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6 02:41: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活处处是课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我又坐上了自行车。我第二次开始骑的时候发现车子不东倒西歪了,回头一看,原来是爸爸在后面扶着我。这下我放心了,越骑越快,爸爸跟不上了,也顺势放开了我,不过我的车依然骑得像爸爸在后面扶着那样稳稳当当的。过了一会儿,不知道怎么回事,一车又摇晃起来,一不注意车又倒了。爸爸安慰我说:“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多练,熟能生巧,你多练练也就熟练了。”我心想也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夏天来了。郁郁葱葱的树木给人们遮风挡雨,提供新鲜的氧气,遮挡骄阳。任凭风吹雨打他们也绝不动摇,一如既往的为人民服务。默默无闻的大树告诉我们:做人重在奉献。难道不是给我们又上了很好的一课吗?
秋来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稻穗黄灿灿的。一阵微风吹过,他们翩翩起舞,在庆祝丰收的喜悦。可稻穗并不骄傲,而是谦虚地低下了头。多么崇高的稻穗!他在启示我们:做人要谦虚!这难道不是又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吗?
冬天来临,大地和天空仿佛都在沉睡,没有一点生气。在瑟瑟的寒风中,我看见了一棵努力成长的梅花树。在风雪的洗濯下,梅花开得更鲜艳了。“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代大诗人启迪我们:阳光总在风雨后。在逆境中,我们应该奋力拼搏,有不屈不饶的精神。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化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化学问题,主动地运用化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抽象化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化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激起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生活化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比如,在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这一句话,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身边生活中与化学有密切联系的一些实例.煤气为什么能烧饭?铁锅为什么会生锈?城市霓虹灯为什么会呈现出五颜六色等;讲到“水的净化”时介绍利用木碳的吸附作用,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讲到“燃料及其利用”时,播放“神六”升空的发射实况等.
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可谓是五彩缤纷,多种多样.教学中与生活情景联系,学生的兴趣产生了,求知欲也就调动起来了.
二、充分利用生活资源,重视生动形象化教学
初中学生喜欢形象生动的东西,而由于化学知识的抽象性,为了使得学生能接受,就要求化学教师应学会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教会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把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结合起来,给化学知识赋予生动的内容和形象的反映,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到新的知识.例如,在讲授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时,很多学生对烧开水锅和盛开水的热水瓶形成的水垢不理解,因为我们饮用的是清澈透明的水,根本上看不到有固体颗粒存在,却为什么会形成水垢呢?这时,我们可用一只烧杯,取半杯的自来水,往水中滴入少量的肥皂水,用玻璃棒搅拌,很快我们会看到,水中出现悬浮物.对此我们就跟学生及时讲解硬水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什么叫做硬水,硬水有什么危害,怎样才能软化.抽象的道理顿时形象化,学生豁然开朗.这样通过把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能够把抽象化为具体,把困难化为容易,学生自然喜闻乐见,快乐之情绪溢于言表.使抽象的化学知识放在学生自己最熟悉的情景之中去理解和记忆,就能做到轻车熟路,得心应手,而且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解决疑难的成功与快乐.
三、运用化学知识,探究生活问题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新课程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作出判断决策的能力.所以,初中化学课还要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与解决生活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化学秘密.
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把化学知识同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利用它去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学到碳酸氢钠时,要让学生知道常见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小苏打,它也曾用于治疗人体胃酸过多;吃腌菜太酸,可加小苏打降低酸性;蚊虫叮咬,在痛痒处涂上小苏打,减缓痛痒;加有小苏打的菜无需放味精,因为小苏打的碱性要影响谷氨酸钠的水解,从而失去鲜味等.介绍这些,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巩固和深化了课内基础知识,同时,能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灵活运用知识.把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使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展思维,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处处离不开化学”.从而把那种死记硬背被动的学习方法改为积极主动,在应用中记忆、巩固知识的方法,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长过程,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新课程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切实体验到我们身边处处有化学,用化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总之,通过打造生活化的初中化学课堂,最终让生活走入化学,让化学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 陈春芳.实施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1).
[2] 赵岩松.浅谈化学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J].林区教学,2006(9).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应是生活化的,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因此,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数学教师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去领略生活中的数学之美,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那么,如何让初中数学课堂生活化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课堂生活化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例如,讲解“函数”一课,教师就引入了生活中乘长途车从出发点句容沿着镇句公路驶向目的地镇江的行程,贴近生活,引发学生兴趣,并及时提问:整个过程是一个变化过程,涉及哪些量?这些量哪些是变化的?哪些是不变的?恰到好处地切入主题. 接下来教师很自然地就引入变量与常量的概念,进而引入函数概念,使学生带着好奇的心理,对学习函数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对新知理解更深刻,更能有满足感.
