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4 06:02: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技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本文作者:沈哗工作单位:长宁区少年科技指导站
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强化美育的作用和方法
1、建立和谐的,富有情感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态度。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健康的形成。如何来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呢?(1)青少年科技教师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这是教师美德的基本原则,是建立良好师生感情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中的重要一维。与人爱的天性相对的是怯懦,然而怯弱恰恰助长他人对自己的控制,人的良知和在良心规则之下的爱与交流是逐渐减少怯懦的重要途径。青少年科技教师应警惕最极端的倾向,即控制变成了教师对学生行为的约束而使科技教育的爱落空。(2)教师要有民主作风。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待,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教师要关注到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就能把学生吸引在自己身边。保持内心的宁静平和平等性,是在高境界上接受颖悟知识的前提。使外在的知识和内在人格、思维模式、日常行为融为一体。一言一行无一不美,对学生自然而然产生强烈美的吸引力,向心力。客观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范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2、发掘科技教育内容的审美价值青少年科技教育是教师指导学生对人类以往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论的学习探索过程,是引发青少年对真理有所企慕的一种途径。青少年科技教育要努力通过教学使学生真实地感知到科学真理的无限性和开放性,获得思想和心灵的自由。心灵美的核心是美的崇高感,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教学内容,它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理性之美、大自然永恒和谐之美的教学,是渐进培养学生诚实、正直、勇敢、无私、忘我、耐心、坚忍、自主各种品质的有效手段。要加强对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更要加强学生的文明规范教育,引导学生把心灵美和外在美统一起来,做到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和环境美。3、努力提高科技教育教学艺术水平没有教学艺术的教学,不会是成功的教学,不会应用教学艺术的教师不会是受崇敬的教师。因此,掌握教学艺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艺术水平,应该成为每一位青少年科技教师终生追求的目标。亲切的教学态度。教师的教态美,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仪表、表情、姿态、动作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形象性是美育的重要特点。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要尽量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如教具、挂图、录音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容易理解抽象的理论,也得到美的教育。生动的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构成教学艺术的重要形式。变化的教学节奏。在科技教育中也要讲究节奏。要努力做到讲课速度快慢适度,讲课声调高低有别,解决问题跌宕有序,力求青少年科技教育整体和谐。巧妙的教学情境。教师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视科学社会实践,在科学社会实践中美化学生心灵
科学社会实践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具有具体、生动、丰富的特点,是我们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途径,也为我们强化美育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的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多年来我们曾和本区内外多所大学、科研机构、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社区街道等单位开展广泛而密切的各种形式的青少年科学实践活动。例如本区基层中小学的师生通过“走进科学殿堂”青少年科研课题研究活动这个媒介与大学教师、科研院所的专家面对面真实地交流、互动前行,体验发现之美。亦师亦友。学师风范,获得的绝不仅仅是具体问题的解答,而是启发了师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了解到当今世界科技前沿的种种情状,以及亲眼目睹科研人员严谨的工作作风,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更体会到科学研究本身体现在发现自然、社会、生活法则中所具有的庄严肃穆的美学意义。
二、开展科技竞技活动,提高小学科学教育实效性
开展科技竞技活动,进而提高小学科学教育实效性,就要立足于当前,正确地认知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要做好教学的充分准备,对于如何开展科技竞技活动并提高小学科学教育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做好备课的准备开展科技竞技活动,提高小学科学教育实效性,科学教师就要做好备课的准备,将本节课的内容贯穿整个学段,并将各个单元的知识重点融入备课的主要目标中,对教学的度加以把握,做好材料的准备,适时对实验进行改进,并对具有实用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加以采用,尽可能地做到人人参与的效果。
(2)对探究任务加以明确,并借助任务驱动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明确探究任务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同时结合科技竞技活动的任务和内容进行充分的探究,加强同学之间的观察交流,对学生自由探究的欲望加以满足,引领学生对新的任务以及新的活动进行综合性的探究,进而对学生思考能力和探究实践能力加以培养。
(3)将小组学习的作用充分发挥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科技竞技活动,做好对学生的和谐化管理。要想充分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就要将科技竞技活动进行分组进行,充分发挥小组间的学习作用,保证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坚持长期的小组参与学习,不但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还能保证科技竞技活动的有效开展,进而全面提高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效性。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在小学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定期地开展科技竞技活动,在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以及信息收集整理总结的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动脑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实际的科学探究能力。
(5)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科技竞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保证有一定的评价环节。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更要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培养,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科学素养、沟通能力以及团结合作能力进行综合性的培养,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科技竞技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每次科技竞技活动开展之后,对其活动进行总结,并分享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2欧洲国家科技道德教育的模式及其对我国大学生培养的启示
