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6 07:53: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暑急救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很多人夏季为了降暑都会自制凉茶,大多用一些性凉或性平的中草药。戴宁说,甘草分为生甘草和炙甘草,前者偏重于清热解毒,后者主要有补中益气的作用。由于中草药大多味苦,于是很多凉茶中都含有甘草,使凉茶的味道比较甘甜,不至于那么苦涩,但是对于男性来说,长期过量服用甘草,会使男性荷尔蒙的分泌减少,从而导致减退等障碍。
那么,如何把握不过量?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用甘草来防暑降温?戴宁指出,热性体质的人(表现为口舌容易溃烂,小便黄等)可以用甘草泡水当凉茶,但是每天的量以3~5克为宜,连续使用不能超过一个月。我们也可以改用其他的防暑降温饮品,比如用5克,或者金银花6克泡水饮用,也有清热解毒、防中暑的作用。虚寒性体质的人(表现为怕冷、经常手脚冰凉等)耐夏不耐冬,一般不宜多喝凉茶。
此外,甘草是临床常用的中药材之一,因此有“十方九草”之说。但是大家不用担心,由于中药的炮制、数种中药的配伍,甘草的用量微乎其微,同时医生是根据临床病症进行辨证用药,所以不会对男性健康产生影响。
文/季宇光
当发生严重中暑,而救护车还未到或送医院前,需做一些急救处理。掌握以下几个方法,可为救治争取宝贵的时间。
一、移 迅速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利呼吸和散热。
二、敷 可用冷水毛巾敷头部,或冰袋、冰块置于病人头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处。
三、促 将病人置于4℃到18℃水中,并按摩四肢皮肤,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待温度降至38℃,可停止降温。
四、浸 将患者躯体呈45度的角度浸在18℃左右井水中,以浸没为度。老年人、体弱者和心血管病患者,水温过低不能耐受。
五、擦 4人同时用毛巾擦浸在水中的患者身体四周,把皮肤擦红,一般擦15分钟至30分钟左右,即可把体温降至37℃至38℃,大脑未受严重损害者多能迅速清醒。
六、服 取十滴水2~3滴,加适量温水灌服,或内服仁丹两三粒,也可起到作用。
拍“窝”解暑热
文/王金山
炎热的夏天,人们容易出现头晕、口渴、恶心等症状。为了预防夏季高温病,建议大家多拍打拍打身体的“窝”,因为“窝”往往是气血运行的枢纽处,拍打窝处可帮助解热的。
腋窝 俗称“胳肢窝”,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穴位,叫极泉,此穴位于腋窝顶点有脉搏的地方。拍打的具体方法是:左手上举,手掌向上,用右手手掌拍打左腋下;再上提右手,用左手这样拍打,每次拍打30~50次,反复5遍。
腘窝 位于膝关节的后方,屈膝时呈菱形。如果有中暑迹象,请拍打腘窝,取坐位或俯卧位,自己或请家人用两手虚掌着力,连续不断地拍打两侧腿弯部(即腘窝处)。可反复拍打100~200次。
肘窝 也就是肘关节前方这里,可取坐位或仰卧,一侧上肢伸直,肘窝向上,用另外一只手虚掌着力,两侧交替拍打各100~200次。
绿色,是近年来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汇,渐渐地,绿色便成了健康的代表。最原始的绿色,则来自园林植被绿化。大树移植是园林绿化中一项基本的绿化方法,做好了大树移植工作,城市的绿化环境能够得到很大的改观。但是,在大树移植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环节,只有掌握了一定技术才能妥善处理。本文根据大树移植的基本过程,即移植前期,移植过程中和移植后三个过程,探讨研究园林施工中大树移植的技术措施,提出了一些方法与措施,可为园林大树移植提供一个简单的技术参考。
一、大树移植前期相关技术措施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大树移植也是需要有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这些前期准备工作是保障大树移植后成活的一个基本前提,因此,前期准备工作不容小视。大树和人类一样,是有生命的,大树移植过程类似于人类器官移植过程,在器官移植手术前,是需要进行前期准备的,这些准备都是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大树移植中前期准备的相关技术措施如下。
1.移植时间的确定。
