其中提高企业老板的信息化管理观念和操作水平尤为必要。
二是大力发展生产信息化,尤其是对于安平丝网,高精尖产品不多,大路货利润非常低。正值金融危机,各企业在销售额和利润方面都大幅缩水,其中与没有有竞争力的产品有很大关系,而开发高精尖,附加值高的产品离不开生产的信息化。
三是适当控制电子商务方面的投资。大宗产品的电子商务链条在国内外尚不是完全成熟,网络对于求购信息,尤其是国外求购信息在现阶段只是起辅助作用。对于网上订单的期望值和投入值应该有所控制。
四是研发适合丝网企业的软件。企业需要应用于丝网企业的专业软件,不少企业为引进软件动辄支付几万,甚至十几万的资金,而且应用效果不是很好,甚至在达不到应用目的时,再更换新软件,这更会造成前期投入的浪费。因此我们必须看清这个需求,急企业所急,开发出一套针对丝网企业量身定做的管理软件。
为了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提升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制造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能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将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融入到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此外,企业要能及时的分析信息化建设问题,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进而确保企业员工能根据相关的制造要求和方案,在提升制造效率的基础上,有效的解决影响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要能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制造业企业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跟随时代的步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关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当前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调查,现如今,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状况并不是十分的乐观,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问题,严重影响制造企业的发展。而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现阶段,部分制造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没有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从而导致企业缺乏规范性。2.企业员工缺乏合作意识良好的合作观念不仅能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促使企业能够及时的解决信息化建设出现的问题。但是,制造业企业员工却缺乏良好的合作观念,在工作的过程中,领导和员工各自为政,只完成属于自身的工作任务,这样则很难提升工作效率。3.制造业企业缺乏完整信息化建设方案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缺乏了解。在实现信息化时,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导致功能交错,信息无法及时的共享。这样企业就很难利用信息化建设获取相应的经济利润。
二、关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的对策
1.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信息化建设要想促使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并从中获取相应的利润,企业领导就要重视对管理方案的构建。完整的管理方案能促使企业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革。因此,企业领导要能站在企业发展角度,深入法分析信息化建设方案,并结合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现状,建立健全完整的管理信息体系这样才能让企业更加具有规范化。此外,在构建管理信息系统时,企业领导要能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给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影响,进而借助第三方的力量,规划企业的发展流程。2.规划布局,展开方案实施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企业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员工的努力,同时也在于良好的规划。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要只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而要放眼未来,做好当前和未来发展的规划方案。按照先简后繁的建设流程,逐步展开方案的实施与管理,确保每个阶段都能按照方案展开工作。在实施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过程中,要能根据建设的情况,适度的对方案进行调整和规划。另外,企业领导要能深入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做好相关的监测工作,控制每个阶段的信息化建设的进度,这样就能有效的控制整个信息化建设的项目,并提升质量和效率。3.选择符合自身的需求的供应商在选择信息系统供应商的过程中,制造业企业要能充分的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供应商。而在选择供应商的过程中,企业需要确定所选择的软件公司必须具备一定的发展规模,并且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这样才能长久合作。需要企业关注的一点则是,因为制造业所需要的软件不同,因此,在选择软件公司时要能保障其具有强大的软件技术,这样才遇到问题时才能及时的解决。4.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全员参与,才能为企业创建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因此,无论是基础员工还是管理层的工作人员都应积极的参与到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而如何使员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其中,企业则应制定明确的方案,根据不同层次的员工,制度相应的管理方案,进而在增强管理的过程中,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例如:对于基础员工而言,企业要能进行全员培训,让员工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另外,在培训的过程中,企业要采用合理的方法,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工作观念。只有让员工得到相应的提升,才能确保员工能够更好的把握信息,并利用信息获取更大的经济,这也就是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而对于管理层方面的研究,企业需要引进优质的管理人才,确保其能为企业合理的有效的管理员工。5.识别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风险因为制造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问题,因此,其存在的风险也较为明显,如果要能确保企业能顺利的完成信息化建设,企业则要能做到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这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识别风险、解决风险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点。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制造业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建设目标,构建完善的建设体系,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方案,增强对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培训,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做好企业管理等相关的任务,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快速的展开信息化建设。与此同时,企业要能发现影响信息化建设的因素,发现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从而根据实际问题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为了制造业企业发展,为了提升企业的经济,企业必须重视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彭旭.企业信息编码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12,(1):20-40.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066-02
