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6 20:45: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开天辟地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指导目的:
1、让学生在好书推荐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读书的快乐,阅读的乐趣。
2、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二、指导重点:
让学生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激发阅读的欲望。
三、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三年级的课外阅读书目《中外神话传说》。
2、要求每位同学都准备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言稿。
四、指导课时:一课时
五、指导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大家看一本好书,你们都看了吗?请把书拿出来与小组同学分享一下吧!(学生向小组同学推荐好书,教师巡视)
学生逐个上台推荐,推荐后把书名写在黑板上。
2、老师推荐《开天辟地》
过渡:瞧!同学们推荐了这么多的好书,老师也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最近读过的我国经典神话一本好书推荐给大家。合上书的那一刹那,我脑海中产生了一个念头,我一定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同学们。今天,老师把这本书带来了。(出示作品)
(1)认识作者
师:这本书的作者是——(幻灯出示:石宗华、马林、张明华)
学生读:石宗华、马林、张明华
今天呀,老师不仅要把这本书介绍给大家,老师还想与同学们交流一下,怎样去读一本好书。(幻灯出示:怎样读一本好书)
(2)激发读书欲望
师:知道吗?石宗华、马林、张明华老师在这本书的封底留下了这么一段文字,让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吧。(幻灯:封底留言)
结合这段文字,我们再来看看封面。(幻灯出示封面)展开想象,同学们试着猜一猜书中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打开目录看一看吧。(幻灯出示目录表)
师:从目录中证实了你的哪些猜测?(学生回答)
(3)走进故事
看来从目录中得到的证实实在太少了,我们还是一起读读内容提要吧。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留言,看封面,看目录,读提要,初步感知了故事内容。
(幻灯出示:读留言——看封面——看目录——读提要感知内容)
(4)读片断,感受故事
师:我们大致了解了故事的内容,现在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
复习阅读方法
(幻灯出示:读文字——想画面——提问题——悟感受)
用这种方法读《开天辟地》片断,交流读书收获。
小结:我们读一本好书的精彩片断就要这样,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画面,带着产生的疑问,用心去感受故事中发生的事。
4、推荐系列书籍
5、总结延伸
同学们,茫茫书海,我们这节课推荐的书仅仅是书海中的一滴水。还有许许多多好书等着大家去发现,去阅读。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很爱读书,他们在大量阅读之后,写出了一句句精典的读书感言。(幻灯出示: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郑老师也把自己的读书感受写成了一句话。(幻灯出示:“有书相伴的日子,一切都充满阳光。”)大家也试着像老师这样用一两句话写写自己的读书感受吧。(幻灯出示:我说:“--------------------”)
同学们,课后交流一下你们写的读书感受,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怎样读一本好书:
语文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我们应该尽量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课堂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开放与生成。教师应该及时“抓彩”,顺势引导,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把师生互动和积极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次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
一、倡导自主质疑,引学生思绪飞扬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会有很多问题,学生的质疑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资源。教师一旦抓住学生的自主质疑,顺势疏导,深化教学内容,以学定教,顺势而教,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一位学生在自学课文时提出:“老师,我觉得文章写得有点不切实际,也有点浮夸了。我读完课文,根本感受不到是喜欢他的大黑骡子!喜欢还要杀掉吃肉!真是不可理解呀!”学生这突如其来的一问,课堂变得乱起来,我并没有生气,也没有及时作出评价,而是及时巧拨妙引,顺势引导。“为什么要杀了大黑骡子?你再好好地读读课文,再和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这位同学又积极地投身于朗读之中,大家展开了讨论:
生1:偷偷塞一些干粮给大黑骡子,自己舍不得吃,留给大黑骡子吃,可以看出是非常喜欢大黑骡子的。
生2:命令部下是那么坚决,一心想杀死大黑骡子,这怎么能说是喜欢呢!爸爸妈妈喜欢我们,也没有说要杀了我们呀!我感觉不合情理。
生3:我们要想一想,是为什么要杀大黑骡子的呢?因为他看到很多战士因饥饿倒下!他作为首长,心里非常难过、着急,他是非常爱他的战士的。
生4:你读一读他的话,再用心体会体会,你就会感受到他是喜欢大黑骡子的,他杀大黑骡子是没有办法呀!那叫忍痛割爱呀!