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使教学内容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化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生动活泼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样,学生从与自己紧密相关的生活中建构出来的结论,再通过教师的引导,用数学的语言将其重述,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放飞了学生的想象.
二、挖掘数学教材,让数学课堂生活化
让数学课堂生活化,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在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书本信息,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从而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素材和教学手段.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要达到的要求的. 有许多图片、图像需要用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用电脑演示. 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 生活离不开数学,利用数学知识可巧妙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三、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课堂生活化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数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才能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挂上钩,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不等式的实际应用”这一课时,笔者用多媒体显示:某校暑假组织学生参观世博会,一群女生住若干间宿舍,每间住4人,剩19人无房住;每间住6人,有一间宿舍住不满,问:可能有多少间宿舍、多少名学生?结合不同“住法”的交流讨论,电脑进行分配过程的演示,使学生直观而又深刻地体会到设计方案、建立模型、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过程. 由于所设计的问题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景中的问题是开放的且能向学生提出智力挑战,所以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思维很快被激活了.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大物理学家伽利略曾经说过,“自然界的伟大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我们生活在受精确的数字定律制约的宇宙中”。所以,要想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就不可能离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把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
随着生活普遍“数字化”,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空间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能动活动。”教育即生活,初中数学教育也不例外,数学中,既有“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样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豪气长存的意境。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应是生活化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
1、课的导入“生活化”。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学生,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大量取材于生活实际,选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动画、图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实例制作课件,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点亮学生智慧的火光,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并热爱数学。
例如在学习用多边形拼设地板这一课时,我就问:“同学们吃过蜂王浆吗?见过蜜蜂的蜂窝吗?见过人民广场吗?可爱的小精灵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建筑师们也用磁砖铺设建造了很多雄伟美观的广场,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你知道教室里地板的磁砖怎么铺而没有空隙吗?”,“你看到过的铺设地板的磁砖是什么形状的?”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演示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和一些用磁砖铺设的著名广场及建筑物,借此研究用多边形拼设地板的数学原理。使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本节课有了深刻的印象,又使学生能理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引导学生想象上课内容的生活背景也是一种很好的课的导入方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数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2、学习过程“生活化”。
很多学生爱上数学课,是因为他们觉得上数学课好玩有趣,贴进生活且富有挑战性。而讨厌数学的同学一般是因为觉得数学枯燥繁难。为了使每个学生学好数学,学习过程要尽量生活化。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而课堂教学是学习过程的关键,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生活化语言,降低了难度,擦亮智慧之火,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倍感亲切,加上与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学生记忆深刻,学得扎实。使学生不再害怕数学,不会觉得数学难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直线”这个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直线是无限延伸的。我就问:“大家对西游记中孙悟空拿的什么东西最感兴趣,最有印象呢?”同学们大都问答是神奇的“金箍棒”,我就让学生把直线想象成能缩能伸的无限的“金箍棒”,学生一下就豁然开朗了。
3、知识运用“生活化”。
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曲”。精心设计题目,提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通过知识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应用意识。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设计有创意的图形或作品,同学们利用自己的巧手设计出了精美的图案,漂亮的剪纸,立意新颖的版画。更有利用牙签做的手工画,有用水果皮做的人偶。这些作品在学校的开展的学生成长展示会上受到普遍的好评,有的同学到初中毕业的时候还一直珍藏着,因为初中的数学课堂学习让他们懂得珍爱生活。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8.005
实用主义学者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宣称:“生活即教育”[1]。现阶段的化学课程要求化学教学走向生活,使学生对化学在现代科技文明所扮演的角色有正确认知,不畏惧化学,不排斥化学,增进学生对化学的正确认知。而如何使化学教育能更好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使化学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值得关注和研究。
