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7 15:06: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级会计实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公允价值
一、债务重组相关理论
1.债务重组的概念
当债务人的财务状况发生困难或者困境的时候,债权人与债务人通过达成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下做出让步的事项。债务人发生的困难如:债务人自身经营不善或者经济陷入财务危机等,使得债务人无法完成当初的规定或者约定的偿还债务。债务重组的当事人必须遵循平等、自愿、互利的原则。
2.债务重组的方式
资产清偿债务方式,此方式的资产主要是现金、存货等。债务转为资本方式,此方式一般已持有股份为表现形式,将债权转化为股权。修改债务条件,此方式可以减免利息或者通过降低利率来实现。
3.债务重组的意义
日益竞争激烈的的市场经济同时也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企业经常会出现财务的危机,出现资金周转的问题等,当债权人的利益受到损失的时候,当申请债务人破产清算时,债务重组就应运而生。债务重组可以减少债权人的损失,减缓企业的财务风险,化解了财务危机,是一种双赢的举措,对债权债务双方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债务重组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困难难以界定
财务困难的界定问题在准则中至今没有明确的规范,如果不能准确的把握,很多企业的财务人员会把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决作为事项进行会计处理,很多债务重组的事项会导致企业的财报出现变化,导致税务的风险,这样会给企业滥用债务重组留下了隐患。
2.现金流量表的信息不准确
很多由于债务重组的问题导致现金流量表的信息不准确,例如:债务重组准则中将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作为损益,形成的收益计入到主营收入中去,同时结转成本,期间不涉及现金的变动。但是现金流量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就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应收账款的内容,债务重组中将本期的主营收入作为应收的款项的借方发生额,导致现金流量表的信息不准确。又如现金流量表的附表是以净利润为起点的,虽然企业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但是现行的现金流量表中并没有对债务重组的调整项目,这样还是会导致现金流量表的信息不准确。
3.信息披露不完善
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明确规定了相关的计量,同时对报告附注的披露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对于其中的详细程度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一些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事项披露不完善,很多的披露事项具有重大的不确定性。信息披露的不完善会影响以后是否能进行持续的经营,会给投资者的决策产生不良的影响。
4.公允价值难以准确计量
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记为损益利得,会计准则规定的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当参照活跃市场上的同类资产的交易价格,对资产进行合理的估计,同时预计未来的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计量。如果不存在活跃的资产交易市场,无法获取充分的信息,就很难获取可靠的公允价值。现阶段很多市场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无法获取有效的交易资料,很难对公允价值做出准确的估计。会计人员和中介机构的人员对公允价值计量还缺乏经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产生会计信息具有不准确性。
5.加重了债务人的税务负担
当债务人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形式清偿债务的时候,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是一致的,债务人在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时候,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也是一致的,会计上计提的跌价准备和减值准备在税法上虽然不予承认,当资产在处置时进行确认,这就产生了会计上和税法上的差异,纳税人就应该根据此项差异进行纳税调整,调整应纳税所得额。债务重组的损益和资产转让的损益都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使得所得税率高达25%,同时增加了债务人的税务负担,增加了现金的流出量,给企业形成了更大的损失。
三、现行债务重组会计实务的改进建议
1.将债务重组收益分期计入当期损益。债务重组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债权的纠纷、避免企业破产的方法,针对解决债务重组加重的债务人的税务风险,防止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的目的,针对这些的问题,针对原来的债务重组方式是将债务重组的损益在重组日进行一次性的计入当期损益进行改变,即债务重组损益应该分期计入到企业的损益中,设置会计科目如“递延收益—债务重组损益”,将确定的受益期分期转入“递延收益—债务重组损益”账户,在分期转入到“营业外收入”账户,此方法具有简便性和谨慎性。
2.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现阶段的债务重组准则对信息的披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目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还存在一定的弊端,透明度不是很高,关键性的问题还是含糊不定,披露的很简单、简略。真对债务重组还应该披露债务重组损益的总额、披露债务重组损益的净利润所占的比例,分析债务人陷入的财务困难的依据、对于跨期限的债务重组事项应该进行年度的分期,明确这些的信息,有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并且做出合理有效的决策,也有利于债务重组的进行,债务重组的信息披露越加的详细,报表的使用度就更加的充分有效。
3.在现金流量表中显示“债务重组损益”项
现金流量表可以反映一段时间的现金流量,目的是为企业使用者提供现金的流量。现金流量表在编制的过程中:比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流量以营业收入为起点,可以调节经营活动的相关项目的增减变动,调整债务的资产收益,不应该计入应收账款的项目应该进行调减的项目,同时在报表附注中也应该进行调整,不论以任何形式的债务重组,都要增加“债务重组损益”的调整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表的真实性。
4.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具体操作指南
债务重组准则明确规定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在实际中没有明确的具体规定,又因为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市场体制不健全、价格市场不完善,公允价值难以评价和公允,制定公允价值操作指南可以指导会计人员进行计量,另一方面指导如何运用,比如可以通过有关的合同制定现金流量,根据一般的行业规定折现率,采用符合实际的现金流量系数和标准差等来制定操作指南。
5.优化会计环境
会计的信息要做到真实、客观,必须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健全的会计制度,加强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建立一个以道德、产权为基础、法律法规为后盾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必要的条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合同法。建立信用档案,加强惩罚的力度,这样才能很好的进行公允价值的计量,为公允价值的准确的计量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6.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
随着债务重组的准则不断完善,要求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专业判断能力相应的加强,需要企业不断地提高会计人员的水平,通过技能培训,提高职业判断的能力,同时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应该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应该是核心。只有这样当企业面临财务困难和财务风险时才能合理的进行分析和理论的研究,做到合理的纳税筹划,规避企业面临的风险。(作者单位:马鞍山华瑞税务事务所)
参考文献:
[1]吕沙.浅析债务重组会计处理[J].财会通讯,2011,(1):94~95.
