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2 05:35: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心理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109-02
在大学前三年的时间中,大学生往往处于一个相对放松闲适的阶段,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涯还未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当进入大四阶段时,人生的转折点铺就于眼前。学生们忽然意识到,自己无忧的学生时期即将结束,但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涯并未准备好。这种心态上的骤然转变,加之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及受到新闻舆论中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感与焦虑感。据观察,相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大四学生往往处于低迷状态,情绪波动较大。这种负面的情绪对于处在人生转折阶段的大四学生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作为高校工作者的我们,应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实际,通过实践经验就大四学生的负面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对策,帮助学生调整不良心态,使学生们能积极乐观地面对即将面临的职场生活。笔者通过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将大四学生普遍存在的负面心态及解决方法进行了如下归纳。
一、大四学生普遍存在的负面心态
(一)恐惧、焦虑心态。据研究调查表明,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50万人,比去年的630万多20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之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新闻层出不穷,这令原本就因就业问题焦虑的学子们压力倍增,许多学生甚至出现了如果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工作就前途尽毁的灰暗心理,恐惧感油然而生。这种负面情绪往往反映在茶饭不思、意志消沉沮丧、失眠等行为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的正常学习生活。
(二)自卑畏难心态。大四时,许多学生会通过网络进行简历的投递。可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的简历往往难以收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强烈地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如若此时身边的同学因能力优秀而提早获得了工作机会,强烈的对比更会令许多学生滋生了自卑心态,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了自己各方面都难比他人、运气差等负面情绪,从而使学生在面对人生转折点时产生了畏难心理,出现了行动力差、心理怯懦、无决断力等行为。这种心态往往对学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滞作用。
(三)依赖心态。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的宠溺滋长了他们过分依赖他人的心理,这一问题也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个重点难题。当此种心态出现在大四学生身上时,往往造成了他们在应该独立去寻找就业机会时毫无行动力,认为只要依靠家人安排就能顺利找到工作的严重现象。这类大四学生就如同一个超龄的婴儿,生理上已是成人,而心理上还未曾“断奶”,往往意识不到独立的重要性,这对他们未来人生道路的发展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四)厌世、逃避心态。当大多数大四学生正在为前途担忧,疲于上网投递简历或参加实习工作时,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一类学生整日无所事事,沉迷于网络、聚会等娱乐休闲活动中。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一些冷门专业或家境较差的学生当中。他们认为自己先天不足,做任何事情都是徒劳无功,对于人生选择了逆来顺受的负面心态。害怕面对挑战与改变,从而选择了逃避,还经常性地会对家庭条件好或者已找到工作的同学产生嫉恨心理。这种极端的厌世逃避心态,对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四学生而言是最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解决方法
面对以上所述关于大四学生普遍存在的负面心态问题,笔者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归纳了以下三点解决方法:
(一)勤读勤思。勤读书、大有益,是为历史和实践所证实的真理。人的知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为直接知识,靠在实践中积累;一为间接知识,前人和他人实践的总结,通过书来传播和流传。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人,既勇于实践,又注重读书。他们因书而得益,也因书而名垂青史。而“勤思”,则是经过对书中知识的深入思考与捕捉,从而进行挖掘和汲取,使其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大四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大四学生除要完成学业与积极求职外,更应通过勤读勤思来拓宽视野,掌握真知,完善自我的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面对即将步入的职场生涯。
1.温故过往所学。大四时期,学生们往往疲于应对毕业论文及投递简历,从而忽视了对前三年所学知识的巩固。某些学生甚至认为,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此时已不重要。他们忘记了至关重要的一点,现代社会的竞争更是“知识的竞争”,过往书本所学的知识才是他们应对职场所有挑战的核心武器。在大四时期,学生们更应合理安排时间,将所有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巩固记忆。完善的知识储备,将能为应届毕业生顺利找到工作增添成功的筹码。
2.阅读职场类相关书籍。大四学生往往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涯及职业规划一无所知,这不仅对寻找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对于将来的工作及生活也同样百害而无一利。大四时期,学生们可选择性地阅读职场类相关书籍,这类书籍往往以现实为依据,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现实的职场生活。大四学生通过阅读,再加以自我的深入思考及对书中内容进行消化理解,虽是管中窥豹,但已从侧面对职场及社会现状略知一二,做到胸中有丘壑,对于即将面临的职场生涯,便能从容面对。
3.阅读《劳动法》等法律书籍。大学校园素有“小型社会”之称,但与真正的现实社会还相距甚远。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四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少,涉世未深,往往不懂得该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对自己拥有的《宪法》与《劳动法》中规定的合法权利知之甚少。据研究调查表明,由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对劳动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在求职过程中被欺诈骗工的现象层出不穷。为了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大多高校都会针对此问题对应届毕业生开展法律讲座。大四学生应积极参与,并及早阅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书籍,了解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劳动者和作为劳动者在我国的法律中具有哪些基本的权利,掌握这些权利是选择就业的前提保障。
(二)修身。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个人修身不仅包含了为人、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这里所提的“修身”,则指的是大学生通过分析自我、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等途径,从而达到修养身心的效果,最终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转折阶段。
1.学会分析自我,找准定位。分析自我实际上就是一个加强自我认知的过程。大四学生之所以会对未来茫然无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自我的认知不清晰,不知道自己的优劣势所在,也就难以对自己的未来采取合理的规划。在此,笔者建议大学生可通过“SWOT自我分析法”来进行自我分析,此方法对于个人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中的规划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SWOT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个人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其中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O、T则主要用来分析外部环境条件。总而言之,所谓SWOT分析,指的是在四个维度上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矩阵式交叉的分析,找出适合于自己的基本策略。
运用这种强大的分析工具,学生们便能清晰地了解自身的优劣势,更进一步了解和改进自身的能力,通过对劣势的分析,扬长避短,抓住机会,应对挑战,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及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运用SWOT分析法提前做好自我分析定位,可掌握个人的竞争态势,寻求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机会。哪怕未来从事的是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也因自我定位明确,职业发展规划清晰而无畏挑战。
2.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力日趋激烈,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不仅只局限于学历及工作经验,个人的自身综合能力也是求职成功的重要砝码。构成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要素包括:独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组织与策划能力、心理素质、表达能力、自我推销能力、创新能力等。上述8大能力在大四期间,应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大四学生必须清晰认识到,光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乐观的心态是远达不到职场的用人标准,必须从自身的综合能力上进行严格培养,并上升到一定的水准,才能提升就业能力,迈过就业困难这座大山。
3.坚持体育锻炼,培养阳光心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完成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健康的身体。在大四期间,大学生由于承受了巨大的思想压力,生活抑郁,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在此阶段,为了能够以乐观心态面对职场挑战、保证健康体魄,学生们应该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据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次,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因此,体育运动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
(三)践行。践行指的是实行、实践,另有履行自己的承诺,按既定计划实行的意思。此处所提到的践行,指的是大四毕业生应合理安排学习与实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行,再者是通过积极参与实习实践工作来提升自我就业的能力。
1.践行学习、工作计划。大四期间,学生除要应对学业外,还要应对实习工作或兼职工作。这是一个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过渡过程,许多学生都因工作课业并重的繁忙产生了不适应的心态。此时大学生必须要了解到,在未来的职场工作中,一个人往往不只是专注于一件事,而是需要同时进行多项工作事宜。所以,在大四期间,应该尽早调整好心态,对工作与学习做出合理的计划安排,合理的工作学习安排能有效缓解不适心态。做出计划后,要严格督促自己完成,要从社会人的角度来要求自己,完成所定计划,切勿拖延。
2.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度大与自身的工作经验匮乏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前三年由于学业繁重,大多数学生无法兼职工作。大四期间,随着课程量的减少,大学生应该有针对性地多参与实践工作,积累经验。在实践工作当中,学生将能挖掘自身潜能,改善缺点,为未来的职场生活做好充足准备。与此同时,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也是降低就业难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霞.浅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9,(2).
