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1 15:37: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两化融合项目申报材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 引 言
“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2010年的国家财政科技投入资金已达到6980亿元,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8%。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到“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使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到2010年达到2%,预计到2020年达到2.5%以上”。《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科技发展主要指标之一就是在2015年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2.2%这一硬性指标,仅仅按国际经济刚刚复苏时期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计算,2015年的国家财政科技投入资金则不低于8500亿元,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2015年的国家财政科技投入资金有望达到万亿元以上。
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并投以数以千亿的财政资金对相关行业领域企业的科研项目予以扶持,无疑给企业打了一针强心针,极大地鼓舞了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决心。但科技项目扶持资金的申请是近几年才实施起来的,各企业科技管理水平、申报人员素质和所处行业领域不同,其申报材料质量也不同。有不少企业虽有较好的项目,但因未理解申报要求、没把握好申报契机、申报材料没体现出项目的创新性和优势、项目技术水平仅仅处于国内先进,且申报材料撰写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不足,谬误之处较多等各种因素,导致无法得到专家评委的认可,因而纷纷落选。
2 项目申报应注意的事项
2.1 捕捉项目申报信息,开拓信息来源渠道
2.1.1及时获取项目申报信息需具备的条件
现今的社会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以往的战争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兵家所遵循的规律,而信息化时代将更加重视遵循“兵马未动,信息先行”的原则。在项目申报方面,项目申报信息的第一时间获取有着重要意义。
(1) 先敌了解
先敌了解中的敌是指项目申报过程中存在的潜在竞争对手。若你能早于竞争对手获取信息,将会极大地提高项目申报的运筹谋划、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指挥活动的时效性,从而大大缩短了项目申报的指挥决策周期。
(2) 先敌发现
早于竞争对手发现本企业的现行不足之处,如:无《科技查新报告》、《检验报告》、个别证明材料已经过期或即将过期需补办等。因为无论是《科技查新报告》、《检验报告》还是个别证明材料需盖年审章或相关主管职能部门出具证明(如环保、纳税)等,办理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早发现便于早解决。
(3) 先敌行动
现在大多数项目申报的时间都很短,个别项目申报时间甚至不到一周的时间。若早于他人获得该项目的申报信息,则有利于统筹安排,组织材料进行申报。在充足的时间下,申报材料的质量也会远远高于后期临时汇编材料的企业。
2.1.2项目申报信息的获取方式
(1) 历年来项目申报时间的规律
有些项目的申报时间有着大致规律的,如每年12月左右进行的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火炬计划、国家星火计划,每年3月和8月左右的民营科技企业认定,每年4月或7月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复审、常年接受申报的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科技成果鉴定等。这就需要项目申报管理人员脑海里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轮廓,能妥善的做好项目申报规划,未雨绸缪的提前是做好项目申报基础工作。
(2) 互联网信息
在互联网信息发达的今天,不论是政府职能部门也好还是行业协会也好,只要他是一个正规部门,有自己的独立网站,那么相关的项目、奖项申报信息都会在网站上予以通知。若想获取项目申报信息最简洁的办法就是去相关网站浏览一下即可。
这一点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之所以难就在于可申报的项目繁多、涉及的各级部门、行业协会也多,按项目类型分有科技、技改、经贸、信息产业、知识产权、节能、低碳、转型升级等,而每个项目又可细分成若干类,例如科技类项目又分省、市、县(区)产学研;省、市、县(区)科技奖;省、市、县(区)科技专项、工程中心、民营科企、重大专项、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新产品、火炬计划、创新基金等等。对于有一定规模实力和知名度的企业来说,这些项目的申报要随时留意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小企业信息网、国家知识产权局以及省、市、区各类职能部门,还有相关的各类行业协会。
有些项目虽然不适合报国家级项目,但省或市乃至区,以及行业协会的项目在符合条件要求的情况下企业是可以酌情申报。虽然国家级项目申报时,国家会让省、市、区各级部门层层转发通知,但是由于层层转发通知,当企业接到通知时,少则已经过去三天,多则已经过去一周乃至两周的时间,留给企业的时间就相对较少。所以建议项目申报人员在每天的例行工作中,尽量把相关职能部门的网站游览一下。
(3) 人际关系
做项目申报人员若有心想做好这个工作,其实难度是很大的,除了对行业知识的要求外,还要对其它的辅助专业技能要识,并灵活运用,而这些都不难,最难的则是学做人。做了项目申报人员,尤其是全能型(各类型科技、经贸、技改、知识产权、名牌、商标等)的项目申报人员的性格、脾气尤为重要,因为对内他的工作涉及到公司多个部门,对外他接触着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若是一个口无遮拦、性格莽撞的人,往往本职工作没做好还得罪了人,搞得大家之间有着隔阂,不利于工作。
想做好这份工作一要管好自己的嘴巴:该说的、能说的就说,不该说的、不能说的坚决不说;至于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则要自己心里事先掂量好;二是不能太骄傲:不要以为自己有本事或者在知名大企业甚至最近取得了什么显著成绩就傲气十足,实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取得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只能代表你公司的实力,并不能代表你自己。
只有与同事、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同行(仅指项目申报行业)和自己交际圈的朋友关系融洽了,这样你在与他们交流的同时才会学到不少的东西,得到不少有价值的信息。当你在项目申报过程中遇到问题请教别人时,别人才会热心指点。
2.2 项目申报书及可行性报告的撰写
2.2.1申报项目的选题和项目名称
申报项目的选题是否准确是申报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也是开展项目科研的基础和关键。要做好项目的选题工作,就要掌握大量的信息,包括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同行科研情况等。在充分明了项目申报指南后,找到最适宜的项目申报领域范围和题材,便可着手组织材料。
项目的名称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的重要信息点。项目题目出现问题,往往对项目申报材料乃至整个项目的研究方向带来不小影响。项目名称最能吸引专家和评委,并能给读者最简明的主题提示。在了解一个项目大致情况时,往往都是先看项目名称。项目名称的精妙,在项目可行性报告等申报材料中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相反,项目名称如果很差,让人不知所云,往往会损失整篇项目申报材料的信息价值。
总的来说,项目名称应用简明、精确的词语体现出项目的研发方向或主要内容。名称应简洁,用字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切忌用拗口的用语和不大为同行所熟悉的符号、简称、缩写以及商品名称等。
2.2.2可行性报告撰写的关键点
项目可行性报告的撰写主要注意五个方面,项目的可行性、项目的创新性、财务数据的分析预测、研发单位及研发人员的资质以及知识产权等五个方面
(1) 项目的可行性
项目是否会被立项,并获得财政资金扶持主要是看项目的实施可行性和含金量,项目可行性的撰写应侧重于国内外背景状况分析、项目实施存在的困难及准备采取的措施以及项目进度的合理安排。你要对项目实施的国内外背景进行分析研究对比,以及对可能存在的困难所采取的措施及对项目进度的合理安排。
在日常项目申报中不少申报人员会将项目研发周期定的太短或者太长,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好尺度。项目研制周期太短,恐怕你的项目是否立项,以及是否给予财政扶持,在还没有确定时你的项目就已经结束了,这对你的申报工作不利。专家评委会认为项目既然已经结束了,无需申报立项和申请扶持资金了,你的申报工作也就白费。项目研制周期太长,会对项目进展的跟踪和扶持资金使用的监控造成难度,一般情况下也很难获得专家评委的认同。当然,特定行业的研制周期另当别论,如:生物制药等是按阶段计算。
(2) 项目的创新性