笔者选取了沪教版化学课本的《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进行了一次尝试。一方面在教材安排上,本章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最后一章,主要涉及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等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内容。按《化学课程标准》建议,“在教学中,要注意用具体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而在另一方面,通过系统学习,学生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也就能够通过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在实际调查分析活动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与价值观。
因此,在进行“合成材料”的教学中,笔者着重介绍了一些塑料的成分与用途,“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E)、有机玻璃(PMMA)和电木塑料都是常见的塑料[2]”。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的塑料远不止如此,特别是当今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与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强,不少食品包装及其他塑料制品上都标注了类似循环标志,并加以数字来区分制作材质。于是,笔者介绍了塑料制品上数字含义之后,布置了一项课外实践调查作业,要求学生进入超市观察和研究一下:哪些商品(特别是食品包装)使用的是塑料?该商品有何用途?塑料上是否标有数字符号?你认为该商品的塑料使用是否规范?……旨在于让学生突破课本内容的限制,深入实践生活,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全面、更加准确、更加客观地认识和了解塑料,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
利用一个双休日的课余时间,全班38位同学中有30位同学完成了调查内容,并递交了相应的调查作业,完成的数量和质量都让人感到惊喜。调查结果统计如下表1所示:
学生们通过此次调查发现,生活中大部分的塑料制品使用还算合理,其中广泛应用的塑料材质是■(PP,聚丙烯)。除此之外,还发现了其他问题:
①很多塑料制品,甚至一些食品的塑料包装上并没有标明材质种类,而塑料的玩具基本没有标明材质;
②有些塑料制品虽然表面标明“聚乙烯”制成,但是通过简单实验发现其中可能含有其他材质;
③有些塑料制品虽然印有类似■的标识,但是标注方式不太规范,如:■,■等;
④对于某些聚乙烯材质的商品,只在包装上标明“聚乙烯”或■,却没有详细标出■(HDPE,高密度聚乙烯)或■(LDPE,低密度聚乙烯),容易对消费者使用过程中产生误导;
⑤同样用途的商品,不同商家使用塑料的材质可能不同。如:国外某品牌的方便面容器使用的是■(PP,聚丙烯)材质,而国内某品牌的方便面采用■(PS,聚苯乙烯)制作容器;同样是一次性水杯,大多数为■(PP,聚丙烯),但少数品牌使用的是■(PE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OTHER,其他树脂);
如此的惊人成果,不禁让人感叹“现在的学生真的了不得”。通过对此次实践性作业的批阅,也让我感受到了学生参与的热情,犀利的眼光,执着的态度,同时也让教师自身感到了压力,意识到学生的求知欲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素材的积累、知识结构的调整以及教学理念的改变,意识到实践性作业的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学生完成作业是学习活动的一种形式,而有效的学习活动不应该单纯依赖模仿和被动地记忆,而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真正的理解与掌握。实践性作业“既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和自主能力,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接受教育。”[3]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切身感受到塑料制品在生活中广泛应用。许多同学的调查作业中都提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能让我们更加合理、科学的使用塑料”……也有学生发现:“虽然有很多种类的塑料都能用来包装食品,但是大多数的塑料不能循环使用,不宜加热。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普遍存在多种塑料瓶循环使用,或者加热,我们以前也从未注意过,如果我们处处留心,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这些积极的想法与观点,不就是新课程所要倡导的理念吗?它也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二、促进学生对交流合作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9-034-02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成长。”我们的课堂教育即生活,师生共同创造课堂生活,提升各自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同时,课堂也要回归生活本色,“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能是真正的生活”[1]。理想的品德课堂生活的建构,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深入探索。
现实的品德课堂生活与理想中的差距,是一种客观存在,主要现象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与孩子的生活世界脱节。大凡一线品德课老师,几乎都是兼职。因此,在品德课堂教学中,以本为本,照本宣科并不鲜见。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忽视学生的学习状态。虽说品德教材生动活泼,但文本毕竟不是学生生活,脱离学生生活的课堂必定是苍白的。二是,注重形式的“肤浅”课堂。常常听到这样的课,表面上煞是热闹,形式很多:表演游戏、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动手实践……但一堂课下来,效果如何却很难说。过多关注课堂教学的形式,让一些老师忘记学生正经历的当下的生活。不能走进孩子心灵的课堂必定是肤浅的。三是,人云亦云的“权威”课堂。虽说教师观念已有所改变,但潜意识中还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经常忘记是与学生在一起生活。这样的课堂听不见孩子真实的声音,触摸不到孩子真实的世界,曲意的迎合让课堂人云亦云,全无个性。
鉴于这样的现状,我们行走在基于师生共同生活的品德课堂实践与探索的路上,努力构建师生向往的品德课堂。我们认为,基于师生共同生活的品德课堂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是师生真诚对话、共玩共学、同心同行的课堂。
一、同心同行――让心与心感应
儿童的世界是“萌”,是“真”,充满了童心童趣。走进师生共同生活理念下的品德课堂,教师必须摒弃“权威”意识、“主宰”意识,带着一双童眼,怀揣一颗童心和孩子们共学同玩、同心同行。
1、有一双童眼 有一双童眼意味着老师要蹲下身子,以儿童视角来关注儿童的生活。陶行知曾言:“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母亲不明白女儿为什么不愿和她一起逛店,直到有一次蹲下身子她才明白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差距,成人能欣赏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而孩子眼中是人腿的“森林”。这个故事让人震撼,我们何尝不也常常陷入这样的误区――以成人的目光审视教材,看待学生。自以为是用“应该明白什么道理”“应该怎么做”来要求学生,而忽视了学生与角的差异。听课中不止一次遇到这样状况:老师感动得热泪盈眶,学生却莫名其妙;老师慷慨激昂满怀激情,学生却无动于衷……视角的差异让原本可以精彩的课堂变得寂寞,让教育变得苍白。因此,老师的智慧首先在于要有一双童眼,以儿童视角来设计,才会让课堂真情绽放。
2、带一颗童心 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拥有一颗童心,意味着老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他们的行为与见解,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欢笑与沉默,狡黠与困惑,在共学共玩同乐中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我们也会因为拥有一颗童心而变的更年轻。譬如:《平安回家》一课中,老师当交警带着大家回家,引导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认识常见的交通信号和标志,分辨违反规则的行为。学习《别把花草弄疼了》一课时,老师和学生一起游戏共同体验,老师还扮演“小树”,伸出双臂当“树枝”,让把沉重的书包挂在“树枝”上,还使劲摇动。“小树”痛苦地:“哎呀,我受不了啦!我疼死啦!”看见“小树”难受的表情,小朋友们可心疼了。在充满童趣的课堂中,孩子们懂得了花草需要呵护的道理,还因为师生的共同表演,让师生的心贴的更近,让教育更有效果。我们的课堂也因此而变得生机盎然。
