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奖助学金申请书范文

时间:2022-10-11 13:54: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国家奖助学金申请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家奖助学金申请书

篇1

也许大家不知道,对于今年在北京开奥运会的事情是举国欢畅,但对于我们农村人就不是,在离北京近的农村人倒以为是悲哀的事了。因为奥运会的举办使得石家庄一带的工厂停工,这就意味着在两个月的时间没任何工作,没钱赚--虽然我家里每个月只赚不多的钱,但这也能为我和我弟弟妹妹的学费凑一些的。在这段时间,我父母甚是着急,我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想着到学校之后又要为学费事情分心了,去年欠学校学费的时候我就忧心忡忡。

我暑假的时候本打算不回家和别的同学一样到市里去找个地方实习,但听说实习生的工资还不够平时的开销所以就没去,况且我也实在是找不到租房子和吃饭的钱。

我回到家之后我就开始找工作,一开始在一个私人的作坊里面打工,我不知道别的同学有没有去过作坊里面工作,那是一个塑胶厂,一个不大的厂房里摆放着几台已经爆了渣的机器,发出轰隆的刺耳的响声。里面的味道甚是难闻,大家可以去想熬胶或者烧塑料袋的味道,厂房里的臭味比这难闻数十倍,熏的人头晕呕吐,每天工作14个钟头,连吃中饭的时间都没有,也就只为了赚三十几块钱。一天下来,累就不说了吧,从厂房里昏昏沉沉的出来全身漆黑漆黑的,洗澡能洗下一层。跟我一块去的一个朋友,干过两天就不干了,他说这简直是虐待人,其实这我也知道这是虐待,但我想了想还是没有走,他不知道,我是在准备大三的学费。然后了大约半月时间,由于奥运会的临近,这里被迫停工,所以就在家休息了几天。

但一想到学费事情心里又开始犯难了。本打算到饭店去做一个多月的,但找了不少饭店这都是不要短工的,所以这个想法就破灭了。后来有朋友推荐到市里酒吧去服务生,于是偷偷就去了,这事我是没对别人说过的,我们那里的农村人会以为这些地方不是正经人待的,甚至在这些地方做服务生也是不光彩的事情。无论是不情愿或者说身不由己,抛弃专业的东西而去从事其他的工作本来就是种背叛。

临近开学,打发弟弟妹妹去上学之后,我的学费还缺3000多块钱,是我爸到工厂老板那里说好话预支的,我知道他们老板有多苛刻多难缠,我以前到他们厂里小干过几天,有见别人预支1000块的工钱,老板丑话都说尽了,所以我不知道我爸这次受了多大的委屈,其实像他这种半病子的人在当地适合他做的工作就不多。来学校的时候,我妈说,等学校发了助学金奖学金之类的就不用家里给你出生活费了,我都不敢告诉她不知道今年国家会不会发放。

我不知道在大家眼里我是什么样的学生,但高中我一定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当时没有贫困生。所以在大学,我一贯坚持自己的原则,尽量不要缺课,还好,三年下来,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是不会缺课的,甚至是大家都讨厌的非专业课和理论课我都坚持去上,以至于三年下来我都不需要去补考,因为我知道,学习到的东西是自己,别人抢不走。

前几天去县里看到发廊的招学徒工广告,然后就进去问,竟然是全日制的,想了下不去做了吧,虽然大三,但几乎是天天都还有课,为了这点钱荒废了学业就不值得了。其实再坚持下就毕业了,想到毕业之后可以自己赚钱不用再花家里的钱真的是种由衷的欣慰呢!而且找到工作后除去自己的费用还能节省下一些给家里还债。

当然,在网上接设计的单子还是有的,不过这是很浪费精力的事情,不过还好,总是专业以内的东西,虽然靠这赚钱是天方夜谭,但这至少能把过去的软件再熟悉一下;我不知道我在画画或者写东西的时候别人在做什么,我画的画专业老师有目共睹,我的作品同学有目共睹。

我在写申请书的时候室友问我怎么写这么快,我说,家里穷啊,家里穷所以就有说不完的的痛楚,如果都说由于贫穷导致的伤心的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其实说了大概你们也不信,生活在蜜罐里的孩子是不懂我们穷人的痛苦的。我初二的时候因为交不起学杂费哭了两天--那时候义务教育还没真正的普及,两天过后还是没钱交学杂费;现在大学要交几千块钱的学费家里都是在半年前就开始凑的,就像我说的我爸预支的3000块钱是他四五个月的工资,我妈和我爷爷也在工作,我爷爷将近七十岁了,他们两个的工资留这家里种地买肥料和零花,而小麦毕竟不是猪肉,一年下来,六七毛钱一斤。现在说起过去痛苦的事都不会哭了,也许真的大了,大一的时候还会哭,其实在酒吧工作的时候受的委屈很多,第一次到外地打工嘛,早就不记得怎么哭了。

篇2

(一)认真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本人承担的主要课程是会计基础,现对会计基础课程的准备工作总结如下:

1、了解学生

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后,据此安排和调整教学方法。例如,经过了解发现学生的高考成绩、入学考试成绩大多不好,并且大部分同学未接触过会计,因此在讲课时注意放缓节奏,深入浅出;针对内向的学生,会有意的多给内向的学生表现机会,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针对不听课的学生,课下会与该生交流,询问不听课的原因,并告知学习的重要性。

2、钻研教材

教材反映着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本人在9月中旬领到教材后便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全面研读了一遍教材内容,掌握本课程的框架和结构,划分教学的重点难点,构思教学过程。9月底开始上课后,每次上课前再一次钻研本次课程的内容,并在网上搜索与本次课程相关的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