无论什么科研课题必须要有创新性,这是申报书最突出的特点。申报课题的创新都是要求在前人没有研究过的或是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的再创造。研究的结果应该是前人所不曾获得的方法和结论,它可以是结合课题研究实践提出的新观点、新发现、新设想、新见解,也可以是通过研究建立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或开拓的新领域,还可以是某个学科领域、制度、政策等方面的突破。
针对创新性可以通过该项目产品或实施后,与同行业类似的项目产品或项目进行参数对比,通过数据对比结合文字描述,配以科技查新报告等材料来体现出该项目产品或项目的创新性。
建议大家在平时要留意相关行业信息、收集同行的一些数据信息,当数据资源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不会为了对比数据而发愁。在进行数据对比时,要结合时下政策环境,选取对自己有用的数据资源对比。如选取节能、降耗、环保、增效、信息化融合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对比。
(3) 财务数据的分析预测
申报材料中财务数据情况方面(含项目资金筹措安排)方面,要分析并说明公司财务状况良好,研发资金能及时到位确保研发工作的开展,同时在研发资金投入与效益预测方面,其数据要经得起考验,需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例如,某公司报区科技计划项目时,研发周期为一年半,其研发投入是上年年度销售额的6成左右。如此高的研发投入,企业的日常流动资金能满足其它方面的开销吗?这是要关注的首要问题。
还有一个企业,投入不到千万的项目,其项目结束当年会有近4亿的收益、项目结束第二年有近7亿的收益,收益额度是否过高或者其收益计算方式是否有误,在现今如此高额利润收益的项目,必然会引起专家评委的关注。
(4) 研发单位及研发人员的资质
新手在申报项目时,经常对研发单位研发能力的表述不到位。企业简介是对企业综合性的概述,对企业研发资质方面的表述不够全面和清晰,而在项目申报时专家评委不可能对所有企业的情况都十分清楚熟悉,只能通过你文字上的表述来了解你企业的研发能力,所以在对研发单位介绍时,最好重点介绍一下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资质。
项目申报时项目负责人的资质也不能忽略。按规定,项目负责人必须是副高以上职称,也就是必须是有高级以上的职称资质,如果疏忽这一点,在项目负责人信息栏录入中级甚至初级,那么在专家评委严格审查下,十有八九会被刷下来;如果项目是个非常好的项目,小小疏忽而落选就真的有些不值得。
(5) 项目的知识产权情况
在项目申报时一般会有相关的预期成果提供形式和数量要填写,里面涉及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以及新产品、新材料、新装备、论文著作、技术标准和新工艺(新方法、新模式)等。在这里通常会出现一些错误,如大多数企业申报人员会将专利、新产品、论文著作、技术标准和新工艺等数据填写的过大,在申报项目时,虽然会让专家觉得项目取得的成果会很好,这将对后期的合同书填写或者验收不利。合同书填写时有些系统会有申报书和合同书内容对比的功能,当对比发现差距时系统会要求你给出合理解释。在验收时,专家评委验收通过的主要参考依据为你的专利、新产品、论文著作、技术标准和新工艺等是否与申报时填写数据相符。
例如,某单位有一项目纳入“863计划”,获得上千万专利资助,现临近验收时发现合同书中提到该项目相关申请授权的专利要达到上百项,可实际上相关专利目前才三十多项。故建议在填写预期成果提供形式和数量时,切忌过份夸大,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评估。
2.3 项目申请资料的准备及装订
项目申报工作涉及面广、所需资料多,不同的项目所需提供的资料大致相同,由于项目的侧重点不同,其附件要求也就不同。项目申报的材料数据大多数情况下需与公司的研发、财务、营销、人事行政、生产制造、质管、环境管理等部门协同配合提供,项目申报人员如何搭建好这一个互通有无的信息沟通桥梁,以及汇总这些资料进行排版、装订较为关键。
2.3.1可行性报告的排版
大多数项目申报都需提供可行性报告,或者研制总结报告之类的文件。这类文件是专家评委审核查看的重点,正常情况下排版布局会给专家评委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排版简洁、美观、字体段落格式统一,可以增加印象,专家评委有一个好心情,对你的项目评估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可行性报告等文件中设有专门的封面,可显示企业重视程度的同时,也把相关项目负责人、联系人、联系电话、项目负责单位等信息表达出来;建立文件目录及页码,可便于快速查阅相关内容;文件中字体大小、格式和段落统一,有些信息资料是文件撰写者在网站或其他学术期刊上摘录来的,这些来自各处的资料往往字体、大小和段落都不统一,会整体的美观造成影响。
2.3.2附件证明材料的排版
正常情况下一个项目允许上传的文件数量不超过15个,PDF格式的文件大小需小于1.5M。为了将相关申报文件要求中提及的文件都上传,而申报过程中提供的专利资料和近几年的获奖证书较多时,切忌要将这些资料生成PDF格式文件后上传。
在生成PDF上传这些文件前,切忌要给这类文件一个目录,以便查看。例如:建立一个20个专利清单的文件目录,把目录连同授权专利证书的扫描件一起生成PDF文件。大多数人往往生成文件后不予以检查就上传了,其实这是错误的,在生成这类PDF文件的同时,专家评委往往可看出项目申报人员的责任心与素质,以此推断该企业的重视程度与水平。
目录往往是用WORD软件编制的,而扫描件往往也有扫描精度的不同,以及尺寸像素的不同,若直接将他们生成PDF文件,那么打开PDF文件阅览时,往往目录与图像大小不一致,不便于查阅,甚至目录中的顺序与PDF文件中图片的顺序不同。所以,在排版布局生成PDF文件时除了考虑到最终文件的大小,更应考虑如何让生成PDF文件后,其目录与图片的尺寸大小一致,以及目录中的顺序与PDF文件中图片的顺序一致。
2.3.3相关附件界面的质量
这里相关附件界面的质量是指扫描件以及书面材料中附件的影印质量。有些人在扫描或复印相关证书时,为了赶时间,往往将证书连带封壳一起扫描或复印。其扫描或复印出来的质量就大打折扣,整体的清晰度和美感会受到影响。甚至有些人证书扫描出来后根本不旋转就直接上传,专家评委网上审核材料时看起来得斜扭着脑袋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你自己都觉得看起来不方便,为何不旋转图片后再上传。
3 结 语
现在企业对科技项目申报工作越来越重视,申报要求和评审也越来越严,要想取得申报成功,只靠一时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在申报过程中要事先充分领悟文件精神,并换位思考,以专家评委的立场角度来审核文件,这样有助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科技项目申报对项目申报人的综合性要求很高,其知识面要广、信息面要全、文件精神的领悟能力要强、内外的沟通联系要能协调处理好,各类软件的操作要熟练,尤其是工作压力承受能力要强。
要做到这些,除了平时注重加强信息积累,多和研发人员联系,多与公司内部和外部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外,也要关注政策的动向,并把握住其精髓含义,这样才有助于及时了解项目有关信息,必要时根据情况,对申报材料作出调整和补充。
参考文献
[1] 赵秀珍,杨小玲.科技论文写作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
1、培育公益项目,拓展社区服务内涵。通过开展创投活动,发现和整合现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尚未普遍惠及,但广大民众迫切需要且普遍欢迎的公益服务项目,有效满足社会服务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原有社区组织实施的服务项目,因行政事务较多存在的管理运作上的“闲时做,忙时停”的问题,真正实现服务“项目化管理”。逐步拓展公益服务的半径和内涵,不断提升广大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2、扶持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通过社区服务创投项目实施,鼓励更多的社区社会组织与草根社会组织主动去发现社区居民的需求,参与公益。使社会组织的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锻炼,最终达到培育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社会组织,有效满足和解决社区服务需求“双赢”的目的。
3、整合服务资源,节约社会成本。通过建立社区服务创投项目平台,把政府资助资金作为引导资金,整合各业务部门、街道的资源,并鼓励承接服务的社会组织充分利用创投项目这一载体,积极引入社会各类资源的参与。同时,通过实行项目化服务和建立严格的绩效评估制度,促使接受捐助的公益性社会组织高度重视财务配置、经营效益和长期公益目标的达成,切实提高公益慈善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有效节约社会成本。
4、搭建实践平台,深化“三社联动”机制。通过社区服务创投项目将专职社工与承接创投项目的社会组织有机联系起来,以服务社区群众,满足居民需求为目的,充分发挥社区的统筹整合、平台载体作用,社工的专业服务、助人自助作用,社会组织的专业支撑、连接群众作用,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三社联动”工作机制的内涵。
5、推动全民公益,激发社会创新。通过有效动员广大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逐步推动全民公益。同时,将“公益慈善”与“商业智慧”理念有效结合,改变传统被动的慈善公益理念和模式,创新性地整合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力量以解决社会问题,不断激发社会创新。
1、为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有利于满足其各方面需要和提升其生活质量的各类服务项目。包括:为老年人提供助残、助洁、助浴、助行、助医、助急等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独居和纯老家庭的结对关爱、心理关怀;老年人的健康干预和健康促进;老年人的维权和文化活动,以及其他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和提升生活质量的服务。