[2]王国维,叶玉平.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及要求[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2).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3—0176—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学毕业生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后,出现了很多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高校不单单要教授学生书本知识,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在校大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必然会经过一段社会适应的心理过渡期,因此学校要对毕业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调试,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适应就是指外界环境不断被打破又不断恢复如初的过程。一些权威的社会学家认为适应可以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来理解。消极的理解是服从接受外界环境,积极的理解是改变干预外界环境。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追求一种安全感,只有人在社会生活中习以为常才能有这种安全感,就是所谓的适应。
二、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中的心理问题
(一)工作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
工作适应是毕业生社会适应的重点内容。在刚进入社会的时候,每个学生都怀揣着梦想,所以一开始的时候都是信心满满。但是根据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调查结果显示,有52.8%的毕业生感到自己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感觉一般的占16.4%,工作力不从心的占16.4%。这个调查结果并没有性别和学科的差异,只有毕业时间的差异。通常,毕业4到5年的学生比毕业1到3年的学生情况好。总体来看,适应好的人数还是占大部分的。
(二)人际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
人际适应也是社会适应中需要注意的一方面。从调查结果中看,大学毕业生的人际适应结果是在社会适应中最好的。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与领导、同事和朋友的关系都很好,但也有一部分毕业生感到自己在人际适应上有压抑感。从工作开始的时候,压抑感就产生了,这种压抑感随着时间的变长而越发强烈,当达到顶峰的时候会有些回落。
(三)生活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
生活适应是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的最基本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毕业生对自己的家庭生活、婚姻生活和文化生活感到满意。其中,感觉良好的占30%,感觉一般的占50%以上,感觉很差的占15%。生活适应很差的毕业生主要是因为随着职业生活的深入,当初从业的好奇心和激动的心情逐渐平缓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矛盾和冲突。
三、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心理素质要强大才能适应社会变革
未来社会有三大特点,即多样性、短暂性和新奇性,这些特点都会让人们感到不适应。有些人对社会的变革感到恐惧。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是这样解释这一现象的,人们会对未来感到痛苦,原因是人的适应系统和决定事情的能力负担过重。只有当环境规律正常的情况下,社会才是理性的。如果社会发展过快,很多人都会受到未来的冲击。但目前,加速度的社会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们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必须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心理素质就会对未来社会不适应。
2.生活技能要强大才能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
生活技能就是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情绪处理的能力、决策能力、缓解压力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等。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足够的生活技能是不能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的。大多数大学生从小到大的,一直过着与社会隔绝的生活,主要就是学习,所以对社会的认识也很匮乏。参加工作后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工作生活中的紧张度、难度都比校园生活要大。所有的一切都带给职场新人很多压力,他们必须提高生活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快节奏的现实生活。
(二)主观原因
1.知识储备不足
据调查,毕业生感到工作不顺心的主要原因是知识不够用。这与科技的快速发展有关,仅仅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工作中,跨领域、跨学科的问题很多,这就需要大学毕业生们掌握相近学科的专业知识,要博学多才,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避免在工作中的自卑感。
2.人际协调能力差
校园里学生可以张扬个性,但是企业要求统一和规范,讲究集体组织的力量。毕业生从业后,要了解自己的角色,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这些人际关系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在工作中要处理好同事关系和上下级关系;在家庭生活中要处理好夫妻、父母、子女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朋友邻里的关系;在校园生活中,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等。如果毕业生的人际协调能力差,那么自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也会出现很多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
3.生活经验的缺乏
大学毕业生由于缺乏生活实践经验,在融入社会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矛盾冲击。毕竟大学毕业生涉世未深,为人处事上还不够成熟。具体地说,就是从小到大的家庭教育并没有训练他们的生活技能,也没有培养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他们处理事情往往会依赖他人,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处事不够成熟。
作者:严辉文
四川大学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而以在报刊等媒体上发表新闻作品、评论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10月11日《京华时报》)
川大新闻系想必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实际上正如川大新闻系主任张小元先生所说的,目前本科论文缺乏真知灼见,学生写起来痛苦,老师指导起来棘手,在社会上已沦为笑谈。是的,现在本科甚至研究生毕业论文,已经沉沦到学术底线的临界点之下。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是效仿川大新闻系断然取消毕业论文,还是任凭“粗制滥造式” 、“剪刀加浆糊式”、“粘贴复制式”、“公开抄袭式”的所谓毕业论文继续糊弄下去,亦有待于时间检验。不过,笔者更奇怪的是,在一些地方,对于中学生甚至于小学生却提出了“创新素质”之类的要求。
比如某地教育部门推出的“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无论是对发明创造作品、信息技术作品还是文字作品的要求,几乎都类似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作为配套措施,这项活动对于初中毕业生的优秀作品还有升学加分奖励。笔者注意到一个现象,在公示获奖的作品中,大多以文字类为主;而这些文字类作品中,又以与同学们最为熟悉的学校生活、学生心理、校园建设、青春期成长的快乐与烦恼、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等等无关社会热点的问题为主。有些得奖篇目一看题目就大得吓人,比如某年度获奖作品曰《中国动漫现状之分析》,别说本科生,我看足以吓趴研究生。
看到川大新闻系本科拟取消毕业论文,一些地方还在竭力鼓捣中小学生搞加分论文式的“创新素质”,只有徒唤奈何了。奈何?奈何?