2.1欧洲国家对科技道德内涵的理解
从狭义上讲,科技道德的含义就是依靠学术自律,坚守学术规则,以真实的科学研究过程及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来获得能用实践检验的新知识与规律。但从广义上说,科技道德还应包含伦理道德的内涵,它的内容更为宽泛,涵盖了基因伦理道德、生态环境道德、信息网络道德等等。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科技道德已绝不只是科研行为本身的规范性问题,而是影响到了人类的命运,与人类未来命运的发展产生了深层的关系。科技道德已经涉及到以人类伦理道德来判定科学技术的问题。爱因斯坦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亲眼目睹毁灭性战争武器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由此认识到没有学会正确地使用科学技术才是悲剧之源,并深刻体会到一个科学工作者对社会要负的责任。这些认识在今天的大学生培养中,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2.2欧洲国家关于科技道德教育的几个基本层面
欧洲国家的科技道德教育目标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个人品德和社会能力的综合发展;在科技道德教育体系上把针对社会科技工作者的有关道德规范与法制要求融合到大学教育中来,形成社会机构、学校教育及大众传媒的教育网络组织,共同构建科技道德教育的集体协调机制。在此机制之上,再以各种灵活的教育方式实施道德教育,如“问题式”、“探索式”、“渗透式”、“社会大课堂”等教学方法。全方位的教育网络组织与灵活实效的德育教育方法构成了科技道德教育的几个基本层面。第一层面,道德教育。欧洲国家尤其重视对大学生、青年科技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在教育中不仅仅是道德说教,良师益友的榜样作用非常关键。因此在科技道德教育中,他们注重把德育教育更多地和实际问题、科研活动过程以及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并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把这种科技道德教育贯穿于科学研究甚至人生的全部过程。第二层面,制度防范。学术制度规范是对道德约束的弥补,有关制度规定既是社会机构对科研工作人员进行约束的依据,也是向大学生进行科技道德教育的内容之一。如法国的规范评审等制度,国家科研中心对评审人员的学术水平、行为准则和应尽义务都有严格要求,对评审过程与评审结果也有明细规定,以确保科研成果质量的真实性;而德国的马普学会除了进行严格培训,还要求青年科研人员要对自己的学术行为签字负责。第三层面,法制约束。在欧洲,科学行为不端不仅要以道德伦理和学术制度加以约束,对违反科学道德严重者还可用法律来规范,并以适用法律进行惩处,把道德约束与法制规范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就突出了科技道德的严肃性,也让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高校大学生从法制的角度对科技道德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切的认识,使科技道德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欧洲国家有关科技道德教育的各种机制与方法对我国大学生培养的启示作用很大,归纳起来就是:道德结合制度,教育结合约束,社会结合学校,防范结合惩罚。
3我国大学生培养中进行科技道德教育的对策
3.1加深对科技道德教育的认识
科技道德教育不仅要重视机制上的建设与健全,还应在思想观念上引起足够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有关科技道德的建设与教育则相对滞后,因而学术不端之风渐重在所难免。高校不仅是科研重地,也是培养科技人才之所,有违科技道德的不良科学行为不仅会造成学术失真,还会形成不良社会风气,并在下一代的科技人才身上蔓延下去,可谓后患无穷。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科技道德教育的深刻认识,并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3.2深刻理解科技道德的内涵
很久以来,科学家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一直是科学社会学和科技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21世纪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越来越掌握着操纵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自身命运的生杀大权。科学家们只有树立正确的科技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使命感,才能让科学技术真正与社会为善,为人类造福。高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是从事科技研究与创新的主要人才群体,大学生的科技道德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与水平,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因而要在科技道德教育中让大学生深刻理解科技道德的内涵与作用。
3.3重视科学实践与示范引导的作用
科技德育教育要重视实践教育的切实性与示范引导的实效性,摒弃过去德育中那种过于注重理论说教的传统方式。要让大学生在具体科技实践中感悟科技道德的内涵,运用科技道德的规范;要在大学生师从科学家的学习过程中,感受科技道德的力量,完成科技道德的内化。欧洲国家对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都有让他们做学生榜样示范的要求,不仅要他们传授学生科技知识,还要他们给学生教授科学道德课,并给学生做出榜样。这种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是刻骨的,同时教师们也净化了自己的科学道德空间,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截至2013年,我国高校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共有84所,查新人员的整体专业素养较高,但也存在个别能力较差、责任心不强,无法满足查新工作要求的人员。下面将对知识经济环境下高校科技查新人员应具有的工作素养进行深入分析。
1.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
科技查新工作需要对项目的新颖性作出客观、明确的结论,因此,查新员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奉献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能够将查新的责任上升到法律层面,认识到作出客观公正准确的查新结论是查新人员的基本义务,是不能受到外界环境和利益关系所干扰的。同时,为了维护委托人的知识产权权益,查新人员还需具有遵纪守法、履行行业规范的意识,为委托科研项目做好充分的保密工作。
1.2具备专深的业务技能
查新报告的质量是整个查新的关键,决定查新报告质量的因素不仅包括查新人员的职业操守,还有其业务水平。①查新员需要从委托人提供的纷繁研究项目信息中精炼出创新点和查新关键词,并准确组配检索式;②熟练运用各种检索工具的检索技巧;③从检出文献中找出相关文献。这一系列的查新环节,都需要有专深、过硬的图书情报知识作为保障,需要以熟练的科技查新能力为依托,并且需要有良好的委托项目相关专业知识为前提,这些都是一个合格查新人员需要具备的业务技能。
1.3广博的知识涉猎
科技查新工作一般会涉及众多不同学科的科研项目,即使是某一领域的专业查新站,其查新员所面对的科研项目也属于本学科领域的不同研究方向和细化专业,查新人员在查新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理解委托项目的内容才能准确找出创新点,同时制定相应的文献检索式,保证较高的查全率。因此,如果不能通晓该方面的知识是不能够做到以上要求的,查新人员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并且要通晓广泛的知识面。查新人员还要能够熟练运用工具性知识技能,其中包括外语、计算机网络以及文献检索等能力,这些知识将是保证查新顺利完成的基础。仅仅进行中文文献的查新是不能够保证查全率的,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因此,查新员须具备较强的外语阅读水平,以保证中外文查新工作的开展。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文献数据库已经基本取代了纸质文献成为科技查新的主要文献来源和检索工具,这对于查新员的计算机网络水平和电子文献检索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4准确的文字表达能力