医生在给病人进行器官手术移植前,需要通过对病人的观察,得出一个最佳手术时间。同理,大树移植也需要提前确定移植时间。根据观察研究,春季万物复苏,大地回暖,大树在春季处于休眠状态,如果选择在这个时间移植,可以保证大树的生理机能不受到损害。如若选择在夏季移植,光照强烈,树木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旺盛,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大树移植,会造成大树失水过多,干枯而死。秋季大树即将进入休眠期,这个阶段大树需要积累养分与水分,若秋季进行大树移植,易造成大树营养成分流失。冬季气温低,大树处于休眠期,移植后大树无法吸取水分与养分,不适宜进行移植。
2.移植地点的确定
并非所有的树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存活,湿度,土壤营养成分,土壤结构都会影响一棵大树的成长,因此,在进行大树移植前,要确定好大树移植的地点,万不可随随便便就把大树移植到另一个地方,以为浇浇水,施施肥就可以让大树存活,这种情况只有网络上的QQ农场才能实现,现实中需要根据大树的特征、习性来判断大树所能适应的环境。如果将一棵常年生长在南方的树木移植到北方,树木会不适应北方的气候,最终“客死他乡”。再比如,喜光的植物,一般不建议移植到阴暗的环境,达尔文也曾提出“适者生存”的道理,如果大树无法得到需要的光照,最终也会死亡。此外,大树移植的地点不宜过远,一般选择距离较近的移植点进行移植。一是可以保证大树营养水分的供给,二是可以减少大树在运输过程中的损伤,提高大树移植存活率。
3.大树运输中的技术措施
运输大树时,首先要确定运输路线,选择最佳的运输路线,不能太长。大树也是一个生命,需要严肃对待。其次,运输移植的大树,要选择一条路况好的道路,防止大树在运输途中颠簸,滚动,破坏了树根或树冠。大树装上运输车后,要对大树进行支撑和固定,防止大树在运输途中遇到转弯而滑动,另外,要防止运输车上大树与大树之间的挤压和碰撞。
二、大树移植过程中相关技术措施
大树移植过程,就好比器官移植手术,整个过程都有规范的操作,每个细节都要处理好,否则,无论哪个环节疏忽了,生死就在一线之间。大树移植过程中,涉及到以下一些主要的技术措施。
1.树间隙的控制
无论是小树苗的种植,抑或是大树的移植,树间隙都要控制好。土壤里的养分是一定量的,空气中的水分是一定量的,某区域的光照是一定量的,所以,树木的数量也应该是一定量的,那么,在大树移植过程中要根据当前环境,控制好树间隙进行移植。相反,如果一味追求数量,以为越多越好,不考虑树间隙,盲目移植,只会导致大树营养不足,以致大量的树木死亡,最终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绿化面积也是一大损失。
2.移植大树的修剪
或许,有人会认为,移植大树,就是把一棵大树原封不动地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实际上,大树移植,是需要对大树进行一番修剪,但是,在修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树原本的基本形状,修剪枝干的多少也是因树而异的,不同的树修剪程度不同。其次,在修剪大树时,要注意平衡大树养分和水分的供给,维持大树正常的新陈代谢。
3.大树入树坑和填土
将大树送进树坑,是移植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这个过程要有专业的操作人员来进行,树坑的大小要适中,一般60~80cm深,100~120cm宽,将大树放入树坑时,要垂直正对树坑放入,放入时动作力度要掌控好,防止树根窝在树坑里,导致后期树根发育不良。大树放入树坑后,在树坑里均匀填上细土,然后一层一层地夯实,填满三层后,将树干向上提一提,保持树根部分空气与水分的流通。
4.支撑固定大树
刚刚移植完的大树,根基非常不稳定,根部没有完全扎进土壤里,大树树干具有一定的重量,这时,大树自身无法支撑枝干部分,需要给予大树外部支撑。支撑材料一般为竹木,支撑角度需要根据当前树木的状况及当地当季的风向来确定。
5.浇水
浇水,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但是,给刚刚移植过来的大树浇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注重很多细节。大树移植后,一天之内要浇一次水,用来固定大树的根部,让根部尽快扎根,防止大风将树吹倒。当然,刚移植的大树不需要每天浇水,移植三天后可以进行第二次浇水,第三次浇水的时间间隔更长一点,需要一个星期后再浇水。
三、大树移植后期维护中相关技术措施