【基金项目】大连理工大学2016教学改革基金项目(YB201603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06-01
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最后的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更是一次贴切实际工作的大操练。
“大连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亦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一次较为系统的综合训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系统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调查研究、查阅、获取、分析、综合文献资料的能力。
(2)方案论证、分析比较的能力。
(3)设计、计算、绘图与标准规范的正确选择的能力。
(4)本专业常用手段、设备的应用及相关实验数据的获取及分析处理能力。
(5)外文阅读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
(6)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报告的能力。
(7)语言表达、思辩能力,阐述观点准确、清楚回答问题的能力。
二、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特点和难点
土木专业的教学具有理论综合性、实践性并重的特点,合格的毕业生不仅要具备坚实完备的理论基础,还要有相当的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对土木专业人才的需求。毕业论文环节一般安排在大四的第二学期,因此不同于之前的每一个学期,这个阶段具有如下特点:
(1)时间短,任务集中。通常毕业论文阶段最多安排14周(国际班为3周),除去后期的评阅、答辩环节,留给学生的时间是12周,这中间还包括上半年的各种节假日(清明、五一、端午等共计3天)。
(2)不安定因素相对集中。毕业前夕,正常情况下学生们完成了全部的课程学习,面临继续深造或走向社会。各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复试今本上的都安排在每年的3-4月份,恰好是毕业论文(设计)启动阶段,鉴于目前越来越大的考研竞争压力,有机会参加复试的学生,都会全力以赴准备复试而无法集中精力于毕业论文(设计),至少会影响两周时间。如果在异地外校复试,还可能更长。部分学生还面临着找工作的现实问题,同样会分散精力和时间。同时,即将毕业走向社会所带来的焦虑和恐慌心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投入程度。
(3)参与主体的特点。首先,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参与主体――大学准毕业生们,经过大学本科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基本具备了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必要的实践技能,能够在科学的殿堂里登堂入室了。其次,同学们聪明、热情、好奇、精力旺盛、富于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作为科研队伍的新分子,他们思维敏捷、不受惯性思维的禁锢,出其不意的思想火花甚至会给指导老师以有价值的启发,从而促进课题的进展和深化。
如果说前面两个特点是不利因素的话,那么学生们所具有的特点将会成为他们能够顺利地、并且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潜在有力保障。但由于是第一次参加大学期间综合性最强的实践训练,时间短任务重,圆满完成毕业论文的任务几乎不允许有明显的失误和偏差,其难度可想而之。
三、我国教学及改革研究现状
土木专业是我国理工科高校的龙头专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历来都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不同历史时期,围绕这一环节开展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层出不穷。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教学资源紧张, 专业课程的学时相对缩减,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 加上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 学生在毕业设计上的精力投入不够, 致使毕业设计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各高校的教育者分别从宏观管理和微观操作,对本校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不断的进行创新完善的探索。
四、结语
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和创新,虽然各高校的做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那就是: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毕业设计工作也必将面临更多新的问题,不断探索毕业设计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力求使毕业设计环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途径,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场持久战。只有学校、学校基层单位、教师和学生各方面都予以重视,多投入时间和精力,保证各项制度完善,才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各校提出的“精英教育”目标,进行“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方法”的探索和实践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育部),教高厅[2004]14号,2004.4
没有严明的纪律,就没有成功的保证。在三年的电大学习中,我坚持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面授学习,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细心地做好学习笔记,及时写出心得体会。在课下,我能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认真完成课任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业做到认真、工整、正确。另外我还充分利用中央电大庞大完善的远程教育网络,参与在线学习,解决学业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二、坚持专业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做到教学相长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坚持将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学工作,获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果。例如在学习了《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之后,我了解到小学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既呈现出了发展的共同规律,又存在着明显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这就为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和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论的指导思想。通过对所任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分析、研究和总结,我撰写并成功地发表了教学论文《浅议如何转化后进生》。通过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学习,我彻底地转变了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领会到新课程改革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针对性的专业课程设置给我们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极为平稳的成长平台。在三年的学习中,我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合格、素质过硬的人民教师。
三、深入调查,精心设计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对我们三年来所学专业知识学习效果的综合考查。在认真做好资料收集整理的同时,我加强了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性研究,针对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问题,撰写了《浅谈小学语文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一文,受到了指导老师的好评。在论文答辩时,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沉着应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论文观点和理论依据,顺利地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我轻松地跨过了专科学业考查的最后一道门槛。
三年来的电大生活使我深深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坚持学习已成为我们每个人都应慎重思考的问题,而电大灵活的在职学习方式、学业考查方式给我们的专业学习提供了极大的自由选择空间,让我们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在教学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文化素质。
电大,我要感谢你!我们继续成长的专业知识的加油站,是你给了我们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是你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本人签名:××× 相关文章:
2012年中专毕业生自我鉴定
2012年自考毕业生自我鉴定
2012年最新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adopts the advanced process of "Engineering" analysis method, "stagnation" analysis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graduation thesis, and explore the "stagnation" Association; and then proposed based o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of civil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thesis guidance mode. It is proved by practice that the method is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it is full of innovativ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Keywords process analysis;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graduation thesis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①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近年来,针对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阶段“时间短,任务重;不安定因素相对集中”的特点和难点,国内各高校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加大了改革和创新的力度。②③④
本文作者从事土木专业教学、研究生和本科生学位论文指导多年,积累了大量成功的方法和经验。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大连理工大学提出的“精英教育”目标,贯彻“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方法”,提出了基于“过程培养”的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具有较好的实践效果和创新意义。
1 “过程培养”模式的特色
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终极目的是培育创造型新人才。为此,结合当前的教育背景和形式,改革传统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和手段势在必行。
本教学模式的特色即在于把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重点放在“过程培养”上,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结合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特点,以最有效的方法,完成本科生由理论知识型行向实践能力型人才的转化,完成“理论与实践的” 完美结合。
首先,只有在正确的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制定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进而才可能产生可靠的实施成果。本文采用先进的“过程工程学”分析方法,⑤⑥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进行“驻点”分析,并探索各“驻点”的关联性。
其次,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质就是“教”与“学”有机结合为一体,这一点,在毕业论文环节显得尤为突出。如何充分引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调动其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全神贯注的投入到课题中。以教师的诱导、启发为方向,最终达到对人才培养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根本目标。
第三,教学成果的总结及效果的评价对教学质量及效果的确认至关重要。申请者首先总结了历年本科生毕业论文知道的经验和教训,从中提炼的理念和方法;同时,“他山之石,可以为玉”,本课题亦广泛了解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高校的相关专业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教学模式,充分研究各校特色,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吸取优质的教学素材,借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用以补充完善本课题的实施方案,提升自我整体水平。进而探索本教学环节与精英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我校“精英教育”基本纲略的实施落在实处。
2 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全过程驻点分析
针对在毕业论文环节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问题,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阶段的特点,采用先进的“过程工程学”分析方法,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进行“驻点”分析(如图1所示),将本科生毕业论文全过程确定为五个驻点,即选题与查阅文献、研究方案制定与实施、试验数据采集及分析、论文撰写及成果深化、答辩。
驻点1:选题与查阅文献。
该驻点是毕业论文的第一个环节,“过程训练”的开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模式”所强调的全过程的学生参与,首先就是选题需要学生的参与,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指导教师由于还有较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不能全程地陪同学生的实验研究,学生应是实验工作的主体,教师仅起辅助的导向作用。学生对所做课题感兴趣,他们通常能做到积极地去查文献、用心地去设计实验方案、认真地去做实验,实验出现问题,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去加以解决,这样学生往往能高质量地完成研究工作。反之,学生在心理上就有抵触情绪、在工作态度处于消极状态,被动完成任务,论文水平尚得不到保证,谈何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本课题实施中,指导教师应提供多个题目,采取自愿选题的原则,尽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指导教师与学生充分沟通,亦可对课题的工作方向做适当的修正,共同确定任务书的内容,使论文质量能在现有条件下达到较高的水准。
驻点2:研究方案制定与实施。
学会运用文献制定研究方案和进度计划,是科研能力的重要方面,是独立从事科研活动的基本素质之一。
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的文献分析,充分了解所研究问题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水平,通过对比分析,寻求、借鉴拟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大量参考文献及相关标准规程,以确定正确合理的试验方法,制定严密科学、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和合理的进度计划。
由于这一环节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论文工作的深度和质量,因此,指导教师要给予相对较多的关注和指导,帮助学生在研究方案细节的制定上力求科学、准确、可行;方案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勤动脑、多动手,积极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学术及非学术问题。
驻点3:试验数据采集及分析。
本阶段着重培养学生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训练规范、缜密的思维习惯;学会尊重客观规律,戒除急于求成和主观臆断的大忌。熟悉专业常规操作、培养实验技能,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这个环节中,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更应在一定的高度上,采用适当的形式(如组会讨论), 启发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系统的讨论和思考,不断提升他们凝练科学问题、进行对比分析、举一反三的科研能力。
驻点4:论文撰写及成果深化。
相对于前三个阶段,本阶段重在对研究成果的深化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的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试验现象,提升论文工作的理论水平,避免“实验报告”式毕业论文的出现。
指导教师应鼓励、启发学生做更多、更深入的理论分析,而不是图省事地取而代之,沦为“重使用轻培养”、“重结果轻过程”的反面典型。
驻点5:答辩。
这是全过程分析的最后一个驻点。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环节。采用规范的论文评阅和答辩形式,对于提升论文质量,完成最后的升华至关重要。本课题组成员均具有多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学生论文经由课题组指导老师之外的两名其他老师实质性的评阅,给出具体评阅意见,并由学生经修改后再进行答辩。答辩采用PPT讲述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在论文过程中的工作质量。
3 实施效果
2012-2015年,作者针对选题与查阅文献、研究方案制定与实施、试验数据采集及分析、论文撰写及成果深化答辩五个驻点的具体内容,将“过程培养”模式的理念和方法实施运用到大连理工大学土木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具体工作中――所指导的土木专业本科毕业生陈祝?012年)、李祝?013年)、白祝?014年)等同学,在论文过程及毕业答辩中表现突出,毕业论文成绩均为“优”。特别是陈祝?012年)同学,不仅获得2012年大连理工大学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并于论文期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与其论文工作相关的学术论文,科研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升。
实践表明,该方法对于全面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因此,作者认为,应继续深入探索研究、并在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基于“过程培养”的创新型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
4 结语
本文提出的“基于‘过程培养’的创新型土木R当究粕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实践效果已经初步验证,该方法对于全面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确实是行之有效。相信经过不断实践改进和完善,其效果将更加显著。这种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1)在有限时间内,借助先进的“过程工程学”理论指导,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教学任务;(2)切实解决毕业论文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个别学生懈怠敷衍、教师仓促放水的局面。从而将我国“精英教育”基本纲略的实施落在实处,进而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教学质量,培养理论扎实、富于创新的研究型人才,为社会打造合格的土木专业精英人才。
注释
① 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育部).教高厅[2004]14号,2004.4.
