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教案范文

时间:2022-12-15 02:49: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礼仪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礼仪教案

篇1

商务谈判礼仪教案02【案例】 有位美国商人单身一人到巴西去谈生意,在当地请了个助手兼翻译。谈判进 行得相当艰苦,几经努力,双方最终达成了协议,这时美国商人兴奋得跳起来, 习惯地用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圈,并伸出其余三指,也就是OK的意思,对谈判 的结果表示满意;然而,在场的巴西人全都目瞪口呆地望着他,男士们甚至流露 出愤怒的神色,场面显得异常尴尬。 分析:无论在什么场合,手势动作都要非常谨慎地使用。因为手势动作虽然 表意十分丰富,在语言表达不顺畅的时候,能辅助我们表情达意。但是,由于国 家、民族、风俗习惯的不同,同一的手势却会有不同的含义。正如美国人在表示 满意、赞赏时喜欢用OK的手势,可是在南美,尤其是巴西,如果做此手势,女 性会认为你在勾引她,而男性则认为你在侮辱他,马上会做出戒备的姿态。

商务谈判礼仪教案03中国某企业与德国某公司洽谈某种产品的出口业务。按照礼节,中方提前 10 分钟到达会议室。德国客人到达后,中方人员全体起立,鼓掌欢迎。德方谈 判人员男士个个西装革履,女士个个都身穿职业装;反观中方人员,只有经理和 翻译身穿西装,其他人员有穿夹克衫的,有穿牛仔服的,更有甚者穿着工作服。 现场没有见到德方人员脸上出现期待的笑容,反而显示出一丝的不快。更令人不 解的是, 预定一上午的谈判日程, 在半个小时内就草草结束, 德方人员匆匆而去。

商务谈判礼仪教案04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潘亦藩以一个令他至今难忘的商务谈判经历来解释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企业应该注重的问题。

有一次,我们去日本当地采购生产所需设备。在设备价格问题的商务谈判中,虽然对方作出了一些让步,但所提出的价格仍超出我方心理预估,双方僵持不下。原本谈判至此已濒临破裂,但考虑到全世界只有日本生产此类设备,且国内生产线均是依照此型号标准定制,设备买不回去,生产就无法进行,于是我方又在当地联系了另外两家同样此种型号设备的商社(商),希望能借三方对订单的竞争,将设备价格拉下来。事实证明,这种做法的确有一定效果,价格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下调,然而距离我方预期标准仍有一定差距。

篇2

一、教育目标

通过“细化目标、突出重点、实践体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教育策略,引导学生掌握各种文明礼仪知识与技能,自觉践行文明礼仪规范,争当学礼仪、重礼仪、行礼仪的模范。以教带学,促进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助其赢得友谊,树立自信。同时,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使用文明用语的习惯,使大学生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队,为创建稳定良好的教学育人环境保驾护航,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1、培养文明礼仪意识:使学生了解文明礼仪对于一个人生活的重要意义。一个讲文明、知礼、守礼、行礼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

2、培养文明礼仪情感:激发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认同感,知道一个遵守文明礼仪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不断强化礼仪的成就感,感受到礼仪的乐趣,从而自觉地实践礼仪。

3、培养文明礼仪技能:让学生知道现代社会生活中有哪些礼仪规范,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通过反复的实践,掌握交往技能,成为知礼、守礼、行礼的人。

4、培养文明礼仪品质:通过反复、长期的礼仪行为训练,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并在交往实践中自如地表现出得体的礼仪品质。

二、班会主题

礼仪之花开校园,文明之魂留心中

三、准备要素

1、活动对象:XX班全体学生;

2、活动场地:XX班教室;

3、素材准备:短视频——《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成为不文明的代名词》、不文明现象图片、国外景区的中文警示语图片、文明礼仪知识问答题及答案)。

四、内容概要

1、小组讨论,说说身边的不文明现象;

2、通过文明礼仪教育短片及部分图片,让学生了解国外对中国游客的评价,并对此提出看法;

3、解释为什么要学礼仪;

4、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明礼仪的了解,说说对文明礼仪知识的认知;

5、学习6种礼仪常规; 

6、文明礼仪知识问答;

7、要求学生谨记文明礼仪常规,争做学礼仪、重礼仪、守礼仪的文明大学生。

五、班会形式

采用事实与讨论相结合的形式,以教育短片、警示图片、知识问答、小组合作等方式协同开展。

六、实施步骤

(一)主题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更不能忘记传统,应力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大学生,让礼仪之花常开校园,让文明之魂永留心中! 

(二)实施过程:

1、说说身边的不文明现象。

2、通过短片——《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成为不文明的代名词》及部分图片,了解国外对于中国游客的评价,对此提出看法。

种种画面告诉我们,中国游客是多么的不文明。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灿烂的文明历史,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人与世界交流逐渐增多,一些不文明劣习逐渐在诸多方面显露出来。在一些国家、一些地区、一些外国人眼中,中国游客甚至成了“不文明”的代名词。“礼仪之邦”的称号,不断受到国外的批判和质疑。

3、为什么要学礼仪?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对个体:(1)不学礼,无以立;(2)使个人的言行在社会活动中与其身份、地位、社会角色相适应;(3)衡量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

对社会:(1)塑造组织形象,提高办事效率;(2)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4、文明礼仪大家谈。

结合自身掌握的文明礼仪知识,说说从自身角度的理解。

5、学习六种礼仪常规。 

(1)见面礼仪:

① 遇见校领导、老师、辅导员,主动敬礼打招呼“您好”或“老师好”;碰到学长、同学打招呼“您好”或点头微笑;

② 碰到外校老师来校,主动欢迎:“老师好”;

③ 遇见其他客人、家长来校时主动欢迎:“您好”。

(2)上课礼仪:

① 课前10分钟准备好学习用品,摆放有序,安静等待老师上课;

② 在回答老师提问时,立正、站直注视老师,尊重老师的教学方式;

③ 课后及时整理自己的课桌和抽屉,保持干净、整洁;

④ 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保持良好的坐姿、站姿、读姿,勤做笔记;

⑤ 因故晚进教室时,在门口立正,进门前喊报告,经任课老师允许后方可入内。

(3)课间礼仪:

① 讲文明话、普通话,不说脏话;

② 轻声慢步靠右行,不追逐、奔跑、推搡和打闹等;

③ 文明轻声交谈,不大声喧哗;

④ 讲究清洁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杂物。

(4)交往礼仪:

① 旁人说话时不随意打断,学会尊重他人;

② 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在接受他人帮助时,虚心倾听,诚恳道谢;

③ 进领导、教师办公室前先敲门、喊报告,得到允许后方可入内,随手关门;

④ 同学之间交往不说脏话、粗话,不骂人、打人,不随便发脾气,多谈论健康、有趣、有意义的话题;

⑤ 积极使用礼貌用语“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打扰一下、别客气”。

(5)集会礼仪:

① 上下楼梯靠右行,排队入场时保持队列整齐、安静;

② 参加活动或观看演出时,不起哄、插嘴、嬉笑,文明观看,热情鼓掌;

③ 聆听领导、老师讲话时保持安静,讲话结束后热烈鼓掌致谢。

(6)家庭生活礼仪:

① 孝敬父母长辈、尊老爱幼。

② 做客待客、与邻居和睦相处礼仪等。

6、文明礼仪知识问答

7、请同学们谨记: 

当你走出家门,肩上就扛着家庭的荣辱! 当你走出校门,肩上就扛着学校的荣辱! 当你走出国门,肩上就扛着国家的荣辱!

文明礼仪修养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礼仪作为人们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交际、生活和事业的成败,影响着集体、国家、民族的形象与事业的兴衰。因此,请大家学礼仪、知礼仪、守礼仪,让礼仪之花常开校园,让文明之魂永留心中。

(三)班会结果:

在开展“礼仪之花开校园,文明之魂留心中”文明礼仪教育主题班会中,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使学生对文明礼仪知识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并能潜移默化地贯彻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中,令整个班级始终浸润在文明有礼、热情友好、宽容谦让、诚实守信的和谐氛围中。

七、总结反思

文明是人与人之间进行友好交流的窗口,只有每一个人自觉提高文明意识,注重日常礼仪,规范自身的一言一行,才能形成良好的文明社会氛围,不负中华“礼仪之邦”的美称。

班会前,我带领班委精心准备、全面构思。班会中,我采用事实与讨论相结合的形式,以教育短片、警示图片、知识问答、小组合作等方式,让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规范文明礼仪的重要性,牢记所学的文明礼仪知识,知行合一,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一、积极动员,全员参与

班会开展前,我对全班同学作了广泛动员,提出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方法、内容以及具体要求。同学们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一致认为: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誉,当前我们的祖国正积极建设文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是我们不容推卸的责任。

二、认真组织,内容详实

班会设计了丰富的一系列流程,包括:1、小组讨论,说说身边的不文明现象;2、通过文明礼仪教育短片及部分图片,让学生了解国外对中国游客的评价,并对此提出看法;3、解释为什么要学礼仪;4、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明礼仪的了解,说说对文明礼仪知识的认知; 5、学习六种礼仪常规; 6、文明礼仪知识问答;7、要求学生谨记文明礼仪常规,争做学礼仪、重礼仪、守礼仪的文明大学生。

全班同学在课堂上集体学习了文明礼仪知识,了解了文明礼仪常规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努力方向。通过以上七种不同方式的教育和互动,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动性,营造出讲文明、守礼仪的良好氛围。

篇3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举例说明.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力的概念非常抽象,用力的作用效果去理解力的概念,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人推车”“拖拉机拉犁”“磁铁吸引铁钉”等例子,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的力指的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或拉的作用.然后再举例“小孩推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为了使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力,课本中接着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和插图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通过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力是一种什么作用.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建议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材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弹簧、锯条受力形变等事例来讲述的,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可向学生展示各种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视频及动画,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

有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建议

可以向学生提问: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启发学生举出一些实例.再从回答中筛选出表现力的推、拉、提作用的典型例子,写到黑板上.比如:人推车、人拉锯、人提水桶等.

然后对例子进行分析:人推车时,人施力,车受力;人拉锯时,人施力,锯受力;人提水桶时,人施力,水桶受力.其中,推、拉、提是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样使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什么是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最后明确指出:一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有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例一:让学生用力拍桌子,问学生:手有什么感觉?(感到痛)为什么手会感到痛?让学生思考.

分析: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同时手也受到桌子的反作用力.

例二:让一个学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问其他学生:为什么这位同学自己会向后退?

分析:人推墙时,人对墙施力,同时人也受到墙的反作用力.

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1)人推车,人是否也受到车的推力?

(2)人拉锯时,锯是否也拉人?

(3)拖拉机拉犁时,拖拉机是否也受到犁的拉力?