2、助残服务。为残障人士提供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各类服务项目。包括:残障人士康复;技能培训和就业;社会融入;残障人士家庭支持;残障人士文化娱乐团队建设等服务。
3、青少年服务。为青少年提供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益智、素质拓展的各类服务项目。包括:孤残儿童的照料;社区青少年志愿者服务;社区青少年帮教;课外教育;外来务工子弟的助学帮困等服务。
4、救助帮困服务。为困难群体提供有利于满足其提升生活质量和综合发展需要的各类服务项目。包括:流浪乞讨人员慈善救助;支出性贫困家庭的救助帮困;为生活困难的居民家庭提供综合帮扶和志愿者服务等。
5、流动人口服务。为流动人口提供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和促进其社会融合的各类服务项目。包括:流动人口的技能培训、生活适应、婚恋家庭社会融合项目。
6、其他围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宗旨的有利于弘扬志愿者精神,有利于维护社区稳定和社会和谐的服务项目。
创投项目要紧紧围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宗旨组织设计并实施,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以及社会化运作的原则。同时,还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需求广泛性:项目所要回应的问题是多数社区或居民共同面临的问题,且项目所解决的社区问题具有明显的迫切性,社区中尚未开展足够的相关公益服务以满足此部分需求。
2、体现公益性:项目目标清楚、公益特色鲜明,受益群体明确且直接受益人群不少于50人,有利于提升“三社联动”水平,优化社会治理格局。
3、理念创新性:针对社会需求,项目设计采用新的理念、新的运作模式、新的解决办法,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4、方案科学性:方案策划符合政府相关政策导向,活动设计科学、团队构建合理、经费预算精准、进度安排合理、评估标准科学,可行性、可复制性较强。
5、运行经济性:以最高的性价比来运行项目,项目的示范、拉动和放大效应明显。
6、具有成长性: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生命力,具有推广与复制价值。
7、项目普及性:项目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能通过该项目提高公益组织和公益理念的社会影响力,从而进行推广。
经市、区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或
者备案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优先。获得项目资格的备案社会组织在接收首批资助资金前应完成登记注册手续,否则取消项目资格。1、社会组织要依法登记注册,上年度年检合格或新设立,单位、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均无不良记录;备案组织无不良记录;
2、具备申请项目相关的设施和条件;
3、社会组织拥有社会工作师或助理社会工作师或项目所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优势的优先;
4、有自筹资金的项目优先;
5、评估等级在3A以上的社会组织优先。
公益项目实施地点以__市主城区为主。
1、参加公益创投征集申报活动的项目,必须符合公益创投规定的项目内容和政府相关政策导向;
2、在同一年度的项目征集活动中,一家社会组织最多只能获选两个项目。
1、资金扶持:市民政局将对最终认定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具体资助额度按照项目申报的公益服务支出资金预算,并经评估督导小组评审后予以确定, 最高不超过10万元;
2、能力建设服务:为获选项目的公益服务组织提供有针对性的能力建设服务,以提升资助项目的实施成效。
公益创投活动的主办单位为市民政局,承办单位为市民政局委托的__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协办单位为区民政局,其职责分别为:
主办单位的主要职责:制订公益创投活动的总体规划和工作进度;协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保证公益创投活动的开展;组织各大媒体开展宣传;落实获选项目的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和工作经费。
承办单位的主要职责:承办公益创投活动的策划设计、方案实施、获选项目资金监管和项目绩效评估等,并为获选项目的公益服务组织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能力建设培训。
协办单位的主要职责: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域内公益服务组织参与公益创投活动;协调街道、社区居委会落实具体公益创投项目;督促公益服务组织获选项目的落实。
公益服务创投的实施步骤,包括四个阶段:
1、公告。市民政局下发社区公益服务创投项目通知及方案,并通过网站、媒体,向社会公告,征集公益创投项目。
2、项目设计。各相关社会组织依据项目规定的范围、设计要求等,在当地街道、社区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具体项目的创意设计,形成项目申请书并上报。
3、项目初/:请记住我站域名/审。各区民政局汇总材料后,对创投项目内容和申请资质等情况进行初审,将通过项目报送承办单位,市属社会组织直接将申报材料报送承办单位。上报材料包括:项目申报书、社会组织登记(或备案)证书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对经初审不符合要求的,向其说明理由。总体符合要求但设计不够完善的项目可由承办单位负责指导申报单位在申报时间截止前修改完善并再度申报。
1、组织评审。对经初审符合要求的项目,由专家评审小组根据申报材料、社会资助及组织能力、团队建设等情况进行评审,并确定获选项目。
2、报送审批。确定备选项目后报主办单位审批。
3、社会公示。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
4、项目确定。根据公示情况,确定获选项目。
5、项目优化。承办单位根据创投要求和评审小组意见,对通过评审的项目进行优化,以使项目计划书更加合理、严谨,项目预算科学、准确。
1、组织签订合同。市民政局、__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与创投获选项目承接方签订三方合同,明确项目实施时间、范围、内容、服务要求、资金支付方式和违约责任等内容。
2、进行资金拨付。市民政局根据签订合同,确定资助资金。资金根据项目阶段性实施情况等进行拨付。
3、督促项目实施。由市民政局与承办单位共同组建督导团队,重点针对项目实施理念、专业技能、资源拓展等方面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提高项目质量。
4、组织监督评估。承办单位督促获选项目团队按月报送项目实施情况,并定期派遣工作人员,对项目进行监督和评估。承办单位每季度以书面方式,向主办单位报送项目实施进度、资金监管等情况及阶段评估报告,并负责以适当方式向定向捐助团体和个人、社会公众公开相关信息。
1、获选项目团队在项目结束后以书面形式向承办单位提交总结报告。
2、承办单位负责对创投活动进行绩效考评并形成评估报告报主办单位。主办单位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创投活动进行全面总
结,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深刻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完善意见。
1、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或通过其它非法手段侵占、不当使用项目配套资金和社会定向捐助,违者依法追究相应责任。承办单位及获选项目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主动接受财政、审计、民政等部门的指导、检查和监督。
摘要: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是指预算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对计划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及其项目设定计划期内预期应达到的业绩目标、预期产出的效益和效果,并据此进行编制、审核、批复的过程。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是绩效评价向绩效管理提升的要求,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目标管理与绩效评价相辅相成,构成绩效管理的两个关键点。
关键词 :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实践经验:对策措施
一、工作成效
2014年绍兴市上虞区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和《上虞区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进一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邀请专家组对区级部门申报的14个事关民生的重大预算项目绩效目标进行审核,并出具专家评审意见,同意立项13个,不同意立项1个。各项目单位申报预算金额38247.7万元,评审专家组建议安排预算金额12813万元,下调了66.5%。通过绩效目标评审遏制了部门(单位)空报、虚报项目预算,促进部门(单位)绩效意识的提高。通过推行财政支出第三方评价,发挥第三方独立、客观的评价作用,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公信力,促进了财政资金管理规范化。