科技查新最核心的工作就是撰写查新报告,报告中不仅要分析委托项目的技术要点,而且要对密切相关文献和一般相关文献的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同时总结与委托项目技术要点的异同点,最后给出查新结论。这一系列的环节都要求查新员需要具有很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这样才能简洁准确地撰写出高水平的查新报告。
1.5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
沟通是科技查新的首要步骤,查新员需要与委托人进行深入的沟通,明确委托内容的技术要点和创新点,从而为进一步工作奠定基础。在查新过程中,如果查新员遇到了其他问题,还需要与委托人进行不断沟通,报告成型后还要征求委托人意见,将主要内容和结论简明扼要地叙述给委托人。这些都是建立在查新员与委托人有效沟通基础上的,要求查新人员具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
1.6具有团队协作能力
知识经济环境下查新工作并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很多时候查新员都会遇到“进退两难”的技术性问题,这时就需要发挥团队协作能力,同其他查新员进行商量和沟通,取长补短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解决问题,完成一份令人信服的查新报告。为解决科技查新站查新人员具有的专业知识不足的现状,科技查新管理机构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科技查新规范》中明确规定,为提高查新质量,查新机构应当建立查新咨询专家库。通过不同单位的专家充分进行合作,才能实现单位之间的人才优势互补,进一步体现出团队协作的优势。
2提高高校科技查新人员素养的途径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查新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知识创新工作的成败,要保证查新的高质量,就要努力提高查新人员的工作素养,下面简要分析提高高校科技查新人员素养的有效途径。
2.1建立终身学习制度
科技查新工作是一项与科技发展密切关联的工作,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查新工作也将会不断遇到崭新的问题,因此要注意加强查新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给其创造参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同时鼓励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使查新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能够跟上知识经济时代查新发展的步伐。
2.2定期组织同行交流经验
不同查新单位遇到的问题很多都是相似的,同行之间经验的分享有助于拓展思路、优势互补,这也是提高查新人员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同一区域的查新机构之间,可以由上级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定期的经验交流、互助恳谈活动,以促进本区域科技查新工作的宏观发展。
2.3积累经验“传帮带”注意总结
查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累查新经验,是不断提高查新人员工作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时,“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方法,可以避免少走弯路,使新入职的查新人员能够迅速提高工作素养。
当代大学美术教育的主体主要集中在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这样三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第一,就起大学美术教育的教育功能来说,“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换一种方式说,美术教育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实现人之“主体性价值”。按照鲁迅所说:“美术可以辅以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总之,美术教育功能是陶冶人之情操,净化人之心灵,让人们的主体性价值得到积极地发展,从而努力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席勒语)”。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人的主体性包括了两个方面:首先人是实践主题,其次人又是精神主体。所谓实践主体,指的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与实践对象建立主客体的关系,人作为主体而存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行动,这时人是实践的主体;所谓精神主体,指的是人在认识过程中与认识对象建立主客体关系,人作为主体而存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认识的,这时人是精神主体。第二,就大学美术教育的认识功能来说,主要是指通过以艺术鉴赏为前提,去了解自然、认识历史、把握现实、体悟人生、扩大人生视野,以便获得智慧的启迪和指导生活的价值,不断向着新的意义攀升。第三,就大学美术教育的审美功能来说,它的目的首先不是为了获取知识,也不是为了接受教育的思想,而是为了人之身心愉悦,或者换一种方式说,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心身得到积极的休息,暂时摆脱外在社会的牵连,不与外在社会发生任何的功利瓜葛。因此,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总是一个不与现实社会发生任何利害瓜葛的世界,可以使人摆脱生活的千疮百孔,体验不能经历的冒险、不能得到慰藉。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艺术的最初动机都莫过于此,当然,这也无疑构成了大学美术教育中主体性的作用和重要性。
2.大学美术教育的主体创造性品格
当代美术教育对于创造性品格的强调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急功近利的情况,从这个立场出发,大学美术教育的创造性品格其主要体现在主体性的不断超越,即:超越前人、超越同代人和超越自己。超越前人是大学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整体所面对的任务,在他们的身后,是长长的过去,前人固然在教育方面有自己的创造,但过后却成为了过去、成为了传统。后起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有权从传统中吸取养料,但却无法原本的模仿。所以,如果没有对前人的观点、理念和思想的创新,又何来进步,主体性的价值功能何以得到彰显呢?超越同代人是要求我们加强教育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并借以启发灵感,激发主体意识的创造品格。所以,超越自己的是实现大学美术教育中主体性发挥的必要条件,也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美术教育的主体性价值功能,才能使大学美术教育的创造性价值和意义得到实现。
所谓科普顾名思义就是科学技术的普及,而科普教育就是指采用一种公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参与方式来对相应的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知识进行相应的普及和传播,以达到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而实际上科普教育就是知识的普及教育,不论是自然科学知识或者是社会学科知识,总之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并且是一个普及性的学习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只要让受众群体达到了一个实际的知识学习目的就算是达到预期了。至于使用什么样的方式,让人们接受更多的科普知识就是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和改进的了。运用科技馆良好的进行科普教育的创新就是其中一个完善改进的选择。
1.2科普教育的实际意义