大树移植后,后期的保养护理工作也很重要,就如同手术后的病人,还需要悉心照顾,调养身体。如果移植后,维护工作做得不到位,前期的所有工作都失去了意义。后期要定期对移植的大树进行观察,做好营养维护,病虫害防治,水分补给等。夏季要注意降低大树的蒸腾作用,减少植物水分流失,冬季要注意做好大树的保暖工作。移植后的大树,一定要注意病虫的预防和治疗,预防要优先于治疗考虑,根据多年园林经验,在害虫高发时期,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后期不断增强大树的病虫抵抗能力。最后,要做好水分补给,并不是给大树越多的水,对大树越好。给移植后的大树补给水分,要适度,水分过多,要及时排水,水分过少,要及时灌溉,不要给大树过多或过少的水,防止大树干枯死亡。后期的照料比前期的工作更加需要耐心与技术,只有按照科学悉心照料好移植后的大树,大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成活,为大地新增一抹绿色。
总结:
园林业是造福人类,造福地球的一个行业,有了好的园林施工,城市才会多一道绿色的风景,生活才会添一丝活泼的生机。大树移植,作为园林业中的一部分,为绿化工程创造了不小的贡献。掌握了好的大树移植技术,可以让一些城市在最短的时间里,拥有最大的绿化面积。大树移植技术涉及很多,本文简单地概述了几种大树移植技术措施,力求提高大树移植成功率,让生活充满更多绿色。
参考文献
[1] 黄群. 城市树木移植成活机理与技术[J]. 农技服务. 2009(01).
集中供热的目的在于维持室内气温适宜,使建筑物热量的得与失之间处于平衡状态,因此运行期间,随着室外气候因素的改变需要进行适时的调节,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集中供热在现阶段的应用中比较普遍,很多的地区和城市都在应用这种方法。在过去,由于技术上的不健全以及设备的落后,因此并没有太过注意节能。从国家实施节能长远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必须对城市集中供热系统进行大力发展,深入研究节能技术,建立一个既科学、又合理的集中供热系统,具有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便市民生活、促进生产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集中供热存在的问题
1、供热系统不能适时有效地调节供热流量和供水温度的问题。现有的供热系统只是针对设备的粗放式管理,很少考虑对整个系统主要运行参数进行监控,更没有实现对用户(楼宇)室温的远程监测,无法准确掌握系统供热水平和质量,操作人员只能凭经验调节供热量。另外,由于没有采取气候补偿措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依然只能采用”看天烧火“的传统方式,即通过人工手动方式来调节供热量,不能自动地、实时地进行分时按需供热,造成采暖期初、期末大量浪费热量。
2、管网敷设方式的问题。供热管网敷设方式普遍采用管沟式,这种方式占地比较多,在城市规划管线综合安排上有一定的困难。尤其在城市中心会遇到大量的拆迁问题,增加了大量的投资。在供热管网建设施工过程中,经常会与城市的整体建设规划产生冲突,与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存在较大问题,增加了施工难度,阻碍了施工进度,甚至无法实施,减缓了城市集中供热的发展速度,导致供热管道及热源的建设赶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
3、运行的室外管网多为枝状管网,二次系统缺乏必要的调节手段,水力失调严重。同时大部分用户不具备分户计量的手段,能源浪费现象严重。如何有效保证供热管网的水力平衡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另外管网水力调节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及人力投入,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困难。
4、分户控制正在实施中,分户按实际用热量收取热费虽然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很多试点,很多暖通科研人员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收费体系、计量方法还没有十分成熟的可供推广的经验,在建造、改造过程中资金投入等还存在很多问题,真正实现分户计量收费还需时日。
二、集中供热节能技术措施