一是进一步深化了预算绩效目标的申报、审核和目标管理考核工作。本区明确提出了对80万元以上部门项目和年度立项300万元以上政府投资项目必须申报绩效目标,项目单位在申报项目资金时要细化和量化编制绩效目标。不设绩效目标的不予立项,不安排预算资金,以增强单位绩效意识。开展对预算绩效目标跟踪管理,建立预算绩效目标双月报制度,有关项目实施期间的绩效评价,掌握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实施进度和支出执行进度,当绩效运行与预期目标发生偏差时,及时予以纠正。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得到了强化。在项目评价结束后,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项目实施单位和主管部门,要求其根据评价结果,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措施,增强支出责任;对重大项目评价结果及时向区政府报告,为政府和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做好评价跟踪“回访”工作,加强对评价结果整改后的“回头看”,确保评价结果发挥实效。
二是专家评审机制为缩小财政资金需求与供给差距提供了有效路径。传统预算分配制度下,单位往往将设立项目作为争取资金的手段,经常“报大数”,而对项目缺乏论证,预算不具体、漏洞多、依据不足,财政审核难度大。项目评审中引入专家机制后,就要求单位要以实实在在的数据及依据说服专家,促使单位自觉压缩虚列的资金需求,逐步缩小财政资金需求与供给差距。近年来评审的项目,项目立项通过率逐步提高、资金核减率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被评审项目预算在逐步做实。
三是促进了预算单位对预算编制绩效化的认识。与原先部门只管提项目资金需求或绩效目标申报基本敷衍应付的状况相比,近年来试点单位的项目申报材料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大部分试点单位对参加专家答辩都比较重视,单位的资金观念正悄然改变。
四是在利用第三方力量参与财政绩效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设置条件、委托中介机构在全省范围内聘请高层次的专家,邀请人大、监察和审计机关参与监督,探索试行公开招标选取中介机构,这些方面显示我们在实现预算管理“透明化、公开化、公正化”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随着评审项目的增加,评审成本的规模化效应也逐步显现,单个项目评审成本逐步下降。
五是增强了预算执行刚性,促进了项目绩效评价作用的提升。通过部门申报和专家评审,使项目有了一个各方认可、较为明确的绩效目标书面依据,既可发挥对项目单位执行的约束作用,同时也可为事后绩效目标考核提供了切实的参照依据,使评价结果更有效、可利用。从首批项目事后核查情况看,各项目单位对纳入绩效目标管理试点的项目,都能引起重视并认真组织实施,除个别项目实际完成情况与原定目标差距较大外,其余项目基本完成年度绩效目标,执行情况较好。
二、存在的问题
1.项目绩效目标申报不够明确细化
项目绩效目标报送还不规范,普遍未按规定要求在年初申报资金预算时及时报送绩效目标和相关资料,有的虽然报送了绩效目标,也往往较为粗放笼统,只是一些大的原则性目标要求,没有细化到逐项支出所要完成工作数量和达到的效果。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资金使用的随意性相对较大。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细化的绩效目标,也影响绩效评价的质量和效果。
2.财政绩效评价意识尚薄弱
部门单位对编好预算争取资金的意识深入人心,特别是随着财政保障能力的增强,部门单位对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的意识仍较薄弱,甚至存在认识误区,以为资金只要经过审批,用了就用了,进行目标申报和绩效评价只是财政部门的“新花样”,没有多大实际意义。部分单位领导对绩效管理工作尚未予以重视,未真正调动起部门的力量,致使工作流于形式,拖延和被动应付。
3.专家队伍建设仍然是制约评审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由于不同部门的财政支出项目千差万别,随着纳入试点项目范围的不断扩大,评审工作量越来越大,对参与绩效目标评审的专家数量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评审专家的专业、数量局限与评审项目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将更突出,使此项工作在地方大步推进面临很大的困难。
4.适应不同项目专业特性的绩效目标评审和事后评价的指标体系亟待完善
目前我们在实践中应用的评审指标和标准都偏向通用性和简洁性,而制订多样化和细化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对财政部门人员而言难度很大,对于基层财政部门更难。实际上,我们细化评审指标和标准的制订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心,而这种状况显然无法适应不断提高的评审工作要求。
5.与绩效目标管理相适应的具体、细化的结果应用机制尚未建立
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尚缺乏法律规范,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对财政支出项目中的成绩、问题与相关责任,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责任人缺乏直接约束,影响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另一方面,现有制度办法只是原则性规定了评价结果作为编制和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但在具体应用中由于缺乏细化和可操作性强的制度,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安排挂钩的界限仍较模糊。
三、对策措施
强化预算绩效目标管理,需要科学设立和管理预算项目支出的绩效目标,建立跨年度项目的滚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促进预算绩效管理和财政“大监督”机制的有机融合,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和项目实施结果的跟踪和监控。
1.科学设立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不再是单纯的事后评价,而是贯穿于整个预算的管理过程中,注重与单位业务科室协作配合,科学设立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的指标体系,共性指标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个性指标由财政部门会同预算部门制定。绩效目标应当指向明确。绩效目标要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并与相应的财政支出范围、方向、效果紧密相关,应当具体细化。绩效目标应当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效等方面进行细化,尽量进行定量表述,不能以量化形式表述的,可以采用定性的分级分档形式表述,做到合理可行。制定绩效目标时要经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目标要符合客观实际。预算项目绩效目标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预期产出,包括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满意程度;达到预期产出所需要的成本资源;衡量预期产出、预期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的绩效指标;其他。
2.加大对预算单位绩效目标管理的宣传和培训
利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网络等宣传工具,开展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宣传活动,扎实开展科学设置预算绩效目标指标体系、自我评价和主管部门评价的实施管理、预算绩效目标管理业务操作规程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提高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
3.继续扩大项目绩效目标评审和评价实施范围
对下属单位较多的部门,继续扩大纳入目标评审的试点单位数量;改进预算绩效目标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绩效目标平衡机制,对项目较多的部门,继续扩大纳入目标评审的试点项目数量。对以前年度已纳入试点的项目,重点要在绩效目标的细化和量化上T功夫。科学选择部分社会关注度高、对社会经济发展意义大的项目开展重点绩效评价,提高评价报告质量,扩大绩效评价的影响。
4.实现预算绩效目标与预算管理机制的有机结合
通过绩效目标管理,结合部门预算的编制,制定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流程,并通过反馈机制,促进财政和预算部门自觉采取措施改进预算,从根本上促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逐步形成财政资金从申请、使用到结果全过程的绩效约束环,形成完整的资金使用管理系统,从而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和效率。在批复年度部门预算时,把绩效目标随同部门预算一并下达到预算单位,实现预算绩效目标与部门预算编制同步申报、同步审核、同步批复“三个同步”。建立项目预算执行跟踪监控机制,与当前正在启动实施的财政“大监督”机制结合,发挥财政部门各职能科室共同监督作用,对绩效目标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发现执行进度与目标差距过大的项目,要求项目单位说明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促进绩效目标的顺利实施。将事前预算绩效目标评审意见和事后绩效评价结果充分应用于预算管理。项目预算评审意见为部门预算项目控制数提供主要参考意见;项目实施评价结果在下一年度预算资金安排中提供辅助参考。对绩效良好的项目在同类项目中优先安排,对绩效差劣的项目视情减少、暂停直至取销专项资金。