(4)划船时,用浆向后划水,船就向前进,这是为什么?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也可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

学生前来拿起铁块.

教师可提问:有什么感觉?

总结学生的回答: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

引入新课: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力的概念教学

力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初中学生来说真正地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以及今后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

(1)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首先力是由物体产生的,因此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力的作用必然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孤立的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对任何一个力来讲必有其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

第二,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2)进行必要的反复.

抓住本节课知识体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反复论证一个概念,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从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等不同深度反复强化,使学生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本节教学难点,如果处理不好会给以后二力平衡的教学造成困难,因此对这段教学内容除应列举大量事例外,应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板图或者投影,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力.

2.通过观察磁块与铁间相互作用的实验,通过亲自体验两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认识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观察并讨论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认识到力的作用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磁铁、铁块、大头针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方案一:教师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学生前来拿起铁块.教师提问该同学“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引入新课.

方案二: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人将大铁块拿到讲台上感觉很费劲,这是人对力最早的认识,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1.力的概念的教学

用投影仪打出人举起杠铃、人推车、人提物体的幻灯片.幻灯片表现了人用力举起杠铃,人用力推车,人用力提东西.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总结:人举起杠铃,人对杠铃用了力;人推车,人对车用了力;人提物体,人对物体用了力.在这里举、推、提……我们可以称之为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不是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作用呢?

用投影打出的幻灯片,画面显示出压路机压路面,拖拉机牵引收割机,起重机吊起重物.

请同学们说一下,画面中是谁对谁用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压路机压路面,压路机对路面用了力.拖拉机牵引收割机,拖拉机对收割机用了力.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起重物,钢丝绳对重物用了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压、拉、提、吊……我们可以称之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打开投影仪,打出前边的六幅图.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六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同学们总结六幅图的共同特点:有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

通过对力的概念的分析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一样不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六幅图总结归纳出: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在这六幅图中人、拖拉机、压路机、起重机的钢绳施加了力,称为施力物体,杠铃、小车、收割机、地面、预制板,受到了力,是受力物体.

3.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实验二:磁铁、小车相互吸引

步骤一:请同学观察磁铁吸引铁块,铁块也吸引磁铁的实验,先验证铁块无磁性.把铁块、磁铁都固定在小车上.

步骤二:手按住固定有磁铁的小车靠近固定有铁块的小车,小车向磁块方向运动过来.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指出:在第一步操作中,铁块被磁铁吸过来了.磁铁是施力物体、铁块是受力物体.在第二步操作中,手按住固定有铁块的小车靠近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向铁块运动过来.铁块是施力物体、磁铁是受力物体.

演示实验三: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桌子

在学生中找一名同学,让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桌子,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总结: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推.

教师对两个实验进行总体归纳:以上两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引导学生举些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鸡蛋就破了.

老师:这些现象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5.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放映幻灯片,举一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实例.

老师:在这些现象中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演示实验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弯锯条,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

在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物体发生了形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所以力不仅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的作用,也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了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向对方施加了力,也同时受到了对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学方面的物理学家和力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学知识的兴趣.

探究活动

【课题】研究力的作用效果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力的作用效果的网上信息;力的作用效果相关实验记录.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361-02

一、教材内容分析

乙醇是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有机物》第1课时,是继烷烃、烯烃和芳香烃之后,向学生介绍的另一类典型的有机化合物。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掌握在有机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决定同一类物质的性质,进一步巩固深化学生们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这对以后学习更复杂衍生物如苯酚、乙醛、乙酸打下基础。从乙醇开始要比烃类物质组成上复杂了,与人类生活及人体更加有密切的关系,本课时实验内容较多,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烃的基础知识,在烃的衍生物中,从简单的多了个氧原子开始,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酒精开始,来学习烃的衍生物,降低了认识难度。在烃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科学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乙醇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物质的结构、性质之间关系的科学观。

(2)通过学生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乙醇的结构。

五、教学方法

1、探究法、实验法。

2、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酒驾视频)2011年5月1日起,醉酒驾车纳入刑法处罚范围;它就是酒,其主要成分俗名酒精,学名乙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乙醇的相关知识:

【设问】想一想:关于乙醇你了解多少?

【学生讨论】燃料:酒精灯加热;饮料: 各种酒;医用消毒剂:医疗上常用75%(体积分数)的酒精作消毒剂;有机溶剂:用于溶解树脂,制造涂料等;化工原料:如制造乙酸等。

【活动探究】展示乙醇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向装有少量水的试管中加入适量乙醇,振荡,观察现象;让学生归纳出乙醇的物理性质。(设计意图:培养观察、归纳及语言能力;同时了解乙醇在生活中的作用)

【板书】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展示模型】展示乙醇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动手拆插乙醇分子模型,引导学生分析乙醇分子结构;在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我们熟悉的原子团?学生分析得出:乙醇分子既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中氢原子被(―OH)取代;又可看成是水分子中氢原子被乙基取代。因此,乙醇既具有与有机物相似的性质,又具有与无机物相似的性质。

【板书】烃的衍生物: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引入新知】当烃分子上得氢原子被这些原子或原子团取代后,物质的性质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可以说,这些原子和原子团对烃的衍生物的性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板书】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举例:卤素原子(―X)羟基(― OH)等都是官能团,烯烃中的碳碳双键也是官能团。