3、撰写教案和任务书

9月3日做完了前四周的教案和任务书,国庆放假期间做完了本门课程的全部教案和任务书,并在上课后根据课程的实际实施情况进行了相应修改。

(二)课堂讲授

本人在课堂讲授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尽力避免自说自话的讲授方式。重点从七方面入手:一是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根据课堂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保持课堂的活跃性和稳定性;二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三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将会计基础知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引发学生对会计学习的兴趣;四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五是在课堂上适当穿插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六是课堂上讲练结合,让学生能够自查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七是使用直观教具,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第八,一方面培养好尖子生,一方面辅导后进生,发现有进步的同学,及时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反思

一是在课上及课下询问学生意见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二是通过回忆上次课的教学内容、场景、学生反应进行教学反思;三是要求学习委员定期收集本班学生对于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意见并及时反馈;四是通过撰写博客总结和反思教学工作;五是通过与其他教师交流、对话,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吸取其他老师的经验,并及时调整后续教学工作。

二、学生管理工作

本人从2015年9月1日开始担任会计1508班的班主任,一个学期以来,主要做了以下学生管理工作:

(一)新生军训

军训前做好军训安排并选出军训负责人,军训过程中进行现场视察和指导,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指导、组织疏散演练,做好后勤工作,杜绝安全隐患。

(二)自考宣传工作

一是召开自考宣传班会,制作自考宣传PPT,从多个角度介绍自考的优点,鼓励大家报名,并收集有报名意向的学生姓名;二是晚自习后进入寝室宣传,以谈心的方式与大家交流,以身边朋友、同事的例子宣传自考的好处,并逐一解答学生对自考的疑惑;三是对班干部进行重点宣传,要求班干部在自考报名上起到带头作用。经过不懈努力,全班有11名学生报名自考。

(三)班级建设

一是通过公开竞选和学生投票的方式选举班干部;二是制定班干部职责和考核办法;三是安排班干部制定班规,组织同学们一起完善班规。

(四)安全教育工作

定期举行安全教育班会,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一学期以来,没有安全事故发生。

(五)助学金评选工作

首先,召开奖助学金评定班会,带领学生认真学习《经济管理2015年国家奖助学金评定方案》,说明助学金评定条件、班级名额、提交申请书截止时间,国家奖助学金所需上交的材料(贫困证明,建设银行账号),并要求每个寝室推荐一个代表加入助学金评定小组,班干部则由班长和团支书做代表加入助学金评定小组。

其次,召开助学金评定小组会议,公布班级参选助学金的名单(25人),对所交申请书的同学家庭情况进行摸底和更深层次的了解,在参选的25个同学里面选出15个生活比较贫困的同学,再从15个同学里面依次选出4个一等助学金、4个二等助学金、3个三等助学金,另外剩下4个同学作为备选项,进行进一步考察。

最后,通过与参选学生及其室友谈话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考察,确定受助学生名单。

三、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篇3

高职院校贫困生是高校贫困生的一部分,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国家政策体系大框架下,探索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贫困生帮扶体系有重要的发展意义,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战略意义。

1、高职院校贫困生帮扶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贫困生资格认定缺乏科学合理的机制

目前高职院对贫困生确认的标准是,凡是学生家庭的人均收入低于院校所在地最低平均生活线的都算困难学生,这种确认标准对贫困生资格的判定缺乏准确的家庭经济收入指标。而这种确认方式往往只是简单地通过生源所在地开据的贫困证明、贫困生调查表或学生个人的贫困申请书,无规范的操作流程和量化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没有规范的群众评议、公示审批、跟踪调查、违规惩罚和动态管理监控制度等。特别是对家庭经济背景的真实性难以判断和把握,现实中又难进入每一个家庭进行经济情况调查。这些将对贫困生的帮扶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和完善的贫困生认定机制势在必行。

1.2 贫困生资助经费来源单一,资源缺乏整合

目前,政府和院校建立了“奖、勤、贷、助、补、减、免”的学生资助体系,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资助的问题。但政府和院校财力有限,很难实质性地解决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的根本问题,这就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参与,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并要予以整合。

1.3 贫困生资助观念落后,不注重精神资助

多年以来,大多高职院校对贫困生的资助观念局限于经济援助。事实上,资助并非是经济资助单方面所能涵盖的,而经济贫困所引发的心理贫团、学业贫困和就业贫困的不在少数。

1.4 贫困生获得奖助学金的概率较低,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虽然国家、省奖学金的额度在5000元以上,国家、省助学金和省励志奖学金的额度也在2000元以上,但只有少数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能够获得。高职院校设立的专业奖学金等各项其他奖学金也只是针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虽然包括贫困生,但额度小、概率低,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

1.5 勤工助学的岗位偏少而且单一

高职学院的勤助岗位主要是在校内设立的,如学生宿舍管理、饮食服务、图书资料整理等工作。这些勤助岗位明显偏少。此外,校内勤助岗位工作负担一般不重,报酬普遍较低。

此外这些岗位功能也比较单一,不符合大学生知识型特点,实现不了专业学习—勤工助学—专业学习的良性循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贫困生参与勤工助学的积极性。而校外勤助岗位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专门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学生自己寻找联系,容易出现一些纠纷,导致学生利益保障上很有难度。

1.6 奖助学金之间缺乏整合

各级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往往产生不公平的重叠或是不应该的缺漏,有时一个贫困生同时获得几项,而其他人却获得很少,甚至没有,从而造成了资助过程中的“贫富不均”。

2、高职学院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2.1 科学认定贫困生,确保资助公正合理

科学地认定贫困生有助于高职学院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确保将有限的资助经费用来资助最需要资助的学生。因此,高职院校在确定贫困生的方式上一般持谨慎态度。但由于贫困生群体中有许多学生出于面子等原因,往往并不主动向组织提出要求,而有些家庭经济并不十分困难的学生却出于利益而争取各种资助,造成资助金不能完全落实到真正困难的学生上。因此,学院应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建立专门的贫困学生资助中心,制定《贫困生认定和建档工作实施办法》,从资助申请的条件到认定的程序与标准,从评议结果的透明度到贫困学档案的动态管理,做出具体规定。特别是要深入了解贫困生在校的实际生活消费情况和贫困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并建立贫困生台帐,每学期调整一次。在资助工作中,要讲求各项奖助学金的整合,尽量实现“资助包政策”。