之前所说科普教育就是为了达到一个对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知识的普及教育,这是一件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越来越多新兴事物和科技出现了。在以前旧时代中的很多思想观念其实都是一些封建迷信,是需要及时摒弃的,不然都很有可能对自身甚至对周围都带来伤害。而科普教育就是为了能够良好的实现对这些不科学思想进行破除,让人们更好的回归到一个科学真实,充满真理的现实生活环境中,让所有人都能更好的去了解全世界,去了解全宇宙的奥秘,因此良好的科普教育其实就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也让整个人类的科学知识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并大众化的将这些基础知识进行合理的普及。因此科普教育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良好的对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形式进行创新就是对科普教育的极大推动。
2情景故事的扮演和实现良好的帮助对相应知识的理解
2.1情景故事的扮演以良好的提升兴趣
预定时间在科技馆中进行一些情景故事的扮演能良好的提升对于科普知识的相应兴趣。其实科普知识从知识性的角度上来讲是比较乏味和枯燥的,理论是实际现象阐述更多,没有一定的故事趣味性。但合理的引用一些相应的科幻故事或者自行编排,在科普馆中进行情景故事扮演自然就能更好的吸引他人的兴趣。每一个人都从本能上拥有一个表现欲。所以面对一个表演的机会,大多数人首先都会感觉兴奋并且有兴趣深入了解的,提升的兴趣自然就能更好的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由此才能更有助于接下来的学习。而在表演中合理的穿入一些相应的科普知识不仅不会是整个表演活动显得枯燥,而是为其设定了相应更为专业而深邃的背景,使得整个活动变得更具吸引力,让所有人都能更加投入进来。
2.2在扮演中更深入的理解相应知识
干涩的理论知识讲解是难以很好的引起人们的兴趣,因此这样的方式就很难起到更好的普及效果。走马观花的浏览然后象征性带过相应的知识内容只能让人觉得很随意,而不会去注重记住那些相应的知识了。在故事扮演中很好的提起人的兴趣,自然就能很好的实现其相应的关注度,在活动中更加深入的理解了相应的知识内容。人在实际的活动中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是最深刻且记忆持久度最高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才更好的帮助进行一个科普教育的实行。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指理论知识要在实践中才能更有易于人们的学习理解,良好的情景故事扮演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
3展品方面进行相应的创新
3.1注重对展品表现形式的创新
大部分科技馆的主题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相应的展品内容也就相应的都比较相似。因此合理的对展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就能更好的推进科普教育的推广以及人们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度。而更新展品的表现形式将不仅仅是更新展品的外观设计,应突破原有的外观设计形式,要能反映展品的形象,要有视觉冲击力,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以激发观众的求知欲。还有就是注重更新展览环境,良好的环境氛围能更好的引起人们对相关知识的好奇心,让人们愿意去动手和参与学习这些相应的科普知识学习。
3.2注重对展品的宣传方式的创新
不仅仅是对于展品的表现形式加以创新,还有对于展品的宣传方式有也同样要进行创新。目前,大多数科技馆的展品一般采取在科普展厅内展出的形式。但其实完全介意在现代科技馆中采取定期举办优秀展品展览,并进行相应评奖活动来对展品进行宣传。一方面可以起到激励科技馆展品创新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把科技馆界颇具影响力的展品聚集在一起,让公众有机会领略创新展品的风采,从而又可大大提升科技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再良好的展品和丰富的知识也同样需要人们知道才能有机会来进行相应的学习。现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前社会即便是好东西也需要人们去了解知道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所以加强宣传方式的创新就是对科普教育的良好推进。
二、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的特征
借鉴《课程文化》[3]一书的课程文化视角,基于《教师教育标准》(试行)对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模块建议的研究,结合我院开发实施的实际,从以下几个角度阐述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的特征。
1.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所持课程观点(1)教育目标上主张人的自我发展的满足,并贯彻于终身学习的全过程。也就是课程的需求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教师不是为完成上级的指派任务,不是为了应急,而是真正源自于内心发展的需求走进课程。(2)课程的推进与教师(学员)的内在动机息息相关。此特征是和上一观点息息相关的,如果参加此类课程的教师没有较为强烈地提升自身经验的动机,那么课程基本无法推进。(3)互相信任和尊重是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的基础。提升经验,需要经历发现经验、甄别经验、试验经验、改造经验的过程,本身就需要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这样一个学习共同体,如果缺少信任与尊重,成员之间达不成彼此平等、诚恳的氛围,课程的目标无法实现。
2.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学习者和教师的定位此类课程因为是提升教师自身的经验,因此学习者处于课程过程的中心,是自我主动构建的过程,参与的深度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积极性和深刻性。教师是课程过程的领路人而不是指挥者。教师更多的是提供研究的方法、路径、资源,充当教练、顾问的角色。
3.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主要课程内容和情境(1)课程的内容包括两个维度。之一为关于教科研或学科教法等的程序性知识,之二为经验指向的主题知识。教科研或学科教法等的知识与技能主要是帮助学习者发现、甄别、试验和改造关于某一特定专题的经验,因此对于某一专题本身也是课程生成内容之一。前者关于教科研或学科教法等的程序性知识,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有所罗列,主要是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专题研究、教育经验研究、反思性教学、教育行动研究、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等。后者关于经验指向的主题,由于进入每位教师视野的问题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他当前关注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因此某人关于某一个问题的经验是不一样的。此类课程是要承认经验的差异性,并辅助教师用一定的科研方法(也就是刚才叙述的第一类内容)提升自身关于这一特定主题的经验。因此这一主题在进入课程之前或许有所设计,或许会随着学习者的认识而逐步生成。但是这一内容是科研方法辅助的必要载体,不能没有。有很多的科研方法之类的课程,只讲如何做文献、如何写论文,学习者的应用是课后或课余的事情,这类课程虽然也讲的是科研方法,但不致力于教师自身经验的提升,因此是属于知识理解类课程。(2)课程情境必不可少的是互动、反思环节。基于前文所述经验形成的特征,互动与反思策略要以不同方式和方法呈现在课程的设计当中。在课程策略的思维上应是演绎式、归纳式的完美结合。演绎式主要应用于甄别经验和试验经验阶段,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理论来判断教师原有经验的不足,并生成新的经验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这两部分都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路线,因此是演绎的。归纳式主要应用与发现、改造经验阶段,通过某一教学情境,从现象中发现经验或通过改造设计之后实施的某一教学情境来验证效果,提炼出有效经验。这两部分都遵循从实践到理论的路线,因此是归纳的。当然,在课程的具体实施或更为精细的设计当中,演绎与归纳是可以交叉灵活运用的,并没有框定界限。
三、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的开发设计实践