一、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资金的分配在财政投资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分析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资金的资金来源和管理渠道属于由财政部、环保部共同负责的中央财政拨付的环保专项资金。从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资金管理体系的运作来看,专项资金的分配作为财政投资管理的核心部分,是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规划和实施的载体,也是为了实现环保目标和具体规划的过程,但资金分配不是最终目标。不能就资金分配来研究资金分配,最终的项目评审工作为了评审而评审,流于形式,而应当将资金分配和项目评审相融合,到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的整个规划实施流程中。
二、 “十一五”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资金管理变化的分析
(一)资金分配新方法和思路不断应用
“十一五”期间,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资金的分配冲破了原有的项目申报法,开始采用“因素分配法”、“以奖代补”、“以奖促防”等新的资金分配模式,逐步在各类环保专项资金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这里的因素分配法是按照设定好的资金分配因子来进行财政资金的分配,根据计算方案,财政部门将资金拨付至省级,省级在财政指标的范围基础上,对污染源监督性检测项目的清单进行确定。该方法加强了国家财政对资金科学分配的总体设计的重视程度,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项目的事后评审上,也实现了根据绩效结果进行考核和奖惩。
能够将专项资金转化为奖励性资金的是“以奖代补”和“以奖促防”。分配给各地区的资金额是依据其完成情况、污染减排的实效、以及实现预定目标的程度而确定的。简而言之,完成情况好的地区就会获得较多的资金额。
(二)重点从由全面铺开向范围和内容明细化转变
一直以来,我国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资金的投向,都存在着难以集中发挥资金效益的问题。为了解决这种资金投放的分散、支持范围过于宽泛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的专项资金逐步集中化。目前,对于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的专项防治等方面应用了这一方法。2010年开始施行环境连片监测,有效的解决了的环境保护问题。
(三)从注重项目评审向投资与绩效并重的管理要求转变
因素分配法的广泛实施,使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的资金管理重点发生了变化,环保部门负责顶层设计,不断增加新的具体专项,新国家财政支持的方向和具体设计,以及对项目的总体管理和绩效目标的研究,开始将着眼点从注重投资转向投资与绩效并重,由省级部门来完成以往的具体项目评审工作。
(四)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由单一部门管理转变为多部门联合监管
十一五阶段期间,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不再是由单一部门主管,而是逐渐由多部门联合监管。随着国家对环保项目的日益重视,审计部门、发改委、相关稽查部门等都开始参与环保项目的监督管理和检查工作。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的监管已经采用由内部监管、外部监管相结合的方式。
三、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专项管理上的新要求
(一)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方案的编制和审批将成实施和绩效考核的基础
预算编制一般有两个程序:第一是资金申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实施方案作为主要依据;第二是根据因素分配法下拨财政资金后,省级部门应根据预算组织相关单位,做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实施方案,其中要包括项目安排、效益预期计算等内容。一般情况下,实际到账资金要小于申请资金,所以,财政资金拨付后,要调整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的申报材料,调整具体内容。项目方案批准后,要作为运行过程中监管和绩效考核的凭据。
(二)推广使用签署项目实施与管理的协议模式
预算资金下达后,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通常使用签署项目实施协议的模式,作为实施合同备案,该协议主要内容应当包括项目内容、项目条件、财政拨付资金、自筹资金、绩效目标以及各层级的责任分工情况。该模式有助于权责明确,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会大大提高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的运行效率。
(三)发挥社会咨询评估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监督深度
对于该项目的监督,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应当重视社会中介力量的发挥,充分发挥工程建设咨询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的资金使用、工程质量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管理制度等等,都要加强检查和监督,避免监督流于形式,走过场等现象。做到不留隐患,及时加以改正,来实现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监管水平和深度的提高。
(四)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执行人员的能力建设
随着政府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各级环保部门的业务管理能力和资金管理能力不足的现象也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缺乏对该专项的专门机构,专门的技术人员和队伍也比较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不够健全,不过细化,对项目做不到深入把握,跟不上项目作业的日益复杂化,对该项目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各级环保部门的业务管理能力和资金管理能力建设是现阶段各级环保部门工作重点,要不断加强这些方面的建设,加强培训力度,增强目执行人员的能力。
一、导言
⒈电子政务国内外发展现状
电子政务是指应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来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加强政府职能,从而使公众更好地获取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信息,增加政府的透明度,是现代政府管理观念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产物[1,2]。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从1999年开始,连续两年都把通过信息化改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作为其工作重点。面对全球范围内国际竞争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世界各国政府都将电子政务作为其优先发展战略。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基础比较好,再加上其政治体制的特点,美、欧等国的电子政务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美国和加拿大是世界上电子政务发展最快的国家。欧洲特别是欧盟成员国在电子政务发展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电子政务的发展步伐也较快。其中新加坡的电子政务备受世人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发展电子政务,现已成为世界上电子政务最发达的国家之一[3]。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表现为初期的缓慢发展和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两个阶段(参见图1)。
初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二
是1993年底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4]。