2.2 加强高职学院学生资助的监督制度

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主要是通过资助使贫困生能够努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需建立一种监督制度。如将资助金用于生活非必需品,甚至有违法违纪行为等,应取消其受助资格。

2.3 建立灾害通道,规范应急资助

幅员辽阔的中国,天灾人祸时有发生,财产遭受损失不计其数,对于贫困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高职院校只有在新生每年到校报到时,绿色通道才给予开放。而在全学程中对突发性的灾害缺少快速规范的应急资助。高职院校应动态认定贫困生,建立和规范对于此类贫困生的应急资助。

2.4 加强校企合作,发掘社会资助渠道

企业根据本行业人才需求趋势,与高职院校合作,企业出资金,院校专门根据该企业的人才需求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即培养“量身定做”人才。企业也可以先期在校园设立奖助学金,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人才,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到企业有偿实习,学生毕业后可通过双向选择到企业就业。

2.5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解决贫困生的心理贫困

在高职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要注重贫困生的心理资助。首先,关心贫困生的内心世界,对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及个性特点、心理素质有准确的了解。其次,在实施各种资助措施及组织活动时,一定要顾及贫困生的自尊和情感的需要,避免造成无意的伤害和刺痛。第三,根据高职学院贫困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第四,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中心,为贫困生建立心理档案,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青年心理学等课程,引导贫困生掌握适当的心理调试方法,逐渐了解自我并接受现实的自我,敢于直面和接受自己家庭的贫穷境遇。

2.6 加大勤工助学的力度

高职院校要鼓励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解决经济困难。对此,学校要增加经费投入,增设岗位,提高报酬,规范管理,使更多的贫困生得到更大力度的资助,使他们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增强劳动观念、竞争观念、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培养吃苦精神、生存能力和艰苦奋斗的品德。必须注意的是勤工助学的主要目的是助学,勤工助学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学习,可采取适当提高劳动报酬的办法,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以充分体现资助困难学生的原则,让勤工助学基金真正发挥作用。

篇4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同时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悬殊,高职院校学生也不例外,学生中出现了经济困难群体,他们为交学费而发愁,为日益增长的物价带来的生活费用不足而担忧。为了不让一位大学生因贫困而失学,每年十月开始,我院学生处就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学生经济困难认定和奖助学金评的评定工作,这项工作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和荣誉,而实际情况却是:申请的学生人数常常超出实际奖助学金名额,每年消息一出,学生关注度高,给认定和评定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1 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组建学生评委小组

学院领导及主管科室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下文要求组建评议小组,辅导员落实到各班。各系辅导员积极发挥班委、班团委、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鼓励他们协助辅导员做好班上学生的思想安抚工作,防患未然。高职院学生中,班委、班团委成员都是依学生手册的要求各班民主选举产生,班长,班团支部书记为首的班委、班团委成员是班级学生经济困难认定和奖助学金评定的学生评委小组成员,为了更加公平、公正、公开,一些班级提出每间宿舍再另选一名代表加入,让知情人深入宿舍,便于每位学生更清楚评审结果的真实性,有利于学生客观理性对待评审结果,同时营造好的舆论氛围,避免学生因误解而情绪性违规。

2 认定、评定过程民主、透明,以学生为本

奖助学金评定的项目有:一是国家奖学金、学院三好学生及个人单项奖,二是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前者不受经济条件限制,后者是在经济困难学生中评选。评选的条件有纸质和电子版,各班通过班群发给每位学生,做到人人心中有数,人人参与监督。工作开始时,评委小组成员通过阅读同学的申请书、面对面交流来了解同学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收入、家庭成员参加工作的人数及职业、平时生活费用、有无兼职,有无政府补贴等等,再依据当地政府开据的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进行核实,之后对所了解到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选出符合条件且最为需要的同学,推荐其为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候选人。而其他的奖项则完全看平时的表现、综合能力及学习成绩。在这些评选中,争议最大的是励志奖学金,一则它比国家奖学金和学院三好学生在各科成绩的要求上低些,二则占的比例相对较大,三则金额不低,对学生学费的帮助明显。为了真正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未雨绸缪,经济困难的认定一直是班干、班团干平常要留意观察的常规事务,通过日常了解,结合认定资料及贫困学生的个人阐述,使评选结果更趋于客观。评选中,针对一些性格内向、有困难不愿倾诉的学生,在尊重其隐私的情况下耐心开导谈心,以聊天的方式、网络沟通的方式打开其心扉,让其真正融入到认定、评选活动之中。每次评审初定的人选都开会通过表决并公示,公示有异议的,三天之内给予答复和解决。在此过程中,评委小组的每位成员始终以一颗理解之心、宽容之心,有原则地对待每位学生的抱怨与不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赢得同学谅解,使认定、评定工作平稳进行,为维护校园的安定、人心的稳定默默奉献了力量。

3 以评促优,以评促教

高职院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离不开在校的教育、培养,各项活动的开展,就是学生践行的场所。诚然,校园里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成为大学生能力锻炼、思想锤炼提升的境地,一年一度的奖助学金评定亦是如此,学生除了凝心总结一年的得失,还要学会成长、成熟,向真正的成年人迈进。通过评选活动,不少学生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收获,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由迷茫到目标具体,由懵懂悟到做人的道理,从而对自己严格要求,表现更为优秀。

3.1 理解制度,自觉遵守

奖助学金的评定,除了以综合能力、学习成绩、贫困程度作为评审的依据,还非常重视平常的表现,尤其对制度的遵守情况。如宿舍安全问题,尽管学生一入学,本院就多方强调宿舍安全问题,但仍有学生为了一时的方便,存侥幸心理,禁而不止的使用违禁电器,我们在评选中对此问题实施“一票否决”,即存在安全隐患及使用违禁电器的学生取消该年度评选资格,有旷课、挂科的学生也如此处理,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对制度的重视程度,辅导员再利用这段时间通过主题班会加以引导,学生真正将制度的执行落在行动上的几率提高,评选结束时,整个宿舍风气有明显好转。