生5:对呀!杀了大黑骡子给战士们充饥,让更多的战士活下来,我读出了对战士们那份浓浓的爱,也体味到他对大黑骡子的不舍和深深的爱。
生6:并没有吃大黑骡子的肉汤,推开的一瞬间,我感受到了内心的难过和不舍,可以看出是非常难过的!他是把大黑骡子当成自己的亲人和战友了,他对大黑骡子有着深深的爱。
从学生提出意外的问题进行讨论,大家纷纷对文章的主旨有了自己的理解。课堂中,我们总会遇到学生的质疑,有些问题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产生的,有些是学生自己在解读课文。上面课例中教师巧用质疑,把它们转化成了学习资源,构筑出了一道靓丽的课堂风景。
二、珍视独特体验,促课堂动态生成
由于我们的学生还是一个个不成熟的读者,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与课文的文本意义还存在着天然的差距,因此学生在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常常浅尝辄止,教师应以敏锐的触角及时加以捕捉与点燃。
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苏教版四年级课文《开天辟地》最后一段,让学生体会的献身精神时,一位学生突然冒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世间万物都是的身体变化而来的,那么课文插图中顶天立地时围在腰间的树叶是哪来的?他的板斧、凿子又是哪里来的?……”孩子们一下子冒出许多疑问来,他们有这些见解,主要是能把握住神话这一文学形式的特点,神话只是一种美好想象。于是,我以学生熟知的“嫦娥奔月”“大闹天宫”等神话故事展开了与学生的对话。
师:你们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
生:知道,嫦娥吃了仙药,飞到月球上去了。
师:那么,古时候真有此事吗?嫦娥真的住在月球上吗?
生:没有。
师:“大闹天宫”的故事听过吧?你们相信天上真的有那么多神仙吗?
生:不相信,因为我知道那些故事都是我们的前人编出来的!
师:对了,这些故事都是我们的前人编出来的。虽然这些故事都不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却都很喜欢听,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们都是神话故事。
生:因为这些故事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让人感觉很神奇。
生:我知道了,开天辟地需要工具,人们就想象他拿着斧子和凿子。
师:对呀!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领略到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文当中,找找文中还有哪些美妙的想象,好好地品味一番。
课堂调控的能力是衡量教师智慧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这里,我们不得不为这位老师“起死回生”的教学机智而喝彩!从引人入胜的问题开始,吸引住学生,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投入。
二、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开展实践应用
1.鼓励学生将课堂学习同课外学习相结合。学生可运用课堂上掌握的方法举一反三,以便有效地进行课外学习。例如,在学了“昆虫”一课后,学生可利用网络认识各种各样的昆虫标本,了解其生活习性,并逐步归纳出昆虫的共同特征。课后,学生还可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寻找昆虫、饲养昆虫或解剖昆虫并制成标本。这样,学生就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会了观察事物的方法。
2.促进学生将书本学习同生活学习相结合。书本知识来源于实践,来自于生活,实际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同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让学生将书本知识活化,才能启发学生于生活中学习。例如,为了讲好“空气的污染和保护”一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显示工厂排放废气、车辆排放尾气等图片及大量资料,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空气的污染,从而理性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然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寻所属地区空气污染所造成的后果,或找到水污染、垃圾污染等造成的严重后果,以感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上述做法能使环保意识自然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有利于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社会,并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3.引导学生将教师计划下的学习同学生独立自主创新学习相结合。计划学习即教材、书本的学习;独立学习即课外学习。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如果仅靠课堂,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每一学期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课外观察实验,如观察天气、了解天气,了解某些植物生长的习性,养一些动物以便获得动物的生活习性等。这些实验是学生能做且很乐意做的事,学生往往会把在课外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现象同找到的资料相对照,或把课后观察报告、实验心得上传到网络上。该方式能多角度、多侧面、多途径地获得知识,变“苦学”为“乐学”,必然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科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此,教师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假设,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综合等环节归纳出自然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引入小学科学课后,计算机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就显得十分重要。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发挥出来,即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教师需要进行全新的教学设计。例如,在教学“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一课时,需要学习日食、月食形成的过程,但课本中的插图都是静态的,且部分内容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于是,笔者结合该课教学重难点,利用多媒体插入Flas,配以文字注解和教师的讲解,充分发挥其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的优势。当演示完之后,教师应让学生相互思考、讨论,再绘制月食、日食形成示意图,最后由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讲述月食、日食形成的过程。实践证明,这一形式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变抽象为直观,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须处理好课本、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学科中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6―0144―05
为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配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的实施,根据“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的总体安排,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考试、认证工作。2009年7月,笔者参与了河南省周口市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学工作。在培训过程中,笔者结合学员的信息技术技能状况和学习需要,对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操作模式和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一 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践困境