1、采暖供水方案优化。混水方式有多种,利用双功能泵混输运行较节能,具体步骤如下:(1)调整一次网管道上装的流量控制阀,使其流量等于各站设计一次网流量,这样一次网就基本调平了。(2)对于水泵旁通加压混水的方式,发现二次网压力过高时,可手动调节调节阀开度直至压力合适为止。(3)对于水泵回水加压混水方式,当一次网回水压力低于二次网所需的供水压力时,可调节一次网回水侧手动调节阀,使其阀前压力满足二次网对供水压力的要求。(4)对于水泵供水加压混水方式,当一次网供水压力高于二次网回水静压时,可调节一次网供水侧手动调节阀,使其阀后压力与二次网回水静压相平衡;当一次网供水压力低于二次网回水静压时,调节旁通管上的手动调节阀,使其阀前压力满足二次网系统静压。(5)调节混水泵变频器,减少混水泵多余的出力,节约电能。
2、水泵的节能分析。(1)改造过程选泵尽量避免多台泵并联运行,因为根据实际的操作数据及理论计算可知,水泵并联后远远达不到单台泵运行效果,而且多台泵并联运行功率大,电耗增加。所以在满足运行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单台水泵。已经并联运行的情况,应根据运行的工况,合理的选用不同型号的水泵,避免电能浪费。(2)流量、扬程选择不留过多富裕量,能够满足流量及供水压力即可,水泵选择不宜大。(3)尽量让水泵特性与管网特性相匹配。(4)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定压节能。采用变频调节技术,可以把泵的调节阀门开到最大,通过调频调速来控制泵的出口压力及流量,消除人为增加系统的阻力现象;变频改造后,实现了供回水压力恒定控制,把原来通过阀门调节压力变成通过调节电机转数来调节压力,实现恒压差、恒流量控制;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维护人员及工艺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且便于管理和维护;变频器的调节精度达到0.01Hz,大大提高了运行调节水平,同时,降低了泵房噪声,改善工作环境;变频调节,电机从零电流启动,无机械冲击波和电流冲击,提高电机使用寿命,降低电机维修费用。
3、减少管网水力失调节能设计方案。根除水力失调是供热系统节能运行的首要条件,任何一个供热系统都必须在系统运行时进行认真地调节,才有可能逐步接近水力平衡。如果调节水力平衡的设备选择不当,使用不当,调节的手段不先进,不合格,甚至不进行运行调节,供热系统就一定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力失调问题,从而造成部分热用户室温过高而浪费了热能,部分用户室温不达标,影响了供热质量。通过调查分析,建议采用以下方法来改善水力失调的情况。(1)测温调节。为了解决水力失调的问题,上一个采暖期,采取了测温调节的办法,但调节不到位,主要问题是人工调节工作量较大,而且需要随时调节,每次调节一个阀门,其他阀门的流量也都发生变化,无法根除水力失调。自力式流量控制阀是一种机械式自动调节阀,设定一个数值后,在一定压差范围内,即使周围流量发生变化,经过此阀门的流量也是此定值。只有在热源流量发生较大变化、压差变化较大时,才需要人工重新设定值,建议有条件的管网更换此种阀门。对于不能立即进行管网改造更换阀门的,仍然要边测温边调节街区的管网平衡。(2)新建转热站,缩小供热半径,减少最不利环路供热半径。(3)重新进行管网布置,使管网各个环路趋于平衡。(4)供热管网各个热力入口处加装自力式调节阀,消除受外网波动的影响。(5)设置热网和热力站的微机监控系统,可实行最优化的运行调节和控制;实践证明,该方法是目前实现运行节能的有效技术措施。通过远程监控和传输技术,可以对所有热媒参数进行采集、监控及设定。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供热管网的耗热量,避免不必要的热量损失,同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有利于整个供热管网的水力平衡,避免了局部水力失调现象的发生,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供热质量。
结束语
集中供热以其特有的优势,近些年来集中供热发展迅速,对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的改进、环境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起点较低、技术和资金的欠缺,供热管网存在的问题较多,情况较复杂。因此必须对集中供热技术进行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孙景亮.优化供热系统实施精细管理实现节能降耗[J].区域供热,2009,(01):96-97.