3、守护儿童的天性 守护儿童的天性,意味着教师应尊重孩子,多给学生任意发展的自由,以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犯的“错”,以足够的耐心解答学生奇怪甚至荒诞的问题……譬如:男孩打架以前常被视如洪水猛兽,轻则批评,重则请双方家长到场狠狠责罚。其实,打架行为又何尝不是男孩天性使然。一位老师巧用打架事件上的品德课《怎样与人相处》,让人难忘:环节一:“事件回放”――目击者陈述事情经过,各方认真倾听。环节二:“男生权利”――打架男孩有权为自己辩护。环节三:“你说我说大家说”――大家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讨论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课在双方互道“对不起”和紧握的双手中落下帷幕。整堂课老师没有以“法官”、“权威”自居,而是平等对话的一员……几个环节看似简单,其实老师用心良苦,既守护了男孩的天性,又渗透了交往技巧的指导,同时也让打架男孩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课堂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呈现真实与和谐。
二、 智慧“点”拨――让课堂与生活相接
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师生共同生活理念下的课堂是关注学生生活的课堂,教师一方面要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出发,从生活中寻找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贴近学生的生活。
1、抓“空白点”,拓展延伸
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要使课堂生活更贴近学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这本“书”中挖掘资源来填补品德教材中的空白。关注新闻时事,聚焦社会热点,联系生活实际,深化教材的育人价值。四年级《我们的合作》一课,教师将学生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拍成照片一一展示:开学第一天大家齐心协力搬书,上课时小组合作交流,跳长绳等等,身边鲜活的事例如此真切,让教材更为丰盈,也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合作,人人离不开合作的道理。根据世人瞩目的事件,在五年级《让我们来寻根》一课中,将时事热点填补教材空白,组织学生开展“走近”研究活动,对祖国的宝岛进行了有效的探究和展望,增强了孩子胸怀祖国的情怀和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教学《我们为祖先而骄傲》时,我们以近在咫尺的惠山古镇丰厚的文化资源为抓手,以“探访家乡名人,了解惠山祠堂文化”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活动,不但让学生加深了对家乡名人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扣住 “疑点”,柳暗花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动力和方向来自于“疑惑”。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直面学生的困惑,恰到好处顺势点拨,促使学生在高于生活的活动中自我体验。譬如《让我们来寻根》的探究活动,学生对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对于砸车事件,学生有不同看法,一个学生很疑惑:“砸日本车起了警示作用,让日本货在中国没有市场,这不是爱国行为么?为什么要抓爱国者呢?”面对孩子的困惑,老师组织学生围绕“砸车是爱国行为么?”展开探究,和学生一起走进白岩松的博客,走进央视的焦点访谈……在此基础上设计“砸车事件庭审会”,由孩子们充当原告、被告、法官和辩护律师,进行法庭辩论。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抗议活动”,彰显了公众高涨的爱国热情,但是“”行为,是借着爱国的外衣侵犯人权的行为。不仅扰乱了公共秩序,在国际上也造成了恶劣影响。作为小学生只有深入了解的历史,明确“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圣神领土”这一道理,学好本领,将来让祖国变得更强大才是理国的表现。这堂课老师摆脱了静态的预设,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别样的精彩。
3、抓住“意外”, 曲径通幽
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行为,这是学生课堂反馈的正常现象。为了追求真实的教育,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蹲下身来,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紧紧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资源,智慧地挖掘这“意外”背后的价值,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使之成为教学流程中错落有致、装点得体的亮点。为了让孩子体验合作的重要,在《我们的合作》一课中,老师组织学生玩“踩石过河”的游戏,这个游戏有趣而有意义,需要一定的技巧和速度,尤其需要合作精神。游戏中,孩子们自行分工,相互协作,你追我赶,煞是热闹。可就在这时,意外出现了,“调皮大王”小雨趁大家不注意,给速度快的乙组设置障碍,让自己组得了第一。他破坏规则的举动,让大家非常生气。看到这一幕,老师没有简单地将小雨同学批评了事,而是对乙组同学耳语一番,示意比赛继续进行。小雨组以胜利者姿态进入决赛,正当胜利在望时,没想到乙组同学轻轻拉住小雨脚下的垫子,结果小雨组也和胜利擦肩而过。小雨气急败坏,到老师面前告状,老师微微一笑,让小雨查找失利的原因,聪明的小雨低下了头,认识到了自己不守规则,不会合作,其实是自私心理在作怪,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通过实践体验,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学到成功合作的方法,感受到合作成功的快乐。尊重孩子的天性,课堂因“意外”而精彩,因真实而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三、 彰显个性――让情与智交融
师生共同生活理念下的品德课堂是“情智共生”的课堂。这样的课堂首先是充满情趣的课堂。情趣来自老师课堂教学的魅力:引人入胜的导入,精心独特的活动、创意无限的方法、令人耳目一新的情境设计……创新不断,情趣不断,是学生向往的课堂。其次,课堂应该充满智慧。学生主动探究,思维碰撞,个性飞扬。情感和智慧的有机融合,知、情、行合一,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
综上所述,共同生活理念下的品德课堂,是为了师生更幸福、更有意义的生活。教学实践中,我们基于儿童立场,以平静积极的心态来对待脚下的真实,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只有这样,我们的品德课堂才会使师生身心得到愉悦,人格得到尊重,品德得到提升。品德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的向往!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224
[2]应美华: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J].江苏教育研究.2012-6c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是具体、形象、感性的成分居多,他们在学习之前已经接触了许多生物学现象,对生物学知识已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需做好学情分析,针对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作为素材,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将其与教学内容建立联系,以此展开教学。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并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活原有的生活经验,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物学学习中。如以“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为例,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图片,包括粮食、蔬菜、水果、鱼、肉、蛋、奶等例子,结合生动形象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某一天三餐食用的食物,再引导他们思考:“我们一日三餐的食物都十分丰富,那么这些食物含有哪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有哪些重要作用呢?”由此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立刻激发起来,迅速地进入新课学习中。