近年来,广大学者、教师以及各级培训机构围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模式、方法和过程等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如有学者、教师构建了“以指导教学实践为目的的培训模式”、“混合学习培训模式”等操作模式,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培训方法,利用Blog、Diigo等信息技术工具开展培训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个别地区甚至流于形式,造成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笔者通过深入调查,并走访培训教师、学员以及培训机构,对培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调研和分析,发现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1 不利于情感分享和能力培养
从当前的培训模式来看,大多数培训仍然采用“理论+上机实践”的模式,即由专门的教师负责讲授理论知识,另有实验教师指导“一人一机”的上机实践。这种培训模式存在的缺陷是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漠视学员的主体地位,缺乏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学实践的应用案例,虽然有利于知识的系统传授,但不利于学员之间的情感分享和能力培养,难以适应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需要。
2 学员的学习兴趣不高
当前实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员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应付现象较为普遍。其中固然有参加培训并非学员的内在需要等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一方面,培训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学员不知道所学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应用;另一方面,教育技术能力状况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员虽有想通过培训提升个人技能和素质的主观愿望,但由于在培训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习兴趣逐渐弱化。
3 后续跟踪指导和支持比较薄弱
新一轮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涉及全国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参训教师数量多,培训周期长、任务重。从目前的开展情况来看,大多数培训都是“一次终结式”培训,后续的跟踪指导和支持服务比较薄弱[1],没有建立促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运用的长效机制。
4 缺乏促进群体共同发展的培训机制
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重视个体的发展,更要关注群体的共同发展。当前,培训教师、培训机构都能意识到学员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但现行的培训模式对促进学员群体共同发展的支持还不够,促进群体共同发展的机制也不健全。
二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其对该能力培训的价值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
1 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目前,教育界对“学习共同体”的内涵的研究日益丰富,但未能形成统一认识。我国学者郑葳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指一群有着共同的目标、观念和信仰的人,在相互协商形成的规则的规范和分工下,采取适宜的活动方式相互协作,运用各种学习工具和资源共同建构知识,解决共同面临的复杂问题,由此构成的一种学习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学习主体(包括个体的或群体的学习者)、目标、课程知识、工具及资源、规则、学习活动分工及学习的情境等要素组成。[2]
笔者比较赞成上述观点,倾向于把“学习共同体”界定为一种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尊重、民主平等,在知识共享和同伴支持基础上,通过参与交流、协作、反思等活动,在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同时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作为一种学习环境,学习共同体可以增进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提高群体努力的满意度,从而实现以个体发展促进群体的共同发展和共同体的完善。
2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基于上述对“学习共同体”的内涵的理解和认识,笔者认为,网络学习共同体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学习者和助学者等共同构成的,根据特定的规则和分工,共同学习、讨论、协作和交流,运用各种学习工具和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共同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的虚拟学习环境或学习社区。在共同体中,学习活动以问题解决及项目研习为学习模式。学习活动不以课节为单元,不以教师解说为主,而以学习者、辅导者及其助学者就某个特定问题进行讨论与互动,分享经验与专业知识的团队学习活动为主,其最终的目标是学习共同体成员一起建构属于他们的知识系统[3]。
(二)网络学习共同体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价值
网络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虚拟学习环境,强调信息技术工具、学习资源为培养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习者发展服务,关注共同体成员、资源、工具、活动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变化,为基于问题学习、协作知识建构、凝聚集体智慧、促进群体共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4]。
有研究表明,当学习发生在众多学习者构成的学习共同体中时,学习效果显著。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利用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具有重要价值:a 有利于情感分享和能力培养。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标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通过问题解决、项目研习等形式,全体成员共同讨论、协作、交流与互动,分享经验与专业知识,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有利于情感分享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b 有利于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学员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参与学习,一方面能意识到自身对于团体的责任与重要性,自尊和归属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当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得到指导和帮助,从而逐渐增强学习兴趣;c 有利于后续跟踪指导和帮助。借助网络学习共同体,培训教师和学员可以定期开展应用交流活动,分享各自拥有的资源和经验,讨论解决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d 有利于促进群体的共同发展。从资源分享的角度看,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凝聚集体智慧的经验分享型学习环境,可有效促进学习主体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实践、共同成长。
三 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培训的实践
从理论上讲,利用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可有效解决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培训工作实践,详细介绍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操作模式及过程。
(一)培训模式建构