中图分类号:TM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3-0131-02
雷电作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危害巨大,与此同时,各国对防雷技术措施的研究也已经较为成熟。在输电线路中,要做好防雷工作,首先要做好雷电的观测工作,掌握雷电参数和规律,可以通过加强与气象部门和研发部门的联系,获取各个方面的雷电资料,在设计和运行中还必须掌握各种技术,了解这些技术的应用方法、适用情形、不足之处以及一些未知问题的预防。因此,必须结合各个地区不同的环境情况和输电线路安装状况,考虑目前电力系统的生产和建设的主要课题,不断提高防雷的科技含量,并在不断的经验和技术改进过程中加以总结,采用科学合理的防雷措施,满足各种电力系统的不同防雷需求,加强对电力系统的保护。
一、雷电的主要危害分析
雷电是自然界的常见现象,在我国南方山区出现较多,它的放电时间仅约0.01秒,但放射出来的能量非常巨大,破坏性极强。雷电流带来的主要危害有下列几种:高压效应所制造出的冲击电压达数十万伏,能瞬时破坏电力设备,或击毁绝缘设备,发生短路,从而造成燃烧甚至爆炸;电磁感应能在雷击点附近形成巨大的交变电磁场,产生的电流可能导致设备部分过热而引发火灾;高热效应放射出高达上千安的电流,且雷击点的热能非常高,可能熔化金属,导致火灾以及爆炸;静电感应能让导体产生大量异于雷电性质的电荷,出现高压,从而放电引发火灾;电波入侵和防雷设备上的高压对建筑物出现反击,使电力设备或线路短路引发火灾;还能直接破坏电力系统的设备,造成电力系统故障或事故等。
二、输电线路设计及运行中的防雷技术措施
输电线路防雷手段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往往要求在当地线路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线路的雷电活动强度和频率、当地线路的重要性、运行方式以及地形状况和土质的电阻率等,经过完善全面的技术鉴定后,方能确定合适的防雷技术措施。
(一)合理选择输电线路路径
雷击的区域往往存在一些必然因素,也就是说,某些地区容易成为雷击区,因此,正确的输电线路路径选择就应该避开这些雷击区,降低雷害。易受雷击的地段主要有:地下水位高的区域或地下拥有导电性矿的区域;土质电阻率发生骤变的地区中一些低电阻率区,突变区域常见的有不同类型地貌如岩石和土壤、田地和山坡的交接地带、断层带、山谷地带等;顺风的峡谷或河谷地带和山区的风口等雷暴走廊区;被山丘包围的湿润盆地,如周围有水库、沼泽、水塘、湖、树林等地带;土壤和植被良好的山丘中凸起的顶部和向阳面等。
(二)搭设避雷线
作为当今避雷最直接的方式之一,避雷线的应用非常广泛,且效率较高,其功效不仅能够避免雷电直击导线,还具有分流作用、耦合作用和屏蔽作用。分流主要是说避雷线能够缩减经过铁塔的雷电流而降低塔顶的电位,减轻危害;还能耦合导线从而降低输电线路中绝缘子的电压;而屏蔽导线能够直接缩减导线感应过电压。
避雷线的选择一般需要与输电线路的电压相匹配,通常来说,电压低于20kV以下的地区无需搭设避雷线,因为这时避雷线无法发挥作用,而线路电压高的壁垒效果就会好一些,成本也会相应少一些,通常避雷线的成本低于线路成本的1/10,200kV以上的线路一般都应全程搭设避雷线。在做避雷线边导线时要注意将其保护角的角度控制在30°以内,一些超过500kV的高压线的保护角控制在15°以内,并且有必要的话要搭设两根避雷线,减少绕击率,增强屏蔽作用,往往为了增强保护,在每基铁塔区避雷线都会接地,在一些高压线路区域会由于双避雷线产生的闭合回路有电流而造成功率损耗,可以通过避雷线设置一个间隙,从而与铁塔绝缘,当间隙被雷击破时,避雷线直接接地。