[2]郝桂岩.债务重组会计处理之我见[J].财会月刊,2010,(23):61~62.
1.医院管理会计的特点在服务对象上,管理会计主要满足医院内部管理需求,为医院内部的决策和控制提供资料,是内部会计。在内容上,管理会计侧重于面向未来、控制现在和评价过去,侧重点是规划未来,分析过去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未来和控制现在,是经营型会计。在核算方法上,管理会计不受会计准则和统一会计制度地完全限制和严格约束,而是根据管理者的需求,在工作中可灵活的运用预测学、控制论、信息理论、决策原理、目标管理原则和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理论,更多的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在行为影响上,管理会计不仅看重实施管理行为的结果,而且更为关注管理过程,并且想方设法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医院管理会计的职能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成本决策和财务控制,并为内部管理人员提供经营计划和控制的信息。
二、管理会计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争取医院管理者和领导的重视和信任管理会计的应用主要取决与医院管理者和领导的重视和信任程度。在我们基层医院,领导的个人作用很大,每一项工作和事物的推行都要经过院领导的同意和影响。因此,管理会计要根据医院的内部情况和管理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程序和方法向各级领导提供有选择、不定期的管理信息,增强医院领导的管理意识,使医院领导对管理会计的作用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肯定,使其认识到管理会计是为医院提高经营效率提供有益的资料和方法,从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为医院建立管理会计制度奠定基础。 完善各项制度和流程。医院作为一个独立的财务核算单位,必须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医院内部的管理会计流程。应建立以医院各个科室为独立单位的科室制度,有奖有罚,提高科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合理控制成本,增加收入,用最少的劳动创造最多的价值,实现对科室优质、高效的管理模式,和医院的全面管理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管理系统,使整个医院的经济管理保证正常。
对将来现金流量或市场价值的现值展开计算,并将其作为负债与资产计量属性的会计运算方式,被称之为“公允价值会计”。而“公允价值审计”是指专业审计人员对公允价值计量负债、资产等内容价值进行检查与评价审计过程。由于这两项理论与实务在今后会计计量中的作用极为重要,为了对其进行切实优化,我们首先应对两者实务与理论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现状
1.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以往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时,多会以核算工作为主,而对于财务管理工作却有所忽略,这样虽不会造成经济体制与核算模式之间的冲突,却会对经济体制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一些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但却出于某种利益,仍然将核算作为了主要的管理模式。同时,由于财务管理工作方面的缺失,也会对企业管理工作造成影响,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足够重视。
2.会计审计实务方面的问题
实务方面的问题主要以职责分配不明确为主。由于财务管理问题过于敏感,所以在进行职责分配过程中很容易会出现状况,财务人员很有可能会因为责任分配不均,而出现工作效率降低的情况,这对于财务工作的实际开展质量而言是十分不利的。在财务管理模式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财务主管、会计人员以及出纳人员的财务分工模式,与现代财务工作需求并不相符,必须要对其进行及时调整与完善。
3.审计技术与方式重视不足
现代企业多数都缺乏一套完善的币记管理方式,也正因如此,企业币记工作方式并不固定,一般都会依靠审计人员多年工作经验,来对样本进行抽样审计。这样的审计方式不仅无法对企业存在的审计风险进行全面预估,而且审计水平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标准。究其根本就是审计技术与审计方式方面的缺失,因此相关人员必须要对其不断进行加强。
二、公允价值会计审计优化建议
1.优化会计审计制度
鉴于公允价值会计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相关人员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
(1)优化岗位责任制度。针对实务工作中财务人员权责不明问题,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岗位责任制度的完善力度,要以工作岗位实际需要为基础,对每一岗位应该负责的范围以及权力进行明确,降低因权责不明而出现的问题。同时应针对岗位特点,建立岗位奖惩机制,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员工工作崆椋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压力以及责任意识,切实提高员工工作的主动意识。
(2)优化审核制度。审计人员应对企业内部产生的所有凭证进行详细审核,并要对在确保审核内容无误之后,在继续开展后续工作。审核人员必须要对凭证内容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进行详细查看,并要对审查对象的审批程序进行详细检查。
(3)优化部门预算制度。各项工作在实施之前,都应对其预算内容进行评估并上交到有关部门处,而管理部门要按照工作计划以及上交的预算报告,来对最终的预算金额进行能够明确。特别在开展办公用品采购与大型基建项目工作之前,相关部门必须要对其实施预算,以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2.加强内部人员培训力度
作为会计、审计工作开展的关键,企业也应通过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的方式,来实现对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工作的优化。一方面,要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训练,保证工作人员能力的不断强化,要定期举行专业能力比赛,保证财务人员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企业内部学习平台,并要每天推送先进审计、会计方式方法以及其他相关的内容,保证财务人员知识水平的切实提升。