【结论】乙醇的官能团为羟基(― OH),决定了乙醇的化学性质。

【板书】三、化学性质

【问题讨论】取代基的影响:通过实验乙醇与钠反应要比水与钠反应缓慢的多,说明烃基对羟基有影响,由于乙基对羟基中O??―H键极性减弱,使羟基相对于水难电离出H原子,所以乙醇羟基中氢原子不如水中的活泼,反应较慢。

【板书】1.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 + 2Na 2CH3CH2ONa+H2

(乙醇钠)

【问题交流】从乙醇的结构分析C、H、O原子形成的C―H、C―O、O―H键,可发生多种断键组合,讨论乙醇还可能有哪些性质,分组讨论,组内派代表回答。(设计意图:体会结构决定性质在有机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板书】2.氧化反应:①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并放出大量的热

【生活实例】焊接银器、铜器时,表面会生成发黑的氧化膜,工匠说:可以先把铜、银在火上烧热,马上蘸一下酒精,铜银会光亮如初!你知道么?

【学生实验一】实验3-3:向一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在刻度10左右)无水乙醇,将铜丝在酒精灯上烧热至红热,迅速插入乙醇中,反复多次。注意:观察铜丝的颜色变化、小心闻烧杯中液体产生的气味。并思考、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体会探究乐趣。)

现象:光亮的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由红变黑,迅速插入到乙醇中,变回红亮,同时闻到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篇5

在我国民法教学中,理论讲授占有支配性地位,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概念化、教条化色彩太浓厚的现象,很多教师在民法教学中主要是解释概念、规则,阐述原理,抽象议论。[2]在教学中虽然也使用案例,但大部分情况下是作为理论的例证,以便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民法原理或加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近些年来,案例教学法受到高度重视,甚至有人认为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民法教学模式已经过时。毋庸讳言,我国民法教学确实应该进行改革,但决不能矫枉过正。事实上,司法实践本身也离不开民法理论的指导,如果司法实践者不熟悉民法概念、规则、原则,则不能正确地处理各类错综复杂的民事案件。因此,民法的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该彼此协调、互相促进。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从而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综合运用民法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在民法课堂教学中,仍应以理论讲授为主,但要改革讲授模式。毋庸置疑,理论教学模式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其优势不容忽视,就连一直以案例教学为最大特色的哈佛法学院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来从具体个案中推导抽象的一般法律规则和原理的思维方式,代之以大陆法系从现存的法律原理和法律原则出发来研究与分析具体个案的教育路径”。[3]但应该对传统的“灌鸭式”教学进行改革。首先,从民法的内容上精讲其重点、难点问题,其他问题少讲甚至不讲,由学生自学。这样,可以留出一部分课时进行案例教学的实施。其次,教学方法上应多样化,注重师生互动。比如通过提问检查要求学生自学的内容,对有争议的、疑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

强化案例教学法,实现理与例的结合,例与理的统一。笔者在前文中已明确强化案例教学法并不意味着对理论讲授法的否定,因为法律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掌握了基本的民法理论并结合案例的分析、推理的基础上的,因此,只有将案例教学法与理论讲授法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成果。具体而言,笔者分以下几步进行:

篇6

2案例教学在动物营养学教学中的应用

2.1选择案例的原则

案例是进行教学的基本素材,需要精心选编;因此,在选择案例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1)案例要有科学性。这是保持案例强大生命力的源泉,也就是说在选择案例时要慎重,一般可以选择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一些学术论文中的典型案例;此外,已经出版的相关专业书籍中的案例,也可以作为案例的来源。2)案例要有针对性。教师所选的案例内容必须与课堂所讲授的内容密切相关,并且最好还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将其与要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既能顾及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4],如果只是为了课堂气氛的生动、活跃,毫无选择地讲授与课程内容无关的案例,容易使学生顾此失彼,只记忆了个案中的若干特殊情景,却不能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达不到教学目的。3)案例要有启发性。教师应尽可能选择那些富有吸引力的、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这也关系到案例讨论的效果,对于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会积极投入,认真思考,主动发言,探究的热情高涨,教学效果就好;如果所选案例不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即使教师拥有很高的组织技巧,学生不愿身临其境,也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4)案例要有完整性。在使用案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一个完整的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不能断章取义,否则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就会出现较大的偏差,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2.2案例教学的实施

2.2.1作好案例讨论前的准备案例讨论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首先,任课教师应该充分熟悉案例的内容,并对重要的内容准备出相关问题[5],同时要拟订案例教学提纲,以使自己能够很好地引导和把握整个教学过程;其次,在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时,要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最后,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案例教学环节中的评分体系,传统教学的考核方式主要是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80%,在案例教学中应建立了一套包括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的评价体系,考核应加大案例讨论内容的比例[6],这种考核体系可以督促学生提前认真收集、准备文献资料,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2.2案例教学法在动物营养学教学中的应用笔者经过6年的动物营养学教学实践,收集了许多与各章节内容联系紧密的案例,但由于专业学时的限制,只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8个案例应用到动物营养学的教学环节中,案例涉及氨基酸平衡、理想蛋白质、限制性氨基酸、维生素矿物元素缺乏等方面,现将一典型案例介绍如下:某养殖场饲养肉用雏鸡,为降低饲养成本,养殖场自己配制饲料饲喂,所用原料为玉米、麦麸、豆饼等,饲养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啄肛现象,2005年5月份接雏5000只,因啄肛死亡412只,占总数的8.24%;2005年6月份接雏5000只,因啄肛死亡284只,占总数的5.68%。整个鸡群表现为生长缓慢,精神沮丧,无生气,羽毛蓬乱。农垦科学院的专家对这个地区产的玉米、豆饼、麸子进行化验,结果表明养殖场所在地区各种饲料成分中氨基酸含量偏低,后经专家建议在饲料中添加了0.1%的蛋氨酸,啄肛症状明显减轻,生长发育趋于正常,精神状态良好,羽毛变得有了光泽。请讨论分析啄肛产生的营养学原因,并要求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篇7

教学背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推行了几年,我在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比的意义》一课中进行了一些有益地实施。

教学片断:检测自学效果。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了比的哪些知识?