根据避雷线的不同功能,避雷线的悬挂方式主要有两种,经绝缘子连接铁塔和直接悬于铁塔上,我国最新设计的高压和超高压输电线路通常使用绝缘避雷线,这样既能降低能耗,又不影响防雷的效果。而避雷线由于和三相导线距离不一致,感应存在差异,虽然在常态下三相导线的负荷电流平衡,但避雷线逐一接地时,其感应出来的电动势生成的电流就增加了线路能耗。通常负荷电流和线路长度影响着线路能耗,200kV、350km的线路能耗损失每年在几十万度左右,500kV、350km以上的送电线路损耗每年会达到几百万度。因此,绝缘避雷线是节能的最优选择。
(三)降低铁塔接地电阻
塔脚电阻和避雷线之间匹配合理地情况下,能够大量降压。电压在40kV以上、65kV以下时不需增挂避雷线,但仍然要做好逐塔接地的工作。目前常用的降低铁塔接地电阻的主要途径有:第一,使用接地电阻降阻剂。这种方法适用于面积小或者规模小、较为集中地接地网。通过将降阻剂铺设在接地极四周从而增加接地极面积,达到降低与地面其他介质的电阻。这种方法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是目前大力倡导的方法。第二,爆破接地技术的使用。这种方法是利用爆破制造破裂,然后通过压力机把电阻率较低的材质放入裂缝中,能够改变土壤的导电性能。第三,增加水平接地体的长度。水平接地体的长度与电感的效用发挥成正比,接地体的长度在55米左右时,电阻率为500Ωm,当长度达到80米,土壤电阻率可达到2000Ωm。因此,当使接地体的长度到一定量的时候,冲击系数较大并趋于稳定,不会下降。
其他一些降低铁塔的接地电阻的办法还有安装多支外引式接地装置、增加接地极的埋藏深度、深井接地等。
(四)安装线路避雷器
避雷器的安装是再避雷线基础上的另一种保护措施,以完全杜绝导线上可能过电压的情形。当雷击造成的电压超过一定幅值时,避雷器能够给予雷电流通路,这个通路是低阻抗的,能够让电流泄于地面,保证了电压在安全范围内。避雷器可以优先选择如下的铁塔:跨越大的高铁塔、环境恶劣的山区线路容易被击的点或段的铁塔、升压站或水电站等出口线路处接地电阻较大的铁塔、出现过闪络并接地电阻高于110Ω的铁塔,等等。
(五)架设耦合地线
这种方法就是在导线周围或下方新增一条底线,往往在接地电阻的降低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使用的。它能有效解决雷电流的分流,并减小处于绝缘子串两端的感应和反击电压之间的分量。这种方法通过耦合原理能够有效减轻雷击时造成的跳闸率。
(六)安装自动重合闸装置
自动跳闸是电力系统自我保护的有效方式之一,一般自动跳闸后一些系统故障就能自行消失。据调查统计显示,我国70kV以上线路重合闸成功率高于80%,低于30kV的线路重合闸成功率也达到60%左右,各等级电压的线路都应该装设自动重合闸装置。
三、结论
输电线路的防雷必须要加以重视,增加资金、人力和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做好雷电监测以及雷电来临前的预防准备工作,做好防雷设计,选取合格的材料,在线路过程中保证施工质量,在运行过程中,加强防雷的技术管理和维护工作,能够有效防控雷电的危害,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