梳理朝阳分院开发的155门课程中,有32门属于“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统计如下:《教师自主发展之教师职业规划》《基于实践做研究》《对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教科研论文写作》《基于教学案例的教师教学反思理论与操作》《新课程下教师怎样听评课》《基于课堂改进的校本课题研究策略》《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阅读的指导与实践》《学校管理中的行动研究》以及涉及23个学科系列的《教师教学基本能力训练》等。笔者以《基于实践做教科研——教学反思之课堂观察、反思路径与叙事式反思撰写》课程为例,展开讨论。课程名称:《基于实践做教科研——教学反思之课堂观察、反思路径与叙事式反思撰写》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端正教师自主发展的认识,掌握反思基本流程、课堂观察、撰写叙事式反思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中学”进行一次科研之旅,聚焦教师各自的问题,以课堂观察为切入,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研究的思维乐趣,树立将研究引入工作的科研意识,享受研究带来的快乐与智慧。课程核心内容:“经验+反思”教师自主发展途径;反思的基本路径;课堂观察工具制订及观察报告;叙事式反思撰写及不同教师的研究主题。课程流程:课程有主线与辅线,参见图1。学习者主要通过做课,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下深入进行课例研究,遵循发现描述、识别聚焦、诠释分析、行动检验的反思路径,对教学问题进行一次研究之旅。
教师在这一行动研究进程中,跟进理论讲解及工具辅助。课程设计亮点:
1.课程整体培训模式上,基于“做中学”理念,采取任务驱动方式,以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导教师完成基于实践、指向实践的微型行动研究过程。
2.关于课程内容之一的教科研方法: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反思的相关理论,以及辅助学习者掌握反思的方法和工具。课程开发设计中将理论内容提炼成5个小专题:《教学反思概述》《如何快速文献搜索》《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及工具的制订》《六顶思维帽子在议课中的应用》《如何撰写叙事式反思》。这5个专题,短小精悍,注重操作性,注重举例子穿插到课程进程中,对教师进行跟进式、诊断式辅导。这样的设计没有长篇大论地阐述理论,聚焦了教师的需求。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理论中操作性质的程序性知识更具实用性,理论讲得面面俱到,反而会迷失在理论的中。教师需要的是理论中精华的精华,并且要结合他的需求、结合案例予以阐释,如此才是教师真正所需。
3.关于课程内容之二的教师经验指向的专题:比如,课程中有的教师要提升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与理答的经验,也就是教师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要有所提高。因此关于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与理答,就是该教师要提高自身经验所指向的专题。那么这一专题,在课程中就生成了。需要对这一专题形成认识,提取该教师在提问理答方面的经验,进行甄别予以试验并改造。生成的主题,课程开发者如何把握?在设计的时候完全可以引入专家资源予以援助。从这一方面也说明成人课程的开放性。本课程是在每一次观课议课的过程中都聘请学科专家予以把关。
4.关于课程情境:经验提升类课程,课程的经验发现、甄别是必要环节,本课程针对此部分设计了课堂观察的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都是做课教师、学科专家、科研专家三方人员共同参与。在相互的深度互动中,帮助学习者厘清课堂教学经验,从不同的视角甄别经验的不足。
5.关于对学习者的激励:本课程的学习者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的教师,而且又是星期六上课,大多数为学分而来。教师的积极性和内在动机是有所欠缺的。面对这样的学习者,本课程设计了一些激励策略。其一,教师有多样选择,可做课可不做课、可以请领导听课可以不请领导听课、可以写自己教学的反思也可以写对别人教学的反思。其二,让教师参与到反思作业的自评与互评中来。其三,做课教师和撰写反思论文优秀的教师获得相应的证书。这些策略设计体现了对学习者的尊重,让学习者民主地参与到课程中来,力所能及地考虑教师的需求。从一次次的课程实践来看,学习者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1.1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预科生具有自我约束力的同时,也具有自我选择的能力,他们会讨厌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在课堂上讲,忽视学生主体的互动,那么,将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并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用热情对待计算机课堂。计算机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这样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能更好地开展后期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还应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在新的学习环境下,让学生能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并且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采用中学阶段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理论层面到技术层面,采用渗透教学方法。所谓渗透教学就是要利用实践活动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例如在MSExcel和MSPowerPoint等课程教学中,应该先根据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能对课堂产生兴趣。
1.2注重教学总结
作为一名预科生教师,自身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同时还应该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想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能赢得学生的赞扬,就必须要重视课堂的总结和反思。教学总结和反思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但是要更加懂得总结课堂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解决问题。例如,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理论后实践,但是在计算机教学中,可以采用先实践,然后知道,最后再用理论知识总结,这样学生能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应该掌握得重点知识,从而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是“新”:第二课堂不受现行教材——主要是传播昔时信息的限制,能迅速将各种即时信息传播给学生。这些最新的科技信息可以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给学生。例如:日本的科技博览会中最现代化的机器人,在营养液中培植的西红柿等,使学生大开眼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有意义的科幻片等。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动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科技教育。
三是“全”: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科技性,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基础知识与科技信息密切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例如:学生看到盲人在过马路时由于看不见红绿灯,易发生危险,因而制作了“盲人红绿灯”。因为盲人看不见灯,但能听到声音,所以用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颜色的灯,盲人可听声辨灯,以保证交通中的安全。使科技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科技知识的应用能力。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第二课堂教育是服从于教育目标,不受教学大纲限制,但可配合教学大纲教学的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用发展的观点看教育,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而是进行科技教育、培养现代化科技人才的重要渠道。