我国政府自2000年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后,企业信息化由此形成热潮。当前,企业在其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片面追求采用高、新、全的技术,而不顾自身的信息化基础水平如何,造成了众多企业的信息化投资不能产生合理的回报,甚至失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大规模信息化投资前必须准确地测评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信息化投资战略。制造业在工业中居于重要地位,对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研究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1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建设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从整体上优化企业各项活动,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具有以下内涵:(本文以制造行业的企业为研究背景,如没有特殊说明,下文中“企业”专指“制造业企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的范围涉及企业各个方面: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建设信息化系统、开发信息和知识资源、调整或重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这三个方面主要内容可以简称为技术、信息和管理。其中,技术是工具和条件,信息是基础,管理是动力和归宿。信息化的本质是在制造企业的各个环节,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利用,提高人和设施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决策质量、加快对外部变化的反应,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服务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信息化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存储、处理、传递和利用的能力及水平,为企业各项活动服务;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
由上述分析可知,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形式信息化的特点,表现出特有的复杂性:
1.1 企业的信息资源复杂
随着供应链管理、动态联盟等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制造业企业不仅要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的信息,而且要开发和利用供应链合作企业的信息。
1.2 业务过程的组成环节众多,过程复杂且易变性强
制造过程往往需要经过众多的处理环节,涉及复杂的事务。而且,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先进的制造工艺以及营销模式都会使制造企业的业务过程发生改变。另外,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必然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过程。
1.3 信息化实施阻力大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尤其需要对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往往涉及企业各级各类人员、信息化实施人员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的协调,实施阻力较大。
1.4 信息化实施周期长
由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主要手段――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周期比较长。
2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确定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已发展到有效果的程度,即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分析企业的现状,得出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具备的各种条件,进而判断企业适合利用何种信息技术来建设企业信息化,构建一套企业信息化指导实施方案。因此,要对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进行评价,需要一套有系统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系统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本节构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指标体系。
2.1 指标选取原则
选取指标要做到科学性、合理性和全面性,应当遵从如下原则:
目的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使企业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所处位置,选择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可行性――设计的指标要容易采集,便于操作,尽可能避免有重复的指标,简化统计。
可比性――保证选择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便于横向、纵向比较。只有比较才能发现方案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然后进行相应改进。
动态性――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技术、实践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方案当然也要作出相应的改进。所以,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出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变化,并作调整。
全面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比较,防止片面性。比如:要考虑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企业中信息设备的拥有量及技术含量、设备的利用效率和信息流的通畅以及企业信息化化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2.2 指标体系构建
综上所述,在充分考虑制造业企业的内涵、特点和信息化发展的前提下,依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业务流程合理程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三大块内容,这三大块作为指标体系的三个一级指标,每一块均有对应的二级指标。如左图所示。
3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1 业务流程合理程度
业务流程对制造业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业务流程的清晰化、标准化、连续化深刻影响着制造企业的发展,是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基础。业务流程合理度可以从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两方面来衡量。管理制度描述业务流程在企业内的重视程度以及是如何考核的,可以用信息化重视度、管理层合理度和考核程度来进行度量。信息化重视度反映了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信息化战略落实情况,管理层合理度反映企业在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职责合理分配,而考核程度反映定性、定量地全面考核岗位承担工作的程度。