② 罗怡,李春天,许惠斌.材料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2):219-220,228.
③ 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若干规定(同教[2012]28号).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162-03
Analysis on the Reason of the Low Enthusiasm for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Graduation Project
Hou QingYu Si SongHua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anshan Anhui,243002,China)
Abstract:The reasons of the low enthusiasm for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graduation project (thesis) were analyzed.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having low enthusiasm to participate in the graduation project (thesis) was the resistance of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to the instruction model.In addition,the excessive emphasis on the goal of the graduation project (thesis),the large random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isting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were the two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having low enthusiasm to participate in the graduation project (thesis).
Key Words:University graduate;Graduation project (thesis);Enthusiasm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大学生进行工程设计或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其进行知识创新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教学、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训练过程[1-3]。然而,当前高校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却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降低了社会对学校所培养毕业生的认可程度[2-5]。因此,有必要对造成大学毕业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不高的原因进行分析,为改善大学毕业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提供改进基础。
1 对指导模式的抵触是造成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一般四年制高校毕业设计(论文)都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而这段时间正是学生找工作以及考研复试的关键阶段。因此,部分专家和学者认为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直接原因是时间冲突[2,3,5]。实际并非如此。一般而言,学校的双选会或企业的招聘会均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半学期就基本落实了工作意向。另外,考研复试则基本集中在3月末到4月中旬。因此,导致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并不是时间上的冲突。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高校教育工作的经历以及和毕业班学生的交流来看,导致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罪魁祸首在于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而造成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的重要原因是很多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模式存在抵触心理。以实验为主的工科毕业生为例,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流程包括:指导老师确定选题,布置学生进行相关的文献检索并撰写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在指导老师主导下进行实验方案的制定并由学生进行实施。然后学生对实验所得到的数据和图表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撰写学位论文。最后组织学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并评定成绩。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主体。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
由于大多数参与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老师同时又在指导若干个研究生,因此,大多数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在研究生的带领下进行的。这本无可厚非。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在研究生带领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大学生认为是在为研究生白白劳动,所做的事情其实与自己关系不大,完全是在被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因而大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即便部分大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在最初能够充分重视,但因自己很少能够有机会与指导老师直接交流,而只能与研究生进行交流,导致自己的工作往往不被指导老师认可和理解,使得指导老师或研究生成了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主体,而大学生则完全于被动状态。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由于不同指导老师的专业方向不同,有的方向甚至与学生所具有的知识体系完全没有关联。在确定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时,指导老师通常从自己的研究方向或科研课题中进行选题,然后布置学生在3周左右的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并撰写文献综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即使排除学生可能的找工作或研究生复试时间,学生也无法对指导老师布置的选题给出充分理解和消化。基本上采用的“Ctrl-C+Ctrl-V”模式敷衍了事,否则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文献综述和相关的英文翻译工作。其结果是,开始做实验时,学生对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所作的目的和意义完全没有认识。其结果是被动地在指导老师引导下或研究生的带领下进行实验,并机械地记录,实际上大脑一片空白。导致部分毕业生认为毕业论文就是抄抄,就是为指导老师做苦力,就是在帮助研究生完成实验任务。而毕业设计(论文)对自己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几乎毫无帮助,简直是浪费时间,还不如洗洗睡觉。
针对毕业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视不够这一现象,许多高校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的方式对毕业生进行引导,但收效甚微。特别是近年来学校扩招导致的毕业生人数增加,有的高校老师甚至要在半学期内指导超过10名以上的大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而且设计(论文)选题又不能重复,交叉也不能太多。加上专业老师还需要承担较为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因此,给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使得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没有充分的时间把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思路和目的与学生进行交流[6]。
上述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模式导致许多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其结果造成了指导老师和大学生之间相互埋怨,大学生和研究生之间相互推脱,最终导致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 对目标结果的过分强调是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由于各指导老师的专业方向或科研课题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存在很大差异。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的特点来看,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几乎决定了最终的评价结果。如果某一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平泛,其实验结果也必然平泛,但如果该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努力认真完成了选题内容并能做出非常好的论述,那么该如何对其毕业论文的成绩进行评定?从目前来看,该生的成绩通常会比选题且有前沿性的大学生的差,即使他们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相当,所运用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相当。究其原因是另一名大学生的选题具有前沿性且结果看似“惊艳”,而该生却因为选题平泛且结果也平泛而无法获得相当的好评。
但就笔者来看,一个看似平泛的选题,对于一个刚刚学完专业课的大学生而言,其对该选题的理解可能并不简单。如果他能通过自身努力给出对于该选题的认识和理解,就应当给予肯定的评价。但如上所述,事实往往并非如此。试想,他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又怎能提高呢?
虽然对选题和结果的强调与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目标相一致,而且看上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但现实却远非如此。试想,在短短的半学期内,一个刚刚学完R悼蔚拇笱生,怎能够在有限的一学期内实现上述目标?答案显而易见。
3 现有的管理与评价体系是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另一主要原因
国内高校大学生学位论文成绩评定大多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即根据选题、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学术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技能的能力、文字表述与图表质量和规范要求等,综合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答辩委员会三方面给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评定。该评价体系存在主观性强、评价指标单一等诸多不足[1]。
此外,由于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是否有优良且充足的生源是各高校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而就业率又是社会衡量高校好坏的最直接因素之一。为此,学校在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上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为控制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学校希望严格把关。但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升学,学校又希望灵活处理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在这种体制下,许多大学生对指导老师的从严管理可以不予理睬。在他们看来,不管如何对待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最后肯定会顺利通过毕业答辩[4]。也正是如此,许多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毕业设计(论文),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直到临近答辩的时刻才在慌乱中参考别人的设计(论文)工作,套用别人的论文模板。如此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其质量可想而知。
参考文献
[1] 周科峰,赵锋军,李宇峙.提高工程类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质量途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8):206-208.