在第二课堂的教学中,以往的教学原则,如: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精神相结合的原则、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等等,在第二课堂中一般也是适用的。但由于第二课堂有着不同的特点、任务与要求,因此,在中学第二课堂的教学中还应遵守以下原则,才能更好地进行科技教育。
第一,画向多数原则
开辟第二课堂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首先要面向多数,根据自愿和每个学生的爱好,尽量多地把学生吸引到第二课堂中来。使绝大多数学生有机会参与科技研究和制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心,促进心智机能的发展。
第二,实践性原则
我国学生跟外国学生比,突出的缺点是动手能力差,知识面窄,科技信息知道的少,创造精神差。应多安排实践性活动,接触社会,接受科技信息、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同时,通过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在物理第二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制作,学生做出了“光控报警器”,“光控路灯”等许多作品。提高了学生把科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第三,相互促进原则
这是指第二课跟第一课堂的辩证关系。从系统论看,学校是一个整体,两者的教育目的相同,培养目标是一个;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看,德智体美技几个方面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个课堂并行发展,互相促进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比较合理的结构。第二课堂活动要注意内容的教育性、针对性和可接受性。某些科技成果和最新信息,可围绕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适当地扩充。例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和宇宙速度时,可提到卫星发射和接收,但无法做细致讲解,在第二课堂中通过录像,资料讲解等具体学习,可以达到进行科技教育的目的。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四,因校制宜原则
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自己的优势及有利条件,从实际出发开展科技活动。
通过我院自制的调查量表分别调查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这两个调查量表的满分均为100分,得分在60分以上的为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好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得分在60分以下的为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差及对护理服务不满意。
2统计学处理
我们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则表明两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护理结束后,在对照组中,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为好的患者有31例,为差的患者有23例,对照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率为57.4%。在观察组中,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为好的患者有52例,为差的患者有2例,观察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率为96.3%。观察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中,对护理服务满意的患者有41例,对护理服务不满意的患者有13例,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75.9%。在观察组中,对护理服务满意的患者有54例,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100%,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课堂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下开展的。可是,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常常出现把握不住话题,偏离目标的现象。如教学《该怎么做》时,我先请同学表演了小松不小心打碎花瓶的片断,然后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小松,打碎花瓶以后,你该怎么做呢?有的认真地出主意说:“把打碎的花瓶藏起来。”有的说:“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再买一个一模一样的花瓶。”这时,有个同学马上说:“没钱怎么办?”“先问叔叔借一点,以后再还给他。”“可以和卖花瓶的阿姨商量一下,先把花瓶拿回家,等爸爸忘了这件事,再问爸爸要钱还给阿姨。”眼看学生把讨论的目标转移到了帮小松借钱的问题上,这显然是偏离了交际的预定目标。于是,我转换了角色说:“如果我是小松,我就老老实实地告诉爸爸,你们看我这样做好吗?”“好!我们应该如实地告诉爸爸,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学生纷纷回答。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转变了角色,进入了交际情境,就可以自然地引导、调控交际过程,使学生及时回到预定的目标中去,从而更好地实现交际的目的。
二、“参与面不广”的对策
口语交际课的教学中,往往是少数喜欢表现的学生乐于侃侃而谈,而多数学生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总是处于“倾听者”的角色。这种学生参与面不广的问题,需要教师在交际过程中通过及时、灵活的调控与指导来解决。我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丰富互动形式。丰富互动形式,是扩大参与面,提高训练实效性的有效手段。
互动形式主要有同桌互动、好友互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等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小组互动。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口语交际课上,有些小组互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却很低。所以在进行小组互动时,教师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同样是小组互动,如果教师有意进行优生和学困生搭配,取得的效果往往比前后四人小组或让学生自由组合要好得多。
2.承担具体的交际任务。
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教学《未来的桥》时,我让学生们自由组合小组,每个学生都要在小组里介绍自己设计的桥,还要评一评谁设计的桥最好。这样,人人都有交际的具体任务,人人都能参与到口语交际中去。
三、“口语表达不清”的对策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口语交际课的教学任务之一。对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言不规范、表述不清楚等情况,可以在学生说完以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1.加强示范,规范语言。
当学生口语表达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亲身示范,让学生在感悟、模仿的过程中,逐步规范他们的口语。如教学《该怎么做》时,我让学生就小松打碎花瓶后告诉爸爸,却被爸爸打了一顿进行设身处地的讨论。有的学生说:“我觉得爸爸打我是不对的。如果他打了我,对我的身体不好。”我说:“把后面改为‘对我的身体会造成伤害’就更清楚了。”另一个学生说:“我觉得爸爸不应该打我。如果打我,我就不说了。”我说:“改为‘如果打我,下次犯了错误就不再主动承认了更好’,请你这样再说一说,好吗?”