为更好地指导培训工作的开展,确保达到预期培训目标,笔者认为,“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必须体现先进的教与学理论、适应学员的特征和学习需要、有利于能力培养和促进群体共同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优势等。根据上述要求和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关键要素[5],建构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围绕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的“共同活动”是该模式的核心,这也是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显著特点。学习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包括培训教师和学员),在各种资源(包括数字化资源和人力资源)和技术工具(包括通讯交流工具、协作工具以及认知工具等)的支持下,根据由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决定的培训主题,通过开展以学习、讨论、交流、协作和反思等为内容的“共同活动”,完成对培训内容的意义建构,逐步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需开展以考查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自学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表现、作业能力等为内容的过程性评价。活动结束后,还要开展以考查学员独立使用相关知识与技能解决具体问题(如完成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并予实施或展示)的表现情况为内容的总结性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培训全过程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二)培训过程探索
1 前端分析
(1)培训目标分析
以《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根据河南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需要,本次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标定位在:全面提升学员的教学设计能力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能力,为促进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奠定理论、方法和技术基础。具体来说,通过约50个学时的培训后,学员应能做到:a了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专业发展等基本概念;b掌握教学设计的过程及其关键环节;c能利用相关概念和原理,完成一节课或一个专题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并予实施或展示;d掌握常用媒体的特点以及其对教与学的支持作用;e能熟练操作网络工具搜集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工具对文本、图片、声音、动画等进行简单处理,运用简单的课件制作工具或网页制作工具整合教学资源。
(2)学员特征和学习需要分析
参加本次培训的学员共有30名,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教师各10名,来自河南省周口市下辖的两县一区的城镇中小学。调查发现,学员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经常使用网络搜索信息,对Word、Powerpoint等软件比较熟悉,但对Flash、Dreamweaver等软件的掌握程度不高,对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专业发展等概念的理解也比较模糊。从学员自身来看,他们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培训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对通过培训提高教学技能和促进个人发展的愿望比较强烈。
(3)教材分析
本次培训使用的教材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编写的《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初级),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媒体选择、教学资源收集与整合、教学设计成果、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等内容,同时配套有教学光盘和网络教学平台。该教材以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为主线,以完成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为真实任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强调任务驱动、能力培养,突出实际操作。
2 建立学习共同体
根据学员的学科知识背景分布情况,为最大程度地发挥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优势,我们将学员分为语文组、数学组和外语组,每组10人,并推选1名负责人。然后,按分组情况建立三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小组负责人为共同体的领导者,负责指导、组织、监督“共同活动”的情况。事实上,这只是“学习共同体”在形式上的建立,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还需经过一定的“共同活动”和实践历练。
另外,为确保共同体成员可以进行讨论、交流、协作,共同建构知识,同时提供了支持学习活动的技术工具和资源,如我们自行开发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网络平台”;Baidu、Google等资源搜索工具;E-mail、QQ等通信工具;Diigo、概念图(Concept map)等认知工具以及各种数字化学习资源等。全体学员熟悉网络教学平台、信息技术工具和相关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为顺利实施培训活动做好准备。
3 确定培训主题
“培训主题”是共同体活动目标的焦点和引领物,由共同体组织者发起或受到广大成员共同关注[6],由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共同决定。在“共同活动”开始前,“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培训目标和个人学习需要,结合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确定若干主题。如数学组确定了这样一个主题:通过观摩小学五年级数学“图形面积计算与应用”教学案例,体会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通过交流、讨论和协作,总结概括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案设计和实践。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殊要求,各共同体选定的培训主题可能不尽相同,但无论什么类型的主题,都必须有利于达到培训目标和体现培训内容。
4 开展共同活动
“共同活动”是凝聚共同体成员的过程体验,把共同体从“资源集散地”向“交互参与场所”转变的关键[7],是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全过程的核心。“共同活动”要突出能力培养和促进群体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事先确定的“培训主题”为内容。共同体成员根据特定的规则和分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信息技术工具,采取任务驱动、案例观摩、课题研究、课例讨论等方式开展“成员互动学习”、“个人自主学习”等,并通过交流、展示活动成果,最终形成对“培训主题”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下面,笔者以语文组确定的观摩“开天辟地”教学案例这一主题为例,介绍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共同活动”的开展情况。
(1)活动前,培训教师认真观摩案例,找到案例中的关键性问题并预测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
(2)借助网络培训平台等相关工具及教学资源,共同体全体成员观摩“开天辟地”一课的教学案例,培训教师视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提示。
(3)案例观摩后,培训教师提出如下问题:
a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否适合当前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的特征和需要?信息技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b 案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哪些不利影响?如果您作为教师,应当如何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c案例中教师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请您从资源库、技术支持、教师辅导和同伴协作等方面考虑是否合理?