1.2提出生活问题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教师导入课堂之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起来,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引入生物学问题,把生物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境和矛盾冲突中,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在感知生活实例的基础上,学生进入生活情境,对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生活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自主质疑思考,对问题的可能性进行猜想。例如,在学习“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时,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活情境,设置疑问:“你知道我们常吃的食物中有哪些食物分别富含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没吃早餐的同学,为什么上第四节课时常表现出脸色苍白、头晕目眩、浑身乏力等症状呢?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往往需要静脉注射葡萄糖液,为什么?小刚得了重感冒,几天吃不下食物,身体就会明显消瘦,原因是什么?有人说减肥的秘诀是少吃多运动,你认为呢?儿童、青少年以及伤病员为什么要多吃一些奶、蛋、鱼、肉等食物呢?”这些贴近生活的普遍现象,让学生备感亲切、自然和有趣。创设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思维,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解决生活疑惑的积极性。
1.3进行探究活动
师生在生活情境中开展探究活动,能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活动中做好课堂的组织管理,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讨、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谈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出激励性评价,并适时进行点拨、释惑与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感性认识和生活体验的同时,也能增强交流与合作能力、实践与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提出与“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相关的生活问题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参与其中,对资料信息进行阅读、分析和处理,认识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代表发言解释生活现象。活动中对学生理解的疑难处及时进行点拨释惑,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教材中安排“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实验,制订实验方案,对食物(花生仁、核桃仁、黄豆、大米等)所含能量进行测定,直观地感受到食物中能量的存在。通过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
1.4构建知识体系
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及时进行知识的梳理与归纳,对教材的重难点或一些关键性内容精讲深化,注重探究活动的理论总结升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在关注感悟生活的基础上,将知识点弄清弄透,自主内化建构新知,扎实掌握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如开展探究活动后,指导学生回归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结合重难点的讲解让学生知道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并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各自的食物来源以及主要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构建生物学知识体系。
1.5知识学以致用
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需紧密联系实际加以拓展,善于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回归生活实践,用于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相结合,能促进学生“学”与“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能体会到生物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逐步养成从生物学的角度真切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此外,学生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也在学以致用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迁移。例如,在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膳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方面的资料,为自己或家人制订合理的膳食计划,并给家长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在小组内交流;进行修改和完善后,根据自己设计的食谱,亲自在家中烹调,请家长品尝,给家长讲明所设计的食谱中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亲身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在学以致用中更好地理解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体会到营养物质对人们身体的重要性,并且增进了健康意识和关心长辈的情感。
2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要重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新课程背景下,基于生活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根据上述生活化教学的操作程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笔者构建了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尝试对该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进行细化,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具体可行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明确指出教育是为生活服务的.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并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轻松掌握生物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秀的生物教师的课,为什么同行都爱学、学生都爱听,原因就在于课堂教学艺术.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离不开融入生活味.在生物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都可以让生活实物走进来.