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当场就把话说清楚了。所以后面学生劝说爸爸时,他们都注意到怎样把要说的意思表达清楚。
为了加强示范性,教师还可以参与到学生的互动小组中去进行个别辅导。对于口语交际比较好的小组,可以推荐到全班,向全体同学展示,以使学生能够有一个可以模仿、学习的对象。这样就改变了那种抽象的指导。
2.以生助说,引导表达。
对口语交际能力特别差的学生,我常常采用以生助说的方式,引导他们把话清楚。教学《该怎么做》时,学生讨论爸爸该不该打我,有个学生说:“我觉得爸爸打我是应该的。”老师追问:“为什么呢?”学生想说但又不知该怎么说。这时,我叫一个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帮助他说:“我觉得爸爸打我是应该的。因为他打我是为了教育我,让我下次不要再犯错误。”我问:“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他点头说是。“好,那么你就照这样再说一遍好吗?”
这样,教师以提问的方式,为学生铺设一条思维的通道,让学生顺着思维通道去思考,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同时请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示范,帮助同学逐步把话说清楚。
3.引导评议,发展语言。
在交际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评议,听听同学是否把话说清楚、明白了。如果不清楚,那该怎么说。让学生在同伴的评议过程中规范语言,学会如何把话讲得更清楚、更明白。
学生参与评议,会促使他们更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判断正误、优劣,或肯定赞扬,欣赏别人的优点,或质疑争论,对别人提出建议和批评;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四、“交际技能弱”的对策
在当前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重口语训练而轻交际指导。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训练目标提出“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的要求,我们在口语交际课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口语交际时的情感、态度和文明用语等交际技能的指导与训练。
1.指导方法,明确要求。
在口语交际中,要求学生尽量做到以下几点:(1)交际双方在谈话时,表情要自然、放松,不东张西望,不伸舌头,不做鬼脸,始终保持专注的神情和入神的姿态。(2)产生感情共鸣时,作适当的点头、微笑,表示接受、同意、赞赏。(3)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及不同的谈话内容,说恰当、得体的话。(4)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还可适当运用手势语加强表达的效果。
以上几个方面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学生饶有兴趣的口语交际中,在学生最需要时,相机切实、精当地提示有关方法与要求,点拨语言习惯、交际方式与态度上的偏差,使之受到正确的训练,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如教学《猜谜游戏》时,教师请一位学生走上讲台说谜面,要求他大大方方地说,然后由他自己请同学猜谜。同学猜完后,要求他用上“祝贺你,猜对了”“对不起,你猜错了。谁能帮助他”之类的话进行评价。如果同学在说猜谜的依据时说得不充分,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后,要求其对那位同学致谢。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都要求同学们与说话者保持目光的交流。
2.提供案例,领悟技能。
案例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办法。它既可以描述正确的做法让学生仿效,也可以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发现、探索正确的口语交际方法。比如教学《该怎么做》,小松不小心把家里的花瓶打碎了。爸爸回来发现后就责备他,还要打他。小松怎么做才是最恰当的,请同学们评一评。(1)小松马上大声争辩道:“我不是故意的,你不该打我,花瓶本来就没有放好。”(2)小松马上轻声说:“爸爸,我不是故意的。我画画时不小心碰到了花瓶,它掉到地上就碎了。对不起!”通过案例比较,让学生领悟到在解释原因时不但要说清理由,而且要讲文明,态度要温和,语气要合适等。
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本科层次共计开设163个专业,其中有在校生的计有159个专业(见图一),在校生共计为527327人。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本科层次共开设专业163个,有在校生的专业共计159个。其中工科50个,有在校生的共计49个;理科10个,有在校生的共计9个。在校生规模前20位的本科专业分布。综上可见,北京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本科层次专业设置结构有如下特征:1.专业设置学科间分布差异较大工学设置专业最多,共有59个。其次是管理学,共有26个,设置专业最少的历史学,仅有2个专业。不同学科间专业设置数量差异较大。2.在校生学科间分布及专业分布差异突出总体来看,前20位的专业数占专业总数的12.58%,在校生数却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78.26%;前10位的专业数占专业总数的6.29%,在校生数却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61.21%。就单个专业来说,在校生数最多的是会计学专业,为70194人,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13.31%;其次为工商管理,在校生为68525人,是位居第三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校生数的2.6倍,后者在校生共计26360人。最少的为工学类的信息工程与管理学类的特许经营管理,仅各有1人。就学科间相比较而言,管理学专业设置数量不足工学的一半,但其在校生数却是工学的2倍多,前者共计为227877人,而工学为112341人。目前,继续教育专业设置显现出来的问题是学科间分布不均衡及热门专业相对集中。就继续教育的特殊性而言,其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总量的要求,而且要在人才结构上进行合理规划以实现各类人才的最优化培养,与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及经济结构达到动态均衡。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与贸易大国,但人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因此,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在层次结构、学科结构、布局结构等方面需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继续教育培养和输送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相匹配。
(二)专业设置与国家人才需求不符
按照国家人事部的有关统计预测,我国今后几年内急需人才主要有以下8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在这些急需人才中,理工类人才占据了很大比例。以北航为例,北航继续教育学院共开设11个本科层次专业。
(三)专业设置没有凸显其学科优势