[2] 吴益锋,张淑敏,田夏.上海交通大学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7):193-195.
[3] 孙承志,熊田忠.采用“多位一体”方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2012(27):76-77.
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职业导向更加明确,特别对于毕业班的学生,工作的压力与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相比更为严重。他们不仅要完成大学阶段规定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答辩,定岗实习,办理离校手续等学校事务,还要完成“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就业心理、就业定位等比本科院校毕业生存在着更多的矛盾和焦虑。因此,作为高职院校毕业班的班主任,更要重视高职院校毕业班的特点。做好毕业班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顺利踏上工作岗位,这不仅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是学校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石,更是毕业班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院校毕业班学生的特点
1.思想趋于成熟,情绪容易波动
经过了大一、大二的大学课程学习,毕业班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对人和事有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再加上90后普遍追求个性,独特的性格特征,毕业班的学生比较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但是由于临近毕业,找工作需要的硬性条件,他们对自己的学校生活更加关心,尤其是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诸如奖学金、助学金的评比,入党及各种优秀称号的授予尤为关注,都希望得到最佳的结果,如若结果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造成与老师、同学的关系紧张。
2.班级凝聚力差,学习生活涣散
经过两年多的在校生活、学习,学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及老师已经很熟悉,敬畏感已经消失,规章制度的约束力减弱。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大三上学期就开始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个人活动增多,对学校布置的任务往往敷衍了事或置若罔闻,班级凝聚力下降。同时也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找工作时间提前。部分学生为了找工作、面试,四处奔波,从而缺课、旷课,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二、高职院校毕业班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建议
1.加强班级管理,督促学生完成相关学业
在大学最后一年让学生突击专业知识的学习,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不现实的。基于学生顶岗实习、找工作的现状,在班级管理上,大学最后一年,学生要完成相关的毕业设计以及毕业论文答辩,学校对于部分学分不够的学生用单独辅导等相关措施帮助学生顺利毕业。班主任应该仔细留意学校相关政策,通知并督促学生完成相关学业,使学生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书,达到找工作的基本条件。
2.稳定思想,加强就业思想指导
有些学生在毕业季学业面临着没有能顺利完成、和恋人分手、专转本失败和就业困难等问题。这时候就需要班主任适时介入,给学生心理辅导和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疑惑,让学生在心理上充分做好踏入社会的准备。现在90后学生,普遍在家长的百般呵护下长大,心理承受能力弱,初入职场不论是与同事相处还是上下级相处,认为别人不够重视自己,从而产生消极情绪,频频跳槽。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学生毕业前充分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并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调试正确的求职心理。
3.利用网络化信息工具,建立信息沟通机制,进行求职的个性化指导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及微信群,及时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一对多,单向互动的特点,及时对学生的求职意向、简历制作、能力展示、面试技巧等求职技能进行个别辅导,夯实学生的就业技术基础。
4.鼓励自主创业
开展创业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创业也是改变人生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国家、省市就业政策积极支持创业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创业,不失为明智之举。“学校中有企业,企业中有学校”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打造产学研一体化是高职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平台,实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明显高于本科和中专,同时他们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采取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他们在创业道路上有巨大的优势。
5.利用信息平台,进行就业跟踪
信息平台的联系工作不能中断,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就业,并且提供给其他学生有用的信息,班主任在帮助学生就业的整个过程中,形成和学生的这种联系,会加深学生对老师以及学校的情谊。这种情谊,少则一年,多则几年,这对于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意见反馈,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改善学校管理模式,增加就业渠道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种传恩.毕业生实习阶段的流程管理[J].人力资源,2010(05).
09行管的t台show更是让大家眼前一亮,模特们身穿华丽新潮的服饰,在追光灯下展现当代大学生特有的风格和魅力,让人惊叹。两个来自国防班的节目—— 摔擒和军歌大合唱充分展现了国防生们的多才多艺和训练有素。古典舞《雨中花》典雅柔美,仿佛将大家带到了水墨山水的世界中。来自09政行的小品《非雷勿扰》不仅幽默搞笑,更结合了政务学子生活中的细节,引得现场笑声不断,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10级新生同样也带来了他们的表演——《我的大学我的梦》。情景剧展示出了他们初来大学的尴尬和迷茫,也表达了他们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同学之间情谊的珍惜之情。10级研究生师兄师姐带来的歌曲《梁山伯与朱丽叶》优美动听,让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研究生和本科生同台献艺,同台欢庆,让本次晚会的氛围更加温馨动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晚会的游戏环节,在李锐老师和林忻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争先恐后上台参加游戏,再次引爆了全场气氛,游戏环节惊心动魄,最后台上台下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歌舞青春主题曲《all for one》让大家热血沸腾之后,晚会在学院院歌《一起走进》中落下帷幕。大家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XX年的迎新晚会结束了,但是美好的记忆会长存大家心中。我们会永远记得工作人员为这台晚会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记得演员们精彩的表演,更记得在我们心中流动的温暖与快乐。
20**年4月21日18:00,辅导员黄忠明老师在福建路校区综合楼322会议室召开了毕业班返校后就业指导、安全教育班会,由黄老师分管的审计0951、0952、会计0956、0957、0958、0959 共6个班的同学共同参加了本次班会。辅导员黄忠明老师在大四毕业生返校班会上重点讲解以下六个方面内容:
第一、黄老师欢迎大家顺利返校,要求大家尽快将以下毕业实习材料准备好:毕业实习材料:<南京财经大学毕业实习报告(实习单位鉴定意见+盖章)、分散实习回执、分散实习考勤表(实习单位意见+盖章),统一交给指导老师审核。
第二、黄老师对毕业生的户档去向问题作了详细说明,归纳有以下几种:
(1)6月份毕业时个人可以申请户档回原籍
(2)申请户档留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凭就业协议书再派遣到单位,也可以以后申请回原籍。
(3)申请到非生源地的人才服务机构(如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进行户档挂靠。
(4)需要派遣到单位(或者就业单位挂靠的人才市场)的同学,需要提交就业协议、高校毕业生接收函等相关材料,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根据省教育厅安排的时间统一办理就业报到证;户口迁移证由保卫处根据审批的就业派遣方案办理。
第三、对全体同学进行就业指导。请已经签订好就业协议(或者劳动合同),的同学,要求同学们到就业联盟网站登记后尽快上交就业协议(或者劳动合同),争取第一批派遣;出国的、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上交国外大学录取offer、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研究生调档函);对部分工作还没有最终落实的同学,黄老师希望他们树立“先实习再就业、先就业再择业”理念、适当降低期望值、先就业养活自己,解决温饱问题,从基层做起、树立信心,积极应聘面试!希望就业有困难的同学能主动联系辅导员,以便辅导员单独指导和推荐到招聘单位!要求全体党员、班团干部积极发挥先进榜样作用,率先就业,并且帮扶就业困难同学。
第四、返校后毕业前工作布置。对毕业前毕业生体能测试、毕业生体检、毕业论文答辩、毕业生评奖评优、学位申请及毕业离校等大致情况向大家作了简要说明。要求大家按照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要求去做,及时与论文指导老师保持电话、邮箱、短信联系,保证及时与论文指导老师见面,论文初稿必须及时发给老师或者送给老师审核修改,希望大家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确保毕业论文质量。
第五、黄老师强调安全是重中之重。要求每一位毕业生加强对人身安全、交通安全、财产安全、防火、防盗、防诈骗、防传销等方面措施落实,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消除安全隐患!告诫大四毕业生在离校前最容易出事情,针对最近很多高校发生的安全事故案例,黄老师重点点评,希望大家吸取教训,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对毕业生请假情况,黄老师做了仔细讲解,要求大家严格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和要求去落实。
最后,黄老师希望大家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从严遵守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珍惜毕业前最后两个月,祝愿大家学习工作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努力开创美好的人生!