一、利用生活实物,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意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应用性,拉近教材和生活的距离.用生活实物导入新课,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眼前一亮,迫切地想参与这节课的学习.例如,在讲“饮食与营养”时,教师可以将一锅煮熟的玉米带进课堂,用玉米的香气唤起学生的嗅觉,让学生品尝一小截玉米,吸引学生的味蕾,从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平时摄入哪些营养物质.这样,师生一起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立疑激趣,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二、利用生活实物,自主探索,掌握新知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在探索新知时,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题材或实物引入课堂,打消学生的畏难心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设计营养合理食谱”时,传统的课堂是纸上谈兵,让学生在纸上写出一日三餐如何搭配.如此,学生既无兴趣,也没有直观、深刻的体验.这节内容,笔者有幸听过一堂精彩的课.上课教师将家里和食堂里好多品种的蔬菜、豆制品、鱼、蛋、肉用保鲜膜包装好带进课堂,这些“实物”包装上还有标签,写有名称、重量、价格.学生挑选食材,放入“购物篮”,再以这些“食材”为原材料设计一餐食谱,写在白板上,交流讨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亲身体验“当家不易”,使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知识其实就存在自己的身边.又如,在讲“水中的藻类植物”时,教师可以在菜市场买一些新鲜海带,教室里每排学生从前到后拉一条长长的海带,让学生看、摸、闻海带……学生如此仔细、近距离观察海带,就会对藻类植物的真实存在和外观特征,获得深刻的印象和正确的感性知识.如此“壮观”的生物课堂,学生会终身难忘.再如,在讲“植物体的组成”时,为了直观地展示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教师去花鸟市场“请”盆水培的番茄植株(结有果实)来课堂.学生也将家里水培的吊兰、绿萝和风信子带来,顿时课堂生机勃勃.学生饶有兴趣地观察植物的各部分,比较它们的根茎叶,在讨论、交流和争执中理解了“六大器官构成绿色开花植物”.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1-0072-02[作者简介]何招娣(1966―),女,江苏启东人,本科,江苏省启东市鹤城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初中生物是一门较为基础的学科,与实际生活存在着很多的联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有帮助作用。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我们应该顺应现阶段的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标的要求,首先把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们愿意探索知识,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生物的乐趣和生物课程的实用性。近些年来,全面素质化教育在初中逐渐开展,学生们的均衡发展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全面优化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方法,构建高效生物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物水平与课堂效率。
一、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
由于初中是学生接触生物知识的起始阶段,学生还不太适应生物课程的学习,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生物课堂上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性。例如,教师在让学生就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讨论的时候,他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课堂气氛经常显得死气沉沉;或者学生会借着讨论的机会在课堂上东拉西扯,讨论一些与课堂内容联系不大的问题等。这些给教师授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进行一些精简的、有趣的课堂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打造高效生物课堂。
任何良好的教学都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教与学的双边合作才能完成,生物教学也是如此。传统的生物课堂上,教师总是霸占着课堂教学的主导权,在课堂上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思维不活跃,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教师要想把生物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就必须改变自身的定位,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更好地引导学生。而这样的转变首先必须从良好的师生沟通开始。师生之间的沟通顺畅了,学生们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思维也才会慢慢地活跃起来。同时,由于生物与我们自身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在进行讲解时也可以多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入手,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
例如,过去在讲解生殖系统知识的时候,有些教师认为这些内容在课堂上讲解有些不合适,于是很多教师就选择了粗略讲解或者是让学生自学。但是这些知识都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新型高效的生物课堂上,教师应该摒弃这种传统的思想,平等地对待该章节的内容,仔细讲解。生殖系统是每个人都有的,学生也许在私下里对此有很多思考和疑问,教师应该合理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以开放的交流态度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要一一耐心解答。这样就能逐步建立起师生的良好沟通模式,减少生物学习的障碍,从而提高生物课堂的效率。
二、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中,由于学校要求不严,教师在教学上由于没有过大的压力而逐渐演变为对教学不重视。然而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新课改对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让学生掌握过硬的生物知识,要提高学生生物理论基础与实验水平。自此,生物教学改革探索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方案进行全新设计,根据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切实提高生物课堂的效率。
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初中的课堂中,我们已经在语文、数学等课程的实践中发现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巨大辅助作用。因此,在生物课堂上,我们也应该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帮助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例如,在教学与植物相关的章节时,书本上的插图很有限,不能全方位地向学生展示植物的面貌,学生自然也就不好全面掌握。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制作相关课件,在网络上搜集相关植物的全方位图片,上课时利用投影仪向学生们展示,让学生们对植物有清晰直观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网上搜集到最新鲜的生物教学素材,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与时代接轨。在充分的讲解完这节内容之后,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植物,根据课本中的知识分析身边植物的特性。教师可以灵活安排多种课堂组织形式,把个体活动、小组活动与整体活动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也能够更加便于学生学习和讨论,提高课堂的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三、激发学生兴趣,联系生活实际