1999年1月,40多个部委(局、办)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2001年12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领导小组的第一次会议就决定把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作为当年国家信息化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5];自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政府信息化进程,在全国掀起了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和政府上网的。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广域范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处理有了新的变革。办公自动化、无纸办公等逐渐进入日常办公,政府部门的信息化也被国内外政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电子政务的出现更对传统的办公方式和政务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带来政府管理决策机制的巨大转变。
基于电子政务“从满足公众需求出发,建立更好的服务体系,使得政府更能贴近社会、贴近群众”的思路,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构建好“一站式”行政许可系统进行网上申报审批,可以实现政务公开、缩减报批时间、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并规范各项审批程序。
⒉从国内电子政务存在的主要问题看“一站式”行政许可系统的重要性
随着电子政务工作进一步发展,多数政府部门都急需了解和利用其它政府部门所掌握的数据资源,同时需要与其它政府部门进行联合审批。然而目前国内的审批系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①重复化建设。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系统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管理,每项电子审批系统需要重复开发一套业务系统,不仅建设周期长,而且建设成本高。
②各个业务系统之间处于“信息孤岛”状态,政府部门之间无法互联互通。审批数据交换不畅,不利于联合审批、协同工作。
③绝大多数地级市网站只有一些基本的信息和新闻,多是宣传和招商信息,处于信息呈现阶段,几乎没有网上行政职能[4]。
④行政审批项目设置多如牛毛、程序烦琐、效率低下,审批条件不公开、程序不透明、审批文件语言不详,搞得申请人往返奔波;市民和企业查询比较麻烦,需要登录不同的业务单位网站,需要注册不同的登录号。
⑤规范性不够。经过多年的电子政务建设实践和经验的积累,现有的电子政务系统具有受众面广、参与部门单位多、技术路线复杂,不同系统、条线、地域间的信息化程度差异大等特点。
⑥缺乏互动性和监督内容,并且信息分散在各业务部门,给统一的政务监管带来了不便。
总体而言,目前各地行政许可服务大厅提供的“一站式”服务大多是物理实体型的“一厅式”服务(即将各个行政机关集中办公),群众并未真正享受到“一站式”服务的便利。上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各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政府部门的数据整合、资源共享、协同工作才是目前电子政务建设的重中之重,建设和推广统一规范的电子政务网站势在必行。
二、“一站式”行政许可系统总体设计
“一站式”行政许可系统是电子政务的基本应用之一,面向企业和个人提供网上行政审批功能,旨在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简化报批审批手续、提高服务质量,并增加政府办公的透明度,促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业务流程再造。
⒈“一站式”行政许可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
为了适应当前电子政务形势以及行政许可服务中心的建设要求,笔者提出了构建基于网络运行的“一站式”行政许可系统服务框架,旨在实现政务资源和数据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整合,以统一的面貌服务于公众,实现集中式协调、分布式管理的电子政务模型。
该系统为公众提供“网上在线申报”和“服务窗口申报”两种申报/受理渠道,申报人既可以在外网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在线填写”或“EXCEL表格下载”直接提交审批申请,经由数据交换系统将外网提交的申请导入内网进行审批;也可以到行政许可服务大厅现场提交审批申请,由业务人员直接录入到内网业务处理子系统进行处理。其主要业务环节包括受理、审批、办结、归档、监督检查等(参见图2)。
⒉“一站式”行政许可系统的设计方案
⑴系统的功能结构
行政许可系统所搭建的平台作为政府“一站式”信息门户(GIP,Government Information Portal),是为本地区、本部门的政府人员、服务人员、媒体者、企业和公民提供的一个统一的互联网访问入口和集中管理控制平台。
“一站式”行政许可系统主要包括:外网公共服务子系统、内网审批业务子系统和系统管理子系统。在其服务的系统框架中,可以集中各种政府部门的资源,如工商、税务、财政、城建等,提供“一站式”服务,实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内部运作、限时办结”的运行方式。整个“一站式”服务以统一出口和统一入口的形式对外应用,使各电子政务系统以一个整体的形象为公众提供服务(参见图3)。
各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
①外网公共服务子系统。外网公共服务子系统是运行在互联网上为公众提供行政审批服务的窗口,其主要用户是进行审批申报的公众用户。此子系统的用例分析如图4所示。
――用户注册:提供企业和公众登记认证所需详细信息。
――网上申报:用户在注册并登录成功以后,可以根据申报项目,选择“在线填写”和“下载文档模板填写”两种方式填写相关项目的审批表单。填写时系统会进行数据逻辑判断,检查用户填写的内容有没有明显的错误,如有错误则不能保存或者提交。系统自动将审批材料分类归档,并根据既定流程,将申报材料送达审批部门,由审批部门进行审批。
――办件查询:服务于企业和公众,主要功能是提供报批用户查询项目审批状态及申报项目的信息。
――个人信息管理:企业或公众用户及时更新或修改其相关信息。
――在线帮助:系统提供友好的在线帮助,也是一个自学的方式。用户可以快速、方便地获得操作指南以及与当前操作相关的信息内容等。
②内网审批业务子系统。内网审批业务子系统服务于进行审批办理的政府公务人员,运行于政府专网上,为政府公务人员提供处理行政审批业务的工作平台,实现审批业务的信息共享、任务调度、协作交互、管理监控等业务功能。此子系统的用例分析如图5所示。
――受理:除网上在线申报外,申报企业、个人可在政府服务窗口申报。窗口服务提供用户注册认证,现场申办受理等服务。
――审批:审批部门人员接受报批材料,遵照审批流程和审批原则进行业务审批。
――监督检查:政府部门的领导可以查看所负责的部门的网上审批情况,察看统计信息,检查办理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等等。
――收费管理:对于需要向办事企业(或个人)收取办事费用的事项,可设置费用金额、管理所收费用的明细账目并对其进行分类和统计。
――统计分析:政府公务人员可以查询待缴费用清单、已缴费用的明细清单、待开发票(收据)清单和已开发票(收据)清单。
――在线帮助:系统提供友好的在线帮助,也是一个自学的方式。用户可以快速、方便地获得操作指南以及与当前操作相关的信息内容等。
――消息管理:办公人员可以查看自己相关工作的通知以及催办督办通知。
――业务查询:各级工作人员可随时查询项目的审批情况,了解当前步骤和状态。
③系统管理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服务于负责整个系统的系统管理人员,运行于政务专网内,实现对用户、角色、权限、网上审批业务流程及其他相关系统控制参数进行定义和管理。此子系统的用例分析如图6所示。
――用户管理:可以设置用户登录系统的账号和密码,并指定其相应的角色。
――角色管理:可以设置角色的职能配给相应的权限。
――部门管理:可以根据组织机构的调整管理部门信息。
――流程管理:可以根据业务的调整设计网上审批业务流程,并维护流程。
――系统参数:可以根据系统的实施情况设置系统运行参数。
⑵系统的体系结构
目前,体系结构大体上分为两种: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简称C/S)和Web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rowser/Server,简称B/S)。该系统的构建采用三层结构的B/S体系架构,既可以保证系统的稳定、可靠性,又可以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和开放性(如图7所示)。具体地说,这三层结构就是应用表现层/应用逻辑处理层/应用数据存储层。所有的访问并不直接访问后台的应用资源和数据资源,而是通过中间层进行访问,这样既可以保证后台数据的安全性,又可以通过中间层的调度保证性能和事务的一致性。其中,
――应用表现层(界面控制)负责统一用户界面显示,接收用户界面操作和查询请求,将应用逻辑处理后的数据生成用户界面。系统的用户主要有外网审批项目申报用户、内网行政办公人员和系统的管理人员。
――应用逻辑处理层实现业务逻辑,包括各种行政审批、办公事项、系统管理以及工作流引擎的控制实现等。应用层的实现是整个系统实现的核心环节。
――应用数据存储层负责整合后的系统数据统一存储,并通过后台服务或管理工具与各业务系统数据同步或更新。
该系统采用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的软件结构,与C/S相比,B/S模式的优势在于:
①简化了客户端。它无需象C/S模式那样在不同的客户机上安装不同的客户应用程序,而只需安装通用的浏览器软件。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客户机的硬盘空间与内存,而且使安装过程更加简便、网络结构更加灵活。