3.2 学会感恩,付诸行动

感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感恩就是心存感激,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于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理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要知恩在心,感恩在行,感激自己的老师,感谢帮助自己的人,理解不帮助自己的人,从而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敬。在奖助学金的评选中,一些学生因被老师、班团干部的真诚、耐心、尊重所感动而明智退让,老师、学生干部也为这些同学的深深理解而感激,因感恩而增加了彼此间的信任,班级凝聚力提升了,乐意为班集体服务的学生增多了。如每学期末,家庭信息反馈表成绩一栏,往常是班长留下来协助辅导员完成,而今,各班都有学生主动提出留校数日,完成此任务才离校。此外,拾金不昧、义工助教、慰问老人的善举不断涌现。

3.3 诚实守信、改过自新、公平竞争

诚信乃做人之本,市场经济更是需要诚信的支撑,新时代的大学生理应顺应形势要求,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培养起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而经济困难认定、奖助学金的评定为学生提供了一次践行机会,在资助面前,在利益面前,学生是否坚持诚信为本,实事求是地填写各种数据,对确保公平竞争,客观公正至关重要,在评选的审核阶段,一些学生报送的数据明显偏低,如家庭月人均收入三十几元、四十几元等,经了解,情况并非如此。还有个别学生,忽视评奖条件,成绩未达要求也提交上来。可见,诚实守信在高职院学生中也出现言易行难的现象,利用问题出处,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势在必行,通过教育,学生很真实的感受到:诚信为上,不诚信,对己、对人、对事都会带来不便和不利,从而反省,改过自新,认真对待每件事情,培养起认真做事的工作态度和学习态度。

3.4 勇于担当、自强自助、争取更好

有责任心,勇于担当责任,这是成年人的象征之一。高职院学生已步入成年,对他们进行适时的成人教育是必要的,在所有评选项目中,励志奖学金为那些贫困而学习良好的学生带来了强烈的助学希望,他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激励着学生进取,同时也造成个别学生为获此奖而推卸责任。如2012级一名女生,因曾在宿舍安全问题上被记录安全隐患一次而在班级励志奖学金评选中落选,为了能获得此项奖励,其向辅导员坦白了隐患不是她犯的,因当时确定不了,为了交差,就报了自己的名字上去,没想到会影响励志奖学金的评选,她非常需要这笔奖金。经批评教育,此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退出评选,并参加了学院图书馆的勤工助学工作,以补贴生活费用的不足。此事警醒笔者,奖助学金评定的最终目的,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强不息,争取更好,才能自助,自助才是终身资助。

总之,一年一度的奖助学金评定工作充满紧张,随机事件难以预料,但它却让学生干部成长了,学生成熟了,不少学生获益匪浅,从实践中领悟做人的道理而自觉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他们越学越好,越变越优秀。

参考文献:

[1]胡群,漆小萍等主编.适应与超越[M].中山大学出版社.

[2]吴鲁平著.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M].江苏人民出版社.

[3]菊慧.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1-4(上旬刊).

篇5

1 引言

按照国务院要求, 2008年对贫困生的资助将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2007年的投入基础上增加一倍,达到308亿元。按照现有制度设计,财政每年投入的308亿元主要用于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程序,公平、公正、公开、规范地把每一分钱发给经济困难的学生。在这种新的资助政策形势下,高校贫困生的认定作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影响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均等,甚至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科学的认定贫困生,把握好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认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当前贫困生认定的现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其中学习费用指修读本专业学分所需要的学费和书本费、住宿费等;生活基本费用是指学生衣、食、住、行、通信等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费用。对贫困生层次的划分,按贾克水的研究理论,贫困生一般可分为三个级别:一般困难生、贫困生和特困生。其中第一级别为“一般困难生”,是指学生家庭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但因突发变故,发生暂时性困难,需要借钱缴费,使学生在校花钱紧张,面临间歇性困难;第二级别为“贫困生”,是指家庭经济收入很少,并有相当数额的债务,只能缴纳一部分学杂费,其基本生活费接近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第三级别为“特困生”,是指家庭没有收入来源,基本上靠借债上学,无力缴纳学杂费,在校生活水平处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学生。简单地说,“有能力支付教育费用,但发生暂时性困难”的为“一般困难生”,“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是贫困生,而“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则是特困生。我国高职院校中现阶段比较有影响力的贫困生认定办法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1)确定困难生的认定标准,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孤儿、烈士子女或优抚家庭子女等无直接经济来源者;二是单亲或父母年事已高或患病长期卧床,家庭缺乏劳动力,又无固定经济来源且亲友无资助能力者;三是家庭被地方政府列为特困户,难以维持基本生活者;四是家庭为民政部门确定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者;五是学生家庭或本人突遭不幸(如家庭遭遇自然灾害,学生本人突发疾病或意外事故),超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者;六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条件差,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基本生活难以维持者;七是因家庭经济贫困,无力支付在校期间必要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的学生。

(2)困难生认定的程序是:首先由个人提出书面申请,并在申请书后附上尽可能提供的贫困证明;二是班级调查、测评、摸底;三是辅导员组织班委评议、排队、预审;四是系部或学院认定工作组审核、公示;最后由学校贫困生资助中心审核并建立贫困生档案。

(3)贫困生等级的确定条件是:一是只要学生提供家庭所在地政府部门加盖公章的任一形式的贫困证明或在家庭经济调查表中有政府部门加盖公章的低收入家庭,可初步认定为“一般困难”;在此基础上,如果能提供三级贫困证明原件,户口薄及其他贫困证明材料,可初步认定为“比较困难”;在此基础上如果还能提供其他困难证明者,如监护人丧失劳动能力证明,无经济收入证明,孤儿证明或受灾证明等,可初步认定“特殊困难”。与此同时,还综合考虑学生的表现和日常消费行为等。