这次班会为同学们大四毕业实习画下了完美的句号,给那些还没有落实工作的同学指明了方向,同时对毕业前工作大致作了布置。作为大四毕业生,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努力寻求机遇,尽力为自己争取就业机会。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都能不断挑战自我,展翅高飞,开创美好辉煌的人生!
XX年6月21日,药学院团委开展了爱心漂流站收书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3-0099-05[HT〗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至2002年,我国已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向选择、自由择业”就业机制的形成,大学本科毕业生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一方面,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考研、出国成了大四学生规避就业压力的新途径,为了全身心备考或准备材料,许多学生选择逃课;另一方面,对于选择就业的学生来讲,先找饭碗再谈学业便成为当前大学毕业生的现实选择,许多学生加入到应聘、实习的行列,提前进入工作状态。面对这种状况,很多教师持漠视或默许的态度,“尽管学位是学术水平的标志”,但在学位评定上却“涉及行政权的运用”\[1\],加之大学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和制度改革的滞后性以及对“一次性就业率”的盲目追求催生了“大四现象”\[2\]:大四学生大量逃课,正常的教学无法顺利进行,毕业设计及毕业实习等学习任务与学习环节完成质量难以保证。
大四是培养大学生的最后巩固和补足阶段,是大学四年专业知识学习整合和融会贯通的关键环节,更是整个大学学习的点睛之笔。它是一个集过渡性、实践性和研究性于一体的整合时期:
过渡性。每个大四学生都需要完成相关的角色转换:选择就业的毕业生面临着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面临着从“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换。而大四正好是转换角色、调试行为的中间过渡期,这一阶段的教学也就具有了与前三年截然不同的性质,它在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顺利融入新的环境、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践性。大四阶段的教学具有实践性,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以毕业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为着力点,一方面提升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实践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融会贯通。
研究性。研究型大学在本科教育方面就其性质而言,具备研究性特征;就其人才培养目标而言,更致力于培养和造就富有创造能力的高级人才,采用“研究+学习”的教学模式\[3\]。尤其是在本科教学的收尾阶段,更要将综合性、高水平的科研训练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为本科生提供一种独特的大四“研究性学习”的顶峰体验和经历。
如今,“大四现象”正在阻碍着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进而严重影响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假使这种现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稳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只能是纸上谈兵,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质量势必下降。因此,把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关――大四阶段的教学管理,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一、 现实困境:南京大学
大四阶段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笔者以南京大学为例,对大四阶段的教学过程及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采取了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南京大学即将毕业的2010届本科毕业生,抽样方法为分层等比例抽样法。首先将调查总体按照学科门类进行分层:分为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4类,继而按照性别比例再分层,之后进行等比例抽样。笔者于2010年4月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1份。其中男生占62.9%,女生占37.1%。专业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又访谈了部分大四学生(以SO表示)以及部分院系的教学院长/系主任(以MO表示)。学生和教师共同构成了教学环节,而教学质量的高低不止取决于教学环节的质量,更取决于教学环节的前提(课程设置状况)以及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教学管理)情况。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管理方面则是由各个学院负责教学工作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又访谈了部分院系的教学院长/系主任。访谈抽样方法为目的抽样法。对学生的访谈兼顾性别、专业、毕业去向的不同,选取有代表性的个案;对教学院长/系主任的访谈也兼顾学科门类进行选取。最终,访谈样本确定为大四学生11人、教学院长/系主任4人。
通过调查,笔者总结出了南京大学大四阶段教学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
(一) 课堂教学阻力重重
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教学组织活动方式,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多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进行。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关乎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大四阶段的课堂教学地位则呈现出特殊性:课堂教学一改其“主角”地位,甘当“大四舞台上的配角”。
大四课程安排相比于前三年已经明显减少,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第七学期学生平均修读课程2.78门,其中12.7%的学生没有修读任何课程;而到了第八学期学生平均修读课程只有0.61门,78.9%的同学没有修读任何课程。总体上来讲,平均每位同学大四期间修读课程数为1.7门。尽管平均修读课程数已如此之低,但逃课现象却甚为严重。MO1教学院长在谈到大四学生逃课问题时讲到:“大四课堂的出勤率非常低,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老师去上课,教室里面一个学生都没有的状况。这种情况不止出现过一次,这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严重浪费。”从所属群体来看,出勤率较高的是保研族和留学族,而考研族和就业族的出勤率最低。正如SO1同学所言:“我们系一般情况出勤率能达到25%就不错了。几乎都是保研的,保研的还有不去的;考研的同学有去听的,不多;还有找工作的几乎就不去了。”
在访谈中,笔者还了解到除了逃课现象严重之外,很多到课的同学在课堂中也是思想涣散,无心认真听讲,从而影响到教师的讲课情绪,课堂氛围很难充分调动起来,最终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二)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环节是研究型大学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本科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更应在本科第四年“唱主角”。实践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第四年的实践教学最核心的两项内容就是毕业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而这两项指标所体现的质量则直接显示出本科第四年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高低。然而,实践教学质量不容乐观,毕业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都存在被“边缘化”的趋向。
1. 毕业实习(实践)被“边缘化”。毕业实习(实践)是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桥梁,也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实战演练。通过毕业实习(实践)环节,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本专业的实务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毕业实习(实践)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环节的一个薄弱环节,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毕业实习(实践)被“边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毕业实习(实践)基地缺乏,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少部分专业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基地,系统地组织学生参加毕业实习(实践);还有相当一部分专业虽然设置了实践学分,但是由于缺乏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或基地,只能对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要求学生自行寻找实习机会,自行联系实习单位。
二是毕业实习(实践)过程流于形式。很多专业将毕业实习课程定于第七学期,这与找工作的黄金时间相冲突,于是很多同学以找工作为第一要务,参加校园招聘会、双选会等,而对毕业实习持“无所谓”、“拿到实习鉴定即可”的态度,心不在焉、敷衍塞责,对实习工作不够珍惜和重视,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在圆满完成实习任务上。在访谈中,MO2院长指出,“我们通过实习单位反馈得到的信息,有的学生会经常请假,说是要参加面试或者考公务员之类的,也不会太用心”。这最终导致无法达到理想的实习效果,学生的实习质量出现滑坡。