北京高校中不乏一些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优秀大学,特别是其中一些大学本身就具有理工类优势,这些大学应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尝试将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延伸到继续教育中去,但目前的专业设置并没有凸显优势学科。由上表可见,北航继续教育学院所设专业并没有凸显北航优势学科及特色专业,如飞行器设计专业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等。(四)专业设置趋同专业设置趋同主要表现在设置相同专业的学校多及同一专业在校生数与其他专业发展不平衡。如2013北京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本科层次设置会计学专业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校分别为35所和33所;设置同一专业学校数20所以上的专业共计5个。就在校生来说,仅会计学一个专业,其在校生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13.31%。在校生规模前20位的在校生数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78.26%;前10位的在校生数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61.21%。专业设置趋同与招生人数的过多被称为招生的“扎堆现象”。其直接后果有诸多危害:导致生源竞争无序;专业设置重复率高常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不合理;专业设置趋同容易形成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同化、无特色。
二、从简单多元到有机制衡: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多重逻辑
首先,从继续教育专业设置来看,无论是结构的失衡、与所在高校优势学科的不对接抑或是专业设置的雷同、与国家人才需求的错位,究其原因,在于学术定位与社会服务定位的模糊。继续教育常被看做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基本上都是基于现有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平移,所进行的知识结构的调整仅是从知识的深度和难度上考虑,如高等数学教育直接去掉了微分方程等内容,其他一些工科课程则去掉了一些不便教学的实验类教学环节,这些基于“使学习变容易”的调整并不能满足整个社会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市场变化和需求。其次,市场需求预测失误。无论是学生选择专业时,还是学校设置专业时,过分追求热门专业,各专业在校生数的巨大差异和设置同一专业学校数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现象。最后,对教育对象需求把握不够。继续教育的对象主要为成人,其学习需求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居住环境、社会角色、社会地位是制约和成人学习的重要因素”。可见,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涉及多重过程和机制,这些过程和机制只有在相互作用中才能恰如其分地认识它们各自的作用和影响。因此,采用多重逻辑的理论分析框架有助于对专业设置过程中的诸多制约因素和多方利益进行权衡,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从继续教育的本质属性来看,专业设置的需求主体主要为政府、市场、高校及个体。其中,在政府层面,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优化与产业结构相应的人才结构等无不与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有密切的关系。在市场层面,人才结构性短缺已成为专业设置和高校为社会服务链条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一现象虽然有诸多的原因可以追究,但是作为高校在面对市场培养和输送人才时,至少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人才产品不合格,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从而造成培养体系和需求体系的错位。从根本上说,专业的学术定位和社会服务定位的错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专业设置应关注市场的职业需要。在高校层面,高校的自我建设和发展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承担人才培养的本源任务,确保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的能力。在个体层面,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应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在知识更新、理论提升、获得毕业证书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有的学者认为,专业设置的逻辑框架应搭建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本源职能之上,其设置依据应遵循知识逻辑、市场逻辑、人的发展逻辑与权力逻辑的四维内在逻辑结构。之所以以人才培养为逻辑起点,是因为人才培养是高校专业设置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现象,对专业设置的整个逻辑行程具有规范定向的作用。知识逻辑基于认识论哲学,认为大学的本质是为了发展知识和掌握高深学问。专业设置遵循市场逻辑是因为高校具有为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人才培养应具有社会适用性,社会职业标准是其发展趋势。人的发展逻辑指专业设置应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基础上,以学生的成才成长为要旨。权力逻辑指从专业设置的管理属性延伸出来的逻辑结构。广义理解为高校、社会力量、学生在专业设置中的话语权。从继续教育的本质属性来看,专业设置的需求主体主要为政府、市场、高校及个体。其中,在政府层面,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优化与产业结构相应的人才结构等无不与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有密切的关系。在市场层面,人才结构性短缺已成为专业设置和高校为社会服务链条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一现象虽然有诸多的原因可以追究,但是作为高校在面对市场培养和输送人才时,至少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人才产品不合格,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从而造成培养体系和需求体系的错位。从根本上说,专业的学术定位和社会服务定位的错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专业设置应关注市场的职业需要。在高校层面,高校的自我建设和发展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承担人才培养的本源任务,确保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的能力。在个体层面,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应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在知识更新、理论提升、获得毕业证书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对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而言,由于其教育对象为成人,参与教育的目的为获得与职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调查显示大约有69%的人参与各类继续教育是为了工作———工作需要、提高工作能力、为晋升提干创造条件、为跳槽储备知识、学习热门专业更好择业等。因此,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逻辑与全日制本科专业设置的逻辑不完全相同。具体来说,知识的逻辑与人的发展逻辑表现得不是特别强烈,而是更依赖于高校固有的优势学科。综上所述,继续教育专业设置正是在多元利益需求主体的博弈中,在多重逻辑结构中演变调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