3 贫困生认定存在的问题

3.1 贫困证明不能反映学生贫困的真实性

由于各高职院校的生源地比较分散,学校不可能对每一个申请贫困资助的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认定,因此,学校无法真正获知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学校判断学生是否为贫困生的一个重要凭证,就是学生家庭所在地政府加盖公章的贫困证明。而学生要获得这样一个贫困证明并不困难。只要学生自己写好材料后,先到村里和镇里盖章,然后到民政局盖章,有些地方,甚至连民政局的章都省了。对于考出去的大学生,当地政府都乐意照顾“自己人”,并不会太为难他们。而学校又没有有效的方法来辨别这些贫困证明的真伪,所以,学校在众多的贫困证明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另外,贫困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生源地和高校所在地之间存在地区经济差异,地方基层组织开具的证明只能证明该生在当地是贫困的,但该生在学校属不属于贫困生还不能完全确定。

3.2 班级测评不能全面反映真实情况

每到确定贫困助学金时,都有学生向辅导员讲得“声泪俱下”,还有学生当着辅导员的面争得面红耳赤。辅导员也颇感无奈,认为同学们互相接触多,班级测评应该是最好的办法。让申请助学金的学生上台“演讲”,通过演讲告知同学其贫困程度,然后由同学投票来决定“国家助学金资助给谁”。在这种环境下,有的贫困生为不愿泄露隐私而自动退出参评。有的贫困生因为自卑心理,平时和同学接触少,有的甚至还不知道该和同学怎么相处,即使同寝室的同学知道他困难,但投票时自然票数就少了;平时人缘好的人都上了“贫困榜”。有同学对选举结果感到惊讶,但自己的投票理由也不公正:“我知道某同学确实不贫困,可我俩关系很好,投一票算给他‘撑个门面’,没想到他居然评上了”。这样的“测评”让人看了心情沉重,它会给贫困生的心灵,给学生间原本单纯的人际关系带来令人担忧的后果。

3.3 评议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

对于贫困学生的帮助,程序越简单,越具有人情味,越能体现关爱。每所学校都会在发出录取通知书时,写上一封信,承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可是为何很多家庭和学生对此根本不相信,还要上街在脖子上挂上一个牌子,说“考上了大学,无法缴纳学费,求好心人帮助”呢?一方面在于申请困难帮助的程序太烦琐,条件太苛刻,而评议小组的介入,更增加了贫困学生获得资助的难度。另一方面从学生辅导员任组长,学生担任成员的组员构成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大致标准来源于对学生生活的观察,看这个学生是否有一个贫困生应该的生活,同时还有可能根据评议员们的喜恶以及和评议对象的亲疏关系来评定。这种戴着有色眼镜看贫困学生的标准,有可能助长某些不正之风在学生中蔓延。而因此成立认定评议小组,进行制度化、规模化的贫困认定,这是不符合帮困助学、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育人精神的。

4 贫困生认定存在问题的原因

4.1 学生的月消费情况和家庭贫困证明可信度低

部分学校通行的认定标准是以学校所在地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为准,按学生最低生活费的支出划分。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由辅导员大致地了解困难学生每月的消费情况,缺乏定量的实际标准,而且也难以掌握学生的实际消费情况。同时,由于学生本人所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可信度较低,有的学校根据各地民政部门或乡镇(街道)、村委会开据的贫困证明认定贫困生。但生源地部分职能部门工作浮于表面、把关不严,这使贫困生认定不准确,直接导致资助金无法实现最优化配置。

4.2 学生生源地较分散,学校对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走访不太现实

制定一个认定贫困生的“科学”标准并不难,但科学的标准并不一定就是最可操作和最易操作的标准,难就难在如何用这一标准去认定“谁是谁不是”贫困生。认定贫困生难的关键问题就在于贫困生的认定是需要成本的。由于学生的生源地一般分布比较分散,学校不可能对每一个申请贫困资助的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认定。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两种可选择的方式:一是将有限的助学资源多次切割,来扩大资助范围;再者就是将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交给大学生父母所在地的基层组织。由此,转换成了第一类问题存在的原因。

4.3 申请贫困的学生人数大于指标数

除了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家庭收入较低,经济基础差,家里无力负担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家庭收入与学生所在学校当地的经济情况相差较大;家庭子女多使学费、生活费加在一起是很大的开销等原因造成的贫困问题外;也有一些动态因素,如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以及一些其它自然灾害引起的贫困。以上原因使得高职院校的贫困生人数发生很大变化,加上少数学生家庭诚信的问题,使高职院校申请贫困的学生人数远超过指标数。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国家助学金是无法直接落实到实处的。

5 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应对策略

5.1 学校需要加强诚信教育

要改进或是完善贫困生的认定措施,首先是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诚信知礼列入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内容。“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诚,不足以动”。这不仅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也是奉献者处事的原则,更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所坚定不移的信念。诚信是个人成功的基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更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因此,高职院校应把诚信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来抓,作为培养学生做人的道德基础和根本来抓,教育学生求真务实,在国家助学金申请过程中人人讲诚信,实事求是的按规定办事,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不仅只是一次国家助学金评比中的诚信问题,诚信问题更是与国家、社会的繁荣昌盛、生死存亡相关的大事。

5.2 社会需要构建诚信体系

诚实守信是一切制度和规范得以确立和运行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建立的依靠。党的十六大就明确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诚信体系”的战略任务。社会诚信体系是一种社会管理机制,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倡导行为主体自律,另一方面通过奖励守信、惩戒失信对行为主体进行他律,从而有效维护社会一切活动的正常秩序。社会诚信体系构建主体应包括政府、企业和公民三类,政府诚信建设是主导,企业诚信建设是关键,公民诚信建设是基础。通过搭建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建立奖惩明确的制度体系、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提升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诚信水平,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诚信体系。有了社会诚信体系,让公民诚信行为终身记录,并随时随地可查阅,可促进公民的行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国家助学金的申请与评定就可以在和谐的环境中公平的进行。