2. 毕业论文(设计)被“边缘化”。对学生而言,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是学生运用专业所学,进行资料搜集、逻辑论证、实践调查、实验研究的过程。它是对自身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考察,也是迈向专业深层研究的第一步。但是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的地位越来越被“边缘化”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论文写作(设计)时间短。根据高校的本科教学计划,毕业论文(设计)多安排在第八学期,从论文最初的选题到完成只有两个半月的时间。在这两个半月的时间中,学生不可能完全沉浸其中撰写毕业论文,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时间与提前上岗实习、研究生复试、省公务员考试的时间相冲突,学生只好一再压缩投入毕业论文(设计)中的时间和精力,在答辩之前临阵磨枪,以应付了事。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只有10.3%的同学预计用3个月(及以上)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近一半(43.0%)的同学只准备用1个月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甚至还有6.4%的同学准备用1周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
二是师生交流频率少。论文的撰写(设计)过程是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传授写作技巧,启发研究思路,激发研究兴趣,对学生的论文选题、研究过程、论文撰写进行全程化指导;学生则获取论文撰写知识,在与指导教师的思想碰撞中厘清思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论文写作(设计)。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具体体现为交流频率,在“到目前为止,您与指导老师就毕业论文(设计)事宜讨论过多少次”一题中,44.8%的同学表示在论文写作(设计)过程中,与指导老师的交流只有1―2次,30.9%的同学能够达到3―5次,与导师的交流达到6次以上的累计有15.4%的同学,同时不得不指出的是有8.7%的同学表示自己与指导老师的交流为0次。
因此,由于写作(设计)时间短缺,加之师生交流频率少,毕业论文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其结果是研究过程如蜻蜓点水,不能够达到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体系、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良好效果。
可见,研究型大学大四阶段教学已经被“弱化”甚至遭遇被“虚化”的困境。
二、 突破与尝试:南京大学“三三制”
本科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努力
从宏观层面讲,“大四现象”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结果,其中一方面是来自于外部环境,近年来教育体制和就业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型,同时政府和社会始终以“一次性就业率”的硬性指标向高校施压。这些外部因素固然导致了研究型大学大四阶段教学被弱化,但是面对这样的困境,以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为宗旨的研究型大学不能因深陷泥淖而悲观失望,应该从自身探寻原因,通过努力改变这一困境,破除“大四现象”的魔咒。
从微观层面看,很多人认为造成“大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业中,然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这些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大四阶段所开设的课程不符合学生需求,缺乏吸引力。
太多的理论课程给学生一种“学难以致用”的感觉,学生认为“课程没有价值”,因此无法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在“大四所修课程中,是否有足以吸引您的一门课程”一题中,53.7%的大四学生表示大四课程中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吸引他们;而对于剩余的46.3%的学生,79.9%的人认为“课程内容有价值”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原因,可见课程内容价值在大四课程中的重要程度。如果课程的内容不能满足大四学生的需求,严重的逃课现象就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因此,优化课程结构、重建课程体系便成为破解“大四现象”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2009年南京大学开始了新一轮全方位的本科教学改革,这为破解这一现实难题提供了重要突破口。改革以制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融通的“三三制”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点,努力探索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所谓“三三制”,即为“三个培养阶段”和“三种发展路径”。3个培养阶段包括:大类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阶段。在多元培养阶段(升入高年级的最后1至1年半的阶段),基于对不同毕业走向的学生群体的考虑,本着“个性化教育、多元化培养”的基本原则,在本科高年级阶段实行分流教学,为不同群体打造满足不同需求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自行选择发展路径: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和就业创业类(见图1)。
因此,对于个性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按照横向维度主要分为两大类:以促进专业发展为目标的继续深造类课程体系和以强化就业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就业创业类课程体系。
(一) 继续深造类――构建以促进专业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继续深造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为继续深造的本科生提供本专业或跨专业深层次的课程内容。可以从3个方面努力:
首先,开设与研究生阶段相衔接的基础课程,通过深层次的理论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其次,提供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利用本身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并提供充足的资金和科研项目,为即将继续深造的大四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充分发掘本科生的科研潜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提供更多进入相关领域实习或实践的机会。创新起于问题,源于实践,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就业创业类――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切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为提高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未来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高校需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研究型大学首先要倡导职业生涯规划,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贯穿学生的成长过程,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建立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而针对大四选择就业创业的学生,要以相关岗位实习和求职技巧为核心,辅以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政策法规等内容的指导教育,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另外,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其精英教育的内涵就是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的创业型、创新型人才\[4\]。而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只有6.1%的同学认为应将创业教育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可见,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同等重要,不容忽视。
南京大学“三三制”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1个有始有终、层次分明的完整课程与教学体系,尤其是在多元培养阶段提出了3种分流路径,目前正在不断努力完善以学生多元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课程建设。一方面,学校着力开发和完善就业创业类课程模块,该模块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养为基点,为了与课程相配套,学校还专门建立了“南京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网站”,这一网站内容丰富,包括政策资讯、职业规划、创业实践、创新视野和课程中心等导航栏目。另一方面,针对继续深造类的同学,学校正在努力打通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之间的壁垒,为大四学生提前攻读深层次课程、积极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等提供合法化的政策支持。目前,改革仍面临一些困境,但是学校一直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笔者相信,多元培养阶段课程模块的创立将弥补大四教学中原有的空白,并成为突破大四教学管理困境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柳文彬,张传.学位评定和授予的行政程序控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77-80.
[2]杨远芬,郭元锋.“大四现象”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2):170-171.
[3]常维亚,邢鹏,赵莉.探索建立研究型大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4(9):24-25.
[4]郑旭红,孟勤,刘春阳,等.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3):40-41.