②简化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它突破了传统客户端/服务器(C/S)结构软件对带宽要求高且客户端安装和维护工作量大的弊端,因而极大降低了系统软件的采购成本以及系统部署和维护的工作量,实现了总体拥有成本(TCO)最小化。
③使用户操作更简单。对于C/S模式,客户应用程序有自己特定的规格,使用者需要接受专门培训。而采用B/S模式时,客户端只是一个简单易用的浏览器软件。无论是决策层还是操作层的人员都无需培训,就可以直接使用。B/S模式的这种特性,还使系统维护的限制因素更少。
④适合网上信息。B/S模式特别适用于网上信息,系统可以同时运行在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上,使得传统的系统功能有所扩展。这是C/S模式所无法实现的。而这种新增的网上信息功能恰是现代企业所需的,这使得企业的大部分书面文件可以被电子文件取代,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使得企业行政手续简化,节省人力物力。
⑶系统的网络结构设计
该系统建立在TCP/IP网络平台之上,“行政许可管理系统(ALMS)”从整体上划分为位于互联网的“网上公共服务平台(ALWS)”和位于政府内网的“网上审批业务平台(ALPS)”两部分,内网和外网采用防火墙(Firewall)进行防范和逻辑隔离,通过数据交换平台来交换审批项目的信息。其中,
――外网网站包括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网络交换机等设备,运行政府机构的外网网站WEB应用软件。
――窗口服务包括窗口的PC机、打印机等设备,窗口工作人员可以通过WEB浏览器登录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办件的受理、审批、办结等业务处理。
――内网包括应用服务器、工作流引擎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网络交换机和存储设备,内网业务处理系统的软件都被部署在该系统的设备中。
――数据交换服务包括数据交换服务器、网络交换机等设备,用于外网网站与内网业务处理系统的数据交换。
该系统的网络结构如图8所示。
从电子政务的对象和职能看,内部主要是各级政府之间、政府的各部门之间以及各公务员之间的信息互动,承担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职能;外部主要是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互动,承担政府对外服务和监管职能。作为政府实施电子政务的关键点之一,政府通过建设一站式的信息门户,对内可以实现信息沟通、系统工作和资源共享,解决由于多种资源并存、多种体系独立而造成的信息孤岛、沟通不畅的问题;对外可以通过多种信息承载渠道实现政府信息披露、政务公开、政策宣传并开展政府审批服务。
三、总结
我国目前的电子政务建设正处在发展时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对电子政务认识不足、忽视管理模式的重新设计和流程再造、重复投资建设等,尤其是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这些问题使得目前电子政务建设形成了“信息孤岛”的状态,或者干脆变成普通的OA系统、企业ERP系统;使得电子政务的建设没有达到原有的目标,已不能满足政府部门提高办事效率,协同办公的需要。本文结合工作流管理理论、数据库理论、BPR思想,基于Web的技术方法等,设计了“一站式”行政许可系统的服务架构,提出了行政审批的工作流模型。这一设计研究具有较广泛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正兴,成鲁.电子政务――原理与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姚国章.电子政务基础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安慧.全球视野中的我国电子政务[EB/OL].[2008-4-14].http://market.cei.省略/e-gov/32.htm
[4]吴敬琏,鲁志强,李广乾.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与问题[EB/OL].(2001-11-28)[2008-4-14].http://laodong.qingdao.省略/jggw/jggw.nsf/c6dd24e9cddd84fe48256a070026e692/f6a11d3ef5af423948256b12000f760c?OpenDocument
[5]吴敬琏.应对信息化的挑战[EB/OL].(2003-12-16)[2008-4-14].http://luoheit.省略/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76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将高技能人才培养放到了重要位置,人们开始更多地重视与关注技师人才培养问题。在探索与发展中,技师院校办学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也得到提升,技师人才培养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时代背景下,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使得企业对技师职业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对技师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技师人才培养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一些难题也逐步显现出来。笔者对技师人才培养工作现状与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
技师培养的主要模式
1.短期培训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技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短期培训培养模式。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企业在岗人员或具有高级工职业资格的人员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要求接受一年到一年半时间的技师教育培训,并通过技师实操考试和理论考试,最后获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1]他们在接受技师培训前,一般都经历过学历教育或参加过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而这种经历都对技师人才的培养起着一定的提升和充电作用。
2.学校学制培养模式
目前,学制教育培养预备技师的培养模式是我国技师院校普遍采用的方式,是以培养企业急需的技师为培养目标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我们称之为预备技师培养考核制度。该制度利用教育的途径,在学制两年内系统化、规模化地将高级工培训为预备技师,再经过至少两年的生产实践使之达到技师职业标准。这时他们能够熟练运用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完成复杂的、非常规性的工作;掌握本职业的关键技术技能, 能够独立处理和解决技术或工艺难题;在技能技术方面有创新;能指导和培训初、中、高级人员;具有一定的技术管理能力。[2] 技师学院完备的实训体系和真实的实践环境是实现毕业生能够零距离上岗的基本前提。预备技师培养考核制度是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培养企业急需的新技师为目标,以分阶段考核与培训为特征的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学制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一体化教学的教师
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是学制培养中常使用的方法,它把教学与实训同置一室,教师与学生通过教、学、练共同完成一个“工作任务”。虽然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它对一体化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教学经验,必须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必须具备将实践与教学两者有机结合的技巧。然而,技师院校内这类一体化教师却非常缺乏。
2.缺少适用一体化教学的教材
当前,大多技师院校进行了教学改革,教学理念与教材编写都采用了新的教学理论与方法,但使用的指导操作技能训练的教材较少,将操作技能与适用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学的教材更少。在一些技师院校内,高职高专类教材还存在继续使用的现象,此类教材虽然采用了一体化教学理念,但不能满足预备技师理论培养与实操技能训练两者更侧重后者的要求,也不能满足技师职业资格鉴定的需求。另外,这类高职高专教材更新较慢,教材里的技术与设备有待于与企业和学校实际相符,这些都对预备技师培养的质量产生了影响。
3.实训条件还不能满足培养需求
预备技师培养所需的实习环境、实训设备应尽可能与企业生产现场相近或相同,以此来保障学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接轨。尽管技师院校实训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现场还相差较远,仍无法拥有企业生产一线的最新设备,还不能满足预备技师培养的需求,还需在现代设备与实训耗材上投入大量资金予以支持。
4.预备技师的社会地位没有明确