5.3 需要建立贫困家庭信息共享平台

全国统一建立贫困家庭信息共享平台,地方政府的扶贫部门负责调查、资料上传与更新。

学校在进行贫困生评定的过程中,可直接在收到学生申请后,在网络信息平台上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确认该生的各项所需信息,并以此信息作为学生参加国家助学金评定的依据。对于政府来说,做到了“授人以鱼”,也做到了“授人以渔”、做到了“输血”,也完善了“造血”功能,为百姓的自我发展创造了条件,这即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又创造性的为当地百姓开展了帮扶工作。对于全国各地的各级各类学校而言,解决了因学生居住地分散而不能调查走访的困难,也避免了学生及家长不诚信等引起的各种问题。对于学生而言,不存在因个别同学不诚信引起的学校对所有困难学生的不信任问题。对国家而言,将各类扶贫助学政策落实到了实处,各类助学金发放到了真正困难的学生手上,达到了应有的扶持困难学生的目的,同时也解决了困难学生家庭的困难。

5.4 需要一支对学生负责的学生工作队伍

要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除了需要以上宣传教育与信息畅通外,还必须要有为学生热情服务、对学生负责的学生工作队伍。只有他们辛勤的劳动,在日常的工作、活动中,才能观察到学生的各种表现,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积极构建人格平等、机会均等原则,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制定科学、合理、详细、可行的贫困生评定标准体系,做到评定标准一致,减少人为因素产生的影响。才能时刻注意考虑家庭特别困难,但又不愿公开透露自己真实情况的学生,积极保护他们的隐私,关注自尊心“特别”强的学生。只有对学生负责的学生工作队伍,才会以高度的责任心去精心处理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从而才能将国家资助金用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保证国家助学政策的顺利实施。也只有对学生负责的学生工作队伍,才能更好地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好事办好、将好事办实,才能让党和人民放心。

6 结语

新的资助政策投入力度之大,覆盖面之广,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一项众人皆赞的民心工程,凝聚着党和政府对亿万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爱,减少了贫困生在学校顺利完成学业的后顾之忧,是一件大好事,可是,贫困生的认定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新资助政策的落实,在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如何体现“三公”,如何消除“不和谐”之音,将好事办得更好,还需要各级政府的深切关怀,尽早建立贫困家庭资料共享平台;还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与关爱,尽快健全全社会范围内的诚信体系;还需要各高职院校的群策群力,不断完善贫困生认定的相关制度;更需要一批对学生负责的学生工作队伍,把贫困生认定工作走向精细化,避免“免费午餐”。因为这项工作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学校与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

参考文献

篇6

一、诚信是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

诚信缺失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诚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道德基石,市场经济以等价交换为特征,是一种合同与契约的经济。交换的双方必须诚心诚意、恪守信用,结成相互信任的经济关系,交换才能完成。西方发达国家交易方式大都采用信用交易,没有信用,就没有交换;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经济活动也难以健康发展。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我国加入了WTO,大学生要想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胜,必须具备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所以,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全球经济一体化都对大学生诚信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在经济生活领域的诚信教育是市场经济对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从发放助学贷款、助学金,申请困难补助等涉及经济利益的事情入手,使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中养成诚实守信意识,把大学生培养成未来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二、大学生经济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经济诚信缺失是指大学生在处理与自身相关的经济问题时出现的不诚信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率低。据中国工商银行长沙市支行提供的资料表明:长沙市某大学2002年享受助学贷款的学生按期还贷率仅为25.4%。国家助学贷款是用来资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的,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然而部分学生不讲信用的行为却使得这项政策难以为继。笔者的调查中,有31.5%的学生没有表明会“自觉遵守合同,按时还贷”。

二是在申请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时,许多学生为了得到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蓄意夸大困难程度,甚至家庭富裕的学生谎称家庭经济拮据,有的学生找熟人打招呼,增加了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发放工作的难度。得到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的个别贫困学生,不知道珍惜用好这笔钱,很快挥霍一空,在师生中造成极坏的影响。

三是恶意欠缴学费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十分棘手的事情,个别学生将家长多方筹措的学费不按时交纳,大吃大喝,挥霍殆尽,既给家庭造成新的经济负担,又给学院解决特困生问题带来干扰和困难。个别学生的恶意欠费,导致一些学生心理不平衡,盲目效仿,将学费存入银行,迟迟不缴学费,以达到心理的平衡。

四是表现在与父母、师生及社会的经济交往上。例如,个别学生向父母谎报消费需求;偷盗本校同学甚至本宿舍同学财物;在与外界经济活动中更是存在投机侥幸心理,人民日报2005年7月26日报道了大学生手机打爆就换卡的现象,手机欠费后就换卡,有的一年换五六次卡,严重的损坏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

三、大学生经济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竞争为核心的经济,其本质追求资源的合理配置,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是诚信原则。它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利益主体之间纵向的上下依关系,使得优胜劣汰、等价交换和关注自我成为社会生活基本准则,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使人们的竞争意识增强,个人潜能得到开发,开拓进取、于创新的精神得到促进;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诚信保障机制还未建立,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效益原则导致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滋长,淡化了部分人胸怀大局的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导致了社会上诚信缺失行为的大量出现,从而也影响了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树立。

2.学校因素的影响。第一,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经济诚信教育缺乏正确地认识。许多院校把考试作弊、学术作假作为高校诚信教育的重点,认为大学生的经济活动较少,所以存在着忽视经济诚信教育的现象。例如在贫困学生的认定,奖助学金的评定等方面规章制度不规范,监管力度不到位,对学生的经济行为约束不力。第二,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不公正现象。一些学生工作干部和教师原则性不强,在评定奖学金、助学金,甚至发放困难补助款时照顾熟人关系,这些做法本身就违反了诚信原则。目前大学校园的不诚信现象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诚信品质的形成,恶意欠费、不遵守还贷合同、不遵守就业协议、考试作弊等现象屡见不鲜,就是因为高校的一些工作人员没有把诚信教育贯穿在自身教育管理工作的始终。