(4)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学员利用网络培训平台、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围绕上述问题开展讨论、交流,并通过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协作,总结概括出问题的答案。
(5)学员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在培训教师的指导和共同体成员的互助下,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方案设计,进行教学实践或展示设计成果。
(6)借助相关技术工具介绍个人实践或展示设计成果,共同体成员进行评价讨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5 培训评价
培训评价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重要环节,一般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要以培训目标为指导,根据培训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注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能力”的评价,淡化单纯的“知识考查”。
在本次培训中,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员在“共同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自学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表现、作业能力等,评价结果由培训教师点评、共同体内部其他成员评价、个人自评和由网络平台记录的成员活动情况等决定,同时及时向学员反馈意见。总结性评价则是考核学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一般是学员展示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或开展一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由培训教师和共同体其他成员做出等级评判。
6.修改和完善
开展培训效果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共同活动”情况、技术工具和资源对“共同活动”的支持情况以及培训效果等。同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技术工具和资源支持,共同体成员的互动方式等进行调整和完善,保证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良性运转,从而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四 培训总结与反思
为了解本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培训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培训结束后,我们对参加培训的30名学员进行了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和个人教学体会,笔者对本次培训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1 培训模式较为新颖,对学员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
学员普遍认为,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培训模式比较新颖,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同时,也有不少学员认为该模式对操作技能的要求较高,受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的制约,活动过程中虽有其他成员的协助,但部分学员仍疲于应付,影响了培训效果。
事实上,由于培训中“共同活动”的开展大都依赖于网络培训平台、信息技术工具和数字化资源,所以对学员的操作技能要求相对较高。本次培训周期较短,内容丰富,任务繁重,不可能专门进行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培训。对于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学员,在培训过程中,一般由培训教师和共同体内部的其他成员进行指导和帮助,但效果不甚理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经过反思后设想,若将该培训模式在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或高级培训中加以应用,效果可能会更佳。
2 培训内容须紧密结合实践,培训方法应多样化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当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为避免陷入这一误区,本次培训的主题都是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以及中小学教学实践精心选定的,如上述“开天辟地”、“图形面积计算的应用”教学案例等。不少学员认为本次培训的内容与教学实践的联系较为紧密,将理论、技术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学员切实体验到如何将理论与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学会了将之迁移到自己教学中去的方法,对于提升个人的教学技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另外,还有不少学员认为本次培训采取以“共同活动”为载体,在相互讨论、交流、协作中培养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方法,符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在要求,有利于能力的培养。遗憾的是,由于培训时间和学员信息技术水平的制约,培训中主要采用了“案例观摩”方法,而“任务驱动”和“课题研究”等方法只是简要介绍,并没有付诸实施。对此,笔者认为,应综合考虑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等因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多种培训方法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从而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3 实现“跟踪指导和支持”,“促进群体共同发展”存在困难
提供高质量的“跟踪指导和支持”,“促进群体共同发展”是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培训模式的特色,也是应对当前我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有力“武器”。
通过培训,大部分学员认为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仍然不是很熟。因此,不少学员担心在教学应用中遇到困难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从理论上讲,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可以建立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续跟踪指导和支持机制,借助相应的硬件设施和技术工具,培训教师和学员可以定期开展应用交流活动,分享各自拥有的资源和经验,学科背景相近的学员还可以进行深层次的协作,从而促进全体成员(包括培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实现“以个体发展带动群体共同发展”的目标。但从现实情况看,由于硬件设施建设参差不齐、教学(学习)资源缺乏、网络培训平台建设落后等因素的制约,要实现及时有效的后续跟踪指导和支持,促进学员群体共同发展还存在困难。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既包括笔者对当前我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的理性思考,也包括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践探索和尝试。本次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问题和不足。事实上,在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建设不均衡、培训教师力量薄弱、高质量的教学(学习)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是正常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以及农村中小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应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意义和价值会更加凸显、方式和方法会更加科学、技术和手段会更加先进、效果和质量会更加优化、体制和机制会更加完善,对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贡献也将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 张运卉,张丽.学习共同体: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7):15-16.
[2] 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王陆.虚拟学习社区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