在传统教学安排当中,语文、数学、英语被当作重点课程,生物一直得不到足够的课时,导致很多教学内容只能粗略讲解甚至是直接略过。而新课标对于生物课程的要求陡然增加,要求教师讲述更多的生物知识,带领学生操作更多的生物实验,组织学生联系更多的生活实际,这给生物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生物,归根到底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生物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学生会感觉到生物就在我们身边,是一门有必要掌握的生活知识,学生自然会更加积极地投入生物课程的学习中来。教师在引入时也需要注重运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教师提问的作用并不仅仅是用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应该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把学生引入到生活实际当中,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讲解花朵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该先进行相关的引导与提醒,带领学生进入该章节的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让学生仔细观察植物与花朵的结构,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中的花朵一一对应,理解花粉传播与生长过程,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书本知识。另外,在讲解细菌知识的时候,因为细菌看不见也摸不着,单纯地告诫学生细菌的危害,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寻细菌快速增殖、感染伤口的视频放给学生们看,然后再告诫他们生活中一定要勤洗手、讲卫生。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本上的内容,提高课堂效率,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记住所学知识。
初中生物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旁做好辅助引导工作,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带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讲解课本知识的过程中穿插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实例,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展示给学生,或者带领学生真正地走进大自然之中,合理开展生物实验,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学习生物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例如:首先,人体是一个很美的轴对称图形。我们的双手、双耳、双目、双足,左右两半部十分对称。其二,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几何图形。有点、线、三角形、圆形、角等,叉开的双手就有很多角,每一个关节都是一个角。其三,人体中有许多有趣的“比”。身高和双臂平伸的长度之比是1:1;鼻尖到耳根的距离与眉毛到下巴的距离之比是1:1;心脏的大小与拳头的大小之比是1:1;脖子的周长与手腕的周长之比是2:1;身高与胸围长度之比是2:1;脚底长和拳头的周长的比是1:1;身高与脚底长之比是7:1等等。根据这样的比,有经验的人去买袜子只要把袜底在拳头上绕一圈,就知道袜子是不是合脚,侦破人员根据案发现场罪犯留下的脚印就可以推测罪犯的身高。又如:星期天和妈妈上街买了哪些东西,共用了多少钱;自己在快乐的周末几点起床、几点做作业、何时做游戏,各用了多少时间;家里今天来了多少客人,妈妈准备了几桌饭菜;……让学生把这些自己身边的有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真正地体验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数学教学中必须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和铺垫生活情境,带给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时机
创设自然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教学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积累、拓展形成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整合,创设生活情境。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生活情境:1、灵活运用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2、展现具体物体,创设生活情境。3、在课堂上模拟生活情境。模拟生活情境,再现生活现实,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生活真实。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活情操,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爱数学的优良意识
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发现。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的美好,感受生活的乐趣,从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数学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主动地探索精神,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将有深远的意义。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论文摘 要:本文对如何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创设情境,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生活化,体现计算机知识的实用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生生合作交流,教学效果。
近年来,随着中职生素质相对地下降,职业学校课堂“两多一少”现象越发普遍:讲闲话的学生多,睡懒觉的学生多,专心听课的学生少。面对这样的事实,职业学校必须要进行教学改革。
实践表明,因地制宜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现实的联系,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模式生活化的探究,主要是探讨如何创设生活情境来辅助学生学活知识,提高技能,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注重体验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行而求知、知而再行”。那么如何把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成生活化呢?笔者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对象,进行了以下的研究:
一、深入钻研教材,寻找知识在生活中的原型
以往教师备教材,总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设计教案,注重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却很少考虑所教学的知识离学生的距离有多远,教材中的一道例题、一个知识点蕴含着许多的生活信息却被忽视。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生活经验,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从而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通过“备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备学生”才能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是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前提。而在情境创设的时候,教师应认识到情境创设在教学中不仅仅起到知识的引入作用,也自始至终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成为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因为让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用学生熟悉的情景来呈现教学内容,能增加计算机教学的趣味性与现实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可从人们常用的信件往来的活动中,引入电子邮件的知识,其中的电子邮件地址结构是:@,就如同真实生活中人们常用的信封一样,有收信人姓名、收信人地址等。