预备技师是我国职业资格等级中的新生事物,国家对这类人员的工种级别、学历资质和社会地位没有一个明确文件予以确认和认定,他们无法享受本科学历、高级技师的待遇。社会这种轻技能、重学历的传统观念还未改变,还需政府、企业和技师院校采取一定措施来引导和大力宣传,促使整个社会逐步形成重视技能、尊重预备技师这类人才的社会环境。
5.教学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预备技师职业资格等级的培养与鉴定需要一套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来支撑。预备技师是我国职业资格等级中的新事物,它的鉴定与培养还不规范,还需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并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
6.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目前,校企间的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征是学校积极主动,企业冷漠、不热心,这种“一头热”的校企合作需求不平衡现象给技师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巨大障碍。企业不愿参与的主要原因是:⑴对学校培养技师质量有疑虑;⑵担心花费经历培养出的技师人才不一定能够留下;⑶培养周期长,不如到人才市场招人;⑷预备技师培养影响企业生产。因此,校企合作预备技师培养实施难度较大,导致一些技师院校只能过多依靠自己来培养,培养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提升技师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
1.建立一体化教师队伍
“双导师”制度是指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联合培养的模式,是解决一体化教师紧缺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存在培养质量不可控因素,还需建立企业导师聘用体系,使得“双导师”制度不断深化与完善。
在完善“双导师”制度的同时,还应对教师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为教师开展专业理论、实践技能、上岗资格、生产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并鼓励教师真正下企业锻炼,掌握相应实践技能;还应拓展教师来源渠道,优化师资结构,建立师资人才资源库。例如,从企业或社会高薪聘请工程师、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既可以是学校无条件聘请,又可以以兼职、科研等形式进行合作。
2.建立教材开发体系
技师教材的编写应摒弃“轻实训、重理论”的教学思想,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融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新理念,选择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尽可能地与当地产业接轨。技师院校还应建立教材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统一管理学校所有教材的编写、评审与等工作,建立教材开发工作机制,并形成教材开发体系,发挥行业、协会、企业等领域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实践专家对教材进行评价和审定,最终形成一体化教学的教材开发体系。
3.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开发过程应遵循学校为主,企业为辅,校企共同设计开发的原则。其中,“学校为主”是指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学校为主体,并依据国家技师职业标准为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开发;“企业为辅”指企业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参与者,辅助技师院校完成企业调研、分析技师岗位的工作任务与工作经验,并提供必要的实践指导工作;“校企共同设计开发”指技师院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实践专家互相研讨,共同设计与开发课程。
4.建立校企合作新模式
(1)建立政府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要想深度发展,解决学校“一头热”的问题,就必须打破双方不对等的合作关系。
首先,政府组织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该指导委员会由政府统筹领导,由学校、企业、专家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它的成立可更好地发挥政府组织、协调的优势,统筹好企业与学校两种资源。其次,成立专家组,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持。在协调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下,根据技师人才培训项目成立相应的专家组。该专家组由学校、企业、行业协会专家代表组成,主要负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技术业务工作。例如:学校要与某企业进行合作办学,校企双方需共同向专家组提交合作项目申报材料,专家组提出评估意见,帮助校企拟定人才培养的方案,并同校企双方组织实施合作项目。
协调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组的成立虽为校企深入合作培养技师人才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平台,提供了扎实的保障机制,但还需技师院校认真做好当地政府思想工作,促使他们能够真正认识到政府协调机制的重要性。
(2)构建“厂中校、校中厂”新模式
校企合作要想深度发展,解决技师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就必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当前,职业教育“厂中校、校中厂”合作模式是校企间合作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各技师院校根据自身条件和区域产业发展情况不同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收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但都展现出了这种模式的积极意义。
首先是硬件建设。“厂中校、校中厂”的硬件建设需要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和扶持。其中,学校是建设主体,需要利用一切资源来筹集建设资金,来强化“校中厂”的管理,使之形成良好运行机制;企业也是主体,是“厂中校”资金投入者,也是管理者,是专业教师与技师人才培养开发的全程参与者;政府是主导者,保障了建设资金的到位,也是校企双方的管理者和协调者。
其次是“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在技师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财力与精力有限的条件下,通过引入企业经营管理,双方建立“合作处”,企业领导为该基地总经理,副总经理由校方担任,双方合作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进驻后,在保证学生实训质量的情况下寻求经济发展;学校从教学质量、设备保全等方面进行考核监督,并拨付学生实训费用。这种模式实现了一体化教学,企业在保证节约了成本的情况下必须保证实训的教学质量。这种模式使得学生实训系统化进行,培养了学生职业素养。
再次是“厂中校”校企合作模式。在企业内成立实习工厂,厂长由学校领导担任,副厂长由企业生产领导担任,并且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开展学生实训和师资锻炼。这种模式为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进行实训质量考核;这种模式按照生产产品来设计教学内容,按照企业生产工艺来制定教学进程;这种模式由学校向企业开出实训菜单,并制定考核办法,企业根据培养要求具体实施。
探索与细化“厂中校、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是技师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是今后校企合作应该认真研究的内容。
综上所述,以上两种主流的技师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还需要职业教育者在人才培养实践中通过现象寻找问题,还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人才培养途径,走校企结合之路,真正实现技师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参考文献:
[1]鄢光辉:《技师培养方式改革的研究――以广东省技师学院为例》,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1,9。
[2]张帆:《技师学院预备技师培养模式研究》,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10。
[3]程炳武、杨懿:《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员工技师新模式》,《中国培训》2014年第8期。
[4]高为群、吴飞:《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探索研究》,《职教论坛》2014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