生1:我知道了比的写法。

生2:“:”叫做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生3:我知道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

师:之前我们学过什么样的问题用除法解决?

生: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师:所以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两个数的比就表示两个数有相除的关系,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者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师:谁能说说比有什么用途?怎样理解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观察教室各种事物,你能得到什么数据?你能把它们用比的形式说一说吗?

生1:我班男同学人数是10人,女同学人数是4人。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10比4。

生2:教室的长大约是9米,宽大约是6米。教室长与宽的比是9比6。(通过举实例学生明白了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的。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就不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教学片断:后教环节:

师又出示检测题(二):完成课本第44页的“做一做”第1、2题。

(叫三名差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做在书上。)

生1:老师,我认为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应该6:8,她写成了8:6.

师:“8”是谁买的本数?“6”是谁买的本数?

生2:小敏买了6本,小亮买了8本。

师:那么8:6表示谁和谁的比?

生3:这个比(8:6)表示小亮和小敏买的练习本本数之比。(在备课时,我预设到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比,是一般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在这一环节,细心的学生发现了错位的问题,我就顺势引导学生观察比的前项和后项各表示什么量,让学生自己发现要按照叙述的顺序写比,否则表示的就是另一种意思的比。)

师指黑板上的题目3:()=24,(第一个差生做错了,由一名优等生发现错并更正。)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计算?

生:我知道两个数相除就叫两个数的比,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求比的后项就相当于求除数,除数等于被除数除于商,所以用3除于24得。(在这一环节,我预设学生会有困难,所以在自学指导中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和分数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我发现学生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能把这三者的关系分析的如此透彻。所以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

师:比的后项可以是 0吗?(看着同学们面露疑惑,有的说可以是0,有的说不可以。)

师:(肯定的说)比的后项不能是0.(在后教环节中,教师的教要适度,既要体现教师的引导地位,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没有把握,不能肯定的时候,教师还是应该可以明确答案,明确的教给学生,而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完全放手。)

生1:为什么?

师:我们以前学过,在除法中除数能不能是0?

生齐答:不能。

生2:老师,我明白了,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所以比的后项不能是0.

师:那么比和分数有什么联系?

生3:(按捺不住的兴奋)我知道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子,比中的比号就相当于除号,也相当于分数线。

课后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更加认识到“先学”和“后教”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中的重要性。

1、“先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学习中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更好的发挥主体作用,“先学”就是让学生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它改变了以往那种消极的、被动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的探索研究。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求比值这几个知识点并不是很难,让学生自学,基础较差的学生能从书上发现基本的有关比的知识,而优等生则能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发现。在检测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都学有所得。学困生会的问题让学困生去完成,给他们信任和鼓励。学困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优等生去解决、去更正、去补充、去解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表达,学生更容易理解。随着问题的发现和解答,疑虑的产生和消除,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会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

2、“后教”体现了教师的引导地位,拓宽了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空间。

《新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先学后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教学中“通过自学,你知道了比的哪些知识?”这个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自我的欲望,一个个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在接下来的检测环节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差生做错了,让其他学生去更正,差生解释不清的,由优生去补充。大家都有疑问的,组织大家交流讨论到底谁对谁错,对在哪,为什么,错在哪,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这才教给大家。教学中,学生提出“比值不能写成小数,要写成分数”、我提出“赛场上的2:0和今天所学的比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我并没有急于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在经过几分钟的交流讨论之后,学生都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结论。

篇8

设计理念

本课从学生日常的浪费现象导入,让学生重新认识一粒米、一滴水的重要价值,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学生参与计算,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短片,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浪费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节约资源的好方法,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

1.感受、认识生活中节约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节俭的重要意义。

2.对生活中节约与浪费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节约的意识。

3.学习积累生活中节约的方法和窍门。

教学重难点

认识节俭的重要意义,积累节约的方法和窍门。

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到学校食堂观察就餐时剩饭菜情况。

2.了解学校公共场所用水的情况。

3.大米、水。

4.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说一说身边的浪费现象。

学生汇报调查了解到的发生在学校的浪费现象。

生汇报,师出示相关课件图片

师:学生的浪费现象,他们所持观点是什么?课件出示学生观点。

师:你同意这些观点吗?