3.2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发挥信息资源作用的必要前提。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进行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重要标准。本文遴选了计算机硬件及内部局域网建设、企业接入互联网情况、网站建设水平三个方面作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衡量指标。其中网站建设水平可由网站建设情况、主机托管情况、网站服务水平、网站更新情况四个次级指标来反映。
3.3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
关键词:
监理服务;压力容器;质量管理;信息化管理
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管理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片信息化的东风;但是在中国众多的压力容器制造企业内部,虽然也经常提及信息化管理甚至应用到实际,但是开展过程中实际效益远低于预期水平。企业内部经常存在指令下达不准确、交流不畅;导致工序出错、重复劳动等;在此状态下,无论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难以令人满意。监理服务,作为第三方切入,无论从生产制造环节、信息交流环节还是质量管理方面,协助压力容器制造企业对生产流程、信息沟通等进行监督梳理,提高生产制造综合水平。
1压力容器制造企业信息化及生产现状分析
在我国大部分压力容器制造企业中,信息的生产、传递、存储的主要形式是图纸、文件、报表和各种会议,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不连续的、缓慢而经常中断的,难以形成连续的信息流[1],因此在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多存在事倍功半的特点,不仅损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信息叠代易造成重复劳动。从事实际生产制造,由于管理层次不清晰,管理混乱等,最直接反映在设备生产制造过程中出现各类质量问题。质保体系的运行,往往都呈现“一纸空文”的现象,质量问题得不到有效及时解决。因此,我国压力容器制造行业呈现低迷状态,生产管理效率低下,产品质量问题层出。
2第三方监理服务概念
监理服务,作为一个客观独立的主体,以公平、公正、独立为基本执业原则,依据相关准则,对某一行为的有关主体进行督查、监控,使之更加合理的达到预期目标。在压力容器制造行业内,延伸言之,就是监理机构介入制造企业从事生产的过程,以过程控制为主要手段,结合成熟的实际经验,从而保证产品可以达到预期目标。
3监理服务在压力容器生产过程中作用
3.1事前预防、降低成本
优秀的监理服务,应该是建立在节能增效的目的之上开展,不仅仅是为业主方提供优质的产品监造质量,保证压力容器产品在实际运行中可以满足预期要求,避免中间因事故停车检修造成较大损失;同时亦督促压力容器制造企业依据相应要求按规定执行,避免后期生产过程中应要求模糊产生各类问题;根据成熟的监造工作经验,对业绩较少、工艺不成熟的制造企业进行工艺、体系指导,针对易发问题进行提前梳理、产前预知,并做好切实可行的备用方案,从实际上降低生产风险,降低成本。
3.2问题控制、促进质保体系发展
如上文所述,压力容器制造企业质保体系在生产过程中难以有效实施,纵使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但是由于质保体系运行不完善,部门冲突。经常出现的就是质量问题工人或者车间自行处理,因无技术支持导致质量问题二次或者多次产生,不仅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反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而监理服务目的之一就是确保产品质量满足预期要求;在上述情况下,监造服务的工作之一就是协助压力容器制造企业梳理质量保证体系文件,促进体系文件精神落实到各个部门;确保质保体系平稳运行。监造服务作为梳理质保体系的强心剂,在管理运行不完善的企业中是至关重要的。
3.3信息共享、引导管理沟通交流
另一方面,信息传递不准确、不及时也是诱发问题的高危因素之一。一是业主和制造企业之间的沟通不流畅,信息得不到有效传递。主要表现为信息的不对称[3],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目标进行较量、甚至进行隐瞒;比如制造企业隐瞒实际工程进度、严重质量问题不敢进行澄清;严重情况下,个别产品延迟交货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开支。因此,业主多对各级制造企业多有持有怀疑的态度,而制造企业则多认为业主提及的要求严格或者不切实际。二是制造企业各级部门之间的沟通紊乱,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压力容器生产企业都存在一个问题:生产大于检验;简单来说,就是生产部门权力大于质检部门,原则上相互独立平行的两个部门,现实中却存在检验围绕生产进行;这种状态下生产的产品,质量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商务、生产、检验、质保等部门之间存在信息传达不及时、不准确等现象,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得不到有效落实。引入第三方监理服务,在生产实施的不同阶段,依赖行业经验和外部视野,协助业主方与制造企业构建稳定的信息交流平台,促使三方合作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之上(关系如下图所示)。监理服务的作用体现在:协助业主方及时准确掌握生产信息,把控整体进展情况,如实反馈各环节中可能影响到后续工程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而与制造企业之间,既是协作又存在竞争的关系,监理方通过自身成熟的经验和对业主项目需求的理解,对于制造企业既是鞭策也是协助,业主方通过监理方将合理要求反馈给制造企业,反之,制造企业亦可以通过监理方反馈,三方共同协商处理,从而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外部因素的监理服务,更能清晰明确反馈制造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的不足之处,协助各级部门进行有效信息的梳理传递(关系如下图所示)。监理与制造企业各级部门协作交流,及时掌握指令、信息流情况,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有效发现指令传递错误、信息叠加等情况,便于及时对厂家进行反馈,避免重复劳动或者降低产品出现问题的风险。另一方面,监理服务可以作为制造企业内部各级部门之间的剂,可以促使将信息流在各部门之间快速传输,及时做出反应;从而提升生产效率。
3.4信息判断
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冗杂的信息流,如不加以判断,容易造成上文中提及的信息叠加、重复、紊乱等情况,极易影响到各类工序的执行效率,增加各类成本。无论是业主方和制造企业之间还是制造企业内部各级部门之间的信息,其中不乏有些信息延迟无效、指令不准确等;而监理服务其中的一项作用可以协助各方进行信息的梳理判断和筛选,将有效的信息流进行传递,规避可能因信息不准确带来的风险。
4监理服务从业人员资质及能力
作为第三方监理服务的从业人员,除按行业要求具备相应的执业资质外,还应具备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综合能力、道德水平等以适应时展、行业变化所带来影响。专业能力:从业人员应具备行业所需要的相关经验和知识,可以协助业主方和制造企业有效解决处理各类问题;学习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趋势,对新技术、新科技、语言等要能迅速做出反应并学习掌握;综合能力: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分析判断、协调组织能力,能分析论断问题的关键,促进各方共同向预期目标前进;道德水平,第三方监造服务的本质是以公平、公正、独立为基石,从业人员应以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独立自主为基本职业素养。
5结语
在当前严峻的压力容器制造行业竞争环境下,受人力成本上升、订单价格等影响,开源节流已成为不少企业的必走之路。第三方监理服务,对内,通过协助制造企业处理项目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或解决各类问题,降低生产中出现问题方风险、减少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率,从而实现内控达到节流的目标;对外,通过帮助制造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提升制造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能力,进而达到开源的预期。
参考文献:
着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前一个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判定指标之一就是信息化应用情况。大力推行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措施。企业管理信息化有助于企业业务和管理的创新发展,只有大力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才能实现企业向着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特别是我国的汽车制造行业近些年以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增长中企业制造行业所占据的位置和作用日渐加重,同时汽车制造业也面临着巨大竞争压力。所以要全面提升汽车制造业的管理信息化。
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概念和应用系统
(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所谓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就是指企业在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的前提下,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库技术,在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下对企业的生产运营情况进行控制和管理,使企业的制造环节企、资金投入、物流和信息等环节得到有效的整合和统一,完成对企业内部信息的共享和广泛的利用,最终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竞争力。企业大力推行管理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就是提升企业的赢利职能,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企业管理信息化就是将企业各个环节的部门管理职能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完成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减少因信息传递不及时所造成的损失,最终激发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系统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采用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以人为主体,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相关的办公设施完成对企业内部信息的整理、管理、储存和更新等工作,从而保证企业从高层到中层再到底层得到良好的运行。电子计算机应用体系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中经历了从简易到繁复不断演变的过程,按照发展时间数序和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电子数据加工、信息管理和决议支持三个阶段系统。在当今,对于企业资源和产品数据管理在国外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而在我国相关的企业管理信息体系也已经从单一的职能模式向着集成的管理模式转化。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电子商务、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应用给予了极大的技术保证,丰富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在汽车制造业中,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体系覆盖于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具体分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在数据研发中所采用的管理信息化。其中包括了产品数据管理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两大方面。其次是生产过程中的管理信息化,包括供应链和制造执行系统。再次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主要包括了企业资源计划、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管理、知识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和决策支持系统。最后是在营销服务中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包含了客户关系管理和经销商管理系统两大类。
二、管理信息化在汽车制造业中的实施方案
第一步,对企业进行整体全面的筹划。以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及策略为基础,确定企业业务发展的核心,从而对企业中长期目标进行定制。通过管理信息化方式可以对业务的核心内容进行优化和稳固,从而对确保企业的关键环节采用信息化管理。第二步对相关的管理信息化应用进行完善。依据企业拟定的信息化发展方案,健在全产业链中管理信息化体系应用的大力普及。通过对相关信息化应用的再次开发和利用,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的组建、过程和管理方案的升级和创新。第三步就是对相关的信息化体系进行调整和重组。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的建立为基础,从而保证各个体系之间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其中主要包含管理体制的完整,从而使信息化系统具备管理控制能力以及信息价值能力。使企业初步完成从以业务为核心支柱向着以提供汽车产品信息化服务的转化。第四步就是发展企业的云服务和电子商务。通过对汽车制造业提供私用的云服务,相关的信息化软硬件可进行定制,有利于对企业的管理控制以及企业策略的完成。创建信息共享服务系统,确保云服务虚拟化平台的使用,创造出汽车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为客户提供最为全面和周到的车载信息服务。此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在信息系统构建过程中,需要遵循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分布实施以及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公司对系统进行系统的规划,制定完善的管理规范,为各个部门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在统一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保障系统的贯通和流畅;在分级负责原则上,各个单位需要根据具体的方案与实际需求制定出建设方案,最后,即可进行分部实施,这一系统的实施是无法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应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紧紧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三、结语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心脏,它为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血液,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它,而核心竞争力最主要的又是适时的创新,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运营模式上的创新。加强现代化企业运营管理,形成自己独有的运营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总之,为了提升汽车制造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水平,大力发展企业管理信息化成为了提升企业管理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宋广辉.基于汽车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机理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0).
[2]宗会明,周素红,闫小培.全球化下地方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的空间网络组织———以腾邦物流为案例[J].地理研究,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