3.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主观修养不够也是造成其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义利面前,部分大学生往往站在利的天平上,个别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不惜考试作弊;有的学生为了获得助学金等困难补助,在申请书上作假;有的学生为了签到更好的单位很少考虑用人单位利益和学校声誉,从而任意毁约等,这些现象的发生,造成经济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学生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不够和法律意识淡漠。

四、加强大学生经济诚信教育的对策

1.营造诚信氛围,强化诚信教育。解决大学生经济诚信缺失问题,需要良好的社会诚信大环境的支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风气,形成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氛围。其次高校在诚信教育中要充分地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校报、宣传橱窗等宣传手段进行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要进行诚信理论宣传。大力宣传诚信的内涵,诚信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对个人、社会、国家发展的价值以及当前信任危机的危险性等,加深大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认识与理解;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使恪守诚信者受到舆论的褒扬,让不守信用者受到舆论的谴责,从而使高校诚信教育有一个很好的氛围和导向。再次,高校要把诚信教育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广泛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加快高校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和测评体系,强化大学生诚信意识,特别要注意理解学生在银行信贷、就业竞争等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一些实际困难,帮助他们走出“两难选择”的困境。学校教育不仅要端正学生在诚信问题上的价值取向,而且要帮助他们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既符合诚信的道德要求,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合情合理的行为选择。

2.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监督力度。既要建立健全各种诚信制度和诚信教育制度,以强化诚信教育,还要建立大学生诚信的考评体系和大学生诚信档案。在全校营造出诚信的法制氛围,用校纪校规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警示学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关注自己的形象,切莫因小失大而断送自己终生的前程。第一,注意规章制度建设的整体性和教育的导向性,保证各项学生管理工作协调一致,形成管理工作的合力。如陕西省教育厅制定的《陕西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及《陕西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暂行实施办法》等就对切实做好困难学生的认定和资助功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二,发挥管理人员的作用,在严格要求、执行纪律的过程中加强诚信教育。对在涉及学生切身经济利益的工作中违反工作纪律的教师和弄虚作假的学生严肃处理。

3.加强社会实践,增强诚信意识。“艰难知人生,实践长才干”。人只有在亲自从事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才能不断深化对诚信的认识和把握。教育者在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完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观察和认识社会,正确对待诚信的人和学会做诚信的人。诚信教育的关键在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交往、处事中养成诚信习惯,同时在实际生活中诚实守信地对人、对事。所以从教育的途径和手段上,诚信教育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课堂和讲坛,要走向实际生活,走向社会实践。学校要在校内校外为学生创造参加实践活动的条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活动中锻炼和体验自己的诚信品质,调动自身内在的品质力量应对外在环境的诱惑和挑战,使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不讲诚信的危害性和诚实守信的必要性。

4.加强师德建设,树立诚信榜样。教师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一方面是诚信道德的宣讲者,另一方面是诚信道德的实践者。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有的高校教职工,包括教师、行政人员、服务人员都应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做到诚信为人,诚信做事。尤其是学生工作者首先要以身作则,率先遵守诚信规范。围绕诚信指标,有步骤地实施集认知、情感、行为三位于一体的教育计划。只有高校的领导和教师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首先做到诚信,才有达到言传与身教的完美统一,才能培养出诚实守信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双兴:构建大学生诚信意识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事业的发展[J].事实求是,2004(2):69-71

篇7

二、大学生经济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经济诚信缺失是指大学生在处理与自身相关的经济问题时出现的不诚信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率低。据中国工商银行长沙市支行提供的资料表明:长沙市某大学2002年享受助学贷款的学生按期还贷率仅为25.4%。国家助学贷款是用来资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的,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然而部分学生不讲信用的行为却使得这项政策难以为继。笔者的调查中,有31.5%的学生没有表明会“自觉遵守合同,按时还贷”。二是在申请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时,许多学生为了得到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蓄意夸大困难程度,甚至家庭富裕的学生谎称家庭经济拮据,有的学生找熟人打招呼,增加了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发放工作的难度。得到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的个别贫困学生,不知道珍惜用好这笔钱,很快挥霍一空,在师生中造成极坏的影响。三是恶意欠缴学费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十分棘手的事情,个别学生将家长多方筹措的学费不按时交纳,大吃大喝,挥霍殆尽,既给家庭造成新的经济负担,又给学院解决特困生问题带来干扰和困难。个别学生的恶意欠费,导致一些学生心理不平衡,盲目效仿,将学费存入银行,迟迟不缴学费,以达到心理的平衡。四是表现在与父母、师生及社会的经济交往上。例如,个别学生向父母谎报消费需求;偷盗本校同学甚至本宿舍同学财物;在与外界经济活动中更是存在投机侥幸心理,人民日报2005年7月26日报道了大学生手机打爆就换卡的现象,手机欠费后就换卡,有的一年换五六次卡,严重的损坏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

三、大学生经济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竞争为核心的经济,其本质追求资源的合理配置,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是诚信原则。它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利益主体之间纵向的上下依关系,使得优胜劣汰、等价交换和关注自我成为社会生活基本准则,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使人们的竞争意识增强,个人潜能得到开发,开拓进取、于创新的精神得到促进;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诚信保障机制还未建立,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效益原则导致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滋长,淡化了部分人胸怀大局的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导致了社会上诚信缺失行为的大量出现,从而也影响了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树立。

2.学校因素的影响。第一,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经济诚信教育缺乏正确地认识。许多院校把考试作弊、学术作假作为高校诚信教育的重点,认为大学生的经济活动较少,所以存在着忽视经济诚信教育的现象。例如在贫困学生的认定,奖助学金的评定等方面规章制度不规范,监管力度不到位,对学生的经济行为约束不力。第二,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不公正现象。一些学生工作干部和教师原则性不强,在评定奖学金、助学金,甚至发放困难补助款时照顾熟人关系,这些做法本身就违反了诚信原则。目前大学校园的不诚信现象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诚信品质的形成,恶意欠费、不遵守还贷合同、不遵守就业协议、考试作弊等现象屡见不鲜,就是因为高校的一些工作人员没有把诚信教育贯穿在自身教育管理工作的始终。