3.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企业要对财务管理问题本质进行深入分析,并要按照最新的财务制度以及核算方式,制定出相应的管理优化方案,为各项财务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同时,还应对财务工作重点进行调整,要以管理为核心,带动基层财务工作顺利转型,以确保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结束语
鉴于公允价值在企业财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企业相关人员应对公允价值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要根据问题本质,并结合企业实际财务情况,来对各项问题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有效提高企业会计、审计水平,保证企业各项财务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参考文献:
[1]郭瑞芳.浅谈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7:217-218.
[2]邓红英.论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6,16:227.
中图分类号:E232.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关于权责发生制等基本准则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2006年,财政部正式了《企业会计准则》,初步建立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基本准则作为该体系的概念基础,明确了权责发生制是会计核算的基础,贯穿于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整个过程;提出了会计主体、会计分期等四项会计假设,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等作出了合理设定。但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银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在实务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已被我们普遍接受的概念基础提出了挑战。
(一)权责发生制与会计分期
权责发生制要求以权责的发生为基础进行会计计量,会计分期假设又设定了会计计量的时间范围。这就决定了企业确定权责的时间标准——即权利与责任“是否发生在某一期间”。目前会计准则采用的已发生减值模型,规定了当存在已发生损失事件等客观证据时,才可确认减值,不具备已发生证据的预计损失不包括减值范围内。由于以客观证据为基础,体现了“当期权责”的匹配。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均暴露了一个共性问题,即计提准备不足。由于该模型存在顺周期效应,为了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增强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各国监管机构开始重新审视既有的减值政策,提出逆周期监管及动态拨备的概念,在经济运行处于上行周期时多提准备,以应对金融风险。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各方面的压力下进行会计准则改革,将已发生损失模型调整为预期损失模型,以预计未来的损失作为确认当期损益的基础。这些改变试图以预期未来为基础,偏离了会计计量一直依赖的已发生观念,实质上扩展了传统权责的范畴,有悖于会计已有的“权责发生”时间理念。
(二)权责发生制与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作为会计基本假设,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规定了企业确定权责的空间范围——即权利与责任“是否属于主体”。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普遍采用以分支机构为核算单位,相对分散的会计组织模式。但随着近几年信息科技的蓬勃发展,集中会计核算模式在银行中得到应用,相对于传统的分散核算模式,集中核算将部分由分支机构叙做的业务数据集中到总行统一簿记,使会计科目使用的规范性以及核算工作的效率得到提高。与此同时,相关的收入和成本由于在总行统一进行会计记录,并未在分支机构账面上体现,分行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其“应享有的权”或“应承担的责”并未通过会计核算反映出来。提供的会计信息没有反映真正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使得分支机构对于自身经营情况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控制,造成反映职能和管理职能不匹配,与准则规定的会计主体应反映自身的“权责”相冲突。
会计基本准则从不同角度明确了整个会计准则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但随着环境的变迁,基本准则在会计实践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保证权责在期限上的匹配和主体上的一致,是当前会计实务工作者和会计理论工作者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以金融资产减值模型以及动态拨备为例,是否可以做一些针对性的调整,如在已发生损失准备的基础上对预计损失在权益中增提相应的一般准备,这样既满足审慎性和前瞻性的监管要求,同时也不会与现行的会计基本原理产生矛盾。还有,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来解决会计信息与会计主体不一致的问题,这也是当前大型企业集团会计管理普遍存在的难题,要重视,不能视而不见。
二、关于会计管理工作的边界与职能转变