生回答:不同意。

师:中国人自古就有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的美德。这节课,就让我们从一粒米说起,共同聊一聊节俭的话题。

板书课题:从一粒米说起。

二、学习新课、探究计算。

(一)交流节俭和浪费的意义。

师:虽然我们生活富裕了,但也要提倡节俭,那么节俭有什么意义,浪费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算一算就知道了。

(二)学生探究,计算结果。

1.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计算“一粒米”、“一滴水”的相关数值。

请同学们观察50粒米、100毫升水然后计算。

2.课件出示“一粒米”的相关计算结果。

有的同学称出50粒米等于1克,

2.7亿粒米: 5.4吨

13亿粒米: 26吨

26吨大米大约需要3辆载重10吨的卡车才能装完。

这些大米够我们全班同学吃多久呢?猜猜看。

约5.7年

3.了解世界各地的粮食现状。

(1)中国的温饱现状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目前在全国农村仍有2365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课件出示中国的饥饿儿童。

(2)世界粮食危机。

在世界范围内还存在着粮食危机的问题,课件出示饥饿儿童图片。

(3)海地泥饼。

课件出示海地泥饼图片

4.课件出示“一滴水”的相关计算结果。

一个开到最细的水龙头1分钟流失100毫升水。

(1)1小时:6升

1天:144升

(2)2.7亿少年儿童每人每天浪费300毫升水

810亿毫升

(3)每人每天需要摄入的水分是1800毫升,这些水够多少人一天正常饮用?

4500万

(4)全国13亿每人每天浪费300毫升水。

390000立方米,将近洛阳市开元湖的容水量。

三、观看短片、讨论感受。

课件播放节约粮食、水、电资源的宣传片,学生观看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学生的一些感受:

王凯乐同学:人们浪费的现象真是严重,这些粮食如果节约下来送给西部山区的孩子该多好呀!

王露露同学:水资源是有限的,现在的浪费将会给今后的生活带来危害,人们要付出代价,今后在生活中我会注意的,不再浪费。

王顺祥同学:在家中和学校我会管理好电器的开关,合理使用,不造成浪费。

师小结:任何一个非常小的数字乘以13亿,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我们在生活中要反对浪费,提倡节约。

板书:反对浪费,提倡节约。

四、节约社会、共同行动。

(一)节能型建筑

其实,节约无处不在。(课件出示水立方图片)北京奥运会场馆水立方就是尽最大可能运用了太阳能,雨水等自然资源,水立方的一个节约功能就是收集和循环雨水,落到水立方房顶上的雨水被汇集到建筑物下面的一个中心蓄水池中,这些被收集来的雨水将被循环再利用。

(二)必须节约的资源

师:小到我们手上的一滴水、一粒米,大到社会上的大型公共设施都在努力实践着节约的生活理念,我们必须节约的资源有哪些呢?

生回答:电、纸、塑料、粉笔、石油、树木……

(三)节约资源好方法

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的好方法?

学生分成4组分别讨论节约粮食、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的好方法。

五、感情升华。

教师总结:节约资源就是物尽其用,最大化合理使用资源。垃圾都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在生活中把垃圾分类就能产生价值。节约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社会责任,让我们都担当起这份责任!在落实节约行动时,为社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六、谈收获。

上过这一节课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或最想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学生的收获:

王雅静:在生活中,我一定会节约用水的。

王怡婷:我在平时不再浪费粮食,把饭菜吃完。

王凯乐:我在平时把废纸、饮料瓶收集起来,变废为宝,希望大家也这样做。

……

篇9

知道什么是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关系,并使学生尝试运用实验、归纳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

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学习方式:探究式启发式

二、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钩码、玻璃板、毛巾、几支圆杆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引入

我在上学校的路上拾到了几个脏兮兮的小玻璃球,老师用水给它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从容器中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但不易夹出)

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太滑,摩擦力小。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

关于摩擦力,你了解多少,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你认为怎样能产生摩擦力?请同学自己感受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感受摩擦力,并体会摩擦力是帮助物体运动还是阻碍物体运动?

学生设计实验并实践感受: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并请学生回答。

总结:我们的手、脚运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的哪些现象中存在摩擦的作用?这些摩擦中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学生思考回答。

显然,我们需要增大有益摩擦,

教学设计

减小有害摩擦,为此,需要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探究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大胆猜想。

(1)学生预测。

(2)教师点拨: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注意实验过程中要匀速拉动木块,并思考:若要证明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哪些条件应该是相同的?哪些条件是可以变化的?想好以后,如果你需要什么材料,而桌子上没有的,可以由组长上前面来拿需要的材料。

(教师提示学生控制变量的方法)

(3)各组学生分别汇报准备进行的实验方法。

(4)学生以组为单位,安排好每个人的实验分工。

(5)学生按照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反馈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

教师总结,并板书。

3、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讨论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并回答。

例:人走路a、哪里存在摩擦?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c、轮胎上为什么有花纹?

例:滑雪比赛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b、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又如何减小摩擦?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并板书。(略)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学生对自行车指指点点,讨论非常热烈。

5、知识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

学生回答。

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三、布置作业

科学论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查阅资料,了解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是如何减少摩擦的。

课后反思:

本节课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还引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存在摩擦力的例子,进而启发学生去猜想哪些因素影响了摩擦力,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追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让学生认识到猜想要有依据。然后组织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我们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分别进行探究实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接着就是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如果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

篇10

用视觉像移法识别透镜性质是眼视光专业人员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眼镜光学基础》这门课涉及视觉像移法识别镜片性质的操作。具体做法如下:“在白纸上画一条横线,长约15cm,手持镜度透镜,放于眼前25cm处,以单目通过此透镜观察所画横线,使镜片内直线与镜片外直线连成一线(如图1),如果将透镜向上移动,则镜内线段相对于镜片外线段向下偏(如图2),此现象为视觉逆向像移,说明此透镜为正镜片。”

有的教科书中规定视觉像移法操作时,镜片与横线的距离为25cm,镜片与人眼之间的距离为15~25cm,然后视觉顺向像移(顺动)说明待测镜片是负镜片,视觉逆向像移(逆动)说明待测镜片是正镜片。