3.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主观修养不够也是造成其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义利面前,部分大学生往往站在利的天平上,个别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不惜考试作弊;有的学生为了获得助学金等困难补助,在申请书上作假;有的学生为了签到更好的单位很少考虑用人单位利益和学校声誉,从而任意毁约等,这些现象的发生,造成经济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学生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不够和法律意识淡漠。

四、加强大学生经济诚信教育的对策

1.营造诚信氛围,强化诚信教育。解决大学生经济诚信缺失问题,需要良好的社会诚信大环境的支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风气,形成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氛围。其次高校在诚信教育中要充分地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校报、宣传橱窗等宣传手段进行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要进行诚信理论宣传。大力宣传诚信的内涵,诚信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对个人、社会、国家发展的价值以及当前信任危机的危险性等,加深大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认识与理解;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使恪守诚信者受到舆论的褒扬,让不守信用者受到舆论的谴责,从而使高校诚信教育有一个很好的氛围和导向。再次,高校要把诚信教育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广泛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加快高校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和测评体系,强化大学生诚信意识,特别要注意理解学生在银行信贷、就业竞争等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一些实际困难,帮助他们走出“两难选择”的困境。学校教育不仅要端正学生在诚信问题上的价值取向,而且要帮助他们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既符合诚信的道德要求,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合情合理的行为选择。

篇8

对于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恰当地解决,不仅影响着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更影响着我国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学校的责任,也有家庭、个人的原因。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对这一群体进行精神扶助。

一、在完善各种奖助体系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贫困生认定方式

经济问题无疑是造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最直接诱因,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最大限度上对他们给予经济帮助。2007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很多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各高校也都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资助体系,这些措施的实行无疑可以缓解部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最关键步骤就是对资助对象的确定。目前各高校在确定资助对象时有的采取小组评议的方式,有的采取班级投票的方式,虽然措施不尽相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忽视尊重贫困生人格和隐私的误区”,反而增加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在这一问题上存在一定的两难选择,一方面我们要保证资助对象评比的公开化、透明化,一方面又要注意保护受资助者的个人隐私,很难找到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不断探索新的方式,力争在两者之间实现理性平衡。

二、建立社会、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五级干预机制

造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这就要求社会、学校都要作出努力。在社会层面上要形成资困助学的良好风气,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时要适当考虑贫困生的需要。在安排就业时,在确定能力和资质条件达标的前提下,用人单位可以优先考虑录用贫困生。学校更要特别关注贫困生群体,要建立完善的资助政策:学院要认真贯彻学校政策,做好具体工作;班级主要干部特别是心理卫生委员要积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变化;宿舍成员要友爱互助,在宿舍形成团结融洽的良好氛围。通过社会、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的共同努力,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深切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培养起他们积极、主动地与社会交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三、积极联系家长,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贫困生尤其是来自农村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不仅是在校期间形成的,而且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这部分学生的家长有的由于长期忙于生计,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与子女的沟通联络;有的由于文化水平低,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久而久之与子女形成了疏远甚至敌对关系;有的家长对大学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子女上大学后一切都不用他们操心了。对于这部分学生,高校学生工作者要积极与其家长取得联系,耐心做好说服工作,使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共同做好这部分学生的精神扶助工作。

四、加强人文关怀,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

加大精神扶助的力度,师生员工要以各种方式加强与贫困生的思想交流与沟通,给贫困生以更多的理解和人文关怀,逐步与他们建立起真挚的友谊,使他们在友情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逐渐排遣寂寞、沮丧、痛苦等不良情绪,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在集体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创造一个和谐互助、团结向上的集体,对贫困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有利于贫困生之间通过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真挚的友谊,让贫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化解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另一方面也能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培养他们的自信,走出心理问题的阴影。因此,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性格内向、抑郁、孤独、自我封闭,不善于与人交往的特点,高校教师和工作人员应组织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走出封闭的自我,给他们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五、加强贫困生的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做好精神扶助工作的必须手段。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教育贫困生正确认识和看待贫困,让他们认识到贫困不是自己的过错,没有必要因此而自卑,更没有理由埋怨父母和家庭;这种困难只是暂时的,不能因此萎靡不振;要端正心态,要坚强地对待挫折,充满自信地面对人生。同时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帮助贫困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运用心理学的各种方法予以自我调节,不断提高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培养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六、建立完善的贫困生心理档案

从新生入校起就应根据学校的心理普查结果、学生档案和学生自己写的贫困申请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并随着形势的变化进行动态修改。在建立心理档案时一定要注意做好核实工作,不能只做书面文章,应该通过联系家长、了解同学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表现,决不可只凭学生的申请书就“一纸定乾坤”。要注意动态看待问题,入学时没有问题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可能会出现问题,有问题的学生可能会逐渐好转。同时要特别注意那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利用各种方式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提醒主要班干部、同宿舍的同学注意他们的日常表现,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作出反应,做到防患于未然。

七、加强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积极引导贫困学生树立宽广的胸怀,高尚的人格

有个别贫困学生认为自己就是弱势群体,别人对自己的资助和帮扶都是理所当然的,得到了他认为是应该的,得不到便产生各种想法,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对于这种现象,必须引起学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反映了长期的贫困生活给这部分贫困生带来的人格扭曲。我们应从各方面努力,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宽广的胸怀,培育高尚的人格,要让他们认识到还有很多比自己更困难的同学,他们同样需要得到关心得到帮助。

人格是人的社会自我的外在表现,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成熟起来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应做好以下三点:第一,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第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相对于物质上的资助,教他们树立高尚的人格对于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障碍才是“治本”之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