The Difficult Position of theFourthAcademicYear Teaching
Management of a 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y and
Its Way Out: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University
LIU Jingyue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078-02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面对全国每年有几十万、上百万的大学本科毕业生需要实现就业、准确找到适合自己工作岗位的就业问题。多数人发出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感叹,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量还是供不应求,大学生要找个工作并不难。”事实上,从毕业到就业,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要承受比过去更多的心理压力。因此,我们既不能肆意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也不能盲目乐观“大学生找工作不难”的现状。为了系统、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可以从就业人数、就业结果、就业观念、就业倾向、就业渠道、就业专业、就业学历、就业服务等方面进行管窥。
1.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渐激烈。随着高校连续数年的扩招,近年来,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45万,2004年增加到280万,而2006年却增加到413万。2006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是2002年的2.8倍多。大学生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冲击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稳定机制,造成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矛盾显现。可见,在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竞争不断激烈。
2.就业结果:初次就业率持不断下降趋势,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70%,其中本科生超过80%,专科生40%。2002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65%。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高校毕业生签约106万,签约率仅为50%,其中研究生约80%,本科生60%,专科生仅为30%[1]。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持不断下降趋势。
3.就业观念:(1)就业方式的非理性。由于受传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毕业生面对竞争日渐激烈的就业环境,难以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正确地选择各种带有时代价值和潮流意义的职业观念系统,茫然之中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表现出一种随心所欲的非理性心态,一些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唯恐丧失良好的就业机遇,但面对风险,又犹豫不决,裹足不前,唯恐自己一次错误的选择造成终身遗憾。(2)择业目标的“求稳攀富”。“求稳”是指大学毕业生盲目寻求稳定性较强的职业岗位;“攀富”是指大学生热衷于工资高、津贴高、待遇高、地位高的职业岗位。显然,大学毕业生求稳攀富的择业观念有悖于人力资源的公平公开的配置方式和合理有序的流动过程。(3)就业价值的“个人主义”。经济体制转型使一些大学生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心理防线日益崩溃,强调个体权力、权益维护的市场经济使其陷入本位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误区。(4)就业过程的“盲目随意”。一些大学生对就业程序一知半解,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过程全然不知,将求职过程简单地描述为“递简历、答问题”,甚至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同视之,误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顺利找到理想工作。
4.就业倾向:多数人希望到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就业。2003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对毕业生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的需求有所增加,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需求仍不足。越来越多的学生把就业区域限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由此造成众人同挤“独木桥”现象非常严重,挤不上的学生对其他地区岗位则“不屑一顾”。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选择大中城市的占44.7%,到县城的占20.2%,到乡镇和农村的分别占7.7%和0.9%,还有26.6%的毕业生表示对地点没有特别要求,而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中到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达到76.6%[2]。
5.就业渠道:以参加就业招聘会为主。有调查显示,在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方式中,参加招聘占51.1%,电话联系占17.1%,发E-mail占15.1%,邮寄简历占14.1%,登门拜访占10.0%。大学生就业可以寻求的最主要的资源是招聘会(28.9%)、学校和老师(26.1%)以及家庭的力量(24.7%);而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络(9.1%)、同学与朋友(6.6%)、社会中介机构(2.0%)次之。可见,招聘会在大学毕业生求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
6.就业专业:冷热不均,需求有别。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国家对能源新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海洋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投资力度加大。与此同时,社会对跟这些技术领域相关专业的需求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例如,计算机类、通讯类、电子、机械、自动化等专业的需求量较大,而数学、物理等理科基础理论专业和文学、哲学等文科基础理论专业的需求量较少。
7.就业学历:本科学历基本持平,专科学历就业较难。研究生教育的扩招直接带来了研究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加大了本科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提高了专科生就业的难度。实际中,一些用人单位不顾及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盲目提高对从业者的学历要求,排斥专科毕业生,使诸多素质优秀、实践技能较高的专科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这不仅造成了单位人才结构的失衡,而且也导致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8.就业服务:学校就业指导开展时间较晚。大学四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可以说是大学毕业生最为紧张的一个学期。大学毕业生既要参加实习,又要准备毕业论文,还要联系工作单位。然而,多数学校却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无疑造成了学生实习、毕业论文准备与就业之间的相互冲突。
二、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出现的原因
针对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理论界和学术界已经有过专门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调整“快”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慢”之间的矛盾。“十一五”期间是中国劳动力增长和供给的高峰时期,大学生就业和全社会就业两股大潮汇集成规模宏大的就业潮流,冲击着劳动力就业市场。与社会劳动力需求量相比,大学生数量还未达到供过于求的格局。导致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不仅仅是扩招所致,更主要在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节拍落后于产业结构调整速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孕育生成了众多的高等教育新理念。在这些新理念、新思想的感召下,国内多数高等学校紧紧围绕高等学校改革的方向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讨论和孜孜以求的探索,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大大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改革的力度并没有触及到高等教育的神经末端,整体上看,高等学校内部结构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之间的生态链接依然薄弱,高等学校内部结构各组分之间互相牵扯、互相妨害的情况仍比较严重,集中表现为专业结构狭隘、课程结构呆板、队伍结构失调、组织结构臃肿等方面。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滞后直接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守旧,造成大学生理论知识涉猎面过窄,知识整合能力偏弱,工作经验不足,实践创新能力较低等。面对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从业要求,多数大学生会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
2.就业政策的制定与落实之间的矛盾。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主要有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这些政策无疑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根深蒂固,户籍准入和管理制度依然存在,尤其是档案在地方和各城市间不能自由流动,缺乏毕业生人才服务机构;由于不能及时化解日渐增多的就业毕业生,加之常设性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缺失,各种人才市场和中介机构规范化管理的淡薄,进而造成一些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人才招聘活动的出现[4]。这样就使得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制度的良好初衷与预设目标大打折扣,反而不利于就业机制的完善、就业指导政策的落实、就业市场的优化、就业信息的透明以及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
3.大学生就业心态与就业制度改革之间的矛盾。双向选择就业模式的实施,调动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能动性。然而面对从过去社会精英身份向普通劳动者身份的快速转换,多数大学毕业生沉浸在身份转变的苦恼之中,而没有及时地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在心理上也承受了无比巨大的压力。在教育经济学的理论视阈中,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主要途径,而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的物质基础 [5]。教育层次越高,教育产品的生产周期相对越长,需要的个人教育投资越多,付出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也就越大。个人教育投资无论是消费意义上的判断,还是生产意义上的认识,或是消费生产兼容意义上的界定,都具有一定的对象指向性,即个人或家庭是教育投资行为的实施者。高等教育学费作为个人教育投资的主要内容,已从1989年最初的100元~200元涨到了如今的5 000元~10 000元不等。有统计资料显示,现在的大学学费比1989年增加了25~50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面对高等教育学费逐年的持续攀升,多数家庭虽显得力不从心,但为了获得预期的高等教育产出――儿女成才,多数家庭都尽全力甚至举债供子女读大学。
当“希望子女毕业顺利就业,谋求高收入工作”的美好期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事实发生冲突、碰撞之时,对于热衷于高等教育投资的大多数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一些大学毕业生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现状,既幻想回到上大学就有铁饭碗的时代,又希望得到社会精英的评价;既向往高收入、高福利的工作的获得,又苦恼于紧张的就业环境。多重就业心理的交织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的滞后。
参考文献:
[1]王建英,邹清.浅谈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3):77-80.
[2]金喜在,朱志强.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1):17-20.
由此可见,手与脑关系极为密切。学习、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如果光用脑或者只注重用脑,往往事倍功半。如果手脑并用,那就成效卓著了。
我们有些人,脑子并不懒,读了许多书,看了不少东西,讲起来也滔滔不绝,似乎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手懒,不注重笔记,不注意整理,不善于进行运用,因此往往也没多大出息。
勤动手,不仅使脑子更灵活,提高效率,而且容易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有的人把人生分为学习阶段和使用阶段,即学生时代就是学,毕业以后就是用,分得很清楚。过去不必说了,至少与提倡“终身教育”的现代,已是很不适应的了。知识在不断更新,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人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光用不学,已有的知识会老化、淘汰、无用了,还怎么会有成绩?
相反,有的学生就聪明,把学习和运用结合得比较好,在中学时期就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搞小发明,小创造,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获得小成果。这种小发明、小创造,反过来又促使他去努力学习,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到大学、研究生期间,则更注意学用结合,除一方面打好基础外,已经有比较明确的研究目标,所以有的毕业论文就有较高的水平,甚至在某一方面具有突破的成果。不少研究生,两三年后,出了一两本书,既完成了学业,又有了成果。这比那种单纯地学,可就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常言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光读不用,就不觉得少了,往往还以为很多,容易骄傲自满。一旦边学边用,就会感到,不论怎么努力,所学的东西都不够使,因而更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用结合,互相促进,成效显著。
马克思因为写《资本论》,几乎把大英博物馆有关的藏书都读完了,甚至极为罕见的政府报告和档案,他也没放过。
作家姚雪垠为写《李自成》,搜集了上万张卡片,他读了多少书,就可想而知。即使这样,他还觉得资料不全,还在搜集。
郭沫若更有趣,每当写剧本的时候,他常常先把名家名作找来读,然后再进入创作。
如今有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差,不论教师给他讲多少道理,家长怎样用“长大了去扫大街”之类的话去威胁,都不灵,关键就在于学用完全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