二、案例呈现

(一)问题的提出

课上,有学生发现手持+10.00DS镜片,按照以上做法却不能如愿观察到逆动,相反观察到的是顺动。其他组随即效仿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书本虽然不等于真理,但是教科书的正确性应该是很高的,里面可能会有些错误,只有细心和认真验证的人才能发现,今天就让大家找到了一个漏洞,到底是书本有误,还是我们的实验方法不正确呢?那我们就回到起点,重新开始,找出答案。

(二)积极引导

“这个反例只有+10.00D的镜片才会出现吗?镜片箱内从-0.50D~+20.00D的镜片,有多少镜片会出现反例的现象?”让大家对镜片箱内所有的镜片都进行一次视觉像移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同时认真研究下书本中关于视觉像移实验的内容。同学们迅速行动起来了,经过反复实验发现,以上所列举的反例都出现在高屈光度(+4.00D以上)的正镜片,对于负镜片却不存在以上现象。其实在视觉像移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对于大多数镜片,按照实验规定距离操作时,都满足顺动为负镜片,逆动为正镜片的理论。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归纳整理后为以下三个关键性问题。

问题1:为什么反例只出现在正透镜的视觉像移实验中?

问题2:为什么书本中规定视觉像移操作中透镜离眼的距离不能超过透镜的焦距?

问题3:视觉像移是判断镜片性质的,在此操作过程中很难知道镜片的屈光度,当然镜片的焦距也无从得知,那么在操作中如何将透镜与眼的距离控制在透镜焦距范围内呢?

(三)逐一解决问题

由于教学时间所限,我在课上将自己理解的答案告诉了学生,并让学生课后利用其他途径继续寻找问题答案。

1.问题1的解决

为什么反例只出现在正透镜呢?正透镜和负透镜的成像有很大区别。负透镜总是成正立缩小的虚像,正透镜的成像比较复杂,根据物距由远到近,可分别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等大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和正立放大的虚像。可见对于正透镜来说物距不同成像会产生正立与倒立,放大与缩小,实像与虚像的质变。所以在涉及正透镜的实验中,控制物距是得到正确实验结果的关键。那么出现视觉像移反例很可能就是物距问题。

2.问题2的解决

为什么视觉像移操作中透镜离眼的距离不能超过透镜的焦距?例如F=+1.00D的镜片,其焦距是1m,根据视觉像移实验距离控制要求,人眼必定位于镜片焦距内,由光路图可知(如图3):

光线在像方焦距内不相交,当人眼位于出射光线相交点以后,观察到的现象就将与人眼在像方焦距内观察到的现象相反。这就是视觉像移法中“透镜与人眼的距离不得超过透镜焦距”的原因,只要保证人眼位于透镜焦距内,就可以保证同一性质的透镜不会出现相反的视觉像移现象。

3.问题3的解决

F=+0.50D时,f=2m;

F=+1.00D时,f=1m;

F=+4.00D时,f=25cm;

F=10.00D时,f=10cm。

当我们将待测镜片置于眼前25cm处,对于屈光度低于+4.00D的所有镜片都满足“镜片与人眼距离不超过焦距”,也就是说,对于屈光度低于+4.00D的所有镜片按照常规操作方法都能观察到逆动。只有当镜片屈光度高于+4.00D的时候,将镜片置于眼前25cm时,观察到顺动。在实际操作中,25cm的镜片与人眼距离已基本能满足视觉像移法识别镜片的需要,这是因为当镜片屈光度高于+4.00D时,通过像的放大缩小法,或者镜片厚薄法能更轻易地判断出镜片性质。并非所有镜片都只有视觉像移法能判断其性质,实践过程中,面对不同情况,我们应该灵活选择更简便的方法识别透镜性质。

三、案例评析

书本上对视觉像移操作距离的规定是适应于常用镜片的,而在实践中,如果完全按照书本规定做法却有可能得到相反结论。这个教学案例给了我深刻启发。

(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二者相辅相成。学生是学习主体,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辩证地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敢于质疑书本,敢于提问。但很明显,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还很欠缺,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灵活运用知识和独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篇11

1. 前言

临床医学是以某一医疗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关的病体案例进行研究,来讨论现在此类病例的发展状况、发展规律和潜在发展因素。除此之外,临床医学还包括对临床诊断、临床治疗、临床预测三方面的研究。以现在的临床肿瘤学为例,临床肿瘤学中我们将肿瘤作为研究的本体,通过研究对肿瘤的相关发展程度进行预测估计,并借助现代药物达到对肿瘤的控制作用,从而来造福人类。

案例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在教学内容上,传统教学多采用灌输法,将所有的内容强灌入学生的思想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案例教学则根据教学的要求,将学生引入一定的情景之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集体协作,完成教学任务。

2. 相关资料

2.1 准备工作

对相关的案例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在教学之前老师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主要的备课,把所有的教学理论知识规定在一定的案例教学模式之中。为方便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可以做出教学模式效果模型,在实际工作中完善模型。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将各个知识点进行统一的交流、理解,对所有的教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记忆。

2.2 方法

选取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各个学生未接受案例教学的成绩统计记录,录入数据库。然后,对学生采用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对学生的日常教学进行提问及评分,记录每日的教学情况。每周进行一次理论考试,将考试的成绩录入数据库。对所有的案例教学成绩进行汇总、分析。最后,对所有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2.3 结果