会计核算是会计最初和最基本的职能。近几年来,国内银行纷纷提升信息科技水平,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对会计核算的要求不断提高,会计核算也从一维发展到多维。当前,会计核算已不再局限于按经济内容核算,它已经扩展到按部门核算、按产品核算、按客户核算、按货币核算、按区域核算、按行业核算、按渠道核算、按期限核算、按风险核算等。可以说,只要银行管理需要,会计核算就能够提供同源数据下的多维度信息,这使银行管理者可清楚地量化各部门、各产品、各客户的贡献,从而在发展战略、资源配置、激励机制和产品定价等方面做到精细化管理,实现向管理要效益。时至今日,核算仍然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但随着会计环境的日益变化,会计工作也越来越从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移。会计职能的重心转变是一种必然趋势,因为伴随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传统核算型会计已无法满足现代银行管理的需要,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以及银行内部管理水平提高都推动向管理型会计发展,这是会计工作的根本变革。会计职能重点转变要求会计工作从事后算账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转移,从传统的“账房先生”向决策参谋转变,提高会计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对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帮助决策者及时制定政策,合理利用资源,强化内部管理,最终提高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会计管理职能的内涵也不断丰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银行经营环境发生重大调整,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一方面,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资本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增了对流动性管理的要求,并增加了对杠杆率指标的限制。另一方面,人民币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需要银行进一步增强产品定价能力以及有效管控利率汇率风险。这些变化大大增加了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对会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会计管理的范畴也相应由传统的核算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等,进一步拓展至资本管理、流动性管理、内外部定价管理、利率汇率风险管理等资产负债管理领域,会计管理的重心逐渐从利润最大化转变为价值最大化,会计部门也日益成为价值管理部门。会计职能转变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积极应对。
三、会计核算基础性工作如何保证质量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银行相继实现了数据大集中,也促进了会计工作的信息化转型。但在转型过程中,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出现了新的情况,需要我们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问题
从会计的决策有用性看,提供决策相关信息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目标。但在信息数据高度集中处理模式下,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需要很好地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会计核算由原来按分支机构进行并逐级汇总的模式改为集中到总行统一处理后,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加工效率的同时,忽视了分支机构会计主体对应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二是,随着同业竞争加剧,银行在经营管理上开始转向精细化和集约化方向,对产品、客户、渠道、部门等维度的财务信息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但目前的集中化处理手段还没有很好解决这一难题。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银行会计人员应当积极运用会计手段满足管理需求,既要建立健全分机构会计核算体制,围绕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县支行、网点进行多层级的会计核算,全面完整反映各级责任主体的经营责任履行情况,为内部管理及外部监管、纳税、财会检查等提供决策相关信息;又要积极研究制定核算规则、建立配套管理
机制、开发相关信息系统,为管理层提供分产品、分客户、分渠道、分部门等多维度的完整会计信息。
(二)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亟待提高
银行在推进系统集成时重点解决了交易数据的集中处理问题,可以实时生成交易数据。但交易数据只是会计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要及时提供分层级、多维度的会计信息,还需要资金定价、资产质量评估、财务成本分摊等多方面的数据支持。由于缺乏系统有效支持,这些数据相对滞后,导致相关的会计核算工作难以按日进行,基本上仍然维持在按月加工的频率上,部分信息的生成甚至还要依赖年终决算这种传统方式完成。
及时性是会计信息决策相关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在当前经营环境充满动态不确定的情况下,信息的滞后将影响决策的有效性。鉴于会计信息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不能及时提供非交易性原始数据,银行应当积极推进相关管理活动的信息化建设,尽早实现按旬出损益、按日出损益的目标,提高会计管理的有效性。
(三)解决好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性问题
为了提高业务处理效率,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银行在进行数据大集中时采用了会计与业务分离的处理模式。这种模式是对传统意义上会计人员先核后算管理方式的挑战,也对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性质量控制要求提出了新的问题:没有会计人员的复核与监督,仅由业务人员录入原始数据,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能否保障?
面对这些新问题,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应认真思考并设法找出解决途径。如何保证在没有会计人员审核前提下数据的输入不出偏差,如何保证会计数据的输入不受前台业务人员的恶意操纵,这是新形势下会计信息保证客观公正性的一大难题,也是需要我们发挥智慧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