用户标识就是收信人的姓名,主机域名就是收信人的地址。又如在学习“存储程序控制”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时,如果直接讲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学生会存在许多难以理解的地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笔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你去饭店吃饭,先在服务员的帮助下点菜,然后服务员把菜单送到吧台负责人处,负责人请厨房按照菜单烧菜,最后,可口的饭菜通过服务员端上了你的桌子。这里,服务员就是输入设备,负责人就是控制器,厨师就是运算器,餐单就是存储器,服务员也是输出设备。通过这样一个比喻,再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讲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步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得到提高,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创设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认知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一段生活化的故事都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架起计算机知识与生活原型的桥梁,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如在讲表格制作时,了解到学生准备寻找兼职工作,笔者向学生提问:“寻找兼职工作,你们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啊?”学生回答:“需要准备个人简历”。于是,笔者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大胆地交流研究制作简历,让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也训练了实际应用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问题总是源于某种情境,生动具体的情境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尝试和验证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引发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授Windows操作系统时,笔者启发学生提出一些典型问题,如“我想让Windows启动时播放一段好听的音乐怎么办?”“我想给我的计算机加个屏幕保护在我离开的时候不让别人动,怎么办?”“我的计算机很慢,我怎么看到有哪些程序正在运行?”“我忘了一个文件放在哪里了,怎么找呢?”等问题。
这些富有挑战性和实用性的问题,因为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因此能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培养了他们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操作情境,生成实践智慧。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获取全面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思维就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操作机会。
转贴于
例如,为了配合学校的禁毒活动,笔者要求全班学生用WORD 制作一张A4纸的手抄报,内容要健康积极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学生的兴趣特浓,有的在文字底下配上图片、分栏进行编排,有的插入艺术字和图片,有的利用图片的环绕效果排版等。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综合使用WORD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操作,优化自己的设计。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的图片和文字重叠时,图片挡住了文字,这时就引导他们想办法使图片置于最底层。有的学生使用“文字环绕”中的“四周型”“紧密型”或“穿越型”环绕,有的学生使用文字环绕后还是认为效果不好,因为图片与文字的色彩对比太鲜明,这时笔者引导他们想出将图片设置为‘水印’。有的学生遇到需在版面的右边某处写进另一小段文字时,笔者引导他们巧妙使用“绘图”工具栏里的“文本框”,插入“文本框”后在文本框范围内写文字就可以了。但有时框线影响美观,这时就引导学生使用“线形”和“虚线线形”将文本框线进行任意美化。若不想要这个文本框的方框,就引导他们想出用‘绘图’工具栏里的“线条颜色”设置成“无线条色”或“白色”。最后将手抄报打印评定等级,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欣赏一段时间后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探究操作的最佳方法,这样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有很大的促进。
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操作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在思考,学生参与了获取知识、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创设应用情境,促进能力发展。学习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学生学习的真谛。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知识的正确应用观,创设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应用情境,培养学生自觉应用计算机知识的意识,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计算机技能的应用能力,感受计算机知识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了EXCEL的图表后,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根据你所学到的知识,统计一个月你零用钱的支出情况,月末展示你的统计结果,将评出优胜奖。学生都认真完成了这项作业,在评选中,笔者发现这份作业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运用知识,更给大家上了一堂节约用钱、奉献爱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又如,在针对班中学生学习不稳定,成绩忽上忽下的情况,笔者要求学生根据每个单元的测验成绩,绘制一张条形统计图。这一方法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成绩起伏现象。这样既能巩固EXCEL电子表格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利用全班成绩的分析统计,对学生进行一次学习教育,了解自己学习的情况,一举两得。
三、小结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模式生活化的研究实践表明:创设情境,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生活化,体现计算机知识的实用性,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学生专心听课的人数多了,再也没有学生睡懒觉或说闲话的现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都积极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MS考证和参加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模块的考证,其中高新技术通过率达到100%,一级考证通过率在95%以上。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认识到:在注重教学生活化,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同时,不能忽略教学的本质。课堂上过分强调生活化情景的创设,会使计算机专业课变成“生活常识课”。情境创设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生活化情境教学要想获得成功,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精心设计、合理运用、动态生成,只有这样,情境教学才会使教学过程锦上添花,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