对于案例教学的成果,我们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我们测试的结果,在被调查的学生之中,大多数学生的教学成绩在案例教学之后较原来有显著提高。有85.82%的学生认为在临床理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有积极的作用。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充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内心不再排斥临床医学理论知识。80.97%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相关的理论知识,在临床医学理论的学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有70.52%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提高了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案例教学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让学生自觉地学习,这样不仅仅将老师教学的成效显著改善,也加快了教学的进程,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3 传统教学的缺陷

传统教学的内容较为死板。现在的临床理论教学中有大量的化学、生物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理论性较强、内容的格式较为单一。很多学生对这些知识头痛不已。

传统教学的内容较为空洞。现在的临床医学的学生大都缺少实践,对很多的理论名词和一些空间层次要求比较严格的临床过程比较生疏。他们很难正确的将所有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传统教学的内容比较平面化。现在的很多医学知识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多与空间有关。而现在的传统教学体系过于平面化,没有丰富的空间给学生去联想[2]。

4 讨论

我国当前十分提倡案例教学。医学临床理论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早已屡见不鲜。例如在生物化学医学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来解决学生对传统教学产生的畏惧问题,在妇科诊疗中采取案例教学法将一系列复杂的妇科问题转化成浅显易懂的比喻,在研究肿瘤临床理论时,运用案例教学,将所有的平面空间立体化等。

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构建正确的知识框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宽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学会互帮互助,团结协作。这里的教学知识指的是在临床医学理论中的专业知识,包括案例教学中的互动问题。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则包括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

案例教学将教学的主体由老师向学生转变,真正的让学生成为教学的先驱,开始自我学习,使教学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它的课堂互动。这种教学方式能将学生的所有疑问充分解决,但老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能被充分调动,但是也不乏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这些,就要求老师切实做好监督工作,督促学生学习。

医学临床理论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将传统的垄断模式打破。这种方法的效果较单一的传统教学更具有可实行性,可以把所有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真正的去自主学习,真正的体验临床医学理论研究的奥秘。

【参考文献】

[1]卫爱武. 案例教学在中医妇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 河南科技,2011 (3):25-26.

篇1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00-02

在当今,高职高专院校普遍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目的是为了让学习尽快地掌握一门技能,在“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下,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医用物理是一门基础课程,强调的是理论基础的学习,为了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特点,我们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医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是一种培养学生能力的较好的教学学习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医用物理学的特点,独树一帜,对教学活动无疑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笔者对此做过一些尝试,现就此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一、案例教学法对医用物理学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生学习兴趣。医用物理教学是一门常规的基础课程,教师习惯于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习惯于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学习,缺少创新设计的方法和手段。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的提出,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师给出的案例的引导下,进入学习的思路,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医用物理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门较难的课程,这种印象早在中学阶段就已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所以,学生在学习物理课时常显自信心不足,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物理案例,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体会了成功,同时也学会了自信。

二、医用物理教学的案例设计

1.做好备课。备好课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案例教学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当然也包括备课。由于物理学的案例教学是在教师设计好的一个环境中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把可能会遇到许多不可知的问题做好准备,对这些问题就要从更多的角度去分析解决。尽管案例的解决方法不会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是教师一定要预先对提出的问题有所把握。在备课时,教学案例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得,主要靠教师平时的经验积累、教学相关资料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收集。如,在教学表面张力一节时,设计一个案例,让学生参与到体现表面张力的案例中,如吹肥皂泡,毛细现象,大小泡连通实验等。教学案例在付诸实施前,教师一定要做好精心的设计。

2.组织好课堂、分层教学。案例教学比较适合采用分层教学法。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组织好学生,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分层教学),并且按照学生的水平层次给予不同的教学案例,让他们都能独立完成。如在教学电场一节时,针对大专生用微积分理论讲解,对中专生只能用高中阶段的方法进行讲授了。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可以查阅资料,看教材,也可以征询教师的意见,不懂就问。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这个过程是学生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但是作为教师一定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掌握,组织好学生有序进行。

3.中肯的分析、总结和评价。学生的案例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地汇总学生完成的情况,客观地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对于那些完成得好的同学和小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于那些完成得不好的同学也要给出中肯的改正意见,对学生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多多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施医用物理学案例教学法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加强对学生的组织教学管理。医用物理学案例教学使学生处于一种思维活跃的状态,与以往学生们早已习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氛围不同,课堂教学在分散中进行。因此,教师既要让案例教学有序进行,又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在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情况下,要维护好课堂的秩序,保证教学的顺利完成,也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自觉性。发挥他们的个性。

2.实施教学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每一份案例的完成,学生们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心血,因此教师要给予充分的珍视,可以通过考核的方式,给学生适当的精神奖励和分数,教师的几句中肯的表扬都是学生偌大的动力。同时让教学与考核相结合,这样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案例教学中,让医学与物理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对案例的思考与讨论中来。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学生对此案例印象深刻,就算经过较长的时间也能记忆犹新,对所学知识自然不容易遗忘。综上所述,使用案例法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扭转里快乐的学习,积极思维,并主动参与,这既是学生的众望所归,也是教师的期望所在。只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各种教学经验,同时辅之以选择进的教学手段,必将实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丽英,毛志忠.浅析案例教学法[J].中国成人教育,2006,(6).

[2]许成鹏.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物点与功能[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2,(6).

[3]李伟哲.《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和应用[J].考试周刊,2012,(20).

[4]王光昶,张建炜,周继芳,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08,6(1):105-1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